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使用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信用卡的处理
来源:重庆智豪律师事务所
编辑:张智勇—赵红霞辩护律师(重庆市律师协会刑事委员会副主任)
刑事知名律师张智勇释义使用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信用卡的处理
使用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信用卡的。身份证明是信用卡申请人主体资格的最关键信息,是信用卡申领者个人资信证明的基础,也是信用卡纠纷发生时确立责任主体的依据。根据有关规定,申领信用卡,应当提供公安部门规定的本人有效身份证件。
实践中,骗领信用卡行为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的利用盗窃的或者伪造的身份证,或者通过招工、招生等名义收集他人身份资料或者骗取他人身份证复印件到银行申领信用卡;有的利用虚假的营业执照、公章或者法定代表人名章欺骗银行,骗领单位信用卡;有的利用长期不用或者基本无经营活动的法人执照,骗领单位信用卡等等。
使用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信用卡的处理
司法实践中认定本罪,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是准确区分使用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信用卡与申领人提供不实信息之间的区别,这是区分罪与非罪的关键,主要在于是否以虚假的身份证明申领信用卡。根据《刑法修正案(五)》,骗领仅限于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如果是以真实的身份证明,但采取虚构资信材料、提供虚假担保等欺骗手段骗领了信用卡,并用来恶意透支,可能构成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而不构成本罪。
二是准确界定区分本罪与“使用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型信用卡诈骗罪的界限。根据牵连犯一般理论,两者构成牵连关系,如果有证据证明行为人在实施了“使用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信用卡”后,又使用了该骗领的信用卡,那么,应认定为“使用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型信用卡诈骗罪,前罪被后罪吸收。
使用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信用卡的处理
三是准确认定行为人盗用他人身份证办理信用卡后恶意透支行为的性质。这在表面上似乎是“冒用他人信用卡”,不属于“使用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但实质上,行为人并非是经合法授权为他人代办信用卡,而是盗用他人名义骗领信用卡供自己使用。既然是为自己办信用卡供自己用,就应当向发卡行提供真实身份证明,提供他人的身份证明来为自己办信用卡,属于“使用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信用卡”。如果将这种行为解释为“冒用他人信用卡”,就意味着对其办理信用卡行为的认可,并且,应当由信用卡的名义人承担诈骗行为所造成的财产损失,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使用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信用卡的处理
第二篇:使用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行为认定之我见
使用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行为认定之我见
