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浙江省市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

时间:2019-05-14 17:20: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2年浙江省市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2年浙江省市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

第一篇:2012年浙江省市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

2012年浙江省**市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2)

(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A、各种物质实体的总和 B、多样性的物质统一 C、物质和精神的统一 D、主体和客体的统一

2、关于意识的本质问题,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A、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决定作用 B、夸大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C、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D、片面强调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

3、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既对社会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又可能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从哲学上分析,体现了()。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

B、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 C、矛盾普遍性的观点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观点

4、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A、质和量的相互转化 B、肯定和否定的相互转化 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D、矛盾双方的互相排斥、互相否定

5、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我国初步建立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该法律体系包括()等部门法。

A、宪法、行政法、民商法、经济法、劳动法、科教文卫法、资源环境保护法、刑法、诉讼法、军事法 B、宪法、立法法、行政法、民商法、经济法、劳动法、科教文卫法、资源环境保护法、刑法、军事法 C、立法法、行政法、民商法、经济法、劳动法、科教文卫法、资源环境保护法、刑法、诉讼法、军事法 D、立法法、行政法、民商法、经济法、劳动法、科教文卫法、资源环境保护法、刑法、仲裁法、军事法

6、法的国家强制性来自()。A、舆论力量 B、国家强制力 C、政党的力量 D、社会力量

7、财务行政,是指有关()的处理与调整。A、国家收支 B、国家预算 C、政府税收 D、政府支出

8、我国国家行政机关实行()。A、职位分类制度 B、品行分类制度

C、职位分类与品位分行相结合 D、级别分类制度

9、党政机关的行文关系有()。A、平行文、下行文、越级行文

B、逐级行文、多级行文、直贯到底行文 C、越级行文、逐级行文、多级行文 D、上行文、下行文、平行文

10、党的群众路线强调,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他们的经验是最丰富最实际的。必须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遇事同群众商量,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A、主体 B、客体 C、载体 D、主人

11、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B、社会主义制度 C、共产主义

D、全面小康社会

12、书写公文中的成文日期应使用()。A、阿拉伯数字 B、汉字 C、汉字大写

D、汉字与阿拉伯数字皆可

13、平均利润率呈下降趋势,根本原因是()。A、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 B、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下降 C、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

D、资本家占用的利润量绝对地减少

14、生产资本的职能是()。A、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 B、生产剩余价值 C、实现剩余价值 D、分配剩余价值

15、下列哪些事项可以不设定行政许可()。

A、直接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宏观调控、生态环境保护等特定活动的 B、直接关系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等特定活动的 C、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能够自主决定的 D、市场竞争能够有效调节的

16、正式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概念是在()。A、2002年十六大

B、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 C、2004年十六届四中全会

D、2005年2月胡锦涛重要讲话

17、下列不属于领导的指挥职能的是()。A、说服 B、命令 C、示范 D、引导

18、“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是()。A、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B、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C、坚持党的先进性

D、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19、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关键条件是市场的主体企业的()。A、竞争性 B、独立性 C、垄断性 D、控制性

20、在国际经济发展趋缓的形势下,确保实现我国经济较快增长的根本之策是(A、刺激和扩大国内需求 B、扩大我国商品出口量 C、扩大国债发行规模 D、扩大吸引外资规模

二、多项选择题

1、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主要内容包括()。

A、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世界上没有永恒存在着的事物 B、一切事物都是产生、发展、转化为他事物的过程 C、一切事物都有其过去、现在和未来。)D、一切事物都是前进性的发展过程

2、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是指()。A、在某一具体的、特定关系中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 B、在现实世界的普遍联系中原因和结果可以相互转化

C、原因和结果的区分在自然界中是确定的,在社会中则是不确定的

D、在世界复杂联系中,同一现象在一种关系中是结果,在另一种关系中则可能是原因

3、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认为,认识是()。A、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B、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

C、主体对客体信息的思维加工和重构 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创造

4、下列观点正确表述了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关系的是()。A、真理原则强调客体性原则,价值原则强调主体性原则 B、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完全一致的 C、真理是一元的,价值是多元的 D、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相互补充

5、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产生前,唯心史观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根源在于()。A、整个社会的生产和科学都很落后

B、占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必然夸大的精神的力量和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

C、广大人民群众被剥夺了享受精神文化活动的权利,不可能产生出自己系统的历史观 D、人类社会发展的主体性给人们带来的错觉

6、与职能资本相比,借贷资本有其独特的特点()。A、是资本商品

B、兼有商品、资本的属性 C、是所有权资本

D、它有特殊的运动形式

7、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是()。

A、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 B、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C、土地的优劣等级不同

D、同一块土地连续追加投资所形成的劳动生产率不同 8、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A、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C、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

D、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 9、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要()。A、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B、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C、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D、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

10、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实践、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A、体现“三个面向”的要求 B、体现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

C、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 D、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11、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垮台的帝国是()。A、德意志帝国 B、沙皇俄国 C、奥匈帝国 D、土耳其帝国

12、法律关系的基本特征为()。A、以权利义务为内容 B、由国家强制力保证 C、属于物质关系。)D、以现行法存在为前提 E、由国家政治内容决定的

13、胡锦涛同志指出,学习好、贯彻好和落实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务必在武装思想和指导实践两方面都取得新的成就,为此,要注重做到()。A、学习理论和指导实践相结合

B、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相结合 C、运用理论和发展理论相结合 D、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1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A、是中国共产党制定路线、纲领、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B、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C、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D、是我国现阶段最大的实际的科学反映

15、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所以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是因为()。A、具有统一的原则立场 B、具有统一的基本观点

C、具有统一的国内外历史背景 D、具有统一的思想方法

16、坚持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工作要()。A、体现时代性 B、把握规律性 C、富于创造性 D、注重协调性

17、科学的决策必须符合的基本标准是()。A、具有准确的决策目标

B、决策方案的执行没有任何风险

C、决策的执行结果能够实现确定的目标 D、实现决策目标所付出的代价小 E、决策执行后的副作用相对少

18、危机的应对或管理主要有()等方面的要点。A、查清危机产生的原因 B、减少、缓解危机

C、动员、准备资源以有效地控制危机 D、危机后的恢复与重建

19、我国现阶段存在按劳分配、经营收入、资产收益等多种分配方式,其客观依据是()。A、存在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B、存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

C、公有制具有多种实现形式和实行多种经营方式 D、土地、资本等是创造国民收入的要素

20、按生产要素分配体现的收入形式主要有()。A、个体劳动收入 B、工资分配收入 C、资本分配收入 D、劳动力价值收入 E、风险收入

三、判断题

1、党的某些政策可以起到法律的作用,是因为该项政策具有了国家意志的属性。()

2、法的性质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并且也受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

3、甲、乙、丙、丁在其父死之后,对其父遗留下来的一处房产的继承发生纠纷,经协商后,他们决定通过仲裁来进行分割。()

4、机关制发文件,应遵守事无巨细都要发文的原则。()

5、“一国两制”构想的政治基础是爱国主义。()

6、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不断扩大发展规模,增强发展后劲。()

7、世界现代史开端的标志性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8、资本积累使商品生产的所有权规律转化为资本主义的占有规律。()

9、对党员干部的党内纪律监督,既包括党组织的监督、党员群众的监督、专职机关的监督,还包括党员干部相互之间的监督。()

10、公共政策的控制功能是指针对自然人的行动进行控制。()

11、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1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13、根据我国《刑法》第12条的规定,在刑法溯及力上采取的是从旧兼从轻原则。()

14、在我国,行政命令可以是抽象行政行为,也可以是具体行政行为。()

15、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全部收入的总和就是国内生产总值。()

四、案例分析题

李某(45岁)平时十分喜爱侄儿李小(12岁),2006年7月18日,李某带李小上街去玩游戏,看见卖福利彩票的,李某摸了几张均未中,便让李小去摸,但李小没钱,李某给李小5元钱,“拿去摸奖吧,凑个热闹,不用还了”。结果,李小摸得价值50万元大奖。李某声称该奖是他出钱请李小摸的,应归他本人所有。问:

1、李某交给李小5元钱的行为是委托行为还是赠与行为?

2、李小摸奖的行为是否独立有效?

五、公文改错题 0000001 机密

××市人民政府文件 ×政发(2002)003号

××市人民政府

关于××××××的通知 ×××××:

×××××××××××××××××××××××××××××××××××× 注释:

1、××××

2、××××

××市人民政府(印)二○○二年一月十二日 附件:××× ×××

抄送:×××、×××、××× 主题词:×××××××××

××市人民政府办公厅秘书处××××年×月×日印发

六、简答题

1、简述公共政策制定的原则。

2、简述无效民事行为的概念和法律特征。

3、为什么说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七、论述题

1、试论邓小平关于市场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2、如何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参考答案与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B 【解析】在哲学史上所有的唯物主义都承认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统一于物质。但是在解释“物质”本原是什么的问题上,在唯物主义内部又有了分歧。马克思主义之前的一切唯物主义都没有对世界本原“物质”作出科学的规定和揭示。辩证唯物主义从无限多样的物质现象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从哲学上作了最高概括,指出客观实在是物质的本质规定。

2、C 【解析】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而不是相反。这是唯物主义在意识本质问题上的基本观点。“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就是唯心主义的观点,所以C项是正确选项。

3、B 【解析】“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对社会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又可能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这是矛盾的非主要方面,这正好在哲学上体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

4、C 【解析】“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就是指矛盾着的双方既斗争又同一,推动事物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5、A 【解析】识记题。A项为部门法的完整概括,选A。

6、B 【解析】国家强制力赋予法的强制性,选B。

7、A 【解析】此题考查财务行政的概念,属识记内容。

8、A 【解析】略。

9、D 【解析】党政机关的行文关系根据不同标准可以作出不同分类。而其中较为常用的分类就是根据相互之间的关系所作的分类,包括下行文、上行文与平行文。

10、A 【解析】人是实践的主体,我们党尤其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认为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

11、C 【解析】党的目标和理想分为最高理想和当前理想。共产主义是最高理想和目标。

12、B 【解析】这是公文所特别要求的,由公文的特点、性质和体例所决定。

13、A 【解析】平均利润率呈下降趋势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

14、B 【解析】略。

15、C 【解析】此题考查行政许可的设定范围,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能够自主决定的可以不设定行政许可。

16、C 【解析】2004年十六届四中全会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角度,要求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从而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概念,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因此,此题应选C项。

17、D 【解析】此题考查领导的指挥职能。指挥一般可采取命令、说服、示范三种方式。

18、A 【解析】2003年8月11日《人民日报》刊载的《认真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宣讲团提纳(摘要)》指出:深刻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因此此题选A项。

19、B 【解析】市场发挥作用的关键是其主体企业拥有相对宽松的环境,尤其是具有独立性。20、A 【解析】国内需求的扩大才是经济增长的根本之策。

二、多项选项题

1、ABC 【解析】事物的发展变化则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过程,而决非是直线前进的发展过程。

2、ABD 【解析】题中A、B和D项的内容全面说明了原因和结果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关系,所以A、B、D项是正确选项。题中的C项明显是干扰项,排除掉。此题又是一个考生必须掌握的重要考点。

3、ABC 【解析】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就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反映就是选择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思维加工重新组合建构的过程。所以反映与信息、选择、重构是一致的。题中所给定的四个选项中,D项明显是错误的需要排除,A、B、C项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的选项。

4、ACD 【解析】由于真理是标志着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而主观与客观是否相符合是一个客观标准而不是主观认为,即真理原则强调客体性原则,而价值原则强调的是有用性,即强调主体性原则;由于真理是对同一个对象的正确反映,所以真理是一元的,而价值即有用性是多种多样的,因而是多元的;真理和价值作为人类活动所追求的两大目标,二者相互补充。

5、ABCD 【解析】略。

6、ABCD 【解析】四项都是借贷资本的特点。

7、CD 【解析】略。

8、BCD 【解析】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

9、ACD 【解析】见十七大报告内容。

10、BCD 【解析】“三个面向”不属于先进文化的范畴,而是知识教育的目标,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11、ABCD 【解析】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垮台的四个帝国是:德意志帝国、沙皇俄国、奥匈帝国、土耳其帝国。

12、ABD 【解析】法律关系为思想关系,不是物质关系,也不由国家政治内容决定,选ABD。

13、ABC 【解析】2003年7月1日,胡锦涛同志在《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当前,摆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就是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好、贯彻好和落实好,务必在武装思想和指导实践两方面都取得新的成就。为此要注重做到以下三个结合:第一,坚持学习理论和指导实践相结合。第二,坚持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相结合。第三,坚持运用理论和发展理论相结合。

14、ABCD 【解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正确分析国情,作出了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考生要掌握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最大的实际,最基本的国情,是我们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因此它也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ABCD均为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正确表述,都为正确选项。

15、ABD 【解析】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它们在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方面是一致的。因此,ABD为正确选项。但其形成的历史背景是不一样的,提出的具体方针政策也不尽相同,因而,C不选。

16、ABC 【解析】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故本题选ABC。

17、ACDE 【解析】科学的决策一般说来必须符合四个基本标准,即具有准确的决策目标,决策的执行结果能够实现确定的目标,实现决策目标所付出的代价小,决策执行后的副作用相对少。从选项来看,ACDE四项符合题意,所以,此题应选ACDE。

