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晋杯”论文大赛-太原市草根环境NGO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时间:2019-05-14 16:17: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兴晋杯”论文大赛-太原市草根环境NGO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兴晋杯”论文大赛-太原市草根环境NGO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第一篇:“兴晋杯”论文大赛-太原市草根环境NGO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太原市草根环境NGO的现状与发展对策分析

摘要:本文以太原市迎泽区居民为调查对象,通过调查太原市草根环境NGO对迎泽区居民环保行为的影响方式、影响程度等,以小见大,分析其自成立以来对太原市乃至山西省环保事业所做的贡献及其不足之处;并通过参与太原市草根环境NGO的活动,对其负责人及其成员的访谈,以及对其与国内有影响力的草根环境NGO进行比较,发现其存在的问题与差距,提出建议和对策,使其更好地发挥其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关键词:草根环境NGO;太原市;现状;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号:A

1、研究背景和方法

1.1 研究背景

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简称NGO,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开展公益性或互益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独立的民间组织,具有非营利性、非政府性和志愿公益性等基本属性[1],环境NGO的特殊属性是必须以环境保护为主要活动范围[2]。我国的环境NGO主要分为四种类型:一是自上而下有政府部门发起组建的环保民间组织(官办NGO);二是自下而上由民间自发组成的环保民间组织(草根NGO);三是学生环保社团及其联合体(高校NGO);四是港澳台及国际环保民间组织的驻大陆[3]机构(国际NGO)。

在我国,环境NGO起步晚、发展慢。20世纪60年代,有一些高校环保社团萌芽,如北京师范大学PRED学社(1967)等,当时以学术小组为基础,以专业领域的学习与交流为宗旨,具有一定的研究性,还不能称其为真正意义上的环境NGO[4]。1973年8月我国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召开,新中国环境保护事业揭开了序幕,环境NGO也

[5]在政府的引导下真正投入到对环境保护本身的宣传和实践行动上。1994年3月3日,梁从诫在民政部注册“自然之友”,标志着我国第一个草根环境NGO的诞生,自此以后,我国由民间自发组成的环境NGO相继成立。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草根环境NGO已经逐步被人们认识和了解,队伍也越来越壮大。从一枝独秀到遍地开花;从单打独斗到合作交流;从精英治理到制度建设;从默默无闻到积极献言;从无人知晓到备受关注是这些年来我国草根环境NGO发展的五个趋势[6]。但是,在其积极向前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志愿失灵”的现象,例如:“慈善不足”、活动的狭隘性、家长作风、业余性等。

太原市草根环境NGO就是在这样一个大的环境下成立并逐步发展起来。2004年七月中旬张强在民政部注册成立“太原环保志愿者协会”,经过几年的发展该草根环境NGO已在太原市环保工作中发挥出明显作用,但由于成立时间较短,该组织尚不成熟,很多方面需要提高和改进。本文试图通过对太原市草根环境NGO的发展现状进行调研,分析其发展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的对策,以便使其能更好地发挥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1.2 研究方法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研究太原市草根环境NGO对当地居民环境保护行为的影响,运用对比分析方法、访谈法以及亲身参与活动研究太原市草根环境NGO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此为依据,对太原市草根环境NGO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为其以后 的发展提出建议对策。

问卷调查以太原市迎泽区居民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68份,有效率为93.6%;对比分析法选择国内有影响力的草根环境NGO——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为比较对象,从多方面比较太原环保志愿者协会与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的差异,从中找出太原市环保志愿者协会的差距,指出其努力方向。

2、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2.1 结果分析

该项调查以“太原市草根环境NGO在迎泽区居民环保行为中的影响”为核心,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在居民中搜集资料。把居民作为调查的主要对象,是因为居民是城市生活的主要部分,是草根环境NGO实施其影响、发挥其作用的主要对象。对居民的环保行为进行调查,是因为笔者认为行为是受意识支配的,有环保行为必然存在环保意识。

此调查问卷共分为居民环保行为、居民对草根环境NGO的认识、草根环境NGO在居民环保意识和行为中的影响三部分。2.1.1 居民环保行为

对环保行为的调查旨在了解居民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是否环保,通过这些问题的调查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居民的环保意识。因为环保行为是在环保意识指导下得以实施的,没有环保意识,环保行为也就不存在。据此为民间环保组织以后的活动指明方向。

该部分问卷设计了八个关于环保行为的问题,通过调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有98%的居民认为环境保护是重要的,说明大部分居民有环保意识。

第二,在对平时是否会把垃圾丢进垃圾箱的调查中,80%的居民选择会把垃圾主动丢进垃圾箱里,说明在环保行为中针对垃圾处理方面大部分居民具有很强的环保意识。

第三,在面对他人纠正自己的不环保行为时,67%的居民乐于接受,3%的居民认为是多管闲事。说明通过他人环保行为的影响,大部分居民能够使自己的不环保行为有所改观。

第四,在对节约用水的初衷的调查中,有28%的居民选择已经养成习惯;40%的居民选择水资源短缺,应节约用水;31%的居民选择水费昂贵。这说明约2/3的居民是主动节约用水,1/3的居民是被动节约用水。但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说明居民已经有很强的节约用水意识,并且在行动中得到实施。

第五,在对废旧电池如何处理的问题上,半数以上的居民选择随手扔掉,半数以下的居民选择收集起来交给环保部门或其他相关单位。这说明半数以上的居民对废旧电池的危害了解甚微,对其如何进行环保处理更是未曾耳闻。

第六,在对节约用电方面的调查中,85%的居民在房间里没人时会随手关灯。这说明大部分居民已经有节约用电的习惯并且在行为上也得到落实。

第七,通过对“限塑令”实施情况的调查显示,有31%的居民出门会主动自带购物环保带;43%的居民使用塑料带的数量有所减少;24%的居民没有任何改观。说明有2/3的居民开始意识到使用塑料带是不环保的行为,但是从行动方面来看,将近2/3的居民仍在继续使用塑料带。说明“限塑令”落实情况不容乐观。

第八,在针对随地吐痰方面的调查中,76%的居民认为此行为会危害环境,但只有33%的居民选择不会随地吐痰。这说明在这方面意识和行为中存在脱节。2.1.2 居民对草根环境NGO的认识

通过调查旨在把居民的环保行为与草根环境NGO的活动联系起来。了解草根环境

NGO在居民中的知名度、影响力和与居民的沟通程度。

该部分问卷设计了四个问题,通过调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在对草根环境NGO知名度的调查中,只有39%的居民听说过草根环境NGO。说明草根环境NGO在居民中的影响力不大。

第二,针对如何提高草根环境NGO知名度的问题中,63%的居民认为草根环境NGO应该定期举办公益活动来宣传环保,21%的居民认为应该借助媒体的力量。这说明草根环境NGO应该通过自身的努力提升自己在居民中的形象和地位。

