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葡萄酒工程技术系十二五发展规划
葡萄酒工程技术系专业建设
“十二·五”发展规划
宁夏防沙治沙职业技术学院
葡萄酒工程技术系专业建设“十二·五”发展规划
“十二五”期间是我校加强专业建设,提高办学水平和竞争能力的重要时期,也是全面推进“校企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新要求的关键时期。根据学校关于“十二五”专业建设规划的总体指导思想,依据葡萄酒工程技术系专业的内涵与培养目标,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专业改造和专业建设,特制定我系专业建设“十二五”规划,以指导未来五年的专业建设。
一、专业建设概况
葡萄酒工程技术系现有葡萄与葡萄酒工程、食品营养与检测两个高职专业,葡萄与葡萄酒工程专业的前身是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最早我院创办了全国中等职业教育中唯一的“葡萄种植与酿造”专业,并且在葡萄与葡萄酒人才培养方面,已经具有18年的办学历史。2011年,开始招收“生物技术及应用(葡萄与葡萄酒方向)”专业,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高职学生。2014年,招收葡萄与葡萄酒工程专业(市场营销方向)。经过将几年的建设,该专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科研发展平台、教学平台都有了改善,办学实力得到明显提升。现将我系专业建设取得的主要成绩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如下:
(一)主要成绩
1.师资力量较雄厚
学院现有葡萄与葡萄酒、食品营养与监测专业教师32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2人,讲师9人,助理讲师及教员8人;博士4人,硕士及具有硕士学位19人(其中有6人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80%的教师属于“双师型”教师,或具有葡萄酒生产企业、食品企业工作背景,拥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技能水平。
学院高度重视师资队伍结构建设,通过“内培”、“外引”及“高聘” 等多种方式和渠道相结合,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师资培养体系,学院创造条件让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到兄弟院校进修深造、企业挂职锻炼、参加行业或企业技术研发、担任课程改革项目负责人、承担青年教师培养任务等方式和途径,提高专业带头人的职业教育理论水平、专业理论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使其具备专业带头人的能力和素质。现已形成一支素质高、结构优、有活力的师资队伍。
2.实验室条件优越
学院校内现有葡萄生长环境实验室、葡萄病害实验室、葡萄虫害实验室、葡萄酒工艺实验室、葡萄酒理化分析实验室、葡萄酒品尝室、微生物实验室、仪器分析室、植物学实验室、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室等19个专业实验室,具有仪器设备6838台(套),资产价值达813万元。葡萄栽培、育苗等日光温室6座,面积3600平米;葡萄酒实训车间(基地)面积为900平米,拥有大小发酵罐10只,年生产能力约为80吨。能够同时满足600余名学生进行专业教学、实习实训教学和部分合作办学、职业技能鉴定考试服务,能够进行实习实训。
多年来,学院坚持“协同建设,共同发展”的办学道路,践行“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的办学理念,积极地搭建“校企共建、合作发展”的平台,建立了一批产学研对接性强、教学实践针对性强、实训承载力水平高的实验实训基地。先后与广夏葡萄二基地、御马葡萄酒公司、西夏王葡萄酒公司、中粮长城葡萄酒厂、内蒙汉森葡萄酒厂等多家葡萄酒企业和酒庄签有稳定的长期合作协议,并将其作为该专业长期的校外实训基地。同时,在校企联合组建的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除了组织学生下厂实习实训、安排教师顶岗实践、企业管理人员给学生讲课讲座、学校派专业教师协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以外,企业还经常派人前来参与该专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训要求以及教材编写等研讨和制定工作。这些实习基地为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4.教材体系建设初见成效
通过选用实用性强、符合人才培养方案的国家规划教材,其次根据中、高职专业人才培养需求,根据葡萄栽培、葡萄酒生产、葡萄酒质量分析与检验、葡萄酒品尝等岗位技能特点,结合在职业岗位工作中的典型工作任务,通过调研和论证,听取企业专家的建议和意见,在本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组织专业教师编写了葡萄栽培学》、《葡萄酒工艺学》、《葡萄酒质量分析与检测》、《葡萄酒品
尝学》、《葡萄酒工程学》和《葡萄酒标准与法规》等6门核心课程的校本教材,学院教师参加编写的《葡萄酒果酒法规与市场监管》,2013年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基本形成较为完整的葡萄与葡萄酒教材体系,基本上满足葡萄与葡萄酒人才培养的要求。对于食品与营养检测专业教材体系建设也在积极的筹划。
5.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以各专业行业企业技术标准或规范为依据,紧贴行业或产业领域的最新发展变化,围绕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参照对接职业岗位的要求,通过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设计课程体系结构。依据国家职业标准,结合区域经济及企业职业岗位的需求,确定课程教学内容。根据招生对象和培养层次,采用模块化、层次化和综合化等多种课程模式,优化课程结构,合理、科学、均衡地设置学习领域。形成以“工学结合”为基础、以“教、学、做、用”相结合为特色的职业素质基础课程和职业技术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环节。
职业素质基础课程体系包括公共素质课和职业技术基础课,是针对中高职学生应具备的思想政治道德、文化、科学与人文、体育军事、心理等以及为本专业学生工程技术和职业素质培养而设置的基础课程。
职业技能课程是为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基本职业技能,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而设置的应用性或技能型课程。核心课程有葡萄栽培与管理、葡萄病虫害防治技术、葡萄酒生产技术、葡萄酒设备使用与维护、葡萄酒品尝学、葡萄酒质量分析与检验、食品营养与卫生、食品配餐与设计、食品感官评定等。
实践教学突出并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特色,教学实施“模块菜单、循环实训”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相接轨;把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及技术开发紧密结合起来,把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道德培养紧密结合起来,严格要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和严谨求实作风。保证实践教学时间在教学计划中所占比例大于50%。
