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地理专项复习防灾与减灾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运用高科技防灾减灾练习剖析

时间:2019-05-14 16:43: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8届高考地理专项复习防灾与减灾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运用高科技防灾减灾练习剖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8届高考地理专项复习防灾与减灾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运用高科技防灾减灾练习剖析》。

第一篇:2018届高考地理专项复习防灾与减灾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运用高科技防灾减灾练习剖析

运用高科技防灾减灾

1. 关于GPS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GPS能为全球范围内的用户提供全天候、连续、高精度的三维位置 B.GPS在扑灭林火减灾领域发挥不了作用 C.利用GPS可以提高减灾效率

D.救灾物资空投,利用GPS可以提高精确度

2. 据报道,全国农业区划办公室对黑龙江的三江平原、内蒙古和甘肃的河西走廊、新疆哈密地区共53个县级单位的1986年和1996年卫星遥感图像进行了判读比较,发现上述四省区10年中被开垦的草地和荒地总面积近200万公顷(其中开垦草地约120万公顷,开垦荒地约80万公顷),而实际新增的耕地总面积仅为100万公顷。当地群众看到开垦后被撂荒的土地,心疼地说:“一年开草场,二年打点粮,三年五年变沙梁”。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在土地资源利用现状调查时采用了先进的________技术手段,发现上述地区10年中被撂荒的土地竟达开垦总面积的________%。

(2)从气候的干湿状况分析,上述地区除三江平原属________区外,其他地区大部分属于________区与________区,土地被撂荒的主要原因在于________。

(3)上述土地利用中存在的现象对大气环境质量造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4)从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考虑,上述土地被撂荒地区应采取的合理的针对性措施主要有()(填一个或一个以上字母)A.禁止刨草毁林,杜绝滥垦 B.精耕细作,提高粮食产量 C.筑沟开渠、进行合理灌溉 D.引进耐碱作物,改良盐碱土 E.植树种草,营造防护林 F.采用机械化耕作,禁止使用化肥、农药 G.退耕还牧,进行合理放牧

3. 监测冰岛火山灰的扩散面积和浓度变化所利用的技术手段主要是()。A.遥感技术 B.全球定位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 D.数字地球

4. 对台风和暴雨洪涝进行实时监测的最重要的手段是()A.利用气象雷达 B.利用专用飞机 C.利用气象卫星 D.气象台的人工监测

5. 海地(18.5N,72.5w)当地时问2009年12月12日16时56分,发生里氏7.O级地震。该国北部为热带雨林气候,南部为热带草原气候。地震发生后,联合国要及时获取地震对当地破坏程度的信息。其利用的技术手段主要是()A. “数字地球”系统 B.全球定位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 D.遥感技术 0

0 1 6. 减灾防灾的核心是“减”,即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危害、损失。为此,就必须采取相应的防御措施。防御干旱的有效措施有()①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②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 ③在高山陡坡修筑梯田 ④大力发展水稻种植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据统计,从公元前206年到1949年的2155年间,中国发生较大的水灾1 029次,旱灾1 056次。解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气候的变化,全国农业,特别是北方地区农业干旱缺水状况更为严重,20世纪70年代全国受旱面积1 133万公顷,到20世纪90年代增加到2 067万公顷,干旱缺水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比水灾更为严重。

(1)华北地区发生的旱灾和长江中下游发生的旱灾在季节上有什么差异?为什么?(2)我国水旱灾害发生频率较高的原因是什么?(3)20世纪70年代以来,受旱面积扩大的原因是什么?(4)简述目前我国防御和减轻旱灾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8. 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在震后救灾中,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发挥了重要作用。BDS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定位与短文通信系统,是继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和俄罗斯格洛纳斯(GLONASS)之后的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BDS在抗震救灾中发挥的主要作用有()①提供灾区的影像 ②统计灾区的经济损失 ③确定救灾人员的位置

④提供短文联络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9. 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在灾害监测评估中共有的作用是()A.动态监测 B.成因分析 C.动态模拟 D.灾害评价

10. 利用遥感技术监测洪涝灾害与人工监测相比,其优点是()

①获取资料快,可及时地进行动态分析 ②受地面的限制小,可避免人员的伤亡 ③获取信息量大 ④探测的范围广,可在客观上进行监测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 1. 答案: B 解析:

2. 答案:(1)遥感 50(2)湿润 干旱 半干旱 滥垦草场造成土地沙化

(3)易产生沙尘暴天气,使空气悬浮颗粒增加,空气质量下降(4)A、E、G 解析:

3. 答案: A 解析: 遥感技术可以利用飞机、卫星等拍摄火山灰的扩散情况,并及时传输到地面接收站。4. 答案: C

解析: 对天气的监测主要是利用气象卫星。5. 答案: D 6. 答案: A 解析: 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如修建水库、打机井可以防御干旱。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林地可以防风固沙,涵养水源,有效防御干旱。高山陡坡修筑梯田容易引发水土流失,破坏植被,从而加剧干旱。水稻需水量大,发展水稻种植业不属于防御干旱的措施。

7. 答案:(1)华北地区旱灾主要发生在春季(春旱)。原因是:春季锋面雨带停留在长江以南,北方少雨;而且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易形成春旱。长江中下游旱灾主要发生在夏季(伏旱)。原因是:夏季锋面雨带北移至华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下,加上太阳辐射强,高温少雨,易形成伏旱。

