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江苏省干部学习考试 城乡一体化与区域协调发展二(上)92.5
江苏省干部学习考试 城乡一体化与区域协调发展二(上)92.5
本次考试结束啦,您在此次考试客观题得分为 92.5 分!
您通过考试!
正确答案: 第一部分;判断题
1.下面的说法正确吗?“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业。
A.A.正确
B.B.错误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无
正确 √
2.下面的说法正确吗?城市化水平超过50%之后,城市对农村的辐射跟带动作用逐步增强,开始向城乡融合方向迈进。
A.A.正确
B.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3.下面的说法正确吗?在国有土地上盖房子是小产权房。
A.A.正确
B.B.错误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无
4.以下说法正确吗?现在南京跟无锡的服务业比重都超过全省的平均水平。
A.A.正确
B.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 √
正确 √
正确 √
5.以下说法正确吗?苏南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江苏2015年力争形成321的产业结构,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正确 √
A.A.正确
B.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6.新农村建设是十六大提出的任务?
A.A.正确
B.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7.下面的说法正确吗?现代化农业靠得住的可持续发展的主体是以家庭大户跟家庭农场为主的农业经营主体。
A.A.正确
B.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8.江苏于2008年开始在苏州推行城乡发展一体化试点。
A.A.正确
B.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 √
正确 √
正确 √
9.以下说法是否正确?江苏城市化率57%,但是我们现在跟全国一样,我们叫做半城市化,为什么这么说半城市化呢?在57%
正确 √ 的人口当中,只有40%左右的人具有城市户口,其他人口只是农业转移人口,而没有城市户口。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10.以下说法正确吗江苏在板块区域上有这么几个板块,一个就是苏、锡、常,那么现在又提出来一个宁、镇、扬州。
A.A.正确
错误 ×
B.B.错误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第二部分;单选题
1.南京,苏州,无锡,常州跟徐州市区的GDP都超过了____亿元。
A.80
B.90
C.100
D.120
您的答案:C
正确答案:C
答案分析:
无 2.江苏的农业增加值排在第几位?
A.第三位
B.第四位
C.第五位
D.第六位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3.哪个城市的改革提出来,人口在城乡之间自由迁出与承包地与宅基地没有关系?
正确 √
正确 √
正确 √
A.南京
B.成都
C.江苏
D.重庆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无
4.长三角规划由之前的16个城市的规划转变为现在的____。
A.20个城市
B.一省一市
C.两省一市
D.两省两市
您的答案:C
正确答案:C
答案分析:
无
正确 √
5.“十二五”时期江苏城乡一体化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建立一个____,所以我们国土部门也在加紧研究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的问
正确 √
题。
A.有价的交换要素
B.平等的交换要素
C.有价的户籍变换
D.平等的户籍变换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无
6.____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把非常重要的载体。
A.农业公司
B.农业经济主体
C.农户合作社
D.家庭承包
您的答案:C
正确答案:C
答案分析:
无
7.盐城大风港现在建了10万吨,南通的羊头港是____。
A.5万吨
B.10万吨
C.20万吨
D.30万吨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无 8.马太效应是指?
A.经济越发达的地区他得到的资源越多。
B.经济越落后的地区他得到的资源越多。
C.经济越发达的地区他得到的政策越多。
D.经济越落后的地区他得到的政策越多。
正确 √
正确 √
正确 √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9.为什么对苏中提出了国际化程度要提高?
A.苏中具备了政策的基础
B.苏中具备了资金的基础
C.苏中具备了开放拉动经济发展的基础
D.苏中具备了历史的基础
您的答案:C
正确答案:C
答案分析:
无
10.苏中,苏北“十一五”时期对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提高了____个百分点。
A.0.5
B.1.0
C.1.5
D.2.0
您的答案:C
正确答案:C
答案分析:
无
正确 √
正确 √
11.江苏城市化率57%,但是我们现在跟全国一样,我们叫做半城市化,为什么这么说半城市化呢?在57%的人口当中,只有____
正确 √
左右的人具有城市户口,其他人口只是农业转移人口,而没有城市户口。
A.20%
B.30%
C.40%
D.50%
您的答案:C
正确答案:C
答案分析:
无
12.____总的来讲是苏中的一个洼地,是个潜力比较大的地区。
A.扬州
B.里下河地区
C.泰州
D.南通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无
13.在中国,长三角一体化的提出,面临着一个问题:
A.打破行政界线促进要素流动。
B.行政单元与行政经济的并存。
C.国家财力的支持。
D.人才的引进情况。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14.户籍制度的改革如何使更多有条件的农民,____,给他真正的市民待遇要研究。
A.城市落脚
正确 √
正确 √
正确 √
B.城市落户
C.城市工作
D.城市买房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无
15.世界银行给我们的数据表明,一个国家的城乡收入最安全的比重是在____之间。
A.1.5:1
B.1.6:1
C.1.4:1
D.1.2:1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16.十七届三中全会就是提出了_____。
A.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
B.城乡一体化。
C.建设经济技术开发区。
D.主体功能区战略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17.江苏2010年的城乡收入比是:
正确 √
正确 √
正确 √
A.2.67:1
B.2.57:1
C.2.53:1
D.2.43:1
您的答案:C
正确答案:C
答案分析:
无
18.美国经济学家阿斯刘易斯在77年提出来的理论是:
A.城乡二元结构
B.城乡三元结构
C.城乡统筹发展
D.城乡统一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19.2010年江苏城市化达到____。
A.37%
B.47%
C.57%
D.67%
您的答案:C
正确答案:C
答案分析:
无
正确 √
正确 √
20.一般的认为城市化水平达到____的时候就开始加速,到了____以后趋于平缓。
A.20%,80%
B.30%,70%
C.40%,70%
D.50%,50%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无
第三部分;多选题
正确 √
1.苏北发展跟苏南发展有比较大差距。客观因素是?
