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语《.爬天都峰》教案(模版)

时间:2019-05-14 14:04: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三年级上册语《.爬天都峰》教案(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三年级上册语《.爬天都峰》教案(模版)》。

第一篇:三年级上册语《.爬天都峰》教案(模版)

3、《爬天都峰》

三(2)班 语文老师:陈 露

教材简析

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课文开头简单地交代了“我”和爸爸去黄山爬天都峰这件事;接着围绕着爬天都峰,按事情发展顺序讲了三层意思:第一层是作者站在天都峰脚下看到的情景。讲了两点:一是山峰的“高”,二是山峰的“陡”。第二层讲爬天都峰前的情况。先讲“我”担心能否爬上,接着讲“我”和老爷爷相互鼓励下一起爬。第三层讲“我”和老爷爷、爸爸一起爬上了天都峰;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讲了爬上天都峰之后的情况。先讲在鲫鱼背前“我”和老爷爷照相留念,接着“我们”互相道谢,最后课文用爸爸的话对“我”和老爷爷讲的话进行总结。教学目标

1.认识18个字,的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暑假、笔陡、石级、铁链、似乎、发颤、奋力、鲫鱼、纪念、辫子、勇气、决心等。2.分角色朗读课文。

3.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重点难点

重点是理解“我”爬天都峰的过程。

难点是读懂课文最后一段中爸爸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朗读课文,抓关键句子,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爬过山吗?能谈一谈你爬山时的感觉吗?

2.有一位小朋友,她爬上了一座高高的山峰——天都峰,这节课就让我们来看一看她都有哪些感觉。(板书:爬天都峰)

二、初步感知

1.读课文,读准字音,把生字多读几遍。

2.通过查字典,再联系上下文,理解你不认识的词语的意思。

3.再读课文,给课文的自然段标明序号,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4.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你不能理解,在书上画出来。

三、检查预习情况

1.认读生字词。

2.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篇课文,讲的是谁,在什么时候,到什么地方,干什么?

读后明确: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和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爬上了天都峰。

四、质疑

请同学们把你们画出的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对于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进行归纳,如果学生之间能相互帮助理解的,尽量鼓励他们相互帮助理解。有些师生共同归纳。)

五、通读课文,感知大意

1、指名逐段通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疏理字词含义。

石级:石头台阶。

仰望:抬头望。

攀着:(抓着铁链)向上爬。

心颤:心在颤抖,说明心里很害怕。

鲫鱼背:结合看图理解,天都峰最险处。它是一道长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2、按“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的顺序把文章分为三部分,再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疏通课文大意。指导写字,掌握笔顺

1、教师范写“辫”字,提示书写时左中右三部分要写得紧凑,学生描一遍、临一遍。

2、指导学生观察、书写其余生字。

六、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3.自己查找资料或同学之间相互讨论,试着理解下列问题:

(1)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天都峰的高和陡?你是怎么理解的?

(2)我和老爷爷、爸爸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对于“奋力”“终于”“居然”这些词语你是怎样理解的?

(3)爬上天都峰后我和老爷爷为什么要互相致谢?爸爸又说了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

第二课时

一、紧扣课题,承前启后

1、作者写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用“爬”而不用“登”字?

讨论后使学生明白:因为天都峰高而陡,用“爬”更能准确反映出登山的费力、艰难。

2、这么高的山,“我爬得上去吗?”

(1)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把文中的话变成自己脑中的“画”。(引导学生说)(2)学生练读后指名交流、教师评议,引导学生感受天都峰的险峻挺拔、高不可攀、令人生畏。(指导朗读)

(3)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心里是怎么想的?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想想从哪些词语、句子中看出“我”有害怕畏惧的心理。(指导朗读)

3、哟,这么高的山,要摆在你面前叫爬,你爬不?(引导生的换位思考)

