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口腔执业医师综合笔试知识点(一百七)

时间:2019-05-14 15:45: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8口腔执业医师综合笔试知识点(一百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8口腔执业医师综合笔试知识点(一百七)》。

第一篇:2018口腔执业医师综合笔试知识点(一百七)

www.xiexiebang.com 4.答案设计:答案设计不仅关系到调查对象能否顺利回答,还关系到调查所得资料价值的大小。答案的设计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包括:

(1)应具有穷尽性和互斥性:穷尽性指的是答案包括所有可能的情况;互斥性是指答案与答案之间不能相互重叠或相互包含

(2)与内容应协调一致:为每一个问题所提供的答案必须属于这一问题所涉及的特定的现象或领域,不能出现答非所问的情况

(3)按同一标准分类:同一个问题的答案只能按一个分类标准来设计,否则会使调查对象选择答案时感到无所适从

(4)程度式答案应按一定顺序排列且对称:如涉及调查对象的看法、态度的答案通常具有程度上的意义,这类程度式答案应按一定顺序排列,而且应对称,如“很同意”、“同意”、“无所谓”、“不同意”、“很不同意”

(5)注意等级答案的明确性:在问卷中经常会有等级答案,譬如“经常”、“有时”、“偶尔”、“从不”。尽管可以采用这种设计,但由于每位调查对象的参考框架是不一样的,有可能同样的频数在不同人中会被当作不同的等级,由此统计得到的结果不一定能反映实际的情况。因此,应尽量采用具体数字或范围的答案

(6)合理安排答案的排列方式:对于一般陈述性问题,有些调查对象倾向于选择第一个或最后一个答案。对于具有程度差别的答案,有些调查对象倾向于选择非极端的答案。特别是对于收入等敏感性问题的答案,调查对象往往倾向于选择偏少的或居中位置的答案。为了防止这类问题的出现,可以采取一些补救的办法。譬如,对于一般陈述性类别的答案,可以采用随机化的方法设计答案排列次序。对于具有程度差别的答案,则可以通过扩大类别的范围,增加分组的数量来补救

(四)调查方式

问卷调查实施阶段的主要工作就是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最常使用的问卷调查方式有自填式和访谈式两大类

1.自填式问卷调查:自填式问卷调查包括送发式问卷调查和邮寄调查,前者将问卷直接发放给调查对象,当场填答后收回,后者将问卷寄送给调查对象,由调查对象填写后寄回。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和网络进行问卷调查

2.访谈式问卷调查:访谈式问卷调查包括面对面访谈和电话调查。面对面访谈由调查员当面向调查对象询问问卷上的问题,调查对象作答,调查员记录答案。电话调查由调查员通过电话,向调查对象阅读问卷上的问题,调查对象作答,调查员记录答案

在口腔流行病学调查中,多采用面对面访谈和送发式问卷调查

(五)质量控制

1.问卷的信度:信度是指用同一指标重复测量某项稳定特质时得到相同结果的程度。信度的同义词是一致性、可重复性。信度通常用信度系数来表示,信度系数越大,表明问卷调查结果的可靠性越高

信度分析有两种,即内部一致性分析和稳定性(重复性)分析。折半信度、Cronbachα系数用于评价内部一致性,一般认为,内部一致性系数大于0.7表明问卷的内部一致性较好。重测信度、复本信度等用于评价稳定性,一般认为稳定性系数大于0.5为可接受范围

2.问卷的效度:效度就是正确性程度,即在多大程度上反映想要测量的概念的真实含义。效度越高,表示测量结果越能显示测量对象的真正特征,效度也称为有效性、准确性或真实性。良好的效度是任何测量工具所必备的条件。检验效度的方法有内容效度、准则效度和建构效度等

应该注意的是,上述效度的检验结果仅表明这一研究的内在效度,内在效度合格表明其资料和结论可以有效地解答所研究的问题。但是,这一研究结论的有效性是否可以适用于其

www.xiexiebang.com 他时间、地点和对象呢?这就涉及外在效度的问题。外在效度的检查要考虑样本的代表性和特殊性,以及研究时间、地点、情境和研究内容的普遍意义

3.预调查:根据研究目的初步设计出问卷后,需要对问卷做预调查。预调查时应选择与研究对象相似,但不是研究对象的少数人群进行。根据预调查情况,结合调查对象和专家意见,对问卷进行修改、补充、完善,形成正式问卷

4.问卷调查员培训:与流行病学调查中口腔检查的检查者培训一样,问卷调查前同样应先对问卷调查员进行培训,令其熟悉问卷内容,掌握访谈技巧。特别是大规模的调查,要保证不同的调查员采用相同的方式进行调查,减少偏倚

如果是采用送发式问卷调查,对所作调查介绍完毕就可将问卷交给调查对象。但是,如果采用的是访谈式问卷调查,一问一答,掌握提问的技巧非常重要

问卷调查的前提是给所有调查对象以相同的刺激,然后记录其反应。所以,面对面访谈时调查员必须严格遵守问卷的措辞与提问的顺序。提问时应注意:调查员应持客观的态度;避免其他人在场;避免把问卷给调查对象看;当调查对象不明白提问的意思时,应该尽量按原来的表达方式放慢速度重复提问,必要时可对问题进行解释,但应避免暗示;当调查对象回答模糊,可使用探查语句,但探查必须是中立的,以免影响调查对象的回答

5.问卷回收率:通常所说的问卷回收率是回收的问卷份数与发出的份数的比率。回收率是反映问卷调查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问卷的科学设计和良好的访谈技巧是获得高回收率的保障。提高回收率的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有:

(1)版面设计简洁、美观且容易阅读

(2)问卷问题数量合适且容易回答,最好采用打勾、画圈等选择形式(3)争取权威机构的支持,以其名义发放问卷,较易引起重视

(4)让调查对象事先对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有所了解,从而更愿意接受调查(5)方便调查对象(6)注重调查员的培训

(7)赠送纪念品以表明调查者要求配合的恳切希望,并表达谢意 口腔临床试验方法

在口腔临床医疗实践中,口腔科医师经常会遇到判断新技术、新药物或新方法效果的经历,而判断这些效果的最常用的方法就是临床试验

(一)临床试验的定义和用途

1.临床试验的定义:临床试验是指以人体作为观察对象,以临床为研究场所,对口腔诊断技术、口腔治疗方法和口腔预防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价的研究方法

