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爬山虎的脚》微课课堂实录
怎样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爬山虎的脚》教学实录
教师: 今天我们学习《爬山虎的脚》,在学习一篇课文时,我们首先
要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内容,那么怎样才能知道课文的主要内
容呢?
学生:要先知道每段的意思,然后把每段意思连起来。
教师:对,知道了每段的意思,然后把每段意思连起来就是主要内容。
那么我们就一段一段的来读这篇课文,理解一下它的主要内
容。学生:读第一段。教师:这段讲了什么意思? 学生:讲爬山虎长在哪里? 教师:那么第二段又讲了什么内容? 学生: 读第二段
教师:这段讲了什么内容? 学生:讲了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教师:爬山虎叶子有什么特点?(看幻灯)学生1:嫩红色,然后嫩绿,绿得新鲜。学生2:叶子均匀,学生3:没有重叠 教师:爬山虎的叶子先是嫩红,然后嫩绿,叶子均匀无重叠,一顺朝
下。
教师:我们知道了爬山虎叶子特点?看看下一段又讲了爬山虎的什
么? 学生:读第三段 教师:谁来说说? 学生:讲爬山虎的脚。
教师:讲了爬山虎的脚的哪些方面? 学生1:爬山虎讲的生长位置和颜色 学生2:还讲了爬山虎脚的样子?
教师:那么爬山虎的脚位置在哪?形状怎样?什么颜色?播放幻灯片 学生:观看幻灯后说位置:长在茎上,颜色是嫩红的,形状像蜗牛的 触角。
教师学生:这一段讲了爬山虎的脚的位置、颜色和形状。教师:谁来读下一段?
学生:读课文。讲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教师:哦,这段讲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那是怎样爬
的?谁来告诉老师?
学生:爬山虎的脚步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
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教师:那么看看最后一段又讲了什么内容?
学生:读课文后回答:讲爬山虎的脚触着墙时和没触着墙时的样子。教师:触着墻时啥样?没触着墻时啥样?
学生:触着墻时长得很茂盛,没触着墙时就枯萎了。教师:下面看看老师播放的幻灯片,跟你们说的一样吗?
教师:现在我们知道了每段的主要爱内容,那么谁来归纳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生:课文主要讲了爬山虎叶子的特点,爬山虎脚的形状、位置和颜
色,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网上爬的,最后讲了爬山虎的脚触
着墙时和没触着墙时的样子。
教师:现在我们知道了怎样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下面我们再读课文,看看还有谁还有问题。
第二篇:爬山虎的脚课堂实录
爬山虎的脚》课堂实录及教学反思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篇讲读课文,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观察,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着重介绍了它的“脚”。写了“脚”的生长部位、形状和作用。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抓住事物的特点,去学习写出内容具体的文章来。
二、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背诵3、4自然段。
三、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德育目标通过理解课文的词句,了解爬山虎叶和脚的特点。
能力目标学习作者注意抓住事物的特点、变化的观察方法和抓住特点写的表达方法。
四、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五、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六、过程与方法:
(一)、谜语导入:
老师给大家猜一个谜语,谜底打一植物,请仔细听:“青藤弯弯细又长,绿叶密密两相傍。藤上长出卷胡须,轻轻松松爬高墙!”谁知道是什么?生:爬山虎!师:对!是爬山虎。
师:你见过爬山虎吗?查找资料了吗?谁来介绍一下。生回答。
师小结:爬山虎是一种攀援在墙壁上的供观赏的植物,它是怎样爬上高墙的?今天我们就
一起学习著名作家叶圣陶爷爷写的一篇文章《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
看到题目,你产生了什么疑问?生:动物有脚,怎么植物也有脚?生: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生:它是怎么爬的?„„师:同学们很动脑筋,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小问号来读
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
1.师:课前大家预习过课文了,你知道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吗?
生:有5个自然段。
师:请你推荐5名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仔细听,看是否把生字的读音读准确了。
2.轮流读
生评价。师:大家听得很仔细,请同学们快速地读一遍课文,找出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爬
山虎的脚?