(2)东部地区季风气候显著,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夏季风的强弱、迟早都会造成水旱灾害;另外,西北内陆地区深受大陆气候的影响,降水较少,易造成干旱。(3)降水减少;人口增多;生产规模扩大,水资源消耗量剧增;污染严重;浪费严重。(4)兴建水库和引水工程,实现跨流域调水;发展节水农业,合理利用水资源;防治水污染,保护水体环境,加强科学监测,实施人工降水等。

解析: 华北地区主要是春旱,原因是此季节雨带没有移到华北,华北地区少雨,春季气温迅速回升,蒸发旺盛。夏季,副热带高压控制长江中下游地区,天气晴朗少雨,形成伏旱。水旱灾害的发生与气候条件关系密切。20世纪70年代后,我国人口增多、生产规模扩大造成需水量增加,再加上降水减少、水污染等造成水资源短缺。防御和减轻旱灾的措施应从开源、节流两方面分析。8. 答案: D 解析: BDS属于定位导航系统,主要用于位置方面的定位和导航。根据题目叙述“BDS是我 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定位与短文通信系统”可做出正确判断。9. 答案: A 解析: 四项都属于地理信息系统在灾害监测评估中的作用,遥感只起到动态监测的作用。10. 答案: D 解析: 和人工监测相比,遥感技术由于在高空进行,所以既增大了探测范围,又加快了探测速度,并且可以动态分析数据,并减少了地面状况对监测的限制。考点:3S技术的应用。

第二篇:河北省自然灾害特征与防灾减灾

河北省自然灾害特征及防灾减灾措施

专业:08资环

姓名:

学号:2008510214

【摘要】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具有重大的危害性,并且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所造成的损失正呈现逐年加剧加重的态势。河北省作为全国自然灾害损失比较严重的地区之一,其灾害的类型多样,如旱涝,土壤盐碱化,沙尘暴,寒潮,暴雨以及地质灾害等屡见不鲜。通过对这些灾害的发生规律及其所造成影响进行分析和研究,得出河北省自然灾害的基本特征,从而在相应的减灾防灾措施上加以改进,为河北省的灾害管理提供一定的借鉴,实现区域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地质灾害;自然灾害;防灾减灾:自然环境 引言

自然灾害就是在一定自然环境背景下产生的、超出人类社会控制的承受能力,对人类社会造成危害的损失的事件,是自然与社会综合作用的产物。包括洪涝、干旱、台风、风雹、雪灾、沙尘暴等气象灾害,火山、地震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灾害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破坏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与环境,对人类的影响是巨大的。其不仅破坏了人们正常的生活,造成人口的死亡、伤病、失踪以及缺粮、断水等危害,而且还会给人们的心灵带来创伤,造成心理阴影。与此同时,灾害还会损坏人类劳动创造的物质财富,破坏农业生产、工业生产、交通运输、通信网络以及其他产业活动,影响社会功能和社会经济正常的发展秩序。

在二十世纪60年代以前,人类对灾害的研究主要局限于灾害机理和预测,重点调查分析某种灾害的形成条件与活动过程。70年代以后,随着自然灾害造成损失的与日俱增,使得防灾减灾工作成为又一研究重点,并且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与此同时,一些发达国家首先拓宽了灾害研究领域,在继续深入研究灾害机理的同时,开始了灾害的评估工作,以此来减少灾害给人类带来的损失。

我国对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并在各个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于河北省而言,自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的社会经济经济蓬勃发展,河北人的生活质量达到了全国较高的水平,较多的学者也开始用一些地理方法对河北的地质灾害进行系统地研究,并且有了较大的突破。经过多年来对灾害的统计和分析,河北省在防灾减灾上的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其防灾减灾的体系也逐步得以完善。现阶段河北省关于灾害方面的研究还在进行,其成果对河北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带来的价值同样是不可估量的。河北省自然环境概况

2.1地理概况

河北省因位于黄河下游以北而得名。东部濒临渤海,东南部和南部与山东、河南两省接壤,西部隔太行山与山西省为邻,西北部、北部和东北部同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相接。地域广阔,地处东经113°27′-119°50′,北纬36°05′-42°40′之间,总面积为18.7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96%,居第14位。

2.2 气候概况

河北省位于我国南温带和中温带大陆东岸,受地理位置和地貌的影响,河北省气候的突出特点是季风现象显著。冬季时,我国大陆在蒙古高压控制之下,河北省上空盛行西北方向的气流,这就是冬季季风,它表现的特点是风速大而干冷,为时持久。夏季时,印度低压笼罩我国大陆,河北省气压也降至全年最低季节,随着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进一步加强,海上来的夏季风频频入境。

2.3地形地貌

河北省地处中纬度沿海与内陆交接地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从西北向东南呈半环状逐级下降。海拔高度差别很大,高原在1000至1500米,山峰在2000米以上,平原不足50米。境内既有巍巍的高山,又有山间盆地;既有起伏不平的高原、丘陵,又有广阔的平原;既有许多洼地,还有大量湿地,地貌类型比较齐全,类型特征也比较鲜明。这种复杂多样的地型地貌,自然要素组合类型较好,有利于多种经营,发展区域特色经济。

2.4河流水文

河北省境内河流,多发源于山西高原和太行山、燕山山地,流经河北平原,注入渤海。河北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03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125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130亿立方米,地下水可开采量为105亿立方米。河北省主要有海河、滦河两大水系等,蕴含丰富的水利资源。