4、这么高的山,看得“我”直发抖,结果“我”爬上峰顶了吗? 深入读议,体会“我”受鼓舞爬上峰顶(1)出示“我”说的话,指名朗读。

(2)“我”看到了什么从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呢?自由读课文第3到7自然段,想想我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a.出示第4段重点句,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交流,从中感受到“我”受老爷爷爬山鼓励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的内心活动。

b.体会“我”的心理,指导朗读3、4自然段。

(3)“我”是怎么爬的?自由读6、7自然段,画出描写爬山动作的词语。

a.学生读书圈划。

b.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奋力”是拼尽全身力气的意思。

从“攀着铁链”、“手脚并用向上爬”可以看出爬山的艰难。

c.引读第7段,从“终于”二字上体会爬得辛苦、上山后的喜悦。

d.体会爬山的艰难、上山后的喜悦,指导朗读6、7两段。

5、启发想象,明白“老爷爷”也是受鼓励爬上峰顶的

(1)老爷爷为什么也能爬上峰顶呢?带着这些问题一边读,一边想。多媒体出示思考题

a.老爷爷来到天都峰脚下,心里怎么想 b.他看见了小妹妹,心里又怎么想呢 c.后来,他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

(2)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他俩始终相互鼓励,老爷爷也是受到“我”的勇气鼓励爬上峰顶的。指导朗读。

二、总结课文,明白道理

1、读爸爸的话,讨论:“汲取”是什么意思,“我”和老爷爷是怎样互相“汲取”力量的?

2、你从“爸爸”所说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评点: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不管多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三、课外延伸,交流课余生活

1、这几天,你是不是把自己课余生活记录下来了呢?请你把一周学做的事情记录下来,别忘了写上自己的收获、感受。

板书设计:爬天都峰之前——爬天都峰——爬天都峰之后

教后反思

今天开课时以农村小朋友爬山为导入,让小朋友谈谈爬山的经历。接着以爬山的前后为线引导学生进行朗读理解。在课文中,我以讲动画片故事的形式激起小朋友们的兴趣。但是,我在过的语言衔接上还有不足之处,我会在教学过程中多加锤炼。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了解到课堂必须有一个主要目标把这个目标记在心里,让学生每上一节课就有一些收获。

第二篇:三年级上册《爬天都峰》说课稿

三年级上册《爬天都峰》说课稿

一、说教材

今天我为大家说的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第5册第一单元第3课《爬天都峰》。这是学生从低年级升入中年级,学习的第一组第3篇课文,通过本组教学,帮助学生尽快地适应中年级的语文学习,逐步完成由低年级向中年级教学的过渡。因此这一组教材是低年级和中年级两个年段语文教学的接口处,而这篇课文是第3篇精读课文,所以它在本单元是举足轻重的。

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描写了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课文向人们揭示了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道理。通过对话的描写,展示人物内心的情感是本文表达上的特点。

根据新课标要求,我本着“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以学生的真实基础为教学起点,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为目标,力求为学生创设愉悦、轻松、自主、开放的学习空间和语文实践环境,引导学生立足文本语言,凸现语文本体,在浓浓的语文味中弘扬人文,积淀精神;努力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想。

二、说教法

1、依据本单元组的训练重点和讲读课文的要求,通过课后思考题,逐段读议,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2、抓住重点词语,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三、说学法

在新课程标准中要求:要锻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所以在课堂上我决定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课文内容、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促成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与迁移能力。

四、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正确认读“陡”“攀”等六个生字,准确书写“爬”“峰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峰顶、似乎、忽然、白发苍苍、咱们、奋力、终于、辫子、勇气、决心、居然、力量”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分角色朗读。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初步体会“我”和老爷爷互相鼓励,坚定信心战胜困难、勇于克服困难的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面对困难要坚定克服困难的信心与勇气。

五、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词语的理解,弄清“我”爬天都峰的过程以及爬上天都峰后的思想变化。

难点:读懂课文最后一段中爸爸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六、说教学过程:

一、旧知导入,引出课题

师:同学们,还记得二年级时我们学过的《黄山奇石》那一课吗?

生:记得。

师:从那一课我们了解了黄山的秀丽神奇,那你们还记得课文里描写了哪些优美的景物吗?

