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再论CIF合同下卖方单据义务的性质
内容摘要:英国判例把卖方在cif合同下的交单义务定性为合同法上的“条件”。然而英国合同法关于“条件”、“担保”和“中间条款”等合同条款的分类和定义却并不支持将cif合同下卖方的单据义务认定为“条件”的结论,实际上将cif合同下卖方的单据义务定性为“中间条款”更为合适。在认定cif合同下卖方单据义务的性质时不能仅依据因循先例主义原则参照先例决定,而是应当参照违约行为造成的实际损害的性质确定。另外,根据英国法的最新发展,cif合同下的买方不一定有权基于卖方违反单据义务的行为要求终止合同。因此,cif合同下的买方不存在当然的拒收单据的权利。
关键词:cif合同 单据义务 合同法 条件
cif是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最为常用、最为重要的贸易术语。〔1 〕尽管英国法对cif合同中卖方的义务似乎已经界定得非常明晰,但正如porter爵士在the julia 〔2 〕一案中所言,关于买方所购买的到底是代表货物的单据还是货物本身,仍然是一个未能得到明确回答的问题。〔3 〕这就意味着,在合同履行过程中,买方审查由卖方提交的单据的标准,在法律上是模糊不清的。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将会影响到cif合同的卖方对其单据义务的履行以及买方在卖方违反单据义务的情况下所获得的救济。几年前,笔者曾从cif合同下的单据自治原则以及信用证付款方式对cif合同下买卖双方单据权利义务的影响的角度论及cif合同的本质,〔4 〕以期回答这一问题。本文则从英国合同法的角度再度审视cif合同下卖方单据义务在英国法上的神圣性,并就cif合同下卖方单据义务的性质及违反这一义务的法律后果提出自己的观点。
一、cif合同下卖方的单据义务
1.cif合同下卖方义务的双重性
在cif合同下,卖方具有按照合同约定发运货物并提交相应单据的双重义务,而卖方所提交的单据则是买方付款的依据。这早已是确定的法律规则。英国的hamilton大法官在biddell brothers v.e clements horst co.一案中对cif合同下卖方的义务进行了如下界定:“卖方首先要在装运港发运合同规定的货物,订立货物运输合同将货物运抵约定的目的港,为买方安排货物的运输保险并按照blackburn大法官在ireland v.livingston(1872)lr 5 hl 395 〔5 〕一案中所说的那样出具发票,最后再把这些单据提交给买方。接下来,买方则必须准备好并愿意在对方提示该单据时支付货款。” 〔6 〕可见,在cif合同下卖方的义务既包括交付货物,也包括交付单据。
cif合同下这种卖方交货与交单义务的双重性也表现在由国际商会制定的《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incoterms)之中。incoterms 2000关于cif价格术语之解释要求,“卖方必须提交与销售合同约定相一致的货物与商业发票”〔,7 〕“自付费用并按照通常条件订立合同,以便经由通常航线将货物运送到指定的目的港”,〔8 〕“自付费用取得货物保险„„并向买方提交保险单或者其他保险凭证”;〔9 〕incoterms 2000同时还规定:“卖方必须自付费用并毫不迟延地向买方提交将货物运至约定目的港的通常运输单据。”〔10 〕 这些规定同样表明,cif合同下卖方的义务可以概括为交货与交单两个部分。由于cif合同下的货物经常会通过单据的转让而予以转售,于2011年1月1日生效的新版《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incoterms 2010)进一步澄清:cif合同的卖方可以通过“购买已付运货物”替代其发运货物的义务。但这并不意味着转售者不再承担交货义务,只不过转售者的交货义务是通过其前手的交货行为实现的。〔11 〕
2.买方拒收单据的权利
从上述案件以及权威论述中,可以大致得出如下结论:(1)英国判例一般要求必须对cif合同下的单据进行独立审查,并不顾及单据瑕疵背后的事实,无论这些瑕疵是否代表着违约,或者仅仅是纯粹的技术错误;(2)如果说kerr爵士在procter & gamble一案中为拒收单据设定的标准是“单据的内容在任何实质方面不真实”的话,那么英国法院在the hansa nord案中,在soon hua seng案中以及在英国学者通过benjamin’s sale of goods一书设定的标准则是“单据中的任何瑕疵”,无论这些单据中的瑕疵是否能够代表货物上的瑕疵或卖方履行合同行为中的瑕疵,或者仅仅是纯粹的技术错误,因为所有这些权威论述都认为cif合同下的单据义务必须被严格遵守。这也就意味着,在cif合同下,买方对卖方提交的单据进行的审查,通常与在信用证法律关系中银行对单据的审查一样,实行独立审查和严格一致的原则。根据这些权威论述,cif合同下的单据俨然已经成了交易标的本身而不是货物的象征。
二、从英国合同法角度考察cif合同下卖方的单据义务
根据前述案例与权威论述,英国的先例倾向于将cif合同下卖方的单据义务界定为“条件”,〔22 〕但亦有持不同意见者。那么英国合同法到底是如何界定“条件”概念的呢?根据英国合同法,cif合同下的单据义务到底应当具有怎样的性质呢?
