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培训体会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培训体会
孙伯镇刘庄小学
辛显才
2016年2月16日,我有幸参加了来自乐陵市实验小学孟凡香校长所作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和教学策略的报告,让我受益匪浅。
(一)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阅读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小组合作交流来完成老师布置的教学任务。它以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来实现解决问题的目的。生生互动的形式,凝聚了集体的智慧,“人人教我,我教人人”,有利于优势互补,缩小个体差异;教学的合作性主要表现在:以讨论的形式研讨教师或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在讨论中一般要──“倾听”: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价和补充;“协作”:用自己擅长的形式(如读、画、唱、演等)展示问题的解决过程;“分享”:让每个人获得成功的体验,并从中反思了自己的学习行为。
(三)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教书育人任重道远,时代赋予我们的不仅是机遇、更多的是挑战。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开展时效性强的教学活动,构建和谐高效的语文课堂。
第二篇:新课程标准培训--体会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培训体会
2012年9月20日上午,我参加了蓟县教研室举办的《解读新课标 演绎新思维 创建新课堂》专题讲座。蓟县六小孟庆阳主任向我们介绍了近十年来的课改路程,使我深受启发。我感悟到:数学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通过培训有几点收获,结合孟主任的讲座和我从网络上了解的信息,我认识到修订后的课标有了很大的变化。
1.什么是数学?
修订后的数学意义表述为:“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是科学,数学是理论,数学是语言,数学是工具,数学是技术,数学是文化,数学是伙伴。数学的基本特征是:抽象性、应用广泛性、严格性。数学课程的性质表述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2.数学课程的核心理念。
修订版课标关于数学课程与教学的总体要求表述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课程改革纲要》提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要“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由此可见,可以把“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视为数学课程的核心理念。
3.从“两基”到“四基”,“两能“到“四能”。
过去的基础教育非常强调“双基”,要求基础知识扎实、基础技能熟练。但仅于此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于是,新课标提出了三维目标,更加关注了学生的学,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评价上,除了知识以外,还对过程、情感方面进行三维评价。修订版课标则在原有的基础上,注重过程性目标和结果性目标相结合,把课程总目标具体分为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4个方面。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使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即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注重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过去提得较多的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此次修订更加完整地表述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解决别人提出的问题固然重要,但是能够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却更加重要,这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轻愉快的学数学。
第三篇: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体会
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体会
10月12日,我有幸参加了矿区《落实新课标,深化课程改革》培训。李润忠老师对课标的精彩解读,两位老师富有新意的授课都使我受益匪浅。《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工作中给我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作为普通教师,接受课改新理念,感受课改新思维,使用课改新教材,至始至终将课改的精神贯穿于我的教学之中。经过努力,渐渐地从陌生走向了熟悉,从战战兢兢走向了从容应对。对我来说,新课改是一场对话,一座平台,更是一把迈向成功教育的钥匙。
新的课程标准完全改变了以往课标“知识——能力——情感”的梯级认知目标体系,而是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首,兼顾能力目标、知识目标。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尤其是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这次培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学目标更明确了。就语文学科而言,原来的《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目标上,曾出现过两种不良倾向:一是过分强调思想性;二是过分强调文学性。滔滔不绝一堂课,到头来,学生在语文能力的培养上收效甚微。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一是主张实现教学上的主体性,一是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即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个研究和收集。
教育的重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科学课程应当体现这两者的结合,突出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强调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注重“创造力”的培养,主张变革传统的教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单纯的讲授知识,而是鼓励、指导学生去探索和发现,把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教学中,教师不再是命令学生学习,而是传授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不再让学生被动地去学习,而是主动地去探索。
我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已不仅仅是新课标、新理念,它已经与合作、创新、探究这些滚烫的字眼联系在一起。让我们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为孩子们每一天的成长而快乐着,愿我们的课堂呈现思维生命火花的碰撞与展现,成为不由自主的从心灵深处,淌出不断滋润精神之园的丝丝甘泉。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对孩子的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老师细心、耐心地教导、引领。相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会真正地发出金子一般的光彩,语文教学才会真正的姓“语”。
