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劳动法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9—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法学专业劳动法学试题[2010年1月]
一、单项选择题
1、历史上第一次由政府派代表讨论劳工问题的会议是()。A、1880年瑞士会议 B、1900年柏林会议 C、1880年柏林会议 D、1990年瑞士会议
2、与劳动法相邻的法律部门最密切的是()。A、行政法 B、经济法 C、民法
D、社会保障法
3、集体谈判起始于()英美等工业化国家()。A、19世纪初 B、19世纪中叶 C、18世纪末 D、18世纪中叶
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按照劳动合同期限划分的劳动合同类型是()。A、有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 B、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
C、以完成一定工作为期限的劳动合同 D、书面劳动合同
5、按照计时工资的形式向劳动者支付报酬必须考虑的因素不包括()。A、劳动者技术熟练程度 B、劳动繁重程度 C、工作时间的长短 D、劳动成果的多少
6、我国1994年通过的《劳动法》,规定国家,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小时的工时制度。国家国家不超过八小时 A、50 B、45 C、44 D、40
7、下列选项中没有正确描述我国职业纪律(又称劳动纪律)特征的是()。A、职业纪律是由劳动行政部门制定的
B、职业纪律是为了劳动者的自身利益服务的 C、职业纪律是由劳动者自觉遵守的纪律 D、职业纪律是劳动者自愿执行的纪律
8、社会保险关系的各方主体是特定的,被保险人特定为()。A、用人单位 B、职工 C、用人单位和职工 D、专门的保险机构
9、世界上第一部《工会法》是1871年在()颁布的。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德国
10、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主任由()担任。A、职工代表
B、企业工会代表 C、企业代表
D、企业法定代表人
二、多项选择题
1、国际劳工组织的特点是三方性原则,参与国际劳工大会需要有(代表参加。A、政府 B、议会 C、雇主 D、劳工
E、中立民间组织
2、劳动者的集体权利主要包括()。A、结社权
B、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 C、集体谈判权 D、罢工权
E、接受职业培训的权利
3、下列有关劳动合同法律特征的论述中,正确的有()。A、劳动合同的主体一方是劳动者
B、劳动合同的内容具有劳动权利义务的统一性和对应性 C、劳动合同属于双务合同 D、劳动合同属于有偿合同 E、劳动合同属于实践性合同
4、从法律的角度把握劳动的概念,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有()。A、劳动是一种自愿劳动,而不是强迫劳动 B、劳动是一种社会劳动,而不是家庭劳动 C、劳动是一种有报酬的劳动,而不是义务劳动
D、劳动是一种受法律保护的劳动,而不是无保障的劳动 E、劳动既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义务
5、目前我国法律规定的工资形式具体包括()。A、计件工资 B、计时工资 C、奖金 D、津贴 E、抚恤金)三方
6、根据国务院的有关规定,缩短工时制在现阶段的主要适用范围包括()。A、从事矿山井下、高山、有毒、有害、特别繁重和过度紧张的体力劳动职工 B、从事夜班工作的职工
C、哺乳未满12个月婴儿的职工
D、工资收入低于国家最低收入标准的职工 E、16岁至18岁的未成年劳动者
7、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对职工奖励的种类具体包括()。A、记功和记大功 B、通令嘉奖
C、授予先进生产(工作)者的荣誉称号 D、授予劳动模范的荣誉称号 E、晋级
8、我国现行社会保险的项目具体包括()。A、养老保险 B、医疗保险 C、失业保险 D、工伤保险 E、生育保险
9、在各国工会立法的实践中,职工民主管理与民主参与的形式主要包括(A、机构参与 B、个人参与 C、岗位参与 D、代表参与 E、政府参与
10、()之间关于劳动权利义务的争议,属于劳动争议。A、职工甲与职工乙 B、用人单位与职工甲
C、甲用人单位和乙用人单位
D、在中国境内设立的外资企业与外籍职工 E、国有企业与国有职工
三、名词解释
1、集体协商
2、特殊群体
3、工资
4、行政处罚
5、劳动争议的和解
四、简答题
1、简述劳动者休息时间的种类
2、简述职工福利与公共福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五、论述题
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区别与联系)。
六、案例分析题
1.李某于1993年7月与某食品集团公司签订了为期6年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三个月。
1996年5月25日,李某向公司口头提出要解除劳动合同,第二天便没有再去上班。后来,在办理养老保险转移手续时,李某发现公司未按合同约定缴纳养老保险费(共计18个月合人民币1090元),李某要求公司足额补交,公司以李某中途解除合同,不能全部负担其养老保险费为由予以拒绝。
试分析:李某与公司双方有无违反劳动法的行为?为什么?
2.丁某1999年3月被某纺织厂录用,合同期自1999年3月25日至g002年3月25日,双方约定试用期3个月,自1999年3月25日至1999年6月25日。1999年9月15日,该厂发现丁某不能完成工作任务,不能胜任工作,便以不符合录用条件为由提出解除与丁某的劳动合同。丁某不服,多次与纺织厂协商,并不断找关系向该厂领导说情,均遭拒绝。此事拖了很长一段时间后,丁某无奈,于2000年6月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申诉。试分析:(1)纺织厂解除劳动合同是否合法,为什么?
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答案
(供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
1、B
2、D
3、C
4、D
5、D
6、C
7、A
8、B
9、A
10、B
二、多项选择题
1、ACD
2、ACD
3、ABCD
4、ACDE
5、ABCD
6、ABCE
7、ABCDE
8、ABCDE
9、ABCD
10、BDE
三、名词解释
1、集体协商 集体协商:亦称集体谈判,是指用人单位工会或职工代表与相应的用人单位代表,就劳动标准和劳动条件进行商谈,并签订集体合同的行为。
2、特殊群体
特殊群体:是指谋求职业有困难的或需要特殊就业服务的人群,包括妇女、残疾人、退休军人、少数民族、未成年人及其他需要特殊对待的群体。
3、工资
工资:又称薪金、薪水,是指基于劳动关系,用人单位根据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按照法律规定或劳动合同约定,以货币形式直接支付给劳动者的劳动报酬。
4、行政处罚
行政处罚:是指劳动行政部门或有关部门对用人单位违反劳动法律法规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给予的一种行政制裁。
5、劳动争议的和解
劳动争议的和解:是指劳动争议双方当事人之间自行协商,就争议的解决达成一致意见的处理方式。
四、简答题
1、简述劳动者休息时间的种类 答:关于我国休息时间的种类,是依据生产经营特点、民族传统习惯、劳动者的基本活动的需要等因素,由立法加以规定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工作日内的间歇休息时间。工作日内的间歇休息时间,是劳动者用膳和工间休息,恢复体力和脑力的时间。
(2)工作日之间的休息时间。为了确保劳动者休息权的全面实现,每个工作日之间的休息时间不得少于16小时。
(3)公休假日。是指劳动者工作满一个工作周以后的休息时间。
(4)法定节日休假时间。法定节日是指由国家法律统一规定的用以开展纪念、庆祝活动的休息时间。
(5)探亲假。是指与父母或配偶分居两地的职工,在一定期限内所享受的一定期限的带薪假期。
(6)年休假。是指国家根据劳动者工作年限和劳动的繁重紧张程度每年给予的一定期间的带薪连续休假。
2、简述职工福利与公共福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职工福利与公共福利共同构成社会福利体系,二者都是以满足社会成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维持和提高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为基本任务,以实现社会公平为主要价值目标的物质帮助形式。
但二者也存在区别,主要有:(1)经费来源不同。职工福利的经费由行业或单位负担;公共福利的经费则由国家或社会负担或筹集。
(2)享受主体不同。职工福利的享受主体只限于特定的职工及其家属;而公共福利的享受主体则是全体社会成员。
五、论述题
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区别与联系
答: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劳动关系的参加者依照法律规范的要求缔结劳动关系,所缔结的劳动关系便具备了法律关系的形式,而法律关系则以劳动关系为实际内容。劳动关系是劳动法律关系产生的现实基础,而后者是前者在沙律上的表现形式,二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国家总是依据客观存在的劳动关系,制定劳动法律规范,从而形成劳动法律关系;劳动关系发展变化了,要求劳动法律关系作相应调整,于是劳动法律关系也会随之变化。实际的劳动关系也正式通过法律关系的形式得到巩固和保护。它们之间的区别体现在:
(1)两者所属的范畴不同。劳动关系是一种社会物质关系.属于经济基础的范畴,因为一定的劳动关系最直接的联系着一定的生产关系,是生产关系的组成部分;而劳动法律关系则是一种思想关系,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它依据国家制定的劳动法律而形成,体现了国家的意志。
(2)两者产生的前提不同。劳动关系是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有共同劳动存在就会有劳动关系的存在。劳动法律关系则是被劳动法律规范所调整的劳动关系,所以它的形成必须以劳动法律规范的存在为前提。每一种具体的劳动关系之所以成为劳动法律关系,正是因为有规定和调整这种劳动关系的劳动法律规范存在。如果没有相应的劳动法律规范,就不可能形成劳动法律关系。
(3)两者的内容不同。劳动关系是以劳动为内容的,当国家没有制定相应的劳动法律规范时,这种关系因不具有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也就不具有国家强制力。这时,双方当事人的利益缺少有效的保护与保障。劳动法律关系是以法定的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任何一个劳动法律关系的参加者,都是作为权利的享 有者和义务的承担者出现的,同时受到国家法律保护。
六、案例分析题
答案
1、(1)李某有违法劳动法的行为。(1分)根据我国《劳动法》规定,劳动者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有一般性辞职和特殊性辞职两种情况,李某的行为属于前者,《劳动法》第3l条规定:“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3分)李某单方与公司解除劳动合同既未提前三十日通知,又未用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故其行为不符合劳动法的规定。(1分)
(2)某食品公司也有违法行为。(1分)我国《劳动法》第73条规定:劳动者享受的社会保险金必须按时足额支付,(2分)公司以李某中途解除劳动合同为由拒绝足额支付养老保险费没有法律依据,是违法的。(2分)答案
2、(1)纺织厂解除劳动合同不合法。(1分)因为,试用期已过。双方约定的试用期到1999年6月25日截止,纺织厂不得以不符合录用条件为由解除劳动合同。(3分)(2)劳动仲裁委员会应不应该受理此案,为什么?(2)劳动仲裁委员会不应受理。(2分)根据我国《劳动法》第82条规定:“提出仲裁要求的一方应当自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六十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2分)丁某于2000年6月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申请,已过60天的法定申请仲裁期限,故劳动仲裁委员会不受理此案。(2分)
第一篇 劳动法总论
1、简述劳动法的调整对象是什么 答:劳动法的调整对象是调整两部分社会关系,其中劳动关系是劳动法调整的主要社会关系,除劳动关系外,劳动法还调整与其密切联系的一些社会关系。
2、试述劳动法中劳动的特征
答:劳动法中所指的劳动,有以下特征:
(1)劳动法上的劳动,一般是人们在争取与实现劳动全过程中的劳动。(2)劳动法上的劳动是有偿性劳动,它区别于无偿的义务性劳动。
(3)劳动法上的劳动带有劳雇关系,或劳雇关系的劳动;区别于单个的家务劳动。
3、试述劳动关系的特征 答:劳动关系的特征有:
(1)劳动关系是社会劳动过程中发生的关系。劳动者提供劳动能力,包括体力劳动能力和智力劳动能力,劳动使用者提供劳动过程所需要的生产条件和工作条件,双方在直接的劳动过程中发生的关系。
(2)劳动关系的主体双方,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是劳动使用者(或用人单位)。劳动关系的主体双方,各自具有独立的经济利益,劳动者提供劳动能力,要求获得相应的报酬和工作条件;经营者为获得经济利益,将要求包括降低人工成本的经济利益。
(3)劳动关系双方在维护各自经济利益的过程中,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
(4)劳动关系主体双方存在管理和被管理关系。即劳动关系建立后,劳动者要依法服从经营者的管理,遵守规章、制度。这种双方之间的从属关系是劳动关系的特点。
4、简述劳动关系的种类有哪些
答:劳动关系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1)从不同所有制关系,可以分为全民所有制劳动关系、集体所有制劳动关系、个体经营劳动关系、联营企业劳动关系、股份制企业劳动关系,外商投资企业劳动关系等等。
(2)从职业分类上可以分为企业的劳动关系、国家机关的劳动关系、事业单位的劳动 6 关系等等。
(3)从资本的组织形式上可以分为国有控股公司的劳动关系、私营企业劳动关系、外商投资企业劳动关系、有限责任公司等等的劳动关系。
(4)从工人运动角度分类,可以分为利益冲突型劳动关系、利益一体型劳动关系、利益协调型劳动关系。
(5)从集体谈判制度上可以分为个别劳动关系、集体劳动关系。
5、试列举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社会关系主要有哪些? 答:(1)国家进行劳动力管理中的关系。(2)社会保险中的某些关系。(3)工会组织与企业在执行劳动法、工会法过程中发生的关系。(4)处理劳动争议过程中发生的一些关系。(5)其他有关管理机构在监督劳动法执行过程中发生的一些关系。
6、简述劳动法与民法的区别 答:(1)两者的调整对象不同。民法是调整财产关系以及财产关系有密切联系的人身关系,劳动法虽然有一部分也涉及财产关系如工资报酬和人身关系如职业安全,但这些关系是基于双方主体的劳动关系而产生的。
(2)两者的主体不同。民事法律关系主体双方可能是公民、法人,或一方为公民另一方为法人。劳动法的一方必须是劳动者,另一方为用人单位(劳动使用者)。
(3)两者调整的原则不完全相同。民法以双方平等主体等价有偿为原则。劳动法除一般性双方平等原则外,对某些主体还有特殊保护原则,如女工与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劳动法的某些关系也不可能是等价有偿的,如社会保险中的一些关系。
7、简述劳动法与经济法的区别 答:经济法调整的经济关系非常广泛,它是调整在国家协调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特定的经济关系。这些经济关系的调整是为了对国家经济活动的宏观调控和加强经营管理,显然与劳动法的调整雇佣与被雇佣的劳动关系是不同的。
8、简述劳动法与行政法的区别 答:劳动法和行政法的调整对象显然不同,行政法是调整国家行政机关在执行行政职务时发生的各项社会关系,行政关系必须有一方是行政机关,而劳动关系必须有一方是劳动者。
9、简述我国劳动法的渊源
答:劳动法渊源是指劳动法在法律体系中的表现形式。其表现形式有:(1)宪法;(2)法律;(3)行政法规;(4)部门规章;(5)其他法律规范中有关劳动问题的规定;(6)地方性法规和经济特区法规;(7)地方规章;(8)国际法律文件;(9)国际惯例。
10、简述劳动者个人的权利、集体的权利和劳动者的义务有哪些?(按照《宪法》《劳动法》和有关劳动法规的规定,劳动者主要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答:劳动者个人的权利:(1)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2)获得劳动报酬的权利;(3)获得休息休假的权利;(4)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5)接受职业培训的权利;(6)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7)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
劳动者集体的权利:(1)结社权;(2)集体谈判权;(3)罢工权;(4)参与权。劳动者的基本义务:(1)完成劳动任务;(2)提高职业技能;(3)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4)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11、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区别与联系
答: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劳动关系的参加者依照法律规范的要求缔结劳动关系,所缔结的劳动关系便具备了法律关系的形式,而法律关系则以劳动关系为实际内容。劳动关系是劳动法律关系产生的现实基础,而后者是前者在沙律上的表现形式,二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国家总是依据客观存在的劳动关系,制定劳动法律规范,从而形成劳动法律关系;劳动关系发展变化了,要求劳动 7 法律关系作相应调整,于是劳动法律关系也会随之变化。实际的劳动关系也正式通过法律关系的形式得到巩固和保护。它们之间的区别体现在:
(1)两者所属的范畴不同。劳动关系是一种社会物质关系.属于经济基础的范畴,因为一定的劳动关系最直接的联系着一定的生产关系,是生产关系的组成部分;而劳动法律关系则是一种思想关系,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它依据国家制定的劳动法律而形成,体现了国家的意志。
(2)两者产生的前提不同。劳动关系是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有共同劳动存在就会有劳动关系的存在。劳动法律关系则是被劳动法律规范所调整的劳动关系,所以它的形成必须以劳动法律规范的存在为前提。每一种具体的劳动关系之所以成为劳动法律关系,正是因为有规定和调整这种劳动关系的劳动法律规范存在。如果没有相应的劳动法律规范,就不可能形成劳动法律关系。
(3)两者的内容不同。劳动关系是以劳动为内容的,当国家没有制定相应的劳动法律规范时,这种关系因不具有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也就不具有国家强制力。这时,双方当事人的利益缺少有效的保护与保障。劳动法律关系是以法定的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任何一个劳动法律关系的参加者,都是作为权利的享有者和义务的承担者出现的,同时受到国家法律保护。
12、试述劳动法的适用范围(试述劳动法的适用范围的含义及其具体范围)
答:劳动法的适用范围即劳动法的效力范围,一般意义上的劳动法的效力范围,是指劳动法在空间、时间、对人的效力范围。
(1)劳动法的空间适用范围。空间范围既劳动法的地域适用范围,劳动法的地域范围,直接与不同立法权限制定颁布的法律相关。
(2)劳动法的时间适用范围即时间上的效力。劳动法在时间上的生效和失效时间,即劳动法的时间效力。
(3)劳动法对人的适用范围。对人的适用范围,既法规对哪些人发生效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明确规定了对人的适用范围,该法第2条第1款明确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法”。第2款又进一步规定:“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依照本法执行”。
13、为什么说劳动法是独立的法律部门?