1.英国法对合同条款的分类
英国法把合同条款分为三类:“条件”、“担保”和“中间条款”。“条件”是指违反其约定将会导致受害的一方当事人有权解除合同并请求损害赔偿的合同条款;而“担保”是指违反其约定会导致受害方有权请求赔偿但无权拒绝履行合同,从而受害方无权仅仅以此种违约为由解除合同的合同条款。〔23 〕不过,由于这样的定义仅仅关注违反这些条款的法律后果,因而无助于解决如何区分“条件”与“担保”的问题。
“中间条款”概念的出现相对而言是英国合同法的一项新发展。由于许多合同条款被法院认定为“条件”,对此类条款的违反将绝对地使未违约方享有解除合同的权利。而基于英国普通法上的因循先例主义原则,这种对合同条款的定性构成具有法律效力的先例,成为今后对同类性质的条款进行定性的依据。这就严重地束缚了法官们的手脚,使其难以通过自己的判断实现正义。并且英国的法官们感到,英国法将合同条款区分为“条件”条款和“担保”条款并不能穷尽全部合同条款,因而“中间条款”的概念便应运而生。diplock爵士在bunge corp.v.tradax export s.a.一案中这样表述:“有许多„„合同条款,„„它们既不能归入‘条件’,亦不能归入‘担保’。„„就这些合同条款而言,我们所能够断言的仅仅是,有些时候对这些条款的违反将会,而另一些时候对这些条款的违反不会,导致实质上剥夺未违约一方当事人通过缔结合同期待得到的全部利益„„” 〔27 〕这些“中间条款”不同于“条件”,因为对这些条款的违反本身并不导致另一方有权解除合同;同时它们又不同于“担保”,因为对于受害方的救济即使仅从初步判断来看亦不限于损害赔偿。如果一方的违约行为满足了实质违约的条件,导致实质上剥夺了另一方在订立合同时期待得到的利益,受害方便可以基于对该“中间条款”的违反而解除合同,〔28 〕否则受害方便只能请求损害赔偿。显然,对于违反“中间条款”的法律后果,只能通过个案进行判断。
2.司法上对“条件”进行界定的标准
3.将这一标准适用于cif合同下卖方的单据义务
将这一标准适用于cif合同下卖方的单据义务,这一问题便应当修改为:是否任何对cif合同下卖方的单据义务的违反都必然会在实质上剥夺作为买方履行其自身承诺的对价的全部期待利益。在笔者看来,答案应当是:不一定。
cif合同下的单据极端重要,以致于单据上的任何瑕疵,特别是提单和保险单上的瑕疵,都有可能给买方造成实质性的损害或损失。因此似乎卖方的单据义务应当然地被视作“条件”,而任何对此类义务的违反都会导致买方有权宣布解除合同。但是,cif合同下单据的重要性系基于以下假定,即当买方支付货款时,货物通常仍然在运输途中,从而使买方无法验货。在这种时候,单据既代表货物本身,又代表与货物有关的权利。没有这些单据,或者说没有与合同规定一致的单据,买方就无法提取货物,亦无法凭单据对货物进行转让,更无法向承运人索赔。当货物在运输途中受损或灭失时,也无法向承保人索赔。换言之,买方在验收单据时必须意识到单据瑕疵给他带来实质性损害的可能性。一旦买方接受了这样的单据,便要承担遭受实质性损害的巨大风险。