定义:使用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是指行为人使用以伪造的身份证等虚假的身份证明材料所骗领的发卡银行发放的信用卡。对此有两点不同认识即信用卡诈骗罪和普通诈骗罪;我认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刑法修正案?五?》中,将“使用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补充规定为信用卡诈骗罪的表现形式之一。这无疑是完善有关信用卡诈骗罪的刑事立法的一个重要举措,对于有效惩治这类信用卡诈骗犯罪自然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必须有使用信用卡的行为。这里的“使用”是指按信用卡通常的使用方式使用,包括用信用卡在特约商户购买商品、在银行或者自动取款机上取现以及接受信用卡进行支付结算的各种服务。如果只是向他人展示骗领的信用卡,甚至用骗领的信用卡私下作质押担保骗取钱财的,则不属于这里所指的“使用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不能构成信用卡诈骗罪,只是有可能成立普通诈骗罪。这是因为刑法规定了信用卡诈骗罪并将其作为金融诈骗罪的一种放在“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一章中,主要是考虑到这类诈骗行为除了侵犯财产所有权之外,同时还会破坏信用卡管理秩序,从而对国家的市场经济秩序构成侵害或威胁。而用骗领的信用卡私下作质押担保之类的不是按信用卡通常的使用方式“使用”的情形,则不会破坏信用卡管理秩序,不具备信用卡诈骗罪的本质特征,因而不能构成此罪。
其次,使用的信用卡必须是利用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在现实生活中,骗领信用卡的手段多种多样,有的是利用伪造的身份证等虚假的身份证明材料,到银行去骗领信用卡;有的是用真实的身份证,但用虚假的资信证明材料或虚假的担保,骗取发卡银行的信任,取得银行发放的信用卡。那么,是否只要在办理信用卡的过程中采用了欺骗手段,骗领了信用卡而又加以使用,就属于上述刑法修正案所补充规定的信用卡诈骗罪的情形呢?有论者持肯定态度,认为这里所说的骗领信用卡,是指“行为人在办理申领手续时,弄虚作假,使用伪造的或虚构的身份或资信等证明材料,骗取发卡银行发放的信用卡的行为”。但在笔者看来,这里所说的“骗领”仅限于“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这一种情形,如果是以真实的身份证明,但采取虚构资信材料、提供虚假担保等欺骗手段骗领了信用卡,并用来恶意透支,这虽然也可能构成信用卡诈骗罪,但却是另一种形式的信用卡诈骗,即“恶意透支”,而不在“使用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诈骗的范围之内。这里所谓的“骗领”,是指在办理申领信用卡的手续时,使用虚假的身份证明,骗取银行的信任,从而取得了银行发放的信用卡。但在司法实践中,经常发生办理信用卡的银行工作人员明知对方提供的是虚假的身份证明,还违规向其发放信用卡,甚至内外勾结编造虚假的身份证明,取得银行发放的信用卡后恶意透支的情形。表面上看,办理信用卡的银行工作人员明知事实真相,不存在受骗的问题,似乎不属于“骗领”信用卡。但是,发放信用卡者是银行,按照有关规定,申领信用卡者必须如实申报有关情况,特别是身份证明材料必须真实,否则,银行就不能对其发放信用卡。因此,只要行为人在办理申领手续时,提供的是虚假的身份证明,银行对其发放了信用卡,就应当认为银行受骗了,行为人骗领了信用卡,不能以特定的工作人员明知事实真相来否定其信用卡是骗领的。司法实践中,还经常发生这样一类案件:行为人盗用他人的真实身份证,以他人名义在银行办理信用卡后,用来恶意透支。这在表面上似乎是“冒用他人信用卡”的情形,不属于“使用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但从实质而论,行为人并非是经合法授权为他人代办信用卡,而是盗用他人名义骗领信用卡供自己使用。既然是为自己办信用卡供自己用,就应当向发卡银行提供自己的真实身份证明,提供他人的身份证明来为自己办信用卡,这应当评价为是“使用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信用卡”。即便行为人不是以骗取财物为目的,也可能构成《刑法修正案?五?》所增补的妨害信用卡管理罪。
第三,必须是使用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诈骗。实际上该修正案在原刑法有关信用卡诈骗的第一种形式后面加上了„使用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的‟行为,就表明了立法机关已经将骗领信用卡的行为纳入信用卡诈骗罪的范围之内。由此可见,今后对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信用卡的行为,只要达到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标准,就应以信用卡诈骗罪追究刑事责任”。但是,笔者认为,首先,骗领信用卡的行为并不等同于信用卡诈骗。尽管在社会生活中,绝大多数骗领信用卡的人都是为了利用信用卡来骗取财物,但也有骗领信用卡是为了出售或转送给他人的,《刑法修正案?五?》已将这类行为纳入新
