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建设的实践与探索(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4 16:39: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美丽中国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美丽中国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第一篇:美丽中国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美丽中国

建设的实

践与探索 [ 作者:余培发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授权发布)

点击数:121 更新时间:2018-01-25 录入:吴玲香 ] 分享到:微信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人人网

党的十九大在十八的基础之上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提出了新的要求、作出了新的部署。十九大报告在第九部分为我们勾画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报告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到2020年,必须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特别是要打赢蓝天保卫战;到2035年,要使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为此,必须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这为我们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指明了前进方向。

一、美丽中国建设取得的可喜成绩

201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强调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谋划开展了一系列具有根本性、长远性、开创性的工作,推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从认识到实践发生了历史性、全局性的变化。十八大刚闭幕不久,总书记在视察广东时就强调指出,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了,如果不从现在起就把这项工作紧紧抓起来,将来会付出更大的代价。他说,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五年来,在总书记的英明领导下,我国以前所未有的改革力度和政策密度推动绿色转型,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一大批生态领域的沉疴顽疾得到清除,一系列困扰百姓生活的环境难题得以破解,生态文明建设按下“快进键”,绿色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思想认识程度之深前所未有。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明显改变。二是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发布实施了三个“十条”,也就是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坚决向污染宣战。污水和垃圾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三是制度出台频度之密前所未有。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40多项生态文明和生态环境保护具体改革方案,对推动绿色发展、改善环境质量发挥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四是监管执法尺度之严前所未有。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环境保护税法、核安全法等多部法律完成制修订,土壤污染防治法进入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审议程序。尤其是新的环境保护法2014年通过后,从2015年开始实施,一些新的规定、新的机制在推动企业守法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五是环境质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2016年,三大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个区域细颗粒物,也就是PM2.5平均浓度与大气十条制定出台的2013年相比都下降了30%以上。全国酸雨区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例由历史高点的30%左右下降到了去年的7.2%。在水的方面,地表水国控断面I-III类水体比例增加到67.8%。森林覆盖率由本世纪初的16.6%提高到22%左右。

从党的十八大到十九大这五年,我国积极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向着天蓝地绿、山清水净的目标奋进,美丽中国建设迈出了重要步伐。全国新造人工林4.47亿亩,比五年前增长了21.3%,人工林总面积己达10.4亿亩,位居全球之首;治理沙化土地1.26亿亩,沙化土地面积年均缩减1980平方公里,实现了由“沙进绿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同时,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取得明显进展,2016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PM2.5平均浓度比2013年分别下降33%、31.3%和31.9%,全国地表水国控断面劣V类水体比例下降到8.6%;全面节约资源有效推进,能源资源消耗强度大幅下降,2016年单位GDP能耗、水耗分别比2012年降低7.9%和25.4%;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有11万多个村庄完成整治,将近2亿农村人口从中受益。2016年5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报告,向全世界介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做法和经验。2017年12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把全球最高环境奖的一半都颁发给了中国。这不仅是对中国环境治理的鼓励,也意味着世界开始认识到中国正在进行的环保治理工作以及美丽中国的理念。

从党的十八大到十九大这五年,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普遍共识。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了产业升级、生产方式调整的经济变革,也推动了生活方式、价值理念的“绿色革命”。曾经,我们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甚至把环保视为经济发展的“累赘”。如今,尝到了保护环境的“甜头”,越来越多的地方认识到抓环保就是抓发展、就是抓可持续发展,把加强环境保护作为机遇和重要抓手;收获了生态带来的“红利”,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加强环境保护符合自身长远利益,努力在环保标准提升中提高效益;分享了良好生态带来的“幸福感”,全社会关心环境、参与环保的行动更加自觉,绿色消费、共享经济快速发展。理念的变化,是影响最为深远的变化,也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根本动力。

从党的十八大到十九大这五年,生态文明建设严字当头,制度出台的频度和监管执法的力度前所未有。五年来,从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新环保法正式实施,为发展划定“生态红线”和“绿色底线”;到《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出台,搭起了生态文明体制的“四梁八柱”;再到印发《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让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有了新标尺,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屏障越筑越牢。五年来,从环境保护部公开约谈40多个市(州、县),督促地方党委政府落实环境保护责任;到开展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督企”又“督政”;再到压减燃煤、淘汰黄标车、整治排放不达标企业,启动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督查,一系列抓铁有痕的举措,打破了长期以来“经济发展一手较硬、生态环境保护一手较软”的格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在制度化、法治化的轨道上,进入了力度最大、举措最实、推进最快、成效最好的时期。