答:劳动法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是自19世纪初大工业生产以后,由于国家对雇用关系的干预,从传统民法中独立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其原因:
(1)有特定的调整对象。劳动法主要调整的劳动关系,是其他法律部门无法包容的。(2)劳动法有特定的主体,劳动法中的劳动者与劳动使用者之间的主体关系是劳动法的重要特点,双方均有特定的主体资格。
(3)劳动法有独立的内容体系,劳动法内容包括了劳动就业,劳动合同与集体合同、工资保障、工时休假、职业安全卫生、社会保险、工会、劳动争议处理等内容,劳动法完整而系统的内容体系也是其他法律部门不能包容的。
14、谈谈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 答:(1)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双方具有平等性和隶属性。劳动法律关系一方主体是劳动者,另一方是用人单位。在劳动法律关系建立之前,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是平等的主体,双方是否建立劳动法律关系及建立劳动法律关系的条件由其按照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依法确定。在双方订立劳动合同,确立劳动法律关系之后,双方形成领导与被领导的隶属关系。
(2)劳动法律关系具有以国家意志为主导、当事人意志为主体的特征。劳动法律关系是按照劳动法律规范规定和劳动合同的约定形成的,即体现了国家意志,又体现了双方的当 8 事人的共同的意志。劳动法律关系体现的国家意志和当事人意志并不是平等的,当事人的共同意志必须符合国家意志并以其为指导,国家意志居于主导地位。
(3)劳动法律关系是在社会劳动中形成和实现的。劳动法律关系形成的现实基础是劳动关系。只有劳动者同用人单位提供的生产资料相结合,实现社会劳动过程,才能在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形成劳动法律关系。因此说,劳动法律关系是在社会劳动中形成和实现的。
15、谈谈公民的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的特点。
答:第一,劳动者的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开始于16周岁。我国劳动法规定,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只有年满16周岁的公民才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才能行使自己的劳动权利并承担劳动义务。
第二,劳动者的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同时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的年满16周岁的公民,才能成为劳动法律关系主体,成为某一用人单位的职工,二者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
第三,劳动者的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只能由劳动者本人亲自实现。法律不允许他人代理劳动者行使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如果他人代理则是无效的、非法的。
第四,某些劳动者的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受到一定的限制。根据劳动法的规定,有些职业或工种,对劳动者的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有一定的限制。
第二篇 劳动合同与集体合同
1、简述劳动合同的法律特征 答:(1)劳动合同主体具有特定性;(2)劳动合同内容具有劳动权利义务的统一性和对应性;(3)劳动合同具有双务、有偿、诺成合同的特性;(4)劳动合同往往涉及第三人的物质利益关系。
2、简述劳动合同的成立与劳动合同生效的联系与区别 答:所谓劳动合同成立是指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就确立劳动关系意思表示一致,并就劳动合同条款经协商一致,签订了协议。劳动合同生效是指劳动合同具有法律效力的起始时间。劳动合同成立和劳动合同生效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劳动合同成立是劳动合同生效的前提,但劳动合同成立并不意味着劳动合同一定生效,只有依法成立的劳动合同才具有法律约束力。劳动合同订立后,需要鉴证或公证的,其生效时间始于鉴证或公证之日。
3、简述我国劳动法规定的劳动合同的法定条款有哪些 答:(1)劳动合同的期限;(2)工作内容;(3)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4)劳动报酬;(5)劳动纪律;(6)合同终止条件;(7)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
4、试述集体合同的法律特征
答:集体合同又称集体劳动合同、集体契约(或集体协议)、团体协议(或团体协议)。在我国,集体合同,是指集体协商双方代表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事项在平等协商一致基础上签订的书面协议。
(1)集体合同的主体具有特定性。集体合同的一方为工会,另一方为用人单位(雇主)。(2)集体合同的内容侧重于维护职工权益的规定。集体合同是以职工劳动条件、生活条件为主要内容的协议,其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到劳动关系的各个方面。
(3)集体合同的订立有严格的程序和形式要求。集体合同的签订,首先由双方贪污产生的代表进行协商,其次由工会主持召开职工大会或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再次由双方首席代表签字盖章;最后报送劳动行政部门审查、备案。
(4)集体合同是特殊的双务合同。集体合同依法签订后就具有法律效力,双方当事人应当互相承担一定的义务和责任。
(5)集体合同具有劳动基准法的效能。集体合同的内容多涉及国家劳动基准法的规定,9 它规定用人单位在不低于国家劳动标准的基础上,向职工提供劳动条件与生活条件。
5、简述签订集体合同的程序有哪些 答:(1)集体协商,拟定集体合同草案;(2)讨论并通过集体合同草案;(3)签署集体合同与审查备案。
6、试述履行劳动合同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答:(1)实际履行原则,劳动合同实际履行原则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双方当事人都必须亲自履行合同义务,而不能由第三人代替履行,这是由劳动合同主体的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的不可分割性决定的,劳动合同是基于双方当事人相互考察并取得信任的基础上签订的。二是要求劳动者按合同规定的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完成劳动过程,从而使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成为最佳状态。
(2)全面履行原则,是指劳动合同的当事人按照合同规定和要求全面履行合同义务。(3)合作履行原则,要求双方当事人在履行劳动合同过程中相互配合、友好合作,并在遇到困难时相互理解和帮助。
7、试述集体合同与劳动合同的区别 答:(1)主体不同,前者主体一方是工会、工会团体或职工代表,另一方主体为雇主或雇主团体;后者主体是特定的,仅限于劳动者和用人单位。
(2)内容不同,前者所约定的条件是一般劳动条件、生活待遇等;后者则仅涉及劳动者的特殊劳动条件。
(3)目的不同,前者目的是通过工会或劳动者代表与用人单位谈判,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后者目的是建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
(4)适用范围不同,前者适用于签订集体合同的工会或劳动者代表所代表的全体劳动者;后者则适用于签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个人和用人单位。
(5)效力不同,前者的效力高于后者。
(6)形式要件不同,前者需提交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通过,由双方首席代表签字,必须书面形式并报劳动行政部门批准;后者只需劳动者个人与用人单位协商签订,应当采用书面形式,但不排除口头形式。
(7)纠纷的处理方式不同 前者一般采取政府协同劳资各方协调处理的方式;后者则采用普遍劳动争议处理方式。
第三篇 劳动标准法
1、试述劳动就业的概念和特征 答:劳动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在法定劳动年龄内自愿从事有一定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社会劳动。
劳动就业作为一项法律制度,有以下主要法律特征:
(1)劳动就业的主体具有特定性。劳动就业的主体必须是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的公民。公民的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具有一致性。
(2)劳动就业必须是出自公民的自愿。即公民在主观上必须具有求职的愿望。劳动就业是公民的一种权利,行使或放弃这种权利,完全取决于公民自己的意愿;但是,劳动者的劳动就业权利的实现必须主观上有求职的愿望。
(3)劳动就业必须是一种能够为社会创造财富或有益于社会的劳动。即劳动就业要求劳动者必须从事法律允许的有益于社会的社会劳动,这是劳动者的劳动是否得到社会承认和法律保护的客观依据。
(4)劳动就业必须使劳动者能够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劳动就业的这—法律特征表明:首先,劳动就业的目的是通过劳动获得一定的物质利益,其次,劳动能够获得 10 —定的报酬或经营收入,这是劳动者实现自己再生产的物质保障。
2、简述特殊群体包括哪些人
答:特殊群体主要包括:妇女、残疾人、退役军人、少数民族、未成年人及其他需要特殊对待的群体。
3、简述我国工资保障法律制度的基本内容
答:我国工资保障法律制度的基本内容,可概括为三个方面。(1)保障劳动者工资水平的立法;(2)保障工资按规定支付的立法;(3)严禁非法扣除劳动者工资的立法。
4、在我国实行缩短工时制应当遵循哪些规则
答:缩短工时制是指工作时间短于标准工时的工作时间制度。国务院规定“在特殊条件下从事劳动和有特殊情况需要适当缩短工作时间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行”,劳动部规定“在特殊条件下从事劳动和有特殊情况,需要在每周工作40小时的基础再适当缩短工作时间的,应在保证完成生产和工作任务的前提下,根据《劳动法》第36条的规定,由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决定”。
缩短工时制的适用范围,只限于在特殊条件下从事劳动或有特殊情况的职工。就现阶段而言,具体包括:(1)从事矿山井下、高山、有毒、有害、特别繁重和过度紧张的体力劳动职工,以及纺织、化工、煤矿井下、建筑冶炼、地质勘探、森林采伐、装卸搬运等行业或岗位的职工;(2)从事夜班工作的职工;(3)哺乳未满12个月婴儿的女职工;(4)16岁至18岁的未成年劳动者。
5、劳动者的休息权具体包含哪些内容 答:休息权是我国宪法以及劳动法律法规赋予劳动者的一项基本的权利。具体内容是指:(1)劳动者依法享有一定期间内休息时间总量的权利,即《劳动法》规定的劳动者每日至少享有16小时、平均每周享有128小时的休息时间的权利。
(2)劳动者在特定时间休息的权利,即劳动者有权在法定节日、单位确定的公休日内休息,用人单位不得任意调换。
(3)劳动者享有相对连续性休息时间的权利。即《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1日”。
(4)劳动者依法享有的其他休息或休假的权利。如工间休息、年休假、婚丧假、探亲假等特定休息或休假。
6、简述劳动者休息时间的种类。
答:关于我国休息时间的种类,是依据生产经营特点、民族传统习惯、劳动者的基本活动的需要等因素,由立法加以规定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工作日内的间歇休息时间。工作日内的间歇休息时间,是劳动者用膳和工间休息,恢复体力和脑力的时间。
(2)工作日之间的休息时间。为了确保劳动者休息权的全面实现,每个工作日之间的休息时间不得少于16小时。
(3)公休假日。是指劳动者工作满一个工作周以后的休息时间。
(4)法定节日休假时间。法定节日是指由国家法律统一规定的用以开展纪念、庆祝活动的休息时间。
(5)探亲假。是指与父母或配偶分居两地的职工,在一定期限内所享受的一定期限的带薪假期。
(6)年休假。是指国家根据劳动者工作年限和劳动的繁重紧张程度每年给予的一定期间的带薪连续休假。
7、国家关于职工探亲假都有哪些具体规定 答:(1)享受探亲假的条件。凡在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和全民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工作满1年的固定职工,与配偶或父母不住在一起,又不能在公休假日团聚的,可以享受规定的探望配偶或父母的待遇;与父亲或母亲一方能够在公休假日团聚的,不能享受探亲待遇。
(2)探亲假期。A.职工探望配偶,每年给予一方探亲假一次,假期为30天;B.未婚职工探望父母,原则上每年给假一次,假期为20天;C.已婚职工探望父母,每4年给假一次,假期为20天;D.凡实行休假制度的职工,可由本单位适当安排。
(3)探亲假期间待遇。A.工资待遇。按照本人标准工资发给工资。B.探亲路费的报销。职工探望配偶和未婚职工探望父母的往返路费由所在单位负担;已婚职工探望父母的往返路费,在本人月标准工资30%以内的,由本人自理,超过部分由单位负担。
8、简述职业安全卫生(又称劳动安全卫生)制度的特征
答:在劳动者的各项权利中,性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权是最基本的权利,基于对这项基本权利的保护而建立的职业安全卫生法律制度,具有以下特征:
(1)职业安全卫生制度的实施具有强制性。这种强制性表现为:它排除了用人单位通过任何形式免除职业安全卫生保护责任的可能性,同时也不允许劳动者本人基于任何动机放弃职业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
(2)职业安全卫生制度以劳动过程为其保护范围。职业安全卫生关系是基于劳动关系而产生的保护关系,因此,所有的职业安全卫生制度的基本规范都只限于劳动过程之中。
(3)职业安全卫生制度以改善劳动条件和劳动环境为主要途径,通过消除劳动过程中不安生和不卫生的因素,实现对劳动者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保护。
9、简述职业安全法律保障的特征。
答:职业安全法律保障,具有如下法律特征:
(1)职业安全法律保障以保护劳动者人身安全为目的。在我国宪法和《劳动法》确立的劳动者的各项权利中,劳动者的生命权是最首要的权利,通过安全技术规程,督促企业不断改善劳动条件,严格科学管理,使劳动者能够按照科学家和安全的方法进行操作,以防止和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的发生,实现保护劳动者生命安全的目的。
(2)职业安全法律保障是对各种劳动条件和生产设备的安全规定。(3)职业安全法律保障具有突出的技术性特点。
10、简述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法律制度的特点。
(1)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制度,是国家为实现社会目标的一种宏观调控性质的法律制度。
(2)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制度,具有高度的法律强制性。
11、简述我国职业纪律的基本特征。答:(1)职业纪律是为了劳动者的自身利益服务的。(2)职业纪律是由劳动者自觉遵守的纪律。(3)职业纪律是劳动者自愿执行的纪律。
12、简述我国职业纪律与职业道德的关系。
答:职业纪律与职业道德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相辅相成,关系密切,是社会主义建设不可或缺的。职业纪律和职业道德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高生产效率,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都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二者的区别:(1)性质不同:职业纪律属于法律关系的范畴,是一种义务;职业道德属于思想意识范畴,是一种自律信条。
(2)直接目的不同。职业纪律的直接目的是保证劳动者劳动义务的实现,保证劳动者能按时、按质、按量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而职业道德的直接目的是为了企业实现最佳的经 12 济效益以及实现其他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3)实现的手段不同。为了保证职业纪律的实现,法律、法规制定了奖惩制度,以激励和惩戒相结合的方式,以促使人们遵守职业纪律;而职业道德的实现而职业道德的实现,则主要依靠人们的自觉遵守,依靠社会舆论、社会习俗以及人们的内心信念。
(二)二者的联系:(1)主体相同。二者共同赋予同一主体——劳动者。(2)调整对象相同。调整的是同一行为——劳动行为。
(3)最终目的相同。都是为了保证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的正常进行,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完善科学管理,还可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13、试比较职业培训与普通教育的异同。
答:职业教育,即职业培训,亦称职业训练、职业技术培训或职业技能开发,它是根据现代社会职业需求以及劳动者的从业意愿和条件,对要求就业和在职的劳动者所进行的旨在培养和提高其专业技术知识和职业技能的教育和训练活动。职业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均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不可偏废的部分,但二者有联系也有区别。其联系在于:二者都是为了培养和提高人的才能及文化技能水平,同属智力开发活动;普通教育是基础,职业教育是普通教育的延伸和专门化。二者的区别主要有:
(1)目的不同。职业教育以直接培养和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为目的,其目标是使受培训者成为一定劳动领域的专门人才,以满足现代社会职业和劳动力供求双方的需要,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专业性;而普通教育是以提高受教育者的基础文化水平为目标的,具有基础性和普及性。
(2)对象不同。职业教育是一种以劳动者为特定对象的人力资源开发活动,它的教育和培训对象是社会劳动者,其中包括失业的劳动者、在职的劳动者、企业富余人员和其他求职者;而普通教育一般是以处于学龄期的青少年为主要教育对象。
(3)教育内容不同。职业教育突出专业技术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和提高,在教育内容上更侧重实践性和应用性;而普通教育突出基础知识和素质教育,在内容上则比较注重基础性和系统性。
(4)教育手段和方法不同。职业教育是特需教育,注重教育和时间相结合,一般可以根据劳动者自身的要求和条件,采取比较灵活的教育手段和方法,进行不同层次的教育和训练;而普通教育则采取比较固定的常规教育,一般是全日制教育。
通过两者的比较,职业教育具有针对性、专业性、实践性等特征。
14、如何理解我国劳动法中规定的工资分配的按劳分配原则。答:按劳分配,即以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为标准确立个人工资额。劳动法规定:工资分配应当遵循按劳分配原则,实行同工同酬,按劳分配原则,作为我国工资分配的一项重要原则,有其存在的客观条件和基础。
(1)按劳分配原则存在的社会发展阶段,只能是商品经济和生产力水平还不够高度发达的阶段。
(2)按劳分配原则,直接服务于《劳动法》促进经济发展的立法目的。
(3)我国工资分配中的按劳分配原则,强调以劳动的数量和质量作为取得工资的唯一标准,实行工资中的人人平等、同工同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不得食的基本分配原则,并不能因民族、性别、年龄、宗教信仰等的不同而在工资方面形成差别。
15、试述工作时间法律规范的作用。答:关于工作时间的法律规范,不能仅仅将其作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在劳动时间上的一个标准,而应从工作时间规范的基本理论角度考察它的基本功能,使之充分发挥规范的更深层的作用。工作时间规范的特别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利用工作时间制度,协调劳动报酬分配关系。工作时间,是劳动者取得劳动报酬 13 的重要依据。工作时间法律制度的这一功能,对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对工资实行宏观调控,协调行业之间的工资差别,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2)促进企业的现代化管理。企业的现代化管理以人、物、时间为基本因素。
(3)保障劳动者休息权利的实现。休息权是劳动者的一项基本人权,保障劳动者享有休息权是劳动理发的目标之一。
(4)调节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矛盾,促进社会就业。工作时间除了在规范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个人方面发挥作用外,国家还可以通过制定工作时间标准调节劳动力供需之间的矛盾。
16、试述我国的安全卫生设施“三同时”制度。
答:安全卫生设施“三同时”制度,是指通过立法规定的,在我国境内的一切生产性建设项目的安全卫生设施,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三同时”制度,是我国安全卫生工作的长期经验的总结,各种有关的行政法规和规章,都规定有“三同时”制度。其主要内容包括:
(1)建设单位在申报建设项目时,应按规定同时提出安全卫生设施的方案,所需经费应纳入总投资计划。审批部门应一并审批下达。
(2)设计单位在设计主体工程项目时应同时编制《职业安全卫生篇》,详细说明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和应采取的措施及其预期效果等,并严格规定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
(3)施工单位对安全卫生设施应按设计要求与主体工程同时施工,并保证质量。工程项目竣工后,当地劳动、卫生等有关部门应对工程的安全卫生设施进行试运行和验收。(4)凡验收不合格的,工程不得投入使用。
(5)对违法“三同时”制度规定的,应当依法追究责任者的法律责任。
17、试述职业纪律的调整范围。
答:职业纪律所调整的范围,是整个劳动过程以及与劳动过程有关的一切方面,包括工作时间、劳动态度、执行各种生产、安全、技术、卫生等规程的要求,以及服从管理,听从指挥,考勤、考绩等方面的全部内容。执行职业纪律的目的,是为了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和实现正常的工作程序,从而保证劳动义务的正确旅行和劳动权利的顺利实现。199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用全新的思路对劳动纪律作了规定。这一思路包括:
(1)劳动纪律作为企业经营管理权的一项内容加以强化,并将劳动纪律的效力与劳动合同挂钩。(2)从防止用人单位滥用惩处权的角度,对劳动纪律的运用进行必要的制约。
18、试述职业道德与职业纪律的联系与区别。
答:职业纪律,又称为劳动纪律,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所应遵守的劳动规则和劳动秩序。职业道德是指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是一定职业范围内的特殊道德要求,即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等方面的要求。
联系:(1)主体相同。虽然职业纪律和职业道德存在显著区别,但是它们共同赋予同一主体——劳动者,要求劳动者在遵守职业纪律的同时,也应当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2)调整对象相同。职业纪律和职业道德调整的都是劳动者的职业劳动,是在劳动者劳动过程中发挥作用的,调整的是同一行为——劳动行为。
(3)最终目的相同。虽然二者的直接目的不同,但是她们的最终目的相同,都是为了保证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的正常进行,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完善科学管理,还可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区别:(1)性质不同:职业纪律属于法律关系的范畴,是一种义务;而职业道德属于思想意识范畴,是一种自律信条。
