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周恩来总理外交风云
周恩来总理外交风云
新中国成立时,周恩来被任命为国务院总理及外交部长,长期组织外交工作,创造性地遵循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从根本上结束了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开创了新中国的新型外交。
周恩来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是真诚的,正如他对中国的感情和他那持久的人性也是发自内心的一样。这使得他在20世纪的所有中国领导人中显得十分突出。只要与周恩来会过面,人们就会对在一个单一的世界秩序之下与中国进行合作的潜力充满信心。从某种意义上讲,他留下了与他具有同样想法的人来实现他的两个理想——是中国现代化和让中国在世界事物中扮演一个负责的角色。迪克·威尔逊对其的评价完美地诠释了周总理的品性。
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地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今天成立了,这句话不仅揭开了新中国飞速发展的篇章,也是周总理谱写外交风云的开始。这一时期,为了为新中国创造发展的和平国际环境,毛泽东制定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以苏联为首的九个社会主义国家首先与新中国建交。
1950年1月10日,周总理第一次出国了,他做了周密的准备,并带了有关专家前往苏联签订条约。经过二十多天的谈判,1950年2月14日,新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在莫斯科签订。这个协议都经周总理逐字逐句地推敲,一切都从国家利益出发,防止出现漏洞。这份条约让中国人感觉自己不是孤立的,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同时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组织解放军解放台湾,公然干涉中国内政,并企图在政治上孤立新中国,在经济上封锁,在军事上包围。领导人意识到朝鲜问题已经变为国际问题的焦点,周恩来让印度驻华使者转告美国,如果越过三八线,中国一定要管。“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朝鲜战争就在这响亮的口号中爆发了,在这段时间里周恩来的住处的灯光彻夜长明,不仅参与重大问题的决策,还亲自指挥作战,具体问题也由他亲自处理。经过五次大作战,美军战无不胜的神话被最终打破,美军被迫坐在谈判桌前。经过无数次唇枪舌战的谈判,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议在板门店签订。1958年周恩来访问朝鲜,受到热烈欢迎,并说这是鲜血凝成的感情并表示完全支持从朝鲜撤出一切外国军队。
年4月24日,周总理率领有各方面专家的团前往日内瓦,这是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人们在日内瓦看到的是一个温文尔雅的,有教养的中国人,一个具有和平合作精神的,同时又不放弃原则的中国人。
4月26日,会议开幕。虽然从四月到六月,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但周恩来的六次大会发言让各国代表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对新中国的误解,赢得了不少好评,他成为了各国新闻界竞相报道的人物。在谈论印度支那问题上,周恩来注意到英国和法国都与美国存在分歧,就同他们代表团坦率地交谈,最终达成停战协议。
会场外周恩来同各国代表团频繁接触,广交朋友,迅速为新中国打开外交局面。英国的艾登很欣赏周恩来寻求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诚意和风度,并经常与其来往,艾登说从他身上能感受到中国人的乐观,自信和组织能力。
周恩来在这次会议中的表现让世界记住了他的名字。
为了保证和平的国际环境,周恩来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是他的创造,如今已成为国际公认的处理事情的准则。1955年4月,29个国家的代表汇聚到万隆,其中意识形态,外交政策不尽相同,很多国家对新中国很不了解。
如果说日内瓦会议确立了周恩来在世界外交舞台上的地位,十个月以后的亚非会议则给他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会来展现他高超的外交才能和个人魅力去结交朋友,去影响世界局势。当周恩来到达时,受到万隆
市民的热烈欢迎。