生:3、4、5自然段写的是爬山虎的脚。
3、师:请大家把这三个自然段再细细地读一读,想想你能解决刚才提出的哪个问题?
(小组交流)
生1:我知道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生2:我知道爬山虎的脚开始是嫩红色的。
生3:爬山虎的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师:你怎么知道?生3:要是不费一点劲,休想拔掉
它的一根茎。
生4:爬山虎的脚还会发生变化,巴住墙的,脚的颜色变成灰色;没有巴住墙的,逐渐枯萎,后来连痕迹也不见了。师:是吗,你读得可真仔细。
生5:我还知道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师:说说看。生照书念: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
师:像我们人一样一脚一脚交替着爬吗?
生纷纷摇头:长出一只脚巴住墙,再往上长,又长出一只脚又巴住墙。
师赞扬:同学们很会读书,自己就能解决这么多问题真了不起。那么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
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我们先来看第3自然段。
(三)、感悟课文
1、第3自然段
师:自由读,看你能读懂什么?
生:我知道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
师:你从哪一句知道的?
生: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
蜗牛的触角。
师:你知道什么?
生:我知道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师板书:(位置:茎上)在茎上的具体什么位置?
生: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
生:我还知道爬山虎的脚是枝状的六七根细丝。
生:爬山虎的脚应该是嫩红的。
师:你从哪一句知道的?
生: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师:这就是爬山虎的脚。看这段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这部分去掉,好吗?比较着
读一读,体会体会。
生:去掉就不知道爬山虎的脚有多细。
师:这里用什么修辞方法,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比喻。把细丝比作蜗牛的触角。
师:作者用打比方的方法生动地描述了爬山虎脚的样子,我们写作文时也可以用这种方法。
师:同学们知道了爬山虎脚的样子,你能把它画下来吗?
生画画,并互相评价。
师:同学们画得对吗?请看正确答案。(放课件)
师:再看这一段话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爬山虎的脚?
生:从位置、形状、颜色三个方面介绍爬山虎的脚。
师:作者从三个方面介绍了爬山虎的脚,而且抓住了每一部分的特点,我们在读时就要把
这些关键词读清楚,让别人一听就记住。谁能把这一段话读一读(指导读)
师:你能快速背会吗?有什么诀窍?
生1:我看板书上的关键词背。
生2:我看图背。
生3:我多读几遍就能背会。
师: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背一背。(指名背、齐背)
过:我们知道了爬山虎脚的样子,它是怎么爬的?哪个自然段可以找到答案。(4自然段)
(二)第4自然段
1.默读。(用“_______”划出关键句,用“△”标出动词)小组交流
2.你找的是哪个句子?
3.出示句子: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
4.指名读,找到动词:触、变、巴、弯、拉、贴。
5.动作演示:伸出你的胳膊,现在你的胳膊就是爬山虎的一根茎,五根手指相当于六七根细丝,手指尖相当于小圆片,同桌的后背就是墙壁。请你做一做,小组研究爬山虎是怎样
爬墙的。
指名演示
师:原来如此,谢谢你给我们表演。让我们看看真正的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吧。(播放课
件)
6.这么短几组镜头,作者就连用了7个动词,这几个动词颠倒顺序或去掉一个行吗?为什
么?讨论
生:不行,假如没有触,它就不可能爬墙。
生:假如不变成小圆片,它就不能巴住墙。
师:这些动词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7.爬山虎长出一只新脚就巴住墙,再长出一只新脚,再巴住墙,它要想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所以说,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地往上爬!作者用词多么准确!我们写作文也
要注意这一点。
8.背诵。(加动作)
四、总结课文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1:知道了爬山虎脚的样子,也知道它是怎么爬墙的。
生2:写作文时用词要准确。
生3:平时一定要留心观察,才能写出好的文章。
师:同学们的收获还真不小,爬山虎在生长过程中,它的脚还会发生变化呢,下节课再学习。
教学反思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为了体现新课改精神,我在本课将努力体现以下几
点:
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教师转换角色,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体现问题从学生中来还回到学生中去的教学思想,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指导背诵的过程中,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二、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课堂上,把个人活动、小组学习、集体讨论等多种形式进行合理组合,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方法。如本课爬山虎是如何爬墙的,作者用了一连串动词,比较抽象,难于理解,我指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动作演示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在愉快的参与中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和
