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桂林区域综合野外实习报告
姓
名:
李梦思
学
号:
201114010202
指导老师:
彭保发、熊建新
班
级:
地科11102班
时
间:
2014年5月
目录
一、实习目的-----------------3
二、实习时间-----------------3
三、实习地点-----------------3
四、实习过程-----------------3
五、实习内容-----------------4
六、报告正文-----------------4
1自然地理概况---------------4 1.1地形地貌------------------4 1.2气候气象------------------5 1.3植物土壤------------------5
2区域地理概况---------------5
2.1资源概况------------------5 2.2经济概况------------------9 2.3居民点分布概况(主要交通干线分布)-----------------11
3旅游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11
3.1当前桂林旅游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12 3.2 循环经济理论下桂林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12
七、实习总结-----------------13
1.2气候气象
桂林地处低纬,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光照充足,热量丰富,夏长冬 短,四季分明且雨热基本同季,气候条件十分优越。年平均气温为18.9℃。7月最热,月平均气温为28℃,1月最冷,月平均气温7.8℃。年平均无霜期309天,年平均降雨量1949.5毫米。平均蒸发量1490~1905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3~79%。全年风向以偏北风为主,平均风速为2.2~2.7米/秒。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670小时。平均气压为994.9百帕。1.3植物土壤
桂林地处南岭山系的西南部,属红壤土带,以红壤为主。酸碱度为4.5~6.5。依其成土的母质可分为红壤土、石灰土、紫色土、冲击土、等5个土类,14个亚类,36个土属,89个品种。河流冲积母质砂壤土和水稻土,土层深厚,耕作性良好,是水稻和蔬菜高产区。中色石灰土和黑色石灰土,宜旱地作物和林业生产。全市有高等植物1000多种,包括银杉、银杏等名贵树种;自然植被以马尾松为主,市区以桂花树为主,桂花是桂林市的市花。林业主产杉木和毛竹,全市森林面积121.56万公顷,森林储蓄量3774.42万立方米,每年可提供木材40余万立方米、毛竹1600多万根。2区域地理概况 2.1资源概况 2.1.1矿产资源
桂林矿产资源丰富,矿种主要有赤铁矿、黄铁矿、褐铁矿、铅、锌、锡、钨、铝、铌、钽、锰、滑石、重晶石、萤石、花岗石等40多种,其中探明有一定储量的有30多种,在广西位于全国前列的36种矿产中。2.1.2水资源
桂林境内河流密布,有漓江、湘江、洛青江、浔江、资江5条江,另有集雨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65条,全市多年平均总水量为403.81亿立方米,河流落差大,水利资源丰富。水能理论蕴藏量约270万千瓦,可开发量为107万千瓦,开发潜力巨大,已建成亚洲第一座超千米高水头电站──全州天湖水电站等一批水电站。2.1.3旅游资源
2009年11月16日,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亚太旅游协会旅游趋势与展望国际论坛会址永久落户桂林。2010年第一届国际旅游博览会举办城市为桂林,并成为永久举办地址。桂林被世人美誉为“桂林山水甲天下”。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景点有:象鼻山、伏波山、南溪山、尧山、独秀峰、七星岩、芦笛岩、明代王城、榕湖、杉湖等。而我们所说的漓江山水最精彩的一段则在阳朔境内,桂林其他县区也有数不胜数的美景等着我们前去浏览,龙脊梯田、兴安灵渠、猫儿山、资江漂流、五排河漂流、八角寨、宝鼎瀑布等都会为你带来更
说唱艺术形式之一。
桂林弹词:鼓曲类弹词分类曲种。又名“广西说唱”、“广西说书”。河灯歌节:每年的七月半(农历7月12日至14日)是资源县河灯歌节定期举办时间,资源各族人民云集县城,资江两岸三天三夜,歌声缭绕,整个县城笼入了歌海之中,十四日夜晚可领略“万盏河灯漂资江”的人间奇观。
桂林山水画:是指以桂林秀美山水为主要表现对象的画。这些画以传统中国画为主体,以表现桂林山水自然本性的律动与意韵为目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以黄格胜为首的广西一批画家,把创作重心放在描绘漓江山水和广西南方的风景上,逐渐形成了有着鲜明地域特色和独特艺术追求的画家群体,这些画家以共同的艺术表现对象和相近的绘画风格,在国内画坛独树一帜,引人瞩目,逐渐形成了“漓江画派”。2.2经济概况
桂林市2011年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352亿元,位居广西城市第三,增长12%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35亿元,增长28.4%,组织财政收入141.94亿元,增长17.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9888元和6475元,分别增长10.8%和18%,2011年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1670亿元,仅次于柳州、南宁,柳州2011年工业总产值为3200亿元,南宁2011年工业总产值为2000亿元。2.2.1农业经济
主要农作物和经济作物有:水稻、罗汉果、毛竹、柑橘、柚子、马蹄等。桂林市十分注重调整农业产业,产品结构,积极开展科 技兴农,加快农业综合开发,促进了农业向基地化、系列化、集约化发展,发展了一批白果、板栗、沙田柚等经济作物和瘦肉型生猪,高附加值水产品、竹林、蔬菜等基地,使农业经济稳步地增长。