1955年4月18日,亚非会议在万隆独立大厦隆重开幕。在会议期间,有几个国家提出反对共产主义,反对苏联和中国,这些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攻击的发言周恩来没有立即进行反驳。短短十八分钟的演讲让亚非会议顺利绕过暗礁,又回到求同存异的路上。
在最后一次讲话时,周不再沉默了,他走上讲台说的第一句话是“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他的和解态度使会议气氛为之一变,我们的会议应该把大家共同的愿望确定下来,大家在共同的基础上互相了解和尊重彼此,对于之前的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社会制度等问题周恩来都一一做了解答,并欢迎到会的各国代表到中国去参观。他说“百闻不如一见,让我们亚非各国团结起来为会议的胜利努力吧!”。
不得不说,周恩来善于等待时机的外交才能,简直是登峰造极。在万隆的几天,周恩来总共才睡了13个小时,他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万隆会议的原则,当十年后周总理再来万隆时,许多亚非国家都摆脱了殖民统治,走上了民族独立的道路,他所倡导的求同存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经深入人民心中。人们通过周恩来认识了中国,认识了他的谦逊,诚恳,宽容和对和平的真诚愿望。
1957年1月,周恩来应邀访问莫斯科,受毛泽东的嘱托,他对赫鲁晓夫进行科真诚而又善意的批评,他说“各国各党内部的事,应由他们自己去处理,有意见可以商量,不能搞压力干涉别人内政,他希望苏联能纠正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态度,有利于整个国际社会主义的发展。”
在对缅甸的边界问题上,周恩来说我们不会诉诸武力,一切问题都应我们一起协商共同解决。他本着互谅互让的精神在几年里与缅甸领导人多次会晤,就中缅之间三段悬而未决的边界,在仔细调查研究,从历史到现状的多种情况下,对具体地段,具体面积进行了具体讨论。
六十年代初,中缅边界条约在北京签订,在缅甸联邦总统府大厅,吴文茂总统将一枚新创设的缅甸最高勋章——崇高、伟大、博爱和光荣的拥有者,授予周恩来,这是缅甸人民对中国人民最诚挚友谊的体现。此后,多国边界问题都得到解决,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创造了一个十分有利的外部环境。
在中印边境问题上,经过一次武装冲突后,周恩来来到印度,与之会谈。他说“如今我们两国都在进行大规模长期的经济建设,我们需要和平,我们都需要朋友,和平友好是我们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政府一向主张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采取友好协商的态度寻求使双方共同获利的解决方法,在边界问题未解决之前,不应采取武力行动。”
1970年10月1日,在国庆21周年的天安门观礼台上,周把美国记者领到毛泽东身边共同检阅游行队伍,这张照片在两个月后的圣诞节前一天被周恩来安排登在人民日报的显耀位置。作为西方人,尼克松和基辛格都忽视了这张具有中国文化背景的照片所传递的外交信息。
接着,根据毛泽东的决策,周恩来精心导演了一部震动世界的小球转动大球的乒乓外交,这在中美关系沉重的车轮上巧妙而又有力地推了一把。1971年7月14日,周恩来对美国来华访问的乒乓球全体队员说,你们这次来访打开了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大门。此后,基辛格秘密访华了一次。
1972年,理查德·尼克松成为第一个访问中国的美国总统。诱使一个世界上最有权力的政治领导人同时也是一个长期以来对中国共产主义怀有深仇大恨的国家元首来中国进行官方访问,并与中国领导人就悬而未决的双边问题进行谈判,这是周恩来长期外交生涯中最辉煌的成就,甚至周自己也用同样夸张的语言把它称为国际关系中令人高兴的一个突破。
有很多的人说:周恩来是中国中国共产党的楷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中国中国共产党的一面旗帜、是中国人民心中的一座丰碑、是中国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和传统的化身,密切联系群众的光辉典范、是人民的好总理、是中国人民的骄傲。我最想说的是,周恩来总理在世界外交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是别人无法替代的。
第二篇:周恩来外交风云
一次,周恩来总理去某地视察工作,飞机着陆后,他同机组人员一一握手,表示感谢。这时机械师正蹲在地上工作,周恩来同志和其他同志握手后就站在机械师身后耐心地等他,并示意别人不要惊动他。机械师工作结束后转过身来,才发现总理站在身后,不禁大吃一惊,忙说:“对不起,总理,我不知道您在等我。”总理笑着说:“唤,我没影响你的工作吧?”