A.长江阻断了要素在苏北苏南的流动。
B.苏北地区过去是黄河古道,饱受黄河泛滥
C.沿海不发达
D.制度不完备
您的答案:ABC
正确答案:AB
答案分析:
2.江苏发挥经济基础雄厚,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较高的优势,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包括:
A.明确工作思路
B.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错误 ×
正确 √
C.确定战略方案
D.确立发展目标
您的答案:AD
正确答案:AD
答案分析:
3.城乡一体化的实质是什么?
A.是经济跟社会的同步发展,要实现经济和社会同步发展,要解决城乡差距过大,半城市化问题。
B.是城乡发展的动力仍然要来自于城市带动,更多的农民进城,更少的农民种更多的地。
C.是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途径是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进行改革,他自动不能产生。
D.是城乡建设一体化,没有区别,农村全面城市化,消灭农村形式及存在。
您的答案:ABC
正确答案:ABC
答案分析:
正确 √
4.江苏省委十一届九次会议的精神,根据这个精神我们认为,城乡发展一体化在总体思路上应坚持实行____,总体思路上是
正确 √
这样的,再加上省委提出来5个一体化,这就是总体思路。
A.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走三化带三农的发展道路
B.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为突破口
C.以体制机制的创新为关键
D.优化城乡资源配置为重点,促进城乡的协调化
您的答案:ABCD
正确答案:ABCD
答案分析:
5.省委省政府,在不同的时期非常重视区域的协调发展。“十五”的时候就划分了苏南,苏中,苏北。又提出了____。
正确 √
A.提升苏南发展水平
B.促进苏中快速崛起
C.发挥苏北的后发优势
D.淮北地区支付工程
您的答案:ABC
正确答案:ABC
答案分析:
6.江苏为什么重视沿海开发?
A.连云港的特殊地位,他是新欧亚大陆桥的东方桥头堡。
B.连云港发展了之后,对中西部是一个带头作用。
C.中央重视沿海规划是在于江苏沿海954公里的海岸线如果发展起来之后,会完善中国的沿海生产力布局。
D.沿海开发能带动苏北的发展。
您的答案:ABC
正确答案:ABCD
答案分析:
7.我们在把城市化战略作为一个重要战略的推动,这是与经济发展规律相适应的,这个经济发展的过程两部发动机,____________,城市化,而城市化又是工业化重要的载体。
A.一部就是工业化
B.一部就是城镇化
C.一部是区域化
D.一部是一体化
您的答案:AB
正确答案:AB
错误 ×
正确 √
答案分析:
8.江苏农村实现了哪几个保障的全覆盖,_____,这在全国率先的。
A.农村最低生活保障
B.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C.被征地农民基本保险保障
D.新农合
您的答案:ABCD
正确答案:ABCD
答案分析:
9.国家发改委前段时间做了一个很大的工作,就是把全国划分成不同的功能区。以县为单元,划分为哪几大类呢?
A.重点开发区
B.优化开发区
C.限制开发区
D.禁止开发区
您的答案:ABCD
正确答案:ABCD
答案分析:
正确 √
正确 √
10.全国来讲,地方政府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的兴趣除了要提高三农发展水平以外,还有一个就是冲着土地指标去的。
正确 √
大幅度的这样做将会出现什么问题呢?
A.农民会会遇到产权问题
B.耗用了后代可用的土地资源
C.农民会遇到就业问题
D.农民会会遇到利益保护问题
您的答案:ABCD
正确答案:ABCD
答案分析:
第二篇:城乡一体化与区域协调发展二试题
第一部分;判断题
1.下面的说法正确吗?在国有土地上盖房子是小产权房。
A.A.正确
B.B.错误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无
2.新农村建设是十六大提出的任务?
A.A.正确
B.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3.下面的说法正确吗?城市化水平超过50%之后,城市对农村的辐射跟带动作用逐步增强,开始向城乡融合方向迈进。
A.A.正确
B.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4.江苏于2008年开始在苏州推行城乡发展一体化试点。
A.A.正确
B.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5.以下说法是否正确?江苏城市化率57%,但是我们现在跟全国一样,我们叫做半城市化,为什么这么说半城市化呢?在57%的人口当中,只有40%左右的人具有城市户口,其他人口只是农业转移人口,而没有城市户口。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 √
正确 √
正确 √
正确 √
正确 √
6.以下说法正确吗?苏南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江苏2015年力争形成321的产业结构,建立现代产正确 √ 业体系。
A.A.正确
B.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7.以下说法正确吗江苏在板块区域上有这么几个板块,一个
正确 √ 就是苏、锡、常,那么现在又提出来一个宁、镇、扬州。
A.A.正确
B.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8.以下说法正确吗?现在南京跟无锡的服务业比重都超过全省的平均水平。
A.A.正确
B.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9.下面的说法正确吗?现代化农业靠得住的可持续发展的主体是以家庭大户跟家庭农场为主的农业经营主体。
A.A.正确
B.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10.下面的说法正确吗?“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业。
A.A.正确
B.B.错误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无
第二部分;单选题
正确 √
正确 √
正确 √
1.户籍制度的改革如何使更多有条件的农民,____,给他真
正确 √ 正的市民待遇要研究。
A.城市落脚
B.城市落户
C.城市工作
D.城市买房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无
2.城乡发展一体化最大的前提就是____。
A.预算
B.制度
C.规划
D.执行
您的答案:C
正确答案:C
答案分析:
无 3.2010年江苏城市化达到____。
A.37%
B.47%
C.57%
D.67%
您的答案:C
正确答案:C
答案分析:
无
4.____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把非常重要的载体。
A.农业公司
B.农业经济主体
C.农户合作社
D.家庭承包
您的答案:C
正确答案:C
答案分析:
无
正确 √
正确 √
正确 √
5.世界银行给我们的数据表明,一个国家的城乡收入最安全
正确 √ 的比重是在____之间。
A.1.5:1
B.1.6:1
C.1.4:1
D.1.2:1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6.南京,苏州,无锡,常州跟徐州市区的GDP都超过了____
正确 √ 亿元。
A.80
B.90
C.100
D.120
您的答案:C
正确答案:C
答案分析:
无
7.经过改革开放30年,江苏的经济发展是突飞猛进的,我们到2010年我们的经济总量突破了____万亿。
A.1
B.2
C.3
D.4
您的答案:D
正确答案:D
答案分析:
无
8.“十二五”时期江苏城乡一体化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建立一个____,所以我们国土部门也在加紧研究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的问题。
A.有价的交换要素
B.平等的交换要素
C.有价的户籍变换
D.平等的户籍变换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无
正确 √
正确 √
9.哪个城市的改革提出来,人口在城乡之间自由迁出与承包
正确 √ 地与宅基地没有关系?
