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预防性养护工作实施方案[本站推荐]
预防性养护工作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贯彻好《江西省高速公路预防性养护工作指导意见》和交通部关于高速公路预防性养护的指导方针,提高景鹰高速公路养护质量和养护资金的使用效率,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良好的道路条件,按照“科技养路、降低成本”的要求,结合景鹰高速公路的实际,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预防性养护的指导思想是认真执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养护方针,实现科学化、规范化、节约型、效益型养路的工作目标,确保路况质量的稳定,延长道路的使用周期。
二、预防性养护是在高速公路还未发生损坏前或产生轻微病害尚未破损前,采取前瞻性、预见性的手段和有效的养护措施,把高速公路病害及造成病害的因素发现在先、处治在前,防止病害发展的一种组织管理行为。预防性养护是养护工作的根本,规范化养护是预防性养护的保证。
三、各养护所在日常养护管理工作中,应突出加强“四防”工作,即:防水、防裂、早防、勤防。
四、路面及基工程预防性养护
1、勤检查路况。各养护所(部)单位必须坚持每天至少一次的路况巡查、工程养护处至少不少于每月一次的路况巡查,以利于掌握路况,制定合理措施和方案,为决策提供依据。预防性养护应根据高速公路状况及状况变化和季节特点,对各道路结构部分指定合理巡查周期。高速公路排水状况应雨中或雨后巡查,沿线反光标志标牌等应夜晚进行巡查,路面裂缝、翻浆等病害雨停后巡查较为清晰。
2、勤保养路面。应对路面保洁、排水、清理堆积物、除污防滑等工作加强经常性的养护。
3、勤处治病害,应对路面的裂缝、坑槽、沉陷、拥包、车辙和波浪等病害进行及时维修,转变有病不治、观望等待、集中修复的坏习惯。应定期对路面状况进行检测,每年进行一次路面平整度、车辙检测,每两年进行一次抗滑性能检测,针对情况适当安排渗水系数及路面结构强度的检测。观测路面检测指标的变化,把握时机,及时采取预防性养护措施,提高高速公路路面使用性能,延长路面使用寿命,减少路面周期养护费用。
五、桥梁涵洞预防性养护
1、公司负责统一安排定期检查工作,养护所负责桥梁涵洞的经常检查工作。
2、定期检查。检查周期根据技术状况确定,桥梁最长不得超过三年,隧道每年至少检查一次,新建桥交付使用一年后进行一次全面检查,若发现重要部(构)件达三、四、五类桥涵状况时,应立即安排定期检查并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处理。
3、定期不定期保养。桥梁养护应以桥面养护为中心,以承重部件为重点,加强全面养护,对构部件的损坏应及时修复。
六、预防高速公路水害的措施:
1、防冲刷:路基和路肩及纵坡大、超高的地段,应因地制宜地搞好排水工作。纵坡较大的边沟、排水沟、急流槽等宜设置消力坎(坝)等防冲刷。防止出现因养护不善冲出的缺口,进而发生大面积的水毁。对于驳岸易受水流冲刷的地方,应加强检查和处治的力度,做好护坡等浆砌工程的勾缝、抹面等工作,必要的地段可以考虑改变水流避免路基遭到冲刷。
2、防淤阻:高速公路桥、涵养护应重点在疏通和保障畅通上下功夫。边沟应防止“假水沟、死水沟”状况,涵洞要防止淤塞、进出水口不畅,要保证桥梁泄水孔通畅,涵洞、边沟排水功能正常,对标高不合理、无合理出水口的“死胡同”等排水不畅现象要积极进行治理。
3、防坍塌:对路堑边坡的养护应重视截水沟的开挖和管养工作,防止淤塞。对路堑平台、高路堤边坡段的急流槽、排水沟、浆砌构造物等应加强检查和修复处治的力度,地质不良地段应加强分散水流冲刷。
4、防积水:对于因施工原因的路肩墙高出路面或路缘石设置后等引起的排水不良,应及时清除或开槽处理。路肩和路基的积水,应及时除高填低处理积水,防止积水的原因影响路肩和路基。
