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福景和李恩荆:武当武术文化国际化传播方式的探究
武当武术文化国际化传播方式的探究
徐福景1,李恩荆2.3
(.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天津 300387;2.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0;3.华中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摘 要:针对武当武术文化如何进行国际化传播这一问题,以武当武术的来源与内涵为切入点,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考察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了武当武术的思想起源、历史渊源以及武当内家拳的理论,诠释了武当武术文化的含义,进一步剖析了武当武术文化发展现状,最后提出武当武术文化国际化传播方式可行的对策与建议,藉此为武术主管部门制定武当武术文化国际传播的政策提供参考与依据,从而进一步推动武术文化在世界范围的普及与发展。
关键词:武当武术;文化;国际化;传播方式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Wudang Martial Arts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ultural Transmission
XU Fujing,LI Enjing
(1.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Jingu College, Tianjin 300387;2.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410000;3.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 Hubei,430079)Abstract:For wudang martial arts culture spread the problem how to internationalization, with the origin and connotation of wudang martial arts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by the method of documentation, expert interview method, field survey method and so on research methods to analyze the thought origin, the history origin of wudang martial arts and wudang within the family boxing theory, explained the meaning of wudang martial arts culture and furth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wudang martial arts culture, finally put forward the way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wudang martial arts culture spread feasibl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he hope can formulated by the competent department of hubei province martial arts wudang martial arts culture and the spread of the international policy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and the basis, so as to further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and popularization of wushu culture in the world.Keywords:Wudang Martial Arts;Cultural;Internationalization;Transmission 中华武术根植于华夏文明的沃土之中,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和民俗影响,逐渐形成了以儒、道、墨等家思想以及中国传统哲学、美学、医学、法学和宗教学等文化为核心,以高、难、收稿日期:2016-1-12 基金项目: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体育文化研究基地科研项目(201202014TYWHY124)第一作者简介:徐福景(1981-),男,山东巨野人,学士,讲师,研究方向:武术教学与训练、武术文化传播。
12.3通讯作者:李恩荆(1973-),男,江苏南京人,副教授,博士,博士后在站,研究方向为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E-mail:giraffelej@hotmail.com
