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西人文社科文献资源共享平台的构建思路
广西人文社科文献资源共享平台的构建思路
[摘要]文章根据广西“人文强桂”战略发展需要,针对广西现有人文社科文献收藏分散、资源查检索取不易等发展瓶颈与难点,论证构建广西人文社科文献资源共享平台的意义、目标、功能与相关技术指标。
[关键词]文献资源共享;人文社会科学;图书馆数字化;人文强挂
[项目基金]本文系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厅合同项目(编号桂科能06116001)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姚倩,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研究馆员、文学院教授,广西桂林,541004
[中图分类号]G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723(2007)11-0167-0004
一、广西人文社科文献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目标与意义
目前,随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挖掘与整理得到重视,全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发展总体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学术研究机构、高校出版机构日益重视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的编辑出版,产生了一大批史料、文物、艺术价值颇高、价格昂贵的大型丛书、多卷书。据统计,2006年全国出版物达到近20多万个品种。从目前出版形势看,现有广西任何一家研究机构与文献收藏单位都将难以完成现有国内外重要图书文献资料的全面、系统收藏与有效开发利用。随着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人文强桂”战略的提出,随着广西本土文化研究的加强,随着泛珠三角合作,“中国一东盟”历史、人文、地理、经济、政治、民俗研究等类综合性、交叉性、复合型课题的出现,区内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对文献的广泛需求、深度检索、交叉利用的要求日益迫切。以广西师范大学新建立的八桂文化与文学、中国?东盟历史与现实、审美人类学、广西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多元文化与教育五个专题研究中心为例,所需文献主题常常横跨历史、文学、地理、外交、民族、民俗、文化、教育等多个学科,所需文献类型常常涉及古籍、民国出版物、近现代各种档案文献资料,所需文献语种包括壮、泰、老、新、马、菲、越等国语种。尽管现有广西境内不少高校、研究机构形成多年传统学科优势,积累了一定文献资源,然而,从全区范围看,现有的人文社科文献资源分散乏匮、缺乏深度、检索不便、难以利用等问题逐步显现,成为人文社科领域出成果、出人才的瓶颈。即便广西社会科学院,作为省级唯一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由于经费的制约,文献的收藏极为有限,影响到广西人文社科领域学术研究的深化与成果的传播与推广。因此,开展全区人文社科文献资源保障的筹划、建设,形成布局合理、各有特色、分工协作、资源共享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是推动广西“人文强桂”战略的深入实施、发展广西人文社科领域建设、推动广西人文软环境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
“广西人文社科文献资源共享平台”正是着眼于建设广西文化强省的需求,立足于人文强桂、东盟研究、泛珠三角等新课题研究与传播需要,根据广西人文社科研究现有人员状况、现有学科布局、现有资源状况,依托现有的高校研究实力与相对丰富的文献资源,通过网络平台建设,加强规划,达成共识,合理布局,重点投入,以构建“全区人文社科文献资源共享平台中心网站”为主线,以数字化建设为突破口,加强图书馆业内人士与人文社科领域专家、学科带头人、博士、教授的沟通与合作,通过全面、广泛、深入的人文社科领域的纸质文献、电子资源、大型文史类丛书、多卷书、档案辑录影印本的采集,以及有计划地进行书目性、文摘性、甚至全文开放性的数字化处理,同时,配置相应的场所、设施、网络平台、必备的硬软件建设,最终实现广西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文献资源、智能资源的集中化、规模化的影响与效应,形成全区人文社科学术研究整体优势,形成全区范围的人文社科文献资源保障体系。
“广西人文社科文献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应达到如下方面的预期目标:一是保证不同收藏机构的不同专题资源实现集中揭示与集中检索,保证区内外所有相关课题的学者、教授、博士足不出户,通过网络实现迅速检索、无障碍索取、高效率传递,使全区范围内每一书得其所用,每一读者得其所需;二是推动区内各系统图书馆之间的资源整合,拉近藏书单位之间的距离,推动藏书机构之间的沟通与互动,避免因门户之见而带来的资料封锁与传递障碍。通过高效、快速、便捷的网络平台建设,在提高广西人文社科文献资源总量迅速增长的前提下,推动不同地区、不同研究机构、不同学科优势的特色资源建设,使广西的人文社科研究立足于强大的具有集合效应的文献库、思想库、智力库基础之上,激发出新的需求,产生新的动力,引发新的思维,出现新的研究亮点,推动“和谐广西、人文广西”的实现。
二、广西人文社科文献资源共享平台的功能要求
随着图书信息领域文献资源数字化、网络服务远程化、读者检索自助化技术的逐步成熟完善,“广西人文社科文献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应当以“广西人文社科文献资源中心网站”建设为主导,通过设计、开发、引进不同功能的技术软件,根据共享目标实现无缝整合,实现全区范围内的人文社科文献资源集中揭示、统一检索,通过网上咨询与电子文献传递服务手段,实现区内人文社科文献信息的无障碍获取。“广西人文社科文献资源中心网站”上至少应具备如下四大服务功能:
(一)全区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书目统一查询功能
由于现有区内各图书馆的馆藏书目信息使用不同系统、不同操作平台建设,甚至有的图书馆馆藏书目公共检索口(OPAC)至今未在互联网上开放,当研究者需要了解全区范围内文献资源整体状况时,不得不承受逐一登录不同图书馆、逐一检索不同书目数据库、反复输入、反复检索的负担与时间、精力的浪费。作为人文社科文献资源共享平台,所设计的功能之一就是当读者登录中心网站,能够迅速进行全区范围内图书馆、文献中心、档案馆的馆藏书目信息一站式检索。保证读者用户在同一界面下一次完成所有数据库的查询,省却多个数据库逐一登录、逐一检索的麻烦,检索过程简单、快捷,检索界面简明易懂、格式统一。
同时,随着中心门户网站建设的成熟,该项功能软件可安装在各成员单位独立网站上,达到用户既可以通过中心门户网站获取一站式目录检索服务,也可以通过本单位服务窗口获取相应的联合目录检索服务。
(二)全区人文社科特色文献资源的规划、揭示、导航功能
尽管区内各大图书馆尤其是公共图书馆自建有多个特色专题资源库。例如,广西图书馆自建专题文化库有:文化广西(含广西人物、舞台艺术、文物博览)、壮乡广西(含广西概况、广西旅游、资源奇珍)、民族民俗(含广西少数民族民俗、少数民族民俗研究论文库)、广西历史(含历史瞬间、广西之最、广西地方志、太平天国专题)、东南亚(含东南亚研究论文库、东南亚风情资源库、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多个特色资源文摘库。又如桂林图书馆自建
有:桂林资源、综合图库、人物荟萃、生活百科、旅游论文、旅游资源、旅游景区资源库、旅游景点资源库、作品资源库、名人资源库、场馆资源库、电影资源库、文化民俗资源库、行业新闻资源库、事件资源库、广西戏曲资源库、广西旧报刊资源库、广西旧方志资源库、馆藏珍品、桂林城建、桂林画廊、文化名城、艺苑荟萃、文化动态、文化设施、文化旅游、人物世界、文化法规、文物博览等多个特色资源库。广西师范大学自建有广西民国出版物原文影像库、广西方志原文影像库、珍稀古籍原文影像库、教参库、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等。然而从全区范围看,区内特色资源的数字化建设缺乏统一规划,缺乏标准,分类大纲设计带有较多随意性,不同资源之间的交叉、重复现象严重。公共馆多以通俗性、普及性、文摘性资源为主,高校图书馆重在学术性、史料性、全文性的原文图像扫描和目次提要揭示方面。同时,这些自建的特色资源分散在各个不同的图书馆网站上,影响到读者的了解、发现与利用。因此,广西人文社科文献资源中心网站应当具备的第二个功能是通过学术分类导航模式,或者采取跨库元数据共享检索技术,对区内各大图书馆自建的特色资源进行集中揭示,以提高各馆自建特色资源的知名度、影响力和利用率。同时,通过全区人文社科文献资源共享平台的示范效应,推动区内数字图书馆新技术、新标准的实施,在使用元数据标准、引进数字化处理软件方面达成共识,通过区内人文社科特色资源数字化处理与加工的规划、协调及统一存贮、发布,实现区内人文社科文献信息的有序化、系统化的挖掘、开发与利用。
中心网站重点向用户提供区内各馆自建特色库的目录信息。用户索取各馆自建特色库内原文需要向成员馆发出请求,并通过一定的收费制度,以网上虚拟参考服务、或电子文献传递服务、或远程密码登录方式实现原文的获取。自建特色库采取各馆自主收费模式,其目的一是补偿各成员馆开发建库投入的成本;二是尊重各馆开发中形成的文献信息拥有权;三是收回虚拟参考服务、远程服务、文献传递等服务必要的开支。
(三)人文社科学术资源导航与参考咨询服务功能
目前,互联网上收藏有大量的人文社科学术资源,包括传统国学、法律法规、文学、哲学、政治、宗教、民族民俗等方面的网站与信息资源。如: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主办的“哲学在线”,包括哲学动态、哲学研究、哲学资源、哲学教育、哲学家、爱智论坛等栏目;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哲学专业委员会和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中国科学哲学”,包括学术信息、北京论坛、专业资料、即时交流、共享图书等栏目;“古典文化哲学”包括哲学研究机构、学者教授、哲学动态、大学哲学体系、文献信息、哲学相关方面栏目;“中华佛典宝库”汇集有大藏经宝典和多媒体法宝资源。“佛教导航”包括菩提文库、藏经楼、佛网速递、佛教相册、寺院丛林、佛教网站导航等;“中国儒学网”包括儒学文化总论、儒家心学研究、儒家伦理政治、儒学与知识论、儒学与宗教学、儒学文艺思想、儒学与西学、儒学与现代化、儒学训诂解释、儒学历史研究等栏目;“老子文化网”包括老学研究、新闻资讯、犹龙遗迹、老子养生、人物介绍、简帛研究、老子论坛、老子博客、专题、图片文章等栏目;“中国民俗网”致力于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建立了民俗动态、民俗研究、民俗史话、民俗趣谈、民俗时尚、民俗地理、民俗书林、民俗信仰、民俗禁忌、民俗收藏、民间艺人等栏目。