增补的妨害信用卡管理罪中,这就足以说明骗领信用卡的行为虽然在许多情况下可能是为信用卡诈骗作准备的行为,但也有例外的情形,应当作为独立的犯罪来处罚,而不是“以信用卡诈骗罪定罪处罚”。其次,在社会生活中,“使用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虽然大多是为了骗取财物,但也有例外的情况。例如,基于某种原因,利用假名、假身份证在银行办理一个借记卡自用,这在现实生活中是十分常见的事。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2004年12月29日发布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有关信用卡规定的解释》,“刑法规定的„信用卡‟,是指由商业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发行的具有消费支付、信用贷款、转账结算、存取现金等全部功能或者部分功能的电子支付卡”。借记卡自然也属于这种广义的信用卡。而借记卡的特点是持卡人必须在发卡机构开有账户,并保持一定量的存款,借记卡的支付款额不能超过存款的数额。这就决定了自己使用自己用假身份证明办理的借记卡,不可能给他人带来财产损失,因而也不可能构成诈骗等侵犯财产的犯罪,同样也就不可能构成信用卡诈骗罪。即便是使用以虚假身份证明骗领的贷记卡这种不必在发卡银行存款就可以先用款的典型的信用卡,也并非一概构成信用卡诈骗罪。而是只有在行为人具有使用后不还款即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条件下,才能构成信用卡诈骗罪。如果行为人使用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时就想到要还款,并且事实上在限期内也向发卡银行付清了账款的,那就根本不具备信用卡诈骗罪的主客观要件,自然也就不构成此罪。不过,可以对行为人使用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信用卡的行为,按妨害信用卡管理罪定罪处罚。附带指出,行为人使用的以虚假身份证明
骗领的信用卡,既有可能是行为人自己骗领的,也有可能是他人骗领的。如果是他人骗领的信用卡,无论行为人是采用盗窃、诈骗、抢夺、抢劫等非法手段取得的,还是偶然拾得的,均不发生触犯其他罪名的问题,只有可能构成信用卡诈骗罪。但如果是行为人花钱购买的,或者是他自己使用虚假的身份证明从银行骗领的,而后又予以使用骗取了大量财物,则既构成妨害信用卡管理罪,又成立信用卡诈骗罪,二者之间存在手段行为与目的行为的牵连关系,一般应按处刑较重的信用卡诈骗罪定罪处刑,而不实行数罪并罚。如果行为人使用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大量信用卡后,一部分出售或转送给他人,一部分自己直接使用并骗取了大量财物,则由于出售、转送给他人的行为与自己使用的行为之间不存在牵连关系?是两种完全独立的犯罪行为),而应该实行数罪并罚。
第三篇:信用卡使用
信用卡可以直接使用网上银行吗?
您的信用卡需要在网银上或者网点注册开通网上银行后,才可以使用。如果您是网银客户,则需要在网上做“账户追加”即可实现信用卡网银功能。
信用卡激活有什么作用?
您在使用信用卡前需要进行“信用卡激活”操作,无论是主卡还是附属卡(包括:新发卡、补发卡、换卡),只有在选择网银方式或电话方式进行激活成功并设置查询密码后才能使用。
通过网上银行可以给其他人的信用卡还款? 如果您的转出账户是签约账户,可以通过网上银行为本人及他人信用卡进行还款,并需要知道对方的卡号及姓名。
通过转账功能能否办理网上信用卡还款业务?
可以办理。
通过个人网上银行挂失信用卡收费吗?网上银行挂失需要收取20元手续费。挂失成功后,不能解挂失,可以换卡或销卡。
什么是“最低还款额还款”?
最低还款额还款为您还款的底限,是您在规定的到期还款日前,按时还足最低还款额以上,不影响您信用记录,不会有滞纳金。最低还款额计算方式如下:最低应还款额=本期利息+本期费用+本期取现本金+上期最低还款额未还部分+(上期消费未计入上期最低还款额且未还的余额+本期额度内消费金额)×10%。
第四篇:信用卡使用
这位父亲之所以一笔笔替女儿还钱就是怕女儿被追究刑责。的确如此。有一个“恶意透支罪”,属于信用卡诈骗的范畴。透支数额在1万元以上,经过2次催收,3个月不还,就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这也成了“信用卡犯罪”甚至“金融诈骗”犯罪中的主要类型。北京和上海是信用卡人均拥有量最高的城市。在北京,管辖海淀、石景山、昌平、门头沟、延庆五区县的一中院,11-13年年中,三年审理的信用卡诈骗案有1145起,其中六成是恶意透支。而上海的统计是,在2012年检察机关受理的信用卡诈骗案中,超过八成都是恶意透支,有1700多件。