“没有,没有”,机械师赶忙说。周总理这种尊重别人,讲礼貌的好品质、好作风深深地感动了机械师和在场的所有人。
2某次,一个美记者采访周恩来时,看见桌上放着一支美国派克钢笔。他以一种讥讽的口气问道:“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中国为什么还要用美国的钢笔呢?”周恩来淡淡一笑,答道:“谈起这支派克钢笔话就长了。这是一个朝鲜朋友的抗美战利品,他是作为礼物赠送给我的。我想,无功不受禄,就推辞。朋友说,留下做个纪念吧,我觉得有意义,就收下了贵国的这支派克钢笔。”
3在一次招待会上,尼克松一次问周恩来总理:“总理阁下,中国好,林彪为什么提出往苏联跑?”周恩来回答:“这不奇怪。大自然好,苍蝇还是要往厕所跑嘛!”一位西方女记者对着话筒匆匆问道:“周恩来先生,可不可以问您一个私人问题?”“可以的。”周恩来微笑着回答。“您已经60多岁了,为什么依然神采奕奕,记忆非凡,显得这样年轻、英俊?”场内顿时响起了友善的笑声和议论声。这正是很多人都想知道的问题。周恩来温和地笑了笑,待场内安静下来,才声音宏亮地坦然回答:“因为我是按照东方人的生活习惯生活,所以我至今都很健康!”翻译流利地译出周恩来的话,整个大厅里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和喝彩声,各国记者无不为周恩来的巧妙回答所折服。
41973年,基辛格造访中国,毛泽东与其会晤,突然基辛格问道,听 说主席阁下正在学英语呢。毛泽东听后立即风趣地说,是啊,只会几个单词,比 如
“papertiger”(纸老虎)之类的。当时,引得众人开怀笑。其实早在延安 时期,毛泽东就曾用“papertiger”这个词来形容国民党反动派,后来还用这个词指帝国主义。
5一次有位外国人问周总理:“你们中国人走路总是低着头啊,你看我们走起路来挺胸抬头的,多有气势啊。”
总理回答到:“我知道,一般上坡的人总是低头走路,而走下坡路的人总是高抬着头”
6有人问周总理“你们国家有多少钱啊?”总理机智的答到“我们国家只有十八块八角八分钱。”(在当时我国发行的人民币只有十元、五元、二元、一元、五角、二角、一角、五分、二分、一分这十种币值的人民币,其和正好是18.88元)。7
在一次外交中,一位很不友好的外国人与周总理握完手后,竟然掏出手卷擦了擦手,之后又把手卷放入兜中。周总理见后,毫不客气的掏出手卷,擦了擦手后,直接把手卷扔到了垃圾筒中,有利地维护了中国人的尊严。
8在一个外交场合,一位外国人问周恩来:“你们国家有妓女吗?”周恩来回答到:“有。”这时场内一片哗然。可总理接着说到:“在中国的台湾!”听到这里,场内响起了一片掌声。
9一次,有人给周恩来总理出了一个谜语:“天下第一家,人人都爱他,人前他最小,春季开白花。”没有给出范围和提示,就叫总理猜,总理略加思索,说到:“赵钱孙李。”
10--让人最感动的--联合国为周恩来降半旗的原因!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逝世时,设在美国纽约的联合国总部门前的联合国旗降了半旗。自1945年联合国成立以来,世界上有许多国家的元首先后去世,联合国还没有为谁下过半旗。
一些国家感到不平了,他们的外交官聚集在联合国大门前的广场上,言辞激愤地向联合国总部发出质问:我们的国家元首去世,联合国的大旗升得那么高,中国的总理去世,为什么要为他下半旗呢?
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站出来,在联合国大厦门前的台阶上发表了一次极短的演讲,总共不过一分钟。
他说:“为了悼念周恩来,联合国下半旗,这是我决定的,原因有二:
一是,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她的金银财宝多得不计其数,她使用的人民币多得我们数不过来。可是她的周总理没有一分钱存款!