2.5自然资源

河北省自然资源中,地表地貌多样,矿产蕴藏、海洋海涂等资源都比较丰富,而水资源相对不足。全省地表面积共18.77万平方公里,平原、盆地、丘陵、山地高原等各种地貌类型皆有。耕地总面积651.7万公顷(6.52万平方公里),占地表总面积34.7%;有林地面积367.38万公顷(3.67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17%。境内矿种比较全,已发现的矿种共100多种,探明储量的有60多种,其中尤以铁矿石、石灰岩、煤、石油等更为丰富。

根据河北省自然环境的概况,了解其自然要素的特点,我们就可以清楚地认识到河北省会成为自然灾害多发的地区主要是由其本身的自然地理条件所决定的。河北省的自然灾害

3.1河北省自然灾害特征

3.1.1 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繁,涉及面广

河北省的自然灾害可谓是年年有,处处有,范围覆盖全市。具体来讲,由于河北地势地貌复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常有发生。另外,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干旱洪涝灾害频发。而到7~9月,受季风等系统云团的影响,河北省又会形成夏秋暴雨;同时根据河北省气象台的统计,河北还是冰雹、寒潮、病虫害等自然灾害的多发地区。3.1.2 自然灾害强度大,损失严重

据调查,河北省各种自然灾害在强度、规模、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方面,均居全国前列。尤其是夏秋季节,暴雨往往都会大强度地如期而至,一旦受影响,对农业的破坏极大。同时,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各种设施的建设,使得河北一旦遭受灾害其损失要比其他地区要高得多。

3.1.3 不同区域的自然灾容具有相互因果关联

不同类型的灾害均以山区最为严重,半山区次之,平原相对危害程度低些。而有些单

一灾害平原高于山区,由于地域差异,使降雨量时空分布不均匀。3.1.4 近几年来,极端天气气候现象和重大气象灾害多发

近些年来,河北省年温上升,降水量增多,日照减少。据统计,在1978一1983年,北方连续大旱。1978年,全国出现大范围干旱,受灾6.03亿亩,成灾2.69亿亩;1979年秋、冬干旱范围大;1980年夏季华北、东北大部和西北部分地 区出现了较严重的伏旱,全国受旱3.92亿亩,成灾1.87亿 亩。不少地区出现干旱时间长、范围广、灾情严重。缺水也成为北方的一大难题,己严重影响人民正常生活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3.2河北省主要自然灾害分析

3.2.2 洪涝灾害

河北省是洪涝灾害频发地。根据历史记载公元684年~1948年共1264年中发生重大洪涝灾害73次,建国后从1949年至2000年51年中有20年发生大洪涝灾害。主要成因在于

a.自然原因:水系特征: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树枝状水系);河道弯曲;缺少天然的入海

河道;地势低洼(海河)。

水文特征:夏季多暴雨,河水陡涨。

气候特征: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副高强:南旱北

涝;副高弱:南涝北旱);厄尔尼若现象等。

b.人为原因:滥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围湖造田,湖泊调节能力减弱;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现在,河北各地的民营经济发展非常迅速,原来是田地的地方被工业园区或新扩建的城镇所取代。这些地方对于洪水的抵御能力就比较脆弱,容易因为洪涝而引起重大损失。

3.2.3 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是以地质营力为主要原因引起的自然灾害,也就是在地质营力作用下自然环境恶化,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或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资源、环境发生严重破坏的现象或过程。河北省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1549处,其中青龙,武安,峰峰等县市山区是我市地质灾害的主要发生地区。其灾害的类型多样,有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沉降和地面塌陷等,主要的地质灾害为前三种。

从灾害的成因上分析,河北的地质灾害主要是由连续强降水诱发的,因此受气象因素控制明显;并且加上河北多为山地丘陵,地形起伏陡峻,河流切割深度大,山高坡陡的地形因素;基岩出露广泛,岩组中的砂岩、花岗岩,节理裂隙发育,节理间距最小仅数厘米,岩石易风化、破碎,形成较厚的残坡积土;人类工程经济活动频繁,因切坡建房、劈山修路、毁林垦植等而发生的地质灾害占到了总数的80%以上。

整体说来,河北省地区地质灾害具有以下特点:

(1)突发性地质灾害点多、面广,多以小型为主(占97%);

(2)地质灾害发生与暴雨关系密切,67%的滑坡、90%的泥石流都发生在6~9月汛期;(3)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主要表现为削坡建房、修建公路等活动;

(4)突发性强:小型滑坡和坡面泥石流发生前的预兆不明显或无预兆,发生的速度快;(5)危害大:山区人口分布比较分散,削坡建房、坡脚建房、沟口建房较普遍,房屋修建质量一般,抗损能力较差,小型地质灾害也可能造成人员伤亡;

(6)地质灾害多发生在偏远山区,新农村建设中干部和群众防灾意识差,节约眼前的造价成本,忽视抗灾和防灾:

(7)地质灾害治理经费困难,经济限制较大。

河北省防灾减灾措施

河北省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对自然灾害的防治十分重视,为了保证经济健康快速地发展努力使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为此施行了大量的防灾减灾措施来控制灾情,得到了一定的成效但还有许多方面值得改进。

4.1工程性措施

4.1.1 防洪防风工程

河北一直把防洪工作视为减灾防灾的重中之重,积极建设大型枢纽骨干水利工程,开发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同时,在房屋建筑上也实行了相关抵御暴风雨的措施,对一些危险楼房进行拆除,对新建楼房进布局和通过结构和技术上的改进来保证建筑和人民的安全。