而这也是单据义务被视作“条件”的重要原因。但是如果在支付货款时,货物已经到达目的地,并且所有证据均显示,除了单据具有瑕疵外,货物本身与合同约定完全一致,而买方也没有通过转让单据的方式转售货物,这就意味着单据瑕疵确定无疑地不代表货物上的瑕疵以及卖方履约行为上的瑕疵,也不可能给买方带来实质性损害。在此情况下,还能把单据看得比货物本身更加重要吗?这时,单据上的瑕疵,除了为买方拒绝履行合同从而逃避由于其商业判断上的失误而造成的损失提供借口之外,没有任何意义。如果说买方因为接受卖方提交的具有瑕疵的单据而可能遭受任何损失,从而使其订立合同的期待利益被“剥夺”的话,那么这种损失一定是买方在市场上失败的事实导致的,而不是由单据上的瑕疵导致的。
显然如果一概将cif合同下卖方的单据义务视作“条件”,由于cif合同的卖方所提交的具有瑕疵的单据在很多时候并不会给买方带来实质性的损害,而买方却可以以此为借口逃避由于其商业判断上的失误而造成的损失,从而必然导致不公平。虽然一般而言货款的支付发生于货物实际到达目的地之前,并且从逻辑上看如果货物本身与合同约定完全一致,单据便不应当存在瑕疵,但是在履行合同的过程中往往会发生一些超出人们预期的事件。货物有时会先于单据到达目的地,从而也先于货款的支付;而单据上的瑕疵,也未必代表货物本身的瑕疵或者卖方在履约行为上的瑕疵。
由于并不是卖方的每一项违反单据义务的行为均影响到合同的根本并在实质上剥夺买方缔结并履行cif合同的期待利益,因此cif合同下卖方的单据义务不应被视作“条件”。在笔者看来,将其视作“中间条款”似乎更为合适,因为有些卖方违反单据义务的行为将会导致在实质上剥夺买方的全部期待利益的后果,而另一些卖方违反单据义务的行为则并不产生这样的法律后果,从而并非任何cif合同下卖方违反单据义务的行为都将使买方有权解除合同。对cif合同下卖方的单据义务进行这样的定性,使得买方不得不诚实地考虑卖方违反单据义务的行为是否真的会导致实质上剥夺其缔结和履行合同的期待利益。
三、cif合同下卖方单据义务的定性与因循先例主义原则
“条件”的概念在英国法上似乎已经有了清晰的定义,但在实践中仍然会有很多问题。如前所述,在没有明确的立法规定或合同约定的情况下,合同中的“条件”条款通常是由法院根据在某些特定情形下的合同义务重要性来判断的,判断的标准则是对相关合同义务的违反是否将触及合同的根本,剥夺对方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所期待的利益;另一方面,基于普通法上的因循先例主义原则,一旦一项合同义务,如cif合同下卖方的单据义务,在一项生效判决中被视作“条件”,这样的合同义务便会在其后的案件中一直被视作“条件”,而不再考虑在特定情形下对该项义务的违反是否会给守约方带来实质性的损害。这样便产生了一个问题:认定一项合同条款是否构成“条件”的标准到底是什么,是法院裁决即先例标准,还是对该项条款的违反并是否实质性地剥夺了守约方的期待利益即实质标准或概念标准?
