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论文(合集)

时间:2019-05-14 13:59: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数学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数学论文》。

第一篇:小学数学论文

构建高效、愉悦的数学课堂

【摘 要】长期以来,受传统的教学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往往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具体体现有:课堂上该学生操作的教师包办了,该学生思考的教师讲解了,教师包揽了学生的学习活动,课堂教学看似高效实则低效,而且严重束缚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与素质教育的目标相背离。本文则从“兴趣”、“方法”、“引导”、“激情” 和“氛围”五个方面来阐述如何构建高效、愉悦的数学课堂。【关键词】高效;心愉悦;课堂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堂是关注人全面发展的课堂,不同的人应得到不发展。”是呀,学生在课堂上,应是自由的、快乐的、充实的,能享受思考的快乐,感悟着学习的乐趣,体验着成功的愉悦。反思我们的数学课堂,学生普遍认为枯燥乏味、机械繁杂,令人生畏,生厌。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如何追寻和创设愉悦的课堂环境呢?

一、培养兴趣,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首要条件,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教师的首要任务。数学教学不单纯是一个认识过程,还是一种情感过程。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曾指出:“情感并不一定伴随认识自然而然地产生和发展,它需要教育者专门地评价和培养。”这就是说,学生的学习兴趣要靠教师来培养。数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兴趣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教师要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能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创设求知情境,如课堂开始环节教师可以创设“故事情境”“实际生活情境”“设问情境”等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动力。其次,教师应注重课堂授课艺术。通过授课的艺术性、趣味性,配合教师的形象、趣味的体态语揭示数学教材的魅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能愉悦地进行学习。最后,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多关注课堂中的弱势学生,努力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使他们有信心学得好,增强学习的兴趣。课外要有意识的加强师生情感交流,如与学生谈心,共同开展活动等多种方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教会方法,指导策略

“受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素质教育的目标不仅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引导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发展,形成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实现这样的目标,教师必须结合课堂教学,指导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如操作实践、迁移类推、发现、尝试、验证等方法。还要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学会分析、综合、对应、转化、假设、比较、还原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掌握了这些学法和策略可以更好地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从而在课堂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数图形中的学问”主要通过用有序的方法数图形,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有序的思维方法。但实际教学中学生活跃的思维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师:你能用有序的方法数一数有多少个长方形吗?

(学生独立数,不一会儿学生举手发言。)

生1:我数出3个长方形。师:能说一说你是怎样数的?

生1:一个一个的数就有3个。

生2:我不同意,我认为有6个。我先一个一个的数有3个,再

两个两个合在一起数有2个,最大的有一个,所以一共有6个。

师:这样数行吗?有多少同学和他的方法一样,请举手?

(初步统计、了解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实际情况)

师:其他同学听懂了吗?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3:我是这样数的,按照顺序,从左往右一个一个数,也是6个长方形。

生4:老师,我发现只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去数,就不会数错或数漏了。

(师生共同小结:明确用有序的方法数,可以很好的解决数图形中的数学问题?)

2、试一试:数一数有多少个长方形?

生1:我数好了,一共有15个长方形。

(其余学生也纷纷表示赞同。在交流与反馈后我表扬了一下学生。这时有一个学生说:“老师,我发现也可以用数线段的方法来数这些图形”,于是我请他发言。)

生2:我是这样想的:长方形的底边也是一条线段,数一数有多少条线段就可以知道对应有多少个长方形。

生3:对呀!这样也可以用数线段的方法来计算:5+4+3+2+1=15(个)师:你们能认真思考,并能找到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棒!

三、适时引导,巧妙点拨

课堂教学要想使教与学的关系得到和谐、统一的发展,教师必须把教学的中心从“教“向“学”转移,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适时引导,巧妙点拨。事实上我们在实际教学中经常碰到一些突发的难题或课堂随机生成的资源,往往给教师形成难题,但如果教师能适时引导、巧妙点拨,则可以转化成非常精彩的课堂,也使全体学生的思维火花在一次次的碰撞和对话激辩中得到升华。例如:五年级上册有一道题“在下面的方格纸上画出面积是16平方厘米的图形,你能画出几种?它们的周长相等吗?”

出示这道题后先请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再用学具棒摆一摆。由于五年级学生学习的主要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所以学生就通过“观察” “摆小棒” 和“数方格”的方法找出了长16厘米宽1厘米,长8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和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这3种图形,经过交流和讨论大家发现这几种图形的面积相等而周长却不相等。这时,我观察到一个学生仍然在那不停地摆小棒,便走过去问他,你有什么发现吗?这个学生挠了挠头说:“老师,我发现了一个规律,可以不用摆小棒,不数方格也能解决这个问题,摆小棒和数方格太慢了。”听了他的话我很惊奇,便请他说说他的发现。这个学生是这样说的:“我发现要找面积是16平方厘米的图形,只需要找几×几=16的数就可以,于是我就找到1×16=16,2×8=16,4×4=16三种方法。”紧接着他的话就更让我惊讶,他说如果不考虑整格数的话,我还可以找到更多,例如:20×0.8=16, 并且我用这种方法找到的图形的面积也都是16平方厘米而它们的周长是不相等的。此时他的发言已经远远超出了我的课前预设, 因此我及时调整了授课方案,就这个问题组织学生讨论,用他的方法去解决这道题究竟行不行。这时教室里一片热烈的讨论声,学习气氛空前的活跃,学生纷纷用他的方法去进行验证。一个学生是这样验证的,以面积为20平方厘米为例,可以找到长20厘米宽1厘米,长10厘米宽2厘米,长5厘米宽4厘米三种长方形,它们的面积都是20平方厘米而周长分别是42厘米、24厘米和18厘米。等学生进行了充分的验证之后,我才问学生:“你们觉得这种方法行不行?”学生说行,并且经过大家的讨论,给这种方法命名为“找因数法”。

四、营造激情真实的课堂“争辩”

教学案例:在上学期一次校级公开课上,课堂上一个意外让我的课得到好评,当时我上的《轴对称图形》,在判断几个平面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时,一般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只有特殊的菱形是轴对称图形,但属于初中的知识。当时备课时我也没多考虑。我记下当时教学片断。

生1: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因为平形四边形对折后不能完全重合。(边说边演示。)师:说很精彩,谁还愿意说一说。

生2:我也同意,边说又演示了一遍。(我正暗自得意。)(看其他的也没有举手的,正想进行下一环节。突然看到又一个小男孩举手的,叫了起来。)生3:我认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老师你看,我剪的这个对折后就能完全重合,说着演示一遍。(他说的也对,他巧合剪成了菱形。这时课堂一石激起千层浪。)生4:他说不对,我们组这一组对折后都不能重合。其他生:我们手中的平行四边形也是这样的。

