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历史 三星堆遗址——古蜀文明之谜 自助学习自助餐 阅览题浏览题
高中历史 三星堆遗址——古蜀文明之谜 自助学习自助餐
阅览题浏览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青铜铸造是商和西周手工业的主要部门,由此,夏、商、周三代被称为“青铜时代”、关于“青铜时代”的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A. 司母戊鼎是在二里头遗址中发现的 B. 商周时代有大量青铜器农具 C. 商时出现大量青铜铭文
D. 广汉三星堆大型青铜铸像是该时代青铜艺术的杰作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司母戊鼎是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出土,故A项错误。商周时代青铜器农具很少,青铜器主要用于祭祀,故B项错误。商朝青铜器铸刻的文字较少,周朝时较多,故C项错误。商周时期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广汉三星堆大型青铜铸像是“青铜时代”的艺术杰作,故D项正确。
点睛:青铜时代是以使用青铜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自有了青铜器和随之的增加,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力水平提高,物质生活条件也渐渐丰富。青铜出现后,对提高社会生产力起了划时代的作用。
2.1997年7月,在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庆典音乐会上,“国之重器”编钟奏出了中华民族的世界强音。这套编钟出土的地点是
A. 河南二里头 B. 河南安阳 C. 四川三星堆 D. 湖北随州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盛行“钟鼓之乐”,湖北随州出土了大量的钟鼓
试卷第1页,总3页 乐器,其中以曾侯乙编钟最为珍贵,反映了我国古代音乐发展的较高水平。故D项正确。河南二里头是夏朝遗址,河南安阳曾是商朝遗址,四川三星堆是商朝青铜文化的代表,故ABC三项排除。3.金沙遗址相当于 A. 夏商时期 B. 商末及西周时期 C. 西周及春秋时期 D. 东周时勘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成都金沙遗址从文物时代看,绝大部分约为商代(约公元前17世纪初—公元前11世纪)晚期和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早期,少部分为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故B项符合。其它各项排除。4.《吕氏春秋•恃君览》:“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无进退、缉让之礼,无衣服、履带、宫室、蓄积之便,无器械、车舟、城郭、险阻之备。”以下哪一历史时期同此记载大致吻合()A.姜寨遗址 B.炎黄神话 C.二里头遗址 【答案】A 【解析】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中的信息正确解读的能力。姜寨遗址的年代为公元前4600年—前4400年,该时期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与题目中的信息“知母不知父”相符,故本题应选A项;其他三项均与题目中的信息“无君”、“知母不知父”不符,故排除。5.下列古代文物哪些反映了商朝时期的历史
①妇好墓出土的玉凤
②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鱼钩 ③虢国出土的车马和青铜礼器
④三星堆出土的大型青铜铸像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④ 【答案】D
【解析】①妇好商王武丁之妻,④三星对文化是商朝时期巴蜀文化的代表,故D正确。②二里头遗址相当于夏朝时期,③虢国为春秋时期的诸侯国,所以不符合题意。6.三星堆遗址距今4800——2800年,是四川境内迄今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古文化、古城、古国遗址,从发掘的青铜面罩的形
试卷第2页,总3页 D.尧舜禹传说 态特征来看,显然与中原文化有所差异,下面有关表述不正确的有 A. 遗址处于新时期晚期至青铜时代 B. 三星堆文化是古代蜀文化的典型代表 C. 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一个古代文明中心 D. 证明中华文明起源呈多元一体的特征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三星堆遗址距今4800——2800年,处于新时期晚期至青铜时代,是四川境内迄今发现的古文化、古城、古国遗址,是古代蜀文化的典型代表,证明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故ABD三项排除。三星堆文化是长江上游的一个古代文明中心,故C项符合题意。
试卷第3页,总3页
第二篇:高中语文 阅读与鉴赏现代诗歌 自助学习自助餐 阅览题浏览题
高中语文 阅读与鉴赏现代诗歌 自助学习自助餐 阅览题浏
览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阅读下面我国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选出对词语解说不准确的一项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呵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祖国在那头
A. “邮票”在诗中指代信件。第一个诗段写游子少时离家,凭书信宽慰乡愁。B. “船票”在诗中指代船只。第二个诗段写游子和新娘各自在水一方,以船只替代鹊桥。C. “坟墓”在诗中指代封闭的家园。第三个诗段写游子飘零在外,遥望大陆,不得其门而入。
D. 以“浅浅”修饰“海峡”,说明海峡不是阻隔两岸的障碍,表达了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心愿。【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C项,“坟墓”指万千游子祖辈亲人安息之所,不指代“封闭的家园”,因为“母亲”已长眠于“里头”。“飘零在外,遥望大陆,过其门而不得入”,是一种脱离诗歌语言实际的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是实指还是虚指,应当依据诗歌内容准确理解,切忌架空分析
2.对“独立寒秋”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昂首挺立于寒冷的秋天,突现出革命领袖的高大形象 B. 独自站立于深秋之中,点明处境和时间
C. 在严峻的政治形势中昂首挺立,表现出不屈的斗争精神 D. 在寒冷的秋天中孤立无援,略感寂寞、惆怅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分析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对诗歌的理解作答,本题中的诗句并没有什么深层的意思,只是交代了作者的写作时间。3.下面四组诗句不是描写春天景物的一项是 A.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B.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试卷第1页,总30页 C.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D.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于诗歌内容的鉴赏能力。题干中答题关键词“不是描写春天景物的一项”。选项中,由关键意向“早莺争暖树”“ 新燕啄春泥”“ 小雨润如酥”“ 草色”“ 杨花”可以知道ABD三项,都是描写春天景物;而C项中,“枫林”“ 霜叶”可以推知是描写秋天景物。4.
