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闻专业实习日记 (8)
大学生支教实习日记
本来今晚想不写了,但想了想,还是该坚持下去。我听课的位置从最后调到了最前,其实都是看我自己喜欢坐哪里的,我喜欢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课堂,和不同的学生亲近,倾听他们,体会他们的感受。今天我参加了他们的四人讨论,很好,起码跟我以前趁讨论讲话比起来好多了,大家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很高,说真的,我是该准备讲课了,因为我怕老师觉得我不够虚心才迟迟没有提出要上课。我想多去听听其他班优秀老师的课,指导老师也同意了,那就从杨老师开始吧,今天升旗仪式她刚拿了个一等奖,看来我得结合有经验的老师和年轻的老师一起来学习学习,这样既能保证基础知识的巩固性和课堂的多样性平衡发展。
今天得到一张很有用的光碟,我看啊看,发现里面有很多值得学习的东西,我一个下午就带上耳塞看啊看的,直到放学,班主任去班里交代了一些事情,说今天没有背书的同学要去刘老师那里背,我一下子晕过去了,第一课好长啊,差不多有10个学生没背,现在都放学了,意味着我得“开ot”,这些学生中多数都没背熟,我抽背一些段落,其他的让他们回家背去,明天再抽查。放学打扫卫生这件事我也和指导老师沟通不好,我心疼那些上个星期帮一年级的小朋友打扫的那组学生,让下一组值日,谁知道老师一定要让原来那组值日,说是帮忙归帮忙,自己班还是要打扫的,一切都服从指挥吧。今天做值日学生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一个老师的孩子逃跑了,是长期这样做的,学生说没人管,现在我就要去管,而且要让他知道规矩就是规矩,没有什么特殊待遇的。另一个就是男孩子和女孩子计较谁去倒水,我承认自己做得不够好,有点照顾女孩而忽略男孩的感受了,事后我也找男孩谈过了,希望他能以一种乐观的心态去对待,明天我还是会继续跟踪这名学生的思想状况的。也晚了,休息吧
第二篇:新闻专业实习日记
大学生支教实习日记
刚刚下班回家,马上打开电脑写我的实习日记。说真的,今天很累,可以用晕头转向来形容。
又是我第一个到办公室,我简单打扫了一下办公室,就去班里开门了,几个学生到了,他们不像昨天那样无礼了,我估计小孩子对新来的老师都是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的,我继续问他们叫什么名字,“黎家雄,黎家明,也太像了吧,是两兄弟吗?”“不是,老师老师,还有一个叫吴浩楠 吴浩翔的呢!"这样轻松的对话让我感到很舒适,这时我听到鼓号队要集训了,我立马下去帮手,林老师在忙着教护旗升旗手,她让我带鼓号队,这是有难度的,对于我这个新面孔,孩子们都觉得很诧异,没有原老师的介绍,就贸贸然去带他们练习,我知道是很难的,我先问了指挥一些基本情况,她也不是十分清楚,我让他们一次次地练习,因为离升旗时间越来越近了,林老师让我督促他们不断练习,我问他们“累了吗?需要休息吗?”同学们都说不累。可能因为我多年没有练习了,也听不出整支队伍有什么不和的地方,这时候音乐老师彭老师来了,我把鼓号队交回给她,吹小号的男同学立刻向彭老师抱怨说:“老师我们吹了好多遍啦,都快没力气了。”这是我恍然大悟,我记得以前训练的时候,老师会让小号的同学多休息,我真是太粗心了,我对这群小男孩感到十分的抱歉。升旗过后,我和彭老师聊了一下,她是个转来的老师,接下来还要考试,我询问了她一些关于考教师的事,她都很乐意告诉我。我匆匆回到班级,准备去听第一节的德育课,李主任见到我,我立马告诉她我早上去带鼓号队的事,她说知道了,然后她叮嘱我把钥匙放在抽屉里,因为同学们今天下去出操回来后发现门锁了,而钥匙又在我身上,我是该想到这点的,以后做事要细心再细心。李主任第一堂德育课就围绕责任和规矩,向学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某些科学家说过21天可以养成一种习惯,那么主任计划要用半年的时间去让这些孩子变得礼貌规矩有条理有主动的学习能力。