18、ABCD 【解析】此题考查危机的应对管理应注意的要点,属识记题,应全选。

19、ABC 【解析】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不是创造国民收入的源泉,而是生产财富必不可少的条件。20、ACDE 【解析】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是一种新的趋势,题中除工资收入外都属于要素分配。

三、判断题

1、×【解析】任何党的政策未经上升为法律,都不具备法律的作用。

2、√ 【解析】略。

3、×【解析】仲裁是对已达成协议的仲裁。

4、×【解析】事无巨细不是公文制发的要求。

5、√ 【解析】略。

6、×【解析】可持续发展并不是指不断扩大规模,而是指不影响后代的前提下实行健康稳定的发展模式。

7、×【解析】世界现代史开端的标志性事件是俄国十月革命。

8、√ 【解析】略。

9、√ 【解析】略。

10、×【解析】是指公共政策通过规范、制约的方式对有关法人,自然人的行动进行控制,使之不采取决策者所不希望的行动。

11、√ 【解析】略。

12、√ 【解析】略。

13、√ 【解析】略。

14、√ 【解析】略。

15、×【解析】概念理解题。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所有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的总和。

四、案例分析题

1、【答案要点】

李某交与李小5元钱的行为属于赠与行为。因为李某在此之前不仅没有明确表示请李小替他摸奖,并说了不用还此钱,显然李某的意思是赠与李小5元钱。该5元钱自交付时所有权转让,李小实际上是用自己的钱在摸奖。

2、【答案要点】本题中李小虽只有12岁,但已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根据《民法通则》第12条第1款的规定,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又根据《民通意见》第3条的规定:“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进行的民事活动是否与其年龄、智力状况相适应,可以从行为与本人生活相关联的程度、本人的智力能否理解其行为,并预见相应的行为后果,以及行为标的数额等方面认定。”据此,本题中李小完全能够理解摸奖行为的意义,并能预见到行为的后果是可能中奖,而

且摸奖对摸奖主体并无限制,李小具备摸奖的主体资格,其与奖票出售人之间的合同行为成立、合法、有效。

五、公文改错题 【答案要点】(1)机密后应加注★号;

(2)×政发(2002)003号之(2002)应为[2002];003应为[003];(3)标题摆放不规范;(4)注释位置不当;

(5)作者与日期位置错误;××市人民政府(印)应去掉;(6)附件缺少序号;(7)主题词稍多;(8)附件位置不当。

六、简答题

1、【答案要点】

制定公共政策必须严肃认真,只有始终遵循以下原则,公共政策才可能被社会公众接受并因此影响他们。(1)社会公正的原则。(2)最终受益人是个人的原则。(3)保障弱者原则。(4)连续性原则。

2、【答案要点】

(1)无效民事行为指因根本不具备民事法律行为的要件、自始确定的、当然的、完全不能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行为。

(2)特征:①无效民事行为是严重欠缺民事行为生效要件的民事行为。②无效民事行为是自始不能发生效力的民事行为。③无效民事行为是确定的当然无效的民事行为。

3、【答案要点】改革之所以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革命,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因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是对抗性的矛盾,而是一种非对抗性的矛盾,因而它可以经 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通过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的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从而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完善和发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如果把改革看作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那是完全错误的。

七、论述题

1、【答案要点】(1)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是关系到我国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正确选择资源的配置方式,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探索,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

(2)邓小平关于市场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第一,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早在1979年,邓小平就指出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

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第二,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1987年党的十三大召开前,邓小平明确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

第三,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1992年春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又明确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3)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就在于打破了传统的观念,解除思想束缚,为重新认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问题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具体说:第一,明确界定了市场经济的属性,它是资源配置的手段,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基本标志;第二,解除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思想束缚;第三,为我国最终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奠定了理论基础,极大地推动了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根本转变。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答案要点】(1)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大力发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精神,创造性地推进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2)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同时要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际,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

(3)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建立健全科学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保持并不断增强党的活力。

(4)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全面贯彻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干部队伍。

(5)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要管党的原则和从严治党的方针,各级党组织必须对党员干部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坚决克服党内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

第二篇: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由中共中央组织部2009年9月8日颁布修订版,修订后的《考试大纲》共分五章十八条。正文包括总则、公共科目笔试、专业科目笔试、面试、附则五部分内容,附件为公共科目笔试内容。它是与《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党政机关竞争上岗工作暂行规定》相配套的法规性文件,用以规范考试的内容、测评要素和方式方法,是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的标准和依据。目录

内容简介

具体内容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公共科目笔试

一、政治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

(二)毛泽东思想

(三)邓小平理论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五)中共党史

(六)党的学说和党的建设

(七)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八)时事政治

(三)宏观经济

(四)国际经济

三、法律

(一)法学基础理论

(二)宪法

(三)有关部门法

(一)公共行政

(二)公共政策

(三)领导学

(一)科学技术与社会

(二)科学常识与科学前沿问题

(三)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

(一)历史

(三)公文写作与处理 第三章 专业科目笔试

第四章 面 试

第五章 附 则

解读“中组部新版干部选拔考试大纲” 内容简介 具体内容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公共科目笔试

一、政治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

(二)毛泽东思想

(三)邓小平理论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五)中共党史

(六)党的学说和党的建设

(七)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八)时事政治

(三)宏观经济

(四)国际经济

三、法律

(一)法学基础理论

(二)宪法

(三)有关部门法

(一)公共行政

(二)公共政策

(三)领导学

(一)科学技术与社会

(二)科学常识与科学前沿问题

(三)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

(一)历史

(三)公文写作与处理 第三章 专业科目笔试 第四章 面 试 第五章 附 则

解读“中组部新版干部选拔考试大纲”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The party politics the leading cadre to select publicly with the competition mount guard test program;Party and government leading cadres of open selection and competition for posts Syllabus)。

党政领导干部

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

(2009年9月修订)

2012版 最新版本 适合2011年党政领导干部选拔考试专用

2012年教材上下册 编辑本段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按照中共中央关于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要求,为深入贯彻落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部署,规范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的科目、测评要素、内容、方式方法及实施程序,推进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党政机关竞争上岗工作暂行规定》等有关规定,总结近年来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工作的经验,结合党政领导干部队伍实际,针对党政领导干部的基本素质特别是能力素质要求和职位特点,制定本考试大纲。

第二条 本考试大纲是全国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的基本依据。

考试是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的环节之一,一般包括公共科目笔试、专业科目笔试和面试。

第三条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坚持干什么、考什么的原则,围绕选拔职位的工作职责和工作实际命制试题,突出检测分析和解决领导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广大干部平时加强学习,积累实践经验,提高领导能力。

第四条 本考试大纲主要适用于地方党委、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纪委工作部门或者工作机构的领导干部或者其人选的公开选拔考试,中央、国家机关内设的厅局级、处级机构领导干部,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党委,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纪委、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机关或者工作部门内设机构领导干部的竞争上岗考试,以及其他适于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的领导干部或者其人选的考试。

县级以上党委、政府直属事业单位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领导干部的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参照本考试大纲执行。

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公开招聘和竞争上岗考试,可参照本考试大纲执行。

第五条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工作在党委(党组)领导下进行,由组织人事部门组织实施。

第二章 公共科目笔试

第六条 公共科目笔试范围包括政治、经济、法律、管理、科学技术及历史、国情国力、公文写作与处理,主要测试应试者胜任党政领导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特别是运用有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解决领导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七条 公共科目笔试方式与试卷结构如下:

(一)测试方式为闭卷。

(二)试卷满分为100分或150分。

(三)测试时限为150分钟或180分钟。

(四)试题难度根据选拔职位对知识和能力素质的要求确定。

试卷中不同难度的试题比例为:较难试题约占20%,中等难度试题约占60%,较容易试题约占20%。

(五)试题内容比例根据选拔职位对知识和能力素质的要求确定。

(六)试题类型分为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客观性试题包括判断题、选择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等;主观性试题包括辨析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写作题、申论题等。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一般以主观性试题为主,选拔职位的职级越高,主观性试题的比例应越大。

第八条 公共科目笔试测评要素主要有:

(一)理论素养。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以及领导工作中需要的其他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二)公共知识素养。对履行领导工作职责应具备的公共科目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具体应用的能力。

(三)政策法规水平。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有关法律法规的理解掌握程度和结合实际贯彻执行的能力。

(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对领导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全面系统分析,抓住问题实质,有针对性地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的能力。

(五)文字表达能力。以规范、准确、简练、清晰、严密的文字表达思想观点的能力。

测评要素比例根据选拔职位对知识和能力素质的要求确定。

第三章 专业科目笔试

第九条 专业科目笔试范围包括选拔职位需要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管理知识和专业政策法规知识,主要测试应试者胜任选拔职位工作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特别是运用专业知识分析解决领导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十条 专业科目笔试方式与试卷结构如下:

(一)测试方式为闭卷。

(二)试卷满分为100分或150分。

(三)测试时限为150分钟或180分钟。

(四)试题难度根据选拔职位对专业知识和能力素质的要求确定。

试卷中不同难度的试题比例为:较难试题约占20%,中等难度试题约占60%,较容易试题约占20%。

(五)试题类型分为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客观性试题包括判断题、选择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等;主观性试题包括辨析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等。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一般以主观性试题为主,选拔职位的职级越高,主观性试题的比例应越大。

第十一条 专业科目笔试测评要素主要有:

(一)专业知识素养。对选拔职位所需要的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二)专业政策法规水平。对党和国家有关专业政策和法律法规的理解掌握程度和结合实际贯彻执行的能力。

(三)专业管理能力。根据选拔职位要求,运用专业管理知识解决领导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选拔职位需要的其他相关能力。该项具体测评要素根据不同职位的要求,经职位分析确定。

测评要素比例根据选拔职位对专业知识和能力素质的要求确定。

第四章 面 试

第十二条 面试在公共科目和专业科目笔试基础上进一步测评应试者在领导能力和胜任特征等方面与选拔职位的匹配程度。

第十三条 面试测评要素主要有:

(一)综合分析能力。通过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概括、判断与推理,抓住问题要害,揭示事物内在联系、本质特征和变化规律的能力。

(二)语言表达能力。清晰、准确、简洁、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并使之易于被人接受的能力。

(三)组织协调能力。围绕工作任务,对人财物等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协调责权利各方面关系,保证工作顺利完成的能力。

(四)人际沟通能力。倾听和理解不同观点,通过信息、思想、观点、情感的交流,建立良好协作关系的能力。

(五)决策能力。面对问题和机遇,及时准确地进行分析和判断,并作出科学决断的能力。

(六)创新能力。发现新问题、产生新思路、提出新观点和找出新办法的能力。

(七)应对突发事件能力。面对突发事件,及时迅速作出正确反应,采取适当方法和有效措施,妥善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能力。

(八)选拔职位需要的特殊能力。该测评要素根据选拔职位的特殊要求,经职位分析确定。

(九)个性特征。应试者表现出来的情绪稳定性、责任心、自信心、成就动机、自我认知等特征。

具体测评要素及各要素的比例根据选拔职位要求,经职位分析确定。

第十四条 在面试环节中,一般采用结构化面试方法。根据需要也可选用或综合使用无领导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公文筐测验等其他测评方法。

面试由考官小组负责测试和评分。考官小组由有关领导、专家、组织人事干部等人员组成,一般不少于7人。同一职位的面试应由同一考官小组负责测试和评分。考官小组成员应当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公道正派,并熟悉人才测评工作。考官小组中应有熟悉选拔职位业务的人员。考官小组成员要实行回避制度,面试实施前应对考官小组成员进行培训。

(一)结构化面试。该方法要求对试题构成、测评要素、评分标准、时间控制、考官组成、实施程序和分数统计等各环节,按结构化要求进行规范性设计。考官在与应试者以问答方式当面交谈的过程中,根据应试者的回答和行为表现,对其相关能力和胜任特征作出相应的评价。

(二)无领导小组讨论。该方法要求一组应试者(一般5至7人)在不指定组长的情况下,围绕给定的问题展开讨论。考官根据应试者在讨论中的言语和行为表现,对其相关能力和胜任特征作出相应的评价。

(三)角色扮演。该方法要求应试者扮演某一领导角色,在模拟的工作情境中对一系列人际关系和工作问题进行处理。考官根据应试者的言语和行为表现,对其相关能力和胜任特征作出相应的评价。

(四)公文筐测验。该方法要求应试者在规定时间内对与工作有关的文件、报表、信件、电话记录等公文进行处、理。考官根据应试者处理公文的方式、方法、结果等情况,对其相关能力和胜任特征作出相应的评价。

第十五条 结构化面试及其他测评方法的程序如下:

(一)结构化面试的程序:对应试者进行身份确认;应试者抽签排出面试顺序;考务人员宣布规则;应试者入场;主考官宣读指导语;主考官提问,应试者回答问题;考官独立评分;考务人员统计评分结果并存档。

(二)无领导小组讨论的程序:对应试者进行身份确认;考务人员宣布规则;考务人员将有关资料发给应试者;主考官宣读指导语;应试者按给定的时间准备;应试者进行自由讨论;考官独立评分;考务人员统计评分结果并存档。