“荷花淀派”和“山药蛋派”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影响很深的两个文学流派,其代表作家分别是()
A、孙犁 赵树理 B、丁玲 沈从文 C、赵树理 孙犁 D、沈从文 丁玲
【答案】 C
【解析】
无
5.下列作品、作家、国别(或朝代)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柳先生传》——陶渊明——东晋
《项脊轩志》——归有光——明代
B、《牡丹亭》——汤显祖——明代
《儒林外史》——吴敬梓——清代
C、《林家铺子》——茅盾——现代
《寒夜》——李芾甘——现代
D、《罗密欧与朱丽叶》——莎士比亚——英国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高尔基——前苏联
【答案】D
【解析】D项中,《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是奥斯特洛夫斯基。6.对下列作家及其作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著名女作家丁玲的代表作是《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的代表作是长篇小说《暴风骤雨》。
试卷第2页,总30页 B.我国现代作家赵树理被誉为写农民的“铁笔”“圣手”。他的长篇小说《三里湾》《李家庄的变迁》、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和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都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通俗化特点。
C.现代作家柳青的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创业史》和《山乡巨变》。罗广斌、杨益言的代表作是长篇小说《红岩》。
D.姚雪垠的代表作是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梁斌的代表作是长篇小说《红旗谱》。【答案】 C
【解析】 《山乡巨变》是周立波的作品。
7.下列关于《河床》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河床》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来写,诗人不仅传达出神秘而雄性的河床给人的奇异感觉,而且推向黄河源头,显示出母亲河的精神生命。
B. 该诗的“激情”很大程度上来自意象的独异,如“兀鹰”“母狼”“黄河象”等,它们本身都是带有原始色彩的血性动物,容易唤起人们对旺盛生命力的渴望与想象。C. 该诗的内在节奏通过奇崛的长短句式来实现,如“你们的麦种在农妇的胝掌准时地亮了”,并将现代汉语与文言词语和句式相交错,如“我刺肤文身,让精心显示的那些图形可被远观而不可近狎”,形成突兀、冲撞、紧张的效果。
D. 这首诗的意象构成也是十分独特的,有实有虚,虚实相生,显得既不拥塞又不空洞。实的如“白头的雪豹默默卧在鹰的城堡,目送我走向远方”等,给人以具体的视觉刺激;虚的如“是眩晕的飓风”“唐古特人的那些马车”等,给人以空洞虚幻的美感。【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关于《河床》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有误的一项”。首先浏览选项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然后与诗句对应辨析。D项,“虚的如……‘唐古特人的那些马车‘等”有误,诗中说“我从白头的巴颜喀拉走下……我老远就听到了唐古特人的那些马车”,这说明“唐古特人的那些马车”应是实的意象。8.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把长篇小说分成若干章节,每一章节叫做“一回”,用这种形式写成的小说叫做“章回小说”,如《红楼梦》《三国演义》《烈火金刚》等。
B.“论”是一种以论证为主要议论方式,以析透彻为宗旨,一般而言,人物论、史论等较庄重的内容大多采用这一文体,如贾谊的《过秦论》、苏洵的《六国论》。
C.现代作家叶圣陶、朱自清、周立波、柳青的代表作,依次为长篇小说《倪焕之》、散文《背影》、短篇小说《暴风骤雨》、长篇小说《创业史》。
D.《楚辞》是我国继《诗经》之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试卷第3页,总30页 它是东汉刘向搜集屈原及其弟子宋玉等作家的作品编辑而成。【答案】D
【解析】《楚辞》是西汉末年刘向搜集屈原、宋玉以及汉代仿效屈原辞赋的作家作品共16篇,编辑而成。
9.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雷雨》是我国现代著名戏剧家曹禺先生的成名作。后来,曹禺又创作了以都市生活为背景的四幕悲剧《日出》,这两部作品奠定了曹禺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地位。B.“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这是《老人与海》中主要人物桑提亚哥的一句内心独白,它鲜明体现了作者海明威所歌颂的“硬汉精神”。C.意识流小说是典型的心理小说,人物的意识流动成为小说的绝对主体。《墙上的斑点》是法国女性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芙发表的第一篇意识流小说。
D.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善于运用象征、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揭示现代社会所面临的困境,被尊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代表作有《变形记》。【答案】C 【解析】弗吉尼亚•伍尔芙是英国女性小说家。
10.对下列作家和作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沫若写的《女神》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真正的新诗集,被誉为自由体新诗的奠基之作。
B.我国现代爱国诗人和新格律诗的倡导者闻一多的代表作是诗集《红烛》《死水》。C.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一首对他的保姆的怀念和感激的赞歌。D.何其芳是“现代诗派”的重要诗人之一,臧克家的代表作之一是《春鸟》。【答案】 C
【解析】 是献给养了诗人的千千万万劳动人民的赞歌。1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贾谊、欧阳修、苏洵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散文家,他们各自的代表作《过秦论》《伶官传序》《六国论》都是有名的史论散文。
B.关汉卿、王实甫、汤显祖都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窦娥冤》《西厢记》和《牡丹亭》。
C.钱钟书是现代著名学者、小说家,代表作有学术论著《谈艺录》《管锥编》和长篇小说《围城》等。
D.弗兰茨·卡夫卡是奥地利小说家,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代表作是《变形记》。
【答案】B
试卷第4页,总30页 【解析】重点考查识记有关文学常识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 级。王实甫是元代著名杂剧《西厢记》的作者,但是关于他生平情况的历史记载却很少。汤显祖,明代戏曲家,生于1550年,卒于1616年,字义仍,号若士,祖籍江西临川。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汤显祖被现代人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汤显祖的作品没有莎士比亚作品的震撼力,但是它代表着一种典型的东方风格。《牡丹亭》,一名《还魂记》,全名《牡丹亭还魂记》。玉茗堂四梦(《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之一。12.下列对《沁园春·长沙》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A. 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以及对青年时代生活的回忆,作者表达了乐观主义精神和豪情壮志。
B. 全词动静有度,张弛有致;上片湘江秋景表现得逍遥自在,下片由轻松悠闲转而气势磅礴。
C. “万”“百”大数值虚数,“遍”“尽”“透”等极致性副词的使用体现出现实主义情怀。
D. 本词写秋不落悲秋俗套,慷慨激昂,因为作者笔下秋天的壮丽、大气和其豪迈气概相吻合。【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文意和手法的理解和鉴赏类试题,考生要注意集合对诗歌文本类理解类试题。C.“现实主义”应为“浪漫主义”。13.下列有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雨果是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最杰出的代表,他的创作主张“美丑对照原则”。在《炮兽》“人兽大战”的场景中,就充满种种对照:血肉之躯和钢铁猛兽,理性和野性,智慧和野蛮,灵巧和粗暴,还有斗勇和智取,以及动与静……显示出浪漫主义文学的瑰丽特色。]
B. 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初在欧美文坛上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创作上侧重于描写人物意识流动,揭示人类精神存在。代表作除了英国作家伍尔芙《墙上的斑点》外,还有爱尔兰作家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美国作家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等。
C. 苏联作家高尔基的《丹柯》充满了“有价值东西被毁坏”的悲剧性,而情节设置上的欲扬先抑又进一步凸显了主题的悲剧意味,丹柯这一英雄形象也因此显得丰厚饱满。
试卷第5页,总30页 从审美效果来说,结尾崇高的悲剧色彩更能使作品获得成功。
D. 海明威《桥边的老人》中的“我”,带有冷静的旁观者色彩,更多的是在“显示” 故事而不是“讲述”故事,没有过多的主观感受与心理描写,一切景物象征意义,一切
情节的内涵全部蕴含在客观的叙述中,体现了海明威独特的叙事风格。【答案】C 【解析】略 14.
