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巢湖地质实习报告
巢湖北部山区 地质实习报告
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专业:地质学 班级:地质英才班 指导老师:石永红 组员:葛*卢*皮**
王**胡**尹**
目录
第一章前言--------------------------1 第一节实习目的、任务及意义
一实习目的--------------1 二实习任务---------------1 三实习意义--------------2 第二节实习区的位置、交通、自然地理及经济地理概况
一实习区位置-----------2 二交通---------------------2 三地形---------------------3 四气候---------------------3 五物产---------------------4 第三节前人研究成果及科学观点------------------------4
第二章地层---------------------------5 第一节 概述-----------------------5 第二节 地层-----------------------5 一震旦系(Z)----------5 二寒武系(E)--------6 三奥陶系(O)---------6 四志留系(S)----------6 五泥盆系(D)---------8 六石炭系(C)---------8 七二叠系(P)---------11 八三叠系(T)---------13 九侏罗系(J)----------15 十第四系(Q)-------16
第三章构造-----------------------------16 第一节 褶皱----------------------16 一概论--------------------16 二褶皱详谈-------------16 第二节 断层----------------------22 第三节 节理----------------------25 第四章岩浆岩-------------------------26 第五章矿产----------------------------28 第六章环境地质、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29 第七章结语----------------------------31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实习目的、任务及意义
一、实习目的
这次巢湖实习,可以让同学们将大
一、大二所学的专业知识与这次实习相融会贯通起来,即将书本的知识同野外各种地质现象相联系,提高同学们分析和解决实际地质问题的能力,从而得以加深理解和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同时也可以让同学们对所学专业的一些基本内容有了质的提升,视野也更加开阔。在野外实习过程中也可以培养和提高同学们的分析和解决实际地质问题的能力,锻炼同学之间的协调工作能力,从而培养了大家的团队精神,提升了专业素养。这次巢湖实习,让同学们离开课堂,真正体验了一回地质人的工作,培养了同学们在野外工作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吃苦耐劳、艰苦奋斗、不怕苦不怕累的顽强拼搏精神,为今后的课程学习和地质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习任务
(1)能够熟练使用罗盘测量产状、角度、方位;(2)学会通过各地层的性质划分地层;
(3)熟悉实习区地层层序、岩性、化石、含矿性、厚度和接触关系,并能应用所学知识对实习区岩相、古地理环境和古气候进行初步分析;
(4)能够用肉眼并借助放大镜较熟练地鉴别实习区各种沉积岩(碎屑岩、粘土岩及碳酸盐岩、砂岩、粉砂岩等)、岩浆岩侵入体,并能掌握岩石的描述方法和描述内容;
(5)认识实习区沉积岩的各种原生构造(波痕、斜层理、缝合线、生物遗迹等),并能应用这些原生构造解释地质现象;
(6)掌握褶皱和断裂等构造的野外研究方法和识别标志,能够掌握断层的判别依据;
(7)能够发现和分析张、剪节理,并能够说明其如何产生的;
(8)认识实习区的构造特征,并能根据实习区褶皱和断裂的组合特征进行初步的几何学、运动学及动力学分析,结合地层不整合关系重塑构造演化历史;
(9)初步了解实习区地貌、第四纪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等特征;
(10)掌握原始资料编录方法,学会画路线剖面图(或信手剖面图)、路线平面地质图和露头地质素描图;
(11)掌握直线法,导线法实测地层剖面方法以及绘制实测地层剖面图、综合地层柱状图、实际材料图和地质图等主要图件的编制方法和绘画基本技能;
(12)学会野外地质填图工作方法
三、实习意义 地质实习,尤其是区域地质调查实习使我们专业学生最为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它涉及众多基础的地质知识、技能和方法,是大学阶段一次比较系统的综合训练过程。通过这个实习,可以让同学们掌握当地的地质构造和地质形成过程,也可以发现一些工程上需要注意的地区。因此有必要让同学们掌握区域工程地质调查的基本原理以及工作方法。而这次实习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学习机会。离开课堂,走向实践,通过深入到大自然中去进行野外现场地质调查,使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得以融会贯通,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所学内容。通过对一些地质现象的分析和辨别,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养,这对我们以后的工作有很好的指导性作用,同时也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增强应变能力,培养实践精神,提高综合素质。所以我们对于这次实习应该全身心投入,认真完成任务,达到我们预想的目的:在实践中认真学习理论知识。
第二节 实习区的位置、交通、自然地理及经济地理概况 一实习区位置
巢湖市位于安徽省中部,江淮之间,巢湖之滨,属于江淮丘陵区的南部,距合肥市约70公里。实习区位于市区北部山区,其范围是东经117°47′—117°54′,北纬31°36′—31°42′。面积约50平方公里。
二交通
实习区交通极为便利,淮南铁路贯穿境内,高等级公路四通八达(图1—1)。以巢湖市委中心,有干线连结合肥市、芜湖市、马鞍山市、江苏省南京市以及邻县庐江、无为、含山等地,乡村都有支线相通。水运以巢湖为中心,水轮、木帆船沿水运可通往合肥及长江沿岸各城镇
图1—1.巢湖市交通图
三地形
区内三面环山,南面近邻巢湖。山脉走向为35°—40°,平面图上呈现“M”形延伸,由西向东主要由龟山、马家山~平顶山、朝阳山~碾盘山、凤凰山~麒麟山~大尖山、岠嶂山等组成。最高山峰大尖山海拔350m,一般山峰海拔高程100m—300m,最低处狮子口海拔高程仅20m。实习区西南为巢湖——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东南为裕溪河及其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水系发育,是长江流域。裕溪河是巢湖水注入长江的通道,也是沟通省会合肥市与长江沿岸芜湖等城市的水上通道。
四气候
巢湖市属于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适中,光照充分,热量条件较好,无霜期长,全年在232—247天。年平均气温为15.7℃—16.1℃,最高可达40℃,最低在-7℃,年平均降水量1200mm,一般在1000—1158mm之间。季节分布不均,春季(三—五月)占年降水量28%—32%,夏季(六—八月)占38%—44%,秋季(九—十一月)占18%—19%,冬季(十二—二月)占10%—11%,一年内七月降水最多,十二月最少。区内属于季风气候区,风向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夏季以偏南风为主,冬季以偏北风为主。年平均风速3.0—3.4米/秒,秋季最小,为2.6—3.2米/秒。五物产
农产品以水稻、小麦为主,豆、薯次之。经济作物有棉、麻、茶叶、油菜、芝麻、花生等;水果有花红、桃、杏、石榴等;水产品有鱼、虾、河蟹等,尤以巢湖银鱼驰名中外,素有鱼米之乡之美称。矿产有煤、白云石、化工石灰岩、溶剂石灰岩,水泥石灰岩、硅石、萤石、耐火黏土、陶用黏土和驰名省内外的半汤温泉等。工业较发达,主要为水泥、化工、机械及轻工业等,规模较大的工厂有巢湖水泥厂、安徽维尼纶厂、柴油机厂、油汞油咀厂、铸造厂、坦克修配厂等。
第三节 前人研究成果及科学观点
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有地质学家对巢湖地区进行了地质勘查。20世纪50年代合肥矿业学院地质系(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的前身)就将巢湖市北部山区作为地学教学实习基地。1956年郑成等老师对巢北山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地质调查研究,著有《巢县北部地质纲要》。20世纪60年代,刘家龙、方观希等老师合作编写《巢县地区常见古生物化石手册》,专供实习师生参考。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各位前人主要进行的是大中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查。20世纪80年代以来,区内先后有中国石油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长安大学、西北大学、中国海洋大学、西安石油大学等30余所院校来此实习。其中一些院校在经过数年野外教学,以及地质研究的基础上正式出版或者内部发行了各自的野外教学实习指导书。有的学校还结合野外教学设立研究课题,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凡此种种,大大的丰富了野外教学内容,加深了对实习区的地质认识,同时也进一步深入研究该地区的地质问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地质资料。21世纪以来,结合下三叠统印度阶—奥伦尼阶层型剖面的研究,围绕区内的平顶山剖面做了大量地层方面的工作,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地质工作中形成了不少重要的具有建设性意义的研究成果,诸如:
1.1934年,徐克勤(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曾在巢湖市北部地区做过1:5万地质调查,著有《安徽省巢县北部地质报告》;
2.1958年4月,安徽省地质局合肥市地质队李云祝,对该区曾做过1:1万泥盆纪铁矿普查,著有《安徽巢县凤凰山—岠嶂山铁矿评价报告》;
3.1974—1978年,安徽省地质局区域地质调查队做过1:20万区域地质调查,著有《1:20万合肥、定远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
4.1983年,安徽省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队运用“岩石地层单位填图”新方法,以巢湖市等幅做试验研究,进行了1:5万区域地质测量,著有《1:5万巢湖市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
5.2003年,王道轩老师陪同西北大学地质系张复新老师踏勘时,在大力寺水库北和州组中发现一小型小石柱珊瑚礁。
第二章 地层
第一节 概述
实习区内的地层属于扬子层区、下扬子层分区、巢北沉积区。以古生界发育为特点,其中尤以晚古生界和下、中三叠统最为完整,且研究较为详细。区内地层除古近系、新近系缺失外,自上震旦统灯影组至第四系均有不同程度的发育,特别是下三叠统剖面完整,露头连续,化石丰富,是国际地科联印度阶和阿勒尼克阶“金钉子”被选层型之一。从志留系的高家边组到三叠系的东马鞍山组,在实习区内出露较好,化石丰富。巢湖市北部山区地层发育特征,下一节将自下而上详细叙述各个地层。
第二节 地层详谈
1.震旦系()
区内震旦系出露在青苔山及半汤两地(背斜核部),仅有上震旦系灯影组,由于受断裂影响或掩盖,该组未见底。灯影组可分为上、下两段,厚度约360。下段厚约291,以浅灰色白云岩为主,可分上、中、下三部分。下部含硅质条带、硅质结核,148.33m,中部为厚层葡萄状含凝块石含蓝藻泥晶白云岩95.82m,上部类硅质岩,白云石呈碎裂状,厚47.34m。其中中下部含球藻类微古植物,叠层石以及硅质条带。
图2-1 震旦纪白云岩 2.寒武系(E)
实习区未出露。
3.奥陶系(O)
实习区未出露。
4.志留系(S)
实习区志留系仅见下统地层,且发育较好,常组成背斜核部地层。下统分为高家边组和坟头组。坟头组顶部直接与泥盆系地层假整合接触。
(1)高家边组:实习期间主要见于凤凰山背斜核部地区。厚为121—324m;全组分为上中下三段。在高家边组中还含有丰富的化石,如笔石化石,鱼类化石,代表了深海的盆地沉积环境。下段:青灰色钙质泥页岩,代表还原深海环境沉积,遭受风化后表面变为土黄色,质软;含有少量云母,页理发育。
中段:黄绿色泥页岩,有粉砂岩夹层,风化表面呈土黄色。含有云母、长石、石英等矿物。图2—2 高家边组泥页岩(上覆第四纪坡积物)
上段:土黄色页岩、粉砂质页岩,有薄层粉砂岩夹层,顶面有对称波痕发育。可见与上伏坟头组地层的界线呈整合接触。(插入图片1-1)。
图2—3 高家边组与坟头组交界处
(2)坟头组:实习区内普遍发育,除凤凰山背斜核部外,还见于平顶山向斜、俞府大村向斜的两翼。且该系地层中含化石非常丰富,特别是三叶虫,腕足类化石,坟头组厚度205-210m,分为上下两段。本组为浅海陆棚沉积,岩层中丘状交错层理发育,砾石较多,分选性较差。与上伏五通组假整合接触,与下伏高家边组整合接触。
图2—4
高家边组与坟头组交界处 下段:青灰色中厚层长石石英砂岩。风化表面为土黄色,含有长石,石英,云母等矿物,属于块状构造。
上段:粉砂质页岩,中厚层细粒长石石英砂岩互层。含砾岩屑石英砂岩,多为泥质胶接。局部加油粉砂岩、粉砂质泥岩。
5.泥盆系(D)
实习区内泥盆系地层分布广泛,但仅发育上泥盆统五通组,中下泥盆统缺失。顶部粘土岩直接与石炭系地层假整合接触。
(1)五通组:区内分布十分广泛,于凤凰山、麒麟山、长腰山、龟山、大王山、万山、柴禾山等地均有出露,并且底部砾岩是标志层,厚度不大,特征突出,岩性稳定。五通组总厚度177m,分为上、下两段。与下伏志留系坟头组假整合接触。
下段:浅灰色中厚层石英砂岩,往底部逐渐变为含砾砂岩,质地坚硬,底部中厚层状石英角砾岩,为五通组底界;砾石成分为石英,磨圆度较好,分选性中等,硅质胶结,坚硬,抗风化力强,粒径大小1cm~10cm不等。砾石定向顺层排列,可以此判断层面方向。
上段:,上部为灰黑色粘土岩发育,质地较软,为标志层。该段岩性以灰黄、灰紫、灰白等色薄层粉砂岩、粉砂质泥岩与中厚-中薄层石英细砂岩呈明显的韵律性互层。自上而下至少可划出六个韵律层。往往被开采用于生产耐火粘土,从而缺失。粘土岩中含大量鳞木、亚鳞木化石,以上化石皆反映晚泥盆世河湖-湖积相特征,近顶部这一海相层表明本段应为近滨岸之湖相环境。
图2—5
五通组底砾岩
6.石炭系(C)
本区石炭系厚度不大,但发育齐全。分上、下二统。下统包括金陵组、高骊山组、和州组,上统包括黄龙组、船山组。除高骊山组为碎屑岩外,其余皆为碳酸盐沉积,以生物碎屑灰岩为主。
(1)金陵组:岩性底部为灰黄色薄层含泥细砂岩或含铁砂岩,中部为深灰黑色中厚层生物碎屑粉晶、微晶灰岩,含方解石小晶,含有大量珊瑚化石。与下伏五通组地层假整合接触。
(2)高骊山组:杂色页岩露头宽度约12m,岩性主要为灰、灰白、灰紫、灰绿色等杂色页岩,局部夹杂灰色泥灰岩,岩石易风化,易碎。顶部为薄层细粒石英砂岩,含有灰岩,石英,方解石等矿物。本组应是陆相-海陆交互沉积。
与下伏金陵组假整合接触。图2—6
高骊山组杂色页岩
(3)和州组:按岩性特征可分为上、下两部分,总厚约25m。下部:深灰、灰黑色中薄至厚层生物碎屑白云质灰岩、泥质类岩。上部:灰、微带肉红色中厚层至厚层亮晶及微晶生物碎屑灰岩,属于假黄龙,底部为粗结晶灰岩,顶部为炉渣状灰岩。本组为浅海相碳酸盐沉积。本组为浅海相碳酸盐沉积下部属于潮下低能环境,上部则为高能浅滩环境,以生物沉积作用为主。与下伏高骊山组假整合接触。
图2—7
和州组姜块状灰岩及假黄龙组灰岩
(4)黄龙组:以灰岩为主,富含海相生物化石,按结构可分为上下两部分 下部:灰、深灰、肉红色中厚至厚层生物碎屑泥晶与微晶灰岩。厚约15~20m。上部:灰、紫红色厚层亮晶生物碎屑灰岩夹砂屑灰岩。岩石坚硬,含有亮晶方解石。厚约10m。本组为浅海相碳酸盐沉积,下部属于潮下低能环境,上部则为高能浅滩环境,以生物沉积作用为主,含有大量珊瑚和蜓类的化石。
与下伏和州组假整合接触。
(5)船山组:本组岩性以含球藻灰岩为特征,可分为两部分: 下部:黑色厚层微晶灰岩,底部有一层灰黄色含碣铁矿团块泥岩。
上部:灰、深灰色中厚至厚层状,亮晶生物碎屑球藻灰岩,夹灰色泥晶生物碎屑灰岩。
与下伏黄龙组为假整合接触。
(6)梁山煤线(图2—8):石炭系与二叠系的界线,在麒麟山山脚的采石场露头良好。煤线上部为栖霞组,下部为船山组,煤线厚约半米。是重要的标志层。
图2—8
凤凰山水泥厂附近的采石坑可清晰看见梁山煤线
7.二叠系(P)
巢湖北部地区的二叠系分布在马家山、平顶山及俞府大村一带由下统:栖霞组、孤峰组、,上统龙潭组、大隆组组成。
(1)栖霞组(图2—
8、2—9):主要由碳酸盐岩组成,含燧石,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为臭灰岩层,深灰、灰黑色薄至中层含沥青质臭灰岩及含生物碎屑泥灰岩。
第二段:下硅质层:含燧石结核或团块灰岩,黑、灰黑色灰岩,夹黑色薄燧石层及生物碎屑粉砂质泥岩。
第三段:灰黑色中厚--厚层含生物泥晶石灰岩。本报段以不含燧石为特征。
第四段:上硅质层,黑色中薄层硅质岩、深灰色含燧结核。
栖霞组组生物化石丰富,主要含有珊瑚,蜓类的化石。厚约170m,代表了浅海沉积的环境。
(2)孤峰组(图2—9):孤峰组由薄层黑色硅质岩及薄层棕、褐、紫等色泥岩组成,巢北地区该组厚度一般在30m左右。下部和上部主要为灰色薄层泥岩或页岩,下部含有磷结核(图2—9),中部:黑色薄层放射虫硅质,水平层理。孤峰组主要含有大量菊石化石。与下伏栖霞组整合接触。
图2—9
马家山处栖霞组与孤峰组交界处(孤峰组可见磷结合)
(3)龙潭组(图2—10):本组为一套滨岸沼泽相的含煤沉积,有著名的压煤灰岩,闻之有煤油味,可以为三部分。
下部:灰黄、青灰色中厚层细粒岩屑长石英砂岩及含砾砂岩,夹黑色薄层泥岩。
上部:青灰、灰黑、灰黄色薄层泥岩、粉砂质泥岩、粉砂岩,夹煤线,顶部:灰黑色中厚层泥晶白云质生物碎屑灰岩,含燧后团块及条带,俗称“压煤灰岩” 在龙潭组中有一个重要的化石层,含有大量的植物化石,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与下伏孤峰组假整合接触。图2—10
龙潭组煤层及内部其他岩层
(4)大隆组:本组岩性较稳定,以灰黑色薄层硅质泥岩、炭质硅质岩及紫色泥岩、炭质页岩、硅质页岩为主,化石较丰富。中部:紫灰色泥岩夹深灰、灰黑色炭质页岩、硅质页岩上部:灰黑色薄层硅质炭质泥岩,页岩泥岩互层。
含有大量菊石化石,属于海洋深水盆地沉积,本组地层厚约20m。与下伏龙潭组整合接触。
8.三叠系(T)
巢湖北部地区三叠系主要发育在平顶山向斜核部平顶山-马家山-向核山一带。以马家山剖面为代表。
(1)殷坑组:岩性以黄绿色页岩,钙质泥岩为主。本组厚约80m,多含菊石化石,属于半深海沉积环境。与下伏二叠系大隆组整合接触。
(2):和龙山组:灰色中厚层微晶灰岩瘤状微晶灰岩黄绿色钙质页岩互层,本组厚约20m。可分为上、下两部分。
下部:灰黄绿薄层似瘤状灰岩与钙质泥岩层,近上部质泥质灰岩厚10m。上部:灰色薄层灰岩夹黄绿色薄层似瘤状泥质灰岩及泥岩。含有菊石,属于深海盆地沉积环境。与下伏殷坑组整合接触。
(3)南陵湖组:岩性主要为深灰色中厚-厚层微晶石灰岩(图2—11),岩石坚硬,局部夹厚层瘤状灰岩及泥灰岩,其中见三层砾屑石灰岩。本组厚约170m,含有菊石化石,属于陆棚斜坡环境沉积。与下伏和龙山组整合接触。
图2—11
南陵湖组厚层灰岩
(4):东马鞍山组:顶部白云岩和含膏、盐白云岩(膏溶角砾岩)段。角砾是东马鞍山组沉积时形成的,年代老于东马鞍山组,属于沉积角砾岩。根据岩性特征可以分为上、下两部分。
下部:灰、深灰色薄、中层灰岩,底部为灰、浅紫红色含石膏假晶灰质白云岩,上部:灰、灰黄厚层至块状角砾岩状灰岩及泥质灰岩、泥质白云质灰岩(图2—12)。
本组含有鸟眼构造(图2—13),是其主要的识别标志,与下伏南陵湖组整合接触。
图2—12
东马鞍山组块状角砾岩
图2—13
东马鞍山组中的独特鸟眼构造
9.侏罗系(J)
出露较少,巢湖北部地区仅铸造厂一带,如东侧小山村附近。发育底部灰白色砾岩层及部分灰黄、黄褐色中至薄层长石石英砂岩夹细砂岩薄层,不整合覆于二叠系栖霞灰岩之上。其上部逐渐出现黄绿、紫红色等细砂岩、粉砂岩、页岩及薄层细砂岩互层(图2—14)。主要为下统磨山组和中统罗岭组。实习区内的属于磨山组。
图2—14
凤凰山——麒麟山东面民居院内发现的侏罗纪地层
10.第四系(Q)
主要为中更新统洞穴堆积及全新统的残坡积物。为各色粘土、亚粘土、碎屑等杂物,不整合与下伏各系地层之上,在实习区内非常常见。
第三章 构造
第一节 褶皱
一、概论:
实习区为巢湖市北部山区,位于扬子板块的东北部、郯庐断裂带的东侧、半汤复式背斜的西翼。区内位于特提斯构造与太平洋构造的交汇处,中生代以来的构造活动强烈,并奠定了区内的构造格架,尤其是印支运动在本区表现最为明显,以NNE—SSW向褶皱为主,伴随有一系列的纵断层、横断层和斜断层。岩浆活动很微弱,实习区内仅见几个小的花岗岩岩脉、岩枝。