(三)角色扮演的程序:对应试者进行身份确认;考务人员宣布规则;主考官对角色要求进行说明;主考官宣读指导语;应试者在给定时间内完成规定的任务;考官根据需要进行讨论;考官独立评分;考务人员统计评分结果并存档。

(四)公文筐测验的程序:对应试者进行身份确认;考务人员宣布规则;考务人员向应试者发放材料;主考官宣读指导语;应试者在给定时间内完成规定的任务;考官根据需要进行讨论;考官根据需要对应试者进行提问;考官独立评分;考务人员统计评分结果并存档。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六条 公共科目笔试内容作为本考试大纲附件随文颁布。专业科目笔试内容另行公布。

第十七条 本考试大纲由中共中央组织部负责解释。

第十八条 本考试大纲自发布之日起施行。中共中央组织部于2004年4月11日颁布的《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同时废止。

编辑本段第二章 公共科目笔试

第五条公共科目笔试范围包括政治、经济、法律、管理、科学技术及历史、国情国力、公文写作与处理,主要测试应试者胜任党政领导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特别是运用有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解决领导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六条 公共科目笔试方式与试卷结构如下:

(一)测试方式为闭卷。

(二)试卷满分为100分或150分。

(三)测试时限为150分钟或180分钟。

(四)试题难度根据领导职位对知识和能力素质的要求确定。

试卷中不同难度的试题比例为:较难试题约占20%,中等难度试题约占50%,较容易试题约占30%。

(五)试题内容比例根据领导职位对知识和能力素质的要求确定。

(六)试题类型分为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客观性试题包括判断题、选择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等;主观性试题包括辨析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写作题、申论题等。选拔职位的职级越高,主观性试题的比例应越大。

第七条 公共科目笔试测评要素主要有:

(一)理论素养。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领导工作中需要的其他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二)公共知识素养。对履行领导工作职责应具备的公共科目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具体应用的能力。

(三)政策法规水平。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有关法律法规的理解掌握程度和结合实际贯彻执行的能力。

(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对领导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全面系统分析,抓住问题实质,有针对性地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的能力。

(五)文字表达能力。以规范、简练、清楚、严密、准确的文字表达思想观点的能力。

测评要素比例根据领导职位对知识和能力素质的要求确定。

第八条 公共科目笔试内容包括:

编辑本段

一、政治

该部分内容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共党史、党的学说和党的建设、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时事政治。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

1.哲学

(1)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点

(2)物质和意识

世界的物质性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及其实践基础

(3)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 对立统一规律 量变质变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4)认识和实践

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反映论 认识和实践的相互作用 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真理和检验真理的标准 真理发展的辩证性质真理与价值主体认识能力

(5)社会规律和人的活动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和人的活动的自觉能动性

(6)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形态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社会形态的划分和更替

(7)阶级和国家

阶级的起源和实质 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 阶级的消灭和国家的消亡

(8)社会意识及其形式

社会意识的本质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的作用 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

(9)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两种历史观的根本对立 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10)社会进步和人的解放

社会进步及其标准 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人的本质 人的价值 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

2.政治经济学

(1)生产方式与经济制度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经济制度及其类型

(2)商品与货币

商品 货币 价值规律

(3)资本与剩余价值

货币转化为资本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

(4)资本积累

资本主义再生产与资本积累 资本有机构成和相对人口过剩

(5)资本的流通过程

资本的循环 资本的周转 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6)剩余价值的分割与国民收入分配

利润和平均利润 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借贷资本和利息 资本主义地租 资本主义国民收入分配

(7)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

3.科学社会主义

(1)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成为科学

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及其局限性 两大发现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伟大学说

(2)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 未来社会的发展阶段和基本特征

(3)列宁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特殊阶段 社会主义在一国数国首先胜利 民族殖民地问题的理论 新经济政策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构想

(4)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

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和历史地位 社会主义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关系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

(二)毛泽东思想

1.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

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科学体系

2.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社会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 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3.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

人民民主专政 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 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中国工业化的道路

4.统一战线

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的极端重要性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统一战线的基本经验 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民族区域自治和民族团结 实现祖国统一

5.人民战争和人民军队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 人民战争及其战略战术 人民军队的宗旨、任务和党指挥枪的原则 建设强大的现代化国防

6.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执政党建设面临的新考验

7.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和根本原则

8.政策和策略

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 从实际出发制定和实行政策和策略 党在领导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若干具有长远指导意义的政策和策略原则

9.国际关系和外交方针

独立自主的新型外交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10.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和根本点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11.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科学认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三)邓小平理论

1.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2.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 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重大意义

3.社会主义的本质与根本任务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5.社会主义改革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三个有利于”标准 改革开放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6.社会主义对外开放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对外开放的基本原则 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

7.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

“三步走”发展战略 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重点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大意义

9.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 党的领导与人民民主的关系 坚持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 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10.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 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11.“一国两制”构想与祖国统一

“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一国两制”构想的主要内容 “一国两制”构想的伟大实践及其意义

12.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13.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巩固和发展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方位 中国共产党80年奋斗的基本经验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基本经验 深化对“三个规律”的认识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个代表”的内在联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系统的科学理论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创举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 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 党的建设的总方针 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5.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

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 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 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 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五)中共党史

1.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时期

五四运动与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民主革命纲领和策略方针的制定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八七会议与土地革命的兴起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 反“围剿”斗争的胜利与挫折 遵义会议与红军长征的胜利 瓦窑堡会议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制定 延安整风 七大和抗战的胜利 七届二中全会和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3.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时期

建国初期的形势和党的任务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

4.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

八大前后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失误 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 “左”倾错误的严重发展 “文化大革命”及其教训

5.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与工作重点的转移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十二大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十三大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十三届四中全会与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形成 十四大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 十五大与跨世纪的战略部署 十六大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六)党的学说和党的建设

1.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的创立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党的学说的基本思想 列宁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学说的基本原理 毛泽东党的学说主要内容 邓小平党的建设理论主要内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党的学说的发展

2.党的性质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党的纲领和路线

坚持党的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统一 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党的政治路线和党的建设的关系

4.党的宗旨和群众路线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充分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 树立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

5.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 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6.党的思想建设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 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7.党的干部队伍建设

干部在党的事业中的作用 全面贯彻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 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必须坚持的原则

8.党员队伍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坚持共产党员标准 党员的教育管理 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党的基层组织在党的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党的基层组织的基本任务 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9.党的民主集中制与党的制度建设

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 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 建立健全党内民主制度 正确处理民主和集中的关系,维护党的集中统一 加强党内监督 严肃党的纪律

10.党的作风建设与反腐倡廉

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生死存亡 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党的作风建设的“八个坚持、八个反对”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 深入持久地开展反腐败斗争

11.维护和加强党的团结

讲大局、讲团结、讲稳定 正确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12.正确处理中国共产党同世界各国政党的关系

处理中国共产党同各国共产党和其他政党之间关系的原则和意义

(七)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抓住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2.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区域发展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科教兴国战略 可持续发展战略 加快城镇化进程 西部大开发战略 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 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 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 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 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 深化农村改革 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扩大内需方针 完善宏观调控 推进投资体制改革 完善财税体制 深化金融改革 “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深化劳动就业体制改革与扩大就业 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改善人民生活

3.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推进司法体制改革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维护社会稳定

4.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 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深化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制改革

5.国防建设

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 完善国防动员体制 拥军优属、拥政爱民

6.“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统一

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 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

7.对外政策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加强睦邻友好和区域经济合作

(八)时事政治

当前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重大问题近两年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

二、经济

该部分内容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微观经济、宏观经济和国际经济。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与经济制度 经济体制与资源配置 市场经济体制与计划经济体制

2.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市场经济的基本功能 市场失灵与宏观调控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

(二)微观经济

1.市场主体

市场主体类型 家庭经济功能 现代企业制度 市场中介机构

2.市场机制

需求及其决定 供给及其决定 供求法则 市场均衡及其变动 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3.市场竞争

市场体系 产品市场与要素市场 竞争与垄断 市场规则与市场秩序

4.收入分配

按劳分配 按要素分配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效率与公平

(三)宏观经济

1.宏观经济调控

国民经济核算 总供给与总需求 政府经济管理职能 宏观调控目标 宏观调控体系

2.财政与税收

财政收支 财政预算 税收与税率 财政政策

3.货币与银行

货币、信用与货币供给 利率 我国的金融机构 金融市场与金融监管 货币政策 通货膨胀及其治理

(四)国际经济

1.开放经济

闭关锁国与对外开放 经济全球化 区域经济合作 跨国公司 国际竞争力 国家经济安全

2.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原理 国际贸易方式 世界贸易组织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3.国际金融

国际收支 汇率 国际金融组织 国际金融市场 国际资本流动

编辑本段

三、法律

该部分内容包括法学基础理论、宪法和有关部门法。

(一)法学基础理论

1.基本概念

法律及其特征 法律关系 法律体系 法律原则 法律效力 法律责任 权利与义务 法治与法制

2.法律的制定和实施

法律制定 法律实施 法律适用 法律解释 法律监督 法律服务 法律援助

3.依法治国的理论与实践

依法治国方略 依法执政 保障人权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二)宪法

1.宪法的地位和作用

宪法的地位 宪法的作用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政体和其他基本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体 爱国统一战线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的政体 单一制国家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选举制度 基层民主制度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平等权 政治权利和自由 宗教信仰自由 人身自由 监督权 社会经济文化权利 特定主体的权利保护 公民的基本义务 正确认识和行使宪法规定的权利自由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机构

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国务院 中央军事委员会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人民法院 人民检察院

5.国家赔偿制度

国家赔偿法及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 行政赔偿的范围、程序和义务机关 刑事赔偿的范围、程序和义务机关

(三)有关部门法

1.行政法

行政组织法 行政程序法 公务员法 行政主体 行政行为 行政立法 行政许可 行政征收行政给付 行政强制 行政处罚 行政合同 行政指导 行政复议 行政法制监督

2.刑法

刑法基本原则 犯罪与犯罪构成 刑罚 刑法分则中与国家工作人员职务有关的犯罪

3.民法

民法的调整对象 民事主体与人格权 民事法律 行为与代理 物权概念及其类型 知识产权及其类型债权概念及其特点 合同自由与违约责任 侵权责任

4.经济法

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企业法律制度 中国人民银行法 税法 竞争法律制度 产品质量法 证券法 房地产法

5.社会法

社会法的范围和性质 劳动法概述 劳动法律制度 社会保障法概述 社会保障法律制度

6.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体系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 环境与资源保护的基本法律制度

7.诉讼程序法

诉讼程序法的基本概念 三大诉讼法的共同原则和制度 三大诉讼法的特有原则和制度 三大诉讼的受案范围和管辖 诉讼程序 仲裁法

8.国际法

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国家主权 国家责任 国际条约 国际人权保护 外交特权与豁免 国际争端的解决 联合国 国际刑法

9.国际经济法

国际经济法概述 国际贸易法律制度 国际投资 法律制度 国际货币金融法律制度 国际税收法律制度 国际经济组织法律制度 解决国际经济争议法律制度

四、管理

该部分内容包括公共行政、公共政策和领导学。

(一)公共行政

1.公共行政的内涵

公共行政的本质 公共行政在国家管理中的功能

2.政府职能

政府职能的依据和属性 政府职能的主要内容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中央政府职能 地方政府职能 公共危机管理

3.行政组织

行政组织特性 行政组织设置基本原则 行政组织幅度与层级 行政组织与其他国家机构的关系 中央政府组织与地方各级政府组织 非政府组织 编制管理

4.人事行政与国家公务员制度

人事行政的主要内容 人才资源开发 我国公务员制度 公务员队伍建设

5.公共财政

公共财政的功能 公共财政政策 政府审计 政府采购 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改革

6.行政绩效

行政执行 行政成本 电子政务 行政绩效评估

7.行政责任与行政伦理

依法行政 行政责任主要特征 行政责任追究 行政伦理的内涵和范畴 我国公务员行为规范

8.行政监督

行政监督特性 行政监督的主要方式 行政监督制度

9.行政改革与创新

行政改革的意义 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西方国家行政改革借鉴

(二)公共政策

1.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

公共政策的本质属性 公共政策的功能 公共政策的分类

2.政策制定

政策制定的主体 政策制定的原则 政策制定的程序 政策咨询 政策分析方法

3.政策执行

政策执行的主体 政策执行的程序和原则 影响政策执行有效性的因素

4.政策评价

政策评价的内涵和作用 政策评价的组织形式 政策评价的标准 政策评价方法 政策调整 政策终止

(三)领导学

1.领导活动和领导理论

领导活动的基本要素 领导理论的历史演变 马克思主义领导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2.领导的本质

领导的二重性 社会主义领导的本质 领导权力

3.领导者和领导群体

领导者的素质和能力 领导群体结构和整体效能 领导者的选拔任用

4.领导体制

领导体制的作用 现代领导体制的类型 我国的领导体制改革

5.领导决策

领导决策的要素和类型 领导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领导决策的程序和方法

6.领导用人

领导用人的原则 领导用人的方法

7.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的特征和作用 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原则 思想政治工作的改进和创新

8.领导方式、方法和艺术

领导方式 领导方法 领导艺术

9.领导效能考评

领导效能考评的作用 领导效能考评的原则 领导效能考评的程序和方法

五、科学技术

该部分内容包括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常识与科学前沿问题、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