生: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

出示天都峰的图片,师:这就是“金鸡叫天都”所指的天都峰!天都峰是如此的高,如此的险,登山的小路像天梯似的挂在陡峭的山岩上,使许多游客望而生畏,能够登上山顶的人,真可称得上是“勇士”了!这节课就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感受爬天都峰的滋味。

(教师创设了情景,以富有激情的导语,在极短的时间内抓住学生的心神,释放学生的心智潜能。以“一石击水”之势,激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自然引出下个环节的教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朗读课文

1.师: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爬天都峰”。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到了什么?有哪些疑问吗?

生:课文里都写了谁去爬天都峰?什么时间去爬天都峰?

师: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己去读读课文,找到答案。并且把生字读准确,课文读通顺。

2.师:同学们,老师觉得课堂上最美妙的声音就是你们朗朗的读书声了,谁愿意把课文读给大家听。(找学生读课文,并请学生对读的同学做以评价)3.师:从刚才读课文的过程老师看到了你们对课文读的很流利。那生字词你们会读吗?老师就来检查一下。

(二)学习生词

师:请看大屏幕,请同学自己在下面练习读一读。师:有谁能勇敢的给大家读读这些生词?

师:在这位同学读时请同学仔细听,看他有没有读错的地方。(此处先带拼音展示词语,再去掉拼音展示词语,再去掉认识的字剩下生字)(在这个环节中,通过自由读、浏览读等多形式的读丰厚了我们的初读学习,为深入学习课文打下基础。通过给学生充分的读的时间,让学生在读读划划理清文章的思路。)

三、分析课文,体会思想

师:生字词我们就学到这,下节课我们在继续研究这些字的写法。

在上课之前我们提出了几个问题,谁还记得有哪几个问题? 生:课文里都写了谁去爬天都峰?什么时间去爬天都峰?

那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寻找一下答案。师:首先让我们来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在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山高又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指名朗读,其他同学思考:这一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自由读,想一想课文第二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天都峰又高又陡)

你是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天都峰的高和陡的?

1.“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这句话中的“云彩上面”就说明天都峰非常高。

2.“我爬得上去吗? ”这句话也突出了天都峰非常高。

3.“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这句话中的“笔陡”“从天上挂下来的” “真叫人发颤”能突出天都峰的陡,因为“笔陡”就是笔直笔直的,“从天上挂下来的”说明特别的陡,“真叫人发颤”表达了“我”当时害怕的心态,烘托了天都峰的陡。(可指导朗读,读出气势。)

(三)学习课文第三至七自然段。

指名朗读,其他同学思考:这几个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体验人物的动作、语言)

1.面对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为什么不在犹豫了? 2.他们是怎么样爬上天都峰的?“我”是怎样“奋力”向峰顶爬去的课文是怎么写的想象一下,如果是你,将如何向峰顶奋力爬去。再读课文,通过上下文理解“奋力”这个词。

3.最后大家都爬上峰顶了,用了“终于”一词,体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

(四)学习八至十自然段。

讨论:1.我和老爷爷为什么要互相致谢呢? “居然”是什么意思?

2.齐读爸爸说的话,讨论:“汲取”是什么意思?

“我”和老爷爷是怎样互相“汲取”力量的? 你从“爸爸”所说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四、课堂总结,提升情感

师:同学们,通过学习这节课文你们有哪些收获?

师:无论是做什么事,我们都要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干什么事只要不怕困难,勇于攀登,一定能得到成功。

第三篇:三年级上册语文《爬天都峰》教案-文档资料

三年级上册语文《爬天都峰》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18个字,学会其中的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暑假、笔陡、石级、铁链、似乎、发颤、奋力、鲫鱼、纪念、辫子、勇气、决心等。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是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了困难。

4.学习养成多读多想的读书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理解词语;

2.训练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步骤: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爬过山吗?能谈一谈你爬山时的感觉吗?