4.1.2 地质灾害规划

河北省于1999年开始对其进行调查与规划,到2003年底全市11个县市区都全部完成该项工作,共查出有1191个地质灾害(隐患)点。经过这些年来的跟踪和复查,又及时发现掌握了因台风暴雨诱发的新增地质灾害点,使河北省地质灾害的数据库进一步完善,并健全了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和信息管理系统。

4.1.3 其他工程性措施

针对河北省地面沉降的问题,现已对河北省地下水的开采进行了限制,并开始利用有利地块进行地下水人工回灌试验,有计划有步骤的推广和实施地下水人工回灌工作;针对病虫害的问题,河北省根据多年的经验,在病虫害前期就做好预警工作,建立了多家监控中心和多个应急平台,对灾害的评估和急救有了较为规范的开展;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应对高温、冻害和干旱等进行了灌溉期、播种期和收获期的调整,并通过水利和大棚农业上加以配合。但相比其他省市在河北这方面建设所作的还远远不够。

4.2非工程性措施

4.2.1 增强防灾减灾的意识,坚持以防为主

作为灾害多发地区,当地人民对灾害的基本常识、发生规律以及逃生救生等知识都应有一定的了解,从而广泛地推动防灾减灾活动可以使灾情在较大程度上得以减轻,缓解了灾害部分的工作负担。所以加强科学研究,制定减灾规划,提高全民的减灾意识尤为重要。4.2.2 健全抗灾网络,提高自然灾害预浏、预报的科学水平,加快灾害信息传递

提高气象灾害预测预报水平,是做好防灾减损工作的前提。要根据气候特征,加强对气象灾害的研究,提高气象科学现代化水平和灾害天气的预测预报能力,做到准确、及时。健全抗灾网络,使气象灾害的预测、预报信息及各级政府有关抗灾部署迅速转达到有关部门和千家万户。

4.2.3 改进防御应急措施

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40%属于天灾,在这40%的损失中,能够采取有效的防御和减灾避害措施,还可以减少损失30%。河北作为我国的沿海地区,聚集了大量的人口,其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都处在较高的水平,如果遭受自然灾害而没有及时处理其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因此,需要进一步规范灾害防御的应急管理工作,统筹规划,并且大力开展和规范城镇建设中的灾害评估工作,对于风口、低洼地区、滑坡和泥石流易发地带要限制建房。4.2.4 理顺各部门管理体制,建立灾害管理系统

针对目前河北对灾害管理的各部门责任的不明确,导致灾害来临时没有协调好救灾的工作造成的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问题,河北省应组织动员全社会各行、各业、各部门和广大群众共同参与台风防御应急管理工作。进一步明确各有关单位的分工负责制,建立健全统一指挥、部门分工、社会联动的防台风机制,有效地发挥全社会的综合防灾能力。要进一步加强军民联防,加强军队、武警的抢险救灾专业培训工作,造就一支专业化的抢险 4

救灾队伍。

可以说自然灾害管理系统是防灾、减灾和救灾的基础建设,是人类认识灾害、防治灾害、减灾灭害的有力工具。这个系统成为自然异常、人的反应、经济价值、社会效果共同组合的集合体。由此可见,做好灾害的管理工作至关重要。结论和建议

总体而言,河北省的自然灾害种类多、范围广、影响大、突发性高。同时,自然灾害的发生的时期性显著,地方性突出,给防灾减灾工作制造了一定的难度。

根据目前河北省防灾减灾的建设情况,可以反映其防灾减灾体系及规章制度还有待健全,防灾减灾的工程性措施和非工程性措施还需不断完善,对主要的灾害的评估系统还需进一步建立。希望河北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加强对这方面的教育、增强对灾害的意识,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使灾害发生的人为因素伴随着人们生活的日益提高呈现出负增长的趋势,真正实现21世纪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河北。

【参考文献】

[1] 李学举.灾害应急管理[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2] 何意平.基于ArcGIS的河北省滑坡灾害风险性评价[D].长安大学,2008.[3] 张海峰.基于ArcGIS的河北省地质灾害数据库建立及应用[D].长安大学,2007.[4] 金小麟,应舒.河北省城市防洪建设现状及对策分析[J].河北水利科技,2002,1.[5] 《粮食生产防灾减灾的对策研究》课题组.河北地区自然灾害成因及其治理[J].河北农业科技,1993,2.[6] 陈琦.河北省农业气象灾害及防灾减损对策[J].河北气象科技,1998,2(19).

第三篇:高中地理第3章防灾与减灾33地理信息技术与防灾减灾素材中图版5.

第三章 防灾与减灾 3.3 地理信息技术与防灾减灾

相关素材

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或 Geo-Information system,GIS)有时又称为“地学信息系统”或“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它是一种特定的十分重要的空间信息系统。它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处理、管理的对象是多种地理空间实体数据及其关系,包括空间定位数据、图形数据、遥感图像数据、属性数据等,用于分析和处理在一定地理区域内分布的各种现象和过程,解决复杂的规划、决策和管理问题。

通过上述的分析和定义可提出GIS的如下基本概念:

1、GIS的物理外壳是计算机化的技术系统,它又由若干个相互关联的子系统构成,如数据采集子系统、数据管理子系统、数据处理和分析子系统、图像处理子系统、数据产品输出子系统等,这些子系统的优劣、结构直接影响着GIS的硬件平台、功能、效率、数据处理的方式和产品输出的类型。

2、GIS的操作对象是空间数据,即点、线、面、体这类有三维要素的地理实体。空间数据的最根本特点是每一个数据都按统一的地理坐标进行编码,实现对其定位、定性和定量的描述、这是GIS区别于其它类型信息系统的根本标志,也是其技术难点之所在。

