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学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美育 韩城中学高级教师 张方直
长期以来,语文被认为是学习的基础工具,语文学科是学习各门学科的基础,因此,语文教学被认为是文化教育的基础。其实,语文教学的实际价值远不止这些,它在美育中的作用被人们不自觉地忽视了。严密地说,语文教学不仅是文化学习的基础,而且是进行美学教育的基础。语文课也应该像音乐、美术等艺术学科一样,成为美育的一种重要手段。中学语文教师应注重将美育引入中学语文课堂。
美育是美的形象教育,美的情感教育,通过这种美的形象感染,美的情感熏陶,促使人得到更全面的发展,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从而使人们在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自觉地按照美的规律改造世界和人类自身。这样,不但能使人更善于发现美,而且更能积极自觉地追求美、创造美,把人类的生活环境改善得更舒适,生活内容更充实,生活方式也更有趣。而语文教学正是适合这种美育特点的特殊的独立天地。语文教学是文化学习的基础,正是如此,语文教学便成为进行美育的基础。叶圣陶先生说:“口头为言,书面为文”。语文课首先教授学生字、词、句,然后教授学生组词成句,连句成篇的能力,这其实就是教授学生掌握语言这种交际工具,从而让学生获取各种文化信息和美的信息,并进而用以表达思想,交流情感,从而成为欣赏美、创造美的必要手段。对语言的感受是审美能力的标志之—,对语言的创造性运用又是创造美的能力的标志之一。可以说,人类获得对美的信息,实现对美的欣赏,确立美的观念,完成美的创造,无不与语文教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一定意义上说,语文教学是打开美的大门的一把钥匙。
法国的雕塑家罗丹曾这样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课本可以说是集各种美的形态之大成,是—个相对完整的美的系统,作为语文课本本身,就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它涉及到美的各个领域:令人赏心悦目的自然美,催人奋发向上的社会美,引人欣羡神往的艺术美,启人聪明才智的科学美,等等。不仅如此,语文课文中还有许多关于美的理性表达,即美的理论,甚至有些课文本身就是纯理论的美学论文。因此,我们从事语文教学应该重视语文课中的美育价值,引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去发现语文课中的美,用审美的心灵去感受语文课中的美,以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
《荷塘月色》所描写的月下荷塘、荷塘上的月色,清柔、宁谧、素淡朦胧,江南采莲更给人以美好生活的向往;《再别康桥》那云彩、金柳、青荇、迷人的斑斓星辉无不给人以美的陶醉;《死水》中一沟臭水,在作者笔下却是五光十色,更是以丑写美的典范之作。
语文课的美育作用,不仅仅体现在它向学生展现了各种形态的美,更重要的是它通过各种形态的美给学生以教育,以感化,最后完成对学生理想、情操、意志的培养。
《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记述了孔子与弟子四人谈志向的对话及孔子的态度。子路的“率尔而对”表现出的“其言不让”,引来孔子的淡淡微笑。冉有治理国家只求“民足”,“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虽为谦词,但与孔子“为国以礼”的思想也不尽相同,所以未置可否。公西华讲的“宗庙”、“会同”、“端章甫”,就与礼乐直接相关,自称“愿为小相”,孔子则认为“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最后予以肯定。唯独对曾皙是立刻表示赞成。这是因为曾皙那“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的连续动作是优美的,那“异乎三子”的笑语是委婉的;更因为他那“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谈话内容是令人神往的。试想:春二三月,与—群青少年轻装出游,在河边撩水沐浴,登舞雩被春风吹拂,自由欢歌,尽兴而归,这不是一幅绝美的图画吗?游者那欢快的心情与春天那美丽的景色简直融成一体,面对此情此景,谁不为之心动神摇呢?单从美学的角度讲,曾皙以优美的方式描绘出孔子所主张的风化教育的理想境界,因此得到孔子的立刻赞同。假如我们把孔子赞同的公西华和曾皙结合起来就可以看出,孔子理想的人物,就是既可用封建的礼乐去治理国家,又可以尽情去领略各种美的人。孔子收门徒三千,教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其中“乐为纯粹美育,书以记述亦尚美观;射御在技术之熟练,而亦态度之娴雅,礼之本义在守规则,而其作用又在远鄙俗,盖自数外,无不含有美育成份者。”《(蔡元培美学文选》)可见,远在三千年前的孔子尚运用对学生的美育(尽管没有明确的美育理论)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时隔三千年的今天,我们不更应该如此吗?