新、美等形态特征为外沿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性体育项目。如今,拥有几千年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华武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已日益走向国际传播的快车道,为弘扬民族文化和展现中华民族的个性和风貌打开了一扇窗。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武术第一次成为奥运表演项目,为武术走上更大的舞台打下良好的基础。武当武术文化作为中国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武术文化的杰出代表,清楚地折射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至今依然保持着中华民族的特色以及以柔克刚的特点,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辅相成,在中华武术文化中独树一帜。因此,研究武当武术文化的国际传播方式,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武当武术的来源与内涵
1.1 武当武术的来源
作为中国原始哲学道家思想的公认第一名山,武当山上千年的历史积淀,集中体现了中国智慧的基本哲学精神。武当武术起源于道家,植根于道家哲学的沃土之中,始终以养生为宗旨,在继承古代武术攻防理论的基础上,运用《易》中原理并参以道教内丹功法经验,自成体系,以阴阳消长、八卦推演、五行生克为理论核心,追求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增智开慧,具有“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动静结合、后发先至”的特点和“强身健体、祛病御疾、延年益寿”的独特功能。自明代高道张三丰创立武当拳以来,薪火不断,代代相传,目前已拥有120多个拳种,数以亿计的习练者分布于世界各地,从而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为人类的和平、进步、健康做出了积极贡献。武当武术所推崇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思想,与现代社会所提倡的科学、文明、健康、和谐的生活主张所呈现出的本质联系,在现代文明发展进程中,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和价值力量。武当武术的朴素哲学观,闪耀着一个伟大的东方民族历经千百年风雨沧桑而永不衰退、历久弥新的智慧光辉。
2006年,武当武术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与保护。武当武术文化有着鲜明的道家特征,其文化空间是围绕湖北武当山创建和繁衍的,因此武当山是武当武术的发源地,也是全世界武当武术爱好者心目中的圣地。1.2 武当武术的内涵
作为道家流派的一门武术,武当武术受老庄思想的影响最大,其崇尚“道”、“气”、“天人合一”。千百年来,武当武术的指导思想一直未变,即“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后发制人”,可以说,这些要点都是典型的道家思想。因此武当武术具备道家文化的独特内涵。
在老子思想中,“无为而无不为”是一个重要命题。“无为”讲究的境界是静,老子认为,人只有在静的状态下,才能对体内的柔和之气进行保养,并生生不息。人需要平和的心态,无论外部环境发生怎样的变化,都不会受到干扰。在这种状态下,人是可以延年益寿的。武当武术的核心思想就是“静”,在修炼内丹时,需要静坐、收心,集中意念、全神贯注,排除一切的尘世纷争,从而使心灵得到净化,操行变得端庄,最终增强人的体质。在武当武术的实际修炼和应用中,“静”也分为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是内心冷静,既可以在修炼时入静,又可以在对手出现时细心观察,伺机而动;另一个是搏斗的时候,自身的状况与对手是相对静止的,敌不动我不动,积蓄和保持充沛的体力,真正做到以逸待劳,出奇制胜[1]。“无为”的另一个核心境界是“弱”,老子认为,当事物变得强大,就会更快衰老,这有违于道家思想。老子根据自身的修炼体验,提出了“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即“水是不参与争斗的,所以天下万物无法与其抗争”。水是最柔最弱之物,但其蕴含的能量又是最强的[2]。“弱”在武当武术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在搏击的时候,武当武术讲究的是弱和柔,克敌制胜靠的不是气力,而是轻柔的动作、四两拨千斤的技巧,用这种方法抗敌,气力是用之不尽的,敌人再强大也会被拖向失败的边缘。正是因为静和柔的存在,武当武术成就了“海纳百川”的胸怀,创造了至柔至刚的境界,这也是武当武术的最高追求。武当武术文化的界定
武当武术文化是相对于武当武术而言的一种文化氛围,对于武当武术文化的界定,应以武当武术的渊源为切入点,在道家思想的影响下,武当内家拳结合了道家哲学、心性修养、内丹修炼等多方理论,其讲究气法,大多数门派支系都属于气功流派。在千百年的流传中,武当武术本身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并融入到历史更加悠久的中华文化中,深刻诠释了中国的传统哲理,包括阴阳太极、五行八卦等,其独特的道教内丹功法,更是糅合了道家修炼原则、以柔克刚的技战术、拳技和拳理等,全面反映出人类生命的活动规律。
武当武术文化有一定的地理与历史范围,既跟武当山的地理环境是分不开的,也跟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是分不开的。因此,武当武术文化是动态的,在不断的传播中,其文化特点与价值愈发的体现,并通过千百年的丰富与完善,已经逐渐超脱了武当山地区的局限,正走出中国,走向世界,但武当山的核心地位是不变的,这跟文化的根源是不变的道理一样。因此可以将武当武术文化界定为不断往外扩散的区域文化:以武当山为核心区域,朝全国及世界传播,其基础是以道家为主的中国古代哲学理念,包含了武当武术的表现方式,即本身的技艺形态及相关的器物、当地的民俗及其蕴含的民族精神。在武当武术文化的文化结构上,可以分为器物、制度、心理三个方面。器物指的是武术的技术、秘籍、器械、练功场等,这是最外在的,表现的是人与物的关系;制度指的是门派律令、传授方法、礼仪规范、比赛规则、武德品行等,表现的是人与人的关系,处于中间位置;心理指的是思维模式、价值理念、审美方式等,这是文化的核心位置。三个方面互有牵连,又相对独立存在,形成了武当武术文化系统。3 武当武术文化发展现状
