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科研发展五年规划 Microsoft Word 文档
教育科研发展五年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教育理论和江泽民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末来。坚持走“科研兴校”之路,以科研练队伍,以科研育新人,以科研促质量。全面推行素质教育,重视学生能力的形成和个性发展,以创新教育为切入点,结合校情,深入开展教育科研工作,并强有力地推广教育科研成果,产生良好的育人效果。
二、“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在“一五”期间,学校要争取立项省级科研课题2个,市级科研课题5个,区校级科研课题10个。要造就教师群体科研的良好学术氛围,把教育科研与教研、师培、现代教育技术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教育科研为教育发展服务。为了达成以上目标,我们要着力实施五个教育科研工程:
1、教育科研“窗口工程”。泸州天立国际学校是全市第一所全日制寄宿制私立学校,是一所高起点、高规格、高档次的现代新型学校,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理应走在全市各中学的最前面。各学科教研组、年级组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提高科研的层次,扩大科研的范围,要达到全市教育科研的最高水准,成为全市教育科研的“窗口”,要加大各教研组科研的力度,增加辐射力,提高含金量。学校教科室要制定制度,对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进行检查、评估,逐步使学科教研组达到“教育科研实验组”、“教育科研达标组”、“教育科研示范组”等相应层次。学校各教研组教育科研覆盖率要达100%。
2、教育科研“扶持工程”
学校各教研组教育科研发展不平衡,要加强对部分科研薄弱教研组的扶持和指导,帮助他们积极稳妥地、有计划地、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科研工作。要保证每个教研组都有科研课题,不留科研空白点。要派出专人指导组,协助他们选课题、定科研方案、开研讨会、上研讨课、总结和结题等,逐步掀起教研、科研的热潮。
3、教育科研“推广工程”
校园的教育科研,主要是实用科研,要追求科研的实用价值和推广价值。因此,课题的选择要有针对性,要结合本校园当前需解决的主要问题,还要考虑该课题的有无发展前景和转化前景。全校所有的课题都应结合校情,紧扣素质教育的方向和“减负增效”的时代要求。具有普遍指导性的教育科研成果,要制定办法,在全校普遍推广。让广大教师及时接受新的教育教学观念,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尽快取得新的教育教学成果,彻底从“时间加汗水”、“高耗低效”的传统教学中走出来。
4、教育科研“交流工程”
教育科研的生命力在于活动。教育科研的重点之一在于研究过程的本身。要形成教育科研定期交流制度,增强科研活动对教育教学工作的促进作用。要通过科研活动培养一批科研骨干和教学能手,培养更多的学科带头人和教育教学专家。教科室将每学期举办一届“泸州天立国际学校教育论坛”活动,并以教育科研阶段性成果交流和最新教改信息交流为其主要内容。每月召开一次教育科研例会,深入基层教研组,加强科研过程的检查、督促、指导和交流。
5、教育科研的“开放工程”
在有开放的教育观念,造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良好氛围的前提下,更重要的是有还要开放的教育科研思路。我们应该放眼全省,把泸州天立国际学校的教育科研放在全省乃至全国去找差距、勤学习、寻发展。要把“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一方面,定期组织各教研组骨干教师外出学习、观摩,每学期争取办好一届全校教育科研骨干培训班;另一方面,定期邀请校外教育专家来天立学校开设专题讲座。设立教科室因特网页,加强与兄弟学校的信息交流。提供各教研组从网上获取新教育科研信息。提供与高等院校联合搞教育科研,提高科研的理论水平。
三、保障措施
为确保以上五项工程的顺利实现,把泸州天立国际学校的教育科研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教育科研的制度建设。
我们制定和完善《泸州天立国际学校教育科研管理条例》、《泸州天立国际学校教改课题管理实施细则》、《泸州天立国际学校教育科研检查、评估制度》、《泸州天立国际学校教育科研奖励条例》等,定期评选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评比教育科研达标教研组“示范教研组”、“科研实验教研组”三类。
2、成立专家顾问指导组:
聘请当地对教育科研有研究的专家、学者当顾问指导,给学校日常教育科研作方向性的指导。
3、成立泸州天立国际学校教育科研领导小组。
成立了学校教育科研领导小组(以学校领导和学校科研骨干为成员),认真深入各教研组开展咨询、指导等服务,重点是协助部分科研薄弱教研组选好有针对性、适用性的课题,并上升到理论高度加以研究。
4、处理好科研与教研的关系。
要以科研推动教研的深入开展,以教研作为科研的依托和推广途径,把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每一次常规教研活动,都应该有教育科研内容的渗透;而每一次科研活动,也应该建立在大量教研素材的基础上。学科教研员,必须是该学科教育科研活动的领头者,而且应该承担该学科某些课题的主研任务。除此以外,我们也要把教育科研与师培工作及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紧密地结合起来,达到相融相促,形成合力。
5、沟通宣传、交流渠道,逐渐加大力度。
通过《泸州教育报》、《江阳教育通讯》、《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泸州天立国际学校网页等主要形式,充分展示我校教育科研最新动态。同时,通过另外一些辅助途径加强同市、区教改信息交流,互相启迪,取长补短。及时向上级领导和专家汇报科研进展情况,争取政策、经费和业务上的支持和指导。认真向社会宣传素质教育与教育科研信息,提高社会的认识,使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教育改革,关心我校的教育工作,以促进我校的发展。
6、学校按时提供科研经费,以确保学校各项教改课题顺利完成预期研究任务。
海拉尔区教育科研工作五年规划
(讨论稿)
一、海拉尔区教育科研现状
海区现有自治区级教科研基地7个,市级11个,有成功教育、创新教育、生命教育、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实验校12所,共承担各级课题123项,其中国家级课题15个,自治区级课题32个,呼伦贝尔市级76个。自治区级课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策与方法研究》在区属各校全面展开,现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启动了《内蒙古自治区中小学成长评价记录袋》课题的实验研究,确立11所中小学为该课题的实验校。2007年8月全国“十一五”社科类重点课题《教育均衡发展理论与实践》课题的开题会在海拉尔召开,海拉尔区成为该课题的实验区之一。现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重点课题,一线教师已经不再对教育科研持有排斥的态度了。
二、制订海拉尔区教育科研工作五年规划的意义 海拉尔区教育经历了形象建设年、教育攻坚年、全面提升年和全面达标年,实现了区委、区政府提出的教育创一流的宏伟目标,迎来了新的奋斗目标:实现大教育。新的形式下,教育科研工作也面临着新的目标,制订切实可行的海拉尔区教育科研工作五年规划,对于顺利实现大教育的蓝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新的五年规划
实施课题带动战略,坚持科研兴教、科研兴校,依然是未来五年教育科研工作的发展宗旨,在现有的基础上,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继续建立健全教育科研领导机构
健全的领导机构是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的重要保证,领导重视,教师实践中才会有明确的方向,实验更容易落到实处。
海拉尔区教育科研领导小组名单: 组 长:肖凤超
副组长:浩洪江 周丽华 史亚芝 成 员:各校校长 全体教研员
要求各校建立相应的教科研机构,该机构要一把手亲自负责。
(二)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是学校的生命和活力所在,精神和力量所依,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教师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学校进步和发展的前提,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是学校治校的重要战略。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教育也由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向全面发展、和谐教育、健全人格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等方向推进,进行教育科研是教师全面成长的重要渠道,是教师全面履行职责、高质量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培养成为时代需要的具有良好素质、健全人格和创新精神与能力的社会成员的基础手段,是发展、繁荣教育科研、推进教育改革、提升教育水平的重要环节,教师承担着完成这一使命的重任,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师各方面的素质,也是在学校中顺利开展教育科研的前提保障。