第三,在提及草根环境NGO在环保中的作用时,58%的居民认为其作用很重要;33%的居民认为其作用一般;9%的居民认为其不重要。这说明草根环境NGO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居民对其寄予厚望。

第四,在问到居民是否接触过草根环境NGO时,81%的居民选择从未接触过草根环境NGO。说明草根环境NGO与居民的沟通不多,未能带动居民参与环境保护。2.1.3 草根环境NGO对居民意识及行为的影响

该部分是对接触过草根环境NGO的居民进行的调查。通过调查了解草根环境NGO主要是通过哪种方式影响居民的环保行为,以及以后应该怎样更好的发挥其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该部分设计了两个问题,通过调查得出:

大多数接触过草根环境NGO的居民认为其是通过口头宣传与实际行动相结合的方式来影响自己的,几乎没有居民选择环境教育。这不仅说明了居民对环境教育的了解不多,还从侧面反映出草根环境NGO在这方面的工作欠缺。

在草根环境NGO以后应该怎样更好的发挥其在环保中的作用的问题中,大多被调查者都认为草根环境NGO应把口头宣传与实际环保行动相结合。这也说明了草根环境NGO不仅在环境教育方面存在欠缺,环保行为也有待加强。2.2 调查结果显示的深层次问题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第一,大多居民在对于节约用水、节约用电、垃圾处理问题方面有较强的环保意识;在废旧电池的处理方面环保意识稍弱一些;在随地吐痰和“限塑令”实施的问题方面,存在意识和行为方面的严重脱节。这说明太原市草根环境NGO在以后的活动中应在废旧电池危害方面多加宣传并把具体的处理方法传授给居民;在随地吐痰和“限塑令”实施方面应该努力把居民行为转向环保行为。

第二,太原草根环境NGO在居民中的知名度、影响力有待提高,同时在与居民的沟通方面也有很大欠缺。这说明太原草根环境NGO开展的活动少、涉及面小、参与人数不多故导致其知名度不高、影响力弱。在这方面,太原草根环境NGO应当下功夫,想出好的对策并付诸实践,以改善这些薄弱的环节。同时在对居民环保行为进行影响时除了通过口头宣传与实际行动相结合的方式,也不能忽视了环境教育的作用。

3、太原市与国内有影响力的草根环境NGO的比较

本文选择在国内有影响力的北京草根环境NGO作为比较对象,通过比较太原市与北京市的草根环境NGO,找出太原市草根环境NGO与北京市的草根环境NGO的差距,指出其今后努力的方向。并借鉴有影响力的草根环境NGO的成功之处,从中找出一条适合太原市草根环境NGO发展的新路子,以便扩大其在太原市环境保护事业中的影响力,为太原市乃至山西省的环境保护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3.1 两者的宗旨及主要活动

3.1.1 太原市草根环境NGO 目前,太原市草根环境NGO在民政部正式注册过的仅有“太原环保志愿者协会”一家,对其它未经注册的环境NGO由于资料不易收集,故笔者以“太原环保志愿者协会”为例进行研究。

“太原环保志愿者协会”(以下简称“协会”)成立于2004年7月,是太原市各界热心于环境保护的人士自愿结成的草根民间组织。它以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加强公民的环境道德建设,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文明为宗旨。主要工作有:

1、组织系列的环保教育宣传活动,实施具体的环境保护措施。

2、收集环保信息,开展各特定污染源和污染结果的专向调研,为所需单位提供意见和建议,通过总结建立环境保护的文化体系。

3、支持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战略,节约能源推动循环经济产业的发展[7]。

表1是“太原环保志愿者协会”近些年来举办过的活动,每年选择1--3个主要活动,从中可看出“太原环保志愿者协会”的发展历程。

表1 “太原环保志愿者协会”举办的主要活动

年份 主要活动

活动场所、内容

活动形式、目的

2000年 “绿色同盟成立”

为“太原市环保志愿者协会”成立做准备 回收废旧电池 宣传环保 提高市民环保意识 绿化省城

为高校环保社团发展进行指导 在高校进行环保宣传 通过自身行动宣传环保 调查汾河水质,汇报有关部门 推行垃圾分类 更好地进行志愿服务 响应“限塑令”,倡导限塑 成立前 设立废旧电池回收点100多个 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 2004年 大型环保宣传活动 2005年 环城宣传环保知识 2005年 天龙山植树

2006年 高校社团发展研讨会

2006年 高校环保宣传展板循环展出 2007年 摒弃陋习,美化太原 2007年 汾河污染调查

2007年 成立“环保小卫士”队伍 2008年 对环保志愿者进行系统培训 2008年 倡导“限塑令”

太原火车站

沿新建路、迎泽大街等主要街道进行宣传 天龙山

太原科技大学 山西省各大高校 柳巷等人流密集区

以杏花岭外国语小学和兴华工校为试点 “协会”办公室 与华夏银行合作,分发环保袋

资料来源:文献[7]

3.1.2 北京市草根环境NGO 本文选择在国内有影响力的“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以下简称“地球村”)为研究案例。

“地球村”是一个致力于公众环境教育的非营利民间环保组织,是联合国环保署的中国民间联络站。其宗旨是通过营造大众环境文化,促进中国可持续发展。主要工作有:独立制作环保影视栏目和影片;撰写推广环保读物和宣传品,编辑《草根之声》;举办环保论坛;建立环境教育培训基地;推动绿色社区的理论与实践;开展绿色列车、绿色能源、循环经济、绿天使艺术团、国际交流和耗才回收等环境保护

项目[8]。

表2是根据“地球村”网站信息和网络公开信息统计所得,每年选择1--3个主要活动,以便了解“地球村”的发展历程。

表2 “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举办的主要活动

年份 主要活动

活动场所、内容

活动形式、目的

1997年 垃圾分类教育活动 在颐和园与7所高校环保组织一宣传垃圾分类

起举行

1998年 《公民环保行为规范》 与国家环保总局合作,规范公民问世 的环保行为

1999年 “以自行车族为荣,支 减少污染,节约能源

持发展公共交通”

2000年 “2000年地球日---中“绿色社区”、“绿天使动”、“绿通过宣传,鼓励公民加入环保行国行动” 色艺术旋风”、建立公众参与机列 制、制作电视节目

2001年 《绿色社区手册》出版

以社区为单位进行环保 2002年 中国草根组织代表团 在地球村基地进行 规范草根组织

培训

2003年 倡导绿色生活 “绿带子行动”、“绿色照明”、“绿 色生活垃圾”、“森林认证”、“生 命之水,未来之水” 2004年 地球村八年座谈会 回顾过去与展望未来 2005年 “绿色列车”与“26度空调节能行动”

2005年 “循环巨龙,耗材回收”

2006年 “清汞行动”

