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毕业实习报告实践调查-“大学生创业”调查报告
11月6日到11月10日,第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决赛在厦大校园内轰轰烈烈地展开,一下子“大学生创业”成了热门话题,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
在整个大赛过程中,陈粟和陈文水和大多数学生一样,就一直盯着大赛的进展。不过与其他旁观者不同的是,他们还利用这次机会,专门针对这群来参赛的学生和厦大校园里的学生对“大学生创业”这个话题做了一次大型的问卷调查。
做问卷调查这个点子首先是由陈粟提起的。陈粟,厦大哲学系博士,主攻技术社会学,该课题研究的主要是如何把知识这种潜在的价值转换为技术这种商品机制,最终实现它们的市场价值。最近,陈粟正在研究一个有关“孵化器”的课题,而“挑战杯”大赛刚好相当于一种技术孵化的过程,因而他自然而然地想到对这群参赛学生和校园内的学生群体做一个调查,以便取得第一手的资料与数据。可是由于以前对创业这个话题关注并不多,在这方面缺乏经验,于是陈粟找到了现在是哲学系二年级研究生的陈文水同学。
陈文水一直对大学生创业这个团体很感兴趣,尤其是大学生创业教育这个课题。平常,他就非常喜好结交对创业感兴趣的朋友,就在今年9月份,他还专门成立了蓝鲸财务自由俱乐部(简称蓝鲸俱乐部),这是一个专门为那些有创业热情的人提供创业交流的平台,现挂靠在大学生创业创新协会名下。陈文水说,蓝鲸俱乐部每周都会开展一些利智、书友会、创业沙龙和培训活动,每次参加的人都超过50多人,主要以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为主,也有一些社会人士。目前,这样的创业沙龙已举行了将近10次。“蓝,代表生生不息;鲸,意思是优秀,与优秀的人为武,蓝鲸俱乐部提供的是一个开放式的精英实践。”陈文水说。
一个想做这方面的研究,一个对这方面又特别感兴趣;一个有理论研究基础,一个有经验,两个人一拍即好,携手合作,于是就有了这份调查问卷的诞生。调查者言
我被“创业”撞了一下腰 陈文水
第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着实让厦门热火了一把,也让美丽的厦大热闹了一把。
不过,感觉上而言,这个热闹持续得有点实在短暂,因为创业是一种永恒的行动,而仅仅靠几天或者是几个月的创业比赛就能诠释所有关于创业的内涵和主题吗?而我们就能把握创业的全部吗?
无论怎样质疑,很多人都不能否认这些实实在在发生着的一切。“挑战杯”还有一些创业英雄和先行者所焕发出创业激情,也是真正纯粹的现代创业精神的萌芽在中国终于破土而出。透过种种新现象,我们不可否认:一种新型的创业机制和文化已经出现了!虽然还很幼稚,还不成体系,虽然还不够规模,但是一切真实地开始了。
第四届“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真的给全国人民包括全国大学生上了一堂实验课。
作为学生大军中的一员,我一向低调甚至尽可能回避学生创业的说法。但是,我毕竟向学生创业接近了一步,带着参与的激情,带着研究的理性,我还是跟一些志同道合者一起来进行了这样的一项调查。在这个调查中,我们尽量客观而又理性,详细而又具有针对性。我不敢说,我们的调查是全面和权威的,而只是说,我们的调查还有我们的分析能够触及现实之域,并带给大家更多的启示和思考:大学生创业,一路走好!
正如一位著名的学者所说的,一个新世纪有为的大学生不去创业并不可怕,最可怕的事情莫过于一个有能力的人只为自己眼前活着,只会因循守旧,只会回避风险,只图安逸保守,不敢冒险进取。这是一个人的悲哀,也是一个民族的悲哀。我被“创业”撞了一下腰,但感觉很幸福。我知道我的幸福是有理由的。第一部分:创业观念 ■创业等同于创办企业?
在调查过程中,很多受访者将创业等同于创办企业,这个比例高达92.1%。
点评:这说明了现代大学生把创业视同于创办企业,事实上,创业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广义的创业观念可以体现在生活中的许多方面。■创业等同于创意? “好的创意,好的未来”,但是创业不等于创意。大多数受访者把创业等同于创意,并认为创意是创业的第一步,这个比例是78%。
点评:创意固然重要,但重要的还是执行创意的能力;另外创业不是一个创意而是一连串成功执行的创意组成的。■观念上认可创业活动
经历了九十年代的创业高潮后,从非理性创业到较理性创业,现在高校大学生的创业观比较成熟,大部分学生接受了创业的观念。调查表明,选择愿意尝试创业的比例86.9%,这说明了创业在学生心目中是被认可的。从担心创业失败遭受歧视的比例和担心创业后失业的比例可以看出,这两部分的比例都比较少。前者占9.8%,后者占7.3%。
点评:事实上,创业被认可说明创业是一项有挑战性的活动,这是一种思想解放的结果。■学生能理性地决定是否选择创业
数据显示,因为找不到工作而创业的同学仅占4.2%,而95.8%的同学并非是因为找不到工作而选择创业。而有88.9%的同学对创业具有自己的判断,不会轻易接受创业的鼓动。最后,对创业失败导致负债,高校的同学还是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其中64.2%认识到创业失败带来的负债。
点评:创业并不是赛跑,想跑就跑,它必须具备诸多条件后才能进行创业。高校大学生对此有较高的理性认知能力。■创业更多为了实现自我价值
对于高校学生创业的目的:认同实现自我价值的占88.5%;认同改善经济处境占49.2%;认同服务社会的占45.8%。从上可以看出,现代高校大学生创业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在于实现自我的价值,但他们也不排除经济赢利和社会责任的因素。
点评:并不是为了创业而创业,创业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这是创业的魅力所在。■市场风险意识不够
受访者在考虑创业的时候,更多关注的是创意、资金和团队,但是,他们考虑到市场风险的就只有32.8%,而真正在创业的学生,他们则很看重市场风险意识,比例提高到了73.2%。
点评:创业者的风险意识不够,这本身就是对创业认识不是很清楚。■理想化的创业认识 在创业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坚强的信念,占88.9%;其次是一个创意,占87.6%;接下来是选择创业伙伴,占60.9%;然后是资金,占54.7%;接着是社会关系,占46.9%;最后是工商管理经验和专业技术知识,依次是43%、42.2%。这说明了很多大学生创业有着很大的理想认识。另外,有45.8%从书本上认识创业,属于纸上谈兵和理想化的创业。
点评:对创业没有感性认识的学生,对创业停留在想象里,表现出理想化的倾向。实际上,创业有很多理性的决策和分析,不可能是一种理想活动。■不创业学生更倾向于选择继续深造和积累经验
对于不愿意尝试创业的同学来说,他们有其他自己认为更好的选择,他们选择的道路是,其中,考研的比例占51.4%,而进入工商部门的占48.0%,这说明了那些暂时不选择创业的人最好的选择就是继续深造或者积累实际经验。点评:创业并不是唯一选择,如果现在不创业,可以选择为创业做准备。第二部分:创业扶持
■创业初期希望能获得扶持
在创业初期,学生很希望能获得支持,这种愿望比较迫切,扶持单位包括金融投资部门、社会服务组织、成功人士和政府机构,尽管要求不一样,但他们希望能得到扶持的愿望是一样的,这也说明了创业并不是一件个人的事情。