2.2.2工业经济
桂林市不仅是一个国际旅游城市,也是一座基础较好的新兴工业城市。全市已 形成以电子、橡胶、机床、医药、客车、工艺美术、轻工食品为支柱,产品产 业结构较为合理的现代化工业体系,主要产品有微波通信、雷达、音响、电视机、中成药、789-
第二篇:野外实习综合报告
野外实习综合报告
作者:玉溪师院罗兴文
一.实习目的1.观察、比较、分析植物界个大类群的典型代表植物,探讨各类群之间的形态特征和亲缘关系,充分认识植物界由单细胞到多细胞,有简单到复杂,由地等到高等,由水生道陆生的演化趋势,树立唯物主义科学观。
2.通过实习,进一步了解植物的多样性,掌握植物界各大类群以及种子植物的常见科、属的主要特点,认识和区分常见种子植物科、属、种,扩大和丰富植物分类学的知识范围。
3.验证、复习和巩固课堂和书本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做到理论联系。
4.通过观察、解剖、描述和采集、压制、制作标本以及应用工具书和检索表鉴定植物等,培养我们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学会鉴定植物的方法。
5.了解常见的植被和群落类型,加强学生对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培养我们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认识植物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性。
6.通过实习,进一步培养独立能力。
7.学习懂得用科学的方法观察,研究植物的基本特征。
二.实习意义
1.通过实习可以培养学习科学的态度,吃苦耐劳的精神,严明的组织纪律性,团结协作精神。
2.利用野外实习可以很好的让同学们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野外实习不仅是对理论知识的验证和巩固、对课堂知识的补充和深化,同时也是对综合素质的全面锻炼和提高。野外实习对于激发同学们学习兴趣,培养观察能力、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具有重要意义。4 动物学和植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课堂教学的内容只有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感性认识,才能得到巩固和加强,也只有通过野外实习这样的实践活动,才能够起到扩大知识范围,拓宽知识领域的作用,是学生真正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为将来胜任本专业或其他相关专业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三.实习内容
1动员大会
4月10日我们召开了野外实习动员大会。实习地点是昆明世博园、昆明动植物园、花卉园和西双版纳,在大会上老师和我们说明了实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实习的目的和意义,并对我们提出了具体要求和时间内容安排。老师主要告诉大家野外实习的注意事项,着重强调了安全问题。2具体行程
⑴ 4月11日是我们野外实习启程的日子,我们都起得很早,吃过早点后就带好随行物品到预定地点等着,车在8:30准时出发,直达昆明世博园,一路上大家都很兴奋、戴着草帽,吃着零食,有说有笑的,在大家身上似乎看到了童年的影子,似乎又回到了童年。
很快我们到了昆明世博园,第一次来的我心中暗自高兴,我们还与几个外国游人合影,一进世博园,就看到一片花海,昆明真不愧为“春城”。大家合影以后就各小组分组活动了,我们小组一路前行,辨别各类植物,同时也参观了各国展馆,当然也免不了自恋一次,拍了几张照片,就这样我们在世博园呆了一个下午,出来以后就上车去住的地方,看得出大家都很累,到宾馆以后是自由活动。⑵ 4月12日——13日是最充实的两天,我们每天8点过出发步行到昆明植物园,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杜鹃园、百草园等,由于有里面的植物都是挂牌的,所以我们能很轻松的认识各种植物,也拍了许多珍贵的照片,植物园的工作人员还带我们参观了标本馆,在工组人员的讲解下,我们了解了植物标本的一些采集制作流程和注意事项等等。
⑶ 4月14日是去昆明实习结束的日子,上午我们去了昆明动物园,参观了各种珍禽异兽,还看了海
豹表演,从动物园出来后就去了花卉市场,接着就走上回校的道路。
⑷ 4月15日——17日留校休息采集和整理标本。
⑸ 4月18日是西双版纳实习的启程之日,早上9点出发,下午5点左右抵达我们住处.第一天没有安排行程,大家各自休息为明天做好充分准备.⑹ 4月19日我们一整天都在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辨认植物。
⑺ 4月20日在导游的带领下去了森林公园,在里面我们看到了放飞的许多孔雀。
⑻ 4月21日参观热带花卉园,在里面我们看到了许多从未见过的花卉果木,增长了见识。⑼ 4月22日带着疲惫的身体踏上回校的旅程。
四.实习结果
1实习区域植被分布
通过此次的实习,我了解到,在昆明等温带地区,植被多为灌木,由于人类的砍伐和破坏高大乔木很少见,一路上到处是黄土,环境问题非常严重。但是在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气候区及周边地区植被多以高大乔木为主,到处都是绿树成荫的景色,且植物种类非常丰富,当就西双版纳植物园就有植物13000多种。部分动植物名录
动物:绿 孔 雀(Pavo muticus)、蓝 孔 雀(Pavo cristotus)、白鹇(Llophura nycthemera)、白 孔 雀(White peaforvl)、斑嘴环企鹅(AficanPenguin)、丹 顶 鹤(Grus japonens)、灰 顶 鹤(Grus grus)、灰鹤(Grus grus)、戴 冕 鹤(Balaerica regulorum)、夜鹭(Nycticorax nycticoras)、苍鹭(Ardea cinerea)、白 琵 鹭(Platalea leucorodia)、池鹭(Ardeola bacchus)、红 嘴 鸥(Larus ridibund)、大 红 鹳(Phoenicopterus rubber)、白 琵 鹭(Platalea leucorodia)、赤 膀 鸭(Anas strepera)、斑头雁(Anser indicus)、青头潜鸭(Anatidae Aythya baeri)、大天鹅(Cygnus cygnus)、白额雁(Anser anser)、凤头潜鸭(ythya fuligula Linnaeus)、黑天鹅(Cygns atraus)、白额雁(Anser albifrons)
