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生到底能不能够签劳动合同,具备法律法规规定的主体资格吗?

时间:2019-05-14 14:56: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实习生到底能不能够签劳动合同,具备法律法规规定的主体资格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实习生到底能不能够签劳动合同,具备法律法规规定的主体资格吗?》。

第一篇:实习生到底能不能够签劳动合同,具备法律法规规定的主体资格吗?

实习生到底能不能够签劳动合同,具备法律法规规定的主体资格吗? 基本分两种情况:

一是实习人员与单位建立劳动关系,根据法律法规的要求在单位通过实践进行一定的专业训练,如《律师执业证管理办法》中规定,申请领取律师执业证的人员,应在一个律师事务所连续实习一年。在这种实习中,实习人员必须与单位建立有劳动关系,目的在于从工作中增强从事这些专业工作的熟练度,以便将来能够较为独立地从事这样的职业。

另一种是实习人员出于教学需要在单位进行社会实践的行为,如大学生的毕业实习。这种实习的明显特点是用人单位与实习人员不建立劳动关系,或者因为实习人员与其他机构有关系的缘故无法建立劳动关系。还是以大学生的毕业实习为例,实习的大学生与学校有着高等教育的关系,大学生的档案等个人履历文件也放在学校,单位根本无法与实习大学生建立劳动关系。而且这种实习的目的也没有第一种情况的专业性,大学生可以从事与未来工作不相同的实习内容。所以这种实习本身的目的在于接触社会,实践自己在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而不是专业训练,其根本目的在于教学。同时,实习生在校期间一般每学期都会有一次实习,其并不能确定毕业后是否一定在被实习单位工作,如果每次实习时都和被实习单位签订劳动合同,那就可能会出现签订多份劳动合同、多次缴纳社会保险以及如何解除每次所签劳动合同、经济补偿、社会保险的衔接等一系列实践中难以解决的问题。根据《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2条规定,在校生勤工助学的,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

如果你说的是第二种实习,那么由于双方之间并不建立劳动关系,所以也就无需签订劳动合同。

关于实习期间的劳动报酬,目前我国并没有法律强制性规定单位在实习期间应当向在校实习生支付报酬,这个仍然要双方协商。实践中有很多的被实习单位向实习生发放生活费,但通常都会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如果在实习期间出了安全事故受伤,是不可以认定为工伤的。但可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提出人身损害赔偿。

如果发放生活费的,可以认定双方之间成立民法上的劳务雇佣关系,根据该解释第十一条的规定,“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中遭受人身损害,雇主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如果不发放生活费的,可以认定双方之间成立无偿帮工关系,根据该解释第十四条的规定,“帮工人因帮工活动遭受人身损害的,被帮工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被帮工人明确拒绝帮工的,不承担赔偿责任;但可以在受益范围内予以适当补偿。帮工人因第三人侵权遭受人身损害的,由第三人承担赔偿责任。第三人不能确定或者没有赔偿能力的,可以由被帮工人予以适当补偿。”

第二篇:未毕业大学生具备劳动合同主体资格案例

未毕业大学生具备劳动合同主体资格案例

时间:2010-05-13 18:21来源:大河报 法治快报 作者:秩名 点击:767次

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就业后的身份是在校学生还是劳动者?他们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是否合法? 案例一:

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就业后的身份是在校学生还是劳动者?他们与用人单位签订的是否合法?由于《劳动法》中并没有相关的规定,一旦双方发生工伤纠纷,大学生的权益如何保护成了引人关注的问题。去年,江苏省一家法院判决一名未毕业的大学生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有效,这名大学生凭此判决获得劳动部门的工伤认定,终于在近日拿到了10万余元工伤赔偿金。

签合同就业 下班受伤引发争议

刘惠敏(化名)是江苏省徐州市一所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系即将毕业的大学生,2006年2月寒假的一天,她得知海门市一家机电设备公司招聘办公室文员,于是携带学校颁发的《2006届毕业生双向选择就业推荐表》前去应聘。机电设备公司对她非常满意,双方很快签订了《劳动合同协议书》,双方约定:合同自2006年2月27日至2006年5月27日止;试用期3个月,试用期月薪500元;试用期满后,公司根据刘惠敏的技术水平、劳动态度、工作效益评定级别或职务后确定月薪。

2006年4月21日下午,刘惠敏下班后留下来打印一份材料,之后骑摩托车回家,途中被一小汽车撞倒,肇事司机急忙将她送到医院。经检查,刘惠敏的小腿骨折。2006年6月底,刘惠敏一瘸一拐地回校参加论文答辩,顺利通过评审,拿到了毕业证书。