5、防渗透:对原路面密水性较差,地表水易下渗的路段,可采取适宜的罩(封)面、微表处、稀浆封层等方法防止病害扩大和发展。对路基水位高的地段,有条件的应采取加深水沟降低水位措施,保证路基强度。
七、沥青路面裂缝预防性养护的措施
1、沥青路面裂缝的处治应及时、防止病害恶化,即网裂变龟裂、龟裂导致路面大面积损坏,以至出现坑槽、沉陷等,路面裂缝宽小于5mm的,可以不开槽,进行抹缝,可根据实际情况,分别采用“一封、二刮、三铺、四压”的方法处治;缝宽大于5mm的,应进行开槽灌缝,突出效果。同时,裂缝处治后,为保证视觉效果和图形美观还应对外观进行加工处理。
2、块裂的处治应突出沥青渗透裂缝的深度和效果,块裂可使用现场热再生法进行再生修复。
3、龟裂的处治应认真分析病害原因后再制定处治方案。对非基层原因引起的龟裂不能采取挖补的办法,应采用封缝或灌热沥青方法进行处理,视具体情况决定是否加铺薄层罩面、封层或单层沥青表处。
4、对路面的纵横裂缝(含反射裂缝、施工缝等)应清除缝内杂物,采取灌、压水泥浆、高温融缝或填充料后捣实等方法处治。
5、在处治龟网裂工作中,应认真探索和总结经验,制定科学的处治方案,防止动辄挖除面层基层这种“小病大手术”的做法。
6、对裂缝的防治还须加强季节性养护和修复后的初期养护工作,特别是加强防水养护。
第二篇:预防性养护
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心得体会
近年来,国家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公路建设得到了迅猛发展,公路状况也极大改善,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公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创建“畅、洁、绿、美、舒”的交通环境,提高公路的服务功能,公路养护尤为关键。在公路养护中采用科学合理的路面养护技术,不仅能延长路面的使用寿命,同时又能减少养护的工作时间、节约养护成本。
路面预防性养护重点是近几年改造完成的路面,根据运营情况适当超前养护。加大日常巡视力度,并根据不同季节的养护特点,分别进行绿化美化、桥涵汛前检查、路面修补、桥梁养护、路基标准化建设、夏季裂缝修补等专项整治工程,使路面病害得以有效控制。建立预防性养护长效运行机制,将公路周期性养护和预防性养护结合起来,增强公路防御能力。
公路预防性养护意义重大,它有利于降低养护成本。公路养护业内有一句俗话:“小洞不补,大了三尺五。”众人皆知,小洞的养护比大洞的养护容易得多,同样,小坑槽的修复成本远远低于大坑槽的修复成本。处治小病害是防止大病害的有效手段;有利于延长公路使用寿命。预防性养护是在公路及其设施尚未发生破坏或刚出现病害迹象时,通过维修路面、加固桥梁、疏通边沟、整修路基、绿化路肩等综合性技术措施进行的强制性养护,可以有效地避免各种病害的扩大,延长公路的使用寿命;有利于防止公路水毁。预防性养护往往能将公路病害和安全隐患消灭于未发之时,是保护公路的一个重要手段。公路养护实践中的许多事实都已证明,预防性养护是防止水毁、消除安全隐患的好办法;有利于提高公路通行能力。预防性养护采取的是超前防范,对路面及其附属设施的初期病害进行补强,以消除导致公路损坏的因素,施工程序简单,对交通影响不大。可以说,一般情况下,预防性养护施工过程中,能保证车辆的正常通行。修复好以后,公路的通行能力将大大提高。
预防性养护是科学性养护的具体体现,是控制公路病害的有效措施。实施公路预防性养护,将为延长公路及其附属设施的寿命奠定坚实的基础,对保护公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作为公路部门应该进一步强化公路的预防性、经常性、全面性、科学性的养护,提高和巩固路况,提升公路的社会化服务水平,提高公路的防灾抗灾能力,加强对沥青路面、水泥混凝土路面的预防性养护,让它处于良好的使用状态,为社会提供安全、高效的通行服务,同时加强公路预防性养护技术的引进、改造与推广和应用。