植物:广玉兰(Magnolia grandiflora Linn)、山玉兰(Magnolia delavayi)、二乔玉兰(Magnolia soulangeana Soul)、红花木莲(Manglietiainsignis(Wall.)Bl、玉兰(Magnolia denudata)、紫玉兰(Magnolia liliflora Desr)、华盖木(Manglietiastrum sinicum Law)、茴香(Fructus Anisi Stellati)、野八角(Illicium simonsii Maxim)、八角(Illicium verum)、深山含笑(MagnoliaceaeMichelia)、云南拟单性木兰(Parakmeria yunnanensis Hu)、金竹(Phyllostachys sulphurea)、紫竹(Phyllostachys nigra(Lodd.ex Lindl.))、观音竹(Bambusa multiplex cv.Fernleaf)、筇竹(Qiongzhurea tumidinoda Hsueh et Yi)、金边龙舌兰(Agave americana var.variegata)、虎皮兰(Sansevieria trifasciata)、虎尾兰
(Sansevieria trifasciata)、凤尾丝兰(Yucca gloriosa)、酒瓶兰(Beaucarnea recurvata)、小花龙血树(Dracaenacam bodiana PierreexGagnep)
3最深的感触
植物世界生存竞争最残酷的一幕绞杀现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绞杀植物介于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之间,是热带雨林植物争夺阳光、空间和矿物营养的残酷斗争达到顶峰的产物。绞杀植物最初只是像附生植物一样附着在树木的枝干上,而后一方面象藤本植物一样向上攀登与树木争夺阳光,另一方面又长出气根扎入土壤与树木争夺矿物营养,同时气根形成网状包围住树干并逐渐愈合成绞杀植物自己的树干,最后原来的树木得不到阳光和矿物营养而死去,绞杀植物则形成了一株新的大树。
最著名的绞杀植物是各种榕树,其发达的气根可以形成“独木成林”的现象,也可以成为绞杀植物的绳索。本来依靠鸟类和动物将种子携带到宿主枝桠和树皮裂缝后,才得以萌发生长的榕树,非但不知恩图报,反而凭借自己垂吊而下的气根网,紧紧抱住宿主吸收养分并将其绞杀致死,进而占据其位
置,寻求自身的发展。
还有一种典型的绞杀植物——“爬树龙”,几条扭曲盘旋如蟠龙般的枝干,自下而上包裹着整个树身,外观像一株奇异美丽的“树雕”,其实这“美丽”的背后,却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拼杀。“爬树龙”正是为自己生存,寄生于其它树干,它长出纵横交错的根,包裹寄树,一面盘剥树体的营养,一面与寄主争夺阳光雨露,迅速壮大自己。当根伸入土中,形成了自身强大根系,能独立生存后,密布于寄主的根便急剧扩张,紧紧裹缠寄主,直至使寄主“窒息”而死。
五.实习总结或体会
记得在大一刚开学的时候,老师就跟我们说在大二下学期要进行野外实习,从那时侯起,我就非常期待,认为终于有了一个机会可以到大自然中去,去感受、去探索。实习的日子终于到了,在兴奋与期待中我们踏上了旅途。真正实习时要比想象中累的多,困难的多。正值酷暑,面对烈日炙烤,大家叫苦不迭。表面上虽叫苦连天,大家在野外实习时却丝毫都没有马虎。每到一个实习地点,大家就先认真辨认植物,在这洒满汗水的实习生活中我们收获了许多,觉得即使再辛苦也是值得的。
在这短短的几天野外实习中,我亲身体验了辨别动植物、采集和制作标本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领会了野外实习对专业的巩固和提高的重要性。它是检验理论的一块试金石;是课堂内与课堂外的互补;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教与学的互动;是感性和理性的升华。这几天的实习过程,也培养了我们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了我们的综合与分析能力,让我们产生了对大自然的新奇与美丽的惊叹与热爱之情。我们学会了独立思考、团结互助、不停探索。
野外实习巩固了我们的课堂知识,让我们亲自体验了压制标本的过程。我们在实习过程中积极运用课堂知识去观察、识别各种植物、仔细辨别类似植物之间的不同之处。这样理论联系实际,不仅加深了我们对课本知识的印象,而且培养了我们对课本知识的运用能力。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去了西双版纳著名的风景区,山色秀丽,风景怡人,我们看到了很多从来都没有见过的花草树木,有些花开得特别艳丽、有些果长得很奇特、每当这时同学们就特别高兴、问题也特别多。这很好地激发了大家的学习兴趣,还扩大视野,增长了我们的见识!
西双版纳美丽的园林植物深深触了动我们的心弦,园林植物本身具有自然美和人工美, 而植物美是通过形、姿、色、味等要素表现出来。优美的姿态、丰富树形、绚丽的色彩、芳香的气味为园林增添了美, 给人以美的物境感受、让不同审美经验的人产生不同的联想, 使园林意境更为丰富。如:芳香四溢的桂花, 金秋时节, 金桂、银桂花开满树, 观此景, 闻此香,让人情不自尽地联想起唐代宋之问的诗句: “ 桂子月中落, 天香云外飘”。诸多的园林植物中, 以姿、色、香为典型美的国色天香的牡丹, 烟姿玉骨、幽香清雅的梅花等都是园林意境创造的良好素材。
因为我们实习的时候正值一年中最酷暑的时候,而且我们选的地方是属于热带地区,气候炎热,所以这次实习也很考验大家的体力和意志力。在实习过程中虽然大家都又苦又热又累,但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大家都互相帮助、互相协作、互相团结,在大家的互相努力、合作下很好地完成了实习任务。实习中大家忙中偷乐,有说有笑,实习的道路上不仅留下了同学们的汗水,也留下了同学们的欢声笑语,当然还有很多难忘而美好的回忆!
