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湖心亭看雪》谈新课标语文课程性质表述对教师行为的影响

时间:2019-05-14 14:03: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湖心亭看雪》谈新课标语文课程性质表述对教师行为的影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湖心亭看雪》谈新课标语文课程性质表述对教师行为的影响》。

第一篇:从《湖心亭看雪》谈新课标语文课程性质表述对教师行为的影响

每一点都踩在“语言”上

——从《湖心亭看雪》谈新课标语文课程性质表述对教师行为的影响

龙湾区教师发展中心

陈茜茜

一、总体感受与思考

语文课很难上。孙绍振:“有朝一日,我当语文老师一定要讲出学生感觉到又说不出来,或者以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

文言文阅读教学更难。一位学生:“我对外语教师的崇敬啊,如滔滔江水。”“因为外语读好了,可以到外国去;文言文读好了,能回古代吗?”

《湖心亭看雪》难上加难。《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以后。作品描述了明朝崇祯年间一个大雪之后的夜晚,作者独撑一叶小舟,在雾凇沆砀的西湖上看雪,在湖心亭上偶遇两个金陵客并与他们共同饮酒的经历。作品通过描绘阔大混蒙、如真似幻的湖山夜雪图和湖心亭上的奇遇情景,表现了作者对个性独立、精神自由的追求,流露出作者对往昔美好生活的无限眷恋。结合作家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变化,隐隐可以品味出亡国之痛。文章很经典,许多老师执教过,因此,要上好《湖心亭看雪》的确是难上加难。钱林雪老师的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流程清晰,课堂以“不寻常”为切口,不寻常之景——不寻常之行——不寻常之人——不寻常之情,由景及人,一读再读,选点准确,有自己的想法。我的思考是: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基于语文课程性质的课堂怎样才能更加扎实有效?

二、新课标语文课程性质如何表述? 实验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011课标: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2011课标前言:“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2011版课标开宗明义,在前言第一段中三致意焉。紧接着第二段开头又明确“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同时在“课程基本理念”部分再次强调“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良苦用心可见一斑。

这一表述,首先明确了语文课程性质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这门课程的基本内容与核心任务。这门课程的基本目标就是,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形成并提升“语文素养”,“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 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三、语文课程性质对教学行为有何影响?

(一)纠偏:针对目前语文教学中出现的某些新的偏差,2011版课标也有意提示纠偏。1.文化至上,虚高化的深度解读。过度挖掘文本的深度,出现了游离文本做过度阐发的倾向,重视文本人文内涵的分析,注重拓展延伸,注重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注重“写什么”;而忽视文章是用哪些词语或是用什么方式来表达的,忽视了对语言文字的含英咀华——忽视 “怎么写”。文本解读要有深度、广度,但文本有边际,我们要做到深度解读,适度教学。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但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

——2011版课标“教学建议”

2.训练至上,机械化的言语实践。一些老师在七年级时就让学生反复地做各种机械的技能技巧训练,出现了用大量做题来替代学生主动、积极的言语实践的倾向,导致七年级的语文课堂就战火纷飞、销烟迷漫。语文一旦恋上做题、考试,语文课将索然无味。

“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2011版课标“教学建议”

(二)守正:聚焦语言文字运用

钱梦龙:什么是“语文”变得有些糊涂起来了。本来是清楚的:“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语文”就是口头语和书面语的合称。叶圣陶先生当年在解释语文科命名的缘由时就是这样说的。但如今却有些不清楚了。„„说法、主张很多,遗憾的是迄今尚无共识。语文教师教了几十年语文,倒头来却连自己教的究竟是一门什么学科都说不清楚,真不知道是可悲还是可笑。为此,钱先生在《为语文教学招魂》一文中指出:“民族语教育正是语文教学“魂”之所系!”

观点:“语言文字运用”才是语文教学的的基本特征、基本原则、基本内容和基本途径,是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守住了“语言文字运用”,也就守住了语文教育的正道,最大限度地避免了语文课程滑向“非语文化”“泛语文化”的可能。

如何聚焦语言文字运用?