二、褶 皱 详 谈
本区位于半汤复式背斜西翼,以三个二级褶皱为主要构造形式,自东向西主要由俞府大村向斜、凤凰山背斜、平顶山向斜组成。
出露地层有志留系(S)、泥盆系(D)、二叠系(P)、三叠系(T)。其中二叠系龙潭组为俞府大村向斜核部地层,而三叠系殷坑组、和龙山组、南陵湖组和东马鞍山组地层则构成马家山向斜核部。凤凰山背斜核部由志留系(S)组成。三个褶皱两翼的地层产状基本正常,局部倒转。轴迹方向为20°-30°,枢纽均向SSW倾伏,倾伏角15°-26°不等。由于多期构造运动的影响,轴面倾斜且弯曲,甚至铰纽。褶皱相互平行排列,加之褶皱枢纽倾伏,在平面上表现为“M”形展布的低山地貌,南端则被EW向桥头集-东关断层横切而终止。多期构造运动的叠加,使区内形成的褶皱大都斜歪,局部倒转,次级小褶皱颇为发育,特别在两个向斜核部尤为明显。褶皱多被断裂破坏,并有岩浆侵入。
(一)、凤凰山背斜
位于实习区中部,分布于凤凰山、麒麟山、长腰山一带。规模较大,总体走向为NEE—SWW。凤凰山背斜核部由志留系高家边组组成,两翼依次是志留系坟头组、泥盆系五通组、石炭系、二叠系。东翼地层倾向SE,倾角较大,近直立局部甚至倒转。西翼地层倾向NW,倾角叫缓。枢纽向SW方向倾伏。
核部由志留系地层组成,两翼依次为泥盆系(D)、石炭系(C)、二叠系(P)。东翼地层倾角较大,局部倒转,西翼地层较缓,倾角一般30゜左右。由于核部志留系地层多为泥岩、粉砂岩,抗蚀性差,两翼泥盆系五通组(D3w)地层多为石英砂岩,抗蚀性强,常形成背斜谷这样一种特殊地貌,而两翼则由泥盆系五通组石英砂岩形成单斜山,如:麒麟山、大尖山、朝阳山等。该背斜转折端出地层产状明显。放射状小断层和节理特别发育,形成向倾伏端撒开的扇形断层组合。
图1 凤凰山背斜转折端
凤凰山背斜出露长约7公里,宽约4公里。在其北端大尖山的西麓,可见核部地层的转折部分。背斜核部的大部分由于是志留系页岩构成,剥蚀强烈,形成小型山间盆地,并被第四系(Q)松散沉积物覆盖。
在地貌上,表现为典型的背斜谷。背斜谷的形成是由于地层受挤压形成背斜褶皱的过程中,形成X纵节理,后期沿X纵节理薄弱带风化;另一方面,由于背斜核部地层志留系多为泥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等,抗风化能力较弱,被剥蚀,构成沟谷洼地;而两翼泥盆系五通组石英砂岩、底砾岩抗风化能力较强,不被剥蚀而保留,构成山脊。综上原因,凤凰山背斜得以形成了背斜谷的地貌特征。
(二)、平顶山向斜
向斜位于凤凰山背斜西部,与凤凰山背斜共用一翼。分布于野猪山—马家山—平顶山—碾盘山一带。总体走向为NEE—SWW。向斜核部为三叠系东马鞍山组,两翼分别为南陵湖组、和龙山组、殷坑组和二叠系、石炭系组成。该向斜向SW方向倾伏于巢湖湖边,向NE方向扬起,扬起端位于平顶山—向核山—碾盘山一带。
图2 平
顶
山
向
斜
核
部
复
式
褶
皱
图3—1平顶山向斜
图3—2平顶山内部小型褶皱 向斜位于凤凰山背斜西部,与凤凰山背斜共用一翼。分布于野猪山—马家山—平顶山—碾盘山一带。总体走向为NEE—SWW。向斜核部为三叠系东马鞍山组,两翼分别为南陵湖组、和龙山组、殷坑组和二叠系、石炭系组成。该向斜向SW方向倾伏于巢湖湖边,向NE方向扬起,扬起端位于平顶山—向核山—碾盘山一带。
图3—3 向核山北坡平顶山向斜的转折端
图 3—4 向核山大向斜
(三)、俞府大村向斜
位于本区的东部,分布于大力寺—炭井村—俞府大村一带,规模较大,总体走向为NNE—SSW。向斜核部由二叠系大隆组组成,两翼分别由二叠系、石炭系、泥盆系和志留系组成。枢纽向SSW倾伏,NNE扬起。沿王乔洞一第四系界线见三个小型花岗闪长斑岩岩脉或岩枝,受NWW向断裂控制。
(四)、次级小褶皱
除了上述三个大型褶皱之外,实习区内还见一些次级小褶皱,特别是两个向斜核部地区,由于挤压作用强烈,形成次级小褶皱。马家山“Z”型平卧褶皱: 该褶皱是发育在殷坑组上部灰褐色薄层钙质泥岩与中厚层泥灰岩内的平卧褶皱,形成以虚脱层,是良好的储油层。外观上呈“Z”之形,瘤状灰岩被折断,黄绿色泥岩在转折端处被加厚。
图3—5
南陵湖组内部小向斜
图3—6和龙山组与殷坑组交界处小背斜
图
3—7
南陵湖组内部小型背斜图3—8 高家边组小褶皱
第二节 断层
本区由于多期构造活动,特别是受郯庐断裂带的影响,断层极为发育,性质尤为复杂。断层发育根据其延伸方向,分为四个组: 第一组:NWW-----SEE向断层(300°左右); 第二组:NNE-----SSW向断层(25°-30°); 第三组:NEE-----SWW向断层(60°-70°); 第四组:NE-----SW向断层(45°左右)。
其中第一组发育最强烈,第四组最不发育。断层按整体构造体系可大致分为挤压性质的逆冲性质断层和拉张性质的正断层。NNE向的断层规模相对较大,多为纵向逆断层。NWW向的断层数量多,但规模较小多为横向正断层。下面将根据断层发育情况一一阐述:
1.NWW-----SEE向断层
本组断层在区内极为发育,共31条,相互平行,密集排列,以张性为主,兼有平移特征,均横切本区地层。以177高地右行平移正断层为代表。
位于金银洞后山的南坡,探井村向斜东翼。该断层可切割的地层为五通组、船山组、黄龙组、和州组和栖霞组,并破坏金银洞北山纵断层。向东延伸至岠嶂山。向西横切177高地南坡。断层线地表出露长度约为1200km。
断层证据:
(1)沿该断层,在地貌上出现明显的陡坎。
(2)石炭系高骊山组沿走向突然中断,与黄龙组有直接接触,水平错开50m左右。
(3)沿断层面发育有明显的擦痕和阶步,野外发现擦痕的产状,倾伏角为50°E。
(4)沿断层带发育有宽约10cm左右的构造角砾岩带,角砾主要为船山组灰岩,角砾大小不一,被方解石充填,梳状方解石脉对立生长。
综上所述,该断层为右行平移正断层,北盘下降相对东移,南盘上升相对西移。图3——9 断层留下来的擦痕痕迹
图3—10 断层留下的擦痕和阶步痕迹
2.NNE-----SSW向断层
以王乔洞逆断层、受青苔山推覆构造直接影响的殷家山断裂和向核山逆冲断层代表。以向核山断层为例,它位于向核山南面、长腰山西侧采石场内,属于平顶山向斜核部。
断层的主要证据:
(1)栖霞组原本厚度大于一百米,在该处仅见20余米。
(2)采场两侧的和州组炉渣状灰岩采壁按岩层面的走向不连续。(3)断层产生的红色断层碎裂岩系约20米。
(4)断层附近见两处受其影响产生的花岗岩侵入体,与王乔洞、马脊山的侵入岩连线近似为断层线的走向。
根据地层的空间分布可判断该断层为逆断层。
3.NEE-----SWW向断层 狮子崖逆断层
狮子崖逆断层位于麒麟山与凤凰山交界处的山谷半山腰,炭井村向斜西翼。
断层证据:
(1)形成构造地貌,貌似狮子,故名狮子崖。有名鹅头岩。主要又断层角砾岩组成的集合体叠置在一起形成的。角砾岩成分为五通组石英砂岩,硅质,铁质胶结。断层面清晰,产状330°∠55°,断面形态呈弧形。断层擦痕80°W,断层下盘地层产状126°∠43°,断层倾向与地层相反。
(2)断层带旁次级构造发育,有大量劈理,均指示断层上盘上升,下盘下降。
(3)断层下盘(南东盘)为肉红色厚层状中粗粒状石英砂岩,破劈理构造发育;上盘(北西盘)为肉红色石英砾岩,又含有角砾岩,为破碎带表现。根据劈理的锐角方向指示断层本盘的运动方向可知上盘上升,下盘下降。
综上所述,该断层为逆冲断层图3——11由于逆冲断层的缘故而使得灯影组地层与高家边组地层直接接触图3—12断层原因产生的透镜体
第三节 节理
实习地区内节理较为发育。节理发育的密集程度、复杂程度反映了区域构造活动的强烈程度和构造的期次,同时可用于分析构造主应力作用的方向,所以具有重要的意义。
实习地区内发育的节理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区域性“X”节理,如图一所示,若发育密集则将岩层切成许多极为规则的菱形块体;另一种是与断层伴生的各种节理,多相互平行,密集排列。
图3—13 “X”型共轭节理
第四章 岩浆岩
巢湖北部地区岩浆岩不发育,发现较少。
紫微洞景区王乔洞处
栖霞组灰岩侵入花岗闪长斑岩,出露一般,宽约10米。花岗闪长斑岩风化,沙化严重,呈现土黄色。(图4—1)
图4—1.王乔洞口的岩浆岩侵入体
狮子口北西约1500米处
花岗斑岩,含长石40%,角闪石,黑云母等暗色矿物约10%,侵入高家边组 灰黄绿色粉砂质泥岩中。风化严重,呈灰白色。
汤山
见一侵入岩,岩石成分:石英含量15%,黑云母,角闪石等暗色矿物含量较多。见一捕掳体,连续侵入。岩体风化严重,呈土黄色
图4—2 汤山的侵入岩浆岩
177高地盘山公路路边
闪长玢岩,岩石成分:斑晶40%,为灰白色板条状、短柱状,有解理,少量黑云母,黑色或深褐色,片状,偶见角闪石,黑色,柱状或针状。基质60%,灰白色略带黄绿色。斑状结构,粒度在0.5-1.5mm。岩石风化严重,易碎,颜色呈浅灰黄色。
向核山
见一岩浆岩捕掳体,出露约2米宽,青灰色,坚硬。含石英,黑云母,角闪石。
图4—3 向核山的岩浆岩侵入体
第五章 矿产
巢湖北部地区交通便利,矿产资源较为丰富,可见大量采矿场,采石场。燃料矿物(主要为煤)。实习区内含煤的岩层有下侏罗统磨山组,上二叠统龙潭组,中二叠统栖霞组和梁山组(梁山煤线),上泥盆统五通组。有开采价值的煤矿为龙潭组,煤层约厚0.5米(煤层中含有机炭41.7—90.2%,粘土质4.2—55.2%,硫化物0.4—5.4%,二氧化硅0.2—1.6%)。
铁矿
实习区内铁矿含量较少,集中岩层为上泥盆统五通组和下石炭统高骊山组。矿体呈透镜状、脉状。
磷矿
实习区内在马家山孤峰组硅质泥岩层中,发现以磷结核形式存在的磷矿,含量较少,富集度较低,开采价值较差。
石灰岩矿
实习区内石灰岩矿发育良好,分布较广,厚度较大。主要成矿时代为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是本区主要矿产之一。已开发的矿床有:(1)马脊山化工石灰石矿床,位于俞府大村向斜东翼,属于石炭系,和州组,黄龙组,船山组灰岩;二叠系栖霞组臭灰岩(2)青苔山水泥石灰石矿床,位于平顶山向斜东南翼,由石炭系和州组,黄龙组,船山组及二叠系栖霞组微晶灰岩构成,总厚度约200米。(3)马脊山水泥厂石灰石矿床,位于马家山平顶山向斜西翼,开采的矿石为二叠系、三叠系石灰岩、瘤状灰岩、泥灰岩,总厚约60米。
耐火粘土
实习区粘土含量较大,分布广,主要含矿层有上泥盆统五通组、下石炭统高骊山组及下二叠孤峰组上部。其中西采石场五通组粘土含量较多,矿层稳定、质量较好。高骊山组含有粉砂质粘土岩、粘土岩、杂色页岩、泥灰岩等,粘土矿物在该组下部。粘土矿成分主要为高岭石、伊利石,含粉砂泥状、泥状结构,块状、薄层状构造。
第六章 环境地质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
一环境地质
巢湖地区伴随着资源的开采,也许引起了多环境地质问题。由于矿区露天开采,严重破坏了原始地形地貌自然形态,地形和植被难以恢复,多数废弃矿山植被恢复缓慢,实习过程中仍然可见残留的开采痕迹。
二 水文地质
巢湖地区水资源发达,地下水按含水层性质分类,可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实习过程主要发现的为岩溶水和地表水。其中岩溶水包括金银洞,紫微洞,王乔洞。地表水包括巢湖,汤山温泉等。
金银洞
位于维尼纶厂招待所西北约40m的小山坡西侧。该溶洞为地下河出口处,发育在下二叠统栖霞组本部灰岩段。流速为1m/min,水温18℃。受大气降水控制,季节性影响较明显,为裂隙岩溶水,属下降泉。
紫微洞
位于实习区马鞍山东坡,系二叠系栖霞组二段含燧石结核灰岩经地下水溶蚀而成。溶洞两壁上多留下多层溶蚀痕,洞底相对平坦,其下仍有多层地下暗河发育。
王乔洞
呈弧形的天然石灰岩溶洞,洞位于下二叠统栖霞组下段灰岩之,为喀斯特溶洞。洞内可见三级明显的地下水古侵蚀面,反映本区至少有过三次以上升为主的构造运动。
裂隙水
裂隙水方要分布于泥盆系五通组和三叠系及侏罗磨山组砂岩中。
松散岩层孔隙水 这种水分布不广,仅在冲沟两侧和向斜核部堆积的第四系亚砂土,夹碎石块中含孔隙水,厚度不大,一般在5-10米,且受大气降水控制。
巢湖
巢湖水系位于长江中下游左岸,主体处于安徽省中部。巢湖面积820平方千米,蜿蜒曲折的湖岸线周长150多千米,因形貌状似鸟巢而得名,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
三 工程地质
实习区内可见大量地质工程。巢湖北部地区由于开山修路导致道路两侧斜坡较陡,极易发生滑坡。发现采用人工加固边坡,修筑挡土墙、护墙(图6—1)等,滑坡问题得到很好的改善。实习过程发现开采区有大量落石,滚石,推测原因为不合理开采,加上大量降雨,导致岩体结构不稳,极易崩塌。实习过程中在平顶山山顶发现泥石流,主要原因为土质疏松,加上降水量大,植被稀疏。
图6—1紫薇洞进去的公路旁 第七章结语
20来天的巢湖实习结束了,至今仍然记忆犹新。与大一时候的黄山地质认知实习相比,这一次实习的专业知识涉及面更广,涉及的内容更深,实习时间更长,实习条件也更艰苦。巢湖实习,是一次对所学专业知识的检验,也是对专业知识的巩固与加深,同时体验真正的野外地质工作生活。所以,这次实习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意义重大。同时,这次实习也是一次人生当中的美好回忆,值得我们用一声来回味。那么,我就来谈谈这次实习的感受。
首先,我个人觉得,这次实习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次非常难得也是非常行之有效的学习机会。平时的课堂学习,都只是老师站在讲台之上对着PPT念,而我们学生则坐在讲台之下认认真真地听。每次上课都只能看看图片过过眼瘾,或者死记硬背一些知识点,而没有真正实地运用过。即使是实验课,时间也不长,这并不能满足一种“知识输入与输出”的正比条件。而此次的巢湖实习,历时比较长,而且我们每个人都是亲身进入野外环境,带队老师现身说法,以野外为课堂,将教与学融入了野外实习。这样一来二去,同学们学习热情高涨,对于相关的专业知识的掌握也就更加牢固,更加灵活。比如,我们之前在学习《构造地质学》的断层一章的时候,对于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的概念和判断,早已经非常熟悉,在纸上画示意图也是小菜一碟。但是一到了野外,同学们的脑细胞就不够用了。带队石老师教我们用阶步和擦痕判断断层,但还是有很多同学会将风化破碎的痕迹当做阶步等判断断层移动方向,从而判断出错误的断层类型。而且很多时候,即使我们把这一个断层的关键点都跑过,但还是不知道该断层到底属于哪个类型,所以很多次都是拜托石老师的指点,我们大伙儿才明白。而这一个过程,虽然历时比较长,但是每个人都真正能学会,真正能掌握,这就达到了这次实习的目的了。
其次,我觉得这次实习也是一次体验野外生活的经验,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巢湖实习过程之中,我们要像真正的地质工作者一样,会使用罗盘测量岩层的产状,会用放大镜及肉眼判断岩石中的矿物类型并估计矿物含量等等。通过这次实习,同学们的仪器工具使用能力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可能在实习之前,很多同学连产状三要素都不记得怎么测量了,而这次实习反复地操练,相信绝大多数同学已经对测量产状非常娴熟了。这也是本次巢湖实习的很大一个目的。
再而,就是在实习中要注重团队合作。巢湖实习不是一个人的实习,它需要小组中每个人的配合。可能在实际工作当中,需要有人探路,需要有人测产状,需要有人纪录,需要有人画图,种种工作,显然不是一个人就能轻松完成的,这时候,团队的力量就显得格为重要。培养团队精神,也是巢湖实习的一个目的。
还有一点,就是要与老师、同学们多交流。每到一个新地方,同学们肯定是不熟悉的,对于这个地方的岩石类型、构造类型、地层的判断也许各有各的想法。这时候就应该大胆说出来,跟老师、同学们大方地探讨交流。俗话说,“三个臭裨将,抵过诸葛亮”。同学们各自交流自己的想法,把自己看到的种种地质痕迹用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话表达出来,知识的交锋,总会产生出真理,这时候再经过带队老师的讲解,大家豁然开朗,判断对的同学自然更加坚定了信心,而判断错的同学也由此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一举双得,何乐而不为呢?
最后一点,就是一定要培养自己的刻苦钻研、吃苦耐劳精神。爱迪生说过,“天才是99%的汗水和1%的灵感组成”。这句话虽然是出自大发明家之口,但是搬到地质研究上来,依旧是那么般配。地质,本来就是一个比其他很多行当还要艰苦的行业。很多伟大的地质学家,像李四光老前辈,在中国备受外国的“中国无油论”的困扰而没有一个国人能挺身站出来的时刻,他挺身站出来,身先士卒,坚信中国一定有石油。他勇敢地带领着自己的地质团队,扛着不够先进的仪器,跑遍祖国大江南北,翻越无数座山峰,跨过无数条河流,遇到过无数次险些失去生命的危险,为的可能仅仅只是一个数据,一个标本而已。而他最后带领的团队,找到了很多大型油田,推翻了“中国无油论”,让中国人民又一次抬起了头。而对于这次实习来说,有的同学觉得背的东西多了、重了,于是要让其他同学帮着背;有的同学觉得累了、热了,于是在野外踏勘时候不那么认真,也学会偷懒了。我觉得这都是不对的。我们都是祖国的先锋力量,我们也要像李四光老前辈一样,身先士卒,为祖国的地质行业而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真正做到回报自己的祖国。
以上几点,是我通过这次实习的最大收获。
总而言之,这次20来天的巢湖实习对每个人来说都很美好。当中不乏遇到困难时的迷茫,也不乏解决问题时的开心,酸甜苦辣,种种滋味沁在心头。回头看看自己的足迹,发现自己确实又成长了不少,不仅仅是学习上的,做人做事也学会了很多。相信几十年后再回望,内心又或许会被某个不经意的瞬间而触动到。
第二篇:巢湖地质实习报告
巢湖地质实习报告1
绪论
(1)实习区的地理位置、行政区划
实习区位于合肥市下辖县级巢湖市北部凤凰山地区,东以岠嶂山为界,西至青苔山一线,南至巢湖之滨,北抵试刀山附件。大致位于北纬31度35分~31度42分,东经117度47分~117度54分,面积约50平方公里。属于江淮丘陵区的南部。
(2)道路交通、自然经济地理、工农业状况
淮南铁路从实习区南部穿过,高速公路在实习区以东半汤接口可抵芜湖,马鞍山,南京,合肥,淮南等地。另有公 路干线可至无为,含山,和县。市内公交可达驻地——巢湖铸造厂,交通便利。实习区三面环山,一面临水。东,北,西为地山丘陵,海拔在20~400米之间。最高峰大尖山356米,麒麟山310米,平顶山187米,多数山峰的高程在200米左右。山脉走向为NE,南部为安徽省最大的淡水湖——巢湖,面积约784平方公里,湖面高程10米时,湖水容量18乘以10的八次方立方米。东南为裕溪河冲积平原,地形平坦,水系发达,系属长江流域。最大的河流为裕溪河,是沟通省会合肥,巢湖与长江的水上通道。
巢湖区属于北亚热带湿润气候,而且明显带有季风及大陆性特色。四季分明,年降雨量1200mm,雨季多集中自夏季,秋季较为干燥,无霜期230天。最高气温可达39摄氏度,八月份气温较高,一月份气温最低,可至负13摄氏度,年平均气温15摄氏度。风向有明显性季节性变化,夏季以偏南风为主,冬季以偏北风为主,年平均风速3~3.4米每秒。春季最大为3.4~3.7米每秒,秋季最小,为2.6~3.2米每秒。
巢湖物产丰富,景色优美。农产品以水稻,小麦为主,豆,薯次之。经济作物有棉,麻,芝麻,花生,菜籽等。特产水果有居巢花红(小苹果),姥山枇杷,烔炀滩梨等。特色水产有“巢湖三白”(白鱼,银鱼,米虾),毛刀鱼,绒毛蟹等。
工业以化工,轻工,军工为主。规模较的大企业有水泥 厂、皖维集团、铸造厂、7410厂等。
目前已发现的矿藏有30多种,如石灰岩、白云石、石膏、黏土、磷矿、硅石、煤等。其中石膏,石灰石矿储量巨大。半汤温泉的矿泉水资源也十分丰富。
巢湖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自然和人文景观130多处,江、湖、河、山、泉共存,湖光、山色、温泉是巢湖“风景三绝”。
(3)实习的目的、任务和内容
实习的目的:
1、踏勘实习的目的:
1·了解区域地质概况:基岩的分布和出露程度,覆盖物的类型和面积;主要地层的特征和填图单位的划分标志;各类地质体的主要特征,分布范围和接触关系;构造的主要类型,构造线方向和区域构造的复杂程度。
2·了解区域矿产概况:区内矿产类型分布及找矿标志;各种采坑,探槽和钻孔的分布和特征;区域成矿条件及可能含矿的地质体的大致范围,初步确定进一步的找矿方向。
3·了解区域自然经济地理概况:山川形式及逾越程度;交通运输条件;气候变化的特征;居民点,厂矿的分布;工农业的物产等。
4·检查验证有关资料:前人工作成果的质量及其资 料可供利用的程度;地形图的精度;航卫片的解释效果,落实并补充解译标志。
2、地质填图实习的目的:
1·曾强我们实践的能力:地质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野外地质教学是地质教学中不可取少的环节。一面依靠带队老师的讲解和诱导,另一方面更需要学生刻苦学习,不怕吃苦,严格要求自己,不放弃不懈怠。实践是地质学的重要特点,通过实习使我们认识到实践对地质科学的重要性,从而使我们树立起艰苦奋斗,严谨求实,开拓创新,努力上进的科学精神。培养我们热爱地质事业,勇于探索地质奥秘的兴趣,使我们逐步掌握和了解“将今论古”和“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由点到面,点面结合”等地质思维方法。
2·增强我们的综合性能力:本次地质实习是一次综合性的野外地质调查基本训练,通过现场教学,使我们在系统的掌握地质调查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同时,也能了解现代地质学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要求等。运用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分析和研究各种地质现象。进行区域地质调查方法的系统训练和学习,培养我们具有熟练的地质勘探、地质填图、剖面测制、数字成图和地质报告编写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方法,为后续的学习及进行地质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团队精神的培养:
地质工作常常不是一个人的工作,通过地质实习,锻炼我们团队协作的意识和能力,既能又好,也能又快的完成地质工作。团队的力量不是个人可以比拟的,显示团队协作对地质工作的重要性与优越性。让我们认识并且重视团队合作。
任务和内容:
1、实习动员及准备阶段(1天)
实习动员会由实习队长和个班带队教师负召开,动员内容包括:
1·明确学习要求和目的,严明实习纪律,强化安全责任意识。
2·了解实习基地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实习区的地理和交通概况,研究历史和现状及地质概况(地层、岩浆岩、构造、矿产及资源等)。
3·实习阶段的划分,各阶段教学内容和教学要点的介绍,实习成绩评定原则的介绍。
4·出队前的准备工作:出发前每位同学必须准备好野外实习用品包括个人生活用品(卫生洁具、登山鞋、工作服、雨伞、遮阳帽);个人学习用品(地形图、实习指南、野外记录本、地质锤、实习日记、地质罗盘、放大镜、小号图板及丁字尺、2H铅笔、橡皮、三角板、量角器、地质包); 实习组用品(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30m皮尺、实测剖面登记表、GPS、野外记录本、地形图、小瓶盐酸);班级准备(简约药箱、计算纸、透明纸、问题和文娱用品)。2·野外踏勘阶段(8天)
到达实习基地安排妥当后,要及时熟悉实习地区的地形图,了解实习区重要的地貌特征和地物标志。野外作业开始前,我们要认真预习,并且仔细阅读《巢湖凤凰山地质填图实习指南》中的相关内容,准备好必需的野外用品,校正好地质罗盘,为野外勘探工作做好充足的准备。
野外踏勘通常是按着事先预定好的路线进行的。为了看清地层,踏勘路线多数垂直于柱构造线或者是垂直于地层走向来布置,这样做是为了兼顾到交通的便利,露头的连续,地层发育是否齐全,接触关系的清楚,构造发育是否典型等因素而考虑的。野外踏勘是整个教学实习的关键阶段,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通过对预定的踏勘路线和典型地质现象的观察和研究,完成下面的教学要求:
1·学会熟练使用地质罗盘,地形图,GPS等工具展开地质调查工作。
2·全面熟悉工作区的地形地貌特征,环境及资源概况。3·学会并掌握岩石、矿物、化石等手标本的鉴定,描述以及对标本的采集方法和要求。
4·对沉积地层的观察,包括沉积构造的识别、古生物 化石的识别、岩石组合特征和岩性、岩层的厚度和它的变化、地层的划分和对比、底层时代的确定、地层接触关系分析、岩性的分析。
5·地质构造的观察描述,类型的判断,特征的分析和其成因演化等。
6·典型地质现象信手剖面图的绘制
7·重点掌握实习地区的矿物岩石、地质构造、地层古生物化石、代表性岩体、矿产资源、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特征。
8·野外记录的格式如下所示: 2014-9-4
龟山
路线一:下朱村——龟山 点位1: GPS坐标: 内容:巢湖五通组与坟头组观察点
该点测量岩层走向为„„,倾向„„,倾角„„ 五通组上段白色薄层石英砂岩、粉砂质泥岩、碳质页岩,富含植物、腕足类化石及褐铁矿和粘土矿层;下段灰白色厚层石英砂岩、含砾砂岩,底部砾岩。五通组底砾岩为D、S分界线,即五通组与坟头组分界线。
点位2„„ 点位3„„
野外踏勘结束后,及时完成踏勘阶段的资料整理工作。
3·实测剖面阶段(4天)在野外实地踏勘结束以后,不能立马开展地质填图,需要测制填图范围内的地质剖面。通过对地质剖面的测定,可以详细的了解实习区的地层、矿产、构造和火成岩体侵入等特征。实测地质剖面又可分为实测地质剖面、构造剖面、岩浆侵入体剖面、矿产、地貌剖面等,对于地质填图实习来说,一般是要要求掌握地层剖面和构造剖面的实测方法。
实测剖面应该尽量选在交通比较便利,露头较为连续,底层发育比较齐全,解除关系比较清楚,或者具有典型的化石特征,并且构造相对简单,岩石厚度及岩石组合均具有代表性的地段。通过对实测剖面的研究,可以建立测区岩石地层填土单元的划分方案,同一单元划分的标志。
实测地质剖面前,由指导老师家讲解实测地质剖面的方法和要求,制定各小组实测剖面的位置,讲解地质剖面图的制作方法,规范与要求。并且,各小组依据野外地质剖面的实测数据,及时进行数据处理,并且根据实测剖面的长度和底层厚度自主选择比例尺,按时完成剖面图和地层柱状图的制作。
实测剖面任务结束以后,实习队分班级考核方式做阶段小结,并检验学生对前几天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是否具备继续进行实习的知识和能力。教学活动可以安排野外路线考核或者是室内考核。考核的内容包括:实习区地质特征的掌握程度;地质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野外进行地质工 作的基本技能和方法;检阅野外记录本、地质剖面图和柱状图等。考核方式由带班老师灵活掌握,如讨论、提问、实物鉴定、读图分析等。老师也可以根据平时的表现评分,如该学生是否活跃,是否努力等,总之应该是综合评分。
4·地质填图阶段(5天)
通过野外踏勘和实测地质剖面图阶段,并且对实习区的地层进行了研究,了解了地质填图单位以后,就可以按照事先划分好的小组,开始进行野外地质填图工作。地质填图的任务是:在预定的地质路线与地质点的基础上进行观察、描述,全面收集实习区的各种地质资料,在地形图上如实的标定出各种地质界线(如填图单位的界线、岩体的分布、各种构造要素、地点GPS坐标等),为编制地质图和编写地质报告提供丰富如实的野外基础。另外,地质填图是区域地质测量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必须认真对待,多花些时间,不怕吃苦,不辞艰辛,方能有所成就。
实测剖面阶段结束以后,由带队老师讲解1:5万地质图的填图规范、方法、要求等,学生需认真听讲。该阶段的教学活动和前期的区别在于老师和学生的角色转换,老师主要发挥指导与辅导作用。并且我们提倡“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来开展教学,倡导老师之间与学生之间就其中的一些地质问题展开活跃的讨论,由此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并且有效的发挥学生独开展地质勘查工作 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极大的提高学习的效率。
教学组织方式是以实习小组为单位开展教学活动。野外填图以前,各小组要严格按照事先安排好的工作计划,进行路线设计,在征得指导老师同意后方可实施。其中阶段工作由小组长全面负责,并且其他队员要给予密切配合。例如,地质路线的布置、地质观察点的确定、地质信息的采集、地质界线的勾绘、地质信息的记录描述等工作都要做到能独立的进行操作。如果在野外遇到难点,疑点问题,可以在老师指导下在现场共同商讨解决,做到不留疑问,有疑问及时解决的实习作风。
在整个地质填图实习阶段,指导老师会每天都在室内逐一检查各个小组的填图工作完成的情况。对于一些不符合填图要求或规范以及在质量上存在问题的工作内容要求学生及时返工,并且督促学生及时做好当日的资料和数据整理工作,不要偷懒耍滑,实事求是的完成每天的既定工作。
(4)起止时间、组队和分组情况及指导教师
起止时间:2014.9.4~2014.9.20 小组组长:xxx 小组成员:XXX、XXX、XXX/XXXX/xxxx、地层观察员:XXX
GPS定位:xXX 岩层描述:XX
样本采集:XXX 文本记录:XXX
产状测量:XXX 指导教师:XXX(5)完成的工作量(地质调查面积、地质观察路线及观察点数,实测剖面长度、独立填图面积、标本和样品数量等)及工作成果。
一、地层
1·底层特征
巢湖凤凰山地区位于扬子陆块东北下扬子坳陷,其西部以郯庐断裂带与华北陆块分隔,西南与大别山比邻,东部与太平洋板块相邻。实习区的地质演化受控于其大地构造位置。
巢湖地区总体具有稳定地块的沉积特征和构造特征。但是,由于位于陆块边缘,又显示了一定的构造活动性。印支期主要受到扬子陆块与华北陆块碰撞造山运动的影响,侏罗纪以后处于大陆边缘构造活动带环境,受东部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之下俯冲作用的影响。
实习地区地层区划上属于华南地层大区、下扬子地层分区、六合——巢县地层小区、巢北沉淀区。除白垩系、古近系与新近系地层缺失外,区内自震旦系至第四系均有不同程度发育实习地区出露的地层有震旦系、寒武系、下奥陶系、下~中志留系、上泥盆统、石炭系、二叠系、下~中三叠系、下侏罗统和第四系。志留系的碎屑岩和三叠系的碳酸盐岩分别构成凤凰山背斜与平顶山向斜的核部地层(如下图),其余地层依次分布在其两侧。
(平顶山向斜核部)
志留系·高家边组(S1g):创名于江苏省句容县东北约20千米的仑山附近高家边组。底部黑、黑紫色硅质 页岩,含笔石;下段灰黑、灰黄色粉砂质页岩、硅质页岩,含笔石、三叶虫、腕足类;中段黄绿、灰黄色页岩与粉、细砂岩互层,偶见灰岩透镜体;上段黄绿色页(泥)岩、粉砂质页(泥)岩,夹、细粉砂岩。顶部以坟头组黄绿色厚层细砂岩分界,整合接触。
(志留系高家边组化石)
上段以黄绿色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及页岩互层为特色,产有笔石、腕足类、双壳类、三叶虫、腹足类及沿层面密集分布的虫管等多门类动物化石。砂岩中发育有交错层 里,沉积特征反映了水体开始变浅的陆棚环境。早志留系高家边期沉积特征反映了海水由深变浅的海退过程。由于岩性松软,易风化,常形成低洼地形。实习地区内,高家边组主要分布于大尖山——马鞍山——凤凰山与碾盘山——长腰山之间的凹地及岠嶂山东坡山蘪带。实习地区高家边组处于背斜核部,或被掩埋,未出露完整剖面,厚度不详,大约380米,与下伏奥陶系地层假整合接触。
坟头组(S2f):岩性主要为黄绿色中厚——厚层岩屑砂岩、石英砂岩、含砾岩屑石英砂岩,多为泥质胶结。局部夹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含砾岩岩屑石英砂岩中的砾石成分主要为泥质、硅质和磷质,大小为0.5~3零米不等。大型丘状交错层理发育,向上粉砂岩、泥岩夹层渐多,水平虫迹发育,顶部为灰绿色薄层泥岩。
(坟头与五通的不整合面)
实习地区内坟头组厚271米,与下伏高家边组整合接触。主要分布于岠嶂山东坡,大尖山——马鞍山——凤凰山和碾盘山——长腰山之间的坡地及碾盘山——龟山西坡。狮子口附近出露较为完整。
泥盆系· 五通组(D3w):下部为灰白色厚层状石英岩砾岩,砾石为石英岩和燧石,大小1~5零米,磨圆度高,分选好,硅质胶结。向上岩性主要为灰白色中厚——厚层状中粗粒、中细粒石英砂岩,发育大型板状交错层理。自下而上,碎屑力度逐渐变细,局部夹薄层粉砂岩或者泥岩,厚度约为130米。上部以灰黑色粘土岩发育为特征,并夹有中厚层细粒石英砂岩,局部夹一层厚约30零米的褐铁矿层。其中粘土岩可开采,供作耐火材料和陶瓷材料,褐铁矿层可小规模开采利用,厚约47零米。(下图为褐铁矿)
(褐铁矿)
五通组下部岩性具有向上变细的韵律结构。底部为砾 岩,向上逐渐过渡为含砾砂岩与石英砂岩夹薄层泥质粉砂岩、泥岩。砂岩中发育交错层里,层面上见有遗迹化石。砂岩由滚圆状的石英颗粒组成,分选性和磨圆型均较好,硅质与铁质胶结。反映了海洋滨岸环境特征,形成于潮间带下部——潮下带上部环境。五通组上部富含原地埋藏的植物,含少量腕足类化石。具有波状交错层里、脉状层理,水流或浪成波痕,产有遗迹化石。并且沉积特征反应潮间带,滨海沼泽的沉积特征。泥盆纪在地质历史上被称为“鱼类的时代”,也是陆生生物大发展的时期,它标志着生物界已完成了从海生向陆生的转变,并开始了生物演化的新篇章。五通组砂岩成熟度较高、并且坚硬、抗风化能力强,本次实习地区主要分布在狮子口附近,或高山山脊。
石炭系·金陵组(C1g):岩性主要为灰黑色中厚——厚层生物碎屑灰岩。灰岩中生物种类繁多,保存得较好,并且很容易发现。底部有0.6米厚的泥质粉砂岩,因含石炭纪生物化石,因此也归于金陵组。本组岩性为灰、灰黑色中厚层生物碎屑灰岩、微晶灰岩,富含腕足类、珊瑚礁、孢粉4++类、海百合茎等化石。并且反映了水体清澈的开阔碳酸盐台地相沉积环境。实习地区金陵组厚度不稳定,在凤凰山一带厚约10.7米,狮子口一带无出露,五通组与高丽山组直接接触。实习地区平均厚度约5米,与下伏泥盆系五通组假整合接触。
(金陵组笛管珊瑚化石)
高骊山组(C1g):岩性主要为灰、灰白、灰绿、灰紫色等杂色页岩,局部夹灰色泥灰岩、钙质泥岩、劣质煤和赤
铁矿,顶部为细粒石英砂岩。具有水平、透镜状、波状、脉状层理及板状交错层理,并且生物扰动强烈。高骊山组含化石:(贵州珊瑚,网格长身贝)及双壳类,苔藓类化石;下部见有植物化石(准心羊齿)。高骊山组下段为灰、灰黄色薄层泥岩,底部夹褐铁矿,含有植物碎片;中段为紫红色薄层盖铁质泥岩夹姜块状灰岩和中薄层含生物碎屑灰岩。地层中富含腕足类、珊瑚、双壳类和旋齿鲨鱼牙齿等动物化石;上段沉积了灰黄、黄褐色含铁细粒石英砂岩。沉积特征反映出高骊山组的地形形成于滨海潮坪环境。实习地区厚度约为 11.57米,与下伏金陵组假整合接触,上与和州组土黄色含砾白云质泥灰岩分界。
(高骊山组杂色页岩)
和州组(C1h):岩性主要为深灰——灰黑色中、厚层生物碎屑石灰岩,夹灰色钙质泥岩、薄层灰质白云岩、白云质灰岩;顶部为浅灰色厚层粒状生物碎屑灰岩,因风化而呈现“炉渣”状。其成因主要有三种假说,有风化作用说、生物扰动说、地震作用。三种假说从沉积过程的不同阶段做出相异解释,说明了“炉渣”状灰岩的成因是多因素、多阶段、地质——生物——环境三者之间相互影响和综合作用的结果。下段发育深灰色中薄至厚层白云质生物碎屑灰岩、泥岩,上段岩性为灰色中厚粗晶灰岩、灰微带肉红中厚层生物碎屑灰岩、白云质泥灰岩夹黄绿色薄层泥岩及“炉渣状”灰岩。富含珊瑚,腕足类化石。泥岩中发育龟裂纹。沉积环境特征 反映了碳酸盐台地、滨海相沉积环境。晚期发生海退,曾遭受风化和剥蚀。
(和州组“炉渣状”灰岩)
黄龙组(C2h):黄龙组深灰、肉红色中厚层白云质灰岩、生物碎屑灰岩,亮晶砂屑灰岩中富含珊瑚与腕足类、双壳类、腹足类、海百合等生物化石,反映了本组为正常浅海开阔碳酸盐台地和浅滩的沉积环境。
(黄龙组肉红色白云质灰岩)
船山组(C2c):下部为深灰色中厚层生物碎屑微晶灰岩;上部为灰色核形石石灰岩(“船山球”)局部夹深灰色泥晶石灰岩。具有波状层理,爬行痕迹,顶部生物扰动发育。灰岩内生物化石丰富,含珊瑚,腕足类等。
(船山组“船山球”)
二叠系·栖霞组(P1q):上段生物碎屑粉晶灰岩、微晶灰岩、微晶白云质灰岩,含有燧石结核;下段粉晶灰岩、微晶灰岩,具有臭味;底部黄、黑色粉砂岩,泥岩夹劣质煤。化石丰富,有蜓类、珊瑚、苔藓虫、腕足类、海绵等化石。
(船山与栖霞分界线——煤线)
孤峰组(P2g):下部和上部主要为黄、灰色薄层泥岩或页岩,中部为黑色薄层硅质岩;局部夹铁锰质泥岩,底部含砾。下部泥岩中含锰及磷质结核,页岩中含化石,产有丰富的菊石、腕足、双壳和放射虫化石。
(孤峰组粉砂质页岩)
龙潭组(P3l):上段为灰、灰黑色薄层泥岩、粉砂质泥岩夹长石石英砂岩,中、上部含煤,顶部有“压煤灰岩”。含有植物和腕足类化石;下端为粉砂质泥岩、泥岩。
大隆组(P3d):发育灰黑色薄层硅质岩、含炭硅质岩及紫色泥岩、炭质页岩、硅质页岩,富含菊石,腕足类及双壳类化石。黑色薄层硅质岩与页岩属滞留缺氧条件下较深水环境沉积。
三叠系·殷坑组(T1y):上部泥晶灰岩夹页岩;中部页岩夹瘤状泥质泥晶白云质灰岩;下部泥岩夹微晶白云质灰岩。发育韵律层理、水平层理,富含菊石,双壳类等动 物化石。
和龙山组(T1h):岩性主要为灰色薄——中厚层微晶灰岩、瘤状微晶灰岩与黄绿色钙质页岩互层,灰岩中水平层理发育,含米克菊石。有特殊的链条状中厚层夹黄绿色钙质页岩。
(“链条状”钙质页岩)
南陵湖组(T1n):上段蠕虫状灰岩夹微晶白云质灰岩,局部含燧石结核;中段为瘤状灰岩夹微晶灰岩及页岩;下段微晶灰岩夹页岩,底部为瘤状灰岩。含鱼龙,菊石等化石。
东马鞍山组(T2d):岩性主要为灰白色或者紫色——中厚层泥晶粉晶白云岩夹薄层微晶石灰岩。见多层中厚— —厚层膏溶白云质角砾石灰岩,风画面常为网状、蜂窝状和溶洞状构造。
侏罗系·磨山组(J1m):河流沼泽相岩屑长石砂岩、石英砂岩、泥岩及煤线,底部为石英砾岩。含有植物、瓣鳃类、鱼类等化石。
第四系(Q):实习地区新生界主要为第四系,为中更新统(Q2)洞穴堆积及全新统的残破积物,为各色粘土、亚粘土碎屑混杂物不整合与下伏各系地层之上,见有哺乳动物化石。
二、岩石
实习地区内岩浆岩与围岩的接触关系均为侵入接触。除了狮子口岩体侵入下志留统高家边组外,其余岩体均侵入石炭系,二叠系地层。且岩体规模不大,侵入体面积为100~400平方房米。有岩株、岩枝、岩脉状产出,属于浅成、超浅成侵入体。且侵入岩岩性单一,为花岗斑岩或花岗闪长斑岩的单相岩体。具有同位素测年结果,并且认为侵入时代为晚白垩世。
狮子口岩体:位于狮子口西北约
1500米处,出露于凤凰山背斜核部。呈椭圆形分布,面积约400平方米。岩体侵入下志流通高家边组中段黄绿色粉砂质泥岩中,岩銖状产 出。岩性为黑云母花岗斑岩,岩石浅灰色,斑状结构。斑晶主要为斜长石,大小约0.5~2毫米,含量约百分之30,部分被次生绿泥石交代。少量的黑云母,断面呈六边形,并见有绿泥石构成的柱状假晶。石英他形粒状,周围有明显的溶蚀现象。基质具有微晶结构,成分与斑晶相似,岩石蚀变不明显。
王乔洞岩体:位于王桥洞洞口约
30米处,俞府大村向斜北西翼。岩体呈近圆形,面积约160平方米。岩体侵入下二叠统栖霞组下段灰黑色中厚层微晶灰岩中,在岩晶的南接触带呈树枝状侵入围岩。岩体的岩性为细粒花岗岩。岩石呈浅灰——浅灰黄色,斑状结构。斑晶主要为斜长石构成,粒径约0.05~1毫米,含量约百分之20;少量的钾长石呈不规则状,黑云母有暗化现象。基质为微晶的钾长石,石英和斜长石组成。岩石中含有锆石、石榴石、磷灰石、赤铁矿、金红石、磁铁矿、黄铁矿等矿物。
炭井村岩体:位于炭井村北小溪边,出露于俞府大村向斜核部,出露面积约100平方米,围岩为上二叠统龙潭组长石石英砂岩。岩体的岩性为花岗闪长斑岩。岩石浅灰色,具有斑状结构。斑晶主要为斜长石,半自形板状。含量约百分之20;少量的黑云母呈片状,并见有溶蚀现象。石英斑晶呈他形粒状,基质颗粒细小,与斑晶成分相同。
岠嶂山岩体:出露于岠嶂山西坡,俞府大村向斜南东 翼。岩体长椭圆性,出露面积100平方米,侵入栖霞组下段微晶灰岩中。岩性为花岗闪长斑岩。岩石呈浅灰色,具有斑状结构。斑晶主要有斜长石、黑云母和少量石英组成。斜长石板状,大部分已被绢云母,绿泥石交代,粒度为0.5~1毫米。黑云母呈现片状,有暗化现象。石英斑晶有溶蚀现象,基质具有微晶结构成分与斑晶相似,岩体内部可见灰岩捕虏体,大小为0.5~1米,并发生硅化。
三、构造
1·实习区褶皱
俞府大村向斜:轴迹位于俞府大村、炭井村力士林场一线,轴向30度,向斜向南开阔,力士林场向北紧闭,长度超过10千米。核部地层为龙潭组,翼部为孤峰组至志留系高家边组。两翼产状正常,北西翼倾向110~145度,倾角50~85度。南东翼倾向270~300度,倾角40~60度。枢纽向北东仰起,仰角3度左右,皱面倾向300度,倾角84度,属于直立褶皱。与向斜伴生的有北东向和北西向断层,在断层附近地层产状变陡,局部有花岗斑岩侵入。
凤凰山背斜:轴迹位于凤凰山、7410厂、灯塔林场一线,轴向30度,延伸长约10千米,南端稍有弯曲。核部为高家边组中断,北西翼倾向295~315度,倾角50~60度,南东翼倾向110~145度,倾角50~85度,局部倒转。枢纽向南西傾状,凤凰山以北倾状角5度左右,向南约26度,轴面 倾向300~320度,倾角80度以上,是线性斜歪褶皱。
平顶山向斜:产状南北各异,平顶山以南,两翼均向西倾,其中北西翼较陡,倾角68度以上,南东翼倾角50~60度。北西翼倾向110~130度,倾角约75度,南东翼倾向280~305度,倾角46~65度。枢纽北东向仰起,仰角28~37度,自平顶山向北逐渐平缓。沿北东方向,核部地层依次为南陵湖组、栖霞组、黄龙组和五通组。
2·实习区断层 222高地逆断层:位于平顶山水库——199高地——222高地一带南东坡,走向20~30度,倾向北西,倾角约40~46度,上盘为和州组,黄龙组,下盘为栖霞组灰岩。断层破碎带约1~2米,原岩为和州组灰岩。断层下盘近段层面栖霞组下部灰岩中节理密集,有牵引现象。断层面上见有擦痕和镜面,断层出露长度超过一千米。
平顶山西逆断层:平顶山西侧109高地——158高地——161高地一线,走向50度,倾向北西,倾角40度。断层上盘为五通组地层,产状倒转,倾角80度,逆掩在石炭系下统和州组地层之上,缺失部分地层。
狮子崖逆断层:麒麟山与凤凰山鞍部沟谷内,走向65度,倾向北西,倾角60~80度。断层上盘坟头组砂岩与五通组石英砂岩直接接触。下盘五通组砂岩,倾向122度,倾角48度。断层面倾向与地层倾向相反。金银洞北逆断层:上盘为黄龙组、船山组、栖霞组,倾向305度,倾角40度。下盘为栖霞组、船山组、黄龙组。地层顺序重复。断层面倾向北西,倾角60~70度,断层走向长约500米。
王乔洞右行平移正断层:经王乔洞南侧冲沟,过俞府大村向斜北西翼切割志留系,泥盆系地层,向东延伸至岠嶂山,向西至甘露寺东侧。主要证据是沿断层面发育的花岗岩岩脉呈串珠状排列,以五通组底砾岩为标志,南盘西移,北盘东移。
四、矿产
巢湖位于扬子,华北两大不同构造单元交接部位,郯庐断裂带贯穿全区,经历多次构造运动,地质构造复杂,各时代的地层发育,形成了铁、铅、铜、锌、金、煤、磷、萤石、高岭土、碳酸盐岩、黏土砂岩等矿产。尤其石灰石最为丰富,是安徽重要的水泥原料基地。
石灰岩矿:区内石灰岩发育较好,分布广,主要成矿时代为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矿层多、厚度大,是本区主要矿产之一。据用途可分为:化工原料矿、冶金辅助原料矿、水泥原料矿和建筑石料矿。
耐火黏土、陶用黏土:主要在上泥盆统五通组与下石炭统高骊山组。五通组上段含多层粘土岩,以粉砂质粘土为主,层位稳定,厚度变化小。高骊山组黏土矿位于下部 地层,矿层不稳定,由灰黑、灰红、浅黄、灰白色黏土组成。
