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北大本科生在6家世界顶尖咨询公司实习后总结出了这些人生经验(合集)

时间:2019-05-14 16:50: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一位北大本科生在6家世界顶尖咨询公司实习后总结出了这些人生经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一位北大本科生在6家世界顶尖咨询公司实习后总结出了这些人生经验》。

第一篇:一位北大本科生在6家世界顶尖咨询公司实习后总结出了这些人生经验

一位北大本科生在6家世界顶尖咨询公司实习后总结出了这

些人生经验

一个北大普通的本科生,却曾在全世界最顶尖的咨询公司全部实习过(公司包括麦肯锡、波士顿、摩立特、罗兰·贝格、贝恩公司、易观国际、优信咨询、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毕业时不仅获得麦肯锡的分析员职位,同时获得英荷皇家壳牌集团(Shell)管理培训生,现就职于麦肯锡(北京)。相信从下面他发表2年前的文章中,大家可以从中窥探一斑。所谓牛人,不过是一个从不放弃自己梦想,用自己最辛苦的汗水浇灌出丰收的果实的人。The Story of a Paranoid,一个偏执狂的故事 by Victor LIU Sep.2008

我曾掉进无数河流,希望后来人不要重蹈覆辙——谨以此文献给所有关心、帮助、支持过我的家人、老师、领导、同事、师兄师姐和朋友们。章节目录

第1部分:Preface: The Maverick and His Dream 第2部分:Chasing Daylight 第3部分:Straight from the Gut 第4部分:Swimming Across 第5部分:Who Says Elephants Can't Dance 第6部分:Pour Your Heart into It 第7部分:Epilog: 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 为了避免大家阅读麻烦,本文中部分公司名称采用简写 McKinsey – McKinsey & Company BCG – The Boston Consulting Group Monitor – Monitor Group Bain – Bain & Company RB – Roland Berger Strategy Consultants Analysys – Analysys Consulting International Sinosure – China Export and Credit Insurance Corporation, Sinosure Universum – Universum Communications Preface: The Maverick and His Dream 我非常不在意其他人如何评价我,我不为任何人活着,因此别人的评价不会增加或者减少我的效用。如果你认为表扬我或者批评我可以增加你的福利,那么OK,这是一个帕累托改进,我支持你做这种有益的尝试,并感谢你为社会所做出的贡献。——Victor LIU “这是一个特立独行者”——不熟悉我的人往往如此评价我。其实,我只是不太喜欢随大流,不关注其他人的评价,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并且强迫自己不断努力而已。“我从来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我的初中、高中、大学生活都和其他人不同。”这是我对面试官关于我track record问题的回答。

当初中的同学们都在努力学习课程的时候,我翘掉所有课程,把自己关进学校一间小小的办公室里,做完了几乎所有可以拿到的初中物理竞赛题,初中毕业时,我拿着物理和英语两项竞赛的全省第一名进入高中的理科实验班;当高中所有人都在冲击竞赛奖项、为高考而努力奋战时,我独自一人在不到10平方米的学生会办公室里整理编写出40多万字的学生会制度化建设材料,高中毕业时,我手握中央电视台2个英语竞赛的全国前

二、美国高中交换经历、3个省级和国家级科技创新大赛奖励,以全国十佳、省级优秀学生的身份获得北京大学保送生的资格,进入这个待了4年的园子。我是带着梦想来的——继续自己的学生工作,4年以后去某个牛校读个PhD……正如刚进高中时的踌躇满志——物理国际奥赛金牌。3年后,结果也跟高中几乎一样——所有当初设立的目标没有一个实现,但却在另外的领域发现了自己的兴趣,并且最终有了一个还算不错的出路。

这是一条布满荆棘的道路。从2006年秋天开始到2008年秋天,我15次申请McKinsey、BCG、Monitor、RB、Bain五大咨询公司的实习或全职职位,只有4次成功。曾无数次地被击倒又站起,因为我坚信,只要有梦想、只要不断努力,就能有好的结果。我在北京夏天的酷暑中奔波于两个实习的公司之间。当其他人都在享受空调时,我每天拿着40圆人民币的补贴,挤3个小时的公车上下班。

我把自己关在屋里,拼命啃着那些案例和方法论。当其他人都在享受暑假时,我看到“strategy”、“structure”、“market”、“profit”就想吐。

去餐厅吃饭,喜欢看菜单上的pricing,喜欢看服务的process;上课,喜欢看老师课件的layout,看完后开始独自苦思冥想可以如何改进这些东西。走在路上,喜欢看各种各样的店招;去超市,看产品的包装、陈列,然后开始思考它们的branding和marketing。