张传宗(浙江教育学院)认为:当前好多初中甚至高中毕业生,往往字写不清楚,书读不顺畅,话说不明白,文章写不通顺,不会写应用文,语文知识也较贫乏。总的说来,就是缺少实际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为此,他提出要加强语言教学:

1.备课着重备语言; 2.讲课着重讲语言; 3.练习着重练语言;

4.作文指导着重指导语言; 5.语文考试着重考语言。如何聚焦语言文字运用?

 运用一: 入:如何通过语言文字准确、熟练地从别人的语言材料中获取信息。(阅读) 运用二: 出: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进行交流沟通。(说话、写作)

——蔡少军(省教研员)如何“入”? 巢宗祺:“学习语文的第一步,应该下在对具体语言材料的积累、品味、感悟上。阅读教学可以从具体的语言文字运用现象入手,通过对课文语言的品味、咀嚼,来探索文本的意蕴;也可以从整体阅读的感悟出发,到语言文字中找出依据。总之,要紧扣语言文字的运用。”

因此,我们评价一堂语文课是否扎实有效,不妨从以下两点加以考量:一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否紧扣“语言文字运用”;二教学策略的运用是否聚焦“语言文字运用”。

1.教学内容的选择紧扣“语言”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从“教什么”角度考量,钱老师课堂五环节基本上能扣住“语言”,并用多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帮助学生品味语言,同时又绕到语言文字的背后,探索文本的意蕴,从而读懂张岱其人。看钱老师的教学目标与教学主要流程: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理解积累文言词语。(2)品析雪后西湖的不寻常之景。

(3)由文入境,解读不寻常之人张岱的不寻常之人。教学流程:

(1)初读,整体感知文意(2)品读,欣赏不寻常之景(3)研读,读懂不寻常之人(4)背读,领悟不寻常之情

从教学目标来看,目标(1)(3)重在文言知识的落实积累与由文入境的文言相融;目标(2)为“品析雪后西湖的不寻常之景”,然如何品析雪景?是否紧扣语言来品?不具体不明确。从教学流程来看“初读”环节朗读要求较为明确:读准字音,读准停顿,读懂文意,然未能有效落实文中重要字词的读音及意思。如“祯、桡、毳、凇、沆、砀、毡、喃、痴”等词的读音,如何检测学生是否读准了“湖中人鸟声俱绝”、“一童子烧酒炉正沸”、“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等语句的停顿。

2.教学策略的运用聚焦“语言”(1)反复诵读,因声求气

钱老师重视朗读,朗读贯穿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有自由朗读、个别读、齐读、背读等形式,读准了字音,读清了句读,读活了美景,课堂了文意,读懂了张岱。

初读,整体感知文意。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朗诵要求明确:

—读准字音,纠音“更”,“是日更(geng)定矣”;“湖中焉得更(geng)有此人”。二读出停顿,强调三个句子:“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童子烧酒炉正沸”、“余强饮三大白天而别”。

三读懂文意。学生质疑疑难字词句及问题问题,师生共同解决。(1)“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中“芥”如何理解?人为为什么用“粒”?(2)“一童子烧酒炉正沸”怎么翻译?(3)“痴”作何解释?

品读,欣赏不寻常之景。此环节朗读贯穿始终,自由读两遍,男生读前两句,女生读后一句;边读边品,品出了张岱看到的不寻常之景。

背读,领悟不寻常之情。程千帆:“背诵名篇,非常必要。这种方法似笨拙,实巧妙。”钱老师要求学生当堂背诵全文,此举非常有效。

“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

——2011版课程标准

课堂上,钱老师有朗读指导,然欠火候。如欣赏“湖上影子,唯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时,钱老师作了如下朗读指导:

师:“长堤、湖心亭、余舟、舟中人”这四种景物按什么顺序写? 生:从大到小。

师:所以我们读时音调要从高到低。我们一起来读一下。景物从大到小,朗读的单调就一定要从高到低吗?