参考文献
【1】 刘玉壶.中国植物志(第三十卷第一分册),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82~198
【2】 罗良才.云南经济木材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
【3】 贺庆棠.森林环境学[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4】 罗天浩.森林药物资源学.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4
【5】 云南森林编写委员会.云南森林.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6
第三篇:野外综合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意义
(一)野外实习是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地理学是一门与自然和社会密切想关的科学,资源专业所涉及到的内容也有很多是以地理学为基础的,所以,不论是地理专业还是资源专业的学生,都需要进行一定的实地考察与研究。从学科的角度,要求学生能将学到的理论和知识应用于实践,要求学生掌握地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掌握区域考察与研究的技能和技巧。因此,野外实习是地理专业教学计划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野外实习,可以加深对地理学基本原理和实际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地理学的空间观点和综合分析能力,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野外考察是获取科学研究资料的重要途径
所谓科学研究,简言之就是有目的的探究,通常是以用发现的事实修正现有结论为目的而进行的大量调查和实验。因此,收集和占有资料、特别是第一手科学资料的丰富程度,直接关系到研究者学术水平的提高,只有资料丰富才能提高科学的生产能力。地理资料包括的方面很多,除了文字资料外,地图、航空照片、卫星照片(tm磁带)、幻灯片、录像磁带等也是地理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搜集资料有很多方面,诸如教师讲课、学术报告、专题讲座、文献阅读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既要收集室内文字图件资料,博览群书,选读文献,尤其是外国文献原著,经常做笔记、卡片,充分利用前人的劳动成果,作为我们从事研究的基础,又要有拓宽和纵深,学会从实践中获得资料的基本技能。因此,坚持做科学的野外考察去收集第一手资料同样是非常重要的。
(三)野外实习是提高综合素质的教育环节之一
大自然是地理学广阔而富有生机的实验室,是内容最为生动最为丰富的教育环节之一。野外实习是学生接触大自然和社会的不可多得的机会,面对大自然和社会的诸多地学和现实问题,将促使大家去思考和探索。地理学野外实习,或是烈日炎炎下的沙漠戈壁,或是森林蔽日的深山峡谷,或是寒风凛冽的高山冰川,在这种严酷环境下要测量准确的地理数据,取得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往往需要经历艰苦的劳动,付出巨大的代价。这无论是对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还是综合素能的提高,均会起到非凡的作用。
总之,野外实习是地理工作者的基本功训练,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技能,为以后独立工作奠定基础。参加实习的教师和同学必须认真对待,高度重视。
二、野外实习的主要阶段
地理学的野外考察工作,根据时间的顺序,一般可划分为准备阶段、野外工作阶段和总结阶段(图1-1)。其中虽以野外工作为重点,但准备阶段和总结阶段也是绝对不可缺少的。由于受时间的限制,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实习时间,大部分是用于野外工作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不重视准备工作或不进行野外工作的总结。相反地,只有充分地重视了这两个环节,实习才能得到圆满的效果。
为了使野外实习取得预期效果,出发实习之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十分必要。野外实习的准备工作,一般要求在实习前的几个月内进行,主要工作包括下列几方面:
(1)确定野外实习的地区、路线和主要实习点。指定实习队负责人,负责实习的准备工作。初步确定实习的时间、地点、主要路线和主要实习内容,初步做出经费预算。
(2)收集有关实习地区的文献资料,包括大、中比例尺地形图和有关专业图件。了解前人研究的成果,分析区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要特别注意了解实习区资源开发和经济建设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尽量将实习内容与生产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3)进行野外预查。通过预查进一步确定实习地区和实习路线。专业指导教师要通过预查进行备课,选择最优的实习方案,确定观察路线和实习点上的实习内容,包括教师讲授的内容和学生观察与操作的内容。预查中要尽量与当地政府部门和有关单位取得联系,一方面通过他们了解区域的实际情况,一方面可以求得他们对野外实习的支持。
通过预查,还要落实实习队的野外后勤工作,包括落实实习队的食宿地点、交通工具等。注意了解当地居民的风俗习惯、给养条件、气候条件、卫生条件及安全保证情况等。
(4)野外实习计划。根据教学实习目的,确定详细的实习日程,写出每一天的实习路线、地点及主要内容。日程的安排,既要考虑实习内容的合理顺序,又要考虑交通和路线的条件,尽量做到经济、合理。实习中要保留适当的休息时间,特别是在野外工作量大,学生容易疲劳的情况下,休息之后可以收到更好的实习效果。实习计划应写明各阶段对学生的主要要求。
(5)向学生介绍实习地区的基本状况和主要实习内容。首先让学生对实习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以便在野外实习和独立观察判断。实习教师指导学生收集、查阅实习地区的有关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物、动物以及人类社会生活活动状况的历史和现状等有关文献资料和图件,包括前人的调查报告、论文、专著、地形图、各种专业地图、航片、卫片、tm磁带等。