有人说我患上了强迫症、有人说我是paranoid、有人说我是maverick。

只因心中有梦。Chasing Daylight

如果现在的我是所谓的“牛人”的话(其实很反感这种称呼),我相信任何“牛人”的背后都有些难为人知的事情而且并不那么耀眼甚至灰涩。——Tow,《生活:依然奔跑在路上》 一的开始是在迷茫和慌乱中度过的。关于那段日子发生的事我总不愿多提,总之是一个痛苦抉择的过程。不过有三个人我一定要特别感谢,凯哥、健哥和龙哥,谢谢你们的关照!小弟让你们失望了,对不起。

在反复思考、反复权衡之后,做出了上大学以来第一个最正确的决定——辞去所有的学生“干部”工作(当然因为客观原因拖到第二学期才全部执行完)。我至今记得,那天是2006年3月4日,距我开始担任学生干部4567天,很好记的一个数字。这个数字承载着我太多或是美好、或是艰辛的回忆。辞掉工作后生活开始变得悠闲起来,除了上课几乎没有任何事情想做,也没有任何事情可做。于是和女友在未名湖边盖满我们的脚印,吃遍北京大大小小的街道中大大小小的餐厅,通宵K歌(她唱我听)。没有烦恼,更没有追求。

学期结束,除了坚定和我在一起的女友和一个看起来还不错的GPA,我什么都没有。(当然,我更愿意理解成“除了一些次要的东西,我什么都没失去”。)冬去春来。新的一学期开始了。

我开始心慌,觉得再这样下去要出大问题。我的头顶好像笼罩着一大片乌云。难道我的大学就这样了?!

于是去老法学楼顶层的办公室找导师谈话。与这位学识渊博,曾在美、英、澳三国求学的老师的谈话内容已经不完全记得了,但是导师的意见是明确的——如果不想做学术,就不要去国外读PhD,否则会很痛苦。很快,我做了大学生活中第二个最正确的决定——不出国了,我要工作!

于是,开始漫无目的地搜寻“找工作”的信息,那时的我根本不知道BBS上有“intern”、“job”等等版面可以查找信息,只能通过各种不专业的渠道搜集零碎的信息。曾经和女友一起去某个家教培训机构投过简历; 曾经成为心理学系的“职业被试”,以为那也是一种工作; 去听欧莱雅E-Strat的宣讲会,发现我们这些大一的孩子被忽视,郁闷了很久……

那时我的状态可以用4个字来形容——“无头苍蝇”; 而那时的我则是彻头彻尾的两个字——“无知”。一个偶然的机会拯救了我。

通过某种途径知道有一个“TILIP(Tufts Institute for Leadership and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项目在招人,于是去听宣讲会。那时觉得能去香港实习、美国交流是相当了不得的事情(实际上确实也了不得,见下文),反正也没事,投个简历试试吧。于是有了我人生第一份简历——我至今还留着那份标题是“Resume”、4页的、极其丑陋的所谓“简历”。找老师写了推荐信,买来一个大信封,投到了指定的地方,便不再理会。

我不知道负责的师兄师姐是被我的勇气打动了还是被我的无知逗乐了,我居然收到了面试通知。然后在某个早晨,穿着运动服的我捧着北大的地图找到一个叫“临湖轩”的地方,第一次参加北大的面试(其实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时候面试过一次,不过那个时候还不是北大的人)。估计是因为英语比较好的缘故,居然通过了一面。二面是小组讨论,一个穿T-Shirt的小孩(我)加4个师兄师姐,我也不记得自己说了什么,反正结果是通过了。三面是跟项目负责人见面,一位香港的教授。好心的师兄悄悄提醒我——要穿正装。于是拉上女友去当代买了有生以来第一套正装,跟“机器人”似的(女友原话如此),把西装所有的纽扣都扣上(那个时候不知道西装应该怎么穿,现在后怕,幸好没有买8颗纽扣的西装……)去参加三面,居然又顺利通过了。

最后剩下6个人,除了我这个小孩以外都是师兄师姐,在农园3楼的某包间中和往届参加项目的学长一起吃饭。当时的我真是年少无知,后来才知道,那天10多个人中有2位后来去了Morgan Stanley,1位去了Goldman Sachs,2位去了BCG……(偷偷说,当年的小孩现在到McKinsey了,也算没有给师兄师姐丢脸)