2011版课标对朗读的要求:

小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初中:“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朗读,小学阅读教学很重视,到了初中,其地位大为削弱。一些教师的讲解分析和肢解式琐碎提问占据了过多时间,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自读和朗读时间,忽略了通过朗读体味文章情感、形象和语言的重要性。初中去掉了“课文”二字,意味着我们要在朗读能力上有所飞跃,而不只是朗读课文。多读,尤其是反复诵读,是学好文言文的法宝。而且,古代的作品很讲究内在的韵律和节奏。反复阅读可以充分地领略古文的音乐美,增加学习的兴趣。朗读,既是目的,又是手段。作为目的,要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作为手段,它是促进学生细读文本、深入理解、体验情感、揣摩语言的有效策略。

如何才能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呢?

“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

—— 2011版课标“阅读教学建议”

“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语气等方面综合考察,评价有感情地朗读,要以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为基础,要防止矫情做作。”

—— 2011版课标“评价建议”

这是2011年版课标新增的大段内容,告诉我们只有真正理解了文章内容才能做到自然地、有感情地朗读。《再别康桥》阴柔中的凄美,若用高昂的调子读,便成《最后一次演讲》。“舞蹈不是技术而是艺术,是一种生命的往来。”(杨丽萍)同样,朗读也不是技术而生命的往来。

(2)语言品味,以言悟文

文言文是指用古代汉语表达的,用文章的式样呈现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古人以其准确而智慧的文字组合,为后人展示了汉文字的独特魅力。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言”的品读来阐释它所承载的“文”的内容,做到“以言悟文”。

A、比较品读法

原句:“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改句:“雾淞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

通过比较品读法,学生不难理解“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使四种景物一下子全都活动了起来,有了一种动态的融合美,描绘了一幅水墨模糊的雪夜山水图。若只说“天、云、山、水,上下一白”则显得缺少生命的活气与远近高低的层次:天、云是上面的,山、水是下面的况,形象地把“天、云、山、水”连成了一个整体,使之有浑然一体之感。

还可以作如下比较品读:

原句:“湖上影子,唯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改句1:“湖上影子,唯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改句2:“湖上影子,唯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改为逗号(有些文本就是逗号)是否可以?逗号比顿号朗读时长半拍,这半拍之长轻轻一读,就仿佛看到张岱的小船悠悠而来,陶庵先生慢慢赏来,其故国之思,淡淡愁绪就从诵读中丝丝透出;同时,这轻轻一逗,景物渐逗渐微,到了“而已”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之感;“痕”也,“点”也,“芥”也,“两三粒”也,品之,思之,“羡宇宙之无穷,渺沧海之一粟”的感慨尽出矣!

2.若独改第二个顿号为逗号,又有一种境界。不管是全逗,还是全顿,总感到中间的“与”字硌眼。若只把第二个顿号改为逗号,“与”字立马变得顺眼。细细读来,且有无穷味道。第一,这句话立刻成了两层意思,“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是一层,“余舟一芥、舟 5 中人两三粒”是一层,一层写远处,一层写自身。第二,两处视角有了一个突变。第一层是作者坐在舟中远望,而后一层则仿佛看到有谁站在宇宙的某个点上,看西湖中的一叶扁舟和舟中的“小人”。人在宇宙的渺小立时呈现在读者面前。

B、关键词品读法 教学环节:

“湖上影子,唯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师:量词“痕、点、芥、粒” 又写出什么? 生:四个量词可以读出渺小。师:为什么?