2.临床试验的特点:临床试验与其他流行病学方法相比有其特点。首先,临床试验的设计应符合三个基本原则,即随机、对照和盲法。其次,临床试验的研究对象是人,不管研究的内容是诊断技术,还是治疗方法或预防措施,所有的试验必须在人体上进行,因此,需要试验对象自愿参与并有良好的依从性。第三,临床试验是一种特殊的前瞻性研究,它被人为地给予了干预,包括分组以及干预措施。最后,临床试验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周期,因为它需要经历疾病发生的完整周期,观察不同疾病需要不同的周期

3.临床试验的用途

(1)临床效果观察:观察口腔诊断技术、口腔治疗方法和口腔预防措施的效果是临床试验最主要的用途

(2)对人体副作用评价:临床试验可用来评价各种口腔诊断技术、口腔治疗方法和口腔预防措施的毒副作用

(3)致病原因研究:临床试验也常被用来进行病因研究,常用于病因论证。对试验组人群用某种危险因素实施干扰,如果试验组人群发病率高于对照组,证明这个危险因素可能

www.xiexiebang.com 就是病因

(二)临床试验的基本分类

1.历史性对照研究:将历史上曾经做过的临床试验结果作为对照,而现在进行的临床试验只设立试验组,拿现在的试验结果与历史上的结果进行比较,这种临床试验方法称为历史性对照研究。这种试验很难排除混杂因素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2.非随机同期对照试验:虽然试验组与对照组在同一时间开始试验,但试验组与对照组人群的分配没有按照随机化的原则进行,造成一些影响结果的混杂因子在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分布不均衡,可能会影响试验结果的准确性。

3.随机对照试验:随机对照试验,即按照随机化的原则将试验对象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对象同时开始临床试验,同时干预,同期随访,最后比较两组试验结果。由于这种方法较好地处理了两组人群之间的混杂因子,所以结果较可靠,是临床试验的常用方法。

4.交叉设计临床试验:试验开始时,按照随机化的原则将研究对象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在研究的第一阶段试验组接收研究因素的干预,对照组接收对照因素的干预。第一阶段结束后,两组交换干预内容,进入第二阶段的研究。研究全部结束后,比较两个阶段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结果。

5.序贯临床试验:试验前可以不设定样本大小,也不设定研究时间,但设定观察指标的有效水平和无效水平,每试验一个或一对受试者后即分析结果,一旦试验达到有效水平或无效水平时立即结束试验。这种试验适合临床患者陆续就诊的特点,可以节约样本量,但只能用于能迅速判断效果的临床试验。

(三)临床试验的设计

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设计应该充分遵循三个原则,即随机化分组、对照和盲法

1.选择研究对象:根据研究的目的选择研究对象。如果进行药物的疗效评价,应该选择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如果做预防措施的效果观察,就可以选择健康人群进行。这些研究对象可以选自医院门诊或病房,也可以选自社区或学校。都应该有统一的评价指标、统一的纳入标准和统一的排除标准。

(1)评价指标:在临床试验时,好的评价指标需要具备客观、量化的特点,最好选择金标准或国际公认的指标。但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没有国际公认的评价指标,这时应该选择已被国内同行认可的指标。如果没有公认的指标,就使用自己制订的评价指标。

1)评价指标的选择原则:评价指标应该符合这样几个条件:①特异性,能够针对性地反映研究内容产生的效应。②客观性,不受主观因素干扰。③实用性,指标不复杂,便于掌握。④重复性,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地点,对同一人使用的指标要能够重复。⑤敏感性,有较强的发现研究因素变化的能力,避免漏诊。

2)常用的评价指标:临床试验根据研究内容选择评价指标,常用的评价指标包括各种率,如发病率、患病率、有效率等。除了率以外,还有各种平均数,如龋均、龋面均、平均区段数等。

(2)纳入标准:诊断明确的病例不一定都符合研究的要求,纳入标准应该根据研究目的和实际情况制订,标准定得太高,不易找到研究对象;标准定得太低,又会影响研究结果。

在制订纳入标准时,应尽可能地选择对干预措施有反应的病例作为研究对象。一些旧病例、反复发作的病例,由于已经经过其他方法多次治疗,对新的干预措施也不一定有效,因此尽量不要被纳入。另外,在选择病例时,还需要考虑研究对象的代表性,选择的病例应该体现这种疾病的特点,如果研究的某种疾病好发于老人,而选择的研究对象却是青年人,试验结果就难以说明问题。

来源:金樟教育集团医考事业部

第二篇:2018口腔执业医师综合笔试知识点(二百八十六)

www.xiexiebang.com 综上所述,第一,五种病毒中乙型肝炎病毒是DNA病毒;

第二,乙肝的六项中表面抗体是一种保护性抗体,而e抗原是表示病毒复制比较活跃,传染性比较大的一个指标;

第三,丙肝的抗体不是一种保护性抗体,是表明病人有感染性的一种标记。

二、流行病学

1.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

甲型肝炎病毒主要从肠道排出,通过日常生活接触而经口传染,粪-口传播是甲型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

2.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和丁型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

(1)血液传播:乙型肝炎病毒(HBV)可通过输血、血浆、血制品或使用污染病毒的注射器针头、针灸用针、采血用具而发生感染,血液透析等亦有感染HBV的危险。

(2)性传播:HBV除存在于血清外,还可在唾液、尿液、胆汁、乳汁、汗液、羊水、月经、精液、阴道分泌物、胸腹水等中检得。其中唾液在传播中尤具重要意义。

(3)垂直传播:乙型肝炎的母婴传播主要系分娩时接触母血或羊水和产后密切接触引起;但少数在宫内直接感染。

三、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1.急性肝炎

包括急性黄疸型肝炎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急性起病,常见症状为乏力、食欲缺乏、厌油腻、恶心、呕吐、右季肋部疼痛疼,少数患者有短暂发热、恶心、腹泻等症状。体征大多有肝大,有触痛和叩痛,也可伴有脾大。急性黄疸型肝炎症状较轻,肝功能呈轻、中度异常;急性黄疸型肝炎症状较重,尿色深。巩膜、皮肤出现黄染,还可有大便颜色变浅,皮肤瘙痒,心动过缓等梗阻性黄疸表现。

2.慢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未恢复)按照病变程度分为轻、中、重三度:

(1)轻度慢性肝炎:病情较轻,症状不明显或虽有症状、体征,但生化指标仅1~2项轻度异常者。

(2)中度慢性肝炎: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居于轻度和重度之间者。

(3)重度慢性肝炎: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可伴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或肝脾肿大而排除其他原因且无门脉高压征者。