吃完饭,收到邮件——“今年你被拒了,大一的学生不适合参加我们这个项目,让你来吃饭是为了让你对这个项目保持兴趣。非常欢迎你明年再申,为你保留机会。”郁闷了很久很久,没想到当年是这个项目最后的一年……算是一个遗憾吧。不过认识了这么多师兄师姐算是我大学最宝贵的收获。后来这些好心的师兄师姐都不断地指点我,我终生感激他们。2006年4月,在大牛师姐(现在Morgan Stanley)的介绍下和女友一起加入刚刚成立不久的北京大学SIFE团队,成为presenter,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大区比赛。

第二次穿西装,知道了KPMG和HSBC这些公司,知道了原来business world和自己想象的不一样。参加决赛,第一次去上海,远远地望见KPMG亚洲的COO、HSBC中国的CEO等真正的business leader,觉得自己还有那么多需要做。

2006年5月,申请亚洲国际模拟联合国大会主席团,成功,被任命为人权理事会主席。

2006年5月,在大牛师兄(现在Morgan Stanley)的照顾下加入了第一届“京论坛(JING Forum)”,成为两个大一代表之一(另外一个是高中认识的老乡,现在的SICA主席,呵呵)。

在光华楼地下一层005教室中一遍又一遍地排练presentation,通宵跟着师兄师姐们改PPT。开始上联合国网站看那些条约,开始参加模拟联合国会议的规则培训。尝试着查阅那些中国和日本环境问题的资料,似懂非懂地读着……不再通宵K歌,不再无所事事,没有再去过未名湖。开始忙碌,开始喜欢上这种充实的生活。

大一就在这种新生活中结束了。云层突然裂开一条缝隙,透出一缕阳光。我别无选择,只能追逐这若有若无的阳光。Straight from the Gut 我知道我很笨,但是我愿意学。——某位成功的前辈

在我的印象中,大学生活只有大二是无比清晰的。如果说我现在的skill set能够满足一个entry level的consultant的要求的话,这里面的大部分skills都是在大二这一年中历练出来的。

9月,在北大开“JING Forum”的中国部分,然后去日本参加日本部分的会议,见识了很多东西、认识了很多人。10月唯一一次代表北京大学出征,参加CCTV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北京地区初赛第一、复赛第二;全国半决赛第一、决赛第二、总决赛第四。没能给学校争光,跟求职关系也不是特别大,不在此赘述。但是有一句对很多人逆耳的土话我却不得不说——“英语好什么都好办,英语不好什么都不好办。”我的经历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10月,开始担任SIFE北京大学团队的主席,和女友一起带着27个人的团队开始“摸着石头过河”。

这一年得到了太多师兄师姐的指点和帮助,也遇到了无数的困难,不过最终还是挺过来了。

如果要详细写可以再出一篇文章了,大家如果想详细了解的话,去听SIFE北大团队的宣讲会吧(我不是做广告……)。后知后觉地知道了BBS上有一个版面叫“intern”,看见一个叫“The Boston Consulting Group”的公司招一种叫“PTA”的职位,好奇地点开看看,发现几个问题——不知道什么叫“consulting”、不知道什么叫“PTA”、不知道为什么一个Boston的公司要到中国来招人。于是开始上网搜寻,找到BCG的主页,看了看公司的介绍,得出了一个至今想起来都好笑而荒谬的结论——这个公司看起来好像还不错的样子……

于是又投简历,仍然是4页纸,不同的是这时知道标题不能叫“Resume”了,不过改成了花体字的姓名……毕恭毕敬地用大号信封装好,挂号信寄出。然后,自然杳无音信。后来某一天突然开窍,原来这就是大名鼎鼎的BCG,还害怕了好一阵,别因为我的“卡通版”简历上了公司的黑名单…… 我与咨询的第一次接触到此结束,两个字——失败。但是通过这段时间效率极低的research,我却不经意地做了一件无比重要的事——确定了自己的方向——咨询。

大二上的一门职场英语课让我第一次知道了关于职场的那么多知识,比如简历应该怎么写、衣服应该怎么穿、谈吐举止应该如何……我觉得我像一个白痴,看到的一切都是新奇的。于是开始认真地学,把邮件的签名档改规范、在BBS上找模版重做自己的“4页版”简历、知道原来还要写cover letter……进步很慢,但是却很stable。

不停地向各种公司投简历,没有一个回音——也难怪,谁会要一个刚上大二的没有任何实习经历的人呢?

