第一篇:2018萍乡遴选策论文:用好信息技术 更好履行人大职能
2018萍乡遴选策论文:用好信息技术 更好履行人大职能
今年7月,江西一位人大代表在乘车时发现一起污染事件,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通过手机APP反映给省人大,没想到当天他的建议就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采纳。这位人大代表很满意,履职的积极性更高了。
这是前几天记者随全国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到江西调研时听到的一则小故事。江西人大通过手机APP为人大代表搭建了一个环保监督平台,人大代表可以随时随地履行监督职能。除此之外,调研组还了解到,江西省建立了人大预算审查平台,具有查询、分析、审查、预警、服务等功能,以加强人大对政府债务风险的监测、预警和防范。
此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大气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组也见过类似的监督平台。在某地环保部门检查时,仅重污染天气预报预警就搞了两套系统,而且互相不兼容。但两套系统运行了两年多,还只是停留在简单的天气预报上。至于重污染天气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污染源是什么、能否总结出规律进行治理等问题,似乎从来没有考虑过。
前后两个不同地方,同样都通过网络行使职能,但效果却大不相同。
当下,全国很多地方人大都在借助互联网探索更好履职路径,将互联网运用在立法、监督、代表工作等领域。应该说,这是一种很好的监督形式,是一种在线监督。但要把这种好的形式用好,有几个问题值得注意。
首先,数据质量问题。数据一定要准确,而且要实时更新。倘若数据不准确、不更新,甚至还有错误的话,不仅起不到监督作用,反而还会误导。就监督而言,如何选准监督主题,是地方人大开展监督工作的难点。江西人大在进行执法检查之前,通常会调出监督平台的相关数据,进行梳理、比较,精准分析出法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有的放矢进行执法检查。实践证明,数据质量与人大监督质量有很大的关系。
其次,数据运用问题。大多数网络平台都具有查询功能,但不能止于查询,一定要让数据“活起来”“动起来”。以人大预算审查平台为例,不能发现了问题,仅预警提示就完事,而是要实时跟踪监督意见的落实,通过认真分析落实情况,“一追到底”进行督办,从而提升人大监督实效。人大立法也是如此。地方各级人大可以充分运用互联网,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实时分析,对拟制定法律的可行性、准确性作出评估、判断,从而提高人大立法质量。这些网络平台积累的海量数据不仅对人大工作本身有用,对政府部门也是一笔难得的财富。但目前来看,这些有价值的数据多被束之高阁,处于沉睡状态,其原因在于人大对这些数据
没有进行延伸开发。如果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研判,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性的问题,及时反馈给政府,完全可以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信息时代,人大工作需要不断创新,深入探索如何深度运用、功能优化、互联共享。《 人民日报 》(2018年08月01日 17 版)
第二篇:乡镇人大如何更好履行对政府的监督职能
乡镇人大如何更好履行对政府的监督职能
二十年铸一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于2007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也是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监督法》的适用范围定位在各级人大常务委员会,然而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不设常委会,同时地方组织法规定:乡镇人大主席、副主席负责本级人大闭会期间日常工作,组织代表开展活动,反映代表和群众对本级人民政府建议、批评和意见;而地方组织法也规定:乡镇人民政府由乡镇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对乡镇人大负责,受它监督。显然,对照法律条文乡镇人大实施监督职能不在《监督法》调整范围,但乡镇人大与同级政府的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是很明确的。故此,笔者认为《监督法》施行对乡镇人大行使对政府的监督权,深化监督职能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一、乡镇政府监督的现状
任何一种政治制度、任何一个公共权力机关都离不开制约和监督。作为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体制同样不能例外,从现实情况看,我国宪法赋予各级人大的法定地位和政治功能并没有在现实中得到充分的发挥,特别是作为乡镇一级政府的监督主体——乡镇人大正面临一种尴尬的处境:监督不力,很难监督。主要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1.机构缺乏,很难监督。地方组织法规定乡镇一级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权力(包括监督权)是属于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但人民代表大会却很难行使监督权。其原因一是尽管乡镇的管辖范围较小、代表人数相对较多,但经常召开代表大会存在困难;二是不及时,有些问题时效性强,等通过会议讨论时已失去意义了;三是代表接触面虽宽,但了解情况不多,解决问题的能力弱;四是即使召开人民代表大会也是形式多于内容,难以达到监督目的。尽管法律明确规定了乡镇