课间我要负责整理好订课间餐、红树林、特区教育、青少报的人数,由于我昨晚就已经写好了,本来今天只要撕下2345联给学生就可以了,但是意外发生了,很多学生临时改变意见,纷纷又说不要订课间餐了,要订什么什么的,这不就是加大我的工作量吗?有些学生昨天也没按要求交上来,今天才交来,这还不是什么大问题。问题出于我犯了一个常规性的错误,我写的时候力度不够大,第五联看不太清,我有时候忘了垫张纸在中间,于是把上一个同学的某些字印到下一个同学那里去了,有些我就填错了划掉,这些单都是通通作废的,我甚至没有常识地把作废的那些连同第一联撕下来,好在李主任在我旁边,让我按顺序放回去就好了,下课后有差不多十个学生来我办公室修改,顿时手忙脚乱起来,我让学生不要喧哗,一个个排好队办理,这才完成好。隔壁班的杨老师看我在核对名单很辛苦,她教了我一个省事的方法,就是打印学生名单,留有空格,要什么勾什么,这样统计起来比较方便。
六2班的刘老师还让我做一份值日表,打印多几份,我就开始了我的名单,表格制作工作,有点生疏,但这简单的东西我还是能记得的,效率还是不够高,但当我下一楼打印回来给她们的时候,她说“现在的年轻人工作效率就是高。”过奖了,我想在我能力范围之类我还是想帮老师们多做些事,取得她们的好感也很重要。第一节语文课让我重新感受到李主任的亲切之处,和我以前小学的老师太相近了,她严格要求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很到位,课堂上非常省力,这是因为她课前布置学生所做的工作很到位,那严格程度甚至是我们以前都无法承受的。她课后跟我说强调预习的重要性所在,我原以为现在的老师都不会讲主要内容,中心思想一类,但我从她身上看到了有经验的老师的魅力所在,是从容的淡定。紧接着她就考察学生对整本书大概的理解,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的习惯,一步步引导孩子们自主学习,正所谓受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
李主任是一个让我很佩服的老师,下午我去她的办公室找她聊天,她教给我很多东西,有关于班级管理的,有关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方法,有关于她讲课的特点,她讲课总是年级里进度最快的,这都是有方法的。我最佩服的就是李主任上课的魅力,不是方法上的哗众取宠,而是了解学生需要学到些什么,针对这个去备课,思路清晰纪律良好,自然就不需要操心嗓子啦...我学到了。今天我也接到一个重大的任务,就是给高年级的作文尖子生培训,参加深圳市的读书月作文大赛,不得不说从小写作文就是我的强项,之前我也得过读书月的作文奖,老师就是看重我这点,让我去尝试。她说前两节课她会和老师们一起去听,然后给些意见我,之后的课就让我自有发挥,我会尽我最大的努力去做好这件事,为学校争得荣誉,也好证明我的能力,机遇就这么降临了...一定要把握好。
现在我还要负责每天放学后检查班级卫生,每天值日的同学都要在值日后让我检查过才能离开,这也是李主任严格要求的一项。哦,对了,还要晨检,午检,把出勤生病请假的人数报给校医,这意味着我又要负起这样的责任,代理班主任的确不好做。每天的事很琐碎,没有一刻停下来,正如刘老师所说“有得选择最好不要做小学语文老师,基本上逃脱不了做班主任,长期下来累啊!”我知道,但我还是不会放弃的,短短的几天,我成长了不少...