因此,“广西人文社科文献资源中心网站”应当根据广西特有的人文社科研究需要,对互联网上的各种学术信息资源进行充分揭示,按学科、主题或知识门类链接各类网站上的学术资源,实行特定的学术导航特殊服务,使读者方便、快捷地浏览、查找所需要的因特网上各类型、各载体形态的文献数字资源,满足区内广大社会科学研究者对于互联网上资源的多方位查询需求。在此基础上,建立网上虚拟参考咨询服务,开展面向研究者的高质量网上咨询服务,实现专家、馆员、读者在线的实时交流、解答与现场信息反馈,将中心网站上的共享目录查询系统进一步建设为资源开放的、互动的、研究型与学习型的服务咨询系统。
(四)建立高效畅通的文献传递通道
当读者通过中心网站开展联合目录检索后,可以就近选择图书馆提出借阅服务要求,当就近图书馆无法满足该读者需求时,可以利用网上参考服务系统,向藏书所在馆提出远距离服务要求,或者通过馆际互借方式,或者通过代索取、代复印、代邮寄方式,或者通过数字化处理进行电子文献传递模式,实现对文献的获取。因此,中心网站的第四个功能是在开展网上虚拟参考咨询服务,馆员、专家、读者三方实时在线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网上文献传递服务与馆际互借服务。此功能的实现,一是通过软件的开发研究或者选择购买,奠定文献远程服务与网上传递的技术基础;二是建立文献资源共享规则,包括制定馆际合作协议、馆际互借协议、馆际文献传递协议与服务规范,如Email、网上文献传递系统(Arie/CALIS)、传真、邮寄、自取以及人工专送等服务方式等;三是开展馆际互借、网上电子文献传递、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业务的推广、培训、技术服务与指导。
三、广西人文社科文献资源共享平台的技术条件
建设“广西人文社科文献资源共享平台”需要具备如下方面的技术条件:
(一)网络与硬件
由于现有的电信网、教育科研网及其他政府内部局域网之间已经基本实现了对接与互通;因此,网络设施建设重点是加强现有图书馆网络带宽与连接到桌面带宽建设,保证图书馆共享时的网络速度。作为中心网站,服务器应尽可能架构在公网之上,或者在教科网下,提高网关的出口流量,保证所有网上用户的迅速获取。同时建设独立于图书馆网站之外的“广西人文社科文献资源中心网站”还必须包括如下设施:专用网络服务器、高性能的数字化建设平台大容量磁盘阵列、交换机等。
(二)图书馆联合书目数据库一站式检索软件
通过开发引进异构平台的检索技术与软件功能,解决现有不同操作系统下的图书馆书目数据库的跨馆跨库检索难题,其中重点解决各馆的书目数据库公共查询端口的开放;同时,设计方便用户使用、简明清晰、易懂易操作的统一检索界面,并进而解决异地图书馆自建的文摘库、全文库、图文影像库、多媒体库等特色资源库的跨库检索服务。
(三)特色资源数字化建设平台
特色资源数字化建设平台,具备制作、扫描、文字识别、标引、排序、导航、发布、检索软件功能,用以支撑特色信息数据的存贮、编目、分类、主题标引功能,具备全文扫描、图像存储、多媒体加工、视频光盘上网点播、异构数据库统一界面检索、主页制作发布、更新、检索等系列服务功能,既可全方位体现特色信息资源全貌,又可实现分类、主题、人名、地名、任意关键词检索查询,同时,对珍稀
的、不便借阅的图书文献实现网上浏览功能。还可通过账号、密码登录、水印技术及控制下载等方式,实现知识产权保护。
(四)网上参考咨询平台
网上参考咨询(VRD)平台,又称虚拟参考咨询服务系统。关键在于建立问答程序的网页、组织设定各地专家库与咨询馆员库、进行实时解答分派和服务跟踪程序、测量应答时间和互操作性等网上联合参考咨询(VRD)服务技术。
(五)文献传递服务平台
在网上参考咨询基础上,重点解决双向信息资源交换服务、读者查询后的资源索取与传递中的技术障碍问题。例如,目前可通过网上参考咨询馆员之间的实时在线交流、电子邮件传送等方式解决文献传递问题。
(六)共享后台管理软件
通常,各馆自购数据库存在知识产权保护约定,不能提供给非本馆读者使用。图书馆之间资源的共享同样必须遵守知识产权法,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的必须受到一定的条件制约,这就需要共享后台管理软件。例如对于那些受到IP地址限制、或者需要注册登记、提交账号、密码的数据库进行后台的严格控制与管理,通过一定的后台管理功能实现控制,以合法开展共享服务,合法开展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包括解决远程访问中的不同用户交费、结算管理、注册登记、提交账号、密码、实行用户身份认证管理、IP段限制、用户利用统计管理、计费管理、系统配置、远程捆绑账号、密码设置等。同时,通过后台管理软件实现各个客户端使用情况的统计、分析。只有建立各数据库统一检索界面下的后台控制与管理,建立准确的成员馆共享信息统计功能以及计费管理功能,图书馆之间的共享、互借、文献传递也才有了可操作的现实基础。
四、广西人文社科文献资源共享平台的组织保障
构建广西人文社科文献资源共享平台,通常需要自上而下的权威性机构的协调以及充足的经费支持,需要强大的建设主体单位承担策划、组织、落实与实施责任。然而,当自上而下的政府协调与投入力量不足时,依托现有图书馆“资源共享”观念的深入人心,自下而上地实现不同系统、不同地区之间图书馆的合作,无疑是现有区情下的最佳选择。
成立平台规划、建设、实施管理委员会是保证共享平台建设顺利进行的组织保障,委员会的成员应当由参与馆的馆领导担任,同时,承担平台建设责任主体的图书馆负责平台建设的日常管理与服务。管理委员会应当每年定期召开会议,协商通报平台建设的进展与动态,开展区内各大系统图书馆的馆藏特色资源调查研究,制订符合广西区情、符合各馆实际、与未来发展接轨的文献资源建设整体方案,对合作共享中的重点、难点进行相应的技术攻关、对策研究,对各馆开展的特色数字资源选题进行协调与共享策划,根据平台建设中的实际步骤开展人员培训、硬件配置、软件安装与实施操作等。
承担平台建设主体责任单位,应当具备如下条件:人文社科文献资源丰富;文史类藏书与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研究在区内具有优势地位;已有的网络设施完备成熟;具备较高的管理与服务水平;特色资源的数字化处理达到一定规模。同时,在实践中更应身体力行、摒弃小而全及资料封锁观念与意识,带头承担更多的经费开支,带头付出更多的管理责任,带头实施新的管理机制与管理办法,带头放开馆藏目录的封锁端口,带头开展本馆特色资源的数字化处理与电子文献网上传递。
此外,参与平台建设的成员单位之间的合作共识、合作意愿、大局意识、团队精神与奉献精神亦是平台建设能否顺利实现的基本条件之一。由于以往各图书馆的书目数据库建设建立在不同系统不同操作平台之上;因此,参与共建共享图书馆,应当摒弃门户之见,打破系统与条块分割等体制障碍与心理障碍,在充分论证、平等合作、科学理性的基础上,围绕建立共享为核心的制度体系,探讨区内人文社会科学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最佳模式,提出共建共享共管的可行性办法、管理措施和运行方式。
五、广西人文社科文献资源共享平台项目的启动
目前,广西师范大学作为广西办学历史悠久、人文社科文献资源丰富、人文社科专业齐备、人才力量雄厚、研究成果较显著的广西区内名校之一,2006年成为区政府实施“人文强桂”战略的重要研究基地之一。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在自治区政府“人文强桂”项目经费的大力支持下,开展了全面系统收集整理国内重要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资源、珍稀文献、重要古籍、昂贵丛书、多卷书、重要电子图书、全文数据库以及开发特色资源全文库的建设,同时依托广西师大现有人文社科领域雄厚的人才资源与厚重的学术传统,依托区内各大图书馆的同心协力以及区内图书馆多年积累的人才、藏书、技术及网络服务经验,于2007年通过科技厅、教育厅立项,成为“广西人文社科文献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主体单位。目前,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在广西区图书馆、桂林图书馆、广西大学图书馆、广西民族大学图书馆、广西社会科学院文献中心、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桂林工学院图书馆的支持与配合下,于2007年8月13日召开了第一次联席会议,成立了广西人文社科文献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管理委员会,明确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作为建设主体的责任与义务,签订了合作共享协议,提出了共享平台建设初步方案,制定了广西公共、高校、科研三大系统图书馆合作建设“广西人文社会科学文献资源保障体系与共享网络平台”的目标,确定以广西图书馆、桂林图书馆、广西社会科学院文献中心、广西大学图书馆、广西民族大学图书馆、桂林工学院、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为基本骨干力量,在不同地区、不同系统分阶段、分步骤实施共建共享的计划。随着政府资金的到位,按照项目计划,2007年底实现项目硬件、软件的研发、选型、配置与集成。同时,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率先开始馆藏特色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预计2008年,广西人文社科文献资源共享平台将初步建成开放;同时,进一步召开区内重要图书馆资源共享协调会,使平台具备的技术功能通过图书馆馆际之间的合作与组织保障得到充分利用。
第二篇:构建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总结
以服务中小企业为宗旨构建资源共享服务平台
汝守华
(牡丹江市科技情报研究所,黑龙江省牡丹江市 157010)
摘要:通过对牡丹江市科技创新创业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开展服务工作的回顾,介绍平台服务的保障措施、服务内容和服务手段,总结共享服务平台的管理与服务经验,希望能对地方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开展服务工作起到借鉴作用。
关键词:服务平台;资源共享;创新创业 中国分类号:C203