生3:而我这一个却能重合,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点你能说它不是吗?……(一句话说得多数和他争辩的同学哑口无言。)师:你们说得都非常好,都是正确的。一般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只有特殊的菱形是轴对称图形,而生3剪成的平行四边形就是菱形。我真为生3同学在真理面前,大胆争辩的精神感到自豪。……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的过程,在交往和互动中,教师要凭借自己的教学智慧和艺术,在教学中捕捉生生间的精彩争辩。生 3的与其他同学之间的争辩,敢于向大多数认同的知识挑战,对真理的执著追求。这一切不正是课堂生命和活力的体现吗。因为争辩引发对数学的质疑和探究,同时整个课堂洋溢着愉悦的激情。

五、创造愉悦、和谐的实践氛围

在每一课的学习活动中,孩子更愿意自己去经历、去实践。因此教师都要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观察、操作、实验、交流的愉悦氛围,调动他们多种感官协调活动,参与到 “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来。使他们拥有属于自己的自由空间,能够大胆地提出问题,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实现数学知识的“再创造”,在充满自由和和谐的新鲜空气当中,真正地用身体去亲自经历,用心灵去亲自感悟!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中,先出示了学生日常佩带的红领巾,让学生研究三角形面积,学生有的说用数方格,有可以用两个完全相等的三角形拼一拼,可以拼成我们学过的平行四边形来探索。我提供学生大小不一三角形的纸、直尺、方格图等,让学生自由地动手实验、交流、验证。

总而言之,笔者认为在真实的课堂教学中,要想追求愉悦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师要善于从有血有肉的、鲜活的数学生活资源中,开发出有效的数学问题,创设出引人入胜的情境,营造出激情真实、争辩和谐的实践学习氛围。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真实、朴实、务实、愉悦的课堂。

第二篇:小学数学论文

小学数学论文:浅析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

 新课改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这就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

一、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现状及其可能性

(一)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现状

在实习中,我发现农村的小学数学教学状况不容乐观,很多做法不符合新课改的理念。由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应试教育的存在,在小学教学中,还是以书本上的知识传授为主,还是让学生在解答数学作业时力求获得标准的唯一的答案。儿童过早的、过度的被老师按在数学的符号堆里,整天做数学题,但不知数学与生活有什么联系。因此,在现实中遇到数学问题时不会解决,只是学了一些死知识,阻碍了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

(二)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可能性

当前小学数学的新教材与以前的教材有着天壤之别,更加注重与生活的联系,与学生的亲身体验相联系。《数学课程标准》也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强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从他们提供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验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其实数学本来就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1、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新课改的要求

从古到今,数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密切。我国古代的《九章算术》中就出现了“鸡兔同笼”等实际问题。现在,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越来越密切,应用性越来越强。新课标数学实验教材的练习设计也反映这一特点,其中有许多与现实生活及其它学科密切联系的习题,如市场营销、银行贷款、股票行情、出租车费、统筹运输、电脑上网等问题。下述的几个例子就反映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又服务于现实生活的特点,体现数学的应用性。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数学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是否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而数学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又表现在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领悟”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能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实际,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成为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的问题。

例如,在新课标数学实验教材第七册《教育储蓄》一节,课后设计如下练习:为了使贫困学生能顺利完成大学学业,国家设立了助学金贷款,助学金贷款分0.5-1年期,1、3年期,?3-5年期,?5-8年期四种,贷款的利率分别为5.85%,5.95%,6.03%,6.21%,贷款利息的50%由政府补贴,某大学一位新生准备贷6年期的款,他预计6年后最多能一次性还清20000元,他现在至多可贷款多少元?这个例子是现实生活中常见的银行贷款的问题,体现知识与学生生活、社会生产密切联系的特点。教学中选用类似的习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符合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

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种符号化的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的经验相结合的一种学习过程。儿童头脑中的数学往往就是生活中的再认,概念从生活实际引入,问题从实际得出,最后再回归现实。儿童学习数学是不断地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来源于数学知识内部或者来自生活中(数学外部),要创设问题情境,把问题放在最近发展区。儿童的数学学习是一种思维活动。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孩子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的思维活动。思维能力的发展从动作思维过渡到形象思维,再过渡到抽象思维。形象思维有“透视”作用,和抽象思维互补、共振。因而,要加强数学生活化,才能使学生更好的学数学。

例如,一位教师教学国标本一年级第二册数学“统计”一课,本来“统计”知识对于一年级小学生来讲是很抽象的,但这位教师从小学生生活经验入手,课始首先设计让学生统计各种熟悉的几何图形的个数,要求一个同学拿图片,一个同学作纪录,可以用你喜欢的方法记下各种图形的个数。课中让学生分四组统计文具盒里各种文具的个数,统计收集来的一个月的天气情况,每一项统计活动学生都积极地投入,相互合作,共同完成统计任务。在这些活动中不仅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培养,而且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统计思想的熏陶。经过小组汇报交流,又使得统计中对数据的整理与归类的思想得到进一步强化。整个统计过程学生好像置身于亲切自然的游戏环境中,学得轻松愉快。这样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使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

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的特点,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要特点,对周围的事物有很大的好奇心,对生活的问题很感兴趣,很想了解生活、熟悉生活。因此,数学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会使学生更喜欢数学,愿意学数学。

二、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意义

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形成合理的逻辑思维能力,利用数学思想数学概念来改造我们的现实生活,因此小学数学生活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把课堂教学中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建立起紧密联系,一直是我们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通过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以及对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指导,明确了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并且采用多种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发展等等方面都作了详细地阐述。这些阐述都体现了数学教学要生活化。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就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努力的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真正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无穷趣味,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意义在于找到数学学习的起点,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已有经验的支撑,帮助学生内化所需掌握的知识。

三、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施

(一)在生活化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

建构主义的认识论从哲学的角度指出:“在现实世界中,可以通过我们的感觉和经验构造我们的学习,也就是人类适应经验的过程,是知识增长的过程。”这就是说,从学生生活出发,从学习习近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学生才能真正学习数学知识。如在学习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的时候,可以概括成四句话:“多了要减,少了要加,多减了要加,少减了要减。”对于这个算理的概括,看似十分的精练,实则不然。一些学生在运用时常常出错,究其原因,恐怕是规律的产生脱离了学生的经验结构。如果我们换一种方法,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购物引入,比如:小方带了195元钱,买了一个书包用了98元。问:小方该怎样付款?他还剩多少钱?学生有过类似的经验,他们大都会说小方先付100元,营业员找回2元,他还剩(95+2)元,然后再将上述生活问题进行数学化,即195-100+2,于是,对于195-98这类的简便运算,学生就掌握得牢固了。