A.南京
B.成都
C.江苏
D.重庆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无
10.十七届三中全会就是提出了_____。
正确 √
A.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
B.城乡一体化。
C.建设经济技术开发区。
D.主体功能区战略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11.在集体用地上盖房子是____。
A.小产权房
B.大产权房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12.马太效应是指?
A.经济越发达的地区他得到的资源越多。
B.经济越落后的地区他得到的资源越多。
C.经济越发达的地区他得到的政策越多。
D.经济越落后的地区他得到的政策越多。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13.苏中,苏北“十一五”时期对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提高了____个百分点。
A.0.5
B.1.0
C.1.5
D.2.0
您的答案:C
正确答案:C
答案分析:
无
14.江苏合理的开发的滩涂资源,大概有开发出来的土地____用做农业,____用做生态建设,____用做建设用地。
A.60%,20%,20%
B.50%,25%,25%
C.70%,20%,10%
D.70%,10%,20%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 √
正确 √
正确 √
正确 √
15.江苏城市化率57%,但是我们现在跟全国一样,我们叫做半城市化,为什么这么说半城市化呢?在57%的人口当中,只有
正确 √ ____左右的人具有城市户口,其他人口只是农业转移人口,而没有城市户口。
A.20%
B.30%
C.40%
D.50%
您的答案:C
正确答案:C
答案分析:
无
16.在城乡一体化当中要____,而不是一味的把土地集中在乡政府,集中到村里面去。
A.创立农业公司
B.培养农业经营主体
C.回收农业土地
D.重新启动公社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无
17.美国经济学家阿斯刘易斯的理论认为,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一定是____。
A.大力发展农村建设
B.劳动力要素的转移
C.劳动力密集生产
D.合理分配劳动力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无 18.江苏的农业增加值排在第几位?
A.第三位
B.第四位
C.第五位
D.第六位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 √
正确 √
正确 √
19.城乡一体化阻力比较大的是____。
A.户籍制度改革
B.医疗制度改革
C.养老制度改革
D.土地制度改革
您的答案:D
正确答案:D
答案分析:
无
20.为什么对苏中提出了国际化程度要提高?
A.苏中具备了政策的基础
B.苏中具备了资金的基础
C.苏中具备了开放拉动经济发展的基础
D.苏中具备了历史的基础
您的答案:C
正确答案:C
答案分析:
无
第三部分;多选题
正确 √
正确 √
1.从挑战角度来讲,区域经济发展,协调发展有些挑战,正确 √ 包括____。
A.区域经济有一个规律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出现马太效应。
B.从机遇上来看我们的区域协调发展有很好的机遇。
C.区域之间的竞争压力增加。
D.制约经济发展制度性障碍仍然存在,这就是行政区的改革。
您的答案:ACD
正确答案:ACD
答案分析:
2.新社区的建设首先要从三靠近做起,____,更多的农民
正确 √ 寄居,慢慢的城市化。
A.靠近发达地区
B.靠进城区
C.靠近商贸区
D.靠近开发区
您的答案:BCD
正确答案:BCD
答案分析:
3.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措施主要包括这么几个方面:
A.着力推进新一年的沿海开发。
B.着力推进新兴工业基地的建设。
C.形成土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区。
D.加强土地政策改革。
您的答案:ABCD
正确答案:ABC
答案分析:
错误 ×
4.规划的问题中,哪些规划不说话,不衔接,互相矛盾的正确 √ 情况比较多?
A.土地利用规划
B.城市建设规划
C.产业布局规划
D.生态保护规划
您的答案:ABCD
正确答案:ABCD
答案分析:
5.苏州围绕5个一体化进行哪些制度的改革?在全国也引
正确 √ 起了很大的反响。
A.土地制度的改革
B.户籍制度的改革
C.合作制度改革
D.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E.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的改革
答案分析:
您的答案:ABCDE
正确答案:ABCDE
6.以载体建设为依托推进城乡资源优势互补,具体包括: 正确 √
A.城市化载体
B.发展小镇
C.建好新型社会
D.做好工业产业
E.县域经济
您的答案:ABCDE
正确答案:ABCDE
答案分析:
7.江苏为什么重视沿海开发?
正确 √
A.连云港的特殊地位,他是新欧亚大陆桥的东方桥头堡。
B.连云港发展了之后,对中西部是一个带头作用。
C.中央重视沿海规划是在于江苏沿海954公里的海岸线如果发展起来之后,会完善中国的沿海生产力布局。
D.沿海开发能带动苏北的发展。
您的答案:ABCD
正确答案:ABCD
答案分析:
8.城市为什么是先进生产力的载体?