第三篇:新闻专业实习日记
如果说速度就是新闻的生命,那么速记无疑就是健康生命的维生素。如果说要我证明的话,我现在只能想出两个论点:
1、好记性不如烂笔头,2、细节决定成败。
我发现,一般的事件,采访完之后,留在脑中的信息会急减少,时间越长所能记得的就越少,如果当场没有能够快速用笔记下来的话,后果就很严重了。另外,不能依赖录音,这是我第一次整理录音后的感受,整理稿子依赖于录音的话,我第一次的下场就是一个字不动地打下来,耗时长不说还说不清,记者的评语是“这怎么就成了名词解释了”。还是要靠当场用笔记下来。记得有一次报社做了一个网络直播,我得工作是在一旁把记者与嘉宾半小时的对话记录下来。开始,我认为,这很简单啊,没有比采访更简单的了。还蛮不以为然的认为记者在直播前叮嘱我一边听一边用笔记下来:都有录音了还用得着用笔记吗?结果我错了,大错特错。那次,我花了4个多钟头才把这半小时的录音整理下来,而且是在不需要对谈话做修改的基础上。真的不需要修改吗?当然不是!谈话不等于写文章,总不能把那些口水话都写进去把?而且,这些嘉宾都是第一次上镜头做直播,一个是说话小心,再者很多话模棱两可,涉及一些专业的术语又讲的飞快,如果当时不考虑这些预期的麻烦并飞快地用笔记下来的话,靠录音是要吃瘪的。后来一个同学介绍了他的办法,就是听一遍,然后凭着这点大致的理解再结合自己的笔录整理稿子。
第二点,我认为也是更重要的,细节。新闻必须用事实说话,只一点,就决定了细节的重要性。对于我这种菜鸟,如果不靠笔把尽可能多的细节记下来的话,在整理稿件时只会捉襟见肘。更何况,摆不出事实,怎么称之为新闻?我可不敢相信自己的记忆力。最好的方法,就是当场用笔记下来,好多报社记者工作了十多年了在采访时都不会自负甩掉笔和纸,更何况一个入门级菜鸟?事实上,很多时候,采访时对事件有了大致了解,甚至腹稿也打好了,但是整理起来时,仍旧得依靠一个个白纸黑字的细节。即使记忆力再好也还得和笔录对照一下才行,这可不能拿来开玩笑。
但是,在速记上,有经验的记者就真的是道高一丈了。速记,不仅讲的是速度,更加讲究质量。往往一个很小的采访,我会记下密密麻麻的5页纸,看看记者那比我的还小的本子上却希希松松地记下不满1页,而且还想教师黑板上老师的板书一样有条有理。反观自己的,事后来看,不仅很多字连自己都不认识,而且杂乱无章,反受其乱。报社记者们采访完后立即都形成了条理清晰的腹稿(从他/她们指点我这篇稿要从哪些方面来整理可推断出是这样的),或许跟他们的速记功底密切相关。
第四篇:新闻专业实习日记
如果说速度就是新闻的生命,那么速记无疑就是健康生命的维生素。如果说要我证明的话,我现在只能想出两个论点:
1、好记性不如烂笔头,2、细节决定成败。
我发现,一般的事件,采访完之后,留在脑中的信息会急减少,时间越长所能记得的就越少,如果当场没有能够快速用笔记下来的话,后果就很严重了。另外,不能依赖录音,这是我第一次整理录音后的感受,整理稿子依赖于录音的话,我第一次的下场就是一个字不动地打下来,耗时长不说还说不清,记者的评语是“这怎么就成了名词解释了”。还是要靠当场用笔记下来。记得有一次报社做了一个网络直播,我得工作是在一旁把记者与嘉宾半小时的对话记录下来。开始,我认为,这很简单啊,没有比采访更简单的了。还蛮不以为然的认为记者在直播前叮嘱我一边听一边用笔记下来:都有录音了还用得着用笔记吗?结果我错了,大错特错。那次,我花了4个多钟头才把这半小时的录音整理下来,而且是在不需要对谈话做修改的基础上。真的不需要修改吗?当然不是!谈话不等于写文章,总不能把那些口水话都写进去把?而且,这些嘉宾都是第一次上镜头做直播,一个是说话小心,再者很多话模棱两可,涉及一些专业的术语又讲的飞快,如果当时不考虑这些预期的麻烦并飞快地用笔记下来的话,靠录音是要吃瘪的。后来一个同学介绍了他的办法,就是听一遍,然后凭着这点大致的理解再结合自己的笔录整理稿子。