生:因为背景是白茫茫的一片,人在其中自然很小。

通过品读四个量词,学生初步感受到背景之大与人自身之渺小。然还可以就“一”进行品读。“上下一白”(全),“唯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这几个“一”都写景物的小。对比前面的“一”,让学生可以理解前面的“一(全)”是说宇宙的阔大,后面的“一”是写西湖中这些景物的渺小。“上下一白”浑茫难辨,足见其大;“湖上影子”依稀可辨,足见其小。相形之下,大者更大,小者更小。作者在由面到点的观察景物的同时,似也蕴含有渺然人生如同沧海一粟之感慨。在大与小的对比中更显出作者用词之精当。

C、资料助读

“就文本解文本”容易导致“析有余悟不足”。因此必要的资料助读可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文章内容,促进学生自我感悟。在引导学生理解张岱“不寻常之情”时,钱老师链接以下助读资料:

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陶庵梦忆〉自序》

张岱是一个痴人,他的文章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D、说文解字

还可对“痴”来点“说文解字”。“痴”,病字头。在舟子眼中亦在俗人眼中张岱有病也。下方是“知”字。是“知”道也,“知”心也,“知”己也„„

然后,出示一段话:“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陶庵梦忆祁止祥癖》)从而让学生明白张岱和两个金陵人都是有“深情”、有“真气”的人。张岱之“痴”就是一个独特的心灵宇宙。老师带领学生在张岱的情感宇宙中历练了一番,学生真正走进了文本,走进张岱的内心世界,由立言到立人,文言相融。

《邹忌讽齐王纳谏》“丞”(甲骨文):当中一个,他掉入陷阱里,上面是两只手要把这个人解救出来。联系文章,掉入陷阱的是齐王,这陷阱是“蔽”,这两只手是邹忌伸出来的。

“丞者承也,相者助也。”

——《说文解字》

《劝学》“劝”(篆文):

左边两个口,意为用嘴劝; 右边从力,意为用力,用心力。

E、借助注释和工具书

2011版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文言文教学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注解,能借助注释帮助学生解决生字、难词,初步达到“理解基本内容”的要求。如“沆砀”——引导学生看注释——“白气弥漫的样子”,学生便可理解“雾凇沆砀”是写湖中水气凝成的冰花一片弥漫,天地间一片白茫茫的景象。

同时,学习文言文,还应勤查工具书,尤其是要学会使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能借助工具书读懂文言字词,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基本内容。如“强”字,《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释其为“竭力、尽力”,引申义为“勉强”。在引导学生分析品味时,借助工具书理解“尽力”——作者是高兴的。是喜的。结合“大喜”和“强饮三大白”,从而让学生感到张岱和两个金陵人是知己,同为“痴人”。同时,适时让学生对“强”字当作“勉强”解,并解读出作者的不高兴的观点进行反驳。这既是一种发散思维,也告诉学生文章常常还有别的理解。也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3.借文强言,文言相融。

还可以借“言”所蕴涵的“文”来强化“言”,融“文”“言”于一体。有一教学片断:

问:“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舟子认为作者张岱与两个金陵客相像,你觉得他们像吗?

像——都是在这样的雪天之夜来湖心亭看雪,同样的闲情逸致。

不像——①如果相像,就不会强饮三大白而别。②他们是铺毡对坐,饮酒赏雪而来,真正的闲情逸致;而张岱则是“独往湖心亭看雪”,可以说赏的不是雪,是孤独。

问:作者明明有舟子相伴,为何称“独”?

明确:这是作者不与芸芸众生为伍,遗世独立的孤傲。所以才有“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孤寂)之举。

师:张岱,是一个非常矛盾的人。他前半生“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可“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他入山隐居、著书。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所以,他是在用后半生回忆前半生,众多的作品名称中都带有“梦”,可见其内心对故国的怀恋、愁绪之情。

由此强化“客”之内涵——客居,继而引导学生体会“崇祯五年”、“金陵”等词中蕴含的故国之思的情怀。

结语:语文课很美,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基于语文课程性质的语文课应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不偏不倚,力求每一个点都踩在“语言”的点上。

下载从《湖心亭看雪》谈新课标语文课程性质表述对教师行为的影响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湖心亭看雪》谈新课标语文课程性质表述对教师行为的影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