刘惠敏认为,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她是在单位工作下班途中遭遇车祸受伤,应当认定为工伤,于是要求机电设备公司给予工伤待遇。

公司却认为,刘惠敏出车祸时还是在校大学生,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是无效的。既然合同无效,公司就无法帮她办理工伤保险,刘惠敏也就不能享受工伤待遇。

刘惠敏不服,于2006年11月8日向海门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工伤认定。与此同时,机电设备公司也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要求确认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无效。

仲裁委审理后认为,原劳动部于1995年颁布的《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下简称《意见》)第12条规定:“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俭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刘惠敏应聘于机电设备公司,虽然不属于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俭学,但是她在签订合同时的身份仍是在校大学生,不符合就业条件,不具备建立劳动关系的主体资格,其与机电设备公司签订的《劳动合同协议书》自始无效。

2007年4月20日,仲裁委认定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协议书》无效,裁定驳回了刘惠敏的请求。

两法院判决 劳动合同合法有效

刘惠敏不服,很快向海门市人民法院起诉,请求法院确认劳动合同合法有效。

2007年6月19日,海门市人民法院开庭审理。刘惠敏称,双方签订合同时,她已满21周岁,具有就业的权利和签订合同的民事行为能力;学校已经向她发放了双向选择推荐表,她具有到社会上就业的资格;推荐表中已载明了大学尚未毕业的事实,公司录用时进行了审查,自己不存在隐瞒和欺诈。所以,她具有劳动主体资格,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应合法有效。

公司坚称,刘惠敏不具备签订劳动合同的主体资格,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无效。

法院审理后认为,刘惠敏在签订劳动合同时已经年满16周岁,并取得学校颁发的《2006届毕业生双向选择就业推荐表》,已具备面向社会求职和就业的条件。公司与刘惠敏签订合同时,对她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审查和考核,在此基础之上,双方就应聘、录用达成一致意见而签订的劳动合同应是真实意思的表示。并且,我国现行的劳动法律法规并没有将在校大学生排除于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之外,我国《劳动合同法》对在校大学生就业也没有禁止性规定,故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合法有效,依法予以确认。

法院认为,刘惠敏不存在利用业余时间勤工俭学的情形,不适用《意见》第12条的规定,而且目前在校大学生就业是现实客观存在,如果扩大该条款的适用范围,势必使大学生的劳动权利处于无法保护的状态,从而无益于社会就业形势的客观需要,也有悖于劳动法侧重于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立法宗旨。海门市法院依法判决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协议书》合法有效。

机电设备公司不服,向南通市中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称:我国《高等教育法》第56条规定,高等学校的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参加社会服务和勤工俭学活动,但不得影响学业任务的完成。刘惠敏在签订劳动合同时系在校大学生,其行为还需受所在学校的管理,完成学校交给的学习任务,与社会上的其他务工者是有差别的,因此并不具备劳动关系主体资格,她与机电设备公司之间的关系不是劳动关系,而是劳务关系,请求中院改判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无效。

刘惠敏在答辩状中坚称,自己接受公司的管理,遵守公司的规章制度,与公司之间完全是劳动关系,并非劳务关系。

南通市中级法院审理后认为,只有在教育管理部门及高校本身为履行教育管理职责,督促学生圆满完成学业,明确禁止大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情况下,大学生才不得与用人单位订立劳动合同,建立劳动关系。在教育管理部门及高校本身因学生已完成或基本完成学业,从而对学生已不作此要求时,大学生参与劳动关系应不受限制。这是落实国家促进就业政策的需要,也是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需要。《高等教育法》第56条虽然仅仅对高等学校在校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社会服务和勤工俭学作了规定,但实际上,绝大多数临近毕业的大学生在毕业当年的1至5月就开始实习和联系工作甚至直接就业。这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与中央提倡鼓励就业的政策相符合的。本案刘惠敏已基本完成学业,并持有学校为促进学生就业而发给的《毕业生双向选择就业推荐表》,其应聘求职的行为受到管理部门与高校本身的鼓励,应认定为适格的劳动合同主体。

至于《意见》第12条所涉情形仅指在校学生不以就业为目的,参加短期或不定期劳务工作以获取一定劳务报酬的情况。而刘惠敏的情形不属于勤工助学或实习,而应属于就业。

法院同时认为,劳动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是管理和被管理,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是在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产生的一种劳动者提供劳动,用人单位支付报酬的稳定关系;劳务关系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契约关系,不存在管理与被管理的情况,劳务方只要按照约定完成工作任务即可,另一方无权作出额外要求。结合此案,机电设备公司在与刘惠敏签订的劳动合同中明确要求她接受公司的管理,遵守公司的纪律,完成公司交给的任务,显然是一种劳动关系。

