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质量环境职业健康与安全体系审核要点
质量/环境/职业健康与安全体系审核要点
一、手册及文件评审;体系总体评估(Q:4.2.2;E:4.1;O:4.1)
1)手册是否界定质量/环境/安全相应体系的范围?是否有质量体系条款删 减?删减合理性如何?
2)手册是否包含或引用必须的程序文件?是否有过程之间关系的描述?
3)结合公司文件体系及运行状况总体评估质量/环境/安全运行情况?
二、方针目标(Q:5.3,5.4.1;E:4.2,4.3.3;O:4.2,4.3.3)
1)查质量/环境/安全的方针、目标:
2)是否形成文件,并有正式批准的证据?
3)质量/环境/安全目标是否与质量方针一致?是否是在质量/环境/安全方针的框架下展开的,与所确定的范围是否一致?
4)在与质量环境管理相关的职能和分层次上是否建立了质量/环境/安全目 标?是否形成了文件?有批准的证据。
5)针对相应的环境/安全目标是否有相应的方案,方案是否包括:时间、方 法、责任人?
6)各部门是否已经对相关的目标完成情况进行统计,是否实现?如果没有实 现是否已经有相应的改进措施?落实情况?是否形成了文件?有批准的证据.7)质量/环境/安全方针是如何向全体员工传达的?并通过其他过程审核时与 各个层次员工的接触,了解员工对质量/环境/安全方针的理解程度;
8)质量/环境/安全方针在什么时机评审?如果已经进行了评审,查评审的情 况,是否保证了质量/环境/安全方针的持续适宜性?
三、环境因素/危险源辨识(E:4.3.1;O:4.3.1;)
1)是否按照工作流程或部门职责识别了环境因素/危险源,并保留了环境因 素/危险源清单等相应的记录,是否有审批?环境因素/危险源是否齐全?
2)针对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控制措施是否形成程序文件?查看文件或询 问相应程序规定。
3)是否已经评价并有相应的评价记录,有重大环境因素/危险源清单等记录?
4)是否已经针对重大环境因素/危险源建立了相应的控制方法,如:运行控 制程序或目标方案?查看控制措施记录。
5)重大环境因素/危险源是否经过评审或重新评定?查看风险评价记录。
6)是否有关于重大环境/危险源的监测或检查?查看记录。
四、文件管理(Q:4.2.1,4.2.3;E:4.4.4,4.4.5;O:4.4.4,4.4.5)
1)查文件的编制、审核、批准的相关记录;
2)通过交谈了解实际情况与文件是否相符?
3)查文件的发放、借阅、更改等是否符合相关文件的规定,如果是用发放记 录进行控制,发放记录能证实发放的全部情况吗?是否能区别文件的发放对象?是否有发放编号?是否有文件的签收的证据?
4)标准要求必须形成程序文件的过程:环境因素、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能 力、培训和意识、信息交流、运行控制、应急准备和响应、监测和测量、合规性评价、文件控制、记录控制、内部审核、不合格品控制、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是否制定了程序文件?相应的文件、记录清单和有效文件清单?
5)抽查不同部门现场的文件与文件的发放记录是否一致,查现场的文件的受 控情况,到文件的使用部门,查相关的文件是否发放到位?有效、在用的文件是否能够提供?
6)各部门使用的文件是否保存完好?内容是否清晰?是否会产生有误的信 息?
7)规定了哪些文件评审的时机?是否按规定的时机对文件进行了评审?文件评审发现了哪些问题?是否引起了文件的修改?文件修改经过审批了,对文件更改的审批符合文件管理的规定吗?更改后的文件是否保证了充分性和适宜?
8)查文件的作废管理:作废文件是否都已收回或自行销毁?收回的废文件是 否已销毁?如有发放记录,可从中抽一些作废文件查收回或销毁的证据;合理保留的废文件是否有标识能防止误用?
五、记录管理(Q:4.2.4;E:4.5.4;O:4.5.4)
1)查看记录控制程序,了解其记录的控制措施?
2)查记录清单、记录的归档情况,记录是否清晰、易于识别和检索?
3)查现场的使用的记录与受控版本是否一致?
4)结合其他过程的审核,查相关记录的贮存、保存期限和处置?
六、法律法规及外来文件的管理(Q:4.2.3g),7.2.1;E:4.3.2,4.5.21;O:4.3.2,4.5.2)
1)外来文件/法律法规的分类情况如何?职责如何安排?特别是对外来文件 /法律法规更新的跟踪渠道和职责怎样规定?
2)查外来文件/法律法规清单或目录,组织对与质量/环境/安全管理体系有关的外来文件是否识别充分了?特别是新换版或修订的外来文件是否已识别?
3)外来文件/法律法规的发放如何控制?重要的外来文件是否有明确的发放 对象?
4)作废的外来文件/法律法规是否收回或销毁?
5)在使用部门查必要的外来文件/法律法规是否有提供?保存是否完好?是 否有无关的外来文件?
6)如何对守法情况和法律法规的适宜性进行控制和评价?是否定期的进行 评价?收集的法律法规是否与重要环境因素/危险源相对应?
7)针对公司所确定的其它环境/安全要求是否遵守如何进行评价?查看证实 记录。
七、管理职责(Q:5.1,5.2,5.4.2,5.5.2;E:4.4.1;O:4.4.1)
1)管理层是如何实现管理承诺的证实(守法宣传;方针制定;目标确保制定;资源评审;管理评审实施等)
2)通过交谈和查阅相关证据,了解最高管理者是如何传达满足顾客和适用的 法律法规要求重要性的?
3)通过交谈了解最高管理者提供了哪些资源?这些资源能否满足质量/环境 /安全的相应需求? 4)最高管理者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意识如何?是否清楚如何通过组织的一系列活动来实现?是否明确了责任?是否清楚地了解市场变化和顾客需求?是否了解顾客满意或抱怨的情况?
5)质量管理体系变更时是否仍在正常有效地运行?
6)管理者代表是如何履行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的建立、实施和保持的职责的?
7)管理者代表通过什么方式向最高管理者报告质量管理体系的业绩?提出了哪些改进的建议?
8)在提高员工质量/环境/安全意识方面,管理者代表领导协调、组织实施了哪些活动?效果如何?
9)管理者代表在内审工作中的职责如何?
八、信息交流与沟通、合作与协商(Q:5.5.1,5.5.3;E:4.4.3;O:4.4.3)
1)各机构、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是否已明确?没有矛盾、含糊和不一致?
2)确定的职责和权限是如何向员工传达的?
3)部门内部与部门之间如何对职责权限、环境因素、危险源、法律法规目标 实现等事件进行沟通的?
4)本组织有哪些内部沟通渠道和方式?
5)通过各部门的审核了解各层次管理者对自己的职责和权限是否已经清楚并理解? 6)内部沟通有哪些内容?沟通的效果如何?
7)如何就环境/安全方面的知识向业户进行宣传?
8)如何接收外来的文件、法律法规关于环境方面的信息接收?如何处理?或分发?
9)质量/环境/安全意识的宣传教育活动的证据,如会议记录、发言提纲、宣传品、简报、内刊等?
10)是否在危险源辨识、事件调查、方针及目标制定等活动中由员工进行参与。查看是否建立、保持和实施员工参与的程序。
11)是否与影响的外部方就安全方面进行协商?
九、管理评审(Q:5.6;E:4.6;O:4.6)
1)管理评审频次是什么?是否发生过追加管理评审的特殊情况?
2)管理评审活动是否进行了策划?查上一次管理评审的资料,包括了输入、输出、评审记录评审报告等资料?各项资料是否满足标准要求?
3)管理评审的内容围绕质量/环境管理体系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是否评审了质量/环境管理体系(包括方针和目标)改进的需要?
4)管理评审是否形成了关于质量/环境管理体系及过程的改进、产品的改进、对资源需求的决定和措施?整改的证据是否符合要求?
十、人力资源管理、能力、意识和培训(Q:6.2;E:4.4.2;O:4.4.2)
1)查人员能力的确定:根据法规和公司岗位的职责权限规定,是否确定了任职人员相应的能力要求?体现在什么文件中?
2)相关人员的上岗证书,是否符合要求(抽查电工证、焊工证、内审员证等资料)? 3)是否有与质量/环境/安全管理相关的重要岗位?岗位职责如何?现有人员是否符合要求?
4)抽查部分人员的教育、培训、技能和经验的记录或通过现场考核,确认是否满足能力要求?
5)是否制定关于培训或招聘方面的计划?查看招聘材料。
6)对员工进行质量意识培训教育的相关证据,如会议记录、培训记录、宣传品、与各层次员工交谈等。
7)对培训或其他措施是否进行了评价,效果评价的证据?
8)如何确定各种服务过程对人员能力的要求?以及现有人员进行考核评估的材料,对发生不符合要求采取的措施?以及措施的实施效果的验证。
9)如何进行员工能力考核、激励的?
十一、基础设施(Q:6.3;E:4.4.1;O:4.4.1)
1)了解各部门基础设施的分类情况,管理的职责和分工是怎样的?管理要求、保养制度等?保养和维修是否符合要求?
2)对基础设施管理工作的检查如何进行?对基础设施完好状况的检查工作的情况如何?检查的结果怎样?
3)有问题的基础设施是否进行了处置?对潜在问题是否采取了预防措施?
4)文件及记录:基础设施管理台帐,基础设施的技术文件资料;现场观察基础设施的管理情况;基础设施申购的相关资料;基础设施大、中、小修及日常维护保养计划及实施记录;对基础设施的检查及后续措施的记录。
5)环境/安全所需要的设备、设施是否能够满足要求?