苏联的教育家凯洛夫说过:“美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本质在于理解自然和社会的美,理解人与人的相互关系的美,在于以艺术的眼光来认识周围的现实,也在于培养艺术上的美的创造力。”这也就是说,在我们从事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向学生展示语文课里存在的各种形式的美及有关的美学知识,培养他们健康高尚的审美观,更应该通过对语文课文审美活动培养他们美的素质。把审美情感和审美判断能力的培养纳入道德教育之中。这样,通过语文教学把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培养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和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结合起来融为一体。
将美育引入中学语文课堂,不仅仅要通过对语文教材的分析使学生感受到其中的美,还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教学的种种方式上给学生以美的熏陶。板书要美观,结构设计要和谐,声音要圆润,教学情态、教学姿势要优美,还要善于借助多媒体手段,通过优美的音乐、美丽的画面、感人的场面给学生以美的陶冶。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具有极其重要的美育价值,时值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身为语文教师应该固守语文这一块有利的阵地,把美育引入中学语文课堂,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美的塑造,为二十—世纪培养更合格有用的人才而作出自己的努力。
第二篇:探索语文课堂教学的美育教学法 韩城中学高级教师 张方直
古往今来,许多教学家很重视美育教育,不断探索语文课堂教学的美育教学法。早在两千多年前,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就自觉地把美育列为他所开创的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文学理论也告诉我们:“文学作品具有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美感作用。”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何不鉴赏社会美,净化心灵提高修养,从而美化语文,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美的殿堂!
社会美是直接显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审美对象,而心灵美是社会美的具体体现。“美者,人心之所乐进也。”说明对美的追求和审美需要是驱动人格不断完善的内在动力。现代人本主义心理学通过实验证明,对美的欣赏有助于唤起人的潜能,有助于人格的健康发展。教材所选篇目无不渗透着社会美,其表现内容也是多方面的。从古往今来的政治斗争到各个阶层的精神面貌,从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到日常生活中的贩夫走卒,其中的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激烈交锋,都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了读者的情感体验,给学生以有益的心灵启迪和思想教育。
在整套中学教材中,可以看到“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少年英姿,可以听到爱国诗人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心声,可以触摸到陆游“中原北望气如山”忧国忧民的时代脉搏,可以感受到辛弃疾“廉颇老矣”的沉重叹息„„读冰心的《纸船——寄母亲》,你会加深一份对祖**亲的眷恋之情;读穆旦的《赞美》,你会体会到一个民族站起来的真正含义;读《陈情表》,你会增加对父母的依恋和感激。中学教材所表现出来的社会美,以其健康的内容、感性的形式进一步培养了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是大有裨益的。他更以其鲜明的“人文精神”为困境中的语文教学注AT一支强心剂,大肆赞美人类的崇高精神,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启迪个性的创造思维,成为中学语文教材中社会美的三大支柱。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课文具体内容出发,把握时代脉搏,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美的事件和美的心灵来陶冶学生情感。同时,还要从一定的实际出发,按照一定的审美要求设计教学的全过程,注意讲求实效,要认真考虑本班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和生理的特点,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还要注意根据课型特点设计教学。总之,在阅读教学中,要把求知、明理、学能与感知美、感受美、分析鉴赏美、接受美的感染紧密结合起来,坚持“披文人情”,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努力做到“情”贯始终。例如《岳阳楼记》中所表现出来的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已任的抱负,可以培养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社会责任感;《我与地坛》中所体现出来的母子情深,可以培养学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社会亲情美;《后序》所展现出来的矢志不渝爱国爱民忠诚,可以培养学生“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道德情操美;《庖丁解牛》《都江堰》所显现出来的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理性,可以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善于思考的智慧美。