一旦被判罪名成立,刑罚很严厉。浙江的王春雷案被当作一个典型案例在推广,以警世人。他因为经营饭店失败,无力偿还5万元的卡债,东躲西藏后,终于被起诉,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5万元。
当然,不说刑责,就算被普通追起债来,也让很多人叫苦不迭。媒体报道过,不少银行会把业务外包给第三方。这个第三方就可能无所不用其极了。去年,海口媒体就报道,因为欠债半月,结果一位市民就被追债公司不断地谩骂和骚扰,不得安生。…[详细]
走投无路下,子债父偿这种事情并不少见,甚至有人铤而走险
这位替女还债的父亲绝非特例。以往媒体也报道过“卖房替儿还债”这样的事情。“更胜一筹”的是,还有人为了还卡债去抢劫。2012年,北京发生一起“黄金大劫案”,一家金店被劫,歹徒抢走了15条金项链。据媒体报道,犯罪动机竟然是还20多万的卡债,怕坐牢。
让人走投无路的追债、索债方式争议很大,不具备可持续性
早有人问,有“恶意透支”,为何没有“恶意发卡”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刷了卡还不上钱,当然有自己理财失败、花钱无度的责任。也有少部分人是因为不可抵抗力,例如那位被判刑的王春雷,根据报道,他是因为投资饭店失败这个意外还不上款的。
另一方面,早就有人在问,有“恶意透支”,为何就没有“恶意发卡”?这位女儿就提到办卡很容易。银行跑马圈地,滥发信用卡是个众所周知的事情。这样的飞速增长,似乎没有停下来的架势。根据央行的统计,截止2013年年末,2013年信用卡累计发卡3.91 亿张,较上年末增长18.03%,增速加快2.03 个百分点。大家都滥发,一人多卡也成为主流。一个银行办张卡透支1万元,有10个银行的10张卡就能透支10万元。有的人干脆拆东墙补西墙,以卡养卡,当然,最后也不能翻身。
治“恶意透支”者罪,而不问源头或者说“鼓励者”,确实有不公平的嫌疑。更为严重的是,根据相关法律解释,其实即使被起诉,还钱也基本没事。刑法似乎被利用成了银行讨债的一个手段。原文是,“恶意透支应当追究刑事责任,但在公安机关立案后人民法院判决宣告前已偿还全部透支款息的,可以从轻处罚,情节轻微的,可以免除处罚。恶意透支数额较大,在公安机关立案前已偿还全部透支款息,情节显着轻微的,可以依法不追究刑事责任。”北京一中院的统计就是,在一审法院宣判前能够退赔全部或部分赃款的占案件总数的67%。而事实上,早有专家指出,发卡方和消费者之间的事情,怎么说都先是民事纠纷,动不动就用公检法来解决问题,实在有挥霍公共资源的潜在问题。…[详细]
告别走投无路,应该允许“个人破产”,防范更大的社会性风险
“个人破产”是让欠债人不会背负巨债,一辈子不得翻身,是一种救济
对于这些身背卡债、无力偿还的“卡奴”,国际上一般通行的最后一条路是允许他们“个人破产”。而目前中国大陆只有“企业破产”没有“个人破产”,被称为一半的破产法。破产听着似乎很别扭或者丢面子,不过其实,它本质是一种救济。
一般而言,多数无力还债的“卡奴”其实是社会弱势群体,倘若被举债压垮,还可能会发生很严重的道德风险,或者去“抢”,或者“自残”。而允许“个人破产”,其实是一种救济方式。美国曾经的调查是,大部分的申请破产者都是无力支付医疗费的因病致贫者等弱势群体。中国估计也八九不离十,就拿前文提到的北京一中院的统计来说,“在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案中,被告人多为无业的中青年男性,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61%的被告人在犯罪时处于无业状态,他们多以打零工、家庭救济作为收入来源,只有17%的被告人具有大学以上的教育经历。”所以,“个人破产”是对弱势群体的道德关怀。
当然,救济也不止体现在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上。可能一说到破产,大家会想到香港艺人钟镇涛,他就申请过破产,2002年宣布破产,2006年解除破产令。并且,他在告别破产后,很快就通过勤奋工作,利用自己的知名度开始赚钱。他的破产就会让人觉得和“弱势群体”不沾边,甚至会不理解。不过,破产的救济功能,其实最本质的是给予背负巨债的人一个“重生”的机会。而“重生”之后的举债人,能够重新融入社会,也有了能力为社会作出更多的贡献。否则,背债还不上,对于债权人和债务人来说,都是“一潭死水、了无生机”,对于社会而言也是如此。
再来看这位父亲的诉求,“家里人替她还了钱,并不代表这个孩子有偿还能力,如果能把她拉黑就能杜绝以后再犯,既是对孩子本人负责,也是对国家财产负责。”而目前的情况是,银行并不同意这个父亲的请求。“个人破产制度”刚好能够满足,给予教育和警示,又不会让她翻不了身。…[详细] “个人破产”也是给予借债双方以约束,让其在借贷行为产生前就三思