再如,首次教学5+9*2这类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时,是教师直接把“先做乘法再做加法”运算顺序告诉学生,还是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抽象概括,其效果大不一样。教学这一内容时,可以这样进行:展示生活情境,出示一个标价为5元的钢笔和标价为9元的书,询问总价。然后再加1本书,标价也是9元,问:“现在这些物品多少钱?”学生列式是5+9+9或5+9*2。讨论“5+9*2”怎样算?有的学生说先算加法,有的说先算乘法。当学生的意见趋于统一时(有相当一部分是根据结果推算运算顺序)。教师应立即追问为什么先算9与2的积,请根据具体的事例说明。在具体事例中让学生抽象概括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二)捕捉“生活素材”,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数学的学习是枯燥的。特别是学习计算,学生的情绪更低。为此结合教材特点,学生特点,以及学生的生活环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在情境中掌握,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手段和方法。例如,在学习《年月日》一课时,我就谜语引入创设情境,“有两个宝宝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天天都要脱一件,等到年底剩张皮”这是什么呢?学生好奇心被激发了,争先猜出了谜底(年历),这时候,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在旺盛的求知欲的驱使下,兴趣盎然地学习新课程,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又如教学“乘法口算”时,教学前,对校门外的小商家进行调查,并选择合适的数据在教学中使用。上课时,老师问:“你们喜欢吃哪家的早饭?吃什么?”上数学课,讨论早饭的问题,学生兴趣很高,纷纷发言,有的说:“我喜欢吃李家的麻酱烧饼。”老师出示调查数据:“昨天早上,他家卖了54个,4元一个,你能算出他家收入多少钱吗?”学生不但列出算式,计算出得数,还给大家讲出他是怎样算的。就这样,学生在说笑、讨论、争论、商量中,不但学会了乘法口算,还对各家经营进行了评价,并提出有些食品怎样改进会更受欢迎等,最后大家一致认为:在小摊上吃虽然快、省事,但不卫生。有些学生商量说:“如果他们小商家联合盖间大房子,都在大房子里做饭,我们在大房子里吃饭就好了。这是他们今天的想法,也许明天在他们那里会变为现实。

(三)回归“生活天地”,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任何功课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即孩子自己会学,学了会用,会解决实际问题,光纸上谈兵是没有用的。数学教学如能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加以演练,会有利于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让学生认识生活中充满了数学,生活真有趣,数学真有趣。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常常是整合着各类信息而综合显现的。我们可以将其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接近实际情境的实践活动中去解决数学问题。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可以模拟超市购物这一生活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买卖东西”。通过识别商品,看标价,付钱,找钱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识别假币,懂得要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的道理,从而也掌握了一定的生活技能。又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操场上去模拟同时相向、同时同地反向、相遇、同地同向、追上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对相遇问题中常见的专用术语有了清晰的认识后,理解和掌握算理,解法也就水到渠成了。这种模拟生活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到数学的优越性,体会到数学与社会的关系,懂得了数学的真正价值,提高他们真正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四)设置“生活背景”,培养学生数学意识

当学生掌握了一些数学知识后,可让学生充当某些角色,如营业员,装潢工人,车间工人,调度员等。当他们运用学到的知识去学着安排生活。如学习了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后,让学生当空调零件装配车间主任,合理安排各组人员人数的编排,使生产效率最优化。当学习了组合图形面积计算后,让学生作为土地管理人员去安排各农家宅院的用地面积。在这样一个以参与者身份进行活动的过程中,既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兴趣,又培养了实际计算、测量能力。在体验活用知识的快乐中,他们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得到了巩固,教师只有把学生真正带到生活中去,将课堂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美和创造的美。

此外,“让生活中的数学更语言化,数学中的语言更生活化”在21世纪现代数学教学中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也是思维的结果,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数学概念本身高度抽象概括,与儿童的认识能力不相符。所以要鼓励学生课堂中多讲、多问,是数学符号具有儿童化的语言功能。如果思维已生活化了,语言仍依据书本上的文字,未免有些教条,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生活化的数学语言更贴近儿童生活,毕竟学生才是课堂上的主体。

综上所述,我认为数学教师的任务归根结底是把枯燥抽象的知识更儿童化、生活化的设计引进课堂。正如,数学巨匠康托儿所说:“数学的精髓在于自由。”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本身又是一个巨大的学生课堂。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处处有生活的道理。数学课堂只有再现数学知识与自然科学,人类生活的联系,不仅扩大数学教学的信息量,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各方面的实践能力,为学生今后的生活、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第三篇:小学数学论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探究能力培养初探:

内容摘要:倡导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获取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文根据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通过激发兴趣是前提,质疑问难是关键,创设情境是重点,鼓励求异是核心和动手操作是手段等方面阐述数学课堂教学探究能力培养的途径。

关键词: 数学课堂

探究

创新

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1]倡导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获取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数学课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只要阵地。因此,数学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探究机会,让每一个学生的创新潜能大放光彩。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呢?根据教学实践,我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激发兴趣是前提

布鲁纳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2]兴趣是发展学思维能力的动力,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先决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好数学的前提,只有对数学产生了兴趣,上课学生注意力才会集中,才会认真学习,认真钻研问题,认真探索新知识,探究数学问题。如:“余数的认识”一课,教学时,我和孩子们玩了个“抱团”游戏,听老师的口令要求,抱成一团。我随机让10个同学上来表演,“三人抱成一团”游戏开始,抱成三团后,剩下一个同学急得团团转,怎么也没抱成团;接着又让13个同学来“抱团”,“四人抱成一团”,抱成四团后,还是有一个同学没抱成团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学生们兴致盎然,迫不及待地回答:“因为没抱成团的同学是多余的!”看着同学们高昂的情绪,强烈的求知欲望,余数的认识可以说是水到渠成!可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点燃了学生学习的火花。有了兴趣就有了开启了探究旅途大门的钥匙。

二、质疑问难是关键

“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3]疑问是推动探究的原动力。因为有疑问,才引发探究的欲望。而好奇、质疑、问难是儿童的天性,是探究意识的萌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好奇、好问的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勤于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并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题问题氛围,教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让那个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使学生能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发表见解。如在教学“万以内笔算减法”时,教学进入练习作业之前,我在留下一定时间让学生质疑问难。一个学生突然举起手来:“老师,四位数的减法,可不可以从高位减起?”这是我始料未及的,全班同学都向发问的同学投去了惊异的目光,面对学生提出质疑的问题,我首先让大家猜一猜“从高位减起”是不是可行的,当学生的意见不一产生矛盾冲突时,教师为学生提供三道计算题作为新的探索材料。接着我耐心地等待大家的研究和探讨。在组织交流时,我启发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其过程是循循善诱、步步到位。使学生经历了“猜想(假设)——论证——实践——结论”这样一个认知过程,体现了“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教学的最后,我通过问题“课本上为什么选择了从个位减起”来小结,引导学生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到有些方法尽管是可行的,但由于操作繁琐,效率低下,一般是不可取的。这样的结果,既使学生认识到这段学习的收获和意义,又促进了学生的探究意识。