二、美丽中国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

在看到已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正视目前存在的问题。有资料表明,我国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来快速发展积累下来的环境问题目前已进入高强度频发阶段,国内农产品、工业品、服务产品的生产能力迅速扩大,但提供优质生态产品的能力却在减弱,一些地方生态环境还在恶化。特别是有些地方,像重金属污染区,水被污染了,土壤被污染了,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从首轮中央环保督察全反馈31省份的情况来看,除点名批评了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在治污过程中出现的弄虚作假行为外,还指出了六个方面带共性的问题:一是一些地区大气和水环境问题突出;二是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三是一些自然保护区违规审批、违规建设;四是水资源过度开发;五是工业污染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六是农村环境问题比较突出。再从环保制度改革推进情况来看,近年来各省份对国家环境保护部相关重点改革方案持总体支持、部分存疑的态度,目前环境保护改革工作在各省份的落地实施呈顶层模仿有余、自主创新不足的态势。由此可见,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还任重道远。

三、美丽中国建设今后的重点任务

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我们必须将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生态文明始终作为我国未来发展的基本方向和重要目标,全力以赴完成党的十九大部署的建设美丽中国的四项重点任务。一是推进绿色发展。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经济体系,从源头上推进实体经济绿色转型,减少资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减少生态破坏。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在创新驱动发展中,面向市场需求促进绿色技术的研发、转化、推广,用绿色技术改造形成绿色经济。积极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绿色金融,推进金融更好服务于实体经济的绿色转型。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在这些绿色产业培育形成更多市场主体和新的增长点。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紧跟世界能源技术进步和产业变革新趋势,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坚持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节矿,节约一切自然资源。实施国家节水行动,把节水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大幅度减少水资源消耗,扭转水资源短缺的困局。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打通生产与消费环节,更好地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使绿色消费成为每一个公民的责任,从自身做起,从自己的每一个行为做起,自觉为美丽中国建设作贡献。二是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继续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三大战役”,努力完成既定目标任务。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针对农业农村污染防治相对薄弱的问题,坚持城乡环境治理并重,加大对农业农村污染防治的工作力度和资金投入,发展绿色农业、建设美丽乡村。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强化排污者责任,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改革这些领域的体制机制,加快污染防治基础制度建设,尽快补上制度漏洞。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明确环境治理中各主体的责任义务,政府履行主导职责,企业承担主体责任,社会组织和公众发挥参与和监督作用。

三是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构筑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通过规划体制改革,建立全国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从国家、省、市县三个层级划定三条控制线,明确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为各类开发建设活动提供依据。开展国土绿化行动,针对我国缺林少绿的国情,集中连片建设森林,并持之以恒地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加强地质灾害防治,为国土增添绿装。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在停止天然林采伐基础上,完善相关政策,使这项制度可持续。扩大退耕还林还草,在25度以上坡耕地、严重沙化耕地、重要水源地等恢复这类国土的生态功能。严格保护耕地,扩大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在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基础上,针对耕地退化问题,抓住粮食高产量、高库存的有利时机,通过轮作休耕等使超载的耕地休养生息。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补偿机制。

四是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改革目前资源和生态环境领域“九龙治水”的管理体制,推进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建立健全以法律为依据、以空间规划为基础、以用途管制和市场化机制为重要手段的制度体系。完善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完善相关的财政、投资、产业、土地、人口、环境等政策,保障主体功能区制度有效落实。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整合目前分头设置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形成中国特色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严厉打击、严罚重惩,形成不敢且不能破坏生态环境的高压态势和社会氛围。

总而言之,党的十九大在十八大的基础之上再一次吹响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号角,进一步昭示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志和决心。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我们一定要坚决打好污染防治这场攻坚战,尽快补上生态环境这块最大短板,提供更多生态优质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使我们国家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让广大城乡居民看得见星星、听得见鸟鸣,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同心协力建设好更加美丽的中国!