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就是“教、科、研、训”一体化。因此,我们将继续开展“教、科、研、训”一体化,并计划通过系列活动,相互交流,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力争在五年内使我区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有大幅度提高,努力使学校成为专业化教师发展的基地,名优教师成长的摇篮,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教学质量更上一个新的台阶。这就更需要我们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一生奠基,对民族未来负责。加强教师培训,开展校际之间的“教、科、研、训”一体化,共同研讨交流,以便提高业务水平,加大课堂教学改革的力度,以改革求发展、向管理要质量、用科研增效益。推进教育现代化,创办优质教育校,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我们将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工作:
1、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养,能够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制作教学课件,并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力争搞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建议各校建立以青年教师为骨干的学科攻坚小组,就信息技术如何与学科教学整合进行专项研究。力争三年内拿出阶段性成果。
2、提高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开展专题性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将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转化为科研课题,树立问题及课题意识,成立以相同学科为主的研究团队。通过学习研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总结出其做法,最终促使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力争在五年内建立起一支优秀的教科研队伍,能够利用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并在研究的过程中建立起一支专业化研究型的教师队伍。
3、提高教师的自主发展能力。要求各校根据不同教师情况帮助其确立近远期发展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措施,通过校本教研、教育科研全面提升各层次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继续开展以学校为单位的教育科研活动,教研员深入教师中以课题带动教研,引领一线教师走教育科研之路。
4、继续开展教育科研的常规工作,加强过程管理,每学年组织一次科研互检,就实验过程中的方法问题、组织问题、选项问题、实施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实地的指导和帮扶。增强课题研究的目的性、针对性、实效性。即:认真进行立项课题的实验,做好经验总结,写好阶段性报告;准备申报新的实验课题,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尤其要加强边远薄弱校的教科研指导,在三年内做到校校有课题。鼓励特色办学,走科研兴校、科研兴教之路。
5、不定期召开海区教育科研研讨会、现场表彰会等,以交流各校教育科研经验、宣传成功做法,示范引领去我区教科研工作项正确轨道前行。定期召开学校教育科研工作会议,要求各校选择适合教育教学改革的课题,申请立项,并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使本校的教育科研工作更上一新的台阶,符合条件的学校可申报自治区级教育科研基地,鼓励特色办学,提高办学档次,走科研兴校、科研兴教之路。以课题促效率,坚持课题带动战略。
6、建立校际互动平台,提升教科研管理水平。充分利用海区教科研网页,宣传成绩、交流经验、展示做法。
7、“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策方法研究”课题拟在2008年在呼伦贝尔市教科所结题,并于2009年在自治区教科所结题。学校课题也要在争取结题率上下功夫,避免只立项不结题现象的发生。
教科室主任做好学校课题的管理和指导工作,规范各级各类课题的管理工作,存档材料要详实,要对今后的工作有帮助,杜绝形式主义,要落到实处。
兴城市“十一五”教育科研规划
为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先导作用,促进我市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依据国家、省、市“十一五”教育科研规划精神,制定我市“十一五”教育科研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全面育人、狠抓质量、打造品牌、均衡发展”的办学思路和“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打造让人民满意的教师、培养让人民满意的学生”的办学宗旨,充分发挥教育科研理论先导、实践探索、决策咨询作用,龙头牵动,促进教育科研工作为教育宏观决策服务,为教育改革发展服务,为科研兴校、科研兴教服务。
二、工作目标
坚持内涵建设,坚持可持续发展,弘扬研究精神、形成研究氛围,建设有一定示范作用的教育科研基地,构建“专、兼、群”三结合的教育科研队伍,推出研究精品,打造研究型教师,使教育科研真正成为推动学校发展,促进教师素质提高的强大动力,教育科研工作争创辽宁省一流水平。
三、工作思路
继续坚持“立足本地,研究本地,服务于本地”的工作原则和“精、新、实、活、效”的总体思路,以弘扬研究精神,形成研究氛围为手段,以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教研和科研紧密结合为切入点,以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为支撑,正视差异,体现层次,准确定位,协调发展。
四、工作措施
(一)动力机制建设
1、牢固树立教育科研是教育生产力的思想,确立教育科研优先发展地位。通过多种途径、形式,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充分认识教育科研在促进学校发展,提高教师素质中的意义和作用。弘扬研究精神,形成“科研育师”、“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良好氛围。
2、教育科研是一把手工程。各级领导要注重自身的理论学习和业务提高,带头参加教育科研,成为有威信、博学多识的“教师的教师”,实现由“权力型”领导、“事务型”领导向“研究型”领导的角色转变。要努力提供条件,创设氛围,为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搭建平台,当好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的中介人。
3、相关部门和基层学校,要增加教育科研投入,保证教育科研工作的基本经费需要。既要认识到位,又要管理到位、经费到位。
4、建立教育科研工作激励机制。完善导向机制,做好思想导向,决策导向,目标导向,典型导向,舆论导向。表彰优秀教育科研成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设立重点课题专项经费和科研骨干教师津贴。奖励在各级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文章的作者。每年度评选一次科研论文和研究课。
(二)管理机制建设
1、完善网络。成立“兴城市‘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由教育局局长任组长,教育局主管副局长、教师进修学校校长任副组长,对全市教育科研工作实行统一组织与领导。基层学校要建立以校为本的科研机制,以校长为核心,设校级分管领导。有条件的学校要成立与教导处并列的教育科研室,设专、兼职科研室主任。“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高水准校级科研室15个。加强同省、市、科研院所、学术团体的联系,形成多维、互动、通畅的教育科研网络。
2、兴城市教育科研办公室是对兴城市教育科研工作实施管理与指导的职能部门,继续实行教育局和教师进修学校双重领导,教育局和教师进修学校教育科研学期例会制度。要加强办公室建设,对人员任用,经费投入等方面提供必要的支持,使其真正成为我市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组织管理中心、决策咨询中心、科研培训中心、学术研讨中心和信息交流中心。
3、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教育科研管理制度、工作制度、评价制度和激励制度,规范教育科研行为,保证教育科研工作有序、高效。
(三)运行机制建设
1、完善教育局管理,教育科研办公室统筹,行政、科研、教研、培训四位一体的工作机制。统一领导,统一协调,降低内耗,形成合力。“十一五”中期召开教育科研工作会议。
2、宏观着眼,微观入手,构建科学、实用的课题框架。进一步明确我市教育科研工作的基本定位,采取自上而下规划选题和自下而上自主选题相结合的方式确立各级研究课题。所有规划课题要类别齐全,大中小紧密结合,低中高级别梯度分布,形成课题群,体现群众性。
3、正视差异,分层要求,整体推进。开展教育科研工作要遵循保护、渐进、实效的原则,点与面相结合,低起点与高起点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要正视差异,体现层次、分层要求,分类指导,逐步推进,努力实现办学思想、科研课题、课程改革、队伍建设、学生培养五位一体,均衡发展。
4、深入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在“十五”教育科研活动的基础上,创新活动思路,深化活动内容。以活动为依托,以课题为牵动,创设学术环境宽松,研究气氛活跃的环境,促进干部、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思维方式、教育方式的转变,促进以校为本的教育科研健康发展。