十二、工作环境(Q:6.4)
与质量/环境管理体系相关的工作环境的要求,现场工作环境实况,各项管理制度实施的证据,对工作环境检查的记录及后续的改进措施。
十三、服务过程的控制/运行控制/应急准备与响应(Q:7.1,7.5.1,7.5.2,7.5.3,7.5.4,7.5.5;E:4.4.6,4.4.7 ;O:4.4.6,4.4.7)
1)各部门提供服务提供过程基本情况的文件,如运输、维修等服务提供过程的文件,服务实现的质量目标是什么?达到了吗?实施记录、对实施的检查和控制记录。
2)设定的质量/和环境目标和过程的标准,实现各种目标和标准要求的记录或文件。
3)与服务过程监督和测量相关设备和监测装置的管理记录,如:测温的仪器、压力表等;
4)现场服务的提供情况,包括服务过程,监视、监督和检查过程,各种为保证服务质量和环境管理的实现的过程设备和监测装置的现场管理和相关的记录,过程监控和检查活动提出的改进措施证据;
5)放行、交付活动的记录和现场情况;
6)为客户提供服务后的满意调查、服务质量跟踪等实施的记录和现场情况;
7)各服务或设备、机房的现场的各种监视和测量状态标识的样式及现场标识的状况;维修零部件、车辆等的追溯性信息。
8)服务过程中涉及的顾客财产的登记或台帐,识别、验证、保护、维护的记录,发生丢失、损坏、不适用的情况及向顾客报告的记录; 9)产品防护的管理制度,现场中防护的标识、搬运、包装、贮存和保护的现状,搬运工具,包装材料及包装后的产品情况,贮存设施和条件等;
10)各种环境管理要求的废弃物(固废、废水、废气等)的管理、处置的记录以及发现不符合的处理证据,和纠正措施效果的验证;
11)各种安全管理要求的危险源控制、处置记录以及发现不符合的处理证据,和纠正措施效果的验证;
12)各类应急相应的预案的实施或演习的证据和演习效果、预案实施效果的评估和改进的记录以及现场的情况。
十四、与顾客有关的过程及顾客满意/不合格控制(Q:7.2.1,7.2.2,7.2.3,8.2.1)
1)查各部门与顾客有关过程的职责安排及分工,查与顾客有关的质量/环境目标和各种目标实现情况的记录。
2)就服务质量/目标,环境管理目标/方案如何与顾客沟通,并确定顾客的需求(顾客明示的或隐含的要求、法规要求、组织自己附加的要求)?查阅相关的文件和记录。3)对向顾客提供的特约服务应查有关的要求的评审:公司是否有能力满足这些要求,如何传达顾客的信息?发现问题时是否采取了后续措施?结果如何?
4)查与顾客的沟通:如何与顾客沟通?(沟通的证据)对顾客的意见、抱怨和投诉是如何处理的?是否对顾客反馈的信息进行了记录并及时处理,特别是顾客的抱怨、投诉?
5)顾客满意度的质量目标?是否实现?文件中如何规定顾客满意监视和测量的过程?是否符合要求?顾客满意问卷或调查表,座谈会记录,调查报告和顾客反馈意见登记。
十五、采购/不合格控制(Q:7.4.1,7.4.2,7.4.3,8.3)
1)与采购有关的质量/环境体系文件,相关的程序文件和支持性文件,采购要求、采购产品标准等;
2)相关的职责安排及质量/环境目标(对供方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环境要求,以及实现情况);
3)查供方评价和重新评价记录及支持性证据(营业执照、资质证书、许可证、调查表、检验报告、样品试用报告、业绩证明材料、过程程序、设备情况、人员能力等),评价结果及后续措施记录,合格供方名单;
4)采购文件,如采购计划、采购合同、采购清单等,供货记录或报验记录,采购产品的验证记录等;
5)采购产品的质量情况记录,及相应的数据分析记录?对发现的不合格物品的处理和相关记录?以及是采取纠正措施的记录。
十六、监视和测量设备/不合格控制(Q:7.6,8.3;E:4.5.1;O:4.5.1)
1)查监视和测量设备的管理文件;
2)按照文件要求的监视和测量设备台帐(包含质量、环境、安全三方面的监测设备),技术资料。
3)查检定、校准计划;校准检定机构的资质证明,校准记录校准检定证书、标识。
4)现场对监视和测量设备的管理;在搬运、维护和贮存期间对装置是如何保护的? 5)评审以往测量结果的记录;是否能够识别设备的校准状态?
6)对不合格的监测设备和受影响的产品采取了哪些措施?效果如何?
十七、内部审核/不合格控制(Q:8.2.2,8.3;E:4.5.5;O:4.5.5)
1)查上一次内部审核所发现的不符合的整改和验证,上次内部审核的范围(是否包括了质量/环境/安全管理的全部工作内容?)2)上次内审的资料可包括:审核计划、审核检查表、审核检查记录、审核首、末次会议签到或记录、不合格报告、审核报告、对审核中发现问题的数据分析情况纠正措施及验证报告;
3)本次内部审核的计划(对具体审核的安排,即审核计划是否合理?审核文件(检查表)的准备是否充分?)
十八、服务过程和结果的监视和测量/不合格控制(Q:8.2.3,8.2.4,8.3;E:4.5.1,4.5.3;O:4.5.1,4.5.3)
1)如何对服务过程和结果进行监督和测量以保证质量/环境/安全管理目标的实现?是否有相关的文件规定?查实施的记录和检查的结果中出现的问题及后续措施的记录。
2)对环境/安全管理的各重要设备、工作过程如何进行监控?实施的过程和结果如何?是否能够提供问题及后续措施的记录?
十九、改进措施(不符合、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Q:8.4,8.5;E:4.5.3;
O:4.5.3)
1)质量/环境/安全目标的完成情况和没有完成所产生的纠正预防措施?
2)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及其他相关的文件的执行情况?
3)来自日常的检查、测量、顾客满意等方面产生的不符合、投诉信息的纠正、预防措施是怎样的?执行验证的效果如何?
4)查潜在不合格信息记录、纠正措施记录(不合格事实、原因分析、措施计划、措施的实施及结果、措施验证)以及不合格信息记录及评审记录。
5)查看数据分析结果报告(是否涵盖顾客满意、与产品或服务要求的符合性、过程和产品的特性与趋势、供方相关信息),是否利用分析结果进行体系的改进?查看改进实施情况。
4.2.3文件控制
●受控文件的范围是否界定清楚:
如受控文件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以及为确保其过程有效策划和控制所需要的作业指导书、规程等是否纳入受控范围?
●在文件的制定和使用部门抽查文件,证实实施文件控制的情况:
a)在文件发布前是否对已其充分性与适用性进行批准。
b)是否已规定进行文件评审的时机并实施评审?是否根据评审结果的需要对文件进行必要的修改与更新,并再次得到批准?
c)是否能够识别文件的更改和现行修订状态?
d)是否能确保在使用处得到有效版本的适用文件?
e)文件是否保持清晰,易于识别?(抽查外来文件识别标识及识别的充分性,抽查文件收发记录及现行文件的到岗情况)
f)是否识别所需的外来文件,并控制其分发?查国家、行业标准是否有效版本? g)防止文件的非预期使用,是否采取了有效控制方法(如加以适当标识),若是要保留作废文件时,是否进行了适当的标识。
4.2.4 记录控制
●查看记录清单,并抽查部分记录,查其标识,是否便于检索?
●查看保存期规定,并抽查记录的归档、贮存、保护是否符合要求? 5.1 管理承诺
●询问最高管理者是否向组织传达了满足顾客和法律、法规要求的重要性?是通过什么方式传达的?
●询问最高管理者,如何落实保证资源的职责?以文件方式,还是口头指令,若是口头指令可对不同层次抽样展开询问,核实其他人回答与最高管理者陈述是否一致?最高管理者应控制哪些资源,如何去确保资源?是否存在问题?
5.2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询问最高管理者,是否清楚标准对该条款的要求。
●通过什么方式确保顾客的要求得到确定、满足?并根据询问的线索进一 步核实。此要素要结合7.2.1,7.2.2,7.2.3,8.2.1等来体现其充分性、有效性。
5.3 质量方针
●通过与最高管理者谈话,证实质量方针内容是否体现了标准的要求,能否为质量目标的建立和评审提供框架。
●是否定期或不定期对质量方针进行评审,以保持其持续适宜性。
●质量方针是否传达到组织内成员,抽查不同层次人员证实对质量方针理 解的状况。5.4.1 质量目标
●面谈并查阅证实性文件:
——质量目标是否体现有能力稳定地满足顾客和法律法规的要求,以及持续改进增强顾客满意方面的内容?是否包括了满足产品要求(产品固有特性)的内容?是否与方针相一致,体现质量方针的要求?
——评价质量目标的适宜性、可测量性、协调性,是否在相关职能和层次 上展开,在各个职能部门收集目标实施的证据。5.4.2 质量管理体系策划
●从手册的文件审核及现场审核中,证实企业对QMS的策划,是否满足 4.1及质量目标的要求,对体系变更的策划,能否保持QMS的完整性。5.5.1 职责与权限
●询问最高管理者对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相关的部门及岗位的职责、权 限和相互关系是否予以规定和沟通?如果有文件,查相关文件。
●现场审核时,抽查相关的部门和人员,以证实相关的职责、权限是否与 文件规定一致。6 资源管理 6.2 人力资源
●是否明确影响产品质量工作的不同岗位人员的能力要求(从教育、培训、技能与经验方面)●查阅与质量管理体系有关的培训计划、培训记录。
●通过询问了解员工是否认识到所从事活动的相关性和重要性,是否了解 与其有关质量目标以及实现情况。
7.2.1与产品有关的要求的确定
●询问相关的职能人员是否识别并确定顾客的要求(包括交付和交付后活 动的要求),包括顾客没有明确,但规定或已知预期用途所必需的要求(产品的固有特性),以及与产品有关的法律、法规要求。
●对上述产品识别出的要求是否转化为7.1、7.3、7.4、7.5的输入。
7.2.2与产品有关的要求的确定
●抽查合同评审记录,判定在向顾客承诺提供产品之前,对于7.2.1中确 定的与产品有关的要求是否进行了评审,评审内容是否满足标准的要求。
●对顾客没有提供形成文件的要求时,在接收顾客要求前,是否都进行了 确认?