3.重型肝炎

(1)急性重型肝炎

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后10天以内迅速出现精神、神经症状(按Ⅴ度分,肝性脑病Ⅱ度以上)、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而排除其他原因者,同时患者常有肝浊音界进行性缩小,黄疸急剧加深、肝功能明显异常(特别是血清胆红素>171μmol/L),大量肝细胞坏死。

应重视昏迷前驱症状(行为反常、性格改变、意识障碍、精神异常)以便做出早期诊断。因此,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如有严重的消化道症状(如食欲缺乏、频繁呕吐、腹胀或呃逆)、极度乏力,同时出现昏迷前驱症状者,即应考虑本病,即或黄疸很轻,甚至尚未出现黄疸,又具有上述诸症状者,亦应考虑本病。

(2)亚急性重型肝炎

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后10天以上同时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具备以下指征之一者:

①出现Ⅱ度以上肝性脑病:

②黄疸迅速上升(数日内血清胆红素上升>171μmol/L),肝功能严重损害(血清ALT

www.xiexiebang.com 升高或胆酶分离、白/球蛋白倒置,丙种球蛋白升高);

③高度乏力及明显食欲减退或恶心呕吐,重度腹胀及腹水,可有明显出血现象(对无腹水及明显出血现象者,应注意是否为本型的早期)。

(3)慢性重型肝炎

临床表现同亚急性重症肝炎,但有慢性肝炎、肝硬变、或乙肝表面抗原携带史,体征及严重肝功能损害,或虽无上述病史,但B超、腹腔镜或肝穿刺活检检查支持慢性肝炎表现者。

早期:符合急性肝衰的基本条件,如严重的全身及消化道症状,黄疸迅速加深,但未发生明显的脑病,亦未出现腹水。血清胆红素≥171μ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40%~30%。或经病理证实。

中期:有Ⅱ度肝性脑病或明显腹水,出血倾向(出血点或瘀斑),凝血酶原活动度≤30%。晚期:有难治性并发症如肝肾综合征、消化道出血、严重出血倾血向(注射部位瘀斑),严重感染,难以纠正的电解质紊乱或Ⅱ度以上肝性脑病、脑水肿,凝血酶原活动度≤20%。

4.淤胆型肝炎

常有明显肝肿大,皮肤瘙痒,大便灰白。肝功能检查血胆红素明显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表现为梗阻性黄疸,如碱性磷酸酶、γ-转肽酶、胆固醇均明显增高,梗阻性黄疸持续3周以上,并除外其他肝内外梗阻性黄疸(包括药源性等)者,可诊断急性淤胆型肝炎。在慢性肝炎的基础上发生上述临床表现者可诊断为慢性淤胆型肝炎。

5.病原学诊断:

(1)甲型肝炎:急性肝炎患者血清抗-HAVIgM阳性,可确诊为HAV近期感染。在慢性乙型肝炎或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血清中检测抗-HAVIgM阳性时,判断HAV重叠感染应慎重,须排除类风湿因子(RF)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假阳性。接种甲型肝炎疫苗后2~3周约8%~20%接种者可产生抗-HAVIgM,应注意鉴别。

(2)乙型肝炎:有以下任何一项阳性,可诊断为现症HBV感染:①血清HBsAg阳性;②血清HBVDNA阳性;③血清抗-HBcIgM阳性;④肝内HBcAg和/或HBsAg阳性,或HBVDNA阳性。

1)急性乙型肝炎诊断必须与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鉴别。诊断急性乙型肝炎可参考下列动态指标:①HBsAg滴度由高到低,HBsAg消失后抗-HBs阳转;②急性期抗-HBcIgM滴度高,抗-HBcIgG阴性或低水平。

2)慢性乙型肝炎诊断临床符合慢性肝炎,并有一种以上现症HBV感染标志阳性。3)慢性HBsAg携带者诊断无任何临床症状和体征,肝功能正常,HBsAg持续阳性6个月以上者。

(3)丙型肝炎:

1)急性丙型肝炎诊断临床符合急性肝炎,血清或肝内HCVRNA阳性;或抗-HCV阳性,但无其他型肝炎病毒的急性感染标志。

2)慢性丙型肝炎诊断临床符合慢性肝炎,除外其他型肝炎,血清抗-HCV阳性,或血清和/或肝内HCVRNA阳性。

(4)丁型肝炎:

1)急性丁型肝炎的诊断:①急性HDV、HBV同时感染急性肝炎患者,除急性HBV感染标志阳性外,血清抗-HDVIgM阳性,抗-HDVIgG低滴度阳性;或血清和/或肝内HDVAg及HDVRNA阳性。②HDV、HBV重叠感染慢性乙型肝炎病人或慢性HBsAg携带者,血清HDVRNA和/或HDVAg阳性,或抗-HDVIgM和抗-HDVIgG阳性,2)慢性丁型肝炎诊断:临床符合慢性肝炎,血清抗-HDVIgG持续高滴度,HDVRNA持续阳性,肝内HDVRNA和/或HDVAg阳性。

(5)戊型肝炎:急性肝炎患者血清抗-HEV阳转或滴度由低到高,或抗-HEV阳性>1:20,www.xiexiebang.com 或斑点杂交法或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检测血清和/或粪便HEVRNA阳性。目前抗-HEVIgM的检测试剂尚未标准化,仍需继续研究,但抗-HEVIgM检测可作为急性戊型肝炎诊断的参考。

6.鉴别诊断:应与其它可引起黄疸的疾病相鉴别,如药物性肝炎,钩端螺旋体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胆囊炎、胆石症等。

四、治疗

病毒性肝炎目前尚无可靠而满意的抗病毒药物治疗。一般采用综合疗法,以适当休息和合理营养为主。

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比较困难,是一个艰难而长期的过程,抗病毒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抑制病毒复制和改善临床症状,完全清除病毒比较困难。

重型肝炎的治疗目前无特殊疗法,主要是根据病情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包括:

1.一般治疗和支持治疗,如绝对卧床休息,可给清淡饮食,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适当支持治疗;

2.药物治疗,如保肝、利尿、促进肝细胞再生等;

3.防治并发症,如抗感染、治疗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防治出血等; 4.人工肝支持治疗;

5.肝移植。抗病毒治疗可根据病情采用,但干扰素在重肝病人不宜应用。

五、预防

(一)控制传染源

(二)切断传播途径

1.甲型和戊型肝炎:重点在搞好卫生措施,如水源保护、饮水消毒?食品卫生、食具消毒,加强个人卫生、粪便管理等。

2.乙、丙、丁型肝炎:重点在于防止通过血液及体液的传播。

(三)保护易感人群 1.主动免疫 2.被动免疫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简称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播疾病。临床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黏液脓血便。