5、实施科研实践全员化工程。通过创建学习型学校、学研型教研组,建立管理工作课题化、教研工作课题化的工作机制,设立县级规划个人课题等多项措施,鼓励、扶植一线教师从工作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改进工作,使教育科研真正走进教师,走进课堂,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6、加强教研与科研的紧密结合。充分发挥科研在课程改革中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探索作用,调查课程改革过程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编制《兴城市课程改革研究课题》,组织集体和个人协同攻关,促使教研向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发展,科研向实践性、实用性、实效性发展,实现教研与科研的有机结合。
7、建立各级教育改革实验基地。建设省级教育科研基地2个,市级3个,县级5个。相关部门要对实验基地在经费投入、人员配备、业务指导等方面提供帮助。实验基地要加强自身建设,真正成为教育改革的试验田,名校长、名教师的练武场,成果推广的指导站。
8、加强队伍建设。通过多种途径和多项措施,建设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技术,掌握教育科研理论和方法的专、兼、群三结合的教育科研队伍。“十一五”期间,命名县级科研型校长10名,科研型教师50名。
(四)评价机制建设
1、建立教育科研工作评价体系,把教育科研工作纳入《兴城市教育目标管理督导评估方案》,作为评价学校、校长和教师的重要内容和依据。“十一五”末期召开教育科研工作总结表彰大会。
2、修订并实施《兴城市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办法》,《兴城市科研型校长、科研型教师评选和管理方案》。
3、制定并实施《兴城市教育科研成果评定与推广办法》,宣传、推介优秀科研成果。加强教育科研成果转化工作。树立学习、借鉴、推广也是一种研究的意识,善于借鉴和运用优秀教育科研成果,探索教育科研成果推广转化的新途径、新形式、新方法,破解教育科研提升教育生产力的难题,找到教育科研的理想归宿。
附件1:兴城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附件2:兴城市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办法
附件3:兴城市教育科研成果评定与推广办法
兴城市教育局
兴城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
二OO六年十月十日
附件1:
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组 长: 王晓章 兴城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 副组长: 姜桂茹 兴城市教育局副局长
贺明学 兴城市教师进修学校校长
成 员: 李晶辉 兴城市教育局基础教育股股长
刘 瑞 兴城市教育局基础教育股副股长
马云英 兴城市教育局基础教育股副股长 刘士坤 兴城市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
冯麓楠 兴城市教师进修学校科研部主任
附件2:
兴城市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办法
为加强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实现课题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更好地发挥教育科研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职能作用,特制定本办法。
一、选题
1、以各级《课题研究指南》为依据,研究、开发本地优质教育资源,研究、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强化校本研究,立足本地,研究本地,服务于本地。
2、教师是教育科研工作的主体,任何学校、教师都可以根据自身实际,从不同层面选择课题。
3、选题要注重创新性、针对性、实用性和可行性。
4、选题时,要明确研究目标、研究的具体内容和方法,了解与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发展动态,做好课题论证。
课题论证内容一般包括:(1)课题名称与界定。
(2)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3)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预计有哪些突破。
(4)完成课题的条件分析,包括人员结构、资料和科研手段等。(5)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步骤。(6)确定研究假设和检测指标。
(7)确定研究对象及选择方法手段。
5、规划课题研究时间:省、市级一般为2-3年,县级为1-2年。
二、申报
1、在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的基础上,填好课题评审书,经学校领导审核并签署意见,加盖公章后,报送兴城市教育科研办公室。
2、课题申请人必须是课题的第一负责人,课题研究的实际主持者,能切实承担从课题设计、实施到成果表述的实质性研究工作。
3、规划课题申报时间:省、市级一般2-3年申报一次,县级每学期申报一次。
三、评审
1、兴城市规划课题由兴城市教育科研办公室组织评审;上级规划课题由兴城市教育科研办公室组织初评,合格后报送相关部门审批。
2、课题评审的原则:
(1)符合国家教育政策法规,体现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2)密切结合学校实际,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
(3)有利于调动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体现校本研究的实用性。(4)课题论证充分,研究目标明确,研究计划切实可行,具有按计划完成任务的基本条件。
3、课题正式立项后,颁发立项通知书。接到立项通知书后研究工作即可正式启动。
四、管理
1、兴城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对全市教育科研工作实行统一组织与领导。兴城市教育科研办公室具体负责教育科研的规划、实施、管理与协调。工作职责包括:制定规划,制定课题研究指南,组织课题申报,立项评审,指导实施,成果鉴定,成果推广等工作。
2、各级规划课题由兴城市教育科研办公室具体管理与指导,各级委托课题、参与课题由兴城市教育科研办公室备案管理。
3、课题主持人所在学校,要加强对课题组成员的领导和管理,在时间、人力、物力等方面提供支持,把课题研究工作作为学校业务考核的重要内容。
4、教育科研办公室对我市各级规划课题进行跟踪管理,并根据需要对课题进行检查与指导。
检查指导内容:
(1)开题论证是否严谨、准确。(2)研究方案是否科学、合理。(3)研究方法是否恰当、适宜。(4)研究过程是否扎实、有序。(5)研究措施是否得力、有效。(6)档案资料是否全面、完备。
5、课题主持人须在规定时间内向教育科研办公室提交实施方案、年度计划、年度总结、阶段成果报告。
6、课题一经立项,不得随意中止,因故不得不中止的课题,必须以书面形式说明理由,报送教育科研办公室审核备案。
7、课题一般应在规划期限内完成,课题主持人必须全面了解课题进展情况,主动接受各级科研部门的检查指导。未按照计划实施并无条件继续进行研究的课题,教育科研办公室将下发书面通知,中止该课题的研究。
8、课题进行过程中,如需要对研究计划、主要人员做重大调整,必须由课题主持人向教育科研办公室提交书面报告,批准后方可实施。
9、加强过程管理,妥善保管研究资料。
资料包括:
(1)立项资料:立项申请书、研究方案、立项批复等。
(2)过程资料:研究活动记录、照片、音像材料、调查资料、测试记录、教学案例、个案分析、年度计划、年度总结、阶段成果报告等。
(3)结题资料:研究报告、工作报告、检测报告、论文、专著、鉴定意见、结题证书等。
五、验收
课题研究完成后,课题主持人需及时向教育科研办公室提出书面验收申请,教育科研办公室组织、协调相关部门鉴定验收。
兴城市教育局
兴城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
二OO六年十月十日
附件3:
兴城市教育科研成果评定与推广办法
为加强教育科研成果管理,加大教育科研成果推广转化力度,特制定本办法。
一、成果评定
1、兴城市教育科研办公室负责全市教育科研课题的鉴定、验收工作。市级以上课题由兴城市教育科研办公室初审,合格后报送上级相关部门终审,县级规划课题由兴城市教育科研办公室组织鉴定、验收。
2、成果评定原则
过程成果化和成果过程化,把在科研过程中提升自我、改变现状的实际情况看作成果;把科研成果应用实践,转化为教育教学能力的实际情况看作成果。
3、成果评定标准
(1)选题科学性。符合时代精神和教育科学理论,是教育改革中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
(2)过程严谨性。方案设计科学,方法步骤合理,过程控制严谨,档案资料齐全。
(3)成果实效性。能提出新的理性认识或对宏观决策提出有价值的建议;基本经验可操作性强,能应用实践,改进工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所认可;集体研究课题要发挥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的作用,体现领导管理水平有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提高,教师素质有提高,学校整体工作有提高。
4、成果评定形式
市级以上课题一般采取材料鉴定验收,县级课题采取现场鉴定验收。鉴定验收资料一般包括:
(1)立项评审书。
(2)开题报告及研究方案。
(3)年度计划、年度总结、阶段总结。(4)最终成果及成果报告。(5)其他资料:有关实验、实践的记载材料,包括学术活动记录、调研数据、测试数据等。
现场鉴定验收程序:
(1)课题负责人介绍课题情况。
(2)鉴定组观看课题汇报课或课题活动。
(3)鉴定组审阅课题档案资料。
(4)鉴定组质询和课题组成员答辩。
(5)鉴定组讨论鉴定意见。(6)鉴定组公布鉴定结果。
5、各级课题主持人要重视课题的结题工作,把结题的过程变成总结反思的过程、提炼升华的过程。要注重总结个案,注重建构模式、注重提升理念。要淡化形式,摒弃材料堆砌。
二、成果推广
1、通过科研沙龙、学术研讨、经验交流、成果报告等多种形式,及时发布研究成果,开展学术交流,促进优秀成果的推广、转化。
2、每年评选一次课题研究优秀课、优秀论文。每五年规划期满,召开一次全市教育科研大会,表彰优秀教育科研成果、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先进个人。