●产品要求变更时,抽查评审记录及相关文件的修改记录,并询问相关人 员是否知晓已变更的要求?
●合同分类以及评审要求
——施工业:一般分招标阶段、投标阶段、合同草案三个阶段,均需进行 评审,各抽几份查看是否在承诺前进行评审,评审过程是否符合组织的规定。
7.2.3 与顾客的沟通
●是否明确与顾客沟通的职责、权限及渠道、方式,抽查几份与顾客沟通 过程或结果的记录。
●对于顾客的反馈(包括投诉),是否按规定进行处理并及时向顾客反馈。
7.4.1采购过程
●是否对产品实现和对最终产品有影响的采购品如原材料、机加工厂的模 具等进行了控制?
●抽查几类采购原材料、零部件,判定是否明确选择、评价和重新评价的 准则,是否依据准则要求实施。
●是否保持对供方的评价结果及评价所引发的任何必要措施的记录。
●对外包方是否按本条款对其进行了选择和评价/重新评价,是否对外包方相关活动进行了适当的控制?
7.4.2采购信息
●询问采购信息的形式(采购计划/合同、实物、图样等),组织是否考虑 标准7.4.2中a/b/c条款的相应要求。
●能否确保采购要求是充分与适宜的。
7.4.3 采购产品的验证
●组织是否确定并实施进货检验或其他必要的活动,以满足采购要求(包 括对外包过程的验证)。
●当组织或顾客有现场验证要求时,组织是否在采购信息中对验证的安排 和产品放行的方法做出规定。
7.5.1 生产和/或服务提供的控制
通用审核要求:
●是否对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控制进行策划(人、机、料、法、环)并 做出适当的规定?
●适用时生产和服务部门或人员是否得到产品特性的信息,如产品规范、图样、服务规范等?生产企业指产品图纸、产品标准,服务业指服务规范。必要时,具体作业人员能否得到并执行有效的作业指导书?制造业指工艺,施工业指施工规范、技术交底书,服务业指服务提供规范。
●使用的设备能否满足实现产品特性及过程能力的要求,并对设备有计划 的维护保养?
●是否配备并使用必要的监视和测量设备,或委托检验,实施已策划的监 视和测量活动。
●是否依据策划的安排对产品/服务的放行、交付和交付后活动予以实施?
7.5.2 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确认
●有无当生产和服务过程的输出不能由后续的监视或测量加以验证的过程,包括仅在产品或服务已交付后问题才显现的过程?如有这样的过程,查看是否对这些过程证实实现所策划结果的能力进行了确认。确认过程是否满足标准要求。7.5.3标识可追溯性
●询问是否根据监视和测量要求识别产品的状态,现场查看检验状态标识。
●询问有无可追溯性要求的场合,查看是否控制并记录产品/服务唯一性的 标识。
7.5.4顾客财产
●是否充分识别组织控制下或组织使用的顾客财产(包括知识产权)?是 否对供其使用或包含于产品的顾客财产进行验证、保护、防护。顾客提供产品当出现丢失、损坏、不适用情况时,是否及时通知顾客,并予以记录?
7.5.5产品防护
●询问并现场观察判断组织是否在内部处理和交付预定的地点期间对产品 提供适当的防护(包括标识、搬运、包装、贮存和保护)?防护的范围是否包括了产品的组成部分(原材料、半成品和零部件)?
7.6监视和测量装置的控制
●在使用部门,询问主管人员使用了哪些监视与测量装置,并现场抽查监 视和测量装置的校准状态。
●在主管部门,检查:
——组织是否对所有的监视和测量设备(本组织提供的以及顾客提供的)进行按照标准的要求进行校准、标识、调整、防护等管理,以确保监视和测量结果有效。
——对于监视和测量的装置是否在初次使用前对满足预期能力予以确认,并在必要时重新确认?
——当发现测量设备偏离校准状态或损坏时,对以往测量结果的有效性是否进行评价和记录?是否对该测量设备和任何受影响的产品采取适当的措施?是否保存了校准和验证结果的记录?
8.2.1顾客满意
●询问组织是否确定了监视、获取顾客满意信息的渠道、方法和频次?是 否确定了分析利用顾客信息的频次、方法和职责?并抽查有关的实施证据。8.2.2内部审核
●查看是否按规定的时间间隔及审核方案的安排进行了内部审核?并在一年内覆盖组织的QMS全部范围。
●查看内审计划、内审记录、内审报告,以判定:内审的策划是否适宜,内审员是否具备能力,计划安排是否有公正性;审核过程及结果是否客观、有效。
●查看内审中不符合项及采取措施的证据,判定消除不符合及其原因的措 施是否有效,是否有跟踪活动,包括对所采取措施的验证和验证结果的报告。
8.2.3 过程的监视和测量
●查看是否明确需要监视和测量的过程?是否明确监视和测量的方法,以 证实过程实现所策划的结果的能力。
●当过程未能达到所策划的结果时,是否采取了适当的纠正措施?
●服务行业,其过程和最终检验一般不可分,允许受审核方不予区别。
8.2.4 产品/服务的监视和测量
●查看是否明确对产品的特性进行监视和测量的时机和要求,抽查用以证 明符合接收准则的监视和测量的证据,并查看是否指明有权放行产品的人员。
●是否有紧急放行情况?如有,是否得到有关授权人的批准,适用时得到 顾客的批准?
●服务业指对服务的测量,一般包括组织评价和顾客评价。
8.3 不合格品/服务控制
●询问并抽查对不合格品/服务的识别和处置记录,判定是否符合标准及程 序要求。
(注:在服务行业中上述处置方式指的是中止不合格服务、道歉、适当赔 偿或给予适当优惠条件等)。
●是否保持不合格品性质以及随后所采取的任何措施的记录(包括所批准 的是让步的记录)?
●是否不合格品得到纠正之后对其再次进行验证?
●对交付或开始使用后发现产品不合格时,是否采取与不合格的影响或潜 在影响的程度相适应的措施?
8.4 数据分析
●是否明确收集数据(如8.2.1、8.2.3、8.2.4、8.3等)的渠道及数据分 析的职责、方法,是否利用了适用的统计技术?
●数据分析的结果,是否提供标准规定的四方面信息,是否及时传递给相 关的部门。
第二篇: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一体化管理体系现场审核要点
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
审核员手册
(试行)
2011年12月26日
目录
一、内部审核要求„„„„„„„„„„„„„„„„„1
二、QMS现场审核要点„„„„„„„„„„„„„„„2
三、EMS现场审核要点„„„„„„„„„„„„„„„9
四、OHSMS现场审核要点 „„„„„„„„„„„„„12
一、内部审核要求
1、基本要求:
1)审核检查记录必须认真、清楚,审核记录要有序号和页码编号,要有审核员的签名;
2)既要记录良好的证据,也要记录问题和不符合,以便于以后作为跟踪,如作为开具不符合的出处;
3)审核过程检查到的资料、问题、不符合,以及抽样的具体情况都要做好记录。
2、审核过程要求
1)审核检查记录要按照审核计划安排的要素(或条款)进行,不得漏掉或忘记审核某个要素(或条款)以及该要素(或条款)的分条款,使审核既有深度又有广度,达到通过审核促进标准化管理、提高国际标准认识的目的。
2)审核过程中要注意明确抽样的项目和样本量,做到合理到位。
3)生产分场、后勤及实业公司等有工作现场的不能遗漏现场检查,而且要有检查的记录(包括好的证据以及问题、不符合)。如燃运分公司的煤场、输煤皮带、工器具仓库,化水分场的水处理、仓库、化验室等,物资公司的仓库,维护分场的加工车间、实业公司的铸造厂、开关厂,饮食公司的工作间、仓库等。
3、不符合项要求
各内审员在开具不符合时应注意以下原则:
1)一项不符合包括不符合事实描述,不符合的性质(是轻微不符合还是严重不符合)、不符合条款(具体地说就是要写明不符合哪个要素以及哪个程序文件或作业文件的哪个条款)等内容。
2)不符合开具建议以审核组名义开具,审核组内部要统一,每个单位至少1项不符合,尤其是生产后勤单位。
3)判定不符合的准则:
a.以客观证据(文件、记录、观察到的事实、经验证的主管领导说的话)证实的事实为依据,是文件内容不符合、记录不符合,还是所观察到的现场实际与文件规定不符、还是领导说的话与文件规定不符。
b.就近不就远的原则,就是开具不符合时要开到与不符合标准条款最接近的。
4、各位审核员在每个单位审核时,本着公开、公正、透明的原则,审核结束后必须当场指出受审核单位存在的问题,让受审核单位清楚扣分原因,避免事后争议。
二、QMS现场审核要点
依据GB/T19001:2008标准编制
4.1 总要求
●一般不作具体审核,一般进行总体评价:是否建立使命了质量管理体系,是否保持了质量管理体系。4.2.1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了解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结构如何,检查是否包括以下内容: —至少6个程序文件(文件控制、记录控制、内部审核、不合格品控制、纠正措施、预防措施)
—过程策划、运行、控制的文件及质量记录。4.2.2 质量手册
—质量手册是否按按文审提出的意见进行了修改?(审核员应对其进行审核,并记录)4.2.3 文件控制
●受控文件的范围是否界定清楚:
如受控文件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以及为确保其过程有效策划和控制所需要的作业指导书、规程等是否纳入受控范围?