(2)直接目的不同:职业纪律的直接目的是保证劳动者劳动义务的实现,保证劳动者能按时、按质、按量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而职业道德的直接目的是为了企业实现最佳的经 14 济效益以及实现其他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3)实现的手段不同:为了保证职业纪律的实现,法律、法规制定了奖惩,以激励和惩戒相结合的方式,以促使人们遵守职业纪律;而职业道德的实现,则主要依靠人们的自觉遵守,依靠社会舆论、社会习俗以及人们内心信念。
第四篇 社会保险与职工福利
1、简述失业保险的基本特点。答:(1)适用对象的特定性。失业保险以失去劳动机会为前提,只适用于失业的劳动者,而且必须是非自愿性失业;
(2)享受保险待遇有一定期限。失业保险待遇不能永远享有,只能在法定期限内享有,我国规定劳动者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最长期限为24个月;
(3)待遇水平较低。失业保险待遇只能保障失业劳动者的基本生活需要,一般都将失业保险待遇水平控制在社会救济水平和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之间;
(4)保险功能的特殊性。一是通过预先筹集的失业保险基金,对因失业而失去生活来源的劳动者提供生活保障方面的经济援助,以帮助失业人员渡过难关,实现劳动力再生产;二是通过职业培训、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和组织生产自救等综合性服务措施,为失业人员重新就业提供帮助,以提高失业人员的就业竞争力,并尽早实现重新就业的愿望。
2、简述工伤保险制度的特点和作用 特点:(1)工伤保险对象范围是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劳动者;(2)工伤保险的责任具有赔偿性;(3)工伤保险实行无过错责任原则,无论工伤事故的责任归于用人单位还是职工个人或第三人,用人单位均应承担保险责任;(4)工伤保险不同于养老保险等险种,劳动者不缴纳保险费,全部费用由用人单位负担。即工伤保险的投保人为用人单位;(5)工伤保险待遇相对优厚,标准较高,但因工伤事故的不同而有差别。
作用:(1)保证受伤和患职业病的劳动者得到及时医治;(2)补偿损失,维持生活;(3)减轻企业负担,稳定保险待遇支付;(4)预防职业危害,减少职业伤害和疾病。
3、简述职工福利的特征。
答:职业关联性、普遍性、功利性、集体性、效益性。
4、简述职工福利与公共福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答:职工福利与公共福利共同构成社会福利体系,二者都是以满足社会成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维持和提高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为基本任务,以实现社会公平为主要价值目标的物质帮助形式。
但二者也存在区别,主要有:(1)经费来源不同。职工福利的经费由行业或单位负担;公共福利的经费则由国家或社会负担或筹集。
(2)享受主体不同。职工福利的享受主体只限于特定的职工及其家属;而公共福利的享受主体则是全体社会成员。
5、试述社会保险的基本特征。
答:社会保险,我国过去称劳动保险,是指国家依法对遭遇劳动分享的职业劳动者,提供一定物质补偿和帮助,以维持其基本生活水平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
特征:(1)基本保障性。社会保险是当劳动者遇到劳动风险,失去劳动报酬之后,仍能获得基本生活的保障,这是实施社会保险的根本目的。
(2)国家强制性。社会保险通过国家立法强制实施,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个人必须参加并按照法律规定的费率旅行缴费义务。
(3)互助互济性。社会保险是依据社会共担风险的原则,保险费用一般由国家、用人单位、个人三方负担,建立社会保险基金,通过统一调剂、互助互济办法,支付保险金和提 15 供服务,实行收入的再分配。
(4)主体特定性。社会保险关系的各方主体是特定的,除个体经营者外,社会保险的投保人特定为用工方,承保人特定为专门的保险机构,被保险人特定为职工(或投保的劳动者),受益人特定为职工或其法定亲属。
(5)待遇的差别性。社会保险由于劳动者的工龄长短、保险事故发生的原因、缴纳费用多少等因素的不同,决定了社会保险待遇也有所差别。
(6)补偿性。社会保险的基金来源于劳动者创造的物质财富,国家通过社会保险将一部分物质财富再返回给劳动者,其实质是对劳动者过去劳动的一种补偿,特别是在因工伤残或者患职业病的情况下,劳动者所享有的社会保险待遇,直接反映了社会保险的补偿性。
(7)社会福利性。社会保险对于符合条件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劳动者,在给予各种保险金支付的同时,按照实际需要,提供医疗护理、伤残康复、事业培训及各种社会服务。
6、试述社会保险与社会保障的关系
答:我国1982年在国家“七五计划”中提出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四项内容。社会保险,是指国家依法对遭遇劳动风险的职业劳动者,提供一定物质补偿和帮助,以维持其基本生活水平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救济也称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对因遭遇意外事件或自然灾害等原因造成生活困难而处于生存困境的社会成员,提供物质帮助,以使其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福利,是指国家在保障全体社会成员享受基本生存权利的基础上,通过发展福利事业,兴建公共福利设施等政策措施,逐步改善和提高生活水平的社会保障制度。优抚安置又称为社会优抚,是指国家和社会对军人或其家属提供生活救济、伤残抚恤、退伍安置及其他社会优待的保障制度。
社会保险属于社会保障的范畴,它同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社会优抚共同构成了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体系。由于社会保险的适用范围是城镇职业劳动者,一般情况下,通过社会保险就能使大多数暂时遇到经济困难的社会成员获得基本生活保障,因此,社会保险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础和支柱部分。
7、试述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的区别。
答: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同属于社会保障范畴,并构成了社会保障体系的三个子系统,但三者之间还是有很大的区别,主要是:
(1)实施的对象不同。社会保险是以建立劳动关系之后以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劳动者为限;而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则以全体社会成员为帮助对象。
(2)实施的依据不同。社会保险是依据劳动者丧失劳动能力或劳动机会的法律事实而实施的;而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的实施则依据全体社会成员的收入水平及家庭成员的负担等状况而定。
(3)实施的条件不同。社会保险是一种缴费制度,即劳动者必须履行缴纳保险义务,才能享受社会保险;而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的实施,则不需要以缴费为前提。
(4)资金来源不同。社会保险资金来源于劳动者个人、社会(包括劳动者所在的用人单位或雇主)、国家三方共同负担;而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基金则主要来自于国家或社会筹集。
(5)实施的时间效力不同。社会保险的时间效力从总体上说,是经常性、长期性的,就个别劳动者而言,是从丧失劳动能力或劳动机会开始直到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条件消失为止;而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从总体上说,具有临时性和不固定性。
此外,还有保障水平不同,保障手段不同等。
8、试述社会保险法律调整的原则
答:现阶段我国对社会保险的法律调整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社会保险水平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原则。社会保险需要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其提供可能和创造条件,只有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社会财富较为丰富时,国家才 16 有能力提供较高水平的社会保险;同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还制约着社会保险的水平,社会保险水平过高或过低,都会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社会保险一体化和社会化相统一的原则。社会保险一体化即统一社会保险的项目、统一社会保险或基本社会保险的标准、统一社会保险的管理与实施机制等。实行社会保险一体化原则有利于实现劳动者的自由流动和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社会保险社会化要求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鼓励劳动者积极参与监督社会保险制度的实施;同时实行社会保险管理的社会化,即把原来的各部门、各单位分散管理的形式逐步转为统一的社会化管理,将用人单位承担的社会保险方面的事务性工作转为社会化服务,逐步健全全社会统一的社会化服务组织。
(3)保障功能与激励机制相结合的原则。社会保险制度是为实现社会公平而设立的,但社会保险在实质上不是超越劳动者自身行为以外的恩赐,它需要每个劳动者的积极参与和投入,与每个劳动者的切身利益挂钩。因此对社会保险的法律调整要坚持保障功能与激励机制相结合的原则,要处理好权利与义务、公平与效率、保障与激励的关系。
9、试述社会保险与商业人身保险的共同点和区别。答:社会保险与商业人身保险的区别在于:
(1)属性不同。社会保险是国家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对劳动者承担的一种社会责任,主要是以保障社会安全为目的,具有物质帮助性和非营利性质;而人身保险是国家经济活动的一个方面,它由专门的经济实体即保险公司进行经营,具有以营利为目的的性质。
(2)对象不同。社会保险的对象是有职工身份的劳动者(有的国家也包括自营劳动者);而人身保险的对象是一切自愿投保的公民。
(3)费用负担不同。社会保险费用由劳动者个人、用人单位和国家共同分担,社会保险缴费率由法律规定,整个社会统一标准;人身保险费用由投保人承担,不同的项目有不同的缴费率,当事人可以自由选择。
(4)实施原则不同。社会保险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建立在劳动法律关系之上,只要履行了劳动义务,就能享受社会保险待遇,国家对社会保险采取强制性原则;而人身保险,则是建立在商业契约关系之上,以“多投多保、少投少保、不投不保”的等价交换和自愿性为原则。
(5)保险关系确立的依据不同。社会保险关系的确立以法律规定为依据,双方当事人不能另行约定;而人身保险关系通过保险合同确立,当事人之间可以约定。
(6)保障水平不同。社会保险依据物质帮助和保障基本生活原则确定保障水平,不同时期、不同项目的保障水平是法定的;而人身保险根据经济补偿原则和当事人的投保情况确定保障水平,以合同约定保障水平,差别较大。
(7)经营(管理)主体不同。社会保险的经营主体由政府指定;人身保险的经营主体是有企业法人资格的保险公司。
(8)受益人不同。社会保险的受益人是法定的,一般为被保险人的法定亲属;人身保险的受益人则可由投保人任意指定。
第五篇 工会组织与民主管理
1、简述工会的权利和义务有哪些? 答:权利:(1)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的权利;(2)保障职工依法行使民主管理的权利;(3)帮助、指导签订劳动合同和签订集体合同的权利;(4)提出意见和建议的权利;(5)交涉和协商的权利;(6)监督和调查的权利;(7)参与劳动争议解决的权利。
义务:(1)为职工提供法律服务;(2)协助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办好职工集体福利事 业,做好工资、劳动安全卫生和社会保险工作;(3)会同企业、事业单位教育职工以国家主人翁态度对待劳动,爱护国家和企业的财产,组织职工开展群众性的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活动,进行业余文化技术学习和职工培训,组织职工开展文娱、体育活动;(4)根据政府委托,与有关部门共同做好劳动模范和先进生产的评选、表彰、培养和管理工作。
2、简述职工民主管理的基本特点和作用。答:特点:(1)职工民主参与是劳动者参与企业管理的权利,而不是指职工有权代替企业的管理者进行企业的管理。(2)职工民主管理是职工参与企业的管理,是劳动者以职工的身份参与企业的管理,而不是以股东或其他身份行使管理权。(3)职工民主管理是指劳动者对企业内部事务的管理。
作用:(1)职工与企业形成了利益与共、休戚相关的共同体,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有了保障。(2)职工对企业的长期发展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而不再盲目追求企业的短期效益或利润,企业资产配置更趋优化、合理。(3)职工参与管理,有利于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使劳资双方彼此互通信息,是一种信息交流机制,有利于消除劳资隔阂,防止发生不必要的纠纷。
3、试述工会的性质。
答:所谓工会的性质,是指工会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本质特征。工会的性质,工会是作为工人谋求政治、经济地位的改善而团结在一起组成的群众性社会团体,具有阶级性、群众性和自愿性。
阶级性、群众性、自愿性是各国工会、各个时期都具有的普遍性质。工会的阶级性,是指工会是工人阶级的组织,工人阶级为其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工会的会员是工人阶级的成员,工会代表和维护工人阶级的合法利益。
群众性,是指工会是工人阶级范围内最广泛的群众组织,在我国境内的企业、事业单位、机关中以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宗教信仰、教育程度,都有依法参加和组织工会的权利,工会具有广泛的群众性社会基础。
自愿性,是指工会是职工自愿结合的组织,组织和参加工会是建立在职工自愿的基础之上的,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而知阻挠和限制职工加入或者不加入、建立或者不建立工会,工会的活动是建立在职工自愿的基础上的。
4、试述工会的法律地位。
答:工会的法律地位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
第一,工会的合法性。法律承认工会的合法地位,确立工会作为合法的职工的组织而存在;从工会的历史发展来看,在工会出现的最初阶段,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会立法将工人组织工会视为非法行为、犯罪行为,工会不具有合法地位,承认工会的合法地位,并对工会活动自由加以保护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第二,工会的独立性。工会是独立的社会团体,具有独立的组织,有组成成员、必要的经费和场所,工会在法律范围内的一切活动受到法律的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干涉,工会不是政府机关,也不是企业的附属部门。
我国工会的法律地位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工会的唯一性和独立性;第二,工会具有法人资格。工会作为法人,能够独立地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
第六篇 执行劳动法的监督检查及劳动争议的处理程序
1、简述劳动法中行政处罚的几种形式 答:行政处罚的种类主要有:(1)警告;(2)罚款;(3)没收违法所得;(4)责令停产停业;(5)吊销许可证、执照;(6)通报批评。
2、简述劳动法中对于民事责任的规定的特殊性。
答:在劳动关系缔结的过程中,用人单位与劳动者是平等的民事主体,具有相应的民事权利和义务,如果有一方当事人不履行义务或不能完全履行义务,给对方当事人造成损失时,应当承担民事责任。民事责任主要表现为损害赔偿责任。
劳动关系与一般的民事关系不同,除了具有平等性以外,在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还具有一定的人身隶属性,劳动者处于相对弱者的地位。考虑到劳动关系的这一特性,从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角度出发,劳动法中对于民事责任的规定体现出“法定责任优先”的原则。
此外,在承担民事责任的时候,劳动者普遍适用过错责任原则,而法律则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在某些情况下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这也体现了对劳动者的倾斜性保护。
3、简述劳动监察的基本属性。答:(1)法定性;(2)行政性;(3)专门性;(4)惟一性。
4、简述群众监督的形式和主要特点。形式:(1)直接以口头或书面形式进行监督;(2)报刊等传媒监督;(3)其他群众组织的监督,如妇联、共青团等组织的监督。
在劳动监督体系中,群众监督是对行政监督和工会监督的必要补充。其主要特点:(1)监督主体具有分散性和广泛性;(2)监督方式具有特定性和任意性。
5、简述我国劳动争议的范围(简述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调解范围)答:《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第2条规定了我国劳动争议的范围:(1)因企业开除、除名、辞退职工和职工辞职、自动离职发生的争议。
(2)因执行国家有关工资、保险、福利、培训、劳动保护的规定发生的争议。
(3)因履行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具体包括因执行、变更、解除、终止劳动合同而发生的劳动纠纷。
(4)法律法规规定应当依照本条例处理的其他劳动争议。
6、比较劳动争议的基层调解与仲裁和诉讼中的调解的异同。答:相同点:(1)都是解决争议的一种方式;(2)都是第三者从中调和;(3)都依法进行;(4)都着重说服教育。
不同点:(1)主持者不同。基层调解是在用人单位调解委员会的主持下进行的,仲裁和诉讼中调解分别在仲裁庭和人民法院主持下进行。
(2)遵循的程序不同。基层调解遵循调解委员会调解劳动争议的特定程序,仲裁和诉讼中调解遵循各自的仲裁程序和诉讼程序。
(3)调解书的效力不同。经过基层调解达成的调解协议不具有法律强制力,而仲裁和诉讼中形成的调解书经送达当事人即具有法律效力,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7、简述劳动争议的仲裁程序有哪些。
答:劳动争议的仲裁,实行一案一庭及合议制,具体的仲裁程序包括:
(1)管辖。地方各级仲裁委员会处理劳动争议的管辖范围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依据《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确定。
(2)仲裁参加人。企业与职工为劳动争议的当事人,企业法人由其法定代表人参加仲裁活动,依法成立的其他企业或单位由其主要负责人参加仲裁活动。
(3)申请与受理。仲裁委员会仲裁劳动争议首先必须要有当事人的申请,否则无权仲裁。《劳动法》提出仲裁要求的一方应当自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六十日内以书面形式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4)仲裁准备。仲裁委员会决定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应自立案之日起7日内按《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组织规则》组成仲裁庭。
(5)案件审理。案件审理一般包括:通知、调解、开庭裁决、结案等程序。
8、试述违反劳动法责任的归责原则。答:违反劳动法责任的归责原则主要有过错责任原则和无过错责任原则两种。过错责任原则是以行为人主观上的过错为承担法律责任的基本要件的认定责任的原则。所谓过错指的是行为人的心理状态。包括故意和过失两种情况。过错责任原则是违反劳动法责任的基本归责原则。
所谓无过错责任原则,指的是没有过错造成他人损害的,依据劳动法的规定应由与造成损害原因直接相关的人(用人单位)承担责任的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的适用不是根据用人单位主观上是否有过错,而是基于损害的客观存在,是根据用人单位的“劳动”的危险性质与造成损害后果的因果关系,由法律规定责任者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因而又称“客观责任”或“危险责任”。可见无过错责任原则的适用有严格的法律限制,是过错责任原则的例外。
9、试述劳动争议处理的原则。
答:劳动争议处理的原则,是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人民法院在处理劳动争议案件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
处理劳动争议应当遵循的原则有:
(1)着重调解,及时处理。这一原则要求劳动争议发生之后,应着重采取调解方式使双方在自愿的基础上化解矛盾。
及时处理原则一方面要求当事人在劳动争议发生之后,应当积极主动的向相关部门申请调解或仲裁,另一方面有关部门在受理劳动争议案件后,应当尽快查明事实,分清是非,并在此基础上对劳动争议做出迅速、及时的调解、裁决和判决。
(2)在查清事实的基础上,依法处理。这项原则要求处理劳动争议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3)当事人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当事人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是指劳动争议双方当事人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任何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第一篇 劳动法总论
1、公约和建议书的主要区别为(AC)。
A.公约需被会员国批准
B.公约不需被会员国批准,只作为制定法律的参考 C.建议书不需被会员国批准,只作为制定法律的参考 D.建议书需被会员国批准
E.公约属于国际法范畴,而建议书属于国内法范畴
2、初期劳动法的特点是(ABD)。
A.多数是从改善女工和童工的立法开始 B.适用范围很小
C.有较多的监督条款、责任条款 D.一般缺少监督条款、责任条款 E.适用范围较广
3、区分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并由劳动法调整的社会关系的因素有(ABC)。
A.这些关系是劳动关系产生的前提条件 B.这些关系是劳动关系的直接后果 C.这些关系是劳动关系附带产生的关系 D.这些关系不是劳动关系附带产生的关系
E.这些关系与劳动关系有逻辑联系
4、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BCE)。
A.劳动关系主体双方存在管理和被管理关系
B.劳动关系双方在维护各自经济利益的过程中,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 C.劳动关系主体双方各自具有独立的经济利益 D.劳动关系主体双方有统一的经济利益 E.劳动关系发生在直接的劳动过程中
5、劳动管理法的主要内容是(BD)。
A.对劳动合同进行审查 B.劳动管理机构的设置 C.对劳动争议进行仲裁 D.劳动管理机构的职权 E.对劳动争议进行审判
6、以下哪些社会关系不属于劳动法的调整范围(ABC)。
A.社会救济
B.行政机关在执行行政职务时发生的各项社会关系 C.军人优抚 D.劳动争议 E.集体合同争议
7、在我国,《劳动法》和《工会法》均确认了(BD)制度。
A.集体罢工 B.集体合同 C.失业保险 D.集体协商 E.集体仲裁
8、由于劳动法基本原则具有(CE),因而具有相对的灵活性,在缺乏具体法律规定的情况下,可以运用劳动法基本原则对某些劳动关系做出解释,从而解决实际存在的而法律又未明文规定的实际问题。
A.细节性 B.微观性 C.抽象性 D.具体性 E.概括性
9、劳动法的基本原则与劳动法的具体原则之间的关系是(ABCE)。
A.前者在效力层次上比后者高
B.劳动法基本原则是在劳动法范围内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是劳动法法典和其他单行劳动法规必须共同遵守的基本准则
C.劳动法的具体原则仅适用于劳动法的某个方面 D.劳动法的具体原则也适用于劳动法的各个方面 E.劳动法的具体原则必须符合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10、劳动者个人的权益有(ABCDE)。
A.劳动就业权 B.报酬请求权 C.休息休假权 D.自主择业权 E.劳动安全权
11、按照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关系划分,劳动法律关系可分为(BC)。
A.工人劳动法律关系 B.本单位劳动法律关系 C.兼职单位劳动法律关系
D.技术人员劳动法律关系 E.集体劳动法律关系
12、按照行为人所处的地位和实施行为的目的、性质和职责划分,行为可以分为(ABCD)。