(一)科学技术与社会

1.科学技术及其作用

科学与技术 现代科学技术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 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信息社会 科学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 知识经济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2.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方针和政策

我国科学技术工作的基本战略与方针 我国科学技术规划 国家科技计划 科学技术体制改革 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保护知识产权 科技创新与产业化 科技成果转化 国家创新体系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人才、专利、技术标准战略 科技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 现代科研院所制度 生态安全 中国21世纪议程

(二)科学常识与科学前沿问题

1.科学常识

热力学三定律 电磁理论 相对论 量子力学 信息与信息论 遗传和变异 新陈代谢 细胞 基因 蛋白质 核酸 生物多样性 生态平衡

2.科学前沿问题

物质结构 宇宙演化 生命起源 人类起源和进化 人类基因组计划 认知科学 脑科学

(三)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

1.高技术及高技术领域

高技术 通信技术 电子计算机技术 网络技术 微电子技术 多媒体技术 自动控制技术 航空航天技术 军事科学技术 生物工程 克隆技术 干细胞技术 新材料技术 纳米技术 新能源技术 激光技术 交通运输技术 海洋技术 水资源利用技术 农业科学技术 环境科学和环境保护技术

2.高技术产业化

高技术产业 信息产业 环境保护产业 高新技术开发区 科技企业孵化器 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六、历史 国情国力 公文写作与处理

该部分内容包括历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当代史、世界历史)、国情国力、公文写作与处理。

(一)历史

1.中国古代史

(1)先秦时期

早期的人类 氏族公社 夏、商、西周王朝 战国七雄与变法图强 青铜器和铸铁 诸子百家与《诗经》、《楚辞》

(2)秦汉至明清时期

秦统一六国与中央集权封建制度确立 封建政治制度的演变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农民起义与王朝更替 王朝盛世的出现与衰落 土地制度变迁与农业经济发展 重农抑商观念的演变与工商业的发展 中外经济和文化交流 教育和科举制度的演变 科学技术的发展 学术思想的变迁 文学艺术 宗教源流

2.中国近现代史

(1)晚清时期

鸦片战争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太平天国运动 中国人对世界的新认识 洋务运动与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 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和传播 列强侵华势力的扩张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改良思潮与戊戌维新 清末新政 辛亥革命与清王朝的覆灭

(2)中华民国时期

中华民国的成立及其政权变化 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 五四新文化运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及其政治体制 从国家资本主义到官僚资本主义 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 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 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入侵 国共两党的抗战 抗战时期的文学艺术 民主党派的产生和发展 抗战胜利与重庆谈判 解放战争与国民党南京政府的终结

3.中国当代史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历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新中国的外交 国民经济的恢复 第一个五年计划与工业化的起步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大跃进”运动 人民公社化运动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制定和贯彻 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事业的发展 “文化大革命” 中国重返联合国与外交工作的新突破

(2)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发展

拨乱反正与国家战略方针的根本转变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产生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 经济特区的创立与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的历程 宏观调控与国民经济的“软着陆”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 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 抵御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 文学艺术的繁荣 香港、澳门回归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

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确立

4.世界历史

(1)古代和中世纪史

世界文明古国 古代希腊、罗马 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世界三大宗教起源 新航路的开辟 文艺复兴运动

(2)近现代史

英国革命 美国独立 法国大革命 德意志帝国的形成 欧美工业革命 日本明治维新 十月革命 帝国主义战争与民族独立运动 罗斯福新政 凯恩斯主义

(3)当代史

联合国的成立及其演变 万隆会议 不结盟运动两大阵营对立 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 八国首脑会议欧洲联盟 中东问题近代以来的文化和科技成就

(二)国情国力

1.国土与资源

自然状况 资源概况 资源保护政策

2.人口与国民素质

人口状况 计划生育政策 国民素质

3.民族与宗教

民族状况和民族政策 宗教状况与宗教政策

4.生态环境状况

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 环境保护的政策和法律 环境保护的主要内容 环境保护的成就和问题

5.社会经济结构

城乡二元结构的历史、现状和改革方向 地区差距国民收入与分配制度 贫困问题

6.综合国力

国力和综合国力的基本状况 国防能力的增强 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综合国力发展的前景和问题 国际竞争力的比较

(三)公文写作与处理

1.公文写作

公文的概念、类别和功能 公文的文体、结构、格式和稿本 常用公文文种及其选用 公文写作的基本要求 行文规则 公文写作的语言运用

2.公文处理

公文处理及其基本任务 公文处理责任 公文办理程序 公文拟办、请办、批办、承办、审核和签发的方法要求

编辑本段第三章 专业科目笔试

第九条 专业科目笔试范围包括选拔职位需要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管理知识和专业政策法规知识,主要测试应试者胜任选拔职位工作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特别是运用专业知识分析解决领导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十条 专业科目笔试方式与试卷结构如下:

(一)测试方式为闭卷。

(二)试卷满分为100分或150分。

(三)测试时限为150分钟或180分钟。

(四)试题难度根据领导职位对专业知识和能力素质的要求确定。

试卷中不同难度的试题比例为:较难试题约占20%,中等难度试题约占50%,较容易试题约占30%。

(五)试题类型分为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客观性试题包括判断题、选择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等;主观性试题包括辨析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计算题等。选拔职位的职级越高,主观性试题的比例应越大。

第十一条 专业科目笔试测评要素主要有:

(一)专业知识素养。对选拔职位所需要的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二)专业政策法规水平。对党和国家有关专业政策和法律法规的理解掌握程度和结合实际贯彻执行的能力。

(三)专业管理能力。根据选拔职位职责要求,运用专业管理知识解决领导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选拔职位需要的其他相关能力。该项具体测评要素根据不同职位的要求,经职位分析确定。

测评要素比例根据领导职位对专业知识和能力素质的要求确定。

第十二条 专业分类和专业科目笔试内容另行公布。

编辑本段第四章 面 试

第十三条 面试在公共科目和专业科目笔试基础上,进一步测试应试者在领导能力素质和个性特征等方面与选拔职位的匹配程度。

第十四条 在面试环节中,可使用结构化面试方法,根据需要也可使用无领导小组讨论、公文筐测验、角色扮演、演讲等其他测评方法。有条件的可采用评价中心技术以多种方法进行测评。

(一)结构化面试。该方法要求对试题构成、测评要素、评分标准、时间控制、考官组成、实施程序和分数统计等各环节,必须事先按结构化要求进行规范性设计。考官在与应试者以问答方式当面交谈的互动过程中,根据应试者的言语、行为表现,对其相关能力和个性特征作出相应的评价。

(二)无领导小组讨论。该方法要求一组应试者(一般五至七人)在不指定组长的情况下,围绕给定的问题展开讨论。考官根据应试者在讨论中的言语、行为表现,对其相关能力和个性特征作出相应的评价。

(三)公文筐测验。该方法要求应试者在规定时间内对各种与特定领导工作有关的文件、报表、信件、电话记录等公文进行处理。考官根据应试者处理公文的方式、方法、结果等情况,对其相关能力和个性特征作出相应的评价。

(四)角色扮演。该方法要求应试者扮演某一领导角色,在特定的工作情境中对一系列人际关系和工作问题进行处理。考官根据应试者的言语、行为表现,对其相关能力和个性特征作出相应的评价。

(五)演讲。该方法要求应试者在规定时间内围绕与选拔职位工作有关的某一主题进行即席发言。考官根据应试者的言语、行为表现,对其相关能力和个性特征作出相应的评价。

第十五条 结构化面试及其他测评方法的程序如下:

(一)结构化面试的程序:对应试者进行身份确认;应试者抽签排出面试顺序;考务人员宣布规则;应试者入场;主考官宣读指导语;主考官提问,应试者回答问题;考官追问;考官独立评分;考务人员统计评分结果并存档。

(二)无领导小组讨论的程序:对应试者进行身份确认;考务人员宣布规则;主考官根据需要对参加小组讨论的人员进行角色的随机分派;主考官将有关资料发给应试者;主考官宣读指导语;应试者按给定的时间准备;应试者进行自由讨论;考官独立评分;考务人员统计评分结果并存档。

(三)公文筐测验的程序:对应试者进行身份确认;考务人员宣布规则;考官向应试者发放材料;主考官宣读指导语;应试者在给定时间内完成规定的任务;考官根据需要进行讨论;考官根据需要对应试者进行提问;考官独立评分;考务人员统计评分结果并存档。

(四)角色扮演的程序:对应试者进行身份确认;考务人员宣布规则;考官对角色要求进行说明;主考官宣读指导语;应试者在给定时间内完成规定的任务;考官根据需要进行讨论;考官独立评分;考务人员统计评分结果并存档。

(五)演讲的程序:对应试者进行身份确认;考务人员宣布规则;考官向应试者宣布演讲题目;主考官宣读指导语;应试者按给定的时间准备;应试者即席演讲;考官根据需要进行讨论;考官独立评分;考务人员统计评分结果并存档。

第十六条 面试测评要素主要有:

(一)综合分析能力。通过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概括、判断与推理,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本质特征及变化规律的能力。

(二)言语表达能力。清楚、流畅、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的能力。

(三)组织协调能力。围绕工作任务,对人财物等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协调各方面关系,保证工作顺利完成的能力。

(四)人际沟通能力。通过情感、态度、思想、观点的交流,建立良好协作关系的能力。

(五)决策能力。面临问题和机遇,及时准确地进行分析、判断,并作出科学决断的能力。

(六)创新能力。发现新问题、产生新思路、提出新观点和找出新办法的能力。

(七)应变能力。面对变化的情况和突发事件,迅速作出反应,采取适当方法和措施予以妥善解决的能力。

(八)激励能力。依据人的行为活动规律,采取有效的方法,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工作积极性的能力。

(九)选拔职位需要的特殊能力。该测评要素根据选拔职位的特殊要求,经职位分析确定。

(十)个性特征。应试者表现出来的气质风度、情绪稳定性、责任心、自信心、成就动机、自我认知等特征。

具体测评要素及比例根据选拔职位要求,经职位分析确定。

编辑本段第五章 附 则

第十七条 本考试大纲由中共中央组织部负责解释。

第十八条 本考试大纲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全国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考试大纲(试行)》同时废止。

编辑本段解读“中组部新版干部选拔考试大纲”

2009年09月08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发出通知,颁布修订后的《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

《考试大纲》是与《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党政机关竞争上岗工作暂行规定》相配套的法规性文件,用以规范考试的内容、测评要素和方式方法,是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的标准和依据。从2007年10月开始,中央组织部组织力量,对2004年颁布的《考试大纲》进行了修订。这次修订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在总结近年来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工作经验基础上,结合党政领导干部队伍实际,针对党政领导干部的基本素质特别是能力素质要求和职位特点来进行。修订后的《考试大纲》,体现了全国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工作中的实践经验和科研成果,强调了围绕选拔职位的工作职责和工作实际命制试题,突出检测分析和解决领导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干部平时加强学习,积累实践经验,提高领导能力。修订后的《考试大纲》共分五章十八条。正文包括总则、公共科目笔试、专业科目笔试、面试、附则五部分内容,附件为公共科目笔试内容。由中组部领导干部考试与测评中心组织新编的《〈考试大纲〉学习读本》,也将于近期由党建读物出版社出版发行。中组部通知要求,各级组织人事部门要认真贯彻实施修订后的《考试大纲》,坚持“干什么、考什么”的原则,不断提高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中组部负责人就“新版干部选拔考试大纲”答问

2009年09月09日,中共中央组织部颁布了修订后的《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以下简称《考试大纲》)。针对大家关心的一些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中组部负责人。

问:2004年《考试大纲》正式颁布以来发挥了什么作用?