“五四”初期的白话文中,男人、女人、物品都称“他”,后来谁创造了“她”和“它”? A、鲁迅 B、钱玄同 C、刘半农 D、郁达夫
【答案】 C 【解析】
1918年,我国新文化运动初期重要作家、著名诗人和语言学家刘半农在北大任教时,第一个提出用“她”指代第三人称女性。
15.对下面两首小诗所描写的事物,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甲]
最后只有垃圾留下 当音乐与灯光相继离开 衣帽间内一片荒凉
杯盘还残余着字句和笑脸的渣滓 [乙]
住在里面的男人 努力
检阅风霜与阳光 住在里面的女人 用泪水灌溉 青春的枯井 老人面对一池 皱了的春水
A. [甲]夜色 [乙]监狱
B. [甲]舞会 [乙]影子
试卷第6页,总30页 C. [甲]宴会 [乙]镜子
D. [甲]荒野 [乙]窗户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诗句内容分析。结合“音乐”“灯光”“杯盘”等可知,是宴会。既能住“男人”,也能住“女人”“老人”等可知,是镜子。
16.《沁园春•长沙》中“鱼翔浅底”,若把“翔”改为“游”不如原文好,这是因为()A. “翔”写出了鱼游之快速,而“游”则没有什么诗意。
B. “翔”是以鸟拟鱼,写出了鱼的轻快自由的神态,暗写水之清,鱼如在空中游。C. “翔”与 “浅底”相配合,因为鱼在“浅底”游,所以就像鸟儿在空中飞一样。D. “翔”照应前句“鹰击长空”的“击”,都是要表现鹰、鱼主动搏击的情态。【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链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意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本题综合队诗歌的理解,只有B选项是理解正确的。
1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两汉历史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编年体的《左传》,有国别体的《国语》《战国策》,有纪传体的《史记》和《汉书》等。
B.盛唐出现了两大诗歌流派: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以王维、谢灵运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其中王维的诗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C.我国现当代诗坛群星璀璨,优秀诗歌众多,有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和舒婷的《致橡树》等。
D.俄国的契诃夫、法国的莫泊桑和美国的欧·亨利被誉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他们的代表作分别为《装在套子里的人》、《羊脂球》、《警察与赞美诗》等。【答案】B
【解析】谢灵运,上虞人氏,南朝宋著名诗人,东晋名将谢玄之孙,史称山水诗派开创者。现行高中语文第三册课文《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这样一句:“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这里的“谢公”就是谢灵运。
18.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梦龙编订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其中保存了不少宋元“话本”,也有不少明人的“拟话本”。
试卷第7页,总30页 B.冰心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涌现的著名女作家,她的《笑》《往事》《寄小读者》等作品,被认为是当时具有典范意义的“美文”。
C.新诗是现代诗歌的主流,而反映现代生活和思想感情的旧体诗,也被认为是现代诗歌。
D.法国的莫泊桑和俄国的契诃夫是欧洲文学史上少数几个只写短篇小说的杰出作家。【答案】 D
【解析】 莫泊桑还写有长篇小说,契诃夫还写有戏剧。
二、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一片槐树叶 纪弦
这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一片,而又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一片,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
忘了是在江南、江北
是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园子里捡来的了 被夹在一册古老的诗集里,多年来,竟没有些微损坏。
蝉翼般轻轻滑落的槐树叶。细看时,还沾着些故国的泥土呢。故国哟,呵呵,要到何年何月何日 才能让我再回到你的怀抱里 去享受一个世界上最愉快的 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
19.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第一节“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初步展示全诗的中心意象,点明诗人感情的触发物,并由此引出下一节所要表达的更深情感。
B. 第一节四句均采用白描手法,从外形和意蕴两方面对“一片槐树叶”作了集中的描
试卷第8页,总30页 绘,突出了全诗的中心意象,加强了感情渲染。
C. 第三节第一句再次点明“槐树叶”,它“蝉翼般轻轻滑落”,既表现槐树叶轻而且薄,也抒写了主人公小心翼翼、备加爱护的心态。
D. 结尾一句和首句呼应,从视觉再一次写槐叶,加强了诗的感染力,完成了全诗中心意象的整体构造,意味深长,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像余地。
E.诗歌最后一个长句分四行来写,既是为了诗的外在形式的需要,也是为了表达主人公思乡之情的悠远深长。
20.请简要分析第一节诗中诗人的感情变化。
【答案】 19.BD 20.诗人刚见到槐叶,仿佛又回到故土,赞叹、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又很快回到现实,这种心情立刻变成了伤感,飘零在外,故国难回,伤心又无奈。【解析】
19.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B项,“第一节四句均采用白描手法”错误;从诗中来看,只有第四行是白描手法。该选项主要考查描写的技巧。D项,“结尾一句和首句呼应,从视觉再一次写槐”错误;从诗中来看,诗的第一节写的是视觉意象,而结尾“淡淡的槐花香”则是清香逸远的嗅觉意象,视嗅交感,加强了诗的感染力。20.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学生“简要分析第一节诗中诗人的感情变化”,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目标在“第一节”,且是“感情变化”。首先找到第一节,分析诗句,把握诗句中描写槐叶的句子,“这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一片”,这是诗人刚见到槐叶时的感慨,从“最美”“最珍奇”“最可宝贵”这几个词来看,表达了诗人的赞美、欣喜之情;“而又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一片,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诗人从初见的欣喜回到现实,想到自己飘零在国外,内心伤感无奈。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
试卷第9页,总30页 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比如本题中,从诗歌的第三节来看,“细看时,还沾着些故国的泥土呢。故国哟,呵呵,要到何年何月何日才能让我再回到你的怀抱里”,可见诗人身处国外;再回归第一节,第一节共四句,前两句满含对槐叶的赞叹之情,而后两句却满是伤感之情。
21.赏析下面一首小诗,回答题后问题 断章/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这首诗在表现方法上有什么特点?作者所写的这首诗的意义是什么?(6分)【答案】(6分)①以形象再造抽象(以常见物、眼前景创造了象征性画面)②截取一章中的某个片断(生活中的一个特写镜头)注:两点答出一点即可。意义:①事物是相互作用的,矛盾是相对的。②事物不是孤立的,相互关联,相互包含。注:两点答出一点即可。与答案不同,考生若答的有理,可以适当给分。【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现代诗歌的上戏的题目,这是一首哲理诗,选取生活中的一个片段阐释一个道理,有自己的观点,能够自圆其说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理解并欣赏歌词《雾里看花》,完成下面小题。雾里看花
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你能分辨这变幻莫测的世界? 涛走云飞,花开花谢,你能把握这摇曳多姿的季节? 烦恼最是无情夜,笑语欢颜,难道说那就是亲热,温存未必就是体贴,你知哪句是真,哪句是假,哪一句是情丝凝结。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试卷第10页,总30页 22.这首歌词耐人寻味,告诉人们什么?
23.歌词中“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通过“借我”的直接反复,表达___________的愿望。
24.结尾处三个语意相近的叠词的密集运用,用意何在?
