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以奖代补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以奖代补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来源:本站 | 作者:原创 | 日期:2011年12月14日 | 浏览109 次] 字体:[大 中 小]
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促进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更好地落实中央和自治区促进就业各项方针政策,确保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并鼓励各地进一步抓好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根据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意见》(新党发[2008]4号)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当前农民工工作通知>的通知》(新政办发[2009]32号),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以奖代补资金奖励对象为成功实现农村劳动力有组织转移就业的各级基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就业服务机构、劳务派遣机构和劳务输出经纪人等机构和个人(以下简称“劳务输出机构”)。第三条奖励补助资金主要用于从事劳务输出工作的劳务输出机构在劳务输出过程中所发生的相关费用支出。第四条奖励补助资金申报、审核及资金分配坚持公开、公正、公平、透明的原则。
第五条坚持实现农民实际增收,成功转移就业人数与奖励补助资金相挂钩的原则。
第二章奖励条件和标准
第六条奖励条件:符合以下三个条件的劳务输出机构可给予奖励:
劳务输出机构实现农业富余劳动力成功转移到本县(市)以外县(市)和疆内其他地州市(含兵团和团场)、内地、国外就业并从事合法职业的。
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后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其中:一个月以上6个月以内无法签订正式劳动合同的,签订集体劳动合同或劳务协议也可作为依据); 被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工资收入不低于就业地最低工资标准,农牧民收入明显提高的。第七条奖励标准:
一、成功转移到本县(市)以外县(市)和疆内其他地州市就业的,按下列标准给予奖励: 1、1个月以上3个月以内的,按每人10元给予奖励; 2、3个月以上6个月以内的,按每人20元给予奖励; 3、6个月以上l年以内的,按每人30元给予奖励;
4、就业1年以上的,按每人40元给予奖励。
二、成功转移到内地就业的,按下列标准给予奖励: 1、1个月以上3个月以内的,按每人20元给予奖励; 2、3个月以上6个月以内的,按每人40元给予奖励; 3、6个月以上l年以内的,按每人6 0元给予奖励;
4、就业1年以上的,按每人80元给予奖励。
三、成功转移到国外就业的,按下列标准给予奖励: 1、3个月以上6个月以内的,按每人60元给予奖励; 2、6个月以上l年以内的,按每人9 0元给予奖励;
3、就业1年以上的,按每人l20元给予奖励。
第三章奖励资金的申报
第八条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奖励资金的申请原则上实行一年上报一次。劳务输出机构每年末向乡(镇)财政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务所上报奖励资金申请报告、劳动合同复印件(集体劳动合同或劳务协议复印件)、转移就业人员名单及地址、联系方式和转移就业人员领取劳动报酬签名单等基础资料。
第九条乡(镇)财政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务所对劳务输出机构上报的基础资料进行严格审核确认,并于ll月20日之前将当地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材料汇总上报到县(市)财政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第十条县(市)财政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收到乡(镇)政府审核盖章的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奖励资金申请报告及相关资料后,及时对有关资料的真实性进行审核确认,并于当年1 2月1日前将分乡(镇)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材料汇总上报地州市财政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同时需要附各乡镇审核盖章的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统计表)。
第十一条地州市财政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收到县(市)财政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审核盖章的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奖励资金申请报告及相关资料后,及时对相关材料进行审核确认,并于当年l 2月1 0日前将分县(市)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材料汇总上报自治区财政厅、人力资源社会社会保障厅(同时需要附各县市财政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审核盖章的统计表)。
第十二条自治区财政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对各地州市上报的全年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统计报表进行认真核实,并随机抽查部分地州市实地核查基础资料和报表的真实性。各级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应要做到上报数据准确无误,抽查核实面积应达到30%以上。
第四章奖励资金的审核拨付
第十三条自治区根据各地上报的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统计表和报告,进行认真测算和审核确认后,及时将奖励补助资金拨付给各地。
第十四条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以奖代补资金申报、审定工作坚持层层上报、审核的原则。各级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各负其责,严格审核基层上报的基础资料,并以当地财政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的名义上共同报上级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定。