创新实践的能力。
三、力求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在本课让学生画出爬山虎的脚,并进行生生互评,在小组交流中探究爬山虎是
如何爬墙的,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进取精神。
此外,我还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
基础。
第三篇:《爬山虎的脚》评课稿
《爬山虎的脚》评课稿
刘老师执教的《爬山虎的脚》一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设计有条不紊,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效地达成了学习目标。
检查预习时,当学生说出自己已经知道了什么,并提出不懂的问题时,老师就这样提示学生:下面我们来深入地学习课文,看一看对于预习中你已读懂的内容,通过进一步的学习有什么新的认识,对于读不懂的问题能不能自己读书解决。这一方面是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另一方面又是在引导学生学会经历学习过程:对于已经读懂的内容不要满足,对于没读懂的内容要力求通过自己读书探究解决。再如,在学生通过读书想象,了解到爬山虎叶子的美丽与可爱后,老师就进一步总结鼓励:我们就应该这样一边读一边想,不但读懂了课文,而且还获得了美的体验。这既是对学习方法的指导,也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读书,就应该边读边想;而情感的熏陶,需要潜移默化地体验和感悟,等等。
这样,学生在主动的阅读实践过程中,不仅认识到了爬山虎的叶子与脚的特点,而且喜欢上了爬山虎这种植物,同时也学到了一些阅读的方法,有利于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形成,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而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抱着为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态度,做教学的有心人,从而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爬山虎的脚》一课,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含义深刻,教材中可挖掘的教学点很多,这样的课文比较难上,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句子,比较句子,体会句子都是很难的,刘老师在学生充分读、话、议的基础上,再适时地讨论演示、再现过程,学生很容易的理解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颜色以及它是怎样一步步往上爬的,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如果此环节进一步挖掘文本,可以渗透爬山虎的攀登精神,从而让学生感受文字赋予的生命信息,获得情感体验。
重视文本也就是重视了学生语言文字学习的基础,刘老师指导学生紧扣文本,找出文本中的重点词语如触、巴、拉、紧贴、一脚一脚来体会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体会作者的用词准确,从刚、不几天、等词语感受作者作者的长期认真观察的态度。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常识性课文,如果用单一的抓重点句、重点词谈体会,再来指导学生感情朗读的方式教学,容易引起学生语言感知上的疲劳,学生便会缺乏兴趣,注意力分散。刘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重点段采取以直观形象的课件、动手演一演,让每个孩子都参与进去,在课堂上得到很好的印证。由此,我也深深地领悟到多媒体、肢体语言的妙用确实对理解语言文字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一、巧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重难点。
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可以将语言文字所叙述的事物,描绘成鲜活有趣、看的喜爱、感受真切的东西,使课堂气氛一下子变得情趣万千,充满了勃勃生机。如教学课文第三自然段,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时,起初大部分学生都没有弄清爬山虎脚的位置,当放足时间让学生找到书本上有关的语句,朗读反复琢磨,再让学生观看课件。这一设计竟使学生情绪高涨地朗读起来,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二、巧用肢体语言能辅助突破教学的难点。
俗话说得好:“人的肢体语言是最为丰盛的,也是最具魅力的。”课文第四自然段,讲述的是爬山虎怎样爬墙的,如果单单的让学生找到几个表现动作的词(触、巴、拉、贴)来说一说是怎样爬的,学生未必能真正理解。刘老师让学生们都把两只手伸出来,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己演练一下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接着指名让学生到黑板上来演示,把黑板当作一面墙,先把手指肚触着墙,胳膊曲折,手指伸直向上拉,胳膊伸直,全部身体就贴近黑板,就这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经演示讲解,学生由原来误以为爬山虎像人一样双脚一前一后的走路,逐渐明确了爬山虎到底是怎样爬墙的。
由此可见,恰到利益的运用多媒体、肢体演示,能降低学生理解课文重点内容的难度,学生也比较喜欢这种情势,的确做到了在乐中学,学中得。