三、创设情境是重点

创设问题的情境,就是把学生引入一种与研究未知问题的相关联的气氛之中,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可以设计故事情境,生活情境等,把学生思维带进新情境中来,并在心里上造成一个“悬念”,处于“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最佳心理状态,从而开动脑筋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可能性》一课,我在教学时就设置了这样的情境:“同学们喜欢下棋吗?谁会下棋呢?其实,老师是个棋迷!看,我在前面已经摆好棋局了,这节课结束的时候,哪位同学有兴趣和老师较量较量?”学生们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了,纷纷微笑着点头,大声说:“好啊!”“真的吗?”“我要和老师比一比!”......我接着发问:“老师有个疑问,让谁先走棋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们稍加思考后有的说“剪刀、石头、布”,有的说“掷硬币”,有的说“掷骰子”......学生兴致勃勃,情绪高昂进入到学习中去,自热而然地去探索“掷骰子”“掷硬币”等方法的公平性和原因。显然,这样的学习引发了学生的探寻意识,使他们向真正意义的探究迈进了一步。

四、鼓励求异是核心

求异是探究的核心。数学题目的答案可以是唯一的,而解答方法却不定是唯一的。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求异思维的机会,培养学生多角度,研究、探讨解决问题途径,有利于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使学生举一反三,形成能力。如“分数的再认识”一课,上课伊始,我先通过视频让学生感知分数的意义,接着同他们说一说“你能利用学具袋里的东西,找到分数四分之三吗?并来说一说它表示什么?”学生众说纷坛“把一张纸平均分成4份,涂上其中的3份。”“4个三角形,将其中3个涂上颜色。”“12个骨头棒图案,圈出其中的9个。”......我再因势利导引导认识“整体”和“部分”,让学生动手画一画,一个图形的四分之一是()画出这个图形并让他们说一说自己的意图,学生们的形状各异,却能正确地表示四分之一。这样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课堂中百花齐放,迸发出思维的火花,并能发现当一个分数“部分”的个数相同时,“整体”的个数也相同,但是,形状不一定相同。这样的课堂教学设计不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而且有意识地启发了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动手操作是手段

爱迪生说:“我从来没有做过一次偶然的发明,我的一切发明都深思熟虑,严格实验的结果。”[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景象设计教学各环节,充分挖掘教材中创新思维因素,尽量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典型的、较为完整的感性材料,通过让学生摆一摆,折一折、剪一剪、量一量、、议一议、算一算、练一练、画一画、想一想促使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激起学生创新的“激流”和“冲浪”。学生的思维就能冲出定势,从总发现新的数学规律。如《展开与折叠》一课时,首先,我让学生动一动手将正方体的盒子,沿着棱剪开。接着,让学生想一想,是不是每个同学剪出的展开图都一样?然后,摆一摆手上的展开图,探究正方体展开图有多少种类。通过翻转或者旋转,学生就很容易知道常有的8种展开图。最后,我让他们再翻转、再摆动、再探究和讨论,他们又兴致勃勃地有了新发现,并且探究出我之前都没想到的开展图,令人振奋。

一位教育家说:“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4]该放手时,须放手。让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的实践中去寻找、思考、探究,往往会得到意外的收获!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只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结合学生年龄特征、个性差异以及本学科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探究机会,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大胆放手,学生就会主动探求新知,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201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20-22.【2】文理,崔曙光.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C].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208-211.【3】文理,崔曙光.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C].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310-313.【4】周保英.新课改视域下教学案例剖析[].北京:教育部直属师范出版社.2007.125-127.

第四篇:小学数学论文

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育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我的教学观点也在不断改变,认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努力激发、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现将自己的点滴体会浅谈如下:

一、在游戏活动中,轻松自如的学习

游戏、玩乐,是儿童的天性。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开展适当的游戏活动,既有助于学生体力、智力、交际能力的发展,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国内外的实践也证明,科学的采用游戏教学将大有稗益。,我就经常在教学中采用做游戏这一教学手段,且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我在教学《数字5的读写》时,授课前,设计“抢凳子”这一游戏来导入所学知识:5名学生围着4张椅子绕圈,播放音乐,歌声停下来后,学生们奋力抢属于自己的座位,看谁的反应快。通过这个游戏,学生们直观的建立了数的概念,了解到“4比5少1,5比4多1”,既复习了上节课有关“4”的知识,又引发了学生们学习新课的兴趣,一举数得。

又如,教学“数的组成与分解”时,我设计了“找朋友”的游戏:参加游戏的小朋友头戴数字卡,伴随着“找呀找呀,找到一个好朋友”的旋律,相互找朋友,头饰上的数能组成需要分解的数,就是一对好朋友。(如:2和7组成9;3和6组成9中,“2”和“7”是一组好朋友,“3”和“6”是一组好朋友。)

学生们在感性直观、轻松自如的游戏中,感知了抽象的数学的理念,其乐融融,教师又何乐而不为呢?

二、在数学情境中,趣味盎然的学习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充满着数学。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让学习陶醉于数学情境之中,乐不思蜀。这里的“情境”主要指教师通过讲故事、创设生活场景、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使学生置身于学习数学的氛围中。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爱听故事。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常把书上的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编成一个个故事,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时,我利用故事的形式出了一道题:小兔子的好朋友给他过生日,小熊住在森林深处,一大早就赶来了。他带了2桶最好的蜂蜜送给小兔子。看,隔老远,他就喊起来了,“小兔,小兔,快开门,你看我给你送什么来了?”小兔子早就闻到蜂蜜的甜味了,她赶忙迎出来,“谢谢、谢谢,快屋里坐吧!”不一会儿,小花猫也来了,送给小兔5个苹果,小猴也赶来了,他从果园里摘了6桃给她。小鸡也赶来了,但她什么也没送,还偷吃了3个苹果,小兔子不高兴了,请小朋友们算算看,小兔共收了多少水果?最后还有几个苹果?学生们听完了这个栩栩如生的故事,学习积极性可高了,很快他们就列出了算式,算出了结果:5+4=9 5-3=2教后,我又鼓励学生用编小故事的方法,利用书上的图片编故事,学习算术,学生