第二点,我认为也是更重要的,细节。新闻必须用事实说话,只一点,就决定了细节的重要性。对于我这种菜鸟,如果不靠笔把尽可能多的细节记下来的话,在整理稿件时只会捉襟见肘。更何况,摆不出事实,怎么称之为新闻?我可不敢相信自己的记忆力。最好的方法,就是当场用笔记下来,好多报社记者工作了十多年了在采访时都不会自负甩掉笔和纸,更何况一个入门级菜鸟?事实上,很多时候,采访时对事件有了大致了解,甚至腹稿也打好了,但是整理起来时,仍旧得依靠一个个白纸黑字的细节。即使记忆力再好也还得和笔录对照一下才行,这可不能拿来开玩笑。
但是,在速记上,有经验的记者就真的是道高一丈了。速记,不仅讲的是速度,更加讲究质量。往往一个很小的采访,我会记下密密麻麻的5页纸,看看记者那比我的还小的本子上却希希松松地记下不满1页,而且还想教师黑板上老师的板书一样有条有理。反观自己的,事后来看,不仅很多字连自己都不认识,而且杂乱无章,反受其乱。报社记者们采访完后立即都形成了条理清晰的腹稿(从他/她们指点我这篇稿要从哪些方面来整理可推断出是这样的),或许跟他们的速记功底密切相关。
对于在报社实习,个人觉得经验不算很丰富,但还是想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以及身边实习朋友的所见所闻来谈谈一些建议。废话不多说,直接切入正题:
先是认识,要认识自己(看看自己究竟适合去什么的媒体)、认识报社(成立时间以及下设部门和最新动态)、了解报纸(大到版面设置、小到编辑记者)。只有熟悉你即将踏入的环境,才有可能达到你预期的目标、收获你想得到的知识和经验。实习前先想办法弄几份样报或者在网上搜集相关的一些材料也是很有帮助的,这能避免你在谈及相关话题时遭遇尴尬。心态和态度很重要,如果你只是希望混日子、蹭学分,那我还是劝你草草结束实习,盖个章走人,如果是真想学到东西,那就 得好好准备,抓住一切锻炼的机会。
次是入门,无论是熟人引荐(身边朋友或者师兄学姐)、老师推荐(其实老师的桃李满天下,与老师联系也能得到机会)还是自己上门(需要足够的勇气和机智),一封推荐信是必不可少的。推荐信虽然不能决定什么,但至少能代表你是哪个学校的,能证明你的“真身”。相关手续办好之后,你就能正式去部门报道了。具体跟哪个记者可能有安排,也有可能是跟指定“认识”的记者。开始的时候,我没有实习指导老师,需要向报社争取,争取有个老师能够知道自己。
不过万变不离其宗,认识也好,不熟也罢,最起码的文明礼貌还是要的,要主动跟记者打招呼,然后留下记者老师的号码以方便联系。良好的首映效应是迈向成功的关键一步,做好这一步,实际上就意味着你已经取得了一个不错的开头。
下来就是开始自己的实习生活了。有不少实习的同学认为在报社呆着很无聊,每天都是坐着看看报或者是在记者电脑上上网,重复着同样的动作,事实证明这样的想法是不对的。对于一个刚来的实习生,记者老师们对你的了解还不够,是不可能放心把一些采访报道任务交给你做的,而你需要做的就是认真处理好每一个细节,积极主动地跟记者老师交流一些想 法,谈谈自己在学校的一些“经验”,让记者老师更好更全面地了解你。多给记者提供新闻线索也是一条拉近与记者老师距离的好办法,这样他就会重新认识你,给你更多的锻炼机会。
开始的肯定是跟随记者采访,不过不用担心,这是你学习的最好机会,不管是会议新闻也好、突发事件也好还是人物采访,都可以学到你在课本和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看看记者老师是怎样完成采访、写稿等工作的,在这个过程中还要不忘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是自己该怎么处理,在老师疑惑或者有遗漏的时候适时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看法,这都有助于记者老师更好的了解你。相信经过这样一段时间的努力,你就很有可能获得更多的采访写稿的锻炼机会了。总之,能成为记者老师的得力助手,你的实习任务就成功了一半。