牡丹江市科技创新创业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是按照开放性和资源共享性原则,为牡丹江市中小科技企业提供信息查询、技术创新、质量检测、法规标准、管理咨询、创业辅导、市场开拓、人员培训、设备共享等服务的综合机构,平台以整合境内科技资源,促进区域科技创新,推动行业科技进步,更好的为我市中小企业创新创业提供专业性技术服务为宗旨。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有限目标、突出重点、共建共享、协作服务的原则”搭建的服务平台,有效地解决了我市科技资源丰富,但利用率不高,与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缺技术、缺人才、缺资源”的矛盾,运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构建的开放的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在营造区域创新创业环境氛围,服务和推动产学研合作等方面探索出一条新路。平台坚持公益性服务公众的方向,依托专业技术服务中心的技术支撑,利用社会科技创新资源,降低中小企业创新成本与风险,缩短科技成果转化周期,着重解决中小科技企业共性需求,畅通信息渠道,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发展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实现创新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
一、构建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的历程
1、起步阶段
随着世界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科技竞争的日益激烈,科技服务平台已经成为国家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力量,基于国家层面和区域层面的科技条件平台纷纷开始构建。2007年6月,牡丹江市科技情报研究所本着为地方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服务的目的,挖掘特色技术资源,着手构建数字科技资源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2007年10月开始,整合科技资源,改版门户网站,以“牡丹江科技”为牡丹江市对外窗口和基础平台,构建全市科技服务平台。为了摸清家底,掌握情况,首先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了科技资源调查活动,对科技服务平台建设进行前瞻性研究,为服务平台的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
2、构建阶段
面对地方财政资金支持不足的现状,我们确定了以申报项目解决资金的路线。2008年1月申报了国家财政部补助地方科技场馆建设项目——黑龙江省东南部数字服务中心建设,获得50万补助资金。利用该项目资金,购置了服务器、工作站及相关辅助设备,引进了万方数据、科普数据等科技资源,并进行二次开发。先后开发开发了青少年科普教育、农村科技服务、科技条件共享、科技人才交流、科技资源服务和电子阅览六个子平台,08年6月,具有科技资源共享、科技创新服务和科普教育相结合的平台主体基本建成。
3、发展阶段
2009年,在青少年科普教育、农村科技、科技条件、科技人才、数据资源、电子阅览、科技跟踪、国际科技合作、科技计划管理、科技奖励申报等服务和管理功能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科技专家管理、科技创新共享服务平台、知识产权服务等服务模块。通过不断的努力,一个具备科技管理、科普教育、农村科技服务、科技资源共享和科技创新创业等多种服务功能的综合性地方科技服务平台初步建成并投入服务。2011年市资源共享平台进行了重新规划和改版,构建了具有独立域名网站、设有独立专线和服务器,具备两级用户注册、后台三
级管理、实现与省创新共享服务平台远程无缝链接和资源共享等多种管理功能。
4、服务阶段
作为一个地方综合性科技服务平台,在兼顾科普教育、农村科技、数据资源、科技信息挖掘、科技管理等多种服务的基础上,重点突出科技创新创业服务,特别是在大中型仪器设备、科技高端人才共享方面,面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和个人创业,提供仪器和人才共享、中小科技企业孵化服务。
二、服务实施保障措施
1、政府强力支持
牡丹江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建设自主创新型城市的战略目标,加强了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健全了技术研发、科技资源共享、科技企业孵化、技术交易、科技投融资五个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初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为主体的技术原始创新体系和以社会中介服务机构为主体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市科技主管部门更是高度重视企业创新和仪器设备资源共享服务体系建设,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文件和优惠政策。筹建了牡丹江市高新技术创新平台和中小企业孵化中心,搭建了科技资源共享平台,设立了500平方米的科学仪器试验与检测场所,为中小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创造了良好条件。
2、建立专业化服务团队
服务平台设有平台建设与维护、科技信息收集与研究、创业辅导与培训、技术咨询与项目包装、资源共享管理与服务等服务机构。人才团队分三层,核心团队(专职)16人,其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15人,高级职称10人,拥有科技管理、科技情报研究、计算机软硬件、英日俄等语种翻译、金融、经贸、企业信息化等多专业人才。专业团队(兼职专家、顾问)66人,均为黑龙江省内院士、学科带头人、行业专家、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等知名专家,分能源石化、森工木业、装备制造、生物制药、轻纺造纸、节能环保、电子信息、农产品及食品加工、新材料以及市场分析等11个专家组。服务团队(录入人才数据库,根据需要随时开展服务)578人,涉及各行各业,具有高级以上职称。
3、完善现代化基础条件
服务平台位于市中心,建筑面积500平方米,设有检测、办公、展示、培训、电子阅览等服务区,平台拥有百兆光纤宽带、3台高端服务器、30台工作终端、摄象机、数码相机、防火墙、扫描仪、投影仪等先进的设备。平台以协作共享的方式组建创新资源资源平台,拥有图像颗粒分析系统、定速式摩擦材料试验机、激光粒度分析仪、比表面孔径测定仪、高速冷冻离心机等仪器设备215台套。围绕全市优势主导产业发展对自主创新的需求,以牡丹江市创新平台(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牡丹江市科技情报所为主体,依托省级工程技术中心、中试基地、重点实验室、高校和科研院所,集成整合技术开发、中间实验、产品测试等领域的基础条件资源,建设产学研紧密结合、开放共享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4、建立规范化的管理制度
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的前提下,在科技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借鉴国内外先进地区资源共享方面的经验,创建科技创新资源服务平台,调动产学研各方面积极性,充分发挥平台的团队作用,开展仪器设备共享、人才共享、信息咨询、技术交流、科技攻关、项目包装等科技创新服务,积极推进全市科技发展。细化服务职能,规范服务手段,制定《牡丹江市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管理办法》、《牡丹江市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绩效评估管理办法》、《牡丹江市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补贴办法》、《牡丹江市科技人才共享奖励办法》、《牡丹江市科技企业孵化管理办法》以及《牡丹江市科技企业自主创新评估与激励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制度,以制度来加强创新资源服务的监督管理。
5、采取科学的运营方式
在科技管理部门的指导和监督下,坚持平等自愿、互惠互利的原则,建立科技创新资源
服务平台。采取自有设备为主,协作服务为辅的运营方式。创新平台的设备由专人管理,全天开放,对中小科技型企业实行成本价服务。整合牡丹江市仪器设备资源,组建牡丹江市基础资源平台,成立牡丹江仪器设备共享服务理事会,在创新平台设立协调办公室,统筹管理共享工作。
6、调动各种资源储备
共享服务平台一方面坚持做好与国家和省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衔接工作,努力挖掘各类科技资源,进行知识加工,为地方科技创新提供知识服务,作为省创新平台加盟单位,可以使用省创新平台仪器设备、专家人才、文献数据等全部资源。另一方面注重横向发展,建立了牡丹江市仪器设备、科技专家、科技成果和协作项目4个地方数据库,不断完善牡丹江市科技基础资源平台和数字科技服务中心,实现科技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三、服务内容
1、技术服务业务内容
① 突出仪器设备共享服务。通过开展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仪器设备使用需求和牡丹江市仪器设备储备调查研究,平台引进企业急需的稀缺仪器设备16种,建立仪器设备共享服务中心。
② 构建牡丹江市仪器设备协作网,开展网络共享服务。整合了牡丹江市215台套仪器设备,成立牡丹江市仪器设备共享理事会,面对全市中小企业开展资源共享服务。
③ 作为黑龙江省科技创新决策咨询平台共建理事单位,可以免费享受省共享平台的科技文献、大型科学仪器、科技成果以及科技咨询、数据信息、案例、培训及专家资源等服务。
④ 科技企业孵化及创新创业决策咨询服务。面对中小科技企业,汇集行业学科顶级专家和咨询机构,实现咨询资源共享,在技术引进与创新、技术难题攻关、科技立项与成果奖励、知识产权研究分析、竞争情报、市场营销、企业管理、质量认证、行政法规以及前言科学知识等方面开展决策咨询服务。
2、技术服务模式
采取自有仪器设备检测服务与协作网仪器设备检测服务相结合的方式,专家现场诊断、咨询、培训相结合的服务模式。自有设备检测服务采取中小科技型企业提出书面检测申请或电话检测申请,平台工作人员填写作业工作单,按要求和操作规程进行检测,只收取成本费用,半年或一个季度一结算。
协作网仪器设备检测服务采取网上填报检测申请单,创新平台网上接受申请,向相关协作网单位发出通知,协作网成员单位接受申请,服务平台向企业用户发出服务通知,企业用户按通知去相关单位进行检测,协作网成员单位填写作业工作单,收取工本费,年末创新平台给予协作网成员单位适当补偿。
专家现场诊断、咨询与培训采取无偿技术服务,依据诊断、咨询与培训次数、时间、效果,年末创新平台给予专家适当补偿。
3、技术服务手段