正确 √
A.城市有集聚效益,要素集聚在一起,配置效率明显提高,这就是城市化跟要素提高带来的效率。
B.城镇化体系区域合理。
C.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效益明显增强。
D.城市化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您的答案:ABCD
正确答案:ABCD
答案分析:
9.苏北发展跟苏南发展有比较大差距。客观因素是?
A.长江阻断了要素在苏北苏南的流动。
B.苏北地区过去是黄河古道,饱受黄河泛滥
C.沿海不发达
D.制度不完备
您的答案:AB
正确答案:AB
答案分析:
10.农民工进城或者转型农业人口的两大政策难点是?
A.要不要交出宅基地
B.要不要交出承包地
C.要不要迁徙户口
D.要不要办理养老保险金
您的答案:AC
正确答案:AB
正确 √
错误 ×
第三篇:干部学习讲稿:城乡一体化中的乡村治理(上)
干部学习讲稿:城乡一体化中的乡村治理(上)王晓莉
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讲师
各位学员大家好,我们今天的讲题是城乡一体化中的乡村治理。今天这节课主要包括五部分内容,首先是概念界定,二是乡村治理的历史演进,接下来是关于当前乡村治理在新时期当中的新形势,第四部分作一些国际比较,最后一部分是对策和建议。
一、乡村治理的概念界定
首先来看一下概念。治理一词的基本含义是指在一个既定的范围内运用公共权威维持秩序,以增进公众的利益。“治理”与“管理”从词面上看似乎差别并不大,但其实际含义却有很大的不同。首先,治理与管理的最基本区别是,治理虽然需要权威,但这个权威并不一定是政府机关;而管理的权威则必须是政府。管理的主体一定是官方的公共机构,而治理的主体既可以是官方机构,也可以是民间机构,还可以是官方机构和民间机构的合作。所以,治理是一个比管理更宽泛的概念。
其次,管理过程中权力运行的向度不一样。政府管理的权力运行方向总是自上而下的,它运用政府的政治权威,通过发号施令、制定政策和实施政策,对社会公共事务实行单一向度的管理。与此不同的是,治理则是一个上下左右互动的管理过程,它主要通过合作、协商、确立认同等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治理。治理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善治。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善治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是两者之间的最佳状态。根据俞可平等的研究,善治的基本要素包括以下10个方面:合法性、法治、透明性、公民参与、责任性、回应性、效率、稳定、公正和廉洁。
治理和善治理论打破了在社会科学中长期存在的两分法传统思维方式,即市场与计划、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民族国家与国际社会,它把有效的管理看作是两者的合作过程;它力图发展起一套管理公共事务的全新技术;它强调管理就是合作;它认为政府不是合法权力的唯一来源,公民社会也同样是合法权力的来源,等等。
接下来看乡村治理这个概念。乡村治理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政治现象,既有政府自上而下的管理,又有村民社会的自治;既有法定的制度,又有村规民约;既有国家的介入,又有确立认同等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治理。乡村治理按照上面讲的治理最终目标是实现善治,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而善治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一个对于政府和公民社会的合作管理。根据这个理解,在乡村治。
氏乡约》第四条患难相恤指出,患难之事,一曰水火,二曰盗贼,三曰疾病,四曰死伤,五曰孤弱,六曰诬枉,七曰贫乏。也就是《乡约》要求同约当中的人有上面七种困难的时候,大家要患难相恤,同舟共济,发挥集体的力量,共度困厄。可见,这个就是以社会教化来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形成和谐的场域,进而保持社区共同体可持续的发展。《乡约》的具体组织如下:“每月一会,具食;每季一会,具酒食。所费率钱,令当事者主之。遇聚会则书其善恶,行其赏罚。若约有不便之事,共议更易。”也就是说主持召集会议负责平判赏罚的称为约正。显然,举持会议的约正这个人必须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而且要有举行全体约众会议的号召力,一般是在经济上有实力、政治上有权力的地方士绅来担任约正的角色。
也就考据早在《吕氏乡约》产生之前,已出现了民间自发的社会组织(在云南等地被称为“公家”),已经有这样一些民间自治的组织形式,主要负责地方的公共事务,如水利、自卫、调解、互助、娱乐、宗教等,一般以受过良好教育、较为富裕家庭的家长为首。自从《吕氏乡约》产生以后在南宋时期得到过局部推行,但是举国大规模付诸实践是到了明清时代。在地方推进过程中,为破解在宗族推行保甲、乡约的难题,清朝政府甚至提出以族正、族约作为应对。所以大家可见,在乡村推行保甲、乡约、族正与族约,加上原有的赋役征收组织,形成了复杂的乡村社会组织体系。而乡约视为县与民间社会组织的中间人,或者说传话筒,起到上传下达和自下而上的传递作用。自下而上的传递一般是士绅他们从政或者不从政的这些亲属,或者参加同笔考试朋友一些非正式的压力所实现的。自下而上的乡约和自上而下的保甲制度之间的冲突持续存在。所以保甲制造成的集权、低效饱受诟病,到了19世纪末期,在很多乡村尤其是华北一带保甲制已名存实亡。这是封建帝国时期,国家在乡村之中的治理形式以及乡村社会自我治理的一种组织和民约。
(二)20世纪上半叶
接下来看第二阶段,也就是20世纪上半叶这一时期。我们知道20世纪初开展宪政改革,在我国历史上首次建立起了地方性的税收基础,视为真正意义上“地方自治”的产生,也就是地方有了税收的来源。南京国民政府积极促使地方政府深入乡村,在县城和村庄之间建立起了新的行政单位。这一行政单位大致上按照农村集市的范围建立起来的,也就是“乡”这一级组织,乡级组织的主要职能仍是与财税管理有关。国民政府实施的是“乡镇”自治,一般乡镇(设想为100-1000户)之下是闾(25户)、邻(5户)制。
乡镇是国民政府最基层的政权组织,它被赋予完成上级政令、征收赋税、甚至摊派款项,并向上级提交税赋的权力和责任,得到国民政府承认的正式权力组织。在“乡”以下组织是村庄,县政府承认村长、村副,甚至村庄首事的权威。这些村领袖们负责维持新学、修筑道路,从事各种公共事业。一般公民德行在地方性环境里比较好的人担当这一职务,人们不仅出于对自己地方社区的自豪感,还作出了相应的个人牺牲,为促进社区的福祉而从事慈善活动。这个时候如前一段所述,自上而下的保甲制的集权和低效遭到诟病。另外还20世纪转折点上还遭逢乱世。所以一方面国民政府需要乡绅有公益心,这样的一些乡绅维护地方的自治。另一方面,弱势的中央政府默认地方割据要求社会力量化解乡治的缺失。与此同时,面对乡村的困境和政治的动荡,国民政府也力求“复兴农村”。提出了要巩固政权,组织共产主义革命在乡村的发展的一些努力。比如1933年5月,成立了附属于国民政府行政院的农村复兴委员会,这个委员会在全国开展了大量的专题调查,专门实施推动实施乡村改革和建设计划,以江西为典型。他们力主“管教养卫连锁推进”,主要内容是建立农村服务区,经费由国民政府拨款,协助地方从事管、教、养、卫等基层工作,辅助农民改进生产和生活。但这项自上而下的、在不动摇现政权的基础上的努力,衰于政府力推之保甲转为劣绅化的趋势,并随着1937年的日本侵略,最终难以为继。