人认为,进入报社实习就已经说明你是报社的一份子,尤其是自己单独出去采访,更应该做到不卑不亢,不能损坏报社的荣誉,也不要丢掉自己的自信。试想你的 采访对象面对的是一个没有自信的“记者”,又怎么可能认真配合你的采访呢?只要好好准备亦或是做到随机应变,都能把任务圆满地完成。
然,你是个新手,新手就意味着会犯错,你不必太担心自己会犯错,遇到不懂或者疑惑的地方就要大胆地向记者请教,不要硬着头皮不懂装懂,这样对自己对别人都不好。只有勇于面对错误,及时认识到差距才能更好的改变自己,缩小差距。拿我作为例子,在学校不管是参与办报还是写稿,一般思维都会局限在校园,面对的读者群是学生,这样的思维定势和视角都成了我进入报社实习的“致命伤”,刚开始在报社很难纠正过来,没有意识到自己报纸的定位和读者群体。但是经过老师的 指导以及自己不断地认识和调整,现在已经有很大的改观了。
采访的技巧也很重要,起码的待人接物的礼貌就不用我多说了。一般记者给你新闻线索,你需要做好充分的采访准备,恶补一下相关知识,这也是一个学习机会。在采访过程中,针对一些比较专业的名词都可以大胆地向专家学者请教,对于存在疑惑的问题也可以在采访结束后作进一步的了解。个人认为,做好人物访谈的前提是你自己有一个充分的准备,不要小到连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都去提问,这样只能显得你不认真、不专业。寻找共同的话题是营造良好采访氛围的好方法,你还可以根据采 访环境来做更进一步的访问。采访结束后不要急着离开,留下对方的联系方式很重要,这对于你写稿时进行查缺补漏是一个合理有效的善后环节。不要让自己陷入谈 话已结束,问题还没弄清,而采访人已不在的尴尬局面。
实习期间,有“寒冬”也有“暖春”,这是必然的。你需要平静对待,不能过于担心自己没有发稿机会,在诸如“两会”的特殊期间,报纸版面的内容都被压缩,主要以政治生活为主。这时候,及时的知识补充和丰富的经验贮备是促成你转型的一个充分条件,只要能力在,机会就一定会出现。
多人都会问,为什么你经历了这么长的时间怎么依然热情不减,我想,一个人不管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时间长了都会感到厌烦和苦恼,但是你必须学会去调整。期间自己也有些困扰,休息思考了一个星期。有时候有些事情也许你是兴趣使然,但是长时间的重复工作也必然引发疲倦,调整很重要。记者其实是一个很新鲜的工作,因为他每天都可以接受很多信息,可以了解很多社会最新动态,当自己心情不好可以尝试重新布置下办公环境、与别人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等等,这都是很好的减压排压的方法。当然,这也要因人而异,我觉得自己每天在报 社的工作都是新鲜的,因而没有感到过厌烦。但是不排除时间过长带来的问题,我觉得适时调整自己的心情是应对工作情绪的很好办法。