11月,参加Universum公司的一个Focus Group,知道了还有employer branding这个行业,于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给这个公司的老板发了一封邮件,说我很愿意去公司帮忙做事情,谋个打杂的职位。没想到跟老板一拍即合,记得当时在东门外炭中火吃串,算是拿到了人生第一个工作offer。于是cancel掉原定中寒假和女友一起去新加坡的计划(我很愧疚,有机会一定陪你去),一放寒假立刻到上海投奔姑姑家,开始实习。Swimming Across If you are not careful, it can chew you up and spit you out.But if you work hard, you can really hit it big, and I mean, REALLY BIG.——Donald Trump,《The Apprentice》 7月,开始在Sinosure实习,工作的内容是研究几个国家的投资环境,一个3人小组共同写出一份报告。报告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投资风险、行业背景……太多的东西要去学习。那时的我还不会做任何的research,于是开始一点一点学习,在google和baidu上找数据、找信息、找评论文章,在公司的数据库中找行业数据……

每天挤公交车上下班,来回要3个小时,没有空调……回学校经常是8点多,匆匆洗澡以后在闷热的宿舍中煎熬。不久又开始Analysys的实习,好在Sinosure的supervisor很是通情达理,同意我一周到公司1-2天,其他时间在学校工作。Analysys的supervisor也同意我一周到公司3-4天。于是我每天白天去不同的地方,晚上回学校再干另外一个公司的活。

在Analysys做的项目是我至今做得最深入的项目——给Intel公司做某些产品的marketing战略和sales toolkit。独立设计问卷,独自进行电话访谈和面访,独自打车穿梭于北京的各大写字楼中,跟公司IT部门的人谈论我都不明白的问题……回到公司啃Intel发过来的技术白皮书,看那些晦涩难懂的技术术语……

接下来就是跟supervisor一起开client meeting,做PPT改PPT,写最终报告的草稿……supervisor完全把我当成了team的主要成员,而似乎根本没有意识到我是一个没有任何背景、没有任何经验的实习生。这种信任也给了我压力——我做的PPT会直接给客户看,我做的访谈结果会被team完全信任……丝毫不敢懈怠。头天晚上做PPT熬夜到半夜2点,学校太热睡不着又在阳台上站到3点想storyline,早上9点就独自主持focus group,下午整理好会议记录就要在team meeting上汇报……

一个月过去了,投资报告出了雏形,Intel的项目也找到点感觉,渐入佳境。接下来就是不断学习、不断提高,再不断学习、不断提高。

北京的夏天阳光下,40度的高温,我穿着衬衫打着领带穿梭于金融街、国贸、嘉里中心……在沙丁鱼罐头似的718路上思考着、总结着……

暑假的两个月异常艰难,像一个初学游泳的人在浩瀚的海洋中扑腾,不时地呛两口水,但最终还是顺利活着上岸了。Who Says Elephants Can't Dance 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也许是对的。付出总有回报,这句话是一定对的。——Tow,《生活:依然奔跑在路上》 大三眨眼间就开始了,我知道,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正式开始担任SIFE北京大区的公共关系经理,负责SIFE在北京的政府、媒体关系和赞助商联系。

9月,时隔一年之后,再次向BCG投出简历,1周后,向Bain投出简历。

某天,“intern”版上有人报收到了Bain的面试通知,然后又陆陆续续有电话面试……我的电话依然静悄悄,邮箱空荡荡。直到一切又归于平静,我开始怀疑自己。我给一位师兄发去邮件请教:“你觉得我是不是可能不适合咨询?”师兄回复得很快,两句话:“如果自己都不相信自己,就没人能相信你了。不自信的人不仅不适合咨询,而且往往一事无成。” 再次当头一棒,然而这一棒却把我敲醒。

第二天,收到BCG面试通知。周末去的时候真是人山人海,后来才知道,80个人参加面试,最后录取了40个。我是早上第一个面的,面试官很和善,但是我却很郁闷——居然自我介绍都没让我做,一句英语都没说。上来就是一个cold call模拟,然后是用excel求解一个问题,10分钟不到就让我出来了。回家的车上,心都凉透了。

一周过去了,我正在Analysys的办公室做项目的收尾工作,师兄发来短信“祝贺你过了”。10分钟后,电话打来,正式通知我通过了面试,进入BCG PTA pool。我清楚的记得,那是2007年9月25日,中秋节。立刻打电话给女友,晚上奔赴金钱豹……(我承认我过于激动了)