(6)其它准备。
1.体能准备。
野外实习经常需要连续地坐车、大剂量的运动,对参加的每个人都是体能和精神上的考验,所以,保质充沛的体能和精力是圆满完成实习的基本保证。
2.物质准备
第一,实习过程中所使用交通工具的安排、落实。
第二,实习中所需的设备、器材等的准备,如照相机、摄像机、罗盘等。
第三,常用医疗用品和药品准备。
第四,个人生活用品以及与野外实习相适宜的着装准备。
第五,为预防突发事件,请遵循前人从实践中总结而来的两条训诫“穷家富路”和“冬天出门带干粮,夏天出门带衣裳”,后者对干旱区域更具现实意义。
(二)野外工作阶段
野外阶段是实习过程的主体部分,野外工作的时间、地点、内容和方式要按实习计划进行。在路线调查或沿途观察中,要随时对照地形图,在图上确定自己的位置,并把观察到的特殊现象和地理界限等标记在地图上。在途中停歇或到达观察点时,要将沿途看到的主要现象、主要认识和主要问题记在野外记录薄上。
(1)实习记录。它是实习的最基础成果,是编写实习报告与习作论文的基本依据,因此要及时真实地记录下来。记录内容包括沿途观察和实习点的观察与描述。
(2)照相与素描。照相已成为野外实习必不可少的手段,可全面、记录自然环境特征。素描是自然地理实习的重要补充,它可有意识地取舍,突出重点,达到照片无法表现的效果,尤其是对地貌和植物的描述,有条件的同学可充分发挥特长。
(3)综合分析。自然地理实习,是从要素观察描述开始到综合分析归纳结束。因此,野外实习要注意每一个实习点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所发生的各种相互作用的性质、过程、方向和发展规律。
(4)互相帮助,安全第一。野外情况复杂,要时刻注意安全,不在有危险的地段活动,登山涉水,要注意上下游的变化,任何情况下不能一人单独进行野外活动,以防不测。大家除了学习上互相切磋之外,生活上也要互相关心、互相照顾。实习队是一个整体,要防止掉队发生。
(三)总结阶段
野外实习的总结,一般在野外工作结束返校后进行。首先要对野外记录及搜集到的文字资料等进行认真地整理和分析;对野外搜集到的大量数据资料,进行清理、统计和分析;对野外摄影进行洗印与扩印;对采集的样品进行整理,并抓紧进行必要的室内分析与测试。
在上述工作基础上,要对实习地区进行系统的区域综合分析。主要包括:实习区地理位置的分析,实习区地理现象的描述,对类型、区域分异及其内部联系的描述和分析,对自然环境和地理现象的形成因素、动态过程及发展历史的描述和分析,对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分析等等。明确实习取得的主要结论和存在的问题。
最后,学生应根据实习计划的要求,在规定期限内提交实习报告作为野外工作的主要成果。
第四篇:野外综合实习报告
野外综合实习报告
一 实习概况
1实习时间:2012年2月10实习地点:澄江
3实习内容:与自然地理有关的内容
4实习目的:调查沿途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的概况,学会地理野外调查。5 实习指导老师:王平老师、沈琼老师、张艳萍老师、何云燕老师
6学生:09级地理科学专业的18名同学
二实习地区概况
澄江县位于云南省中部,昆明市东南面。地理坐标为北纬24°29′~24°55′、东径102°47′~103°04′。东隔南盘江与宜良、石林县相望,西与晋宁、呈贡县接壤,南跨抚仙湖与江川、华宁两县为邻,北衔阳宗海与宜良毗连。南北长47.6千米,东西宽26千米,总面积773平方千米,其中山区面积占73.4%,坝区面积占8%,水域面积占18.6%。
三地质地貌
(二)地质
该地区属扬子地块。扬子地块的演化过程最早可以追溯到太古代,但其形成应在晚元古代末期,晚震旦世海侵后,扬子地块基底上形成了两套沉积盖层。第一套沉积盖层广泛分布,为震旦系至志留系,其中的震旦系至奥陶系主要是浅海相碳酸盐构造。第二套沉积盖层为泥盆系至中三叠统,其中的中上泥盆统、下石炭统、中上石炭统及下二叠统等,都有岩相稳定且分布广泛的碳酸盐建造,成为本区喀斯特地貌发育的物质基础。(中国地理 1997)j
(二)地貌
属滇中高原丘陵地带。境内山脉多为南北走向,罗藏山自西向东横亘中部,形成澄江、阳宗两个坝子。东、西、中部为中山山原地带,东部南盘江深切峡谷为温暖河谷地区;向南北倾斜的凹陷部分为坝子和湖泊,其中南为澄江坝子和抚仙湖,北为阳宗坝和阳宗海,总体地貌呈“H”形。最高海拔梁王山主峰2820米,最低海拔南盘江与海口河交汇处1328米。
四气候和水文
(一)气候
全县由湖泊、盆地、中低山脉组成,四周高、中部低,九溪略向红塔区倾斜。山脉多为南北走向和东西走向,东北走向较少;海拔最高点2648米(翠峰谷堆山),最低点1690米(九溪河口村);县城1730米,坝区一般在1740米左右。江川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如春,年平均气温15.6度,属中亚热带半干燥高原季风气候,干湿季分明,多年平均降雨量为872.9毫米,且受地形和季节影响十分明显,一般山区大于坝区。
(二)水文
澄江属珠江流域西江水系抚仙湖流域,主要划分为松散湖积层孔隙水,碳酸盐溶水和基岩裂隙水三种。县境内有主要河流16条,河道总长184.8公里,最大洪水流量315立方米/秒,多为季节性河流。星云湖为南北向不规则的椭圆形,南北长10.5公里,东西平均宽3.8公里,湖岸线长36.3公里,容水量1.84亿立方米,面积34.71平方公里,最大水深10米,平均水深7米,正常水位海拔1722米。抚仙湖位于县城东北部,属江川、澄江、华宁三县共有,形如葫芦状,南北长约30公里,东西宽约10公里,湖岸线长90.6公里,总容水量185亿立方米,总面积212平方公里,江川占水面总面积的32.5%,共68.94平方公里,最大水深约150米,平均水深80米,属我国第二深水湖。
五土壤与植被
从昆明到澄江沿途植被包括原生植被和次生植被,从目前看原森植被已被破坏,而以松林(云南松和华山松)、杉林(杉木和油杉)或松栎混交林代替,也有些地区和荒山(石山、土山)也有一定比例。从类型看这一路的植被属于典型的半湿润常绿阔叶林。
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土壤既有水平分异也有垂直分异,土壤类型有铁铝土纲的红壤、赤红壤、黄壤、砖红壤,半淋溶土纲的燥红土,火山灰土和其他土纲的水稻土。从昆明到澄江沿途一线我们大多看到的是红壤,它属于亚热带地带性土壤,在各种岩石如砂页岩、石灰岩上都能发育成红壤,土壤为酸性,肥力低,质地为砂壤土、粘壤土。在湿润的气候条件下或水分多湿度大的地方,易变成黄壤。砖红壤性红壤呈酸性至强酸性,质地粘重,不利于耕作,有机质含量不高。
六自然灾害
云南的地理位置,地质构造和地貌的复杂多样,决定了本区的自然灾害多种多样,云南2/3以上的自然灾害在实习区都能找到,例如:地震、泥石流、滑坡、病虫害等。