转眼间,实习生活似乎就要离我们远去,凡事都应该做到善始善终,结束实习也必须好好对待。无论你以后是否会从事这一行业,多一个朋友都会对你的发展有所帮 助。尤其是记者的交际圈子很广,也许能给你的求职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准备一些花费不大的小礼物(心意最重要),送给指导自己的老师以及部门主任,给他们 留下一个更好更深刻的印象,同时谈谈你对未来的规划,希望他们对你的发展提供建议和帮助。即使你做得不是很完美,也不要灰心,应该大方一点,跟主任和记者微笑道别,这样也为你的后来人(尤其是本校的学弟学妹)留下了更多的机会。实习结束仍不忘适时的联系,有好的新闻线索也可以再次跟记者们联系,拥有很广的人际圈、新闻源是记者又一个必备的条件之一。要相信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不管怎样,希望未来去报社等媒体实习的你都能有一个圆满的“故事”。不知不觉,三个月的时间就已经过去了。艰难的,快乐的,都教我成长。对于工作,也是越来越有心得。接触的越多,学到的越多,就更明白怎样做得有效率,做得有取舍。而完成一次采访的时间,是由多变少,再变多的过程:刚开始是不知道要怎样做,后来熟练了,做得自然快,而到现在这个阶段,我开始学习想着为什么要这样做,哪些问题是应该问的,稿子应该怎么写。
“简单而又充实,重复却不觉乏味”,这是我对报社记者一天下来所有工作的亲身体会。说简单,记者一天下来的工作可以概括为“看报、立题、采访、写稿、初步校稿”。寥寥几字,看似简单,实际上却非常丰富和充实。
“看报”是记者每天的第一个任务,广泛阅读,了解同行最新、最近的报道动态。每天买一份《北京青年报》,看看有没有自己的稿件的发表。看报的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挖掘新的新闻素材的过程,这对于记者新闻敏感的培养、提升记者综合素质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记得室友叶赛曾经说过:“如果你作为一个新闻专业的学生或者即将从事新闻事业的工作而不经常去看新闻、关注社会热点的话,还谈什么走新闻路线、做什么优秀记者,这一切都是妄想”。确实,每天的“精神食粮”是必不可少的,除了报纸,更多的还需要记者通过电视、网络、手机等媒介工具来获取各方面的信息。在信息的世界里遨游,了解各地的奇人趣事,关注社会的千姿百态,这无疑是很充实的一种享受。由于在我们部门的记者都各自有分工,因此给我的感觉是那种专线记者,比如说某某记者是跑文化的,某某记者是专门跑旅游的,某某记者专门跑医疗的等等,总之都有自己相对固定的圈子。但是记者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新闻线索,对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深度报道和采访,进而刊登更多的稿件。有些人认为记者每天都在重复同一个工作,那就是不停地采访,不停的写稿,过程略显累赘和枯燥。其实不然,放眼细处,每天都可以和不同的人打交道,获取新的信息,而且对于未知领域的探索也是做记者最大的乐趣。在这方面也给了我一个教训,如果你要涉足一个新领域,或者准备长期关注一个话题,你就得耐得住“寂寞”,而且要多方面地去了解它、熟悉它。这样不断摸索、不断追根溯源,你会不断收获惊喜和感悟,一段时间下来,你会觉得自己很有成就感,而且发现自己在无形中成为某方面的“专家”。除了采访、选稿,记者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初步校稿,这也为提高稿件质量起到了铺垫作用。改稿之前很有必要的是把稿件字体放大来看(四号比较常用),这也是为了防止出现一些“视觉死角”,遗漏一些谐音字错误。稿件的标点符号都是要用中文标点,不允许出现中英文标点互用的情况。一旦见报后出现类似错别字、滥用符号之类的现象,都要扣除一定的奖金。(报社内施行一种积分制,而且错误分了ABC三个等级,等级越高扣除的奖金数越多,而且很有可能因为出现重大错误导致自己丢掉饭碗,所以改稿审稿必须非常谨慎)。一般稿件是记者初审后再交由部门主任审核修改,再由主任提交总编室,最后进入编辑部发排印刷的。虚心请教,细心观察,你会发现,原来有这么多“猫腻”,原来你还有那么多“无知”。其实无知并不是一件坏事,最糟糕的事情往往是你还没意识到自己的“无知”。