点评:创业靠团队,靠社会大环境,创业初期必须得到扶持,企业才能发展壮大。■了解市场最为重要
在创业初期,学生希望能了解市场,并熟悉市场,这种愿望十分强烈,达到75%,这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在校大学生最希望是能接触社会、接触市场,从而洞悉市场机会,并把握住机会。点评:“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为了让大学生更好的接触社会,架设一条通向社会的桥梁尤其重要。
■金融投资部门对创业扶持很重要
创业初期,创业者最希望得到的帮助和扶持首选金融投资部门,这个数据达到了63.5%,其次是社会服务组织,再次是政府机构。希望得到社会服务组织扶持的是45.2%,而希望得到政府机构扶持的最少,是28.6%。
点评:金融投资部门的扶持政策对学生创业的影响作用是可见一斑的。■希望能得到专业指导和风险基金
大学生创业在初期希望能得到专业指导和风险基金,这两者是一样的,都是51.4%,超过一半人数,但不是很高,这表明了对这两个方面也仅仅是想望而已,并不显特别迫切。点评:创业的专业指导非常重要,可惜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创业融资更倾向于私人关系
学生创业在融资渠道更倾向于向亲戚、朋友、同学等人筹借,金融投资部门也是在重点考虑之内,但前者最为重要,为32.5%,这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目前社会还是一个“熟人社会”,私人关系非常重要,还没有形成一个制度化的融资渠道。
点评:靠私人关系有利有弊,但更关键的是尽快形成一个科学而有效的融资渠道。■忽视政府的学生创业优惠政策
在调查中,创业者希望从政府机构获得帮助的愿望并不很高,另外,很多不知道或不了解政府对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只有28.6%的人重点考虑到政府机构的扶持作用。点评:政府作用被遗忘说明它工作不称职或者宣传还没有到位。■成立学生创业服务机构很有必要
对于创业,学生希望学校提供的支持最迫切的就是创办学生创业服务机构,这个比例高达85.6%,这也说明了创业必须是学校里的一门功课,因为很多人都想修这门课程,另外,希望开设选修课和修改学制,前者为56.9%、后者为30.4%。
点评:创业服务机构就如同就业服务机构一样,同样必须是学校教育延伸的一种教育服务。第三部分 创业教育
■基本不知道或忽视创业教育的作用
在调查中,很多人对创业教育的字眼感到陌生,很难把创业跟教育联系起来,因为创业更多的是一种实践,他们只是要求在学校教育中开设跟创业相关的课程。点评:创业教育的缺失正是创业精神的缺失。■并不把创业计划当创业
“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是一种模拟创业活动,但还是有很多人并不认为这就是创业,有52.8%的人声明参加创业计划竞赛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工作经验和结识工商界精英,这也表明了过半的人参加创业计划竞赛并不是为了纯粹创业,而是为了找一份好工作而增加就业筹码。
点评:创业计划变成一种工作资历、一种就业资本,这是不是对创业的一种讽刺? ■参加创业竞赛不是为了荣誉
87.2%的受访者参加创业竞赛并非是为了荣誉,仅有12.8%表示是为了荣誉而参加创业计划大赛,更多的人还是关注创业活动。
点评:竞赛固然能带来荣誉,但创业本身并不是作秀。■创业竞赛只是一种生活体验
也许是创业计划大赛只是一种模拟的创业活动,有48%的人是为了体验创业过程而参加创业计划大赛。他们的一个直接目的就是增加创业的感性认识,而不是真正的创业。另外,还有48.8%的人是为了完善创业计划,为以后创业直接增加经验,这些是抱着比较明确的目的来体验的。
点评:创业大赛既然是模拟,那么就趁着年轻,过一把瘾。■社会关系的榜样力量比较大
创业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在现实生活中接触过企业家,或者亲戚朋友是企业家,这一个因素对学生的影响较大。48.1%的同学认为这一因素影响了自己的创业观念,并向往自己开始创业。
点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身边有人创业,他也就更容易走上创业之路。■学生创业明显受到大众媒体的影响
由于“创业热”的兴起,学生创业显然受到了大众媒体的影响,接近半数(48.4%)的学生是通过身边的人了解创业,其次是书本(45.8%)、活动(37.7%)、媒体(35.2%)。点评:在商业社会中,“BOSS形象”与成功人士几乎等同,于是就产生了强大的示范作用。■希望学校开设创业类课程
由于创业教育的缺乏,所以过半数的学生希望学校开设创业方面的选修课,这个比例达56.9%。另外,还有39.4%的人希望能修改学制,使之更倾向于创业实践。
点评:学校是不是应该负起创业教育这个责任,并修建一条从文化教育系统通向社会工商系统的桥梁?
第四部分 创业背景
■就业前景好的学生更愿意创业
在调查中发现,那些热门科系的学生,也就是就业前景比较好的学生,譬如经济系、会计系、法律系等(理工科则是计算机系、化工系等),他们的创业愿望和创业热情也是最高的。“挑战杯”竞赛现场所得到的调查问卷大部分来自这些科系的学生,历史和中文的较少,大约文史哲加起来比例不超过8%。
点评:创业不是专利,但有“壁垒”,创业实际上还是属于那些真正“天之骄子”的人。■创业多为社会榜样力量所推动
创业有很强的示范作用,一般而言,身边有人创业的人更倾向于创业,调查发现,拥有强烈创业愿望的人有28.7%亲戚、24%的朋友进行创业,而他们本身,有48.1%跟企业家接触过或很熟悉,有48.4%都是从身边的人开始了解创业并且决定创业的。
点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创业是一种挑战,所以也适合那些对迎接挑战有所准备的人。■信息和创意对创业来说非常关键 在创业过程中,对于创业者来说,信息和创意非常重要,它们分别是88.9%、87.6%。这可以表明学生创业大多是一种知识创业,是一种较高水平的创业。
点评:在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中,信息和创意很重要,大学生对这一点也许是最清楚的。■兼职是创业的第一步
在校学生很多没有选择创业,但他们都选择了兼职。有81.2%的人认为学生兼职是很好的行为,有52.8%认为兼职对创业很有帮助,是创业的第一步。点评:兼职不等于创业,但他们的努力目标也许是一致的,就是实践。■专业技术对创业不太重要
在调查创业过程中,什么因素最为重要,结果,工商经验和专业技术知识排在最后,分别是43.0%和42.2%。这说明了很多学生对专业技术的不看重,从侧面而言,很多人创业是“剑走偏锋”,走管理创业的道路。
点评:专业技术对于一个公司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不重视专业技术是学生创业的一个非理性表现。
■更多的是激情创业而非理性创业
较多的大学生创业实际上是一种激情创业而非理性创业。在调查中,参加过创业活动的仅占37.7%,创业活动相对缺少,创新意识的相对缺乏,还有创业教育的暂时缺席,所以大多学生创业就是激情创业,经验不足,热情十足。
点评:创业成功来自理性,创业开始必须是理性,创业过程才是激情,不可相反。■是什么因素影响了创业意愿?