●在文件的制定和使用部门抽查文件,证实实施文件控制的情况: a)在文件发布前是否对已其充分性与适用性进行批准。b)是否已规定进行文件评审的时机并实施评审?是否根据评审结果的需要对文件进行必要的修改与更新,并再次得到批准?
c)是否能够识别文件的更改和现行修订状态?
d)是否能确保在使用处得到有效版本的适用文件?
e)文件是否保持清晰,易于识别?(抽查外来文件识别标识及识别的充分性,抽查文件收发记录及现行文件的到岗情况)
f)是否识别所需的外来文件,并控制其分发?查国家、行业标准是否有效版本?
g)防止文件的非预期使用,是否采取了有效控制方法(如加以适当标识),若是要保留作废文件时,是否进行了适当的标识。4.2.4 记录控制
● 查看记录清单,并抽查部分记录,查其标识,是否便于检索?
● 查看保存期规定,并抽查记录的归档、贮存、保护是否符合要求? 5.1 管理承诺
●询问最高管理者是否向组织传达了满足顾客和法律、法规要求的重要性?是通过什么方式传达的?
●询问最高管理者,如何落实保证资源的职责?以文件方式,还是口头指令,若是口头指令可对不同层次抽样展开询问,核实其他人回答与最高管理者陈述是否一致?最高管理者应控制哪些资源,如何去确保资源?是否存在问题? 5.2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询问最高管理者,是否清楚标准对该条款的要求。
●通过什么方式确保顾客的要求得到确定、满足?并根据询问的线索进一步核实。此要素要结合7.2.1,7.2.2,7.2.3,8.2.1等来体现其充分性、有效性。
5.3 质量方针
●通过与最高管理者谈话,证实质量方针内容是否体现了标准的要求,能否为质量目标的建立和评审提供框架。
●是否定期或不定期对质量方针进行评审,以保持其持续适宜性。
●质量方针是否传达到组织内成员,抽查不同层次人员证实对质量方针理解的状况。
5.4.1 质量目标
●面谈并查阅证实性文件:
——质量目标是否体现有能力稳定地满足顾客和法律法规的要求,以及持续改进增强顾客满意方面的内容?是否包括了满足产品要求(产品固有特性)的内容?是否与方针相一致,体现质量方针的要求?
——评价质量目标的适宜性、可测量性、协调性,是否在相关职能和层次上展开,在各个职能部门收集目标实施的证据。5.4.2 质量管理体系策划
●从手册的文件审核及现场审核中,证实企业对QMS的策划,是否满足4.1及质量目标的要求,对体系变更的策划,能否保持QMS的完整性。5.5.1 职责与权限
●询问最高管理者对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相关的部门及岗位的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是否予以规定和沟通?如果有文件,查相关文件。
●现场审核时,抽查相关的部门和人员,以证实相关的职责、权限是否与文件规定一致。5.5.2 管理代表者
●询问最高管理者是否清楚管理者代表的职责和权限
●询问管理者代表如何履行标准中规定的职责并予以证实。5.5.3 内部沟通
●询问最高管理者或管理者代表,如何在组织内部建立适宜的沟通机制,以对QMS有效性的问题进行沟通,是否明确沟通的渠道、方法及频次。并关注:
——今年质量目标的完成情况、方针的实现情况如何向全体员工进行沟通?
——今年有没有重大质量问题、顾客投诉或突出的业绩,是否向全体员工传达?
●面谈,包括不同层次人员的谈话予以证实。注意在各部门和场所观察规定的内部沟通的有效性。5.6 管理评审
●询问最高管理者是否按计划的时间间隔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评审。查管理评审计划、记录、报告,证实是否符合标准中对管理评审输入、输出以及跟踪验证纠正措施的要求。6 资源管理 6.2 人力资源
●是否明确影响产品质量工作的不同岗位人员的能力要求(从教育、培训、技能与经验方面)
●查阅与质量管理体系有关的培训计划、培训记录。
●通过询问了解员工是否认识到所从事活动的相关性和重要性,是否了解与其有关质量目标以及实现情况。
6.3 基础设施
●通过询问/查阅相关文件(不强求形成文件)或现场证实:
——组织的基础设施(如场所、硬件、软件及服务设施)是否能满足实现产品/提供服务的需要。
——是否提供并维护所必需的基础设施?查维护要求及实施记录。
●生产、施工行业主要指生产、施工设备以及产品质量有关的基础设施,包括生产车间的通风、供暖、空调设备。服务行业主要指服务和服务提供设备,如为顾客提供使用的电梯、空调、运输车辆、通讯、娱乐、运动设备,等等。6.4 工作环境
●通过询问/查阅相关文件或现场证实,组织的工作环境是否能满足实现产品/提供服务的需要。
●注意生产、施工、服务行业工作环境的要求有较大差别。另外,不要忽略试验室、计量室、库房的工作环境要求。7.1 产品实现的策划
●常规情况:是否确定了产品实现的主要过程(按7.2-7.5)?如有删减,是否能免除组织提供满足要求产品的能力和责任(应以文字予以描述,或在相关章节体现)。产品实现过程有无外包,组织对外包过程是否做到了有效的控制。
●特定情况:对于特定的产品、项目或合同是否识别,是否针对与常规不同的特定内容进行了策划,策划的输出形式是否适宜,内容是否有针对性可操作?
说明:
1.对常规策划,可通过与管理者代表及体系策划的主要人员进行交流,了解对产品实现过程是如何策划的,因第七章各个条款都存在着策划活动,因此对本条款的审核,要通过对第七章全部审核完后,由审核组长或专业审核员汇总,得出策划的输出形式和内容是否适宜的结论。
2.与产品实现过程的策划人员进行交流,了解对特定的产品、项目或合同识别、策划的过程。
7.2.1与产品有关的要求的确定
●询问相关的职能人员是否识别并确定顾客的要求(包括交付和交付后活动的要求),包括顾客没有明确,但规定或已知预期用途所必需的要求(产品的固有特性),以及与产品有关的法律、法规要求。
●对上述产品识别出的要求是否转化为7.1、7.3、7.4、7.5的输入。7.2.2与产品有关的要求的确定
●抽查合同评审记录,判定在向顾客承诺提供产品之前,对于7.2.1中确定的与产品有关的要求是否进行了评审,评审内容是否满足标准的要求。
●对顾客没有提供形成文件的要求时,在接收顾客要求前,是否都进行了确认?
●产品要求变更时,抽查评审记录及相关文件的修改记录,并询问相关人员是否知晓已变更的要求?
●合同分类以及评审要求
——制造业:一般分为常规合同和特殊合同,各抽几份查看是否在承诺前进行评审,评审过程是否符合组织的规定?
——施工业:一般分招标阶段、投标阶段、合同草案三个阶段,均需进行评审。
——服务业:有散客、团体合同,短期、长期合同,租赁合同,需结合不同的服务性质进行合同评审。
7.2.3 与顾客的沟通
●是否明确与顾客沟通的职责、权限及渠道、方式,抽查几份与顾客沟通过程或结果的记录。
●对于顾客的反馈(包括投诉),是否按规定进行处理并及时向顾客反馈。7.4 采购
●采购类型:——制造业,分为原材料、零部件、外协件等。可能由不同部门主管。
——施工业:分为原材料、工程分包。试验、计量等外包由认可单位控制,可不查其评价记录。
——服务业,分为原材料、服务设备、外包服务项目。7.4.1 采购过程
●是否对产品实现和对最终产品有影响的采购品如原材料、机加工厂的模具等进行了控制?
●抽查几类采购原材料、零部件,判定是否明确选择、评价和重新评价的准则,是否依据准则要求实施。
●是否保持对供方的评价结果及评价所引发的任何必要措施的记录。●对外包方是否按本条款对其进行了选择和评价/重新评价,是否对外包方相关活动进行了适当的控制? 7.4.2采购信息
●询问采购信息的形式(采购计划/合同、实物、图样等),组织是否考虑标准7.4.2中a/b/c条款的相应要求。
●能否确保采购要求是充分与适宜的。7.4.3 采购产品的验证
●组织是否确定并实施进货检验或其他必要的活动,以满足采购要求(包括对外包过程的验证)。
●当组织或顾客有现场验证要求时,组织是否在采购信息中对验证的安排和产品放行的方法做出规定。7.5.1 生产和/或服务提供的控制
通用审核要求:
●是否对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控制进行策划(人、机、料、法、环)并做出适当的规定?
●适用时生产和服务部门或人员是否得到产品特性的信息,如产品规范、图样、服务规范等?生产企业指产品图纸、产品标准,服务业指服务规范。必要时,具体作业人员能否得到并执行有效的作业指导书?制造业指工艺,施工业指施工规范、技术交底书,服务业指服务提供规范。
●使用的设备能否满足实现产品特性及过程能力的要求,并对设备有计划的维护保养?