煤:含煤系有上泥盆统五通组、下二叠统栖霞组、上二叠统龙潭组和株罗统磨山组。具有工业价值的煤层主要为龙潭组下段含煤岩系中,为区内主要可采煤层。
铁矿:沉积型铁矿:晚泥盆世五通晚期与早石碳世髙骊山期两个成矿期。五通期铁矿赋存于五通组顶部,矿体呈透镜状、似层状产出,厚度变化大,不稳定。高骊山组铁矿第一阶段赋存于底部,呈透镜状,团块状直接覆盖于金陵组灰岩之上,产状与围岩产状基本一致。第二阶段见于马脊山,俞府大村向斜南东翼,呈透镜状产出。
磷矿:主要赋存于下元古界肥东群及下二叠统孤峰组。实习区仅见孤峰组磷矿点零星分布,主要分布在大尖山、曹家山和岠嶂山,均为沉积型。孤峰组底部磷矿层由含磷泥岩和含磷结核泥岩组成。
砂岩矿:冶金辅助原料砂岩:含矿层为上泥盆统五通组下段,厚度较稳定,以凤凰山石英砂岩发育较好。水泥配料砂岩矿:主要为中志留统坟头组碎屑岩,现开采点有柴火山,汤家山两处。
白云岩:主要赋存于双山组下段、灯影组、冷泉王组、半汤组、山凹丁群组下段及土坝组,分布在汤山、青苔山、黄山、观泉一带。
五、水资源与地质环境:
(1)地表水及地下水资源状况,水资源的消耗:巢湖属于长江下游左岸水系,属于中国五大淡水湖。流域面积13486平方千米,水域面积784平方千米,地跨巢湖市、合肥市、六安市等湖泊东西长54.5千米,南北宽21千米,湖岸线总长184.66千米,多年平均水位8.37米。沿湖共有河流35条,其中较大的河流有杭阜河、派河、白石天河、南淝河、烔炀河、兆河等。
实习区地下水丰富,根据其岩性特征,除志留系高家边组、泥盆系五通组顶部黏土岩、石炭系高骊山组下段杂色页岩、二叠系龙潭组煤系地层和三叠系殷坑组钙质泥岩为主要隔水层,其余地层均为含水层,其中碎屑岩类以孔隙水为主,碳酸盐岩区以裂隙岩溶水及裂隙水为主。各层含水量贫富不等,总厚度1000米。
(2)水体、大气及固体废物的污染途径、程度:省国土资源厅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受淮河、巢湖污染的影响,巢淮流域地下水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沿淮河500米范围内,浅层地下水污染较为明显,污染面积达135平方公里。影响地下水的主要污染物是“三氮”和重金属砷。此外,农村大量使用的化肥、农药、业污水、生活污水等都会对地下水体造成严重影响。严重时,会影响居民的身心健康。(3)保护水资源、保护环境的建议:(1)推行清洁生产,减少有毒有害物质的使用,并且做好对排出废物的处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2)合理使用化肥,不过度利用化肥,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3)爱护花草树木,植树造林,不乱扔垃圾,节约用水。(4)大力发展科技创新,走科技发展的领先道路。(5)提高观念,提高素质,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观念,坚决抵制先发展后治理的错误道路。
六、地质发展史:
巢湖的区域地质构造比较复杂,我国东部巨大而著名的“郯庐断裂带”正好斜贯巢湖而过,很可能是巢湖形成的主干断裂。追溯大约7000万年前,巢湖一代白垩纪沉积盆地的产生,就明显受北北东向的郯庐断裂带和北西、东西向的断裂控制,形成了古河、肥北和古城等断裂凹槽。凹槽越陷越深,沉积物越堆越厚,反过来沉积物的厚度基本上就可以代表当时地壳断陷的深度。到了约2500万年前的古近纪时,这种构造控制更为突出。在上述凹槽的基础上又形成了长条状的花岗凹槽或肥东凹槽,沉积了湖相红色砂砾岩和火山岩等。喜马拉雅运动对本区有一定影响。沿断裂构造有安山岩系喷发,局部地区还有辉长岩侵入和玄武岩喷发。第四纪初由于受到气候变迁及新构造运动的影响,构造盆地上升为剥蚀区,同时形成红色剥蚀面。巢湖区域内断裂作用、地震活动、31 温泉出露等种种现象均说明,直到今天地壳的这种升降运动仍在继续,只是表现得比较缓慢而已。
结语:
2014年,9月20日,我们圆满完成了本次巢湖凤凰山地区的野外地质实习,用时整整17天。整个实习过程可以说是尽心尽力,劳有所得。我们用了十几天认识了巢湖凤凰山地区的主要地层。从志留系的高家边组,坟头组,泥盆系的五通组等等一直到三叠系的东马鞍山组,侏罗系的磨山组。认识了它们的代表性岩石,找到了产出的化石,了解了各种地质构造。并且,在老师的耐心教导下,我们学会了使用地质罗盘,学会了地质投点等基本的地质技能,为我们以后的野外自主作业打好了基础。另外,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团队协作,充分认识了团队协作对于地质工作者的重要性。作为地质工作者,我们要有能吃苦,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在野外,能帮助自己的只有自己和队友,所以,吃苦耐劳的精神必不可少。另外,在实习中,我发现自己找层面的能力不强,因此导致测量产状时出现了不少错误,这是我需要改进的一面。对于本次教学实习我感到有一点不妥,就是野外踏勘时有时进度较快,导致对于那一块的地层有些许的模糊,如果地质实习能多几天就更好了,这也是我希望校方以后所做的。
最后,我想感谢为我们这次地质实习提供帮助的所有
人员和单位,特别是我们这次的带队老师,真的很感谢你们为我提供了这次宝贵的实习机会。
,33
第三篇:巢湖地质实习报告
巢湖地质实习报告
——巢湖北部地区的地质构造
黄青青
(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地理科学专业092班)
实习时间:2010年6月28日至7月2日
实习地点:巢湖北部地区
指导老师:吕惠进老师
一、地质实习的目的和任务:
1、实习目的:
通过野外实习巩固课本地质学基础知识,加深对地质学知识的理解,学会观察,描述,综合分析地质现象,培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习任务:
(1)学会对岩石的肉眼判别;
(2)了解麒麟山山麓地层与岩石组成及其颜色等、凤凰山的地貌类型、马鞍山与平顶山的地层与断层;
(3)平顶山的“金钉子”;
(4)王乔洞与紫薇洞的地下喀斯特地貌与断层。
二、安徽巢湖交通位置及自然地理情况:
1位置
巢湖市位于安徽省中部,环抱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全市总面积9423平方公里。巢湖区位优越,交通便捷,芜湖-巢湖公铁两用大桥和铜陵-巢湖公路大桥横跨长江天堑。
2地貌
巢北地区山脉走向10°—40°,平面M型展开,最高海拔350m,最低20m。3气候
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季风性湿润气候,但夏季非常炎热,7、8月最高气温可达39摄氏度,一月可降到-13度。
4资源
巢湖资源丰富。已发现的矿藏有34种,其中磁铁矿、硫铁矿、明矾石、石灰石和石膏矿等储量巨大。
巢湖风景区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素有“皖中明珠”之称:800里巢湖烟波浩渺,似“一面宝镜”;姥山岛、天门山,宛如“两颗宝石”;半汤、汤池、香泉三大温泉,像撒落的“三串珍珠”;太湖山、天井山、鸡笼山、冶父山4个国
家级森林公园,有如“四块翡翠”;
王乔洞、紫微洞、仙人洞、华阳洞、泊山洞被喻为“五座龙宫”。
三、巢湖北部地区地质情况:
其地理坐标大致为东经117°47′~117°54′;北纬31°36′~31°42′。区内三面环山,南面近郊巢湖。平面图上呈”M”形延伸,主要由龟山、马家山、平顶山、碾盘山、凤凰山等组成。最高峰大尖山海拔350m,一般山区海拔高程100~300m,最低处狮子口海拔高仅20m。实习区属扬子地层区,下扬子地层分区,六合—巢县地层小区。震旦系—第四系均有出露,尤其是志留系—三叠系地层发育连续,出露基本齐全;太古界—元古界主要出露在实习区西部的郯庐断裂带中。实习区内地层厚度不大、发育齐全、出露连续,易观察;接触关系清楚,接触带典型,标志层清晰;古生物化石丰富、易观察、易采集;沉积构造多样,覆盖少,加之大量采场、路基坡,露头极好。
四、地质构造
一 褶皱
1凤凰山背斜
位于本区中部,分布于凤凰山-麒麟山-朝阳山-碾盘山一带。规模较大,总体构造线的方向NEE-SWW。凤凰山背斜枢纽起伏,大致向SW方向倾伏,轴面倾向NW并有绞扭现象。根据里卡德褶皱分类法,可命名为斜歪倾伏褶皱。
核部由志留系地层组成,两翼依次为泥盆系(D)、石炭系(C)、二叠系(P)。东翼地层倾角较大,局部倒转,西翼地层较缓,倾角一般30゜左右。由于核部志留系地层多为泥岩、粉砂岩,抗蚀性差,两翼泥盆系五通组(D3w)地层多为石英砂岩,抗蚀性强,常形成背斜谷这样一种特殊地貌,而两翼则由泥盆系五通组(D3w)石英砂岩形成单斜山,如:麒麟山、大尖山、朝阳山等。
该背斜转折端出地层产状明显。放射状小断层和节理特别发育,形成向倾伏端撒开的扇形断层组合。
凤凰山背斜出露长约7公里,宽约4公里。在其北端大尖山的西麓,可见核部地层的转折部分。背斜核部的大部分由于是志留系页岩构成,剥蚀强烈,形成小型山间盆地,并被第四系(Q)松散沉积物覆盖
2、平顶山
位于本区西部,分布于马家山-平顶山-向核山(石灰山)一带,出露规模仅次于俞府大村向斜,总体构造线方向为NEE-SWW。向斜核部为三叠系东马鞍山组(T2d)、南陵湖组(T1n)中部地层;两翼为南陵湖组(T1n)下部、殷坑组(T1y)、和龙山组(T1h)和二叠系大隆组(P2d)的地层,两翼岩层产状:平顶山南坡山脚下东翼277゜∠52゜,西翼132゜∠83゜;山顶东翼261゜∠51゜,西翼150゜∠44゜。
该向斜扬起端出露清晰,西翼(平顶山西南坡)岩层直立,局部斜转,山顶北坡转折端清楚,其瘤状灰岩挤压破碎,但未发生位移。北坡转折端产状:东翼235゜∠46゜,西翼146゜∠44゜。
影响平顶山向斜发育的因素有:
①核部扬起端岩层产状很陡(50゜-80゜),风化剥蚀主要沿着岩层节理面进行。②三叠系殷坑组(T1y)岩层软,抗蚀性差,易风化,即岩性差异造成的。同样,由于受多期构造运动的影响,其向斜形态复杂多变,并被许多断层破坏。在向核山(石灰山)转折端正是受到一条右行平移正断层的影响,而使石炭系地层向下跌落,地形上表现为向东扭转。
特别是平顶山向斜的次级褶皱极为发育,主要分布于耙子山-马家山-巢湖水泥厂一带,典型的次级褶皱主要有以下三个:
(1)水泥厂扇形背斜
位于巢湖水泥厂的北西方向、平顶山向斜南西倾伏端附近的圆形采坑内。
(2)耙子山小向斜
位于耙子山的西南麓。
(3)马家山-耙子山倒转背斜
位于马家山与耙子山之间。
二、断 层
本区由于多期构造活动,特别是郯庐深大断裂带的影响,断层极为发育,性质尤为复杂。
根据断层的延伸方向,本区断层大致可分为四组:
第一组:NWW--SEE向断层(300゜左右);
第二组:NNE--SSW向断层(25゜-30゜);
第三组:NEE--SWW向断层(60゜-70゜);
第四组:NE--SW向断层(45゜左右)。
其中第一组发育最强烈,第四组最不发育。
1、独立石逆断层
凤凰山。五通组的底砾岩,仔细观察可看到断层角砾岩、两组节理,我们可知着块“独立石”是由于断层造成的。接着量断层要素:①断层面产状313゜∠45゜②下盘124゜∠46゜(D3W)③上盘118゜∠59゜(S2f)④两组节理产状分别为9゜∠40゜、24゜∠64゜,见剖面图4-4。
2、平顶山西南方149.6高地逆断层
马家山向斜的西翼平顶山西南方149.6高地一带。D3w与C1h直接接触不仅缺失了C1j、C1g,而且还缺失了大概100多m的D3w 顶部页岩夹砂岩。判断:可能存在断层
验证:接着追踪断层存在的证据,在山的另一侧又看到地层缺失,而且见到了很薄的一层C1j、C1g透镜体从而证实了断层的存在。
测量断层要素:①上盘(D3w)94゜∠90゜靠上断层面83゜∠85゜②下盘(C1h)337゜∠74゜有牵引构造。
五、实习日记:
6月28日晚上,出发巢湖。
6月29日凌晨,我们到达巢湖。
下午,首先我们参观地质实习基地,在老师的解说下了解了巢湖北部地区的地质状况。巢湖北部地区在地层区划上属扬子底层区、下扬子底层分区、六合-巢县地层小区、巢北沉积区。区内地层初古近系、新近系缺失外,自上震旦统灯组至第四系均有不同程度的发育,尤以上古生界至下三叠统发育较为齐全。
6月30日早晨,麒麟山山麓。
此地属沉积岩,褶皱地貌明显,煤线以下是船山组和黄龙组,煤线以上是七霞组。在这里我们还发现了小型断层,学会判断断层的方法。期间老师重点介绍了狮子崖,逆冲断层位于麒麟山与凤凰山交界处的冲沟,主要由断层角砾岩叠置而成。次级构造发育,有伴生张节理、褶皱、擦痕等。
6月31日早晨,巢湖。
巢湖五大淡水湖之一,姥山岛位于巢湖湖心,这便是我们的目的地,是火山爆发形成的岛屿,也是湖中最大的岛屿,地处中庙镇西南方向,地形椭圆。姥山岛由结晶质凝灰岩、安山岩等组成,植被丰茂。巢湖由波浪和沿岸流作用于岸边陆地而形成的海岸地貌较为典型。通过老师介绍了解姆山岛上火山碎屑岩分布广泛。
在这里我们领略了巢湖的美景,感受着这不同于大海,却又有另一番感觉的水景。
7月1日早晨,马鞍山和平顶山。
这天由于我身体不适没有和大家一起出发,一直在宿舍内休息,平顶山和马鞍山的情况都是通过其他同学拍摄的照片和口述中得到的。
吕老师首先教我们如何看地质图与我们所在地质图的方位,在马鞍山上,我们看到了典型的褶皱现象,这里有倒置褶皱、倾斜褶皱等。虽然还不是很懂,但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平顶山我们看到了断层的岩石特征、地表喀斯特、金钉子,向斜和背斜等。
7月2日早晨,我们走路去紫薇洞和王乔洞。一路上大家都汗流浃背,但当看到目的地的时候,都很开心。这两个洞都是典型的地下喀斯特地貌。它们明显的不同于双龙洞,是由于气候的原因。王乔洞的佛像,紫薇洞的凉爽都给我们流向深刻的印象。在王乔洞中有明显的边槽,可看出历史地下河河流运动情况。
感悟:由于上一学期末的某些误会我们和另一个班级之间的关系一直不是很好,但在这次时间不长的实践后两班关系一下子好了很多,这可以说是意外的收获。更多的是对地理科学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加大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开阔了眼界学到了更多的实践知识。
这次实践跟培养了我们团队合作精神,把各自的小脾气小性子都磨去了一些,也让我们和老师们拉近了距离。我期待着下次实践的到来!
第四篇:巢湖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实习目的任务及成果
一、实习目的与任务
1、实习目的:
通过野外实习,使我们巩固,充实《资源环境地学基础》或《普通地质学》、《构造地质学》、《矿物岩石学.》、《古生物地层学》、《测量学》、《水文地质学》等基础地质学的理论教学内容,加深对课程相关内容的理解,学会典型地质现象的观察、描述、综合分析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以及团结互助、吃苦耐劳的精神。
2、实习任务:
(1)通过巢北凤凰山地区自然露头和人工揭露的地质点进行系统的观测,收集各种地表地质信息等有关资料,研究地表地质规律,包括地层划分和层序、岩性组合及岩相特征、地质构造及构造变动、岩浆活动以及有用矿产的赋存规律等。
(2)绘制相应的地质图件,如综合地层柱状图、地质剖面图、地形地质图、构造纲要图等。
(3)编写文字报告。对测区内的地层层序的沉积环境的变迁、古生物的演化、构造形态组合及变动历史作综合分析研究。
二、实习要求
1.掌握实习区内地层层序、岩性岩相、厚度、标志层、接触关系以及地质体的变化规律,对测区内的地层层序的沉积环境变迁、古生物演化、构造形态组合及变动历史作综合分析和研究。
2.掌握实习区内各类岩石、古生物化石的野外观察、鉴定、描述和命名方法。
3.掌握各种野外地质现象(如地层接触关系、褶皱构造、断裂构造、典型沉积特征、各种地质作用现象等)观察、描述、记录和分析的方法。
4.掌握实测地质剖面和野外地质填图的步骤、方法和要求。
5.掌握编制地形地质图、地质剖面图、综合地层柱状图等主要地质图件的方法、格式和要求。
6.学会在地质观察、编图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掌握地质报告编写的要求和方法。
三、工作方法
每个阶段进行之前,都要上课对本阶段的要求以及方法进行介绍。
第一阶段:由老师带队进行踏勘,分别到麒麟山东南麓以及麒麟山和凤凰山交汇处、7410工厂及甘露寺一线、马家山、平顶山、姚家山、和177高地等地,共计5天。
第二阶段:分组进行实测地层剖面(包括绘制地层剖面图、编写地层剖面说明书),共计5天。
第三阶段:地质测量填图,共计5天。
四、成果(1)、区域地质调查报告1份;(2)、实测地层剖面图3张;(4)、1:10000地形地质图1张;(5)、1:10000构造纲要图1张;(6)、1/2千综合地层柱状图1张;(7)、1:10000图切剖面图2张。第二节 巢北地区地理概况
1、位置
实习地区位于安身省中部巢湖市市区北部山区,三面环山一傍水,南临我国五大淡水湖泊之一的巢湖,北依江淮丘陵区南缘,西北距合肥市约65公里,南距芜湖市80公里,东距南京市约120公里。(图1-1)。
2、地貌
巢北地区山脉走向10°—40°,平面“m”型展布,最高山峰海拔350m,最低处20 m。
3、气候
巢北地区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属于季风副热带 湿润气候,但盛夏之际非常炎热,七八月份最高温度可达39℃,一月份气温可降至-13℃,年平均温度为15℃,年平均降雨量为1200毫米,无霜期230天。
4、物产(1)、农副产品
农产品以水稻、小麦为主,豆、薯次之。经济作物有棉、麻、茶叶、油菜、芝麻、花生等;水果有花红、桃、杏、石榴等;水源丰富,盛产各种淡水鱼、虾、螃蟹等,巢湖银鱼驰名中外,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2)、矿产资源
巢北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以非金属矿产为主,主要有石灰岩、白云岩、磷矿、硅石、耐火粘土及煤矿等,其中石灰岩、白云含量均属大型,是安徽及华东经济区水泥、化工、冶金熔剂、建材原料的重要基地之一。
此外,区内碳酸盐岩地层中有油苗显示,对于寻找石油天然气有着重要的指示作用。
5、交通
本区交通极为便利,淮南铁路而过,公路四通八达,主要干线可通合肥、南京、芜湖、徐州等地。水运以巢湖为中心,可通往合肥及长江沿岸各城镇(如图1-1)。第三节 以往地质工作及评述
1934年,徐克勤,1:5万地质调查,著作成果《安徽省巢县北部地质报告》。
1953年,李云祝,1:1万泥盆系铁矿普查,著作成果《安徽巢县凤凰山—岠嶂山铁矿评价报告》。
1956年,华东地质局巢湖地质队,1:1万煤田普查,著作成果《安徽含山、巢湖、怀宁一带煤田普查报告》。
1978年,安徽省区域地质调查队,1:20万区域地质调查,著作成果《合肥、定远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
1983年,安徽省区域地质调查队,1/5万区域地质调查,著作成果《巢县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
1997年,宋传中等,教学研究项目,成果著作《地球科学专业群巢湖实习基地建设》。早在五十年代,该区即辟为合肥工业大学地质系教学实习基地。五十多年来,我院广大师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有过不少重要发现,诸如巢北侏罗系的发现,猫耳洞附近洞穴堆积中大古脊椎动物化石的发现,青苔山推覆构造的发现,紫薇山塌陷地下暗河和紫薇洞的发现等,对深入研究该区的基础地质、环境地质和旅游地质工作,提供了可靠的基础资料。
自从八十年代后,区内先后有合肥工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30余所院校来此实习。九十年代中期,合肥工业大学承担的安徽省教学研究项目—《地球科学专业群巢湖实习基地的建设》的研究和实施,深化了科研程度,丰富了教学内容,积聚了教学资料,并使得该教学基地能适应于大地学专业中不同专业的教学需要。第二章 测区地质
第一节 地层巢北地区在地层区划上属扬子地层区、下扬子地层分区、六合—巢县地层小区、巢北沉积区。区内地层除古近系、新近系缺失外,自上震旦统灯影组至第四系均有不同程度的发育,尤以上古生界至下三叠统发育较为齐全;特别是下三叠统剖面完整,露头连续,化石丰富,是国际地科联印度阶和阿勒尼克阶“金钉子”被选层型之一。也是进行科研、教学、地质旅游的良好地区。从志留系的高家边组到三叠系的东马鞍山组,在实习区内出露较好,化石丰富,是实习的良好地区。本区地层总厚度达3485—4397米。由于地层年代久远,包括奥陶系在内的较老地层在本区没有出露。观测地层按地层时代由老到新依次叙述如下:
一、古生界
(一)志留系(s)本区志留系发育下统高家边组,中统坟头组,缺失上统茅山组露头分布较广,出露较好,一般都组成背斜(如凤凰山背斜)核部。1.高家边组岩性蓝灰色粉砂质泥岩,夹有少量粉砂岩和极少量细砂岩,岩性软弱易风化,风化后呈褐黑色、灰绿色等,地层厚度达300m。2.坟头组:区内坟头组在甘露寺和狮子口出露较好。下段:黄绿色中厚至厚层石英细砂岩、泥质细砂岩夹粉砂质泥岩、薄层页岩。砂岩中各种交错层理、波痕等沉积构造发育。底部以一层厚约10cm的岩屑杂砂岩与高家边组互界。厚约250m。上段:黄绿色薄至中厚层泥质细砂岩为主,成分不均一,具虫迹构造。厚大于20m。坟头组与下伏高家边组连续沉积、整合接触。
(二)泥盆系(d)本区泥盆系缺失下统和中统,仅发育上统五通段。五通组,分布较广,露头良好。厚约176m。按岩性及组合特征分五段。五通组(d3w)砂砾岩段:为灰白色中厚至厚层砾岩、中—细粒石英砂岩,局部夹薄层泥岩。砾岩4—5层,砾石以石英岩、燧石为主,含少量细砂岩、粉砂岩、条带硅质岩等砾岩。粒径通常1—2cm,少数为大于5cm。砾石分选性较好、磨圆度较高,多滚圆状、次圆状,部分为次棱角状,厚约21m。石英砂岩段:为灰白色中厚—巨厚层中细粒硅质胶结的石英砂岩夹薄层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交错层里发育,厚约52m。砂泥岩互层段:下部为灰黄、灰白、灰紫色薄层粉砂质泥岩与薄层至中厚层石英细砂岩互层,中间夹有粗粒石英砂岩,偏上夹有一层粘土矿,厚约65m。细粒石英砂岩段:灰白色巨厚层细粒石英砂岩,交错层理发育,厚约15m。细粒石英砂岩夹泥岩段:灰褐、灰白、灰黄色中至薄层铁质胶结细粒石英砂岩夹薄层泥岩为主。靠下有一层灰黑色粘土矿层,偏上夹有一厚10—15cm的褐铁矿层。厚约23m。本组含大量生物化石:鳞木、叶肢介。五通组与下伏中志留坟头组平行不整和接触。