实践教学体系主要由基本技能训练、单项职业技能训练、职业综合技能训练、职业综合实践以及社会实践等组成。基本技能训练是结合相关基础课程教学进行的课内实验或训练;单项职业技能训练是根据相关职业技术课设计的技能训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职业综合技能训练课程培养学生对各单项技能的综合运用,以提升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职业综合实践主要是指课程生产实习与毕业顶岗实习,是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技能训练和素质养成的重要环节,顶岗实习一般安排在最后学期。确保学生实习岗位与所学专业基本对口,学以致用,以实现实习与就业的有机结合。
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是从实验、实训到最后的顶岗实习整个实践教学过程有机结合起来,以梯次推进、螺旋上升的形式进行系统化设计。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注重学生普适性培养与个性化辅导相结合。
6、对外合作交流
学院十分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积极与国内外教育教学单位和科研机构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做好人才培养工作,从而更好的服务于我区葡萄酒产业、食品行业发展。一直注重与国际葡萄酒行业等相关组织进行交流、合作,在科学研究上也大胆探索,开拓进取,积极把握科研的研究方向。
2010年9月20日至2010年9月30日,德国施泰纳尔博士一行四人来我校对葡萄酒酿造、设备使用及发酵管理等事宜进行座谈、交流,并对我区葡萄酒企业代表西夏王葡萄酒酒庄、巴格斯酒庄、宁广夏酒庄进行了参观。
2010年10月19日-2010年10月23日,法国波尔多侍酒师学院弗兰克先生到我校参观、交流,并对葡萄与葡萄酒专业(侍酒方向)提出交流意见。
2011年7月18日-2011年7月27日,德国弗莱堡葡萄栽培与酿造联邦研究所的葡萄真菌病害防治专家布莱尔博士和葡萄虫害防治专家布鲁尔博士来我院进行学术交流,并对我区的葡萄种植情况进行考察,针对德国先进的酿酒葡萄种植理念和管理技术和我院老师进行交流学习。
2012年5月9日-2012年5月13日,中欧葡萄与葡萄酒发展论坛早我院召开,会议议题为“酿酒葡萄栽培技术、葡萄酒酿造及质量控制”。
7.人才培养方案逐趋完善,人才质量稳步提高
“十一五”期间,根据学校专业办学定位和专业特点,每年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使目前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日趋完善,突出了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一中心主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整体得到提高,每届毕业的就业率均达到90%以上,其中专业对口就业率达到80%左右,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专业特色不够明显,专业内涵与地方经济建设的发展相适应方面还存在相当的缺陷。
2.专业师资中真正“双师型”的人数还不够。
3.专业建设与专业教学中“校企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尚未全面落实,实践教学的内容、形式有待进一步改革。
二、指导思想
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教育规律,注重专业内涵,实践学校党委提出的“一个中心,两个突破”的战略发展思路,全面推行“校企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宗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学科建设为载体,积极创造条件,建设有较强特色的、在区内区外外有一定影响的葡萄与葡萄酒工程、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
三、基本思路与原则
依照学校提出的“稳定发展规模、注重内涵建设、重视基础专业、提升传统专业、做强优势专业、扶植新兴专业、突出应用技能”总体思路,以市场需求为考量标准,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构建特色鲜明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形成教学质量监控的长效机制;进一步丰富专业建设内涵,发挥专业、学科优势,凸显专业特色,为地方与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
四、专业定位
(一)人才培养定位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掌握生物工程等学科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专业综合能力和专业拓展能力,具备一定的专业创新和创业等专业发展能力,面向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专业层次定位
培养普通高职教育层次的专业人才。
(三)专业规模定位
每年稳定招生规模,葡萄与葡萄酒工程专业80人左右,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40人左右。
(四)教育质量定位
要求学生掌握微生物基础、植物生长与环境、化学基础与分析技术、食品加工技术、食品保藏技术、发酵工程、葡萄栽培技术、葡萄酒生产技术等学科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致力于培养具有葡萄酒种植、酿造;食品加工、检测等方面的,能在各大酒庄、基地、食品加工、检验等部门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成为宁夏地区乃至西北地区的专业企业的技术骨干,为我区葡萄酒产业、食品行业的良好发展输送大量人才。
(五)服务面向定位
立足宁夏,面向西北,辐射全国,服务基层。
(六)发展水平定位
本专业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人才培养质量高、社会声誉好的区内 一流、国内有影响的品牌专业。
五、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以优化课程体系为关键,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为重点,以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以地方生物资源和产业发展为依托,培养专业知识扎实、工程实践能力突出、具有良好创新思维能力的融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同时为研究生教育输送优秀生源,为地方经济建
设培养生物工程合格人才。努力将本专业建设成为省内一流,国内有影响的特色鲜明、人才培养质量高、社会声誉好的品牌专业。
(二)具体目标 1.人才培养
在“十二五”期间内,葡萄酒工程技术系在校学生规模在300人左右,积极推进“校企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重视综合实践教学环节,更加密切教学与科学研究、生产实践的联系,开展“产教学研”合作,充分发挥学科与教学平台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构建一个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产学研结合、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强、创新意识强的特色鲜明的地方性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并在省内外同等院校同专业具有示范和辐射作用。
2.学科建设