教学中,老师注意运用鼓励性的语言,教态大方、亲切,教学过程循序渐进,娓娓道来。同时,教师能注意将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运用相结合,用“ △”作旁注,关注学生自身的阅读感受。
1)上课黄老师把前几课有关观察的课文进行了复习,这样能让同学回想起这些课文都是与观察有关。
2)让同学倾听范读课文并找出读错的字,这样能训练同学们仔细倾听的好习惯,善于挑战。
3)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4)黄老师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默读后交流。如:可以用抓重点词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了解爬山虎的脚长的位置、样子、颜色。(这一过程,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体现了学生自读自悟的过程和以学生为主体的精神。)
找一找、演一演、议一议,了解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1)找一找的方式读读书,找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圈出写爬山虎怎样爬的动词。(触、巴、拉、贴)
2)演一演。让学生上黑板演示,爬山虎的脚先是“触”着墙,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引导学生欣赏爬山虎往上爬的课件。通过课件演示,学生就能非常清楚地了解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爬的,本课的重点、难点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迎刃而解了。)3)议一议。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 学生通过讨论明白:爬山虎并不像其它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再爬,必须再长一只新脚。(通过看课件演示,换词比较,学生不但理解了“一脚一脚”的意思,而且还让学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从而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和观察的细致。)
在读的训练中,教师采用了多种方式,但读的时量不到位,学生读的时间不足,读的训练来去匆匆,没有起到该有的作用。如听完课文片段录音,师问:你听(读)懂了什么?在指名回答、教师完成板书后,随即请学生指着图连起来说出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等,由于读得不充分,绝大多数学生表现出畏难情绪,上台发言的那个学生也是在老师帮助下完成。如果把这一步放在品读后,效果会更好。
叶老的这篇文章观察细微、联想合理、描写唯美、表述有序,是学生极好的摹写范例,也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范本,课上要让孩子充分读文,体会作者描写爬山虎语句的美,理解爬山虎叶子的动态美、静态美,在读中得到情感的熏陶。爬山虎与壁虎爬行进行比较这一环节教学作用不大,可利用这段时间进行朗读。
第四篇:爬山虎的脚说课及反思
《爬山虎的脚》 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爬山虎的脚》,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爬山虎的脚》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组课文中的一篇精读课文。它文质兼美,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向上爬的。从而启发人们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本组教材也都是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的。基于此,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过程与方法目标:
以学生为主体,遵循阅读教学的原则,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交流,在自读、感情朗读、品读等形式多样的阅读中,理解课文内容,积累精美的语言文字,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留心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教学重点是: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教学难点是:爬山虎是怎样用脚向上爬的。此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为两课时,第一课时要让学生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在读中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整体感知,而后感情朗读。第二课时直扑重点,学习课文三至五自然段爬山虎脚的部分,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在读中充分体会到作者对爬山虎的观察入微,而且是连续观察了很长时间。以下我着重对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作进一步说明。
二、说教法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因此教学时,我准备采用以下三种教学方法:
以读代讲法: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在读中体会爬山虎脚的特点。
情境教学法:用声情并茂的语言、生动形象的画面图片,拉近学生和文章的距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感知。
