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案-6.3不等式的证明2
6.3 不等式的证明(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练掌握比较法证明不等式; 2.了解作商比较法证明不等式; 3.提高学生解题时应变能力.教学重点
比较法的应用 教学难点
常见解题技巧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式 教学活动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教师打出字幕(复习提问),请三位同学回答问题,教师点评.
(学生活动)思考问题,回答.
[字幕]1.比较法证明不等式的步骤是怎样的?
2.比较法证明不等式的步骤中,依据、手段、目的各是什么?
3.用比较法证明不等式的步骤中,最关键的是哪一步?学了哪些常用的变形方法?对式子的变形还有其它方法吗?
[点评]用比较法证明不等式步骤中,关键是对差式的变形.在我们所学的知识中,对式子变形的常用方法除了配方、通分,还有因式分解.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比较法证明不等式,积累对差式变形的常用方法和比较法思想的应用.(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复习巩固已学知识,衔接新知识,引入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二)新课讲授
【尝试探索,建立新知】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研究解决问题,并点评.
(学生活动)尝试解决问题.
[问题]
1.化简ababab.2.比较35322311与(ab0)的大小. aba
(学生解答问题)
[点评]
①问题1,我们采用了因式分解的方法进行简化.
②通过学习比较法证明不等式,我们不难发现,比较法的思想方法还可用来比较两个式子的大小.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研究问题,建立新知,形成新的知识体系.
【例题示范,学会应用】
(教师活动)教师打出字幕(例题),引导、启发学生研究问题,井点评解题过程.
(学生活动)分析,研究问题.
—第1页●共5页—
[字幕]例题3 已知a,b是正数,且ab,求证
a5b5a3b2a2b3.[分析]依题目特点,作差后重新组项,采用因式分解来变形.
证明:(见课本)
[点评]因式分解也是对差式变形的一种常用方法.此例将差式变形为几个因式的积的形式,在确定符号中,表达过程较复杂,如何书写证明过程,例3给出了一个好的示范.
a2b2ab
[字幕]例4试问:2与(a,b0)的大小关系.并说明理由. 2abab
[分析]作差通分,对分子、分母因式分解,然后分类讨论确定符号.
a2b2ab(a2b2)(ab)(ab)(a2b2)2ab(ab)解:2 22222abab(ab)(ab)(ab)(ab)
因为a,b0,所以2ab0,ab0,a2b20,(a2b2)(ab)0.若ab0,则ab0,2ab(ab)0
所以
2ab0. 22(ab)(ab)a2b2ab.即2ab2ab若ba0,则ab0,2ab(ab)0 所以
2ab(ab)0. 22(ab)(ab)a2b2ab即2
ab2ab若ab0,则ab0,2ab(ab)0 所以
2ab(ab)0. 22(ab)(ab)a2b2ab即2
ab2aba2b2ab.综上所述:
ab0时,22abab
—第2页●共5页—
a2b2ab
ba0时,2 2ababa2b2ab
ab0时,2
ab2ab
[点评]解这道题在判断符号时用了分类讨论,分类讨论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要理解为什么分类,怎样分类.分类时要不重不漏.
[字幕]例5甲、乙两人同时同地沿同一条路线走到同一地点.甲有一半时间以速度m行走,另一半时间以速度n行走;有一半路程乙以速度m行走,另一半路程以速度n行走,如果mn,问甲、乙两人谁先到达指定地点.
[分析]设从出发地点至指定地点的路程为s,甲、乙两人走完这段路程用的时间分别为t1,t2,要回答题目中的问题,只要比较t1、t2的大小就可以了.
解:(见课本)
[点评]此题是一个实际问题,学习了如何利用比较法证明不等式的思想方法解决有关实际问题.要培养自己学数学,用数学的良好品质.
设计意图:巩固比较法证明不等式的方法,掌握因式分解的变形方法和分类讨论确定符号的方法.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堂练习】
(教师活动)教师打出字幕(练习),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完成练习;请甲、乙两位学生板演;巡视学生的解题情况,对正确的给予肯定,对偏差及时纠正;点评练习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活动)在笔记本上完成练习,甲、乙两位同学板演.
44223
3[字幕]练习:1.设ab,比较(ab)(ab)与(ab)的大小.
2.已知a,b0,nN,求证(ab)(ab)2(annn1bn1).设计意图:掌握比较法证明不等式及思想方法的应用.灵活掌握因式分解法对差式的变形和分类讨论确定符号.反馈信息,调节课堂教学.