与此同时跟国民党的努力方向不同,共产党在城市转向农村之后开展“乡村革命运动”,以阶级斗争为纲,认识到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所以认为必须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才能解放农村生产力。与此同时,共产党一直把发展农民合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通过合作社将农民组织起来。1933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就制订了《劳动互助社组织纲要》、《耕田队条例》、《关于组织犁牛合作社的训令》等文件,并强调“尽可能地发展国营经济和大规模地发展合作社经济”作为经济政策的基本内容。也就是说共产党人是革命的现实主义者,清醒地认识到实行耕者有其田就必须要进一步消灭土地私有,实行公有制。这些认识和革命性的做法,是无论国民党人,还是当时的先见派的知识分子或者实业家,所不能也不愿意做到的,而共产党人在这一阶段的政策选择,就成为了新民主主义时期所达到的目标。
跟国共两党努力同时进行的,还有在乡村进行的自下而上的由知识分子和实业家所倡导的乡村建设运动,而这个运动也颇引发关注,就是从1904年至建国前夕。简要介绍一下代表人物及主要做法有:(1)晏阳初以西方公民社会为“乡村改造”理念的“定县实验”,被后人标为平民教育派。主要采取学校式、家庭式、社会式三大方式,实施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和公民教育的四大教育。以文艺教育治迂,生计教育治穷,卫生教育治弱,公民教育治私的方式。
(2)梁漱溟以儒家传统为基础的乡土文化复兴之“邹平实验”。他认为,中国农村的根本问题是文化失调,他不认同西方的公民社会和阶级斗争,认为欧化不必良,欧人不足访。所以说比较任取自家精神,寻取自家的路走。梁漱溟就建议要立乡农学校,集政、教、养、卫为一体,把乡村组织起来。向农民进行安分守法的伦理道德教育,达到社会安定的目的。与此同时,组织乡村的自卫团体,以维护治安,而在经济上组织农村合作社,促兴农业引发工业,更从工业推进农业。这些在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一书中都有阐述。
(3)第三位有别于上面两位知识分子,第三位实业家卢作孚的北碚镇治实验,即乡镇社会制度建设。这个乡镇制度的社会建设,是面临着当时赶快把乡村现代化起来的任务,有这样的一种紧迫感。所以卢作孚采取了办大工业,一切都采取了产业化,所有的产业化都工业化的现代化思路。力图用工业解决一切的生产问题、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问题。卢作孚的主要做法有吸引新的实业项目、发展乡村经济、兴办文化事业和社会公益事业、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开展民众教育生活、开启民治,也就是所谓的塑民风、启民治、保民想,这样的一种理念。在自上而下的乡间运动当中,这一时期还涌现出了比如陶行知推行“生活教育”的晓庄学校,黄炎培、江恒源在徐公桥试验区、乌江、镇平、江宁试验的“职业教育”等等。可以说这一时期的知识分子和实业家所主导的乡建努力一直持续到1949 年建国,建国结束以几大代表人物的命运为转折点。比如晏阳初流亡海外,卢作孚自杀,陶行知病逝,梁漱溟被打成右派,惟有黄炎培幸免。所以这个整个就是20世纪上半叶既有国共两党自上而下的乡村治理努力,又有自上而下的知识界和实业家的努力。这些努力实际到今天也被学界所关注,留下了一些宝贵的思想上的财富,以至于供今天做乡村治理建设的时候,作为经验和教训来借鉴。
(三)20世纪下半叶
接下来谈一下第三部分,就是20世纪下半叶我国农村建设和发展道路。众所周知,20世纪下半叶,就是我们建国以后,共产党所领导的农村建设和发展道路以前后三十年为一个转折点,也就是改革开放为一个重大的转折,前一段就是50年代初期的合作化和集体化;另一次转折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改革。可以说这两次转变中国家对农村的治理形态有了根本性的较大转变。
在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的人民公社时期,是“政社合一、一大二公”的管理体制。当时国家对于农村问题的基本判断是私有制导致两极分化,跟社会主义制度相矛盾,而个体分散的经营效率低,规模不经济,不利于土地的合理利用,不利于农田基本建设,也不利于生产的专业化、机械化,以及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不利于国民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第四篇:加快江苏省徐州中心城市发展与推进城乡一体化路径思考
加快江苏省徐州中心城市发展与推进城乡一体化路径思考
【内容摘要】随着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城市化发展逐步趋向于在特定区域内、以1个或2个中心城市为核心、聚集三产高端资本、形成覆盖半径120公里、面积4.5万平方公里的都市圈。徐州作为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是江苏省重点规划建设的三大都市圈核心城市之一,具备了上述各项物理特征。本文分析了徐州加快中心城市发展的优势,探索了加快中心城市规划建设的路径,提出了加快徐州中心城市发展与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六项对策:借助政策导向,市场驱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培植主导产业,加速关联效应,提升整体经济实力;优化物流业规划布局,畅通渠道,加快徐州物流中心建设;加强经济协作,消除区域利益冲突,实现“共赢”;以中心镇建设为“节点”,推进管理体制改革,构建统筹城乡规划布局结构;以新农村建设为基础,完善投入机制,促进健康发展。相信徐州市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以加快徐州中心城市建设,带动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就会变成现实。
关键词:中心城市发展城乡一体化路径思考
徐州作为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是江苏省重点规划建设的三大都市圈核心城市之一,东靠江苏沿海开发区,南北连接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潜在优势日益突出。所以,加快徐州中心城市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在徐州取得成功实践的历史机遇。
随着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城市化发展逐步趋向于在特定区域内、以1个或2个中心城市为核心、聚集三产高端资本、形成覆盖半径120公里、面积4.5万平方公里的都市圈。徐州作为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是江苏省重点规划建设的三大都市圈核心城市之一,东靠江苏沿海开发区,南北连接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潜在优势日益突出。所以,加快徐州中心城市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在徐州取得成功实践的历史机遇。