节约能源

回收耗材,二次利用

对不同社会主体进行了环保宣传

性教育,使其意识到汞的危害

2007年 召开理事会

提高组织能力建设 2007年 “减少塑料带联盟” 项目人员、志愿者开展户外宣传 促进“限塑令”的出台

资料来源:文献[8] “地球村”在广泛开展活动的同时还与环境保护部(原国家环保总局)、国家民政部、国家铁道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世界主流媒体和资深记者、世界各国环境及北京奥组委等政界、媒体有着紧密联系和长期合作关系。3.2 两者比较

经过对两个组织宗旨及主要活动的比较看出两者的差距: 第一,成立时间长短不同。“地球村”是国内第一批成立的民间环保组织,由于成立时间较早,对活动的开展、组织的建设和发展具有丰富的经验;“协会”成立于2004年,时间较短,相对来说,“协会”在其发展方向上缺乏经验。

第二,活动发展情况不同。“地球村”的活动是持续进行的,不受活动年份的限制,从试点到北京到全国逐步推广,在前期是倡导宣传和教育,后期为监督和促进;而“协会”的活动大都“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缺乏持续性,大多数都半途而废。

第三,活动形式多样性有很大不同。“地球村”的活动形式多样,除环保宣传、实

践、教育以外还涉及艺术、书籍、记者论坛、国际会议等多方面;而“协会”主要是环保宣传与实践,活动缺乏多样性。

第四,活动涉及的参与群体不同。“地球村”活动中参与群体范围广泛,涉及社区居民、学生、媒体、国内外政府、各方面专业人事以及国内外环保组织等,主要是因为其活动范围广、影响力大、在各大城市基本上都有活动。而“协会”活动中参与群体范围比较有限,主要为学生和有较强环保意识的市民,记者、企业和政府部门也有参与,但相对较少。

此外,通过对太原环保志愿者协会负责人及其成员的访谈,以及在参与活动过程中对其更深的了解,比较两个组织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组织能力建设差距大。“地球村”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注重并有能力对组织进行建设,而“协会”虽然也知道组织建设的重要性,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

第二,成员构成不同。“地球村”的成员以环保为其职业,有专职人员处理相关事务,并有能力支付其专职人员的酬金;其专职人员都有各自的分工,能各善其职,这样即使其负责人不在整个系统也能有序的运转起来。因此,“地球村”的成员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而“协会”的成员主要为其负责人以前的同事以及各大高校的学生,“同事”和“高校学生”这两个群体都有其特殊性,“同事”因其有各自的工作,没有太多的时间参与组织工作,其环保具有很强的业余性;而各大高校的学生,其教育年限为四年,一般刚入学时加入,大二或大三时退出,其环保具有很强的周期性;加之其自身学业的限制,一般都是抽出时间参加“协会”活动,固其环保具有不固定性。并且“协会”没有能力雇佣专职人员,因经费有限没有能力支付其酬金。因此,“协会”成员具有很强的业余性。

第三,成员环保方面素质存在差距。“地球村”的成员具有环境保护方面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并且其自身行为规范,这样有利于影响周围的人加入环保行列,推动环境的改善以及组织自身的建设和发展。而“协会”多数成员都不具备专业的环保知识。虽然他们对环境保护事业怀有一腔的热情,但是由于他们专业知识不到位以及时间的限制,其环保活动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间断性。另外,在环保行为方面有时自身行为不规范,自我约束不够。故其成员自身素质欠缺,较难影响周围人进行环境保护,并且也不利于组织自身的建设和发展。

第四,办公所在地及接触对象的素质差距很大。“地球村”办公地处在国家首都北京,区位好,接触对象素质普遍比较高,环保意识好深入,环保活动好开展。另外,活动的开展也容易引起相关政府部门、媒体、企业和国外环保机构在中国办事处的注意,进而得到他们的支持或赞助,这样可以很快的提升其在公众中影响力;而“协会”所在的太原市,环境相对比较闭塞,民众的环境保护意识相对较差,活动不能很好展开。各大企业对环保重视不够,活动资金不好筹集。这样对“协会”的发展无形中产生了很多阻碍。

第五,领导团队的差距比较大。不同的领导团队有不同的风格,不一样的能力,对组织的发展也有不同的影响。“地球村”的领导团队专业性强、地缘好,对国外的先进环保知识和经验了解较多,同时对相关信息、政策能够及早的了解,接触的领域广泛能够得到很多支持。“地球村”负责人廖晓义是中国第一位获得有“诺贝尔环境奖”之称的“苏菲环境大奖”的民间环保人士,澳大利亚最高环境奖“班克西亚国际环境奖” 获得者。2005年廖晓义当选中央电视台经济年度人物社会公益人物,2006年当选绿色中国年度人物之一,被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聘为环境顾问。从这些数据中足以体现“地球村”领导团队的能力比较强。而“协会”领

导团队,专业性不强,不能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用在环境保护上,因其都有自己的工作,这使得与“地球村”存在一定的差距。

4、太原草根环境NGO的发展对策

“太原环保志愿者协会”成立时间相对较短,对活动的开展和组织的建设及发展缺乏经验。通过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以及与“地球村”的对比,我们可以知道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太原环保志愿者协会”需要借鉴国内其他有影响的草根环境NGO的经验,同时也要注意与自己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找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新路子。

以下是笔者对“太原环保志愿者协会”的发展提出的对策:

第一,活动应从环境保护意识入手。因“太原环保志愿者协会”接触的群体环保意识相对淡薄,故应从提高其环保意识方面入手,有了环保意识,环保行为自然水到渠成。且在活动中应该把侧重点放在居民环保意识淡薄的部分。另外,居民是城市生活的主体部分,活动的重点应放在社区。

第二,进一步提高志愿者的素质。提高志愿者的素质,建立一支具有较高环保素质的团队,这样才能更好的开展工作。具体措施则是对环保志愿者进行定期的专业的培训。当然,现阶段“协会”也有此活动,由于培训人本身缺乏系统的专业的环保知识以及学员的被动学习导致效果并不太好,因此,这要求组织成员多学习相关环保知识,时刻关注环境最新动态。并聘请环境方面的专家开展讲座,同时也可以多组织协会成员进行讨论和实践活动。

第三,接触群体应更加广泛。协会所接触的人群主要是学生和市民。这就要求“协会”以后应该更广泛地开展活动,多接触社区居民、相关企业和媒体,但同时也应有针对性的接触污染情况较为严重的社区和企业。多与居民和企业进行接触沟通,一是可以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摒除他们以往的陋习并使得他们积极参与到环保行动中,二是可以争取到部分活动经费。随着环保观念的不断深入,有些企业也开始注重环境方面的问题,他们在此方面设有一定的资金,而却无环保行动的向导。“协会”可以争做这一向导共为太原的环保事业尽力,同时也可以弥补组织经费不足这一问题。

