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在早自习教会学生朗读的方法及示范朗读之后让学生自读,力求快速背诵。第一节课在激情导入之后,展示富春江上优美的景色,然后出示课题,破题,指出书就是信,文题交代了写作的对象和形式,然后再对比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学生听读后自己说出这两篇文章的相同之处,引出骈文,然后点明它讲求韵律、对仗,大多工于写景,再介绍吴均这个人,以及他创作的这篇《与朱元思书》和他本人的文学地位(《梁书·吴均传》说“吴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在当时颇有影响,时称“吴均体”。其诗今存140余首,多为友人赠答、赠别之作。音韵和谐,风格清丽,属于典型的齐梁风格;但语言明畅,用典贴切,无堆砌之弊。)。
本课的主要内容即诵读以及学习文章的第一段。在诵读时,先让学生自读,自读完激励学生大胆起来朗读,可以加重问题的得分权重并且给学生配乐,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朗读时注意强调字音、节奏、语速和语言的气势,常辉展示的朗读博得了大家的掌声,接着女生黄芳也以其优美多情的嗓音饱含深情地向大家朗诵了这篇文章,无人展示后,齐声朗读两遍,学生们雷霆万钧、万马奔腾的气势确实让人震撼,学生兴趣高涨,第二遍的朗诵差不多已经有很多学生背过了。不过教师在评价学生朗诵时候评价语过于匮乏,仅仅是一些很老调的评价语。并且在学生自读课文的时候依然是按照传统的要求比如: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很单调。
余映潮老先生在设计文言文朗读的时候就力求出新,他这样说:“应当读出味道来,有味地朗读。”第一层次:读出文言文的味道来;要突出文言文简短、精悍,充分理解文言文篇幅虽然短小但是却内容丰富,尤其在那些传情达意的字眼上应当读出作者特有的感情变化来。比如,《记承天寺夜游》中,应当重读这三个字:念,盖,但。因为这三个字巧妙地描述了作者在被贬黄州时期深夜为月色所撩虽欲赏月却无人为伴的那种寂寥孤独之感,而在与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之时,为那种空明澄澈、冰清玉洁的美妙月色深深陶醉时内心是一种轻松、一种喜悦、一种释然,所以应当读出那种见有所悟、思有所得的欣喜满足,而在叙事写景之后,又如苏文一贯的风格:在写景之后道出自己对于人生和事实的慨叹(如同时期的前后《赤壁赋》、《念奴娇 赤壁怀古》等文皆有对于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从而很自然地深化了上文的叙事、描写,抒发出作者在贬谪中感慨叹息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表达心境。在出示了写作缘由之后,教师在范读时向学生指明这些字眼,学生会更好地读出文言文的味道来。读出了文言文的味道也就读出了对于文章的理解,因此,教师必须在学生朗读前或者初读后对那些能够对文章起到提纲挈领或者起承转合作用的字眼,以及能够揭示写作主旨的字、词、句指出朗读要求及其原因,这样学生就更容易把握好“读”这个重要的环节。
那么具体到《与朱元思书》这一课,学生在朗读时,我这样提示:第一段总述作者顺流而下,总揽胜景。这一段里“风烟俱净,天山共色”这一句从大处从面上着笔,因此,朗读时应当读出那一种浩渺宽阔的意境,风、烟对天、山,一字一顿方能读出那种天真随性,第二句“从流飘荡、任意东西”都应当读出一种自由洒脱的情态,这种无定点的审美观照,正说明山光水色纷至沓来,令人目不暇接,人在大自然美景面前仿佛变得身不由己了。虽说“从流飘荡”,然而并非毫无目的,他不想停留在某个固定位置上来欣赏景色,而是要沿着蜿蜒百里的江水去探寻青山绿水的踪迹,因此下文中“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应当读出那种游览时的欣喜之情。下文中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则应语速放慢,这一语既是对富春江一百多里景色特点的高度概括,更是能从这一奇一异中抒发作者的那种惊叹之情,“天下独绝”是作者对于富春江景色的高度评价,因此要读出那种赞叹和深深的眷恋之感。而在第二段的具体描写山水景色之时,大多采用四字四字且对仗工整,读起来如《诗经》一般,这是吴均体文章的共性特征,因此,朗读时两两停顿的节奏既能体现出游览时的欣喜更能读出诗一般的韵味来。写水时,先写水的静态,不妨语速缓慢,而且要注意“水皆缥碧”这个句子,水是主语,要与后面的谓语“皆缥碧”断开,重读后三字,突出水的绿,千丈见底是夸张的手法,要读出那种碧溪深千丈的夸张的意味来。“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是从侧面来表现水的清洌,这时候选取一个特写镜头来侧面烘托水清,我们不妨把语速放慢,想象作者泛舟江上观察游鱼的那种悠闲自得的情态。后文船行至水流陡急的险滩则迅猛如箭若奔,可以读得稍快些,音重些,这样就能读出激流之中水迅疾凶猛的特点。山之奇具体表现在山形、山势、山色、山声。朗读时要注意山的意境美,读出那种奇秀峭拔的气势。作者写山势时将山人格化之后,高山负势竞上,互相轩邈,那种勃发的气概应当读得雄浑且有气势。再如后文中写山声,四字转至六字的对偶句,读出那种节奏变幻之美,这样的骈体文笔法灵活,清新流畅,如瑶琴、似琵琶,大珠小珠落玉盘。实在是培养学生诵读兴趣不可多得的绝品。
