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用证结算改随证托收导致货款被骗案
信用证结算改“随证托收”导致货款被骗案
【概要】
我国广西某出口公司按照FOB价格向中东某国出口水泥,合同支付条件为议付信用证。对方来证后因我公司货源紧张要求对方延迟派船,对方同意。但信用证未同时展期。后来对方船到接货时信用证已经到期,对方不同意展证,而中方又急于出货,故同意了对方信用证所要求的单据改为“随单托收”的方式。后来对方称货物失踪并拒不付款,导致中方货款两空。
【案例】
1992年3月,广西某出口公司与中东S国进口商签订了一份向该国出口10,000吨袋装水泥的出口合同。合同总金额为48万美元,采用FOB价格成交,运输方式为租船运输,由进口商负责派船将货物以整船装运的方式从广西某港口运至S国港口。合同规定付款方式为不可撤销的即期信用证,交货期为当年的6月份。合同中还规定:“买方最迟必须在5月底之前将装运船舶派达合同中规定的装运港口并且做好一切接货准备,否则买方必须承担由此给卖方所造成的仓储费及利息损失。卖方必须保证按期装船,否则必须承担由于不能及时装船而给买方造成的滞期费及其它损失”。
5月初,国内水泥生产厂告知出口公司,由于生产任务紧张,所订10,000吨水泥不能按时交付。但此时信用证已经开到卖方,出口公司随即电告国外进口商请求同意延迟交货至7月份并延迟派船。买方同意延迟交货但不同意延长信用证有效期,并提出万一卖方在信用证有效期内不能交付货物则付款方式可改为“随证托收”,中方有关业务人员经研究后认为随证托收条件下付款问题上仍然可以得到银行的保障,固未对此表示反对。
7月中旬,出口商电告进口商可以交货。进口商立即派船至广西港口,但此时信用证已经过期。中方出口公司为慎重起见在此期间曾致电进口商商请对方展证,但遭对方拒绝。对方提出将原合同中的信用证结算方式改为随证托收,要求中方在货物发出后通过银行办理托收。公司为保证货物顺利装出便按照对方的要求在货物装船后将信用证所要求的全套单据送当地中国银行分行,并要求银行按照“随证托收”的方式向国外开证行寄单。单据寄到国外开证行后因信用证失效和装运时间与信用证要求不符而遭拒付,开证行只同意按D/P方式向进口商代收货款。但进口商接当地银行提示后对单据提出挑剔,在经出口方多方解释之后继而又声称货物已经失踪,并拒绝付款,致使中方货款两空。后经中方调查证实,S国进口商在无提单的情况下与船方串通一气提走货物,并且该船后来未再到中国港口,致使中方无法采取扣船拍卖的形式弥补货物损失。
【分析】
中方最大的失误是对“随证托收”的性质认识不清。所谓“随证托收”是指由于受益人违约使得原有信用证不能使用,而开证人又拒绝改证或者展证时受益人迫不得已的一种做法。这种做法实际上就是跟单托收,唯一的不同是所跟单据中多了一张已经作废的信用证。这张信用证对于受益人获得开证行的付款保障没有任何意义。因为这时银行如果审单无非出现两种情况:一是要么信用证早已经过期失效,这种情况下银行肯定会拒付;二是要么单据与信用证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单证不符,这种情况下银行也会拒付,因为这两种情况都是构成银行拒付的原因。总之,受益人是不可能从开证行(付款行)取得货款的。在这种情况下,一般来说开证行往往会请开证人审单处理。开证人是否付款要依据他对单据的审查意见。这在形式上与D/P是完全一样的。不过这种方式要比D/P风险更大一些。因为这时的单据往往反映出许多与原合同不一致的内容。如果进口商以与合同不符为理由对单据内容进行挑剔,很有可能使货款遭拒付。
中方的第二个失误在于签约时对货源情况掌握不好。对外贸易中的对外交货与国内的交货是一环扣一环的,前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则后一个环节必定会出现问题。目前国内贸易中由于法制不健全和行为不规范等多方面的原因,延迟交货、毁约以及拒不付款等行为时有发生。如果这些行为发生在国际贸易的国内环节上就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对外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出口企业应该努力把握国内交货关,在货源保障问题上要有一定的预见性,不要签没有把握的合同,合同签了之后要注意跟踪,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以免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中方的第三个失误是对运输方式和运输船舶的掌握不够谨慎。采用FOB术语交易,同时以D/P方式结算,应该说这是一种比较危险的做法。因为这种方式下船舶为进口商所雇,同时付款要等到进口商审单后才能确定。一旦对方审单后因某种理由拒付,则出口商掌握货物也比较困难。相反,如果采用CIF或者CFR价格交易,则出口商可以在进口商拒付货款时与承运人联系保全货物。所以,在信用证付款方式下可以采用FOB价对外出口,但如果是在D/A或者D/P的条件下,选用FOB方式出口则一定要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