●是否配备并使用必要的监视和测量设备,或委托检验,实施已策划的监视和测量活动。
●是否依据策划的安排对产品/服务的放行、交付和交付后活动予以实施? 制造业审核要求: ●查科室,主要查
——是否制定或得到产品标准、图纸、工艺等文件;
——设备精度如何确定,现生产线的设备能否满足产品加工要求;
——主要控制哪些参数?工艺规定与现场实际是否一致? ——对生产车间工艺执行的控制(工艺纪律检查)及发现问题采取的措施。●查车间,主要查
——班组是否有图纸和/或工艺,观察工人是否按工艺加工。——抽查已加工产品是否符合图纸/标准要求。
——查看特殊过程参数监控记录与现场显示仪表数据。服务业审核要求: ●查科室,主要查
——是否有服务规范、服务提供规范(名称不限)并发放到相关部门? ——如何控制每个部门/人员按规范服务? ●查服务部门/现场,主要查
——是否清楚服务规范、服务提供规范要求,——询问对服务人员的服务如何监视、测量,观察服务人员的服务是否符合规范。
——现场查看服务设备是否满足规定要求和顾客要求?
——服务涉及到实物产品能否满足规定要求?如餐饮业的饭菜、批发零售的商品、顾客洗涤用品等顾客用品。7.5.2 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确认
●有无当生产和服务过程的输出不能由后续的监视或测量加以验证的过程,包括仅在产品或服务已交付后问题才显现的过程?如有这样的过程,查看是否对这些过程证实实现所策划结果的能力进行了确认。确认过程是否满足标准要求。
7.5.3 标识可追溯性
●询问是否根据监视和测量要求识别产品的状态,现场查看检验状态标识。●询问有无可追溯性要求的场合,查看是否控制并记录产品/服务唯一性的标识。
7.5.4 顾客财产
●是否充分识别组织控制下或组织使用的顾客财产(包括知识产权)?是否对供其使用或包含于产品的顾客财产进行验证、保护、防护。顾客提供产品当出现丢失、损坏、不适用情况时,是否及时通知顾客,并予以记录? 7.5.5 产品防护
●询问并现场观察判断组织是否在内部处理和交付预定的地点期间对产品提供适当的防护(包括标识、搬运、包装、贮存和保护)?防护的范围是否包括了产品的组成部分(原材料、半成品和零部件)? 7.6 监视和测量装置的控制
●在使用部门,询问主管人员使用了哪些监视与测量装置,并现场抽查监视和测量装置的校准状态。
●在主管部门,检查:
——组织是否对所有的监视和测量设备(本组织提供的以及顾客提供的)进行按照标准的要求进行校准、标识、调整、防护等管理,以确保监视和测量结果有效。
——对于监视和测量的装置是否在初次使用前对满足预期能力予以确认,并在必要时重新确认?
——当发现测量设备偏离校准状态或损坏时,对以往测量结果的有效性是
否进行评价和记录?是否对该测量设备和任何受影响的产品采取适当的措施?是否保存了校准和验证结果的记录?
●对于贸易结算、安全卫生、环境的监视测量设备,需按国家规定的检定周期送交检定机构进行强检,非强制性计量器具的检定周期,可由受审核方自己规定,也可以自己进行校准。8.2.1顾客满意
●询问组织是否确定了监视、获取顾客满意信息的渠道、方法和频次?是否确定了分析利用顾客信息的频次、方法和职责?并抽查有关的实施证据。8.2.2 内部审核
●查看是否按规定的时间间隔及审核方案的安排进行了内部审核?并在一年内覆盖组织的QMS全部范围。
●查看内审计划、内审记录、内审报告,以判定:内审的策划是否适宜,内审员是否具备能力,计划安排是否有公正性;审核过程及结果是否客观、有效。
●查看内审中不符合项及采取措施的证据,判定消除不符合及其原因的措施是否有效,是否有跟踪活动,包括对所采取措施的验证和验证结果的报告。8.2.3 过程的监视和测量
●查看是否明确需要监视和测量的过程?是否明确监视和测量的方法,以证实过程实现所策划的结果的能力。
●当过程未能达到所策划的结果时,是否采取了适当的纠正措施?
●服务行业,其过程和最终检验一般不可分,允许受审核方不予区别。8.2.4 产品/服务的监视和测量
●查看是否明确对产品的特性进行监视和测量的时机和要求,抽查用以证明符合接收准则的监视和测量的证据,并查看是否指明有权放行产品的人员。
●是否有紧急放行情况?如有,是否得到有关授权人的批准,适用时得到顾客的批准?
●服务业指对服务的测量,一般包括组织评价和顾客评价。8.3 不合格品/服务控制
●询问并抽查对不合格品/服务的识别和处置记录,判定是否符合标准及程序要求。
(注:在服务行业中上述处置方式指的是中止不合格服务、道歉、适当赔偿或给予适当优惠条件等)。
●是否保持不合格品性质以及随后所采取的任何措施的记录(包括所批准的是让步的记录)?
●是否不合格品得到纠正之后对其再次进行验证?
●对交付或开始使用后发现产品不合格时,是否采取与不合格的影响或潜在影响的程度相适应的措施? 8.4 数据分析
●是否明确收集数据(如8.2.1、8.2.3、8.2.4、8.3等)的渠道及数据分析的职责、方法,是否利用了适用的统计技术?
●数据分析的结果,是否提供标准规定的四方面信息,是否及时传递给相关的部门。
8.5.2 纠正措施
●查看是否针对内审和管理评审之外产生的不合格,采取纠正措施,能否消除不合格产生的原因。
●是否将成功的纠正措施引起的更改纳入文件? 8.5.3 预防措施
●查看是否有潜在不合格,如有,查看是否按照标准要求采取预防措施,以消除潜在不合格产生的原因。
三、EMS现场审核要点
依据GB/T24001:2004标准编制
4.1总要求
一般不作具体审核,仅进行总体评价:是否建立、保持并持续改进EMS,是否书面确定EMS覆盖的范围。4.2环境方针
方针是否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确定并确保其在EMS的覆盖范围内:
方针是否适合于活动、产品和服务的性质、规模和环境影响,是否为组织建立和评审环境目标和指标提供框架;
方针是否承诺遵守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和与其环境因素有关的其他要求; 方针是否对持续改进和污染预防做出承诺;
方针是否形成文件,是否付诸实施并予以保持;
方针是否传达到所有为组织工作或代表组织工作的全体人员,是否要为公众所获取。
4.3.1 环境因素
是否建立并保持了程序,环境因素识别是否充分,有无遗漏; 是否判别出重要环境因素,是否遗漏了重要环境因素; 是否有(重要)环境因素清单并及时更新;
建立、实施和保持EMS时,是否考虑了重要环境因素。4.3.2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
是否建立了程序,是否满足标准的要求;
是否识别适用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并建立获得这些要求的渠道,是否确定这些要求和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
建立、实施和保持EMS时,是否考虑了这些适用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4.3.3 目标、指标和方案
是否针对每一有关职能和层次,建立、实施并保持环境目标和指标,是否形成了文件;
环境目标和指标是否尽可能可测量,是否与环境方针一致,是否考虑了法律法规、自身的重要环境因素、可选技术方案、财务、运行和经营要求,以及相关方的观点;
是否建立、实施并保持旨在实现目标和指标的一个或多个方案;
方案是否规定组织内各有关职能和层次实现目标和指标的职责,是否包含实现的方法和时间表。
4.4.1 资源、作用职责和权限
管理者是否为体系运行提供必要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专项技能、基础设施、技术和财力资源;
组织是否对各层次的职责、作用和权限作出明确规定,形成文件,并传达到各层次;
最高管理者是否任命专门的管理者代表,明确其作用、职责和权限,管理者代表是否很好的完成了他的职责。4.4.2 能力、培训和意识
是否确保所有为组织或代表组织从事可能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工作的人员,都具备相应的能力,并保存相关记录;
组织是否确定了各层次员工的培训需求,是否提供培训或采取其他措施满足培训需求,是否保存相关记录;
组织是否建立、实施并保持程序,使为组织工作或代表组织工作的人员都具有标准要求的意识。4.4.3 信息交流
是否建立、实施并保持信息交流程序,并符合标准的相关要求;
组织内部各层次和职能间的信息交流是否畅通,是否能保证体系的有效运行;
与外部相关方联络的接收、成文和答复是否充分、及时、有效;
涉及到重要环境因素时,是否决定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是否规定交流方式并遵照执行。4.4.4 文件
是否以书面或电子版的形式形成了管理手册或类似的文件; 文件内容是否充分满足标准的要求;
文件的结构和层次是否清晰,是否给出了查询相关文件的途径。4.4.5 文件控制
组织是否制定程序,程序中是否包括对文件的批准、发放、使用、评审、更改、报废、回收等进行管理的内容;组织是否依据此程序对文件进行了管理;
文件管理是否控制所有与环境管理相关的各类文件,如手册、程序、作业指导书、操作规范、表单、环境法律法规等;
文件控制是否做到:便于查找、定期评审和修订、确保对环境控制和管理起关键作用的岗位都能得到现行有效的文件、文件失效后及时收回并采取措施防止误用、失效后还应保留文件应做好标识防止误用;
所有文件是否都字迹清楚、标识明确、注明批准和修订日期,并在规定期内予以保留。4.4.6 运行控制
对于可能偏离方针、目标指标的与重要环境因素有关的运行与活动,是否建立、实施并保持成文的程序;程序内容是否全面,是否包括产品的设计与开发、采购、运输、贮存、使用、生产与维护过程、废物处理等有关方面;
在各个程序中是否规定了运行与活动的运行准则,包括如何进行操作,操作的具体要求和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的规定,运行准则是否切实可行,是否与组织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对于为组织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供方和分承包方,若他们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中存在重要环境因素,组织是否建立并保持管理程序对他们进行管理,是否将相关要求通报他们。