(三)石炭系(c)本区石炭系发育较为齐全,分布广泛,多出露于背斜和向斜之翼部。其下统包括金陵组、高骊山组、和州组,缺失老虎洞组;下统为黄龙组、船山组。分组描述如下:1.金陵组本组厚度7.5米,按岩性分上、下两段。下段:灰黄色泥岩夹粉砂岩,局部含铁质,厚1米左右。上段:灰黑色中厚层生物碎屑微晶、细晶灰岩。本组于下伏五通组为平行不整合接触。2.高骊山组 本组在区内相变显著。按岩性可大致三分,厚约13米。下段:土黄色、灰绿色、紫红色、紫褐色的杂色泥页岩,厚约4.5m。中段:黄绿色、灰黑色灰岩夹薄层细砂岩,厚约4.3m。下段:土黄色中厚层状细砂岩,厚约5m。本组与下伏金陵组为平行不整合接触。3.和州组按岩性分为上下两段,厚约27米。下段:厚层状灰岩与灰紫色薄层泥岩重复出现,形成五个旋回。上段:灰色微带肉红色生物碎屑泥晶灰岩,顶部为炉渣状灰岩。本组与下伏高郦山组为平行不整合接触。4.黄龙组肉红色、灰白色泥晶灰岩,含生物碎屑成分,粒度由晶体颗粒组成,致纯致密坚硬主要为水泥原料,厚度约为25m。本组与下伏和州组平行不整合接触。5.船山组底部有一层砾状灰岩,下部为暗灰色中厚层状致密灰岩,上部为灰色中厚层状藻屑豆粒灰岩,厚8m左右。与下伏黄龙组平行不整合接触。
(四)二叠系(p)本区二叠系分布于平顶山、马家山、龟山及俞府大村等地,包括下统栖霞组、孤峰组,上统龙潭组、大隆组,总厚约280-400米,各组岩性描述如下:1.栖霞组本组厚约717米,自下而上可分为两段六部分。梁山段:下部炭质页岩,风华后为土黄色泥岩,厚约0.5-1米。臭灰岩段:灰黑色薄至中厚层沥青质含生物碎屑灰岩,厚约61m。下硅质岩段:灰黑色薄至中厚层含燧石结核灰岩夹黑色薄层燧石层及夹黑色页状沥青质泥灰岩,厚约9m。本部灰岩段:灰黑色薄至中厚层含燧石结核灰岩嘉黑夹灰黑色薄层含沥青质泥岩,厚约78米。
上硅质岩段:黑色中薄层硅质岩与深灰色含燧石结核白云质灰岩及薄板状硅质灰岩互层,厚约8米。顶部灰岩段:灰深灰色含燧石结核灰岩,含白云质灰岩,厚约15米。本组化石丰富,富含蜓类、珊瑚、腕足类、腹足类及大量有孔虫和藻类化石。本组底部与下伏船山组接触面上有不稳定的铁质层或灰白色粘土,且船山组顶部缺失邻区pseudoschwagaerina带相应层位,故两者为平行不整合接触。2.孤峰组本组厚约48米,按岩性可分为三段。下段:灰黑、黑色薄层放射虫硅质岩、硅质岩夹紫色泥岩。底部约2.5米中段:浅紫、紫,黄褐色薄层泥砂岩夹(或为互层)紫色泥岩,厚约8.5米。上段:岩性以灰深灰色页岩为主,下部有黄褐,紫红色簿层泥岩。页岩中局部夹硅质条带及结核,厚约20米。本组化石丰富含菊石类等。孤峰组与栖霞组之间有一层含砾粘土,且栖霞组顶部凹凸不平,两者平行不整合接触。3.龙潭组本组厚约65米。按岩性、化石及含煤情况分成上下两段。下段厚约54米,可分为三部分。下部灰黄、黄褐、棕色中薄层泥岩、粉砂质泥岩、细粒岩屑长石石英砂岩,上部夹红褐色薄层硅质结核层,厚约23.5m。上部灰黄、灰黑色薄层泥岩、页岩、顶部为一厚约0.5米的薄煤层,厚约27.5米。顶部黄褐、红褐色薄层铁质细粒石英砂岩,局部相变为灰岩透镜体,厚约3米。上段以灰紫色页岩、黑色薄层硅质岩、薄层含铁质泥岩为主,局部夹黄褐色钙质细纱岩、含铁质粉沙岩,厚约11米。本组与下伏孤峰组接触面有一薄层铁质岩,认为存在沉积间断,为平行不整合接触。4.大隆组本组按岩性可分为三部分:下段灰黑色薄层硅质岩、碳质硅质岩夹紫色页岩、碳质页岩,底层有一薄层岩屑,厚约5.2米,中部紫灰色泥岩夹深灰。灰黑色碳质页岩、硅质页岩,厚约15.6米,上部灰黑色薄层硅质碳质泥岩,近顶部夹灰质白云质泥灰岩,厚约8-24米左右。本组与下伏龙潭组为整合接触。
一、中、新生界
(五)三叠系(t)本区三叠系下统为殷坑组、和龙山组、南陵湖组、中统为东马鞍山组。1.殷坑组本组厚约84米,岩性可分为三段。下段:浅灰绿。黄绿色钙质泥岩、含砂质泥岩与黄绿、棕灰色薄层泥灰岩、含白云质泥灰岩互层,局部含有钙质结核,厚约23m。中段:灰黄、黄绿色粉砂质泥岩夹中薄层泥质条带灰岩或似瘤状灰岩,厚,22m。上段:灰绿色钙质泥岩夹灰、深灰色薄层泥质灰岩及薄层条带白云质灰岩,厚约39m。本组与下伏大隆组为整合接触。1.和龙山组本组厚约21米。按岩性分成上、下两段。下段:灰黄绿色、紫红色簿层似瘤状灰岩与钙质泥岩互层,偏上部夹灰、深灰色中至中薄层泥质灰岩,厚约9.3m。上段:灰、深灰色薄至中厚层灰岩夹黄绿色簿层似瘤状灰岩及页岩。厚约12m。本组与下伏殷坑组为整合接触3.南陵湖组本组厚约160米,岩性可分为三段。下段为厚层灰岩段,厚约49米。下部灰,灰萧,微红色薄层瘤状灰岩夹灰色灰岩,厚约13米,上部灰,深灰色中厚层灰岩夹灰黄色中薄层瘤状灰岩,钙质泥岩用同生角砾状灰岩,厚约36米。中段为瘤状灰岩段,厚约47米。下部紫红色中薄层瘤状灰岩;中部灰,深灰色中厚层灰岩夹紫红,灰绿色瘤状灰岩及钙质页岩,厚约18米;上部灰绿色中薄层瘤状灰岩夹杂色泥岩及深灰色薄层灰岩,厚约13米。上段为灰黑色薄层灰岩段,厚约64米。下部灰黑色薄层灰岩家黄绿色钙质页岩,厚约26米;上部灰黑色薄层灰岩夹黑色沥青质炭质页岩及棕色钙质页岩,顶部有时含燧石结核,厚约38米。本组与下伏和龙山组为整合接触。4.东马鞍山组本组厚约95.8米,未见顶,分为两段。下段:灰,深灰色薄层至中层灰岩,底部为浅肉红色中至厚层含石膏假晶钙质白云岩,厚约12.7米。上段:灰黄厚层至块状角砾状灰岩,泥质灰岩,泥质白云质灰岩,厚约83米。本组与下伏南陵湖组为整合接触。
(六)侏罗系(j)磨山组本区磨山组露头零星,出露不全,仅见其下部地层,厚度大于7米。本组下部岩性以灰黄色中薄至厚层泥质岩屑石英砂岩、粉沙质泥岩夹浅灰色薄层细粒石英砂岩,底部以厚层石英砾岩不整合于下伏地层之上。
(七)第四系本区第四系多发育南侧,山区一般发育坡积物,由砾石、沙及黏土组成,可达3-4米厚;近巢湖滨有河流、湖泊沉积物。有沙砾及亚黏土,亚沙土等组成;碳酸盐岩地区出现不少洞穴堆积,采获大量脊椎动物化石;巢县狗、宁镇熊、宽周口犀、半汤李氏野猪、杨氏大角鹿、山羊、青羊、野牛等化石。
第二节 地质构造
一、概述实习区位于中国南方稳定的扬子陆块东北缘,是在太古宙---古元古代发育形成陆块变质岩系基底时期,嗣后进入中—晚古元代优地槽和冒地槽构造演化向外扩展增生,基本造就了稳定统一的大陆块,再经震旦纪—三叠纪海相沉积盖层发育时期,现今区内地表地质自晚三叠世以来,又受到东部太平洋板块运动影响,以及在西部特提斯海板快影响下,于印支期、燕山期、喜马拉雅期发生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出现“地台活化”的特征。
实习范围位于安徽省巢湖市北部凤凰山地区,出露地层为古生界和中生界,其东、南、西三面均为第四系覆盖,向北止于小罗断层。其构造形态为两个向斜和一个背斜,自东向西依次为俞府大村向斜、凤凰山背斜、平顶山向斜,断裂发育。
二、褶皱的描述褶皱构造发育是实习区内的基本构造特征。实习区在区域上为半汤复式背斜西翼的组成部分,自东向西由俞府大村向斜、凤凰山背斜、平顶山向斜组成,出露地层为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连续折返的三个褶皱两翼地层产状基本正常,多有歪斜,局部发生倒转,褶皱相互平行排列,平面上呈一“m”形展开的低山地貌。轴迹方向为20º—30ººº,枢纽ssw倾伏,倾伏角15º—26º不等。受多期构造作用影响,轴面倾斜且弯曲;次级小褶皱在向斜槽部倾伏部位颇为发育;褶皱多被平行轴面和横切轴面断裂破坏。1.凤凰山背斜位于本区中部,分布于凤凰山—麒麟山—长腰山—碾盘山一带。规模较大,总体构造线的方向nee—sww。凤凰山背斜枢纽起伏,大致向sw方向倾伏,轴面倾向nw并有绞扭现象。根据里卡德褶皱分类法,可命名为斜歪倾伏褶皱。核部由志留系地层组成,两翼依次为泥盆系(d)、石炭系(c)、二叠系(p)。东翼地层倾角较大,局部倒转,西翼地层较缓,倾角一般30゜左右。由于核部志留系地层多为泥岩、粉砂岩,抗蚀性差,两翼泥盆系五通组(d3w)地层多为石英砂岩,抗蚀性强,常形成背斜谷这样一种特殊地貌,而两翼则由泥盆系五通组(d3w)石英砂岩形成单斜山,如:麒麟山、大尖山、朝阳山等。该背斜转折端出地层产状明显(图2—18)。放射状小断层和节理特别发育,形成向倾伏端撒开的扇形断层组合。凤凰山背斜出露长约7公里,宽约4公里。在其北端大尖山的西麓,可见核部地层的转折部分。背斜核部的大部分由于是志留系页岩构成,剥蚀强烈,形成小型山间盆地,并被第四系(q)松散沉积物覆盖。2.平顶山向斜位于本区西部,分布于马家山—平顶山—向核山(石灰山)一带,出露规模仅次于俞府大村向斜,总体构造线方向为nee—sww。向斜核部为三叠系东马鞍山组(t2d)、南陵湖组(t1n)中部地层;两翼为南陵湖组(t1n)下部、殷坑组(t1y)、和龙山组(t1h)和二叠系大隆组(p2d)的地层,两翼岩层产状:平顶山南坡山脚下东翼277゜∠52゜,西翼132゜∠83゜;山顶东翼261゜∠51゜,西翼150゜∠44゜。该向斜扬起端出露清晰,西翼岩层直立,局部斜转,山顶北坡转折端清楚,其瘤状灰岩挤压破碎,但未发生位移。北坡转折端产状:东翼235゜∠46゜,西翼146゜∠44゜。影响平顶山向斜发育的因素有:①核部扬起端岩层产状很陡(50゜—80゜),风化剥蚀主要沿着岩层节理面进行。②三叠系殷坑组(t1y)岩层软,抗蚀性差,易风化,即岩性差异造成的。同样,由于受多期构造运动的影响,其向斜形态复杂多变,并被许多断层破坏。在向核山(石灰山)转折端正是受到一条右行平移正断层的影响,而使石炭系地层向下跌落,地形上表现为向东扭转特别是平顶山向斜的次级褶皱极为发育,主要分布于耙子山—马家山—巢湖水泥厂一带,典型的次级褶皱主要有以下三个:(1)水泥厂扇形背斜位于巢湖水泥厂的北西方向、平顶山向斜南西倾伏端附近的圆形采坑内。圆形采坑的周围岩层均为三叠系南陵湖组(t1n)地层,且都向采坑中心倾斜。扇形背斜的核部为三叠系南陵湖组下部(t1n1)地层,两翼分别为南陵湖组中部(t1n2)和上部(t1n3)地层以及东马鞍山组(t2d)地层。其产状东翼280゜∠54゜,西翼135゜∠78゜,转折端产状为196゜∠41゜。在扇形背斜的东、西两侧,又出现两个以三叠系东马鞍山组(t2d)地层为核部的小向斜,并且倒转。平顶山向斜枢纽自北向南有起伏,至扇形背斜出现处,枢纽急剧起伏并翻卷。根据区域应力分析,该扇形背斜的形成是在印支期—燕山期,先(近)南北向,后(近)东西向挤压并改造而造成的,扇形背斜的东、西两侧,特别是西侧挤压特征非常明显,挤压带岩层揉皱加剧,挤薄拉长,尖棱角状褶皱极其发育。(2)耙子山小向斜位于耙子山的西南麓。其核部主要由东马鞍山组(t1d)地层组成,两翼由和龙山组(t1h)地层组成,从东翼经转折端至西翼地层产状分别是254゜∠45゜、200゜∠59゜、146゜∠86゜。在其转折端,由于枢纽的倾伏角大于坡角,以至于小向斜的转折端给人于背斜的假象。(3)马家山—耙子山倒转背斜位于马家山与耙子山之间。距离耙子山小向斜东南约150米处见到该次级倒转褶皱的转折端,其由三叠系和龙山组(t1h)灰岩组成,产状236゜∠48゜。背斜两翼产状:东翼209゜∠85゜(倒转)、西翼254゜∠45゜(正常)。根据区域应力分析,该扇形背斜的形成是在印支期—燕山期,先(近)南北向,后(近)东西向挤压并改造而造成的,扇形背斜的东、西两侧,特别是西侧挤压特征非常明显,挤压带岩层揉皱加剧,挤薄拉长,尖棱角状褶皱极其发育。(2)耙子山小向斜位于耙子山的西南麓。其核部主要由东马鞍山组(t1d)地层组成,两翼由和龙山组(t1h)地层组成,从东翼经转折端至西翼地层产状分别是254゜∠45゜、200゜∠59゜、146゜∠86゜。在其转折端,由于枢纽的倾伏角大于坡角,以至于小向斜的转折端给人于背斜的假象。12345678
(3)马家山—耙子山倒转背斜位于马家山与耙子山之间。距离耙子山小向斜东南约150米处见到该次级倒转褶皱的转折端,其由三叠系和龙山组(t1h)灰岩组成,产状236゜∠48゜。背斜两翼产状:东翼209゜∠85゜(倒转)、西翼254゜∠45゜(正常)。3.俞府大村向斜位于本区东部,沿北北东方向分布于猫耳洞—大理寺—炭井村—俞府大村一带,规模相对较大,总体构造线方向为nne—ssw。向斜核部由二叠系大隆组、龙潭组、孤峰组、栖霞组组成,两翼分别由石炭系船山组、黄龙组、和州组、高骊山组、金陵组、泥盆系五通组、志留系组成。向斜受多期构造活动影响,向斜一翼近于直立,局部倒转,甚至发生扭曲,特别在其核部使大隆组、龙潭组、孤峰组、栖霞组强烈揉皱,枢纽ssw向,波状起伏,轴面nw——nww向倾斜,倾角变化大。向斜nne端在试刀山北部转折扬起。ssw端被ew向桥头集—东关断裂切割而倾伏终止。根据俞府大村向斜不同部位形态表现特征,其表现出斜歪—陡斜歪倾伏、直立不对称倾伏褶皱段,东翼缓,西翼陡,总体为一轴面弯曲,枢纽起伏的斜歪倾伏的次级复式向斜。观察点向斜核部为孤峰组,两翼地层由新到老从栖霞组到五通组,北西翼地层产状为152º4.马家山西北坡平卧褶曲马家山西北坡疑似平卧褶曲,地层为殷坑组,灰绿色泥岩夹灰白色薄层灰岩。由于岩性软弱,在构造应力场挤压应力及重力作用下,岩层发生褶曲变形.二、断层的描述本区在近ew向挤压剪切构造应力作用下,多期构造运动致使不同性质的断裂配套发育,断层走向有nww和nne两个方向。按整体构造体系可大致分为挤压性质的逆冲性质断层和拉张性质的正断层。nne向的断层规模相对较大,多为纵向逆断层。nww向的断层数量多,但规模较小多为横向正断层。1.狮子口平移断层断层走向约130º,北东盘为坟头组上段,灰黄色粉砂质泥岩;南西盘为五通组下部砾岩段,地层对顶明显。北东盘坟头组与五通组界线向南东方向侧移约120m,表明该断层为右行平移断层。2.狮子崖断层位于俞府大村向斜西翼,麒麟山与凤凰山交界冲沟处,因该地剥蚀残留断裂带形貌似狮子,故称狮子崖。断面产状:335º3.177高地右行平移正断层位于金银洞北山南坡、俞府大村向斜东翼。该断层可切割的地层为d3w、c1、c2及p1q,并破坏金银洞北山纵断层。向东延伸至岠嶂山,向西横切177高地南坡。断层线地表出露长度约1200米。断层证据:(1)石炭系高骊山组(c1g)沿走向突然中断,与黄龙组(c2h)直接接触,水平错开约60米。(2)断层破碎带宽5—8米,出现断层角砾岩,局部可见定向排列的构造透镜体。(3)断层面产状在不同的地段有所变化,西段:22゜∠50゜;中段350゜∠45゜;东段:20゜∠60゜。有时可见侧伏角为50゜e的擦痕。(4)、断层带旁侧节理、劈理发育明显,主要有两组:①14゜∠41゜;②8゜∠70゜。断层带中有宽10厘米的方解石脉,产状164゜∠48゜,与断层线成锐角相交。(5)、沿断层线向东追索,可见泥盆系五通组(d3w)岩层组成的山脊沿走向明显错开,而形成错脊。(6)、沿断层线向西追索,构造破碎带越来越宽,至油库破碎带宽达45m,角砾岩发育;0.8—1.2米宽的方解石脉计有6条,均显张性(对生)特征,与主干断层形成“入”字形构造。(7)、极射赤平投影求得三个主应力方位分别为:σ1=356゜∠54゜;σ2=96゜∠6゜;σ3=190゜∠35゜。综上所述,该断层为右行平移正断层,北盘下降相对东移,南盘上升相对西移。4.177高地皖维采石场断层该断层与俞府大村向斜轴迹斜交255º,北西盘由五通、金陵、高骊山、和州组等组成并向北东移动;南东盘可见五通组,南东盘五通组与北西盘和州组对顶,错移80—100m,说明南东盘向南西运动。该断层为右行平移断层。5.耙子山东部逆掩断层耙子山地层上部为和龙山组,下部为黄绿色钙质泥岩夹灰白色薄层泥晶灰岩和殷坑组顶部灰白色中厚层状泥晶灰岩, 产状为:233º4.节 理本区节理极为发育,大多数发育在泥盆系五通组(d3w)石英砂岩中。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区域性“x”节理,在泥盆系五通组(d3w)石英砂岩中最常见,将石英砂岩切成许多极为规则的平行四边形块体。另一种是与断层伴生的各种节理,多相互平行,密集排列。另外,还有追踪张节理和节理尾端变化的羽裂、节理叉、菱形节环和折尾等。其次,本区节理还发育在志留系(s)、石炭系(c)、二叠系(p)、三叠系(t)、侏罗系(j1+2)及岩浆侵入体中。发育在灰岩中的节理大都被方解石脉充填。[1][2][3][4][5][6][7][8]
四、构造应力分析巢北地区褶皱和断裂的形成和演化经历了印支和燕山两期构造运动。印支运动形成了巢北褶皱和一些断层。燕山运动对其进行了改造,使巢北褶皱向南西倾伏,凤凰山背斜南部转折端向东偏转,平顶山向斜内部产生了次级褶皱,并形成了众多的横向正断层和马鞍山断层等。印支运动为nw—se向挤压,应力由nw向se推挤,使平顶山向斜两翼发生倒转,此应力来源于郯庐断裂的左旋平移运动。燕山运动的构造应力场早期为近sn向拉张,晚期为近sn向挤压,分别来源于郯庐断裂在侏罗纪的左旋平移和白垩纪右旋平移。第三节 岩浆岩巢北地区岩浆岩不发育,仅发现4个小岩体,分布7410厂—王乔洞一线,严格受nw向正断层控制。单个岩体规模较小,主要由浅成—超浅成花岗斑岩、花岗闪长斑岩小岩株组成。围岩接触带可见较薄的烘烤退化现象或角岩化带。此外本区见有两条岩脉:云斜煌斑岩及闪长玢岩脉,沿断裂70—250度方向延伸。狮子口岩体为黑云母花岗斑岩,位于狮子口北西约1500米处,出露在凤凰山背斜的核部,地表呈椭圆形,沿南东—北西方向展布,面积约400平方米,侵入于高家边组灰黄绿色粉砂质泥岩中。王乔洞岩体为花岗斑岩,位于王乔洞南的南侧,俞府大村向斜西翼,平面上近圆形,面积约160平方米,侵入于栖霞组灰黑色中厚层微晶灰岩中。炬嶂山岩体为花岗闪长斑岩,出露于炬嶂山中段西坡,俞府大村向斜南西翼,平面上呈椭圆形,面积约100平方米,侵入栖霞组微晶灰岩中。炭井村岩体为花岗闪长斑岩,出露于炭井村小溪帝,俞府大村向斜核部,岩体四周均被第四系覆盖,出露面积约100余平方米,推测围岩为龙潭组长石石英砂岩。上述岩体均呈岩株状,据其成分、结构、产出状态推测为同一时期的产物。根据炭井村岩体黑云母k-ar同位素测年获106ma,结合地质特征认为其时代为晚白垩世。注: 实习过程中于177高地盘山公路见岩浆岩体,岩石描述如下:颜色浅灰黄色矿物成分:斑晶占40%,其中绝大部分为灰白色板条状、短柱状,有解理,少量黑云母,黑色或深褐色,片状,部分具有假六方晶形,偶见角闪石,黑色,柱状或针状;基质约60%,灰白色略带黄绿色调。斑状结构,粒度在0.5-1.5mm,隐晶质结构岩石风化严重,手捏即碎,因出露点不规则,则推测产状为岩脉。命名:黑云母闪长玢岩
第四节 有益矿产
一、矿产资源:巢北地区环境优越、交通便利,矿产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同时带来对大自然的较大破坏,矿产资源形成与沉积作用相关,主要矿产为石灰岩、白云岩、砂岩、粘土、磷矿、劣质煤及铁矿等,成为本区水泥、耐火制品、化工玻璃的主要原料。1.石灰石与白云石矿区内石灰石矿发育好、分布广、矿层多、厚度大,主要岩层为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用于水泥制品、化工原料、建筑石料、冶金辅助原料等。已开发的矿床有:(1)马脊山化工石灰石矿床,位于俞府大村向斜东翼,矿层属于石炭系和州组微晶灰岩,厚7.6米;黄龙组微晶灰岩,厚22.4;船山组微晶灰岩、球状灰岩,厚7.69米;二叠系栖霞组臭灰岩段,厚54.3米。(2)青苔山水泥石灰石矿床,位于平顶山向斜东南翼,由石炭系和州组、黄龙组、船山组及二叠系栖霞组微晶灰岩构成,总厚度约200米,cao含量54%左右。(3)马脊山水泥厂石灰石矿床,位于马家山平顶山向斜西翼,开采的矿石为二叠系、三叠系石灰岩、瘤状灰岩、泥灰岩,cao含量达31.51—54.1%,矿层分布稳定,总厚约60米。2.耐火粘土和陶用粘土本区粘土层较多,分布广可,主要含矿层有上泥盆统五通组、下石炭统高骊山组及下二叠孤峰组上部。其中五通组粘土岩矿层稳定、质量较好,产出九层,厚度变化不大。褐黑色粘土岩厚6.72米,另一层为褐黑色、灰白色粘土岩厚3.56米。一般厚1—3米,矿石主要由高岭土、伊利石,其次少量石英及微量褐铁矿等。耐火度1650—1710摄食度,可素指数13—17,按成分和工艺性能可作为三级耐火粘土和陶瓷原料。3.铁矿以沉积铁矿为主,跌加有热液型。赋存层位有上泥盆统五通组和下石炭统高骊山组。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脉状,其中炬嶂山铁矿具一定规模,产于俞府大村向斜东南翼五通组。矿层厚0.8—1.2米,沿地层走向延伸1500米。顶板为粘土岩,中—低矿石品位。较富的铁矿石中可见受构造控制的赤铁矿脉。4.磷矿区内磷矿有三处:大尖山、曹家山和炬嶂山,均为沉积型。含矿地层为下二叠统孤峰组底部,赋存于砂泥质硅质岩建造中。矿体稳定呈层状、似层状产出,厚0.8—1.8米。矿石类型有含磷泥岩型和结核状磷块岩。因规模小,一般为民采,无工业价值。5.煤矿区内及外围含煤岩系有上泥盆统五通组、下二叠系栖霞组、上二叠系龙潭组及下侏罗统磨山组,有工业价值的煤矿产于龙潭组下段。煤层呈扁豆状,平均厚0.5米,局部达7.5,顶底板均为炭质页岩。煤层中含有机炭41.7—90.2%,粘土质4.2—55.2%,硫化物0.4—5.4%,二氧化硅0.2—1.6%。
二、旅游地理资源实习区所在巢湖市坐落巢湖东北,市区依山傍水、湖光山色,可谓“孤城三面水,落日万重山”。山山水水、胜地美景,旅游景点多。巢湖秋月为巢湖市十景之一,巢湖面积820平方千米,蜿蜒曲折的湖岸线周长150多千米,因形貌状似鸟巢而得名,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长湖三百里,四望豁江天”有湖天第一胜地之美称。