倘若有“个人破产”制度存在,银行在发信用卡之前会更加地慎重。事实上,监管机构早就注意到信用卡滥发无度,也三令五申,不过还是没有用。那么,“个人破产”制度的存在,不啻为在制度设计上的约束。
而对于消费者来说,也是约束,倘若申请破产,就不会发生这种父亲给各大银行写信求别发卡的事情。当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节衣缩食、简朴过日子,也是一次很好的“理财教育”,帮助杜绝大手大脚的消费习惯。在一些地方,成熟的“个人破产制度”还包括强制性参加由政府组织的金融理财课程教育。并且目前破产的主流发展方向已经转向积极型,不至于在破产期间受到太多牵制,什么都不能做。这方面下段有具体论述。
最大问题是有偿还能力者也借破产来逃避债务,但是不能因噎废食,且破产也分好几种
但是,“个人破产制度”也是有弊端的,也是因此,许多专家们认为中国不适合“个人破产”制度。这个弊端就是明明有能力偿还债务,却通过财产转移等方式来逃避。有时候,贪便宜是人性的一种。比如美国,2005年对破产法进行了大修,提高了破产的门槛,原因就是,之前门槛太低,申请破产的案例数激增,2003年是1994年的5倍多。再不改,人们怕引起严重的道德危机。尤其是在中国没有完善的财产登记制度和社会信用环境下,人们更觉得该谨慎。
不过,话分两头说,一项公共政策一定是利弊权衡后的结果。而破产也分为好几种,并非单一的。第一种就是就是所谓的完全破产,也就是欠债人除保留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其它的财产都会被变卖,平均分给债权人,相应的,他的枷锁也解除了,几年后又是一条“好汉”,有机会东山再起。第二种则是近年来的流行趋势,叫作“重整型”,前一种是消极破产的话,这一种是积极破产,通过法定的程序,对积欠的债务做一个有规律的长期偿还安排,不至于对财产和生活影响太大。本世纪初,韩国爆发了严重的信用卡债危机,2003年9月底,债务拖欠比率达到11.2%,拖欠债务超过90天的信用卡持卡人一度达全国劳动人口的16%。许多人无力偿债。尽管韩国没有“恶意透支入刑”这一说,不过欠债人也感受到沉重压力,快被催债公司逼上绝路。并且,因为信用破产,没有担保人,也很难找到新工作来还债。结果,韩国在2002年成立了“信用恢复委员会”等机构,帮助欠债人阳光还贷。给受资助人制定长期计划,让其每月都还一笔。这实质就是债务重整计划。另外,一般而言,破产程序的实施也会促进双方进行和解,倘若金额不多,各退一步,是一个令人满意的方式。
第五篇:信用卡的使用
信用卡的风险控制
1、风险预警体系的建立
2、实现不同客户风险管理的差别化
3、实现不同地区风险管理的差别化
信用卡的风险之一:信用卡套现:危害及解决方法
一、预警指标的选取原则
建立科学合理的预警指标体系是实现信贷风险动态监测的首要环节。预警指标灵敏高效地反映风险变化特征是预警系统运作的前提和基础。一般说来,预警指标的建立必须遵循两个基本标准:一是指标的有效性(Validity),它描述的是指标概念与所反映现象内容的一致性;二是指标的可靠性(Reliability),它描述的是指标值重复观测结果的一致性。具体来讲,在设置信贷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时应当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预测性原则
指标的选择应能反映银行所面临的风险程度,具有一定的预测性和超前性,如果指标体系不能在风险暴露的早期发现风险的存在并发出预警信号,无法给银行留出采取措施的时间,即使建立起再完美的预警模型也毫无意义。
(二)系统性原则
指标的选择既要考虑指标体系的完整性,尽可能使指标体系为指标集中的最小完备集;又要考虑重点性,对反映信贷活动主要过程的风险预警指标进行筛选并给予更大的权重。这样全面和重点兼顾,不同的评价指标之间相互联系、相互配合,又各有侧重,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有机整体。
(三)成本效益原则
进行任何一项 经济 活动都必须考虑成本和效益,预警指标的选择也不例外,能反映信贷风险的指标很多,有的甚至很重要,但 计算 该指标所需要的数据无法通过财务报表或其它可靠途径获得,即使能够获得,也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这就违背了成本效益原则,在指标选取过程中应予以舍去。
(四)开放性原则
鉴于我国当前 金融 体制正处于改革深化阶段,新的金融品种层出不穷,信贷风险的表现形式更加复杂多样,这就要求指标体系的设置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要能够随着金融环境的变化和信贷业务的 发展 及时更新和完善。