第三篇:语文教学课堂提问的重要性 韩城中学高级教师 张方直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运用得好,能帮助学生走进新课程,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优化教学效果,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笔者结合多年实践,谈了以下体会。
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质疑意识,让学生敢问、多问。教师既要给出学生“自己说话”的自由和“说自己话”的权利,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脑袋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用自己的嘴巴去表达,获得自我满足,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善于捕捉学生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并适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使他们时时处处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创造的乐趣。
第二要旁敲侧击,善于启发。在整体把握全篇的基础上,注重前后知识点的联系,巧设问题,吸引学生。有意识地把设问的过程当作开启学生思路的过程,激活他们思维的灵性。在学生思路梗塞时巧言启发,在对立或矛盾中诱其比较,站在新的角度,新的层面锻炼学生的思考力,使他们思维向纵深拓展,感受到思考的乐趣。
第三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一个难的大问题,可以科学地分解为几个容易的小问题,步步诱导,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解决难题。设问要结合学生年龄、科研课题、能力实际,使他们回答问题时可望又可及,既不因为问题过难而使学生望而却步,甚至挫伤学生思考和回答题的积极性,也不因为问题过简单而使学生骄傲自满,思维惰性滋生,这样对于他们素质的提高毫无价值,有序地结合问题,有助于理解和正确利用知识,培养思维的逻辑性,又避免了语文教学杂乱零散的弊病。
第四要适时设问,随机应变。设问的目的在于解决疑难,而不是把学生问倒,更不是作为花絮点缀课堂,创设“学生活动”的形式。是否适时发问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过早发问,造成气氛紧张,学生内心茫然,容易造成课堂冷场;过晚发问,学生勿需思考就能对答如流,使问题成为“瞎子戴眼镜,多余的圈圈”,毫无所值。此外,还要善于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问题的难度,切入的角度,提问的方式,以把握知识要点,训练重点和教学进程。
教师的提问在教学过程中的的主导作用,一方面是课堂调控,另一方面是投石激浪,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所有这些都要讲求技巧性。
一是抓住关键词发问。为了避免问题的空泛和学生思考问题的笼统、粗略,把学生的思维触觉引到家里行问,对文章的言语作深入细致的品味、分析,以形成严谨、实在的思维品质,教师应注意抓住关键词语发问。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一文的第8小节,教学时就可以抓住“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中的“那时”发问。“那时指什么时候?”“那时”指的就是4年浩劫,那时紫藤萝“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进而就能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紫藤萝的命运,从花儿稀落到如今的繁花似锦,是整个国家命运的写照和象征。可见抓住“那时”一词发问,便抓住了文章的扣子,打通了全文的脉络。
二是寻找比较因素提问。语文教学中的比较因素是很多的,仅阅读教学中就会涉及作者的比较,文体的比较,内容的比较,主题立意的比较,写作技巧的比较等等。同是送别诗,岑参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与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以及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所抒发的离别情绪大不相同。通过比较足以建立起信息之间的横向联系,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养成思辨的习惯。
三是递向设问。对于一些学生普遍误解或混淆的问题,不是从正面引导,而是从反而假设,刺激学生递向思维,通过比较,启发联想,分析矛盾来解决问题。在说明文的教学中,“下定义”和“作诠释”两种说明方法学生容易混淆,“早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这一表述,很多学生认为是下定义,实际是作诠释。用概念揭示的办法过于抽象,不利于初中学生接受,我们可以采用递向设问的办法来解释,“同学们现在在骨头和龟甲上刻上字是甲骨文吗?”显然不是。下定义是用简洁的语言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说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前面对甲骨文的解说并不严密,是作诠释而非下定义。递向设问改换了思考的角度,从矛盾的对立面设问,利用矛盾,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
四是平中问奇。语文教学之所以是高难度教学,就是因为学习的内容是母语,语文材料明白如话,似乎不学也懂。教学中就要针对这种心理,独具慧眼,去发现平常中的不平常,挖掘语文课的魅力,提高教学效率,初中九义教材第五册《范进中举》是一篇略读课文,很多老师和学生对这样的文章不屑一顾,无兴趣学习。教学这样的文章,可以提出以下问题。“作品写的范进,当他清醒的时候并不是一个性格外向的人。这对表现他一见报贴喜得疯起来,有什么作用?”“作家借一个报录人之口,设计治疗这种疯病的灵丹妙药是狠狠打他一个嘴巴,这里表现了作家怎样的思想感情?”“课文中哪一处透露像范进那样喜极发疯的并非他一人?”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经过一番阅读,思索和讨论,它涉及文章主题,写作特点等许多重要问题。如果我们按传统教学模式按部就班地讲下去,就不能引起学生积极的思考和热烈讨论的兴趣,也不可能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
第四篇:语文阅读的七个方法 韩城中学高级教师 张方直
一、重视朗读训练