【分析归纳、小结解法】
(教师活动)分析归纳例题的解题过程,小结对差式变形、确定符号的常用方法和利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解题步骤.
(学生活动)与教师一道小结,并记录在笔记本上.
1.比较法不仅是证明不等式的一种基本、重要的方法,也是比较两个式子大小的一种重要方法.
2.对差式变形的常用方法有:配方法,通分法,因式分解法等.
—第3页●共5页—
3.会用分类讨论的方法确定差式的符号.
4.利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解题步骤:①类比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②分析题意,设未知数,找出数量关系(函数关系,相等关系或不等关系),③列出函数关系、等式或不等式,④求解,作答.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掌握用比较法证明不等式的知识体系.
(三)小结
(教师活动)教师小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及数学思想与方法.
(学生活动)与教师一道小结,并记录笔记.
本节课学习了对差式变形的一种常用方法——因式分解法;对符号确定的分类讨论法;应用比较法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学习比较法证明不等式,要明确比较法证明不等式的理论依据,理解转化,使问题简化是比较法证明不等式中所蕴含的重要数学思想,掌握求差后对差式变形以及判断符号的重要方法,并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积累方法,培养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概括归纳的能力,巩固所学的知识,领会化归、类比、分类讨论的重要数学思想方法.
(四)布置作业
1.课本作业:P17 7、8。
2,思考题:已知a,b0,求证abab.3.研究性题:对于同样的距离,船在流水中来回行驶一次的时间和船在静水中来回行驶一次的时间是否相等?(假设船在流水中的速度和部在静水中的速度保持不变)
设计意图:思考题让学生了解商值比较法,掌握分类讨论的思想.研究性题是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
(五)课后点评
1.教学评价、反馈调节措施的构想:本节课采用启发引导,讲练结合的授课方式,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通过启发诱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反馈学习信息,调节教学活动.
2.教学措施的设计:由于对差式变形,确定符号是掌握比较法证明不等式的关键,本节课在上节课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差式变形的方法和符号的确定,例3和例4分别使学生掌握因式分解变形和分类讨论确定符号,例5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会应用.例题设计目的在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学会应用.
作业答案
abbaaabbaabba()ab.思考题:证明:baababbaaabaabb1,故ba1.因为a,b0,所以当ab0时,1,ab0()bbab
—第4页●共5页—
又因为ab0,所以abab.baabbaaaabaabb1,即ba1,所以aabbabba.当ba0时,01,ab0,故()bbabaaabaabb1,即ba1,所以aabbabba.当ab0时,1,ab0.故()bbab
综上所述,abab.研究性题:设两地距离为s,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u,水流速度为v(uv0),则 abbass2s2v2st流t静()0 22uvuvuu(uv)所以船在流水中来回行驶一次的时间比在静水中来回行驶一次的时间长.
—第5页●共5页—
第二篇:不等式的证明2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练掌握比较法证明不等式; 2.了解作商比较法证明不等式; 3.提高学生解题时应变能力.●教学重点比较法的应用 ●教学难点常见解题技巧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式 ●教具准备幻灯片 ●教学过程 Ⅰ复习回顾:
师:上一节,我们一起学习了证明不等式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比较法,总结了比较法证明不等式的步骤:作差、变形、判断符号,这一节,我们进一步学习比较法证明不等式.Ⅱ.讲授新课:
例4甲、乙两人同时同地沿同一路线走到同一地点,甲有一半时间以速度m行走,另一半时间以速度n行走,;有一半路程乙以速度m行走,另一半路程以速度n行走,如果m≠n,问甲、乙两人谁先到达指定地点.分析:设从出发地点至指定地点的路程是S,甲、乙二人走完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分别为t1,t2,要回答题目中的问题,只要比较t1,t2的大小就可以了.解:设从出发地点至指定地点的路程是S,甲、乙两人走完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分别为t1,t2,依题意有:
t12m
t12nS,S2m
S2n
t
22Smn