第四,召开座谈会,及时总结活动经验。在不断的活动过程中,“协会”应该及时总结。每一个活动,无论成功与否,都有其本身的作用。如果活动取得成功,对环境的改善有积极的作用,那么应该思考成功之处在于哪些方面,哪些方面又需要加强;假如活动没有起到应有或预期的效果,那么则需要考虑哪里方面出现问题以及如何进行改进。做到这一点,笔者认为可以为以后开展活动提供依据,避免“协会”活动的间断性。

第五,注重组织建设。通过对“协会”的了解,“协会”的组织建设存在一定的问题。协会的成立的时间短,没有一定的经验所循,且缺乏固定的工作人员。这些导致“协会”的工作人员忽略了组织内部的建设,以致组织的不健全。组织内部的有序性和组织机构的合理性是组织发展坚实的基础和“后卫”。因此,“协会”应该开始重视自身的建设和工作的分工、细化。

第六,丰富活动形式。“协会”的活动形式比较单调,不多样。然而,通过对“协会“的分析,笔者认为“协会”在丰富活动的同时不可过分追求活动的形式,“协会”还处在“婴儿期”,应该先注重组织自身的成长。在自我成长的同时,循序渐进地开展切实有效的活动。待到长成之时,可以学习“地球村”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以吸引外界的眼球和增长活动经验。

第七,注意组织文化和理念的建设。在组织建设的同时,也要注意“协会”文化和理念的建设。文化和理念是组织的核心所在。现在组织的活动往往是浅层次的,浮

在环境保护的表面上。原因主要是环保志愿者尤其是“协会”的工作人员缺乏深层次的环保理念。这种理念如何建立呢?笔者认为主要是通过在实际的工作活动对活动的分析总结及对其它先进组织的经验借鉴来建立。组织理念的建立和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理念和文化不断建立完善的同时,应把它融入到环保活动中,这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加深化“协会”的文化和理念。

第八,组织更多活动,提高“协会”在太原市的认可度。目前市民、企业以及相关政府部门对“协会”及其活动认可度比较底。归其原因:一是这些群体本身存在着问题例如环保意识薄弱,缺乏群体意识等,二是协会的活动范围狭小和影响力不够。所以,在以后发展中很关键的一点是除了加强自身的建设外,还应多接触市民、企业、相关政府部门以及媒体,如此才能更好地开展活动。改观市民的环保意识和行为是我们的的主要目标;对于企业,有些对环境的压力很大,有些是我们活动经费的取向,所以我们应该加强合作;至于媒体,它则可以帮助宣传我们的环保行动,增加影响,号召广大社会群体参与环保,媒体的力量不可忽略;政府的支持更是不容忽视。从“协会”成立以来,政府就给予了大力的支持,现在“协会”要做的就是争取与政府合作,共同为我们的家园奉献我们的力量。参考文献

[1]LesterM.Salamon.The Rise of Nonprofit Sector.Foreign Affairs,1994,73(4):109-112 [2]和莉莉、吴钢.我国环境NGO的发展及其在推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环境保护,2008,400(14):57-60 [3]中华环保联合会.中国环保民间组织现状调查报告.2005 [4]卜欣欣、陈晨咏.高校环保NGO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化工高等教育,2006,23(6):13-16 [5]中华环保联合会.中国环保民间组织发展状况蓝皮书[M].2006 [6]徐宇珊.中国草根组织发展的几大趋势.学会,2008,230(1),5-9 [7]太原环保志愿者协会.太原环保志愿者协会简介和章程.网址:tyhbzyzxh.blog.163.com [8]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网站.网址:www.xiexiebang.com

Study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 Countermeasure of NGO in Taiyuan

Ren Rui-ping, Han Li-ning, Wang Yi-qi

(College of Tourist and Environment Science,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062, China)

Abstact: The paper uses the way of questionnaire survey,and the respondents is the residents of Y ingze district in Taiyuan.Through investigation NGO’s mode of action and influence degree to the residents of Yingze district, analyzes NGO’s contributions to the environment protection of Taiyuan city and even Shanxi province and shortage since it was established.And through participation in its activities, interview its principal and members, compare it with the famous NGO in China, identifies its problem,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which can make it better play its role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Key words:NGO of environment protection;Taiyuan city;countermeasure;present situation development

第二篇:商业银行论文-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3在职研究生——卢雄

【摘要】 农村信用社是我国众多金融机构中发展历史较长、机构网点较多、服务面积较广、具有鲜明特色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对农村信用社发展能力进行系统研究的重要意义体现在:一是“三农”问题的解决迫切需要农村信用社持续经营;二是农村信用社发展能力的提高是持续经营的基本要求;三是农村信用社作为支农的基础力量,只有注重发展能力建设,才能从根本上化解经营风险,解决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市场中的低效运行状态,才能加强和改善服务,达到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四是现代农村金融企业制度的建立与完善需要农村信用社实行综合发展能力建设。本文主要从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发展现状及其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浅谈的研究,并且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问题,找到根本原因,进而做出对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有促进作用的切实可行的对策。

【关键词】: 农村 信用社 改革

1、农村信用合作社浅谈 1.1 合作制目标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财富明显分化,一些弱势群体事实上难以获得商业金融的眷顾,如果他们能够志愿加入合作金融组织,实现互助自救,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农民中的大多数无疑属于弱势群体,他们所需的资金融通,很难从政策金融机构、商业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获得,只能依靠民间借贷。农村信用社本应担此重任,但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作用,农村信用社不恰当地充当了“官办银行”的角色。在与农业银行脱离行政隶属关 系之后,农村信用社由人民银行实施监管和行业管理,农村信用社的独立法人地位也未能得到有效体现,原本应该属于民营银行的农村信用社,蜕变成了被动执行人民银行各项政策的附属机构,比如它们需要负责落实收编农村合作基金会、城市信用社,推行信用镇、信用村、小额农贷等政策。

挑战合作金融存在的一个普遍观点是:金融业具有风险集中并延期爆发的行业特征,不适宜由受教育程度不高、对金融业知之甚少的农民通过一人一票的方式行使管理权力。问题的关键不在农民的素质高低,而在农民一人一票的选举是否受到他人不恰当的干预,比如:来自宗族的或者基层政府官员的干预。

事实上,实行合作制将使股权结构更加分散、服务对象相对固定、经营目标更加清晰、民主管理更加深化,合作制的组织形式不可能构成金融企业管理混乱的理由。改革开放20多年来,企业制度改革的实践表明:企业依靠所谓的“精英管制”只能维系一段时间,只有建立在私有产权和民主监督基础上的法人管理机制才能确保企业的存续经营。金融业作为风险集中的行业,需要特别的法规和独立的机关进行监管,但这并不能说明金融业不能沿用现代企业的多种组织形式,包括股份制和合作制。