服务平台具有较先进的检测和试验仪器设备16种,有一支较高素质的专业服务团队。利用协作网仪器设备215台套和578位科技专家开展共享服务。自身为企业服务采取收取成本费;协作网服务采取收取工本费,后补偿的方法;专家采取无偿服务,后补助的方式。为创业科技型企业提供运营场所,利用自身优势条件和资源,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各种技术培训、交流活动。建立了一整套规范的服务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同时注重在技术引进与创新、技术难题攻关、科技立项与成果奖励、知识产权研究分析、竞争情报、市场营销、企业管理、质量认证、行政法规以及前沿科学知识等方面开展决策咨询服务。
四、现有资源使用效率情况
1、牡丹江市创新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累计访问量达6.04万人次,全文文献累计下载1.2万
页;提供联机公共目录查询6千余次;开展原文传递服务426篇; 提供科技经济信息1.3万条。目前,平台已成为提供高效科技服务的重要载体,对于全面提升科技服务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借助服务平台丰富的资源,平台已为许多企业提供了科技查新服务、知识产权服务、技术创新服务、政府科技立项咨询服务等全方位的科技服务,其中为牡丹江科技企业科技立项、成果鉴定、专利申报免费查新检索214项。
2、建立了牡丹江市基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平台自有仪器设备16种,同时通过平台,实现了牡丹江市215台较大型仪器设备和578位科技专家共享服务。2010年,利用服务平台,32家企业使用创新平台仪器86台次。64位专家在创新平台的安排下,受中小型科技企业的邀请开展难题攻关、技术开发、咨询和诊断等服务。3、2010年,组织创新方法、质量认证、企业信息化、知识产权、产业联盟以及有关政策法规培训活动12次,参加培训企业120余家,培训人员1280人次。组织企业参加国家、省各种培训和交流活动6次,130多人次参加交流和培训。4、2010年新孵化企业8户,拥有专利技术11项,开发新产品8项,孵化高新技术项目38项;累计毕业企业30户,安排就业3000人,转化科技成果16项。
五、服务绩效
2010年,创新资源服务平台的开放服务取得明显成效。服务平台为32家中小企业开展仪器设备技术服务86台次,累计服务8750机时,为企业节约检测费用93.9万元,节省检测仪器设备投入780多万元。
通过协作网共享服务156台次,累计服务1.6万机时,为企业节约检测费用66万元,节省检测仪器设备投入2000多万元。
平台先后为中小企业提供各类技术服务450多项(次),制定各类技术标准20多项,服务企业40多家,提供培训2000余人次,专家服务86人次、各类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产权交易18项。累计为企业节省各种技术服务费用260多万元。
通过服务平台的各种服务,培植了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壮大了24家成长型科技企业,企业开发了63种新产品,研发新技术新工艺18种,企业获得专利12项。被服务企业累计新增产值1.2亿元、新增利税1800万元。
2010年,牡丹江市为优化区域创新环境、降低企业创新成本、激发企业创新热情,有效激活区域科技存量资源,提高科学仪器设备利用率和发挥高级人才潜能,搭建了创新资源共享服务平台,通过各种资源高度集成,创新要素高度集中,实现了大开放、大共享、全方面服务,利用信息化手段为科技企业提供全面的专业检验测试、技术咨询等服务服务,大力助推了全市中小企业和科研院所的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通过服务中心的服务,缩短了企业产品开发周期,降低了开发成本与风险,增强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牡丹江市科技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在构建和服务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在新形势下,我们一方面要利用加盟黑龙江省科技创新创业共享服务平台的契机,完成与省平台的无缝链接,充分利用省平台的资源和人才优势为牡丹江市科技创新服务。另一方面构建牡丹江市科技创新资源共享联盟,目前由市科技情报研究所牵头,牡丹江市医学院、黑龙江省农经学院等高等院校和牡丹江药检所、省林科所等科研院所以及富通空调、恒丰造纸等大厂加盟的创新服务联盟已经建成。下一步在完善平台建设和联盟规模的同时,扩大宣传,抓好服务示范工程,争取为地方科技创新作出更大的贡献。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a resource shared services platform,we actively assist Enterprises in the new venture
Ru Shou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of Mudanjiang city, Mudanjiang 157010)Abstract: Through the resource sharing servic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o the platform for business service in the review, introduced the service of the security measures and services and service, "sharing service to the platform of management and service experience, hoping to local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ervices platform for the service to benefit from them.
第三篇:构建广西基层医学文献信息服务体系探讨(最终版)
构建广西基层医学文献信息服务体系探讨
分析了我国基层医学文献信息服务体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介绍了广西医学信息机构构建基层医学信息服务体系的措施、成效及体会。
自1995年卫生部提出“金卫工程” [1] 这一跨世纪的国家医疗信息网络工程设想以来,医院信息化建设得到迅猛发展,医学信息资源不断向数字化、智能化、多样化、多媒体等方向发展,再加上电子计算机和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以及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推动医疗卫生系统办公网络化、自动化,实现全面信息共享势在必行。随着国内诸如中国医院信息网络、中国医学信息网络 [2]”等几大信息工程的建立及逐步实施,目前已初步建成一个覆盖大中城市的全国性医学信息高速传输网络。但目前我国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医学信息服务体系的发展仍然比较滞后,已经远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步伐,严重制约着基层卫生事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3]。构建医学信息服务体系并将其服务辐射到县级及县级以下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已成为各省市医学信息机构的当务之急。
1我国基层医学文献信息服务体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基层卫生工作者在我国医疗卫生保健事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医疗模式的改变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对基层医护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而绝大多数基层医院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其医学文献信息保障体系不完善,缺乏配置医学生物资料数据库,且没有相应的卫生信息调研人员,使得基层医护人员难以在这种信息闭塞的情况下开展基本的医学科研工作。
1.1信息资源匮乏医院图书馆是医院的信息中心,是医护人员科研、教学及获取最新临床知识的地方[5]。基层医疗单位由于经费有限,再加上近年来印刷型书刊价格以每年10%~15%的价格在增长,数据库每年也在以10%~25%的价格上涨,多数医院只能订购一些中文期刊,个别单位即使订购也只是一些中文数据库,外文文献则无法满足需求。例如:2009年由解放军医学图书馆及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对全国16省市1187家医院图书馆建设情况调研分析结果显示:经济不发达的西部、北部地区三级医院图书馆经费约为10万元,二级医院图书馆约为1万元。而纸本馆藏方面:包括中外文图书、中外期刊在内,三级医院图书馆平均纸本馆藏约3万册,二级医院图书馆平均纸本馆藏1.1万册。40%的三级医院图书馆没有馆藏外文图书,23%的没有外文期刊;80%的二级医院图书馆没有馆藏外文图书,74%的二级医院图书馆没有馆藏外文期刊[6]。
1.2 信息服务模式陈旧医院图书馆是个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部门,由于经费不足、领导观念不强等原因,很大一部分基层医院没有设图书馆,即使有也只提供外借、阅览、信息宣传、原文和读者咨询、复印和打印服务,只有少数能提供信息检索服务。在这种传统的信息传递模式下,其呈现给读者的信息表现为不及时、不主动,且信息内容不连续、不系统,从而影响了信息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1.3 信息软件、硬件落后对于医学文献信息服务工作来讲,其软件设施包括了信息人员的素质、专业水平(医学专业知识、图书情报分析能力、计算机及外语水平等)、学历等。基层医院因受地域及经济发展的影响,其人员的文化素质及知识水平均不高,留不住高学历及多面人才,图书馆服务人员多为一些老弱病残者,这些人员的服务水平远远满足不了医护人员对医学文献信息的需求[7]。基层医院地处偏远,信息闭塞,信息服务数字化和网络化起步晚,信息传播方式也处于由手工向自动化过渡的阶段,一些基层医院图书馆目前甚至还没有一台计算机,处于全手工操作的落后局面。广西构建基层医学文献信息服务体系的措施
广西自治区属于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长期以来医学文献信息情报服务对象主要是