(作者简介:余培发 男,1963年11月出生,四川南充人,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现任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政协常委、经济委主任兼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理事、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生态经济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当代农业高级专家、湖南省农村发展研究院客座研究员、四川省南充市人民政协理论与实践研究会理事和四川省南充市第四届社科联理事。)

第二篇:信息化建设实践与探索

信息化建设实践与探索

中国电力财务有限公司

随着现代金融行业的高速发展,信息化已经成为金融企业管理运营水平的重要标志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作为我国金融行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集团财务公司通过信息化建设,有力的推动了公司管理运营、资金管理、客户服务等各方面水平的提升。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信息化也必将成为财务公司战略发展的重要内容。

中国电力财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电财”或“公司”)是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由中国电力信托投资有限公司改组成立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由国家电网公司控股,注册资本金50亿元,目前拥有东北、西北、华中、华东、华北5家区域分公司和20家省级业务部,员工800余人,经营范围涵盖资金结算、存款、贷款、融资租赁、票据、贴现、债券承销、证券投资以及财务顾问等。中国电财自成立以来,一直高度重视公司的信息化建设,并始终将信息化纳入公司总体战略发展布局之中。经过多年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中国电财建设完成了覆盖全公司的一体化企业级信息系统,实现了业务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主要情况介绍如下。

一、中国电财信息化总体情况

经过多年发展,中国电财信息化已经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形成了“以一体化平台为基础,以应用系统为核心,以保障体系为支撑”的SG186企业信息化体系。其总体内容主要包括一体化平台、业务应用及信息化保障体系:一体化平台就是建成“纵向贯通、横向集成”的一体化企业级信息集成平台,实现公司上下信息畅通和数据共享;业务应用就是建成适应公司管理需求的业务运营、客户服务、财务管理、协同办公、人力资源、综合管理等六大业务应用,提高公司各项业务的管理能力;信息化保障体系就是建立健全信息安全、信息管控等六个信息化保障体系,推动信息化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在一体化信息平台方面,信息网络形成了公司光纤专线和备份链路的广域专网,规范和统一了网络出口和网络安全管理,实现了公司总部、25家分支机构以及集团成员单位的网络互连。按照国家A级机房标准建设了生产数据中心和测试培训中心,使得业务数据能进行充分共享和安全管理。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统一部署,完成了“两地三中心”数据级容灾。完成了数据交换系统的安装部署,实现与国网系统的数据级联。全面实公司核心业务系统的一体化应用集成,实现了业务间流程协同作业,人力资源系统、综合管理系统、协同办公系统实现了门户级集成。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的典型设计建设了企业门户,实现了分公司虚拟门户、即时通讯系统的有效集成,实现了审计系统、办公系统、内部网站等多种应用系统集成和单点登陆。

在业务应用系统建设方面,中国电财按照“业务应用一体化、应用部署集中化”的技术策略,实现核心业务系统数据、应用大集中和综合管理系统的部署大集中。核心业务系统是支撑公司业务经营和管理的生产系统,覆盖中国电财25家分支机构,涵盖了业务运营、客户服务以及财务管理三大应用,实现了公司业务“在线运营、在线管理、在线监控”的目标,全年通过系统处理集团资金结算量超过10万亿元。推进资金结算系统建设,构建企业集团到14家商业银行的统一资金结算通道,搭建了集团统一高效的“资金池”,有力支撑集团的资金集中化管理与集团化运作。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统一部署,积极推进ERP系统实施,在国网金融平台首家完成试点上线及单轨验收,顺利完成项目实施和人资、财务两个专业基础应用,实现SAP与核心业务系统、财务管控系统应用集成,初步实现“人财一体化”和“业财一体化”。积极推进协同办公系统、人力资源系统、审计管理系统、纪检监察管理、企业年金管理系统的推广实施,成为国家电网公司系统内的首批试点或推广应用单位。