七 自然资源
云南享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有色金属王国”的美誉,实习区自然资源也和全省一样丰富。
(一)生物资源
沿途有的地方森林覆盖率很低,如:石林、弥勒、开远等地,弥勒到开远公路两旁都是低矮稀疏的坡柳。而有的地方森林覆盖率很高,大围山、古林箐等地,地方特有种多,例如,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的高山栲、黄毛青冈等;热带常绿阔叶林中的望天树。
(二)水资源
水资源指逐年可以得到恢复和更新的淡水量,大气降雨是它的补给来源。降水到地面后形成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总体看,实习区的降水量集中于夏季,中间(干热河谷)少,蒙自坝子年降水量仅730毫米,两头(昆明和河口)多,昆明年降水量约877毫米河口约1777.1毫米。云南省有六大水系,本区就有南盘江和元江两大水系,湖泊众多,水资源丰富。
(三)气候资源
气候资源是指地方性气候的光、热、水、风等因素,对当地的农、林、牧业生产的发展布局以及生产经营管理措施方面的互相关系和作用意义。
光能资源滇中高原是云南省光能资源分布中心,分配情况是冬春多,夏季少。昆明日照时数多,九月和十月的日照时数约316小时。虽光能资源没有西部丰富,但其发展前景很是令人鼓舞。
热量资源蒙自一带年平均气温在18℃左右,大于10℃的年积温6000℃——6500℃,昆明平均气温15℃左右,大于10℃年积温4500℃—5500℃,热量资源丰富。
降水资源滇中降水接近全省的平均值,河口是云南的多雨区,年降水量为1800——2200毫米。
风能资源滇中盛行西南风,滇东南盛行东南风。风速偏低,能满足农作物群体生长的通风条件需要,保证农作物生长所需的二氧化碳浓度,有利于农作物生产。然而,雨季末期,正值农作物成熟季节,往往发生突发性的大风,对农作物形成危害。
(四)旅游资源
该区旅游资源丰富,是云南滇中至滇东南主要旅游路线。路南石林是世界地质公园。弥勒的香烟种植、蒙自的万亩石榴园,大围山原始森林、古林箐自然保护区等为生态旅游提供了好去处;河口边贸旅游;建水地下喀斯特地貌燕子洞,历史文化孔庙、朱家花园等是云南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矿产资源
有色金属主要有:东川、个旧的铜矿;个旧铅锌矿;个旧、文山的锡矿;昆明、文山等地的铝土矿和集中分布在文山的锑矿。非金属主要有:昆明的磷矿;屏边的石墨矿和个旧、建水的瓷土和长石。另外,在东川和玉溪等地还分布有金矿。
八实习总结
通过了野外实地实习,让我对野外地质、地貌的考察和研究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对地貌形态也积累了很多感性材料,对我们今后更进一步地理解和把握地貌形态具有重大的意义,很好地起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同时,也开阔了我们的视野,锻炼提高了我们的野外实习能力。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此次实习安
排的时间短,对一些地质地貌现象缺少相对深入的认识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张智英,张亮,李玉辉,等.云南石林喀斯特景区不同生境大型土壤动物多样性研究.林业科学研究.2005.18(6):701——705.2税玉民,张美德,熊兴发,等.神秘的绿色宝地—马关古林箐自然保护区.云南林业.2005.26(4).3梁永宁,中国路南石林喀斯特形成演化研究.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第24卷第一期.4袁道先,蔡桂鸿.岩溶环境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24——29.5熊康宁,等.喀斯特石漠化的遥感——GIS典型研究——以贵州省为例[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2.51—56.6韦启璠.我国南方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特点及防治途径[J].水土保持研究,1996,3(4):72—74.
第五篇:区域地理野外实习报告(西安)
区域地理
野外实习报告
学院:国土资源学院 班级:2013级2班 姓名:黄玉婷 学号:201312140212 导师:孟凌老师
罗培老师 杨显明老师 日期:2016.07.01-07.10
目录
一、引言
(一)实习目的
(二)行程介绍
(三)区域简介
二、典型区域的比较
关中平原与成都平原农作物的比较
三、特定区域分析 西安市
四、自身心得体会
(一)专业方面的体会
(二)风土人情的体会
一、引言
(一)实习目的
(二)(三)
(四)(五)
(六)使学生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技能。促进地理学科建设与发展 为社会经济建设与发展服务 为以后从事教学工作储藏”能量”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行程介绍
1、时间:2016.07.01-07.10(共10天)
2、具体路线及内容:
7.01
南充-成都-都江堰对比川中丘陵与成都平原的景观差异;考察都江堰水利工程。
7.02
都江堰-昭化-西安对比成都平原和关中平原的差异;考察昭化古城;对比秦岭南北坡景观特征。
7.03
西安市考察古城墙基本结构;参观陕西历史博物馆。7.04
翠华山考察山崩地质遗迹
7.05~06黄土高原延安市革命圣地的参观;壶口瀑布;考察黄土高原基本地貌特征(塬、梁、峁、冲沟等);陕北窑洞特征。
7.07
西安临潼考察陕西旅游资源开发,以秦始皇兵马俑为例。7.08
华山夜爬华山,考察花岗岩体。
7.09
西安-汉中-阆中观察沿线景观特征,了解汉中盆地农业布局。7.10
阆中-南充考察阆中古城布局特点,川北民居特征。
(三)区域简介 1、四川盆地
四川盆地是中国四大盆地之一,位于亚洲大陆中南部,中国腹心地带和中国大西部东缘中段。四川盆地囊括四川省中东部和重庆大部,又称信封盆地、紫色盆地,总面积约26万多平方千米,由青藏高原、大巴山、巫山、大娄山、云贵高原环绕而成,周围山地海拔多在1000米~3000米之间,面积约为10万平方千米,中间盆底地势低矮,海拔200米~750米,面积约为16万平方千米,因此可明显分为边缘山地和盆底部两大部分。边缘山地区从下而上一般具有2~5个垂直自然带。四川盆地主要分为川东平行岭谷、川中丘陵和川西成都平原三部分;盆地主要城市有四川省的成都、绵阳、泸州、南充、自贡、德阳、广元、遂宁、内江、乐山、宜宾、广安、达州、雅安、巴中、眉山、资阳,贵州省的遵义、毕节,云南省的昭通等,重庆市。