A.劳动法律行为 B.劳动行政管理行为 C.劳动仲裁行为 D.劳动司法行为 E.违法行为
13、以下哪些法律事实会引起劳动法律关系的消灭(ABDE)。
A.劳动者丧失劳动能力 B.劳动者死亡
C.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变更 D.劳动合同期限届满
E.约定的劳动合同终止条件
14、劳动法律关系,是由以下哪些基本要素构成的(ABC)。
A.劳动法律关系主体 B.劳动法律关系客体 C.劳动法律关系内容 D.劳动法律行为 E.劳动法律事件
15、从工人运动角度,可以将劳动关系分为(ABD)
A.利益冲突型劳动关系 B.利益一体型劳动关系 C.利益分配型劳动关系 D.利益协调型劳动关系 E.利益分裂性劳动关系
16、国际劳工组织的特点是三方性原则,参与国际劳工大会的三方代表有(ACD A.政府 B.议会 C.雇主 D.劳工 E.中立的民间组织
17、从法律的角度把握劳动的概念,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有(ACDE)
A.劳动是一种自愿劳动,而不是强迫劳动 B.劳动是一种社会劳动,而不是家庭劳动 C.劳动是一种有报酬的劳动,而不是义务劳动
D.劳动是一种受法律保护的 劳动,而不是无保障的劳动 E.劳动既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义务
18、狭义上的国际劳动立法,一般主要指(CDE)。
A.联合国有关劳动立法的文件
B.有关双边或多边协议 C.国际劳工组织章程
D.国际劳工公约 E.国际劳工建议书
19、国际劳工组织的组织机构主要有(ABD)。
A.国际劳工大会
B.理事会 C.监察局
D.国际劳工局 E.国际联盟秘书会
20、以下属于劳动法调整的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社会关系包括(ABCE)。
A.劳动行政部门与用人单位之间因就业、培训等问题而发生的关系 B.劳动行政部门与职工之间因就业、培训等问题而发生的关系 C.工会组织与企业在执行劳动过程中发生的关系 D.劳动争议双方当事人与人民法院之间的关系 E.社会养老保险关系
22)
21、劳动者的集体权利主要包括(ACDE)。
A.结社权
B.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 C.集体谈判权
D.罢工权 E.参与权
22、国际劳工组织的主要任务是(CD)
A.统一各国劳动立法 B.统一各国劳动标准
C.制定和通过国际劳工公约 D.制定和通过国际劳工建议书 E.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23、以下社会关系属于劳动法调整的是(BCDE)。
A.个体户与其家庭成员共同劳动形成的共同劳动关系
B.电脑公司与该公司某程序设计员之间因劳动争议发生的关系 C.工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D.有关国家机关对执行劳动法进行监督检查而发生的关系
E.某位利用业余时间从事兼职工作的技术员与兼职单位之间的关系
24、以下说法正确的是(CDE)。
A.劳动关系是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 B.劳动关系是一种思想关系 C.劳动关系是一种社会物质关系
D.劳动关系是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有共同劳动存在就会有劳动关系的存在 E.劳动关系是以劳动为内容的,不具有国家强制力
25、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特别是在经济体制转型时期,劳动关系呈现为(BD)。
A.稳定性
B.多元性 C.明确性
D.复杂性 E.法定性
26、以下哪些社会关系不属于劳动法的调整范围(ABC)。
A.社会救济
B.行政机关在执行行政职务时发生的各项社会关系 C.军人优抚 D.劳动争议 E.集体合同争议
27、劳动者权益包括(ABCDE)。
A.财产权益
B.人身权益 C.法定权益
D.约定权益 E.其他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权益
28、劳动法律关系,是由以下哪些基本要素构成的(ABC)。
A.劳动法律关系主体
B.劳动法律关系客体 C.劳动法律关系内容
D.劳动法律行为 E.劳动法律事件
29、从法律的角度把握劳动的概念,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有(ABCDE)。
A.劳动是一种自愿劳动,而不是强迫劳动 B.劳动是一种社会劳动,而不是家庭劳动 C.劳动是一种有报酬的劳动,而不是义务劳动
D.劳动是一种受法律保护的劳动,而不是无保障的劳动
E.劳动既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义务
第二篇 劳动合同与集体合同
1、按照用人方式的不同,劳动合同可以分为(CDE)。
A.书面劳动合同 B.城镇职工劳动合同 C.录用合同 D.聘用合同 E.借用合同
2、根据我国劳动法的有关规定,劳动合同必须具备的法定条款包括(ABCDE)。
A.劳动合同期限 B.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 C.劳动纪律和工作内容 D.合同终止的条件 E.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
3、根据我国劳动法的有关规定,致使劳动合同自行终止的情形包括(ABCDE)。
A.劳动合同期限届满
B.当事人约定的劳动合同终止条件出现 C.用人单位依法破产、解散或者被撤销的 D.劳动者退休、退职的
E.劳动者死亡或者被人民法院宣告失踪、死亡的
4、除《劳动法》第25条规定的试用期内不符合录用条件和有严重违纪、违法行为外,根据《劳动法》第29条规定,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BCDE)。
A.劳动者在用人单位连续工作已经满10年
B.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 C.患病或者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 D.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内的 E.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5、根据《劳动法》第32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以随时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ABC)。
A.在试用期内解除劳动合同
B.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 C.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支付劳动报酬或者提供劳动条件 D.用人单位的条件低于同行业其他单位的待遇 E.用人单位提供的工作量不足
6、目前在我国现阶段,能够作为集体协商谈判主体的有(ABC)。
A.用人单位工会代表 B.用人单位职工代表
C.企业和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的代表 D.数个用人单位的联合代表 E.行业或者企业组织的代表
7、按照集体合同主体和适用范围的不同,可以把集体合同划分为(ABCE)。
A.企业集体合同 B.行业(产业)集体合同 C.区域集体合同 D.一揽子集体合同 E.国家集体合同
8、根据《劳动法》第33条和《集体合同规定》第6条的规定,劳动集体合同应当包括的条款有(ABCDE)。
A.劳动报酬与工作时间 B.休息休假与保险福利
C.劳动安全与卫生 D.变更、解除、终止集体合同的协商程序
E.双方履行集体合同的权利和义务
9、当事人在履行劳动合同过程中必须坚持的原则有(CDE)。
A.双方履行原则 B.按期履行原则 C.实际履行原则 D.全面履行原则 E.合作履行原则
10、下列有关劳动合同法律特征的论述中,正确的有(ABCD)。
A.劳动合同的主体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是用人单位 B.劳动合同内容具有劳动权利义务的统一性和对应性 C.劳动合同属于双务合同 D.劳动合同属于有偿合同 E.劳动合同属于实践性合同
11、因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而导致劳动合同无效的情形有(ABCD)
A.劳动者未达到法定就业年龄 B.劳动合同的内容不合法 C.订立劳动合同的程序不合法
D.用人单位的职能部门直接跟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 E.用人单位采用胁迫手段与劳动者订立的劳动合同
12、下列无效劳动合同中,不属于全部无效的合同有(CE)。
A.签订劳动合同的主体资格不合法
B.没有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到劳动行政部门进行鉴证
C.劳动合同中的工资标准低于最低工资标准或低于集体合同中规定的标准 D.用人单位提供虚假的劳动条件和劳动待遇信息订立的合同
E.劳动合同中规定劳动者自行决定是否参加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
13、以下劳动合同条款中,属于可补充协商的有(CDE)。
A.工作单位
B.工作内容
C.试用期
D.保守用人单位商业秘密 E.职业培训
14、以下关于试用期的表述,正确的是(AB)。
A.试用期的约定不得超过6个月
B.试用期内,劳动者可以随时解除劳动合同 C.签订劳动合同必须约定试用期 D.试用期不得超过3个月
E.只约定试用期不约定劳动合同期限
15、下列无效劳动合同中,不属于全部无效的合同有(CE)
A.签订劳动合同的主体资格不合法
B.没有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到劳动行政部门进行鉴证
C.劳动合同中的工资标准低于最低工资标准或低于集体合同中规定的标准 D.用人单位提供虚假的劳动条件和劳动待遇信息订立的合同
E.劳动合同中规定劳动者自行决定是否参加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
16、下列叙述中,属于集体合同的法律特征的有(ABCDE)。
A.集体合同的主体具有特定性,即一方为工会,另一方为用人单位 B.集体合同的内容侧重于维护职工权益的规定 C.集体合同的订立有严格的程序和形式要求 D.集体合同是特殊的双务合同
E.集体合同具有本单位劳动基准法的效能
第三篇 劳动标准法
1、下列论述中,符合劳动就业的法律特征的有(ABCDE)。
A.劳动就业的主体必须符合法定的就业年龄 B.劳动就业的主体仅需要具备劳动权利能力 C.劳动就业必须是出自公民的自愿
D.劳动就业必须是能够为社会创造财富或有益于社会的劳动 E.劳动就业必须使劳动者能够获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
2、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劳动部的规定,下岗职工的特征主要有(ACD)。
A.由于用人单位的生产和经营状况等原因而下岗 B.原用人单位已经破产倒闭
C.离开本人的生产或工作岗位,并已不在本单位从事其他任何工作 D.在社会上没有再就业,但仍与用人单位保留劳动关系 E.在社会上已经另谋职业
3、目前我国法律规定的工资形式具体包括(ABCD)。
A.计件工资 B.计时工资 C.奖金 D.津贴 E.抚恤金
4、我国相关的劳动法规规定,属于计时工资制度包含的形式有(BDE)。
A.年工资制 B.月工资制 C.周工资制 D.日工资制 E.小时工资制
5、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贯彻执行〈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53条的规定,劳动者不属于工资范围的劳动收入包括(ABCDE)。
A.丧葬抚恤救济费 B.计划生育补贴
C.劳动保护费用 D.稿费、讲课费和翻译费 E.根据国家规定发放的创造发明奖
6、随着企业工资制度改革的深入,国家目前试行的企业工资分配制度主要有(ABCDE)。
A.工资指导线制度 B.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C.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度 D.人工成本预测预警制度 E.企业经营者年薪制度
7、根据我国有关劳动法的规定,适用最低工资制度的主体包括(BD)。
A.农民 B.乡镇企业的职工 C.军人 D.残疾劳动者 E.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的职工
8、在最低工资的计算过程中,不得作为职工的最低工资进行计算的收入有(CDE)。
A.职工按照工作数量或劳动进度获得的工资 B.职工的奖金 C.加班加点工资
D.特殊工作环境、条件下的津贴
E.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劳动保险、福利待遇
9、劳动法上的工作时间包括(ABCDE)。
A.生产或工作前从事必要的准备和工作结束时的整理时间 B.因用人单位的原因造成的等待工作任务的时间
C.参加与工作有直接联系并有法定义务性质的职业培训和教育时间 D.连续性有害于健康工作的间隙时间
E.女职工哺乳的往返途中时间、孕期检查时间以及未成年人工作中适当的工间休息时间
10、根据国务院的有关规定,缩短工时制在现阶段的主要适用范围包括(ABCE)。
A.从事矿山井下、高山、有毒、有害、特别繁重和过度紧张的体力劳动职工 B.从事夜班工作的职工
C.哺乳未满12个月婴儿的女职工
D.工资收入低于国家最低收入标准的职工 E.16岁至18岁的未成年劳动者
11、根据劳动部《企业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审批办法》的规定,可以实行不定时工作制的劳动者有(ABCDE)。
A.实行计件工作的人员 B.出租汽车司机 C.企业高级管理人员 D.外勤人员 E.推销人员
12、我国现行的工时制度形式有(ABCDE)。
A.标准工时制 B.计件工时制 C.缩短工时制 D.综合工时制 E.不定时工时制
13、根据1991年5月10日国务院《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及1991年7月25日对《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对有关问题的解释,伤亡事故分为(ABCE)。
A.轻伤事故 B.重伤事故 C.死亡事故 D.轻微死亡事故 E.重大死亡事故
14、我国有关矿山企业劳动安全方面的技术法律规范主要包括(ABCD)。
A.矿山设计与建设的安全规范 B.矿山开采方面的安全技术规范 C.矿山设备仪器方面的安全技术规范 D.作业场所方面的安全技术规范 E.电器设备方面的安全技术规定
15、根据《未成年工特殊保护规定》第6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按下列要求对未成年工定期进行健康检查(ACD)。
A.安排工作岗位之前 B.工作满半年 C.工作满一年
D.年满18周岁,距前次的体检时间已超过半年 E.年满18周岁,距前次的体检时间已超过一年
16、根据《国营企业辞退违纪职工暂行规定》,企业对有下列行为之一,经过教育或行政处分无效的职工,可以辞退(ABCDE)。
A.严重违反劳动纪律,影响生产、工作秩序的
B.违反操作规程,损坏设备、工具,浪费原材料、能源,造成经济损失的 C.贪污、盗窃、赌博、营私舞弊,不够刑事处分的 D.服务态度很差,经常与顾客吵架或损害消费者利益的 E.无理取闹、打架斗殴、严重影响社会秩序的
17、《企业职工奖励条例》规定,对于符合条件的职工应当由企业给予奖励,这些条件具体包括(ABCDE)。
A.在完成生产任务或者工作任务、提高产品质量或者服务质量、节约国家资财和能源方面做出显著成绩的
B.在生产、科学研究、工艺设计、产品设计、改善劳动条件等方面,有发明、技术改进或者提出合理化建议,取得重大成果或者显著成绩
C.在改进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方面做出显著成绩,对国家贡献较大的 D.保护公共财产,防止或者挽救事故有功,使国家和人民利益免受重大损失的 E.同坏人、坏事作斗争,对维持正常的生产秩序、维持社会治安有显著功绩的
18、根据新颁布的有关规定,属于全体人民共同的法定休息日有(ABCDE)。
A.国庆节 B.春节
C.中秋节 D.国际劳动节 E.元旦
19、根据《企业职工奖惩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对职工奖励的种类具体包括(ABCDE)。
A.记功和记大功 B.通令嘉奖
C.授予先进生产(工作)者的荣誉称号 D.授予劳动模范的荣誉称号 E.晋级
20、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属于全体人民共同的法定休息日有(ABDE)。
A.国庆节 B.春节
C.中秋节 D.国际劳动节 E.元旦
21、下列属于特殊就业群体的是(ABCDE)。
A、妇女
B、残废人
C、未成年人
D、少数民族人员
E、退役军人
22、确定和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应当参考的因素有(ABCD)。
A.劳动者本人最低生活费用
B.劳动者平均赡养人口的最低生活费用 C.社会平均工资水平D.劳动生产率
E.劳动者的生活需要
23、根据《女职工禁忌劳动范围规定》的规定,女职工在月经期间禁忌从事的劳动包括(ACE)。
A.食品冷库及冷水等低温作业 B.人力进行的土方作业
C.国家标准中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作业 D.夜间作业 E.高空架线作业
24、未满16周岁的少年儿童从事以下劳动,不视作童工(AB)。
A.参加家庭劳动
B.学校组织的勤工俭学
C.在某单位从事较为轻微的劳动并有固定的收入 D.从事个体劳动
E.参加家庭营利性劳动
25、根据《企业职工奖惩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罚的种类具体包括(ABC)。
A.行政处分 B.经济处罚 C.刑事制裁(或刑事处罚)D.民事赔偿 E.治安处罚
26、下列论述中,符合劳动就业的法律特征的有(ABDE)。
A.劳动就业的主体必须符合法定的就业年龄 B.劳动就业的主体权需要具备劳动权利能力 C.劳动就业必须是出自公民的自愿
D.劳动就业必须是能够为社会创造财富或有益于社会的劳动 E.劳动就业必须使劳动者能够获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
27、我国相关的劳动法规规定,属于计时工资制度包含的形式有(BDE)。
A.年工资制
B.月工资制 C.周工资制
D.日工资制 E.小时工资制
28、以下有关劳动纪律的说法中,正确的有(ABCDE)。
A.制定劳动规章制度属于企业的自主权 B.劳动纪律是劳动合同的必备内容
C.劳动者严重违反劳动纪律用人单位可以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 D.在劳动关系消灭以后,劳动纪律的效力随之消失 E.劳动纪律不能违反有关的法律法规
29、经有关部门批准,可以招用未满16周岁未成年人的用人单位包括(ABDE)。
A.东方歌舞团
B.河北吴桥杂技团 C.北京某广告设计公司
D.天津泰达足球俱乐部 E.某特种工艺厂
30、以下不应包含在最低工资中的是(CDE)。
A.特殊情况下的工资
B.企业发放的奖金
C.延长工作时间的工资报酬
D.特殊工作环境和劳动条件下的津贴 E.依法享有的劳动保险金
31、根据《劳动法》和劳动部《工资支付暂行规定》,劳动者在工作时间内,履行下列国家或社会义务时,由用人单位照发工资(ABCDE)。
A.依法行使选举权或被选举权 B.出任人民法庭证明人
C.《工会法》规定的不脱产工会基层委员会委员因工会活动占用的生产或工作时间 D.出席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大会
E.当选代表出席乡(镇)、区以上政府、党派、工会、青年团、妇女联合会等组织召开的会议
32、我国现行的职业安全卫生认证制度,主要包括(ABC)。
A.对相关企业安全生产资格的认证 B.对相关工作人员资格的认证
C.对特殊产品的安全认证 D.对安全操作规范的认证 E.对伤亡事故报告制度的认证
33、《劳动法》规定的对女职工的四期保护的有(ABCD)。
A.经期保护
B.孕期保护 C.哺乳期保护
D.产期保护 E.婚嫁期
第四篇 社会保险与职工福利
1、按照1993年实施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管理规定》的要求,目前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渠道主要包括(BCDE)。
A.建立证券基金进行证券投资 B.银行定期存款 C.购买国库券
D.购买国家银行发行的债券
E.委托国家银行、国家信托投资公司放款
2、根据我国《失业保险条例》第10条的规定,我国失业保险基金主要支出项目包括有(ABCDE)。
A.失业保险金
B.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的医疗补助金
C.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死亡的失业人员的丧葬补助金和其供养的配偶、直系亲属的抚恤金
D.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接受职业培训、职业介绍的补贴 E.国务院规定或者批准的与失业保险有关的其他费用
3、我国现行社会保险的项目具体包括(ABCDE)
A.养老保险 B.医疗保险 C.失业保险 D.工伤保险 E.生育保险
4、依据我国现行的法律规定,我国劳动者的养老保险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ABC)。
A.退休 B.离休 C.退职 D.工伤 E.失业
5、职工个人福利是指由用人单位直接提供给职工个人的各种福利待遇。通常包括(ABCDE)
A.职工住宅福利 B.生活性补贴 C.单位内部补贴 D.补充社会保险 E.职工生活困难补助
6、目前,世界各国筹集失业保险所需资金的方式是(ABCDE)。
A.由雇主和雇员双方负担
B.由雇主和国家双方负担
C.由雇员和国家双方负担
D.由国家、雇员和雇主三方负担 E.全部由雇主负担
7、女职工生育的下列费用,应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的是(ABCE)。
A.检查费
B.接生费 C.手术费
D.营养费 E.药费
第五篇 工会组织与民主管理
1、根据相关法律的规定,我国工会的法律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BD)。
A.工会的唯一性,全国建立统一的中华全国总工会
B.工会的独立性,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依据《中国工会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 C.全国所有的工会组织都具有法人资格
D.中华全国总工会、地方总工会、产业工会具有社会团体法人资格 E.工人可以自由组织各类工会组织
2、在各国工会立法的实践中,职工民主管理与民主参与的形式主要包括(ABCD)。
A.机构参与 B.个人参与 C.岗位参与 D.代表参与 E.政府干预
3、世界各国职工民主管理与民主参与的形式主要包括(ABCD)。
A.机构参与 B.个人参与 C.岗位参与 D.代表参与 E.政府干预
4、根据《企业法》的规定,作为职工代表大会的工作机构,工会委员会主要承担的工作有(ABCDE)。
A.组织职工选举职工代表
B.召集和主持职工代表团(组)长、专门负责人联席会议
C.接受和处理职工代表的申诉和建议,维护职工代表的合法权益
D.提出职工代表大会议题的建议,主持职工代表大会的筹备工作和会议的组织工作 E.检查督促大会决议和执行情况,发动职工落实职工代表大会决议
5、在非国有企业中,民主管理的形式呈现多样化的特点,目前主要采取的形式包括(BCDE)
A.民主选举企业各级领导
B.平等协商
C.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列席有关会议,并有权提出意见和建议
D.职工代表参加公司的董事会
E.职工代表参加公司的监事会
6、以下表述中正确的是(CDE)。
A.我国工会具有机关法人资格
B.我国工会具有企业法人资格
C.我国工会具有社会团体法人资格 D.我国工会具有阶级性
E.我国工会具有惟一性和独立性
第六篇 执行劳动法的监督检查及劳动争议的处理程序
1、在我国,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雇工合同应当严格执行劳动法问题的批复》,无过错责任原则只适用于用人单位对(AE)的民事赔偿中。
A.工伤 B.违反劳动合同 C.违反社会保险法规 D.非法招用童工 E.职业病
2、对于用人单位非法招用童工的处理形式有(BDE)。
A.警告 B.罚款
C.责令停产停业 D.责令改正 E.吊销营业执照
3、有权对违反劳动法的行为依法予以处罚的主体包括(ABC)。
A.劳动行政部门 B.工商行政部门 C.公安机关 D.工会
E.人民法院
4、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劳动监察机构及劳动监察员享有的权利包括(ACDE)。
A.检查权 B.检举权 C.调查权 D.建议权 E.处分权
5、仲裁裁决书送达的方式包括(ABCDE)。
A.直接送达 B.留置送达 C.委托送达 D.邮寄送达 E.公告送达
6、下列文书中,可以由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有(CDE)。
A.当事人之间的和解协议 B.基层调解协议 C.仲裁调解协议 D.仲裁裁决 E.法院判决
7、违反劳动法的法律责任,主要包括(ABC)等形式。
A.民事责任 B.刑事责任 C.行政责任 D.经济责任 E.劳动责任
8、(DE)之间关于劳动权利义务的争议,属于劳动争议。
A.职工甲与职工乙 B.用人单位与劳动行政主管部门 C.用人单位甲与用人单位乙 D.外资企业与外籍职工 E.国有企业与国企职工
9、我国劳动争议的处理方式主要有(ABDE)。
A.和解 B.调解 C.调停 D.仲裁 E.诉讼