在信息保障体系方面,中国电财针对不同的体系制定了不同的建设方针和原则,并进行了科学的整合。在制定完成中国电财“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并首批通过国家电网公司组织的示范评审,明确了“十二五”期间全面建设中国电财SG-ERP的工作目标与发展思路。建立了符合ISO20000国际运维标准、覆盖全公司范围的“两级三线”信息运维体系,有力保障了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基于金融行业特征和中国电财信息化的发展历程,确定了“以统一管理为龙头,集中建设与优质服务为两翼”的信息化管理管控模式。遵循“立足财务公司特征、遵循国网相关要求、借鉴商业银行标准”的建设原则,按照定时间、定人员、定方案、定措施的“四定”工作方法,开展信息化评价考核体系建设。按照“从项目中来,到项目中去”的原则,着力解决信息化项目中的关键技术、难点技术和重大问题,依赖有效的管理机制、人才组织和资金资源保障进行技术研究的构建。按照“集中统一领导、把握关键技术、发动业务部门、培养运维团队”的策略,构建信息化人才队伍,形成了层次鲜明、科学合理的人才队伍体系。

经过多年发展,中国电财信息化工作得到了国资委、国家电网公司、银监会、财务公司协会等上级单位的高度肯定与认可,先后荣获“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化SG186工程建设示范单位”,“国资委央企首批信息化示范工程”、国家电网公司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及二等奖、第十五届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二等奖等荣誉,连续4年荣获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化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初步建立了一套“安全稳定、架构合理、功能完备、标准规范”的一体化企业级信息系统,有力支撑了集团资金管理与财务公司经营管理的各项工作。

二、推动信息化与业务深度融合,支撑财务公司创新发展

作为国家电网公司的直属金融机构,中国电财具有独特的内外部环境。从外部环境来看,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发展,“两化融合”在金融行业的具体体现,就是要实现业务与信息化的融合发展。中国电财的业务运营具有典型的金融行业特征,业务主要围绕结算、信贷和中间业务开展,服务对象限于国家电网公司及成员单位。同时作为集团的直属单位,在内部管理、组织人事、行政和审计等方面,要遵循和执行集团统一的管理要求。从内部环境来看,中国电财通过公司总部、分公司和省级业务部三级机构,直接服务于国家电网公司总部及网省公司,向电网企业提供资金结算、信贷,财务顾问等金融服务,形成了国家电网公司统一的资金管理平台,有力的提高了国家电网公司的整体效益和资金管理效率。作为财务公司,中国电财要适应符合行业监管的信息化要求,同时与多家商业银行建立合作关系,为国家电网公司提供融资和资金管理支持,支持电网建设,成为连接集团和银行的纽带和桥梁。

面临内外部环境要求,在公司信息化建设初期,中国电财按照国网公司信息化SG186工程总体要求,结合公司金融行业特征,提出了“以一体化平台为基础,以应用系统为核心,以六大信息保障体系为支撑”的SG186企业信息化体系,明确了信息化发展思路:一是按照“业务应用一体化、应用部署集中化”的架构策略,自主建设应用系统;二是在信息安全的前提下,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公司总部大集中模式的实现,支撑日常业务的有序开展;三是信息化建设与服务并重,通过集中建设、分级服务的模式,实现集约化管理下的高水平的客户服务。

中国电财在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化SG186工程总体技术框架下,采取自主建设与达标贯标两条路线并行的技术策略,最终要建设一个既符合集团统一要求又有财务公司自身特色的信息系统。回顾信息化建设发展过程,主要分为“支撑、协同、融合”三个阶段。

(一)基础环境建设阶段,实现信息化对业务的“支撑”

以业务数据大集中和信息网络全面覆盖为标志,实现信息化对业务的支撑。在信息化建设初期,由于未建立起有效的需求管理机制,且各部门和分支机构对业务系统建设需求把握不足和配合不够,主要以信息部门为主推动信息化建设。信息部门通过主动加强与业务部门的沟通协调,提高项目开发效率,加大信息化建设宣传力度,积极推动系统建设工作,取得以下成果。

业务系统建设方面,中国电财主要开展了业务运营系统的建设工作。业务运营系统(CPFBOS)是中国电财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中的核心重点内容,主要依据金融行业特征,借鉴先进金融企业成果,采取自主建设的方式,以满足公司业务需求。核心业务系统的建设目标可概括为“建设四个平台,体现四个原则,实现三个在线”。四个平台即支撑核心业务数据中心的基础信息平台、运营客户服务系统的客户服务平台、进行统一业务管理的业务运营平台和进行业务分析和决策支持的管理决策平台。2006年,中国电财自主建设了业务运营系统项目一期工程,信息化对业务的推动作用逐步显现。2007年,核心业务系统实现全部机构应用大集中和数据大集中,实现了从“应用大集中”到“当日日结”到“跨机构业务”的三大步跨越,以“数据大集中”为模式的系统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信息基础设施方面,2005年,建立了覆盖全公司的广域网络,实现了公司总部与所有分支机构网络的互联互通,公司集中式数据中心初具规模,基本形成公司“互连互通、分级管理、统一出口、安全可靠”基础网络平台,构建了坚实的信息化基础环境。