医学临床、教学、科研和决策人员;服务内容主要是文献图书的收藏、借阅、检索查新、资料服务等;服务形式基本是实行客户上门求助服务。经调查发现[8],广西医学信息领域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信息市场流通渠道狭窄、供需脱节;运行机制不健全,对信息需求的鉴别能力低、反应能力差;信息服务质量低、服务手段落后;人才外流现象趋严重;经费、科技人员不足及医务人员和信息工作者比例不协调等。
广西医学情报研究所作为广西省级专业医学情报咨询服务中介机构,担负广西科技厅和卫生厅下达的各项医药卫生信息调研任务。广西医学情报研究所先后引进自治区科技项目2项和筹集各种专项经费近100万元人民币,利用这些科研和专项经费,向贫困地区提供医学信息扶贫。利用广西医学情报研究所现有的信息资源,为自治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了丰富、全面的医学文献信息资源,建立了广西医学信息网站,提供对外服务,并构建了医学信息共享访问平台,受到了基层广大医护人员的一致好评。
2.1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自2006年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学信息服务以来,广西医学科学情报研究所加大了对硬件设备及网络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建设了由多台交换机80个节点组成的局域网,购置5台服务器作为群集服务器,用于整合各类数据的WEB咨询服务平台;建设医学文献共享平台VPN加密传输系统;为每名科研技术人员配备了性价比优良的计算机及打印机等,实现办公自动化和网络化;安装了一套防火墙,通过DDN专线接入互联网。此外,为了保障广西医学情报研究所信息资源顺利使用,还购置了磁盘阵列及大容量Ups电源等。同时,广西医学情报研究所还将大量资金运用于医学数据库的引进、补充及更新,除广西医学情报研究所原有的中国医院知识仓库、CBMDISC、CMCC、中国科技成果数据库(CSTAD)、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分析数据库和Medline等数据库外,新购置了万方外文医学全文数据库、万方生物医学数字化期刊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学位论文数据库及超星数字图书馆等,将数据库的数目增加到了11个,极大地方便了本所职工及用户对文献的查询。
2.2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广西医学情报研究所核定事业编制为40人,分布在《广西医学》、《微创医学》、《内科》三个省级医学专业杂志编辑部,查新咨询部、医学网络部、《广西卫生年鉴》编辑部、《广西通志•医疗卫生志》编辑部、情报资料室、广西医药卫生科技成果推广中心及行政后勤科室。由于将医学信息服务到基层是广西医学情报研究所近几年才开展起来的业务,在广西医学情报研究所人才紧缺及核定的在职人员不增加的情况下,经所领导深思熟虑,决定从一些科室抽调人员组建一个由初中级、高级职称人员组成的具备有医学、外语、信息方面技能的专业医学情报服务梯队。该梯队人员均具有多年编辑、查新、图书资料整理及网络维护方面的工作经验,熟悉掌握各种数据库的使用技巧及方法,同时具有较强的对外服务及沟通能力。2010年针对广西医学情报研究所人才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又引进了医学英语(专业八级)、公共卫生管理及医学信息管理方面的人才3位,这些人才对广西医学情报研究所将医学信息服务业务推广到更广泛的基层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3开展多种形式的医学信息服务
①现刊与多种数据库并存:由于这几年各种期刊的价格飞涨,且其使用寿命较短(一般为5~7年),再加上维护与保存会占据人力、物力及空间,大多数的图书馆及医学信息机构为了节省资金,均减少甚至是取消了期刊的订阅。广西医学情报研究所根据多年来馆藏期刊的外借及阅读量,保留了116种期刊(其中包括所有的中华医学会编辑出版的期刊)。另外,为解决网络医学信息数据库出版与纸质刊物出版存在3个月以上的时差,且医护工作者对医学信息需要“精”、“准”、“新”的特点,制定了11个医学相关的数据库,达到了优势互补的目的。
2.3.1利用互联网开展远程文献提供服务:根据用户网上提交的远程委托,不同用户采用不同服务策略和方式,提供不同的信息资源服务,由广西医学情报研究所专门人员进行收集、检索并整理,最后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和最快的速度将查询结果传递给用户,节省了用户的上网时间及费用。
2.3.2建立电子阅览室:广西医学情报研究所利用科研项目资助的费用,购置了12台性能优越的计算机,腾出一间宽敞的办公室作为新的电子阅览室。同时到医学院校招收医学信息、图书情报或临床专业的实习生,在广西医学情报研究所网络管理员的指导下,为用户提供以下服务:①数据库检索服务;②网络信息查询服务;③电子期刊阅览和电子图书服务;④导航服务;⑤信息交流与咨询服务。2.3.3利用会员制的方式吸纳更多的用户及机构:采取机构会员制或个人会员制的方式,通过制定会员制的相关条例及注意事项,按照用户每年拟下载信息量,收取会员一定的会费;成为我们会员的用户,可为其开通账号或VPN访问隧道,同时可让其享受一定的优惠服务(如部分免费、多送下载量等)。截止目前已免费或优惠向县、社区医疗机构建立信息检索点45个,其中有9家县级医院及乡镇卫生院由广西医学情报研究所向其免费提供医学信息服务。
2.3.4不定期对基层医疗单位进行有关医学信息的讲学活动:应基层医护人员的要求,广西医学情报研究所先后派出一些资深的、富有多年编辑、查新或图书情报收集经验的专家到基层医疗单位举办有关医学论文书写规范及组稿、投稿技巧、科研设计与统计学应用等方面的培训班,推动了基层医院论文质量水平的提高。
3成效与不足
通过广西医学情报研究所构建医学信息服务平台,广大基层医护人员能够低成本、高效益的地获取本地区乃至国内、国外最新的医学信息,提高了领导的决策能力及医护人员的科研和诊疗水平。截止到目前,数据库访问量和下载量由2007年的13133次和59083篇,增加到2009年的16901次和83390篇。这一举措畅通了基层医护人员获取医学信息的渠道,满足了其信息需求,且加快了基层医学信息服务的发展,赢得了基层广大医护人员的广泛赞同和认可。
广西医学情报研究所开展构建基层医学信息服务平台工作仅几年时间,尚处于不断摸索及尝试阶段,在实施的过程当中,也发现了不少问题。例如与数据库营运商协商问题,随着各基层医院的发展及医护人员科研意识和临床技能的不断提高,对文献的需求量不断扩大,由于涉及到版权等问题,单位用户及个人用户每年的文献下载量都比较有限,这不仅降低了用户入网的踊跃性,同时也制约了广西医学情报研究所该项业务的发展,如何在提高用户的下载量及维护数据库版权之间取得平衡,是我们下一步研究的重点。再者,如何将广西医学情报研究所的医学信息服务广泛地宣传到基层各卫生机构也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难题。截止至2007年底,广西卫生机构总数为10060所(不含村卫生室),其中县级卫生机构400个,乡镇卫生院1267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296所,这些基层卫生机构多地处偏远地区,全部亲临宣传介绍将耗费广西医学情报研究所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财力,如何减少投入并扩大产出也是我们面临的一大难题。与此同时,广西医学情报研究所作为一个全额的事业单位,主要的业务是创办医学期刊、检索查新及资料查询,上述传统的业务基本只够自身发展,要把面向基层的医学信息服务做好,不仅需要广西医学情报研究所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更需要上级部门在政策上的支持及在资金上的扶持。结语
广西医学情报研究所前期的工作结果表明,构建面向基层的医学信息服务体系,不仅满足了基层医疗单位科研人员对医学信息的需求,扩大了广西医学情报研究所的业务范围,同时也提升了广西医学情报研究所在医疗科研机构中的地位。只有在政府的财政支持及我们不断的开拓创新和努力下,医学信息服务体系才能更好、更快、更广泛地辐射到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才能最终提高基层医护人员的科研及诊疗水平。
第四篇:《构建小学人文生态课堂的实践研究》的文献综述
《构建小学人文生态课堂的实践研究》课题的文献综述
【前言】
《构建小学人文生态课堂的实践研究》是我校承担的省级“十一五”规划课题。为了更好的理解该课题内涵,深入开展研究,特在此做以文献综述。
“生”是指可以发育的物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发展长大;“生”是活着的,有生命的;“生”又是“学生”。“态”是指形状、样子。那么,“生态”也可理解为“可以发育的物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发展成长的样子。”现代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追求的就是这样一种课堂教学环境,即让生命实体在良好的条件下自然地和谐自由地生长发展。
[1]哲学意义上的发展是指事物从低级到高级,从旧质到新质的改变过程。人的发展是从幼稚走向成熟,不断完善的过程。教师的发展也是作为社会职业人的教师从接受师范教育的学生,到初任教师,到有经验的教师,到实践教育家的持续过程。教师发展的中心是教师的专业成长。这种专业成长是一个终身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情感、社会责任感不断成熟、不断提升、不断创新的过程。1976年,美国的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劳伦斯·克雷明(Lawrence Cremin)在《公共教育》一书中最早提出了“教育生态学”的概念;指出,教育生态学是应用生态学的原理,特别是运用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等原理来研究教育的种种现象、成因,掌握教育发展的规律,揭示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现在,生态化教育正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从倡导环境教育开始,学者们日益认识到生态化教育应具有丰富的内涵。如方创琳提出“生态教育”的六大内容(略)。任凯、白燕著的《教育生态学》则运用生态体统的观点对教育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总的来说生态化教育的研究已经起步。
目前已有部分学校与教师将教育教学研究的关注点聚焦在促进学生的生命发展中,但对于利用生态系统的原理有机地渗透、整合于现实的课堂活动以及由此促进的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大家正在摸索。因此,在生态学理论和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利用生态环境条件而进行的课堂教学重构与教师专业的发展的研究很有价值。