通过对本课的朗读指导,我认识到,语文学科的朗读教学应当利用好我们丰富的传统文化,并且应当对文本进行深刻的挖掘和仔细地研读,不经过山重水复的跋涉,就难以达到“千呼万唤”的地步,那种力求在读中出彩的柳暗花明的境界也肯定是出不来的。而这个过程非要付出时间,必须耗费心力!
在第一段的学习中,给五分钟时间自学,学生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交流了翻译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集中表现在对于“风烟俱净”的不理解上,我建议学生先理解后面的天山共色,由此推断便容易理解是因为风住了,烟消散了,所以才会出现那种景象,学生的翻译稍微有点呆板,在指导翻译的时候多让学生注意翻译的文雅,力求措辞优美,可以把单音节的词双音节、多音节化,多加想象合理的修饰语这样就能使文章的翻译熠熠生辉。
检测练习时发现有个别学生还是对字音和断句有点模糊,集中表现在“缥碧、急湍、鸢飞、千转不穷、泠泠、嘤嘤”等,断句时,学生对于“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理解有误,应当指导意思断句。
第二课时的重点内容是第二段的翻译理解和感悟赏析。同样是在学生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学生对不会的知识进行了很好的讨论交流之后才向老师询问,这种学习上的自主、合作以及探究的学习方式既体现了合作以充分的自学为前提,又实现了自主学习的发展,升华了自主学习。合作是手段,发展是目的,这种合作不仅体现在小组内部,还体现在小组之间。探究的过程既包括小组内部的自发合作探究,又可以涵盖教师的点拨之后再进行合作探究。翻译课文时,连平时基础比较不好的同学也能将自己的理解脱口而出,教学效果实在是传授式教学无法比拟的。学生在充分自学之后,展示的时候积极性很高,甚至会因为没有被老师点到而不情愿。再感悟品析写作特点和写作技巧的过程中,既要注意方法的指导,又要注意充分研读文本,否则脱离了文本的分析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基之台,进行训练的时候学生是难以将没有深刻理解的知识运用到做题实践中去的,因此主题的揭示,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写作背景的展示就尤为必要,而且在充分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学生再进行升华总结的时候就有了很好的背景知识储备,从而更好地把握作品的主旨。
第二篇: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
葛洪君
结束《与朱元思书》这篇文章的教学后,自己经过反思并做如下总结。
一、成功之处
1、对于这篇写景名文,在教学设计时,我力求让学生借助文章感受富春江的美好景象。在导入时,我利用多媒体演示了富春江的美好景象,并引用叶文玲的《乌篷摇梦到春江》中对于富春江的评价——俏、美、娇等评价性语言加以说明,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对于富春江有所向往。
2、《与朱元思书》一文是初中教材中比较少见的一篇“骈体文”,在教学中,我通过范读、领读、速读让学生感受“骈体文”的特点──四六句、对偶,并让学生自我总结,教师加以补充,使学生能对骈体文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3、在这篇文中的教学中,我尝试运用了“望画说文”、“望文说文”的方式,引导学生更深入的了解文章内容,挖掘主旨,同时,也让学生再一次领略了富春江的美。
4、自己觉得最大的成功在于在45分钟内,一直以音乐作为创设情境的最佳手段,在教师范读后,由学生来领读,学生自由阅读,学生速读,学生品读,讲解后组织学生选取自己较为喜欢的语句或段落进行背诵识记,从而引导学生诵读经典、传承经典。
二、不足之处
1、对于教材的挖掘不够。例如对于“奇山”的特点没有挖掘到位,没有使学生深入感受富春江的山的奇、险、高。
2、对于学生的了解不够。个别时候存在着教师包办,不敢放手的倾向。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觉得自己应加强的是自己的语文素养,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不止一次感叹个别学生的语文素养之深,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应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更适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第三篇:《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