分析表明Lambda系数达到显著差异的因素有:就业前景(害怕找不到工作的为0.006;对自己就业悲观的为0.014)、学制也是影响创业的重要原因,达到了0.019。在对待参赛目的上,不愿意创业者将参赛视为决定今后就业的试验田。参加创业比赛的同学和没有过参加者的差异有:
Lambda系数:参加过比赛者更少人选择考公务员(0.02);更多地认识到了商业风险(0.057);和企业家有更多的接触(0.029);对就业前景更有信心(0.027);更多的是从活动中了解创业的(0.001);和没有参加过的同学比较认为选修课是不重要的(0.041)。专家谈创业
创业也属于文科生
王旭(厦门大学教授 厦门大学科研处处长)
创业计划大赛就是通过自己的理念和实践设计出方案,为企业、公司进行的生产产生效益,从这个意义上说,类似于教师科研的产、学、研相结合的状况。中国原来的研究多注重理论和单纯研究,缺乏相应的实践应用。而创业本身,从表面上看,是理工科的专利,因为它关键在于沟通信息。把信息与效益直接对接起来,并不存在理论方面更加深层次的探讨。因此,创业似乎与文科的结合并不密切。而对于文科学者,我们应该关注的就是如何把文、史、哲应用到创业当中去。理科的学问可以生成一个公式,工科的学问也许能直接产生效益,但受到市场的限制。文科注重的则是整个社会的人。文科的功能是不可以量化的,但影响却是非常广泛的。
在创业过程中,应当做好文科与理工科的相互结合,发挥文科的基础性作用。例如,在一项产值出现之前,需要了解到当地的传统文化以及生活背景,而这将有助于产业的创新与发明。构筑一个创业扶持体系
岳建飞(厦门大学创业创新协会会长)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学生自主创业将成为重要的就业形式。但是,很遗憾的是,全国高校包括厦门大学都缺乏系统有效的创业扶持体系。
因此,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构筑一个从创业教育到创业服务的层次性和系统性的创业扶持体系,从实处扶持大学生创业是厦大创协正在努力的方向。“挑战杯”可以说在创业教育方面意义重大。可以说,“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主要是以吸引风险投资为目的的创业行为;在创业教育方面,它对创业的项目进行包装,使参赛学生能收获到各方面的创业知识,从而得到创业精神与创业能力的双重收获。对学生来说,更重要的还是后者。学生可以通过“挑战杯”走向创业之路,但创业路千万条,有些即使在比赛中失败了,却依然可以走自己的创业路。“挑战杯”从某种意义上说,更注重的是比赛本身,是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载体。
第二篇:大学毕业实习报告实践调查-“大学生创业”调查报告
大学毕业实习报告实践调查-“大学生创业”调查报告.txt*一篇一篇的翻着以前的的签名,那时候的签名有多幼稚就有多么的幼稚。你连让我报复的资格都没有-〞好想某天来电显示是你的号码。好想某天你的状态是为我而写。有些人,我们明知道是爱的,也要去放弃,因为没结局11月6日到11月10日,第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决赛在厦大校园内轰轰烈烈地展开,一下子“大学生创业”成了热门话题,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在整个大赛过程中,陈粟和陈文水和大多数学生一样,就一直盯着大赛的进展。不过与其他旁观者不同的是,他们还利用这次机会,专门针对这群来参赛的学生和厦大校园里的学生对“大学生创业”这个话题做了一次大型的问卷调查。
做问卷调查这个点子首先是由陈粟提起的。陈粟,厦大哲学系博士,主攻技术社会学,该课题研究的主要是如何把知识这种潜在的价值转换为技术这种商品机制,最终实现它们的市场价值。最近,陈粟正在研究一个有关“孵化器”的课题,而“挑战杯”大赛刚好相当于一种技术孵化的过程,因而他自然而然地想到对这群参赛学生和校园内的学生群体做一个调查,以便取得第一手的资料与数据。可是由于以前对创业这个话题关注并不多,在这方面缺乏经验,于是陈粟找到了现在是哲学系二年级研究生的陈文水同学。
陈文水一直对大学生创业这个团体很感兴趣,尤其是大学生创业教育这个课题。平常,他就非常喜好结交对创业感兴趣的朋友,就在今年9月份,他还专门成立了蓝鲸财务自由俱乐部(简称蓝鲸俱乐部),这是一个专门为那些有创业热情的人提供创业交流的平台,现挂靠在大学生创业创新协会名下。陈文水说,蓝鲸俱乐部每周都会开展一些利智、书友会、创业沙龙和培训活动,每次参加的人都超过50多人,主要以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为主,也有一些社会人士。目前,这样的创业沙龙已举行了将近10次。“蓝,代表生生不息;鲸,意思是优秀,与优秀的人为武,蓝鲸俱乐部提供的是一个开放式的精英实践。”陈文水说。
一个想做这方面的研究,一个对这方面又特别感兴趣;一个有理论研究基础,一个有经验,两个人一拍即好,携手合作,于是就有了这份调查问卷的诞生。调查者言
我被“创业”撞了一下腰 陈文水
第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着实让厦门热火了一把,也让美丽的厦大热闹了一把。
不过,感觉上而言,这个热闹持续得有点实在短暂,因为创业是一种永恒的行动,而仅仅靠几天或者是几个月的创业比赛就能诠释所有关于创业的内涵和主题吗?而我们就能把握创业的全部吗?
无论怎样质疑,很多人都不能否认这些实实在在发生着的一切。“挑战杯”还有一些创业英雄和先行者所焕发出创业激情,也是真正纯粹的现代创业精神的萌芽在中国终于破土而出。透过种种新现象,我们不可否认:一种新型的创业机制和文化已经出现了!虽然还很幼稚,还不成体系,虽然还不够规模,但是一切真实地开始了。
第四届“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真的给全国人民包括全国大学生上了一堂实验课。
作为学生大军中的一员,我一向低调甚至尽可能回避学生创业的说法。但是,我毕竟向学生创业接近了一步,带着参与的激情,带着研究的理性,我还是跟一些志同道合者一起来进行了这样的一项调查。在这个调查中,我们尽量客观而又理性,详细而又具有针对性。我不敢说,我们的调查是全面和权威的,而只是说,我们的调查还有我们的分析能够触及现实之域,并带给大家更多的启示和思考:大学生创业,一路走好!
正如一位著名的学者所说的,一个新世纪有为的大学生不去创业并不可怕,最可怕的事情莫过于一个有能力的人只为自己眼前活着,只会因循守旧,只会回避风险,只图安逸保守,不敢冒险进取。这是一个人的悲哀,也是一个民族的悲哀。我被“创业”撞了一下腰,但感觉很幸福。我知道我的幸福是有理由的。第一部分:创业观念 ■创业等同于创办企业?