第十五条地州市全年转移就业农业富余劳动力人数不足2 000人的、以及本县(市)内转移就业的,依照本办法有关标准由当地政府给予奖励补助,自治区不予补助。
第五章奖励资金的监督检查 第十六条各地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对乡(镇)、县(市)申报的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奖励资金申报依据、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定期不定期的监督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通报,接受社会监督。
第十七条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pJ,奖代补资金建立公示制度,对虚报冒领奖励资金,不按规定审核、申报和使用奖励资金的,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对违反有关规定申报资金或虚报冒领的劳务输出机构,两年内取消其申请奖励资金资格。对审核把关不严、弄虚作假和不按规定使用奖励资金的主管单位及相关责任人,按有关财政法律法规、行政处罚规定严肃处理。
第六章附则
第十八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本办法由自治区财政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负责解释。
第二篇: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奖代补扶持管理暂行办法
**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奖代补
扶持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推进全县农户万元增收工程,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有序发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县农委、县财政局、县供销社等部门和单位负责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考核工作。
第二章 扶持对象
第三条 扶持对象为县级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县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
第四条 县级农民专业合作社需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1.依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组建并登记,规范运行一年以上,在县供销社备案,并按规定报送相关材料。
2.农户入社达100户以上;特殊专业合作社(农机)农户入社达到20户以上(以社员花名册为准)。
3.依法与农产品销售公司或农产品龙头企业、销售大户签定购销合同,组织销售入社农户产品60%以上。
4.账务健全,核算真实,各种台账规范,按规定实行财务公开。
第五条 县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需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1.依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的条件组建并登记,规范运行两年以上,在县供销社备案,并按规定报送相关材料。
2.农户入社达200户以上;特殊专业合作社(农机)农户入社达到30户以上(以社员花名册为准)。
3.依法与农产品销售公司或农产品龙头企业、销售大户形签定购销合同,组织销售入社农户产品90%以上。
4.账务健全,核算真实,各种台账登记规范,按规定实行财务公开。
第三章 扶持办法
第六条 申报材料
1.当年新组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必须上报章程、工商营业执照复印件、企业组织机构代码证和入股社员原始清单复印件、《农民专业合作社基本情况表》、银行开户许可证、理(监事)会成员花名册(联系电话)、专业合作社简介。
2.申报县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分别填报申报表、工作总结(基本情况、主要工作、作用和成效)、农民专业合作社章程、内部管理制度(包括财务制度)、注册登记证书复印件、企业代码证、银行开户证明、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和收益分配表),有产品注册商标、产品和产地认证的需提供复印件。
第七条 申报程序
1.符合评选条件的专业合作社向所在乡镇提出申请,乡镇负责对申报材料进行真实性审查;乡镇将审查推荐意见及申报材料于每年11月30日前上报县供销社。
2.县供销社召集有关部门(单位)对推荐的申报单位进行核查,按评选条件评选。
第四章 扶持政策
第八条 县财政每年安排预算资金100万元,按以下办法予以扶持:
1.对符合规定要求新组建并注册的专业合作社,县财政给予新组建的专业合作社0.2-0.5万元的补助资金。
2.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探索解决食品安全途径,进行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1个;实行产品追溯制度注册商标1个,县财政给予扶持资金各0.5万元。
3.对建立管理开发应用系统,实行信息化、电算化管理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县财政一次性补助资金1万元。
4.对当年获得市级以上(含市级)名牌产品称号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县财政补助资金3万元。专业合作社产品获得市级有关部门荣誉称号的奖励0.5万元。
5.对当年被评为县级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奖励1万元;对当年被评为市、县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将分别奖励2万元、1.5万元(不重复计奖,以最高荣誉奖励)。
第九条 对当年已享受市级以上财政资金扶持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享受本办法第八条所规定的县级财政资金扶持。
第十条 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申报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建设项目。
第十一条 加强金融信贷服务,协调金融部门给予农民专业合作社必要的信贷支持。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二条 本办法由县供销社负责解释。