【答案】
22.提醒人们要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看清各种事物的本质,分辨情感的真伪。23.希望自己,也希望人们都能清醒地看待事物的本质
24.将为了看清这变幻莫测的世界,渴求一双慧眼的心情表达得更强烈、迫切。【解析】
22.试题分析:本题实际考查对歌词主题的理解。这首歌以“雾里看花”开篇,引出要辨识的对象——“变幻莫测的世界”,然后列举了很多生活现象,有自然界的“涛走云飞,花开花谢”,现实生活中的“笑语欢颜”,以此来印证世界“变幻莫测”的观点,最后点明主题“让我把这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考生只要抓住结尾的主旨句,就可以得到本题答案。
23.试题分析:《雾里看花》这首歌词中作者反复使用了“借我”,也就是告诉听者或者读者,“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后面的句子就是作者强调的重点所在。从原文来看,这个句子就是“让我把这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考生把这一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就是本题的答案。
24.试题分析:“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三组叠词连用,有增强语气的作用。从内容上看,这三组叠词意思相近,显然又有反复强调的作用,从上文看,这三组叠词强调的应是“让我把这纷扰看得……”据此就可分析出,作者密集使用三个语意相近的叠词,就是为了表达渴求一双慧眼来看清世界的迫切心情。
点睛:叠词并不是简单的重复,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形象性,叠词运用得恰到好处,可使所描绘的自然景色或人物特征更加形象;(2)确切性,叠词既可以摹声,又可以摹色,达到摹状的效果,使所要表现的意象更加确切;(3)音乐性,叠词可使诗或文章的音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4)增强语气,表达丰富的思想内容,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阅读下面这首新诗,完成小题。再别康桥 徐志摩
①轻轻的我走了,试卷第11页,总30页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②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③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④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⑤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⑥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⑦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25.下列对这首诗构思及其效果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第①节即扣住标题中的“别”字,总写离别母校时的难分难舍和依恋之情。诗人不愿惊动深爱的康桥,只想悄悄地与之告别。
B. 第②③节实写康河岸边的金柳和河里的水草,第④节写榆阴下的美丽清泉,借此表
试卷第12页,总30页 达了诗人对康桥的一往情深和永久的留恋。
C. 第⑤节写诗人寻梦放歌,感情达到高潮,第⑥节则写梦境回到现实,抒发满怀的离愁。“但”字紧紧关联两节,显示思路急转。
D. 第⑦节再写与康桥依依惜别,表达了对未来重回母校的期待,呼应开头,一唱三叹,反复回旋,强化了诗人告别时伤感的情绪。2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诗歌开头三个“轻轻的”以轻微跳动的节奏烘托出诗人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温柔、细腻、舒缓的抒情基调。
B. 诗人以金柳比喻新娘,写青荇招摇运用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康河风景的美好可爱,表现了诗人的欢喜和眷恋之情。
C. “揉碎”写出天上虹般清澈的潭水,被浮藻分散,五彩斑斓的景象,“彩虹似的梦”情景交融,写出潭水的静美和诗人的留恋。
D. 诗人把“悄悄”比作“别离的笙箫”,化虚为实,化无声为有声,与过去酣畅痛快的放歌形成反差,表达了离别时不能放歌的惆怅。
【答案】 25.D 26.D 【解析】
2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词结构的分析和理解。D项,“表达了对未来重回母校的期待”无中生有,表达的是对失去的美好事物的怀念。
点睛:古诗词通常的结构形式是先写景叙事后议论抒情,写景叙事为议论抒情作铺垫,而观点态度、思想感情也一定在写景叙事的基础上阐发。诗歌的结构还是为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服务的,重要分为三种类型:(1)先景后情,,以景结情;(2)重章叠句、铺垫、照应、过渡;(3)开篇点题、卒章显志、以小见大。
2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词的赏析能力。D项,表达诗人不忍打扰母校的心情,不是反衬勃勃酣畅痛快的放歌;蕴含着一丝淡淡的忧愁,但不是不能放歌的惆怅。这首词的语言极富表现力,试分析下列各句中加粗字的作用。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27.“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中“遍”的作用:;“染”的作用;“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中“透”的作用;“争”的作用;“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击”的作用;“翔”
试卷第13页,总30页 原是描写,这里用它来描写;“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问”的对象,“主”的对象,显示了作者的博大胸襟与气魄。
28.《沁园春•长沙》是古典诗歌还是现代诗歌?这种体裁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29.文学作品中的秋景一般都是萧条、肃杀的,本词的秋景具有怎样的特色?为什么?
【答案】
27.“遍”写出了“红”之广;“染”富有表现力地画出了岳麓山一带枫林的壮美景色。“透”字表现了江水的清澈程度,“争”写出了人人争先恐后的竞争场面。“击”字准确、形象地表现出雄鹰展翅迅猛有力地拍打、劲飞的雄姿;“翔”原是描写鸟儿不扇动翅膀地盘旋的姿态,这里用它来描写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地游动的神态,用得非常贴切、传神。“问”的对象是大地,“主”的对象是祖国的前途和人民的命运。
28.《沁园春•长沙》是现代诗歌,虽然形式是有格律严格的词,但它的内容却是现代的。现代人可以写格律诗词,虽然这种格律严格的诗词,在语序和省略上不同于现代汉语的一般语法规则,却能以有限的词句表达丰富的内涵,并富有一种韵律美和典雅美。29.词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的、美好的,充满生机的。从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词人惆怅、沉重的心情,但他笔下却没有中国一般旧体诗词中的肃杀、伤感的“悲秋”情调,这都缘于词人心中对祖国江山的无限热爱和强烈的革命责任心、革命使命感。祖国山河如此美丽,词人更感到责任的重大、革命的必要,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是极其可悲的,“主沉浮”的必定是人民,必定是那些“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决心改造世界的革命青年。【解析】
2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炼字题,考生要注意结合对诗歌的理解作答,本题可以作答为,“遍”写出了“红”之广;“染”富有表现力地画出了岳麓山一带枫林的壮美景色。“透”字表现了江水的清澈程度,“争”写出了人人争先恐后的竞争场面。“击”字准确、形象地表现出雄鹰展翅迅猛有力地拍打、劲飞的雄姿;“翔”原是描写鸟儿不扇动翅膀地盘旋的姿态,这里用它来描写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地游动的神态,用得非常贴切、传神。“问”的对象是大地,“主”的对象是祖国的前途和人民的命运。点睛: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链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意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
2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的区别类试题,考生可以这样作
试卷第14页,总30页 答本题,《沁园春•长沙》是现代诗歌,虽然形式是有格律严格的词,但它的内容却是现代的。现代人可以写格律诗词,虽然这种格律严格的诗词,在语序和省略上不同于现代汉语的一般语法规则,却能以有限的词句表达丰富的内涵,并富有一种韵律美和典雅美。2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景物描写的赏析类试题,考生可以结合对诗歌的理解作答本题,本题可以作答为,词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的、美好的,充满生机的。从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词人惆怅、沉重的心情,但他笔下却没有中国一般旧体诗词中的肃杀、伤感的“悲秋”情调,这都缘于词人心中对祖国江山的无限热爱和强烈的革命责任心、革命使命感。祖国山河如此美丽,词人更感到责任的重大、革命的必要,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是极其可悲的,“主沉浮”的必定是人民,必定是那些“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决心改造世界的革命青年。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30.如何理解诗中“鸟”这一意象?(4分)
31.谈谈你对诗歌最后两句的理解,并分析其作用。(4分)
【答案】
30.“鸟”这一意象与人融为一体,抒发了诗人对土地(祖国)深沉的爱。(4分)31.“泪水”是爱与担忧的体现,“深沉”表现的是情感的深度。抒发了诗人的爱国忧国之情,既点明了题旨,又与前部分顺理成章地形成因果关系。(4分)【解析】
试卷第15页,总30页 3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典型意象的把握。抓住“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就可品味出“鸟”这一意象的含义。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31.