3、GIS的技术优势在于它的数据综合、模拟与分析评价能力,可以得到常规方法或普通信息系统难以得到的重要信息,实现地理空间过程演化的模拟和预测。

4、GIS与测绘学和地理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大地测量、工程测量、矿山测量、地籍测量、航空摄影测量和遥感技术为GIS中的空间实体提供各种不同比例尺和精度的定位数;电子速测仪、GPS全球定位技术、解析或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遥感图像处理系统等现代测绘技术的使用,可直接、快速和自动地获取空间目标的数字信息产品,为GIS提供丰富和更为实时的信息源,并促使GIS向更高层次发展。地理学是GIS的理论依托。有的学者断言,“地理信息系统和信息地理学是地理科学第二次革命的主要工具和手段。如果说GIS的兴起和发展是地理科学信息革命的一把钥匙,那么,信息地理学的兴起和发展将是打开地理科学信息革命的一扇大门,必将为地理科学的发展和提高开辟一个崭新的天地”。GIS被誉为地学的第三代语言——用数字形式来描述空间实体。

遥感

遥感是以航空摄影技术为基础,在本世纪6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开始为航空遥感,自1972年美国发射了第一颗陆地卫星后,标志着航天遥感时代的开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遥感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资源环境、水文、气象,地质地理等领域,成为一门实用的,先进的空间探测技术。

遥感是利用遥感器从空中来探测地面物体性质的,它根据不同物体对波谱产生不同响应的原理,识别地面上各类地物,具有遥远感知事物的意思。也就是利用地面上空的飞机、飞船、卫星等飞行物上的遥感器收集地面数据资料,并从中获取信息,经记录、传送、分析和判读来识别地物。

遥感技术主要特点:

1、可获取大范围数据资料。遥感用航摄飞机飞行高度为10km左右,陆地卫星的卫星轨道高度达910km左右,从而,可及时获取大范围的信息。

2、获取信息的速度快,周期短。由于卫星围绕地球运转,从而能及时获取所经地区的各种自然现象的最新资料,以便更新原有资料,或根据新旧资料变化进行动态监测,这是人工实地测量和航空摄影测量无法比拟的。

3、获取信息受条件限制少。在地球上有很多地方,自然条件极为恶劣,人类难以到达,如沙漠、沼泽、高山峻岭等。采用不受地面条件限制的遥感技术,特别是航天遥感可方便及时地获取各种宝贵资料。

4、获取信息的手段多,信息量大。根据不同的任务,遥感技术可选用不同波段和遥感仪器来获取信息。例如可采用可见光探测物体,也可采用紫外线,红外线和微波探测物体。利用不同波段对物体不同的穿透性,还可获取地物内部信息。例如,地面深层、水的下层,冰层下的水体,沙漠下面的地物特性等,微波波段还可以全天候的工作。

全球定位系统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loble Positioning System)是一种结合卫星及通讯发展的技术,利用导航卫星进行测时和测距。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简称GPS)是美国从本世纪70 年代开始研制,历时20 余年,耗资200 亿美元,于1994 年全面建成。具有海陆空全方位实时三维导航与定位能力的新一代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经过近十年我国测绘等部门的使用表明,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以全天候、高精度、自动化、高效益等特点,成功地应用于大地测量、工程测量、航空摄影、运载工具导航和管制、地壳运动测量、工程变形测量、资源勘察、地球动力学等多种学科,取得了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由三部分组成:空间部分—GPS星座(GPS星座是由24颗卫星组成的星座,其中21颗是工作卫星,3颗是备份卫星);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 信号接收机。

1、空间部分

GPS的空间部分是由24 颗工作卫星组成,它位于距地表20 200km的上空,均匀分布在6 个轨道面上(每个轨道面4 颗),轨道倾角为55°。此外,还有4 颗有源备份卫星在轨运行。卫星的分布使得在全球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可观测到4 颗以上的卫星,并能保持良好定位解算精度的几何图象。这就提供了在时间上连续的全球导航能力。GPS 卫星产生两组电码, 一组称为C/ A 码(Coarse/ Acquisition Code11023MHz);一组称为P 码(Procise Code 10123MHz),P 码因频率较高,不易受干扰,定位精度高,因此受美国军方管制,并设有密码,一般民间无法解读,主要为美国军方服务。C/ A 码人为采取措施而刻意降低精度后,主要开放给民间使用。

2、地面控制部分

地面控制部分由一个主控站,5 个全球监测站和3 个地面控制站组成。监测站均配装有精密的铯钟和能够连续测量到所有可见卫星的接受机。监测站将取得的卫星观测数据,包括电离层和气象数据,经过初步处理后,传送到主控站。主控站从各监测站收集跟踪数据,计算出卫星的轨道和时钟参数,然后将结果送到3 个地面控制站。地面控制站在每颗卫星运行至上空时,把这些导航数据及主控站指令注入到卫星。这种注入对每颗GPS 卫星每天一次,并在卫星离开注入站作用范围之前进行最后的注入。如果某地面站发生故障,那么在卫星中预存的导航信息还可用一段时间,但导航精度会逐渐降低。对于导航定位来说,GPS卫星是一动态已知点。星的位置是依据卫星发射的星历—描述卫星运动及其轨道的 的参数算得的。每颗GPS卫星所播发的星历,是由地面监控系统提供的。卫星上的各种设备是否正常 工作,以及卫星是否一直沿着预定轨道运行,都要由地面设备进行监测和控制。地面监控系统 另一重要作用是保持各颗卫星处于同一时间标准—GPS时间系统。这就需要地面站监测各颗卫星的时间,求出钟差。然后由地面注入站发给卫星,卫星再由导航电文发给用户设备。GPS工作卫星的地面监控系统包括一个主控站、三个注入站和五个监测站。