1.先例标准的适用及其对cif合同下卖方单据义务定性的影响
在英国上议院判决的bunge corp.v.tradax export s.a.一案中,roskill爵士说:“在许多案件中„„那些对其违反并不在实质上剥夺未违约方缔结合同时期待得到的利益的合同条款,也被判决构成‘条件’,对这些条款的任何违反都使未违约方有权解除合同。” 〔32 〕何以对那些未在实质上剥夺未违约方缔结合同时期待利益的合同条款也被认定为“条件”呢?treitel对此解释说:“在某些案件中,仅仅因为被违反的条款过去曾经被定性为条件,便被允许解除合同。甚至在合同中没有约定要提供这样的救济,而违约几乎没给受害方造成什么损失,甚至根本没有损失,也允许解除合同。” 〔33 〕由此可见,基于英国的普通法传统,在认定合同条款是否构成“条件”时,先例标准得到某些案件的承认和适用。而这也正是cif合同下的单据义务通常会被认为具有“条件”性质的一个重要原因,如英国法院在the hansa nord一案的判决中所言,cif合同下卖方的单据义务之所以具有“条件”性质,是因为它“早已被最高权威奉若神圣„„” 〔34 〕这里所谓“最高权威”,如果不是全部的话,起码部分地是指英国的高等法院、上诉法院、上议院或者枢密院司法委员会的相关判例。〔35 〕 事实上,适用先例标准对cif合同下卖方的单据义务进行定性,结果只能是将其定性为“条件”。这是因为,在cif合同下,单据通常先于货物到达目的地,因而买方在审查单据时无法了解货物的实际情况。鉴于单据上的任何瑕疵都可能意味着货物本身的瑕疵,或者卖方在履约行为上的其他瑕疵,并有可能导致买方遭受重大损失,因此法律只能赋予买方拒收单据的权利,从而使卖方的单据义务具有“条件”的性质。况且,如果考虑到买方基于单据转售货物的可能性,便更是有理由给予买方拒收瑕疵单据的权利。至于在例外情况下货物先于单据到达目的地或者与单据同时到达目的地,从而能够确定单据上的瑕疵是否确实代表货物上的瑕疵或者卖方履约行为上的瑕疵,进而在单据上的瑕疵不代表货物上的瑕疵时,给予买方以解除合同和拒收单据的权利将会给卖方带来的不公平,则只能予以忽略了。先例标准的适用需要给予cif合同下卖方的单据义务以确定不变的性质,这时法律便只能在平衡买卖双方的利益后,基于通常情况下国际贸易中单据先于货物到达目的地,并且单据上的瑕疵代表货物上的瑕疵的情形,确定cif合同下卖方单据义务的性质,而无法顾及货物先于单据到达目的地,并且可以确定单据上的瑕疵确实不代表货物的瑕疵的特殊情形,以及在此情形下买方为逃避市场波动带来的损失而以卖方违反条件条款为由解除合同,转嫁损失,而给卖方带来的不公平。因此,将cif合同下卖方的单据义务定性为“条件”,是适用先例标准的必然结果。
实际上,这种将cif合同下卖方的单据义务定性为“条件”的必然性正是英国合同法上所谓“假定严重损害”理论适用的逻辑结果。“假定严重损害”是指无论一项违约行为是否真的造成损害,仅基于合同条款的性质,与这些条款相关的违约行为“可能已经造成严重损害”,就应当允许未违约的一方解除合同。这里“可能已经造成严重损害”是指,虽然现在看来对该义务的违反最终没有给对方当事人造成实质性损害,但在需要当事人作出决定时这种违约行为存在着造成实质性损害的可能性。〔36 〕这一理论的逻辑前提是,未违约方在需要对违约方当事人的违约行为作出反应时,通常遭受损害的可能性尚没有变成现实,如果让未违约方承担遭受严重损害的风险,对于未违约方显然是不公平的。因此法律允许其基于这种遭受严重损害的可能性而解除合同,从而使得相应的合同条款具有了“条件”的性质。但是,不得不承认在例外情况下当未违约方需要对违反这种具有“条件”性质的合同条款作出反应时,未违约方能够确知对方的违约行为没有或不会给他造成任何损失,或者起码不会造成足以构成解除合同的理由的严重损害。在这种情形下,如果继续视该合同条款为条件,进而赋予未违约方以解除合同的权利,未违约的一方便可能会利用这样的法律制度来逃避或弥补其在商业决策上的失误。
2.适用先例标准对合同条款进行定性的理由及其问题
英国的学者一般认为,之所以要适用先例标准,将那些对其违反未能造成实质性损害的合同条款认定为“条件”条款,主要的理由是所谓的“确定性要求”理论。“确定性要求”是指,一旦一个合同条款曾经被定性为条件,基于为当事人提供合理预期的需要,受害方应当被允许基于对此类条款的违反解除合同,而不必考虑特定的违约行为是否构成“实质性地不履行合同”这一“往往难以回答的问题”。〔37 〕