王乔仙洞位于实习区维尼纶厂西侧、紫薇山下,为石灰岩溶洞,属古地下水暗河残留,洞长40余米,宽4米,高5~7米。后人在洞内两壁摩崖石刻大小佛像520多尊,以及狮想麒麟灵兽,是安徽省唯一石窟选像遗址。汤麓温泉一湖之外,又有一泉,“汤麓温泉”名列十景之一。巢湖市有半阳山,山有汤池,故名半汤;或其山有冷、热二泉,时分时合,炎凉各半,因名半汤。有大小泉眼四十余处,温泉产于由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组成的半汤复背斜中,受两组断裂构造控制,水温56—59摄食度,昼夜出水三千多吨,属硫酸钙镁型水质,展布面积约12500平方米。现已建成多所疗养院。紫薇仙洞位于巢湖市北郊具特色鲜明的地下河型溶洞,全长1500米。洞体宏伟,景观奇特,以雄、奇、险、幽著称,为江北第一大洞。紫薇洞发育在二叠系栖霞组黑色灰岩中,因岩层走向近南北,倾角陡立,而沿岩层层面发育紫薇洞。溶洞两壁上多留下多层溶蚀痕,洞底相对平坦,其下仍有多层地下暗河发育。第五节 地质发展史根据构造层的发育情况,可将巢北地区的地质发展划分为三大阶段。
一、活动地壳阶段(anz)巢北地区的前震旦系由上太古界阚集群、下元古界肥东群和中元古界张八岭群组成,缺失上元古界青白口系。这套地层出露于实习区西侧的浮槎山—南将军山隆起区,在实习去内无露头,推测存在于地下。该套地层由片麻岩、千枚岩、大理岩和浅变质火山岩等组成,原岩为地槽环境中的碎屑岩、碳酸盐岩和火山岩建造。反映出地壳的强烈活动性。
二、地壳稳定发展阶段(z—t2)青白口纪末的晋宁运动使扬子地台的基底固结,巢被地区伴随整个扬子地台进入地壳稳定发展阶段。自震旦记到中三叠世。地壳在整体下降接受沉积的同时,多次平稳上升,形成了地层间的多个平行不整合。此阶段无褶皱作用,无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断裂活动软弱,而且地层厚度和岩性、岩相稳定。早震旦世早期,下扬子地区被海水淹没,沉积了数百米的碎屑岩。早震旦世早期末的澄江与动是一次升降运动,造成了上下地层间的平行不整合,并有变质作用,使下震旦统下部的周岗组变质为千枚岩,说明敌台早期仍既有一定的活动性,早震旦世晚期,气候建造,含叠层石和蓝绿藻,震旦记末,地壳缓慢上升,在汤山地区,下寒武统冷泉王组底部有一层不稳定的透镜状砂砾岩,表明震旦系与寒武系间有沉积间断,表现为平行不整合。进入早古生代,在下扬子地区形成稳定的局限台地相含镁碳酸盐岩建造、开阔台地相碳酸盐岩建造和半深海至滨浅海相的碎屑岩建造。从寒武系到奥陶系是一个海侵沉积序列,各组间多为整合接触,以碳酸盐岩为主,奥陶纪晚期,由于加里东运动的影响,本区抬升,与志留系之间有一个沉积间断,奥陶系顶面存在氧化环境下的铁质层,上奥陶统五峰组缺失上部四个笔石带,下志留统高家边组缺失二个笔石带。志留纪经历了海侵至海退的过程,在开阔大陆坡—陆棚—滨海环境中形成高家边组、坟头组碎屑岩沉积。加里东运动在志留纪末表现为大幅度升降,造成了上泥盆统与志留系间的平行不整合接触,在实习区内缺失了上志留统茅山组和下中泥盆统,但在银屏地区保存有上志留统茅山组。进入晚古生代,地壳升降活动频繁,发育了滨海碳酸盐岩建造和碎屑岩建造。晚泥盆世,海水再次侵入本区,形成了以五通组中下部石英砂岩为特征的滨海沉积,后期发育泻湖和嘲坪环境,五通组上部以砂泥岩沉积为主。泥盆纪末,地壳曾经历短暂抬升,造成了下石炭统金陵组与泥盆统五通组间的平行不整合接触。石炭纪以陆棚环境为主,气候温暖潮湿,生物种类繁多,犹以珊瑚和蜓类最为重要,沉积建造以碳酸盐岩为主早石炭世依次发育受风暴流影响的开阔潮下、浑水潮坪—陆棚和浅海陆棚环境,分别形成了金陵组、高骊山组、和合州组沉积,各组之间均存在平行不整合,与银屏地区相比,本区缺失下石炭统顶部老虎洞组以及上石炭统黄龙组下段;晚石炭世仍为陆棚环境,形成黄龙组、船山组碳酸盐岩沉积,船山组与黄龙组之间发育平行不整合。进入二叠纪,碳酸盐岩含量相对减少,碎屑岩含量增加,在滨浅海环境中,生物大量繁殖,有珊瑚、腕足、蜓、苔藓虫、海百合等。早二叠世早期为陆棚边缘盆地—浅海陆棚环境,栖霞组为石灰岩夹硅质岩沉积;晚期演变为深水盆地,形成孤峰组泥岩夹放射虫硅质岩沉积;早二叠世末,下扬子地区表现为大幅度升降(东吴运动),造成了上下二叠统间的平行不整合,晚二叠世早期发育滨海潮坪环境,形成龙潭组含煤岩系;晚期随潮坪水体逐渐加深,甚至到碳酸盐岩补偿深度以下,大隆组为一套硅质岩、硅质泥岩夹炭质页岩。本区三叠纪与二叠纪为连续沉积。下三叠统为次深海盆地—陆棚—开阔台地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建造,主要生物为菊石、瓣鳃及鱼龙等。中三叠统仅出露东马鞍山组,系蒸发台地相蒸发岩建造。三叠纪明显的表现为海退序列,地壳不断抬升,海水不断退缩,气候炎热,海水盐度加大。
第五篇:巢湖地质实习报告完整版
巢湖地质实习报告
宿州学院
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1级巢湖地质填图实习报告
学生姓名: 尚 学 号: 2011103133 班 级: 11地质工程 实习课程: 构造地质学 实习时间: 2013.10.13 指导老师:
2013年10月26日
巢湖地质实习报告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实习目的任务及成果.................................................................................................1
一、实习目的与任务.......................................................................................................1
二、实习要求...................................................................................................................1
三、工作方法...................................................................................................................2
四、成果...........................................................................................................................2 第二节 巢北地区地理概况.....................................................................................................2
1、位置.............................................................................................................................2
2、地貌.............................................................................................................................2
3、气候.............................................................................................................................3
4、物产.............................................................................................................................3
5、交通.............................................................................................................................3 第二章 区域地质测量.....................................................................................................................3 第一节 地层.............................................................................................................................3
(一)志留系(s).........................................................................................................4
(二)泥盆系(D).........................................................................................................4
(三)石炭系(C).........................................................................................................5
(四)二叠系(P).........................................................................................................6
(五)三叠系(T).........................................................................................................7
(六)侏罗系(J).........................................................................................................9
(七)第四系(Q).............................................................................................................9 第二节 地质构造.....................................................................................................................9
一、概述.........................................................................................................................9
二、褶皱的描述.............................................................................................................9
三、断层的描述...........................................................................................................13
四、构造应力分析.........................................................................................................15 第三节 岩浆岩.......................................................................................................................15
一、矿产资源:...........................................................................................................16
二、旅游地理资源.........................................................................................................17 第三章 地质发展史.......................................................................................................................18
一、震旦纪阶段.....................................................................................................................18
二、早古生代阶段.................................................................................................................18
三、晚古生代至三叠纪阶段.................................................................................................18
四、侏罗~白垩纪阶段.........................................................................................................19
五、新生代阶段.....................................................................................................................19 第四章
具体实习路线.................................................................................................................20
一、集体实习阶段:.............................................................................................................20 二.室内绘图阶段:.............................................................................................................33 第五章 编后语...............................................................................................................................35
巢湖地质实习报告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实习目的任务及成果
一、实习目的与任务
1、实习目的:
通过野外实习,使我们巩固,充实《普通地质学》、《构造地质学》、《矿物岩石学.》、《古生物地层学》、《测量学》、《水文地质学》等基础地质学的理论教学内容,加深对课程相关内容的理解,学会典型地质现象的观察、描述、综合分析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以及团结互助、吃苦耐劳的精神。
2、实习任务:
(1)通过巢北凤凰山地区自然露头和人工揭露的地质点进行系统的观测,收集各种地表地质信息等有关资料,研究地表地质规律,包括地层划分和层序、岩性组合及岩相特征、地质构造及构造变动、岩浆活动以及有用矿产的赋存规律等。
(2)绘制相应的地质图件,如综合地层柱状图、地质剖面图、地形地质图、信手剖面图等。
(3)编写文字报告。对测区内的地层层序的沉积环境的变迁、古生物的演化、构造形态组合及变动历史作综合分析研究。
二、实习要求
1.掌握实习区内地层层序、岩性岩相、厚度、标志层、接触关系以及地质体的变化规律,对测区内的地层层序的沉积环境变迁、古生物演化、构造形态组合及变动历史作综合分析和研究。
2.掌握实习区内各类岩石、古生物化石的野外观察、鉴定、描述和命名方法。
3.掌握各种野外地质现象(如地层接触关系、褶皱构造、断裂构造、典型沉积特征、各种地质作用现象等)观察、描述、记录和分析的方法。
4.掌握实测地质剖面和野外地质填图的步骤、方法和要求。
5.掌握编制地形地质图、地质剖面图、综合地层柱状图等主要地质图件的方法、格式和要求。
巢湖地质实习报告
6.学会在地质观察、编图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掌握地质报告编写的要求和方法。
三、工作方法
每个阶段进行之前,都要上课对本阶段的要求以及方法进行介绍。
第一阶段:由老师带队进行踏勘,分别到麒麟山东南麓以及麒麟山和凤凰山交汇处、7410工厂及甘露寺一线、马家山、平顶山、姚家山等地,共计5天。
第二阶段:分组进行实测地层剖面(包括绘制地层剖面图、编写地层剖面说明书),共计3天。
第三阶段:地质测量填图,共计5天。
四、成果
(1)、区域地质调查报告1份;
(2)、实测地层剖面图2张;
(4)、1:10000地形地质图1张;
(5)、1/2千综合地层柱状图1张;
(6)、1:10000图切剖面图1张。
第二节 巢北地区地理概况
1、位置
实习地区位于安身省中部巢湖市市区北部山区,三面环山一傍水,南临我国五大淡水湖泊之一的巢湖,北依江淮丘陵区南缘,西北距合肥市约65公里,南距芜湖市80公里,东距南京市约120公里。(图1-1)。
图1-1
2、地貌
巢北地区山脉走向10°—40°,平面“m”型展布,最高山峰海拔350m,巢湖地质实习报告
最低处20 m。
3、气候
巢北地区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属于季风副热带 湿润气候,但盛夏之际非常炎热,七八月份最高温度可达39℃,一月份气温可降至-13℃,年平均温度为15℃,年平均降雨量为1200毫米,无霜期230天。
4、物产
(1)、农副产品
农产品以水稻、小麦为主,豆、薯次之。经济作物有棉、麻、茶叶、油菜、芝麻、花生等;水果有花红、桃、杏、石榴等;水源丰富,盛产各种淡水鱼、虾、螃蟹等,巢湖银鱼驰名中外,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
(2)、矿产资源
巢北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以非金属矿产为主,主要有石灰岩、白云岩、磷矿、硅石、耐火粘土及煤矿等,其中石灰岩、白云含量均属大型,是安徽及华东经济区水泥、化工、冶金熔剂、建材原料的重要基地之一。
此外,区内碳酸盐岩地层中有油苗显示,对于寻找石油天然气有着重要的指示作用。
5、交通
本区交通极为便利,淮南铁路而过,公路四通八达,主要干线可通合肥、南京、芜湖、徐州等地。水运以巢湖为中心,可通往合肥及长江沿岸各城镇(如图1-1)。
第二章 区域地质测量
第一节 地层
巢北地区在地层区划上属扬子地层区、下扬子地层分区、六合—巢县地层小区、巢北沉积区。区内地层除古近系、新近系缺失外,自上震旦统灯影组至第四系均有不同程度的发育,尤以上古生界至下三叠统发育较为齐全;特别是下三叠统剖面完整,露头连续,化石丰富,是国际地科联印度阶和阿勒尼克阶“金钉子”被选层型之一。也是进行科研、教学、地质旅游的良好地区。从志留系的高家边组到三叠系的东马鞍山组,在实习区内出露较好,化石丰富,是实习的良好地区。
巢湖地质实习报告
本区地层总厚度达3485—4397米。由于地层年代久远,包括奥陶系在内的较老地层在本区没有出露。观测地层按地层时代由老到新依次叙述如下:
古生界
(一)志留系(s)
本区志留系发育下统高家边组,中统坟头组,缺失上统茅山组露头分布较广,出露较好,一般都组成背斜(如凤凰山背斜)核部。
1.高家边组(S1g):
岩性蓝灰色粉砂质泥岩,夹有少量粉砂岩和极少量细砂岩,岩性软弱易风化,风化后呈褐黑色、灰绿色等,地层厚度达300m。
2.坟头组(S2f):
区内坟头组在甘露寺和狮子口出露较好。
下段:黄绿色中厚至厚层石英细砂岩、泥质细砂岩夹粉砂质泥岩、薄层页岩。砂岩中各种交错层理、波痕等沉积构造发育。底部以一层厚约10cm的岩屑杂砂岩与高家边组互界。厚约250m。
上段:黄绿色薄至中厚层泥质细砂岩为主,成分不均一,具虫迹构造。厚大于20m。坟头组与下伏高家边组连续沉积、整合接触。
(二)泥盆系(D)
本区泥盆系缺失下统和中统,仅发育上统五通段。
五通组,分布较广,露头良好。厚约176m。按岩性及组合特征分五段。
五通组(D3w)
砂砾岩段:为灰白色中厚至厚层砾岩、中—细粒石英砂岩,局部夹薄层泥岩。砾岩4—5层,砾石以石英岩、燧石为主,含少量细砂岩、粉砂岩、条带硅质岩等砾岩。粒径通常1—2cm,少数为大于5cm。砾石分选性较好、磨圆度较高,多滚圆状、次圆状,部分为次棱角状,厚约21m。
石英砂岩段:为灰白色中厚—巨厚层中细粒硅质胶结的石英砂岩夹薄层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交错层里发育,厚约52m。
砂泥岩互层段:下部为灰黄、灰白、灰紫色薄层粉砂质泥岩与薄层至中厚层石英细砂岩互层,中间夹有粗粒石英砂岩,偏上夹有一层粘土矿,厚约65m。
巢湖地质实习报告
细粒石英砂岩段:灰白色巨厚层细粒石英砂岩,交错层理发育,厚约15m。
细粒石英砂岩夹泥岩段:灰褐、灰白、灰黄色中至薄层铁质胶结细粒石英砂岩夹薄层泥岩为主。靠下有一层灰黑色粘土矿层,偏上夹有一厚10—15cm的褐铁矿层。厚约23m。本组含大量生物化石:鳞木、叶肢介。
五通组与下伏中志留坟头组平行不整和接触。