一、病原学

痢疾杆菌为肠杆菌科志贺菌属,为革兰阴性无鞭毛杆菌。分为4群:痢疾志贺菌、福氏志贺菌、鲍氏志贺菌和宋内氏志贺菌。我国多数地区多年来一直是福氏志贺菌为主要流行菌群,其次为宋内氏志贺菌。

二、流行病学

传染源为菌痢病人和带菌者,通过消化道传播,痢疾杆菌随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排出,通过污染的手、食品、水源或生活接触,或苍蝇、蟑螂等间接方式传播,最终均经口人消化道使易感者受感染。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可以获得一定的免疫力,但短暂而不稳定。本病全年均可发病,但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年龄以儿童发病率最高,其次是中青年。

来源:金樟教育集团医考事业部

第三篇:2018口腔执业医师综合笔试知识点(一百九十五)

www.xiexiebang.com 2)局限性:

①不适于研究暴露比例很低的因素,因为需要很大的样本含量; ②暴露与疾病的时间先后常难以判断; ③选择研究对象时易发生选择偏倚; ④获取既往信息时易发生回忆偏倚; ⑤易发生混杂偏倚;

⑥不能计算发病率、死亡率等,因而不能直接分析相对危险度。3.队列研究

(1)队列研究概念:队列研究是将一个范围明确的人群按是否暴露于某可疑因素或暴露程度分为不同的亚组,追踪各组的结局并比较其差异,从而判定暴露因素与结局之间有无关联及关联程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2)队列研究的用途:检验病因假设和描述疾病的自然史。(3)研究对象的选择

1)暴露组的选择:要求暴露组的研究对象应暴露于研究因素并可提供可靠的暴露和结局的信息。如可根据情况选择特殊暴露人群、一般人群或有组织的团体。若研究需要,暴露组还可分成不同暴露水平的亚组。

2)对照组的选择:队列研究的对照组应是暴露组来源的人群中非暴露者的全部或其随机样本。除研究因素之外,其他与结局有关的因素在暴露组与非暴露组间皆应均衡可比。可有内对照、外对照、总人口对照和多重对照等形式。

(4)样本含量的估计:队列研究与病例对照研究使用的样本含量估计公式一样,但队列研究比较的是结局的发生率,因而P0和P1分别为非暴露组和暴露组结局的发生率。

(5)队列研究资料的统计分析:队列研究中,最受关注的是暴露因素导致疾病的强度---发病率,包括累积发病率和发病密度。估计暴露与发病的关联强度一般用相对危险度、归因危险度、归因危险度百分比、人群归因危险度以及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等。另外,当用全人口发病(死亡)率作比较时,可计算标准化发病(死亡)比。

(6)队列研究时的优点和局限性

1)优点:①研究结局是亲自观察获得,一般较可靠;②论证因果关系的能力较强;③可计算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的发病率,能直接估计暴露因素与发病的关联强度;④一次调查可观察多种结局。

2)局限性:①不宜用于研究发病率很低的疾病;②观察时间长,易发生失访偏倚;③耗费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较多;④设计的要求高,实施复杂;⑤在随访过程中,未知变量引入人群,或人群中已知变量的变化等,都可使结局受到影响,使分析复杂化。

四、实验流行病学:实验流行病学的概念、基本特征、分类;临床试验的概念及设计 1.实验流行病学概念:是将来自同一总体的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给予实验因素,对照组不给予该因素,然后前瞻性地随访各组的结局并比较其差别的程度,从而判断实验因素的效果。

2.实验流行病学的基本特征:①要施加干预措施;②是前瞻性观察;③必须有平行对照;④随机分组。

3.实验流行病学分类:分为现场试验和临床试验两类。现场试验还分为社区试验和个体试验。当一项实验研究缺少前瞻性观察、平行对照、随机分组三个特征中的一个或更多时就称为类实验或准实验。

4.临床试验的概念及设计

1)临床试验定义:是将临床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给予某临床干预措施,对照组不给该措施,通过比较各组效应的差别判断临床干预措施效果的一种前瞻性研究。

www.xiexiebang.com 2)临床试验类型:可分为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同期非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历史对照临床试验、自身对照临床试验、交叉设计对照。

3)研究对象的确定需考虑:①研究对象的诊断标准;②研究对象的代表性;③研究对象的入选和排除条件;④医学伦理学问题;⑤样本含量的估计。

4)研究对象的随机分组:随机分组的目的是将研究对象随机分配到试验组和对照组,以使比较组间具有相似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因素,即两组具备充分的可比性。常用的随机化分组的方法有:简单随机分组、区组随机化、分层随机分组。

5)对照组:有空白对照、安慰剂对照、标准疗法对照,以及不同给药剂量、不同疗程、不同给药途径相互对照。

6)资料收集过程的要求:盲法观察(单盲、双盲、三盲),规范观察方法,提高研究对象的依从性。

7)常用的分析指标:有效率、治愈率、生存率。

偏倚控制及病因推断

一、流行病学研究的偏倚:概念;选择性偏倚、信息偏倚、混杂偏倚;偏倚的控制方法

1.偏倚的概念

(1)偏倚是指在研究或推论过程中所获得的结果系统地偏离真实值。偏倚属于系统误差,可以由研究设计的失误、资料获取的失真或分析推断不当所引起,从而错误地估计暴露与疾病之间的联系。

(2)偏倚的控制是流行病学研究质量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大多数的偏倚可以在研究设计和实施这两个阶段得以控制,有些偏倚,像混杂偏倚也可以在资料分析阶段进行控制。在流行病学研究中易出现且对观察结果有较大影响的偏倚可以分为选择性偏倚、信息偏倚和混杂偏倚三类。

2.选择性偏倚

是指由于研究对象的确定、诊断、选择等方法不正确,使被选入的研究对象与目标人群的重要特征具有系统的差异,使得从样本得到的结果推及总体时出现了系统的偏离。常见的选择性偏倚有:①入院率偏倚;②检出症候偏倚;③现患病例-新发病例偏倚,又称奈曼偏倚;④无应答偏倚;⑤易感性偏倚;⑥时间效应偏倚;⑦领先时间偏倚。

3.信息偏倚

又称观察偏倚、测量偏倚,是指研究过程中进行信息收集时产生的系统误差。测量方法的缺陷,诊断标准不明确或资料的缺失遗漏等都是信息偏倚的来源。常见的信息偏倚有:①诊断怀疑偏倚;②暴露怀疑偏倚;③回忆偏倚;④报告偏倚;⑤测量偏倚;⑥错误分类偏倚。