们学得兴高采烈,主动积极。

小学生低年级学生对于抽象的知识往往难以掌握,但教师如能根据条件,因地制宜的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尤其利用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这一优点,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把抽象的数学具体化、形象化,激发学生的兴趣,将更有利于教学。低年级很多数学知识都适宜制成多媒体课件,如:口算、乘法口诀等口答类题目。具体细节就不一一再谈了。另外教师还应努力拓展学生的眼界,促使学生主动的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思考数学问题,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例如我们可以在教室里设立“生活数学栏”,展示学生采集的生活数学题。总之,这种在情境中学习数学的教学方法,对教学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在竞赛中,紧张积极的学习

大量事实表明,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低年级学生求知欲望强,表现欲强,希望自己能受到老师和同学的信任和赞扬。教学中,可开展“比一比”、“争当小小数学家”“算术擂台赛”等学习竞赛活动,使学生在竞赛中学习知识、增长才干,不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我经常组织“比一比,赛一赛”“夺红旗”之类的竞赛活动。

四、在操作中,手脑并用的学习

俗话说:“眼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七八岁的孩子很好动,如果把他们好动的特点迁移到学习上,让他们在学习时常常摸一摸、摆一摆,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加深理解知识。我在教学中,常常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小棍、圆片、三角形、小动物或摆算式等等。

例如,在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时,为了给学生创造人人动手实践的机会,我让学生把在家里玩的计数器带来摆在课桌上。老师在大计数器上拨珠,学生在自己的小计数器上拨珠,并回答以下问题:“计数器上原来有几个珠子?又添上几个珠子?一共有几个珠子?几添上几是几?”通过实际操作,使他们知道了1添上1是2、2添上1是3……9添上1是10,明确了各数的来源。

为了讲1~10各数的顺序,我让同桌两个同学一人摆小棍,一人摆数字卡片。横着摆一根小棍,小棍的右下方就摆出数字1的卡片;摆两根,小棍的右下方就摆出数字2的卡片……学生边摆老师边板书:“1的前边摆数字几?为什么?”使学生明确0是起点,在第一根小棍的左边摆数字0。在此基础上,我把板书的小棍图变成了尺子图,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数的排列顺序,2在1的后面,3在2的后面……学习了数序的知识。

五、在应用中,有意无意的学习

学习数学不只是为了解题而解题,尤其是在小学阶段,我们所学的知识更多的是为了能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所以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帮助学生,用所学知识去解决一些生活中实际问题,使学生有用数学的意识。

例如:在学习口诀的过程中,教师不单单要让学生练习口诀和口算,还要让学生能用口诀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像:每个人用2根筷子,5个人用几根?7个人用几根?9个人呢?又像:一包方便面有5袋,3包方便面有几袋?等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

程中达到练习口诀的目的。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新一轮课程改革也要求我们“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主能力”,所以当我们面对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孩子们还是少点埋怨、苛责,多在提高学习兴趣上,认真钻研教学理论上动些脑筋,有句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010-3-9

第五篇:小学数学论文

小学数学论文范文: 小学数学生活化策略

摘 要:小学数学不会自发产生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需要采用切实可行的方法。本文围绕小学数学生活化策略展开,旨在进一步拓宽小学数学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 生活化策略 研究

数学作为小学生感知世界的重要方式,不会孤立于生活之外产生作用,也不能从教材和课堂教学中与现实生活自发产生直接的联系。显然,对《数学课程标准》的解读,不能只是明确“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是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珐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而是要从这样的教学目标定位中,寻找切实可行的方法。如何真正让数学贴近学生生活,让数学与学生生活触觉碰撞和交融,让他们真正的在生活中学数学,在学数学中了解感触生活,这是数学教师应该探究的课题,笔者认为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数学教师采用生活化教学策略。因此,笔者结合长期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和当前教改的要求.提出以下设想以求教于方家。

一、依托教材,促进学习材料生活化

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指数学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把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境,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的一种教学方式。这里所指的学生实际生活并不单是单纯学生生活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完全再现,而是一种数学化的生活情境。小学数学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也是进行学习活动的基本线索。学习材料生活化可以依托现行教材,加强“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改变数学学习生活苍白无为的状态。和许多研究者的认识一致的是,目前小学数学教材内容仍然缺乏时代气息和生活色彩,缺少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学习材料生活化就是要切合学生生活实际.将数学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建构属于学生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一般应用题时,笔者这样重组材料:一是收集信息。上课一开始就请学生描述学校周边道路环境状况。二是选择信息。在学生所列举的众多信息中选择出一条“为绿化道路环境,在校外公路栽种树木,一共栽了500棵,成活了490棵,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三是自主探究。学生提出问题中很多是学生已知领域,让学生自己解决。四是教师引导。告诉同学们“这批树木的成活率是98%。”从而提问“成活率”和“98%”的含义,让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讨论。这样重组,贴近学生所关注的现实生活,学习材料来自师生的熟知信息,体现了生活数学的现实性。这样就能很好地解决“死知识”适应“对话教学”之间的矛盾。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处理教材、调整教材。重组教材内容,给数学课本增加“营养”。让教学根植于生活,将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设计成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有价值的案例,从而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

二、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

数学知识最终服务于生活,回归于社会生活。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我积极鼓励学生收集、整理、加工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获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经验和方法,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知识间的联系,不断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数学教学不应该是个只注重求知过程、只注意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训练数学技能,而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认识世界、掌握分析问题的方式方法。在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使每一个学生拥有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生活的眼睛,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接触实际.加深对数学问题的理解,进而懂得身边处处有数学。数学总能找到与人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抓住了联系,就能把活学到的知识进行活用。但这种思维习惯也需要我们一步一步地培训。如学习比例应用后,我们设计了一个将配液加水或加盐的实验操作活动:“要把10%盐水50千克,配制成20%的盐水。该怎么办?学生通过精确计算,动手测量得出使盐变多(加盐)或使水变少(蒸发)的规律。再如在学习“百分数意义”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让学生进行思考:我们班有30%左右的学生在家使用电脑上网,其中2/3的学生是利用网络进行学习,而1/3的学生却在玩网络游戏。看到这一现象,谈谈你的看法。这样让学生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思考、解决身边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了思想教育。适当地进行一些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使学生自觉地把所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事物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情感,培养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的意识。

三、关注日常生活,捕捉学生的兴趣点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到处存在数学问题。数学的身影在生活中每个角落,数学的价值来自日常生活。数学教学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景相结合.通过生活问题的解决达到巩固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技能.技巧的目的。对小学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拓展学生认识数学,发现数学的空间,重视学生对数学体验的积累。让学生在数学知识之前尽早感受这种做法,在课堂中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学厘米、米等长度单位时,可以从比高矮实际事例人手使学生明白了长度单位对于精确测量的意义,再让学生通过测量工具认识这些长度单位.然后动手测量图钉的长度、食指的宽度、书本长度、平伸两臂的长度、给爸爸妈妈测量坐高,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度等。