在湖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武当武术取得了快速发展,一是建立健全了武当武术组织机构。2005年十堰市文体局设立武术管理科,2007年武当山特区设立武术局。在民间也成立了多个武当武术研究和发展机构。二是加快了武当武术硬件设施建设。武当山特区投资2000多万元,改造了武当国术馆、武当武术演艺厅,新建了武当文化中心、武当大剧院,高水平组建了中国武当功夫艺术团同时,全面启动武当太极村、武当武术国际交流中心,这些项目的建成,必将大大改善武当武术硬件设施,为武当武术提供良好的展示平台。三是武当武术理论研讨成果斐然。1982年全国武术工作座谈会后,散落在各地的武当派各门拳种拳法被逐步挖掘出来,搜集到各地挖掘整理的武当拳种功法30多门。成立了武当拳法研究会,创办了《武当》杂志,已定期出版会刊《武当》近300期,发行总量达5百多万册,读者遍及世界各地。十堰市每年投资百万元专项经费用于挖掘、整理、出版武当武术专著,创建了武当武术网站,开设了“武当武术概述”、“张三丰考”、“经典拳论”等栏目使其成为武当武术宣传的重要阵地之一。武当山特区政府还投巨资着力打造武当武术的文化品牌,完成了由著名作曲家赵季平谱曲,杨宏伟演唱的歌曲《天下太极出武当》,并与中央歌舞剧团签订了合同,创作了大型歌舞剧《太极武当》。随着社会的发展,武当武术的独特魅力日益显现,海内外习练武当拳活动正蓬勃发展,蔚然成风。在武当山地区,武当武术已列为中小学必修课;开设了十几所武院、武校、武馆等,以及武术培训班,培训武术后继人才。
武当武术影响力日益扩大,多次组织武当功夫团到美国、德国、法国、俄罗斯、意大利、日本新加坡及港、澳、台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武当武术表演交流,许多海外弟子也前来武当山拜师学艺。先后成功举办了“中国武当文化武术节”、“武当武术擂台赛”、“武当拳国际交流大会”、“武当拳功理功法研讨会”等武术赛事和研讨活动,使武当武术发扬光大。目前,武当武术研究机构几十家,海内外习练武当武术者上百万人,许多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新加坡、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武术爱好者前来武当山拜师学艺。
2008年10月30日,由国际武术联合会和中国武术协会主办的第三届世界传统武术节在湖北十堰开幕。来自英国、美国、波兰、俄罗斯、希腊等69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0名运动员和官员齐聚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以武会友”,一决高下。国际武术联合会秘书长、中国武术协会主席王筱麟表示,这是推动中国武术及传统文化进一步走向世界的盛会,也是世界武术节迄今为止规模最大、具有深远影响的一次传统武术盛会。10月31日至11月2日,武术节举行有拳术、器械、对练和集体项目4大类300多个小项的比赛。此次武术节的主题词为“世界武林风,辉煌武当山”。武术节期间,举办国际武联会议、武术名家讲座及演示、走进武当系列活动。武术节期间还举办了走进武当系列活动和群众性武术健身和文化活动,展示了武术之乡的风采。武当武术文化国际化传播的对策与建议
4.1 发挥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管理部门的作用
武当武术文化的全国性管理工作归属于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和武术研究院,国家体育主管部门应该充分发挥这两个部门的功能,使其在研究、传播武当武术方面发挥出应有作用。主管部门应解决好武当武术技术的发展方向,完善武当武术教学和训练体系,在国内外建立关于武当武术理论、文化、技术、动作规格、训练、竞赛等方面相对统一的标准和体系,消除国外武术练习者对武当武术认识上的片面性;加大武当武术科学研究和科研发展力度,制定科学合理的推广内容和开展形式;实现武术政策和管理体制的国际化;开拓武当武术的国际产业市场,在创造社会和经济双重效益等方面制定可行的路线、政策和方法。4.2 加大武当武术的宣传和推广力度
主管部门应大力发挥现代传播方式的优势,充分利用网络传播的巨大作用,建设大型综合性、多种语言切换、内容丰富、实用性强、趣味性高及支持直播和信息反馈的网站。发挥武当武术影视的作用和魅力,多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武当武术加以传播。加强对外武术交流,加大投资,有组织、有计划地派遣武当武术表演团到各国巡回表演和向国外大量派遣相关教练团,负责所在地区的武当武术传播和推广。主管部门要变自发为自觉,由被动到主动,少用“请进来”多用“走出去”的方针,加大宣传和推广力度。4.3 培养武当武术专业人才
武术专业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很多研究武术国际化传播的学者也都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关于培养方式可以采用以下三种途径:第一,由武术主管部门设立专门的培养机构。第二,从高校或武馆中抽取一部分教师和教练直接或简单培训后使用。第三,充分发挥全国武术馆校的作用,从小抓起进行培养。第三种途径有以下优点:国家不用或很少投资;解决了部分武术馆校学生的就业问题;扩大了武术馆校的对外交流,有助于自身的提高;有利于武术专门性人才的可持续发展。4.4 树立中国人的形象