由于合作制企业具有股权分散、进出自由、一人一票、主要为社员服务和不以盈利为主要目标等特征,相对于股份制企业而言,合作制企业需要更严格的法律监管。合作制企业需要通过既类似又有别于《公司法》的专门立法来加以规范,特别要对下列问题给予清晰的法律界定:合作制企业是否只限于自然人出资入股?是否应该通过限制个人出资比例来保证其股权分散?进出自由(如《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规定》第十九条)导致合作制企业资本流失又如何保证存续经营?一人一票又如何吸引人们更多地出资入股?由于合作制的经营宗旨,从本质上看不是以盈利为目标的企业组织,而是半企业、半事业,带有一定慈善性质的弱势群体自救组织。因此,国家应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比如,美国的信用合作社就是由独立于银行体系的专门立法、监管机构、保险机构、清算体系实施监管和服务,享受一切税收豁免,董事及部分经理人员由不在信用社计取报酬的志愿人士担任。

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应当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在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经济基础和国家管理体制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因此,把农村信 用社改革定位为“恢复”合作制,显然脱离了现实情况。因地制宜的农村信用社改革可以有两种出路:一是将大部分农村信用社根据自愿原则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如:县域)联合改建为合作制的合作银行;二是在农村城市化地区,将经营管理达到相当水平的农村信用社改建为股份制的民营银行。

1.2 经营制目标

农村信用社作为集体所有制的合作金融组织,在执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服从宏观调控大局要求的前提下,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农村信用社实行经营目标责任制的指导思想是:在服从国家宏观调控和严格执行国家金融政策的前提下,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以业务经营为中心,以利润为目标,充分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努力开拓业务,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大力增收节支,不断提高经营效益,以切实增强信用社自我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农村信用社实行经营目标责任制是一项综合性工作。要在农业银行领导下,由县(市)联社统一组织实施,并充分发挥信用社民主管理组织的作用。信用社经营目标责任制的各项指标要分解落实到社内各职能部门和岗位,切实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作为法定代表人的信用社主任和作为共同经营承包人的信用社职工,其责、权、利应有明确区分。各项经营指标的确立与考核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切合实际的原则,严禁弄虚作假;必须打破分配上的“大锅饭”,切实将责、权、利挂起钩来,按劳分配,奖优罚劣,落实各项考核奖惩措施,真正做到经营成果与经济利益挂钩,达到预定的经营责任制目标。

1.3“三农”目标

农村信用社的存在是以能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前提的。有利于农户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增长的金融需求的满足,是应当赋予农村信用社的基本功能。农村信用社作为支农的主力军,无论怎么进行改革,都应当有利于实现上述功能。只要是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产权制度和组织形式,都是信用社发展的可行方向。例如,实现产权组织形式的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甚至其它战略投资者愿意进入农村信用社,如商业银行的入股、收购兼并等,只要能改善信用社的经营绩效,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都不失为一种好的形式。在农村贫困地区,现存的信用社组织形式如果不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也可突破现有的各种形式,进行有益的探索。因此,改革不能在现有的机构与组织既定的前提下推行,首先要确定其功能,然后据此考虑来设置或建立可以最好地行使这些功能的机构与组织。构造农村信用社改革后的制度框架,主要和首要考虑的应该是其功能作用,而不是其“出身”。民间借贷和合作基金会,从制度安排的角度来说,不是正规的安排,特别是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和监 管保证,风险性大。但从功能角度来说,其生命力恰恰在于替代了正规金融制度安排所欠缺的功能。一方面要求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制度安排,必须首要考虑功能因素,特别是通过改革要能够提供目前被非正规制度安排金融所替代的功能供给;另一方面,把正规安排之外的金融行为,通过引导和规范纳入到正式制度安排中来,扬其功而避其险,这是考虑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制度安排应当具备的视野。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中,难免会产生各种矛盾和问题,甚至在短期内会影响经济的发展与稳定,我们必须坚持农村信用社支持和服务“三农”的制度特征,并通过相应的制度约束,保证其功能实现。这些制度特征和约束至少应当包括:(1)是立足于农村社区的金融组织;(2)这个组织的功能是聚集农村、农民和农户的资金,并通过金融手段在“三农”发展中进行配置;(3)这个组织应当使农民贷款尽可能地方便,并有内在动力自觉并不可选择地在“三农”中寻求资金出路;(4)这是个能够自动进化的、开放的和动态的制度安排,随着各地“三农”需求的变化而调整自己的组织结构和功能方向;(5)这个组织体系应当具备自我风险控制能力,并受相应必须的监管约束。

2、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特点 2.1 以资金互相合作为基础

农村信用社产生和起源的基础理社员的股金,股金的筹集是人们出于相互资助的动机,用群体的资金合力,资助其成员克服经济困难,促进成员及其所处社区的经济和社会进步。这种合作,既能有效抵制高利贷剥削,又能以优惠、灵活的方式为成员提供服务,是受群众欢迎的金融形式。

2.2 以资金为媒介实行成员间的联合

农村信用社是市场经济里中小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联合,其中成员的联合是主体,资金的联合是客体。在内部管理上以人为本,实行“一人一票”的民主管理,作为社员代表的个人(含团体社员的法人代表)在信用社是平等的,资金的数量失去了特权,成员联合的本质则是体现了人的联合。

2.3既包含精神和道德的因素,又不是慈善机构

农村信用社讲究互助合作,讲究民主意识和集体主义,因而具有一定的精神和道德因素。其吸收社员要求忠实可靠、正直勤勉、恪守信用。作为信用机构和金融企业,农村信用社还必须坚持在服务中实现效益。2.4不以单纯的赢利为目的

农村信用社的首要任务是为社员服务,不是单纯为赚取利润而存在。同时为了不断地满足社员日益增加的服务需求,农村信用社还必须具有一定的盈利能力,必要的盈利是实现更好地为社员服务的必要前提。

2.5以民主的方式进行管理

农村信用社按照章程和管理规定,由社员入股设立,实行民主管理,社员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并设理事会、监事会等民主管理组织,受社员代表大会的委托开展民主管理,实行对重大事项按照“一人一票”制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由理事会聘任主任管理日常社务,并推行社务公开,接受社员监督。

2.6以灵活的方式进行经营

农村信用社因其性质的不同,一般在经营上享有一定的灵活性,具体的灵活性因国情域情不同而有所不同。

3、浅谈农村信用社的发展现状 3.1 农村金融体系的现状

金融体制改革,明确了四大国有银行的改革方向,即建立制度下的国有商业银行,以盈利最大化为经营目标。基于这一改革取向,各国有商业银行纷纷调整自己的经营战略,不约而同地大量撤并农村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分支机构与营业网点,同时逐步向城市收缩并上收贷款权限。作为长期以来农村地区最重要金融机构的农业银行,在其他国有商业银行撤出农村金融市场后,非但没能填补网点与业务上的空白,相反也紧随其后收缩农村金融市场。更为重要的是,不论是国有商业银行还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利润最大化和资源配置有效性原则的约束下都不愿将资金投入期限长、见效慢、风险高的农业项目,直接导致了金融机构对农业信贷投入的逐年减弱。据调查,1995-2004年各家金融机构对农业的贷款余额占全国贷款余额的比例由11.27%下降到3.1%。农村信用社则由于资金实力和服务水平所限,以及不良资产等问题,难以满足农村资金需求,资金缺口呈现出愈来愈大之势,“贷款难”的问题目前在农村极为普遍,银行、信用社能提供的贷款只占农村贷款客观需求量的30%以下。为此,有70%以上的农户是依靠民间借贷来解决资金需求的,有的乡镇企业因向金融部门借贷无门,也转向社会集资和民间借贷。3.2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