4.混杂偏倚

是指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由于一个或多个既与疾病有关联,又与研究因素有联系的其他因素的存在,掩盖或夸大了研究因素与疾病的联系,从而部分或全部地歪曲了两者间真实联系的现象。引起混杂的因素称为混杂因子。混杂因子必须满足下列三个条件:①它必须与所研究的疾病的发生有关,是该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②必须与所研究的因素有关;③必须不是研究因素与疾病病因链上的中间环节或中间步骤。对混杂偏倚的识别可以根据混杂偏倚产生的机制,结合专业知识,并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进行判断。

5.偏倚的控制方法

(1)研究设计阶段的偏倚控制措施:

通过周密、严谨的科研设计,保证研究对象的代表性,同时要严格掌握好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对于实验研究,要严格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把可能发生的各种偏倚降低到最低限度。选择偏倚只有在设计阶段才能控制,而且一旦发生就无法消除,因此设计阶

www.xiexiebang.com 段应当充分收集资料了解研究中可能存在的选择偏倚的来源,并加以避免。

设计阶段信息偏倚主要来自于制定调查表时,因此在研究设计阶段应对各种暴露因素做出严格、客观、可操作的定义,并力求指标的定量化。对于疾病要有统一明确的诊断标准。对各种检测仪器和试剂要有统一的标准。在研究设计时,为了控制潜在的混杂偏倚,可以通过限制、配比、随机化、分层抽样等方法来选择研究对象。

(2)研究实施阶段的偏倚控制方法

研究实施阶段发生的偏倚主要是信息偏倚。由于信息偏倚的来源渠道很多,因此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控制。如向研究对象解释研究的目的、意义和要求;对收集资料的人员统一培训和考核;定期检查资料的质量,并设立资料质量控制程序等。

(3)资料分析阶段的偏倚控制措施

在资料分析阶段主要是控制混杂,可采用分层分析、标化、多因素分析方法等。

二、病因及其推断:病因的概念、类型,病因研究的基本方法及因果关系判断标准 1.病因的概念:一个疾病的病因是指在疾病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的一个事件、条件、特征或者是这些要素的综合。疾病是由来自环境和宿主本身多方面的因素综合作用所致。来自环境的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①生态环境,包括各种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动物传染源、传播媒介以及生物群落。②理化环境,指气象因素、地理环境、自然条件以及热、空气、水等各种物理和化学因素。

③社会环境,主要包括社会经济水平、政治、文化教育、人口、居住条件、工作环境、生活习惯、社会交往、精神压力等方面。

宿主因素包括:肉体和精神两个方面。2.病因的类型

①必需的而且是充分的; ②必需,但不充分; ③充分,但不是必需; ④既不充分,也不是必需。充分=只要……就会 必需=只有……才

3.病因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实验医学、临床医学和流行病学。应用流行病学方法研究病因,可分为四个阶段:总结现象、建立假设、检验假设和病因推导。因素与疾病关联的形式有:虚假的关联、间接的关联、因果联系。

4.因果关系的判断标准 ①关联的强度;②关联的重复性;③关联的特异性;④关联的时间性;⑤剂量反应关系;⑥关联的合理性;⑦实验证据;⑧相似性。

诊断试验和筛检试验

一、诊断试验和筛检试验的概念、目的、应用原则及区别 1.筛检与筛检试验概念、目的与应用原则

(1)筛检是运用快速、简便的检验、检查或其他措施,在健康的人群中,发现那些表面健康,但可疑有病或有缺陷的人。筛检所用的各种手段和方法称为筛检试验。

(2)筛检的目的:

①早期发现可疑患者,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提高治愈率,实现疾病的二级预防。②发现高危人群,以便实施相应的干预,降低人群的发病率,实现疾病的第一级预防。③了解疾病自然史。④进行疾病监测。

www.xiexiebang.com

来源:金樟教育集团医考事业部

第四篇:2018口腔执业医师综合笔试知识点(九十二)

www.xiexiebang.com 术中注意事项

①远中切口如偏舌侧,以免损伤舌神经。

②颊侧切口与远中切口的末端成45°角向下,勿超过前庭沟,否则将引起颊部肿胀。③应作粘骨膜全层切开,紧贴骨面将瓣翻起。

④用锤凿法去骨时,为避免暴露第二磨牙牙根,应首先在第二磨牙颊远中角之后,与牙槽嵴垂直,凿透密质骨使成一沟。

⑤用锤凿法劈开时,牙冠应已有足够的显露,且牙不松,在颊面近中发育沟处,用锐利而合适的器械劈开。

⑥涡轮钻拔牙法是近年来较常使用的方法,具有无振动,创伤小,手术视野清楚,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减少等明显优点。

注:颊侧切口不能切在牙齿龈缘的中间(张力过大)、不能切在龈乳头(引起坏死)。

一、术中并发症及其防治

(一)牙折断

牙折断是拔牙术中常发生的并发症。分析其原因,约有下列各种:①钳喙安放时位置不正确,或未与牙长轴平行,或未夹住牙根而夹住牙冠。②拔牙钳选择不当,钳喙不能紧贴于牙面。③牙冠有广泛龋坏。④牙的脆性增加。⑤牙根外形变异。⑥周围骨质因各种原因而过度致密,或与牙根固连。⑦拔牙时用力不当,用力的方向错误或因使用暴力所致。

(二)邻牙或对颌牙折断或损伤

术前即应注意邻牙的情况。牙钳及牙挺的选择或使用不当,也会损伤邻牙。对颌牙常因牙钳撞击而损伤。术中应注意保护并控制用力。

(三)下颌骨骨折

用力过大或不正确的力,或由于各种病理情况,下颌骨已较薄弱而易致折断。

(四)牙龈损伤

多为撕裂,由于分离牙龈不彻底,也可由安放牙钳时夹住牙龈所致。损伤较重时应将其缝合。术后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

(五)下牙槽神经损伤

拔除下颌磨牙,特别是低位阻生的第三磨牙时易发生。术前应仔细观察X线片,了解牙根与下颌管的关系。术中操作应正确。发现牙根已进入下颌管,应及时扩大牙槽窝后取出。神经如已受损,术后应给予预防水肿、减压及促神经恢复的药物或理疗等。