3、树立学习、借鉴、推广也是一种研究的意识,善于借鉴和运用优秀教育科研成果,大力倡导开发性研究。
4、对具有普遍指导意义或有重要价值的优秀科研成果,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呈报、推荐。邀请上级主管部门领导、专家现场指导、观摩。
新民市“十一五”教育科研规划
为了使新民市教育科研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更好的发挥教育科研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先导作用,实现教育科研为繁荣教育科学服务,为提高教育工作者素质服务,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的宗旨,依照《新民市“十一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认真贯彻教育振兴计划和教育质量提升计划,立足现实,以人为本,大胆创新,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教育科研更好地为教育决策服务,为基层工作实践服务,为繁荣教育科学服务。
二、“十一五”教育科研工作的原则
“十一五”期间,我们将以“推进全市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师及干部队伍素质”为研究重点。
为保证“十一五”科研工作的顺利实施,将遵循以下原则:
1、为教育行政决策服务与为基层学校服务并重的原则
要充分发挥教育科研的理论先导和科学论证的作用,为行政决策进行前期调研,提供信息和备选方案,使行政决策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同时要为基层学校教育教学改革、课题研究实验提供理论指导和方法指导。
2、提高与普及并重的原则
要努力办好科研培训班,普及教育科研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让广大干部、教师明确教育科研与教育教学的关系,提高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同时还要重视科研骨干力量的培养与提高,形成一支具有较高理论水平,有经验、有能力的教育科研队伍,并能在全市推出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3、管理与指导并重的原则
继续完善课题管理制度,加大课题研究的管理力度,对立项课题实施分类管理,分片指导,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坚持定期检查评估,随时提供咨询服务。
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课题研究中注重学习应用前沿的教育教学理论,密切联系我市的教育实际,解决我市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尤其以应用研究为主。
5、发展性原则
“十五”验收通过的课题,凡延续滚动到“十一五”的课题,要注意研究新问题,并赋予新内容。“十一五”立项的课题,要充分考虑社会发展对基础教育的需求,选题要能跟上时代的发展。
6、创新性原则
科研活动本身就是一项创新活动,要研究新问题,提出新方法,提供新工具。因此选题要有前瞻性,理论上要有创新性。
三、总体目标
“十一五”期间,我们将因地制宜,开拓进取,积极营造教育科学研究的环境和氛围,大面积提高教育科研队伍的素质和水平,提高科学研究的实效和质量,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推动我市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1、加强队伍建设,完善教育科研网络。
2、提高科研队伍素质,推出科研型校长10名,科研骨干教师100名,课题研究教师参与率80%。
3、抓实课题研究,提升课题研究层次、质量和数量,达到国家级5项、省级20项、沈阳市级60项、新民市级80项,提高研究实效性。
4、扶植科研薄弱校,消灭零课题单位。
5、推广“十五”科研成果5项,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
6、开展校本研究,促进课题改革,加速教师专业化发展进程。
7、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教育科研信息化。
8、健全科研评价激励机制,提高教育科研在督导评价系统中的比例。
9、争取多方力量,增加对教育科研的投入,提供经济保障。
四、具体工作任务及保障措施
(一)加强宣传,转变观念,把“科研兴师”、“科研兴校”战略落到实处
展望“十一五”教育科研新局面,将会给教育工作者创设更广泛的研究环境和空间。因此,我们将因地制宜,抓住发展机遇,大力宣传教育科研的意义和前景,转变束缚人们思想的传统观念,加深对教育科研的认识和了解,使教育科研深入到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并争取各级领导的支持和重视,落实教育科研优先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教育科研投入的保障机制,确保科学研究工作人力、物力、财力的硬件环境,使教育科研能正常运转,发挥先导作用。
(二)加强队伍建设,完善教育科研三级网络
1、健全科研网络,组建结构合理、德才兼备的科研队伍
建立健全教育科研管理体系,是开展教育科研的首要任务。“十一五”期间,我们将在原有机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形成一个结构合理,德才兼备的科研机构和网络,其中科研机构以主管局长为组长,师校主管校长、科研部主任为副组长,科研部全体教师为组员组成“新民市教育科研规划领导小组”;而以教育局为行政领导,师校科研部为业务管理形成一级科研职能机构,各乡中心校,独立初中,九年一贯制学校和各类高中成立的教科室为二级科研职能机构,要求一位校级领导主管,配备1名专职教育科研员;各校(包括村小)要组成一个结构合理,积极性高,有一定科研基础的科研队伍,以骨干教师为龙头,带领全体教师开展科学研究。
2、明确工作职能,发挥网络作用
在新民市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本市教育科学规划办(设在师校科研部),负责本市教育科研工作的统一规划,组织、指导和审批本市课题立项,以及科研成果的鉴定验收,组织对优秀科研成果和教改经验进行总结、评奖和推广运用;开展教育决策咨询服务;加强科研队伍和基地建设;组织立项研究解决我市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促进全市教育改革和发展。
各乡镇中心校科研室的工作职能是协助师校科研部组织、指导、管理所属学校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并向上级部门提供推荐教育科研先进经验和典型教师。
学校则是教育科研的实验基地,要加强科研室的建设,充实研究力量,负责对本校教育科研的规划、人员培训、课题研究、课题管理、档案管理、信息服务、总结推广等各项工作,解决本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提高办学效益。
(三)强化科研指导,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打造科研型、学者型教育科研队伍
“十一五”期间,努力建设一支政治、业务素质好、研究水平高、组织能力强的教育科研管理队伍和实验研究队伍,力争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全体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为此,我们将出台新的培训、辅导策略,实行包乡、包校,责任到人,分类管理的方法,开展专题辅导、基础扫盲、提高点拨等培训指导活动,使骨干教师更有高度,发挥应有的骨干带头和辐射作用;普通教师普遍学到新的科研方法,获得新的知识和信息,提高科研参与意识和研究水平。同时还要重点培养和树立10名科研型管理者,100名科研骨干教师,打造一支具有科学管理、人本管理经验、有高度、有水平的专家型教育管理队伍和科研教师队伍。
(四)加强课题研究,深化教育改革 课题研究是实施教育科研的有效形式,以其做为载体,带动教研、促进课改,提升干部教师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促进教育质量的大面积提高,推进整体改革,创办特色学校。
“十一五”期间,我市力争立项研究5个国家级课题,20个以上省级课题,60个以上沈阳市级课题,80个以上新民市级课题。深入研究解决全市共性问题的区域性课题5—8个;推出一批有影响、有实际意义、有推广价值的重点课题和成果;每所学校必须主持研究至少一项新民市级以上规划课题;校级领导必有一项课题,教师参与率达85%以上,100%的专任教师有校级专题研究。
(五)加强科研基地校建设,扶植薄弱校成长
“十一五”期间,我们在普遍指导和提高的基础上,选定10所教育科研实验重点校,做为本市教育科研的基地学校。研究在教育领域中有影响的科研课题进行整体改革实验,为教育咨询、教育决策提供可借鉴的依据和信息。“十一五”期间,我们还将针对科研薄弱学校加强帮教工作,使其提高认识,掌握方法,尽快走上科研正常轨道,在五年内实现校校有课题,人人搞研究,消灭无课题单位。
(六)大力开展校本研究,促进教师继续教育发展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
校本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对过去课题研究的整合和延伸。“十一五”我市教育科研将大力提倡校本研究的组织和发展,使教师真正成为“研究者”,通过校本研究,让教师学会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反思,在反思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教师继续教育的质量。
校本教研又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重要保证。所以,加强校本研究,将成为当前学校发展、质量提高、教师成长的重要渠道和紧迫任务。
(七)建立“政策优先、重点奖励”的激励机制
对教育科研实验基地学校及科研骨干人员,采取“五优先”政策――优先提供学习资料,优先提供学习机会,优先派定省、市级课题,优先推荐发表论著,优先参与科研成果评奖。全县每五年进行两次教育科研课题优秀成果评奖,以表彰优秀教育科研成果和优秀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和个人。