试题分析:作为诗歌考查结尾的作用,就要考虑到它的表现手法,与开头有无呼应关系,对深化诗歌主题所起到的作用。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阅读下面这首诗的节选部分,完成后面题目。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注]节选部分为《再别康桥》的第一节和最后一节。
32.节选部分的这两节诗在语意上同中有异,请仔细揣摩,简要说明其异同。(5分)33.这两节在节奏上完全相同,形成回环往复的结构形式,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6分)
【答案】
32.“同”:都表达一种依依不舍、缠绵悱恻的感情。(2分)“异”:第一节的 “轻轻”在最后一节改成了 “悄悄”;(1分)第一节是“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最后一节是“挥袖”不带走云彩;(1分)最后一节表达的依依惜别之情比第一节又进了一层。(1分)
33.这样写一唱三叹,反复回旋回环,(2分)强化了诗人恋恋不舍的感受,(2分)又流露出既洒脱又伤感的复杂情绪,使人回味无穷。(2分)【解析】 32.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需要注意结合诗句,联系本诗写作的背景材料等加以分析。第一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最后一节,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
试卷第16页,总30页 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既然在康桥涅槃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全诗一气呵成,荡气回肠,是对徐志摩“诗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本题可据此分析即可。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33.
试题分析: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本题可据此回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注:【写作背景】一九二九年六月二十二日在闽西龙岩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会上毛泽东未被选为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随即离开部队,到上杭指导地方土地改革开工作,十一月二十六日,毛泽东才在上海中央“九月来信”的支持下恢复职务。在精神振奋之余,毛泽东写下了这首小令。34.联系写作背景,请概括全词的主旨。
35.“一年一度秋风劲,寥廓江天万里霜”描绘了怎样的意境?“劲”字传神,它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
34.全诗描写了战地黄花有色有香,秋风威猛,辽阔的大地一片洁白,江澄水碧、水天相连、一望无际的壮丽景象。表现诗人战胜敌人恢复职务后的喜悦、豪迈,表达诗人与敌斗争的勇气和决心。
35.(1)“天朗气清,秋风强劲有力,秋风威猛地驱除着一切陈腐的东西,辽阔的大地一片洁白,江澄水碧,一望无际。”抒发了诗人战胜敌人后的豪迈感情、表现诗人博大的胸怀,表达诗人坚决与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和勇气。(2)“劲”写出了秋风扫落叶的威猛,笔力雄健,极有阳刚之美,形象地传达出诗人与敌斗争的豪迈旷达,与敌
试卷第17页,总30页 斗争的勇气和决心。【解析】
3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诗词的能力。“人生易老”是将人格宇宙化,韶光易逝,人生短促,唯其易逝、短促,更当努力进取,建功立业,莫让年货付流水。“天难老”却是将宇宙人格化。寒来暑往,日出月落,春秋更序,光景常新。但“难老”并非“不老 ”,因为“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抗拒的规律”。“分外香”三字写出赏菊人此时此地的感受。这一句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熔诗情、画意、野趣、哲理于一炉,形成生机盎然的诗境,既歌颂了土地革命战争,又显示了作者诗人兼战士的豪迈旷放的情怀。
35.试题分析:“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紧承上片意,写景,写的是真实感受。自是秋风劲厉,不似春光妩媚。“胜似春光,廖廓江天万里霜”,这就于秋风春光,已有所抑扬了。为什么“胜似春光”?春天里哪能有这天高气爽、江净波平的既鲜明又绚丽的寥廓景象呢?以秋比春,所作出的审美评价,显然根据不全然在于春与秋的自然属性,关键还是在诗人的战斗性格,更喜欢劲厉,不接近妩媚。因而在这种借景抒情之中,自然便有了寓意,有了寄托。“秋风劲”使人联想到如花似锦的和平生活。“江天”句则预示了革命前途的光明,表现了胜利信心的坚定。这些寓意和寄托,都是在写景言情中的“言外意”,“味外味”。它首先给人以强烈的美感享受,并从而又给人以刚毅的意志的鼓舞和智慧的理性的启发,这是诗的最高的意境。
点睛:(1)对于诗词的意境分析,首先,应该弄清楚什么是意境。,“意境”是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高度融合,是优秀诗歌作品必须达到的一种艺术境界。其次,要弄清楚“意”(情)与“境”(景)的主要特点和关系,在意境的形成中,“景”是基础,“情”、“意”才是主导。“意境”中的“景”是“情中景”。第三,要弄清楚诗歌意境构成的基本模式并掌握一些关于诗歌意境分析的必要的常识和方法。(2)炼字题型答题模式一般为: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第三步:结合表达技巧阐述该字的表达效果,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祈求 蔡其矫
我祈求炎夏有风,冬日少雨; 我祈求花开有红有紫; 我祈求爱情不受讥笑,试卷第18页,总30页 跌倒有人扶持; 我祈求同情心—— 当人悲伤,至少给予安慰,而不是冷眼竖眉; 我祈求知识有如泉源,每一天都涌流不息,而不是这也禁止,那也禁止; 我祈求歌声发自各人胸中,没有谁要制造模式,为所有的音调规定高低; 我祈求,总有一天,再没有人,像我作这样的祈求!