二是,中国有10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4,可是她的周总理没有一个孩子。你们任何国家的元首,如果能做到其中一条,在他逝世之日,总部将照样为他降半旗。”
说完,他转身就走,广场上外交官各个哑口无言,随后响起雷鸣般的掌声。瓦尔德海姆机敏而锋利的谈吐,不仅表现了他机智无比的外交才能,同时也反映了我们敬爱的周总理的高尚品格是举世无双。
水利部未经报告请示,在密云水库附近兴建一座水利建设成就展览馆。有一天,在西花厅开会,总理突然转过头向水利部副部长钱正英说:“钱正英,贺老总告诉我,你们在密云水库那里修建一个相当高级的楼,有没有这回事?”钱答:“有,是一座水利展览馆。”总理沉默了一会儿,摇摇头,轻声地说了一句:“没有想到你们也会办这种事。”钱听了羞愧得无地自容,心里像刀割一样难受。如果按现在某些干部的想法,总理既未严厉批评,又未责成处理,既无纪委处分的威慑,更无丢官的危险,完全可以蒙混过关。但在周总理伟大人格的感召下,钱回部后,立即在党组会上作了传达。水利部党组随即决定:将这座价值400多万元的建筑,无偿转让给第一机械工业部一个研究所,并向中央写了一个深刻检查的报告。
“对被减人员一定要负责到底。”
1960年,中央根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成立了精减领导小组,精减多余职工。为了安排好被精减职工的生活,周总理绞尽了脑汁。在一篇关于精减的文件草稿中,总理在“对被精减人员一定要负责到底”一句话前边,亲笔加上“党政领导机关”几个字,重点强调领导机关的责任。在文件草稿中讲到精减职工的安置办法时,他又加了一段话,强调“对于一切精减下来的职工,都要采取各种补助和帮助的办法妥善安置”。在他的关怀督促下,全国2000多万精减人员的安置和生活问题大都得到了妥善解决,没有发生大的问题。
“你们说假话当然不对,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压你们。”
1962年初,中央召开扩大会议(又称七千人大会)。大会期间,周总理参加福建省的小组讨论会。当听到下边的同志反映强迫命令、浮夸、讲假话等坏作风给工作和党群关系造成的危害时,他心情十分沉重地说了一段切中时蔽、感人肺腑的话。他说:“这几年来,党风不纯,产生了浮夸和说假话现象。我们要提倡说真话。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要大家讲真话,首先要领导喜欢听真话,反对说假话。大家都说假话,看领导的颜色说话,那不就同旧社会的官场习气一样了吗?……你们说假话当然不对,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压你们。”接着,总理又强调指出,要提倡鼓真劲,做实事,收实效。”。他说:“说真话,鼓真劲,做实事,收实效。这四句归纳起来就是实是求是。”
“这比人民群众吃得好多了!”
周总理的饮食清淡,每餐一荤一素,吃剩的饭菜,要留到下餐再吃,从不浪费一米,一片菜叶。国务院经常召开国务会议,会议过午还不能结束,食堂便做出工作餐。总理规定工作餐标准是“四菜一汤”,饭后每人交钱交饭菜票,谁也不准例外。总理吃完饭,总会夹起一片菜叶把碗底一抹,把饭汤吃干净,最后才把菜叶吃掉。吃饭时,偶尔掉在桌上一颗饭粒,马上拾起来吃掉。有人对他如此节俭感到不解,总理说:“这比人民群众吃得好多了!”三年困难时期,总理和全国人民同甘共苦,带头不吃猪肉、鸡蛋,不吃稻米饭。一次,炊事员对他说:“你这么大年纪了,工作起来没黑天白日的,又吃不多,不要吃粗粮了!”总理说:“不,一定要吃,吃着它,就不会忘记过去,就不会忘记人民哪!”