(八)建立多方筹措、以研养研的经费保障机制
经费问题始终困扰着教育科研的有效开展。“十一五”期间,我们将加大研究力度,提高研究质量,扩大教育科研的影响,赢得各级领导部门的支持。一方面依靠政策,一方面自力更生来赢得教育科研的生机与发展。
第二篇:社区教育发展五年规划
社区教育发展五年规划
(2011-2015)
社区教育是终身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在一定区域内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开展旨在提高社区全体成员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社区培训学院作为政府践行终生教育和终生学习的培训机构,承担着教育资源整合、业务指导、开展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教育项目引进开发和成果推广的责任。在社会转型的今天,时代又赋予社区培训学院工作以全新的内容,因此要求我们紧跟时代的步伐,学习新理论,并把理论付诸社区教育实践,开拓创新,为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区,发展区域经济作出积极的努力。针对社区学院的工作任务、工作目标及工作性质,在未来五年,紧紧围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十六大提出的“形成全民学习终生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以及十七大提出的“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精神实质,现提出以下工
作规划。
一、进一步加强社区培训学院能力建设
(一)提升资源整合与统筹协调能力
未来五年期间社区培训学院要发挥自身的功能和优势,尽全力开发鼓楼区有形和无形资源,并整合为再生教育资源,为社区居民的终身教育和学习提供软件和硬件条件。联合区域高校为鼓楼居民的学历教育拓宽学习空间;为居民的远程学习搭建资源平台。统筹协调,筹措资金,争取政府相关部门(如:教育局、团委、关工委、妇联、科技局、劳动局、民政局、文化局、体育局、计生协、旅游局、各街道等)的支持,共同组建以开发有利于社区成员发展的教育资源为最终目的的“教育资源开发联合会”,互通有无,协作分工,制定章程,规定任务,开发有效的教育资源,为全民终身教育提供更多机会和方便;加强国内外社区教
育的交流与合作,以增强社区培训学院的能力。
(二)提升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发展能力
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社区教育的实践与探索,在其成长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培养了一支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南京市鼓楼区是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在社区教育工作上有其独到之处,尤其在课程开发、项目运作、课题研究等方面在全国社区教育中走在前列,并起到引领作用,但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仍然存在学
历层次偏低,年龄结构老化,专业知识不足,虽有实践层面的经验,却缺乏理论的指导等方面的问题,从而导致社区教育开展及深入不到位的问题。因此,提升社区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提高其管理水平,使其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以满足社区教育发展的需要,是当今时代的迫切要求。未来五年,社区培训学院要在 在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建设方面有所探索而且要有所突破,尤其在职业素养培训、专业理论培训、实践操作培训、社区教育顶层设计培训、服务意识培训等方面加大力度,采用更开放、更灵活、更富有弹性的专业方式去培训引导社区教育
工作者,加速专业化发展的进程,以引领社区教育向更高层次迈进。
二、进一步提升对社区居民的培训质量
(一)公民意识和文明素质培训
社区教育是终身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实现社区成员实现终身学习的有效途径。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为社区教育的培训指明了方向。社区教育要深入人心是社区教育工作者需要付出努力的艰辛过程。形成全民自觉学习并能坚持终生学习的学习型社会,需要加大对居民公民意识和文明素质的教育。只有努力把自身建设成为其他社区成员终身学习铺路,高效进取,指导居民学习的学习型组织机构,才能提高社区居民的公民意识和文明素质。根据形势和居民需求,我们将陆续开展有关法律法规、公民道德、科普、职业道德、礼仪、环保、低碳减排、安全等方面的教育,采取全方位、宽渠道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对社区居民进行培训,以提升社区居民的公民意识和文明素质。
(二)社区居民技能培训
由于社会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大量外来劳动力会涌入城市,新生劳动力逐年增长,尤其是后危机时代的到来,对人才的要求提出新的挑战,势必会有很多社区居民将面临下岗、转岗和再就业等方面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会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因此社区培训学院要承担这些人员的技能培训,培训其新的职业技能,使其重新上岗就业,在维持自己生存的同时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增长。目前,我们对社区居民已经开展了一些简单技能的培训,但是远远不能满足社区居民对技能学习的需求。因此,在未来五年,继续发挥与鼓楼中等专业学校一体办学的优势,根据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尝试对高技能人才的培训,提升其培训质量,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继续做好对下岗、转岗和再就业人员的技能培训,使其拥有新的技能重新上岗;探索对农民工和新生代农民工的技能培训,使其尽快融入城市工作和生活;尝试对劳务输出人员的技能培训项目,开展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前的集中订单培训和境外实施项目人员培训,实现鼓楼区劳动力市场与国内国际市场的互通;实施对社区困难群体人员的技能培训,尤其是对残疾人员的技能培训,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就业问题。通过对各类人员的技能
培训,满足产业结构调整对劳动力的要求,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社区学前教育培训
学前教育是终身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学前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对百姓急需要解决的问题采取了相应的举措,可见学前教育直接维系民生和社会稳定。社区培训学院在学前教育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离居民对我们的要求相距甚远。我们准备利用五年的时间加强专业理论学习,认真到基层调研,学习国内外学前教育的先进经验,结合区域实际,对学前儿童家长进行现代教育理论的培训,在教育形式和方法上给家长以正确指导,组织家长一起对学龄前儿童进行科普教育,开发智力,培养其创新能力;开展具有人文底蕴的亲子活动,培养其综合素质;深入挖掘具有民族特质的教育资源并加以整合,培养其民族精神。通过丰富多彩的培训,提升社
区学前教育的质量,使社区教育真正成为学前教育的摇篮。
(四)青少年校外培训
社会的转型及发展,造成了教育的转型,传统的学校教育受到了挑战,而社区教育被人们逐渐重视起来,青少年的校外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居民的青睐。由于应试教育及严重课业负担的影响,如何解决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现象,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为此,社区教育如何配合学校及家庭对青少年进行校外教育,在培训的形式和内容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像以往一样仅举办一些简单的文体活动,显然不能适应现代社区教育的要求。根据青少年的成长规律和时代特征,举办一些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活动,培养其关心社会、关心人类发展的能力;配合学校教育,开发青少年喜欢的、乐于参与的教育项目,培养其交流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开展精彩纷呈的文体活动,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争取联合相关部门组建社区、学校和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共同体,共同完成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及其他相关教育;努力为青少年搭建社会实践的平台,扩大大中专学生志愿者队伍,组织青少年参加各类社会公益活动,培养其为社会服务的综合能力。通过各种有组织、有层次的教育培训(活动),使青少年感受到社
区是他们成长的乐园,是素质教育的校外课堂,从而体现社区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
(五)文化生活教育培训