(三)石炭系(C)
本区石炭系发育较为齐全,分布广泛,多出露于背斜和向斜之翼部。其下统包括金陵组、高骊山组、和州组,缺失老虎洞组;下统为黄龙组、船山组。
分组描述如下:
1.金陵组(C1j):
本组厚度7.5米,按岩性分上、下两段。
下段:灰黄色泥岩夹粉砂岩,局部含铁质,厚1米左右。
上段:灰黑色中厚层生物碎屑微晶、细晶灰岩。
本组于下伏五通组为平行不整合接触。
2.高骊山组(C1g):
本组在区内相变显著。按岩性可大致三分,厚约13米。
下段:土黄色、灰绿色、紫红色、紫褐色的杂色泥页岩,厚约4.5m。
中段:黄绿色、灰黑色灰岩夹薄层细砂岩,厚约4.3m。
下段:土黄色中厚层状细砂岩,厚约5m。
本组与下伏金陵组为平行不整合接触。
3.和州组(C1h):
按岩性分为上下两段,厚约27米。
下段:厚层状灰岩与灰紫色薄层泥岩重复出现,形成五个旋回。上段:灰色微带肉红色生物碎屑泥晶灰岩,顶部为炉渣状灰岩。
本组与下伏高郦山组为平行不整合接触。
4.黄龙组(C2h):
肉红色、灰白色泥晶灰岩,含生物碎屑成分,粒度由晶体颗粒组成,巢湖地质实习报告
致纯致密坚硬主要为水泥原料,厚度约为25m。
本组与下伏和州组平行不整合接触。
5.船山组(C3c):
底部有一层砾状灰岩,下部为暗灰色中厚层状致密灰岩,上部为灰色中厚层状藻屑豆粒灰岩,厚8m左右。与下伏黄龙组平行不整合接触。
(四)二叠系(P)
本区二叠系分布于平顶山、马家山、龟山及俞府大村等地,包括下统栖霞组、孤峰组,上统龙潭组、大隆组,总厚约280-400米,各组岩性描述如下:
1.栖霞组(P1q):
本组厚约171米,自下而上可分为两段六部分。
梁山段:下部炭质页岩,风华后为土黄色泥岩,厚约0.5-1米。臭灰岩段:灰黑色薄至中厚层沥青质含生物碎屑灰岩,厚约61m。
下硅质岩段:灰黑色薄至中厚层含燧石结核灰岩夹黑色薄层燧石层及夹黑色页状沥青质泥灰岩,厚约9m。
本部灰岩段:灰黑色薄至中厚层含燧石结核灰岩嘉黑夹灰黑色薄层含沥青质泥岩,厚约78米。
上硅质岩段:黑色中薄层硅质岩与深灰色含燧石结核白云质灰岩及薄板状硅质灰岩互层,厚约8米。
顶部灰岩段:灰深灰色含燧石结核灰岩,含白云质灰岩,厚约15米。
本组化石丰富,富含蜓类、珊瑚、腕足类、腹足类及大量有孔虫和藻类化石。
本组底部与下伏船山组接触面上有不稳定的铁质层或灰白色粘土,且船山组顶部缺失邻区pseudoschwagaerina带相应层位,故两者为平行不整合接触。
2.孤峰组(P1g):
本组厚约30米,按岩性可分为三段。
下段:灰黑、黑色薄层放射虫硅质岩、硅质岩夹紫色泥岩。底部约2.5米
巢湖地质实习报告
中段:浅紫、紫,黄褐色薄层泥砂岩夹(或为互层)紫色泥岩,厚约8.5米。
上段:岩性以灰深灰色页岩为主,下部有黄褐,紫红色簿层泥岩。页岩中局部夹硅质条带及结核,厚约20米。
本组化石丰富含菊石类等。
孤峰组与栖霞组之间有一层含砾粘土,且栖霞组顶部凹凸不平,两者平行不整合接触。
3.龙潭组(P2l):
本组厚约65米。按岩性、化石及含煤情况分成上下两段。
下段厚约54米,可分为三部分。下部灰黄、黄褐、棕色中薄层泥岩、粉砂质泥岩、细粒岩屑长石石英砂岩,上部夹红褐色薄层硅质结核层,厚约23.5m。上部灰黄、灰黑色薄层泥岩、页岩、顶部为一厚约0.5米的薄煤层,厚约27.5米。顶部黄褐、红褐色薄层铁质细粒石英砂岩,局部相变为灰岩透镜体,厚约3米。
上段以灰紫色页岩、黑色薄层硅质岩、薄层含铁质泥岩为主,局部夹黄褐色钙质细纱岩、含铁质粉沙岩,厚约11米。
本组与下伏孤峰组接触面有一薄层铁质岩,认为存在沉积间断,为平行不整合接触。
4.大隆组(P2d):
本组按岩性可分为三部分:
下段灰黑色薄层硅质岩、碳质硅质岩夹紫色页岩、碳质页岩,底层有一薄层岩屑,厚约5.2米,中部紫灰色泥岩夹深灰。灰黑色碳质页岩、硅质页岩,厚约15.6米,上部灰黑色薄层硅质碳质泥岩,近顶部夹灰质白云质泥灰岩,厚约8-24米左右。本组与下伏龙潭组为整合接触。
中、新生界
(五)三叠系(T)
本区三叠系下统为殷坑组、和龙山组、南陵湖组、中统为东马鞍山组。
1.殷坑组(T1y):
本组厚约84米,岩性可分为三段。
巢湖地质实习报告
下段:浅灰绿。黄绿色钙质泥岩、含砂质泥岩与黄绿、棕灰色薄层泥灰岩、含白云质泥灰岩互层,局部含有钙质结核,厚约23m。
中段:灰黄、黄绿色粉砂质泥岩夹中薄层泥质条带灰岩或似瘤状灰岩,厚,22m。
上段:灰绿色钙质泥岩夹灰、深灰色薄层泥质灰岩及薄层条带白云质灰岩,厚约39m。本组与下伏大隆组为整合接触。
2.和龙山组(T1h):
本组厚约21米。按岩性分成上、下两段。
下段:灰黄绿色、紫红色簿层似瘤状灰岩与钙质泥岩互层,偏上部夹灰、深灰色中至中薄层泥质灰岩,厚约9.3m。
上段:灰、深灰色薄至中厚层灰岩夹黄绿色簿层似瘤状灰岩及页岩。厚约12m。
本组与下伏殷坑组为整合接触
3.南陵湖组(T1n):
本组厚约160米,岩性可分为三段。
下段为厚层灰岩段,厚约49米。下部灰,灰萧,微红色薄层瘤状灰岩夹灰色灰岩,厚约13米,上部灰,深灰色中厚层灰岩夹灰黄色中薄层瘤状灰岩,钙质泥岩用同生角砾状灰岩,厚约36米。
中段为瘤状灰岩段,厚约47米。下部紫红色中薄层瘤状灰岩;中部灰,深灰色中厚层灰岩夹紫红,灰绿色瘤状灰岩及钙质页岩,厚约18米;上部灰绿色中薄层瘤状灰岩夹杂色泥岩及深灰色薄层灰岩,厚约13米。
上段为灰黑色薄层灰岩段,厚约64米。下部灰黑色薄层灰岩家黄绿色钙质页岩,厚约26米;上部灰黑色薄层灰岩夹黑色沥青质炭质页岩及棕色钙质页岩,顶部有时含燧石结核,厚约38米。
本组与下伏和龙山组为整合接触。
4.东马鞍山组(T2d):
本组厚约95.8米,未见顶,分为两段。
下段:灰,深灰色薄层至中层灰岩,底部为浅肉红色中至厚层含石膏假晶钙质白云岩,厚约12.7米。
巢湖地质实习报告
上段:灰黄厚层至块状角砾状灰岩,泥质灰岩,泥质白云质灰岩,厚约83米。
本组与下伏南陵湖组为整合接触。
(六)侏罗系(J)
在巢湖北部地区侏罗系出露较少,仅零星见于俞府大村向斜南部,如东侧小山村附近、西侧九棵松-铸造厂-变电所一带。前者仅发育底部灰白色砾岩层及部分灰黄、黄褐色中至薄层长石石英砂岩夹细砂岩薄层,曾采到过植物化石,不整合覆于二叠系栖霞灰岩之上。而后者底部砾岩夹中粗粒灰黄、浅灰色长石石英砂岩,不整合于五通组之上;其上部逐渐出现黄绿、紫红色等细砂岩、粉砂岩、页岩及薄层细砂岩互层。近下部泥质细砂岩中曾采到大量植物化石。
(七)第四系(Q)第四系沉积在巢湖实习区覆盖了一定的面积,沉积类型较多:山区有坡积物和倒石堆,由含砾石或砾块及含砂砾粘土组成,可达3-4m厚;河谷中有河床冲积物,由砾石或含砾粘土、粘土呈层状排列;巢湖湖滨有河流-湖泊沉积物,以含砂或砾石亚粘土、亚砂土、亚粘土等组成;碳酸盐岩区可有少量洞穴堆积。
第二节 地质构造
一、概述
实习区位于中国南方稳定的扬子陆块东北缘,是在太古宙---古元古代发育形成陆块变质岩系基底时期,嗣后进入中—晚古元代优地槽和冒地槽构造演化向外扩展增生,基本造就了稳定统一的大陆块,再经震旦纪—三叠纪海相沉积盖层发育时期,现今区内地表地质自晚三叠世以来,又受到东部太平洋板块运动影响,以及在西部特提斯海板快影响下,于印支期、燕山期、喜马拉雅期发生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出现“地台活化”的特征。
实习范围位于安徽省巢湖市北部凤凰山地区,出露地层为古生界和中生界,其东、南、西三面均为第四系覆盖,向北止于小罗断层。其构造形态为两个向斜和一个背斜,自东向西依次为俞府大村向斜、凤凰山背斜、平顶山向斜,断裂发育。
二、褶皱的描述
巢湖地质实习报告
褶皱构造发育是实习区内的基本构造特征。实习区在区域上为半汤复式背斜西翼的组成部分,自东向西由俞府大村向斜、凤凰山背斜、平顶山向斜组成,出露地层为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连续折返的三个褶皱两翼地层产状基本正常,多有歪斜,局部发生倒转,褶皱相互平行排列,平面上呈一“m”形展开的低山地貌。轴迹方向为20o—30o,枢纽SSW倾伏,倾伏角15o—26o不等。受多期构造作用影响,轴面倾斜且弯曲;次级小褶皱在向斜槽部倾伏部位颇为发育;褶皱多被平行轴面和横切轴面断裂破坏。
1.凤凰山背斜
位于本区中部,分布于凤凰山—麒麟山—长腰山—碾盘山一带。规模较大,总体构造线的方向NEE—SWW。凤凰山背斜枢纽起伏,大致向SW方向倾伏,轴面倾向NW并有绞扭现象。根据里卡德褶皱分类法,可命名为斜歪倾伏褶皱。
核部由志留系地层组成,两翼依次为泥盆系(D)、石炭系(C)、二叠系(P)。东翼地层倾角较大,局部倒转,西翼地层较缓,倾角一般30O左右。由于核部志留系地层多为泥岩、粉砂岩,抗蚀性差,两翼泥盆系五通组(D3w)地层多为石英砂岩,抗蚀性强,常形成背斜谷这样一种特殊地貌,而两翼则由泥盆系五通组(D3w)石英砂岩形成单斜山,如:麒麟山、大尖山、朝阳山等。
该背斜转折端出地层产状明显。放射状小断层和节理特别发育,形成向倾
伏端撒开的扇形断层组合。
凤凰山背斜出露长约7公里,宽约4公里。在其北端大尖山的西麓,可见核部地层的转折部分。背斜核部的大部分由于是志留系页岩构成,剥蚀强烈,形成小型山间盆地,并被第四系(Q)松散沉积物覆盖。
2.平顶山向斜
位于本区西部,分布于马家山—平顶山—向核山(石灰山)一带,出露规
巢湖地质实习报告
模仅次于俞府大村向斜,总体构造线方向为NEE—SWW。向斜核部为三叠系东马鞍山组(T2d)、南陵湖组(T1n)中部地层;两翼为南陵湖组(T1n)下部、殷坑组(T1y)、和龙山组(T1h)和二叠系大隆组(P2d)的地层,两翼岩层产状:平顶山南坡山脚下东翼277゜∠52゜,西翼132゜∠83゜;山顶东翼261゜∠51゜,西翼150゜∠44゜。
该向斜扬起端出露清晰,西翼岩层直立,局部斜转,山顶北坡转折端清楚,其瘤状灰岩挤压破碎,但未发生位移。北坡转折端产状:东翼235゜∠46゜,西翼146゜∠44゜。影响平顶山向斜发育的因素有:
①核部扬起端岩层产状很陡(50゜—80゜),风化剥蚀主要沿着岩层节理面进行。②三叠系殷坑组(T1y)岩层软,抗蚀性差,易风化,即岩性差异造成的。
同样,由于受多期构造运动的影响,其向斜形态复杂多变,并被许多断层破坏。在向核山(石灰山)转折端正是受到一条右行平移正断层的影响,而使
石炭系地层向下跌落,地形上表现为向东扭转
特别是平顶山向斜的次级褶皱极为发育,主要分布于耙子山—马家山—巢湖水泥厂一带,典型的次级褶皱主要有以下两个:
(1)水泥厂扇形背斜
位于巢湖水泥厂的北西方向、平顶山向斜南西倾伏端附近的圆形采坑内。圆形采坑的周围岩层均为三叠系南陵湖组(T1n)地层,且都向采坑中心倾斜。扇形背斜的核部为三叠系南陵湖组下部(T1n1)地层,两翼分别为南陵湖组中部(T1n2)和上部(T1n3)地层以及东马鞍山组(T2d)地层。其产状东翼
巢湖地质实习报告
280゜∠54゜,西翼135゜∠78゜,转折端产状为196゜∠41゜。在扇形背斜的东、西两侧,又出现两个以三叠系东马鞍山组(T2d)地层为核部的小向斜,并且倒转。平顶山向斜枢纽自北向南有起伏,至扇形背斜出现处,枢纽急剧起伏并翻卷。根据区域应力分析,该扇形背斜的形成是在印支期—燕山期,先(近)南北向,后(近)东西向挤压并改造而造成的,扇形背斜的东、西两侧,特别是西侧挤压特征非常明显,挤压带岩层揉皱加剧,挤薄拉长,尖棱角状褶皱极其发育。
(2)马家山—耙子山倒转背斜
位于马家山与耙子山之间。距离耙子山小向斜东南约150米处见到该次级倒转褶皱的转折端,其由三叠系和龙山组(T1h)灰岩组成,产状236゜∠48゜。背斜两翼产状:东翼209゜∠85゜(倒转)、西翼254゜∠45゜(正常)。
耙子山倒转背斜
根据区域应力分析,该扇形背斜的形成是在印支期—燕山期,先(近)南北向,后(近)东西向挤压并改造而造成的,扇形背斜的东、西两侧,特别是西侧挤压特征非常明显,挤压带
岩层揉皱加剧,挤薄拉长,尖棱角状褶皱极其发育。
3.马家山西北坡平卧褶曲
马家山西北坡疑似平卧褶曲,地层为殷坑组,灰绿色泥岩夹灰白色薄层灰岩。由于岩性软弱,在构造应力场挤压应力及重力作用下,岩层发生褶曲变形.巢湖地质实习报告
三、断层的描述
本区在近EW向挤压剪切构造应力作用下,多期构造运动致使不同性质的断裂配套发育,断层走向有NWW和NNE两个方向。按整体构造体系可大致分为挤压性质的逆冲性质断层和拉张性质的正断层。NNE向的断层规模相对较大,多为纵向逆断层。NWW向的断层数量多,但规模较小多为横向正断层。
1.狮子口平移断层
断层走向约130o,北东盘为坟头组上段,灰黄色粉砂质泥岩;南西盘为五通组下部砾岩段,地层对顶明显。北东盘坟头组与五通组界线向南东方向侧移约120m,表明该断层为右行平移断层。
2.狮子崖断层
位于麒麟山与凤凰山交界冲沟处,因该地剥蚀残留断裂带形貌似狮子,故称狮子崖。
狮子口逆断层 断层角砾岩
断面产状:335o∠53o,断面形态呈弧形。下盘(南东盘)为肉红色厚层状中粗粒状石英砂岩,破劈理构造发育;上盘(北西盘)为肉红色石英砾岩,巢湖地质实习报告
又含有角砾岩,为破碎带表现。根据劈理的锐角方向指示断层本盘的运动方向,可判断此断层为逆冲断层。
3.马家山平移断层
位于马家山和耙子山中间采石坑处。
断层走向约120o,北西盘为和龙山上段,肉红色灰岩夹钙质泥岩;南东盘为和龙山组下部灰岩段,地层对顶明显。北西盘和龙山组中间红色灰岩向南东方向侧移约15m,表明该断层为左行平移断层。
4.耙子山东部逆掩断层
耙子山地层上部为和龙山组,下部为黄绿色钙质泥岩夹灰白色薄层泥晶灰岩和殷坑组顶部灰白色中厚层状泥晶灰岩, 产状为:233o∠45o;山体下部为殷坑组黄绿色、深灰色钙质泥岩夹灰白色薄层泥晶灰岩,地层产状:305o∠73o。上下部产状差异明显,推测有断层存在,可能为一逆掩断层.5.平顶山水平断层
平顶山左行平移断层:位于平顶山西南边,隶属于平顶山向斜核部。断层呈NW-SE方向延伸分布,多被第四系覆盖,产状不清。判断依据是地层走向,因为简易公路两侧岩层根据走向延伸不连续,具有NW向左行平移断层错动特征,因此推测存在一个NW-SE方向左行平移断层。该断层从平顶山西南坡向北西延伸,影响范围涉及平顶山向斜西翼的三叠系、二叠系、石炭系、上泥盆统乃至中-下志留统。
6.凤凰山断层:凤凰山南东翼逆断层,该处断层规模较小,较为完整,非常适合了解断层构造的成理及特征。断层带宽约2m,岩石破碎,成分杂乱,含砾岩颗粒磨圆度差。产状120∠37.5°下盘岩石属五通组。
巢湖地质实习报告
7.节 理
本区节理极为发育,大多数发育在泥盆系五通组(D3w)石英砂岩中。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区域性“x”节理,在泥盆系五通组(D3w)石英砂岩中最常见,将石英砂岩切成许多极为规则的平行四边形块体。另一种是与断层伴生的各种节理,多相互平行,密集排列。另外,还有追踪张节理和节理尾端变化的羽裂、节理叉、菱形节环和折尾等。其次,本区节理还发育在志留系(S)、石炭系(C)、二叠系(P)、三叠系(T)、侏罗系(J1+2)及岩浆侵入体中。发育在灰岩中的节理大都被方解石脉充填。
四、构造应力分析
巢北地区褶皱和断裂的形成和演化经历了印支和燕山两期构造运动。印支运动形成了巢北褶皱和一些断层。燕山运动对其进行了改造,使巢北褶皱向南西倾伏,凤凰山背斜南部转折端向东偏转,平顶山向斜内部产生了次级褶皱,并形成了众多的横向正断层和马鞍山断层等。印支运动为NW—se向挤压,应力由NW向se推挤,使平顶山向斜两翼发生倒转,此应力来源于郯庐断裂的左旋平移运动。燕山运动的构造应力场早期为近Sn向拉张,晚期为近Sn向挤压,分别来源于郯庐断裂在侏罗纪的左旋平移和白垩纪右旋平移。
第三节 岩浆岩
巢北地区岩浆岩不发育,仅发现4个小岩体,分布7410厂—王乔洞一线,严格受NW向正断层控制。单个岩体规模较小,主要由浅成—超浅成花岗斑岩、花岗闪长斑岩小岩株组成。围岩接触带可见较薄的烘烤退化现象或角岩化带。此外本区见有两条岩脉:云斜煌斑岩及闪长玢岩脉,沿断裂70—250度方向延伸。
狮子口岩体为黑云母花岗斑岩,位于狮子口北西约1500米处,出露在
巢湖地质实习报告
凤凰山背斜的核部,地表呈椭圆形,沿南东—北西方向展布,面积约400平方米,侵入于高家边组灰黄绿色粉砂质泥岩中。
第四节 有益矿产
一、矿产资源:
巢北地区环境优越、交通便利,矿产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同时带来对大自然的较大破坏,矿产资源形成与沉积作用相关,主要矿产为石灰岩、白云岩、砂岩、粘土、磷矿、劣质煤及铁矿等,成为本区水泥、耐火制品、化工玻璃的主要原料。
1.石灰石与白云石矿
区内石灰石矿发育好、分布广、矿层多、厚度大,主要岩层为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用于水泥制品、化工原料、建筑石料、冶金辅助原料等。已开发的矿床有:(1)马脊山化工石灰石矿床,位于俞府大村向斜东翼,矿层属于石炭系和州组微晶灰岩,厚7.6米;黄龙组微晶灰岩,厚22.4;船山组微晶灰岩、球状灰岩,厚7.69米;二叠系栖霞组臭灰岩段,厚54.3米。(2)青苔山水泥石灰石矿床,位于平顶山向斜东南翼,由石炭系和州组、黄龙组、船山组及二叠系栖霞组微晶灰岩构成,总厚度约200米,Ca含量54%左右。(3)马脊山水泥厂石灰石矿床,位于马家山平顶山向斜西翼,开采的矿石为二叠系、三叠系石灰岩、瘤状灰岩、泥灰岩,Ca含量达31.51—54.1%,矿层分布稳定,总厚约60米。
2.耐火粘土和陶用粘土
本区粘土层较多,分布广可,主要含矿层有上泥盆统五通组、下石炭统高骊山组及下二叠孤峰组上部。其中五通组粘土岩矿层稳定、质量较好,产出九层,厚度变化不大。褐黑色粘土岩厚6.72米,另一层为褐黑色、灰白色粘土岩厚3.56米。一般厚1—3米,矿石主要由高岭土、伊利石,其次少量石英及微量褐铁矿等。耐火度1650—1710摄食度,可素指数13—17,按成分和工艺性能可作为三级耐火粘土和陶瓷原料。
3.铁矿
以沉积铁矿为主,跌加有热液型。赋存层位有上泥盆统五通组和下石炭统高骊山组。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脉状,其中炬嶂山铁矿具一定规模,巢湖地质实习报告
产于俞府大村向斜东南翼五通组。矿层厚0.8—1.2米,沿地层走向延伸1500米。顶板为粘土岩,中—低矿石品位。较富的铁矿石中可见受构造控制的赤铁矿脉。
4.磷矿
区内磷矿有三处:大尖山、曹家山和炬嶂山,均为沉积型。含矿地层为下二叠统孤峰组底部,赋存于砂泥质硅质岩建造中。矿体稳定呈层状、似层状产出,厚0.8—1.8米。矿石类型有含磷泥岩型和结核状磷块岩。因规模小,一般为民采,无工业价值。
5.煤矿
区内及外围含煤岩系有上泥盆统五通组、下二叠系栖霞组、上二叠系龙潭组及下侏罗统磨山组,有工业价值的煤矿产于龙潭组下段。煤层呈扁豆状,平均厚0.5米,局部达7.5,顶底板均为炭质页岩。煤层中含有机炭41.7—90.2%,粘土质4.2—55.2%,硫化物0.4—5.4%,二氧化硅0.2—1.6%。
二、旅游地理资源
实习区所在巢湖市坐落巢湖东北,市区依山傍水、湖光山色,可谓“孤城三面水,落日万重山”。山山水水、胜地美景,旅游景点多。
1.巢湖秋月为巢湖市十景之一,巢湖面积820平方千米,蜿蜒曲折的湖岸线周长150多千米,因形貌状似鸟巢而得名,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长湖三百里,四望豁江天”有湖天第一胜地之美称。
2.王乔仙洞位于实习区维尼纶厂西侧、紫薇山下,为石灰岩溶洞,属古地下水暗河残留,洞长40余米,宽4米,高5~7米。后人在洞内两壁摩崖石刻大小佛像520多尊,以及狮想麒麟灵兽,是安徽省唯一石窟选像遗址。
3.汤麓温泉一湖之外,又有一泉,“汤麓温泉”名列十景之一。巢湖市有半阳山,山有汤池,故名半汤;或其山有冷、热二泉,时分时合,炎凉各半,因名半汤。有大小泉眼四十余处,温泉产于由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组成的半汤复背斜中,受两组断裂构造控制,水温56—59摄食度,昼夜出水三千多吨,属硫酸钙镁型水质,展布面积约12500平方米。现已建成多所疗养院。
4.紫薇仙洞位于巢湖市北郊具特色鲜明的地下河型溶洞,全长1500米。洞体宏伟,景观奇特,以雄、奇、险、幽著称,为江北第一大洞。紫薇洞发育
巢湖地质实习报告
在二叠系栖霞组黑色灰岩中,因岩层走向近南北,倾角陡立,而沿岩层层面发育紫薇洞。溶洞两壁上多留下多层溶蚀痕,洞底相对平坦,其下仍有多层地下暗河发育。
第三章 地质发展史
可将实习区地质发展史分为如下下五个阶段:
一、震旦纪阶段
继晋宁运动之后,扬子地块从震旦纪开始发育稳定的盖层沉积。在上扬子区,震旦纪沉积记录可以长江三峡地区震旦系为代表。包括莲沱组陆源碎屑岩、南沱组冰碛岩、陡山沱组和灯影组的台地一陆棚相碳酸盐岩及细碎屑岩。实习区所在的下扬子区,震旦纪只有晚期灯影组的局限台地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和硅质岩沉积。震旦纪末,扬子区总体又抬升,形成了与寒武系之间的区域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
二、早古生代阶段
继震旦纪末的短暂抬升之后,扬子地块发生强烈的沉降作用,引起广泛的海浸。在早古生代早中期发育了寒武一奥陶系的海侵沉积序列,但在早寒武世晚期和奥陶纪晚期分别有过短暂的抬升,形成了相应层位的平行不整合接触,其余各组地层之间为整合接触。在早古生代晚期发育了志留系的海退沉积序列,这主要是受加里东运动,即我国的广西运动的影响。作为广西运动的前奏,扬子地块从志留纪初即开始抬升并发生海退,扬子地块内部志留纪的水体逐渐变浅,沉积范围变小,使志留系主要由广海陆棚相细碎屑岩组成。由此表明,广西运动从其酝酿阶段就开始对扬子地块区的沉积环境造成了显著的影响,到志留纪末,广西运动使华南加里东造山带形成,也造成了晚志留世地层的普遍缺失。
实习区早古生代阶段的地质演化与整个扬子地块的演化基本一致。因受后期构造的改造,大部分地层未见出露,仅见到下志留统高家边组和中志留统坟头组。两者之间为整合接触,与下伏地层为断层接触,与上覆地层泥盆系五通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三、晚古生代至三叠纪阶段
扬子地块从晚泥盆世又一次开始大规模的海侵。这次的大海侵旋回包括了
巢湖地质实习报告
多个次级海进~海退过程,海水进退的频繁交替,形成了多个层位存在的短暂沉积间断。