10、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下列争议应属于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受理范围的是(ABE)。
A.因履行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B.因企业开除、辞退违纪职工发生的争议 C.因职工违反计划生育政策发生的争议 D.因履行承包合同发生的争议
E.因职工辞职、自动离职发生的争议
11、违反《禁止使用童工规定》,使用童工的单位或个人,对患病或伤残的童工应当(ABCD)。
A.负责治疗
B.承担治疗期间的全部医疗费 C.对伤残的童工发给致残抚费 D.承担治疗期间的全部生活费 E.承担童工直系亲属的生活费
12、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人员组成包括(ACD)
A.劳动行政主管部门的代表 B.用人单位代表
C.工会的代表 D.政府指定的经济综合管理部门的代表 E.职工代表
13、根据劳动法的规定,用人单位设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由(ABC)组成。
A.职工代表
B.用人单位代表
C.工会代表
D.政府劳动行政部门代表 E.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代表
14、在我国,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雇工合同应当严格执行劳动法问题的批复》,无过错责任原则只适用于用人单位对(AE)的民事赔偿中。
A.工伤
B.违反劳动合同 C.违反社会保险法规
D.非法招用童工 E.职业病
第一篇 劳动法总论
1、历史上第一次由政府派代表讨论劳工问题的会议是(B)。A.1880年瑞士会议 B.1900年柏林会议 C.1880年柏林会议 D.1990年瑞士会议
2、国际劳工组织于(D)正式成立
A.1900年9月 B.1915年3月 C.1917年3月 D.1919年6月 3、1802年英国议会通过的《学徒健康与道德法》是第一个(A)的法律,一般认为这是资产阶级“工厂立法”的开端。
A.限制工作日长度
B.保护女工与童工 C.确立社会保险制度
D.提高劳动报酬
4、国际劳动立法思想开始于(C)。
A.18世纪晚期 B.19世纪初 C.19世纪上半叶 D.19世纪下半叶
5、国际劳工组织的最高权力机关为(C)。
A.国际劳工局
B.国际劳工组织理事会 C.国际劳工大会
D.国际劳动法协会
6、(D)年国际劳工组织成为与联合国建立联系的第一个专门机构,成为联合国系统负责劳动事务、社会事务的专门机构。
A.1919 B.1944 C.1945 D.1946 7、1918年12月,苏维埃政权颁布了第一部社会主义国家的劳动法,这部法律的名称是(B)。
A.《劳动法典》
B.《苏俄劳动法典》 C.《劳动立法纲要》
D.《劳动法案》
8、在劳动关系中,劳动者提供(D)
A.资金 B.工作条件 C.生产条件 D.劳动能力
9、劳动关系双方在维护各自经济利益的过程中,双方的地位(B)A.是不平等的 B.是平等的
C.大部分是平等的 D.大部分是不平等的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实施的时间是(C)。A.1995年7月5日
B.1994年7月5日 C.1995年1月1日
D.1995年7月1日
11、与劳动法相邻的法律部门最密切的是(D)。A.行政法
B.经济法 C.民法
D.社会保障法
12、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A.我国《劳动法》中的“拒绝作业权”就是一种罢工权 B.结社权是指劳动者参加和组织工会的权利 C.劳动争议必须要先经过仲裁才能进入诉讼程序
D.录用职工时,除国家规定的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
13、我国劳动法律规定的最低就业年龄是(C)周岁。
A.18 B.17 C.16 D.15
14、《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适用于(B)
A.国家机关公务员 B.企业职工 C.部队军人 D.家庭保姆
15、我国劳动法采取(A)形式
A.内地为成文法,澳、台地区既有成文法,又有判例法 B、判例法
C.成文法为主,判例法为辅 D.判例法为主.成文法为辅
16、下列社会关系中,属于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是(C)。A.同一用人单位劳动者甲为劳动者乙担保向银行借款关系
B.劳动者按国家房改政策购买用人单位原分配住房而发生的关系 C.四川一农家女被广州一饭店录用为服务员而发生的关系 D.两个企业之间并购而发生的关系 17、1944年在美国费城召开的国际劳工大会上通过了(C)。A.《国际劳动宪章》 B.《关于禁止工厂女工夜间工作公约》 C.《费城宣言》 D.《关于禁止火柴制造中使用白(黄)磷会议》
18、历史上出现的最早的劳动法规,是1802年英国议会颁布的(B)。A.《暂行工厂规则》 B.《学徒健康与道德法》。C.《劳资关系法》 D.《劳工仲裁条例》
19、北洋政府于1923年公布了(B)。A.《劳动立法原则》 B.《暂行工厂规则》 C.《劳动法案大纲》 D.《劳动立法大纲》 20、人们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是(C)。
A.工作 B.生活 C.劳动 D.生产
21、以下说法错误的是(C)。
A.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 B.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就没有社会的发展 C.劳动法的劳动,是指一切劳动 D.劳动法都是和劳动有关的法律
22、以下说法错误的有(C)。A.劳动法的失效情况,可以是法律本身规定终止生效或某些特定条件出现时自然失效
B.劳动法的失效情况,可以是颁布新的法规后而原有法规失效 C.劳动法的失效情况,可以是旧法规长期闲置而无效
D.劳动法可以是自公布之日起生效
23、我国劳动法采(A)形式。
A.成文法 B.判例法
C.成文法为主,判例法为辅 D.判例法为辅,成文法为主
24、劳动法基本原则的法律渊源是(D)。A.《工会法》 B.《合同法》 C.《劳动法》 D.《宪法》
25、我国劳动法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C)的未成年人。
A.14周岁 B.15周岁 C.16周岁 D.18周岁
26、用人单位对从事有职业危害作业的劳动者应当定期进行(A)。
A.健康检查 B.劳动补贴 C.设备更新 D.知识教育
27、劳动者所享有的福利包括社会福利和(D)。
A.国家福利 B.个人福利 C.家庭福利 D.集体福利
28、劳动法律关系的核心和实质是(C)。
A.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 B.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 C.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 D.劳动法律关系变化的原因
29、劳动法律关系主体,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是(A)。
A.用人单位 B.事业单位 C.企业 D.团体 30、公民的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开始于(C)。
A.14周岁 B.15周岁 C.16周岁 D.18周岁
31、(D)以上的公民具有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
A.14周岁 B.15周岁 C.16周岁 D.18周岁
第二篇 劳动合同与集体合同
1、依据《劳动法》规定,劳动者在(D)情况下,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但应提前三十天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
A.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B.患病或者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 C.严重违反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
D.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
2、集体谈判起始于(C)英美等工业化国家。
A.19世纪初
B.19世纪中叶 C.18世纪末
D.18世纪中叶
3、《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工会认为不适当的,有权(A)。A.提出意见
B.要求重新处理
C.予以纠正
D.撤销解除意见
4、《劳动法》规定,劳动合同当事人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A)的有关事项。A.保守用人单位商业秘密
B.保守用人单位支付工资标准的秘密 C.保守用人单位职工名册的秘密
D.保守用人单位一切活动的信息资料秘密
5、根据我国劳动法律规定,劳动合同的劳动条件和劳动报酬标准,应该(D)。A.参与集体合同中的标准
B.不需要考虑集体合同中的标准
C.相当于集体合同中的标准 D.不得低于集体合同中的标准
6、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后,未按规定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的,除发给经济补偿金外,还须按经济补偿金的一定比例发给额外经济补偿金,这一比例是(C)。
A.20% B.25% C.50% D.100% 7、1900年,世界上最早的《劳动合同法》诞生在(B)。
A.德国 B.比利时 C.波兰 D.法国
8、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按照劳动合同期限划分的劳动合同类型是(D)。A.有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 B.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
C.以完成一定工作为期限的劳动合同 D.书面劳动合同
9、我国《劳动法》第20条第2款规定,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B)以上、当事人双方同意续延劳动合同的,如果劳动者提出订立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
A.5年 B.10年 C.15年 D.20年
10、根据我国《劳动法》的有关规定,因无效劳动合同所引起的赔偿责任主体应当是(A)。
A.用人单位 B.劳动者
C.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分担 D.有过错的一方合同主体
11、劳动合同的下列条款中,不属于劳动法规定的法定条款的是(D)。A.劳动报酬 B.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 C.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 D.试用期条款
12、以下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行为中,不属于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是(A)。A.劳动合同期满用人单位单方面拒绝续约 B.过错性辞退 C.非过错性辞退 D.经济性裁员
13、根据有关法律的规定,在集体协商中,职工民主推举的谈判代表,须得到(D)以上职工的同意。
A.五分之一 B.四分之一 C.三分之一 D.半数
14、为防止集体协商代表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我国《集体合同规定》第11条规定,职工一方代表在劳动合同期内自担任代表之日起(D)以内除个人严重过失外,用人单位不得与其解除劳动合同。
A.2年 B.3年 C.4年 D.5年
15、世界上最早出现集体协议的国家是(A)。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美国
16、依照《集体合同规定》,集体合同应当由(B)劳动行政部门的劳动合同管理机构负责进行审查。
A.乡镇以上人民政府 B.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C.市级以上人民政府 D.省级人民政府
17、根据我国《劳动法》第35条的规定,集体合同的效力范围及于(D)。A.企业工会的全体会员 B.签订集体合同的职工代表
C.参与合同讨论的企业职工
D.企业全体职工,包括没有参加工会的职工
第三篇 劳动标准法
1、工资法属于下列哪项劳动法律制度(B)。
A.劳动组织法
B.劳动标准法 C.劳动检查监督法
D.劳动程序法
2、我国《劳动法》规定,安排劳动者延长劳动时间的,用人单位应支持不低于劳动者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的(B)的工资报酬。
A.100%
B.150% C.200%
D.300%
3、我国劳动法律规定的最低就业年龄是(C)周岁。A.18
B.17 C.16
D.15
4、《劳动法》规定:“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B)的工资报酬”。
A.300% B.200% C.150% D.100%
5、我国有关劳动法律法规规定,企业的(B)可以实行不定时工作制。
A. 医务人员 B. 推销人员 C. 厨师 D.锅炉工
6、我国《劳动法》规定,未成年工是指(D)的劳动者
A.未满16周岁 B.年满16周岁
C.未满18周岁 D.年满16周岁未满18周岁
7、我国《劳动法》规定,禁止安排女职工从事国家规定的(C)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A. 第二级 B.第三级 C.第四级 D.第五级
8、(A)是实现职工全员培训的基本形式。
A.在岗业余培训 B.离岗专门培训 C.就业前培训 D.就业后培训
9、根据有关法律规定,授予全国劳动模范或劳动英雄称号的,应经省级人民政府和国务院各部、委推荐,由(A)授予。
A.中央人民政府 B.国家主席 C.全国人大 D.国务院
10、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用人单位应当支付给劳动者工资报酬的标准是(D)。A.支付不低于本人日或小时工资100%的工资报酬 B.支付不低于本人日或小时工资150%的工资报酬 C.支付不低于本人日或小时工资200%的工资报酬 D.支付不低于本人日或小时工资300%的工资报酬
11、根据《劳动法》的规定,以下关于劳动安全卫生制度表述错误的是(D)。A.用人单位必须为劳动者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 B.用人单位应为劳动者提供必要的劳动保护用品 C.对有职业危害的劳动者应当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D.对具有危害性职业的劳动者实行提前退休制度
12、根据《企业职工奖惩条例》规定,企业对职工的最高行政处分是(D)。A.降级
B.撤职 C.留用察看
D.开除
13、国际上最早的劳动安全卫生立法规范是(A)。
A.英国《学徒健康与道德法》
B.英国《工厂法》 C.美国《职业安全和卫生法》
D.日本《工人赔偿法》
14、根据《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因工作性质和工作职责的限制.需要实行不定时工作制的,职工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得超过(D)小时。
A.50 B.45 C.44 D.40
15、工资法属于下列哪项劳动法律制度(B)A.劳动管理法
B.劳动标准法 C.劳动关系协调法 D.劳动监察法
16、在我国,就业训练中心是培训下列哪类人员的主要基地(C)
A.在职人员 B.职业学校学生 C.失业人员 D.学徒工
17、下列人员实行综合计算工作时间的有(C)。
A.外勤人员 B.出租车司机 C.铁路巡检工 D.推销员
18、我国现阶段在工资制度改革的过程中试行的年薪制,其适用范围是(C)
A.政府高级公务员 B.国务院聘请的有特殊贡献的专家 C.企业的经营者 D.企业高级技术人员
19、有关职业纪律与职业道德的关系,以下叙述中错误的是(D)。
A.职业纪律属于法律关系的范畴,是一种义务:而职业道德属于思想意识范畴,是一种自律信条
B.职业纪律的直接目的是保证劳动者劳动义务的实现,保证劳动者能按时、按质、按量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而职业道德的直接目的是为了企业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以及实现其他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C.为了保证职业纪律的实现,法律、法规制定了奖惩制度,以激励和惩戒相结合的方式,以促使人们遵守职业纪律;而职业道德的实现,则主要依靠人们的自觉遵守,依靠社会舆论、社会习俗以及人们的内心信念
D.职业纪律约束的是用人单位的劳动者;职业道德则约束的是全体社会成员 20、根据《劳动法》的规定,以下关于劳动安全卫生制度表述错误的是(D)。A.用人单位必须为劳动者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 B.用人单位应为劳动者提供必要的劳动保护用品 C.对有职业危害的劳动者应当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D.对具有危害性职业的劳动者实行提前退休制度
21、下列选项中没有正确描述我国劳动纪律特征的是(A)A.劳动纪律是由劳动行政部门制定的
B.劳动纪律是为了劳动者的自身利益服务的 C.劳动纪律是由劳动者自觉遵守的纪律 D.劳动纪律是劳动者自愿执行的纪律
22、《境外就业中介管理规定》要求,境外就业中介机构的备用金的数额不得低于(A)。A.50万 B.10万 C.30万 D.100万
23、下岗职工要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并与原用人单位签订 “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并藉此变更劳动合同,替代劳动合同中的相关内容。协议期限原则上不超过(C)。
A.1年 B.2年 C.3年 D.5年
24、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下岗职工从事社区居民服务业的,(B)内可免征营业税、个人所得税以及行政性收费。
A.1年 B.3年 C.5年 D.6年
25、按照计时工资的形式向劳动者支付报酬必须考虑的因素不包括(D)。A.劳动者技术熟练程度 B.劳动繁重程度 C.工作时间的长短 D.劳动成果的多少
26、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属于劳动者工资范畴的劳动收入是(A)。A.加班加点工作额外获得的劳动收入 B.发表专业论文获得的稿费
C.用人单位发放的生活困难补助费
D.用人单位发放的劳保工作服和劳保手套
27、我国现阶段在工资制度改革的过程中试行的年薪制,其适用范围是(C)。A.政府高级公务员 B.国务院聘请的有特殊贡献的专家 C.企业的经营者 D.企业高级技术人员
28、在19世纪率先颁布最低工资法的国家是(D)。
A.美国 B.日本 C.英国 D.新西兰
29、在下列情形中,仍然适用最低工资的情形是(D)。A.劳动者在工作时间有迟到、早退、旷工等违纪行为 B.放长假和病休的人员 C.下岗在企业内待业人员 D.劳动者回家乡探亲期间
30、根据我国有关法律规定,不实行加班加点工资制度的工时制度形式是(D)。A.标准工时制 B.计件工时制 C.综合工时制 D.不定时工时制
31、根据我国劳动法的规定,用人单位每月要求劳动者加班时间的时间不得超过(B)小时。
A.24 B.36 C.48 D.72
32、工作日内的间歇休息时间的具体长度由企业根据生产经营特点而定,但最短不得少于(A)。
A.半小时 B.1小时 C.2小时 D.3小时
33、我国劳动法规定了带薪年休假制度,凡劳动者连续工作(A)以上的,享受带薪年休假。
A.1年 B.2年 C.3年 D.4年
34、《劳动法》第41条规定,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超过l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每日不得超过(B)。
A.2小时 B.3小时 C.4小时 D.5小时
35、根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企业负责人接到重伤、死亡、重大死亡事故报告后,应立即向企业主管部门,企业所在地劳动、公安部门,人民检察院和工会报告,最迟不得超过(B)。
A.12小时 B.24小时 C.3天 D.7天
36、如果劳动者未经培训即上岗从事特种行业工作而发生事故的,事故责任由(C)承担。
A.劳动行政管理部门 B.劳动者
C.用人单位 D.视具体情况由三方分担。
37、《劳动法》第61条规定:“对怀孕(D)以上的女职工,不得安排其延长工作时间和夜班劳动。”
A.4个月 B.5个月 C.6个月 D.7个月
38、《劳动法》第63条规定,不得安排女职工在哺乳未满(B)的婴儿期间从事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哺乳期禁忌从事的其他劳动。
A.100天 B.1周岁 C.2周岁 D.3周岁
39、《确定儿童受雇用于工业工作的最低年龄公约》(第5号公约)是确定准予就业最低年龄的第一个国际公约,它颁布于(B)。
A.1918年 B.1919年 C.1920年 D.1921年
40、对职工进行经济处罚,要求职工赔偿经济损失如需分期扣除的,每次扣除的金额一般不超过职工本人月工资的(B)。
A.10% B.20% C.25% D.50%
第四篇 社会保险与职工福利
1、社会保险关系的各方主体是特定的,被保险人特定为(B)。
A.用人单位 B.职工 C.用人单位和职工 D.专门的保险机构
2、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规定,个人缴费年限累计满(B)的,退休后按月发给基本养老金。
A.10年 B.15年 C.20年 D.25年
3、《失业保险条例》规定,失业人员失业前所在单位和本人按照规定累计缴费时间满1年不足5年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B)。
A.6个月
B.12个月 C.18个月
D.24个月
4、国家规定,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包括单位缴费和个人缴费,均由再就业服务中心按照本地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的(A)为基数缴纳。
A.60%
B.70% C.80%
D.100%
5、因工残废,依劳动能力丧失的程序不同,分为10级,其中(A)级为完全丧失劳动能力。
A.1–4
B.5–6 C.7–8
D.9–10 6《劳动法》第72条规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C)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
A.可以 B.应当 C.必须 D.能够
7、根据有关法律规定,企业职工在患病或非因工负伤,需要停止工作治疗的,给予(D)的医疗期。
A.1至12个月 B.12个月 C.3至18个月 D.3至24个月
8、养老保险基金的来源有三个基本渠道:国家财政补贴、用人单位(或雇主)和劳动者缴纳保险费,其中最主要的来源是(A)。
A.用人单位缴纳的养老保险费 B.职工个人缴纳的养老保险费 C.国家统一拨付的财政补贴
D.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的养老保险费
9、根据我国有关法律的规定,职员(干部)的一般退休年龄为(D)。A.男50,女45 B.男60,女50 C.男55,女45 D.男60,女55
第五篇 工会组织与民主管理
1、以下关于我国工会法律地位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C)。A.工会具有唯一性 B.工会具有独立性
C.所有工会都具有法人资格 D.工会经费具有独立性
2、职工代表大会进行选举和做出决议,必须经全体职工代表(B)通过。
A.三分之一以上 B.半数以上 C.三分之二以上 D.五分之三以上
3、世界上第一部《工会法》是1871年在(A)颁布的。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德国
第六篇 执行劳动法的监督检查及劳动争议的处理程序
1、劳动法中对于民事责任的规定体现了(B)。
A.约定责任优先的原则 B.法定责任优先的原则 C.客观责任优先的原则 D.严格责任优先的原则
2、根据《劳动监察规定》和有关劳动法规的规定,不属于劳动监察范围的有(D)。A.社会劳务中介机构和社会培训机构遵守有关规定的情况 B.用人单位劳动合同的订立和履行情况 C.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情况 D.用人单位负责人的领导能力
3、对于阻挠、刁难、殴打劳动监察员、妨碍监察公务等情况,劳动监察机构有权对责任人员进行(C)。
A.警告 B.罚款 C.行政处分 D.拘留
4、按照争议发生的法律依据,劳动争议可以分为(B)。
A.权利争议与利益争议 B.合同争议与法律争议 C.社会争议与经济争议 D.个人争议与集体争议
5、调解委员会主任由(B)担任。
A.职工代表 B.企业工会代表 C.企业代表 D.企业法定代表人
6、因用人单位做出的开除、除名、辞退、解除劳动合同、减少劳动报酬、计算劳动者工作年限等决定而发生的劳动争议,(A)承担举证责任。
A.用人单位 B.劳动者 C.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共同 D.人民法院
7、用人单位招用尚未解除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对原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应按以下方式处理(B)