文化生活是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不竭源泉,是居民终身学习的内容,也是终生教育的组成部分。鼓楼区不仅是教育大区强区,也是文化大区。怎样让鼓楼区的居民享受鼓楼的文化资源,提升其生活的品味,在休闲娱乐的同时,传承自身的特色文化,是学院一直研究和探索的课题。未来五年,学院要在文化生活教育培训上做文章。培训社区教育工作者是开展此项工作的关键,只有社区教育工作者深入社区,挖掘整理鼓楼的历史文化资源,整理鼓楼发展中形成的文化,才能培训社区居民传播和享受自己的文化;组织居民学习鼓楼历史,学习鼓楼文化,为鼓楼发展建言献策;指导街道分校开展广场文化策划活动;接洽国内外文化团体,推进高雅文化进社区活动;在社区居民点开展以生活与文化为主题的教育培训,让居民感受先进文化给生活带来的变化。通过新颖鲜亮的培训,达到先进文
化引领现代生活、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
三、进一步加强社区教育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社区培训学院的能力之一,课程是社区居民学习的需求,社区课程与学校课程有明显的差异,只要能满足居民学习需求的资源,都能开发为课程,为居民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提供学习资源。鼓楼区历史悠久,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和历史底蕴,为各类社区课程的开发提供了丰厚的资源。近年来,学院整合资源开发了一些课程,但远远不能满足居民了解鼓楼过去,设计鼓楼未来的学习需求。2011至2015期间,我们要制定课程开发计划并具体落实。整合鼓楼文史资源,结合低碳减排,研发居民所需要的社区课程;结合青少年校外培训,研发社区和学校通用的素质拓展课程;结合经济发展,研发具有区域特色的课程。通过开发课程,为居民提供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为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形成贡献力量。
四、进一步塑造社区教育特色项目和品牌项目
(一)拓展创新原有项目
近年来学院引进教育项目,结合国情和区域特点进行整合,形成了独有的品牌。幼儿科学探索教育项目立项为鼓楼区教育实验项目,在鼓楼区社区幼儿园以兴趣
班形式开设课程,培训师资,开展亲子活动,出版教材,对学前儿童进行科普教育,培养其科学素养和探索科学的精神,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青春健康同伴教育项目也立项为鼓楼区教育实验项目,此项目对适龄人群进行性健康和艾滋病预防教育,以互动形式和自我教育形式在南京市范围内开展活动,出版教材,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两个项目已成为鼓楼区社区教育的品牌,但是随着形式的发展,项目的完成,目前已成为社区培训学院的常规工作,如果维持现状,停止不前,两个项目都会在教育市场上失去立足之地,因此未来要加大在南京市范围内推广项目成果的力度,不断学习国内外先进理论和经验,增加内容,变换教育形式,开发新的内容充实完善项目,才会永远占有市场份额,永
远树立品牌形象。
(二)引进开发先进教育项目
教育项目是社区教育的载体,通过教育项目在社区的实施,能让百姓对社区教育有全新的认识,能激发居民参加社区教育活动的激情和热情,能提高社区居民参加社区教育的参与度和认同度。未来,我们将继续内引外联,合作办学,引进国际国内先进的社区教育项目,开发挖掘鼓楼区各社区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把具有社区特色的工作立为社区创新实验项目,以教育项目的实施服务社区居民,以项目引领社区教育工作向上发展、向下扎根。预计五年期间我们将陆续开发有关于科普与运动、青少年校外素质拓展、家庭教育指导、民族文化教育等方
面的教育项目,为居民各类人员的教育和学习提供软硬件条件。
2011-2015年是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关键,进一步加强社区培训学员能力建设,在各方面取得长足进步是我们工作的目标,整合教育资源、实施技能培训、素质培训、研发课程、开发项目是我们工作的落脚处。我们将继往开来,为构建终生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
努力工作,为鼓楼的发展贡献力量。
南京鼓楼社区培训学院
2010年11月18日
第三篇:初中教育发展五年规划
为进一步明确办学目标,理清办学思路,积极探索有效的办学途径,促进学校持续、健康发展,在认真总结学校办学历程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的教育形势和学校的具体实际,特制定2010——2015五年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育人环境,加大教育装备投入,做到以人为本、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实现学校标准化建设和跨越式发展。
三、发展目标
经过五年的努力,要高标准、高质量地奠定义务教育的基础,力争使学校管理达到科学化,队伍建设优良化,教育质量优质化,学校办学特色化,努力将学校打造成和谐校园、文化校园、魅力校园。
三、实施步骤及措施
⑴常规管理年(2010-2011)。利用两个月时间建立健全教学教研常规制度,确保教学常规管理过程的严谨、扎实、科学、规范,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行针对教师基本技能的校本培训3次,引导教师走专业化成长道路,要求每一位教师有自己发展的五年目标,以此带动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使学校教研工作运转有序、实效。
继续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全方位提高服务水平,着力打造“家园式”学校,力争年底创建A级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完成综合楼主体工程及附属工程建设任务。
全力抓好“两创”工作,确保通过省市县验收,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继续深化“新规范、新师德、新形象”主题教育,要进一步推动“平安校园”的创建步伐,力争创建为县级“平安校园”。
⑵课改深化年(2011-2012)。通过深化课改实验,实施、申报市级以上课题3项,要求人人都有解决自己课堂问题需要的研讨课题,以课题研究带动学校整体文化建设,特别是良好教研学习术氛围的营造。突出教师骨干力量的培养,向全县进行1次开放课题研究的研讨课,以此提升学校的知名度。
进一步深化学校文化建设。遵循“以内涵促发展,以文化兴学校,打造名牌学校”的学校文化建设主题,修建校园中心花园,彰显学校文化氛围。坚持“规划先行,分步实施,因校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着重从学校精神文化上下功夫,丰富学校精神文化的内涵。
⑶名师工程年(2012-2013)。突出校本培训,要求人人都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效益;发挥名师示范作用,在教科研实践中力争培养出6——8名校级骨干教师,培养4——7名在全县乃至全市有知名度的名师,从而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⑷学术百花年(2013-2014)。与时俱进,以课题的深化转型促进高品味校园文化的形成,每一位教师在课题研究中突出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开展1次在全县初具规模的“校园文化艺术周”活动,提炼、完善和总结本校成功的办学经验,形成高水准的办学特色,努力提高办学层次,各项工作取得较显著成绩。
⑸示范辐射年(2014-2015)。打造一个教育质量优良、管理富有特色、文化氛围浓厚、可持续发展、现代化教育初具规模的文明示范学校。教学质量及综合评价稳居全县前5名,创建省级“文明校园”。
为带动全县课改的深入,发挥实验学校的示范辐射作用,拟向全县进行1次开放课题研讨展示课,展示学校的综合办学效益,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校园文化等方面的成果。
第四篇:教育科研规划
教育科研规划...教育科研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学校发展的强劲动力,也是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教育质量的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鉴此,我们本着以人为本、凸显体验与反思、倡导行动研究的教研理念,本着“源于实际、服务实践、领先潮流”的科研原则,与新课程同行、躬身实践、承前启后、开拓创新,以“三次实践、三次反思”活动为载体,努力打造教育科研的人才梯队,扎实提高教师整体专业化水平,开创龙华中学教育科研的新局面。围绕前面的精神,总结以往的教育科研活动的经验,结合学校现阶段实际情况,科研处制定了本教育科研目标、主要工作计划、主要措施和要求及相配套的管理制度。
一.教研目标及主要工作
1。教育科研目标:紧跟新课改,立足课堂学改、切实有效研究,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营造“校兴科研”的良好氛围,创建学习型学校。
教研目标中最重要的二点:一是学改,二是创建学习型学校。学改是指“学习改革”。教育领域已经或正在发生极其重要的转移,即由“教”向“学”转移,由“被动”向“主动”转移,由“重复过去”到“面向未来”转移。世界教育正在朝向由传统的“三中心”向“以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转变。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主张“教学做合一”,具有生命力的教育改革必须以研究学生的学为前提。教学工作只有教师教的积极性,没有学生学的积极性,其教学活动肯定是低效的。可以说,教育科研只改变教师的教育思想,不研究学生学习策略的转变,这种研究最终只是“公鸡成果”。因此,有生命力的教育科研工作要立足课堂教学,加强学生学习的研究和改革。
十六大报告已经吹响了向“学习型社会”前进的号角,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必须率先成为终身学习的示范者,而培育终身学习的土壤就是学习型组织。我们要以学习型组织理论为指导,以培养学习型老师为目标,积极探索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我们要立足课堂学改,创建学习型学校,促进教师在教育行动中成长。
2.具体工作及工作思路:
(1)。建立学校型组织工程。学习型学校的创建必须建立在学习型教师、学习型备课组、学习型年级组等学习型组织的基础上,创导一种“少一点钻营与投机,多一点书卷气”的和谐向上的校园氛围,从自我做起、从今天做起。
(2)。夯实新课改实施基础。新课程改革还处在摸着石头过河阶段,我们要边实践边总结提高,迅速走出新课程改革的困惑期、渡过新课程改革磨合期走上新教育改革的前例。新课程改革与传统教育最大的变化是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转变,要求我们的教学走向自主、合作、创新。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以组织教学、讲授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检查知识来展开,其基本做法是:以纪律教育来维持组织教学,以师讲生听来传授新知识,以背诵、抄写来巩固已学知识,以多做练习来运用新知识,以考试测验来检查学习效果。这样的教学方式,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下,它的缺陷越越来显现出来。它以知识的传授为核心,把学生看成是接纳知识的容器。按照上述五步进行教学,虽然强调了教学过程的阶段性,但却是以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为前提的,没有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没有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因此,革新教学方式势在必行。①变“组织教学”为“动机激发”
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师生交往的情境中,受到某种刺激,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需求的欲望,进而形成学习的动机。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系统中重要的动力因素,在学习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没有学习动机,就不会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不会无缘无故的产生,而要靠教师在师生的交往中去激发、去培养。实践证明,“目标激励法”、“表扬促进法”、“友好交往法”等等,都是激发学习动机的好方法。
②变“讲授知识”为“主动求知”
其目的是让学生摆脱教师那种生浇硬灌的教学模式,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根据自身的实际来选择、探求蕴藏在教材中的知识。在这一阶段,要突出“自主求索”四个字。这就要求教师不能瞪着眼睛站在讲台上看着学生学习,更不能再用一套讲义来应付全班学习不同的学习需要,而应和颜悦色地走到学生之中,帮助、引导学生学习。教师既要提问学生又要让学生提问,让教学在彼此质疑、共同思考之中展开,让学生的学习在彼此交流、相互促进之中深入。教在学后,学在教前,生为主帅,师为参谋。这个阶段很重要,也很复杂,操作的难度较大,一般可以采用“问题讨论法”、“主题研究法”、“师生方谈法”等方式展开教学活动。③变“巩固知识”为“自我表现“
其目的是让学生免除机械记忆、重复练习之痛苦,以自我表现的形式,一方面消化、深化知识,并内化成自身素质,另一方面凸现主体、张扬个性、加强合作,养成活泼自信的品格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在这一阶段,要在“动”字上下功夫,要力求做到身动、心动、人人动。为了达到这一要求,教师可以采用或模拟表演,工对抗辩论,或演讲朗诵,或趣味游戏等形式鼓励学生动。学生在动中学,在学中动在自动中战胜自我,发展自我,在他动中发现不足,弥补不足。
④ 变“运用知识”为“实践创新”
其目的是让学生打破书本的局限,突破经验教训的禁锢,不做知识的奴隶,不做教师驱赶的绵羊,着力培养自己求异、求新的创新思维和敢疑、敢闯的创新精神。从学习过程的整体上看,这一阶段是实施全过程的归宿环节,前三个阶段原活动都是在为 这一阶段的完成蓄积力量。一堂课的学习活动是否成功,关键要看这一阶段的质量。因为只有搞好为这一阶段的活动,才能让学生的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才能达到教学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的目的。因此,教师在这一阶段要做探险队长、突围队长,打破常规,运用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来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学生解答一个问题后,教师可提问:这是不是最佳办法?此题是否还有其他解法?换一种说法是否效果更好?这里是否有错误或漏洞?以此鼓励学生质疑书本,鼓励学生突发奇想,敢冒风险,鼓励学生动手实践,身体力行。
⑤ 变“检查知识”为“互相交流”
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同学间、师生间的学习体会和情感体验的交流,总结知识,体验学习方法,感受学习的酸甜苦辣。这一阶段虽然是结尾阶段,但切忌流于形式。成果汇报、学习拾遗、几点补充等,都是很好的交流方式。总之,要让学生在相互的交流中,将所学的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组建崭新的认知结构来增长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3)。常规教研克服“流于形式”、“疲于应付”的顽症,加强以“三次实践、三次反思”的案例研究和学生学习策略的研究。本要切实开展研究课与磨课活动的实施,倡导行动研究使教育科研“研有所得、研有所获”,培育教师的成功体验、激发教师的职业成就感和教育科研激情。
(4)。倡导人文关怀,营造浓郁的教研氛围,搞好教育科研内外的舆论宣传。
(5)。倡导校本特色的教育行动研究,激励教师不断提升自我,成为理想教育的实践者和研究者,鼓励和帮助教师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实现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竞赛成果有新突破。
二.主要措施和要求
(一)。整体措施和要求
新课程改革方兴未艾,实施新课程对教师机遇与挑战并存。面对新课程,我们要围绕其要求运用“三次实践、三次反思”的教研策略,做实事、重实效、创实效。
1. 弃技术型教师观和胜任为本的教师发展观,提倡反思型教师观和教师教育运动。
我们要立足学情和校情,采用以研代训,加强校本培训。我们要以解决课程实施中的实际问题为着眼点,立足课堂,实施教育行动研究,在研究状态下教学。
2. 教研周会坚持“轮流主讲,众人评议”制度。
教研周会要切实按要求进行活动,每次要根据学校安排认真研讨。教研周会要为本周本组创造性的活动开展做好计划,并认真做好活动内容的详细记载。研讨内容与记载内容要与制度的计划和重点统一。
3. 进一步开展“传帮带”活动。
促进新老教师们之间成立“师徒结队”,开展“一对红”评比活动。青年老师要拜师学艺,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适应新课程和新岗位。
(二)。具体措施和要求
创建学习型学校的具体措施和要求:
1、营造书香校园。对教师、孩子的成长来说,读书至关重要。学校的学生在一年中,要读满20本书,还必须背诵一本《中华经典读本》。教师要研读教育经典,并组织相关读书研讨活动。
2、师生共写随笔。老师和孩子一起写随笔(日记),内容是每一天的教育、学习生活。在写随笔(日记)的过程中,体验生活,反思自己,促进师生对生活提出更高的要求。
3、聆听窗外世界。让学生在一年中听10场报告,充分利用校外的教育资源,请不同的成功人士谈创业的经历,让学生学会关心社会,激发学生形成多元的价值观,培养他们一种创造的激情。
4、熟练应用双语。注重引导学生讲一口流利的英文与中文,培养学生具备终生受益的表达能力。
5、建设数码社区。让学生做“电脑玩家”,建立个人主页,进行网络学习、交流,在操作与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信息应用能力。
6、特色创造卓越,注重个性化的教育。培养与发展学校、教师、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班级比特色,师生比有个性的技能。
立足课堂学改的具体措施和要求:
几种特色课堂教学模式要求:
1.“自学——辅导”模式是目标主要指向培养自学能力的教学模式,其主要教学程序为:
自学教材→讨论交流,解决疑难→精讲或示范→演练深化。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阅读指导法、自学辅导法、讨论法、练习法等
2.“情境——陶冶”模式或“创造性”教学模式是目标主要指向发展个性的教学模式,其主要教学程序分别为:
⑴创设情境,带入情境→参与活动,感受情境→陶冶性情,总结转化 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情境教学法、陶冶法等。
⑵创造性教学模式——“三基一强化五阶段”,即 三基:基本前提,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训练。一强化:强化训练。五阶段:①形成有利于创造的情境和气氛;②创造性感知;③创造性想象;④思想流畅性、灵活性训练;⑤创造性解决问题。
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著名教育思想家朱永新教授说:让我们享受教育,心怀阳光,播种快乐;如果我们把校园当成追求卓越的教育梦工厂,我们时时刻刻都会听到花开的声音。我们会惊奇的发现:幸福的花朵处处开放!让我们立足课堂搞学改,创建学习型学校的学习共同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进新课程、体验新课程、实践新课程,与新课程一同成长!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著名教育思想家朱永新教授说:让我们享受教育,心怀阳光,播种快乐;如果我们把校园当成追求卓越的教育梦工厂,我们时时刻刻都会听到花开的声音。我们会惊奇的发现:幸福的花朵处处开放!让我们立足课堂搞学改,创建学习型学校的学习共同
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进新课程、体验新课程、实践新课程,与新课程一同成长!让我们把校本教研网站当成我们追求自己教育梦想的地方,每天都上来聊聊,听听那花开的声音,我们也会惊奇地发现:教育科研的花朵处处开放!