4.4.7 应急准备与响应
组织是否建立、实施并保持程序,程序中是否确定潜在的事故或紧急情况,并规定如何预防事故的发生,一旦事故发生后应如何采取措施,预防和减少伴随的环境影响。
组织是否定期评审应急和响应程序,是否在事故与紧急情况发生后,修订该程序;
可行时,组织是否定期对程序进行了试验,以判断现有的设施及唾弃对预防和控制紧急情况的有效性,以便做出调,这一过程是否进行了记录。
现场应急设施及员工应急意识和相关知识情况。
4.5.1 监视和测量
组织是否建立、实施并保持程序,对可能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运行的关键特性进行例行监视和测量。
现场抽查对环境表现的监测信息、所采取的运行控制、对组织环境目标和指标符合情况的文件记录。
是否校准并妥善维护监测设备,并保存相关的记录。4.5.2 法规符合性评价
组织是否建立、实施并保持程序,以定期评价对适用的法律法规以及其他应遵守的要求的遵循情况;
是否保存上述定期评价结果的记录。4.5.3 不符合,纠正与预防措施
组织是否按标准要求建立适宜的程序,用来处理实际或潜在的不符合,采取纠正与预防措施。
组织是否按照程序要求实施并保持该程序;
纠正与预防措施是否与问题和环境影响的严重性相适应; 组织是否能确保必要的更改,都纳入环境管理体系文件。4.5.4 记录控制
组织是否按标准要求建立适宜的程序,用来标识、存放、保护、检索、留存和处置环境记录;
记录是否字迹清楚,标识明确,并提供可追溯性; 组织是否按照程序要求实施并保持该程序。4.5.5 内部审核
组织是否按标准要求建立、实施并保持适宜的内审程序; 组织是否按照计划的间隔和内审程序要求进行内审。
审核方案的策划、实施和保持是否依据运行的环境重要性和以前审核的结果;
对审核员的选择和审核的实施是否能确保审核过程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是否将审核结果向管理都报送。4.6 管理评审
是否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按规定的时间间隔进行管理评审,以确保EMS的持续适用性、充分性有效性;
管理评审的内容是否包括对环境管理体系进行改进和修改的需求; 管理评审输入信息是滞符合标准规定的内容;
是否保存管理评审记录,管理评审的结果是否形成文件;
管理评审的输出是否包括为实现持续改进而做出的,和环境方针、目标以及其他环境管理体系要素的修改有关的决策和行动。
四、OHSMS现场审核要点
依据GB/T28001:2001标准编制
4.1 总要求
一般不作具体审核,仅进行总体评价:是滞建立健全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否保持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4.2 职业健康安全方针
1.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的内容是否符合要求; 2.是否形成文件,有无批准证据;
3.方针的形成过程,员工及其他代表的参与情况; 4.如何传达沟通,不同层次人员的理解程度;
5.与相关方就方针进行交流的机制是否建立,效果如何? 6.如何进行评审,以保证持续的适宜性。4.3策划
4.3.1 对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 1.程序的充分性和动态适用性;
2.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方法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3.危险源辨识结果的充分性、风险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风险控制措施的协调一致性;
4.如何评审与更新,以保持最新信息 4.3.2法规和其他要求
1.程序的充分性和适宜性;
2.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识别获取情况; 3.是否适时更新;
4.向相关人员或相关方传达情况。4.3.3 目标
1.目标建立的依据和背景,是否充分考虑了风险评价的结果等因素; 2.目标是否形成文件,与方针的关系;
3.如何体现保护员工健康安全和持续改革蝗承诺; 4.必要的分解、量化和可监测性; 5.评审安排和评审结果
4.3.4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
1.方案是否形成文件,与目标的关系;
2.职责、权限、方法、步骤、资源、进度安排是否明确; 3.评审及动态管理情况。4.4 实施与运行 4.4.1 结构和职责 1.作用、职责、权限是否形成文件并涵盖职业健康安全活动和职能(部门、岗位); 2.沟通的方式和效果;
3.承担管理职责的人员,对持续改革的承诺的态度; 4.管理者代表是否是最高管理层中成员;
5.最高管理者和管理者代表职责权限的理解与落实; 6.员工及员工代表参与的安排; 7.现有资源的充分性与适宜程度;
8.资源提供安排对条件、环境变化的适宜性。4.4.2 培训、意识和能力 1.程序的充分性和适宜性
2.岗位能力和意识需求的规定; 3.培训的安排与针对性; 4.培训计划的动态管理;
5.培训有效的评价考核方法及结果; 6.意识教育的安排及效果; 7.员工实际能力和意识抽查。4.4.3协调和沟通
1.程序的充分性和适宜性,是否明确了沟通的方式、渠道、职责等; 2.沟通的内容及效果;
3.员工参与和协商是否形成文件及通报相关方情况; 4.员工参与协商的内容及效果; 5.抽查员工实际参与情况。4.4.4文件
1.如何确定体系文件的范围;
2.所确定的文件结构、数量和详略程度是否适宜; 3.文件的查询途径。4.4.5 文件和资料控制
1.程序的充分性和适宜性;
2.是否对体系所要求的全部文件均实施、控制;
3.控制的内容是否符合本条款的5个方面的要求,实施情况如何; 4.控制的证据要与实施一致。4.4.6运行控制
1.策划的运行控制的范围、内容及程序化要求;
2.程序的充分性和适宜性,是否涵盖“规范”要求的三个方面; 3.程序或相关文件是否明确运行准则;
4.是否明确相关供方与合同方,有关控制程序和要求以何方式通报; 5.程序和相关文件的实施情况。4.4.7应急准备和响应
1.程序的充分性和适宜性;
2.识别出潜在事故、事件或紧急情况是否充分; 3.应急计划与识别结果的一致性; 4.应急准备包括应急设备的充分性; 5.评审、培训、定期测试情况;
6.现场应急设施及员工应急意识和相关知识情况。4.5检查和纠正措施 4.5.1绩效测量和监视
1.程序的充分性和适宜性;
2.定性和定量测量的范围与方法的适宜性。
3.主动/被动测量的内容与组织实际情况的一致性; 4.绩效测量和监测结果的符合性; 5.相关数据和结果证据的保持;
6.所确定的监测设备及其控制情况。
4.5.2事故、事件、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 1.程序的充分性和适宜性;
2.事故、事件、不符合的报告、调查、处理的方法、渠道、职责是否明确; 3.事故、事件、不符合的处理措施及效果; 4.纠正和预防措施信息来源及需求的确定; 5.实施的效果和证据;
6.所涉及的文件修改的控制。4.5.3记录和记录管理
1.程序的充分性和适宜性;
2.记录的范围、种类和内容能否达到证实和可追溯的要求; 3.控制的内容和管理情况是否符合本条款的要求,实施如何; 4.现场记录的保管、填写等情况。4.5.4审核
1.程序的充分性和适宜性; 2.内部审核策划过程和结果; 3.审核准备的实施情况:
a.审核组的组成及人员资格; b.审核计划的编制;
c.审核工作文件(检查表)的准备。4.审核的实施情况:
a.审核过程的证据(检查记录); b.不符合报告的编制。
5.审核的充分、独立、客观、公正性; 6.审核的结果和审核报告。4.6管理评审
1.管理评审是否在规定范围内定期开展; 2.评审输入信息是否完整、充分;
3.如何评价体系的持续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 4.评审输出中包括哪些改进要求和决定; 5.这些要求和决定的落实情况; 6.是否形成评审文件。
第三篇:质量、环境、安全管理体系最新审核要点
质量和环境/安全管理体系审核重点检查项目
质量/环境/安全体系审核要点
一、手册及文件评审;体系总体评估(Q:4.2.2;E:4.1 ;O:4.1)1)手册是否界定质量/环境/安全相应体系的范围?是否有质量体系条款删减?删减合理性如何?
2)手册是否包含或引用必须的程序文件?是否有过程之间关系的描述? 3)结合公司文件体系及运行状况总体评估质量/环境/安全运行情况?
二、方针目标(Q:5.3,5.4.1;E:4.2,4.3.3;O:4.2,4.3.3)1)查质量/环境/安全的方针、目标: 2)是否形成文件,并有正式批准的证据?
3)质量/环境/安全目标是否与质量方针一致?是否是在质量/环境/安全方针的框架下展开的,与所确定的范围是否一致?
4)在与质量环境管理相关的职能和分层次上是否建立了质量/环境/安全目标?是否形成了文件?有批准的证据吗。
5)针对相应的环境/安全目标是否有相应的方案,方案是否包括:时间、方法、责任人?
6)各部门是否已经对相关的目标完成情况进行统计,是否实现?如果没有实现是否已经有相应的改进措施?落实情况?是否形成了文件?有批准的证据吗?
7)质量/环境/安全方针是如何向全体员工传达的?并通过其他过程审核时与各个层次员工的接触,了解员工对质量/环境/安全方针的理解程度; 8)质量/环境/安全方针在什么时机评审?如果已经进行了评审,查评审的情况,是否保证了质量/环境/安全方针的持续适宜性?
三、环境因素/危险源辨识(E: 4.3.1;O: 4.3.1;)
1)是否按照工作流程或部门职责识别了环境因素/危险源,并保留了环境因素/危险源清单等相应的记录,是否有审批?环境因素/危险源是否齐全?
质量和环境/安全管理体系审核重点检查项目
2)针对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控制措施是否形成程序文件?查看文件或询问相应程序规定。
3)是否已经评价并有相应的评价记录,有重大环境因素/危险源清单等记录?