2008年4月1日,南通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终审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工伤获认定 喜得赔偿金10万元

2008年6月,刘惠敏依据南通市中级法院已生效的终审判决,再次向海门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工伤认定。海门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最终认定了刘惠敏的工伤,并且将工伤认定文书送达到机电设备公司。依照劳动部门的认定,刘惠敏的伤情已经构成了伤残,按照《工伤保险条例》计算,她将获得医疗费、住院费、误工费、护理费以及伤残补助金等总计10余万元的赔偿。

然而,当刘惠敏要求机电设备公司支付赔偿款时,公司踢起了皮球,让刘惠敏向肇事司机索赔。刘惠敏拿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理直气壮地说,工伤保险和肇事司机侵权赔偿是两回事,两个请求权均能独立存在,作为受害人,不仅可以向肇事司机提出侵权赔偿,还能要求单位给予工伤赔偿。2009年5月下旬,刘惠敏终于收到了机电设备公司支付的工伤赔偿金。

【法眼观察】

尽快立法填补大学生打工维权的法律空白

□智 敏

本案中的刘惠敏是幸运的,因为两级法院支持了她与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合法有效的诉讼请求。如果,刘惠敏当初与用人公司没有一纸劳动合同,她还能得到法律保护吗?因为现实中实习或打工的大学生合法权益受侵害却得不到法律保护的事例屡见不鲜。

我国大学生在正式走向工作岗位前,绝大多数都有一个实习的过程。但是,面对准大学毕业生到用人单位实习,其身份是在校大学生还是劳动者,与实习单位之间的法律关系是不是劳动关系,我国现在没有一部专门法律来对此进行调整。如果界定为劳动者,享受我国《劳动法》的特殊保护;否则,只能是一种劳务关系,在双方地位平等的前提下,依照民事法律,给予实习或就业的学生与用人单位同等的法律保护,实习或就业的大学生的工伤、劳动待遇(包括工资、试用期等的合法性)、医疗保险、社会保险缴纳就无法得到法律保护。由于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打工学生要维权,只能上法庭。但打官司需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尤其要花费不菲的诉讼费,这让贫寒的打工学子望而却步。

为了维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首先要订立内容完备的实习协议,由实习生与企业、学校通过协商的方式签订协议来规范实习行为,特别是对实习大学生在实习期间发生人身伤害事故承担责任的问题进行明确约定,是弥补立法不足、及时进行救济的有效手段。即将大学毕业的学生,可以明确要求用人(实习单位)与其签订劳动合同。国家应尽快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或修改现行的《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工伤保险条例》《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实习生的合法权益,填补大学生实习、就业法律维权的空白。

案例二:

小刘是北京农学院的应届大学毕业生,今年7月份从该大学正式毕业。去年12月,北京某投资顾问公司到北京农学院招聘。小刘于今年1月8日被招聘进入该公司工作,职务为投资顾问,负责开发行业市场,吸纳客户入金。双方约定试用期为一个月,试用期底薪800元,提成另计,第二个月转正,底薪提高到1500元。

2月10日,公司以工资条形式发放小刘工资539元。3月11日因为公司拖欠工资,小刘离开公司。由于公司一直拖欠小刘的工资未付,小刘遂向北京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了仲裁申请,仲裁委员会认为,小刘属于未取得毕业证书的在校大学生,未完成学业并取得相关学历证明,在校期间到企业从事工作,仅作为参与社会实践的活动,不属于《劳动合同法》中规定的劳动者,不是与用人单位订立劳动合同并建立劳动关系的适格主体,最终裁决驳回了他的仲裁申请。

小刘接到仲裁委的败诉裁决后,又将公司诉至宣武区法院,要求其支付工资并赔礼道歉。

宣武区法院经过审理认为,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付出劳动,应当从单位取得相应的劳动报酬。本案中,被告承认小刘于2009年1月8日至3月11日在该公司工作,法院予以确认。

日前,北京市宣武区人民法院首次以判决确认大学生的劳动主体地位,明确肯定:大学生亦可就业,属于《劳动合同法》管辖的范围。并据此判决用人单位——北京某投资顾问有限责任公司给付该学生小刘自今年2月1日至3月11日的工资1847元。

说法一未毕业大学生依法享有劳动权

王立谦(南阳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二庭庭长):劳动权是指宪法保障下的劳动者获得劳动机会并在劳动过程中获得报酬,得到基本保障的权利。劳动权的权利主体是劳动者,劳动权的义务主体是国家、社会和用人单位。劳动权的内涵很广,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劳动就业权。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参加社会劳动、获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权利。