一、徐州加快中心城市发展的优势
1.区位优势日益突出。徐州位于江苏省西北部,位居淮海经济区“枣庄、济宁、宿迁、宿州、淮北、商丘、连云港”7市核心。“东近黄海,西连中原,北倚鲁南山区,南屏江淮水泽”,陆路辐辏,水路畅通,自古便是军事中心,素有“南国重镇,北门锁钥”,“彭城之得失,辄关南北之盛衰”之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长三角、沿海和环渤海经济开发区的确立,尤其是“十一五”以来,京沪高铁建成,缩短了徐州融入长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区的时间、空间距离,昔日的军事中心渐趋成为经济发展中心,都市圈核心城市区位优势日益突出。
2.聚集效应日渐增长。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认为,都市圈核心城市是该区域发展的“增长极”,具有较强的“极化”和“回流”效应。各种生产要素从都市圈边缘城市向核心城市聚集,逐步形成相对完备的基础设施、相对雄厚的资本构成、相对集中的消费市场等。目前,徐州市作为三大都市圈之一的核心城市,已集聚国内外各类商业企业1500家,市场消费半径超过150公里,外来消费占比达三分之
一、节假日期间高达50%以上。2009年在中国十佳投资环境城市排行榜中名列第二位。2010年徐州市地区生产总值2800亿元,人均超过3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和14.7%左右,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全面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已经进入大开放、大发展、快发展的新阶段,“极化”和“回流”效应日渐增长。
3.扩散带动效应无“人”能出其右。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还认为,“增长极”不仅具有“极化”和“回流”效应,而且还会产生“扩散”或“涓滴”效应,即各生产要素从核心城市沿“轴”向都市圈边缘城市“梯度”扩展。徐州处于淮海经济区核心城市,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格局中具有连南融北、承东启西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是长三角、沿海和环渤海湾经济开发区的重要机翼,“扩散带动效应”无“人”能出其右。近年来,维维集团以资金、技术、品牌、管理为纽带,采取兼并、参控股、托管等方式先后在江苏兼并、控股了天祥乳品总厂、六朝松集团等16家国营和集体企业;在重庆、新疆、黑龙江、河北、山东、陕西等省、市、自治区通过合作兼并建成现代化乳品生产线60多条,成为中国生产规模最大、销售品种最多、销售网络最全的食品制造企业。
5.创新能力稳居第一。徐州是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市,科技教育发达,在淮海经济区20个地级城市中,徐州市高等教育资源、人才总量均居第一。拥有中国矿业大学等12所普通高校,在校生10万多人;各类科研机构31所,各类科技开发机构335个,其中3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家博士后技术创新中心、4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34家企业技术中心。高中级专业技术人才近8万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5名。在全国地级市中优势人才也相当突出。
二、徐州加快中心城市规划建设的路径
1.加快淮海经济区商贸中心建设。以加强城市商业圈为主线,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商贸流通网络为方向,着力抓好一批商贸流通设施建设和集聚区建设,建成淮海经济区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强、购物最具魅力的消费高地。
2.加快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建设。加速制造业与现代物流业互动发展,重点规划建设区域综合物流和专业生产性物流,打造国内典型的区域性物流中心城市。
3.加快地区性金融服务中心建设。积极争取区域性金融机构、营运中心和外资金融机构加速落户徐州,加快金融产品创新,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努力提升徐州金融市场对周边地区的服务水平。
4.加快知识密集型科教创新中心建设。充分发挥徐州科技、教育和人才资源优势,加快创意产业、软件产业、工业设计研发产业、教育培训产业集聚发展,做大做强中国矿大——徐州大学科技园,进一步确立徐州高端知识服务高地的地位。
5.加快区域性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引进和培育专业会展企业,整合提升会展资源,积极创办具有区域内、国内乃至世界知名的常年性会展项目,打造徐州区域性会展品牌,成为区域性、常年性商务会展地。大力发展并加快提升投资咨询、法律服务、会计审计、创意策划、经纪代理等商务服务业,打造区域性高端商务服务集聚中心。
三、加快徐州中心城市发展与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对策
1.借助政策导向,市场驱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强化徐州中心城市功能,一是要加强政府在规划产业布局、推进市场开放和协调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作用,通过对区域中心城市统筹布局,优化经济资源转换组织的运作环境,加快区域内各城市差异化的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区域内外经济资源共享和存量整合。二是要通过市场调节推动资源合理配置和自由流动,实现资源、产品、产业互补,协调发展。
2.培植主导产业,加速关联效应,提升整体经济实力。主导产业不仅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具有很强的引导带动作用,而且对提升整体经济实力具有“关联效应”。一是前向关联。主导产业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持续发展,必然扩大对相关设备、技术和原材料等要素的需求,从而带动为其提供这些要素的产业的迅速发展。二是后向关联。主导产业关联性强,技术领先,发展快速,能够为其后续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技术,创造更好的条件,感应后续产业的快速发展。三是旁侧关联。主导产业的发展,还会引起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发展变化。徐州两汉文化比较深厚,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在推向世界的同时,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创造出更多经济社会效益。