“确定性要求”理论的基本逻辑是:由于适用实质标准需要基于个案判断违约方的违约行为是否构成“实质性不履行合同”,而这一“往往难以回答的问题”不可避免地会给未违约方决定是否继续履行合同带来困难,从而无法“安全” 〔38 〕地解除合同。笔者以为,这一理由难以成立。其一,所谓“往往难以回答的问题”通常不难回答。任何一位商界人士都应当具有判断对方当事人履约行为中的特定瑕疵的意义以及是否可能给他带来实质性损害的能力。如果一个合同条款仅仅因为在过去的案件中曾经被定性为“条件”,基于“确定性要求”理论,便继续被作为“条件”对待,这将不可避免地给那些不诚实的商人打开一个合法地逃避由于市场波动而带来的商业损失的方便之门。这对首先违反合同但其违约行为并未带来实质性损害的一方当事人无疑是不公平的。这样的“确定性”是建立在对公正的损害的基础之上的。其二,所谓“确定性要求”理论仅仅考虑了未违约方“安全地”解除合同,拒绝继续履行合同义务的权利,而未能考虑违约方的利益,似乎违约方的任何违约行为,不论是否真的给未违约方带来实质性损害,都使得未违约方得以安全地解除合同。这样的逻辑显然有悖于合同法的一般原理,不利于平衡双方当事人的利益。其三,如果合同条款仅仅因为其过去曾经被定性为“条件”便永远被作为“条件”对待,那“中间条款”便没有存在的必要和空间了,从而法官们在今后的案件中也便没有进行自由裁量的空间了。因为“中间条款”指的正是那些对其违反可能会、也可能不会给另一方当事人带来实质性损害,从而留待法官通过行使自由裁量权对其性质进行判断的合同条款。
实际上,如果在决定一个特定的合同条款是否构成“条件”时从这一概念的根本特征出发,适用实质标准,便会不可避免地得出一个合同条款“只有在任何对该条款的违反„„都将在实质上剥夺守约方缔结合同时的期待利益的情况下才构成‘条件’的结论”。〔50 〕因为如果存在对该条款的违反有时候不至于会造成剥夺未违约方全部期待利益的情形,则表明该条款属于“中间条款”性质,而非“条件”条款。这样,由于法院在认定一项合同条款或合同义务是否构成“条件”时适用了严格的标准,即使以后的法官在判决案件时重新独立地作出判断,一般仍然会认定此类合同条款或义务具有“条件”性质,从而以此为标准将某些合同条款或义务认定为“条件”的案例作为先例也是安全的。因此,如果对“条件”的认定从其实质或概念出发,适用严格标准,实际上将会导致概念标准与先例标准的趋同。
由此可见,在确定cif合同下卖方单据义务的性质时,即使按照英国普通法的逻辑,也应当从“条件”、“担保”和“中间条款”等概念的根本特征出发,而不是简单地参照关于相关合同条款的先例作出判断。鉴于在很多情形下单据瑕疵既不代表货物上的瑕疵,也不代表卖方履行合同的行为上的瑕疵,更不会给买方造成实质性的损害,已如本文第二部分所述,在笔者看来,适用实质标准确定cif合同下卖方的单据义务的性质,结果只能是将其定性为“中间条款”,相应地对此类条款的违反也未必使买方有权解除合同。
四、结 论
根据英国的判例,cif合同下卖方义务的双重性使得买方具有两项拒收权,即拒收货物的权利和拒收单据的权利。买方拒收单据的权利要求对cif合同下的单据进行独立审查――无须参照货物本身和/或卖方履行合同的行为是否具有瑕疵,并且要适用严格一致的原则。这样,cif合同下的单据义务在英国便被从合同法的角度定性为“条件”。
然而当我们研究英国合同法上“条件”、“担保”和“中间条款”的概念并相应地分析cif合同下卖方的单据义务时,就会发现cif合同下卖方的单据义务不应被定性为“条件”,因为实际上并非每一项违反cif合同下单据义务的行为都会触及合同的根本,并实质性地剥夺买方订立和履行合同时所期待得到的利益。因此,cif合同下卖方的单据义务本质上属于“中间条款”,有些违反cif合同下卖方单据义务的行为会给买方造成实质性的损害,有些违反cif合同下卖方单据义务的行为则不会。
在对cif合同下卖方的单据义务进行定性时,可以根据英国法上的因循先例主义原则参照先例,但先例不应当是结论性的。最终的决定应当基于违反此类义务的行为是否确定无疑地给买方造成实质性损害作出。即从合同法上“条件”、“担保”和“中间条款”的概念的根本特征出发,适用实质标准进行分析。因而cif合同下卖方的单据义务不能仅仅是因为在过去的司法判决中被定性为“条件”而被视为“条件”。
基于cif合同下卖方单据义务的“中间条款”性质,不应过分强调cif合同下的单据的重要性。cif合同下卖方的履约行为不能仅从单据的一致性和完好性角度进行评估。在合同中没有明确的相反约定的情况下,买方有义务接受具有瑕疵的单据,或者接受卖方交付符合合同规定的货物以替代交付有瑕疵的单据,并在接受货物的同时支付货款,只要这样做不会给买方造成实质性损害。买方拒收单据的权利应当被限制在此等单据中的瑕疵确实对买方的权利造成影响的范围之内,不论是已经造成的影响还是今后可能造成的影响。cif合同下的买方不具有完全不受质疑的、拒绝卖方提交的瑕疵单据的自然权利。
第二篇:超重要论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卖方对货物的担保义务1
论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卖方对货物的担保义务
班级:国贸0902班
姓名:张珍
学号:0950144020
4论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卖方对货物的担保义务