在调查过程中,很多受访者将创业等同于创办企业,这个比例高达92.1%。
点评:这说明了现代大学生把创业视同于创办企业,事实上,创业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广义的创业观念可以体现在生活中的许多方面。■创业等同于创意? “好的创意,好的未来”,但是创业不等于创意。大多数受访者把创业等同于创意,并认为创意是创业的第一步,这个比例是78%。
点评:创意固然重要,但重要的还是执行创意的能力;另外创业不是一个创意而是一连串成功执行的创意组成的。■观念上认可创业活动
经历了九十年代的创业高潮后,从非理性创业到较理性创业,现在高校大学生的创业观比较成熟,大部分学生接受了创业的观念。调查表明,选择愿意尝试创业的比例86.9%,这说明了创业在学生心目中是被认可的。从担心创业失败遭受歧视的比例和担心创业后失业的比例可以看出,这两部分的比例都比较少。前者占9.8%,后者占7.3%。
点评:事实上,创业被认可说明创业是一项有挑战性的活动,这是一种思想解放的结果。■学生能理性地决定是否选择创业
数据显示,因为找不到工作而创业的同学仅占4.2%,而95.8%的同学并非是因为找不到工作而选择创业。而有88.9%的同学对创业具有自己的判断,不会轻易接受创业的鼓动。最后,对创业失败导致负债,高校的同学还是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其中64.2%认识到创业失败带来的负债。
点评:创业并不是赛跑,想跑就跑,它必须具备诸多条件后才能进行创业。高校大学生对此有较高的理性认知能力。■创业更多为了实现自我价值
对于高校学生创业的目的:认同实现自我价值的占88.5%;认同改善经济处境占49.2%;认同服务社会的占45.8%。从上可以看出,现代高校大学生创业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在于实现自我的价值,但他们也不排除经济赢利和社会责任的因素。
点评:并不是为了创业而创业,创业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这是创业的魅力所在。■市场风险意识不够
受访者在考虑创业的时候,更多关注的是创意、资金和团队,但是,他们考虑到市场风险的就只有32.8%,而真正在创业的学生,他们则很看重市场风险意识,比例提高到了73.2%。
点评:创业者的风险意识不够,这本身就是对创业认识不是很清楚。■理想化的创业认识 在创业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坚强的信念,占88.9%;其次是一个创意,占87.6%;接下来是选择创业伙伴,占60.9%;然后是资金,占54.7%;接着是社会关系,占46.9%;最后是工商管理经验和专业技术知识,依次是43%、42.2%。这说明了很多大学生创业有着很大的理想认识。另外,有45.8%从书本上认识创业,属于纸上谈兵和理想化的创业。
点评:对创业没有感性认识的学生,对创业停留在想象里,表现出理想化的倾向。实际上,创业有很多理性的决策和分析,不可能是一种理想活动。■不创业学生更倾向于选择继续深造和积累经验 对于不愿意尝试创业的同学来说,他们有其他自己认为更好的选择,他们选择的道路是,其中,考研的比例占51.4%,而进入工商部门的占48.0%,这说明了那些暂时不选择创业的人最好的选择就是继续深造或者积累实际经验。
点评:创业并不是唯一选择,如果现在不创业,可以选择为创业做准备。第二部分:创业扶持
■创业初期希望能获得扶持
在创业初期,学生很希望能获得支持,这种愿望比较迫切,扶持单位包括金融投资部门、社会服务组织、成功人士和政府机构,尽管要求不一样,但他们希望能得到扶持的愿望是一样的,这也说明了创业并不是一件个人的事情。
点评:创业靠团队,靠社会大环境,创业初期必须得到扶持,企业才能发展壮大。■了解市场最为重要
在创业初期,学生希望能了解市场,并熟悉市场,这种愿望十分强烈,达到75%,这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在校大学生最希望是能接触社会、接触市场,从而洞悉市场机会,并把握住机会。点评:“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为了让大学生更好的接触社会,架设一条通向社会的桥梁尤其重要。
■金融投资部门对创业扶持很重要
创业初期,创业者最希望得到的帮助和扶持首选金融投资部门,这个数据达到了63.5%,其次是社会服务组织,再次是政府机构。希望得到社会服务组织扶持的是45.2%,而希望得到政府机构扶持的最少,是28.6%。
点评:金融投资部门的扶持政策对学生创业的影响作用是可见一斑的。■希望能得到专业指导和风险基金
大学生创业在初期希望能得到专业指导和风险基金,这两者是一样的,都是51.4%,超过一半人数,但不是很高,这表明了对这两个方面也仅仅是想望而已,并不显特别迫切。点评:创业的专业指导非常重要,可惜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创业融资更倾向于私人关系
学生创业在融资渠道更倾向于向亲戚、朋友、同学等人筹借,金融投资部门也是在重点考虑之内,但前者最为重要,为32.5%,这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目前社会还是一个“熟人社会”,私人关系非常重要,还没有形成一个制度化的融资渠道。
点评:靠私人关系有利有弊,但更关键的是尽快形成一个科学而有效的融资渠道。■忽视政府的学生创业优惠政策
在调查中,创业者希望从政府机构获得帮助的愿望并不很高,另外,很多不知道或不了解政府对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只有28.6%的人重点考虑到政府机构的扶持作用。点评:政府作用被遗忘说明它工作不称职或者宣传还没有到位。■成立学生创业服务机构很有必要
对于创业,学生希望学校提供的支持最迫切的就是创办学生创业服务机构,这个比例高达85.6%,这也说明了创业必须是学校里的一门功课,因为很多人都想修这门课程,另外,希望开设选修课和修改学制,前者为56.9%、后者为30.4%。
点评:创业服务机构就如同就业服务机构一样,同样必须是学校教育延伸的一种教育服务。第三部分 创业教育
■基本不知道或忽视创业教育的作用
在调查中,很多人对创业教育的字眼感到陌生,很难把创业跟教育联系起来,因为创业更多的是一种实践,他们只是要求在学校教育中开设跟创业相关的课程。点评:创业教育的缺失正是创业精神的缺失。■并不把创业计划当创业
“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是一种模拟创业活动,但还是有很多人并不认为这就是创业,有52.8%的人声明参加创业计划竞赛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工作经验和结识工商界精英,这也表明了过半的人参加创业计划竞赛并不是为了纯粹创业,而是为了找一份好工作而增加就业筹码。
点评:创业计划变成一种工作资历、一种就业资本,这是不是对创业的一种讽刺? ■参加创业竞赛不是为了荣誉
87.2%的受访者参加创业竞赛并非是为了荣誉,仅有12.8%表示是为了荣誉而参加创业计划大赛,更多的人还是关注创业活动。
点评:竞赛固然能带来荣誉,但创业本身并不是作秀。■创业竞赛只是一种生活体验
也许是创业计划大赛只是一种模拟的创业活动,有48%的人是为了体验创业过程而参加创业计划大赛。他们的一个直接目的就是增加创业的感性认识,而不是真正的创业。另外,还有48.8%的人是为了完善创业计划,为以后创业直接增加经验,这些是抱着比较明确的目的来体验的。
点评:创业大赛既然是模拟,那么就趁着年轻,过一把瘾。■社会关系的榜样力量比较大
创业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在现实生活中接触过企业家,或者亲戚朋友是企业家,这一个因素对学生的影响较大。48.1%的同学认为这一因素影响了自己的创业观念,并向往自己开始创业。
点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身边有人创业,他也就更容易走上创业之路。■学生创业明显受到大众媒体的影响
由于“创业热”的兴起,学生创业显然受到了大众媒体的影响,接近半数(48.4%)的学生是通过身边的人了解创业,其次是书本(45.8%)、活动(37.7%)、媒体(35.2%)。点评:在商业社会中,“BOSS形象”与成功人士几乎等同,于是就产生了强大的示范作用。■希望学校开设创业类课程
由于创业教育的缺乏,所以过半数的学生希望学校开设创业方面的选修课,这个比例达56.9%。另外,还有39.4%的人希望能修改学制,使之更倾向于创业实践。
点评:学校是不是应该负起创业教育这个责任,并修建一条从文化教育系统通向社会工商系统的桥梁?