自主、合作、探究法:学生之间相互启发、补充,实现思维碰撞,在讨论中了解爬山虎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向上爬的。学生具体的学法就是朗读、讨论、勾画圈点批注,抓重点词句品、读、悟,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为了更好的上好这一课,我还准备了视频录像、图片等相关课件。这样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充分享受了语言美,音乐美,画面美,让学生体会到了上语文课就是美的享受。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六个环节展开:
第一步: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巧妙的开场白,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在阅读教学开始时,我通过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再现爬山虎的叶子,让学生当配音演员,背诵课文中写叶子的片段,激发学生的情感。
第二步:合作探究,深入研读,从“爬山虎的脚”入手,直奔重点段“品脚”。本着这个原则,我在导学第三自然段时,先让学生采用一贯的圈点画批的阅读方法自由读课文并找出写爬山虎脚的关键句子,然后请同学们读好这些关键句,并在这三个关键中找出写位置、形状、颜色的关键词,我及时板书(位置、形状、颜色、)接着提问:细丝是什么样的?全班齐读出比喻句(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随即大屏幕显示:蜗牛的触角与爬山虎脚的对比图,并拓展学生思维,自己说些比喻句,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之后再指导朗读课文,注意读出脚的特点和可爱。
第三步:找一找、演一演、议一议,了解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先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四自然段,找出爬山虎是怎样爬的关键句子,标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动词(触、巴、拉、贴、爬)。然后小组合作怎样演好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推荐代表上台表演,其他学生评价,好在哪里,不好的地方应该怎样。让后我再大屏幕显示关键句进行感情读、品读。再出示爬山虎的脚与蛟龙的爪子的对比图,体会叶圣陶爷爷用词的精准和观察的细致。课讲到这儿,我又预设并这样拓展:从爬山虎这样一脚一脚的向上爬的过程中,你体会到爬山虎具有什么样的精神?不妨用四字词或你认为好的词来赞美一下,有了深刻的体会后,我再声情并茂地范读,指导注意读出爬山虎向上攀登的精神。
第四步:自学爬山虎脚的变化这部分内容。通过学生的默读、细读,运用对比的方法自己进行学习,接着看脚的变化图,脚触着墙就能活,没触着墙就枯萎,从而更清楚地了解了爬山虎的脚与墙的依赖关系。
第五步:欣赏视频录像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欣赏完录像后,我总结:叶圣陶老爷爷之所以能把爬山虎的特点写得如此详细透彻、形象逼真,是他处处留心观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结果,那么老师也希望同学们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周围的事物,用你的慧眼去发现世界,用你手中的笔去描绘美好的生活。第六步: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摘抄好词佳句加以背诵,并认真读读“阅读链接”的内容,使学生体会到观察,特别是连续观察是一种好习惯。
2、观察豆子、花生或大蒜在水中随时间的变化,利用本课的写作方法写一篇观察日记。
【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可使学生快速提高手写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说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位置 茎上 反面
脚的特点 形状 枝状 细丝 细致观察
颜色 嫩红
如何爬 触、巴、拉、贴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好多同学没有认真听我讲课,而是一直在摆弄他们的画。我立刻意识到:这样下去不行,必须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我投其所好:采用竞赛的方式,让男女同学各选一名代表,上黑板展示自己的画。学生们的情绪都被调动了起来,注意力一下子都集中在了这个焦点上,表现得都相当认真、慎重,选出的同学画得也非常细致。然后我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仔细观察互相比较,发现问题、提出疑问、找出图文不符的地方。男女生之间为了找出对方的缺点都十分认真地边看书边观察起来。不一会,就纷纷举起了手:从爬山虎的颜色、叶片、茎、脚生长的位置、脚的样子,甚至连爬山虎的生长经历中的变化也都提了出来,课堂气氛一下子达到了高潮。我也被同学们的这种学习和钻研知识的热情所感染。在我脑海中原来设计的一大堆板书一下子被一幅精美的图案所代替了:对,应当进一步扩大战果,让每一个学生都动手画一幅爬墙图,要求是看谁画得准、画得像。立刻之间所有的学生都动起笔来。就连平时最不爱学习的同学也在那儿埋头苦干起来。我找了一名小画手,上黑板作画,让它作为本课的教学板书。我看着同学们的画,我内心一阵阵激动和兴奋:我所要讲的、要强调的居然都在同学们画图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体现出来了。我趁热打铁进一步引导学生之间进行互相评价和指正,许多细微的知识点在同学们的发言中一个一个地突现出来:爬山虎的脚是长在叶柄的反面的;叶片是一顺儿朝下的;爬山虎是靠细丝头上长出的小圆片巴住墙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整堂课完全在学生自主活动中、在学生动手创造与发现中完成了,有的同学的表现还替代了老师的角色。课的最后在黑板上仅留下了一幅精美的图案“爬山虎的爬墙图”和同学们无限的遐想与创造空间。