国庆是在美国过的,Goldman Sachs赞助的一个活动,去了以前没有去过的美国东海岸,看了传说中的Niagara Falls,第一次住在New York Hilton,第一次去了传说中的Trump Tower买了一条领带,怯生生地在Goldman Sachs的executive面前做presentation。但是那时的我已经明白,投行不对我的路,因此心里是很平静的。

回国以后接到电话,去BCG上第一个项目。这时已经会一点cold call和desk research了,于是天天在办公室享受着饮料和点心,开心地做着喜欢的事情。BCG是一个很人性化的地方,supervisor很nice。断断续续地做了好几个项目,自己的skills也在不断提升。

期间由于SIFE工作的缘故联系了Monitor的面试官,又辗转建立了SIFE和Monitor的合作关系,认识了不少大牛师兄师姐和咨询师。有时聊到我的发展,半开玩笑地说让我去做PTA吧,也没真当回事。

3个月过去,考完试就回家过寒假。某天正在超市购物,一个电话打来,一通英语,搞得我没反应过来。“Pardon”了一遍才听清楚是Monitor的面试官,想让我帮忙做一个research,在家做一天的远程工作。欣然答应,就这样成为了Monitor的非正式PTA。没有想到的是,在Monitor的工作一干就是一个学期,一共做了7个case,是我投入最多、了解最深入的公司。可惜最终仍然没能有缘,这是后话。寒假开始是又是一年大规模暑期实习招聘的时候。先后投了McKinsey、BCG、Monitor、RB。

寒假期间就接到McKinsey的邮件,通过了Summer BA的简历筛选,邀请笔试。终于可以和大麦过招了,着实激动了一番。

回北京后就是笔试,McKinsey的效率不是一般的高,我从清华五教走到北大48楼的宿舍,洗了个澡,电话就来了,通知笔试通过,第二天电话面试英语。第二天逃了一节课,跟一个某英语培训机构的老外在电话里聊人口迁移对于环境的影响,我才说到第3个point他就打断我说:“I know you have more points, but I think I’ve got what I want, McKinsey people will contact you, good luck.”于是顺利拿到面试通知。噩梦开始了。

那时的我踌躇满志,想着拿到offer以后就能成为Summer BA,然后暑期好好干,直接转正……没想到梦还没开始就碎了。McKinsey一面,我是第一个面的。第一轮,PEI(personal experience interview)非常顺利,但是case卡壳,那是简单的marketing sizing啊!第二轮,面试官一直跟我聊兴趣爱好,先说喜欢的车队再说喜欢的车手,他把case设定为分析F1在中国的发展,都快做完了我才忽然意识到这就是case!面完是早上10点,我一直等到12点,在会议室享用了Domino’s的好吃的pizza,然后被面试官叫出去。他带我进入一个会议室,坐下来,告诉我,机会很有限,虽然我的communication skills是所有candidate当中最好的,但是我的case不够structured,因此希望我再多练练——被拒掉了。首战失利没有引起我应有的重视。接下来BCG因为我在PTA工作中表现不错,免掉了我的pre-talk,直接进入一面,仍然排在第一个面。一面第一个case,完全失败,没有找到问题所在,没有找到解决办法,也没有提出合理的建议;第二个case,面官的style非常特殊,完全是引导式的,上一个问题做不出来整个case都没办法进行下去,压力非常大,整个case也做得非常不理想。不出所料,一周之后收到拒信。后来得到insider information,我的rank是“below average”。

没过多久第二次参加Monitor Summer Intern一面,当时想着“去年都过了,今年还怕过不了?”结果还真挂掉了。一面当天三个面官我都认识,公司安排了一个我最不熟悉的面我。Fit interview不错,case我自己感觉也还可以。面完后忐忑中正想总结去年的经验教训以利终面,不想直接收到拒信。问师兄,一天后告诉我——“case第一题的数算错了,其他一切都没问题。”于是头年进入终面的我被挡在了终面外。噩梦结束,四大咨询中有暑期实习项目的三个全部挂掉,我实实在在地感到了恐慌。

McKinsey还是给了我一个机会,某天刚结束一个项目,累得半死,正在睡午觉,接到McKinsey的电话,说有一个项目需要part-time帮忙,问我是不是愿意去。我迷糊中答应了,结果让我马上就去……于是起床、洗漱、换衣服,第二次到嘉里中心。Supervisor很nice,也很专注于工作,没寒暄几句就直入正题,帮一个内部项目搜集信息。于是断断续续地在公司和学校两边做事,2个月以后项目截止,也没再派活,我以为事情就到此结束了。