答:《考试大纲》是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的标准和依据,对广大干部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增长本领,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20世纪90年代,随着各地各部门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工作的广泛开展,领导干部选拔考试工作中试题质量参差不齐、内容不统一、程序不规范、考试成本过高等问题比较突出,迫切需要建立全国统一的通用题库,制定用以规范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内容、方式、程序的规定。为保证考试质量,降低考试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推进领导干部选拔考试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我们从1998年底开始启动全国通用题库建设,并组织有关专家研究制定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2000年1月我部颁布了《全国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考试大纲(试行)》。2004年,按照党的十六大精神,我们总结各地各部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工作经验,结合实际工作需要,在《全国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考试大纲(试行)》的基础上,正式制定颁布了《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

《考试大纲》颁布实施以来,在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规范了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内容、方法和程序,促进了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制度的推行,提高了各地各部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工作的科学化水平;二是为全国通用题库建设提供了基本依据;三是对广大干部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增长本领,起到了积极引导作用;四是降低了考试成本,保证了考试质量,提高了工作效率。从各方面的反映看,总体效果是好的,广大干部给予了充分肯定。

第三篇: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模拟题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模拟题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A、各种物质实体的总和 B、多样性的物质统一 C、物质和精神的统一 D、主体和客体的统一

2、关于意识的本质问题,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A、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决定作用 B、夸大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C、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D、片面强调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

3、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既对社会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又可能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从哲学上分析,体现了()。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

B、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 C、矛盾普遍性的观点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观点

4、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A、质和量的相互转化 B、肯定和否定的相互转化 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D、矛盾双方的互相排斥、互相否定

5、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我国初步建立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该法律体系包括()等部门法。

A、宪法、行政法、民商法、经济法、劳动法、科教文卫法、资源环境保护法、刑法、诉讼法、军事法

B、宪法、立法法、行政法、民商法、经济法、劳动法、科教文卫法、资源环境保护法、刑法、军事法

C、立法法、行政法、民商法、经济法、劳动法、科教文卫法、资源环境保护法、刑法、诉讼法、军事法

D、立法法、行政法、民商法、经济法、劳动法、科教文卫法、资源环境保护法、刑法、仲裁法、军事法

6、法的国家强制性来自()。A、舆论力量 B、国家强制力 C、政党的力量 D、社会力量

7、财务行政,是指有关()的处理与调整。A、国家收支 B、国家预算 C、政府税收 D、政府支出

8、我国国家行政机关实行()。A、职位分类制度 B、品行分类制度

C、职位分类与品位分行相结合 D、级别分类制度

9、党政机关的行文关系有()。A、平行文、下行文、越级行文

B、逐级行文、多级行文、直贯到底行文 C、越级行文、逐级行文、多级行文 D、上行文、下行文、平行文

10、党的群众路线强调,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他们的经验是最丰富最实际的。必须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遇事同群众商量,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A、主体 B、客体 C、载体 D、主人

11、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B、社会主义制度 C、共产主义

D、全面小康社会

12、书写公文中的成文日期应使用()。A、阿拉伯数字 B、汉字 C、汉字大写

D、汉字与阿拉伯数字皆可

13、平均利润率呈下降趋势,根本原因是()。A、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 B、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下降 C、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

D、资本家占用的利润量绝对地减少

14、生产资本的职能是()。A、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 B、生产剩余价值 C、实现剩余价值 D、分配剩余价值

15、下列哪些事项可以不设定行政许可()。

A、直接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宏观调控、生态环境保护等特定活动的 B、直接关系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等特定活动的 C、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能够自主决定的 D、市场竞争能够有效调节的

16、正式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概念是在()。A、2002年十六大

B、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 C、2004年十六届四中全会

D、2005年2月胡锦涛重要讲话

17、下列不属于领导的指挥职能的是()。A、说服 B、命令 C、示范 D、引导

18、“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是()。A、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B、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C、坚持党的先进性

D、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19、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关键条件是市场的主体企业的()。A、竞争性 B、独立性 C、垄断性 D、控制性

20、在国际经济发展趋缓的形势下,确保实现我国经济较快增长的根本之策是()。A、刺激和扩大国内需求 B、扩大我国商品出口量 C、扩大国债发行规模 D、扩大吸引外资规模

二、多项选择题

1、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主要内容包括()。

A、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世界上没有永恒存在着的事物 B、一切事物都是产生、发展、转化为他事物的过程 C、一切事物都有其过去、现在和未来 D、一切事物都是前进性的发展过程

2、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是指()。A、在某一具体的、特定关系中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 B、在现实世界的普遍联系中原因和结果可以相互转化

C、原因和结果的区分在自然界中是确定的,在社会中则是不确定的

D、在世界复杂联系中,同一现象在一种关系中是结果,在另一种关系中则可能是原因

3、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认为,认识是()。A、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B、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

C、主体对客体信息的思维加工和重构 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创造

4、下列观点正确表述了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关系的是()。A、真理原则强调客体性原则,价值原则强调主体性原则 B、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完全一致的 C、真理是一元的,价值是多元的 D、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相互补充

5、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产生前,唯心史观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根源在于()。A、整个社会的生产和科学都很落后

B、占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必然夸大的精神的力量和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

C、广大人民群众被剥夺了享受精神文化活动的权利,不可能产生出自己系统的历史观 D、人类社会发展的主体性给人们带来的错觉

6、与职能资本相比,借贷资本有其独特的特点()。A、是资本商品

B、兼有商品、资本的属性 C、是所有权资本

D、它有特殊的运动形式

7、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是()。

A、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 B、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C、土地的优劣等级不同

D、同一块土地连续追加投资所形成的劳动生产率不同 8、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A、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C、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

D、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 9、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要()。A、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B、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C、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D、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

10、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实践、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

A、体现“三个面向”的要求 B、体现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

C、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 D、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11、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垮台的帝国是()。A、德意志帝国 B、沙皇俄国 C、奥匈帝国 D、土耳其帝国

12、法律关系的基本特征为()。A、以权利义务为内容 B、由国家强制力保证 C、属于物质关系

D、以现行法存在为前提 E、由国家政治内容决定的

13、胡锦涛同志指出,学习好、贯彻好和落实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务必在武装思想和指导实践两方面都取得新的成就,为此,要注重做到()。A、学习理论和指导实践相结合 B、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相结合 C、运用理论和发展理论相结合 D、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1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A、是中国共产党制定路线、纲领、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B、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C、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D、是我国现阶段最大的实际的科学反映

15、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所以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是因为()。

A、具有统一的原则立场 B、具有统一的基本观点

C、具有统一的国内外历史背景 D、具有统一的思想方法

16、坚持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工作要()。A、体现时代性 B、把握规律性 C、富于创造性 D、注重协调性

17、科学的决策必须符合的基本标准是()。A、具有准确的决策目标

B、决策方案的执行没有任何风险

C、决策的执行结果能够实现确定的目标 D、实现决策目标所付出的代价小 E、决策执行后的副作用相对少

18、危机的应对或管理主要有()等方面的要点。A、查清危机产生的原因 B、减少、缓解危机

C、动员、准备资源以有效地控制危机 D、危机后的恢复与重建

19、我国现阶段存在按劳分配、经营收入、资产收益等多种分配方式,其客观依据是()。A、存在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B、存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

C、公有制具有多种实现形式和实行多种经营方式 D、土地、资本等是创造国民收入的要素

20、按生产要素分配体现的收入形式主要有()。A、个体劳动收入 B、工资分配收入 C、资本分配收入 D、劳动力价值收入 E、风险收入

三、判断题

1、党的某些政策可以起到法律的作用,是因为该项政策具有了国家意志的属性。()

2、法的性质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并且也受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

3、甲、乙、丙、丁在其父死之后,对其父遗留下来的一处房产的继承发生纠纷,经协商后,他们决定通过仲裁来进行分割。()

4、机关制发文件,应遵守事无巨细都要发文的原则。()

5、“一国两制”构想的政治基础是爱国主义。()

6、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不断扩大发展规模,增强发展后劲。()

7、世界现代史开端的标志性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8、资本积累使商品生产的所有权规律转化为资本主义的占有规律。()

9、对党员干部的党内纪律监督,既包括党组织的监督、党员群众的监督、专职机关的监督,还包括党员干部相互之间的监督。()

10、公共政策的控制功能是指针对自然人的行动进行控制。()

11、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1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13、根据我国《刑法》第12条的规定,在刑法溯及力上采取的是从旧兼从轻原则。()

14、在我国,行政命令可以是抽象行政行为,也可以是具体行政行为。()

15、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全部收入的总和就是国内生产总值。()

四、案例分析题

李某(45岁)平时十分喜爱侄儿李小(12岁),2006年7月18日,李某带李小上街去玩游戏,看见卖福利彩票的,李某摸了几张均未中,便让李小去摸,但李小没钱,李某给李小5元钱,“拿去摸奖吧,凑个热闹,不用还了”。结果,李小摸得价值50万元大奖。李某声称该奖是他出钱请李小摸的,应归他本人所有。问:

1、李某交给李小5元钱的行为是委托行为还是赠与行为?

2、李小摸奖的行为是否独立有效?

五、公文改错题 0000001 机密

××市人民政府文件 ×政发(2002)003号

××市人民政府

关于××××××的通知 ×××××:

×××××××××××××××××××××××××××××××××××× 注释:

1、××××

2、××××

××市人民政府(印)二○○二年一月十二日 附件:××× ×××

抄送:×××、×××、××× 主题词:×××××××××

××市人民政府办公厅秘书处××××年×月×日印发

六、简答题

1、简述公共政策制定的原则。

2、简述无效民事行为的概念和法律特征。

3、为什么说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七、论述题

1、试论邓小平关于市场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2、如何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2010年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公共知识 笔试模拟试卷

(一)参考答案与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B 【解析】在哲学史上所有的唯物主义都承认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统一于物质。但是在解释“物质”本原是什么的问题上,在唯物主义内部又有了分歧。马克思主义之前的一切唯物主义都没有对世界本原“物质”作出科学的规定和揭示。辩证唯物主义从无限多样的物质现象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从哲学上作了最高概括,指出客观实在是物质的本质规定。

2、C 【解析】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而不是相反。这是唯物主义在意识本质问题上的基本观点。“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就是唯心主义的观点,所以C项是正确选项。

3、B 【解析】“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对社会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又可能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这是矛盾的非主要方面,这正好在哲学上体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

4、C 【解析】“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就是指矛盾着的双方既斗争又同一,推动事物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5、A 【解析】识记题。A项为部门法的完整概括,选A。

6、B 【解析】国家强制力赋予法的强制性,选B。

7、A 【解析】此题考查财务行政的概念,属识记内容。

8、A 【解析】略。

9、D 【解析】党政机关的行文关系根据不同标准可以作出不同分类。而其中较为常用的分类就是根据相互之间的关系所作的分类,包括下行文、上行文与平行文。

10、A 【解析】人是实践的主体,我们党尤其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认为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

11、C 【解析】党的目标和理想分为最高理想和当前理想。共产主义是最高理想和目标。

12、B 【解析】这是公文所特别要求的,由公文的特点、性质和体例所决定。

13、A 【解析】平均利润率呈下降趋势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

14、B 【解析】略。

15、C 【解析】此题考查行政许可的设定范围,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能够自主决定的可以不设定行政许可。

16、C 【解析】2004年十六届四中全会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角度,要求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从而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概念,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因此,此题应选C项。

17、D 【解析】此题考查领导的指挥职能。指挥一般可采取命令、说服、示范三种方式。

18、A 【解析】2003年8月11日《人民日报》刊载的《认真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宣讲团提纳(摘要)》指出:深刻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因此此题选A项。

19、B 【解析】市场发挥作用的关键是其主体企业拥有相对宽松的环境,尤其是具有独立性。

20、A 【解析】国内需求的扩大才是经济增长的根本之策。

二、多项选项题

1、ABC 【解析】事物的发展变化则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过程,而决非是直线前进的发展过程。

2、ABD 【解析】题中A、B和D项的内容全面说明了原因和结果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关系,所以A、B、D项是正确选项。题中的C项明显是干扰项,排除掉。此题又是一个考生必须掌握的重要考点。

3、ABC 【解析】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就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反映就是选择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思维加工重新组合建构的过程。所以反映与信息、选择、重构是一致的。题中所给定的四个选项中,D项明显是错误的需要排除,A、B、C项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的选项。

4、ACD 【解析】由于真理是标志着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而主观与客观是否相符合是一个客观标准而不是主观认为,即真理原则强调客体性原则,而价值原则强调的是有用性,即强调主体性原则;由于真理是对同一个对象的正确反映,所以真理是一元的,而价值即有用性是多种多样的,因而是多元的;真理和价值作为人类活动所追求的两大目标,二者相互补充。

5、ABCD 【解析】略。

6、ABCD 【解析】四项都是借贷资本的特点。

7、CD 【解析】略。

8、BCD 【解析】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

9、ACD 【解析】见十七大报告内容。

10、BCD 【解析】“三个面向”不属于先进文化的范畴,而是知识教育的目标,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11、ABCD 【解析】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垮台的四个帝国是:德意志帝国、沙皇俄国、奥匈帝国、土耳其帝国。

12、ABD 【解析】法律关系为思想关系,不是物质关系,也不由国家政治内容决定,选ABD。

13、ABC 【解析】2003年7月1日,胡锦涛同志在《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当前,摆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就是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好、贯彻好和落实好,务必在武装思想和指导实践两方面都取得新的成就。为此要注重做到以下三个结合:第一,坚持学习理论和指导实践相结合。第二,坚持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相结合。第三,坚持运用理论和发展理论相结合。

14、ABCD 【解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正确分析国情,作出了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考生要掌握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最大的实际,最基本的国情,是我们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因此它也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ABCD均为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正确表述,都为正确选项。

15、ABD 【解析】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它们在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方面是一致的。因此,ABD为正确选项。但其形成的历史背景是不一样的,提出的具体方针政策也不尽相同,因而,C不选。

16、ABC 【解析】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故本题选ABC。

17、ACDE 【解析】科学的决策一般说来必须符合四个基本标准,即具有准确的决策目标,决策的执行结果能够实现确定的目标,实现决策目标所付出的代价小,决策执行后的副作用相对少。从选项来看,ACDE四项符合题意,所以,此题应选ACDE。

18、ABCD 【解析】此题考查危机的应对管理应注意的要点,属识记题,应全选。

19、ABC 【解析】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不是创造国民收入的源泉,而是生产财富必不可少的条件。

20、ACDE 【解析】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是一种新的趋势,题中除工资收入外都属于要素分配。