(二)业务环境建设阶段,实现业务与信息化的“协同”

以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化SG186工程为指引,实现业务与信息化的协同。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公司上下对信息化工作在思想观念和工作态度上取得了一致、企业内部形成了较好的信息化建设氛围,业务需求管理机制不断完善,信息化建设从以支撑业务运营向整合业务渠道转变,信息部门与业务部门各司其职,共同推动,将公司信息化建设同各部门、各单位的实际应用紧密结合,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形成推动信息化建设的强大合力,不断推动信息化建设向前发展。

在一体化平台方面,公司信息网络、数据中心、数据交换、应用集成全面实现,企业门户投入试运行。在应用系统方面,不断提升和优化业务运营系统,深入开展技术架构优化工作,搭建了基于企业服务总线(ESB)的SOA系统架构,增强了对业务拓展、客户差异化服务等需求的支持能力;以需求管理办法为抓手,建立业务需求窗口期、业务需求评审会等工作机制,提升需求管理水平。推进资金结算系统并纳入国家电网公司财务信息化建设环节,成为国家电网公司资金集中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完成协同办公、企业门户、人力资源、审计管理、纪检监察等系统的上线应用,实现了信息化对公司各类综合业务的全覆盖。在保障体系方面,信息化管控体系得到加强,监控中心三期完成,完成运维体系详细设计,建立了过渡期业务系统运维模式;信息安防体系、技术研究、人才队伍、评价研究体系基本建成,标准规范体系得到全面加强。在国家电网公司首批通过信息化SG186示范单位测评并通过竣工验收。

(三)信息全面整合阶段,实现业务与信息化的“融合”

以企业信息架构管控为抓手,实现业务与信息化的融合。经过多年建设,中国电财信息化实现了重要核心业务系统的开发上线,但原有信息化建设管理方式缺乏统一企业架构约束,尤其是涉及到跨专业、跨部门、跨机构的业务需求,容易出现“局部功能最优,整体效率下降”的情况,导致需求不稳定、系统功能重复开发等情况。为解决这一问题,中国电财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管理模式的转变,实现从项目管理向架构管控与项目群管理转变,主要做法如下。

坚持架构引领。结合国家电网公司架构管控要求,有效融合公司发展战略,协同推进公司企业级流程架构设计。构建全面和完整的企业级架构蓝图,形成以统一企业架构为依据、以项目可研为前提、以项目储备为基础的信息化建设管控体系,抓住项目可研、概要设计与架构遵从测试“三个关键点”,确保信息化项目对整体架构的遵从,从全局高度实现对信息化企业架构的管控。实现业务驱动。经过多年信息化实践,业务部门积累了一定的项目管理实践基础,具备了实现专业归口项目管理的条件。以业务为主导,建立以业务部门为主导的项目管理方式,发挥业务部门在专业和资源上的优势,实现具体项目管理工作从信息部门主导向业务部门主导转变。确保技术支撑。信息技术部门进一步加强信息化项目群管理,确保各信息化项目有效服务公司战略发展目标,充分运用架构管控手段,确保各项目推进方向与公司战略发展目标保持一致,确保项目群各项目的协调发展,对整体资源进行统一规划、控制和协调,确保各信息化项目关键路径的有序衔接与高度协同,确保信息系统之间接口标准的规范统一与高效集成。

三、信息化建设经验与体会

信息化本质上是管理变革,而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要企业领导层高度重视,把握正确的方向和定位,采用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就能确保信息化取得成效,为企业战略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是明确方向定位。坚持信息化服务企业发展战略。中国电财信息化始终坚持围绕公司发展战略,不断适应公司各阶段战略目标,提出各阶段信息化建设规划并不断进行滚动修订。满足行业监管标准。高度重视信息系统风险,对照银监会《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风险评价和分类监管指引》要求,开展信息系统评价,公司将信息系统风险纳入公司经营风险统一管理;落实银监会《银行业重要信息系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规范》要求,完善公司信息系统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按照银监会《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和《电子银行安全评估指引》要求,聘请国家安全权威认证机构对公司客户服务系统进行安全评测认证。满足集团主管标准。深入开展信息化SG186工程建设,与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化建设步伐保持一致并达到先进行列;贯彻落实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化管理标准和技术标准,达标贯标。