人大设立主席团,并赋予了乡镇人大主席团类似常委会的某些职权,但权力太小,更没有实质性的监督权。现在乡镇人大主席团既不是常设的,也不是临时的,乡镇人大在闭会期间没有行使职权的主体,缺乏行使职权的途径,乡镇人大机构有二线岗位的感觉,也正因为如此,一些地方在乡镇人大主席的配备上照顾性安置的较多,存在有其名无其实的情况。
2.有“权”无“位”,不敢监督。名义上法律赋予了乡镇人大13项权力,但实际上,除了一些联系代表等一些常规性的工作外,乡镇人大很难组织行使其他权力,究其原因是实质性地位不高。在干部安置现状中,对于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的安置,在大多数地方都做得比较好得到重用,而乡镇人大主席的安置就显得不一样了,一般乡镇人大主席如果到区直单位安排到正职的基本没有,大多数就直接退下来了。与书记、乡镇长的安排任用,形成了极大的反差。这种体制设置上事实的不平等,很难调动乡镇人大主席的积极性,由于地位不高,他们甚至有时还要看书记、乡镇长的眼色行事,监督就无从谈起。
3.工作错位,不能监督。一些乡镇的人大干部有的承担了征地拆迁等政府职责范围的具体事务;有的被安排分片包村,一些乡镇人大干部由于承担了大量的行政事务,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宣传贯彻宪法、法律、法规以及人大的决议决定,造成乡镇人大干部工作错位,容易出现“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的情况。
4.业务不熟,不会监督。一是由于前文所述,乡镇人大主席安排带有照顾性,年纪大都偏大。一方面他们凭经验多;另一方面“歇肩”的思想浓,顶多干上一届,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刚找出一点门道,熟悉了业务,就退居二线。
二、认清“四对关系”
乡镇人大在监督中要把握好两条原则:一是既要敢于监督,又要善于监督;二是既要监督政府工作,又要支持政府工作。所以在处理乡镇人大与政府关系的时候,要坚持做到位不越位,解难不作难,支持不代替,监督不对立,搞好监
督与支持的有机统一,增强监督工作的实效性,从而能够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监督和支持政府工作。笔者以为首先要认清以下四对关系:
1.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目前,部分地方乡镇人大主席单设,不再由乡镇党委书记兼任,如我们镇海区各镇、街道人大职位,定格为正处级;但不少地方乡镇人大主席仍由党委书记兼任,专职副主席又大都兼做政府工作,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政府与人大、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那么人大监督工作就很难开展,也开展不好。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党委,党委要发挥好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兼任人大主席的党委书记在自己履行好人大职责的同时,要让专职副主席真正“专职”,超脱地从事人大工作。要认清宪法、法律和人民赋予的职权,正确处理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理直气壮地实施监督。
2.坚持党的领导和依法行使监督权的关系。坚持党的领导是做好人大监督工作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和根本保证,这不能有丝毫的含糊和动摇。但人大在监督工作中要防止消极被动、畏首畏尾的倾向,不能什么事情都被动等待党委定主意、下指示。坚持党的领导和依法行使监督权是一致的,在具体实践中,一方面要下功夫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深刻领会精神实质,积极争取党委的重视和支持。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强化责任意识,按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要求,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依法行使好监督权。
3.敢于监督和善于监督的关系。当前要切实解决监督缺乏力度的问题,看准了的问题,特别是以言代法、以权压法问题,一定要敢于监督,大胆行使监督权,切不可把宪法、法律和人民赋予的“尚方宝剑”束之高阁。监督要取得好的效果,还要善于监督。要讲究监督的方式方法,在善于监督上多做文章,力求做到三点:学法懂法,使监督有理;搞好调查,使监督有据;抓住重点,使监督有力。把握好既不失职、又不越权的“度”,以自身良好的形象维护人大监督的权威。
4.监督与支持的关系。乡镇人大对政府的监督首先是制约,这是首位的、本质的,由于两者目标的一致性,从总体和长远来看,积极、有效的制约必须是一种配合与支持,但关系不能颠倒,否则监督的本质及其必要性就无从谈起,决不可脱离监督讲支持。在监督实践中,要寓支持于监督之中,既坚持原则,依法办事,又始终把开展监督的立足点放在帮助政府纠正失误,改进工作,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上。
三、强化政府监督的有效途径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在我们国家,任何人都要接受监督,掌握权力而不接受监督必将导致腐败。人大的监督是代表人民的监督,它是一种国家体制,不是个人行为”。笔者建议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处理好乡镇人大对同级政府的监督关系。