36.诗人在这首诗中祈求的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归纳出来。37.诗人以“祈求”开始,以“不再祈求”结束,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案】
36.作者祈求的是自然环境和谐、爱情自由、人间温暖、知识传播不被禁止、言论自由等人的基本生存权利和正常的生活需求。
37.不矛盾。结尾“我祈求/总有一天,再没有人/像我作这样的祈求”,正是对前面一连串祈求的否定,祈求是为了不再祈求,深化了主旨。【解析】
36.试题分析:本题解答时可通读全诗,将诗人祈求的内容分层归纳,即可得出答案。前三句“我祈求炎夏有风,冬日少雨;我祈求花开有红有紫”,说明诗人祈求的是自然环境和谐;“我祈求爱情不受讥笑”,祈求的是爱情自由不被讥笑;“跌倒有人扶持”到“而不是冷眼竖眉”这五句祈求的是人间的温情;“我祈求知识有如泉源”到“那也禁止”四句祈求的是知识传播不被禁止;“我祈求歌声发自各人胸中”三句,祈求的是言论自由;结尾两句则表达了对自由民主的正常生活的渴望。
37.试题分析:本题解答时要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答出开头和结尾是否矛盾,然后阐明理由。从全诗来看,诗人在开篇提到的“祈求”,祈求的是正常民主自由的生活,也就是说这样的生活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结尾诗人又说“我祈求,总有一天,再没有人,试卷第19页,总30页 像我作这样的祈求!”没有人有上面那样的祈求了,也就意味着诗人所期盼的生活实现了,所以说诗人的“祈求”是前后一致的,并不矛盾。
三、名著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并回答问题(15分)(10分)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38.贾母戏谑地称王熙凤是“泼皮破落户儿”和“凤辣子”,对此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既说明王熙凤的泼辣性格,又表明贾母对她的婉转批评。B. 既说明王熙凤的厉害,又表明贾母对她的亲近。C. 既说明王熙凤的泼辣性格,又表明贾母对她的宠爱。D. 既说明王熙凤的泼辣的性格,又表明贾母对她的戏谑嘲讽。39.(小题2)“气派”一词在文中的意思是()。(2分)A. 指人的相当稳定的个性特点
B. 指人的态度仪表 C. 指人做事的魄力
D. 指人的精神与面色
40.(小题3)王熙凤是个八面玲珑极会说话的聪明人,文中最能显示她的这一特点的是哪句话?为什么?(3分)
41.王熙凤问黛玉及婆子们一些话的目的是什么?(3分)
试卷第20页,总30页 【答案】 38.C 39.B 40.
41.【解析】 38.略 39.略 40.略 41.略
42.(题文)文学名著阅读(10分)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在徐曼丽生日的那天晚上,赵伯韬和吴荪甫密谈,赵伯韬以胜利者自命不凡的口吻胁迫他,吴荪甫明知在赵伯韬大规模经济封锁下,处境十分艰难,仍然顶住。之后,吴荪甫将他的厂押到公债上,作最后一搏。(《子夜》)
B.曹操的头疼病复发,华佗提出了要想根治就要打开头颅的治病方案。曹操担心他是要谋害自己而不同意。华佗以关羽刮骨疗毒为例劝说曹操,曹操觉得华佗讥笑他胆小,就将他关进牢狱,长期监禁折磨他。(《三国演义》)
C.焦大是宁国府的老奴,由于以往的功劳情分,宁府的主子们对他另眼相看,不大难为他。他趁着酒兴,先是骂大总管赖二,随后大骂贾蓉、贾政。宝玉听了非常生气,便让下人把焦大捆了起来,用土和马粪填了他一嘴。(《红楼梦》)
D.孙继任、王和甫打算联合实业界同人,合办一个银行,作为他们自己的金融流通机关,并希望将来能用大部分的资本来经营交通、矿山等企业,吴荪甫对于这一提议十分赞同,之后不久便成立了“益中信托公司”。《子夜》
E.曹操采纳许攸的计谋,领兵烧毁袁绍乌巢粮屯,大败袁军,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随后,曹操采用“十面埋伏”之计,在仓亭再次大败袁军。袁绍死后,曹操决漳河水夺取
试卷第21页,总30页 了冀州。后来,曹操用郭嘉的遗计平定辽东,终于统一了北方。(《三国演义》)【答案】(5分)BC 【解析】(B项,“曹操觉得华佗讥笑他胆小”有误,应是曹操认定华佗是来为关羽报仇的;曹操杀了华佗,而不是关进监狱,长期监禁折磨他。C“贾政”应为“贾珍”,“宝玉”应为“贾蓉”)
43.(题文)高中语文新课程必修二“名著导读”部分介绍了巴金的《家》,请根据你对《家》的理解,续写下列空白处。(4分)
《家》是控诉书,巴金控诉了
;《家》是宣判书,巴金指出了
;《家》是进军的雄壮的乐曲,巴金奏出了
。总之,《家》既是旧制度的葬歌,也是。
【答案】参考答案:旧制度旧礼教灭绝人性的罪恶和令人齿冷的污秽 旧制度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
鼓舞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勇敢青年、那个“家”的叛逆者的胜利的前进曲 那一整代进步青年所梦想着的新社会的催生曲 【解析】略
44.根据小说内容在横线上填写适当的词语或句子(4分)
(1)王熙凤心狠手辣,她□□相思局,害死了贾瑞;而□□宁国府则表现了她的精明能干;弄权铁槛寺,又说明了她贪婪无比……
(2)宝玉挨打,黛玉来看望挨打的宝玉,她泪光满面,眼睛肿的桃儿一般,万句言语无法倾诉,仅抽噎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从以下选项中选出一句,填写在横线上,不能填字母)
A.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
B.你从此可都改了罢
(3)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深受贾母喜欢,被留在贾府过夜。第二天吃早饭时,为了哄贾母开心,刘姥姥还未吃饭就站起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说着,却鼓着腮帮子,两眼直视,一直不语。她古怪的表现,惹得上上下下的人先是发怔,然后哈哈大笑起来。
【答案】(1)毒设、协理(2)你从此可都改了罢(3)食量大似牛 【解析】略
45.阅读下面文字,简述王熙凤“弄权铁槛寺”的情节。
此时众婆娘媳妇见无事,都陆续散了,自去歇息,跟前不过几个心腹常侍小婢,老尼便趁机说道:“我正有一事,要到府里求太太,先请奶奶一个示下。”(《红楼梦》第十五回)
试卷第22页,总30页 【答案】铁槛寺老尼净虚为了帮长安府太爷的小舅子抢亲,答应给熙凤三千两银子;凤姐便通过关节暗地使长安节度云光逼婚,结果迫使一对青年男女自尽。凤姐说她是从来不信什么阴司地狱报应的,凭是什么事,她说要行就行。她假借贾琏名义,做成这一笔肮脏交易,贾琏并不知情。
【解析】本题考查对名著重要情节的掌握。王熙凤“弄权铁槛寺” 是《红楼梦》第十五回的情节。此情节很好地展现了王熙凤狠毒的性格。凤姐带着宝玉、秦钟到馒头庵(水月庵)歇息。庵内老尼将张财主先把女儿许配守备之子,后又贪财再度许配给李家之事告诉凤姐,凤姐开价三千两,答应出面助张家摆平此事。不料张家小姐得知父母退了前夫后自缢,守备之子闻讯亦投河自尽。张李两家人财两空,凤姐坐享三千两。(题文)名著阅读。(共10分)