第四部分 创业背景
■就业前景好的学生更愿意创业
在调查中发现,那些热门科系的学生,也就是就业前景比较好的学生,譬如经济系、会计系、法律系等(理工科则是计算机系、化工系等),他们的创业愿望和创业热情也是最高的。“挑战杯”竞赛现场所得到的调查问卷大部分来自这些科系的学生,历史和中文的较少,大约文史哲加起来比例不超过8%。
点评:创业不是专利,但有“壁垒”,创业实际上还是属于那些真正“天之骄子”的人。■创业多为社会榜样力量所推动
创业有很强的示范作用,一般而言,身边有人创业的人更倾向于创业,调查发现,拥有强烈创业愿望的人有28.7%亲戚、24%的朋友进行创业,而他们本身,有48.1%跟企业家接触过或很熟悉,有48.4%都是从身边的人开始了解创业并且决定创业的。
点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创业是一种挑战,所以也适合那些对迎接挑战有所准备的人。■信息和创意对创业来说非常关键 在创业过程中,对于创业者来说,信息和创意非常重要,它们分别是88.9%、87.6%。这可以表明学生创业大多是一种知识创业,是一种较高水平的创业。
点评:在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中,信息和创意很重要,大学生对这一点也许是最清楚的。■兼职是创业的第一步
在校学生很多没有选择创业,但他们都选择了兼职。有81.2%的人认为学生兼职是很好的行为,有52.8%认为兼职对创业很有帮助,是创业的第一步。点评:兼职不等于创业,但他们的努力目标也许是一致的,就是实践。■专业技术对创业不太重要
在调查创业过程中,什么因素最为重要,结果,工商经验和专业技术知识排在最后,分别是43.0%和42.2%。这说明了很多学生对专业技术的不看重,从侧面而言,很多人创业是“剑走偏锋”,走管理创业的道路。
点评:专业技术对于一个公司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不重视专业技术是学生创业的一个非理性表现。
■更多的是激情创业而非理性创业
较多的大学生创业实际上是一种激情创业而非理性创业。在调查中,参加过创业活动的仅占37.7%,创业活动相对缺少,创新意识的相对缺乏,还有创业教育的暂时缺席,所以大多学生创业就是激情创业,经验不足,热情十足。
点评:创业成功来自理性,创业开始必须是理性,创业过程才是激情,不可相反。■是什么因素影响了创业意愿?
分析表明Lambda系数达到显著差异的因素有:就业前景(害怕找不到工作的为0.006;对自己就业悲观的为0.014)、学制也是影响创业的重要原因,达到了0.019。在对待参赛目的上,不愿意创业者将参赛视为决定今后就业的试验田。参加创业比赛的同学和没有过参加者的差异有:
Lambda系数:参加过比赛者更少人选择考公务员(0.02);更多地认识到了商业风险(0.057);和企业家有更多的接触(0.029);对就业前景更有信心(0.027);更多的是从活动中了解创业的(0.001);和没有参加过的同学比较认为选修课是不重要的(0.041)。专家谈创业
创业也属于文科生
王旭(厦门大学教授 厦门大学科研处处长)
创业计划大赛就是通过自己的理念和实践设计出方案,为企业、公司进行的生产产生效益,从这个意义上说,类似于教师科研的产、学、研相结合的状况。中国原来的研究多注重理论和单纯研究,缺乏相应的实践应用。而创业本身,从表面上看,是理工科的专利,因为它关键在于沟通信息。把信息与效益直接对接起来,并不存在理论方面更加深层次的探讨。因此,创业似乎与文科的结合并不密切。而对于文科学者,我们应该关注的就是如何把文、史、哲应用到创业当中去。理科的学问可以生成一个公式,工科的学问也许能直接产生效益,但受到市场的限制。文科注重的则是整个社会的人。文科的功能是不可以量化的,但影响却是非常广泛的。
在创业过程中,应当做好文科与理工科的相互结合,发挥文科的基础性作用。例如,在一项产值出现之前,需要了解到当地的传统文化以及生活背景,而这将有助于产业的创新与发明。构筑一个创业扶持体系
岳建飞(厦门大学创业创新协会会长)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学生自主创业将成为重要的就业形式。但是,很遗憾的是,全国高校包括厦门大学都缺乏系统有效的创业扶持体系。因此,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构筑一个从创业教育到创业服务的层次性和系统性的创业扶持体系,从实处扶持大学生创业是厦大创协正在努力的方向。“挑战杯”可以说在创业教育方面意义重大。可以说,“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主要是以吸引风险投资为目的的创业行为;在创业教育方面,它对创业的项目进行包装,使参赛学生能收获到各方面的创业知识,从而得到创业精神与创业能力的双重收获。对学生来说,更重要的还是后者。学生可以通过“挑战杯”走向创业之路,但创业路千万条,有些即使在比赛中失败了,却依然可以走自己的创业路。“挑战杯”从某种意义上说,更注重的是比赛本身,是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载体。
第三篇:大学毕业实习报告实践调查-暑期实践调查报告
为了进一步 鼓励我系学生 多参加社会实践 ,指导同学们积极参加实践,我班召开了“暑期实践经验交流会”,实践者们畅所欲言,将各自的经验和心得体会共同分享。再此,我 将我系暑期 时间活动的情况概括为三大 活动板快 :
一 由班老师和领导组织的实践活动板块。
我班团总之书记带领部分同学参加营销技能大赛,出时间 他从百忙 之中抽给参赛者 们进行多方指导和鼓励。参赛学生为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不懈努力 ,作好充分的准备,积极迎接挑战。这项活动充分锻炼了他们的表现能力并培养了他们的勇气和信心。
同学对某些市区的优势企业进行深入实地的参观和调查。为了确保各成员的安全和实践的顺利进行,班长统一指挥,加强管理。在同学们收集到大量真实的有关企业资料后 ,班长亲自指导,对资料进行筛选和修改,指导他们形成自己的学术论文或调查报告。这项活动锻炼了同学们对事物的判断和分析能力以及在陌生环境中的适应工作的能力。
还有一部分学生有自己行动,他们进行的是对台州 低保家庭 的调查和研究。在实际调查的过程中实践小组遇到了许多的问题,但是由于学问他人,所以在他的领导下也就迎刃而解了。从一些小组成员的实践论文中了解到同学们比较辛苦,但是大家非常地高兴,因为他们从中感受到了许多的东西,引起他们的深思,激励他们以后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给他们以后的积极进取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许多同学有机会进入去参加实践,积累经验。还有我院老师开办的台州企业策划和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为我班部分同学提供工作机会,还有院团委组织的三下乡活动等等。这些老师与领导的努力使尽可能多的同学增加了一次宝贵的实践经验。同时增添了他们暑期色彩斑斓的生活。
二 我班部分同学自发联系工作岗位,使我班的同学有机会共同参加实践锻炼。
在假期实践期间,由于很多在校大学生的社会经验方面的不足,他们不想或者不敢单独去参加暑期社会实践。自己和更多同学 达所以 有部分同学为了到锻炼自己 ,积累经验的目的,开始四处寻找工作机会,让许多同学一起进行实践活动,而且有的还在同学之中形成了自己的组织团队,从而降低了工作风险增加了大家的工作兴趣。并且在工作的过程中培养了大家的团队合作意识,使他们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寻找工作中,他们不慎被一些非法中介机构骗去了一部分钱财,在共同的努力下有了合理的 的 处理方法和乐观的结果。综观任何组织和部门的发展和壮大都离不开 一各个的 团队,一个团队的兴衰成败都直接影响到每一位成员的命运,所以现在的大多数企业队团队意识尤为重视。而这次的实践使他们收获最大的就是:工作中如何建立团队合作意识,这对他们未来的就业提供了一笔巨大资本。
三 自行的自我实践板块。
有些同学在假期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寻找实践机会,实践的形式非常丰富。有些同学自主进行问卷设计及调研,有的对某地区的早餐市场开发潜力进行调查,有的对农村现存的问题调查,有的对企业内部的管理和经济结构 进调查,还有的对台州市彩电行业进行调查,等等。这些内容之新颖,行为之创新,思想之广博 ,是 今年暑期实践的一个创新点,而且大 一 学生不乏其人。这说明他们尽管理论知识还很少,但是他们已经具备的商人的头脑和眼光,他们知道审视市场来发现进入市场的机会和切入点。我想这样实践过的学生学起来理论知识时,转化为能力联系实际方面会做的很好。同时这说明了他们具有很强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为他们以后适应激烈的社会发展潮流做好了铺垫。
从 个 年级的实践总体对比来看,大二的同学比较注重于单纯的打工;大三的同学思想比较成熟一点,所以偏向于策划组织方案的构想和具体实施;三个年级的实践情况各不相同,这也是正常的,有助于各年级学生能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有部分同学在暑期还搞了一些创业活动,有的与他人一起为刚起步的企业开拓市场,有的自己组织一些人去搞一个小名义上的公司,有的作某公司的某地区代理。总体而言,个人创业方面使得不少真正有能力的人升华了自己,使书生味十足的学生变的具有社会气息的社会华的人了。
组建培训班的同学更是为数众多,有的学生培训英语,有的培训数学,他们一方面培养了自己的素质和气质,另一方面巩固了自己的知识体系。而此次暑期实践又有一个创新点是有些学生开始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进入厂房或企业指导些成年人或者对他们进行培训,比如有为同学创办了一个以“管理从心开始”为主题的培训班。
总括以上的实践活动,我们可以看到我工商系的此学期暑假实践活动战绩非常辉煌,远远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因为有许多学生在假期真正地进入了社会参加了实践,将理论联系实践,达到了学校对“学以致用”的要求。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此次实践与以往相比有两个创新之处: 第一·有些学生开始用自己敏锐的眼光和商业的头脑对自己所选择特定的某个市场进行自行的调查并研究;