以地方资源为依托,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需要,坚持以学科队伍建设为核心,以科研平台、基地建设为载体,以创新管理为保障,本着“集中优势、重点突破,分层建设、全面推进”的原则,以葡萄酒生产技术为校级级重点建设学科、通过整合团队、培养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拓展学科研究基地建设和强化科学研究工作,建设成方向明确、队伍稳定、基地完善、成果突出、特色鲜明,在省内有一定影响的重点学科或特色学科。
3.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培养和引进人才,“十二五”期间葡萄酒工程专业教师中具有正高职称人员的比例要达到30%,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50%,新
增硕士研究生2名以上、教授21名以上;拥有3名以上学风严谨、富有创新精神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积极发挥省级科技创新团队在学科建设与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
4.课程建设
为适应培养专业知识扎实、工程实践能力突出、具有良好创新思维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结构,改革教学内容,把目前生物工程专业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成果不断固化到教学实践中,强化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在“十二五”期间完成《葡萄酒生产技术》校级优质核心课和省级精品课程建设。在此基础上,力争将《葡萄酒品尝学》、《食品营养与卫生》、《葡萄酒分析检测》等课程建设为校级优质核心课;积极开展教学方法的改革,逐步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部分专业课程高职教材的编写。
5.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构建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的实践教学新体系,课程实验项目按模块、分层次、循序渐进,专业基础课程实验加强基础理论知识、基本实验技能、基本实验方法的训练等,专业方向综合实验课程突出综合训练、工程技能训练,按科研的要求使实验内容与科研、生产和社会应用实践紧密结合。将课程实验与学生野外和课外等研究性设计性实验、学生毕业论文有机融合。加强综合、设计创新性实验,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相互衔接的科学的实验教学体系。加强实验技术与实验方法的科学综合和系统训练,实验教学内容与科研、生产和社会应用实践密切联系,开设“设计创新实
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科学思维。建立“生命科学系创新实验室”,建立课内实验教学→课内开放性实验教学→课外实践教学→工程训练→科研训练→创新性研究→毕业论文训练有机结合的模式。建立科学有效的实验教学考核方式。
7.教学改革
以“一个中心,两个突破”为指导思想,积极推进“校企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以学生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践教学、考试方法等方面进行全新地探索与实践。
8.教学管理与学风建设
进一步健全、完善并严格执行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并将执行情况与管理人员、教师和分管领导的业绩与等级评定相挂钩。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委员会的作用,切实有效地保证教学管理的质量。教学文件保管完整、有序,制度执行严格(如调课等),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素质,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和研究,重视和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和督导委员会的建设和作用。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积极开展各种方式的教学评价和检查,加强对毕业生质量进行跟踪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对专业建设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六、主要任务
葡萄酒工程技术系在“十二五”期间专业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内涵建设,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围绕实验室、实习基地、课程、教材、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师资队伍、招生就业等方面明确具体 的任务,全面将“校企结合”育人模式落实到专业建设之中,力争形成鲜明的专业特色。
七、主要措施
围绕专业建设目标和任务制定切实可行的建设措施,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课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验教学基地建设、实践教学环节的过程监控,实施校企合作合建等。
(一)加强专业建设的领导工作
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基本建设的主要内容,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工程。科学规划专业建设,是专业求发展、成特色的战略任务。因此,必须加强对专业建设的领导,把专业建设作为头等大事来抓。首先,成立由系主要领导、专家、教研室主任组成的专业建设规划论证小组,负责专业建设的规划和实施;其次,根据学校的情况与自身的办学实际和发展潜力,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找准专业未来几年中在学校专业结构中的位臵,合理定位专业发展的方向。在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等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做到组织有保障,措施有落实。
(二)积极推进“校企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实践 积极实施“校企”育人模式,构建并完善与社会经济发展和学校特色相适应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专业特点,完善“校园文化活动”项目、课程建设和实验、实训项目,积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构建全新的实践教学体系,修订与人才培养方案相适应的教学计划、教学
大纲、实验大纲、考试大纲等,在教学内容结合与方式上充分体现专业特色与人才培养特色。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1.统筹兼顾,质量并重,优化教师队伍建设
在“十二五”期间采取引进与培养相结合,遵循师德高尚、职称高、教学水平高、科研水平高的“四高”原则,切实优化教师队伍建设。同时,聘请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经验丰富的其它院校的教授、学者、能工巧匠为客座教授、顾问。为我们带学科、带队伍、带科研,指导青年教师完成教学科研任务。
2.积极推行优秀教师激励机制