“家乡的事应由当地党政部门管。”
周总理出生在淮安,童年时代都是在淮安度过的,因此他对淮安怀有深厚的感情。他爱淮安,但他更爱伟大的祖国,从不因为淮安是他的家乡而给予额外的照顾。1960年,淮安县委负责同志到北京时,见到了周总理,在汇报了淮安县10万亩棉花喜获丰收的情况后,提出想办一座纱厂。按理,这对总理来说确实不是什么大事,但当时正值困难时期,周总理一方面鼓励他们,一方面又引导他们说:你们种棉花,就要办纱厂,那上海的纱厂就吃不饱了。最终没有同意。1962年,总理的家乡淮安遭受了特大洪水,苏北大片农田被淹。江苏省政府给总理写信,请求支援。总理看完信后,心里沉甸甸的。调拨人力物力支援灾区是
完全应该的,只要总理一句话就可以了。但总理说:我家乡的事应由当地党政部门管,该怎么办由他们拿主意。总理对家乡怀有深厚感情,但在涉及家乡的问题上从不偏私,一概秉公办事。
1954的冬天,周总理听说北京的公共汽车很拥挤,老百姓坐车很困难。一天下午五点多钟,正是人们下班的时候,周总理对秘书和卫士说:“群众反映现在坐公共汽车很拥挤,等车要一两个小时,现在咱们去了解一下情况,你们不要通告保卫部门。”
周总理一行三人来到北京图书馆附近的汽车站,人确实很多,等大家都上了车,周总理才最后上去。车里人很多,已经没有座位,周总理往车里走了走,抓住吊环,汽车开动了。一开始,人们都没有注意。过了几分钟,一位乘客发现了总理:“哎呀!这不是周总理吗?”顿时,车里沸腾起来,许多人站起来给总理让座,不少人往他身边挤,有的人还把手伸过来要和总理握手。秘书和卫士都非常着急,怕把总理挤倒。周总理挥着手大声说:“请坐,请坐,别挤!”这时,一位乘客挤过来,握着总理的手激动地说:“总理,你那么忙,怎么还来坐公共汽车?”周总理笑着说:“我也来体验一下你们的生活吗!”有的乘客非要让总理坐下,总理坚决不肯,一直站着和大家亲切地说着话。总理向他们在哪儿工作,住在哪里,生活怎样,每天上下班坐车要多少时间。车走了几站以后,秘书和卫士劝总理下车,说:“情况也就是这样了,咱们赶紧回去吧!”总理还坚持坐下去,下了车以后,总理又上了无轨电车,在寒冷的夜晚走了大半个北京城。
情况搞清楚了,总理很快召集有关部门同志负责研究解决交通拥挤的办法。他还提出许多可行的具体建议。比如,画出人行横道线,在繁华路口的马路中间设安全岛等,就是周总理提出来的,都是为了保证行人的安全。
第三篇:《周恩来外交风云》观后感
《周恩来外交风云》观后感
《周恩来外交风云》观后感
周恩来,这个在我眼中最“帅”的总理,慈祥节俭的总理,儒雅睿智的总理,每当老师提起他的名字我都怀着很崇敬的心情听老师讲周总理的事迹。在看《周恩来外交风云》的时候我心底油然而生无比敬爱之情,看过之后我更加了解了周总理的政治建树,为我们国家的外交做出的努力,并深深地被周总理的魅力折服了。
《周恩来外交风云》影片浓墨重彩地描述了周恩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宏伟大智,形象地展示了他在世界外交舞台上的勃勃英姿,让中国人民充满了自豪感。影片所表现我周恩来鲜明的外交风格和高超的外交艺术体现了周恩来深刻的外交思想。这部影片主要讲了在二十世纪风云变幻的国际舞台上,周恩来这位举足轻重的人物,这位杰出的外交家,与众多国际首脑人物交往,从斯大林、金日成、胡志明到赫鲁晓夫;从联合国四任秘书长到世界第一位女总理,这部影片讲述了这位伟人为中华民族数十年的独立和崛起呕心沥血的外交事迹。
周恩来是中国人民心目中伟大的总理,更是一名出色的外交官。1954年,他代表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他的领袖风范折服了在场的外国人,他倡导了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准则,把中国爱好和平的友好形象展现在国际舞台上。1955年,周恩来总理率中国代表团去印度尼西亚万隆出席第一次亚非会议,面对其他国家的挑衅,他用他超群的智慧、平和的心态轻松的化解了。他高举反帝旗帜,倡导“求同存异,协商一致”的原则,为会议的圆满成功作了很大的贡献。周总理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赢得了很多国