农业贷款和乡镇企业贷款不足,严重地影响了农村地区的发展。资本的不足将导致农村经济的发展陷入不良循环的境况。因此,农村地区后续经济实力不强,将使农业的产业态势逐渐弱化。更严重的是,农业和乡镇企业作为消化农村劳动力以及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产业和部门,一旦失去发展的源泉,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难度将大大增强,不但影响和谐社会的建立,而且危及社会的长治久安。长期以来,金融资源不断从贫困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从农村流向城市,从农业流向非农产业,导致金融空洞化。金融资源的匮乏必然影响贫困地区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影响农业先进技术的引进以及影响农村发展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产增收的难度将加大。具体表现在:(1)农村金融服务功能整体弱化。县以下金融机构数量和业务快速萎缩。农村资金向城市逆向流动,导致城乡差距越拉越大。农村金融服务整体上不能满足“三农”的要求。过去农村的融资渠道有四大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合作基金会等多个渠道,现在多数地区对农户、个体工商户和中小企业贷款基本上只剩农村信用社这一渠道。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影响农村资金的整体供应。而民间金融长期被排斥在体制之外,现行农村金融具有明显的金融抑制特征。长期以来,民间金融作为非正式金融,不能见光,只能在“地下”活动。(2)农村金融机构功能定位不明确。目前,县域经济发展中金融服务体系单一,信贷资金供给不足。国有商业银行县域的分支机构主要以吸收存款为主,从农村吸收的资金更多地投向回报高的产业和地区。农村信用社的功能和性质不够明晰,支农服务水平不高,对重点农户和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的资金支持不到位。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其业务范围相对较窄,机构设置较单一,难以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农户和农村企业贷款抵押难,担保难,分散风险的机制不健全。金融监管部门对防范和打击高利贷、地下钱庄比较重视,但对如何组织和引导民间借贷为“三农”服务重视不够。农村金融机构撤并继续延伸,一些偏远贫困地区金融服务出现了“真空”,问题十分突出。现行的农村金融体系是一个服务于城市化的制度安排,没有充分体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战略思路。(3)竞争性的金融制度安排扭曲了农村金融的本来面目,无法解决困扰农村金融市场的四大问题。将民间金融排斥在外的竞争性金融体系,无法克服农村金融市场固有的四大难题,结果很可能是将灰色金融推向黑色金融。这四大难题分别是: 信息不对称问题。调查表明,由于缺乏有效的财务报表和数据资料作为,农村放款人通常需要与农户进行较长时间交往才能采集足够的信息,用于判断是否提供信贷。由于贷款规 模微小,正规金融机构极度缺乏有关农村客户特点及活动的私人信息,无法承担信息采集的时间和成本;

抵押物的问题。银行不愿接受农村客户提供的抵押品(没有房产证的房屋、小企业厂房设施、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等),而且双方在估价上差距甚大,这些物品在正规金融看来价值不大。即使银行接受了这些抵押品,也难以找到一个合适的抵押品拍卖市场去处理。特质性风险与成本问题。正规金融机构很难了解与应对农村生产活动中面临的各类风险、社会风险和市场风险,相对于较小的贷款本金而言,他们的信贷成本太高,高到难以用利率提高后的风险溢价去弥补(因为受到监管机构规定利率上限的限制)。

非生产性借贷问题。农村借贷尤其是小额的农户借款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用于满足日常生活之需,这与正规金融机构贷款的生产性用途是相悖的。而竞争性金融体系将民间金融排斥在体制之外,无法适应农村金融市场的固有特性,间接助长了“潜行于地下”的农村灰色金融(合理不合法,对社会有益)的发展,隐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尤其当民间金融与地下经济和不恰当的行政干预紧密结合时,情况尤其危险,随时都可能向黑色金融(不合理也不合法,对社会有害)转化。不仅使国家税收大量流失,宏观调控的政策效果受到干扰,更深层次地说,是对整个国家金融安全和经济安全的严峻挑战。

4、当前农村信用社改革应予关注的问题 4.1 进一步明确信用社改革的目标

根据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逐步满足多样化的农村金融需求是信用社改革 的根本目标,而暂时解决信用社的经营困难,处理目前的累计亏损和不良资产 只应是阶段性目标。由于地区的差异,强调统一的管理模式或必须是什么样的 所有制形式,显然不是一种符合实际的改革思路

4.2 管理体制及监管模式的确立问题和信用社的监管体制如何设置,是改革中的一大难题

建立全国统一的联社 管理体制是一种集聚风险的制度设计。继续保持 3.8 万家产权独立的信用社由 中央银行监管并负责业务管理、指导也不现实。既然设立全国联社体制存在障碍,中央银行集中担负监管和业务管理又面 临各种实际困难,那么地方政府承担信用社经营管理和部分监管责任显然就成 了信用社改革的题中之义。如何建立地方金融管理 及监管体系,确立中央与地 方即统一又分散、各负其责的金融监管体系,又不仅仅只是信用社改革所能够 解决的问题,这将涉及整个银行业监管体系的改革及银行业自身如何重组的问 题。比如国有商业银行是否拆分和如何拆分、中小型银行的发展、现有地方商 业银行的管理和监管问题、储蓄保险制度的建立等等。“地方金融”已经成为我们经济生活中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因此适时地 提出地方金融管理与监管体系建设问题已经成为当前金融改革的一项重要内 容。地方政府不仅对辖区内的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定“守土有责”,建立地方 金融管理和监管体系也体现了实事求是和因地制宜的改革方针。因此,信用社 的地方管理问题并不是简单的下放管理和监管权限的问题,而是涉及到整个银 行业的改革战略和制度创新的问题。

4.3 信用社改革应采取分散决策

近来,不少改革建议都提出了要求地方政府承担管理信用社责任的问题。但是如果信用社改革始终采取中央制定统一方案,地方政府负责实施的模式,显然不符合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分散风险应该与分散决策相结合,只是分 散风险而不分散决策,难以真正达到风险分散的目的。