制定规划,提出具体要求,定期考核,动态管理。采取倾斜政策,创造优良的教学科研条件,提供学术交流机会,加速优秀人才的成长进程。对学术骨干、教学带头人、优秀主讲教师和优秀青年教师实行优先待遇;
(五)加强课程建设,完善课程体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根据“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要求,优化课程体系,以专业知识点为线索,改革专业课程教学;积极开展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启发式、研究式教学方法,切实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培植教学成果。
(六)促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抓好实践教学环节
1.加强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强化他们的责任意识,让他们切实担负起实验室管理的责任;建立健全实验教学管理制度,进一步
完善实验室的开放体制,在时间和内容上给学生创造条件,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2.强化学生导师负责制,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加强对外联系,进一步推进教学见习基地和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满足学生专业见习和教学实习的需要,开展校企、校县合作育人工作。
3.加强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和管理,制定毕业论文(设计)各个环节的质量标准,明确选题的性质、难度、分量、综合训练等方面的目标要求,培养学生积极从事科学研究的意识。
4.加强学生行业素质与工程素质训练,培养学生的专业发展能力。
5.切实开展好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校园文化活动,真正实现“课堂教学、实验实训、校园文化活动”三位一体。
葡萄酒工程技术系
2012年10月
第二篇:国际贸易系“十二五”发展规划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十二五”建设发展规划
(2011-2015)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于2004年开始招生以来,各项工作平稳有序推进。为进一步推进专业建设,国际贸易系依据上海金融学院“十二五”规划发展纲要和国际经贸学院的“十二五”改革和发展规划的指导方针,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指导思想,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在对国内外高校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十二五”建设发展规划。
一、总体思路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十二五”建设发展规划的制定以上海金融学院“十二五”规划发展纲要、国际经贸学院“十二五”改革和发展规划及学科建设规划为指导,坚持“立足上海,面向全国,辐射长三角”的服务面向和“特色办学,质量立业”的教育理念,恪守“立诚明德、经世至用”的校训,在办学定位上,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本科为本”,以“教学为本”;在办学方向上,坚持立足上海,面向全国,服务长江三角洲乃至全国的发展思路;在培养目标上,坚持以“质量为本”着力于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重应用、重创新”,具有较强的国际商务沟通能力,掌握国际经贸规则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和国际化经贸人才。总体思路围绕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调整课程体系,推动课程建设,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几个方面展开。
二、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以外贸经济高地建设为契机,不断深化专业内涵建设,强化专业特色。不断调整课程体系,使课程体系符合社会需求,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取得更大进展。建设一支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俱佳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围绕“三型一化”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加强与国外大学合作,进一步提升教育的国际化水平,综合实力大幅提高,服务行业、地方和社会经济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二)阶段性目标
1.2011-2012年为固根本、广开源阶段
在巩固专业建设现有成果的基础上,广泛调研,以市场为导向修订完善课程
体系,进一步推进师资队伍建设,争取在2011年新引进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2人。师资队伍中参加实务培训、挂职锻炼、国际交流的比例显著提高,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明显提高。形成稳定健康的教学管理、人才培养管理体系。制定和实施科学的教材建设、课程建设规划。国际化办学、社会服务实现突破。
2.2013年—2015年为求突破、创特色阶段
师资队伍继续扩大,争取新引进兼具有高学历和行业背景或海外留学背景的教师2-3人。师资队伍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明显提高,课程体系不断完善,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稳步推进。加强与国内外的合作,实践基地不断稳固和扩大。继续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国际合作办学工作取得突破,“三型一化”的课程体系、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模式逐渐完善和趋于稳定通过申报及联合培养等途径,谋求国际贸易专业学术硕士的突破,人才培养“三型一化”、“通专结合”特色更为显著。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体系逐渐完善,教改研究取得进展,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教学与科研能力俱佳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初具成效,在人才培养、服务社会、国际化办学中为学院品牌的树立添砖加瓦。
三、建设任务
(一)专业建设方向与特色
专业建设坚持“本科为本”、“教学为本”、“质量为本”的总体方向和理念,围绕“三型一化”培养目标,构建素质、能力和知识并举的人才培养体系、课程体系和师资团队。在师资、科研等方面形成一定的积累,在设置专业方向的基础上,积极申报新专业,积极探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方向设置的可行性和现实性。积极做好申报经济学和国际贸易联合学术硕士点的工作,在巩固本科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办学层次,在办好教学的基础上倡导科研创新工作,提升专业水平。