2.有一位小朋友,她爬上了一座高高的山峰——天都峰,这节课就让我们来看一看她都有哪些感觉。(板书:爬天都峰)

(二)初步感知

1.读课文,读准字音,把生字多读几遍。

2.通过查字典,再联系上下文,理解你不认识的词语的意思。

3.再读课文,给课文的自然段标明序号,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

4.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你不能理解,在书上画出来。

(三)检查预习情况

1.认读生字词。

2.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篇课文,讲的是谁,在什么时候,到什么地方,干什么?

读后明确: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和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爬上了天都峰。

(四)质疑

请同学们把你们画出的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对于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进行归纳,如果学生之间能相互帮助理解的,尽量鼓励他们相互帮助理解。有些师生共同归纳。)

(五)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3.自己查找资料或同学之间相互讨论,试着理解下列问题:

(1)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天都峰的高和陡?你是怎么理解的?

(2)我和老爷爷、爸爸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对于“奋力”“终于”“居然”这些词语你是怎样理解的?

(3)爬上天都峰后我和老爷爷为什么要互相致谢?爸爸又说了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继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是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了困难。

3.学习养成多读多想的读书方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6课《爬天都峰》。

(二)细读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指名朗读,其他同学思考:读这一自然段都让你知道了什么?

读后明确:暑假里,“我”和爸爸一起去爬天都峰。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想一想第二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明确:天都峰又高又陡

(2)你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天都峰的高和陡?你是怎么理解的?

师生交流后明确:

①“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这句话中的“云彩上面”就是说天都峰非常高。“啊、哩”两个语气词,表达了我的惊叹,烘托了天都峰的高。

②“我爬得上去吗?”这句话也突出了天都峰的高,这句话写的是对自己能不能爬上天都峰的怀疑,也衬托了天都峰的高。

③“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这句话中的“笔陡”“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能突出天都峰的陡,因为“笔陡”就是笔直笔直的;“从天上挂下来的”是说天都峰特别陡,所以从这两个词可以看出天都峰的陡;“真叫人发颤”表达了“我”当时害怕的心态,烘托了天都峰的陡。(同学们说到哪老师就引到哪,不一定按顺序说)

板书:

在云彩上面

天都峰 爬得上去吗

挂下来

发颤

(3)指导朗读

对于天都峰的高和陡,要读出气势。①自由读,体会一下 ②指名读。

3.学习三、四、五自然段。

(1)指名读,其他同学思考:三、四、五自然段又分别告诉了我们什么?

明确:“我”和老爷爷相互鼓舞,决定一起爬天都峰。

(2)面对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为什么不再犹豫了?

师生交流后明确:“我”看到的老爷爷“白发苍苍”,“年纪比我爷爷还大”,通过对老爷爷的描写,可见他年岁已经非常大了,“我”看到年纪这么大的老爷爷也来爬天都峰,于是勇气倍增,不再犹豫,并和老爷爷约定一起爬天都峰。

(3)朗读指导。

① 同座分角色试读。

②指名分角色感情朗读。

4.学习六、七自然段。

(1)朗读6、7自然段,思考:他们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你觉得爬天都峰怎么样?你是怎样理解的?

(学生应抓住“奋力”“一会儿……一会儿”“手脚并用”“爬呀爬”“终于”等词语来理解。)

①我(奋力)向峰顶爬去。

问:“奋力”是什么意思?

“我向峰顶爬去”一句加上“奋力”有什么好处?说明了什么?

明确:“奋力”就是充分鼓起劲来,能使我们感受到爬山不容易。

②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都爬上了天都峰顶。

“终于”在这里指什么?

这句话用上“终于”好在哪里?

明确:“终于”指“我”和“爸爸”经过艰苦的努力,登上了峰顶。用上“终于”使我们进一步感受到爬山很费力,很不容易。

(2)小结:“终于”是“奋力”的结果,这两个词使我们感受到“要攀登高峰,必须奋力向上,勇于攀登,才能达到目的。”

(3)指导朗读。

试读、指名读。

5.学习八、九自然段。

(1)自由读八~九自然段,思考:爬天都峰后,“我”和老爷爷为什么会互相致谢呢?

(2)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现在(居然)爬上来了!