大三下学期是上大学以来最忙的一个学期,不仅不停地投暑期实习、不停地被拒,同时也在几个公司来回做case。昨天整理兼职工作和实习的资料,一看吓一跳,在BCG和Monitor参与过的case居然前前后后有11个之多,其中有8个是在大三下学期中完成的。经常是周一接一个项目,周二又来另外一个公司的一个项目。我照例是个闲不下来的人,照单全收,于是造成疲于奔命的情况,白天去公司做一个项目,晚上回来在宿舍再加5个小时的班做另外一个项目。中微考试之前一周还在同时做两个项目,有3天在宿舍几乎除了睡觉吃饭上洗手间都在电脑前做事,做完直接躺下,早上又接着干,连洗澡和洗漱都省了。当时跟朋友笑称我是中国内地第一个实践咨询“50/50”工作方法的“咨询师”。好在supervisor对我的工作还算满意,不过我却真要累趴下了。

这期间了解了很多咨询的工作方式,学了不少方法论,再加上很多supervisor细心地、不厌其烦地给我讲解各种知识,真是学到了不少东西,自己的skill set也在不断建立。这个学期中还看见Bain又在招人,激情已经减退了,cover letter也懒得写了,直接平信一张纸的简历寄过去,没想到2周后的一个下午,直接打了一个电话简单问了两个问题就被录取了。后来参与过Bain的一次培训,觉得公司的culture跟自己不是很fit,况且也一直忙得不可开交,就没怎么参与case。不过一个副作用是看起来我好像在所有四大咨询都实习过了……

挂掉几乎所有的暑期实习之后,眼看就要卷铺盖回家了。危难之中,RB给了我机会,暑期实习只有一面,而且很巧的是面试用的case背景是我刚在另外一个公司实习的时候完全了解的,于是顺利地把所有经过改编的产品名称、竞争对手名称等等全部一一“还原”……估计把面试官都搞郁闷了。不出所料拿到了暑期实习的offer,但是我并不高兴,因为我清楚地知道:首先,我的问题不在于缺乏实习,我的简历能够通过所有公司的筛选,我的问题在于过不了case interview;其次,更多的实习并不能提高我的case interview的能力。所以,是做出战略调整的时候了。

某天在地铁上,听着北大05级新生文艺汇演的主题歌《最初的梦想》,回想自己走过的道路,泪流满面——“最初的梦想 / 紧握在手上 / 最想要去的地方 / 怎么能在半路就返航”。我觉得我当时的状态肯定吓坏了旁边的很多人……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每次去公司做项目或者下班,我都必听一遍《最初的梦想》,算是让自己奋起直追的一个动力吧。还有一个跟咨询无关的事情,3月看见Shell在招聘,依据“找实习是凭兴趣,找全职工作则必须海投”的原则,申请了Gourami Business Challenge。一面在Shell的国贸办公室里进行,4个问题选1个问题进行详细论述,然后就是不断地问“Anything else?”希望能想出更多的points。一面后2个多月(汗死……),通知二面,之前有一个准备会,详细讲解了二面的方式和流程。回来以后我在日志上写了一句话:“Would be a shame as a consultant if I do not pass this time.”我实在太有信心了。二面一天以后接到电话,果然通过了,8月到马来西亚参加Gourami Business Challenge。近两年在咨询世界中的蹒跚学步、摸爬滚打带给我的不仅是简历的丰富,更是提高了我的problem solving的能力,Shell的面试让我充分认识到,背景并非那么重要,在现在这个社会中,能者为王。

暑假开始之前,我对自己做了一个总结:对于case interview,我是杂牌军,有专业背景的人是正规军。大部分成功的人都经过了“专业”的训练。对于我去年Monitor的侥幸,借用生科大牛同学的话:“鹰有时飞得比鸡还低,而鸡却永远飞不到鹰那么高。”

在困境和迷茫中给师兄师姐发邮件请教。得到几个主要意见:第一,要彻底想清楚自己想干什么,想要什么样的lifestyle;第二,case interview是可以准备的,并且是可以通过准备提高到一个很高层次的;第三,今年就业形势严峻!大象并非不能跳舞,但是要让大象跳舞则需付出百倍努力。Pour Your Heart into It 如果将英语的26个字母由A到Z分别编上1到26的分数 你的知识(KNOWLEDGE)只能得到:11+14+15+23+12+5+4+7+5=96分 你努力工作(HARDWORK)也只能得到:8+1+18+4+23+15+18+11=98分 而只有你的态度(ATTITUDE)能得到:1+20+20+9+20+21+4+5=100分 ——佚名的寓言