家领袖及人民的好感,并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为中国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后来,面对苏联的外交困境及美国的经济封锁,他竭力的寻求出路。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不久赫鲁晓夫下台,中国开始跻身于大国行列,也开始增强了我方外交谈判地位,为外交成功提供国力的支持。20世纪70年代,中美重新打开了交往的大门。1972年,尼克松访华,并主动上前和周恩来握手。1978年,中美正式建交。至此,中国外交已全面展开。
他拥有超凡的人格魅力,是如此体贴周到的一个人。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这样评价他。在斯列兰卡,一代中国总理在天突下倾盆大雨而演讲正在进行时拒绝打伞,用礼节表现了中国人的礼貌与尊重;中美谈判进入到最艰难的时刻,他请美国代表吃烤鸭,充足的时间让双方更有理性;尼克松访华时, 他细心地安排乐队演奏尼克松最喜爱的乐曲《美丽的阿美利加》。我想,当伟人从遥远星辰中摘下,更能铺排出生命的意境,当他在雨中慷慨演讲胜过一切华美的外交辞令。
他用一颗宽容、慈爱的心去影响身边的人。难怪服务员不愿离开他;难怪邢台震灾的人民见到他能如此深情表露自己的痛苦;难怪代表们见到总理能出席二十五周年的国庆大典会泪流满面。十里长街的送别,是人们对总理最深情的表示,是给了周恩来一个公正的。符合他本人的一个高度的评价。
我最喜欢的是周恩来总理初见赫鲁晓夫的故事,讲的是:周恩来去参加列宁逝世26周年的纪念大会,还去参加了斯大林的宴会。会上周恩来致祝酒词,周恩来未拿演讲稿,2000余字的祝酒词说的一字未差,而且洋洋洒洒,激动人心。之后赫鲁晓夫钦佩的说:“周恩来不愧是个大外交家”。
周恩来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总理,他的一生都在为人民服务,为他人着想,为国家的发展出谋划策,不管别人对他是什么评价,也虽说我的年代离他有些远,但是他的历史,他的事迹在我心中,他是我们全中国的人都要尊敬的人。周总理给我们几代人的心里划上了烙印,让我们都能记住他的光辉事迹,他不仅是外交方面的事迹而且在做人处事上也特别让人钦佩的一位总理。周恩来总理的一生是光辉的伟大的一生,他为中国人为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永远活在中国各族人民的心中!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必须肩负祖国繁荣昌盛的重担,必须努力学习理论知识来武装自己,敢于创新,要努力学习周恩来同志为党严于律己、廉洁奉公、求真务实的精神,真正做到时刻为党和人民准备牺牲一切。我们生活在改革开放为我们营造来的幸福生活之中,此时的我们更不该忘记先人们舍弃生命,呕心沥血为我们营造幸福生活的艰难过程,所以我们更要以周总理的先进事迹和伟大精神为榜样,时刻肩负起自己的光荣使命,履行自己的职责,努力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做新时代的四有新人。
第四篇:周恩来外交风云观后感
《周恩来外交风云》 观后感
小时候就从祖父辈那儿听到很多关于革命的伟大事迹和周恩来的各种风云事迹,更是从课本中读到周恩来是如何用温文尔雅的言语反击外国人对中国的侮辱,如何用自己的行动让外国人知道他身为一个中国人的无比自豪,如何展现他无比高超的外交谈判艺术。周恩来“求同存异,和平共处”的思想以及高大的形象从小便在我的心里深深地扎根。
今天晚上我怀着十分激动的心情观看了《周恩来外交风云》的纪录片,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同时也为我是中华民族的一员而骄傲。为此我便写下这篇观后感来抒发我对周恩来同志的敬佩与拥戴之情。
在影片当中,是运用旁白讲述周恩来的外交事迹,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风度翩翩的中国人昂首挺胸地站立在世界的舞台上,我记得他在一次演讲会上说过:“外交无小事”充分说明他是如何重视外交,多么的关注外交的各种细节,他的一举一动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尊重,为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争得了许许多多的荣誉。