第五篇:新闻专业实习日记 (14)
大学生支教实习日记
今天可以用晕头转向来形容。
早上告别“花面猫”,化了个淡妆,可能是太久没化了,有点生疏,早上赶去上学差点迟到,我的踩点到的老毛病又开始犯了,警惕自己要改要改一定要改,那就从明天开始吧。
第一节课去了二年级4班听何老师的课,其他班的老师看到我坐到后面也过来凑热闹,这节课就变相为公开课了。二年级上课气氛就是好,我刚去到教室,小孩子就好奇地大量起我这个年轻老师来,我今天特意穿得年轻些,博取小孩子的好感嘛,以便我下次来他们班上课。今天上的是诗歌《一株丁香花》,课堂教学以朗读为主,朗读的方式有学生读、老师读、男生读、女生读、小组读、个人读、录音范读,跟录音读等等,老师针对同学们读的内容也有技巧地穿插问题进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当低年级老师的心态要非常年轻,他们课堂上有很多课堂小口令,比如说“小眼睛,看黑板”“谁坐好了?”“我坐好了”“你棒他棒我也棒”等等,真是让人耳目一新,这样不仅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而且还能起到一个维持课堂秩序的作用。课堂中老师及时地对小朋友的表现给予表扬,有小组表扬的,也有个人表扬的,务求调动出小朋友学习的积极性来,我观察了一下课堂,的确收到不错的效果。当然,我也有把从吴振新老师课堂上讲的观察课室观察学生情况落到实处,把大概的位置图画出来,观察靠窗的孩子和坐前排的孩子有什么不同,果然是有不同,靠窗的孩子有时候会注意力不集中看看窗外,我左手边的两个女孩在读书的时候思维没有紧跟,也从没有举手回答问题,看吧,这招还是很有用的。还是讲讲何老师这节课吧,对我来说的确很新鲜,从高年级组下来的感觉就是不同,整个课堂就像表演课一般,老师也有用她的肢体语言去告诉孩子们这个词语的意思,比如“踮”,老师踮起脚跟,同学还容易把这个字读成第四声,老师也在课堂中纠正孩子的读法。最后让我长见识的是何老师的生字教学法,她把这一环节放在课堂的后半段,让学生跟着认字卡拼读,然后然学生四人讨论看有什么好方法去记忆这个字,老师分享了她的认字技巧,举一例“休”,她挨在黑板旁,告诉孩子们,休字左边是单人旁,右边是木字,古时候人们劳作完累了就靠在树旁休息,还马上提出加一横是“体”字,人不是睡在本子上而是靠在树旁,让学生用形象思维去区分这两个相近字。有关这个字,我也在古代汉语课听过,看来我得多多复习以前学过了,积累多点认字技巧。
何老师说欢迎我到他们班上课,让我随便挑选一篇课文,我想我还是回去好好琢磨一下再告诉她让她去安排,毕竟最近的事还是比较多。
第二节课我马上跑回5楼听李主任的课,不出我所料,她真的开新课了,这两天备季羡林的《怀念母亲》快把我想到头都爆了,怎么开头都不是,由于之前我被两个老师提出不要按自然段去讲,而季老这篇文章理解起来的确有点困难,都不知道该从那个方面着手,这是我目前遇到过最难讲的文章。我课间抓了个同学问了问,李老师上节课上了什么内容,他大概告诉我一下,我就去听第二课时了,这节课也是本节的精彩之处,由于之前思考过很多问题,并且不知道改如何抛出主问题让学生去探讨,再收回来,环环相扣,李主任抓住了“频来入梦的原因”让学生去课文中找,在学生找的过程中适当地再抛出一些难懂的问题,这一招我算是见识过好几次了,也能够渐渐明白个中的道理和方法。最精彩的就是她抓了文章中的一个“糊”字,对啊,季老这个语言大师,我们怎能忘了从他的语言中着手去体会他的感情了,我顿时茅塞顿开,之前困扰了我很久的问题也就解答了。原本我读文本的时候也想了很多问题不知道怎样设置好,李老师确很巧妙地让学生去找,运用了批注的方法,既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也迎合了现在的课堂注重学生个体思考的价值观。