三、判断题

1、×【解析】任何党的政策未经上升为法律,都不具备法律的作用。

2、√【解析】略。

3、×【解析】仲裁是对已达成协议的仲裁。

4、×【解析】事无巨细不是公文制发的要求。

5、√【解析】略。

6、×【解析】可持续发展并不是指不断扩大规模,而是指不影响后代的前提下实行健康稳定的发展模式。

7、×【解析】世界现代史开端的标志性事件是俄国十月革命。

8、√【解析】略。

9、√【解析】略。

10、×【解析】是指公共政策通过规范、制约的方式对有关法人,自然人的行动进行控制,使之不采取决策者所不希望的行动。

11、√【解析】略。

12、√【解析】略。

13、√【解析】略。

14、√【解析】略。

15、×【解析】概念理解题。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所有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的总和。

四、案例分析题

1、【答案要点】

李某交与李小5元钱的行为属于赠与行为。因为李某在此之前不仅没有明确表示请李小替他摸奖,并说了不用还此钱,显然李某的意思是赠与李小5元钱。该5元钱自交付时所有权转让,李小实际上是用自己的钱在摸奖。

2、【答案要点】本题中李小虽只有12岁,但已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根据《民法通则》第12条第1款的规定,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又根据《民通意见》第3条的规定:“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进行的民事活动是否与其年龄、智力状况相适应,可以从行为与本人生活相关联的程度、本人的智力能否理解其行为,并预见相应的行为后果,以及行为标的数额等方面认定。”据此,本题中李小完全能够理解摸奖行为的意义,并能预见到行为的后果是可能中奖,而 且摸奖对摸奖主体并无限制,李小具备摸奖的主体资格,其与奖票出售人之间的合同行为成立、合法、有效。

五、公文改错题 【答案要点】(1)机密后应加注★号;

(2)×政发(2002)003号之(2002)应为[2002];003应为[003];(3)标题摆放不规范;(4)注释位置不当;

(5)作者与日期位置错误;××市人民政府(印)应去掉;(6)附件缺少序号;(7)主题词稍多;(8)附件位置不当。

六、简答题

1、【答案要点】

制定公共政策必须严肃认真,只有始终遵循以下原则,公共政策才可能被社会公众接受并因此影响他们。(1)社会公正的原则。(2)最终受益人是个人的原则。(3)保障弱者原则。(4)连续性原则。

2、【答案要点】

(1)无效民事行为指因根本不具备民事法律行为的要件、自始确定的、当然的、完全不能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行为。

(2)特征:①无效民事行为是严重欠缺民事行为生效要件的民事行为。②无效民事行为是自始不能发生效力的民事行为。③无效民事行为是确定的当然无效的民事行为。

3、【答案要点】改革之所以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革命,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因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是对抗性的矛盾,而是一种非对抗性的矛盾,因而它可以经 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通过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的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从而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完善和发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如果把改革看作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那是完全错误的。

七、论述题

1、【答案要点】(1)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是关系到我国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正确选择资源的配置方式,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探索,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

(2)邓小平关于市场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第一,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早在1979年,邓小平就指出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

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第二,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1987年党的十三大召开前,邓小平明确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

第三,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1992年春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又明确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3)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就在于打破了传统的观念,解除思想束缚,为重新认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问题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具体说:第一,明确界定了市场经济的属性,它是资源配置的手段,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基本标志;第二,解除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思想束缚;第三,为我国最终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奠定了理论基础,极大地推动了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根本转变。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答案要点】(1)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大力发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精神,创造性地推进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2)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同时要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际,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

(3)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建立健全科学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保持并不断增强党的活力。

(4)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全面贯彻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干部队伍。

(5)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要管党的原则和从严治党的方针,各级党组织必须对党员干部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坚决克服党内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

一、公选考试主观题全面探秘

(一)、公选考试主观性试题的特点:信息量大,能力层次多,综合要求高,选拔功能强。

(二)、公选考试主观性试题的命题特点:重视基础,突出运用——能力立意;热点多元,模拟情境——拓展思维;强调联系,细分入口——回归教材;角度多维,分层设问——思维综合;适度开放,难度稳定——引导创新。

(三)、公选考试主观性试题学生得分偏低的主要原因:

1、基础知识未落实:①概念界定不清——判断失误;②观点理解不透——迁移失败;

③知识表述不全——要点失缺;④人文通识不广——思维失活。

2、常规能力未到位:①无法提炼有效信息——茫然失措,切题困难②不能形成有机联系——思路不清,运用失当;③没有结合热点分析——东拉西扯,要点不显;④难以形成稳定观点——观点游离,点睛缺失

3、解题未掌握:①命题特点不清——定位不准;②问题要求不明——破题不易;③答题过程不白——思路不顺;④答题套路不熟——得分不高

4、①书写潦草,难以评判;②术语不准,辞不达意③逻辑混乱,层次不清。

(四)、公选考试主观性试题审题过程要注意“六部曲”

1、看:看什么——看设问

怎么看——要看出设问的范围(考点包括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三个部分,哲学常识又包括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人生价值观四个部分);角度(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指向主体特殊的限制与要求等,并一次性将所有的问题看完。

2、抓:抓什么——抓住材料的关键词,中心意;

怎么抓——通常可用“首尾法,词语频率法,同一中心法,引导法”来抓;

3、领:领什么——领悟命题者的意图,主要是考什么知识原理; 怎么领——从题目的材料出发,去思考该题所处的时政背景,从而判断出命题者的意图主要是想考查什么知识内容

4、联:联什么——紧扣题目的材料联系相应的教材术语和时政术语;

怎么联——回想相应的教材知识网和相关热点背景,准确完整的联想。

5、列:列什么——列出答题纲要;

怎么列——按照前面的四部曲的内容,把相关题目设问所要求的材料知识、教材知识,时政知识等内容按先后次有序地列出答案要点。

6、思:思什么——反思答案的完整性,科学性;

怎么思——倒推重审题,注意题分值(看分作答)

(五)、公选考试主观性试题答案组织要求注意“六个化”

1、解题过程程序化:每答一题都要遵循上面六部曲来进行;

2、答案组织要点化:每个要点自成一点,自成一理;

3、答案表述术语化:采用教材政治术语或时政精辟术语;

4、答案结构逻辑化:各要点之间要有一定的主次、先后、微观、宏观等逻辑关系

5、答案编写完整化:各要点要支持原理+方法论、观点+材料、基础分+提高分等三个方面的统一(提高分是指要联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最新时政精辟观点,进行创造性答题而争取加分);(内在美)

6、字迹书写整洁化:要注意该卷老师的心理,以唤起阅卷老师的同情心和印象分(外在美)

(六)、从公开选拔考试阅卷看怎样答政治主观性试题

1、要想方设法使你的答卷成为能够得分的答卷——这是前提

2、让阅卷老师产生好的第一印象——这是关键;

3、努力唤起阅卷老师的同情心——这是保证

考生能够赢得同情分通常有以下表现:

(1)卷面整洁,字体整齐,层次清楚,使阅卷老师一目了然,产生愉悦之感;

(2)叙述和论证符合逻辑,步骤明确,无前后颠倒,答非所问的表达

(3)字体娟秀整齐,粗细得当为度

(4)试卷无异味,不要使用刺激性大、气味重,油腻性的药物或降暑用品

(5)考生答卷字数适中。使阅卷老师处理时间短且效率高,一般分析性小题的字数控制在50~60字以内,论述性大题的字数在300字内,不要下笔千言,不切主题,使阅卷老师费时,费眼力,产生厌倦情绪。(6)处上述情况外,试卷要保持完好,不要有擦破,划破,让人怀疑可能做记号。

二、公选考试主观题九大题型分析

题型

一、“体现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体现型的设问中有“体现了什么”“怎样体现”“如何体现”等字眼。

【解题技巧】:具体的解题思路是:定点——联系——梳理——作答

一定点:确定考核的知识点是什么;

二联系:联系所给材料与所学知识;

三梳理作答:将

第四篇: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

考试内容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

[编辑本段]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要求,规范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的科目、测评要素、内容、方式方法及实施程序,推进党政领导干部考试与测评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根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党政机关竞争上岗工作暂行规定》等有关规定,总结近年来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工作的经验,结合党政领导干部队伍实际,针对党政领导干部的基本素质特别是能力素质要求和职位特点,制定本考试大纲。

第二条 本考试大纲是全国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与测评工作的基本依据。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包括公共科目笔试、专业科目笔试和面试。

第三条本考试大纲主要适用于地方党委、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纪委工作部门或者工作机构的领导成员或者其人选的公开选拔考试,中央、国家机关内设的司局级、处级机构领导成员,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党委、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纪委、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机关或者工作部门的内设机构领导成员的竞争上岗考试,以及其他适于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的领导成员或者其人选的考试。

县级以上党委、政府直属事业单位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领导成员的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参照本考试大纲执行。

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公开招聘和竞争上岗考试,可参照本考试大纲执行。

第四条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与测评工作在党委(党组)领导下进行,由组织人事部门组织实施。

[编辑本段]第二章 公共科目笔试

第五条公共科目笔试范围包括政治、经济、法律、管理、科学技术及历史、国情国力、公文写作与处理,主要测试应试者胜任党政领导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特别是运用有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解决领导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六条 公共科目笔试方式与试卷结构如下:

(一)测试方式为闭卷。

(二)试卷满分为100分或150分。

(三)测试时限为150分钟或180分钟。

(四)试题难度根据领导职位对知识和能力素质的要求确定。

试卷中不同难度的试题比例为:较难试题约占20%,中等难度试题约占50%,较容易试题约占30%。

(五)试题内容比例根据领导职位对知识和能力素质的要求确定。

(六)试题类型分为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客观性试题包括判断题、选择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等;主观性试题包括辨析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写作题、申论题等。选拔职位的职级越高,主观性试题的比例应越大。

第七条 公共科目笔试测评要素主要有:

(一)理论素养。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领导工作中需要的其他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二)公共知识素养。对履行领导工作职责应具备的公共科目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具体应用的能力。

(三)政策法规水平。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有关法律法规的理解掌握程度和结合实际贯彻执行的能力。

(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对领导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全面系统分析,抓住问题实质,有针对性地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的能力。

(五)文字表达能力。以规范、简练、清楚、严密、准确的文字表达思想观点的能力。

测评要素比例根据领导职位对知识和能力素质的要求确定。

第八条 公共科目笔试内容包括:

[编辑本段]

一、政治

该部分内容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共党史、党的学说和党的建设、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时事政治。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

1.哲学

(1)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点

(2)物质和意识

世界的物质性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及其实践基础

(3)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 对立统一规律 量变质变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4)认识和实践

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反映论 认识和实践的相互作用 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真理和检验真理的标准 真理发展的辩证性质真理与价值主体认识能力

(5)社会规律和人的活动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和人的活动的自觉能动性

(6)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形态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社会形态的划分和更替

(7)阶级和国家

阶级的起源和实质 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 阶级的消灭和国家的消亡

(8)社会意识及其形式

社会意识的本质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的作用 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

(9)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两种历史观的根本对立 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10)社会进步和人的解放

社会进步及其标准 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人的本质 人的价值 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

2.政治经济学

(1)生产方式与经济制度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经济制度及其类型

(2)商品与货币

商品 货币 价值规律

(3)资本与剩余价值

货币转化为资本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4)资本积累

资本主义再生产与资本积累 资本有机构成和相对人口过剩(5)资本的流通过程

资本的循环 资本的周转 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6)剩余价值的分割与国民收入分配

利润和平均利润 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借贷资本和利息 资本主义地租 资本主义国民收入分配

(7)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

3.科学社会主义

(1)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成为科学

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及其局限性 两大发现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伟大学说

(2)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 未来社会的发展阶段和基本特征

(3)列宁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特殊阶段 社会主义在一国数国首先胜利 民族殖民地问题的理论 新经济政策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构想

(4)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

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和历史地位 社会主义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关系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

(二)毛泽东思想

1.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

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科学体系

2.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社会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 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3.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

人民民主专政 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 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中国工业化的道路

4.统一战线

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的极端重要性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统一战线的基本经验 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民族区域自治和民族团结 实现祖国统一

5.人民战争和人民军队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 人民战争及其战略战术 人民军队的宗旨、任务和党指挥枪的原则建设强大的现代化国防

6.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执政党建设面临的新考验

7.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和根本原则

8.政策和策略

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 从实际出发制定和实行政策和策略 党在领导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若干具有长远指导意义的政策和策略原则

9.国际关系和外交方针

独立自主的新型外交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10.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和根本点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11.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科学认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三)邓小平理论

1.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2.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 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重大意义

3.社会主义的本质与根本任务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5.社会主义改革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三个有利于”标准 改革开放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6.社会主义对外开放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对外开放的基本原则 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

7.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

“三步走”发展战略 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重点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大意义

9.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 党的领导与人民民主的关系 坚持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10.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 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11.“一国两制”构想与祖国统一

“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一国两制”构想的主要内容 “一国两制”构想的伟大实践及其意义

12.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13.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巩固和发展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方位 中国共产党80年奋斗的基本经验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基本经验 深化对“三个规律”的认识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个代表”的内在联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系统的科学理论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创举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 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 党的建设的总方针 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5.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

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 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 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 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五)中共党史

1.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时期

五四运动与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民主革命纲领和策略方针的制定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八七会议与土地革命的兴起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 反“围剿”斗争的胜利与挫折 遵义会议与红军长征的胜利 瓦窑堡会议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制定 延安整风 七大和抗战的胜利 七届二中全会和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3.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时期