二是掌握科学的工作方式方法。系统建设与安全运维并重。系统建设与安全运维并重是指信息安全理念贯彻落实到信息化建设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全过程;系统建设与安全运维并重,特别是数据大集中,集中了数据,也集中和放大力风险,所以在系统建设和安全运行发生冲突时,要确保安全第一;信息安全的关键在预防,要做好安全规划和有效的防范计划;做好应急预案,组织演练是应对信息安全事件的重要措施。学习借鉴成功经验。核心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借鉴商业银行和同行成功经验,发挥专业咨询公司的技术优势,包括借鉴银行体系架购和系统设计思想;引入专业咨询机构,业务系统需求分析引入毕博咨询,业务系统项目监理所引入IBM公司;在业务系统项目建设前,走访中石油、中石化、华能等财务公司,学习借鉴成功经验。遵循客观规律、探索科学有效方法。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尊重规律,不断探索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包括遵循软件开发的一般规律(需求-设计-开发-测试-试运行-验收-推广应用-评估-效益分析-持续优化);在系统建设过程中积极探索有效方法,如引入高水平监理,实施项目质量和过程控制;组织开展安全测评和认证,提升系统品质和客户信任度;关键阶段组织集中攻坚,短期内度过问题井喷期等。三是信息化须具备良好的外部环境。领导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成功的关键要素是领导重视、业务配合、认识到位、方法科学、组织有序。没有领导层的重视,就无法保障信息化建设的人财物资源,信息化建设只能是一纸空谈,没有广泛的员工参与,就无法保障信息化建设落到实处。业务流程规范。规范化是信息化的前提,企业战略、业务和信息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业务模式决定信息系统的架构,只有规范、统一的业务流程才能转变稳定系统需求、系统功能,信息化才能推动业务管理跨越式发展。推进管理变革。信息化推广应用是一个变革的过程,但实施变革过程中会有一定时期的动荡过程。特别是大型应用系统上线前,都应该进行主动的变革管理,同时,信息技术部门应该积极改善和优化系统,各业务管理部门要加强引导、正确认识、主动适应。

第三篇:特色学校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特色学校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内容摘要】特色学校建设是基于特色项目基础上的一种学校深层次的打造,具体表现为特色文化统领、特色项目传承、特色课程保障、特色活动实施与特色成果呈现,本文就这几方面对特色学校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作出了一些归纳和总结,具有一定的引领作用。

二十一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对人类的影响是越来越大,人们对教育的需求质量在不断更新升级,学校的特色发展成了各级各类学校面临的重要课题。毫无例外,这让一些正在寻找发展方向的学校迎来了一次很好的机遇,都铆足了劲在寻找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以期创建具有自身特色的特色学校,寻求更好的发展。

特色学校是一种具有独特办学风格的整体化的成功学校,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从本校实际出发,经过长期的办学实践,形成了独特的、优化的、稳定的办学风格与优秀的办学成果的学校。

结合我了解的县内几所学校创建特色的工作的实际,笔者认为,特色学校应该具备以下几方面明显的特征:

一、有特色文化统领

特色文化应该是特色学校的灵魂,是一所学校独特办学理念,指导所有教师和学生行为的核心理念。百和中心小学校位于泸县东部的百和镇,与重庆市的永川、合江接壤,地处偏僻,信息闭塞,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学校将“和”文化作为核心理念,既考虑到传统文化与地域文化相结合,又具有时代特征,切合实际。用“和”的思想统领学校全局,所有方案与制度的制定,都要以“和”思想为指导,力求让校园“和美”、师生“和谐”、校风“和正”、教风“和通”、学风“和悦”,教学结构改革打造“和创”教育、校本课程体现“和”而不同的理念、学校德育活动以“和”为主题……校内处处、事事皆有“和”。这样将学校核心文化作为一切工作的先导,在全校师生中必将形成深入的影响,学校核心文化理念必然会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