这些知识是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数学,让学生深切的体会到了原来数学就自己的身边,身边就有数学,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充满魅力与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同时也增强了数学的亲和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堂教学焕发了生命的活力。

四、学以致用,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数学最终目的就是要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创造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研究、探索,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对知识的理解,了解知识的价值,而且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例如,在讲授“利息”的知识点后,笔者安排了这样的课外作业“自己做一次小小会计员”,让学生去银行了解现在的利率,然后让他们把积攒的零用钱存起来,怎样存最合算?这样的作业学生极有兴趣。在这一系列的调查、分析、计算、反复比较的实践中,学生对利率、利息这一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而且此次活动.还可以是对学生不乱花钱的思想教育,实现教知识和育人的统一。这样联系实际的教学,将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又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堂内学不到的知识。自然满足了学生求知的心理愿望,产生了强烈的教与学的共鸣,同时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实施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策略必须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能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使学习变得通俗、有趣、生动,使数学教学实践变得更有活力。

小学数学与生活

新的一轮课程改革,进一步促使数学生活化,数学与生活进一步接轨是指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过程。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因此,数学教学内容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设计数学问题,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为此,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将抽象的数学转化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贴近生活,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学要与生活进一步接轨。

一、数学情境与生活

教师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数学活动的切入点,能让学生感到数学来自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的好奇和兴趣,从而进入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在日常教学中,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教学实例,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数学知识。

如:在教学《分桃子》一课时,我创设情境:先要求每个学生拿出9个桃子放在盘子里,每盘放的个数一样多,有几种放法,可以放几盘?当学生操作完之后,从中选择五种:(1)每盘放3个,9÷3=3(盘);(2)每盘放9个,9÷9=1(盘);(3)每盘放2个,9÷2=4(盘),多1个;(4)每盘放4个,9÷4=2(盘)多1个;(5)每盘放5个,9÷5=1(盘)多4个。接下来引导学生观察上面五个除法式子,并提问:可分成几种情况;学生于是很快的观察到:一类正好分完,另一类分完后还有剩余的。于是老师再画龙点睛地指出,正好分完的除法和除法算式,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分了以后还剩余的算式,我们就把它叫做“有余数的除法”,这样创设生活情景,可以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轻松的接受新知识。

二、数学理解与生活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生活中更是充满着数学问题。善于捕捉生活现象,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成为数学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使之产生学习需要的有效方法。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

如:在教学两位数乘法后,安排这样一个数学问题,学校组织师生去公园游玩。老师28人,小朋友150人。公园门口写着:门票成人每人30元,学生每人15元,团体30人以上每人20人。请同学们设计一种你认为最好的购票方案。对这个问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设计方案:

1、全买团体票:(28+150)×20=3560元

2、不买团体票:28×30+150×15=3090元

3、一部分买团体票,一部分不买:(28+2)×20+(150-2)×15=2820元 通过不同的方案的比较,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理财的意识。

三、日常生活“数学化”

孩子们的知识应该是在对话中形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在今天的“课堂超市”环节中,这一切体现得淋漓尽致。如:我先出示了文具价目表:篮球95元/个,排球50元/个,之后出示了一个数学问题,“买4个排球和6个篮球共要多少钱?”。这样的数学问题,没有用新教材的学生一般的解题思路只有这一种“95×6+50×4”,可是使用了新教材的孩子们却出现了多种解决方法:(1)95×6+50×4;(2)(95+50)×4+95×2;(3)(95+50)×6-50×2 通过“课堂超市”展示,使我们的数学走进了生活,使我们的孩子们体验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促使了孩子的思维开放性,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而言之,引导学生捕捉生活现象,发现数学问题,将数学教学与生活接轨,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处处有美感,缩短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扩大了学生的认知视野,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既满足了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的需要,又体会了数学的价值,培养了数学兴趣,何乐而不为呢?为了使数学更接近生活,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刻不容缓的教育使命。

浅 谈 数 学 与 生 活 的 联 系 沈闸中心小学-----李清莹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这充分说明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学,我们的理念是“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当为人人所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的数学”,“数学教育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新课标》又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与操作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如何根据教材的特点,把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让学生活学、活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呢?通过反复思考,我就从课堂教学入手,联系生活实际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应充分挖掘数学知识本身所蕴含的生活性、趣味性,调动学生善于质疑、自主研究,主动寻觅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探索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课堂生活化的教法,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数学。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将学习任务与情境相联系,可以激起儿童浓厚的兴趣和情感,使学生能主动积极、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创设生活情境的方法一般是通过游戏、故事造境,环境营造,媒体辅助等来联系生活、模拟生活。

1.巧用游戏、故事造境

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寓数学知识于游戏活动和故事情境中,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愉快、学得主动、学得深刻。如在教学《猜数游戏》一课中的“想一想”时,教师引导学生讲《小老鼠背土豆》的故事,通过拓展故事情节,很自然地引出了许多的数学问题。教师让学生互相提问、解答,要求学生把问题说完整,在互动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实践中亲身经历了探究知识的过程,始终体验着学习的成功和乐趣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学到数学知识。

2.环境营造,媒体辅助

心理学告诉我们,生动、具体、形象的事物,色彩鲜艳的对象,容易引起儿童的兴趣。由于电教媒体具有生动、形象的特性,能把抽象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在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利用电教媒体来模拟或再现生活场境,营造氛围,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体验。如在教学《青蛙吃虫》一课时,教师利用媒体播放青蛙在稻田里吃害虫的过程,学生被生动、形象的生活画面深深地吸引住了,他们从大青蛙和小青蛙的对话中知道了大青蛙吃了56只害虫,小青蛙吃了30只害虫。这时教师让就“青蛙吃害虫”提数学问题,学生由于有了“兴趣”,思维一下就活跃起来,很自然地提出了许多数学问题,学习更为主动、积极。

二、探究生活问题培养学生数学综合素养

“让讲台成为舞台、让教室成为社会、让学生成为演员、让教师成为导演”,将数学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将学生运用数学的过程趣味化、生活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1.写“数学日记”

学生运用语言表达出自己在数学学习中的新思想、新发现,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思考问题、探究问题,深化对问题的理解,找到成功的感受和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在教学中让学生编写“我和数学”的故事,写“数学日记”,可以培养对数学的感受能力,深化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引导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数学与生活联系紧密。如让学生写在家里,爸爸妈妈用到了哪些数学知识,上商店买东西,又用了哪些数学知识„„通过记“数学日记”,既让学生探究了生活中的数学,明白了数学知识不仅有用,而且在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在用,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养;而教师通过阅读学生的“数学日记”,也可以了解学生有没有较强的“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使以后的教学更有针对性。