(六)舌神经损伤

拔除阻生下颌智齿时易发生。了解局部解剖结构可避免损伤。

此外还可发生口腔上颌窦交通、骨组织损伤、术中出血,其中术中出血常见五类药物引起称为5A,①阿司匹林。②抗凝药物。③广谱抗生素。④大量饮酒。⑤抗癌药物。

二、术后并发症及其防治

(一)拔牙后出血

牙拔除后半小时,如仍有明显出血时,称拔牙后出血 出血原因:绝大多数为局部因素。

(1)局部因素有牙槽窝内残留炎性肉芽组织。

(2)软组织撕裂、牙槽骨骨折、牙槽内小血管破裂、较大知名血管破损,如下牙槽血管或后上牙槽血管破裂等。

(3)血块脱落也可引起出血。(4)创口感染,血块分解后产生的出血,多发生在拔牙48小时以后,称为继发性出血。偶有全身因素引起的拔牙后出血。

处理应同时从局部及全身两方面着手,必要时应会同内科医生协同诊治。全身因素引起

www.xiexiebang.com 的出血应以预防为主,详细询问病史及检查常可发现这些因素。

(二)术后感染

口腔组织血运丰富,抗感染能力甚强,术后急性感染少见。拔牙创有时也发生慢性感染,多由于异物在拔牙后未被清除所引起。病员感觉创口不适,检查可见创口愈合不良,有充血现象;有的有脓性分泌物或炎性肉芽组织增生、淤血和水肿。局麻下彻底刮除,重新形成血凝块,可痊愈。

拔除下颌阻生智齿后,可伴发咽峡前间隙感染,主要症状为开口困难及吞咽疼痛。穿刺有脓后,即应从口内切开引流,切开时应注意避免舌神经的损伤。

(三)干槽症

病因:①感染学说。②创伤学说,认为创伤和感染为主要病因。③解剖因素学说。④纤维蛋白溶解学说,认为创伤或感染可引起纤维蛋白溶解,从而血凝块被破坏,激肽形成,产生剧烈疼痛。

临床上可分为腐败型与非腐败型两类,前者更严重而多见。主要症状发生在术后2~3天后的持续性疼痛,可向耳颞部放射。一般镇痛药不能止痛;拔牙窝空虚或有腐败血凝块,棉球蘸取有恶臭味。

治疗原则:彻底清创(传导阻滞麻醉下进行),双氧水棉球反复擦拭至无臭味,再用生理盐水冲洗后填入碘纺纱条。愈合过程大约1~2周。

拔牙创的愈合过程可分为五个主要阶段

1.拔牙创出血及血凝块形成:拔牙后,拔牙创内充满的血液约于15~30分钟即可形成血凝块而将创口封闭。此血块的存在有保护创口、防止感染、促进创口正常愈合的功能。

2.血块机化、肉芽组织形成:拔牙后数小时,牙龈组织收缩,使拔牙创口变小,这也是保护血块及促进愈合的一种反应。约24小时,即有成纤维细胞自牙槽骨壁向血凝块内延伸生长,同时来自邻近血管的内皮细胞增殖,形成血管芽,并连成血管网。大约7天血块被肉芽组织所替代,这时牙槽骨开始破骨性吸收。

3.结缔组织和上皮组织替代:肉芽组织拔牙后3~4天,更成熟的结缔组织开始替代肉芽组织,至20天左右基本完成。术后5~8天开始形成新骨,不成熟的纤维状骨逐渐充填拔牙窝。在牙槽突的尖锐边缘骨吸收继续进行,当拔牙窝充满骨质时,牙槽突的高度将降低。

拔牙后3~4天,上皮自牙龈缘开始向血凝块表面生长,但在24~35天,乃至更长的时间内,上皮组织的生长仍未完成。

4.原始的纤维样骨替代结缔组织:大约38天以后,拔牙窝的2/3被纤维样骨质充填,3个月后才能完全形成骨组织。这种骨质密度较低,X线检查仍可看到牙槽窝的影像。

5.成熟的骨组织替代不成熟骨质:牙槽突功能性改建牙槽突的改建早在术后3天就开始了。40天后愈合区内逐渐形成多层骨小梁一致的成熟骨,并有一层密质骨覆盖这一区域。牙槽骨受到功能性压力后,骨小梁的数目和排列顺应变化而重新改造。3~6个月后重建过程基本完成,出现正常骨结构。拔牙时多自颊侧拔出,多数牙的颊侧骨板薄,因此颊侧牙槽骨的改建、重建过程远较舌侧活跃,这就是颊侧出现骨尖、骨隆突多的原因。

总结

1.拔牙创出血和凝血块形成(15min)2.凝血块的机化(24h)

3.骨组织修复(6天开始,一个月新骨充满拔牙创)4.上皮覆盖拔牙创(3~4天)

5.3~6个月后重建过程基本完成,出现正常骨结构

一、植牙术的分类

植牙术是恢复咀嚼、语音功能与面容的有效方法,包括牙再植、牙移植和牙种植三类

www.xiexiebang.com 牙再植术,又分为即刻再植与延期再植 牙移植有自体移植和异体移植

牙种植术是指将人工材料制作的牙根种植在牙槽内的手术

二、牙再植术

牙再植术是将因种种原因脱位的牙经处理后,原位植入牙槽窝内。分即刻再植和延期再植两种,后者极少应用。牙再植的适应证有:外伤脱位、牙体缺损小、牙周及尖周无病损的牙;位置不正的、单根扭转牙,如无正畸条件者,也可行再植矫正;误拔的健康牙。再植牙一般以年龄小、牙根尚未发育完全、根尖孔呈喇叭状者效果良好。

牙再植后的愈合有三种方式:牙周膜愈合(最理想)、骨性愈合、纤维性愈合。

再植牙成功的判断标准,一般认为是:疼痛消失,没有感染,不松动,牙功能正常,牙龈附着正常。X线片示牙根无异常透射影。行使功能达5年以上,即为成功。

牙槽外科手术,主要为义齿修复前手术,其他常用手术有口腔上颌窦瘘修补术。

一、牙槽骨修整术

牙槽骨修整术是矫正牙槽突不利于义齿戴入和就位的手术。

牙槽骨修整术的适应证有:拔牙后牙槽骨吸收不全,骨尖、嵴有压痛者,应于拔牙后1个月以上进行修整;义齿基托下方牙槽嵴严重突出者;即刻义齿修复时,应于拔牙后同时修整牙槽嵴,使预成义齿顺利配戴;上下颌间隙过小,上下颌牙槽嵴之间距离过小;上颌或下颌前牙槽明显前突,不利于义齿正常合的建立及容貌美,应适当修整。