A.用人单位承担直接赔偿责任 B.用人单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C.用人单位不承担赔偿责任
D.先由劳动者赔偿,不足部分由用人单位承担
8、承办查处违法案件的承办人员的回避,由(B)决定。A.当事人
B.劳动监察机构负责人 C.劳动行政部门负责人
D.承办工作组负责人
9、《劳动法》规定,由于用人单位的原因订立的无效劳动合同,对劳动者造成损害的,用人单位应当承担(D)。
A.行政责任
B.民事责任 C.刑事责任
D.赔偿责任
10、发生劳动争议的单位与职工不在同一个仲裁委员会管辖地区的,由(C)仲裁委员会受理。
A.用人单位所在地
B.职工当事人户口所在地 C.职工当事人工资关系所在地 D.用人单位与职工共同约定的
11、我国《劳动法》规定,因签订集体合同发生的争议,当事人协商解决不成的,可以 41(A)。
A.由当地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组织各方协调处理 B.调解解决
C.由仲裁机构仲裁裁决
D.由人民法院作出判决或裁决
第一篇 劳动法总论
1、国际劳工标准:指国际劳工组织的章程、国际劳工公约、国际劳工建议书。
2、广义上的劳动法: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
3、劳动法体系:是指构成劳动法律部门中不可缺少的相互间有内在联系的法律规范的统一整体。
4、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是指在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劳动使用者)之间的社会劳动关系
5、劳动法的调整对象:是指调整劳动关系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
6、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指的是包含在整个劳动法体系之中,集中体现劳动法的本质和基本精神,贯穿于劳动法的立法、执法、司法的全过程的总的指导思想和根本准则,它是劳动法的核心和灵魂。
7、经济性罢工:是劳动关系双方冲突激烈化时由工会组织工人集体停止工作所采取的一种对抗行动。
8、劳动参与权:又称职工参与、劳动参与,指劳动者有权参与企业的管理活动并对和自身利益有关的管理信息有知情权。
9、劳动就业权:是指具有劳动权利能力与劳动行为能力,并且有劳动愿望的劳动者依法从事有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劳动的权利。
10、休息休假权: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间的劳动(工作)之后获得的休息休假的权利。
11、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形成的法律上的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关系。
12、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依照劳动法享有权利与承担义务的劳动法律关系的参加者。
13、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是指劳动者同用人单位根据劳动法律规范和劳动合同的约定明确双方之间的权利义务。
14、劳动法律关系的变更:是指劳动者同用人单位根据劳动法律规范,变更原来劳动合同中确定的权利义务的内容。
15、劳动法律关系的消灭:是指劳动者同用人单位根据劳动法律规范,终止其相互间的劳动权利义务关系。
16、劳动法律事实:是指劳动法律规范规定的,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情况。
第二篇 劳动合同与集体合同
1、劳动合同的订立:是指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依法就劳动合同条款进行协商,达成协议,从而确立劳动关系和明确相互权利义务的法律行为。
2、劳动合同的内容:是指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经过协商达成的关于劳动权利和义务的具体规定,具体表现为合同条款。
3、竞业避止(竞业限制):也称竞业限制、竞业避让,是指雇主与雇员通过合同约定,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和劳动关系解除后的一定期限内,雇员不得从事对雇主有竞争关系的工作。
4、集体协商:亦称集体谈判,是指用人单位工会或职工代表与相应的用人单位代表,就劳动标准和劳动条件进行商谈,并签订集体合同的行为。
5、集体合同:是指集体协商双方代表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事项在平等协商一致基础上签订的书面协议。
第三篇 劳动标准法
1、就业保障:又称就业促进,是指国家为了保障公民实现劳动权利所采取的创造就业条件、扩大就业机会的各种措施的总称。
2、特殊群体:是指谋求职业有困难的或需要特殊就业服务的人群,包括妇女、残疾人、退休军人、少数民族、未成年人及其他需要特殊对待的群体。
3、劳动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在法定劳动年龄内自愿从事有一定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社会劳动。
4、职业教育:即职业培训,亦称职业训练、职业技术培训或职业技能开发,它是根据现代社会职业需要以及劳动者的从业意愿和条件,对要求就业和在职的劳动者所进行的旨在培养和提高其专业技术知识和职业技能的教育和训练活动。
5、失业人员:是指在16周岁以上,有劳动能力,在调查期间未从事有酬劳动,当前有就业可能并以某种方式正在寻找工作的人员。
6、职业培训:也称职工教育或在职培训,是指在职职工为了更新文化知识和提高劳动技能而接受的一种训练方式。
7、下岗职工:是指由于用人单位的生产和经营状况等原因,已经离开本人的生产或工作岗位,并已不在本单位从事其他任何工作,在社会上没有再就业,但仍与用人单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
8、劳动就业服务企业:是指承担安置城镇失业人员和企业富余人员任务,由国家和社会扶持,进行生产经营自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组织。
9、就业训练中心:是指在各级劳动行政部门领导下,由劳动就业服务机构管理指导的就业训练实体。
10、工资:又称薪金、薪水,是指基于劳动关系,用人单位根据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按照法律规定或劳动合同约定,以货币形式直接支付给劳动者的劳动报酬。
11、计时工资:是指按照劳动者技术熟练程度、劳动繁重程度和工作时间的长短支付工资的一种形式。
12、计件工资:是指按照合格产品的数量和预先规定的计件单位来计算工资的形式。
13、奖金:是有效超额劳动报酬,是职工工资的补充形式,是对在工作和生产建设中取得卓越成效的职工的一种奖励。
14、津贴:是对在特殊情况下工作的职工所付出的额外劳动消耗和生活费用进行合理补偿的附加劳动报酬和物质鼓励,是劳动报酬的一种补充形式。
15、最低工资(最低工资制度):是指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提供了正常劳动的前提下,其所在用人单位必须按法定最低标准支付的劳动报酬。
16、特殊情况下的工资:是指依照法律、法规规定或劳动合同的约定,在特殊时间内或
者特殊工作情况下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
17、工作时间:是指依国家法律规定劳动者在一昼夜之间和一周之内用于完成本职工作的时间。
18、休息时间:是指劳动者按法律规定不必从事生产和工作,而由自己自行支配的时间。
19、探亲假:是指与父母或配偶分居两地的职工,在一定期限内所享受的一定期限的带薪假期。
20、年休假:是指国家根据劳动者工作年限和劳动的繁重紧张程度,每年给予的一定期间的带薪连续休假。
21、职业安全法律保障:是指国家为了防止劳动者在生产和工作过程中的伤亡事故,保障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防止生产设备遭到破坏而制定的各种法律规范。
22、职业安全卫生:即劳动安全卫生,我国过去称为“劳动保护”,它是指直接保护劳动者在劳动或工作中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法律制度。
23、职业卫生法律保障:即劳动卫生规程,是指国家为了改善劳动条件,保护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健康,防止有毒有害物质的危害和防止职业病的发生所采取的各种防护措施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4、特种作业:是指容易发生人员伤亡事故,对操作者本人、他人及周围设施的安全可能造成重大危害的作业。
25、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是指针对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的身体结构、生理特点及其各自的特殊需要,在劳动方面对他们的特殊权益的法律保障。
26、职业纪律:又称劳动纪律,指的是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所应遵守的劳动规则和劳动秩序。
27、对违反劳动纪律的经济处罚:是指企业行政部门对违反劳动纪律的职工给予经济方面的制裁,强制违反劳动纪律的职工承担一定的经济责任。
第四篇 社会保险与职工福利
1、社会保险:我国过去称劳动保险,是指国家依法对遭遇劳动风险的职业劳动者,提供一定物质补偿和帮助,以维持其基本生活水平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
2、养老保险:又称年金保险,是指劳动者因年老或病残丧失劳动能力而退出劳动岗位后,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补偿和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3、失业保险:我国过去称待业保险,是指劳动者因失业而暂时中断生活来源的情况下,在法定期间内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4、工伤保险:又称职业伤害保险或职业伤害赔偿保险,是指依法为在生产、工作中遭受事故伤害和患职业性疾病的劳动者及其家属提供医疗救治、生活保障、经济补偿、医疗和职业康复等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5、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6、疾病保险:又称“病伤保险”、“健康保险”,是指劳动者及其供养的亲属由于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后,在医疗和生活上获得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7、职工福利:又称职业福利、集体福利、职工生活福利等,是指行业或单位为满足职工物质文化生活,保证职工及其家属的一定生活质量而提供的工资收入以外的津贴、设施和服务的社会福利项目。
8、职工集体福利:是指为满足职工集体生活需要或职工共同的生活需要而设置、提供的各种福利设施和福利性服务。
第五篇 工会组织与民主管理
1、职工民主管理:又称职工参与、劳动参与,指劳动者有权参与企业的管理活动并对和自身利益有关的管理信息有知情权。
2、职工代表大会:是企业实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是职工行使民主管理权力的机构。
第六篇 执行劳动法的监督检查及劳动争议的处理程序
1、行政处分:也称纪律处分,是指对劳动行政部门或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违反劳动法律法规,情节轻微,不够追究刑事责任而给予的一种行政制裁。
2、违反劳动法的责任:亦即违反劳动法的法律责任,是指劳动关系主体因违反劳动法律法规而依法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
3、对劳动法执行情况监督检查:是指依法享有监督检查权的机构、组织或者个人对用人单位遵守劳动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的制度。
4、一般性监督检查:是指劳动监察机构并未发现用人单位有任何违反劳动法的行为而对其进行的例行检查、不定期检查。
5、其他行政部门的监督检查:是指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用人单位遵守劳动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监督。
6、行政责任:主要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行政部门实施了劳动法律法规所禁止的行为,引起行政上必须承担的法律后果,依法应当给予的行政制裁。
7、劳动争议:又称劳动纠纷,在国外也称劳资纠纷或劳资争议,是指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之间因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发生的纠纷和争议。
8、集体争议:又称多人争议,是指劳动者一方的人数达到法定人数以上并且基于共同理由与用人单位发生的劳动争议。
9、团体争议:又称集体合同争议,是指代表和维护全体职工共同利益的工会与用人单位由于签订集体合同而发生的争议。
10、劳动争议的和解:是指劳动争议双方当事人之间自行协商,就争议的解决达成一致意见的处理方式。1、2001年9月,某工艺厂与吴某签订合同,约定由工艺厂提供原材料和花样图案,吴某为工艺厂制作藤编工艺品,工艺厂每月按照吴某交付的工艺品数量给付报酬,合同期限为一年。合同履行6个月之后,因为市场上的藤编工艺品滞销,工艺厂单方面解除了与吴某的合同,吴某为此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诉。
试分析:
(1)工艺厂与吴某之间的法律关系是什么关系?这种关系是否受劳动法的调整?
(2)吴某能否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诉?工艺厂应当承担怎样的后果?(期末复习指导综合练习第1题)
答题要点:(1)工艺厂与吴某之间的法律关系属于民法上的加工承揽关系。民法上的加 45 工承揽关系不受劳动法的调整。
(2)吴某不能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申诉,因为其与加工厂之间关系不是劳动关系,不属于劳动争议的范畴,因此不能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申诉。因为工艺厂与吴某之间签订的不是劳动合同,因此不受用人单位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应支付给劳动者一定数额经济补偿金的约束,而应该承担一般民事合同违约的后果,向吴某支付一定的违约金或损害赔偿数额。
2、某化工厂在2002年8月招收了一批工人并与之签订了三年的劳动合同。合同履行开始后,化工厂只在开始的两个月按照合同约定给工人发了工资,之后一直拖欠工人工资达半年之久。工人多次请求发放工资,化工厂均以效益不好为由予以搪塞,同时却经常要求工人加班,使得每位工人的平均日工作时间达到了13小时,如果有工人不愿加班,就以所拖欠工资不予发放相威胁。
因为从事的是有化工产品的加工生产,化工厂又未向工人提供必要的卫生保护措施,致使许多工人患上了职业病,工人上医院就诊时发现,化工厂并未按照合同上的承诺,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
为此,工人们组织起来,推选代表准备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起申诉,被化工厂得知后,派人对职工代表进行威胁和殴打。
试分析:
化工厂的上述行为侵害了劳动者的哪些权利?请一一列举。
(期末复习指导综合练习第2题、2007年7月案例分析题、2009年1月案例分析题)
答题要点:化工研制的行为侵害了工人的下列权利:
(1)获得劳动报酬的权利。包括报酬请求权和报酬支配权。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不得克扣或无故拖欠劳动者的工资。
(2)获得休息休假的权利。休息权是宪法规定的基本劳动权。国家规定了每天8小时,每周40小时的工作时间制度,同时规定了休息休假制度,对于延长工作时间的,要求必须出于劳动者自愿,并做出了相应的限制规定。
(3)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必须为劳动者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和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对从事有职业危害作业的劳动者应当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4)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合同的约定,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保证劳动者在年老、患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获得帮助和补偿。
(5)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劳动法规定劳动者享有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明确了劳动者在劳动争议处理中的主动地位和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平等地位。
3、北京市某中外合资公司员工陈某于1996年10月与该中外合资公司签订了六年期限的劳动合同。2001年6月,陈某因劳动强度过大递交了辞职申请,但该合资公司未予批准,并极力挽留,为此陈某又收回了辞职申请。2002年10月,又到续签劳动合同的时间,但该合资公司并未提出终止或续签合同的要求,陈某也未再过问。2003年3月,合资公司以陈某曾经提出过辞职为由终止了陈某的劳动合同,并从4月份起,停发了陈某的工资。为此陈某申请劳动仲裁。
试分析:
(1)在2002年10月双方合同期限届满时合资公司与陈某终止劳动合同的行为是否合法?为什么?
46(2)在2003年3月该合资公司终止陈某的劳动合同的行为是否合法?为什么?(期末复习指导综合练习第3题)
答题要点:(1)在2002年10月双方合同期限届满时合资公司与陈某终止劳动合同的行为是合法的。因为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劳动合同期满或者当事人约定的劳动合同终止条件出现,劳动合同即行终止。按照这一规定,合资公司若在2002年10月双方劳动合同期限届满时,及时作出终止申诉人劳动合同的决定符合法律规定的,若此时陈某提出续签劳动合同的要求则没有依据,因为劳动法规定,订立和变更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是否续签劳动合同也应由双方平等协商。
(2)在2003年3月该合资公司终止陈某的劳动合同的行为是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因为在本案中,合资公司在双方合同期满时并未与陈某办理终止合同手续,而是在双方事实劳动关系存续一段时间后,才提出终止以前的劳动合同,这种行为不符合法律规定。根据《北京市劳动合同规定》第45条的规定,劳动合同期限届满,因用人单位方面的原因未办理终止劳动合同手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仍存在劳动关系的,视为续延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应当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由此可见,合资公司在与陈某形成事实劳动关系期间终止其劳动合同的做法是不合法的,合资公司应当与陈某签订劳动合同。
4、张某系某生物制药厂职工,1993年6月与企业签订了为期5年的劳动合同。1996年9月被企业送到某大学培训一年。双方为此签订协议,协议约定:培训费1万元由企业负担,另外企业支付其学习期间的工资,学成回厂后,要为企业服务至少5年。1998年5月,张某提前一个月向生物制药厂提出终止劳动合同。1998年6月,张某离开了生物制药厂并接受了某外商投资企业的高薪聘请,与该企业签订了3年的劳动合同。为此,1998年7月10日,生物制药厂将张某和某外商投资企业作为被诉人向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诉,提出张某的合同期未满,不同意与张某解除劳动合同,要求张某继续履行合同,同时要求某外商投资企业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张某辩称其与生物制药厂的劳动合同期限届满,培训协议不应作为,合同的内容,因此有权终止合同。某外商投资企业称其不知张某与药厂的培训协议,不应承担法律责任。
试分析:
(1)培训协议是否有效?为什么?(2)本案应如何处理?
(期末复习指导综合练习第4题)
答题要点:(1)培训协议有效。协议是双方自愿达成的,关于服务期的约定,可视为是对原合同期限的修改,双方应当遵守。
(2)本案应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解除张某与该生物制药厂的劳动合同。对于药厂因此受到的经济损失,张某应依法赔偿。如有证据证明外商投资企业明知张某与生物制药厂有培训协议,该企业应与张某一起承担连带责任;没有证据证明该企业知道张某有培训协议,则不应承担连带责任。
5、某乡镇服务厂聘用的职工中80%为女性,为了企业生产的正常进行,1996年,经与部分职工协商,并征求了半数职工的意见,制定了该厂的有关劳动规章。该规章规定,本厂职工带薪产假为60天,双胞胎假期延长十天。同年10月6日,女工周红产下一对双胞胎,国庆节开始一直休假。产后身体恢复较慢,到该厂规定的产假期满也没有上班,为此,该厂从12月10日起停发了周某的工资。周某不服,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试分析:(1)该厂规章是否合法?为什么?(2)仲裁委员会应如何裁决?
(期末复习指导综合练习第5题、2004年1月案例分析考试题、形考作业案例)
答题要点:(1)该厂制定的劳动规章不合法。《劳动法》第62条规定:“女职工生育享受不少于90天的产假。”《女职工劳动保护》第8条规定:“女职工多胞胎生育的,每多生育一个婴儿,增加产假15天。”企业劳动规章不得与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相冲突,该企业制定的劳动规章中的特殊产假制度是不合理、不合法的。虽然该规章的制定征求厂过半数职工的意见,但是不能因此使企业规章违背国家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
(2)仲裁委员会的裁决应当包括以下内容:由该服装厂补发周红被停发的工资:周红享有国家规定产假期限,即90天。因周红生育双胞胎,产假应当增加15天。
6、许某是天景商贸公司是一名销售员,2002年8月,由于业务各繁忙,公司多次要求许某加班,并且威胁许某如不加班则公司将会把他辞退。许某在8月份有20个工作日工作时间达到10个小时,并且连续两个周末没有得到休息。在月底领取工资的时候,许某发现公开发中心并没有支付给他应有的加班费,只给予了少量的误餐费。许某在进行一番争取未果后,无奈之下向劳动争议处理机构申诉,请求天景商贸公司支付应付的酬金。
试分析:(1)天景商贸公司要求许某加班的行为中有哪些属于不合法行为?(2)天景商贸公司应当如何给许某支付加班工资?(期末复习指导综合练习第6题)
答题要点:(1)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①根据《劳动法》第41条的规定,“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延长工作时间应当遵循协商的原则,征得劳动者本人同意,而不应当采取胁迫或者威胁的手段。
②经过三方协商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但是延长并非毫无限制。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超过1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每日不得超过3小时,每月合计不超过36小时。
③《劳动法》第38条还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一日。
④这里特别强调的是,三方协调原则,不得违反法定限制时间的规定。任何一方均不得就超过法定限制时间进行约定和协商。
该公司的行为不合法的有:强行加班、加班时间超过《劳动法》的限制。(2)根据《劳动法》44条规定:“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150%的工资报酬;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200%的工资报酬;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300%的工资报酬。”天景商贸公司应当遵循此条规定给劳动者许某支付加班工资。7、1999年8月,王某与机械公司签订为期5年的劳动合同,被聘为该公司高级工程师,同年12月公司送王某等去英国考察培训,培训费用约合人民币53000元。2000年6月回国后让王某主要负责某重点项目的开发工作。2000年7月3日,王某向公司递交了辞职书,第二天离开公司,耽误了该重点项目的开发进程,公司为此多支付费用32000元。辞职之前,王某于2000年6月,又受聘于某机械厂担任高级工程师,领取了工资并享受了福利待遇。
试分析:
(1)王某的做法是否合法?为什么?
