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江苏高教:社会资本对高等教育公平的负面效应及其消弥分析(最新稿)
社会资本对高等教育公平的负面效应及其消弥分析
钟云华
(长沙学院经济与管理系, 湖南长沙, 410003)
摘要:目前学术界与实践界过分强调社会资本的正向功能,而忽视了其负面影响。研究发现不同社会阶层的子女,由于拥有的社会资本存在数量与质量差异,导致在高等教育起点所获入学机会的数量与质量、高等教育过程中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的积累、高等教育结果所得就业机会的数量与质量都差异显著,社会资本对高等教育起点、过程与结果公平都有负面效应。这种负面效应的发生机制有资源获取与资本转化两种,前者对外面向社会结构且显性,后者对内面向行动者且隐性。消弥社会资本对高等教育公平的负面效应,政府需调整与完善公共教育政策,社会缩小各社会阶层的社会资本差距,高校积极培育大学生的社会资本。
关键词:社会资本;高等教育公平;负面效应;政策优化
The Analysis on Negative Effects of Social Capital on the Equity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its Elimination
ZHONG Yun-hua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Changsha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03, China)Abstract: At present, the academic and practical circles put too much emphasis on the positive function of social capital, but ignored its negative influence.The study found that children of different social strata, due to the difference of owned social capital quantity and quality , resulting at the starting point of higher education received admission opportunity of quantity and quality,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human capital and social capital accumulation,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results from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The social capital has a negative effect on the starting point, the process and the result of the higher education.The occurrence mechanism of this kind of negative effect has two kinds of resources acquisition and capital transformation, the former is the social structure and the dominant, the latter is the inner face of the actors and the hidden.To eliminate the negative effect of social capital on the equity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government should adjust and perfect the policy of public education,the society narrow the gap of social capital between different social strata, the university should actively cultivate the social capital of college students.Key words: social capital;equity in higher education;negative effect;policy optimization 作者简介:钟云华(1980-),湖南武冈人,长沙学院经济与管理系副教授,管理学博士,主要从事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大学生非正规就业的社会排斥风险及其发展性对策研究”(15YJA88076)、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扩招后大学生求职中社会资本效用变化的机理及就业政策调整研究”(XJK014AJG002)与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4M552137)的研究成果。
一、问题的提出:社会资本只有正向功能吗?