第二,劳动报酬权。是劳动者通过从事各种劳动获得合法收入的权利。包括工资协商权、工资请求权和工资支配权。

第三,提请劳动争议处理权。劳动争议是劳动关系当事人双方因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发生分歧而引起的争议。法律规定劳动关系当事人双方可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不服的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另外,《劳动法》规定的雇员劳动权的内容还包括:休息休假权、劳动保护权、职业培训权、社会保险权以及组织工会和参与民主管理权。

本案涉及小刘的相关劳动权利包括:劳动就业权、劳动报酬权和提请劳动争议处理权。

宋淅平(淅川县人民法院法官):

我国《劳动法》规定,年满十六周岁的公民享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同时,又将现役军人、保姆、公务员序列人员和农村劳动者等排除在劳动权利义务主体之外。但没有排除未毕业大学生的劳动权利。也就是说,没有被排除在外的劳动者,只要符合《劳动法》关于年龄条件规定就应依法享有劳动权。

同时,我国《劳动合同法》第3条规定,订立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的原则。依法订立的劳动合同具有约束力,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应当履行劳动合同约定的义务。本案中,小刘进入公司工作时已年满16周岁,符合《劳动法》规定的劳动能力年龄,其在校大学生的身份并非《劳动法》规定排除适用的对象。另外,小刘在与公司签订合同时,已明确告知自己尚未毕业,公司在知道这一情况的前提下与小刘签订合同。同时,小刘所在公司也向小刘明确了具体岗位和职责,并向其发放了1个月的工资,以上事实充分表明,小刘在该公司并非实习,而应属于就业,属于《劳动合同法》管辖的范围。因此,根据我国《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应确认小刘为适格的劳动合同主体,双方的劳动合同关系成立,公司应向小刘支付劳动报酬。

说法二应立法明确未毕业大学生的劳动地位

何栓林(唐河县人民法院法官):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由过去的精英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很多大学生特别是从农村或城市低收入家庭走出来的大学生,由于需要用勤工俭学的方式来承担高昂的学费,减轻家庭负担。即便家庭没有负担的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和锻炼,对将来就业和更好地适应社会也大有裨益。因此,很多在校大学生在假期或即将毕业的时候,都会选择与企业签订短期用工合同参与社会锻炼或者干脆提前就业。

但就在未毕业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实习成为普遍现象的今天,法律对他们能否作为《劳动合同法》的适格主体,发生纠纷时能否直接适用《劳动法》及相关解释、规定,发生纠纷后能否通过《劳动法》维权等一系列问题没有明确说法。只有在原劳动部1995年8月4日颁布的《关于贯彻执行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2条中有简短而存在歧义的规定,“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助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但该法条没有对“勤工助学”作出明确定义,只规定了在校生“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对于签订了的该怎么办,没有明确答复。

张辛(镇平县人民法院副院长):

原劳动部的《意见》虽然容易产生歧义,但没有否定在校大学生的劳动权益。这是因为,在以往大学精英教育时代,所谓就业就是国家给大学生分配工作,而在校大学生勤工俭学不能算作分配工作,原劳动部从维护国家利益和大学生合法权益的角度考虑才有了这一规定。

不将大学生勤工俭学视为就业,并非不承认在校大学生的劳动权。同时,“不视为就业”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恰恰说明在校大学生有劳动权,因为“不视为就业”说明在别的地方比如分配工作就视为就业,从侧面说明了在校大学生只要年龄符合条件,是具备劳动能力,享有劳动权利的。但这一规定最大的弊端就是,导致在目前国家对大学生不再包分配的情况下,未毕业大学生的劳动权益陷入了混沌状态,很多用人单位往往以此为借口否定在校大学生的劳动者身份,进而损害其合法权益。损害在校大学生合法劳动权益的劳动争议案时有发生,而争议发生后,往往面临“无法可依”的尴尬。

因此,建议国家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在校大学生的劳动地位和劳动权益,或者撤销原劳动部的这条规定,这样不仅可以减少用人单位恶意损害未毕业大学生劳动权益的行为发生,发生纠纷后不再面临“法律尴尬”,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大学生提前就业,分流就业压力。

(责任编辑:admin)

版权申明:本网所发原创文章版权归广东劳维律师事务所所有,转载必须注明出处及版权。

免责声明:劳维律师网所转载之文章不完全代表本站观点。

下载实习生到底能不能够签劳动合同,具备法律法规规定的主体资格吗?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实习生到底能不能够签劳动合同,具备法律法规规定的主体资格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