46.(小题1)下列关于《红楼梦》情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E.晴雯不小心害了伤风,嬷嬷请来的新太医胡乱给她开了些药,幸亏宝玉及时发现,重请太医才幸免于难。
A. 时值初春,在湘云的提议下,诗社议定将“海棠社”改作“桃花社”,黛玉为社主。复社后第一次填写柳絮词,湘云所作之诗最好。
B. 宝玉因又看见晴雯补过的那件雀金裘生发物在人亡的伤感,便点了一炷香,填了一首《芙蓉女儿诔》以寄托自己的哀思。
C. 贾母死后,鸳鸯万分悲痛,当天便以死殉主。贾政嗟叹后命贾琏买棺盛殓,随贾母葬,以全其心志。
D. 凤姐患病,一时难以痊愈。王夫人便让李纨、探春一同照管园中事物,又请来宝钗帮忙,“托她各处小心”。
47.(小题2)探春具体采取了什么措施改革大观园?效果如何?(100字左右)(5分)答:
【答案】 46.47.BC 【小题2】【小题2】探春树立威望后,采取开源节流的办法①,先是取消了宝玉、贾环等人学里的纸笔费①,免掉了姑娘们的头油脂粉钱①;而后,把园中的花草、树木、稻田等承包给园中的仆妇,多劳多得①。下人欢欣鼓舞(高兴),每年也省了四五百两银子的支出① 【解析】
试卷第23页,总30页 46.47.B.《芙蓉女儿诔》并非此时所作;C.在辞灵之日以死殉主,并非在贾母死之日殉主。
【小题2】【小题2】5分
48.(题文)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贾珍便忙向袖中取了宁国府对牌出来,命宝玉送与凤姐,又说:“妹妹爱怎样就怎样,要什么,只管拿这个取去,也不必问我。只求别存心替我省钱,只要好看为上;二则也要同那府里一样待人才好,不要存心怕人抱怨。只这两件外,我再没不放心的了。”
这段文字选自《红楼梦》第十三回。由于秦氏去世,宁府人手不够,事务又极其繁杂,贾珍便拄着拐杖去请凤姐来协助办理丧事。凤姐知道这是一个表现的好机会,心里十分乐意,征得王夫人同意后便应承下来。
B.宝玉与秦钟二人同来同往,同坐同起,十分亲密。后来他们与家塾中香怜、玉爱二人相知,惹得同窗金荣等人十分嫉恨。一次,趁贾代儒不在,金荣便与秦钟、香怜等争斗起来。后来在李贵等几个大仆人的喝令调停下,金荣被迫向宝玉作了揖;宝玉仍不依,最后金荣只得向宝玉磕头赔罪才算了事。
C.荣府贾政生了一个公子,一落胎胞,嘴里便衔了一块玉来,就取名作宝玉。贾宝玉两周岁时,贾政想试一试他将来的志向,便将各种物件摆了无数,让他抓取。谁知他一概不取,伸手只把些脂粉钗环抓来。贾政大怒,说他“将来酒色之徒耳”,但贾母还是把他当命根一样看待。
D.黛玉笑道:“你又在我跟前弄鬼.趁早儿给我瞧,好多着呢。”宝玉道:“好妹妹,若论你,我是不怕的。你看了,好歹别告诉别人去。真真这是好书!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一面说,一面递了过去。
三月桃花开时,宝玉在大观园里偷偷阅读《牡丹亭》,被黛玉发现了。后来黛玉也认真阅读记诵起来,二人还各借《牡丹亭》里的词句表白、打趣。宝玉自比为柳梦梅(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比黛玉为杜丽娘(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
E、说毕,赌气回房,将前日宝玉所烦他作的那个香袋儿——才做了一半——赌气拿过来就铰。宝玉见他生气,便知不妥,忙赶过来,早剪破了。
贾政亲自视察并赐题各处匾额。宝玉随贾政和众清客同行,在众人面前大显其才,深 得众人人赞许。结束后,小厮们因宝玉心情好,便将他身上佩带的饰物都抢了去。黛玉以为自己送他的荷包也没有了,便赌气把正在做的香袋剪碎。宝玉急忙把戴在里面的荷包取出,黛玉才后悔自己的莽撞。
试卷第24页,总30页 【答案】BD 【解析】B、金荣是向秦钟作揖磕头;D、他们看的是《西厢记》,宝玉自比为张生,比黛玉为莺莺。
49.(题文)填空。(6分)
1.古代诗文有许多抒发人生感慨的名句,如屈原《离骚》“唯草木之零落兮,____”;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____”;杜甫《登岳阳楼》“亲朋无一字,____”;苏轼《赤壁赋》“哀吾生之须臾,____”。
2.《我与地坛》是当代作家____的一篇自传性散文名作。
3.巴尔扎克用总标题为《____》的一系列小说,反映了社会剧烈变革时期的法国生活。【答案】
恐美人之迟暮
朝如青丝暮成雪
老病有孤舟
羡长江之无穷
史铁生
人间喜剧
【解析】考查名篇名句。分别出自教材背诵篇目,题材、体裁、册次均有兼顾。50.(题文)下列各项中,对《红楼梦》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宝玉、宝琴、岫烟、平儿四人正好同一天生日。众姐妹在芍药栏里备下酒席,喝酒玩闹。行酒令时探春被罚了好几杯。散席时探春不见了,后被发现醉卧在一个石凳子上,四面芍药花落了一身,蜂围蝶绕。众人扶唤起探春,探春口中犹做酒令。
B.晴雯被逐出大观园,回到家中,卧床不起。宝玉前去探望,她向宝玉诉说自己早知今日,也不如此痴心傻意,并夺过剪刀将指甲齐根铰下,将贴身穿着的旧绞袄脱下,与指甲一起交与宝玉,并要宝玉把袄儿脱下让她穿着带进棺材。当夜晴雯死去。C.宝玉丢玉之后,终日糊涂,贾母等人决定让宝玉娶宝钗来冲喜。袭人怕这会伤了三个人,凤姐献调包计。宝玉听说要娶黛玉,身子也健旺起来。娶亲之夜,看到喜娘是雪雁,十分高兴。洞房时才得知新娘竟是宝钗,竞糊涂得更加厉害了。
D.傻大姐在园中捡到绣春囊,被邢夫人撞见。邢夫人将其交给王夫人,王夫人令凤姐和王善保家的一起抄检。在怡红院,晴雯愤怒地倒出了所有东西,并无私弊之物。在探春室内,探春不但顶撞凤姐,还打了王善保家的一记响亮耳光。最后在迎春房中,查出了司棋与潘又安互赠的私物。
【答案】A 【解析】“探春”错,应该是“湘云”
四、句子默写
试卷第25页,总30页 51.默写
(1)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_________。(《沁园春 长沙》)(2)鹰击长空,鱼翔浅底,___________________。(《沁园春 长沙》)(3)___________________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刺秦王》)(4)______________________,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再别康桥》)(5)她静静地远了,远了,_____________,走尽这雨巷。
【答案】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万类霜天竞自由
风萧萧兮易水寒
揉碎在浮藻间
到了颓圮的篱墙
【解析】试题分析: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峥嵘”“霜”“竞”“萧萧”“揉”“浮藻”“颓圮”“篱墙”等字要理解字义去记忆。点睛: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三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雷雨》(节选)回答小题(8分,每小题2分)周朴园:(惊愕)梅花? 鲁侍萍:旁边还绣着一个萍字。
周朴园:(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 鲁侍萍:我是从前伺候过老爷的下人。周朴园:哦,侍萍!(低声)是你?