S(mn)2mn
∴t1
2Smn,t2
S(mn)2mn,t1t2
=
S[4mn(mn)]
2(mn)mn
2其中S,m、n都是正数,且m≠n,于是 t1t20,即t1t
2从而知甲比乙首先到达指定地点.说明:此题体现了比较法证明不等式在实际中的应用,要求学生注意实际问题向数学问题的转化.例5证明函数f(x)x
1x
在x[1,]上是增函数.分析:证明函数增减性的基本步骤:假设、作差、变形、判断,主要应用的就是比较法.证明:设x1x2≥1,则 f(x1)f(x2)x1
1x1
(x2
1x2)(x1x2)
x1x2x1x2
=(x1x2)(1
1x1x2)(x1x2)
(x1x21)x1x2
∵x110,x2≥1>0,x1x2
∴x1x21,x1x20,x1x20 ∴(x1x2)(x1x11)x1x20
即f(x1)f(x2)所以f(x)x1
x
x在[1)上是增函数 说明:此例题一方面让学生熟悉比较法的应用,另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利用函数单调性求最值,例如yx
yx1
x(x≥2),若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则“=”成立条件不存在;而在x≥2时是增函数,故x=2时,函数有最小值.Ⅲ.课堂练习
(1)课本P14练习4,5
(2)证明函数f(x)x
●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大家进一步掌握比较法证明不等式,并了解比较法证明不等式在证明函数单调性及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课后作业
习题6.33,6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1x,(x(0,1]为减函数
第三篇:【优秀教案】高中数学第二册上 第六章 不等式:6.3不等式的证明(二)
第七教时
教材:不等式证明二(综合法,分析法,反证法,变换法)
目的:加强不等式证明的训练,以期达到熟练技巧,同时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用综
合法证明不等式。
过程:1综合法
有时我们可以利用某些已经证明过的不等式(例如均值不等式)和不等式的性质推导出所要证明的不等式成立,这种方法通常叫做综合法,也叫做公式法.例1.已知 a, b , c是不全相等的正数,求证:
ab2c2bc2a2ca2b26abc
证明:
同理
22b2c22bc,a0ab2c22abc22bacac2abcb2abc
因为, c 不全相等,所以三式不能全取等号 a , b
ab2c2bc2a2ca2b26abc
2分析法
证明不等式时,有时可以从求证的不等式出发,分析使这个不等式成立的充分条件,把证明不等式转化为判定这些充分条件是否具备的问题,如果能够肯定这些充分条件都已具备,那么就可以断定原不等式成立,这种证明方法通常叫做分析法.例2求证72
52都是正数,所以为了证明 证明:因为3和
只需证明
展开得 3725372221022120
22110
215
2125
2125成立,所以3因为 7 2 成立
证明某些含有根式的不等式时,用综合法比较困难,例如这道题,我们很难想到从21<25下手,因此,我们常用分析法探索证明的途径,然后用综合法的形式写出证明过程,这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
例3证明:当周长相等时,圆的面积比正方形的面积大
LL证明:设周长为,正方形面积为L依题意,圆的面积为4222
所以本题只需证明 LL24
L2L2
为了证明上式成立,只需证明2416411两边同时乘以正数得2L
4因此只需证明: 4
LL上式是成立的,所以: 24
2222这就证明了,如果周长相等,那么圆的面积比正方形的面积大.3反证法 反证法是一种间接证明方法,我们如果欲证明“若A则B”,可以通过否定B来达到肯定B的效果,步骤一般分为三步:1.反设结论不成立;2.归谬,由假设作为条件推出矛盾;3.结论,肯定欲证结论的正确
a,b,c都是小于1的正数,求证: 已知
1ab,1bc,1c
41a中至少有一个不大于444111证明:假设 1ab,1bc,1ca
a,b,c都是小于1的正数
1111ab,1bc,1ca222
31ab1bc1ca2
但是 1ab1bc1ca
1ab1bc1ca222
3所以,矛盾!
4变换法 变换法就是利用拆项或者插项,换元(三角换元,增量换元,等价转化)等变换达到证明不等式的目的,其中,最为常用的就是三角换元法,把多个变量换成同一个角的三角函数值,再用三角公式进行证明.222a,b,cRabc求证: 已知:,且
anbncn(nN,n2)
:由已知,可设 acos,bsin
0sin1,0cos
10sinnsin2,0cosncos2
anbncnsinncosncnsin2cos2cn
三、小结:各种证明方法
四、作业: P15—16练习1,2P18习题6.31,2,3
第四篇:不等式的证明教案
不等式的证明
教学目标:
(1)理解证明不等式的三种方法:比较法、综合法和分析法的意义;
(2)掌握用比较法、综合法和分析法证明简单的不等式;
(3)能根据实际题目灵活地选择适当地证明方法;
(4)通过不等式证明,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论证的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不等式证明三种方法的理解)==〉(简单应用)==〉(综合应用)
2.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不等式证明的主要方法的意义和应用;
难点:①理解分析法与综合法在推理方向上是相反的;
②综合性问题证明方法的选择.