3.优化物流业规划布局,畅通渠道,加快徐州物流中心建设。首先要充分认识徐州物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一是物流企业小、差、散、乱。目前徐州有1000余家物流企业,90%的为小型的运输企业,具有一定规模的只有10家左右。物流方式落后,流转速度慢、成本高、效率低、损耗大、实力弱、布局分散、功能单一,特别是三环路沿线随处可见小型物流企业。二是物流辐射范围小、能力弱。从目前物流状况看,没有成为一些大型连锁企业与大型物流企业建设区域性配送中心的首选之地。三是物流业的区域产业联动较差。从目前徐州及周边城市现有的工业布局和构成情况来看,生产制造业集聚效应支撑物流业发展的优势远远没有发挥,物流需求有待进一步释放。其次要确立建设徐州物流中心的基本途径。一是大力培育与引进重点物流企业,实现物流产业的集聚。选择一批在现代物流领域已经起步并取得明显成效的优势企业作为“徐州市现代物流发展重点联系企业”,重点扶持“宏康物流”等生产型物流企业、香山物流等仓储型物流企业、汽配城等市场型物流企业、淮海医药等连锁型物流企业、港务集团等节点枢纽型物流企业,加强引导、扶持和服务,促进其更快更好地发展。二是实现产业联动,构建一体化的供应链。鼓励企业物流业务外包。引导工商企业打破“大而全”、“小而全”的传统经营模式,强化主业竞争力,将采购、仓储、包装、流通加工和运输配送等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鼓励徐工集团、徐矿集团、维维集团等大型工商企业剥离物流业务和资产,借鉴海尔发展现代物流模式,组建独立运作、独立核算、具有行业特色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企业集团物流业务,积极开展面向社会的物流服务。三是发挥区位优势,实现多式联运,增强辐射能力。利用徐州市区位交通优势,加快解决物流路线连接问题,大力推行多式联运模式,形成货场、公路、铁路、码头、港口、机场等物流节点的无缝连接。加快发展与连云港的陆海联运业务,实现陆海运输方式的优势互补,提高商品在徐州的中转与分拨速度,逐步增强徐州现代物流中心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四是强力推进物流园区建设。加大物流园区基础设施投入,加强规划控制与管理,形成完善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条件,增强项目承载能力,确保入驻物流项目及时开工建设;建立物流项目确认和登记备案管理制度,严格按规划控制入驻项目的质量和选址,确保规划功能的实现。
4.加强经济协作,消除区域利益冲突,实现“共赢”。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要求各级政府要消除生产要素流通非市场障碍,建立起发展机会互补、资源合理配置、利益“共赢”的体制机制,提高产业集聚扩散效应规模与层次,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5.以中心镇建设为“节点”,推进管理体制改革,构建统筹城乡规划布局结构。一要突破行政区划界限,以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紧密度、集聚辐射能力强度、产业群体覆盖半径等为依据,调整建制镇行政区划,形成合理的中心镇建设空间布局和发展规模。二要以中心镇为单位搭建农村“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股份化”管理制度改革平台。三要积极推进中心镇居民社区宅基地产权化。四要逐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确保进入中心镇落户人口享有与其他城镇居民同等社会地位和经济权益。
6.以新农村建设为基础,完善投入机制,促进健康发展。一是创建投入新机制,加大对农村“七通”工程和教育、医疗、文化、社保等投入,逐步形成财政、农民和社会投入相结合的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二是以“镇村联动”为抓手,推进旧镇村改造,盘活存量资源,置换出新农村建设用地,城乡一体享受土地出让收益。三是创建优化发展环境新机制,通过“减债、减压、放活、放开”等措施,为村级干部带领群众干事创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四是创建以“定职责目标,收入有保障、干好有希望、退后有所养”为主要内容的村级干部队伍建设机制,发挥村级干部带领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参考文献:
[1]李世泰,梁传松:区域产业合作的理论与实践——烟台市对接天津滨海新区专著[M]、经济科学出版 2009—7。
[2]黄雪琴:全球化背景下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宏观调控——以江苏为例专著[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7。
[3]何一峰:2008年和谐长三角专著[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3。
[4]朱桦:上海商贸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期刊文章[J]上海经济研究,2008年第3期。
[5]王凯:江苏现代服务业发展思路,期刊文章[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年7月号下(总第373期)。
第五篇:共享式增长与城乡一体化发展远程学习课程
共享式增长与城乡一体化发展远程学习课程
2011年3月15-17日
背景
由于30年经济高速增长,以及政府专门的减贫努力,中国在减贫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然而,要实现社会均等化,中国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城乡之间的差异已经成为主要障碍之一,妨碍着中国的社会发展。中国今日面临的新挑战是如何确保其强劲的增长在地区之间,部门之间和全体人民中更加广泛地、均等地分享。
中国政府非常关注与日俱增的不均等问题。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设和谐社会已经成为政府的首要任务。因此,以保护脆弱全体为目的的,一系列社会项目得以实施。人们可以确信缩小地区间不均等是十二五规划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除了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社会项目之外,还开展了地方层面的试点工作,例如:广东省2008年提出了双重转移支付项目,目的旨在于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再如:重庆是位于西部地区的直辖市,拥有很大的农村地区(有的还很穷困),开始试着在提高城市化率同时,降低城乡收入比率,总目的旨在于缩小城市与农村地区的不均等。成都2003年通过把农村人口包括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做法,揭开了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央政府对上述地方实践给予了高度评价,2007年重庆和成都被国务院指定为城乡一体化改革国家级实验区。