二、系带矫正术

唇、颊及舌系带如发生形态、位置及数目异常,影响唇、舌的运动,以致发生哺乳、咀嚼、发音等功能障碍;影响牙齿萌出排列;影响义齿的就位和稳定,常需手术矫正。

三、口腔上颌窦瘘修补术 由于上颌窦发育过大,牙根尖接近窦底,拔牙时可造成上颌窦底穿孔,小者血凝块充填,可自行愈合;大者或上颌窦原有炎症,常发生上颌窦瘘。应及时清除窦腔内残留牙根与异物,待炎症消退后,行口腔上颌窦瘘修补术。包括颊侧滑行瓣修补术和腭粘膜旋转瓣修补术。

心血管病患者拔牙时,消除紧张情绪、无痛操作的保障、轻柔快速的手术、完善的术后处理至关重要;有条件的可在心电监护下完成牙拔除术。心电监护下拔牙有很多的优点:通过内科医师的参与可以共同探讨手术的可能性,更好地筛查患者;可以提高患者的信任感,降低紧张情绪;相对安静的环境减少了激惹因素;连续动态的观察可以提高发现病情逆转的前兆信息,便于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术前、术中、术后的用药针对性、准确性更高。

心血管病患者监测拔牙应设立安静宽敞的专用诊室。应配备心电图机、多导生理监测仪、氧气传输设备、气管插管器械、心脏除颤仪等监测和抢救器材,配备调控血压、心率、改善心肌供血、镇静镇痛的药物以及各种抢救药品。应配备的医护人员包括:操作熟练的口腔外科医师;具有心血管病抢救处理能力的内科医师或麻醉医师;操作和配合熟练的护士等。

心血管病患者拔牙时机的选择应注重术前的判断和调控,应充分尊重内科医师的意见。手术应在缓解紧张情绪的基础上,无痛快速地完成。术后不可放松对全身状况的调理和掌控,应当建立相应的回访制度。

【必考点总结】

本单元内容比较重要,是考试出题的重点,结合历年真题,我们总结考试的重点大致如下:拔牙的禁忌症必须掌握;拔牙器械主要是牙挺的使用,可以结合病例掌握;关于牙根拔除和阻生牙拔除是重点,应该着重掌握;牙拔除的并发症是考试重点,需要重点掌握,最后是牙槽突手术,可以了解。

来源:金樟教育集团医考事业部

第五篇:2018口腔执业医师综合笔试知识点(一百六十七)

www.xiexiebang.com 3.研究疾病预防措施并评价其效果:口腔流行病学也可用于口腔疾病预防措施和预防方法的研究,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价。一种新的预防方法或预防措施,可用流行病学实验方法对其效果进行检验,通常是把受试人群随机分配到干预组或对照组,并在试验过程中采用盲法.经过一定的试验周期,比较两组人群的发病差异,这样可检验新的预防措施的防病效果。对于已经应用的预防措施和预防方法,其效果可用口腔流行病学方法进行评估,以确定这些措施是否可供选择应用。

4.监测口腔疾病流行趋势:口腔流行病学还可用于口腔疾病发展趋势的监测,以观察各种因素对口腔疾病流行的影响。

5.为制订口腔卫生保健规划提供依据。

口腔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包括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性流行病学和实验流行病学 研究方法

(一)描述性流行病学

描述性流行病学是流行病学中最常用的一种,用于描述疾病或健康现象在人群中的分布以及发生、发展规律,并提出病因假设。描述性流行病学(包括哪几种)主要有下面几种:

1.横断面研究又称现况调查,调查目标人群中某种疾病或现象在某一特定时点(较短的时间内)的情况。它的作用在于了解疾病的患病情况和分布特点,以便制订预防措施和为研究病因提供线索。

2.纵向研究又称“疾病监测”,即研究疾病或某种情况在一个人群中随着时间推移的自然动态变化。也就是对一组人群定期随访,两次或若干次横断面调查结果的分析。它的作用在于动态地观察疾病或某种现象的演变情况及其原因分析。

3.常规资料分析又称历史资料分析,即对已有的资料或者疾病监测记录做分析或总结,如病史记录、疾病监测资料等。

(二)分析性流行病学

分析性流行病学就是对所提出的病因假设或影响因素在选择的人群中探索疾病发生的条件和规律,验证病因假设。它主要包括病例-对照研究和群组研究。

1.病例-对照研究主要用于探讨病因或相关因素对疾病发生的影响。它先按疾病状态,确定调查对象,选择有特定疾病的人群组,与未患这种疾病的对照组,比较两组人群过去暴露于某种可能危险因素的程度,分析暴露是否与疾病的发生有关。假如病例组有暴露史者的比例或暴露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且经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则可认为这种暴露与某疾病存在着联系。这种研究方法是了解和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过去的暴露情况,从病例开始以追溯办法寻找疾病的原因,在时间上是先由“果”,后及“因”的回顾性研究。

病例-对照研究的特点是观察时间短、需要研究的对象少,适合研究一些病程较长的慢性病和一些比较少见的疾病。它同时可研究多个因素,尤其适合那些原因未明疾病的研究。但由于病例-对照研究是对过去暴露因素的回顾性调查,所以回忆偏倚较大。

2.群组研究又称队列研究,将特定人群按其是否暴露于某因素分为暴露组与非暴露组,追踪观察一定时间,比较两组的发病率,以检验该因素与某疾病病因的假设。如果暴露组人群的发病率显著高于非暴露组人群,且经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则可认为这种暴露因素与某种疾病有联系。这种研究方法是在疾病出现以前分组,追踪一段时间以后才出现疾病,在时间上是先有“因”,后有“果”,属前瞻性研究。

群组研究的特点是可以获得不同暴露强度与疾病的关系,也可以观察一种暴露因素与多种疾病的关系。但由于群组研究属前瞻性研究,研究时间较长,尤其对慢性病的观察费时更多,所以常在病例-对照研究获得较明确的危险因素后用于进一步验证病因假设。

(三)实验流行病学

实验流行病学又称为流行病学实验是指在研究者的控制下对人群采取某项干预措施或

www.xiexiebang.com 施加某种因素或消除某种因素以观察其对人群疾病发生或健康状态的影响,它有两个特点:

①有干预措施 ②设立对照组

实验流行病学主要用于: ①验证病因假设

②预防措施的效果与安全性评价

③新药、新方法或新制剂的效果和安全性评价 ④成本效果评价和成本效益分析

实验流行病学研究也是一种前瞻性研究,需要对研究对象采取某种干预措施,而群组研究仅根据研究对象原来的暴露状况进行分组,不采取任何措施。由于这种研究方法是在严格控制的实验条件下进行的,所以验证假设的可信度较高。