第三篇:路面预防性养护
路面预防性养护
1.预防性养护的概念及意义
我国尚没有对路面预养护进行明确的定义,国外对路面预养护的定义也有多种描述。AASHTO公路标准委员会把路面预养护定义为“在不增加路面结构承载力的前提下对结构完好的路面或附属设施有计划地采取某种具有费用效益的措施,以达到保养路面系统、延缓损坏、保持或改进路面功能状况的目的”。《公路沥青路面预养护技术规程》在此基础上明确了我国的路面预防性养护定义,即在路面结构强度足够、路面状况尚好时就对路面有计划地采取养护措施,以达到保持或提高路面使用性能、延长路面使用寿命和减少路面周期养护费用的目的,简称预养护(PPM)。
美国crafco公司通过对几十万公里不同等级公路的调查得出结论:每投入1元公路预防养护资金,可节约3-10元病害处治资金。美国shrp公司的研究成果显示:在整个路面使用周期内,进行3-4次的预防性养护,可节约养护费用45%-50%。可见,路面预防性养护(简称预养护)能延长路面使用性能、提高路面行驶质量、节省路面养护资金、降低施工对交通的干扰、提升公众满意程度,是缓解养护压力的有效手段。
2.路基路面早期常见病害
沥青混凝土路面的常
见病害有:水损坏、裂缝、龟裂、车辙、波浪、松散、坑槽、沉陷、冻胀和翻浆、剥落、泛油。造成路面早期
破坏和损坏的原因多种多
样,可概括总结为以下几
点:路面结构设计问题、科
研工作滞后、超限超载等外
界因素、气候因素造成车辙
和推移、交通事故和车辆漏
油及千斤顶等人为因素、施工与养护因素。在我国的沥青混凝土路面早期破损现象中,裂缝和车辙破坏占总破坏的 80%~90%。
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常见病害有:裂缝、断板、沉陷、拱起、掉角、错台、唧泥、板底脱空等病害。造成水泥混凝土板早期损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路基不均匀沉降导致水泥混凝土板断裂、错台;地表水从混凝土板接缝渗到基层表面,在行车反复作用下产生“泵吸唧泥”作用,使水泥混凝土板脱空而断裂;无序运输、私自改装、加重的超重车辆加速水泥混凝土路面板的疲劳破坏;由于材料级配欠佳,含泥量偏大,水泥品质不一,在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中留下隐患;不明智地违反规范进行施工,如在雨天或雨后路基尚处在湿软状况下铺装基层等。
公路路基常见的病害有:边坡病害、路基水毁、路基沙毁、公路翻浆。边坡的病害及其原因边坡的病害常见的有崩塌、落石、滑坡、坡面冲刷、坍塌、剥落和泥石流等。公路的水毁的形成主要有雪、地质原因;地形地貌原因;气象原因和环境破坏的原因。潮湿地段的路基在冰冻过程中,土基中的水分不断的向上移动聚集,引起路基冻胀。春融时,路基湿软,强度急剧降低,加上行车的作用,路面发生弹簧、鼓包、冒浆、车辙等现象发生,称为翻浆。在风沙地区,沙害使公路常见的病害。其危害主要表现为风蚀和风埋,其中尤其以沙埋为主。
3.预防性养护的时机选择
认识到公路路面和路基的常见病害和
形成原因后,我们就要有针对性的对病害进
行维修养护。掌握预防性养护的最佳时机是
实施预防性养护的重要工作。预防性养护工
作实施的太早会引起资源浪费,还会引起泛
油、车辙等问题;实施太晚则会导致路面结
构破坏。
通过对比大运高速公路调查,发现技术人员的目测判断对预防性养护时机的确定作用较大,下表为目测对路表特性分级依据。
调查过程中发现,构造深度与集料的脱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即同一段段落构造深度越大,对应的集料脱落越严重。结合路段调查结果,发现构造深度0.7 mm左右为集料脱落程度的临界值。而当测点构造深度在0.8 mm以上,对应集料脱落严重,已经处于不利状况。综合考虑确定当构造深度处于0.7-0.8 mm时,为实施第一次预防性养护的临界时机。