本课程将分析中国目前不均等的背景,介绍以缩小城乡差距为目标的全国性社会项目,以及落后地区发展的国际经验,分享城乡一体化的地方成功经验,讨论未来的政策取向,特别是十二五规划期间的政策选择。
目的通过国内外案例学习,地方经验交流,政策对话,在学习结束时学员能够:
1)了解中国过去数十年的不均等程度,特别是城乡间的不均等对全面不均等的影响;
2)列举为了缩小城乡间的不均等,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应该重点关注2-3个领域;
3)了解促进落后地区发展的国际经验;
4)认识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上,中央和地方政府各自的作用;
5)选择3-5个政策工具,缩小城乡不均等程度。
目标受众
负责城乡一体化工作的地方政府官员,政策研究者和其他实践者。
对远程学习中心组织者的要求
1)招收那些工作与城乡一体化发展高度相关的学员参加本次学习
2)邀请本地专家介绍当地城乡一体化的思路、计划与经验
3)组织本地学员讨论
4)组织本地经验汇报
课程内容
第一讲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总体趋势
第二讲重庆市城乡统筹配套改革试点经验
第三讲缩小差距,促进均等,实现广东经济共享式增长
第四讲广东省案例:社会保障体系一体化
第五讲广东省案例: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第六讲地方案例学习(本地城乡一体化发展思路与实践)
第七讲广东省案例:教育服务均等化
第八讲广东省案例:卫生服务均等化
第九讲地方城乡一体化实践经验介绍
专家简介
Paul Kriss
世界银行东亚太平洋地区中蒙局城市部门经理、首席城市专家,负责世界银行在华城市项目的协调与实施,以及城市化相关课题的研究。
徐强
重庆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统筹办主任,参加世界银行重庆城乡统筹研究报告的编写,负责重庆市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
张春霖
张春霖博士现任世界银行非洲地区民营部门发展首席专家,此前是世行东亚太平洋地区民营部门发展首席专家,在世行驻华代表处工作期间曾担任《缩小不均等实现广东省共享式增长》研究项目经理,还负责管理《中国经济改革的实施》技术援助项目,领导了《促进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课题研究,完成了《中国: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改善公共服务提供》报告的撰写。加入世界银行之前,张春霖博士曾在中国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担任处长。
王德文
王德文,博士,世界银行人类发展部社会保障经济学家,从事社会保障和劳动就业等研究与项目管理工作。他曾于2002年到2009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工作,任职社会保障研究室主任、劳动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曾于1998年到2001年在农业部工作,任职副处长。
高文书
高文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2003年以来,一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从事就业与社会保障及人力资源领域的研究工作。现任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社会保障研究室副主任。主要研究的课题: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人口转变与东亚经济增长》;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课题:《外资、外贸与中国的就业》;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所课题:《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就业的影响》;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理论问题研究》;新疆自治区政府课题:《新疆支柱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云南省思茅市课题:《云南省思茅市工业发展战略规划》;美国福特基金会课题:《中国城市贫困问题研究》;美国福特基金会课题:《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社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国际贸易理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西部收入差距问题研究》;世界银行课题:《成都居民养老保险研究》。主要著作:《应对反倾销:国际经验与中国对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年。(与潘悦合著)。《成功销售的秘密——销售技巧及动态策略》,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译著)。《劳动经济学——理论与中国实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与蔡昉等合著)
肖丽萍
肖丽萍女士,博士,世界银行东亚太平洋地区人类发展部高级教育专家,从事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及培训领域的研究与项目管理工作。加入世界银行之前在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工作,任未来教育处处长。她先后在美国得克萨斯A&M大学做短期访问学者,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研究项目学习研究政府与商界的关系,并参加了该研究项目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为期六周的项目执行任务。她的主要出版物有:《中国教师教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思考》,<人力资源发展与教育》,《中国教育指标体系及政策制定》等等。
张硕
世界银行人类发展处卫生专家,负责世行在中国的卫生领域的贷款项目、研究项目及能力建设项目的协调与实施。加入世界银行之前,她曾担任波士顿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项目主管,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分析员,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教授助理等工作。她先后获得波士顿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公共卫生硕士,波士顿大学经济系的经济学硕士和北京大学的医学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