二、有特色项目传承

百和“莲枪舞”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得到传承和保护,百和小学作为此项目的承办单位,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2013年春,我校成功申报为全国特色学校课题的子单位,随即开始了继承和发扬“莲枪舞”,并结合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项目,完善了学校莲枪舞社团,把“莲枪舞”纳入大课间活动的必选项目。这样一来,“莲枪舞”这一传统民间艺术得到了有效的传承,又经学校师生的改

编创新,得到了一定范围内的发扬,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莲枪舞”,深刻地体会到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锻炼了身体,愉悦了心灵,感受到在跳舞时的那种和谐、欢乐的场面。为了让莲枪舞深入到师生的内心,学校从三年级开始,就让学生接触莲枪、了解莲枪并学习莲枪,并将其纳入大课间活动的保留项目,让莲枪舞能得到进一步保护和传承。乒乓球是喻寺小学的特色项目,该校师生崇尚国球,在特色创建之路上一直坚持不懈,并与泸县张勇乒乓球联合办学,多年来为学校创造丰硕的成绩,也为国家培养了人才。

三、有特色课程保障

课程是让特色项目能在学校得到有效传承、落地生根的保障。任何一所特色学校的特色项目,均应开发有相应的课程,配备有专门的师资,还有相应的制度和考核。如百和小学,经过思考,学校在不违背市课程设置标准的前提下,把地方课程用来学习“百和莲枪舞”,这样保证每个周有一课时的时间让学生学习。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和体质的实际,把每个年级的学习目标进行分散,开发出校本教材——《流淌的童心》,于2012年秋免费提供给每一名学生使用,每期末进行考核,保证了课程、教材、师资、经费的全部落实,让学生从三年级开始至六年级的能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地学习、传承和发扬“莲枪舞”。又如太伏小学的特色项目腰鼓,就开发出了自己的课程,并找到了社区腰鼓队定期对学校的教师、学生进行辅导,既传承了特色文化、保证了学校的师资,又促进了社区与学校的共建,起到了一举几得的效果。

四、有特色活动实施

活动是学校的生命线,也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最有效的形式,更是学校育人水平得到展示的最佳平台。特色学校应该有相应的特色活动作为阵地,来展示学校的特色,而且具有稳定性,一般是定时开展。像百和小学历年来的校园“和”文化艺术节,就是莲枪舞的展示平台,每一届都是开场节目。同时,该社团还积极参与各种社会上的公益演出,利用一切机会进行展现自身形象。为了更好地展示学校的特色,学校正在筹划每年举办一届“莲枪文化周”活动,通过说莲枪、唱莲枪、舞莲枪、演莲枪等形式,丰富莲枪活动的内容,展示莲枪艺术的独特魅力,让莲枪文化深入每位师生的内心,让莲枪文化对他们及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地处321国道线上,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毗邻的龙脑桥中心小学校,在学校“龙桥”文化的统领下,每年定期组织开展“龙桥”读书节、“龙桥”文化艺术节、“龙桥”科技节和“龙桥”体育节,每一次活动均是“龙桥”文化的一次展示,比如学校的“龙舞”就是艺术节上的保留节目,让全体师生在学校核心文化的指引下,不断进步、不断成长。

五、有特色成果呈现

任何一种形式的学校特色,必然会为学校带来无尚的荣誉,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在这方面,做得比较突出的有“雨坛彩龙”和“百和莲枪”:雨坛彩龙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曾参与国家、省、市、县的各级各类演出,并受到时任国家主席的胡锦涛亲处“点睛”,雨坛小学将这一传统项目在学校传承了下来,将这下文化进行了很好的保护;自2007年百和小学作为承办单位成功申报“莲枪舞”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学校坚持把其作为学校的特色项目,坚持组建“莲枪舞”社团,多年来,为学校带来丰富的荣誉。该社团曾在镇、县、市级平台上参加了多次演出,获得了很多的社会赞誉,多家县级以上媒体争相报道,曾参加央视2套、7套的节目录制。2014年6月,代表泸州参加了央视少儿频道《大手牵小手》的节目录制,随即四川省网络春晚栏目组选中,将参加2015年的四川省网络春晚;2016年初,又参加了央视3套《我爱满堂彩》的节目录制。这些荣誉的获得,极大地显示出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也大力地宣传了学校,为学校带来了良好的声誉。