调查中发现,当集料脱落继续加重,构造深度达到0.8 mm甚至更大时,路表将出现大量的微裂缝,这时一些粗集料也开始脱落,部分集料已经凌空,进而形成坑洞及坑槽,也加大了雨水进入引起水损坏的机会。所以,综合考虑实施微表处和薄层罩面的临界构造深度为0.8-1.0mm和>1.0mm。
此外提出一个新指标,即轮迹带构造深度与两轮迹带中间构造深度比,简称构造深度比TDR。由于本次调查路段使用年限均不太长,未检测到构造深度超大值,故根据路况的可能发展趋势,将不同预防性对策的临界值暂定为1.2-1.3、1.3-1.5、>1.5。本文推荐构造深度比仅作为参考指标。
4.预防性养护典型技术措施
在我国,上海和江苏的路面养护工作业绩较为突出。上海市2007年颁布实施《公路沥青路面预养护技术规程》(SZ-G-D01-2007),可为全国预防性养护工作提供参考指导。
注:表中所列使用年限是在交通量相对较大路段上,根据国外经验取值。
注:表中所列使用年限是在交通量相对较大路段上,根据国外经验取值。
5.公路养护机械设备
根据《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技术规范》追踪每100KM极具配备参考表,养护设备可分为日常养护机械、路面面层修复机械、压实机械和装运设备。公路养护机械设备包括:摊铺机、压路机、铣刨机、平地机、稀浆封层机、洒布车、沥青设备、划线设备、灌缝机、再生设备、路面养护车、除雪设备、碎石封层设备、石屑撒布机、开槽设备、抛丸机、水泥路面维修、清障车、清扫机、除草机械等。
第四篇:预防性养护心得体会
预防性公路养护的心得与体会
首先,必须了解公路路面病害及病害产生的原因。公路路面在车辆行驶的作用下和自然因素影响下,会发生很多公路病害,最常见的有:坑槽、车辙、波浪、松散、沉陷、啃边、翻浆等几种。
(一)路面坑槽和车辙是各个季节中路面时常出现的现象,原因是除平时养护不够,或路面铺筑时操作质量不好,经过行车碾压发生变形。这两种情况出现时,应及地按工序处理。
(二)路面波浪是由于路面铺筑质量不好,养护不善,在行车荷载作用下,产生有规则的起伏,形似“搓板”,不但影响车速,而且加快车辆结构厚度过薄,路面材料颗粒偏细,粘结料不足,施工时拌和不均匀,碾压不密实等都容易产生。
(三)路面松散是在天气干旱时发生,主要是由于铺筑路面时粘土料含量少,塑性指数低,材料拌和与分布不均匀,碾压不实,或平时养护工作做的不够造成的。此外,由于冰冻翻浆,经和车碾压,路面隆起开裂也将形成松散。
(四)沉陷是路基本身强度不足引起的,当大型车辆行驶到路面上,如其强度不足就会出现坑槽,车辙即深且多,或破坏面积很大且深达基层;或路面沉陷过剧,路基翻浆严重等情况,须进行局部或整段大修。
(五)路面啃边是由于养护不周,路肩缺土或路肩被水冲刷,车辆碾压沉陷和没及时填土养护,经车辆先靠边行驶、碾压造成的。出现啃边后应及时补救以免扩大,否则将来既耗材又费力。
(六)公路路基翻浆的形成是因公路大多都建在靠近农村和团场的农田地带,就是不靠农田的公路,农田冬季灌溉渗入路基底部,随着毛细水的上升,路基土层受水浸透而冻结。待春暖化冻时,路基土层内的水由上而下化解,化解的水继续向下渗透,如果路基土层属于透水性良好的材料,对路面不会产生在太太的影响,但在盐碱地带的路基,如果材料的透水性不好,在行车反复碾压下,路面出现“弹簧”现象,这种状况大部分出现在每年的二月底,严重阻碍交通,导致翻车、阻车,给公路运输造成的危害极大。其次,根治病害的办法。
(一)必须做到经常保持路面平整、坚实、整洁,对路面的本身变形,要事前做好预防、及时修理,使路面没有破损、裂纹,提高路面质量,延长使用年限,一般常做以下作:(1)经常保持路面清洁及时消除路面上的碎石、砖块、垃圾、粪便等杂物;(2)路面出现坑槽、裂纹、啃边应及时进行养护、修补,路面损坏严重时应进行被强、罩面或翻修;(3)边坡遇雨水冲刷坍塌时要进行及时培土和维修;(4)路肩经车辆碾压和牲畜踩踏出现下沉时要及时进行填土,保持油路不啃边;(5)有边沟的路段要保持边沟清洁以便畅通。