通过适当增加金融类业务课程、金融英语类课程以及金融服务等课程,凸显金融底蕴和金融特色。通过课程体系国际化、核心课程全英化、核心教材原版化、师资队伍多元化、学生多元化等措施,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国际化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打造国际化特色。突出国际贸易的应用性研究,整合科研资源,倡导研究范式的转型和创新,增强科研创新能力,突出科研工作的开放性、服务性和应用性,加强科学研究与企业经营、政府决策的互动。
(二)师资队伍及教学团队建设
采用引进高层次人才和现有师资进修培训相结合的办法,引入竞争机制,加大和加强学科梯队和教学团队建设,提升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实践教学水平,着力提高教师的应用型素质、社会服务和科研创新能力,加强师风师德建设。注重师资培养,采用挂职锻炼、合作交流等方法,帮助青年教师成长为双师型人才。逐步建立一支以本科教育为主、兼顾科学研究,以博士和双师型为主,具有国际交流意识和能力,素质优良,师德高尚,职称、年龄、学缘、知识、职称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特色鲜明,富有活力,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开展科研工作提供保障。构建与“三型一化”人才培养相匹配的师资队伍。
(三)课程体系与教材建设
建立课程体系动态微调机制,课程体系每年微调1次,每两年修订1次。在现有基础上,积极引进国际领先的前沿课程,从教材、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等方面全面系统地借鉴国外经验,并结合国情和上海市情加以改进。课程建设与专业建设同步进行,努力创建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体现涉外专业特色,提高双语教学比例,设置追踪学术前沿和社会实践需求动态的系列学术讲座和专题讨论。双语教学门数达到8门以上,双语授课比例超过40%。
组建教学团队,积极展开教学研讨活动,加大教研交流,在交流中互相促进,互相提高,积极利用网络等先进技术手段来辅助教学研讨和教学研究,积极与其他院校的国贸专业展开教学交流活动,形成一套完备的教学交流和合作的机制。
按照既定的课程建设规划和教材建设规划,分期分批推进课程建设进程,形成院级重点课程-校级重点课程-市教委重点课程-市级精品课程的4级课程体系。组建课程教学团队,按照精品课程建设要求进行建设。积极申报市教委重点课程和市级精品课程,积极进行申报国际级精品课的准备工作。
与课程建设相配套,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现自身学术思想、风格、特点和水平的教材,配有一系列中外文参考书和辅助教材,有一套体系完善、内容先进、符合本课程教学目标的教学大纲、完备的教学日历和教学辅助资料。
(四)实验实践教学条件
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着力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以第一课堂课内实践、实践教学和第二课堂实践活动为支撑,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 3
习基地建设,强化学生应用能力培养。大力支持学生参与科创活动,开展课题调研、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活动,进一步推进创业教育。进一步改善实验实践教学条件,完善、提高原有实验室的各项功能,积极探索国际经贸实验项目,提高实验课程和专业的结合度。开发建立各类学生实践基地8个以上,强化学生的专业认知和解决管理实际问题的操控能力。树立主动服务社会意识,开拓社会服务项目,推进社会人才培训,开展横向课题研究,增加学院社会知名度、办学实力和服务社会能力。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创新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增加学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优势。通过压缩课堂教学时数和改革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为实践教学提供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社会,使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知识的含义,领会课堂知识的局限,掌握运用知识的本领,增长自我创新的能力。构建超时空的网络课程体系,逐步把专业必修课和主干课程上网,并不断地更新和优化,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加强实践环节,提高实验教学和毕业论文水平。围绕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创新平台建设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探索,把能力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
(五)国际化教学改革
大力实施“引进来、走出去”的国际化战略,开展国际合作项目,创新合作机制,深化合作领域,拓展合作空间,建立与国外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国际化办学,加强人才国际化能力培养,突出学院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特色。通过引进海外教师、选送教师出国访学,对教师进行双语授课技能培训等途径提升教师双语教学能力,进一步提高双语授课和全英语授课的比例;规划期内至少选送2-3名教师到国外进行为期6个月以上的访学交流;教材选用上,进一步提高选用国外原版优秀教材的比例,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学等核心专业课程采用原版教材,逐步实现教材的国际化接轨;邀请国外学者讲学2-3次,争取形成不定期的交流机制;不断开拓与国外联合办学的规模和层次,提高国际化办学的水平。
(六)推动科研创新和产学研的纵深化发展
着力提高科研的质量和层次,力争取得一批高水平的标志性科研成果,实现 4
科研工作的新突破。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成果,实现科研为教学服务的宗旨。从国际贸易和金融交叉学科的角度开展学术研究,在大贸易金融研究领域形成优势和特色,提高学术地位。推进产学研向纵深化发展,搭建平台,创新合作形式,不断研究适应市场、政府、企业需要的科研成果,并积极寻求转化。
改变单科突击、单兵独进的研究格局,开拓跨学科、跨国界、跨地域的团队研究模式,开展团队集体攻关。凝聚和引导教师参与学科团队,定期展开研究与讨论,开展集体攻关与合作,切实推动学科建设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创造条件,组建对本学科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学术会议和学术活动,提高社会知名度,为学科专业建设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加大前沿讲座力度。启动名家论坛、博士论坛、企业高级经理论坛、外籍客座教授讲坛、国内知名教授讲堂,向学生传授国际经贸信息、动态、趋向,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积极组建国际贸易投资研究所,以较强的科研团队作为支撑,邀请政府部门、研究机构、行业协会和公司的专家担任顾问,加强学术交流与协同攻关,在夯实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突出应用经济研究,形成“长三角区域贸易投资一体化”研究特色。