从理论研究来看,布迪厄(Piere Bourdieu)首次提出“社会资本”概念之后,经科尔曼(James Coleman)、普特南(Robert D.Putnam)、林南(Lin Nan)等学者的不断深化,社会资本理论已从社会学向其它学科不断扩散,并在解释经济社会发展、家庭和青年行为问题、共同体生活、民主与治理、求职等问题时展示了强大的解释力,受到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有研究者(Elinor Ostrom,2003)甚至称关于社会资本的研究已形成一种“流行的狂热”。绝大多数研究者认为,社会资本是社会关系网络及嵌入其中有价值的社会资源之和,可以帮助个体现实工具性目标,不管在社会发展等宏观层面还是在个体求职等微观层面都具有重要的正向功能。20世纪70年代以后,社会资本理论被引入到我国教育研究领域,并诞生了一系列富有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的成果,相关学术发表不断增长。笔者以“社会资本”与“教育”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进行搜索,发现相关学术论文从1971年的1篇增加到2015年的1441篇,合计16199篇,增长速度非常快。与国际研究潮流一致,国内这些研究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研究者研究过程中持有肯定性价值判断,着重突出社会资本的正向功能,探讨社会资本对个体、组织或社会实现某项工具性目标的正向作用。孰不知,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及物质资本一样,在为某些人提供机遇与方便的同时,从宏观范围来看也给另一些人带来了限制与不便,具有负面功能,而且这个负面功能“理应成为社会资本研究领域的重要问题与研究方向”。从社会实践来看,教育公平尤其是高等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高等教育扩招以后,我国高等教育公平总体而言在不断增长,但在某些领域、某些环节却有所恶化。我国高等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扩招后不断下降,导致了高等教育公平也在不断滑坡,对整个社会公平与社会流动性增长都产生了不利影响,不利于开放、共享社会的建设。“龙生龙,生凤,老鼠的儿子打地洞”就是对这种现象的生动反映。在社会公众与相关媒体对这种社会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时,有共识的一个重要负性因素就是社会资本。鉴于理论研究对社会资本的负面研究关注不多、实践界又不断反映社会资本对高等教育进行侵蚀,本文着重分析社会资本对高等教育公平有没有负面效应、发生机制与消弥对策三个问题。
二、社会资本对高等教育公平负面效应的表征
高等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延伸和集中体现,主要指每一个受教育者在高等教育活动中都能受到公平的对待和评价。目前有关高等教育公平的分类中,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最为常见也最为社会各界所接受。故本文主要从起点公平、过程公平与结果公平三个维度探讨社会资本对高等教育公平的负面影响。
1.社会资本对高等教育起点公平的负面影响
在知识经济时代,是否接受高等教育与接受什么质量的高等教育已成为个体发展程度的重要影响因素。因而确保高等教育机会在各个社会阶层之间进行合理分配,甚至适当向弱势社会阶层倾斜,是提升高等教育起点公平的重要手段。但是,优势社会阶层为了维持自身“再生产”,借助社会资本优势,利用高考加分政策、自主招生考试、高考移民等制度的漏洞,[2]
[1] 制约监督机制不周和运作过程不透明,通过各种办法寻找关系、制假材料、假证明、甚至假分数来获得高考政策性资源,非法占有他人的资源,争夺高等教育机会。弱势社会阶层由于社会资本的制约,很难为子代提供弥补子代能力的其他资源,因而在优势社会阶层追求优质高等教育机会的时候,只有通过鼓励子代苦读设法获得最基本的高等教育机会。阿瑟.奥肯曾对这种现象做了生动概括,“当一些人面前障碍重重时,另一些人已经率先起跑了。各种家庭社会资本拥有量不同,使得这场赛跑并不公平”。
社会资本对高等教育机会公平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等教育机会数量“显性”不公平。高等教育扩招以后,随着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总量的不断增长,不管是优势社会阶层还是弱势社会阶层的子女,获得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绝对数量都在增加,数量不公平有下降趋势,但前者的相对增长速度仍然要高于后者。如果把不断增加的高考弃考人数(2014年近百万人,大多来自弱势社会阶层)考虑进来,则高等教育机会数量不公平会更低。二是高等教育机会质量“隐性”不公平。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以地方高校为主体的大众化,高水平大学的招生数量扩招前后基本没有变化,优势社会阶层会不遗余力利用自身的社会资本优势帮助子女获得高水平大学的优质高等教育机会。有研究发现,社会上层子女就读于一般本科和重点本科的机会分别是社会下层子女的4.4和8.2倍,且分别在0.05和0.001的显著度水平上显著;有媒体报道,扩招以来农村小孩进入高水平大学的机会大大减少,以北京大学为例,2000--2010间农村生源仅占10%,而80-90年代这一比例是30%。