位于下扬子区的巢湖实习区,在经历了晚志留世一中泥盆世的隆起剥蚀之后,在晚泥盆世发育了一套以石英砂岩为主的河流一滨海相碎屑岩沉积,被称为五通组(D3w),属于海侵初期在本区的反映。从石炭纪开始,本区发育了石炭系~二叠系以开阔台地碳酸盐岩和陆棚相碳酸盐岩一硅质岩为主的沉积建造,反映其海侵作用的规模逐渐扩大,晚二叠世晚期发育了较深水环境下的低速沉积。三叠纪一开始,基本继承了晚古生代的沉积环境,整个下中三叠统是一套海退序列的泥钙质型陆棚浅海较深水相~滨海潮坪相含泥质碳酸盐岩沉积。
晚三叠世,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碰撞,形成了大别一苏鲁造山带。这次造山运动被称之为印支运动的南象幕,对实习区的沉积环境和地质构造也产生了显著的影响,表现在本区中三叠统马鞍山组明显海退序列的蒸发台地相蒸发岩沉积建造。中三叠世之后,本区全面抬升为陆地。受印支运动(南象幕)强烈的南北向挤压应力作用,还使本区前侏罗纪地层发生强烈的褶皱和断裂活动,形成一系列紧闭的线性褶皱,奠定了巢湖地区现今地质构造的基本轮廓。
四、侏罗~白垩纪阶段
印支运动之后,整个中国东部地区在侏罗~白垩纪期间地质演化主要受控于库拉~太平洋板块向亚洲板块的俯冲活动,使中国东部地区的地质构造背景变成一个新的大陆边缘活动带。造成该区沉积环境的不均匀性加强,河流湖泊相地层的层序残缺不全,地层分布范围局限,地层之间的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频繁出现,岩浆活动强烈。侏罗纪,由于库拉~太平洋板块向亚洲大陆之下俯冲,中国东部成为弧后伸展背景,在下扬子坳陷区发育了零星的侏罗系沉积。在巢湖实习基地北部地区发育有下部磨山组河流沼泽相含煤碎屑岩沉积和上部罗岭组的河流相细碎屑岩沉积。在卧牛山一带可见到上侏罗统毛坦厂组分布,主要由粗安质火山角砾岩夹凝灰质岩屑细砂岩和粉砂岩组成。另外,在实习区出露的狮子口花岗斑岩和王乔洞花岗斑岩也是晚侏罗世的产物,反映该区晚侏罗世的火山、岩浆活动比较强烈。
五、新生代阶段
新生代以来,中国东部的地壳活动基本继承了中生代的特点,主要受控于
巢湖地质实习报告
太平洋板块向西的俯冲作用,以差异升降和断裂活动为主要特点。白垩纪以后,下扬子区地壳缓慢上升,仅局部可见零星分布的第三系双塔寺组沉积和较广的第四系沉积。
第四系沉积在巢湖实习区覆盖了一定的面积,沉积类型较多:山区有坡积物和倒石堆,由含砾石或砾块及含砂砾粘土组成,可达3-4m厚;河谷中有河床冲积物,由砾石或含砾粘土、粘土呈层状排列;巢湖湖滨有河流-湖泊沉积物,以含砂或砾石亚粘土、亚砂土、亚粘土等组成;碳酸盐岩区可有少量洞穴堆积。
第四章
具体实习路线
一、集体实习阶段:
2013—10—15 星期二 天气:阴
路线一:铸造厂—7410工厂—狮子口—水库—甘露寺—7410工厂—铸造厂
1、路线位置
路线起于碾盘山东侧、狮子口-柘皋公路的分水岭处,当地称之为小乌岭,沿公路向东南方向观察至狮子口沟口处,路线全长约3500m。
2、观察内容
a.主要观察志留系高家边组(S1g)和坟头组(S2f)、上泥盆统五通组(D3w)岩性特征,重点是对细粒碎屑岩(泥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和细粒砂岩等)的识别,探讨各种交错层理及球形风化等沉积构造对沉积环境的反映。
b.观察坟头组和高家边组的接触关系及划分标志。
3、观察点及内容
No.1:碾盘山东侧(位于消纳厂南150m公路点)
高家边组:上部:未见 中部:黄绿色页岩下部:灰黑色页岩
产状:130°∠14°
可观测到高角度正断层,图(1).岩层层理明显,形成于稳定的静水还原条件。
断层形成原因:本地层位于扬子板块北东角与华北板块旋转挤压形成。
巢湖地质实习报告
图(1)S1g断层
No.2:水库向上500m(主要观察下志留统高家边组和中志留统坟头组岩层分界线地质特征)坟头组与高家边组边界.图(2)
地层:坟头组可见泥质粉砂岩高家边组可见黄绿色页岩 产状:210°∠76°
特殊现象:球形风化,其形成原因是风化时的温度差异导致。图(3)
交错层理,又称楔形层理。产状:206°∠57°.图(4)
图(2)S1g和S2f分界 图(3)S1g球形风化
图(4)楔形层理 图(5)坟头组“S”型构造
楔形构造成因:1.异向流动的水力条件;2.单向水流。
巢湖地质实习报告
No.3:五通组底部
岩性:底砾岩,硅质胶结含少量黑色燧石,红、白色石英砂岩,少量岩屑。图(7)
上段可见石英砂岩。产状:145°∠45°
图(6)底砾岩
No.4 7410工厂大门南50米处可见大型的右行平移断层。图(7)
图(7)
2013—10—16 星期三 天气:晴
路线二:巢铸厂——105省道南距加油站500m——马家山——靶子山——巢铸厂
一.路线位置:沿105省道南加油站向前500m处,区内马家山,路线全长约1500m。二.观测内容:
大隆组P2d:硅质页岩、泥岩夹灰质白云质泥岩、泥质粉砂岩。
殷坑组T1y:黄绿色、灰绿色页岩、泥岩夹泥灰岩。
巢湖地质实习报告
和龙山组T1h:薄层灰岩夹黄绿色薄层泥质灰岩、肉红色灰岩、瘤状灰岩。
南陵湖组T1n:上段薄层灰岩夹炭质页岩,下段厚层灰岩、中薄层瘤状灰岩夹钙质泥岩。
东马鞍山组T2d:灰质白云岩、膏溶角砾岩。
三.构造:地层倒转、大波痕、“X”型节理、大型“S”型褶皱
四.矿产:马家山石灰石矿床是优质的水泥原材料,可开采的矿物有石灰岩、瘤状灰岩、泥灰岩。No.1 马家山采石场 现象:地层倒转.图(8)
W地层倒转T2dT1nT1hP2dT1y
图(8)
图(9)No.2 “S”型褶皱
形成原因:由于受到强烈的挤压应力使岩层弯曲,从而形成“S”型褶皱。No.3 殷坑组和大隆组分界处
观测内容:上部为黄绿色页岩的殷坑组;下部为大隆组的炭质页岩含少量泥灰岩;分界线处有明显的坚硬灰岩 图(9)
No.4 造砖厂附近
观测内容:在该地区可观测到一套三叠时期的岩性组合。由T1n、T1h、T1y组成依次向下从新到老。图(10)
巢湖地质实习报告
图(10)
No.5 靶子山和马家山交界处
观测内容:可观测一套地层剖面依次为T1y、T1h、T2n的岩层
马家山T1y~T1n剖面图
305°71°305°77°T1yT1hT1n305°78° 页岩泥灰岩白云质灰岩灰岩瘤状灰岩
图(11)
No.6 靶子山波痕构造
观测内容:此地波痕为海进序列,岩性为典型的似瘤状灰岩。产状:2200∠400
图(12)
No.7 马家山东南坡
观测内容:大型“X”型剪节理,产状近直立,由此可推测其为第一期挤压使
巢湖地质实习报告
岩层直立,第二期挤压使岩层发生破裂形成“X”型剪节理。
图(13)
No.8 东马鞍山组
观测内容:东马鞍山组的主要成分,白云岩、膏溶角砾岩。
形成原因:海侵作用导致海水中的Mg进入CaCO3中,海退后矿物结晶形成石膏。
图(15)
2013—10—17
星期四
天气:阴
路线一:铸造厂—凤凰山—鹅头崖—凤凰山麒麟山交界—铸造厂
1、路线位置
路线位于麒麟山与凤凰山交界的冲沟内,起于鹅头崖断层,终点至巢铸水泥厂北围墙。路线全长约1500m。
2、实习内容
a.主要观察鹅头崖断层特征,断层识别标志,判断依据;
b.观察上泥盆统五通组(D3w)、石炭系金陵组(C1j)、高骊山组(C1g)、和州组(C1h)、黄龙组(C2h)、船山组(C3c)及下二叠统栖霞组(P1q)岩性特征、生物群和接触关系;
c.讨论和州组炉渣状灰岩的形成环境;
巢湖地质实习报告
3、观察点及内容 No.1:鹅头崖 主要观察:
产状:上盘145゜∠45゜ 下盘345゜∠61゜
点上出露五通组灰白色-红褐色石英砂岩、砾岩,上盘为底砾岩,砾岩定向排列,分选差,磨圆度较好,有沉积韵律层、斜层理,下盘为砂岩,含有铁质结核,沉积环境为海相沉积环境。该点五通组地层被一北东走向的高角度逆冲
断层破毁,断面产状约345°∠61°,断层角砾岩清楚,断层下盘石英砂岩中破劈理和平行断面的构造擦痕发育,根据断裂面下盘节理产状(120°∠40°-135°∠51°),指示断层面上盘上升,下盘下降的位移方向,可确定该断裂为逆冲断层性质。
No.2:位于No.1点南东的凤凰山脚下
主要观察:
产状: 金陵组:120°∠53°
点北西出露上泥盆统五通组褐红色石英砂岩,上部为灰黑色-棕灰色耐火粘土,褐铁矿呈透镜状或似层状;杂色薄层粉砂岩-粉砂质泥岩与中厚-中薄层石
英细砂岩呈韵律性互层;点南东出露下石炭统金陵组细砂岩,青灰色-黑色生物碎屑灰岩,含腕足、珊瑚等类生物化石,由五通组到金陵组的砂岩的粒度越来越细。上泥盆统五通组和下石炭统金陵组岩层接触界线清晰,产状一致,但岩相不连续,推测其有地层缺失,确定两者为平行不整合接触。两组之间的岩性在岩性、颜色、生物化石等方面存在差异。
No.3:位于No.2点南东凤凰山山脚
主要观察:
产状: 高骊山组:125°∠ 50°
巢湖地质实习报告
点北西出露下石炭统金陵组青灰色-黑色生物碎屑灰岩,底部发育很薄的褐黄色的铁质粉砂岩,含腕足类、珊瑚类等化石;点南东出露高骊山组紫色、绿色、黄等色页岩,以紫色页岩为主,褐铁矿化细粒石英砂岩,上部为细砂岩,具有陆相-海陆交互相沉积特征。由下石炭统金陵组和高骊山组岩层接触界线清晰,产状基本一致,岩相变化明显,金陵组为灰岩地层,高骊山组为以页岩为主的地层,推测其为平行不整合接触。
No.4:位于No.3点南东方向,凤凰山山脚 主要观察:
产状: 和州组:130°∠56°
点北西出露下石炭统高骊山组褐铁矿化细粒石英砂岩。点南东出露和州组深灰-灰黑色中薄至厚层生物碎屑白云质灰岩与泥页岩互层,上部见肉红色中厚层微晶生物碎屑灰岩与钙质泥岩,顶部为灰白色炉渣状灰岩(白云质微晶灰岩与灰黄色钙质泥岩受风化结果)。下石炭统高骊山组与和州组岩层大体产状一致,岩性过渡,为平行不整合接触。高骊山组顶部为砂岩,和州组底部为灰岩。
和州组沉积旋回韵律
巢湖地质实习报告
No.5:位于No.4点南东方向,凤凰山山脚
主要观察:
产状: 黄龙组:120°∠53°
点北西出露下石炭统和州组灰白色炉渣状灰岩,为中、下石炭统划分的标志层岩性,厚-中薄层灰岩呈沉积韵律性互层,沉积环境为开阔地台相沉积,层面上存在“X”共轭剪节理。点南东出露上石炭统黄龙组肉红色中厚至厚层生物碎屑泥晶与微晶灰岩,含丰富的腕足、珊瑚、蜓类等生物化石;和州组与黄龙组岩层产状基本一致,两者之间有过明显的抬升,推测其为平行不整合接触。两组之间以和州组最顶部的炉渣状灰岩作为分层标志。No.6:位于No.5点南东方向,凤凰山山脚 产状: 船山组:130°∠55°
主要观察:点北西出露上石炭统黄龙组肉红色中厚至厚层生物碎屑泥晶与微晶
灰岩,点南东出露上石炭统船山组黑色厚层微晶灰岩,含丰富的腕足、珊瑚、蜓类等生物化石,含煤线。上石炭统黄龙组与上石炭统船山组岩层接触界线清晰,产状基本一致,其间有地层间断,为平行不整合接触。
No.7:位于No.6点南东方向,凤凰山山脚
巢湖地质实习报告
主要观察:
产状: 栖霞组:125°∠45°
点北西出露上石炭统船山组黑色厚层微晶灰岩,含丰富的腕足、珊瑚和蜓类生物化石,含煤线;点南东出露下二叠统栖霞组劣质煤,深灰-灰黑色厚层含沥青质臭灰岩及含生物碎屑泥灰岩。上石炭统船山组与下二叠统栖霞组岩层接触界线清晰,产状基本一致,岩相变化大,有明显地层缺失,以栖霞组底部灰黑色碳质页岩作为与下伏地层船山组的分层标志(栖霞组的灰岩有臭味,也可以作为两者的分层标志),定其为平行不整合接触。
2013—10—18 星期五 天气:多云
路线三:铸造厂—沿105省道—姚家山—平顶山—铸造厂
1、路线位置
路线位于凤凰山西南坡采石厂至平顶山西南侧,路线全长约1500m。
2、实习内容
a.主要观察从和州组到栖霞组的倒转地层,上老下新;
b.主要观察平顶山向斜核部地层分布和产状特征;
c.下二叠统栖霞组、孤峰组,上二叠统龙潭组、大隆组,下三叠统殷坑组、和龙山组和南陵湖组的岩石特征、生物群种类及其接触关系;认识下三叠统“金钉子”的意义。
d.讨论燧石结核的形成原因
3、观察点和观察内容
No.1:位于凤凰山西南坡采石厂
巢湖地质实习报告
主要观察: 产状:310°∠60°
点上出露的是从和州组到栖霞组的倒转地层 和州组:主要为青灰色炉渣状灰岩;
黄龙组:灰色、肉红色白云质灰岩,含有生物碎屑灰岩; 船山组:黑色中厚层微晶灰岩,含生物碎屑;
栖霞组,岩性由老到新依次为劣质煤线,经风化后成黄色泥岩;灰黑色中-薄层含沥青质臭灰岩;含大量黑色燧石团块的深灰色生物碎屑灰岩,共轭节理
发育(节理产状115°∠45°和295°∠55°);灰白色白云质灰岩;含丰富的生物化石,如海百合茎、珊瑚、蜓等,各组之间岩层接触界线清晰,产状基本一致,产状约280°∠60°,岩相变化大,地层有缺失,确定其为平行不整合接触。
No.2:位于No.1点北西方向的简易公路东南边 主要观察:
产状: 栖霞组:290°∠51°
点南东出露下二叠统栖霞组灰白色白云质灰岩,点北西出露孤峰组黑色薄层硅质岩夹黄色薄层泥页岩。下二叠统栖霞组与孤峰组岩层产状基本一致,接触界面有起伏不平,为平行不整合接触。栖霞组含硅质层,灰岩/硅质岩互层,成层燧石结核。
No.3:位于No.2点北西方向,平顶山西南坡脚,简易公路西北边。主要观察:
产状: 孤峰组:307°∠25°
点南东出露下二叠统孤峰组黑色硅质岩夹黄色薄层泥页岩,点上多为第四系植被和公路覆盖以及被风化;点北西出露上二叠统龙潭组灰黄-青灰色中厚层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及含砾砂岩,夹黑色薄层泥岩。下二叠统孤峰组与上二叠统龙潭组岩层接触界线清晰,产状基本一致,其间岩相变化大,有明显的沉积间断,巢湖地质实习报告
为平行不整合接触。以孤峰组顶部的硅质岩作为孤峰组与龙潭组的分层标志。
此地软弱岩层中大量的磷质结核,长期大量生物堆积结晶和物源补给,上部生物遗体堆积,界限为顶部石灰岩。
No.4:位于No.3点北西方向 主要观察:
产状:龙潭组:305°∠29°。
点南东出露上二叠统龙潭组灰黄-青灰色中厚层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及含砾砂岩;点北西出露上二叠统大隆组灰黑色薄层硅质岩、含炭硅质岩夹紫色页岩、炭质页岩,含丰富的菊石类化石,二叠统龙潭组与大隆组岩层产状基本一致,接触界线有岩性过渡特征,推测其为整合接触;龙潭组顶部灰色压煤灰岩与大隆组底部的黑色硅质岩直接接触,作为两者的分层标志
No.5:位于No.4点北西方向
主要观察:产状:大隆组:315゜∠45゜
点南东出露上二叠统大隆组灰黑色薄层硅质岩夹紫色页岩和炭质页岩,点北西出露下三叠统殷坑组土黄色泥岩,含粉砂质泥岩,夹薄层泥灰岩、含钙质结核或似瘤状灰岩;大隆组与殷坑组岩层产状基本一致,接触界线过渡,两者为整合接触。殷坑组内部有一逆断层,根据断层两盘运移方向确定为逆断层。No.6:位于No.5点北西方向,平顶山南坡。主要观察:
巢湖地质实习报告
产状: 殷坑组:310°∠35°
点南东出露下三叠统殷坑组土黄色含粉砂质泥岩,夹薄层泥灰岩与含钙质结
核或似瘤状灰岩;点北西出露下三叠统和龙山组灰色薄层灰岩夹黄绿色薄层似瘤状泥质灰岩及泥岩,下三叠统殷坑组与和龙山组岩层产状基本一致,接触界线过渡,为整合接触。
No.7:位于No.6点北西方向,平顶山南坡 主要观察:
产状:和龙山组:313°∠65°
点南东出露和龙山组灰色薄层灰岩夹黄绿色薄层似瘤状泥质灰岩及泥岩;点
北西出露南陵湖组,由深灰色中厚层灰岩夹紫红、灰绿色瘤状灰岩及钙质页岩组成,以厚层灰岩为主。和龙山组与南陵湖组岩层产状基本一致,岩性渐变过渡,为整合接触关系。以第一个出现的中厚层灰岩作为两者分层标志。
2013-10-19 星期六 天气:晴
路线E:基地—紫薇洞—王乔洞—基地
紫薇洞位于巢城北郊,又称双井洞,因洞有大小两个天然井状出口而得名。总长3000米,主洞长达1500多米,是典型的地下河型洞穴,洞穴呈廓道状,以雄、奇、险、幽见长,融自然、人文景观于一体,为“江北第一大洞”。紫薇洞10大洞天,36主景,72辅景,先陆路游览,后水路荡舟。
最妙的要数洞内的“四绝”、“三奇”景观。“四绝”为天沟、天板、天漕,玉螺账,石鹅管和天外飞瀑。“三绝”为铁索寒桥、双井开天、地下长河。此外,“龙潭听涛”、“群猴朝圣”、“洞中大龙湫”、“九龙壁”、“石葡萄”、“石褶裙”、“石针”、“石笋”、“葫芦寿星”、“猴子捞月亮”、“八戒照镜子”等景点,以及王乔
巢湖地质实习报告
炼丹留下的胜迹,惟妙惟肖,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
紫薇洞与一般溶洞不同,紫薇洞是由于常年受地下河的冲刷而形成的廊道式溶洞,水源可能是在洞形成时来自四面八方,既有地表水也有地下水。紫薇洞旁边还有个王乔洞时安徽省唯一的一座摩崖石窟,里面所有的雕像除了一个稍微大点的有头以外,其他的都没有头。
二.室内绘图阶段:
马家山信手剖面图
马家山电子版剖面图
巢湖地质实习报告
凤凰山信手剖面图
凤凰山电子版剖面图
巢湖地质实习报告
巢湖市西北部区域地质图
第五章 编后语
通过这次野外实习,使我们巩固、充实《普通地质学》、《构造地质学》、《矿物岩石学.》、《古生物地层学》、《测量学》、《水文地质学》等基础地质学的理论教学内容,加深对课程相关内容的理解,学会典型地质现象的观察、描述、综合分析的基本方法;培养了我们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以及团结互助、吃苦耐劳的精神。
本次实习利弊皆有,但总体来讲,利大于弊。其中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3点: 1.师生之比的数值太小;
2.实习占用了大量的上课时间;
3.我们野外时间太紧凑,基本出于不够用状态,好多方面测的太过于匆忙,而且比较累
利远大于弊:实习期间天空一直晴朗,温度适宜。各方面都非常顺利,良好的条件是成功的必要因素。
通过实习我们掌握了一下几点内容;1.掌握了实习区内地层层序、岩性岩相、厚度、标志层、接触关系以及地质体的变化规律,对测区内的地层层序的沉积环境变迁、古生物演化、构造形态组合及变动历史作综合分析和研究。
2.掌握了实习区内各类岩石、古生物化石的野外观察、鉴定、描述和命名方法。
3.掌握了各种野外地质现象(如地层接触关系、褶皱构造、断裂构造、典型沉积特征、各种地质作用现象等)观察、描述、记录和分析的方法。
4.掌握了实测地质剖面和野外地质填图的步骤、方法和要求。
巢湖地质实习报告
5.掌握了编制地形地质图、地质剖面图、综合地层柱状图等主要地质图件的方法、格式和要求。
6.学会了在地质观察、编图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掌握地质报告编写的要求和方法。
但是在实习中遇到了一些特殊现象: 1.探讨燧石结核的形成原因
燧石结核是二叠纪栖霞组的重要识别特征之一,其成因具重要的古地理、古海洋意义.通过对巢湖地区栖霞组燧石结核的岩石矿物学研究分析,确定了栖霞组燧石结核的矿物组成和成岩作用序列.研究区燧石结核主要由微石英、粗晶石英组成,并含少量白云石、方解石及生物碎屑.其中,微石英、白云石形成于早期成岩作用,方解石晶粒形成于晚期成岩作用,粗晶石英的形成则具有多期性.结合栖霞组菊花状天青石和海泡石成因研究结果,认为组成栖霞组燧石结核的硅质来源与当时全球硅质生物的繁盛有关.燧石结核内玉髓和白云石形成环境条件及形成时间的确定,为建立更加合理的燧石结核成因模式和白云岩化模式提供了重要资料,同时也对深入探讨本区二叠纪层状硅质岩的成因具启发意义.2.“X”剪节理受怎样的挤压应力作用形成
剪节理是由剪应力产生的破裂面,剪节理和破劈理是有差异的,它们的区别只是发育密集程度和平行排列程度不同,当其间隔在毫米和厘米范围内时为破劈理,而当其间隔超过数厘米时就是剪节理
太平洋板块和欧亚板块挤压(燕山期)运动,使得大块石灰岩形成破裂面,或许并非是单纯的剪应力,可能是因为板块运动导致石灰岩受力点向上隆起,内部发生破碎,从而表现出“X”型破碎。
3.和州组炉渣状灰岩的形成原因:巢湖石炭纪和州组地层发育齐全,沉积环境多样。沉积物堆积初期,生物活动破坏了松散的沉积层,留下了大量的活动遗迹,形成了潜穴构造;沉积物固结过程中,潜穴孔内被泥灰质及生物碎屑充填。随着海平面下降,地层暴露在海平面以上,在风化作用下,灰岩中的泥质被风化剥蚀,和州组灰岩便形成“炉渣状”。
4.姚家山地层出现倒转和金陵组未出露的原因:由于受到“两向一背”的影响,姚家山南端受严重的挤压应力发生局部地层倒转,在倒转过程中,也伴随着断层,使得五通组和高骊山组向中间挤压导致金陵灰岩消失,未见出露,消失端可能在山的内部。
5.膏溶角砾岩的成因:属岩溶角砾岩的一种。夹有蒸发岩的碳酸盐岩,经岩溶作用产生的混合角砾岩。由于石膏遇水极易溶蚀成洞穴,引起顶板岩石的压裂塌落,其塌落的岩石角砾与残留的石膏混合胶结成角砾岩。另外,夹层如果是硬石膏,其在转化成石膏时,体积膨胀,也可使顶板岩石压裂崩塌形成膏溶角砾岩。在其形成过程中,除上述静压力外,地质构造应力也是重要的。这种角砾岩具顶板界面模糊和成层状分布的特征。其角砾砾径相差悬殊,以川东三叠系嘉陵江灰岩中所夹的膏溶角砾岩最为典型。
此次实习中也暴露了自身的不足,比如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学过的知识没有及时复习致使运用不到实际中去,其中尤其体现在对岩性的辨别描述不够清晰和组间划分不够果断。动手能力不足,尤其在画信手剖面的时候尤为突出,以及在平顶山向斜部分,两翼岩层的产状的测量比较困难;对应该掌握的计算机软件也不了解。暴露的这些问题将成为我们以后学习的动力,指明了我们短期的
巢湖地质实习报告
目标。实习是结束了,但是实习期间所学到的知识、获得的经验以及磨练的毅力都将一直跟随着我们,影响着我们;锻炼我们吃苦耐劳的精神,证明了困难面前,我可以!
在这次实习中,我们是五个人为一个小组,实习期间,我们团队成员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了合理的分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顺利的完成了前期的工作,为实习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基础。整个实习过程中大家发挥团结合作,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精神,各尽其能,通力配合,全心全意的完成好自己的任务,不能解决的问题及时寻求老师的帮助。不仅锻炼了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而且还增进同老师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