3、用户设备部分

用户设备部分即GPS 信号接收机。其主要功能是能够捕获到按一定卫星截止角所选择的待测卫星,并跟踪这些卫星的运行。当接收机捕获到跟踪的卫星信号后,即可测量出接收天线至卫星的伪距离和距离的变化率,解调出卫星轨道参数等数据。根据这些数据,接收机中的微处理计算机就可按定位解算方法进行定位计算,计算出用户所在地理位置的经纬度、高度、速度、时间等信息。接收机硬件和机内软件以及GPS 数据的后处理软件包构成完整的GPS 用户设备。GPS 接收机的结构分为天线单元和接收单元两部分。接收机一般采用机内和机外两种直流电源。设置机内电源的目的在于更换外电源时不中断连续观测。在用机外电源时机内电池自动充电。关机后,机内电池为RAM存储器供电,以防止数据丢失。目前各种类型的接受机体积越来越小,重量越来越轻,便于野外观测使用。

全球定位系统具有六大特点:第一,全天候,不受任何天气的影响;第二,全球覆盖(高达98%);第三,七维定点定速定时高精度;第四,快速、省时、高效率;第五,应用广泛、多功能;第六,可移动定位。

数字地球

数字地球是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统一的数字化重现和认识。其核心思想是用数字化的手段来处理整个地球的自然和社会活动诸方面的问题,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并使普通百姓能够通过一定方式方便地获得他们所想了解的有关地球的信息,其特点是嵌入海量地理数据,实现多分辨率、三维对地球的描述,即“虚拟地球”。通俗地讲,就是用数字的方法将地球、地球上的活动及整个地球环境的时空变化装入电脑中,实现在网络上的流通,并使之最大限度地为人类的生存、可持续发展和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娱乐服务。

严格地讲,数字地球是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大规模存储技术为基础,以宽带网络为纽带运用海量地球信息对地球进行多分辨率、多尺度、多时空和多种类的

第四篇:2018届高考地理专项复习城乡分布区域城镇体系与城乡发展区域城镇体系练习讲解

区域城镇体系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1: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一般是指以社会化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社会经济问题,也是这些国家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中国也深受这种经济结构的影响。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统筹城乡发展”。这是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从强化转向弱化的信号,表明我国开始步入调整城乡二元结构的新时期。

材料2:为实现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各地根据不同的发展基础选择不同的道路。下图是两个根据本地实际情况所创造的城乡协调的成功模式。

?? ??

江苏苏南与山东诸城城乡发展模式

(1)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带来的社会经济问题是(多选)()A.农村贫困现象严重

B.城市向农村的污染转移导致农村环境恶化 C.资源缺乏统筹安排

D.城乡之间交通拥堵

(2)江苏苏南模式中完善城镇体系的意义在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从产业结构方面分析山东诸城城乡协调模式的成功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列举一个该地区发展农产品工业的产业链________(农产品)→________(农产品加工业)。

2.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各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在空间上是相互排斥、独立的

B.城市虽有等级差别,但其在区域中的作用是相同的 C.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多

D.城市等级越低,服务范围越小

3. 读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之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007~2020年)(部分),完成下列问题。

市域城镇分为市域中心城市(都市区)、区域性中心城市(万州、涪陵、江津、合川、永川、黔江)、次区域性中心城市[长寿等25个区县(自治县)政府所在地城镇]、中心镇(规划95个)和一般镇(规划至2020年,400个左右)五个等级。规划至2020年,形成1个特大城市、6个大城市、25个中等城市和小城市、495个左右小城镇的城镇体系。

(1)在该城镇体系中,一级中心地是________,它在区域中应发挥________作用。

1(2)该城镇体系属于城镇________体系,体现了区域城镇体系的________特点。(3)各级城镇及其服务范围构成一个________的网络。(4)在城市建设中,应正确处理新城建设与老城的关系,为什么

4. 某中学的地理学习小组计划分析某地区城镇体系的职能,其核心内容是()①使城市有明确合理的任务 ②确定城市的性质

③确定城市在城镇体系中的任务、作用和今后发展的方向 ④确定城市的等级和服务地区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5. 有关区域城镇体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区域城镇体系是指一个国家或区域内,城镇与城镇之间,城镇与交通网之间,城镇与区域之间的有机结合

B.区域城镇体系可以从等级体系和职能体系两个方面来进行考察

C.完善的城镇体系可使城市的区域中心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用处不大

D.目前,中国比较成型的城镇体系有辽中南城镇体系、京津唐城镇体系、长江三角洲城镇体系和珠江三角洲城镇体系 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1: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一般是指以社会化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社会经济问题,也是这些国家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中国也深受这种经济结构的影响。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统筹城乡发展”。这是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从强化转向弱化的信号,表明我国开始步入调整城乡二元结构的新时期。

材料2:为实现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各地根据不同的发展基础选择不同的道路。下图是两个根据本地实际情况所创造的城乡协调的成功模式。?? ??