那时的中国还是屈辱的旧中国,在世界人民面前抬不起头,甚至于被称为“东亚病夫”。所以中国人民必须树立新中国的形象,必须推行新的外交政策,周恩来同志,在西方国家的重重刁难之下,始终不卑不亢,并提出了一套有自己特点的外交思想和外交策略。聪明机智运用他无比的外交才能出色的完成党和人民交给他的重大任务,以优雅大度的言行举止一次一次的打破各种僵硬的外交局面,在世人面前树立一个宽容大度的中国人的高大形象。
周恩来同志在不同场合的不同表情、举动和语言都显示了他的品质、修养与智慧。如在影片里周恩来得知胡志明去世后的悲痛表情,周恩来和卓别林在一起的愉快笑容,周恩来在锡兰冒雨演讲的庄严,周恩来在日内瓦迷人的微笑……
周恩来,基辛格说他“具有超凡的人格魅力”。“我从来都钦佩他温文尔雅的风度,超群的智力以及对他人的体贴关怀,在我所遇到过的各国领导人中,我把他排在前五位。”这部影片展示了周恩来作为一代伟人的丰采、品质和才华,成为一部真实的、由周恩来用实践主演的历史伟人传记片,一部活的历史。他在国际外交舞台上的优雅风度和高贵气质,充分展示了作为一个具有五千年文化与智慧的中国政治家的丰采。
观赏这部精彩的记录片后,我深刻的体会到:作为一名大学生必须肩负祖国繁荣昌盛的重担,必须努力学习理论知识来武装自己,敢于创新,要努力学习周恩来同志为党严于律己、廉洁奉公、求真务实的精神,真正做到时刻为党和人民准备牺牲一切。
第五篇:周恩来外交风云观后感
周恩来外交风云观后感
以前的我,对于周恩来总理的认识只停留在《十里长街送总理》和《一夜的工作》里那位夜里挑灯工作不知疲倦,生活朴实无华,当他的灵车经过挤满等待的人北京长安街时,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悲伤,那时候想,这该是多么受人尊敬的一位总理啊。那个时候还不知道他为中国,为中国人民奉献过什么,只记得那一场葬礼有多隆重,有多少人在为他的逝世而悲伤哭泣。
前几天,我观看了《周恩来外交风云》的纪录片,心里顿时涌起钦佩之情,终于明白,为什么他会一直这么被人称颂,为什么那么多年后,他对中国,对中国人的影响依旧那么深远。弱国无外交,刚诞生不久的中国,在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战争后,满目疮痍,经济萧条,百废待兴。周恩来认清国际形势,选择从亚非新独立的国家开始,出访印度等国,与各国领导人进行交流,他用那机智二幽默的言谈,一次又一次转变了他国对中国的敌对态度,赢得了他国的认可和支持,为初建立的中国赢得了一个又一个建交机会。从1954年4月代表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同年6月出席访问印度、缅甸,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5年率领中国代表团去印度尼西亚万隆出席第一次亚非会议,使会议通过了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万隆会议十项原则;后又访问亚非欧14国,提出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关系五项原则和中国对外经济技术援助八项原则;中美建交,新中国的外交局面完全打开,世界掀起了与中国结交的热潮。
他参加过中国所有的重大外交活动,他的建树无疑是举世瞩目的。影片当中的他,昂首挺胸地站立在世界的舞台上,在一次次唇枪舌剑中,一次一次令人惊叹,令人折服,他的一举一动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尊重,他杰出的外交活动为中国打开了通往世界的大门,为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争得了许许多多的荣誉。
这部《周恩来外交风云》的影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周恩来总理用他的行动和思想铸就了一段辉煌的中国历史,他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无论历史过去多久,他兢兢业业,严于律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精神永远留在我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