《与朱元思书》是一篇简练精彩的山水游记小品文,宛如一首韵味盎然的诗。选文层次清晰、生动形象地刻画了自富阳至桐庐一带富春江的山光水色,描绘了祖国南方秀丽江山的奇异景象,使人读后确有悠然神往之感,从形式上,本文是一篇骈文,文字既千锤百炼,又生动晓畅,基本上使用四言和六言句式。这样一篇美文,是学生积累的最佳材料。因此,诵读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我设计了形式多样的朗读,有学生的自由读,同桌的互读,学生的范读,全体学生的齐读,让学生在诵读中熟悉、理解、品味、积累。
在疏通课文这一环节,我没有一字一句地讲解,而是采取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形式,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疏通字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相互讨论中交流看法,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对于小组不能解决的疑难词句,最后由全班讨论交流,这样虽然花的时间多了些,但我觉得其效果不错。学生通过互助合作自主得出答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
学生对文本的现代汉语意思有了大体的了解后,还应该能对本文进行理解分析,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会进行揣摩体会。在这一环节,我主要根据随堂练习所设计的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用原句回答,边交流评价边板书,最后从板书设计中总结本文写景的方法:抓住景物特点有层次、多角度地写景。
以上三个主要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展开,我本人觉得其针对性较强,而且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但从提高课堂高效这一点出发,这堂课显然还有许多改进之处,如:学生朗读只设计在疏通课文之前,其实在疏通并理解课文之后再让学生朗读,甚至当堂背诵下来,效果可能会更好,这样,学生对朗读训练的基本要求都能一一落实掌握,不仅能注意重音、节奏、语速,而且能准确地把握好作者的情感。再如,备课时我还设计了一个比较阅读,引入郦道元的《三峡》与课文作比较,探究写景的方法的不同,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上课时,由于时间安排的不合理,最后一个环节的比较阅读没有来得及展开,只得让学生课后比较、探究。
第四篇: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
滑县留固一中 程守胜
《与朱元思书》在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8课。本文文字优美,短小精悍,很受学生的喜欢。学生有一定的古文阅读基础,学习起来难度不太大,关键是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理解。
本节课的优点在于教学设计,采用板块式教学。导入自然,朗读环节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疏通文意采取“自学+讨论+强化”的方式,既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性。后面的拓展提升源于课文,训练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但是,本节课的不足之处也是明显的,那就是各环节均有些蜻蜓点水,不够深入,没有把文字之美转化为诵读之美,音律之美,想象之美,富春山水的美流于语言和形式,没有深入到学生的内心深处。
教学之后反思,感觉本节课可以在以下方面改进:
1、2、改进诵读环节。增加配乐和诵读具体的指导。
在疏通文意后,增加一个小环节教师(或者高水平的学生)抑扬顿挫的朗读译文,增加文字的感染力。
3、主旨句的赏析再深入一些,可以比较阅读吴均的《与顾章书》,通过比较异同深刻理解文章主旨:既用人的感受反衬出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教然后知不足”,“语文教学是缺憾的艺术”。这些不足是以后改进的方向。我要知耻而后勇,更上一层楼。
第五篇:《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
讨论,并提供了展示小组讨论结果的平台,因此,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中一定要有思考和发现。在文言文的阅读上,不应只要求能读懂文章本身的内容,应鼓励学生深入阅读。更应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大胆质疑,提出自己独立的、有创意的问题。赞赏学生个性化的发现,珍视阅读体验,总会有意外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