江苏苏南与山东诸城城乡发展模式

(1)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带来的社会经济问题是(多选)()A.农村贫困现象严重

B.城市向农村的污染转移导致农村环境恶化 C.资源缺乏统筹安排 D.城乡之间交通拥堵(2)江苏苏南模式中完善城镇体系的意义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从产业结构方面分析山东诸城城乡协调模式的成功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列举一个该地区发展农产品工业的产业链________(农产品)→________(农产品加工业)。7. 下列关于中心地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同等级的中心地所提供的职能类别完全相同 ②高级中心地有低级中心地所没有的职能 ③中心地的等级越高其服务范围越大 ④城市可作为中心地,但乡村不可能成为中心地 A.①②

C.①④ B.③④ D.②③

8. 有关城镇特色景观与传统文化的保护,说法不正确的是()A.城镇特色景观和传统文化是城市个性的重要体现

B.城镇特色景观与传统文化的保护在于保存城市发展的轨迹,留存人类的记忆,继承历史,延续民族发展的脉络

C.保护城镇特色景观与传统文化是城市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契机之一 D.为保护城镇特色景观与传统文化,历史文化名城中应该禁止建高楼大厦

9. 元代戏曲作家马致远的名篇《天净沙·秋思》这样写道: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据此回答1-2题。1.曲中描述的乡村空间形态最有可能是()A.密集型乡村聚落 B.分散型乡村聚落 C.半聚集型乡村聚落 D.带状乡村聚落 2.影响该乡村聚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是()A.地形 B.气候 C.水文 D.生产方式

10. 据中国西藏新闻网讯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指出:西藏地区要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西藏是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富民强区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解决“三农”问题,促进西藏城乡二元结构转变。据此回答1-2题。1.下列关于城乡协调发展的内涵说法正确的是()①城乡地位平等

③城乡互补互促

②城乡开放互通 ④城乡共同进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关于城乡协调发展的方针和策略,你认为正确的是()①加强城乡间的空间联系 ②加强城乡间的产业协调

③完善相关制度,逐步强化科学管理 ④城乡统筹,制定环境保护措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 1. 答案:(1)ABC(2)城镇是城乡经济联系的纽带和桥梁;吸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满足农业现代化要求,成为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服务的载体(为农业生产提供信息、技术、人才和市场)(3)增加农产品生产、加工产业链,使经济由单一的第一产业为主,转变为第一、二、三产业的多元结构 苹果(棉花、粮食、蔬菜等 解析:

2. 答案: D 解析: 在一定区域内,各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在空间上相互重叠、交错,形成一个层层嵌套的城市体系,城市是有等级差别的,不同等级的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不同。3. 答案:(1)重庆 核心带动(2)等级 整体性和层次性(3)相互嵌套

(4)①老城区是历史文化载体,具有独特性和不可再生性,这样做可以弘扬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位。②这种做法是世界各国城市发展的方向。解析:

4. 答案: A 解析: 城镇具有明确合理的任务是城市职能分析的实质。5.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对区域城镇体系概念的理解。区域城镇体系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相关的城镇、联系网络以及相应的辐射范围,按一定规律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区域城镇体系可以从等级体系、职能体系和空间体系三个方面来进行考察。完善的城镇体系可使城市的区域中心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并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带动区域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6. 答案:(1)ABC(2)城镇是城乡经济联系的纽带和桥梁;吸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满足农业现代化要求,成为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服务的载体(为农业生产提供信息、技术、人才和市场)(3)增加农产品生产、加工产业链,使经济由单一的第一产业为主,转变为第一、二、三产 业的多元结构 苹果(棉花、粮食、蔬菜等)水果罐头(纺织、粮食加工、蔬菜加工等)解析: 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消除城乡差别,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本题通过中国的苏南模式和诸城模式来考查城乡协调发展。由于城乡经济的不均衡发展,导致广大农村地区贫困严重、环境恶化、资源的统筹安排较差。完善城镇体系的意义在于,带动区域城市化的发展,实现城乡协调发展。诸城模式是典型的加强城乡间产业协调的案例,利用农业的产业化带动区域的协调发展。7. 答案: D 8. 答案: D 解析:

9. 答案: B D 解析: 解答本题组要抓住曲中的关键词“小桥流水”,可知描述的应为江南水乡的景观,这里的居民为方便就近管理自家稻田,多在一定面积的稻田中间建造住宅,形成分散型的乡村聚落,因此影响该聚落分布的主要因素应为生产关系。10. 答案: A D 解析: 本题组是对现实生活现象的考查,城乡协调发展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城乡地位平等;二是城市开放互通;三是城乡互补互促。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要加强城乡之间的联系,利用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带动其周边乡村地区的发展,同时注意环境保护,以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五篇:2018届高考地理专项复习城乡建设与生活环境人居环境房地产开发的地理区位因素练习解析

房地产开发的地理区位因素

1. 住宅区是城市中人们生活的最基本场所。据此回答(1)~(3)题。(1)我国的住宅区类型有()①居住区

③居住组团 A.①②③ C.①③④

②居住小区 ④居住楼房 B.①②④ D.②③④

(2)下列有关人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居环境就是人类居住地的自然环境 B.人居环境就是人类居住的房屋等建筑物 C.人居环境就是人类的居住环境,包括五大系统 D.人居环境就是居住地的邻里关系

(3)营造理想的居住环境,是人类长久以来的基本追求,中国古人所说“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居住环境的选择,主要考虑的是()A.自然系统 C.支撑系统

B.社会系统 D.居住系统

2. 如果某房地产开发商计划在某地建设一小区,应规划哪些公共服务设施用地()①商业 ②服务业 ③公共停车场 ④公园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3. 读某市《城乡总体规划》中的部分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至2020年,街道绿化普及率、达标率分别达到95%和80%以上。中心城区道路绿化将形成“一带二轴四环七线”,而城区外围则组成绿团“保护”绿城,从而实现“加快建设中国绿城,塑造城市品牌”的目标,把“联合国人居环境奖”抱回来。(1)如果你是评价者,你将从哪些方面评价该市的人居环境?