加强产学研合作。探索与其他学校、企业等部门联合培养方式,加大开门办学、外向办学力度,实现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的“无缝对接”。以拟成立的国际贸易投资研究所为基地,大力开展企业合作研究和咨询服务,充分发挥学院的社会服务功能。强化高校社会服务功能,在与企业挂钩,与资格证书考试挂钩,与上海市政府补贴培训项目挂钩三个方面做文章,力争形成培训体系,创立有自身特色的培训品牌,加强部门“开源”能力。结合我院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常规性管理机构和实时沟通网络,建立我院学生就业分配跟踪调查档案,组建并开发我院的人才网络与校友资源。
(七)教学管理建设
规范教学管理,加强制度创新。以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和质量监控体系为基础,不断补充和完善实施细则和激励机制。建立一支较强的教学管理和信息员队伍,对教学秩序和教学水平进行质量监控,做到管理制度化、运作规范化。院领导牵头,组建教育教学监督检查组,定期不定期组织听课、评课,并形成一定的激励和监督机制。建立新老教师结对机制,对优秀教师组织观摩教学,加强教师 5
之间的学习机制,提高教学水平。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各级组织领导
由分管校领导任组长,教务、人事、财务、科研、学生处长、团队负责人为成员的教学团队领导小组,充分发挥教学团队领导小组在教学团队建设中的领导和指导作用。领导小组的工作职责是,审定教学团队建设计划;制定教学团队建设的保障措施;围绕教学团队建设,协调学校的各类教育资源。学校每年进行一次检查,检查不合格将限期整改,整改仍不达标的,停止经费资助及有关待遇。
(二)学校制定保障措施,实施倾斜政策
学校将在人才引进、人员配备、人才培养、年终考核、课程建设、教材建设、项目申报、参加学术交流、成果奖励等各方面对教学团队予以倾斜,在人力、物力、才力等诸多方面提供有效支持和政策保障。通过出国培训访学等增强师资队伍国际化素质,通过鼓励教师到外贸管理部门和外贸外资企业挂职锻炼,培养应用型师资队伍,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和青年教师深造等提升中青年教师能力与学历,并加快国际化和应用型师资的引进力度,努力创造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
(三)系内出台实施细则,保障各项制度的有效执行
国际经济与贸易系根据教育部、上海市教委和学校教务处的文件精神,积极响应国家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要求,制定有关师德规范、教师教学工作量规定、教授和副教授本科课堂教学规定、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规定、教研室工作规范、教学成果奖励条例、重点课程和教材建设管理办法、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实施细则,切实保证教学团队的教学效果。
形成包括决策机构--本科教学与专业发展委员会、执行机构—基层教学单位、督导机构—两级教学督导组的三级教学质量组织保障系统。建立由教学质量策划、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教学质量组织保障、教学质量信息反馈及分析等子系统组成的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做到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的有机结合。建立健全教授上课制度。严格执行国家教育部有关规定,本专业有关教授每年必须参与本专业至少一个本科生班级的课堂教学,以保证教学质量。建立健全教师双语 6
教学资格审查制度,将事前把关与事后评价相结合。
建立校外评审体系,充分发挥政府、专业学会、专业研究会等校外评审体系的作用,把全方位、多层次、科学化、规范化作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指导思想,最终形成涵盖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质量标准,建立集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实施过程、教学评估和信息反馈与处理于一体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因此,校、院、系通过制定各项有效的管理制度,以教学团队建设为抓手,精心调配人力资源,让教师有施展的舞台,发挥长处的平台,从两级制度上确保各课程教研组成为具有凝聚力的高效率团队,形成合力,既充分发挥团队负责人的带头作用,又促使中青年教师承担课程主要教学,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梯队。
第三篇:“十二五”发展规划
盐源县中医院肛肠痔瘘科
“十二五”发展规划
为在“十二五”期间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在医院的统一安排协调下制定本规划。
一,科室规模
(1开设病床20张
(2)年门诊量600人次,床位使用率>85%
(3)科室人员7人
(4)业务收入平均递增20%,到“十二五”末达到100万元,其中中医特色技术收入占总收入的75%
(5)医疗质量指标
①入院病人一日确诊率>90%
② 入出院诊断符合率>98%
③ 临床病理诊断符合率>98%
④床位使用率>85%
⑤医院感染发生率<6%
⑥ 治愈率>98%
⑦甲级病历≥90%,丙级病历0%,门诊处方书写合格率≥80% ⑧ 急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90%
⑨医疗事故和重大医疗纠纷≤0.5次∕10万
二任务和措施送出2人到成都肛肠专科医院进修学习新增2名专业医务人员
3新增5台中药熏蒸治疗仪。以及其他先进医疗设备。
4力争完成本科优势病种资料总结,力争形成更有效、简洁、便宜的治疗方法,巩固优势病种的治疗并形成一定规模。5鉴于我科医护人员多为西医专业人员的实际情况做好中医诊疗及护理技术培训,力争完全熟练掌握。
6力争完成省级重点专科的建设要求
我们相信,本规划的制定,即符合医院的发展要求,也符合科室的发展需要,全科人员通过努力工作完全能够实现,更好地为本地区人民群众服务。
第四篇:十二五发展规划
河西学区“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加速学区教育现代化进程,更快更好地实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宗旨。根据上级相关文件要求,按照教育局部署,结合我学区实际,经过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听取了各方面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在客观分析学区的办学历史和“十一五”工作的基础上,制定学区“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可概括为:一个指导思想、八个发展定位、六个发展原则、两个目标、三个阶段、七个计划和四个保障措施。
一、学区 “十一五”工作回顾
“十一五”期间,学区确立“以育人为根本,促使学生善学、乐学、会学,做到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学区始终坚持“以德治校、改革活校、科研兴校、特色立校”的发展方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逐步形成了“办学有特色、教学有特点、教师有多能、学生有特长”的办学风格。学区加大了投资力度,改善了办学条件,硬化校园、维修校舍等投入资金近十万元;加大了课程改革力度,推进了素质教育不断发展。学区德育从家庭、社会、学区三个方面着手着力编织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学区教学工作狠抓了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使学区教学质量近三年在全县的排名分别为第八、第七、第五。