建国初期的形势和党的任务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

4.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

八大前后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失误 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 “左”倾错误的严重发展 “文化大革命”及其教训

5.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与工作重点的转移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十二大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十三大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十三届四中全会与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形成 十四大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 十五大与跨世纪的战略部署 十六大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六)党的学说和党的建设

1.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的创立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党的学说的基本思想 列宁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学说的基本原理 毛泽东党的学说主要内容 邓小平党的建设理论主要内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党的学说的发展

2.党的性质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党的纲领和路线

坚持党的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统一 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党的政治路线和党的建设的关系

4.党的宗旨和群众路线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充分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 树立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

5.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 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6.党的思想建设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 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7.党的干部队伍建设

干部在党的事业中的作用 全面贯彻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 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必须坚持的原则

8.党员队伍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坚持共产党员标准 党员的教育管理 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党的基层组织在党的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党的基层组织的基本任务 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9.党的民主集中制与党的制度建设

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 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 建立健全党内民主制度 正确处理民主和集中的关系,维护党的集中统一 加强党内监督 严肃党的纪律

10.党的作风建设与反腐倡廉

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生死存亡 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党的作风建设的“八个坚持、八个反对”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 深入持久地开展反腐败斗争

11.维护和加强党的团结

讲大局、讲团结、讲稳定 正确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12.正确处理中国共产党同世界各国政党的关系

处理中国共产党同各国共产党和其他政党之间关系的原则和意义

(七)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抓住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2.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区域发展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科教兴国战略 可持续发展战略 加快城镇化进程 西部大开发战略 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 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 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 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 深化农村改革 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扩大内需方针 完善宏观调控 推进投资体制改革 完善财税体制 深化金融改革 “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深化劳动就业体制改革与扩大就业 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改善人民生活

3.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推进司法体制改革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维护社会稳定

4.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 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深化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制改革

5.国防建设

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 完善国防动员体制 拥军优属、拥政爱民

6.“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统一

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 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

7.对外政策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加强睦邻友好和区域经济合作

(八)时事政治

当前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重大问题近两年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

二、经济

该部分内容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微观经济、宏观经济和国际经济。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与经济制度 经济体制与资源配置 市场经济体制与计划经济体制

2.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市场经济的基本功能 市场失灵与宏观调控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

(二)微观经济

1.市场主体

市场主体类型 家庭经济功能 现代企业制度 市场中介机构

2.市场机制

需求及其决定 供给及其决定 供求法则 市场均衡及其变动 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3.市场竞争

市场体系 产品市场与要素市场 竞争与垄断 市场规则与市场秩序 4.收入分配

按劳分配 按要素分配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效率与公平

(三)宏观经济

1.宏观经济调控

国民经济核算 总供给与总需求 政府经济管理职能 宏观调控目标 宏观调控体系

2.财政与税收

财政收支 财政预算 税收与税率 财政政策

3.货币与银行

货币、信用与货币供给 利率 我国的金融机构 金融市场与金融监管 货币政策 通货膨胀及其治理

(四)国际经济

1.开放经济

闭关锁国与对外开放 经济全球化 区域经济合作 跨国公司 国际竞争力 国家经济安全

2.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原理 国际贸易方式 世界贸易组织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3.国际金融

国际收支 汇率 国际金融组织 国际金融市场 国际资本流动 [编辑本段]

三、法律

该部分内容包括法学基础理论、宪法和有关部门法。

(一)法学基础理论

1.基本概念

法律及其特征 法律关系 法律体系 法律原则 法律效力 法律责任 权利与义务 法治与法制

2.法律的制定和实施

法律制定 法律实施 法律适用 法律解释 法律监督 法律服务 法律援助

3.依法治国的理论与实践

依法治国方略 依法执政 保障人权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二)宪法

1.宪法的地位和作用

宪法的地位 宪法的作用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政体和其他基本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体 爱国统一战线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的政体 单一制国家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选举制度 基层民主制度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平等权 政治权利和自由 宗教信仰自由 人身自由 监督权 社会经济文化权利 特定主体的权利保护公民的基本义务 正确认识和行使宪法规定的权利自由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机构

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国务院 中央军事委员会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人民法院 人民检察院

5.国家赔偿制度

国家赔偿法及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 行政赔偿的范围、程序和义务机关 刑事赔偿的范围、程序和义务机关

(三)有关部门法

1.行政法

行政组织法 行政程序法 公务员法 行政主体 行政行为 行政立法 行政许可 行政征收行政给付 行政强制 行政处罚 行政合同 行政指导 行政复议 行政法制监督

2.刑法

刑法基本原则 犯罪与犯罪构成 刑罚 刑法分则中与国家工作人员职务有关的犯罪

3.民法

民法的调整对象 民事主体与人格权 民事法律 行为与代理 物权概念及其类型 知识产权及其类型债权概念及其特点 合同自由与违约责任 侵权责任

4.经济法

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企业法律制度 中国人民银行法 税法 竞争法律制度 产品质量法 证券法 房地产法

5.社会法

社会法的范围和性质 劳动法概述 劳动法律制度 社会保障法概述 社会保障法律制度

6.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体系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 环境与资源保护的基本法律制度

7.诉讼程序法

诉讼程序法的基本概念 三大诉讼法的共同原则和制度 三大诉讼法的特有原则和制度 三大诉讼的受

案范围和管辖 诉讼程序 仲裁法

8.国际法

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国家主权 国家责任 国际条约 国际人权保护 外交特权与豁免 国际争端的解决联合国 国际刑法

9.国际经济法

国际经济法概述 国际贸易法律制度 国际投资 法律制度 国际货币金融法律制度 国际税收法律制度国际经济组织法律制度 解决国际经济争议法律制度

四、管理

该部分内容包括公共行政、公共政策和领导学。

(一)公共行政

1.公共行政的内涵

公共行政的本质 公共行政在国家管理中的功能

2.政府职能

政府职能的依据和属性 政府职能的主要内容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中央政府职能地方政府职能 公共危机管理

3.行政组织

行政组织特性 行政组织设置基本原则 行政组织幅度与层级 行政组织与其他国家机构的关系 中央政府组织与地方各级政府组织 非政府组织 编制管理

4.人事行政与国家公务员制度

人事行政的主要内容 人才资源开发 我国公务员制度 公务员队伍建设

5.公共财政

公共财政的功能 公共财政政策 政府审计 政府采购 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改革 6.行政绩效

行政执行 行政成本 电子政务 行政绩效评估 7.行政责任与行政伦理

依法行政 行政责任主要特征 行政责任追究 行政伦理的内涵和范畴 我国公务员行为规范

8.行政监督

行政监督特性 行政监督的主要方式 行政监督制度

9.行政改革与创新

行政改革的意义 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西方国家行政改革借鉴

(二)公共政策

1.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

公共政策的本质属性 公共政策的功能 公共政策的分类

2.政策制定

政策制定的主体 政策制定的原则 政策制定的程序 政策咨询 政策分析方法

3.政策执行

政策执行的主体 政策执行的程序和原则 影响政策执行有效性的因素

4.政策评价

政策评价的内涵和作用 政策评价的组织形式 政策评价的标准 政策评价方法 政策调整 政策终止

(三)领导学

1.领导活动和领导理论

领导活动的基本要素 领导理论的历史演变 马克思主义领导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2.领导的本质

领导的二重性 社会主义领导的本质 领导权力

3.领导者和领导群体

领导者的素质和能力 领导群体结构和整体效能 领导者的选拔任用

4.领导体制

领导体制的作用 现代领导体制的类型 我国的领导体制改革

5.领导决策

领导决策的要素和类型 领导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领导决策的程序和方法

6.领导用人

领导用人的原则 领导用人的方法

7.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的特征和作用 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原则 思想政治工作的改进和创新

8.领导方式、方法和艺术

领导方式 领导方法 领导艺术

9.领导效能考评

领导效能考评的作用 领导效能考评的原则 领导效能考评的程序和方法

五、科学技术

该部分内容包括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常识与科学前沿问题、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

(一)科学技术与社会

1.科学技术及其作用

科学与技术 现代科学技术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 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信息社会科学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 知识经济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2.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方针和政策

我国科学技术工作的基本战略与方针 我国科学技术规划 国家科技计划 科学技术体制改革 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保护知识产权 科技创新与产业化 科技成果转化 国家创新体系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人才、专利、技术标准战略 科技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 现代科研院所制度 生态安全 中国21世纪议程

(二)科学常识与科学前沿问题

1.科学常识

热力学三定律 电磁理论 相对论 量子力学 信息与信息论 遗传和变异 新陈代谢 细胞 基因 蛋白质 核酸 生物多样性 生态平衡

2.科学前沿问题

物质结构 宇宙演化 生命起源 人类起源和进化 人类基因组计划 认知科学 脑科学

(三)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

1.高技术及高技术领域

高技术 通信技术 电子计算机技术 网络技术 微电子技术 多媒体技术 自动控制技术 航空航天技术 军事科学技术 生物工程 克隆技术 干细胞技术 新材料技术 纳米技术 新能源技术 激光技术 交通运输技

术 海洋技术 水资源利用技术 农业科学技术 环境科学和环境保护技术

2.高技术产业化

高技术产业 信息产业 环境保护产业 高新技术开发区 科技企业孵化器 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六、历史 国情国力 公文写作与处理

该部分内容包括历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当代史、世界历史)、国情国力、公文写作与处理。

(一)历史

1.中国古代史

(1)先秦时期

早期的人类 氏族公社 夏、商、西周王朝 战国七雄与变法图强 青铜器和铸铁 诸子百家与《诗经》、《楚辞》

(2)秦汉至明清时期

秦统一六国与中央集权封建制度确立 封建政治制度的演变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农民起义与王朝更替 王朝盛世的出现与衰落 土地制度变迁与农业经济发展 重农抑商观念的演变与工商业的发展 中外经济和文化交流 教育和科举制度的演变 科学技术的发展 学术思想的变迁 文学艺术 宗教源流

2.中国近现代史

(1)晚清时期

鸦片战争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太平天国运动 中国人对世界的新认识 洋务运动与中国资本 主义工业的产生 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和传播 列强侵华势力的扩张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改良思潮与戊戌维新 清末新政 辛亥革命与清王朝的覆灭

(2)中华民国时期

中华民国的成立及其政权变化 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 五四新文化运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及其政治体制 从国家资本主义到官僚资本主义 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 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 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入侵 国共两党的抗战 抗战时期的文学艺术 民主党派的产生和发展抗战胜利与重庆谈判 解放战争与国民党南京政府的终结

3.中国当代史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历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新中国的外交 国民经济的恢复 第一个五年计划与工业化的起步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大跃进”运动 人民公社化运动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制定和贯彻 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事业的发展 “文化大革命” 中国重返联合国与外交工作的新突破

(2)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发展

拨乱反正与国家战略方针的根本转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产生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经济特区的创立与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的历程 宏观调控与国民经济的“软着陆”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 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 抵御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 文学艺术的繁荣 香港、澳门回归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确立

4.世界历史

(1)古代和中世纪史

世界文明古国 古代希腊、罗马 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世界三大宗教起源 新航路的开辟 文艺复兴运动

(2)近现代史

英国革命 美国独立 法国大革命 德意志帝国的形成 欧美工业革命 日本明治维新 十月革命 帝国主义战争与民族独立运动 罗斯福新政 凯恩斯主义

(3)当代史

联合国的成立及其演变 万隆会议 不结盟运动两大阵营对立 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 八国首脑会议欧洲联盟 中东问题近代以来的文化和科技成就

(二)国情国力

1.国土与资源

自然状况 资源概况 资源保护政策

2.人口与国民素质

人口状况 计划生育政策 国民素质

3.民族与宗教

民族状况和民族政策 宗教状况与宗教政策

4.生态环境状况

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 环境保护的政策和法律 环境保护的主要内容 环境保护的成就和问题

5.社会经济结构

城乡二元结构的历史、现状和改革方向 地区差距国民收入与分配制度 贫困问题

6.综合国力

国力和综合国力的基本状况 国防能力的增强 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综合国力发展的前景和问题 国际竞争力的比较

(三)公文写作与处理

1.公文写作

公文的概念、类别和功能 公文的文体、结构、格式和稿本 常用公文文种及其选用 公文写作的基本要求 行文规则 公文写作的语言运用

2.公文处理

公文处理及其基本任务 公文处理责任 公文办理程序 公文拟办、请办、批办、承办、审核和签发的方法要

[编辑本段]第三章 专业科目笔试

第九条 专业科目笔试范围包括选拔职位需要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管理知识和专业政策法规知识,主要测试应试者胜任选拔职位工作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特别是运用专业知识分析解决领导工作中实际问

题的能力。

第十条 专业科目笔试方式与试卷结构如下:

(一)测试方式为闭卷。

(二)试卷满分为100分或150分。

(三)测试时限为150分钟或180分钟。

(四)试题难度根据领导职位对专业知识和能力素质的要求确定。

试卷中不同难度的试题比例为:较难试题约占20%,中等难度试题约占50%,较容易试题约占30%。

(五)试题类型分为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客观性试题包括判断题、选择题(单项选择题、多项

选择题)等;主观性试题包括辨析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计算题等。选拔职位的职级越高,主观性试