【论文摘要】《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中规定卖方对货物的担保义务包括对货物的品质担保义务和对货物的权利担保义务两个方面。卖方必须提交与合同相符的货物,法律上称之为品质担保义务,按照买卖法的一般原则,如果合同已对货物的品质、规格有具体规定,卖方应按合同规定的品质和规格交货;如果合同没有具体规定,则卖方所交货物应符合法律规定的要求,卖方的这种担保既可以是明示的,也可以是默示的。卖方权利担保是指卖方应对其所出售的货物享有合法的权利,没有侵犯任何第三人的权利,任何第三人都不会就该项货物向买方主张任何权利。但是在国际货物买卖中,双方当事人不能根据《公约》肯定的确定他们的有关权利义务及预测行为的法律后果。因而,建议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排除公约条款的适用,选择其他法律或在合同中对卖方的担保义务做出详细规定。
【内容】
为了统一国际货物买卖法,国际社会从上个世纪30年代起就开始致力于制定能够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货物买卖公约。罗马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在30年代起草的《国际货物买卖统一法公约》和《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成立统一法公约》由于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和不足没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1968年,联合国国际卖贸易委员会下的国际货物买卖工作组在对以上两公约修改的基础上制定了《联合国货物买卖合同公约》草案。该公约草案于1980年3月,在由62个国家代表参加的维也纳外交会议上正式通过。于1988年1月1日正式生效。《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中规定卖方对货物的担保义务包括对货物的品质担保义务和对货物的权利担保义务两个方面。下面将会分别从这两方面进行详细论述。
一、卖方对货物的品质担保义务
《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第五十八条明确:“规定买方在未有机会检验货物前,无义务支付价款,除非这种机会与双方当事人议定的交货或支付程序相抵触。”买方的这项权利是与卖方应当提交与合同相符的货物的义务相对应的。卖方必须提交与合同相符的货物,法律上称之为品质担保义务。按照买卖法的一般原则,如果合同已对货物的品质、规格有具体规定,卖方应按合同规定的品质和规格交货;如果合同没有具体规定,则卖方所交货物应符合法律规定的要求,卖方的这种担保既可以是明示的,也可以是默示的。根据合同或法律所作出的检验结果,是判断卖方提交的货物是否与合同相符的标准,也是买方据以向卖方索赔的依据。根据《公约》的有关规定及货物检验的具体操作,买方在货物的检验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合同中的检验条款。在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通常订有内容详细的检验条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检验时间和地点。包括如下几种做法:a.工厂检验;b.装船前或装船时在装运港检验;c.进口国目的港检验;d.出口国装运港检验,进口国目的港复验;e.装运港检验重量,目的港检验品质。(2)检验机构。一般是由专业性的检验部门或检验企业来办理,包括:官司方机构(如中国进出口商品检验局),非官司方机构(如SGS),工厂企业,用货单位设立的化验、检验室。(3)检验证书。如品质检验证书、重量检验证书、质量检验证书等。检验证书一般由卖方根据信用证条款提交给银行,作为结汇的单据。应该说,详尽的检验条款保护了买方的利益,并能督促卖方提交与合同质量标准相符的货物。
2、买方检验权的丧失。买方对货物的检验权与其声称的货物质量与合同不符的索赔权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索赔权已经丧失,则检验权也失去其意义。具体说来,检验权的丧失包括如下几种情况:(1)合同约定的检验期限已过;(2)合同约定的索赔期限已过;(3)买方没有在发现货物与合同不符之后的合理期限内向卖方提出索赔,丧失了声称货物不符合合同的权利;(4)买方表示无条件地接受了货物;(5)买方所做的检验不符合合同的规定,如