48(2)应该由谁来承担机械公司的损失?为什么?
(期末复习指导综合练习第7题、2006年7月案例分析题)
答题要点:(1)王某的做法违反了《劳动法》的相关规定。
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劳动合同的解除必须依法进行,即应当提前30天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本案中,王某提出辞职后第二日就离开了公司,其行为违反了《劳动法》的规定,并给公司造成了两大损失:一是培训王某所花的培训费;二是因王某突然辞职延误了工作进程造成的经济损失。
(2)对于机械公司的经济损失,除了应当由王某来承担赔偿责任外,聘用王某的某机械厂也应当承担连带赔偿责任。根据《劳动法》第99条的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尚未解除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对原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该用人单位依法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在该机械厂聘用王某的时候,王某尚未与机械公司解除劳动合同,因此该机械厂也应当承担连带赔偿责任,且赔偿的份额不应低于70%。8、1999年9月,15岁的成强与某电镀厂签订了劳动合同,在工作中,成强由于没有按照操作规程的要求戴上防毒面具,致使面部烧伤,双目失明。厂方以成强自己的过错致伤为由,只愿意承担50%的医疗费,其余医药费要求由成强自行负担。同时,决定与成强解除劳动合同。
试分析:
(1)成强与某电镀厂的劳动合同是否合法有效?(2)成强的医疗费应当由谁承担?(期末复习指导综合练习第8题)
答题要点:(1)成强与某电镀厂的劳动合同无效。我国《劳动法》规定,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电镀厂雇佣年仅15岁的成强,并与之签订劳动合同的做法是违反法律规定的,所订立的劳动合同无效。
(2)应当由某电镀厂承担成强的全部医疗费。根据国务院发布的《禁止使用童工规定》,对于童工患病或者受伤的,用人单位应当负责送到医疗机构治疗,并负担治疗期间的全部医疗和生活费用。成强在工作时致伤,不管是出于谁的过错,都应当由用人单位负责治疗,承担治疗期间的全部医疗和生活费用。
9、李某系永固建筑公司的职工,2001年8月因拖欠工资问题与永固建筑公司发生劳动争议。建筑公司工会出面进行协调,永固建筑公司认为这属于公司的内部人事问题和财务问题,工会不应介入。在工会的支持下,李某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争议仲裁,永固建筑公司在得知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中有当地工会代表之后,拒绝参加仲裁。
试分析:
(1)在本案中,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应当如何处理争议?(2)工会参与解决劳动争议的权利有哪些表现形式?(期末复习指导综合练习第9题)
答题要点:(1)用人单位拒不到庭并不影响劳动争议仲裁的进行。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可以在受到仲裁申请的60日内做出缺席判决。劳动争议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一方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起诉又不履行仲裁裁决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49(2)职工认为企业侵犯其劳动权益而申请劳动争议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工会应当给予支持和帮助。工会参加用人单位的劳动争议调解工作。根据劳动法的规定,用人单位设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劳动争议委员会由职工代表、用人单位代表和工会代表组成。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主任由工会代表担任。在劳动争议仲裁组织的组成上,劳动法和工会法都对工会参加仲裁组织,参与解决劳动争议的仲裁作出了规定,地方劳动争议仲裁组织应当有同级工会代表参加。10、1999年5月某木材厂招收了农民合同工50名并与之签订了2年的劳动合同。在合同履行期间,该木材厂声称生产任务重,要求50名工人连续加班,周末和节假日都不让休息,工人要求支付加班工资,木材厂却以按日工资制为由拒发节假日加班费,2000年7月,木材厂提前与50名工人解除合同,并未支付经济补偿金。工人对此表示部门,推选陈某、张某作为代表,于2000年8月12日到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并递交了申诉书。该仲裁委员会在2000年8月20日作出决定,予以受理,同时制定仲裁员李某独任裁决,裁定木材厂应支付拖欠的加班费及经济补偿金,并于当庭制作裁决书送达双方当事人。试分析:本案中仲裁委员会的仲裁程序存在着哪些问题?请分别指出并说明理由。
(期末复习指导综合练习第10题)
答题要点:本案涉及集体劳动争议的特别处理程序。特别处理程序适用于对职工一方在30人以上的集体劳动争议进行的仲裁。根据《仲裁委员会办案规则》的规定,本案中仲裁委员会在下列环节中违反了有关程序规定:
(1)按照规定,仲裁委员会应当自收到集体劳动争议申诉书之日起3日内做出受理或者不予受理的决定。该仲裁委员会在收到申诉书8日后才做出受理决定,违反了法律规定。
(2)在以特别程序处理集体劳动争议时,应当组成特别仲裁庭。特别仲裁庭由3名以上仲裁员单数组成。本案中,仲裁委员会指定仲裁员李某独任审理,没有组成特别仲裁庭,违反了这一程序法的要求。
(3)仲裁庭处理集体劳动争议,应当自组成仲裁庭之日起15日内结束。案情复杂需要延期的,经报仲裁委员会批准,可以适当延期,但是延长的期限不得超过15日。本案中,对于案件的处理不仅超过了15日,一日超过了可以延期的最长时限,因此,也是不符合法律规定的。
(4)按照规定,仲裁委员会会受理的集体劳动争议及其处理结果应及时向当地人民政府汇报。本案中仲裁委员会只是制作了裁决书送达当事人,并未向当地人民政府汇报,同样不符合相关法律规定。
11、职工张某原在一家国有企业工作并与企业签订了为期3年的劳动合同。在合同期内,张某以收入偏低为由,口头提出解除劳动合同,企业未予答复。过了10天,张某就被一家合资企业招用,又与该合资企业签订了劳动合同。张某走后,原企业生产受到影响,要求张某回厂上班。同时,与张某所在的合资企业联系,希望让张某回厂,但合资企业以已签订劳动合同为由,不予放人。
试分析:
(1)张某与原企业的劳动合同是否已经解除?(2)合资企业在本案中是否应承担责任?(期末复习指导参考样题)
答题要点:(1)张某由原企业的劳动合同未解除。因为不符合劳动合同解除的法定程序 50
第二篇:劳动法
【颁布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发 文 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86号
【颁布日期】2010-12-20
【实施日期】2011-01-01
【标 题】工伤保险条例(修改)国务院关于修改《工伤保险条例》的决定 国务院决定对《工伤保险条例》作如下修改:
一、第二条修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组织和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以下称用人单位)应当依照本条例规定参加工伤保险,为本单位全部职工或者雇工(以下称职工)缴纳工伤保险费。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组织的职工和个体工商户的雇工,均有依照本条例的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权利。”
二、第八条第二款修改为:“国家根据不同行业的工伤风险程度确定行业的差别费率,并根据工伤保险费使用、工伤发生率等情况在每个行业内确定若干费率档次。行业差别费率及行业内费率档次由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制定,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施行。”
三、第九条修改为:“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定期了解全国各统筹地区工伤保险基金收支情况,及时提出调整行业差别费率及行业内费率档次的方案,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施行。”
四、第十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三款:“对难以按照工资总额缴纳工伤保险费的行业,其缴纳工伤保险费的具体方式,由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规定。”
五、第十一条第一款修改为:“工伤保险基金逐步实行省级统筹。”
六、第十二条修改为:“工伤保险基金存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用于本条例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劳动能力鉴定,工伤预防的宣传、培训等费用,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用于工伤保险的其他费用的支付。
“工伤预防费用的提取比例、使用和管理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财政、卫生行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等部门规定。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将工伤保险基金用于投资运营、兴建或者改建办公场所、发放奖金,或者挪作其他用途。”
七、第十四条第(六)项修改为:“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
八、第十六条修改为:“职工符合本条例第十四条、第十五条的规定,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认定为工伤或者视同工伤:
“
(一)故意犯罪的;
“
(二)醉酒或者吸毒的;
“
(三)自残或者自杀的。”
九、第二十条修改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自受理工伤认定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工伤认定的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工伤认定的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和该职工所在单位。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对受理的事实清楚、权利义务明确的工伤认定申请,应当在15日内作出工伤认定的决定。
“作出工伤认定决定需要以司法机关或者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结论为依据的,在司法机关或者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尚未作出结论期间,作出工伤认定决定的时限中止。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工作人员与工伤认定申请人有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十、增加一条,作为第二十九条:“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依照本条例第二十六条和第二
十八条的规定进行再次鉴定和复查鉴定的期限,依照本条例第二十五条第二款的规定执行。”
十一、第二十九条改为第三十条,第四款修改为:“职工住院治疗工伤的伙食补助费,以及经医疗机构出具证明,报经办机构同意,工伤职工到统筹地区以外就医所需的交通、食宿费用从工伤保险基金支付,基金支付的具体标准由统筹地区人民政府规定。”
第六款修改为:“工伤职工到签订服务协议的医疗机构进行工伤康复的费用,符合规定的,从工伤保险基金支付。”
十二、增加一条,作为第三十一条:“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作出认定为工伤的决定后发生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期间不停止支付工伤职工治疗工伤的医疗费用。”
十三、第三十三条改为第三十五条,第一款第(一)项修改为:“从工伤保险基金按伤残等级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标准为:一级伤残为27个月的本人工资,二级伤残为25个月的本人工资,三级伤残为23个月的本人工资,四级伤残为21个月的本人工资;”
第一款第(三)项修改为:“工伤职工达到退休年龄并办理退休手续后,停发伤残津贴,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低于伤残津贴的,由工伤保险基金补足差额。”
十四、第三十四条改为第三十六条,第一款第(一)项修改为:“从工伤保险基金按伤残等级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标准为:五级伤残为18个月的本人工资,六级伤残为16个月的本人工资;”
第二款修改为:“经工伤职工本人提出,该职工可以与用人单位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由用人单位支付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的具体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十五、第三十五条改为第三十七条,修改为:“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七级至十级伤残的,享受以下待遇:
“
(一)从工伤保险基金按伤残等级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标准为:七级伤残为13个月的本人工资,八级伤残为11个月的本人工资,九级伤残为9个月的本人工资,十级伤残为7个月的本人工资;
“
(二)劳动、聘用合同期满终止,或者职工本人提出解除劳动、聘用合同的,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由用人单位支付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的具体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十六、第三十七条改为第三十九条,第一款第(三)项修改为:“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为上一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
十七、第四十条改为第四十二条,删去第(四)项。
十八、第四十一条改为第四十三条,第四款修改为:“企业破产的,在破产清算时依法拨付应当由单位支付的工伤保险待遇费用。”
十九、第五十三条改为第五十五条,修改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有关单位或者个人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
(一)申请工伤认定的职工或者其近亲属、该职工所在单位对工伤认定申请不予受理的决定不服的;
“
(二)申请工伤认定的职工或者其近亲属、该职工所在单位对工伤认定结论不服的;
“
(三)用人单位对经办机构确定的单位缴费费率不服的;
“
(四)签订服务协议的医疗机构、辅助器具配置机构认为经办机构未履行有关协议或者规定的;
“
(五)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对经办机构核定的工伤保险待遇有异议的。”
二十、第五十八条改为第六十条,修改为:“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骗取工伤保险待遇,医疗机构、辅助器具配置机构骗取工伤保险基金支出的,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责令退还,处骗取金额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十一、第六十条改为第六十二条,修改为:“用人单位依照本条例规定应当参加工伤保险而未参加的,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责令限期参加,补缴应当缴纳的工伤保险费,并自欠缴之日起,按日加收万分之五的滞纳金;逾期仍不缴纳的,处欠缴数额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
“依照本条例规定应当参加工伤保险而未参加工伤保险的用人单位职工发生工伤的,由该用人单位按照本条例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项目和标准支付费用。
“用人单位参加工伤保险并补缴应当缴纳的工伤保险费、滞纳金后,由工伤保险基金和用人单位依照本条例的规定支付新发生的费用。”
二十二、增加一条,作为第六十三条:“用人单位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的规定,拒不协助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对事故进行调查核实的,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处2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
二十三、第六十一条改为第六十四条,删去第一款。
二十四、第六十二条改为第六十五条,修改为:“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工作人员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由所在单位支付费用。具体办法由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财政部门规定。”
此外,对条文的个别文字作了修改,对条文的顺序作了相应调整。
本决定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
《工伤保险条例》根据本决定作相应的修改,重新公布。本条例施行后本决定施行前受到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职工尚未完成工伤认定的,依照本决定的规定执行。
河南省工伤保险条例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河南省工伤保险条例是为了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职工获得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促进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分散用人单位的工伤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引》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河南省实际,制定的条例。经河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于2007年5月31日审议通过,自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目录
河南省工伤保险条例
河南省工伤保险条例
《河南省工伤保险条例》已经河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于2007年5月31日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
河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71号)
河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二○○七年六月一日
编辑本段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职工获得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促进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分散用人单位的工伤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1]》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各类企业、不属于财政拨款支持范围或没有经常性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和民间非营利组织、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以下称用人单位)应当依照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和本条例规定参加工伤保险,为本单位全部职工或者雇工(以下称职工)缴纳工伤保险费。职工个人不缴纳工伤保险费。
国家机关和财政经常拨款支持的事业单位、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工作人员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由所在单位支付费用,具体办法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工伤政策执行;与之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依照本条例规定执行。
本条例所称职工,是指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各种用工形式、各种用工期限的城乡劳动者。但用人单位聘用的离退休人员除外。
第三条
用人单位应当每年将本单位参加工伤保险的职工名单、缴费工资、工伤保险费缴纳、工伤事故等情况在本单位内公示,接受职工监督。
第四条
工伤保险基金在省辖市实行全市统筹。
中央驻豫单位和省属驻郑单位以及跨地区、生产流动性较大的特殊行业,实行省直接统筹。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可以委托特殊行业的省级主管部门负责工伤保险业务经办工作。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工伤保险工作。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设立的工伤保险经办机构(以下称经办机构)具体承办工伤保险事务。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努力发展职业康复事业,帮助因工致残者得到康复和从事适合身体状况的劳动,建立工伤预防、工伤补偿和职业康复相结合的工伤保险工作体系。
编辑本段第二章 工伤保险基金 第七条
工伤保险基金由下列各项构成:
(一)用人单位缴纳的工伤保险费;
(二)工伤保险基金的利息;
(三)工伤保险费滞纳金;
(四)依法纳入工伤保险基金的其他资金。
第八条
工伤保险费根据以支定收、收支平衡的原则,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确定费率。
省辖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根据国家有关工伤保险费率的规定和行业特点,确定农民工较为集中行业的费率标准和具体缴费方式,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备案。
第九条
工伤保险基金存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用于本条例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劳动能力鉴定、工伤预防、职业康复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工伤保险费用的支付。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将工伤保险基金用于投资运营、兴建或者改建办公场所、发放奖金,或者挪作他用。
第十条
省、省辖市建立两级工伤保险储备金制度。各统筹地区储备金按当年本地工伤保险基金征缴总额的百分之七提留:百分之二上解作为省级工伤保险储备金,百分之五作为省辖市工
伤保险储备金。当工伤保险储备金滚存总额超过当年工伤保险基金收入的百分之五十时,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和财政部门应当减少储备金提留比例,并报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和财政部门同意后实施。
储备金主要用于统筹地区重大事故的工伤保险待遇及工伤保险基金入不敷出时的支付。统筹地区储备金不足支付时,同级财政部门应当先垫付,再申请省级储备金调剂。
第十一条
职业康复费用按不超过当年结存的工伤保险基金四分之一的比例由统筹地区经办机构提出用款支出计划,报同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和财政部门审核同意后,列入下工伤保险基金支出预算。下据实列支,用于工伤职工职业康复。
第十二条
在保证工伤保险待遇、劳动能力鉴定费、职业康复费用足额支付和储备金留存的前提下,统筹地区经办机构可以按当年工伤保险基金实际征缴总额百分之五的比例提出工伤预防费使用计划,报同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和财政部门审核同意后,主要用于统筹地区参保单位工伤保险工作的宣传培训、工伤案例分析、工伤事故预防等。
编辑本段第三章 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 第十三条
职工有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十五条规定情形的,应当认定为工伤或视同工伤。
职工受用人单位指派前往疫区工作而感染该疫病的,视同工伤。
第十四条
职工有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六条规定的情形,认定职工伤亡不属于工伤或不视同工伤的,应当以法定职权部门或者法定鉴定机构出具的书面结论为依据。
第十五条
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的,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起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三十日内,向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或者其委托的有关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因交通事故、失踪、因工外出期间发生事故伤害以及其他不可抗力因素导致不能在规定时限内提出申请的,经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同意,可以适当延长申请时限,但最长不得超过九十日。
用人单位未按前款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一年内,可以直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第十六条
对工伤认定管辖发生争议的,由其共同的上一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指定管辖。
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进行工伤认定的事项,根据属地原则移交用人单位所在地的省辖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办理。
省辖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根据工作需要,可以委托县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办理工伤认定的具体事务。
第十七条
申请人提出工伤认定申请,依照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八条规定办理,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不予受理,并书面告知申请人:
(一)超过法定时限提出申请的;
(二)该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没有管辖权的;
(三)不属于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职权范围的;
(四)受伤害人员是用人单位聘用的离退休人员的;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不予受理的其他情形。
第十八条
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认为是工伤,用人单位不认为是工伤的,由用人单位承担举证责任。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受理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提出的工伤认定申请后,应当在十日内书面通知用人单位提供相关证据材料。用人单位在接到书面通知二十日内不提供相关材料或者不履行举证义务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可以根据受伤害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提供的证据依法作出工伤认定结论。
第十九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自受理工伤认定申请之日起六十日内作出工伤认定的决定,并于工伤认定决定作出之日起十五日内,书面通知申请工伤认定的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和该职工所在单位,同时抄送经办机构。认定为工伤或者视同工伤的,发给《工伤证》,不收取费用。
《工伤证》由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统一印制。
第二十条
职工发生工伤,经治疗伤情相对稳定或者停工留薪期满后存在残疾、影响劳动能力的,应当进行劳动能力鉴定。
省、省辖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应当根据医疗专家组提出的鉴定意见作出工伤职工劳动能力鉴定结论。
编辑本段第四章 工伤保险待遇 第二十一条
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进行治疗,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尚未作出工伤认定结论的,用人单位应当先行垫付治疗费用。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认定为工伤或者视同工伤后,参加工伤保险的,由用人单位向经办机构申报结算;未参加工伤保险的,按工伤保险有关规定由用人单位支付。
第二十二条
用人单位将业务发包、转包、分包给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组织或者个人,该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组织或者个人招用的劳动者因工作原因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由用人单位承担工伤保险责任。
职工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用人单位同时就业的,各用人单位应当分别为职工缴纳工伤保险费。职工发生工伤,由职工受到伤害时其工作的用人单位依法承担工伤保险责任。
第二十三条
工伤职工已经评定伤残等级并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需要生活护理的,按月支付生活护理费,其标准按护理鉴定结论作出时统筹地区上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计算。
第二十四条
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一级至四级伤残的,由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以伤残津贴为基数按规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至正常退休年龄。扣除个人缴纳的各项社会保险费后,伤残津贴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由工伤保险基金补足差额。
一级至四级工伤伤残农民工,可选择一次性享受或者长期享受工伤保险待遇。一次性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第二十五条