1.乡镇人大主席团应为常设机构。乡镇人大没有常设机构,宪法规定的“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务”的权力在基层就很难实现。其次,在乡镇人大闭会期间,主席团似乎存在着。否则,一个不存在的机构怎么去召集人大会议呢?从这一角度看,乡镇人大主席团有些“常设”的特点。何况现在一般都有一名主席或一名专职副主席。人员“常设”,机构不常设,人为造成乡镇人大主席团是“多余”的认识误区。因此,应从法律上明确主席团的常设地位和监督权。
2。提高人大干部的待遇。要坚持做到人大干部与党政干部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在政治地位和经济待遇上,人大干部与党政干部要同级同待遇,各级党委要加强对人大工作的领导,解决思想认识上的偏差,要不断增强人大意识,努力转变领导方式,尊重和支持人大依法行使职权,善于把党的主张通过法律程序变为国家意志,不断适应依法治国的需要。
3.乡镇人大干部不得直接主管政府职能的工作。地方组织法明确规定“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副主席不得担任国家行政机关的职务,如果担任国家行政机关的职务,必须向人民代表大会辞去主席、副主席的职务。”可
见法律对乡镇人大干部的任职是有明文规定,目前“人大政府不分家,工作职责都一样”的局面,违背了地方组织法的规定。作为代表的乡镇人大主席、副主席直接主管政府工作,与代表法“不直接处理问题”的规定,也是相左的。因此,除法律规定人大干部不得担任行政职务外,也还应有相应的规定,就是人大干部不得直接主管政府职能的工作,使人大干部从繁杂的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让他们集中精力,更好地行使监督职能,协助、配合政府做好工作。
4.提高乡镇人大工作者素质。首先配强乡镇人大主席。对乡镇人大主席的安排不能带有照顾性。其次,注重业务培训。市区人大常委会要举办乡镇人大主席培训班,可以采取乡镇人大主席列席常委会议和工作总结等多种方式,互相交流工作经验。同时,乡镇人大工作者要注重自身政治理论、法律知识、业务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做好乡镇人大工作打好基础。
5.要加强人大的宣传工作,克服认识上的误区与偏差,树立人大监督的权威。人大依法行使监督权其实质是代表人民对国家行政、审判和检察机关权力的制约。因此,我们要大力开展人民代表大会的制度宣传,使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充分认识到人大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明确人大监督的重要性,逐步消除对人大的一些错误认识,树立起人大监督的崇高权威。需要指出的是,作为乡镇人大工作者要安于清贫,乐于奉献,敢于监督,增强搞好人大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切实加强政府监督的几点建议
1.乡镇人大应重点围绕经济建设、改革发展这个中心,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切实履行审议、决定、监督等职权,掌握知情权,用足监督权,慎用决定权,对事关全镇人民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的重大事项,要充分发挥人大监督作用,坚持在参与中监督、在监督中支持的工作方针,积极有效地开展视察、调研、听证,做到认真审议、慎重决定,全力监督和支持政府的各项工作。
2.乡镇人大应依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地的人
大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措施,加强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保证人大各项决议施行的连贯性和有效性。
3.乡镇人大应当全面和系统的听取政府工作报告,切实履行对政府的监督职能,其中重点围绕鼓励、发展全镇工业经济,定期听取政府关于民营经济方面发展情况汇报;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稳定,狠抓农业发展,听取和审议镇政府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招商引资和结构调整方面的情况汇报;;围绕巩固发展完善和提高政务、村务、校务公开,全面推进依法治镇,全力抓好法制乡镇建设的情况汇报;乡镇人大应定期听取一次政府对财务收支、农民负担、财务制度的执行,学校收费和村务公开落实等情况的汇报;围绕尽心尽力、量力而行的原则,全力推进社会事业发展,每半年一次听取政府关于集镇建设、路桥建设等方面情况汇报。
4.乡镇人大应当巩固和加强述职评议活动,制定评议计划,讲究评议方法,注重评议效果,重点突出对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和服务质量,进行分期、分批地评议和视察,从而促进政府及部门转变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5.乡镇人大应当认真负责办理代表对政府工作提的议案和批评、建议、意见,对代表的议案及时交人代会主席团讨论、研究,对重大事项提交全体代表审议,形成决议,定期组织检查议案执行情况,对建议批评意见及时转交政府和相关部门,并认真督办,组织视察,真正做到件件有答案、事事有交待、项项有结果,从而让人大代表对政府工作的监督的职能够有效的履行。
第三篇:【2017遴选考试策论文】做好群众工作要用好三种方法
http://lxks.offcn.com