没有通过约定的商检机构进行检验。
3、货物的检验与风险转移的关系。所谓风险转移是指货物可能遭受的各种意外损失。这些损失是由意外事件造成的,而不是由一方当事人的行为或不行为造成的。风险转移是指在买卖合同的履行过程中,风险由卖方身上转移到买方身上。谁承担风险,谁就应当对意外事件所造成的损失承担责任。例如在FOB合同中,风险的转移是以船舷为界。在货物越过船舷之前,由意外事件而产生的损失就应当由卖方承担,而在此之后,则由买方承担。《公约》第36条明确了卖方交货不符合合同的责任与风险转移之间的关系和区别:
(1)如果在风险转移于买方的时候,货物即与合同不符,卖方必须对此承担责任。
(2)在某些情况下,特别是货物有潜在缺陷的情况下,这种缺陷往往要在风险转移于买方之后,甚至要经过科学检验或投入使用一段时间之后,才能出现或显露出来,这时尽管风险已经转移于买方,但卖方仍然承担货物与合同不符的责任。因为这种缺陷在风险转移的时候实际上已经存在,只不过是当时还不明显,等到风险转移于买方之后才变得明显而已。
(3)在某些情况下,卖方对货物在风险转移于买方之后发生的任何不符合同要求的情形应承担责任,如果这种不符合同情形的发生是由于卖方违反了他的某项义务,包括关于货物在一定期间内将继续适合于其通常用途或某种特定用途的保证。
4、买方的检验时间。在实践中可以有以下几种做法:(1)买方可以在货物风险转移之前,对货物进行检验,如买方在卖方将货物装船前,到卖方的工厂、仓库对货物进行检验。但是,《美国统一商法典》规定,如果买方在订立合同以前,已经检验过货物或样品模型,或者买方拒绝进行检验,则卖方对于通过此项检验本应能发现的缺陷,就不承担任何默示担保义务。(2)买方可以在货物风险转移时,对货物进行检验,但这种做法多运用于实际交货的情形,如EXW(工厂交货)、DDP(完税后交货)等情形。(3)双方可以在货物风险转移之后,对货物进行检验,这是较为普遍的做法。《公约》第三十八条虽然在第1款规定了“买方应当在实际可行的最佳时间内检验货物”,但在第2款也规定“如果合同涉及货物的运输,检验可推迟到货物到达目的地后进行”。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买方就存在着一定的举证责任,他必须证明货物在风险转移时就存在着与合同不符的情况,这种缺陷不是由承运人或其他任何外来原因造成,或者证明货物在风险转移时符合合同,但由于其内在的缺陷,导致在货到目的地时货物与合同不符。例如,买方在收到货物时,外包装完好无损而货物质量与合同不符,或者虽然外包装损坏,但这种损坏是由于卖方没有按合同规定进行包装所造成。在一般情况下,这种举证责任是比较复杂的,有时甚至是难以举证的。
二、卖方对货物的权利担保义务
卖方不仅对其所交付的货物有品质担保的义务,而且还有权利担保的义务。公约第41条规定了卖方的一般权利担保义务:卖方所交付的货物,必须是第三方不能提出任何权利或要求的货物,除非买方同意在这种权利或要求的条件下收取货物。公约之所以作出这一规定,原因在于国际货物买卖交易中卖方向买方交付的货物必须是无瑕疵所有权的货物。货物买卖交易不仅需要转移货物的占有权,而且还需要转移货物的所有权。买方从卖方购买并收取货物,有权对货物享有不受任何干扰的权利。因此,卖方有义务保证其所交付的货物是第三方不能提出任何权利或要求的货物。
卖方权利担保是指卖方应对其所出售的货物享有合法的权利,没有侵犯任何第三人的权利,任何第三人都不会就该项货物向买方主张任何权利。《公约》简称之为“第三方要求”。卖方对货物的权利担保义务包括三个方面:(1)卖方保证对其出售货物拥有所有权或有权转让货物所有权;(2)卖方保证所售货物不存在任何未曾向买透露的担保物权,如抵押权、留置权等;(3)卖方保证所售货物没有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权利担保义务是卖方的一项重要义务,在国际货物买卖中,卖方对其所出售的货物负有明示或默示的权利担保义务。
《公约》第42条规定了卖方的知识产权权利担保义务。所谓卖方知识产权担保,是指
在货物买卖法律关系中,卖方有义务保证,对于其向买方交付的货物,任何第三方不能基于知识产权向买方主张任何权利或要求。由于知识产权具有无形性、地域性、独占性等特点,其权利人的专有权被他人侵犯的机会和可能性比物权等权利大的多。一旦第三人对卖方交付的货物基于工业产权或其他知识产权提出权利或要求,买方对货物的使用或转售就会受到干扰,因为第三人可能向法院申请禁令,禁止买方使用或转售货物,而且还会要求买方赔偿因侵权而造成的经济损失,所以规定卖方的知识产权担保义务,对保护买方的利益非常必要。知识产权的保护具有严格的地域性。各国授予的知识产权是相互独立的,在某国取得的知识产权,只在该国境内受到保护。同一商品在甲国认为没有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但在乙国却可能会被认为是侵犯了他人的知识产权。那么应依何国的法律来判断卖方所出售的货物是否侵犯了第三人的知识产权呢?根据《公约》的第42条的规定,卖方对第三方依买方营业地所在国法律提出的有关知识产权的请求,应承担责任。另外,如果在订立合同时卖方已知买方打算把该项货物转售到某一国家或在某国使用,那么卖方对于第三方依据该国法律所提出的权利要求,应承担责任。