2.开展数学实践活动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新教材将“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沟通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让学生进行数学实践,是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去感受、去验证、去应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从而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目的。活动的主题可以依据教材进行,也可以是教师提出的或学生自己提出的,但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如:调查“学生一周用几只铅笔,一共需多少钱”;“家里每星期买菜要付出多少钱”;“对最近数学测验同学的得分情况进行调查”等等。通过一系列的数学实践活动,不仅可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其它综合素养。

三、数学教学方法生活化

数学教学方法生活化是数学教学生活化的一个关键。因此,教学中要尽可能使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曾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课堂中,师生的交往主要是通过言语交流。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不一样,这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语言素质,尤其是数学教学中如何将抽象化的数学让学生形象地去理解和接受。一个看似枯燥无味的数学,实则里面蕴藏着生动有趣的东西,教师如果没有高素质语言艺术是不能胜任的。鉴于此,数学教学语言生活化是学生引导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教师要结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在不影响知识的前提下,对数学语言进行加工、装饰,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如,认识“<”、“>”,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习顺口溜:大于号、小于号,两个兄弟一起到,尖角在前是小于,开口在前是大于,两个数字中间站,谁大对谁开口笑。区别这两个符号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这个富有童趣的顺口溜可以帮助学生有效的区分。又如把教学长度单位改成“长长短短”,教学元、角、分改成“小小售货员”,比大小说成“排排队”等等,学生对这些生活味十足的课题知识感到非常好奇,感到学习数学很有趣。

四、数学教学运用生活化

数学应用于实际,才会变得有血有肉、富有生气,才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意义,确立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信心。所以,作为数学教师要避免从概念到概念、从书本到书本,变数学练习的“机械演练”为“生活应用”。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在生活中用数学,增强学生对数学价值的体验,强化应用数学的意识。

1、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问题。

生活是数学的宝库,生活中随处都可以找到数学的原型。经常让学生联系生活学数学,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问题,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的意识。如,认识“圆”以后,让学生到自己生活的环境中去观察哪些物体的面是圆的?学习了“圆柱的侧面积和体积”之后,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圆柱体”。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后,让学生找一找、说一说,你见过周围那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又如,在学习了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后,老师可以让学生去找找生活中哪些地方哪些部门是用24时记时法的,哪些地方、哪些部门又是用普通记时法的。

2、用数学方法研究生活问题。

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包含着数学知识。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方法研究问题,不仅使学生感受成功和自身价值的存在,而且可绽放绚丽的创造之花,让学生真正由“读书虫”向社会实用型人才发展。如,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解释一下:我们住的房子的屋顶为何要架成三角形的?木工师傅帮同学修理课桌为何要在桌脚对角处钉上一根斜条?教学平行四边形的特性请学生说明:为什么拉栅门要做成平行四边形的网格状而不做成三角形?又如,学习了利息计算后,让学生计算:把1000元钱存入银行,怎样存款更合算?学生先要调查银行利率,选择存款时间、存款方法,再计算利息,找到最合理的存款方法。再如,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圆形后,可以引导学生往深层次思考:“为什么生活中那么多物体的形状都设计成圆形,圆形有什么特别之处?”

3、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通过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不断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能力。如,学习了有关面积计算的应用题后,学生学会量窗户的长和宽,算出它的面积,而后再导入生活,引导学生实际计算做窗帘要用多少米布。这就应考虑到窗帘要比窗户长一些,宽一些,如果是面积较大的,用两幅窗帘面对拉,两幅窗帘中间还应考虑应有的重叠部分等等。又如:学习“正方形的认识”后设计如下情境:这是一块打碎成两块的正方形玻璃,要照原样配一块该怎么办?在没有尺的情况下,应带哪块玻璃?还是两块都带去?这样的“生活化”教学活动,学生既增长了知识,又学会了思考和解决问题,大大地锻炼学生的与实践创新能力。

五、借助生活实际,培养应用意识,做到学以致用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重视知识的应用,让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分析、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可以激发学生形成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培养正确的数学观。因此,每一次学完新课后,我就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我在教学:“你喜欢什么体育运动?”的实践活动课中,先真正让学生了解周围人都喜欢什么体育运动,初步让学生体会到收集,整理信息方式。通过这样的活动,有效地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总而言之,数学教学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充分挖掘生活资源,将数学教学生活化,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去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让日常生活课堂化,让课堂教学生活化,使课堂教学充满了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满足,焕发了师生的生命活力。数学教学生活化,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感受数学,学好数学、用好数学,这是符合“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的,必将更积极、生动、活泼地促进学生的全而发展。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我们的数学。

让小学数学课堂与生活同行 王贞平

新课标要求教学中不仅要注意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同时也注意生活问题的数学化。让小学数学课堂与生活同行,是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让数学课堂与小学生的生活同行呢?

一、让教学内容与生活问题密切联系起来

教学中寻找与生活中密切相关的问题,当教学内容成为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时,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应用和对数学的兴趣就会油然而生。如教学“除数是二位数乘法估算”时,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先要把两个因数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近似数,再估算。教师于是让学生估算:同学们12人一组去郊游,现在要去买12份肯德基套餐,每份11元,请你帮助算一算大约要带多少钱?学生很快估算出是100元(10×10=100元),即大约要带100元钱。此时,有一个学生说:“带100元钱是买不回12份肯德基套餐的。”大家想想也是,那是不是刚才用的估算方法错了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在争执中,学生畅谈了自己的想法,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培养了学生敢于质疑和务实创新的精神。

二、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进行教学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应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就是说,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例如我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题:王大妈交水电费带回一张发票,换衣服时忘了取出,不慎搓洗掉一角,能看到的数据如下:电160度,水25吨,每吨1.70元,总共交了138.5元。你能帮王大妈算出一度电多少钱吗?学生很快就找到了等量关系:总费用一水费=电费,列式算出(138.5-1.70×25)+160=0.60元。这一环节充分利用小学生已有的认知,激活了他们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的生活经验再一次得以生动展现。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沟通知识与实际之间的良性互动,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有用性和重要性。

三、在现实生活中去用所学的数学知识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在社会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处处都在应用数学。所以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如教学“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当学生由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后,教师便出示了一道操作题:教学楼墙上的“名人名言”是一块块正方形瓷砖拼成的,请你动手求出一块瓷砖的面积,然后数数总共有多少块瓷砖,最后算出整个“名人名言”板块的面积,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在这个过程中也进一步巩固了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