4.4 对信用社的扶持和经营限制应予权衡

政府对于未来信用社的经营是否要给予政策扶持,各个方面的意见分歧较 大。一些同志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的金融机构应该处于同等的竞争地位,政府不应予以扶持。我们同意信用社在机制改革完善之后应该具备可持续发展 的能力。但是,信用社在目前的经营活动中还受到各种限制。比如监管的时候 完全依照商业银行的法规进行管理,但在业务开展方面却又无法享有一般商业 银行的待遇。像金融工具应用的限制、只能给农户农业生产贷款的经营范围的 限制等。一些行政事业机构下发文件明确规定不允许其基层机构将资金存于信 用社,也不允许委托信用社进行代管、代收、代付等业务。此外,信用社地处 乡村地区,经营活动具有金额小、活动半径大、经营成本高的特点,而信用社 的资金来源中个人储蓄一般要占到 60-70%或者更高,因此其资金成本也高于其 他的商业银行。地方政府要负担起信用社未来的管理和监管责任,一个基本的前提是:过 去的不良资产和累积亏损如何解决。中央政府必须对当前信用社近4000 亿元的 累积亏损和呆坏帐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地方政府才具备改革信用社、建立新 的管理和监管体系的基础。现有的改革方案中对此已经提出了一些解决的办法,比如通过中央财政逐年补贴、给予税收优惠、中央银行给予再贷款等等手段都 应是值得考虑的。在实施过程中还应依据各省市自治区的实际 情况分步实施,可以采取对不同的改革模式、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采取不同的政策和不同的扶 持措施。除了上述的限制和信用社自身利益的经营特点,未来政府是否对信用 社给予政策扶持还取决于其产权制度如何重构、如何定性、管理体制如何设置 等问题。但是,需要明确的是:如果不对信用社经营进行补贴,那么在监管和经营管理方面就应取消其已经设定的各种限制,并应根据其特殊的经营环境给 予更为灵活的利率决定条件及储蓄动员的空间。如果鉴于部分地区信用社的实 际状况而必须对其经营活动进行一定限制,那么政府就应该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否则,这些限制会成为一些信用社的借口,使其不愿意为农村经济发展提 供优质、有效的服务。否则将会影响信用社动员资源为“三农”服务的积极性,使其在竞争中失去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4.5 地方政府承担职责应以储蓄保险体系的建立为前提

与地方金融管理体系建设相配合的一条重要措施是: 应尽快建立多层次存款保险制度和金融风险防范基金,以降低和分散中央银行(其实是中央财政)所担负的银行机构的全部风险。

4.6应逐步扩大贷款利率自由化改革的试验

在改革试验过程中应允许并鼓励国有商业银行参与贷款利率自由化的试验,只要国有商业银行愿意参与到对农户和农业生产的贷款之中,也允许其利率依据资 金供求状况浮动。

4.7信用社改革与整个农村金融体系相配套

就目前农村发展的金融需求来看,仅仅是信用社还难以独立支撑。满足农 村经济发展的多样化的金融需求,需要多样化的服务供给组织。因此,认为只 要解决了农村信用社的问题,农村金融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是一种过于简单的 政策思路。况且,信用社问题的彻底解决还将受到整个银行业和监管体系改革 的影响。

5、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和发展的思路

5.1 权改革是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首节

只要农村信用社存在产权不明晰的问题,则无论采取何种组织形式,其法人治理 结构扭曲的现状都难以得到真正改变,经营困难的局面就不可能有根本性的扭转。因 此,产权改革是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首要环节。要改革产权制度,使农村信用社产权明晰,必须做到:(1)理顺股权结构。对农村信用 社长期遗留下来的每股几元、几十 元的股金进行妥善核算量化,并按照法人运作的标准重新明确并落实出资者的权利和 义务。(2)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农村信用社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确保出资者的所有权得到明确,股东权利得到全面保证,防止经营者 滥用权力,并使所有者和经营者的责、权、利相一致,通过改革,使农村信用社真正 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

5.2 加大对农村信用社的政策支持力度

农村信用社目前沉重的历史包袱大多是由国家政策制度安排、地方政府干预以及 信用社自身经营管理不善等多方面因素共同造成的,但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也应因 地制宜,要对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包袱进行认真鉴定,然后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中央和地 方财政按比例补偿的政策。其次,实行优惠的税收政策,对农信社发放的“三农”贷款 应免征营业税,对贫困地区的农信社免征所得税,从而降低其经营风险,提高竞争能 力。第三,适当降低农村信用社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适当降低农村信用社法定存款准 备金率、扩大其贷款规模也是农村信用社增加收入的一个来源。但是应当注意到,准 备金的减少意味着风险的增大,所以在降低农村信用社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一定要掌 握适度的标准。第四,加大再贷款支农力度。人民银行的支农再贷款,要适应农产品 生产周期,允许跨使用。当农村遭受自然灾害时,允许延期归还,从实质上体现 中央银行对农信社的扶持。第五,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农村金融的垄断局面,开展多 种形式的互助组织。允许农信社跨乡镇经营,扩大竞争面,并允许不同区域的农信社 跨区域兼并收购,实现优化组合。

5.3 积极实施人才战略和科技兴社战略

由于多种原因,农村信用社的职工素质和电子化程度都较低,是影响农信社发展 壮大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农信社应以人为本,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和人才工程,加强 信用社员工的现代金融知识和业务技能培训,将各种优秀人才吸收到农信社队伍中 来,提高农信社职工的整体素质,增强农村信用社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同时,积极 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农信社结算和联行业务的电子化进程,增强竞争能力。

6、针对镇农村信用社存在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6.1制定人员培训计划,提高职工队伍素质,同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1)人员选拔与培训 人作为提供服务的主体,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服务质量的优劣,影响着企业良好形象的树立。与国有商业银行职工相比,信用社职工队伍从总体上缺乏专业理论知识,素质较低将影响其业务发展。因此,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就必须有一支业务素质高、思想过硬的职工队伍,这是信用社业务发展的基础。具体来说,笔者认为镇农村信用社应该做好以下工作:一是以“德才兼备”为标准招考、选调、聘用人员,严把进人关。注重从高等院校选用人才,并逐步调整信用社的文化结构,提高大专以上学历比重。二是信用社主要领导的任免,应改变由主管部门任命制为聘任制,竞争上岗,强化约束机制。三是加强目前信用社在职人员的培训。首先要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文化知识补习,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其次要采取在职培训、脱产学习等多种形式,加强业务和技术学习,努力造就一批既懂宏观调控,又懂微观经济分析,既懂经济管理,又懂金融立法的现代化金融人才,为信用社业务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多样化的激励机制

农村信用社在某种意义上作为一种企业而言最终的竞争力来自员工,在“以人为本”的经营时代,只有不断开发出新的激励模式,才能够带动农村信用社员工在经营中不断创新。具体而言,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入手:第一,利用分配机制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要使员工充分认识到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在实施过程中要深入细致,始终坚持以效益为目标,责任、风险、利益相一致,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第二,用工作自主激励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让经营者知道自己的岗位职责和权利,在工作中赋予他们一定的决策权,用工作本身来激励经营者,通过参与工作目标的制定,自主制定自己的工作计划、方案等,使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6.2 巩固镇农村信用社与社员(客户)之间的密切关系