语文学习的根本任务是学习语言,而学习语言的根本在于习得语感。朗读有利于语感的培养和训练,朗读还可以让学生具体感受作品的艺术形象,深入领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品味作品的语言特色,梳理作品层次。朗读还可以促进听、说、写三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此话说的正是这个道理。可见,朗读也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最佳途径之一。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教师范读、集体诵读、男女生对读、分组朗读、自由诵读、听读、背诵、默读、赛读等等,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的活动丰富多彩,使教学过程高潮迭现。加强朗读训练还可以做到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自读与教读相结合
自读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独立钻研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教师作必要的启发、点拨、讲解,引导学生读懂课文。要完成这些任务,就要在课前设计一些问题,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去思考。这样做到目的明确,不然,就会使课堂流于散漫,效果会不理想,或是学生匆匆忙忙地读一遍完事,白白浪费时间。在设计问题时需要注意,问题要有梯度,同时难度不宜过大。自读是教读的基础,教读可以带动自读,教读时教师要做适度的指导,要给学生必要的讲解、释疑、示范和讲评,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教给学生基本的阅读技能和正确的阅读方法。实践证明,自读与教读的有机结合,是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法质量的关键。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就要把大量的时间交给学生,激发学生自主体验,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体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在阅读中都有或多或少、或精彩或粗陋的体验,老师要引导学生把体验说出来,然后进行讨论,那么就会出现学生与学生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体验的碰撞,在碰撞中体验得到交流,思想得到沟通,这时,学生会通过自己的再思考,获得更多更精彩的体验。
四、要倡导民主,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教师必须在教学中营造一种民主气氛,鼓励学生自由探索,自主学习。要关注学生的态度,敢于蹲下身子来看学生,没有师道尊严,没有标准答案,没有绝对权威。在探究中,老师与学生作“公平”的对话与交流,学生完全能通过与教师的平等争论,获取满意结果。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理解,甚至是“出格”的,教师都应该抱着宽容、欣喜的心态去对待,不应简单地以教师的标准答案去取代学生丰富多彩的解读。
五、对照比较法
将新读的文章与以往读过的同类文章或不同类文章的同类手法作一番对照比较。这样,学得快,记得牢,事半功倍,能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当然,“温故”是手段,“知新”是目的。因此,既要比较其“同”,更要对照其“异”。如《苏州园林》与《中国石拱桥》两文,都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这是“同”。前文的特点是从几个方面说明事物,后文的特点则是选材的代表性和语言的准确性,这是“异”。对照比较可以从不同方面进行,如文章的语言、笔法、结构、描写、风格等均可作比,找出同异后,列表作记,加深理解,加强记忆。
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初中阶段阅读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来说是重点,也是难点。因此如何在三年的初中学习期间提高阅读能力,就成了我们语文教师关心的问题。初中特别强调读和背,因为这一时期是一个人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阅读理解能力的逐渐提高,记忆力是基础,理解是关键,运用是目的。语文跟其他科目都是相通的,阅读能力差,其他科目也不行,读不懂就做不好题。中学生阅读中存在的问题是读书抓不住关键,看得比较随意,多是走马观花式的读书,有的同学读的书也不少,有的书读了不只一遍,但他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就是上不去,关键就是读得不认真,没读进去,不会读书,读得少,阅读面窄。要认真阅读,要逐字、逐词、逐句的读;要勤思考;还要多记笔记,读书笔记很重要,这些会让你终身受用。读书还得专心,不专心速度绝不会快;其次就是读的同类文章多了,速度当然也会快起来;还要熟练地使用常用工具书,熟了之后遇到问题就不用再找老师了。这实际上也是一个好的习惯——经常查工具书。
七、阅读说明文的方法
语文教师普遍反映,说明文难教,学生也难学,他们往往对说明文阅读不太感兴趣。学生阅读说明文的问题主要在一是不容易抓住事物的基本特征,不容易区分相近事物;二是读得不仔细,以为说明文不像其他文章那么难懂似的。那么怎样教学生正确阅读说明文呢?我认为,要首先掌握说明文的基本特点,说明文与其他文章的本质区别就是它用科学而严谨的语言来介绍事物的基本特点;再是要掌握说明的基本方法,一篇说明文或按空间顺序,或按时间顺序,或按逻辑顺序来介绍一种事物或一项科研成果,要掌握说明文的写作结构;还要了解说明文的语言特点,说明文的语言特别强调准确,不能违背科学;掌握了说明文这几方面的特点,阅读说明文就有了切入点,读起来就不会有找不着“路”的感觉了。实际上在学习和工作中说明文是非常重要的,严格意义上说各科教材都是说明文,若不会读说明文就是不会读教科书了。
第五篇: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网络方法 韩城中学高级教师 张方直