第五篇:爬山虎的脚观课报告
爬山虎的脚观课报告
《爬山虎的脚》是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里的一篇观察描写植物的精读课文。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叶圣陶在本篇课文中用细致简洁的文笔分别介绍了爬山虎叶子和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来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事物。本篇课文安排在本册中的第二单元组中,其目的是在读懂,理解字、词、句、段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继续学习和进一步巩固怎样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的知识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们观察事物的能力,具有留心身边事物的习惯。
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描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本课词句的理解,进一步来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则是课文的理解难点。
针对以上教学要求吴老师精心设计了严谨的教学过程,步步不离教学目的,环环紧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反复地诵读,直观地表演,很好地解决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轻松地达到了教学目的。下面我就吴老师的课堂设计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首先是导入课题,吴老师采取的是直接导入的方式,没有过多的花哨,并且充分利用班书课题的同时训练了学生的识字能力,让孩子们跟老师用手比划。对“虎”“痕”两个半包围结构的字的讲解简单明了,学生一听就明白。学生自己写字时,老师又及时提醒了注意写字姿势,注重了孩子学习习惯的养成。这些细节充分展示了吴老师治学的严谨,体现了对课堂效率的重视。
接着老师用“考一考”的方式大屏幕展示了需要识记的字词和文中精美的句段。通过学生齐读、个别范读、优生领读、读后互相评论等多种方式让学生理解字词句,学生全员参与,积极性高,目标达成度高。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因为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叶子和脚的形状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所以这里吴老师反复引导,不惜时间,与导入时的简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充分体现了吴老师对教材理解的深透,对课文的重点把握到位。
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是怎样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老师让学生自读每个自然段,提问每段写得什么,同学互相补充,老师因势利导,把每个自然段的段意进行了总结,然后出示大屏幕,展示怎样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把课文主要内容抓住了,自然而然地也掌握了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吴老师真的是太会讲课了。
“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为什么有一个段却写了叶子呢?“老师通过这么一个提问,故意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阅读教学开始,目标通过让孩子充分读课文,体会作者描写爬山虎语句的美,理解爬山虎叶子的动态美,静态美,在读中得到情感的熏陶。吴老师这里采取的措施是:学生反复读,反复想,想了再读,读了再想,直到学生能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让学生通过自悟入情入境。通过闭眼想象叶子的样子,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叶子这么美,是不是与爬山虎的脚有关呢?“又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自然引入了对爬山虎脚的特点和怎样爬的这一阅读本课的难点。为突破这一难点,吴老师指导学生紧扣文本,通过理解重点词触、巴、拉、紧贴、一脚一脚来体会爬山虎怎样往上爬的,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观察的细致。又巧妙利用肢体语言,让学生们把两只手伸出来,把自己的胳膊当作一根茎,手当作爬山虎的细丝,手指肚当作细丝的小圆点,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己演练,接着指名板演,师生一块理解,进一步体会爬山虎是怎样一步一步向上爬的。这样就降低了学生单独靠阅读来理解的难度。学生还喜欢,真正做到了在乐中学,学中得。
接下来,就还有一个目标了,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们观察事物的能力,具有留心身边事物的习惯。吴老师出示了捕蝇草捕捉苍蝇的视频,让学生观看视频,学着叶圣陶爷爷的样子,用几个连续的动作,把捕蝇草捕捉苍蝇的过程写具体。
最后布置作业:1.把课文多读几遍并背诵下来。2.观察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写成一篇观察日记。整堂课结束。整个教学过程天衣无缝,可圈可点。
如果硬是让我找点吴老师教学过程中的不足的话,我只能说如果最后展示几个优秀生写的捕蝇草捕捉苍蝇的文字,稍加评价后再布置课外作业结束教学就更完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