第二·有些同学运用自己管理·营销和经济方面的专业知识来指导或培训他人,一方面传授自己的知识,另一方面体现我们工商人的风格和技能;
还有一点关于实践中所体现出的我班同学的素质,有些同学在工作岗位上发现其有被诚信的时候能够毅然辞去高薪的工作,这体现了他们的正义感和诚信。
当然我们取得很好成绩的同时,还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
有些同学抱着“面子不可丢”的思想,在工作中半途而废;有些同学整个暑期都在家里闲带着,不肯参加实践;有些同学眼高手低,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等等。
根据以上的不足,在我们寻找同学自身原因的同时,为了以后的假期实践工作做的更好,提出一些建议请系里领导参议:
1·在放假前,给予更多的实践信息和机会,使更多的同学能够参加;
2·对广大同学进行思想教育,有利于我们增加对社会的认识,用来增加我们的社会经验意识。
3·给予我们以更多的安全警示,防止同学们盲目打工而导致上当受骗。
4·请系领导继续带领我们进行社会实践,给予指导和帮助。
以上是我部对我开放工商班0 4 级全体 学生暑期实践活动的总结和写成的调研报告,希望能为 我系以后 的实践工作更好的开展提供依据和帮助。
第四篇:大学毕业实习报告实践调查-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调整农村和农村经济结构
大学毕业实习报告实践调查-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调整农村和农村经济结构.txt爱尔兰﹌一个不离婚的国家,一个一百年的约定。难过了,不要告诉别人,因为别人不在乎。★ 真话假话都要猜,这就是现在的社会。7月22日我们工程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小组一行14人来到平度市崔家集镇周家村,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周家村的五天中,我们开展了许多活动,和小学生联欢、与当地青年座谈、为小学生义务辅导功课,深入农民之中调查研究等等。在农村里,我们学到了好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同时也看到了一些问题。这是我们这些大学生第一次如此热衷于农村问题,并且如此深入地思索农村问题。其中大家关心最多,也是讨论最多的,就是农村经济的发展问题。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将开始实施第三步战略部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现代化进程,对农业将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国的经济结构能否顺利调整,国民经济能否发展的更快一些、更好一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基础是否稳固。只有加强农业基础,确保农产品供给,才能顺利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只有加强农业基础,开拓农业市场,才能支持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而且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十五”计划纲要提出,必须高度重视农民收入问题,把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做好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基本目标。
“靠天吃饭”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祖祖辈辈唯一的谋生手段,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方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后,农业生产受到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市场风险增加。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农业将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根据江泽民同志?quot;三个代表“的思想,周家村两委在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拓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领域上做文章。吸引外资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带领全村人走上了致富之路在产品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市场竞争加剧的情况下,必须对农产品的品种结构进行调整,面向市场,依靠科技,进一步加强优质品种的引进、选育、繁育和推广工作,尽快淘汰和压缩劣质品种,全面优化农作物品种结构,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种植业。他们为村民们联系了南韩的育种辣椒和西瓜,辣椒2000元/亩,西瓜4000元/亩,西葫芦5000元/亩,环绕村子还重了5000棵柿子树,每棵树收入200多元,年人均收入3800元。
虽然取得了这么大的成绩,但村两委并没有固步自封,他们清楚地知道”地,也就种成这样了,要想再发展农村经济,还是要想办法,上项目。“我觉得要想拓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领域,还要在以下三点上想办法:
(一)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
鼓励农民服务组织创新,培育经纪人队伍,加强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和市场信息体系建设,加快制订或修订农业行业标准和重要农产品质量标准,推广采用国际标准,创建一批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有计划地兴建或扩建一批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科技、劳务等要素市场。搞好农业服务,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引导农民发展优质高效经济作物;搞好对农民的科技教育和培训,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到农户,及时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
(二)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推进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带动力量。
1、鼓励采取公司加农户、订单农业等多种形式。要采取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扶持重点龙头企业发展。从信息、技术、资金等方面为龙头企业搞好服务,支持龙头企业建设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引进、开发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企业和科研单位带动农户进入市场,与农户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
机制。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区域布局,发展特色农业,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格局。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
2、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和效益。农产品的转化主要是发展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水平还很低,通过运用高新技术,实行对初级产品的深加工,还可以为农产品的增长提供极为广阔的市场空间。要加快农产品加工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开发,发展农产品销售、储运、保鲜等产业,积极促进初级农产品的转化和加工,不断开发名、优、特、新品种,搞好优良品种的繁育。
3、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创汇农业。”十五"期间,我国将加入世贸组织,要以此为契机,千方百计引进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我国农产品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建设农产品出口创汇基地,重点扶持和扩大畜禽、水产品、水果、蔬菜、花卉及其加工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特色产品和有机食品的出口。有计划地组织劳务输出,参与国外农业开发、水利工程承包等。
第五篇:大学毕业实习报告实践调查-暑假社会调研报告
摘要: 产业结构的自然变动和主动调整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赣州市积极调整本地产业规划,结合本地区域优势,发展产业集群,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本次调研,笔者试图对赣州市的产业规划和产业集群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其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并试图给出一点粗浅的建议。