所谓网络教育,指的是在网络环境下充分发挥网络的各种教育功能和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优势,向教育者和学习者提供一种网络教和学的环境,传递数字化内容,开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非面授教育活动。在中学语文课堂上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借助网络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巩固这一最大优势从而优化课堂教学,当为新世纪广大一线教师所应同求。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与网络相结合之可能
传统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理念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虽然这种模式有它的优点,比如教学目标明确、教师监控能力强,但是会产生课堂灌输、教师劳动强度大、学生学习效果低、自主创新能力缺乏等缺陷。因此,我们应致力于努力改变这种陈旧的现状。当前,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引入网络教学模式,实际上是可行的。这主要是因为Internet网络教学资源大容量、多形式、高效率等特点为任务型教学创设了俱佳的语言学习环境。它充分体现并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使学生从创造性的学习成果中获得成就感,从而由被动地接受转变为主动地学习、掌握、巩固和运用知识。这正体现了中学语文教学交际的重要。
如何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网络教学
1.教师要不断培养自己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四个方面。要顺利地在广大农村进行素质教育,提高农村中学语文教学质量,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至关重要的。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要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教师必须先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才能更好地激励和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从而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首先,必须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强化信息意识。要通过各种渠道提高农村中学教师对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重要性、紧迫感的认识;不断向他们灌输信息技术知识和现代教育观念,渗透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理念,强化他们的现代教育意识。其次,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培训,包括Windows操作系统、文字处理、电子表格和演示文稿等办公自动化软件的使用,并进行多媒体技术的相关培训等。最后,有必要指出的是,教育管理部门还应该充分考虑各地教学实际,不断完善校园网络建设,创设教师信息化学习和工作的良好环境。
2.利用网络拓宽信息渠道,充实课堂教学内容
在网络信息时代,教材可以是多样化、个体化、更新更快的多媒体支持下的超文本。在短时间内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为他们的合理猜测、推理提供帮助,让学生的学习更加多姿多彩,使教材“活”起来、丰富起来。如《春》、《济南的冬天》、《秋颂》、《四季交响曲》等一组课文,作家饱含深情地展现了一幅幅风格各异的四季美景图,有的欢快明丽,有的清新幽静,学习的过程也是享受的过程。与单元有关的写作实践告诉我们,大自然如此美丽,谁不爱这个美丽的家园?但是,随着人类活动能力的增强、活动范围的增大,一幕幕惨不忍睹的景象出现了:一片片荒沙代替了绿地,仿佛大地上的一块块疤痕;一条条干涸的河床代替了欢畅的小河,就像大自然一道道伤心的泪痕……面对此情此景,谁不感到伤心?教材所提供的文字资料是有限的,而学生的所见所闻及对环保知识经验的了解也十分有限。为此,我引导学生浏览了一些有关环保的网站,如中华环保网、绿色家园、人民网环保频道、国家环保总局等等,这些既使课堂内容充实,又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能从中找到所需的素材来进行充满个性的创作。正是由于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得学生语文学习的资料丰富起来。
3.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网络教学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按自身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进度、学习途径以达到自身最佳的学习状态。这些优点是传统教学教师难以达到的,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的主要职能由“教”变为“导”。在信息时代,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拥有者,学生可以通过各种信息途径获取比教师更多、更精确的知识。因此,教师的职责已经不可能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教师的任务更多地体现在“导”上。其次,与学生建立开放型的合作关系。与传统课堂相比较,网络课堂中的师生关系发生了巨大转变,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关系更加开放,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与自己的学生进行正式或非正式的交流并进行各种问题讨论,在这种环境中相互尊重与信任是合作基础。在网络环境中他们可以自由地探讨成长过程和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合作研究共同感兴趣的问题。
总之,由于网络教育具有突破时空限制和实现资源共享的基本特点,由此带来了共享教育资源、扩大教育规模、提高教育速度、促进教育改革、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实现以学习者为主体的学习和协作式学习的好处,因而中学语文课堂与网络教学相结合,实乃势之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