第十三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主题词:农业 农民 专业合作社△ 通知
抄送:县委各部委,县人大办公室,县政协办公室,县法院,县检察院,县人武部,各人民团体。
第三篇:安徽省采煤塌陷区村庄搬迁应急工程以奖代补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
安徽省采煤塌陷区村庄搬迁应急工程“以奖代补”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为加强和规范对省采煤塌陷区村庄搬迁应急工程“以奖代补”资金(以下称省“以奖代补”资金)的使用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专款专用,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省 “以奖代补”资金使用范围为淮北、淮南、宿州、亳州、阜阳等五市2009和2010年采煤塌陷区村庄搬迁应急工程项目。
第三条 2009年省“以奖代补”资金专项补助范围为《2009年采煤塌陷区村庄搬迁应急工程方案》附表中列明的搬迁项目。如其中个别项目和人数因统计有误确需调整的,须报省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称省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意。
第四条 2010年省“以奖代补”资金补助项目,由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商有关采煤企业共同提出,经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审查,省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省财政厅审核后,报省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称省领导小组)确定。
第五条 省“以奖代补”资金专项用于采煤塌陷区村庄搬迁应急工程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村庄搬迁安置点的道路、路灯、给排水、供电、通信、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整治等。
第二章 补助标准
第六条 省“以奖代补”资金按照人均不低于600元的标准,对按时完成搬迁任务的村庄给予一次性补助。
需搬迁的人口数,按照签订搬迁协议时县(市、区)人民政府确认的在籍农业人口数计算。
第七条 对于城镇规划区以外交通不便、基础设施投入较大的村庄搬迁项目,省搬迁试点和综合治理试点区域内项目,以及不可预见的村庄搬迁项目,经省领导小组批准,可以适当提高补助标准。
第三章 拨付方式和申请程序
第八条 省“以奖代补”资金采取分阶段方式拨付。
旧村庄拆迁完毕或村庄搬迁安置点已经动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第一阶段拨付补助金额的40%;安置点按期竣工并经省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省财政厅组织验收通过后,第二阶段拨付余下的60%。
第九条 县(市、区)人民政府向省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省财政厅提出补助资金申请时,根据下列情况提供有关资料:
(一)旧村庄拆迁完毕或者村庄搬迁安置点已经动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应提供:
1.经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审核同意的《安徽省采煤塌陷区村庄搬迁应急工程“以奖代补”专项资金申请表》(第一阶段);
2.工程项目基本情况资料,包括项目立项、选址、建设规划审批、土地审批、搬迁方案复印件等有关资料(暂未办理审批手续的要说明原因);
3.相关县(市、区)人民政府出具的旧村庄拆迁完毕或者安置点已动工的有关证明;
4.经当地县(市、区)人民政府确认的属于搬迁村庄户籍农业人口名单。
(二)安置点建成后,应提供:
1.经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审核同意的《安徽省采煤塌陷区村庄搬迁应急工程“以奖代补”专项资金申请表》(第二阶段);
2.工程建设单位提供的竣工验收证明资料;
3.相关县(市、区)人民政府出具的第一阶段省“以奖代补”资金使用情况说明。
第十条 省领导小组办公室收到补助资金申请后,会同省财政厅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核并组织现场查看。符合条件的,提出补助建议,报省领导小组审批。根据省领导小组批准的“以奖代补”资金补助金额,由省财政厅将该奖励资金拨付至有关县(区)财政局,各县(区)财政局必须及时将补助资金拨付至采煤塌陷区资金专户。
第十一条 因原有的搬迁项目发生变化,确需将已经拨付的“以奖代补”资金使用到其他搬迁项目的,必须按原审批程序重新报批。
第四章 管理和监督
第十二条 有关市和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加强省“以奖代补”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建立采煤塌陷区资金专户,实行专户管理、专帐核算。
第十三条 省“以奖代补”资金及利息必须全额用于规定项目的建设,结余可结转到下一使用。第十四条 有关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可结合本地实际,配套设立本级“以奖代补”资金,支持采煤塌陷区村庄搬迁基础设施建设。
第十五条 省领导小组办公室要会同省财政、审计、监察等有关部门负责对“以奖代补”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有关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建立资金使用跟踪管理制度,并于当年12月底前,向省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省财政厅报告资金使用情况。
第十六条 县(市、区)人民政府对资金使用情况要在安置点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第十七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停止拨付并追回省“以奖代补”资金,并依法追究有关部门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一)搬迁项目或需搬迁人口等有关情况不实,提供虚假资料套取或者骗取“以奖代补”资金的。
(二)“以奖代补”资金及利息没有专款专用的。
(三)无正当理由未能按计划竣工的。
(四)项目和资金管理使用混乱,不能充分发挥资金作用,影响工程正常建设的。
(五)有其他违法违规使用资金行为的。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八条 本办法由省财政厅会同省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十九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