考完试,飞回成都忙学校的事情,某天正在开会,接到一个电话,居然是McKinsey。问了问相关情况,然后宣布将在某地办一个简短的周末聚会,帮助一些愿意申请McKinsey全职职位的学生了解公司,问我有没有兴趣参加。我觉得天上掉馅饼了,居然大麦还能记得我这个没有通过一面的人!于是7月11日飞回北京,7月12日、13日在“长城脚下的公社”体验了一把consultant的lifestyle,与一帮senior的consultant深夜在“大通铺”宽敞的客厅里玩杀人游戏……跟nice的HR聊了很久,谈理想谈职业谈人生,哈哈。两天以后的收获是——获得McKinsey提前面试的机会,9月初面试Business Analyst!我觉得天上又掉了一个馅饼,然后思考了很久,为啥就让我面呢……得出的结论是——想那么多干嘛,掉馅饼就吃呗。

女朋友全家给了我最好的条件,给我提供了一套离RB很近、超级方便的房子,让我整个暑假住在里面。楼下有吃有喝有银行,家里有水有电有网有空调(我对家的要求不高,但是要有网、热水器、电冰箱、微波炉和空调)。搬进临时的家,下定决心要奋斗了。

7月15号开始在RB实习,第一天去,没派活;第二天去,还没派活,去问了问,说让我等着。第三天等不及了,痛下决心,开始把所有跟case interview有关的材料全部翻出来,列了一个清单,开始读。如果要打印出来的话一共3000多页啊……我整个大学也没看那么多东西啊……不过,为了毕业以后不“回家养狗”(老妈原话),只能忍了……

后来某天,老板好象突然发现我没事,开始给我零零碎碎地派活,我也就忙里偷闲地断断续续地读那些材料。8月15号实习结束,一共读了600多页,算是对case interview有了全新的认识,但是实力仍然不足。

歇了两天,8月20号奔赴马来西亚,在兰卡威这个度假胜地参加Shell的Gourami Business Challenge。中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的40多位应聘者被分成5+2个小组,为Shell Gourami(虚拟的国家)制定一个5年的商业计划。这下我的问题就暴露出来了。首先,东南亚的英语只能听懂大概70%,印度英语只能听懂大概40%,我跟他们说话的时候听不懂可以请他们重复,但是他们相互说话的时候我总不能说“我没听懂,麻烦你们俩重说一遍”吧……所以我跟同去的HR说:“我觉得我只来了半个人,工作效率极其低下。”其次,我没有任何的专业技术背景,连石油行业的什么upstream和downstream都不懂,刚去的时候一头雾水。刚开始按照自己的做事方式(当然是咨询的方式,breakdown,analyze……),发现跟其他人格格不入,后来也就全乱了。总之那4天很累,很frustrated,觉得自己是除了咨询别的啥都干不了了,思维模式已经基本定型了。崭新的A330从KLIA这座我最喜欢的“全球最好”的机场腾空而起。望着KL特有的一地金黄和远处若隐若现的KLCC,我觉得被逼上了绝路。

从马来西亚回来,接到McKinsey通知,9月5日workshop,9月12日面试。接下来的两周是最痛苦的两周,除了准备面试基本就只剩下睡觉、吃饭、上洗手间、洗澡、去买生活必需品了。而且在做这些事情的同时还在想着case,比如吃饭的时候想着估计一下某种餐厅的market size,买农夫山泉的时候想着corporate strategy,就连洗澡用shampoo的时候都在想P&G的product line……整个人完全沉浸在对case的分析当中,买个烧饼都忍不住想跟小摊老板说你这个business可以如何如何改进……正是那时突然理解了McKinsey咨询师与牧羊人那个笑话……

9月5日,McKinsey举办的面试前的workshop。一个mock interview让我突然从心底意识到,我上路了——consultant讲的思路和我脑子里想的几乎丝毫不差。回家以后发现那3000页的材料看不完也没必要看完了,于是拿出纸笔,总结了3页的outline,正如平常考试前那样。这3页outline陪伴我度过了之后所有的面试。正如俗话说的,把厚书读薄了。