二、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
信贷风险是指由于债务人信用等级、履约能力的下降、违约或者利率、汇率等金融市场因子变化而对银行信贷资产带来负面影响,导致信贷资产价值甚至银行整体价值下降的可能性。银行和 企业 都是信贷风险产生的主体,遵循以上指标选取原则,结合巴塞尔协议和我国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内外银行现行风险预警机制和信贷资产质量管理体系的实际经验,笔者从财务因素和非财务因素两个方面,分为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建立起如图1所示信贷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图1 银行信贷风险分类预警指标体系框架
(一)财务类指标
1.企业偿债能力指标。在财务管理中,一般用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已获利息倍数反映一个企业的偿债能力,其中前两个是反映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后两个则是对企业长期债务能力的衡量。这些指标值越高,说明企业的债务偿还能力越强,银行面临的信贷风险越小。
2.企业营运能力指标。总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是反映一个企业营运能力的关键指标。一般说来,如果这些指标的值越高,说明这个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资金周转的能力越强,贷款违约风险相应也就越小。
3.企业赢利能力指标。销售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权益净利率、盈余现金保障倍数是企业生产经营成果的衡量指标,这些指标数值越高,说明企业的赢利能力越高,能够按期偿还贷款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4.信贷项目获利指标。本指标体系从微观层次,用项目内部收益率、项目还贷能力指数、项目赢利指数(PI)、项目投资回收期等四个指标衡量贷款所投放项目的风险状况,以便更进一步的明晰信贷风险变化趋势。其中内部收益率是指使项目期内所有现金流出与流入的现值
总和相等的收益率;还贷能力比率指项目投产后预期的每年利润与每年需要还本付息额的比率;项目赢利指数(PI)是初始投资以后所有预期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和初始投资的比值;投资回收期比率指投资回收期与贷款回收期的比率,是对项目存续期间贷款回收进度的考察。
(二)非财务类指标企业发展能力指标。主要由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信誉状况、市场竞争力、发展前景等指标构成,其中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主要用于判定企业的真实情况,减少因所采集的财务指标不全或企业提供虚假数据而造成的信息失真;信誉状况主要考察企业的信用状况,企业信用状况的高低与信贷风险的高低有直接的关系,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前景分别从基于现实和长远的视角,考察企业在所处行业中的地位及该行业的生命周期、发展态势等。
2.企业外部环境指标。外部因素是信贷风险产生的一个重要成因,本指标体系通过选取宏观经济环境综合指标、法律 环境综合指标和金融市场环境综合指标来反映银行面临外部环境的变化情况。其中宏观经济环境综合指标包括总体经济形势、经济体制转轨、政治 风险、行业或地区影响和不可抗力等方面。法律环境综合指标主要是指国家对企业、所在行业及相关行业的经营活动的法律法规政策指标。金融市场环境综合指标主要包括金融市场的发展状况、企业筹集资金的便捷程度等方面。
3.银行内部控制能力。内部控制是指银行从制度安排上来控制风险,针对风险采取防范、控制方法和措施的总和。根据巴塞尔协议关于内部控制的文件精神,本指标体系用环境控制能力、风险评估与规避实施能力、信息沟通与交流能力、稽核审计的有效性等四个指标反映银行的内控能力高低。
三、关于指标选取的几点说明
(一)突出了对定性指标的分析