口腔健康状况调查是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内收集一个人群患口腔疾病的频率、流行强度、分布及流行规律的资料,是一种横断面调查。通过了解某人群的口腔健康状况、掌握口腔疾病的流行特征、揭示影响口腔疾病发生的因素及发现口腔疾病的流行趋势,为进一步开展口腔健康流行病学研究和制订口腔保健工作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由于口腔健康状况调查是横断面调查,所以调查时间应尽可能短,如调查所用时间拖拉过长,会使所调查疾病及其有关因素发生变化,失去准确性。

口腔健康状况调查

(一)调查目的

口腔健康状况调查的目的有:

1.查明口腔疾病在特定时间内的发生频率和分布特征及其流行规律 2.了解和分析影响口腔健康的有关因素

3.为探索病因、建立和验证病因假设提供依据 4.选择预防保健措施和评价预防保健措施的效果 5.评估治疗与人力需要

(二)调查项目

调查项目即调查涉及口腔健康状况的主要内容,这应根据调查目的来确定。一般可将调查项目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口腔健康状况信息,如牙周病、口腔卫生状况等,这些项目将用于调查以后的统计分析;另一类是背景状况信息,如受检者姓名、性别、年龄、学校名、受检者编号等,这些项目部分用于统计分析,另一部分用作信息管理,还有一类为问卷调查项目,如与口腔健康有关的知识、态度、行为习惯与生活方式等。

调查项目可以具体分为一般项目、健康状况项目和问卷调查项目

1.一般项目:包括受检者的一般情况,如姓名、性别、年龄、职业、民族、籍贯、文化程度、经济状况、宗教信仰、出生地区、居住年限等信息,这些项目常常反映疾病分布的差异,调查以后将这些项目与健康状况项目结合分析,有可能会发现某种口腔疾病的流行特征。一般项目常常列入口腔流行病学调查表的第一部分,可通过询问或从户口本上获得。

2.健康状况项目:包括各种口腔疾病,是口腔健康状况调查的主要内容,根据调查目的而定。最常用的调查项目如龋病、牙周病、牙列状况等,其他如氟牙症、釉质发育不全、口腔黏膜状况、颞下颌关节状况等。我国开展的几次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所确定的调查项目包括冠龋、根龋、牙周状况、口腔卫生、附着丧失、义齿和无牙牙合情况等。

3.问卷调查项目:主要包括口腔卫生知识、态度与信念、行为与实践等方面的具体内容,如个人口腔卫生、刷牙与牙刷牙膏选择、龋病与牙周病、预防意识与就医行为等。

(三)调查表格设计

根据不同目的确定的调查项目应设计不同的调查表。以WHO设计的标准口腔健康评价表

www.xiexiebang.com 为例。根据WHO出版的口腔健康调查基本方法(第4版,1997年)中列出的调查项目,包括一般情况、临床评价、口腔黏膜、釉质发育不全、氟牙症、社区牙周指数、附着丧失、牙列状况和治疗需要、戴义齿情况、需义齿情况、牙颌异常、口腔保健需要等项目。

(四)指数和标准

根据调查的目的确定使用的指数和调查标准。常用的龋病指数有DMFT、DMFS等,牙周健康状况用CPI指数,氟牙症用Dean指数。

冠龋的诊断标准:用CPI探针探到牙的点隙窝沟或光滑面有明显龋洞、釉质下破坏,或可探到软化洞底或壁部。对于釉质上的白斑、着色的不平坦区、探针可插入的着色窝沟但底部不发软,以及中到重度氟牙症所造成的釉质上硬的凹陷,均不诊断为龋。

根龋的诊断标准:用CPI探针在牙根面探及软的或皮革样的损害即为根龋

牙周病流行病学诊断标准:WHO推荐使用CPI指数,判断牙龈出血、牙石积聚和牙周袋深度。

WHO推荐的氟牙症诊断标准:为Dean指数,以釉质表面光泽度、颜色改变程度、缺损程度和侵犯面积作为依据。

(五)调查方法

1.普查:普查是指在特定时间范围内,一般为1~2天或1~2周。对特定人群中的每一个成员进行的调查或检查,又称全面调查。普查的最大优点是能发现调查人群中的全部病例并给予及时治疗,或用作项目开发的依据。在检查时还能普及医学知识。但普查的应查率要求在95%以上,漏查率太高会使结果正确性差。最大缺点是这种调查需要的工作量大,成本太高,所以只能在较小范围内使用,如计划在一所或几所学校或某个社区开展的口腔保健活动,在此之前可使用普查以准确获得疾病的基线资料。

2.抽样调查:为查明某病或某些疾病在某个国家或某个地区的现患情况或流行强度,大多使用抽样调查的方法。所谓抽样即从目标地区的总体人群中,按统计学随机抽样原则抽取部分人群作为调查对象,这个程序称为抽样。被抽到的人群称为样本人群。抽样调查是用样本人群调查的结果,推断总体人群的现患情况。前提条件是抽取的样本数量足够大,调查的数据可靠,这种调查方法的优点为省时间、省劳力和省经费,且所得资料同样具有代表性。抽样的方法有:

(1)单纯随机抽样:是最基本的抽样方法,也是其他抽样方法的基础。它是按一定方式以同等的概率抽样,称单纯随机抽样。可以使用抽签的方式,也可以使用随机数字表来抽取样本

(2)系统抽样:又称间隔抽样、机械抽样。将抽样对象按次序编号,先随机抽取第一个调查对象,然后再按一定间隔随机抽样

(3)分层抽样:先将总体按某种特征分成若干个“层”,再在每个层中用随机方式抽取调查对象,再将每个层所有抽取的调查对象合成一个样本,称分层抽样。常用的分层因素有年龄、性别、居住地、文化程度、经济条件等,将调查人群分成若干组。还可分成等比例(即按比例)和不等比例(即最优分配)两种分层随机抽样

(4)整群抽样:就是以整群为抽样单位,从总体中随机抽取若干群为调查单位,然后对每个群内所有对象进行检查

(5)多级抽样:又称多阶段抽样。在进行大规模调查时,常把抽样过程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可采用单纯随机抽样,也可将以上各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

来源:金樟教育集团医考事业部

下载2018口腔执业医师综合笔试知识点(一百七)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8口腔执业医师综合笔试知识点(一百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