(1)不等式证明的意义
不等式的证明是要证明对于满足条件的所有数都成立(或都不成立),而并非是带入具体的数
值去验证式子是否成立.
(2)比较法证明不等式的分析
①在证明不等式的各种方法中,比较法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
②证明不等式的比较法,有求差比较法和求商比较法两种途径.
由于a>b<==>a-b>0,因此,证明a>b,可转化为证明与之等价的a-b>0.这种证法就是求差比较法.由于当b>0时,a>b<==>(a/b)>1,因此,证明a>b(b>0),可以转化为证明与之等价的(a/b)>1(b>0).这种证法就是求商比较法,使用求商比较法证明一定要注意(b>0)这一前提条件.
③求差比较法的基本步骤是:“作差变形断号”.
其中,作差是依据,变形是手段,判断符号才是目的.
变形的方法一般有配方法、通分法和因式分解法等,变成能够判断出差的符号是正或负的数(或式子)即可.④作商比较法的基本步骤是:“作商变形判断商式与1的大小关系”,需要注意的是,作商比较法一般用于证明不等号两侧的式子同号的不等式.
(3)综合法证明不等式的分析
①利用某些已经证明过的不等式和不等式的性质推导出所要证明的不等式成立,这种证明方法通常叫做综合法.
②综合法的思路是“由因导果”:从已知的不等式出发,通过一系列已知条件推导变换,推导出求证的不等式.
③综合法证明不等式的逻辑关系是:
(已知)==〉(逐步推演不等式成立的必要条件)==〉(结论)
(4)分析法证明不等式的分析
①从求证的不等式出发,逐步寻求使不等式成立的充分条件,直至所需条件被确认成立,就断定求证的不等式成立,这种证明方法就是分析法.
有时,我们也可以首先假定所要证明的不等式成立,逐步推出一个已知成立的不等式,只要这个推出过程中的每一步都是可以逆推的,那么就可以断定所给的不等式成立.这也是用分析法,注意应强调“以上每一步都可逆”,并说出可逆的根据.
②分析法的思路是“执果导因”:从求证的不等式出发,探索使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直至已成立的不等式.它与综合法是对立统一的两种方法.
③用分析法证明不等式的逻辑关系是:
(已知)<==(逐步推演不等式成立的必要条件)<==(结论)
④分析法是证明不等式时一种常用的基本方法.当证明不知从何入手时,有时可以运用分析法而获得解决.特别对于条件简单而结论复杂的题目往往更实用.(5)关于分析法与综合法关系
①分析法与综合法是思维方向相反的两种思考方法.
②在数学解题中,分析法是从数学题的待证结论或需求问题出发,逐步地推导,最后达到题设的已知条件.即推理方向是:结论已知.综合法则是从数学题的已知条件出发,经过逐步的逻辑推理,最后达到待证结论或需求问题.即:已知 结论.
③分析法的特点是:从“结论”探求“需知”,逐步靠拢“已知”,其逐步推理实际上是要寻找结论的充分条件.
综合法的特点是:从“已知”推出“可知”,逐步推向“未知”,其逐步推理实际上是要寻找已知的必要条件.
④一般来说,对于较复杂的不等式,直接运用综合法往往不易入手,用分析法来书写比较麻烦.因此,通常用分析法探索证题途径,然后用综合法加以证明,所以分析法和综合法经常是结合在一起使用的.
第一课时不等式的证明(比较法)
教学目标
1.掌握证明不等式的方法——比较法;
2.熟悉并掌握比较法证明不等式的意义及基本步骤.
教学重点:比较法的意义和基本步骤.教学难点:常见的变形技巧.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法.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根据前一节学过(不等式的性质)的知识,我们如何用实数运算来比较两个实数与的大小?
找学生回答问题.
(学生回答:,,)
[点评]要比较两个实数 与的大小,只要考察 与的差值的符号就可以了,这种证明不等式的方法称为比较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用比较法证明不等式.
目的:通过教师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回忆所学的知识,引出用比较法证明不等式,导入本节课学习的知识.
(二)新课讲授
【尝试探索,建立新知】
教师写出一道(证明不等式)例题的题目
[问题] 求证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思考,研究不等式的证明.
学生研究证明不等式,尝试完成问题.
[本问点评]
①通过确定差的符号,证明不等式的成立.这一方法,在前面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比较式子的大小、证明不等式性质就已经用过.