鲁侍萍: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周朴园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照片,又望侍萍。半晌。周朴园:(突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侍萍:不是我要来的。周朴园:谁指使你来的?
鲁侍萍:(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周朴园:(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鲁侍萍:(悲愤)我没有找你,我没有找你,我以为你早死了。我今天没想到到这儿来,试卷第26页,总30页 这是天要我在这儿又碰见你。……
周朴园:从前的旧恩怨,过了几十年,又何必再提呢? ……
周朴园:我看过去的事不必再提了吧。
鲁侍萍:我要提,我要提,我闷了三十年!你结了婚,就搬了家,我以为这一辈子也见不着你了;谁知道我自己的孩子偏偏要跑到周家来,又做我从前在你们家里做过的事。52.联系全文,对“柜上的相片”理解不当的一项是()(2分)
A.深切真挚的怀念
B.十分自私的怀念
C.掩饰罪恶的怀念
D.极其虚伪的怀念
53.周朴园反复提到“过去的事情不必再提了”,对其目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害怕侍萍越说越伤心,哭坏了身体。B.担心侍萍提起往事,被周萍知道后背叛他。C.害怕人们知道他不光彩的过去。D.内心愧疚,觉得对不起侍萍
54.联系全文,对周朴园认出鲁侍萍前后的情感变化概括正确的一项是()(2分)A.从“怀念、痛悔”到“怒斥、感化、补偿”。B.从“伪善、掩饰”到“威胁、欺骗、收买”。C.从“怀念、惊恐”到“认错、后悔、安抚”。D.从“仁慈、惊恐”到“怒斥、欺骗、后悔”。
55.对这个片段的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2分)A.这段对话把周朴园和鲁侍萍之间的矛盾公开明朗化了。
B.侍萍的突然出现,使周朴园很快意识到,这将危及到他的名誉地位,他陡然间变得冷酷无情起来。
C.鲁侍萍的话表现了她的刚毅,但她还不能揭示自己为什么三十年来受了那么多苦,所以自认为是“不公平”的命造成的。
D.周朴园说:“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其意是:三十年了,你还在思念着我,你终于见到我了。
试卷第27页,总30页 【答案】 52.A 53.C 54.B 55.D 【解析】
52.怀念有其真实的一面,但更多的是虚伪。他更怀念对他没有威胁的照片中的人。53.因其自私,他更担心他自己。
54.周朴园做为资本家,惯用的手段就是威胁、欺骗、收买。55.他一直怕鲁侍萍提起过去,怕人们知道,怕会勒索他。
六、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从来中国小说,十九以喜剧散场。其能破此习惯者,不能不首数《红楼梦》。说者对于此事,一半归功曹雪芹,一半归功续后四十回之高兰墅,吾以为红楼之得传,初固毋待于后四十回之绩,然真正赚得天下后世儿女一副眼泪者,一大半在后四十回。天下莫不知有曹雪芹,知高兰墅者果有几人。若高氏者可又谓曹氏之功臣矣。
文章而言创作,非难。文章而续人之业,实难。何则?盖续人之作,我有笔墨,不能写我欲说之话,我有思想,不能发我欲说之主张。必以我之心,置人家心腔中,而代为思之书之发挥之,始得无咎。如此续书,能吻合原人之意,已觉不易,况传之后世,赚得天下儿女一副眼泪乎?高所续红楼梦四十回,其写王熙凤,史湘云,甄香菱等人,虽未能合曹雪芹之原意,而宝玉之走,黛玉之死,袭人之嫁,宁国府之被抄,以及惜春一大部分人之下场,皆能与前八十回之草蛇灰线,水乳无痕。不但此也,其言语动作,甚至一小习惯,一口头语,亦莫不然。写贾政仍是贾政,写王夫人仍是王夫人,写宝玉等一切人物,仍是宝玉等一切人物,至其一样注重白描,犹余事也。然则其绞脑滴血,对前八十回之诵习揣摸,果至何等程度哉?
冥冥之中,曹是否引高为知己,吾不得而知。若俞仲华之于施耐庵,关汉卿之于王实甫,则真应对高而自愧矣。人生得一知己难,求得为文一知己尤难。吾于曹高之事,不禁长叹焉。
(选自张恨水《文论语丝》)
56.作者为什么说“若高氏者可又谓曹氏之功臣矣”?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6分)57.解释第二段中的“草蛇绳灰”的含义。(3分)
58.高鹗所续《红楼梦》在情节安排上与曹雪芹原先的意图有较多出入,请结合王熙凤
试卷第28页,总30页 和香菱的
判词进行分析说明。(6分)
王熙凤判词: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生此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衰。香菱判词: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答案】
56.①绞脑滴血,诵习揣摸前八十回,续写基本吻合原人之意;②续写《红楼梦》,赚得天下后世儿女的眼泪;③人物特点上注重一贯性,甚至言语动作习惯都不忽视;④手法上与前八十回一样注重白描。(答对三点即可,每点2分)
57.指《红楼梦》前八十回在人物、情节等方面的或明或暗的线索和迹象。(3分)58.“一从二令三人木”基本意思是王熙凤最后被贾琏休弃,续书结局是王熙凤在贾府病死,与
与曹氏原意不同。(3分)
“两地生孤木”寓指夏金桂。判词后两句意指香菱最后被夏金桂虐待致死,续书写香菱最后被扶正,与曹氏原意相反。(3分)【解析】 56.
试题分析:归纳内容要点的方法:①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在具体的文章中,概括性的语句与具体的叙述描写或阐述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②分析相关文字的层次,这是为了防止内容要点的遗漏。③提取精要,独立归纳,这是要求考生根据要求,认定范围、提取精要,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分析可知,作者说“若高氏者可又谓曹氏之功臣矣”,因诵习揣摸前八十回,续写基本吻合原人之意;赚得了天下后世儿女的眼泪;人物特点上注重一贯性;手法上也注重白描等。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57.
试题分析: “文中重要概念”,是指对文章的思想、观点、情感等起重要作用的概念。“理解文中重要概
念的含义”,是指根据具体语境准确领会文中重要概念的意义,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每一个概念都有其内涵和外延。分析可知,第二段中“草蛇绳灰”运用了比喻的方式,蕴含了《红楼梦》前八十回在人物、情节等方面或明或暗的线索和迹象。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58.
试卷第29页,总30页 试题分析:该考点包括作者和高鹗的基本观点、思想情感倾向。评价,要认真梳理,全面把握其要素
和倾向,找出文中支持自己观点的相应材料,然后作出自己的合理判断。分析可知,王熙凤判词中“一从二令三人木”,曹意是王熙凤最后被贾琏休弃,续书是王熙凤在贾府病死。香菱判词中“两地生孤木”指夏金桂。曹意指香菱最后被夏金桂虐待致死,续书是香菱最后被扶正。以上两点在情节安排上都与曹雪芹原先的意图有出入,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合情合理即可。
考点: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试卷第30页,总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