特色学校的创建,为学校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在现实中,我们很多学校在创建过程中,理解片面,没有完全弄懂特色学校与特色项目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导致以点盖面的失误。个人认为,二者之间是一个密不可分且相辅相成的关系,特色项目是特色学校的具体呈现,当这种特色已经完全影响学校的教育教学、生存发展时,这个学校就已经是特色学校了。

第四篇:实践与探索

§22.3实践与探索(1)说课教案

兴化市板桥初级中学宗树信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已有的一元二次议程的学习基础上,能将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数学建模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2.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并在其中体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3.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通过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克服困难的经历,增进应用数学的自信心.重点难点:

1.重点:利用一元一次方程对实际问题进行数学建模,从而解决实际问题.2.难点:会分析方程的解是否符合题意,自主探索得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最佳方案.教具准备:投影仪,自制胶片.学具准备:边长为10cm的正方形硬纸板,剪刀,胶带纸,计算器.

第五篇:建设美丽中国

建设美丽中国,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战略部署,“天蓝、地绿、水净”是我们的美好愿景。

(1)建设美丽中国奋斗目标的提出是基于我国怎样的国情?(4分)

2013年2月20日,东阿提出了建设“美丽东阿”的口号,全县以实际行动为建设美丽中国添砖加瓦。

(2)为建设美丽东阿,你认为政府、企业、公众应该怎样做?(6分)

(3)请你为建设美丽玉林设计两条宣传标语。(2分)

15.(1)①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资源得不到合理开采和利用;(1分)我国资源形势日益严峻。(1分)②人们在利用和改选自然的过程中,不尊重自然规律,造成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恶果,(1分)环境形势十分严峻。(1分)

(2)政府:①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1分)②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立业;(1分)③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严惩损害生态文明建设的行为;(1分)(答出其中2点即可,每个小点1分,共2分;若考生能答出“政府要在全社会培育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可评2分,但该生总分不能超过60分)

企业:①加大研发力度,推动技术升级,降低生产能耗;(1分)②自学承担社会责任。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利润。(1分)

公众:①树立环保节能意识,选择低碳生活方式;(1分)②从身边小事做起,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1分)③积极宣传节能环保知识,积极参加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公益活动。(1分)答出其中2点即可得2分)

(3)示例:建设美丽玉林,人人有责;让我们天空更蓝,大地更绿。(每条宴会标语1分,共2分)

下载美丽中国建设的实践与探索(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美丽中国建设的实践与探索(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建设美丽中国

    “如今,我梦想祖国的梦想,阳光灿烂、山河秀美、人民安康„„”哼着《中国梦》,我又想起了前不久才看过的一本书,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篇文章就是《建设美丽中国》。 1949年,新中......

    如何建设美丽中国

    问题一、如何建设美丽中国 十八大报告中,首提‚美丽中国‛,让人耳目一新。我认为美丽中国首先要求是‚模样‛美,卫生美、环境美、生态美。然后是‚人‛美,有句话说的好,山美水美......

    建设美丽中国

    如何建设美丽中国 美丽中国——这个富有诗意和温暖的词语,再次让世界对中国的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充满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这个充满了动感和色彩的词语,正为我们打开一幅“青山常......

    建设美丽中国

    建设美丽中国,努力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担当,直面生态......

    建设美丽中国范文

    建设美丽中国,为人类贡献新的文明形态 提到文明形态,大多数人第一感觉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及社会主义社会等,殊不知这些是人类经历的社会形态,而不是......

    建设美丽中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实践调研论文 得分: 论文名称: 如何建设美丽中国 年级专业: 2015级机械工程学生姓名/学号: 评阅教师: 提交时间: 2015—2016学年第1 学期 如何......

    建设美丽中国

    建设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建设美丽中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最响亮的目标。 在全国党代会的报告中提出“建设美丽中国”,这还是第一......

    建设美丽中国

    2015年内蒙古自治区区情试题及答案》 试题 1.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最早成立的少数民族自治区,成立于(A )。 A.1947年5月1日 B.1949年5月1日 C.1950年5月1日 D.1957年5月1日 2.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