二、“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学区始终坚持一个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牢固树立“以管理求发展、以质量求发展、以特色求发展、以改革创新求发展、以人为本求发展”的观念,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教学与发展、育人与服务的关系,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果断直面竞争挑战,凝心聚力,励精图治,迎难而上,努力开创素质教育的新局面,促进我学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协调、快速发展,把学区办成人民满意的标准化学区。
(二)发展定位
1、办学思想: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2、办学目标:创建一流的领导班子、建设一流的教师队伍、营造一流的 1
教育环境、争创一流的教育质量
3、办学理念:以德治校、、科研兴校、特色立校、质量活校
4、办学宗旨: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
5、办学思路:抓德育工作,创“文明校园”;抓教学工作,创“人文校园”;抓读书教育,创“书香校园”;抓学区管理,创“和谐校园”;抓信息技术,创“数字校园”;抓安全教育,创“平安校园”。
6、校风:勤奋、守纪、求实、创新
7、教风: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8、学风:好学 多问 勤思 力行
(三)发展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科学性原则;
3、人本性原则;
4、协调性原则;
5、特色性原则;
6、可持续性原则。
(四)发展目标
1、学区发展目标:走内涵发展之路,把学区建设成为有特色的精品学区。
2、学区育人目标:
(1)总目标:学区一切育人活动都致力于培养植根中华文化,吸纳新文明,走向大世界的新一代奠定知识与技能、文化与智慧、情感与价值观的坚实基础。
(五)三个实施阶段1、2010-2011年全面打基础阶段,通过优化管理、培养队伍、全面提质等,把学区建设成为具有较高质量的示范学区。
2、2012-2013年重点突破阶段,通过实施一些重点项目,突破内涵发展的瓶颈,把学区建设成为教学优质、文化浓郁、特色鲜明的优秀学区。
3、2014年全面深化阶段,通过全方位的整体改革,把学区建设成为具有高质量、高效率,现代化、中国化的学区。
(六)学区发展项目计划与执行方案
1.精细管理建构计划
目标:通过建构精细化管理的机制,优化学区管理水平提升学区办学品质,为将学区建设成为精品学区奠基。
具体措施:
(1)、学区管理干部认真学习精细化管理的有关理论和操作方略,研究精细化管理的有关案例。
(2)、本着“理顺与优化”的原则,清理学区已有的各种管理制度,剔除不适应的制度,优化还可以继续实施的制度。
(3)、本着“精而细”的原则,根据时代特点和学区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推出新的管理制度,建立一套管理制度体系。
(4)、制定全方位的精细化管理目标,并分步实施学区精细化管理制度,重在让师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5)、加强团队建设,主要通过对学区各校班子的考核来推动精细化管理制度的落实。
(6)、培养教师自我管理能力,变学区管理为教师自我管理。
(7)、开展精细化管理研讨会,总结学区精细化管理的经验,矫正存在的问题。
2.骨干教师培养计划
目标:通过实施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培养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
具体措施:
采取“双轨制”,整体提升教师水平。一是请有关培训单位培养学科带头人,以此带动学区教师的培训工作;二是开展校本培训,在行动中培训和研究,促进教师发展,培养优秀教师。
3.精致教育探索计划
目标:通过精致教育的探索,解决学生成绩差与行为习惯差两大问题,培养走向世界,开创未来的一代新人。
具体措施:
第一、开展教学精致化探索,提高学生学业成绩。
(1)诊断分析,摸清学区教与学的真实情况。
(2)研究对策,探索教学精致化的目标、路径与方法。
(3)尝试实验,将有关教学精致化的设想在班级实验。
(4)总结经验,把教学精致化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成果。
(5)推广提升,将研究成果在全学区推广。
第二、开展育人精致化探索,致力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开展班级建设。首先拟定行动纲领,其次建立团队,第三开展主题活动,第四开展全面督导评估。
4.设备、设施完善计划
目标:通过实施设备、设施完善计划,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学区教育教学实现现代化、信息化。
具体措施:
(1)、分逐步购置教学所需的设备。
(2)、增加读书、活动设施,使之成为儿童学习与生活的乐园。
5.精美校园建设计划
目标:通过实施精美校园建设计划,将学区建设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成长的天堂。
具体措施:。
(1)、维护好现有校舍,新修所需的校舍。
(2)、进一步修整校园,扩大绿化面积。
(3)、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使校园具有浓郁的文化氛围。
(4)、设计学区形象标识,根据学区办学意涵与文化设计校徽、校旗、校歌等。
6.学生社团发展计划
目标:通过建立学生社团,推动学区文化建设,培养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且有特长的学生。
具体措施:
(1)建立校级学生组织,如:少先队大队部、各年级儿童会,采取集中培训与岗位实习的方式,培养10名优秀的活动组织者。
(2)由学区牵头,实施学生与社区等牵手计划,让学生接触社会,快速成长。
7.学区社区共建计划
目标:通过实施学区、社区、家庭共建计划,扩大学区办学支持的范围优化学区教育资源。
具体措施:
(1)、成立学区与社区合作共建的联系会。将支持学区的社区、家庭联合起来。
(2)、开展一年一度的学区社区共建论坛,共商教育大计。
(3)、推出学区与社区、家庭共建的多种项目,通过项目推动社区、家庭对学区的支持。
(七)、学区发展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对实施思路起监督保证作用。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重大问题由集体讨论决定。充分发挥领导班子在实施思路中的职能作用,落实各校的职责。充分发挥全体党员在实施思路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中流砥柱作用。
2.民主保障
广泛发动全学区教职工为办好学区献计献策。分阶段由校长向教代会报告实施进展情况,接受民主评议。通过民主方式,使发展思路成为全体教职工的自觉行动。
3.经费保障
“十二五”期间,学区要投入资金用于基建和设备添置。资金来源:一是争取省、州、县有关经费;二是开辟渠道,争取社会的支持。
4.外部保障。
积极争取省、州、县人民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对我学区实施“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指导和帮助,尤其是政策扶持。同时,要积极争取社区对我学区发展规划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事业涉及千家万户,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密切相关,随着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人们对接受更多更好的教育的愿望和要求愈来愈高。特别“十二五”时期,我们学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也有着发展史上非常难得的战略机遇。因此,我们必须怀着强烈的使命感与紧迫感,团结一致,开拓创新,为实现“十二五”战略目标而努力奋斗!