②通过求差将不等问题转化为恒等问题,将两个一般式子大小比较转化为一个一般式子与0的大小比较,使问题简化.
③理论依据是:
④由,知:要证明
只需证
;需证明
这种证明不等式的方法通常叫做比较法.
目的:帮助学生构建用比较法证明不等式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化归的数学思想.
【例题示范,学会应用】
教师板书例题,引导学生研究问题,构思证题方法,学会解题过程中的一些常用技巧,并点评.
例1. 求证
[分析]由比较法证题的方法,先将不等式两边作差,得
关于的二次函数,由配方法易知函数的最小值大干零,从而使问题获证.,将此式看作证明:∵
=
=,∴
[本例点评] .
①作差后是通过配方法对差式进行恒等变形,确定差的符号;
②作差后,式子符号不易确定,配方后变形为一个完全平方式子与一个常数和的形式,使差式的符号易于确定;
③不等式两边的差的符号是正是负,一般需要利用不等式的性质经过变形后,才能判断;
④例1介绍了变形的一种常用方法——配方法.
例2.已知都是正数,并且,求证:
[分析]这是分式不等式的证明题,依比较法证题将其作差,确定差的符号,应通分,由分子、分母的值的符号推出差值的符合,从而得证.
证明:
=
=
.
因为
都是正数,且,所以
.
∴
.
即:
[本例点评]
①作差后是通过通分法对差式进行恒等变形,由分子、分母的值的符号推出差的符号;
②本例题介绍了对差变形,确定差值的符号的一种常用方法——通分法;
③例2的结论反映了分式的一个性质(若都是正数
1.当
时,2.当
时,.)
目的:巩固用比较法证明不等式的知识,学会用比较法证明不等式时,对差式变形的常用方法——配方法、通分法.
【课堂练习】
教师指定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完成练习;请甲、乙两学生板演;巡视学生的解题情况,对正确的证法给予肯定和鼓励,对偏差点拨和纠正;点评练习中存在的问题.
练习:1.求证
2.已知,,d都是正数,且,求证
目的:掌握用比较法证明不等式,并会灵活运用配方法和通分法变形差式,确定差式符号.反馈课堂教学效果,调节课堂教学.
【分析归纳、小结解法】
学生和老师一起分析归纳例题和练习的解题过程,小结用比较法证明不等式的解题方法,并让学生记录笔记.比较法是证明不等式的一种最基本、重要的方法.用比较法证明不等式的步骤(作差、变形、判断符号).灵活掌握配方法和通分法对差式进行恒等变形.
(三)小结(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概括归纳的能力,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和老师一起小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并让学生记录笔记.
本节课学习的用比较法证明不等式的步骤中,作差是依据,变形是手段,判断符号才是目的.掌握求差后对差式变形的常用方法(配方法和通分法).并在下节课继续学习对差式变形的常用方法.
(四)布置作业
1.课本作业:P14.1,2,3.(供学生巩固基础知识)
2.思考题:已知,求证:
(培养其灵活掌握用比较法证明不等式的能力)
3.研究性题:设,都是正数,且
(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作业答实:
思考题:,求证:,又,从而得证.
研究性题:.所以,
第五篇:均值不等式教案2
课题:§3.2.2均值不等式 课时:第2课时 授课时间: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利用均值定理求极值与证明。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态与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培养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学习品质。【教学重点】利用均值定理求极值与证明。【教学难点】利用均值定理求极值与证明。
【教学过程】
1、复习:
定理:如果a,b是正数,那么
abab(当且仅当ab时取“”号).22、利用均值定理求最值应注意:“正”,“定”,“等”,灵活的配凑是解题的关键
3、例子:
1)已知x≠0,当x取什么值时,x2+2)已知x>1,求y=x+
81的值最小,最小值是多少? 2x1的最小值 x13)已知x∈R,求y=x22x12的最小值
4)已知x>1,求y=x+116x+2的最小值 xx15)已知0 8)要建一个底面积为12m2,深为3m的长方体无盖水池,如果底面造价每平方米600元,侧面造价每平方米400元,问怎样设计使总造价最低,最低总造价是多少元? 9)一段长为Lm的篱笆围成一个一边靠墙的矩形菜园,问这个矩形的长和宽各为多少时,菜园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 小结:利用均值定理求极值 课堂练习:第73页习题3-2B:1,2 课后作业:第72页习题3-2A:3,4,5 2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