【主题】
叶圣陶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这就告诉我们:教育就像栽培植物那样,是让植物自然生长,而不是像工业生产,用模具去铸造成批的产品或机械零件。因此,面对植物的种子,我们要准备好土壤、肥料,充分利用好阳光和水分,顺其内在的生长规律,相信种子内在的力量,构建和谐的生态环境,让他们快乐自主地发芽、开花、结果。换句话说,只有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生命体验的审美空间,理想与实践同步,传承与创新并存,科学探究与人文关怀结合,用生命感动生命,用灵魂塑造灵魂,用智慧开启智慧,让置身其中的师生享受到教学所带来的乐趣,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课堂教学模式体现新的课程思想与教学价值观和教学的前沿思维,是教学思想、教学观念体系与教学实践契合的生长点。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意味着教学效益的确定,良好模式的推广即是效益的放大。随着人们对教育真谛认识的不断追寻和探究的深层化,教学思想、教学理论也随之从传统走向现代。教学价值观念的嬗变使人们重新审视既有教学模式的利弊,重构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新模式。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历经曲折道路,终于确定以课程改革作为突破口。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要求中小学教师确立新的课程思想和新观念,改变传统的课堂专业生活方式,重构具有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模式,这是实现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必然要求。缺失了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新课程的顺利实施、课堂教学效益的大幅度提高及可持续发展,是难以达到的。
正如诗人特奥多尔·冯塔内所描述的那样,教育“旨在努力为毫无依靠的幼树提供一根拐杖,从而使其能在纯净的空气中自由自在地、无忧无虑地成长,那么,我们则接受了非常不错的教育。”[2](23)传统教学伦理观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社会关系:人——人”,把人当作社会工具来看待,把课堂作为培养“社会工具人”的“教堂”,而忽视了课堂教学中的生态实体——教师与学生。郭思乐教授在《经典科学对教育的影响及其与教育生命机制的冲突》一文中指出:“教育是人的精神生命活动的过程。”“教育中生命活动的最大特点就是存在这种可能性,使生命调动起自身的一切,去不断地创造自我,改善和发展生命,生命会从中受到鼓舞,从而收获丰富和充实的人生。我们的教育必须创造这样一种人的整体生命投入的生态。”[3]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就是把课堂教学看作面向人的生活世界,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一种人的生命存在,成长和促进人的生命完善发展,生命质量整体提升的生态模式。生态课堂教学的根本目标是生态课堂主体──学生学习生态的建立。在课堂教学生活过程中要树立全面依靠学生的观念,要相信学生具有学习的天性和无限的潜能,学生学习是有个性和独立性的。要一切从学生的好学出发,把全部的教育价值归结到学生身上,这是现代人本教学伦理价值的根本体现,也是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根本目标。根据这一目标,生态课堂教学要求把学生学习的外部压力和内部压力,人的意识和机体活动,情感与认识活动,社会规范的要求和学生的天性统一起来,创设一个和谐的充满关爱的课堂人际氛围,让学生富有个性地独立自主地自由开放地合作与探究学习的良好生态课堂环境。
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必须重视知识的“精选”。这是由生态课堂教学的根本目标所决定的。由于生态课堂教学的伦理价值的核心是指向生态课堂的主体——学生,因而教学的内容选择既要适合社会规范的要求,更必须尊重知识生成规律和儿童学习的特点。吕达先生曾形象地把制约课程的三大因素知识、儿童和社会喻为“一尊鼎的三只脚”,“只有‘三足’都兼顾了,才能做到‘鼎立’。”同时强调在承认社会对课程的制约作用的同时必须尊重知识和儿童自己的特点。[4]沃尔夫冈·布列钦卡认为,“教育是人们尝试在任何一方面提升他人人格的行动。”[2](75)社会对儿童的期望值过高,其教学效果却可能是负面的。所谓“尝试”即意味着“适合”,儿童只有穿上“合脚”的鞋,才能走得更快。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课程本源和本质认识上的误区,过分强调装饰,使“整体课程膨胀,学非所用,远离人的生活,严重压抑人的学习积极性,阻滞了教育质量与效益的提高。”[5]因此,生态课堂教学必须把教材当作范例,精选“知识”,使知识能真正进入儿童视界,只有儿童喜欢的知识,乐于接受和感悟的知识才是有生命的。在广州、深圳、梅州的生本实验学校的生态课堂教学中,笔者目睹学生在课堂生活中的灵动与热情,学生不再觉得学习是对一种苦差的“应酬”,课堂成为学生最依恋的地方。这是与生本教材的精心设计分不开的。
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必须重视学生学习的体验与感悟,把感悟作为学习的基础。必须让学生对知识和精神生命获得一种整体状态,否则就是“赤裸裸的教育假象”,虽然是严肃认真的却是徒劳的努力。感悟是人的精神生命拓展的重要标志,是学生主体对外部知识、信息的深层内化,是头脑对事物的重新组合、选择和建构,因而是人对自己的挑战和创新,是学生未来学习与生活的核心基础。为此,生态课堂教学过程必须尽量减少对学生学习时间的占领,把学习的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生产”知识,只有学生自已“生产”出来的浸润着学生自己血脉的知识才是有生命的,才会产生刻骨铭心的爱。这是生态课堂教学生成的重要标志。
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必须重视讨论的常规化,使儿童的体悟水平得以提升。儿童具有天生强烈的对集体所具有的行为方式、思想方式、价值观的学习需要,求得同集体具有的文化方式的一致是儿童的一种强烈愿望。儿童个体的体悟有时也许不是很深透,通过多元、多向、多层次的讨论,使儿童对已有悟见重新组合、选择、建构,使体悟水平向更深层次内化,取得更佳的学习效果。讨论的常规化不但使学生获取深层感悟的经验,而且加强了集体
内部的沟通与合作,培养了集体探究和团队精神,和谐自由的富于创造的课堂讨论氛围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民主参与欲望。民主参与的课堂氛围正是灵动与创造的必要条件,压抑、不自愿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不可能有“出格”的表现。因此,只要是学习需要的就可以讨论,让学生的学习天性自由释放,才能使学生进入“乐知”、“好知”、“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的学习生态。为使讨论常规化,必须改变课堂环境中的“生态位”,将座位的“行列式”改为“方块式”,在目前课堂环境条件下,这种“生态位”的改变,正是体现了生本教育对课堂生态主体——学生的尊重。
课堂教学生活是提升自己生命质量的人生历程。多尔赫认为“教育是促进人们之间相互的满意关系,促进有意义的学习以及促进人格发展的一种共同生活。”[2](49)深圳南山学校李先启校长认为教育应是“充满爱的教育”。同时,学生又是一种丰富的教育资源,从大教育的视野看,教师也是学习者,而且应该成为先行的永远的学习者。教师只有融入儿童的学习生活实践中去,才能体味和领略教学的神圣和精彩,才能精神感奋,充满乐趣与活力,课堂才能成为师生共赢的共振共生的满意生活的地方。
因此,可以认为把学生作为教育本体,充分依靠学生,相信学生具有无限的学习潜能,把学生作为教学的第一资源,通过改变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精选适合儿童学习的知识,减少对学生学习的时空占领,给学生以更多的独立有效的思维时间,开展不断提升学生感悟层次的常规化讨论,实现教师、知识、学生以及家庭、社会的多元、多向、多层次的课堂生态系统的开放与互动,建立一个自由和谐富有个性的独立自主的学习生态环境,从而取得课堂教学效益与生命质量的整体提升,这就是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
在当代教育改革实践中,教师的工作职能出现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极大地提高了教师劳动的复杂程度和创造性质。没有教师的发展,没有教师专业上的成长,教师的历史使命便无法完成。教师的发展是历史进步使然,信息时代的教育改革使然。同时,信息时代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为重新认识与发现教师,为教师发展又创立了越来越多的条件。
在国际教师教育的改革中,许多国家从不同角度开始注意到教师发展的问题,也正是教师的发展催生了对教师的重新发现。重新发现教师、促进教师发展将逐步成为21世纪教师实践创新的主流话语。
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教育改革浪潮把教师发展推到历史的前台。在当代教育历史进程中教师不是单纯的任务执行者,而是教育的思想者、研究者、实践者和创新者。在专业发展的路径上教师的主体地位、精神和意识得到了时代的推崇,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对教师的重新发现将对21世纪教育产生重大影响。
【总结】
作为一名课程改革中的教师,工作的主阵地就在课堂,工作的重点是实施新课标,用好新教材,工作的核心是转变自己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当我们用新课程的理念重新审视传统的课堂教学,不难发现:我们因单纯强调知识、技能而忽视了学生作为生命个体本身的情感需求;因过于强调学习结果而忽视了教育过程的真实价值;因片面追求机械统一的教学目标而忽视了学生丰富的个体差异„„在这样的课堂上,儿童最可珍贵的好奇心、想像力、独特性、创造力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日渐流失,生命也由此失去了应有的光彩。这些,无不是教育的遗憾和悲哀。