让我们携起手来,利用校本教研这个网站平台,创建我们属于一线教师的学习共同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成为教师,成为研究型的教师,也才能走进新课程,实践新课程,推动新课程,建立自己本土的新课程。
第五篇:拣金小学“十二五“教育科研五年规划
拣金小学“十二五”教育科研五年规划
(2011年——2015年)
拣金中心小学
二〇一一年三月二日
拣金小学“十二五”教育科研五年规划
(2011年——2015年)
为了全面落实兴城市进修学校科研部“十二五”教育科研工作的总体要求,加强我校“十二五”期间的教育科研工作,推动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为了更好适应我校发展的需要,特制定拣金小学“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围绕提高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扎实提高教育质量这一中心为目标,秉承“科研兴教”、“科研兴师”、“科研兴校”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教科研是“教育的第一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力”的功能,全面优化学校科研环境,不断规范学校科研工作,着力提高学校教育科研水平,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强化科研过程管理,切实有效地开展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工作,把教育科研工作作为立校之本、兴校之策、强校之路,学校科研管理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系列化,多渠道,多途径,强措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培养学习型、研究型教师队伍,努力“为学生营造幸福成长的空间,为教师搭建成功发展的平台,让学校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沃土”,建设诚信优质和谐的现代化学校。
二、未来五年学校科研工作的总体目标和具体任务
(一)总体目标:
1、加强教育科研工作的组织和管理,构建合理有效的教育科研管理机制和分级管理运作模式,不断提高教育科研管理水平。
2、推动教学研究与教育科研的一体化进程,调动广大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浓厚的科研氛围。
3、形成一支具有一定科研精神和科研能力的科研梯队。
4、形成具有我校教育科研特色和较高水平的成果,实现教育科研对学校工作和学校发展的指导、服务和决策功能。
5、为构建优质教育行动系统,建设学习型、研究型学校奠定基础。
(二)具体任务:
1、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学校教育科研管理机制。在未来五年的工作中,建立和完善教育科研管理机构。
2、促进教育科研与教学实践的相互渗透。以教改推动科研,以科研提升教改水平。以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为出发点,选择和确立研究内容,在探索和研究过程中将具体做法和经验进行归纳、提炼,提升理论水平。
3、大力开展合作研究,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构建覆盖全校工作的科研网络。
4、开展专项课题研究。参与或独立进行省、市教育科研课题;大力开展校内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及时归纳总结阶段性成果。通过课题研究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教育科研水平并取得实效。
5、培养一批教育科研骨干。充分发挥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办学特色,通过课题研究、教学改革研究和教育科研方法与能力的强化培训,培养一批科研骨干。
三、未来五年学校科研工作的三个基本思路
1、教育科研必须与学校发展相一致。
(1)在研究主题的形成中,力求办学的高起点发展。我们要把“和谐教育”为主题的学校整体改革课题形成的过程,变为全校上下对学校发展进行战略性思考的过程,为学校发展寻找定位,确立目标,制定规划的过程。
(2)在主攻目标的实现中,促进办学的突破性发展。我们要把研究的主攻目标看成是办学的主攻目标,利用研究中的突破去实现办学中的突破。(3)在基础条件的建设中,保持办学的持续性发展。教育科研的重要目的,是要使学校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使学校永远保持生机和活力。为此,教育科研在完成课题研究的自身目标的同时,要努力促进学校科研得以发展所需的基础建设。树立正确理念、提高研究能力、培养求索精神一体化,保证并推动我校教育科研和办学的持续发展。
2、教育科研必须促进教师的发展。
(1)明确目标,提出要求,让教师有一个正确、切实的方向。我们要逐步要求一线教师人人有课题,个个能研究,年年出成果。还要能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教育实践,总结教育经验,提高理论水平。
(2)分层指导,充实提高,给教师一种及时有效的帮助。充实每位教师的研究工作,让每一教师都得到提高。
(3)研讨交流,营造氛围,给教师一种充分展现的机会。把课题组研究视为关键,狠抓落实,注重提高活动的质量,使课题研究扎实有意义;让全校性的研究发挥指导和推动全校教育科研的作用。
(4)搭建舞台,促进成长,给教师一种自主选择的余地。我们要使学校成为教师发展的大舞台,让教师充分地得到表现。给教师更多锻炼的机会和平台,让每位教师都积极向上。
(5)机制激励,感受成功,给教师一种获得成功的体验。
3、教育科研要与新课程改革相结合。
(1)在文献资料研究过程中,确立教师的新课程理念。我们将收集大量的文献情报资料,以供教师了解课题研究的最新成果,作为自己研究的参考和借鉴,促使教师接触、了解更多的新课程理论,在学习研究的过程中,逐步确立新的理念。(2)在行动研究过程中,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将以课例作为专业引领,以课题理论作为纵向指导,以行为跟进研究作为全过程反思,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得到最大提高。
(3)在案例研究过程中,开发学校课程。我们将在五年内收集大量的教师案例、叙事、教学设计,有针对性开发学校课程。
四、未来五年学校教育科研工作要实现的三个目标
1、丰富“和谐教育”的办学特色内涵。通过研究,探索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让课堂充满活力,学生愿学、乐学、善学、会学,课堂人际关系和谐、民主、平等、互助、合作;通过研究在教师中形成一种工作、学习、研究三位一体的良好风尚,促进我们的教师不仅用力工作,用心工作,更能用脑工作,提高整个学校的品位。
2、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形成一支研究型教师队伍,培养一批有自己特色的名师。
3、打造优秀教育科研成果。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将创造科研成果,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成果得到专家认可,科研能力得到加强。
五、未来五年学校教育科研工作需要创设的六个条件。
1、创设良好的研究体制。制定出执行的规划,作出具体的安排,从而掌握教育科研的主动权。
2、创设有力的管理机构。完善学校教育科研机构,为教师的科研活动提供咨询和后勤保障服务。
3、创设务实的培训方法。要有计划地对教师进行培训指导,我们采用“专家讲座”、“请进来走出去”,适合教师和学校实际的形式进行培训,不断促进教师专业快速成长。
4、创设浓郁的科研氛围。学校充分发挥校内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科研新秀的作用,鼓励教师自主参与课题研究,形成了“人人学习科研、人人参与科研”的良好局面。让更多的教师在交流中感悟,在交流中明理。
5、创设有效的激励机制。采取有效措施鼓励科研见效的教师,以激发更多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
6、创设信息化平台。要加快推进学校信息化工程,为教育科研搭建网络平台,提高信息的流通量,及时获取最前沿的教育科学成果,使研究更具科学性、前瞻性。
六、未来五年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策略。
1、课题建立网络化。
(1)充分利用“十二五”各级各类课题申报契机,积极申报各级各类研究课题。建立纵、横课题网络。
(2)建立教师科研档案。每年对教师的课题计划,研究资料,阶段总结,获奖情况等材料进行归档。
2、课题实施过程化。
(1)在备课中体现课题思想。备课中要体现课题研究的思想,选择研究的方法,设计出具体的研究操作步骤。
(2)在教学中落实课题研究。在教学开放日和平时的公开教学中切切实实地进行课题研究,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
(3)在案例中提升经验理论。在案例中对自己的教学特点,课堂组织,教学效率,师生交流或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等都能产生新的问题,是自己的经验、思想趋于系统化、理性化。
3、校本培训系统化。(1)专题指导。每学期对教师进行“课题计划”、“课题实施”、“课题报告撰写”等专题辅导。
(2)分层指导。要求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通过自身的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风格。
(3)研讨、交流指导。每年一次课题组成员碰头会,交流研究中的体会与困惑。
4、课题管理规范化
(1)建立校科研成果评审组。每年对教育科研成果及教育科研先进课题组和个人进行评选表彰。
(2)形成科研管理运行机制。建立教师校本培训制度,教科研成果交流汇报制度。
七、具体措施
(一)加强培训学习,强化科研意识。
1、抓好三种学习。(1)外出学习。(2)校内培训。(3)自我省思。
2、确立四项意识。
(1)先导意识。(2)求真意识。(3)创新意识。(4)合作意识。
(二)开展课题研究,增强科研能力。
为保证各项计划顺利实施,要加强对课题组的领导,规范过程管理。
1、理论学习。一是精学:课题组围绕课题精选学习内容的专题性学习。二是泛学:教师平时的个人广泛接纳式的学习,着重于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理论水平。
2、课堂实践。
(1)实践课。(2)研讨课。(3)示范课。
3、成果提炼。
(1)个案分析:每位教师每学期完成1篇以上个案资料。
(2)课题论文:每年完成1篇高质量的论文。
(3)阶段总结:在完成一个阶段的研究后,教师要撰写阶段研究情况总结,各子课题组组长要在教师研究情况的基础上进行收集、整理、提炼,撰写阶段研究报告。
4、交流推广。
(1)学术沙龙:面向教科研骨干,以教育热点或课题研究中心问题为主题,组织专题讨论,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2)教育论坛:面向课题组人员,在每一阶段研究结束后,采用大会交流和书面交流的形式,吸收和借鉴其他课题组的经验做法,催熟科研成果。
(3)展示汇报:各课题组做好开题论证、中期评估、结题鉴定外,专题汇报的形式展示研究成果。
(三)健全机制,提高科研实效。
1、保障机制。
一是制度保障。
二是组织保障。①开展双轨协作管理。教导处与科研室、教研组与课题组侧重于教研和科研,加强协作,实行双轨管理。②完善工作职能。制订完善各个机构工作职责,充分发挥每个环节的工作效能,保证教科研的正常运作。
三是经费保障。逐步加快对教科研经费的投入,力争每年的科研经费有所递增,教科研经费专款专用,做到三个确保:①确保教科研设备经费;②确保重点课题研究经费;③确保科研成果奖励经费。
2、评价机制。(1)科研成果的鉴定:课题组的研究成果由课题组提出申请,学校邀请上级有关部门组成专家组进行鉴定。
(2)科研工作的考核:学校制订一整套教科研工作评优考核办法,开展对课题组和教师科研工作的考核。
3、激励机制。
一是评优:每年组织先进课题组、教科研先进个人、优秀科研成果(论文)的评比。
二是奖励:根据学校奖励制度切实做好对科研成果的奖励工作,并把科研实绩作为绩效工资、评比先进、任用干部、职称评定的重要内容。
拣金中心小学 二〇一一年三月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