(2)如果你是一个房地产开发商,投资决策的基本依据是什么?说出你的理由。(3)如果你是某小区的设计者,你将怎样规划住宅区的公共绿地?

4. 2009年3月22日,在由亚洲人居环境协会、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人居环境委员会联合主办,中国人居环境网承办的“绿色亚洲人居环境高峰论坛”上,亚洲人居环境协会(AHS)和中国人民环境委员会决定,与湖南金科地产合作,将长沙金科·东方大院打造成为湖南首个“亚洲人居环境重点示范项目”。据此回答(1)~(3)题。(1)评价“金科·东方大院”的软环境时不需要考虑()A.生态环境质量 B.安全感

C.生活服务水平D.生活方便舒适程度

(2)“金科·东方大院”的人居环境应以________为中心才能达到健康人居的标准()A.人 B.环境 C.生态 D.绿色家具

(3)如果你是“金科·东方大院”的设计者,你将规划哪些用地作为住宅用地()①住宅建筑基底及周围空地 ②通向住宅入口的小路 ③宅旁绿地和杂院 ④公共停车场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5. 新华社拉萨2011年1月12日电 正在此间召开的西藏自治区“两会”上,西藏自治区主席白玛赤林说,2011年,西藏将继续实施行政村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试点工作,涉及村庄达1 000个。人居环境建设也是近年来西藏积极实施的“八到农家”工程的一个子项。“八到农家”即农村水、电、路、讯、气、广播电视、邮政和优美环境建设。这里的“人居环境”指的是()①人类聚居生活的地表空间 ②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 ③工作和学习区域的自然环境 ④工作和学习时的人际关系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6. 下列人居环境构成中属于社会要素的是()A.空气质量 B.建筑质量 C.电信服务 D.邻里关系

7. 绿色节能的人居环境,侧重的是哪一基本评价内容()A.建筑 B.社会 C.自然 D.支持网络 8. 居住小区最主要的物质组成是()A.住宅及各种辅助建筑物 B.住宅

C.各种体系的配套设施 D.公共绿地

9. 关于居住小区生活空间的说法错误的是()A.按所属群体不同可分为私密性空间、半私密性空间、半公共空间和公共空间 B.居住小区不同的生活空间之间保持密切联系,无需注意是否存在干扰 C.居住小区建设宜遵循私密—半私密—半公共—公共空间逐级衔接的原则 D.居住小区不同生活空间的分布与比例应该适宜

10. 房地产的开发要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房地产开发的理想地段都可以进行房地产的开发

B.城市基础设施的中远期规划不会带动相关区域房地产业的发展 C.交通便利的地方,因车辆太多,不利于房地产的开发 D.居民素质可以影响到房地产的开发

参考答案:

1. 答案: A C A 解析: 第1题,我国的住宅区类型有居住区、居住小区和居住组团三类。第2题,人居环境是指人类聚居生活的地表空间及与人类生活活动密切相关的环境因素的总和,包括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居住系统和支撑系统五大系统。其中自然系统和人类系统是两个基本系统,其余三个是人工创造和建设的结果。第3题,中国古人所说“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居住环境主要考虑的是地形和水文要素,所以属于人居环境中的自然系统。2. 答案: A 解析: 公园属公共绿地。

3. 答案:(1)城市人居环境评价的基本内容包括城市人居硬环境和人居软环境评价两个方面。人居硬环境:住宅质量、生态环境质量、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水平等。人居软环境:生活方便舒适程度、经济发展水平、信息交流与沟通、社会服务水平、安全感和归宿感等。(2)开发项目的地理区位。地理区位不仅影响房地产开发地段的房地产价格,而且决定所开发项目的增值潜力。

(3)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合理安排游憩活动设施,供全体居民休闲娱乐的绿地。解析: 第(1)题,评价人居环境时要从软、硬环境两个方面进行。第(2)题,地理区位是投资者决策的关键因素之一。第(3)题,公共绿地是供全体居民休闲娱乐的场地,是住宅区的基本用地之一。4. 答案: 1-3AAD 解析: 第1题,生态环境质量是评价人居环境的硬环境。第2题,人居环境应以“人”为中心。第3题,公共停车场是公共服务设施用地。5. 答案: A 解析: “人居”是关键词,是人类的聚居地,是与人类生活活动密切相关的环境因素的总和。6. 答案: D 解析: 空气质量属于自然要素,建筑质量属于建筑要素,电信服务属于支持网络,邻里关 系属于社会要素。7. 答案: A 解析: 节能的人居环境侧重的是建筑设计而非社会服务体系,因此属于建筑方面。8. 答案: A 解析: 居住小区由住宅及各种辅助建筑物、配套设施、区内空间等构成,其中住宅及各种辅助建筑物是居住小区最主要的物质组成,配套设施是居民生活的基本保障。9. 答案: B 解析: 居住小区不同的生活空间之间应避免相互干扰。10. 答案: D 解析: 居住区选址首先要符合城市功能分区的规划要求。同时,城市对一些基础设施的中远期规划及其实施过程又带动相关区域房地产业的发展。

下载2018届高考地理专项复习防灾与减灾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运用高科技防灾减灾练习剖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8届高考地理专项复习防灾与减灾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运用高科技防灾减灾练习剖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