新课程下所追求的理想课堂就是要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这就要求我们重建师生关系,重新认识学生角色及地位,重新认识教师角色及地位,需要我们在现实的课堂中,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和对话中,在教学的每一话语、行为和细节中,真正实现师生人格对等基础上的体验与感悟、探究与创造、交流与交融。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切实构建生态课堂,绝非易事。她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需要我们每个热爱教育事业的人努力追求,精心经营;她是一项艰难的系统工程,需要老师具有全方位的基本素质,如能言善辩的语言功底、海纳百川的阅读基础、敏捷睿智的思辩能力、兼收并蓄的“拿来”技巧、深沉博大的情意和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生生不息,可持续和谐发展,我们课堂教学才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类型:专著[M],期刊文章[J]
[1]《教育研究》.2001年第11期[J]
[2]沃尔夫冈·布列钦卡.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分析、批判和建议.胡劲松,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M]
[3]郭思乐.经典科学对教育的影响及其与教育生命机制的冲突.教育研究,2003,(2):15—21.[J]
[4]张廷凯.我国课程论研究的历史回顾:1922—1997(下).课程·教材·教法,1998,18
(2):10—16.[J]
[5]郭思乐.课程本体:符号研究回归符号实践.教育研究,2003,(7):72—78.[J]
第五篇:着力构建我市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投融资平台及服务体系的思路及对策
着力构建我市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投融资平台及服务体系的思路及对策
2009年10月28日来源: 市局办公室信息调研
构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投融资体制和运转高效便捷的融资筹资服务工作体系,对于推动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对于遵义这样一个欠发达地区来说,作用更为重要,形势更显急迫。遵义市财政局课题调研组通过对当地投融资平台及服务体系建设现状以及存在问题进行调研,对加快遵义投融资平台及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相关建议意见,以期为市委、市政府推动投融资体系建设起到参考、借鉴作用。
一、遵义市投融资平台及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遵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投融资工作,切实加大投资项目融资管理,积极与金融机构对接贷款推动项目发展,相继发展担保典当公司、国投公司等金融中介组织,并筹建了金融办协调机构。特别是今年以来,为应对金融危机,加快当地经济发展,政府投入投融资工作的力度更大,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投融资服务平台建设方面。今年3月,遵义市人民政府决定成立四大投资、融资公司,分别是遵义市城市建设投资经营有限公司、遵义市国有资产投融资经营管理有限公司、遵义高速公路开发投资有限公司、遵义新蒲新区开发投资有限公司,要求按照《公司法》有关规定迅速组建成立,并于近期搭建领导班子,迅速开展投融资经营工作,加快投融资工作步伐,服务全市经济发展。四大公司的成立,在我市投融资体制改革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它与前些年相继成立的遵义市国有资产投资经营有限公司、遵义市名城投资经营有限公司、遵义市红色旅游集团公司,以及众多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有限公司和典当公司等,共同构成了目前遵义市投融资平台及服务体系建设主体框架。目前,在已开展投融资业务的公司中,以遵义市国有资产投融资经营有限公司为代表,该公司注册资金为1.1亿元,已成功为我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投资项目向国家开发银行融资25亿元,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大规模推进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已成立的26户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注册资本金达3.51亿元,2008年开展信用担保融资业务3774笔,资产总额20242万元,负债总额464万元,所有者权益16816万元;23家典当公司,注册资本金2.24亿元,2008年发生典当融资业务27527万元,典当余额11900万元;2家试点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本金0.65亿元,于今年4月中旬刚刚成立,正在积极做好开展业务的前期准备中。
(二)项目建设融资需求方面。随着市委、市政府“三新一强”发展战略的不断推进和“黔北综合经济区”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能源、交通、水利、农业等领域的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投资规模越来越大,融资的需求越来越大。遵义每年都要对重大项目建立《遵义市重点项目资金落实情况统计表》,对项目投资资金落实情况进行跟踪管理。仅2009年全市重点项目资金计划就达160亿元,其中需要通过金融机构贷款解决的资金达129.95亿元,目前这一融资需求还有43.11亿元没有下落。
(三)金融系统存贷结构方面。近年来,金融机构积极支持地方经济建设,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注入活力。特别是今年为应对金融危机,七家银行与我市签订了三年内授信额1010亿元的贷款协议,过后不久,我市又与国家开发银行签订了500亿元贷款协议。从2009年第一季度金融系统存贷资金情况显示,全市3月末存款余额791.53亿元,比年初增加48.69亿元,增长6.28%;全市3月末贷款总额为403.02亿元,比年初增加31.38亿元,增长8.44%。
二、遵义市投融资平台及服务体系建设存在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在推进项目建设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往往不是技术问题,也不是市场
问题,更不是生产经营管理问题,而是融资难问题。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以及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重大战略实施项目,由于没有雄厚的资金支持而进展缓慢,或无法启动,成为影响项目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归根到底,都是因为投融资平台建设和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善造成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没有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担风险、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近些年所有已建公司的运营情况看:一是没有按公司法制定规范的公司章程,董事会、监事会、职工代表大会等内部机制没有真正建立;二是政府没有注入更多资本金,使得公司运行先天不足,缺乏投融资建设的市场竞争力;三是政府授权经营管理范围内的资产比较分散,没有形成集中统一的公司实体资产,自主经营受约束。
(二)投融资存贷信息对接还不畅通。我市在投融资存贷信息对接方面,是通过建立金融办的形式来对金融机构和企业间进行协调,并于2008年底由市政府办公室牵头建立了《全市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联系会议制度》。但从运作情况看,金融办没有专门的编制、专门的人员负责,只是通过明确相关单位人员临时组建的议事协调机构,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银行贷款政策与企业贷款需求之间信息不畅通,银行贷款的政策走向企业不了解,企业需要贷款时都找政府领导协调,有时申报的贷款项目又不符合国家政策不能贷,形成“想贷不能贷,能贷没人贷”的尴尬局面。联席会议制度由于才建立,制度还不完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没有明确规定,作用发挥得不到很好发挥。
(三)投融资服务平台建设尚不完善
一是国投公司职能不完善、权责不明晰。按照国投公司组建的初衷看,是把国投公司建设成政府性的投融资管理公司,其职能除了整合国有资产,为政府性投资所需贷款提供融资平台外,还要对国有资产进行管理和经营。从现状看,国有资产整合不彻底,管理和经营职能基本上没有发挥,造成国有资产虽然庞大,但真正能够融资的资产不多,没有发挥国有资产的“造血”功能,不能做大做强。此外,政府对国投公司的权利和责任没有具体的明确,在有些方面该下放的权利没有下,该明确责任的没明确。
二是担保、典当业规模小、经营效益差、发展不平衡。虽然我市担保注册机构有26家,但平均注册资本只有1350万元,典当行业23家,平均注册资本仅有974万元;特别是担保金融机构认同度不高,4家国有银行与担保公司协议合作“门槛”至少要3000万元的注册资本,致使部分担保公司不能正常开展工作,多数担保机构都是与当地银行签订合作协议,而且贷款额度的放大比例也普遍低于国家规定的注册资本金的10倍,特别是由于担保、典当行业人才缺乏、风险管理意识差、外部环境不宽松等因素,加之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目前全市经营状况正常的有16家,其中开展得好的仅有6家。从区域分布看,我市信用担保机构不平衡,主要分布在两城区、遵义县、湄潭县、仁怀市、绥阳县等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其他8个县市尚未建立担保机构。