作为中国武术的领军流派,武当拳术与少林功夫一直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被国外武术爱好者所推崇,特别是太极拳的传播更为广泛。武当武术讲究形意、生生不息、后发制人,充分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中庸之道的思维观念、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等[3]术文化的国际化传播过程中,树立起中国人的形象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多年来,我国在武当武术的推广方面做了大量的努力,特别是太极拳的推广。Komelski等人在分析美国太极拳和气功练习者的现状时提到:打太极拳在美国成为一种时尚,美国的公园里,经常能看到太极拳爱好者[4]。有些美国人还对道家的养生气功、内修打坐极感兴趣,这说明以武当武术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武术文化,正逐步融入世界文化之中。文化之争是未来的世界之争,一个民族若要实现长久存在,就要拥有并传承自身的文化,不断地向外传播,让全世界所接受,反过来会推进国家的日益强大[5]。推进武当武术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应以树立中国人的形象为己任,以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为目的,让世界通过武当武术文化,体验和观察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泉,从而更新与改变对中国人的看法。4.5 通过孔子学院与老子学院推广武当武术
教育部从2004年开始协助世界多个国家开办孔子学院,截至2013年年底,全球已建立440所孔子学院和646个孔子课堂,分布在120个国家和地区,可见具备中国元素的国际化学院,已成为向世界推广中国文化的最好的舞台[6]。设置与推广包括武当武术在内的中国武术在国际化孔子学院和课堂的课程,被教育部所重视并作出明确要求。武当武术的以柔克刚传承于道家思想,在中国,老子是与孔子齐名的圣人,当孔子学院在世界遍地开花的时候,老子学院的创办也逐渐被提上日程。2010年的“两会”上,就有香港代表提交了设立海外老子学院的提案,使更多的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文化向世界传播。老子的《道德经》在世界上影响甚大,是发行量仅次于《圣经》的世界名著,老子的“上善若水”、“道法自然”更符合西方的普世价值观。设立海外老子学院已成为大势所趋,而基于道教思想的武当武术文化,将在老子学院推广中华文化的规划中更加得到重视。4.6 在世界范围内推行并实施武当武术段位制
段位制是当前竞技搏斗类的潮流,深受西方人的欢迎。相对于中国人的中庸之道来说,西方人更加注重科学与标准,这也是考评一个人某项成就的重要依据。武术段位制目前已被中国武术协会所推广,对于普及武术在世界范围内的流行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实现国内外武术爱好者考评标准的统一,中国武术协会又推出了武术段位制海外管理要求,设置了专门的武术段位制管理部门,负责管理涉外武术培训、世界武术比赛等活动中的段位认定,并开展了一系列的中国武术段位制考评内容与教程的推广活动。作为中国武术文化的核心代表之一,武当武术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应融合段位制,使武当武术的学习与评判具备一定的标准。在武当武术段位制的推广过程中,应重视各国的武术组织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并与武当武术文化的其它推广策略相结合,借助各地武术组织的力量使武当武术段位制走上规范化、标准化之路。小结
武当武术文化的国际化传播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在传播之前,首先要理解武当武术文化的渊源与内涵,并对武当武术文化进行必要的界定,只有掌握武当武术文化的内容,才能更好地进行推广。在传播方式方面,应以树立中国人的形象为核心,在国际化学院中引入武当武术文化教学课程,并推广武当武术段位制。以上传播方式的实施,需要制定相关计划,在中国武术协会的统一协调下,积极配合国际武术联合会,充分发挥世界各地武术组织的作用,使武当武术文化的资源能够在全世界得到共享,进一步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参考文献:
[1] 周伟良.武当武术的历史梳理——道教影响下的一个文化案例[J].学术界,2013(10):198-207.[2] 蒋伟,胡良桂.“道法自然”的水原型研究[J].求索,2014(1):44-47.[3] 郑辉.张三丰与武当武术的渊源[J].兰台世界,2014(3):108-109.[4] Komelski,M.F.Miyazaki,Y.Blieszner,R.Comparing the health status of U.S.Taijiquan and Qigong practitioners to a national survey sample across ages[J].The
journal
of
alternative
and
complementary medicine,2012(3):122-127.[5] 吴松,王岗.中国武术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文化之争[J].体育学刊,2007(9):71-74.[6] 高金萍,郭之恩.孔子学院与公共外交[J].中国文化研究,2013(4):189-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