【2017遴选考试策论文】做好群众工作要用好三种方法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党的实践表明,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群众是我们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做好群众工作,既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的需要,也是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党员干部要自觉践行群众路线,用好宣传引导、真情抚慰、依法行政的群众工作方法,依法及时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宣传引导,以理服人。党员干部要做好群众工作,首先要做到以理服人。群众最服的就是理,而不是权;群众最怕的是理,而不是官。办每一件事、做每一项工作,首先要把道理对群众讲清楚、说明白。要通过宣传、教育、引导,把大的道理讲清楚,小的道理说明白,让群众明白事理,清楚惠在何处、惠从何来,群众才会配合我们的工作。而党员干部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将自身业务学精,政策吃透,这样才能向群众讲全讲透,有说服力;同时要尊重事实,不能偏听偏信,更不能主观臆断,而是要客观公正,用事实说话;最后还要注重方式方法,要善于用群众的语言,群众的方式去讲道理、讲政策,这样群众工作才会更加扎实、富有成效。
真情抚慰,以情动人。要带着感情做群众工作,做到热情接待不摆架子、耐心说服不简单粗暴、诚心解决不敷衍推诿、真心帮助不拒之门外。要全身心地融入到群众中去,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以心换心,真情抚慰。对待群众要热情接待,态度和蔼,以开阔的思路、敏捷的思维、良好的气质,耐心地听取群众诉求,准确地判断群众的意图,迅速作出适当的处理。真正做到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从群众的愿望出发,倾听群众呼声和建议,把握群众思想脉搏,正确对待群众提出的各种要求,并将群众意愿作为思考问题、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基本依据。
依法行政,以法育人。依法行政,既是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手段,又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有效手段。在群众工作中,一方面,党员干部要自觉遵守国家法律和党纪政纪,依法处理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和纠纷,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让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社会的公平正义。另一方面,要用法律、制度对群众的行为进行约束,在接访工作中要做到不卑不亢,原则面前不让步,坚决维护法律和党的政策、纪律的严肃性。对不守法纪的行为要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坚决果断地打击,确保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不受侵害。
第四篇:2018萍乡遴选策论文: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不能任性
2018萍乡遴选策论文: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不能任性
从《三字经》到《弟子规》,从《论语》到《离骚》,从《红楼梦》到《三国演义》……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也是华夏子孙的文化血脉。然而现如今,传统文化“任性而为”却成为不争的事实:抗日神剧,歪曲历史史实,用手撕日本鬼子的片段满足国人的疯狂、扭曲的娱乐之心;热门手游,利用历史角色却歪曲事实真相,影响青少年最基本的历史认知……传统文化的任性而为,于历史是一种极大的不尊重,于未来是一个巨大的隐患。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不能任性,才是应有之义。
底线意识,让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有定力。古人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其中就蕴含着有底线、讲规则的真谛。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每一代人有自己独特的方式与风格,但是也需要有亘古不变的坚守与原则,要能知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篡改历史的事情不可为,这样会歪曲事实,会让传统文化本身变得含糊不清,更何谈文化的传播与传承;过分娱乐化的事情不可为,这样会喧嚣尘上,会让传统文化的精髓丧失殆尽,哄哄吵吵之中消逝了文化本身的深邃;形式至上的事情不可为,很多家长送孩子去国学培训班,从穿戴到外形都刻意模仿,但对于内容本身一知半解、浅尝辄止,这样的学习与传承,毫无生命力可言。我们应当懂得底线,应当在正确的道路上,传承传统、弘扬文化。
培养人才,让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有动力。“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司马相如的疾呼犹在耳畔,时至今日依然有着醍醐灌顶的奇效。人才对于各行各业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对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来说,亦是如此。然而当前,传统文化后继无人成为了一大痛点:文化类尤其是考古、历史、中文等相关专业学习人员稀少,人才资源不足;从业人员迫于经济压力,能够持续学习、从事传统文化工作的人寥寥无几,流失率居高不下。长此以往,传统文化将面临消失、湮灭的境地。唯有加大宣传力度,让人们自觉喜爱、自发学习,有更多的人员加入传承和弘扬的行列;唯有切实完善体制机制,提供各类保障,让传统文化的继承者毫无后顾之忧、潜心钻研,才是良方。