彷如一把钥匙打开一把坚锁。课改恰如一阵春风,正应了那句古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沐浴着课改的春风,语文教学定会迈向成功教育的彼岸。
第四篇: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写作部分)
一、总目标
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二、学段目标
第一学段(1~2年级)写话
1.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第二学段(3~4年级)习作
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4.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
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6.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
7.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8.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第三学段(5~6年级)习作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4.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
5.能根据表达需要,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6.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7.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第四学段(7~9年级)写作
1.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
2.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3.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4.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5.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
6.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
7.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
8.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9.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10.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0万字,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三.关于写作“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的内容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1~4年级从写话、习作入手。是为了降低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
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
写作知识的教学务必精要有用。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关于写作教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提出了七个方面的建议。
(一)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
课程标准从学生发展的角度,科学地阐明了“写作”“写作能力”“写作教学”的内涵与要点。1.“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不只是一种技能,它是人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能力,又是人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方式。人生活在社会之中,需要表达自我,需要与其他社会成员交流。表达和交流成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则是重要方式,而书面的表达和交流又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通过书面的语言文字表达与交流,总是要表达交流自己对世界的各种各样的理解与看法,表达交流自己各种各样的想法与要求。同时,在写作的过程中,在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还会不断深化对世界的认识,对自我的认识,因此,写作的过程又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过程,是自我发展的过程。
写作是复杂的精神生产,写作的过程就是创造的过程。不仅是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的写作是创造,即使是写一篇应用文、写一张便条也是一种创造。因为,应用文、便条也需要清晰明白、文从字顺。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清楚明白、文从字顺地表达出来,这本身就是充满创造的、复杂的精神劳动。
2.“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写作能力是人的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正所谓文如其人,写作总是反映着一个人的人品、学养和听说读写的能力。通过一个人的文章,我们也往往能看出这个人阅读的量、阅读的面、阅读的品位,看出他的立场、观点和思考问题的方法。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并不意味着语文教学应以写作为中心,也不意味着阅读为了写作。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这种提法提示我们应十分重视写作教学;应注重作文与做人的关系,注重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综合性习之间的关系;应多从写作去考察评价一个人的语文素养。
3.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
这是“写作教学”总的指导思想、总的原则。其内涵非常丰富,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
写作指导应贴近学生实际,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从学生的生活出发,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言发展规律。写作课程的设计,写作教学的过程,都要从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关注写作过程的愉快,让他“愿意”“高兴”“能够”“容易”进行书面表达。
写作指导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现实,而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关起门来进行简单的字词句篇的“作文训练”。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逐渐融入社会,成为社会的一员,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情感,这是“真情实感”的源头活水。同时,这样的写作能力提高的过程,也是人的社会化的过程,是人的精神世界丰富与提升的过程。