9月12日,北大迎新的日子,决战的时刻到了。一面第一轮是在某大PAR的房间里进行的。照例首先是PEI,问在那么多咨询公司里面工作过觉得有哪些差异,然后是case。准备了这么久,第一次真刀真枪实战,犯了一个错误,算数算错了。面官安慰我:“Don’t worry, you are doing fine.”一面第二轮,调整好心态,做得比较顺利。

面完又是吃pizza,我注意到Domino’s换成Papa Jones了。不敢多吃,吃了一个slice,直接导致我下午饿得不行。吃完以后直接被面官叫出去,面色凝重地把我拉到一个小屋里,关上门,说:“我们讨论了一下,觉得你还是不错的……”我瞬间郁闷了,跟5个月前的话一模一样啊,接下来一定要说“但是呢,机会有限……”结果面试官继续以平静的语调说道:“接下来还会有人面你,以下是给你的feedback,在下面的几轮中要注意……”我狂汗,居然有这么宣布结果的…… 等了2个小时,吃了一个Starbucks的水果杯,开始二面。二面第一轮,一大堆数“扑面而来”,占据了我整整2张草稿纸。好在我脑子比较清醒,没有算错。算完了长出了一口气,说:“That was a lot of calculation.”面试官都笑了。二面第二轮,PEI照样没问题,不幸的是case再次卡壳,对于一个数跟面官发生分歧,好不容易才弄明白。后来想起来应该是我们沟通出问题了,我的理解是“earnings per order”,她的理解是“earnings per service”。总之算是完成二面了,心里还是比较忐忑的,不知道是不是能通过这据说是最难、最考验人的二面。

本来说当天出结果,后来说出不了,那就周一吧,周一又是中秋节……结果回来就收到带有很明确暗示的email——“You did great today.”开心地过了一个周末,周二接到电话:“恭喜你通过了,以下是给你的feedback……”收到4个“Good luck”的邮件,感到温暖,受宠若惊。接着又接到电话,一周后终面,面完决定是否发offer。

我知道还差最后一步,于是再次向师兄师姐求助。好心的师兄感冒了还给我讲了半个小时,师姐更是将当年精心整理的心得体会毫无保留地email我。McKinsey的几位面官也给我极为有用的feedback。有太多的人在支持我、帮助我,我没有理由不努力。

期间意外接到Shell的offer,是在中国唯一通过Gourami Business Challenge的offer。我告诉妈妈:“不用回家养狗了。”

一周以后的9月26日,再次来到公司,在我面前的还有最后一关——两位PAR的面试。

难以想象这些我曾经仰望的商界领袖就在对面与我“拉家常”——“高中在哪读的啊?”“英语怎么学的?”“成绩怎么样?”“你得的奖学金都是谁设立的啊?”“你觉得咨询行业今后发展的趋势是什么啊?”期间问我为什么不去投行,我反问“您不觉得我这个决定现在看来是无比正确的吗?”于是两人一起开怀大笑。case例行是要做的,不过更随意了,其中一个更是刚开了个头就告诉我“可以了,不用做了。”两个小时后,所有面试结束,被告知会很快出结果。又被告知,如果通不过,18个月以内不可以再申。

我告诉自己,McKinsey毕竟是McKinsey。无论结果如何,我已尽力了。Epilog: 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 最初的梦想 紧握在手上 最想要去的地方 怎么能在半路就返航 ——范玮琪,《最初的梦想》

走出嘉里中心,阳光洒在地上。跟家里打了个电话,告诉爸妈“面完了,等待结果,我很有信心”。

下午4:09分,电话在我并不期待的时刻响起——“方便说话吗?”“恭喜你拿到offer了”。没有想象中的激动,平静地道谢,跟家人打电话通报。

后来才发现3:59分老板就发邮件给我了——“You should really enjoy your National Day holiday!”可惜晚了二十分钟才看到。

或许一年是一个轮回,2008年9月26日拿到McKinsey的全职offer,距离2007年9月25日拿到BCG的PTA offer正好一年零一天。

第二天,收到大牛师兄的邮件,没有套话,只有简短的四个字——“继续努力”。我知道,他是最支持我的人。

打开邮箱,向曾经支持、关心、帮助过我的人发出感谢信。打开日程表,排出2周休假,然后再开始新一轮的工作。再听一遍最熟悉的《最初的梦想》,不同的是,不再泪流满面。我知道,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本文原作者:大猫猫大毛毛

下载一位北大本科生在6家世界顶尖咨询公司实习后总结出了这些人生经验(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一位北大本科生在6家世界顶尖咨询公司实习后总结出了这些人生经验(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