(1)转变经营方式,调整经营策略。农村信用社在坚持“三农”服务过程中,要结合实际,在经营管理上尽快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注重支持数量型转向支持规模效益型;二是从资产负债结构单一型向多元化转变;三是从资金分散使用、粗放经营向资金集中投放、集约经营转变。从目前情况看,农村信用社资金投向的重点应为:一是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和规模经营。因为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基本途径,是农民增收的根本出路。二是以支持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主,大力支持农村市场流通体制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三是支持特色农产品商品建设,尤其要重点支持专业村、专业镇产业市场以及农副产品龙头企业的生产经营。在确定重点时,要坚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应根据自身实际 和特点,确定符合自身发展的主攻方向,实现信贷投向定位的微观化、科学化。

(2)转变信贷方式,推广小额贷款业务。要深入调查,抓住当前新的经济增长点,找准信贷投入的最佳切入点,寻找贷款对象、培育和扩展信贷投放空间。同时,要转变信贷观念,改变只片面强调保全信贷资产而惧贷、惜贷的现象。对万元以下小额贷款要放宽条件,简化手续,特别是对信誉好,无拖欠贷款记录的农户,可采取信用贷款方式;对农户大额贷款,在确保信贷资产真正用于支农的前提下,采取质押、抵押、联保等不同方式。同时,要认真研究新的、更有效的信贷投入方式和资产保全方式,适当扩大贷款范围。加大新增贷款投入,以增量带动存量。一是实行农户贷款证,简化贷款手续。通过对农户贷款最高限额的合理界定,落实农村信用社对农户的贷款授信,密切信用社与农民的联系,最终形成一批以分层次授信为主体的优质客户群体。二是推行农户联保,解决担保难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开展“信用村”建设活动,培育良好的信用环境。三是实施小额贷款上柜工程,把储蓄所升格为分社,方便农户借贷需要,达到贷款、存款的同步服务。四是推行客户经理制度,使客户经理成为联接农民与信用社的桥梁和纽带。五是继续加强对“三农”的支持。农村信用社在支持“三农”的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其他任何的金融机构所不能代替的。现在国家逐步取消了农业税,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所需的资金量也在不断上升。鉴于农民的贷款回收率很高,我们可以结合实际,简化手续,增加信贷投入,从而真正的达到支持“三农”发展的目的。

6.3 加快不良贷款消化吸收

(1)自身逐步消化历史包袱。信用社的不良贷款大多是历年的陈旧贷款。对这种贷款要采取逐步消化的方针,坚持不懈的落实,在必要时还要争取行政部门及其他部门的配合,争取早日把这部分贷款收回来。

(2)积极做好央行不良贷款置换工作。央行不良贷款置换工作就是为了减轻信用社的历史包袱,以“花钱买机制”的办法来促进信用社逐步走向良性发展的道路。信用社应抓住这难得的机遇,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信用社自身的发展,以达到洋行的要求。同时加强自身信贷管理工作,加大贷款第一责任人制度,加大贷后调查力度,信贷员要联系实际,深入调查建立详细信贷档案,并采取一厂一策、一户一方、区别对待、重点消化,降低不良贷款发生率,尽早实现不良贷款置换。

(3)加大对置换后的不良贷款的清收力度。除了按正规手续走账外,还派专人把原始借据专门专夹保管,以防丢失和损坏;另外对专夹保管的借据,一一列出清单分给包片信贷 员让他们做到置换不死账;最重要的还要信贷员通过下发催收通知书、起诉、抵贷等方法进行处置,真正使置换的不良贷款没有置于账外。联社对于置换的不良贷款也进行了考核,加大清收力度,从而争取使不良贷款的比例达到央行票据置换考核标准。报告期不良贷款比例与基期相比降幅不低于50%;或报告期不良贷款比例不高于5%。这样从根本上使信用社摆脱不良贷款的制约,向良性发展。

6.4 整治农村信用环境,增强贷款诚信保障。

加强农村信用环境的建设,培养农民的信用意识,提高农民的信用观念,改变农民对农村信用社的负面看法,有利于农村信用社业务的进一步拓展。一方面要重视制度性变迁,信用社可以充分利用或借鉴人民银行新发展的征信管理系统,将农户的借贷信息录入征信系统,出台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另一方面也不可忽视非制度性变迁,积极进行政策的宣传教育,使诚信还贷的观念深入人心。而改变农户的信用观念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这需要金融部门、法律部门、政府部门的共同努力来实现。同时在宣传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对农户贷款进行商业化管理,逐步培养农户的信用意识。

7、总 结

近年来,随着金融制度改革的深入,我国农村信用社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已经成为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主导力量。然而,在农村信用社长期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各种体 制内外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其提高竞争力和快速发展的瓶颈。这些问题主要有支农力 度弱、网络资源不足、新业务发展平台尚未建立,治理结构残缺、工作人员素质较低等。只有通过明确信用社的性质及产权治理结构,明确规定农村信用社的服务方向、经营宗旨,建立新的体制框架,培养高素质的从业人员等措施,对农村信用社体制进行 改革,才能使其不断提高自身实力,并在激烈市场竞争中求得发展。.参考文献:

[1] 中国人民银行岑溪市支行课题组.关注农村信用社贷款投向“城镇化”趋向[J].广西金融研究.2006.9.[2] 董卫国.城区农村信用社发展问题思考[J].吉林金融研究.2003年第6期

[3] 吴一民.对农村信用社发展问题的几点思考[J].西安金融.2002年第11期

[4] 何晓梅.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思考[J].甘肃农业.2006年第8期

[5] 鄢华贵.解决农村信用社发展问题的对策思路[J].咨询与决策.2003.8 [6] 史金奎.农村信用社道德建设的途径[J].黑龙江金融.2006.9 [7] 丛正.农村信用社发展问题浅析[J].农村财政与金融.2004.5 [8] 罗恩平.农村信用社农户信贷行为影响因素及政策选择[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06.9 [9] 唐笑冬.当前农村信用社法定存款准备金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年第5期

[10] 张明霞.中国农村信用社制度创新研究[J].经济问题.2006年第9期 [11] 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http://www.xiexiebang.com/ [12] 周小川.关于农村金融改革的几点思路[J].《经济学动态》.2004年第8期 [13] 杨羽飞、粱山.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若干问题的探讨[J].《金融研究》.2005年第3期

[14] 姚耀军.中国农村金融研究的进展[J].《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15] 罗和平.省级农村信用社联社的设计存在弊端[J].《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5年第4期

[16] 张杰.农户、国家与中国农贷制度:一个长期视角[J].《金融研究》.2005年第2期

下载“兴晋杯”论文大赛-太原市草根环境NGO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兴晋杯”论文大赛-太原市草根环境NGO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