“居然”是什么意思?这句话用上“居然”有什么好处?

明确:“居然”是出乎意料的意思。用上“居然”一词能使我们感到爬天都峰很不容易,但只要有勇于攀登的精神,是一定能爬上天都峰的。

(3)指名分角色感情朗读八、九自然段。

6.学习第十自然段。

(1)看到“我”和“老爷爷”互相致谢,爸爸又说了什么?你怎样理解爸爸说的话?

爸爸听了,笑着说:“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汲取力量”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明确:汲取力量就是得到鼓舞。

(2)我们想想课文前面的内容,老爷爷和小妹妹是怎样互相鼓舞的?

明确:小妹妹爬山的勇气使老爷爷增添了勇气,老爷爷爬山的勇气又使小妹妹增强了爬山的信心。

第四篇:三年级上册《爬天都峰》教学设计

3爬天都峰

一、教学目标

1、教育学生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他们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2、练习运用边读边想的读书方法,理解词语,读懂句子,从而理解课文内容。

3、学会生字。掌握暑假、似乎、犹豫、终于、纪念、鼓舞、决心、居然、手脚并用、白发苍苍等词语。练习用“……比……”、“一会儿……一会儿……”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预习学案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弄清“我”登天都峰前后的思想变化。

2、读懂课文结尾的一句话。

三、导学案

一、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谁来告诉老师,课文写了哪些人爬天都峰?爬上去了吗?

2、他们是不是很轻松地爬上了天都峰?是怎么爬的?谁来说一说?

二、教学过程

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齐读,思考:第一自然段交代了什么?(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指读,思考:天都峰有什么特点?

2、看投影或图片:

刚才我们读了课文,下面请看:这就是天都峰,它是黄山最险峻的“三大奇峰”之一,海拔1840米,坡度在70度以上,最险处接近90度。请大家仔细看图,看能不能用一两个字总结一下天都峰的特点(给你的印象)?(板书:高、陡)

3、下面请大家轻声自由读课文,找出哪些词语和句子最能说明天都峰的高、陡,把它画出来?

4、学生发言,教师引导从以下两点理解:

①、“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

A 我是怎么观察天都峰的?(抬头望)为什么要“抬头望”?(高、陡)

B 这句话中有两个语气词?谁能找出来?(啊、哩)

“啊 和哩”这两个词表达了“我”的惊叹,那么“我”在惊叹什么?

C 峰顶这么高,高得仿佛怎么样?学生用课文中的话回答。(在云彩上面呢!)

②、面对险峻的天都峰,“我”这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呢?谁来读一读。(板书:能爬上吗?)

③、教师引读:是啊!“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上面的铁链,似乎是??”学

生接读“从天上挂下来的,”教师引读:“真叫人??”生:“发颤!”

(板书:挂下来 发颤)

A “笔陡”是什么意思?(教师以简笔画演示:笔直陡峭,仿佛从天上挂下来)

B “发颤”说明了什么?“我”为什么“发颤”?

3、学习三、四、五自然段(略)

1、总结过渡:

①、天都峰如此险峻,所以“我”心里有点害怕“发颤”,也难怪“我”有的怀疑:自己能爬上天都峰吗?

②、下面听老师读课文(三、四、五段),想一想:面对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为什么不再犹豫了?(板书:不再犹豫)

A 犹豫是什么意思,谁来告诉大家?(拿不定主意)

B“我” 面对险峻的天都峰,不知道能不能爬上去,所以拿不定主意。想一想,面对困难,你犹豫过吗?谁来用“犹豫”造个句子?(☆提前造好)

2、这时,“我”和一位不认识的老爷爷相遇了。

3、当老爷爷碰到我时,他是怎么说的,谁来读一读。

4、“我”又是怎么问老爷爷的?

5、这两句话中都有“也来”这个词,两个“也来”说明“我”老爷爷都是怎么想的呢:

6、学生自由发言,归纳到:老爷爷和“我”互相佩服,都很惊讶。

7、指名再读“我”和老爷爷的话。

4、讲读六、七自然段

1、默读,思考:“我”和老爷爷是怎么爬天都峰的,结果怎么样?