关键词: 赣州市;产业规划;产业集群;调研分析
ABSTRACT: It is the intrinsic request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adjust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naturally or artificially.With the changes of the interior and overseas economic circumstance, the government of Ganzhou city makes effort to adjust the local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develop the industrial aggregates.This thesis tries to make an analysis and give some advices according to the economic condition of Ganzhou city.Key Words: Ganzhou city;adjust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industrial aggregates;analysis;advices
赣州市地处江西省南部,也称赣南,东邻福建,南接广东,西靠湖南,北连江西省吉安、抚州两市,是珠江三角洲、闽东南三角区的直接腹地和内地通往东南沿海的重要通道,也是沟通长江三角洲与华南经济区的纽带。赣州市人 口 和面 积分别占全省的 1/5 和 1/4,是全省最大的设区市。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要 加快 工业化进程,已成为赣州各级政府的一个共识,自 2001 年以来 , 赣州各县、市、区都在加快工业化步伐 , 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集群化调整,并已取得一定的成绩。本次调研,笔者试图对赣州市的产业规划和产业集群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其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并试图给出一点粗浅的建议。
1.赣州市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
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组合关系。合理的产业结构是区域健康发展的前提,有利于充分利用区域资源,提高区域产业经济效益,增强区域经济实力。相反,产业结构不合理,会导致区域资源配置失当,总供求失调,削弱地区的经济竞争力。
1.1 理论依据
产业协调是各产业间具有较强的结构转换力与互补关系的和谐运动。从社会供求关系上看,产业结构协调既是产品结构的合理化,又是生产要素结构的合理化。因此,产业结构是动态发展的,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不断高级化。威廉·配第和克拉克通过对若干国家历史时期劳动力在三产业之间的变动情况的分析得出了“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逐渐由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的结论。库兹涅茨通过对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三产业产值在 GDP 中所占比重的统计分析也发现:三次产业占 GDP 的比重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呈现“ 三、二、一”的趋势变动。可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内在要求。
1.2 现实基础
随着我国 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长珠闽”地区相继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劳动力成本和土地 价格 迅速上升,为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和技术升级,扩大发展空间,提升在全国和全球的竞争地位,必须将劳动密集型和占用土地资源相对较多的工业项目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由此形成了新一轮产业重组、分工和协作的大调整。赣州作为江西的南大门,是珠江三角洲和闽东南三角区发展的共同腹地,区位优势明显,生产要素成本低,资源丰富,生态优美。目前,以高速公路和铁路为主的交通设施以及城市基础设施明显完善,工业经济取得长足发展,产业基础不断夯实,投资环境日益优化,承接沿海产业梯度转移的综合优势凸显,面临着加速发展的良好机遇。同时,全国经济正呈现出东部一马当先,西部积极推进,中部加快发展,东北重振雄风,各地竞相加速发展,地区竞争更加激烈的发展格局。而国内大部分传统工业消费品市场已经出现低水平过剩,相当一部分产业失去了进一步发展的市场空间,产业竞争日趋激烈。作为工业发展相对落后的赣州,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压力。赣州要
加快发展,必须正确分析和把握产业发展规律,科学进行产业规划,建设产业集群,形成一批能够对地方经济起到强劲支撑和带动作用的支柱产业。
2.赣州市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2.1 工业发展基本情况
2.1.1 产业发展突出六大优势产业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赣州市已经形成以传统产业为主的门类较全的工业体系,在全国统一划定的 37 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涉及 35 个行业大类。2003 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 470 户,完成工业增加值 30.19 亿元,实现销售收入 111.1 亿元,利税总额 13.46 亿元。近几年,特别是 2001 年实施主攻工业战略以来,全市突出重点抓大做强,集中力量培植壮大以稀土、钨为主的有色冶金工业,以烟、酒为主的食品工业和生物制药业三大产业,不断改造提升以汽车(摩托车)零部件为主的机电制造业、以新型干法水泥为主的建材工业,引进发展以造纸、制鞋和服装纺织为主的轻纺业,现已成为全市工业的六大优势产业。这六大优势产业涉及 16 个行业,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274 户,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 58%,2003 年,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 21.31 亿元,实现销售收入 83.20 亿元,利税总额 10.98 亿元,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 70.59%、74.89% 和 81.57%。六大优势产业已经成为全市工业快速稳定发展的龙头和实现利税的主要来源,对整个工业起着强劲的支撑和带动作用,也为赣州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2003 年六大产业主要经济指标情况见下表。
单位:亿元
产业名称
销售收入
工业增加值
利税总额
数量
比重 %
数量
比重 %
数量
比重 %
有色冶金及新材料
33.4
30.06
7.0
23.19
3.33
24.7
4食 品
22.09
19.88
7.4
24.514.83
35.88
现代轻纺
7.2
6.48
1.4
4.64
0.5
3.71
机电制造
12.31
11.08
3.01
9.97
1.22
9.06
新型建材
5.9
5.31
1.6
5.3
0.6
4.46
制 药
2.3
2.07
0.9
2.98
0.5
3.71
合 计
83.20
74.89
21.31
70.59
10.98
81.57
由上表可以看出,赣州市的产业发展中传统工业、国有工业比重较大,六大主导产业基本属
于第二产业,这反映了赣州的产业发展能与其地理位置及地域资源特色充分结合,发挥已有的产业优势,但这同时也反映了赣州市的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2.1.2 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 投入少、规模小。由于赣州市工业基础差,长期投入不足,总量小。支柱产业缺乏重大项目的带动,规模还比较小,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还相对滞后。
② 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低。尽管赣州市已经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但整个工业结构表现为小而全、小而散,集中度低,轻重工业比例失调。产业布局不合理,没有形成产业集聚优势。产业层次较低,相当一部分停留在资源的初加工。缺乏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
③ 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研发能力弱。一是人才缺乏,特别是科技型人才匮乏,在生物制药、新材料等技术密集型行业表现尤为突出。二是研发投入不足,缺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没有掌握核心和关键技术。三是整个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还不完善。
④ 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仍然不足。表现为企业所有制结构不合理,机制转换还不到位,国有经济比重仍然过大,相当一部分改制企业的内部管理和改革还有待深化和完善。民营企业的发展不快。