2、秦岭(中国地理南北分界山脉)
秦岭是横贯中国中部的东西走向山脉。西起甘肃省临潭县北部的白石山,向东经天水南部的麦积山进入陕西。在陕西与河南交界处分为三支,北支为崤山,余脉沿黄河南岸向东延伸,通称邙山;中支为熊耳山;南支为伏牛山。长约1600多公里,为黄河支流渭河与长江支流嘉陵江、汉水的分水岭。由于秦岭南北的温度、气候、地形均呈现差异性变化,因而秦岭-淮河一线成为了中国地理上最重要的南北分界线。秦岭被尊为华夏文明的龙脉,主峰太白山高3771.2米,在陕西省宝鸡市境内。秦岭为陕西省内关中平原与陕南地区的界山。
3、渭河平原
渭河平原(Weihe Plain),又称关中平原(Guanzhong Plain)或渭河盆地,系地堑式构造平原。介于秦岭和渭北山系(老龙山、嵯峨山、药王山、尧山、黄龙山、梁山等)之间。西起宝鸡,东至潼关,海拔约323~800米,东西长约350公里,面积约3.6万平方公里。因在函谷关(后亦称潼关)和大散关之间(一说在函谷关、大散关、武关和萧关之间),古代称“关中”,亦有雅称“秦中”之说。春秋战国时为秦国故地,包括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五市及杨凌示范区。东西长约350公里,平均海拔约500米,西窄东宽,号称“八百里秦川”。渭河平原是断层陷落区即地堑,后经渭河及其支流泾河、洛河等冲积而成,属于渭河断陷盆地带的关键主体部分。这里自古灌溉发达,盛产小麦、棉花等,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产区。是中国最早被称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的地方。
4、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Loess Plateau)位于中国中部偏北部,为中国四大高原之一,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地球上分布最集中且面积最大的黄土区,总面积64万平方千米,横跨中国青、甘、宁、内蒙古、陕、晋、豫7省区大部或一部,主要由山西高原、陕甘晋高原、陇中高原、鄂尔多斯高原和河套平原组成。黄土高原介于北纬33°41′~41°16′,东经100°52′~114°33′之间,东西长1000余公里,南北宽750公里,包括中国太行山以西,青海省日月山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位于中国第二级阶梯之上,海拔高度800~3000米。黄土高原属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大地构造单位主要包括陕北陇东地台、华力西褶皱带、太平洋式燕山褶皱带、陇西地块、中条山地块、吕梁山地块和汾渭下游沉带等,并以秦岭地轴和鄂尔多斯地台为南北二大界线。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和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除许多石质山地外,大部分为厚层黄土覆盖,经流水长期强烈侵蚀,逐渐形成千沟万壑、地形支离破碎的特殊自然景观。地貌起伏大,山地、丘陵、平原与宽阔谷地并存,四周为山系所环绕。
5、晋陕峡谷 晋陕峡谷,位于内蒙、山西、陕西三省的交界处。被称之为“晋陕峡谷”黄河段,是指九曲黄河从内蒙古准格尔旗经过山西省河曲县向南拐弯,穿过山西保德与陕西府谷两县,大约100公里长的河段。在山西省河曲县,黄河河水十分清澈,平缓两岸悬崖峭立,水石相激。晋陕峡谷,在当地,老百姓将此段黄河称之为“黑三角”。
二、典型区域的比较
关中平原与成都平原农作物的比较
1、关中平原
关中平原为中国工、农业和文化发达地区之一,全国重要麦、棉产区。小麦占耕地面积50%左右,棉花主要分布于泾惠渠、洛惠渠、渭惠渠3大灌区,植棉区由西向东转移,是陕西省重点产棉区。
陕西关中优质小麦种植:全区为强筋-中筋硬质白粒冬麦区。
关中地区位于黄河支流渭河的下游冲积平原,自古以来,土地肥沃,物产富饶,又有秦岭、黄河等山河屏障。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的结合,很适合小麦的生长。
2、成都平原 成都平原,中国西南地区最大平原、地势平坦、水域遍布,河网纵横、物产丰富,自古就有“天府之国”的美誉,是中国最大芒硝产地,也是全国著名的商品粮油基地。平原由岷江、沱江、青衣江、大渡河冲积平原组成。总面积23000平方公里。是长江流域有名的鱼米之乡。因该平原地区主要为成都市所辖区市县,故称成都平原。
该地为平原,适合水稻生植物生长,故主要出产水稻。在由通过都江堰的
岷江等河流的灌溉下,这片平原水患、旱灾较少,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物产最为富饶的地区之一,也是整个中国西部经济较为活跃的地区,被誉“天府之国”。整个平原地表松散沉积物巨厚,第四纪冰川的沉积物之上覆有粉砂和粘土,结构良好,宜于耕作。经过不断的治理改造和扩建,土地利用率高达60%以上,农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麦和油菜。四川和全国著名的商品粮油生产基地。成都平原耕地集中连片、土壤肥沃、河渠纵横密布,梯田较多,属典型的水田农业区,农作物一年两熟或三熟。成都是中国重要的水稻、棉花、油菜籽、小麦、柑橘、柚子、油桐、茶叶、药材、蚕丝、香樟产区,享有天府之国美称。其中水稻、小麦和油菜,产量高而稳定,常年提供的商品粮、油分别约占四川全省的1/5和2/5,养猪水平居全省前列,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四川生猪基地。
二、特定区域分析
西安市
1、历史背景
西安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有周、秦、汉、隋、唐等在内的13个朝代在此建都,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曾经作为中国首都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1100多年。早在100万年前,蓝田古人类就在这里建造了聚落;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这里已经出现了城垣的雏形;2008年,西安高陵杨官寨出土距今6000余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城市遗迹,被选为当年中国考古发现之首,这是中国发现的迄今最早的城市遗址,也将西安地区城市历史推进到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建国以来,世界上已经有200多位国家首脑和政要访问古都西安,包括联合国秘书长、美国总统、俄罗斯总统、德国总理、法国总统、英国女王、日本天皇、韩国总统等。