2.社会资本对高等教育过程公平的不良作用
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交往对象以及凭此获得的教育资源对其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积累有重要的作用。“特以类聚,人以群分”。齐美尔(Georg Simmel,1908)的“同质交往”论断认为,观点、爱好、出身、年龄、家庭背景等相同或相近的人交往可能性会更大;劳曼(Edward O.Laumann,1966)的“交往同质性假设”也指出,人们喜欢和彼此相似的人交往。在大学校园中,来自于弱势社会阶层且先赋性社会资本比较匮乏的大学生,由于先天文化的劣势与现代社会交往技巧弱势,倾向于与先赋性社会资本也比较欠缺的同质群体进行社会交往,必定限制其后致性社会资本的积累,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进行较小规模的同质性社会交往,导致自身社会关系网络规模过小,社会关系网络的异质性低;二是与自己地位相似的人交往较多,而与比自己地位高的人(比如老师、社会人士)交往较少,导致社会关系网络顶端过低;三是社会网络中成员地位、价值观、信息类似,致使社会关系网络中流动的社会资源数量少,重复度过高,工具性价值不大。
社会资本在个体人力资本的形成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必要的社会资本是人力资本生成的前提条件。大学生活也充满了未知与各种疑问,来自社会资本丰富家庭的大学生会得到更多的关心与指导,有时甚至可以动用社会资本请求大学老师为其进行专业咨询或提供某种学习资源,更易取得学业上的成功。而与此相反,来自于社会资本匮乏家庭的大学生,自己很有可能就是整个家庭阅历最丰富、眼界最宽者,无法获得相应的大学生活指导或学习资源;进行同质性小规模社会交往也不利于其获得不同的学习信息,了解知识前沿与发展动态,借
[5]
[4]
[3]鉴他人的学习方法、模式与经验,从而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人力资本积累也处于劣势。
3.社会资本对高等教育结果公平的负性影响
高等教育结果公平是指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后,相同人力资本的大学生应在劳动力市场中获得相似的回报。但高等教育扩招后,随着大学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不断加大,对高等教育结果公平造成了损害,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社会资本损害大学生就业机会公平。按照人力资本理论,由于人力资本具有生产功能与资源配置功能,劳动力市场中的就业机会应该优先给予那些人力资本丰富的个体,以此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而实际的情况是,随着大学毕业人数日益增多与经济下行趋势加大,就业机会越来越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在一定时间与空间内,社会资本越丰富的大学生,越有可能凭借社会资本获得就业信息甚至是就业机会,人力资本的价值因此大打“折扣”。钟云华(2011)的一项实证研究发现,大学生的社会网关系络规模越大,拥有的社会资本数量越丰富、质量越高,就更有可能在不发达且分割的劳动力市场上顺利就业,在相同时间内社会资本丰富的大学生获得就业机会的概率是社会资本贫乏大学生的1.8倍,且通过显著性检验。
二是社会资本破坏大学生就业质量公平。高等教育扩招以来,社会资本越来越成为决定大学生就业质量高低的关键因素之一。导致许多社会资本缺乏的贫困大学毕业生(以下简称贫困大学生)不能就业或只能低质量就业。麦可思(2013)的调查发现,社会资本匮乏贫困大学生在主要劳动力市场就业的可能性只有44.8%,平均月薪与就业满意度比社会资本丰富的非贫困大学生分别低654元与24%。[7]实际上,不只是在经济收入,社会资本丰富的大学生通过社会资本获取信息或施加影响等方式,往往在工作环境、人职匹配、工作满意度与职业前景等反映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方面,也要优于社会资本匮乏的大学生。
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影响的不断增大,使得人力资本的光环被遮挡、功能被“屏蔽”,不断增长的“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官二代”、“富二代”、“穷二代”相关报道就是对这种现象的深刻反映。这不仅容易引发社会问题,而且导致社会底层群体投资高等教育的热情锐减,社会阶层进一步固化。
三、社会资本对高等教育公平负面效应的发生机制
在高等教育扩招、经济下行与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的宏观背景下,社会资本对高等教育公平产生负面影响的机制有两个,一是资源提供直接机制,二是资本转化间接机制。
1.对外面向社会结构的直接机制:资源获取
资源依附理论认为,任何个体或组织,都不能实现资源完全自给,开展任何社会活动都需要与环境进行资源交换,这样才能存在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个体或组织获取资源能力的差异,也决定了其生存与发展的差异。按照资源依赖理论,个体能否获得高等教育机会、怎样利用高等教育机会以及得什么的高等教育结果,也与个体能够获得多少以及什么质量的社会资源有关。社会资本是社会关系网络中及嵌入其社会资源之和,在“锦标赛”式的社会活动中,社会资本丰富的个体,在自身拥有的社会资源不足以完成某项目的性行动