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五级、六级伤残的,按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四条规定执行,保留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用人单位为其安排适当工作。职工难以胜任用人单位安排的工作或者用人单位难以安排工作的,用人单位应当按月发给伤残津贴,并以伤残津贴为基数按规定为其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扣除个人缴纳的各项社会保险费后,伤残津贴实际领
取数额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由用人单位补足差额。
第二十六条
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五级至十级伤残,恢复工作后由于伤残造成本人工资降低的,由用人单位发给在职伤残补助金,标准为本人工资降低部分的百分之七十,本人晋升工资时,在职伤残补助金予以保留。
第二十七条
五级至十级工伤职工按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四条、第三十五条规定与用人单位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的,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以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时统筹地区上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计算,标准为: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五级十六个月,六级十四个月,七级十二个月,八级十个月,九级八个月,十级六个月;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五级五十六个月,六级四十六个月,七级三十六个月,八级二十六个月,九级十六个月,十级六个月。患职业病的工伤职工,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在上述标准的基础上增发百分之三十。
领取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的工伤职工,工伤保险关系同时终止。工伤职工距正常退休年龄五年以上的,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全额支付;距正常退休年龄不足五年的,每减少一年,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递减百分之二十;距正常退休年龄不足一年的按百分之十支付。享受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的,不得减少按照失业保险规定应当享受的待遇和按有关规定应当享受的经济补偿金。
第二十八条
工伤职工办理退休手续后继续享受工伤医疗、生活护理费、辅助器具安装等待遇。所需费用,退休前已参加工伤保险的,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退休前未参加工伤保险的,由原用人单位支付。
第二十九条
职工因工死亡,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为五十四个月的统筹地区上职工月平均工资。对属于抢险救灾、见义勇为工亡者,按六十个月发给。
职工因工死亡,其供养亲属享受抚恤金待遇的资格按职工因工死亡时的条件核定。
第三十条
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丧葬补助金、一次性工亡补助金自申领之日起次月内支付。伤残津贴、生活护理费等长期待遇自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作出的次月起支付。供养亲属抚恤金自职工死亡的次月起支付。
工伤职工经再次鉴定,鉴定结论发生变化的,应当按再次鉴定结论享受相应待遇,享受待遇的起始时间为原鉴定时间的次月。工伤职工复查鉴定结论发生变化的,应当自复查鉴定结论作出的次月起,按照复查鉴定结论享受有关待遇,但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不再调整。
第三十一条
伤残津贴、供养亲属抚恤金、生活护理费由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根据职工平均工资和生活费用变化等情况适时调整,报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批准后实施。
第三十二条
职工因工外出期间发生事故或者在抢险救灾中下落不明的,从事故发生当月起三个月内照发工资,从第四个月起停发工资,由工伤保险基金向其供养亲属按月支付供养亲属抚恤金。生活有困难的,可以预支一次性工亡补助金的百分之五十。该职工重新出现的,自出现的次月起停发供养亲属抚恤金,领取的一次性工亡补助金应当退回。
第三十三条
因用人单位缴纳工伤保险费基数不实造成工伤职工工伤保险待遇降低的,由用人单位承担责任,并支付差额。
第三十四条
工伤职工凭工伤认定决定、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工伤职工的供养亲属凭工伤认定决定、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公安户籍管理机构出具的供养亲属身份证明、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出具的无生活来源的证明、民政部门出具的孤寡老人或者孤儿的证明、养子女(养父母)的公证书等有关材料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第三十五条
用人单位撤销、破产的,在财产清算时应当按照统筹地区上工伤人员人均工伤保险待遇费用优先一次性缴纳十年的工伤保险待遇费用,由经办机构负责支付一级至四级工伤人员、享受供养亲属抚恤金人员以及已退休工伤人员的工伤保险基金支付项目待遇的费用;未达到退休年龄的五级至十级工伤职工,在财产清算时应当按照本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的标准,优先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
第三十六条
职工被派遣出境工作,依据前往国家或者地区的法律应当参加当地工伤保险的,参加当地工伤保险,其国内工伤保险关系中止;不能参加当地工伤保险的,其国内工伤保险关系不中止。
在国内保留工伤保险关系的职工,其境外工伤医疗、康复等费用按照国家和本省规定的标准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支付。
编辑本段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七条
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本省行政区域内工伤事故和职业病救治特点,制定工伤保险医疗服务管理办法,统筹规划和选择工伤保险医疗转诊机构、康复机构和辅助器具配置机构;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根据工伤保险工作需要,在本统筹区域内选择工伤保险医疗机构。
经办机构与劳动保障行政部门选择的工伤保险医疗机构、医疗转诊机构、康复机构和辅助器具配置机构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签订包括服务对象、范围、质量、期限及解除协议条件、费用审核结算办法等内容的书面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协议签订后,经办机构应当向社会公布。
第三十八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会同当地卫生、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价格等部门依法对本地工伤保险医疗服务进行监督检查。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计部门和财政部门应当依法对工伤保险基金的收支和管理情况进行监督。
对用人单位不依法参加工伤保险或者参保后少缴、欠缴、拒缴工伤保险费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依法查处;安全生产许可证颁发管理机关不予颁发、暂扣或者吊销安全生产许可证。
第三十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作出工伤认定决定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或者其上级行政机关,根据利害关系人的请求或者依据职权,可以撤销已作出的工伤认定决定:
(一)违反法定程序的;
(二)因提供虚假证据、欺骗等不正当手段而造成工伤认定的;
(三)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作出错误工伤认定的;
(四)依法可以撤销工伤认定决定的其他情形。
编辑本段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无正当理由不受理工伤认定申请,或者弄虚作假将不符合工伤条件的人员认定为工伤职工的;
(二)未妥善保管申请工伤认定的证据材料,致使有关证据灭失的;
(三)收受当事人财物的;
(四)向工伤认定申请当事人收取工伤认定费用的;
(五)拒不纠正错误或者不正当的工伤认定决定的;
(六)拒不受理上级指定管辖的工伤认定案件的;
(七)无正当理由,未在规定时限内作出工伤认定决定的。
第四十一条
经办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造成当事人经济损失的,由经办机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一)用人单位依法申报参加工伤保险,无正当理由拒不受理的;
(二)未按规定保存用人单位缴费和职工享受工伤保险待遇情况记录的;
(三)不按规定核定工伤保险待遇的;
(四)收受当事人财物的;
(五)不为符合参保条件的农民工办理参保手续的。
第四十二条
单位或者个人违反本条例规定挪用工伤保险基金,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被挪用的基金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追回,并入工伤保险基金;没收的违法所得依法上缴国库。
第四十三条
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用人单位不组织抢救、隐瞒事实真相或者拒不履行举证责任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以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四条
用人单位未按规定缴纳工伤保险费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限期缴纳;逾期不缴纳的,除补缴欠缴数额外,从欠缴之日起,按日加收千分之二的滞纳金。
编辑本段第七章 附则 第四十五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受理工伤认定申请,不得向申请人收取任何费用。
工伤认定调查勘验所需费用列入同级部门财政预算。
第四十六条
大中专院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等学校学生在实习单位由于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参照本条例规定的标准,一次性发给相关费用,由实习单位和学校按照双方约定承担;没有约定的,由双方平均分担。
第四十七条
本条例自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
原告:——性别-,年月日,出生,族,身份证号码,住所:电话:
被告:――有限公司,住所地:-―法定代表人:――性别-,职务:―――;电话:―――
原告因与被告关于劳动争议一案不服――劳仲案(――)第―――号裁决书的裁决,向贵
院提起民事诉讼。
一、请求事项:
依法判令被告向原告支付:
1、由原告垫付的-年-月份、-月份和-份销售费用,合计人民币―――元;
2、拖欠的――年――月份和――月份的工资,合计人民币―――元;
3、拖欠的―――年-月份和-月份的平时加班工资,合计人民币―――元;
4、被拖欠工资总额的25%的经济补偿金,合计人民币―――元;
5、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合计人民币―――元;
6、未按时支付经济补偿金的额外经济补偿金人民币―――元;
7、未提前30天书面通知解除劳动关系的代通知金人民币―――元;
8、――年――月至―――年――月因被告违法解除劳动合同所受工资损失合计人民币―――元,并支付应得工资收入的――的赔偿金人民币――元;并支付――年-月-日至本案
审结的工资损失。
9、由被告承担本案的仲裁费用和诉讼费用。
二、事实与理由:
1.原仲裁裁决认定原告侵犯被告的商业秘密是错误的
原仲裁裁决称:“但申诉人作为被诉人业务人员,在被诉人处工作期间,与他人共同出资成立有限责任公司,经营与被诉人公司同类的营业,侵犯了被诉人的商业秘密”,这一认
定是错误的。
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条关于商业秘密的规定,企业的经营信息或者技术信息若想构成商业秘密,必须满足四个条件,即不为公众所知息、能为权利人带来物质利益和具有实用性,并要求权利人采取了保密措施。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以下简称《劳动法》)和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公司法》第六十一条关于竞业禁止的规定,在没有特别约定的情况下只有公司的董事和经理负有竞业禁止的义务,对于一般的员工,只有在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了竞业禁止义务,并由用人单位单独向劳动者支付竞业禁止补偿金时,劳动者才承担竞业禁止的义务。因此,原告不负有竞业禁止义务。
另外,没有任何 2
证据证明被告公司存在符合法律规定的商业秘密,也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原告侵犯了被告公司并不存在的“商业秘密”。因此,原仲裁裁决在没有任何证据证明的情况下,仅仅因为原告注册成立了与原告经营范围类似的公司,就认定原告侵犯被告的商业秘密是错误的。
2.仲裁裁决认定原告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是错误的原仲裁裁决称:“且申诉人利用被诉人为其提供电脑、办公电子邮箱等工作条件,服务上述公司,并试图以上述公司名义与被诉人的客户洽谈业务,严重违反劳动纪律”,这一认定是严重的认定事实错误。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和《宪法》第四十条的规定,被告以侵犯原告通信自由和个人隐私的手段收集的用以证明原告试图以其它公司名义与被告的客户洽谈业务的证据是不具有合法性的。另外,没有证据证明被告制订的所谓劳动纪律和规章制度经过了民主程序并进行了公示,根据《劳动法》第四条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九条的规定是不能用来作为证据的,原仲裁裁决在没有任何事实证据证明被告又符合法律规定的劳动纪律,也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原告违反了“劳动纪律”的情况下,仅仅依据来源非法的证据就认定原告严重违反了劳动纪律是严重错误的。
另外,被告不但拖欠原告工资长达几个月之久,并且拒不返还原告垫付的业务垫支费用。原告作为一名普通的业务人员,不仅要供养年迈患病的父亲,还要支付高达――元的住房月供。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原告当时生活的窘境。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原告真的有被告指控的所谓“――”行为,也完全是由于被告的违法行为造成,是一种求生存的不得已行为,如何谈得上“严重”情节。基于此,原告的行为也不会构成《劳动法》25条的“严重违反劳动纪律”。
基于以上事实,根据《劳动法》、《深圳市员工工资支付条例》、《深圳经济特区劳动合同条例》、《民事诉讼法》以及其它相关法规规章的规定,原告向贵院提起诉讼,请求贵院作出公正裁决,维护弱势的劳动者的基本权益。
此致
―――人民法院
原告:―――
―――年――月――日
附:
1、本诉状副本1份
2、《劳动争议仲裁裁决书》1份
3、身份证复印件1份
4、工商注册登记资料1份
5、社保缴费清单1份
6、出勤卡1份
7、工资条1份
8、银行对账单1份
9费用报销单1份
第三篇:有关劳动法
劳动合同法:
第三十九条 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二)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
(三)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
(四)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
(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
(六)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第四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二)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
(三)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的。
劳动法 辞退
有无补偿金和多少补偿金与自辞、被辞没有直接关系,关键问题要看原因。自辞的,如果用人单位有以下”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应当支付经济补偿金的11种情形”,就需要支付经济补偿金,否则就不需要支付。被辞的,如果用人单位有以下“用人单位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的12情形”就需要支付经济补偿金,否则就不需要支付。被辞的,用人单位按照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不需要支付补偿金,按照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提前30天通知就不需要支付补偿金,没有提前通知的支付一个月工资的补偿金作为代通金。被辞的,如果用人单位违反劳动合同法规定,在劳动者没有过失的情况下无理由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的,应当赔偿2倍的经济补偿金。
一、用人单位需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的23种情形
依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在23种情形下,用人单位需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
(一)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应当支付经济补偿金的有11种情形:
1、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
2、用人单位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
3、用人单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
4、用人单位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
5、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
6、用人单位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劳动者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致使劳动合同无效,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
7、用人单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致使劳动合同无效,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
8、用人单位订立劳动合同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致使劳动合同无效,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
9、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
10、用人单位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危及劳动者人身安全,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
11、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二、用人单位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的有12情形:
1、用人单位提出,双方协商解除劳动合同的。
2、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
3、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
4、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
5、用人单位依照企业破产法规定进行重整,依法裁减人员的;
6、用人单位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依法裁减人员的;
7、企业转产、重大技术革新或者经营方式调整,经变更劳动合同后,仍需裁减人员,用人单位依法定程序裁减人员的;
8、其他因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经济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用人单位依法定程序裁减人员的。
9、劳动合同期满,劳动者同意续订劳动合同而用人单位不同意续订劳动合同,由用人单位终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
10、因用人单位被依法宣告破产而终止劳动合同的;
11、因用人单位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撤销或者用人单位决定提前解散而终止劳动合同的;
12、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四篇:劳动法常用
劳动法常用
第二十四条 经劳动合同当事人协商一致,劳动合同可以解除。
第二十五条 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二)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者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三)严重失职,营私舞弊,对用人单位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
(四)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第二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但是应当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
(一)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二)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
(三)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原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当事人协商不能就变更劳动合同达成协议的。
第二十七条 用人单位濒临破产进行法定整顿期间或者生产经营状况发生严重困难,确需裁减人员的,应当提前三十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经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后,可以裁减人员。
用人单位依据本条规定裁减人员,在六个月内录用人员的,应当优先录用被裁减的人员。第二十八条 用人单位依据本法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七条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经济补偿
第五篇:劳动法
新《劳动合同法》对劳务派遣的几点认识
系别:旅游管理姓名:郑丹虹学号:2008276116摘要:针对新的《劳动合同法》对劳务派遣的相关条例,对被派遣劳动者的权利,建立劳务派遣监管和赔偿制度以及对劳务派遣岗位的限制等提出几点认识和见解,以更深入的分析该法。
关键词:《劳动合同法》劳务派遣权力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于2008年1月1日实施,通过学习,我对该法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最大的感触就是企业的责任重了。《劳动合同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相比更加具体、完善,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最突出的特点是前面规定了怎么做,后面就规定了违反的法律责任。因此,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更高了,企业应认真学习、准确理解、自觉执行。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法律和经济上的风险。
我国劳动合同法对劳务派遣作了专门规定,结束了我国劳务派遣无法可依的历史。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劳务派遣单位的市场地位不明确,经营资质缺乏审批程序,多数劳务派遣组织与劳务承包或劳务中介混为一体,无序竞争和侵犯被派遣劳动者权益的情况较为普遍。许多用人单位假借劳务派遣之名长期使用劳动者却不与之签订劳动合同,借此不给劳动者办理社会保险;有的劳务派遣单位擅自克扣被派遣劳动者的工资;更有甚者,某些用人单位还将其长期雇用的员工派遣到劳动中介部门,搞所谓的“逆向派遣”。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务派遣的目的,在于明确劳务市场主体的地位及权利义务,规范劳务市场秩序,维护被派遣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一、严格劳务市场准入,明确市场主体地位
劳动合同法第五十七、五十八条分别规定了劳务派遣单位的市场准入条件和市场主体地位,适当提高了劳务市场准入的门槛和劳务派遣单位的赔偿责任,这对劳动者
维权无疑是有利的。劳动合同法施行后,一大批没有劳务派遣资质的单位将被逐出劳务市场,劳务市场秩序将逐步得以规范。
劳务派遣是通过三方主体(用人单位、被派遣劳动者、用工单位)分别签订两份合同(劳动合同、劳务派遣协议)来实现的。依照劳动合同法第五十八、五十九条的规定,适格的劳务派遣单位必须履行签约义务。首先,要求它履行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义务,与被派遣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使被派遣劳动者成为劳务派遣单位的员工,向被派遣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和社会保险费,从而解决了劳动者在劳务派遣单位“空挂”的问题。然后,劳务派遣单位再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务派遣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依约将其员工派往用工单位从事劳务。
长期以来,劳务派遣用工模式使用工单位成本下降,许多被派遣劳动者的利益受到侵害。劳动合同法的施行,无疑将使这一庞大的劳动者群体取得了明确的法律地位,为其维权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明确被派遣劳动者的权利
依据劳动合同法第五章第二节的规定,被派遣劳动者享有以下五项权利:一是依法签订和解除劳动合同的权利。过去被派遣劳动者的此项权利往往被忽视。现在他们依法有权要求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享受合同规定的权利,获得劳动保障。一旦劳务派遣单位违约,劳动合同就会成为维权的依据;二是按月领取劳动报酬的权利。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不得延期发放或者克扣被派遣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劳务派遣单位跨地区派遣劳动者的,被派遣劳动者享有的劳动报酬和劳动条件,按照用工单位所在地的标准执行。该规定为解决劳资双方现存的突出问题提供了依据,对维系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十分重要;三是知情权。知情权是被派遣劳动者维权的前提。被派遣劳动者有权知道自己被派往什么用工单位、派遣期限、工作岗位,以及劳动派遣协议约定的劳动报酬、社会保险费的数额与支付方式等;四是同工同酬的权利。被派遣劳动者在用工单位不是“二等公民”,他们享有与用工单位的劳动者同工同酬的权利,不得受到歧视或实行差别待遇;五是参加或组织工会的权利。被派遣劳动者有权在劳务派遣单位或者用工单位依法参加或者组织工会,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三、建立劳务派遣监管和赔偿制度
为加大行政监管力度,制止侵害被派遣劳动者权益的行为,劳动合同法第七十四条明确规定了相关行政部门的监管职权和法律责任。这对劳务派遣单位违反劳动合同侵害被派遣劳动者权益的违法行为是一种有效制约,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立法意图。
劳动合同法第九十二、九十五条分别引入连带责任机制和国家赔偿机制,对维护被派遣劳动者权益构成“三保险”,从而加大了维护被派遣劳动者权益的力度。虽然用工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之间没有合同关系,但用工单位是派遣劳务的直接受益者。实践中存在着用工单位违反劳务派遣协议的情况。例如,拖欠劳务派遣单位劳务费,直接影响被派遣劳动者的权益。在此情况下,用工单位承担的是一种法定赔偿责任而非违约责任。在连带责任下,被派遣劳动者既可以请求劳务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共同赔偿其遭受的损失,也可请求其中任何一个赔偿主体赔偿自己的全部损失。相关行政部门违法行政或者不作为,造成被派遣劳动者损害的,也要承担赔偿责任。
四、对劳务派遣岗位的限制
劳动合同法借鉴国外的立法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对劳务派遣岗位做了适当限制。劳动合同法第六十六条规定,“劳务派遣一般在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实施。”这样规定的目的是尽量降低因劳务派遣付出的成本,促进用工单位直接与被派遣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使劳务派遣成为单位用工的必要补充。不少欧
洲国家针对劳动力派遣制定了专门法律。日、英、德、法等国法律均允许采用劳动力派遣的用工形式,但对哪些企业、哪些部门、哪些工种可以采用这一形式做了限制。譬如,法国法律规定,劳动力派遣只可适用于那些临时性、季节性的岗位,而不能不加限制地扩大到整个制造业或者其他行业。由此看出,我国劳动合同法第六十六条的规定符合国际通行做法。
五、劳务派遣立法与相关司法解释的关系
2006年8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作出《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二)》,其中第十条规定:“劳动者因履行劳动力派遣合同产生劳动争议而起诉,以派遣单位为被告;争议内容涉及接受单位的,以派遣单位和接受单位为共同被告。”这里的“劳动力派遣”即“劳务派遣”,“接受单位”即“用工单位”。本条解释是为贯彻劳动法,解决司法实践中出现的相关劳动争议而作出的程序性规定,劳动合同法关于劳务派遣的规定属于实体性规定,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在审判实践中应综合适用。尤其是在劳务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依法承担连带责任的情形下,将劳务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列为共同被告是必要的。劳务派遣的法律用语应与劳动合同法的表述相一致。
参考文献:
[1]李晓曼 著 《北京地区劳务派遣员工就业与劳动关系状况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 劳动人事学院2010年
[2]吕佩璇 著 《劳务派遣若干法律问题与对策》 江西南昌供电公司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