我答应了4班的老师周五去她们班讲《怀念母亲》,那么又要开始构思我的课堂了。今天去了2班上《詹天佑》,这是我第三次讲这篇课文了,我完全改变了上两节课的思路,感觉好多了,尽管2班的同学基础没有我们班好,但是他们有部分同学还是很积极回答问题的,而且答得也很好,可能是上节课他们班老师就为他们理清了课文思路吧,又或许是我的开放性课堂让大家的思维真的活跃起来,这节课我严格要求自己在备课的时候谨记不要按段落来讲,按照主文题让同学们去自由发挥,到点才加以适当的点拨,我还让同学上来画詹天佑的人字形设计图,互动的气氛让学生的参与性增强,我也适当地做了补充,当时我记住了欣和嘉嘉之前鼓励我的话,要回自己,我相信自己,我将会慢慢探索出属于我的风格,在这之前,我还是要多多努力,多方面学习。
一天一点都没闲过,上午最后一节课去了图书馆开了个语文科组的会议,原来杨老师也是语文科组的带头人,这也难怪,她的公开课上得实在是很好,是一个很全面的老师。会议布置了最近我们语文科组的任务,看来也很不轻啊,最近有两项比较重要的作文大赛,还有普通话推广周,教学开放日,读书月系列活动,语文周,调研考试等等,看来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兼班主任真不简单。下午听广播时间我有点失职了,我也不想为自己找任何借口,我没有及时上到班主任的ftp上打开诗歌文件,等到李主任上来才匆匆打开,看来我开会时是没有听清楚要求了,而且我也不清楚它的文件放在哪里,我缺乏了发问的主动性,后来我上去问了李老师,看的出李老师是很不满意了,她没有了以往的笑容,在叮嘱我做事的时候也很严格,我立刻连解释的冲动都没有了,我心想:明天一定要做好这件事。后来李老师还喊住我,要我把板报快点落实到位,是的,拖了好一段时间,我安排了四个学生去完成,算是放手让他们去做了,但是效果却不如人意,如把对联的顺序弄错了,我没有及时发现,都是李老师发现的,我都为自己的粗心大意感到羞愧了,中间板块的内容这些小孩一直都不去找,不去打印,非得一步步叮嘱着才做得好,今天我在临放学前的总结中批评了这组做墙报的同学,我认为他们组员间沟通不够,效率意识也不够,并且希望下一组的同学能够做得更好。
放学后,全体教职工要组织学习活动,而我要去作文培训,今天到场的人数明显不够,而且缺勤的基本上都是我们班的,我当时真的很生气,这些小孩明明就是太没规矩了,就算有什么事也该向老师报告一声吧,一声不响地就走了,我真想明天抓他们一个个教训一通,后来我布置了随堂作文,去班里找找看那几个孩子是不是在做值日,不在,后来有些同学说他们其中有些人5点钟就要去补习,如果上培优就会赶不及,我心里暗暗为这些孩子感到心疼,我没有这么生气了,理解吧,尽管这样我还是要履行做教师的责任,在做人处事上要他们讲规矩,这是对人起码的尊重。
明天还要继续作文培优,我要马上改好今天的作文,把问题归类,顺便看看明天准备的例文,想想该如何启发孩子写作。明天李老师要去校外开会,她让我明天评讲练习册,顺便可以讲讲上个星期的习作,可怜我只改了一半,只好把我改了的情况跟大家先说说咯,适当指导一下就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