积极创新,让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有活力。“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和“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将创新的重要性阐述得淋漓尽致。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来说,创新亦至关重要。清明的祭祀扫墓是一种传统仪式,利用互联网的方式进行
网络祭祀,既符合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又能对先人遥寄一份哀思;端午的吃粽子、赛龙舟是一种传统习俗,利用手机游戏的方式重新感知,在键盘之间粽叶飘香、擂鼓阵阵;新春佳节“爆竹声中岁岁除”是一句经典写照,电子礼炮的出现,既能够呈现节日祥和之气象,又能对生态环境以礼相待……创新,让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焕发勃勃生机。
传统文化,犹如一股清流,为物欲横流、喧嚣尘上的现代社会,带来一份精神滋养;传统文化,犹如一盏明灯,为快速疾驰、换挡前进中的中国列车,照亮前行的道路。唯有以底线意识为帆,以人才培养为桨,以创新发展为引擎,最终才能让传统文化的这艘巨轮行稳致远、劈波斩浪,让华夏子孙分得文化的一杯羹,共同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第五篇:2018萍乡遴选策论文:“每周多休一天”? 不如落实好现有休假权
2018萍乡遴选策论文:“每周多休一天”? 不如落实好现有休假权
原标题:【社评】“每周多休一天”? 不如落实好现有休假权
休假制度设计动辄引发关注,实际上包含着公众对更好落实休息休假权的美好期待,也是人们希冀的社会进步方向。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了《休闲绿皮书:2017-2018年中国休闲发展报告》,建议从2030年起实行“做四休三”,即每天工作9小时,每周工作4天共36小时的工作制。并称,届时国家可以取消每年通过前挪后借形成的黄金周或小长假制度;员工可根据自身需要与单位协商,灵活安排自己的假期。
“每周多休息一天”,当然是普遍的愿景。可面对这样的提法,网上的叫好之声并不多。网友为什么不买“每周多休一天”的账呢? 现行的“做五休二”制度是1995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至今已23年。目前,我国已形成国民休假制度的基本框架:每天8小时工作制、每周5天工作制、企事业单位带薪年休假和法定节日休假。
和世界其他国家比较起来,我国法定节假日天数和世界平均天数非常接近,但是职工带薪年休与世界平均水平天数有较大差距,而且普及面较小,导致我国职工休假水平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数据证实了这种“休假缩水”的现实。绿皮书指出,2017年中国人每天平均休闲时间为2.27小时,较三年前(2.55小时)有所减少;在周末休假的兑现上,75.2%的有业群体可以享受周末双休;而在带薪休假方面,则有高达40.1%的受访者表示“没有带薪年休假”。《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自2008年起即开始实施,但落实起来并不容易。一方面,一些用人单位尤其是中小企业希望通过减少员工带薪休假的时间来降低成本,不愿落实带薪休假。另一方面,职工因个人谋生需要或害怕失去工作,往往也不敢主动维护自己的休假权益。此外,执法监督和处罚力度的不足也是带薪休假制度落实难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对于广大农民工来说,能够享受带薪年休假的更是寥寥无几。
正因如此,绿皮书提出“做四休三”有一定的现实针对性:如果说带薪休假这样有调整空间的“软性假期”无法很快普惠落实的话,那么在周末放假这样的硬性休息时间上下功夫,通
过公共假期制度的刚性约束,可以比较容易强制相关企业落实好员工的休假权利,并且职工受惠面将比较广泛。
不过,网友们普遍认为,就现实而言,人们还无法畅想“做四休三”的“诗与远方”。对“做四休三”的不买账,实则是当下休假焦虑的一种投射。
因此,落实现有的休假权,让休假变得不再奢侈,这才是当前最美好的期待。
也可以说,当下,公众迫切需要的不是增加假期总量,而是合理安排一年假日结构,保障休假权落地,释放真正的休假福利。
短期来说,我们可以制定更加灵活的带薪年休假实施细则,对不同行业、企业、工种,对合同工、临时工、计时工和弹性工作职工,对夫妻是双职工的家庭等,制定具体的带薪休假办法,采取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措施。对农民工与流动就业人员等较难享受带薪休假的人群,应根据实际状况制定灵活可行的探亲访友为主的休假实施办法。
从长期看,提升劳动者劳动效率,更新休假理念,是保障休假权落地的根本。这需要国家加大社保等福利保障力度,企业加大对员工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同时提高创新水平,提升生产效率。劳动效率和收入增加后,人们才有条件更惬意地享受休假权。
公民休息时间的长短,是一个国家奔向成熟的现代化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做四休三”“每周休息2.5天”等都只是对国民休假时间的一些设计方案,其是否合理,要根据经济发展水平、人均收入水平和休假观念来评判。值得注意的是,休假制度设计动辄引发关注,实际上包含着公众对更好落实休息休假权的美好期待,也是人们希冀的社会进步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