[8]
[6] 时,会通过自身的社会资本对外从社会结构中获取社会资源,并最终实现目的性行动。
个体接受高等教育,两种资源比较稀缺。一是信息。由于我国信息市场仍不发达,信息不对称现象非常普遍。社会资本丰富的大学生可以利用自身的社会关系网络优势,获得高校排行、学科特色、专业需求、学习信息和劳动力市场就业需求等一系列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不断调整自己的方向、社会交往对象与行为,从而使自身更符合体制需求与市场需求。二是影响。“关系本位”下的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也是一个“面子”社会。谁有“面子”,谁就有影响,就能解决一些别人不能解决的难题。故通过社会关系网络获得“面子”或影响的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会得到更多的关注与帮助,从而得到更快更好地发展。当然,大学生通过社会关系网络获取社会资源时,一种是其社会网络成员具有自身需要的资源,可以直接提供给大学生,可以称之“社会资源直接提供者”;另一种是大学生的社会关系网络成员长不拥有大学生所需要的社会资源,需要利用成员的社会关系网络来间接获取社会资源,从而成为“社会资源间接提供者”。
2.对内面向行动者个体的间接机制:资本转化
布迪厄(Pierre Bourdieu,1991)的资本转化理论认为,资本可分为经济资本、人力资本、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尽管四类资本有各自的功能及制度化形式,但它们彼此联系、相互转化。[9]在大学这个“场域”中,个体上述四类资本的总量与结构,基本上界定了他们在“场域”中活动的轨迹与发展的可能性。[10]因此,当个体在大学“场域”中为了实现某种工具性目标时,其实现路径有资本积累与资本转化两条,前者是为了增加某类或四类资本的数量,后者是将拥有丰富的某类资本转化为另外一种或几种比较贫乏的资本。
随着高等大众化的不断推进,我国个体进入何种大学“场域”以及取得什么结果,实际上也是由个体拥有的资本总量与资本结构界定的。个体接受高等教育有教育开支(经济资本)、学习能力与身心素质(人力资本)、文化素养(文化资本)以及必要的人际交往(社会资本)等要求,四类资本越丰富者,往往在大学“场域”中就越具有优势。但是,各社会阶层拥有四类资本的总量与结构差异较大,优势社会阶层不仅资本丰富,而且结构更优。当其子代在获得或接受高等教育时面临人力资本或文化资本不足时,他们就会策略化利用资本转化,将丰富的社会资本转化为人力资本或文化资本,弥补其子女某类资本不足的困境,帮助子女获得更好的高等教育机会、更好的学业表现与高等教育结果。实际上,这个过程也就是优势社会阶层通过自身丰富的社会资本帮助其子代获取更多、更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从而通过高等教育这种合法机制实现“自身再生产”的过程。与此相反,弱势社会阶层社会资本匮乏,当其子女获得或接受高等教育面临其他资本不足时,无法将社会资本转化为其他种类资本,通过高等教育向上社会流动面临困难,最终结果也是无奈实现“自身再生产”。
当然,资源获取机制与资本转化机制并不是非此即彼的,而是相互进行,彼此嵌入的,只是前者面向社会结构更显性,后者面向行动者个体更隐性。而且,由于高等教育起点、过程与结果需要不同的资源与资本,所以社会资本在不同阶段高等教育公平的影响,机制不同;即使机制相同,也存在程度的差异。
四、社会资本对高等教育公平负面效应的消弥之策
高等教育公平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最重要的目标之一,是保障各个社会阶层子女权益、促进社会流动与激发社会活力的重要前提,也是提升人力资本与促进开放共享社会建成的重要手段。因此,针对社会资本对高等教育公平的负面效应,可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消弥。
1.政府:调整与完善相关公共教育政策
消弥社会资本对高等教育公平负面作用的根本对策,需从公共教育政策的角度减小社会资本的作用空间。一是完善现有公共教育政策,破除或减小制度漏洞,优化各类公共教育政策执行流程,增加公共教育政策招行的透明程度,让各种高等教育资源的分配使用都有规可依、有章可循,“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比如增加985或211高校中农村生源的比例、提高自主招生政策与高考加分政策的透明程度、严禁高考移民,减少社会资本对高等教育起点公平的影响。二是制定新的法规或增加新的条款,保障各类基本公共产品的供给,弥补社会资本缺乏者的劣势,确保其通过正式渠道获取高等教育过程所必需的各类资源。比如完善学生资助政策,制定专门的《助学贷款法》或在《教育法》中关于助学贷款的条款,提高助学贷款的覆盖面,增加助学贷款的资助额度,保证贫困大学生“应贷尽贷”,不会因为被非贫困大学生社会资本优势“挤贷”而在高等过程中缺少必需的经济资源,增加高等教育过程公平。又如,政府应该建立相应的大学生就业信息发布平台,让劳动力市场信息充分、方便可得,降低大学生通过社会资本收集就业信息的需求;增加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面试时的透明程度,加强监督,遏制个体通过社会资本施加影响,提高高等教育结果公平。
2.社会:缩小各社会阶层社会资本的差异性