2、引导:“我”奋力向上爬着,老爷爷肯定也是在奋力攀登,“奋力”是什么

意思?(充分鼓起劲儿来。课文中指努力向上攀登)

3、请你画出能够说明“我”奋力攀登的词。

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一会儿…… 手脚并用 爬呀爬 终于

4、奋力攀登的结果是什么呢?谁来读一读有关课文?(第七节)

5、学习八、九自然段

1、“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经过奋力的攀登,我们(板书):终于到了天都峰的最险处鲫鱼背这个地方,下面我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8、9自然断,思考:我和老爷爷为什么要互相道谢?

2、分角色朗读

3、看投影片(或小黑板,用不同颜色笔分开):老爷爷和“我”互相道谢的话。

4、读老爷爷的话,“居然”是什么意思?可以换成果然吗?能换成什么词?

(居然:白发苍苍的老人也能爬上险峻的天都峰,表示出乎意料,可换成“竟然”)

5、老爷爷为什么要谢谢“我”?

6、读“我”的话,我为什么要谢谢老爷爷?

6、学习最后一节

1、这时,爸爸部怎么说的呢?指名朗读最后一节。

2、“汲取”是什么意思?(吸取)(板书:汲取力量)

3、这一老一素不相识,他们是怎样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的?

4、学生自由发言。

7、复习,看板书,简单小结

九、发言: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对大家说些什么?

(只要有决心,有信心,有勇气,再大的困难也可以克服;在 与人相处中,同

学之间要互相鼓励,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相机板书。

(三)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学得积极主动,课文《爬天都峰》主要讲了在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与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互相鼓励,一起爬上天都峰的事,从这件事,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呢?

(要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干什么事只要不怕困难,勇于攀登,一定能成功)。

四、课堂检测

1.组词。

陡()乎()攀()思()

级()颤()勇()取()

2.理解词语。

笔陡:

奋力:

五、课后作业

终于:

鼓舞:

六、板书设计 爬天都峰

第五篇: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爬天都峰

3爬天都峰

教学目标

1.认识“陡、链”等6个生字。会写“爬、峰”等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峰顶、似乎、忽然”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4.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弄清“我”登天都峰后的思想变化。2.读懂课文结尾的一句话。教具准备: 1.生字卡片。五.教学时间:2课时

第 一 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题导入 1.初步了解天都峰及“鲫鱼背”

看天都峰的风光片或图片,由学生展示自己找到的天都峰的资料并作介绍。说说“鲫鱼背”名称的来历。2.导语激情,揭示课题

天都峰是如此的高,如此的险,登山的小路像天梯似的挂在陡峭的山岩上,使许多游客望而生畏,能够登上山顶的人,真可称得上是“勇士”了!我们认真地阅读课文,勇攀高峰,一定觉得大有收获。让我们一起去“爬天都峰”吧。(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如:自由朗读、圈点生字,同桌互听互读等。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想办法记住字形。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小组内拿出生字、词语卡片,互相认读、正音。

全班开火车赛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既响亮又准确。小组交流各自学习生字、巧记字形的方法。推选读得好的同学当小老师,领读生字词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边读边想,简要回答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与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登上天都峰。)

四、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要求写的11个字,并分别组词。2.与熟字比较,识记字形

峰——蜂:“蜜蜂”是昆虫,所以“蜂”是“虫字旁”;“峰”指的是山的尖顶,跟“山”有关,所以是“山字旁”。

辫——辩、辨:三个字的左右两边都是“辛”,关键要看中间。和言语说话有关的是“辩”;“辨”要用眼睛看,自然要加上“眉毛和眼睛”;“辫”和发丝有关,中间是条“丝”。3.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标:边读边想,说出“我”和老爷爷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学生朗读课文。

2、师引导:作者写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用“爬”而不用“登”字?