写作指导的目标是能够让学生书面表达真情实感。“真情实感”正表现了对世界对自我的认识。写作指导就应着力于培植学生的“真情实感”,培养学生“乐于”“易于”“能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二)准确地把握“写作”的目标 写作教学指导,应围绕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建议”部分,主要强调要根据学段的特点组织教学,并对“写话”“习作”的定位做出说明,指出:“第一学段定位于‘写话',第二学段开始‘习作',这是为了降低学生写作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这是课程标准的重要改革,降低写作的门槛,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逐步打好写作的基础,不要操之过急,坏了孩子们一辈子的写作兴趣,削弱了他们对母语的感情。要遵循儿童语言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不要盲目“提前”。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写作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教学建议”突出了“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四种能力,而不仅仅是表达能力:这与各个年段的教学目标是一致的,也充分体现了写作教学建议的总的指导思想。观察、思考是表达的基础,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绝非只是语言文字的训练。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创造能力与表达能力紧密相连,也表现了人的基本素养。因此,观察、思考、创造能力的培养,其意义不仅在于有利于表达。
“教学建议”还强调:“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并且抵制抄袭行为。”写作教学尤其要重视文风问题,要引导学生抵制社会恶劣文风的影响。这既是作文的基本要求,也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四)注重学生的自主写作与自由表达
写作是创造性的活动,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与自由表达,创设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解放学生的心灵,让他们放开手脚,表达真情实感。特别是在初学写作的时候,不要用过多的条条框框束缚他们,使他们动辄得咎,望而生畏。
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要爱护童心、童趣、童真,要总是用各种规范去束缚他们,用成人的眼光去挑剔他们。要提倡平时多练笔,有感而发,有感即发,不要总是在作文课上应命而作。要改进命题作文方式。命题作文要贴切实际,让他们有话可说,如果总是让他们无话可说,那么,他们也就更有可能去说假话、空话、套话,抄抄别人的东西了事。通过命题引导学生写作,命题之时注意留有空间,让学生自主拟题、自主选题,这才是好的做法。
(五)重视学生写作的过程与实践
写作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写作过程的指导,重视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让学生通过写作实践,学会取材、立意、构思、起草、加工、修改,这是任何文体的写作必须经历的几个环节。指导任何文体的写作,都应重视这些环节。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应有一个取材、立意、构思的过程。学习列出提纲,或画出思维导图,这样一个提炼 思想、谋篇布局的过程,是利于写作的。初稿完成后,还应该加工润色,反复修改。
重视这些写作环节,也是重视写作的基本规律。把握住这些环节,有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那些“下笔千言,一挥而就”的佳话,并不是没有这些基本环节或过程,只不过是在大脑中完成了取材、立意、构思、布局等环节。中小学生学习写作,应重视这些基本的环节。
在这些环节中,《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突出了“立意”。本来“实验稿”中的“构思”也含有“立意”的意思,但突出“立意”,更加鲜明地提示,文以意为帅,正是所谓“练字不如炼句,炼句不如练意”。空洞的文章,套话连篇的文章,是没有灵魂的。
重视写作的这些基本环节,在提高学生写作的基本功上下工夫,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必由之路。希望只是通过模仿名篇佳作甚至优秀学生作文选,就能写出好文章,那只能是美好的愿望。即使是模仿,也应对模仿的佳作做出分析:人家怎样构思立意,怎样谋篇布局,怎样遣词造句。简单的仿写,甚至生吞活剥,是不可取的。
学生的写作能力只能在写作实践中得到提高。重视学生听说读写的实践,在听说 读写的实践中学会听说读写,是课程标准的基本思想。重视学生的实践,不等于不要知识,也不等于不要教师的指导。但是,即使把一些写作知识背得滚瓜烂熟,没有大量丰富的写作实践,还是学不会写作,这是非常简单的道理。所以,写作知识的教学,还是要精要,有用。太多了,太系统了,反而会束缚学生的学习。在学生多读多写的基础上,教师要善于对学生的习作进行恰当的指导、点拨、修改,对于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效果会更好。
(六)注意写作与阅读、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联系
初中阶段的写作指导,还应加强听说读写之间的沟通,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大量的实践证明,这样不但有利于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听说读写能力协调发展,有利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七)注意积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
写作指导还应积极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新媒体和网络环境,革新了教育手段,改变了教育方式。运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能够丰富表达的形式,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增加学生创造性表达、展示交流与相互评改的机会。很多学校,学生建立自己的网页,建立自己的博客,运用网络查找资料,在网络上相互评改作文等,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第五篇: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第一学段识字写字测试题
1、()常用汉字1600个,其中800个()。
2、()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3、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
4、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和()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
5、()()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
6、学会汉语拼音。能()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大写字母,()《汉语拼音字母表》。
7、写字教学要求学生()正确,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提高书写质量。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
8、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指出“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强调教学中要加强写字、提高写字质量,结合第一学段课程标准说说哪几条具体体现了这一指导思想。
9、课标在第一学段目标中对识字的第一个要求是: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教学实践表明,只要学生喜欢识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识字教学就会事半功倍。怎样让一年级的孩子树立主动识字的愿望呢?结合教学实践,简单谈谈自己的实施方法。
10、“在世界各民族文字之林中,惟有汉字的书写才能形成人类最伟大的艺术门类之一——书法。” 识字、写字的过程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为了有效地进行书面交流的需要而掌握字形的过程,因此,第一学段识字写字目标中有: “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结合教学案例,简要说明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感受汉字的形体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