(二)对路面翻浆的处置。当路面出现翻浆时,采取的根治措施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换土法”,一种是“打砂桩”。
1、换土法:公路路基由于常年受路边耕地水的侵蚀,每年春季出现路基翻浆,造成路面破损,随时间推移,翻浆越来越严重,导致阻车、滞留车辆,为了解决这种现状,尽快恢复路况,可采取“换土法”来处治该路段翻浆的路基,具体施工方法是:为了不影响通车,先开挖半边路基,一直挖到路基土底层约1.5米深,将翻浆土全部挖除,最底层50里米厚采用5厘米以下粒径的天然砂砾分层填筑夯实,中间50厘米用粒径次之的天然砂砾分层填筑夯实,最上一层50厘米厚用75%的天然砂砾与25%的粘土掺配、拌匀分层填筑夯实,在其上可做沥青路面。
2、打砂桩:其具做法:在路面纵横每2平方米挖一直径为50厘米,深1米的坑,为便于行车,采用半边施工,在坑内80厘米厚分层填筑天然砂砾并夯实,上面20厘米采和符合做级配层的天然砂砾80%掺配20%粘土,拌匀填筑夯实,在上可直接做沥青路面。
(三)对路面坑槽、松散、破裂、啃边等病害的处理。可挖去路同的损坏部分,将路基下部垫入砾石、洒水、夯实后,洒上冷底子油,将钳缝处刷入沥青,将沥青料拌合好后进行修补碾压密实,一般分为两层,下部为0.5—2.5cm沥青拌合料,厚度2.5—3cm,上部为中粗砂和0.5cm,绿豆砂拌合料,厚为0.5—0.8cm,通过修补、碾压成形即可通车。
(四)对公路桥涵要进行不定期的养护,保证桥涵畅通、无杂草,发现桥涵损坏时要及时上报主管单位进和维修,阻断通车时要设好安全标记,以防发生交通事故,每年对公里碑、路缘石、桥栏杆要进行两次粉刷,对损坏和缺少的标志牌要进行补齐和更换,保证有明显醒目的公路标志。
总之,加强预防性公路养护对提高公路的抗病害能力及节约养护资金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让我们养护工人为建设社会主义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尽心尽力。
预防性公路养护心得体会
李菊美
1预防性养护与传统养护的区别
传统的养护观念是:养护工作一般在公路设施出现明确病害或已部分丧失服务功能的情况下,再采取相应的功能性或结构性恢复措施。这种条件下的养护带来的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公路设施出现病害后,对其服务功能的影响,导致了社会使用成本的增加;一是错失了公路设施在病害刚出现时可能通过适当处治措施防止或延缓病害发生、发展的时机。而预防性养护是一种新的公路养护理念,是改变传统的养护观念和习惯,在公路路况良好或是病害发生初期,即对其进行养护,不让病害向更深层次发展,从而到达延长公路使用寿命、保持公路完好、提高公路质量、降低公路养护成本、延长中修或大修期限目的的作业方式和实用手法。
预防性养护虽在投入资金上要早于现有养护模式,但其投入的产出(包括社会效益)要大于现有养护模式,并且在一个较长的使用年限内,总的养护投入也有可能低于现有养护模式。2预防性养护的目的和意义
我国的公路部门是国家事业机关,承担着社会服务的基本任务。在资金投入与产出方面,不仅要考虑本部门的费效比,还必须综合考虑社会成本与效益。因此,预防性养护更能体现公路部门养护工作的性质并达成其目的。这对于延长公路使用寿命、降低公路寿命周期成本,提高公路服务水平和资源利用效率具有重要的意思。
预防性养护技术在经济发达国家的应用已较普遍,在我国刚刚起步。2006年全国公路养护管理工作会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行业的高度,明确提出要充分认识到推行预防性养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快预防性养护政策和相关技术研究,采取有效措施,从而实现全寿命周期公路养护成本最小化和社会效益最大化。3预防性养护的内容和特点 3.1养护时机合理