⑤ 市场体系建设不健全。消费品及生产资料市场规模小,数量少,布局不合理。生产要素市场不健全,不活跃,配套体系不完善。统一、公平、规范的市场体系尚未形成。
2.2 工业园区建设与产业集群
2.2.1 赣州市关于工业园区与产业集群建设的布局规划
在现有产业发展基础上,赣州市按城市总体发展规划的要求,逐步建立“一区一圈两翼两线”的主导产业发展格局,即围绕赣州中心城区、“一小时都市经济圈”、瑞金市和龙南县二个次中心城市、赣粤高速公路和赣龙铁路沿线展开产业布局,实施区域分工,统筹协调,全面发展。
具体布局规划如下:
河套内老城区不再新建工业企业,保留环保型、都市型工业,并鼓励和支持原有工业企业“退城进园(郊)”发展。河套外以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沙河工业园为主要平台展开工业布局,延伸辐射赣县和南康市现有工业园区,重点发展以精深加工为主的有色冶金及新材料业,以酒、烟为主的食品业,以汽车零部件为主的机电制造业,以造纸、服装为主的现代轻纺业和制药业。在赣州市中心城市总体发展规划要求内,在赣江下游适当区域,设置轻化及有色冶金工业区,发展达标排放的造纸、纺织印染、有色金属冶炼等工业。
“一小时都市经济圈”围绕中心城区展开产业布局,区域内的于都、兴国、上犹、大余、信丰等县发挥优势,依托工业园,分别培育形成 1-2 个具有特色的主导产业。重点发展新型建材业、特色食品业和有色加工业。
“两翼”以瑞金市、龙南县两个次中心及周边县展开产业布局。重点发展新型建材业、稀土加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贸易产业。
沿“两线”县市及其他县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条件,强化干线各城区和工业园的产业集聚和带动作用,选择 1—2 个特色产业进行布局,围绕主导产业发展配套的加工制造业,加速培育成为赣州市经济增长的 “ 隆起带 ”。
2.2.2 园区建设存在问题
① 园区内部各企业 未构成互动网络 , 集群效益并未明显实现。由调研中发现,园区内各企业间未自发形成专业化分工、错位发展、优势互补、既竞争又协作的网络关系 , 企业间及其与支撑机构间缺乏有效的合作 , 集群的特点和区域产业整体功未得到充分的体现。② 园区内部还 没有充分形成布局集中、特色鲜明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园区内企业仍以劳动密集型和中低层次技术为主,存在技术水平偏低、项目规模偏小、产业关联度偏低等问题;
而且相当多的厂房仍然处于空置状态。
③ 企业融 资渠道过于单一,没有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格局。资金短缺,融资困难,一向是束缚中小型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赣州市尽管成立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但 由于其宣传力度不够以及企业对其认识存在的误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作用的发挥。
3.赣州市产业规划对策建议
3.1 引进重大项目,形成自己的名牌产品
加大项目引进力度,与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和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结合起来,积极创造条件引导规模大、后劲足、前景好的企业进园区安家落户,以骨干企业的发展形成园区的框架;围绕发展前景好的优势产业,既鼓励现有企业加大投入,进一步扩大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政府应重点扶持前景好,技术含量高,有市场竞争优势的企业,并借此在国内外市场打响自己的品牌,如 北京中关村的电子产业、浙江嵊州的领带产业、福建晋江的运动鞋产业、珠三角一带的家电产业、广东茂名的石化产业、江苏的纺织品产业、云南的烟叶加工产业、重庆的摩托车产业等。
3.2 大力发展第二产业优势,带动第三产业发展
第三产业发展程度是产业高级化的标志,其发展速度和总体水平反映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优化程度,赣州还必须大力扶持和发展第三产业,进行产业升级,才能跟上世界经济发展的形势。
3.2.1 大力发展教育产业
赣州作为一个地级市拥有三所全日制本科院校 , 在全国是罕见的 , 也是与周边省份地级中心城市相比较最突出的优势。政府应进一步增加教育投入,改善教学科研环境,逐步将社会力量和更多激励机制引入高等教育,形成教、产、研一体化、教育产业化的良好环境。目前赣州已有近三万名高校学生 , 他们不仅为赣州创造了巨大的精神财富 , 提升了赣州的文化品位 , 而且给赣州城市经济提供了巨大的消费动力 , 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应将赣州的高等教育产业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只有进一步加快赣州的教育产业发展 , 才能为 2020 年赣州建成 100 万人口的特大城市提供智力支持 , 也才能保持住赣州作为四省交界地区科技文化中心的地位。
3.2.2 利用当地的旅游资源,加快发展服务业。
据原国家计委发展规划司《为什么“十五”期间必须加快服务业发展》一文分析 : “按 1990 年不变价格计算 ,2000 年我国服务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 28%, 比 1995 年提高 5 个百分点;按现价计算 , 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了 40%, 呈现与工业并驾齐驱的态势。”加快发展服务业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根本途径 , 也是应对经济全球化的迫切需要。赣州不但工业落后 , 而且服务业(除高等教育以外)也落后。因此 , 在加快赣州工业化进程的同时 , 也必须提高赣州服务业的发展水平, 以适应未来赣州特大城市的发展需求。
3.2.3 发展信息化建设
入世后国内市场成了国际市场 , 国际市场成了国内市场。赣州行业和企业要站在全球化角度思考自己的发展。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及信息化工作 , 提高企业的科技化和产业信息化水平,是赣州优质行业和企业走向全国与全世界的必由之路。
3.2.4 加强信用担保体系建设 , 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制
建议各级政府出面组织银、企联席会议,落实建立专项银团贷款,扩大特色产业集群的信贷规模,并采用授信贷款、贴息贷款等方式,直接将信贷资金分配到产业特色明显、发展比较健康的产业集群。同时,积极推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加快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征集和评价体系工作 ; 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各类担保机构 ; 建立特色产业集群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范操作办法,完善法规体系,扩大投融资渠道,加大对特色产业集群的资金扶持力度。
3.3 利用财税政策吸引沿海产业的转移
目前,广东落后地区都在实行产权分税制,充分吸纳珠江三角洲的产业转移。产权分税制是针对我国税收制度的分配弊病,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设计的一种新型税收制度。这种制度的优点是企业注册地和投资者所在地均有权分配一定数量的地方税,因而能够消除地方政府针对企业对外投资设置的障碍,促进社会资源向优势区域转移。例如,中山市的企业到韶关市投资兴建一个注册资本 1 亿元的大型企业,中山的企业控股 80%,韶关的企业控股 20%。企业投产后每年能上缴国税和地税共计l 000 万元,其中地方政府可得税费 400 万元。按照产权分税制中山市依据中山市企业的投资比例能够分配到 80% 或一定比例的地方税收。这一制度设计对两地的企业和政府都十分有利。赣州市政府亦可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主动吸纳沿海产业转移 , 并在东南沿海加大宣传力度。
3.4 打造技术创新平台,提高产业集群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政府要面向行业的共性和关键技术,构建有效的科技创新平台,形成良好的区域创新体系,引导与带动产业集群中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通过对产业集群中关键性技术与共性技术的政策支持、技术支援与财政扶持,提高集群中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通过建立重点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基金,运用财政贴息、税收返还等政策手段,引导产业集群的核心企业逐步增加研究开发投入,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快产品的升级换代。建立科技创新与产业集群互动发展的有效机制,实现经济与科技互动的良好局面。参考文献:
[1] 周运锦 , 袁庆林.赣州市产业发展战略与产业规划研究.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4)
[2] 李俊杰.武汉市产业结构分析和产业规划.湖北社会科学,2003,(3)
[3] 柳德舫.实施产业集群战略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南方经济 ,2005,(6)
[4] 曾庆军.县域园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2005,(7)
[5] 万文涛.工业园区发展应注重产业集群.当代经济,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