讨论后使学生明白:因为天都峰高而陡,用“爬”更能准确反映出登山的费力、艰难。

3、(出示天都峰的多媒体画面)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把文中的话变成自己脑中的“画”。

学生练读后指名交流、教师评议,引导学生感受天都峰的险峻挺拔、高不可攀、令人生畏。

二、深入读议,体会我们互相鼓励爬上峰顶

1.在爬山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心里是怎么想的?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想想从哪些词语、句子中看出“我”有害怕畏惧的心理。

指名交流,出示并指导读好问句“我爬得上去吗?”、感叹句“真叫人发颤!”以及语气词“啊”“哩”等,读中体会“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

2.结果“我”爬上峰顶了吗?自由读文。

3、生根据课文内容质疑

师筛选出问题:“我”看到了什么从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呢?他们是怎样爬的,他们爬上去了吗?他们为什么能爬上去呢?

4、读读议议,释疑。

a.“我”和老爷爷的第一次对话。他们所说的话中都带有一个“也”字,经过讨论,让学生体会到:天都峰这么高,又这么陡,你年纪这么小(这么大)怎么也来爬呀,表面上是双方都有怀疑,其实是对双方表示敬慕,说明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弄懂句意后,教师可再让学生讨论这两句对话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出来,并指名做朗读练习。读出示第4段重点句,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交流,从中感受到“我”受老爷爷爬山鼓励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的内心活动。b.我们是怎样爬天都峰的?读句子找出重点词语加以体会。自由读6、7自然段,画出描写爬山动作的词语。学生读书圈划。

课文中用“奋力”“一会儿„„一会儿”“手脚并用”“爬呀爬”“终于”等词语,既突出了爬天都峰的艰难,又表现了他们不怕困难的勇气。

引读第7段,从“终于”二字上体会爬得辛苦、上山后的喜悦。明白他俩始终相互鼓励,老爷爷也是受到“我”的勇气鼓励爬上峰顶的。指导朗读。

C.“我”和老爷爷的第二次对话。思考讨论:“我”和老爷爷为什么互相道谢?在讨论中应让学生注意到两个人的话中都有“勇气”一词。让学生认识到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有勇气,再大的困难也可以克服。

三、总结课文,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

1.读爸爸的话,讨论:“汲取”是什么意思,“我”和老爷爷是怎样互相“汲取”力量的?

2.你从“爸爸”所说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收获。

教师评点: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不管多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下载三年级上册语《.爬天都峰》教案(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三年级上册语《.爬天都峰》教案(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三年级上册《爬天都峰》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册《爬天都峰》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爬天都峰》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第5册第一单元第3课。这是学生从低年级升入中年级,学习的第一组第3篇课文,通过本组教学,帮助学......

    《爬天都峰》教案

    《爬天都峰》教案教学目标:1、把握课文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互相鼓励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2、会背第二自然段。3、会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学重点:理解天都峰的险,体......

    爬天都峰教案

    《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冯家屯小学高艳琴教学目标: 1、把握课文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互相鼓励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 2、会背第二自然段。 3、会分角色朗读......

    爬天都峰教案

    课题:爬天都峰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通读课文,理解词语,理清文章脉络。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重点难点:感悟文章内容 三、教法学法:讲授法......

    爬天都峰 教案范文合集

    爬天都峰 邓紫薇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三年级语文上册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描写了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困难,终于爬上了......

    爬天都峰教案

    爬天都峰教案 一、课堂导入: 1、 同学们,二年级时我们曾经学过一篇课文《黄山奇石》,你们还记得黄山有什么吗? 黄山不仅有奇异的巨石,还有险峻的山峰呢,而黄山最高最陡的山峰就是......

    三年级语文爬天都峰

    3.爬天都峰 快乐练兵场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 笔陡铁链颤动攀登鲫鱼 .....二、看拼音写词语。 pá xínɡ shān dǐnɡ sì hū cānɡ bái yǎnɡ tóu zán menfân lìbià......

    三年级语文上册:《爬天都峰》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认识生字,了解字义,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教学过程: 一、学生初读课文,查字典自学生字。回顾自学生字词的方法步骤。 1.读:自读课文。 2.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