4)是否已经针对重大环境因素/危险源建立了相应的控制方法,如:运行控制程序或目标方案? 查看控制措施记录。
5)重大环境因素/危险源是否经过评审或重新评定?查看风险评价记录。6)是否有关于重大环境/危险源的监测或检查?查看记录。
四、文件管理(Q:4.2.1,4.2.3;E:4.4.4,4.4.5;O:4.4.4,4.4.5)1)查文件的编制、审核、批准的相关记录; 2)通过交谈了解实际情况与文件是否相符?
3)查文件的发放、借阅、更改等是否符合相关文件的规定,如果是用发放记录进行控制,发放记录能证实发放的全部情况吗?是否能区别文件的发放对象?是否有发放编号?是否有文件的签收的证据?
4)标准要求必须形成程序文件的过程:环境因素、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能力、培训和意识、信息交流、运行控制、应急准备和响应、监测和测量、合规性评价、文件控制、记录控制、内部审核、不合格品控制、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是否制定了程序文件?相应的文件、记录清单和有效文件清单?
5)抽查不同部门现场的文件与文件的发放记录是否一致,查现场的文件的受控情况,到文件的使用部门,查相关的文件是否发放到位?有效、在用的文件是否能够提供?
6)各部门使用的文件是否保存完好?内容是否清晰?是否会产生有误的信息?
7)规定了哪些文件评审的时机?是否按规定的时机对文件进行了评审?文件评审发现了哪些问题?是否引起了文件的修改?文件修改经过审批了
质量和环境/安全管理体系审核重点检查项目
吗?对文件更改的审批符合文件管理的规定吗?更改后的文件是否保证了充分性和适宜性?
8)查文件的作废管理:作废文件是否都已收回或自行销毁?收回的废文件是否已销毁?如有发放记录,可从中抽一些作废文件查收回或销毁的证据;合理保留的废文件是否有标识能防止误用?
五、记录管理(Q:4.2.4;E:4.5.4;O:4.5.4)1)查看记录控制程序,了解其记录的控制措施?
2)查记录清单、记录的归档情况,记录是否清晰、易于识别和检索? 3)查现场的使用的记录与受控版本是否一致?
4)结合其他过程的审核,查相关记录的贮存、保存期限和处置?
六、法律法规及外来文件的管理(Q:4.2.3g),7.2.1;E:4.3.2,4.5.21;O:4.3.2,4.5.2)
1)外来文件/法律法规的分类情况如何?职责如何安排?特别是对外来文件/法律法规更新的跟踪渠道和职责怎样规定?
2)查外来文件/法律法规清单或目录,组织对与质量/环境/安全管理体系有关的外来文件是否识别充分了?特别是新换版或修订的外来文件是否已识别了?
3)外来文件/法律法规的发放如何控制?重要的外来文件是否有明确的发放对象?
4)作废的外来文件/法律法规是否收回或销毁?
5)在使用部门查必要的外来文件/法律法规是否有提供?保存是否完好?是否有无关的外来文件?
6)如何对守法情况和法律法规的适宜性进行控制和评价?是否定期的进行评价?收集的法律法规是否与重要环境因素/危险源相对应?
7)针对公司所确定的其它环境/安全要求是否遵守如何进行评价?查看证实记录。
质量和环境/安全管理体系审核重点检查项目
七、管理职责(Q:5.1,5.2,5.4.2,5.5.2 ;E:4.4.1;O:4.4.1)1)管理层是如何实现管理承诺的证实(守法宣传;方针制定;目标确保制定;资源评审;管理评审实施等)
2)通过交谈和查阅相关证据,了解最高管理者是如何传达满足顾客和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重要性的?
3)通过交谈了解最高管理者提供了哪些资源?这些资源能否满足质量/环境/安全的相应需求?
4)最高管理者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意识如何?是否清楚如何通过组织的一系列活动来实现?是否明确了责任?是否清楚地了解市场变化和顾客需求?是否了解顾客满意或抱怨的情况? 5)质量管理体系变更时是否仍在正常有效地运行?
6)管理者代表是如何履行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的建立、实施和保持的职责的?
7)管理者代表通过什么方式向最高管理者报告质量管理体系的业绩?提出了哪些改进的建议?
8)在提高员工质量/环境/安全意识方面,管理者代表领导协调、组织实施了哪些活动?效果如何?
9)管理者代表在内审工作中的职责如何?
八、信息交流与沟通、合作与协商(Q:5.5.1,5.5.3;E:4.4.3; O:4.4.3)1)各机构、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是否已明确?没有矛盾、含糊和不一致? 2)确定的职责和权限是如何向员工传达的?
3)部门内部与部门之间如何对职责权限、环境因素、危险源、法律法规目标实现等事件进行沟通的?: 4)本组织有哪些内部沟通渠道和方式?
5)通过各部门的审核了解各层次管理者对自己的职责和权限是否已经清楚并理解?
质量和环境/安全管理体系审核重点检查项目
6)内部沟通有哪些内容?沟通的效果如何? 7)如何就环境/安全方面的知识向业户进行宣传?
8)如何接收外来的文件、法律法规关于环境方面的信息接收?如何处理?或分发?
9)质量/环境/安全意识的宣传教育活动的证据,如会议记录、发言提纲、宣传品、简报、内刊等?
10)是否在危险源辨识、事件调查、方针及目标制定等活动中由员工进行参与。查看是否建立、保持和实施员工参与的程序。11)是否与影响的外部方就安全方面进行协商?
九、管理评审(Q:5.6;E:4.6;O:4.6)
1)管理评审频次是什么?是否发生过追加管理评审的特殊情况?
2)管理评审活动是否进行了策划?查上一次管理评审的资料,包括了输入、输出、评审记录评审报告等资料?各项资料是否满足标准要求? 3)管理评审的内容围绕质量/环境管理体系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是否评审了质量/环境管理体系(包括方针和目标)改进的需要? 4)管理评审是否形成了关于质量/环境管理体系及过程的改进、产品的改进、对资源需求的决定和措施?整改的证据是否符合要求?
十、人力资源管理、能力、意识和培训(Q:6.2;E:4.4.2;O:4.4.2)1)查人员能力的确定:根据法规和公司岗位的职责权限规定,是否确定了任职人员相应的能力要求?体现在什么文件中?(如《岗位说明书》)2)相关人员的上岗证书,是否符合要求(抽查电工证、焊工证、内审员证等资料)?
3)是否有与质量/环境/安全管理相关的重要岗位?岗位职责如何?现有人员是否符合要求?
4)抽查部分人员的教育、培训、技能和经验的记录或通过现场考核,确认是否满足能力要求?
质量和环境/安全管理体系审核重点检查项目
5)是否制定关于培训或招聘方面的计划?查看招聘材料。
6)对员工进行质量意识培训教育的相关证据,如会议记录、培训记录、宣传品、与各层次员工交谈等。
7)对培训或其他措施是否进行了评价,效果评价的证据?
8)如何确定各种服务过程对人员能力的要求?以及现有人员进行考核评估的材料,对发生不符合要求采取的措施?以及措施的实施效果的验证。9)如何进行员工能力考核、激励的?
十一、基础设施(Q:6.3;E:4.4.1;O:4.4.1)
1)了解各部门基础设施的分类情况,管理的职责和分工是怎样的?管理要求、保养制度等?保养和维修是否符合要求?
2)对基础设施管理工作的检查如何进行?对基础设施完好状况的检查工作的情况如何?检查的结果怎样?
3)有问题的基础设施是否进行了处置?对潜在问题是否采取了预防措施? 4)文件及记录:基础设施管理台帐,基础设施的技术文件资料;现场观察基础设施的管理情况;基础设施申购的相关资料;基础设施大、中、小修及日常维护保养计划及实施记录;对基础设施的检查及后续措施的记录。5)环境/安全所需要的设备、设施是否能够满足要求?
十二、工作环境(Q:6.4)
与质量/环境管理体系相关的工作环境的要求,现场工作环境实况,各项管理制度实施的证据,对工作环境检查的记录及后续的改进措施。
十三、服务过程的控制/运行控制/应急准备与响应(Q:7.1,7.5.1,7.5.2,7.5.3,7.5.4,7.5.5;E:4.4.6,4.4.7 ;O:4.4.6,4.4.7)
1)各部门提供服务提供过程基本情况的文件,如运输、维修等服务提供过程的文件,服务实现的质量目标是什么?达到了吗?实施记录、对实施的检查和控制记录
2)设定的质量/和环境目标和过程的标准,实现各种目标和标准要求的记录
质量和环境/安全管理体系审核重点检查项目
或文件;
3)与服务过程监督和测量相关设备和监测装置的管理记录,如:测温的仪器、压力表等;
4)现场服务的提供情况,包括服务过程,监视、监督和检查过程,各种为保证服务质量和环境管理的实现的过程设备和监测装置的现场管理和相关的记录,过程监控和检查活动提出的改进措施证据; 5)放行、交付活动的记录和现场情况;
6)为客户提供服务后的满意调查、服务质量跟踪等实施的记录和现场情况; 7)各服务或设备、机房的现场的各种监视和测量状态标识的样式及现场标识的状况;维修零部件、车辆等的追溯性信息。
8)服务过程中涉及的顾客财产的登记或台帐,识别、验证、保护、维护的记录,发生丢失、损坏、不适用的情况及向顾客报告的记录;
9)产品防护的管理制度,现场中防护的标识、搬运、包装、贮存和保护的现状,搬运工具,包装材料及包装后的产品情况,贮存设施和条件等; 10)各种环境管理要求的废弃物(固废、废水、废气等)的管理、处置的记录以及发现不符合的处理证据,和纠正措施效果的验证;
11)各种安全管理要求的危险源控制、处置记录以及发现不符合的处理证据,和纠正措施效果的验证;
12)各类应急相应的预案的实施或演习的证据和演习效果、预案实施效果的评估和改进的记录以及现场的情况。
十四、与顾客有关的过程及顾客满意/不合格控制(Q:7.2.1,7.2.2,7.2.3,8.2.1)1)查各部门与顾客有关过程的职责安排及分工,查与顾客有关的质量/环境目标和各种目标实现情况的记录。
2)就服务质量/目标,环境管理目标/方案如何与顾客沟通,并确定顾客的需求(顾客明示的或隐含的要求、法规要求、组织自己附加的要求)?查阅相关的文件和记录。
质量和环境/安全管理体系审核重点检查项目
3)对向顾客提供的特约服务应查有关的要求的评审:公司是否有能力满足这些要求,如何传达顾客的信息?发现问题时是否采取了后续措施?结果如何?