公约第43条对于卖方的权利担保义务进一步规定:买方如果不在已经知道或理应知道第三方的权利或要求后一段合理时间内,将此一权利或要求的性质通知卖方,则买方就丧失援引第41条或第42条规定的权利。但是,如果卖方第三方的权利或要求以及此一权利或要求的性质,则卖方就无权援引前款规定。公约第44条则规定:虽有上述规定,但如果买方对于其未能发出所需的通知具有合理的理由,则买方仍可以要求减低价格,或者要求利润损失以外的损害赔偿。
法律的适用过程很大程度上是对法律的解释过程。从本文以上部分的分析可以看出,由于《公约》的有关用语含义过于模糊,卖方根据《公约》所承担的知识产权担保义务的具体内容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不同的学者对词语的不同理解得出来的卖方权利义务非常不同,有时甚至完全相反。虽然秘书处评论的存在对我们更好得理解各条款提供了很大帮助,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没有给出直接、明确的答复。因而,在国际货物买卖中,双方当事人不能根据《公约》肯定得确定他们的有关权利义务及预测行为的法律后果。因而,建议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排除公约条款的适用,选择其他法律或在合同中对卖方的担保义务做出详细规定。
参考文献:
1.《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
2.张圣翠,《国际商法》(第四版)
3.Fritz Enderlein,《国际货物买卖中卖方在CISG下的权利和义务》,Petar Sarcevic PaulVolken出版社,1986年版。
4.Schwenzer,《<联合国货物销售合同公约>评论》,牛津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法律服务网
选自网址:
对上文的小评论:
经过对本文的阅读,我对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卖方对货物的担保义务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在国际货物买卖关系中,买方和卖方的权利与义务是对应的。卖方的义务就是买方的权利;反之,买方的义务就是卖方的权利。《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中规定卖方对货物的担保义务包括对货物的品质担保义务和对货物的权利担保义务两个方面。卖方权利担保是指卖方应对其所出售的货物享有合法的权利,没有侵犯任何第三人的权利,任何第三人都不会就该项货物向买方主张任何权利。根据合同或法律所作出的检验结果,是判断卖方提交的货物是否与合同相符的标准,也是买方据以向卖方索赔的依据。根据《公约》的有关规定及货物检验的具体操作,买方在货物的检验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合同中的检验条款。
2、买方检验权的丧失。
3、货物的检验与风险转移的关系。
4、买方的检验时间。以及公约第41条规定了卖方的一般权利担保义务:卖方所交付的货物,必须是第三方不能提出任何权利或要求的货物,除非买方同意在这种权利或要求的条件下收取货物。且通过国际商法的教材而知,根据各国的法律和《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的规定,卖方的基本义务有:1.卖方应按照合同规定的时间,地点交付货物;2,卖方所交的货物必须与合同规定的数量,质量,规格,包装相符;3,卖方应移交与货物有关的单据;4,卖方对货物的权利担保义务。《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中关于买卖合同中卖方对货物的担保义务的规定,让交易的买卖双方在合同的发价,接受,格式,买卖双方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货物所有权及风险的转移,违约的类型,条件及双方可以采取的补救措施,免责条件等方面,有助于更好地防范风险,维护其各自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