河西学区“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
河西学区
二○一○年四月二十日
第五篇:十二五发展规划
“十二五”期间社区发展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区的重要时期,抓好这五年工作,对加快迈向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进程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
“十二五”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以来的各项方针政策。顺应社区居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要求、新期待,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突出以人为本,以加快发展为主题,加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促进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健康协调发展,努力把高新区建设成“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创新型特色园区。
一、主要目标
(一)在2011年的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创新型特色园区的目标。并对过去的5年进行了总结及肯定,并对未来的5年提出了实施“三步走”的工作步骤,即一年完善规划布局,三年取得显著成效,五年实现规模提升。
(二)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在社区工作方面,强调了安全生产及消防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及消防应急预案,不发生重大安全生产及消防事故。要求社区着力做好民生民计工作,加强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建设,切实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高度重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稳定工作,推进辖区全域城
市化进程。
(三)关于自身队伍建设方面,提出“着力强化队伍自身建设,以勇争一流的精神风貌为加快发展提供动力保障”的目标。进一步强化理论学习,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和廉政建设。
二、重点工作任务:
(一)加强党的建设和作风建设,不断提高执行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于党的领导。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和作风建设,打造出一个团结有力的领导班子,构建一支积极向上的干部员工队伍,这是我们构建和谐社区工作的关键环节。我们将通过各自形式的活动大力加强社区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通过举办培训班、举办党课等工作加强党的思想建设;通过推行“阳光工程”,完善党务、政务、站务、财务“四公开”制度,加强对街道重点工作落实情况监督检查等工作,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一是要树改革创新之风。二是要树学习钻研之风。三是要树调查研究之风。四是要树敢抓敢管之风。五是要树团结协作之风。六是要树勤俭廉洁之风。
(二)加强和完善社建处功能,突出重点,强化保障。要立足于高新区社区建设发展的实际,更好地完善和发挥好社建处的职能;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并请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社会事业局多支持和指导,加强和完善社建处功能,重点做好社区建设管理、民族宗教、综治维稳等重点性工作。
(三)提高认识,创新社区管理模式。关注高新区马金铺新区规划启动的大势,用新的理念、思路、途径、方法、手段来建构社区管理新体制机制。为此,要推进社区管理模式改革。结合我区和谐社区创建试点工作,以基层党建为核心,构筑“四合一”公共服务新模式,即以社区党支部为领导核心,以社区居委会作为议事机构,依托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的力量共驻共建、资源共享的新型公共管理服务机制。为了使组织构架在“四合一”管理服务模式中建立更强
有力的联席机制,凝聚各方力量的作用,社区居委会的成员要从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居民代表、公共户单位代表、片警中通过依法民主选举产生,采取双向任职的形式。
(四)夯实基层基础,全力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社区是最终落实我们各项工作的基本单位,建设和谐社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只有基层社区实现了和谐稳定,整个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才有了保障。和谐社区建设要求到每个社区都要达到“六好”、“十无”、“两满意”等要求,“六好”就是“自治好、管理好、服务好、治安好、环境好、风尚好的”六好标准; “十无”就是楼栋无矛盾、邻里无纠纷、群众无上访、小区无火灾、校园无违法、青年无吸毒、卫生无死角、生产无事故、交通无违章、居民无邪教;“两满意”就是社会各界满意、居民群众满意。经党工委研究后决定,我们正在以国际花园社区设立为创建和谐社区试点。按照“两委一站”的管理模式,构建和谐社区,“十二五”期间将逐步推开。在夯实社区基础工作方面,一是要开展好和谐社区创建工作。二是组织辖区公职人员、街道党员干部和社区工作站党员积极参与居住地业委会的选举,担任居住地的楼栋长,参加社区义工组织,充分发挥他们在社区共建活动中的积极作用。三是加快推进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各个社区办公用房优化升级建设工作。四是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积极探索社区党组织工作模式,创新党组织在社区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创建和谐社区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五)抓好社区维稳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创建平安社区。高新区在建设发展中造成了大量的社会问题,很多问题已经演变成或者正在酝酿成社会矛盾,使我们在维稳工作所面临的情况更加复杂、任务更加艰巨。只有通过有效地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有效化解社会不稳定因素,把矛盾和冲突消化在基层,才能够为我们构建和谐社区的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我们将建立及强化各项制度,充分发挥联合调处机制、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出租屋综合管理及服务长效机制、社会治安目标管理责任制、应急工作机制、司法联席会议机制等系列制度的作用;建立及整合队伍,成立维稳突发事件“青年突击队”、“信息收集队”等队伍,加强培训工作以提高人员素质,不断提高我们维稳工作的水平和效果;加强群防群治网络建设,进一步巩固和创建安全文明小区工作,建立健全群防群治“网格化”巡防体系;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抓好社区矛盾的排查和调解工作,努力把各种社会矛盾解决在基层,解决在初始阶段。
(六)重视和加强社会事务管理和服务工作。高新区成立以来,经济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在城市管理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却相对滞后于城市发展的步伐,城中村脏乱差、违法建筑大量存在等不协调现象严重影响了和谐社会的建设工作,对于城市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制约。目前我们的城市管理和服务工作已经由外延式发展为主转入以内涵式发展为主的新阶段,这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我们不断创新城市管理和服务的方法和机制,不断地提升自身管理水平和素质,更好地适应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我们将在做好安全生产日常管理工作的前提下,全面推行备案(档案)安全监管模式,变被动式管理为主动式管理,提高安全监管水平。
(七)继续关注和解决民计民生问题。民计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内容,事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构建和谐社区,就必须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入手。只有时刻把居民的利益牵挂心头,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作到“权为民所用、心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最大限度地帮助辖区居民解决好面临的实际困难,才有可能扎扎实实地推动和谐社区建设工作的持续深入开展。
三、完成“十二五”规划的保障措施
(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和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各次重要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切实把高新区领导和社区工作人员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的决策和部署上来,努力为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和实现高新区“十二五”规划工作目标奠定更加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牢固树立爱岗敬业、服务基层的思想,共同营造推动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区的良好氛围。
(三)进一步加强对社区工作的组织领导,确保社区工作各项指标任务的完成和保障措施的落实。
(六)做好动员和协调有关方面积极参与社区的基础性建设,以确保“十二五”规划的顺利实施,加快社区各项工作完成的步伐,并使“十二五”期间所取得的成果最大程度地惠及广大居民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