4)查与顾客的沟通:如何与顾客沟通?(沟通的证据)对顾客的意见、抱怨和投诉是如何处理的?是否对顾客反馈的信息进行了记录并及时处理,特别是顾客的抱怨、投诉?
5)顾客满意度的质量目标?是否实现?文件中如何规定顾客满意监视和测量的过程?是否符合要求?顾客满意问卷或调查表,座谈会记录,调查报告和顾客反馈意见登记
十五、采购/不合格控制(Q:7.4.1,7.4.2,7.4.3,8.3)
1)与采购有关的质量/环境体系文件,相关的程序文件和支持性文件,采购要求、采购产品标准等;
2)相关的职责安排及质量/环境目标(对供方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环境要求,以及实现情况);
3)查供方评价和重新评价记录及支持性证据(营业执照、资质证书、许可证、调查表、检验报告、样品试用报告、业绩证明材料、过程程序、设备情况、人员能力等),评价结果及后续措施记录,合格供方名单;
4)采购文件,如采购计划、采购合同、采购清单等,供货记录或报验记录,采购产品的验证记录等;
5)采购产品的质量情况记录,及相应的数据分析记录?对发现的不合格物品的处理和相关记录?以及是采取纠正措施的记录。
十六、监视和测量设备/不合格控制(Q:7.6,8.3; E:4.5.1 ;O:4.5.1)1)查监视和测量设备的管理文件;
2)按照文件要求的监视和测量设备台帐(包含质量、环境、安全三方面的监测设备),技术资料。
3)查检定、校准计划;校准检定机构的资质证明,校准记录校准检定证书、质量和环境/安全管理体系审核重点检查项目
标识
4)现场对监视和测量设备的管理;在搬运、维护和贮存期间对装置是如何保护的?
5)评审以往测量结果的记录;是否能够识别设备的校准状态? 6)对不合格的监测设备和受影响的产品采取了哪些措施?效果如何?
十七、内部审核/不合格控制(Q:8.2.2,8.3;E:4.5.5;O:4.5.5)1)查上一次内部审核所发现的不符合的整改和验证,上次内部审核的范围(是否包括了质量/环境/安全管理的全部工作内容?)2)上次内审的资料可包括:审核计划、审核检查表、审核检查记录、审核首、末次会议签到或记录、不合格报告、审核报告、对审核中发现问题的数据分析情况纠正措施及验证报告;
3)本次内部审核的计划(对具体审核的安排,即审核计划是否合理?审核文件(检查表)的准备是否充分?)
十八、服务过程和结果的监视和测量/不合格控制(Q:8.2.3,8.2.4,8.3;E:4.5.1,4.5.3;O:4.5.1,4.5.3)
1)如何对服务过程和结果进行监督和测量以保证质量/环境/安全管理目标的实现?是否有相关的文件规定?查实施的记录和检查的结果中出现的问题及后续措施的记录。
2)对环境/安全管理的各重要设备、工作过程如何进行监控?实施的过程和结果如何?是否能够提供问题及后续措施的记录?
十九、改进措施(不符合、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Q:8.4,8.5;E:4.5.3; O:4.5.3)
1)质量/环境/安全目标的完成情况和没有完成所产生的纠正预防措施? 2)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及其他相关的文件的执行情况?
3)来自日常的检查、测量、顾客满意等方面产生的不符合、投诉信息的纠正、预防措施是怎样的?执行验证的效果如何?
质量和环境/安全管理体系审核重点检查项目
4)查潜在不合格信息记录、纠正措施记录(不合格事实、原因分析、措施计划、措施的实施及结果、措施验证)以及不合格信息记录及评审记录。5)查看数据分析结果报告(是否涵盖顾客满意、与产品或服务要求的符合性、过程和产品的特性与趋势、供方相关信息),是否利用分析结果进行体系的改进?查看改进实施情况。
第四篇: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审核需准备资料
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审核需准备资料
1、管理手册、程序文件、三级文件(管理制度),<为初审或再认证版本>
2、内部审核、管理评审(本)
3、目标、指标、管理方案分解及考核(本)
4、文件/记录清单、分发记录、外来文件清单、任职条件、人员证书;
5、本培训计划及记录;(本)
6、纠正及预防措施记录表;(本)
7、风险识别分析控制措施表、内外部环境识别表;适用的知识识别记录;
8、合格供方名单及评价记录;(本)
9、生产设备台账及维护保养计划记录/特种设备检定报告(审核期间有效);
10、检测设备台账及检定报告(审核期间有效);
11、产品工艺流程图、作业指导书、操作规程、规章制度;<为初审或再认证版本>
12、本产品生产记录;(本)
13、原材料、半成品、成品报告、不合格品报告;(本)
14、销售合同、顾客满意度;(本)
15、本企业不合格、事故及被通报情况等;(本)
16、环境因素/危险源识别、评价、控制措施;(本)
17、控制措施记录(火灾水气声渣处置记录)(本)
18、公司/项目部对项目的检查记录;(本)
19、人员体检报告;(本)<高污染行业,出具体检必须为疾控或者职业病医院>
20、绩效测量设备及检定;(本)
21、法律法规清单和合规性评价;(本)
22、应急预案及应急演练(本)
23、与相关方沟通的记录;(本)
注:1-7为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均需要的内容,16-23为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审核内容,如企业无此项体系,无需准备。质量管理体系包含ISO9001:2015和ISO13485:2015;
第五篇:内部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审核报告
内部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
审核报告
一、概述
1、审核目的:
验证公司各项活动是否符合公司制度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计划的安排及QEOHS三大标准的要求,三大体系的有效性与符合性,体系是否得到有效实施,验证产品是否符合规定的要求,为管理者策划和实施改进工作提供决策的依据。
2、审核范围:
(1)组织结构责任是否落实。(2)人员设备是否得到合适配备。
(3)正在生产的产品符合标准和规范的程度。(4)文件资料和记录是否有效。
3、审核组成员: 组长:徐继文
组员:李乐财、赵宗军、王庆东、李贯全、李政敏
4、审核部门及负责人:
最高管理层:李旭光、马振波、朱正玉
施工技术安全科:徐继文;企管办:李乐财;设备科:孟凡义;四分公司:夏方昌;六分公司:崔光海
5、审核分析:
(一)做的比较好的方面:
管理职责和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各级人员岗位责任制层层落实,从上到下形成了一个整体,环环相扣相连,保证了一出现问题就能及时得到解决。
合同评审,企管办组织有关人员对每一个招标工程进行了投标前的评审和合同签定评审,根据我们公司的实际能力(施工技术及人员设备配备)来决定能否承建,这样就保证了百分之百的合格率。
文件和资料的控制,公司、项目部设有专门的资料员负责各种文件资料的收发、记录、保管工作,各种文件资料井然有序,便于查阅,是做的比较好的一个环节。
采购,物资的采购是项目部重点控制的对象,因为采购产品的质量直接影响最终产品的质量,(1)对物资分供方进行评价,公司组织人员对物资供方进行了评价,并建立合格分供方名单,然后下发到各项目部,要求各项目部严格按照名单上所列的物资分供方进行采购,从而减小了不合格产品用于生产的比率。(2)采购资料及验收记录,项目部在采购前编制了采购计划,经过项目经理批准后予以采购,采购到施工现场后,进行外观检查,需要复试的物资填写复试通知单,经过质监部门的验证之后,才能用于生产,不合格的产品用标识牌进行标识,设定专门地点存放,防止误用于生产中。
培训,人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也是最活跃的要素,一切活动都必须由最具有思维能力的人去完成,对人才的培养是公司比较着重的一个方面,每年初都制定培训计划,由总经理批准后组织培训班进行培训,各种机械的操作人员及特殊工种人员(如电气焊工、起重工等)对他们进行不定期的培训使每个工作人员都持证上岗。
(二)出现的问题
本次内部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审核共产生四项不合格:
(1)检查潍坊华仕家园4#楼工程时发现,有职工穿拖鞋进入施工现场。
(2)检查安丘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监管中心综合办公楼工程时发现,部分物料堆放混乱。
(3)检查安丘市职教中心图书馆工程时发现,石子运送时遗洒严重。
(4)检查华仕家园3#楼工程时发现,职工宿舍白天未关灯。
存在问题的各部门,分别制定了纠正措施,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责任在谁,进行改正。审核员对各科室和项目部制定的纠正措施进行了跟踪验证,督促他们严格按照纠正措施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纠正。
三、审核总结
总之运用新版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进行管理以来,各级人员勤劳刻苦、兢兢业业,使我们的管理水平和工程质量都得到了一定提高,可以说本质量管理体系在我公司已得到有效实施,但是也应该认识到存在的问题。由于工作不认真、粗心大意,造成的问题也是不少,以后应该逐渐克服这些不必要的错误,使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逐步完善起来。
编制人: 审核人: 批准人: 日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