2、旅游景点
西安是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西安的文化遗存具有资源密度大、保存好、级别高的特点,在中国旅游资源普查的155个基本类型中,西安旅游资源占据89个。西安周围帝王陵墓有72座,其中有“千古一帝”秦始皇的陵墓,周、秦、汉、唐四大都城遗址,西汉帝王11陵和唐代帝王18陵,大小雁塔、钟鼓楼、古城墙等古建筑700多处。西安自然生态优美。位于西安南面的秦岭被誉为中国的“中央公园”,是中国地理和气候的南北分水岭。2009年秦岭终南山成功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审,成为世界地质公园。2011年举世瞩目的世界园艺博览会也将在西安举办。西安境内现有两项六处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分别是:秦始皇陵兵马俑、大雁塔、小雁塔、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兴教寺塔。
(1)关中八景(长安八景)
华岳仙掌玉屑金茎承露盘,武皇曾到旧长安。何如此地求仙诀,眼底烟雾指上看。
骊山晚照幽王遗没旧荒台,翠柏苍松绣作堆。入暮晴霞红一片,尚疑烽火自西来。
灞柳风雪古桥石路半倾欹,柳色青青近扫眉。浅水平沙深客恨,轻盈飞絮欲题诗。
曲江流饮坐对迥波醉复醒,杏花春宴过兰亭。如何但说山阴事,风度曾经数九龄。
雁塔晨钟噌弘初破晓来霜,落月迟迟满大荒。枕上一声残梦醒,千秋胜迹总苍茫。
咸阳古渡长天一色渡中流,如雪芦花载满舟。江上丈人何处去,烟波亦旧汉时秋。
草堂烟雾烟雾空蒙叠嶂生,草堂龙象未分明。钟声缥缈云端出,跨鹤人来玉女迎。
太白积雪白玉山头玉宵寒,松风飘佛上琅云。深何处高僧卧云,五月披裘此地寒。
(2)西安部分景点介绍
1、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一级博物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是当代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2、大雁塔: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大雁塔被视为古都西安的象征。大雁塔是8世纪为保存玄奘法师由天竺经丝绸之路带回长安的经卷佛像而建。
3、小雁塔: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小雁塔建于唐代景龙年间。塔原有15层,现存13层,高43.4米。
4、陕西历史博物馆: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一级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是一座综合性历史类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拥有现代化的设施的大型国家级博物馆。
5、西安明城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总周长13.74公里。有主城门四座:东长乐门,西安定门,南永宁门,北安远门。
6、翠华山:世界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传说太乙真人在此修炼,而得此名。
7、钟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安钟楼是西安的象征,是中国古代遗留下来众多钟楼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
8、大雁塔北广场:大雁塔北广场位于西安市南郊,内有亚洲最大的音乐喷泉,每晚都会向观众呈现非常壮观的喷泉盛会。
2、饮食文化 特色小吃
1、biángbiang面:是陕西关中民间传统风味面食,特指关中麦子磨成的面粉,通常手工拉成长宽厚的面条。油泼辣子biangbiang面。
2、羊肉泡馍:牛羊肉泡馍是西安市著名小吃,用优质羊肉加佐料入锅煮烂,汤汁备用。把烙好的“虎背菊花心”——坨坨馍,掰成碎块,加辅料煮制而成。其特点是:肉烂汤浓、香醇味美、粘绵韧滑。
3、肉夹馍:陕西乃至西北大部分地区的著名小吃,起源于战国,当时称“寒肉”。在西安,老樊家几乎成了腊汁肉的代名词。樊记腊汁肉由樊凤祥父子俩创于1925年,已有70多年历史。于1989年参加商业部“金鼎奖”评选活动,被评为部优产品。
四、自身心得体会
(一)专业方面的体会
1、在本次区域地理野外实习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了学院统一分发的区域地理综合实习指导书,从而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对实际情况便于分析。以至于提高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当老师在讲解每个实习点时,及时做笔记记录老师所讲的专业知识,便于在参观时再回味学习,也便于之后实习报告的资料收集。提高了野外实习的专业素养,并培养了一定的地理思维。
3、在参观实习点时,不再只是看其外在表现,而要注重其内在机理和社会文化底蕴等方面的知识,才算是真正的到此一游到此一学。
4、不管是自然地理方面还是人文地理方面,总之属于地理学范围内的东西都应该了解,以一名地理人的视角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
(二)城市文化的体会
1、饮食文化方面:西安的特色小吃还挺多的,尤其出色的便是各种面食,北方人就是豪迈,面都是拿盆装的,小麦真的算是很优质!在四川根本吃不到这种好面。本人最喜欢吃羊肉泡馍,想想都流口水啦。当然,还有陕西凉皮、肉夹馍、胡辣汤、冰峰等等。听说西安人吃面或者凉皮都得喝冰峰,果然,我第一次尝试以后便迷恋上了这种吃法,吃的爽啊。
2、城市布局及建筑:西安这座古都大致是棋盘式分布的,在这里不学地理的朋友们都应该很容易分得清东南西北四个大方位,所以西安是很好找路的城市。在建筑上面,当然毕竟是古都保留了很多历史建筑,最有特色的便是古城墙啦,听朋友说西安的堵车大多因为它~确实,西安因为它悠久的历史而闻名于中外,但是在现代社会中也正因太多历史遗迹束缚无法扩张发展。万事总归有利有弊,但是我还是很喜欢西安的,因为夜景着实美不胜收,让我至今都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