不同社会阶层拥有的社会资本在数量与质量上存在较大差异。优势社会阶层更接近权力中心,其社会关系网络更宽更密,网络中流动的社会的社会资源也越多越优质;而与此相反,弱势社会阶层拥有的社会资本数量与质量都要差。因此,从社会这个宏观的角度来看,消除社会资本对高等教育公平负面影响的一种积极措施,就是尽量平衡各个社会阶层或社会群体之间社会资本的差异性。一是促进社区融合。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社会流动人口不断增加,社区中的“陌生人”越来越多,人与人之间的真心交往不断越少。社区应搭建相应平台,让社区中拥有不同数量与质量社会资本的各个社会阶层进行社会交往,并社会交融合这个目标不断靠拢。从而一方面扩大弱势社会阶层的社会关系网络规模,缩小各社会阶层的社会资本差异,促进传统社会资本向现代社会资本转型;另一方面,社区活动过程中优势社会阶层也会将其掌握的一些有关高等教育的信息、资源传递给弱势社会阶层,增加弱势社会阶层对大学“场域”的理解。二是培育促进民间团体、协会、非政府组织、功能性组织的发展,提高这些组织的自主性与自组织能力。一方面,加强这类组织对高等教育公平的监测与不公平的原因分析,同时加强对教育行政部门或高校的监督,确保高等教育资源分配对社会资本“免疫”;另一方面,利用这类组织的网络资源,培育如信任、公共参与、互惠、合作等积极社会资本,为社会资本匮乏的弱势群体的高等教育权利诉求提供组织依托。
3.高校:培育大学生的社会资本 高校需充分认识到,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各种制度的完善仍需要较长时间,社会资本较长时期内对高等教育公平产生负面影响将是一个客观事实。高校应基于这个客观事实,认识到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塑造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让接受高等教育者得到素质的提高与人格的完善,应充分利用大学这一独特“场域”,让大学生“学知(learning to know)”“学做(learning to do)”、“学会共同生活(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和“学会做人(learning to be)”。使大学生尤其是社会资本贫乏的大学生,提高拓展和谐人际关系与增加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具体而言,一是改进完善就业指导课教育,及早增强学生拓展社会资本意识。如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讲述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影响的各种因素,从源头上给大学生播下一颗“锻炼社会交际能力,扩大社会关系”的种子,促使其及早产生拓展社会资本的意识;同时根据各专业的特点,指导学生进行生涯人物(对象是相关单位、学长、亲友)访谈,提高大学生社会关系网络拓展能力。二是高校增加社交礼仪教育板块,教授学生社会交往知识、礼仪与技巧,增强大学生获取社会资本的能力。三是开展各类学生活动,在活动中提升学生的各类能力并构建良好的校内人际关系;同时结合实习基地建设,组织学生加强对外交流,给学生提供到有用人单位和潜在用人单位进行访问、调研与实习的机会,为拓展大学生的社会资本扩大时空范围。
[参考文献] [1][美] 埃利诺.奥斯特罗姆著,龙虎译.社会资本:流行的狂热抑或基本概念[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3,(2):26-34.[2] 林南.社会网络与地位获得[J].社会学(人大复印资料),2003,(8):44-52.[3] 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重大的抉择[M].王奔洲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38.[4] 钟云华,沈红.社会分层对高等教育公平影响的实证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09,(5):18-24.[5] 袁贵仁.农村孩子上重点大学比例偏低
[EB/OL].http://news.sina.com.cn/c/2013-10-***7293.shtml,2013-10-15,2015-1-3.[6]钟云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大学毕业生求职[J].高教探索,2011,(3):140-146.[7]麦可思.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88.[8]马迎贤.资源依赖理论的发展和贡献评析[J].甘肃社会科学,2005,(2):1-5.[9]Bourdieu P.Language and Symbolic Power [ M ](ed),Tompson J.B., Cambridge : Polity Press ,1991.[10] 布迪厄著,包亚明译.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218.联系人:钟云华;联系电话:***;电子邮箱:z1980@163.com 1注:这四个方面的学习被“国际 21 世纪教育委员会”称作为“教育的四个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