四、向学生布置生活化作业

数学生活化作业是指作业内容紧密联系生活或者是生活本身,完成作业的过程必须经历生活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等能力的数学作业。例如:在学习“小数的大小比较”后布置如下作业:(1)到超市或商店摘录10种商品的价钱,再自由比较各种商品的价格高低,用“>”、“<”或“=”号连接,最后把所有商品的价格从高到低依次排列。(2)到书上或其他地方寻找10条数据(至少有4条数据是小数),再把你认为可以比较大小的加以比较,并做好记录。再如:在学习“统计”后布置如下作业:(1)了解班里同学爱吃水果的情况,再制成统计表或统计图。(2)观察生活的各个方面,对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做一次小统计,并制作条形统计图,提出数学问题。这类作业虽然跟常规作业相似,但它的内容来自生活,完成时需要学生通过生活实践。

总之,为了更好的让数学与小学生的生活同行,我们广大数学老师应深入学习研究,不断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和数学教师的义务和责任,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让数学走进小学生的生活。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问题的融合

之所以要数学教学生活化,是因为数学问题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为此教育首先要植根于生活的土壤,才不至于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果我们教育的学生只能解决书本上前人提炼好的数学问题,而不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那将是我们教育最大的失败。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多方面找数学素材,多让学生到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何使数学教学生活化?我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生活问题数学化

在实际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我们去妥善处理、科学解决,而实际生活又是千变万化、千头万绪的,有各种各样有关和无关的、有用和无用的变量交织在一起,这就给人们处理事物,解决问题造成一定的困难,要处理和解决好这些问题就必须抓主要矛盾,要抓主要矛盾就必须排除那些无关、无用的变量,在一种特定的,理想环境中去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数学也就随之孕育而生,数学正是排除了生活中那些无关和无用的变量,把生活放置在理想化的状态下研究其普遍存在的规律和关系的科学,形成的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然后把数学研究的成果应用于社会实践,以此处理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各种具体问题,并使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合理、处理问题的结果更准确、处理问题的速度更快捷。

例如,教学中“鸡图同笼”问题:

鸡兔关在同一个笼子里,共有10个头,28条腿。问:笼子里几只鸡,几只兔?

分析:这个题是一个基本的鸡兔合笼问题,把这个问题放置在理想化的状态下研究即全部是鸡,那么应该有腿:2*10=20(条),比实际上少了28-20=8(条)。为什么少了8条腿呢?是由于把兔看成鸡的缘故。每把一只兔看成一只鸡就少了2条腿,所以8里面包含有8/2=4(只)兔,则鸡有:10-4=6(只)。通过此题还有类似的“蛐蛐”问题等等都是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把它数学化不但解决了问题,而且给了我们很多捷径的技巧。所以“生活问题数学化”顺应了自然发展的规律,是人们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又如:在学完“直角”以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家里找找有哪些关于直角的物品。有的学生找到了电视机、床、书桌、窗户、门 „„ 在教学“线段”时,我利用课余时间,带着同学们一起到校园里到处寻找线段,同学们兴致勃勃,去教室门口找,去操场上找,还牵着我的手要去洗手间找。这次活动不仅使学生学到活生生的数学,感受到数学存在于生活中,而且使学生经历了一次愉悦的成功的情感体验。

通过长时间的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经历生活历程中感悟数学,实现了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自主建构的目的,培养了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的意识,提高了学生以生活经验理解数学的能力。

二、数学教学生活化

数学教学方法生活化是数学教学生活化的一个关键。因此,教学中要尽可能使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首先,我们可以选择运用生活化语言教学。课堂中,师生的交往主要是通过言语交流。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不一样,这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语言素质,尤其是数学教学中如何将抽象化的数学让学生形象地去理解和接受。一个看似枯燥无味的数学,实则里面蕴藏着生动有趣的东西,教师如果没有高素质语言艺术是不能胜任的。鉴于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在不影响知识的前提下,对数学语言进行加工、装饰,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

其次,在实际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特别是一些学生理解困难的知识,我们就需要创设一个与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联系紧密的生活情境来辅助教学,使学生在一定的生活情境中体验数学、应用数学,知道数学知识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让学生不但知其然,而更知其所以然。例如:如学习“10的组成”时,可创设一个分苹果的情境:妈妈买来10个苹果,要你分给自己和弟弟吃,你准备怎么分呢?为什么?这样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每个学生都在积极思考,既让学生对10的组成有了清晰的认识,又在课堂中渗透了“人文”精神,让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友爱。

如在教“千克和克”时,让学生到生活中观察几件物品的包装,记下他们的重量,在交流时,同学们提出了许多现实的问题,如:方便面袋上印着总量:70克,面饼:65克,从而知道调料袋和包装袋重5克。食用盐包装袋上印着净含量:500克±10克等实际问题。

教“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时,可以这样设计:人体上有许多有趣的比例,你们知道吗?边划边讲,脚底长与身高的比是1:7,如果你是一名侦探的话,只要发现罪犯脚印就可以估计罪犯的身高了。这些都是用身体的比组成的一个个有趣的比例,今天我们来研究“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或者是:出示五星红旗,美丽的雅典神庙、古埃及的金字塔以及发型设计,问这些美吗?知道为什么这么美?然后介绍希腊数学家利用线段找到世界上最美丽的几何比—黄金分割,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揭示课题。

总之,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教育现代化对数学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必须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及时收集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通过对现行教材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合理利用,使数学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培养学生学会从生活汇总提出数学问题,然后再把这些问题移进课堂,促进了学生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与心理素质的协同发展,使学生在“生活”和“数学”的交替、互动中更加热爱数学、热爱生活。

下载小学数学论文(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数学论文(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数学论文

    小学数学论文 数学日记让学生的数学学习 ——更丰富多彩阿左旗明德小学 毕秀梅 2008.11 数学日记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更丰富多彩 新世纪,基础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以培养学生创新......

    小学数学论文稿

    针对性。不少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科研上存在一定的疑惑和需要。不知如何开展课题研究,缺乏一定的写作基础,担心课题研究出不了成果。《小学数学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从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论文大全

    感受数学魅力,预约精彩课堂 ——浅谈如何有效提高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的效率 打开一年级的数学新教材,给人的印象是:它就像是一本卡通故事书,每一课学习内容、 每一道练习题都可......

    小学数学论文

    数学语言的培养从小学开始 数学学习活动基本上是数学思维活动,而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工具,所以掌握数学语言是顺 利地、有成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之一。我们应当把......

    小学数学论文

    小学数学论文.doc.docx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我们要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

    小学数学论文

    浅谈课程改革下小学数学教学更加生活化 焦作市修武县东常村中心小学亢同立邮箱:kangtongli@163.com电话:*** 摘要:数学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广泛而重要,我们天天都要和许......

    小学数学论文

    小学数学论文-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优选 摘要:《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关于平行四边形概念教学的具体要求是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教学方法就成了实现教学目的,教......

    小学数学论文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与生活的接轨何海枝内容摘要:数学教学内容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设计数学问题,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