沥青路面在其寿命周期内可分为三期:a.建成投入使用开始,沥青逐渐被氧化、损耗;b.沥青路面出现微小裂缝、小坑槽或脱皮现象;c.路面出现较大面积裂缝,并贯通形成龟裂,最终出现结构问题。路面预防性养护是对高速公路路面采取一种高标准的养护方式,要求在路面尚处于良好状态时,即路面处于第一阶段时开始采取保护性养护措施,把病害消灭在萌芽状态,使路面始终处于良好的服务状态。3.2养护周期规律
预防性养护标准高,而路面使用性能随时间变化逐渐下降。因此必须周期性实施养护措施,即定期开展路况调查,采集路况数据,进行分析与评价,当路面使用性能降到预定标准时,及时实施养护策略,恢复路面服务功能,如此循环往复。一般高速公路要求每年进行一次路况检测,实施预防性养护可增加检测频率,特别是对常巡查中发现病害的路段作专项检测与评价,根据分析、评价结果实施养护措施。沥青路面在一个寿命周期内实施六次以上全路面预防性养护,可取得良好的经济效果,同时保持路面较好的服务功能。其周期短,即养护
频率高。
第五篇:预防性养护心得体会
预防性公路养护心得体会
XXX 1预防性养护与传统养护的区别
传统的养护观念是:养护工作一般在公路设施出现明确病害或已部分丧失服务功能的情况下,再采取相应的功能性或结构性恢复措施。这种条件下的养护带来的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公路设施出现病害后,对其服务功能的影响,导致了社会使用成本的增加;一是错失了公路设施在病害刚出现时可能通过适当处治措施防止或延缓病害发生、发展的时机。而预防性养护是一种新的公路养护理念,是改变传统的养护观念和习惯,在公路路况良好或是病害发生初期,即对其进行养护,不让病害向更深层次发展,从而到达延长公路使用寿命、保持公路完好、提高公路质量、降低公路养护成本、延长中修或大修期限目的的作业方式和实用手法。
预防性养护虽在投入资金上要早于现有养护模式,但其投入的产出(包括社会效益)要大于现有养护模式,并且在一个较长的使用年限内,总的养护投入也有可能低于现有养护模式。2预防性养护的目的和意义
我国的公路部门是国家事业机关,承担着社会服务的基本任务。在资金投入与产出方面,不仅要考虑本部门的费效比,还必须综合考虑社会成本与效益。因此,预防性养护更能体现公路部门养护工作的性质并达成其目的。这对于延长公路使用寿命、降低公路寿命周期成本,提高公路服务水平和资源利用效率具有重要的意思。
预防性养护技术在经济发达国家的应用已较普遍,在我国刚刚起步。2006年全国公路养护管理工作会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行业的高度,明确提出要充分认识到推行预防性养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快预防性养护政策和相关技术研究,采取有效措施,从而实现全寿命周期公路养护成本最小化和社会效益最大化。3预防性养护的内容和特点 3.1养护时机合理
沥青路面在其寿命周期内可分为三期:a.建成投入使用开始,沥青逐渐被氧化、损耗;b.沥青路面出现微小裂缝、小坑槽或脱皮现象;c.路面出现较大面积裂缝,并贯通形成龟裂,最终出现结构问题。路面预防性养护是对高速公路路面采取一种高标准的养护方式,要求在路面尚处于良好状态时,即路面处于第一阶段时开始采取保护性养护措施,把病害消灭在萌芽状态,使路面始终处于良好的服务状态。3.2养护周期规律
预防性养护标准高,而路面使用性能随时间变化逐渐下降。因此必须周期性实施养护措施,即定期开展路况调查,采集路况数据,进行分析与评价,当路面使用性能降到预定标准时,及时实施养护策略,恢复路面服务功能,如此循环往复。一般高速公路要求每年进行一次路况检测,实施预防性养护可增加检测频率,特别是对常巡查中发现病害的路段作专项检测与评价,根据分析、评价结果实施养护措施。沥青路面在一个寿命周期内实施六次以上全路面预防性养护,可取得良好的经济效果,同时保持路面较好的服务功能。其周期短,即养护
频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