三是小额贷款公司才开始起步。小额贷款公司的客户对象是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以及农村市场。中小企业规模不大,数量众多,经营管理灵活多样,对资金的需要非常急迫。但由于投融资体制原因,正规金融机构为了规避风险,不愿、不敢对中小企业放贷,严重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正好弥补这一空缺,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但目前我市的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严重滞后,2008年底获省批准的小额贷款公司只有汇川区和遵义县共2家,于今年4月中旬成立,其投融资作用还没有发挥出来。今年我市又向省申请设立的9家小额贷款公司,目前正在申报当中。而且小额贷款公司由于受到国家金融政策限制,只能放贷不能吸储,资金来源靠银行间拆借解决,也存在融资难问题。
(四)重点项目投融资管理有待加强。近年来,我市在重点投融资项目建设了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管理还不科学,需要进一步细化落实。如在融资方面,应由相关部门专门建立企业融资贷款台帐交有关银行备案,明确申请贷款企业所申请贷款是何用途,是否符合国家信贷政
策范围,预计投入所产生多少效益,信贷投资是何种偿债来源,是否达到了信贷自筹资金部分的要求等,便于银行了解情况后审核发放贷款。
(五)金融机构贷款力度还不够大。一是遵义市作为贵州省地域面积最大、经济规模和财政收支以及人口规模都名列全省第二,但金融贷款总额仅占全省贷款总额的10.21%,与遵义在全省的经济地位远远不相称。二是在今年中央调整金融政策应对金融危机的大好前提下,第一季度贵州省金融机构贷款增量比年初增长377.24亿元,比年初增长10.57%,比去年同期增长23%。而遵义仅比年初增加31.38亿元,比年初增长8.44%;比去年同期增长19.29%。都没有达到全省的平均水平。三是按国家存贷比例监管控制指标75%来算,遵义的贷款空间都还有190亿元左右的空间还没有利用。四是从今年我市实施的重点项目来看,所需要贷款还有43.11亿元未落实。
(六)投融资体制机制还需要健全。投融资体制机制是确保投融资健康发展的根本。目前我市投融资体制机制建设形式是“单兵作战”,没有进行整合,从而导致效果差,没有形成系统的、全面的、科学的体系,甚至有的体制机制或未建立,或是没完善,或是没有发挥作用。如:担保、典当风险补偿机制建设,目前贵阳市、安顺市都建立了,而遵义至今未建;再如土地储备应严格实行“五统一”(统一规划、统一征用、统一开发、统一管理、统一出让),但至今没有完全实现,等等。
三、切实加大投融资平台和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一)建立组织健全、操作规范的投融资协调服务机制。抓好投融资的协调服务,才能够及时掌握投融资动态,更好的推动投融资工作的开展,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一是强化市政府金融办的作用。建议将市政府金融办设为正县级常设机构,配备专门的编制和人员,专门负责投融资的协调服务工作,负责了解掌握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货币金融政策走向,把握宏观形势及动态,以及全市投融资需求,从而使投融资工作常态化管理。二是进一步建立健全投融资联席会议制度,明确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职责,相互收集和共享政策信息和基础资料,保证会议的质量。联席会议由金融办具体组织,实行定期召开制,使投融资联席会议制度化、常态化,使政府、很行和企业能够准确把握国家调控政策、产业政策和银行信贷政策,切实解决银行和企业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不断提高投融资协调服务水平。三是建立投融资信息通报制度,定期编辑投融资信息动态,印发给联系成员单位,也便了解。
(二)建立政企分离、权责明晰的投融资平台。改变过去投融资工作由政府以行政方式大包大揽的模式,充分发挥政府资源配置功能,精心打造投融资平台,整合现有分散的各投融资主体,投融资行为归口统一管理,避免多头举债,权责不清。
1、做大做强遵义市国有资产投融资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具体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对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资产进行核实清理,整合现有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盘活资产存量将债权债务划转国投公司管理,使国投公司成为本级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唯一的资产管理公司。建议两城区土地储备的债权债务划归国投公司管理,改革中心城区市区两级现行简单的“谁投资、谁享有周边土地整治开发收益”模式,以资本运作方式合理共享基础设施建设后带来的土地级差地租收益。二是明确国投公司的权利和责任,既要将国有资产的经营权下放给国投公司,又要明确国投公司的责任,通过制定公司章程,明确责权,真正使国投公司做大做强,力争使国投公司上市,吸纳更多的社会资金。
2、经营管理好各专业投资公司。特别是刚成立的新蒲新区开发投资公司、高速公路开展有限公司、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等几大重点公司,公司不需要建得太多,关键是要做大做强。关于对各大专业投资公司的管理,建议采取市场化方式进行,以资源性资产开发为重点,在增强“造血功能”上求突破,改变依靠政府投入为主的投资模式,向企业主体投入为主,以市场经济原则变政府债务为企业负债。要“按规划、带项目、批土地”的土地开发程序和方式,聚集土地资源,有效解决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资金、投资回报问题,建立一条项目与
资金运作紧密结合的链条。
(三)积极鼓励形式多样、推动发展的银行融资和社会融资。
1、在银行融资方面。一是建立政府、银行业金融机构和企业合作机制的意见,按照“多赢”、“市场”、“诚信”、“服务”的原则,推动政银企三方合作,搭建好信贷平台。二是切实维护金融债权,组织公检法及工商、税务等部门对逃废银行债务的企业和个人进行坚决打击和联合管制,要对这些企业和个人建立黑名单,并采取一定的形式进行曝光。三是政府部门要为银行贷款提供优质服务,如对实施的企业提供准确的信息资料(如企业融资贷款台帐等),规范相关手续操作流程,特别是对抵押登记手续的办理要严谨科学。四是建立金融机构存贷工作考核奖励制度,鼓励银行支持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2、大力扶持小额贷款公司。由于各大商业银行为规避风险“重大轻小”,不愿贷款给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数量众多遍布城乡各行各业,融资需求非常强烈,因此小额贷款公司最受中小企业亲睐,这就为小额贷款公司提供了存在的理由和生存的空间。小额贷款公司的出现,不仅有效增加了对城乡金融服务特别是对农村的金融服务供给,而且减轻了政府融资负担,达到“开正道、补急需、促创业”的目的。建议大力扶持小额贷款公司,从财政预算、金融拆借、工商税收等各方面对小额贷款公司进行大力扶持,提供优惠政策,促进小额贷款公司健康运行和持续成长,形成小额贷款公司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提供就业增加税收促进经济发展,反过来又支持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壮大的良性循环。对于遵义来说,目前仅有2家小额贷款公司是远远不够的,至少每个县应该成立一家。
3、在社会融资方面。目前担保、典当公司已经有一定的基础,我们应从政策的角度进行鼓励和扶持。一是不断壮大社会融资规模。由于担保、典当公司都是社会融资机构,各自的法人不同,出资形式也不同,把他们整合在一起的难度较大,可以由相关部门牵头,对能整合的进行整合,对不能整合的可采取联营的方式增强实力,这样既能维护公司的利益,又能壮大规模,使每一个公司都能发挥作用。还可以让担保公司采取会员制的方式吸纳民间资本。特别是对目前县区市没有设立担保公司的,可与市政府出资的金茂担保公司合作设立分支机构,也可自行组织担保公司。二是建立融资风险补偿机制,对运营规模较大、经营业绩突出、制度健全、管理严格、运作规模的担保公司给予一定的补偿和奖励。三是要落实好国家对担保机构的税收优惠等支持政策。四是加强对担保公司的管理,加快组建信用担保机构行业协会,促进但保行业建康有序快速发展。五是要建立担保公司退出机制,对超过6个月未开业、或者开业后自行停产6个月以上的,要按有关文件吊销营业执照,取消从业资格,净化担保环境。
(四)建立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的投融资监管工作格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投融资平台和服务体系建设的监管机制网络,充分发挥人大、政协、纪检监察和政府职能部门监督管理作用,建立健全责权利相统一的管理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依法对投融资工作进行监督管理,形成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的监督工作格局。要建立政府投融资项目绩效评价制度,对投融资机构资产经营、政府债务的借、用、还合和债务资金的使用进行监管,提高政府投融资管理水平和效益。特别是要加大对政府投入资金的公司(国投公司和项目投资建设公司)等进行监督管理,维护我市投资融资工作的规范有效运行,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五)建立健全政府债务偿债机制,防范政府支付风险。以政府财政提供担保向银行贷款,已经成为目前政府推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筹资手段,而政府推动的建设项目大多属于公益性、基础性行业,投资回报主要体现在社会效益上。要使投资、建设、回报各环节之间建立起良性的循环和运转系统,使投资有回报、建设有效益、人民得实惠、经济得发展,必须建立规范的政府债务偿债机制,把政府债务的偿还纳入每年财政预算进行安排,按期足额偿还,保证金融体制健康运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遵义市市级政府债务偿债机制已于
2004年建立,至今已运行5年,通过制定政府债务管理制度,每年编制政府债务偿债预算,报经市政府、市人大批准后执行,对于规范投融资管理,有效防范政府支付风险,起到了积极作用。各级政府也要建立类似的偿债机制,确保投融资体制健康运行。
总之,投融资体制及服务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的建立健全对于推动我市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目前各方面体制机制还有待完善的情况下,建立健全投融资平台及服务体系,需要政府、金融、企业各方共同努力,密切协作,加强协调,不断开创我市投融资体制平台和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