由于财务指标数据便于收集和理解,也具有较强说服力的缘故,传统方法都比较注重对 企业 的财务指标的评价,而对非财务因素的评价工作开展得较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但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各种不同的因素总是交织在一起,而生成信贷风险的机理与原因又是错综复杂的,尽管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非财务因素不会成为影响贷款管理的主流因素,但它有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情况的变化演变为主流因素,如一些重大事件的出现就可能会影响到信贷资金的安全,这仅依靠财务指标是不能够完整的反映问题的。缺少了非财务分析这方面的内容,对信贷企业的判别将是不完整的,可能对银行造成十分重大的损失。因此,在设计预警指标体系时,笔者选取了一些相对重要的非财务指标,利用模糊判断法将
其定量化,同时并加大定性指标在指标体系中的权重,与各类财务分析型指标一起,构建出一个比较完整的信贷风险分析体系。
(二)注重了企业外部环境指标的分析
外部因素对企业生存和 发展 的影响不容忽视,是信贷风险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外部经营环境的改变往往会出现一些征兆,因此,应该加强对外部经营环境的分析,如果发现企业外部经营环境变化有预兆,银行和企业都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信贷损失。本指标体系选取的预警环境指标包括 法律 环境综合指标、金融 市场环境综合指标、宏观 经济 环境综合指标。其中法律环境综合指标采纳的是反映与企业及其所在行业和相关行业的经营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及调整变动情况的指标,其量值设定由专家负责;金融市场环境综合指标主要取决于对市场风险情况的把握,市场风险一般来自两个方面:市场供需实际情况与预测值发生偏离以及企业竞争力和产品市场竞争力发生重大变化。该指标的合成与赋值也由专家负责。宏观经济环境综合指标包括政府干预、经济体制转轨、政治 风险、行业或地区影响和不可抗力等方面。
(三)将“信贷项目获利指标”列为财务因素的一个层次
考虑到企业借款所投项目的收益是企业归还贷款的保证,在从宏观层面考察整个企业的财务状况后,笔者又从微观层次,从具体的贷款所投项目的收益能力进行分析,以更进一步地明晰信贷风险变化情况。该层次指标包括财务内部收益率(IRR)、现值指数、还贷能力比率和投资回收期比率。内部收益率是评价项目可行性的重要指标;现值指数用于评价项目的盈利能力;还贷能力比率指项目投产后预期的每年利润与每年需要还本付息额的比率,反映了银行贷款本息安全收回的保障程度,是项目贷款管理的关键指标;投资回收期比率指投资回收期与贷款回收期的比率,是对项目存续期间贷款回收进度加以考量。
(四)增加了“已获利息倍数”指标
注意到当前绝大多数企业借款都是借新还旧的现状,这其中既有因企业无力还本,银行不得己而为之的因素;也有银行出于只为赚取存贷利差,在企业付息能力有保障时主动做出的因素。“已获利息倍数”(企业息税前利润与企业利息费用之比)是用来衡量企业偿还借款利息能力的指标,对银行来讲己获利息倍数越高,说明企业的盈利偿还借款利息的能力越强;反之则说明企业对及时足额支付利息的保障倍数越低,企业无力偿还债务的可能性越大。从长远来看,己获利息倍数必须要大于1,否则企业很难通过举债方式筹措资金。因此,将“己获利息倍数”指标列入指标体系考察企业的付息能力是非常合理的。
参考 文献 :
张慧毅,徐荣贞.谈谈人民币汇率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J].经济问题,2007(3):97-98.郑四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预警系统的设计[J].企业经济,2007(12):137-139.刘善庆,叶小华.基于AHP的特色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以赣、粤、闽陶瓷特色产业集群为例[J].中国 软 科学,2005(8):141-146.邱光婷.农村 信用社金融风险的成因与防范对策[J].金融经济.2007(22):168-169.周开国.当代信贷风险度量模型及评价[J].南方金融,2005(7):25-27.按是否具有信用透支功能,银行卡可分为信用卡和借记卡。其中,信用卡具有信用透支功能,借记卡不具有信用透支功能。
信用卡按是否向发卡银行交存备用金,分为贷记卡、准贷记卡。贷记卡是指发卡银行给予持卡人一定的信用额度,持卡人可在信用额度内先消费、后还款的信用卡。准贷记卡是指
持卡人须先按发卡银行要求交存一定金额的备用金,当备用金账户余额不足支付时,可在发卡银行规定的信用额度内透支的信用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