题的比例应越大。

第十一条 专业科目笔试测评要素主要有:

(一)专业知识素养。对选拔职位所需要的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二)专业政策法规水平。对党和国家有关专业政策和法律法规的理解掌握程度和结合实际贯彻执行 的能力。

(三)专业管理能力。根据选拔职位职责要求,运用专业管理知识解决领导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选拔职位需要的其他相关能力。该项具体测评要素根据不同职位的要求,经职位分析确定。

测评要素比例根据领导职位对专业知识和能力素质的要求确定。

第十二条 专业分类和专业科目笔试内容另行公布。

[编辑本段]第四章 面 试

第十三条 面试在公共科目和专业科目笔试基础上,进一步测试应试者在领导能力素质和个性特征等

方面与选拔职位的匹配程度。

第十四条 在面试环节中,可使用结构化面试方法,根据需要也可使用无领导小组讨论、公文筐测验、角色扮演、演讲等其他测评方法。有条件的可采用评价中心技术以多种方法进行测评。

(一)结构化面试。该方法要求对试题构成、测评要素、评分标准、时间控制、考官组成、实施程序

和分数统计等各环节,必须事先按结构化要求进行规范性设计。考官在与应试者以问答方式当面交谈的互

动过程中,根据应试者的言语、行为表现,对其相关能力和个性特征作出相应的评价。

(二)无领导小组讨论。该方法要求一组应试者(一般五至七人)在不指定组长的情况下,围绕给定 的问题展开讨论。考官根据应试者在讨论中的言语、行为表现,对其相关能力和个性特征作出相应的评价。

(三)公文筐测验。该方法要求应试者在规定时间内对各种与特定领导工作有关的文件、报表、信件、电话记录等公文进行处理。考官根据应试者处理公文的方式、方法、结果等情况,对其相关能力和个性

特征作出相应的评价。

(四)角色扮演。该方法要求应试者扮演某一领导角色,在特定的工作情境中对一系列人际关系和工

作问题进行处理。考官根据应试者的言语、行为表现,对其相关能力和个性特征作出相应的评价。

(五)演讲。该方法要求应试者在规定时间内围绕与选拔职位工作有关的某一主题进行即席发言。考

官根据应试者的言语、行为表现,对其相关能力和个性特征作出相应的评价。

第十五条 结构化面试及其他测评方法的程序如下:

(一)结构化面试的程序:对应试者进行身份确认;应试者抽签排出面试顺序;考务人员宣布规则;

应试者入场;主考官宣读指导语;主考官提问,应试者回答问题;考官追问;考官独立评分;考务人员统

计评分结果并存档。

(二)无领导小组讨论的程序:对应试者进行身份确认;考务人员宣布规则;主考官根据需要对参加

小组讨论的人员进行角色的随机分派;主考官将有关资料发给应试者;主考官宣读指导语;应试者按给定 的时间准备;应试者进行自由讨论;考官独立评分;考务人员统计评分结果并存档。

(三)公文筐测验的程序:对应试者进行身份确认;考务人员宣布规则;考官向应试者发放材料;主考官宣读指导语;应试者在给定时间内完成规定的任务;考官根据需要进行讨论;考官根据需要对应试者进行提问;考官独立评分;考务人员统计评分结果并存档。

(四)角色扮演的程序:对应试者进行身份确认;考务人员宣布规则;考官对角色要求进行说明;主考官宣读指导语;应试者在给定时间内完成规定的任务;考官根据需要进行讨论;考官独立评分;考务人员统计评分结果并存档。

(五)演讲的程序:对应试者进行身份确认;考务人员宣布规则;考官向应试者宣布演讲题目;主考官宣读指导语;应试者按给定的时间准备;应试者即席演讲;考官根据需要进行讨论;考官独立评分;考务人员统计评分结果并存档。第十六条 面试测评要素主要有:

(一)综合分析能力。通过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概括、判断与推理,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本质特征及变化规律的能力。

(二)言语表达能力。清楚、流畅、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的能力。

(三)组织协调能力。围绕工作任务,对人财物等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协调各方面关系,保证工作顺

利完成的能力。

(四)人际沟通能力。通过情感、态度、思想、观点的交流,建立良好协作关系的能力。

(五)决策能力。面临问题和机遇,及时准确地进行分析、判断,并作出科学决断的能力。

(六)创新能力。发现新问题、产生新思路、提出新观点和找出新办法的能力。

(七)应变能力。面对变化的情况和突发事件,迅速作出反应,采取适当方法和措施予以妥善解决的

能力。

(八)激励能力。依据人的行为活动规律,采取有效的方法,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工作积极性的能力。

(九)选拔职位需要的特殊能力。该测评要素根据选拔职位的特殊要求,经职位分析确定。

(十)个性特征。应试者表现出来的气质风度、情绪稳定性、责任心、自信心、成就动机、自我认知

等特征。

具体测评要素及比例根据选拔职位要求,经职位分析确定。[编辑本段]第五章 附 则

第十七条 本考试大纲由中共中央组织部负责解释。

第十八条 本考试大纲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全国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考试大纲(试行)》同时废

止。的行为活动规律,采取有效的方法,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工作积极性的能力。

(九)选拔职位需要的特殊能力。该测评要素根据选拔职位的特殊要求,经职位分析确定。

(十)个性特征。应试者表现出来的气质风度、情绪稳定性、责任心、自信心、成就动机、自我认知

等特征。

具体测评要素及比例根据选拔职位要求,经职位分析确定。

第五篇:《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 竞争上岗考试大纲》

第一篇 理论政策篇

第一章公选面试理论概述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部署,党政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越来越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凡晋必考”成了选拔领导干部的主流方法,因此,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以下简称公选)应运而生。而面试是其中的一个必经环节,所以了解公选面试的相关理论和政策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一节公选面试的概念、方法和题型

一、公选面试的概念

公选面试是公开选拔领导干部中的一个必经环节,是一种通过精心设计,以交流和观察为主要手段,来了解考生的综合素质及相关信息的测试方式。在党政领导干部选拔面试过程中,考官可以根据考生当场对所提问题的回答表现,考查其综合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决策能力、创新能力、应对突发事件能力、选拔职位需要的特殊能力和个性特征等。

二、公选面试的方法

(一)公选面试的基本方法

根据最新公选考试大纲的规定及领导测评理论,公选面试一般采用结构化面试方法。根据需要也可选用或综合使用无领导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公文筐测验等其他测评方法。

1.结构化面试

该方法要求对试题构成、测评要素、评分标准、时间控制、考官组成、实施程序和分数统计等各环节,按结构化要求进行规范性设计。考官在与应试者以问答方式当面交谈的过程中,根据应试者的回答和行为表现,对其相关能力和胜任特征作出相应的评价。

2.无领导小组讨论

该方法要求一组应试者(一般5~7人)在不指定组长的情况下,围绕给定的问题展开讨论。考官根据应试者在讨论中的言语和行为表现,对其相关能力和胜任特征作出相应的评价。

3.角色扮演

该方法要求应试者扮演某一领导角色,在模拟的工作情境中对一系列人际关系和工作问题进行处理。考官根据应试者的言语和行为表现,对其相关能力和胜任特征作出相应的评价。

4.公文筐测验

该方法要求应试者在规定时间内对与工作有关的文件、报表、信件、电话记录等公文进行处理。考官根据应试者处理公文的方式、方法、结果等情况,对其相关能力和胜任特征作出相应的评价。

(二)公选面试的其他方法

除了新大纲中明文规定的面试方法,在实际公选面试过程中,半结构化面试、竞聘演讲和领导实践模拟也是各省市较多采用或正尝试采用的面试形式。

1.半结构化面试

该方法是在结构化面试的基础上,主考官、其他考官就应试者答题中涉及的有关问题或有疑问的问题进一步追问,提问问题的数量由面试总时间决定,形式更加灵活,考官根据应试者的实际表现,对其相关能力和胜任特征作出相应的评价。

2.竞聘演讲

该方法要求应试者在规定时间内围绕与选拔职位工作有关的某一主题进行即席发言。考官根据应试者的言语、行为表现,对其相关能力和个性特征作出相应的评价。

3.领导实践模拟

该方法主要采用“领导工作活动模拟”的题型,它虚拟特定的领导工作、领导活动等情境,让应试者在给定的角色下进行处理。考官根据应试者的实际表现,对其运用基本理论、专业知识解决拟任岗位职务所应具备的实际工作能力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出相应的评价。

本书第二篇将对以上几种面试形式进行详细的介绍,并给考生提供相应的高分策略。

三、公选面试的主要题型

公选面试方法灵活,内容涉及面广泛,所以题目类型呈现多样化的特点。

(一)结构化、半结构化面试的主要题型

根据测评要素,结构化、半结构化面试可以分为综合分析、组织管理、人际沟通、领导决策、情景应变(应对突发事件)、自我认知与职位匹配和与选拔职位相关的知识性问题七种类型。

(二)无领导小组讨论的主要题型

无领导小组讨论的题型根据不同标准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但较为常见的是根据形式不同将其分为开放式、两难式、多项选择、操作性、资源争夺型五类题型。

(三)角色扮演的主要题型

角色扮演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按照受评人员人数的不同,可以分为单独测评和多人同时测评;按照角色制定程度的不同,可分为指定角色和自定角色两种类型;按照任务性质的不同,可分为问题解决型、技能考查型和案例分析型三种。

(四)公文筐测验的主要题型

根据模拟情境的不同,公文筐测验可以分为背景模拟、公文处理模拟和处理过程模拟三种题型。

(五)竞聘演讲的主要题型

根据公选面试实际,竞聘演讲可以分为给定情景型(包括给定场景型和给定职位、身份型)、主题型(包括普通主题型和政府工作主题型)和其他常规型(个人陈述型、施政方案型和综合型)三大类。

(六)领导实践模拟的主要题型

根据测评要素,领导实践模拟可以分为管理、决策与用人,人际沟通,组织管理,危机处理,案例处理与分析五大类题型。

第二节公选面试整体情况介绍

一、公选面试的试题

面试试题,主要指面试考官向考生提出的各种不同的行为要求。面试方法不同,提出的要求也不同。在自由式面谈中,这种要求表现为“随意的话题”;在结构化面试中,这种要求表现为精心设计的一个个具体的“问题”;在无领导小组讨论面试中,它表现为“讨论的议题”;在情境测评中,试题则体现为具体问题情景中的各种要求。

在公选面试中,面试试题一般由具有试题命制权的组织部门制定。具体来说,省级领导干部选拔由中组部统一命题,省以下领导干部选拔则由省级组织人事部门进行命题。而为了保证

公选面试的科学性和公正性,中组部在面试试题方面也做了很多努力。面试试题通用题库的建设就是很明显的事例。

全国领导干部选拔考试通用题库建设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推行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工作的一项基础性工作。2007年底,中组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国领导干部选拔考试通用题库建设的意见》,对题库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新的全国领导干部选拔考试通用题库,由设在中组部的总题库和设在省区市及副省级城市党委组织部的分题库组成。中组部负责统一组织命制和审核全国通用题库试题,提供中央国家机关部委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通用题库以及各省区市公开选拔副厅(局)级以上领导干部考试通用题库;分题库从总题库中提取通用试题,并命制具有地方特色的试题,负责提供地方县(处)级以下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通用试题。全国通用题库免费提供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和党政机关竞争上岗考试通用试题,并通过全国通用题库系统软件实现自动化管理。

二、公选面试的程序

(一)结构化面试的程序

对应试者进行身份确认;应试者抽签排出面试顺序;考务人员宣布规则;应试者入场;主考官宣读指导语;主考官提问,应试者回答问题;考官独立评分;考务人员统计评分结果并存档。

(二)无领导小组讨论的程序

对应试者进行身份确认;考务人员宣布规则;考务人员将有关资料发给应试者;主考官宣读指导语;应试者按给定的时间准备;应试者进行自由讨论;考官独立评分;考务人员统计评分结果并存档。

(三)角色扮演的程序

对应试者进行身份确认;考务人员宣布规则;主考官对角色要求进行说明;主考官宣读指导语;应试者在给定时间内完成规定的任务;考官根据需要进行讨论;考官独立评分;考务人员统计评分结果并存档。

(四)公文筐测验的程序

对应试者进行身份确认;考务人员宣布规则;考务人员向应试者发放材料;主考官宣读指导语;应试者在给定时间内完成规定的任务;考官根据需要进行讨论;考官根据需要对应试者进行提问;考官独立评分;考务人员统计评分结果并存档。

三、公选面试的时间

面试时间,是面试活动在时间维度上的体现。一般而言,面试时间越长,面试结果可信度越高,但是,受各种因素影响,面试时间往往比较短。因此,如何在较短时间内得到全面、准确的考生信息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公选面试具体时间根据采取的面试形式而定。在结构化面试中,一般为一道题5分钟,采用读题的形式,面试时间一般长达30分钟甚至更多。在无领导小组讨论面试中,根据环节的设置,面试时间一般控制在40~60分钟。

四、公选面试的测评要素

(一)综合分析能力

通过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概括、判断与推理,抓住问题要害,揭示事物内在联系、本质特征和变化规律的能力。

(二)语言表达能力

清晰、准确、简洁、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并使之易于被人接受的能力。

(三)组织协调能力

围绕工作任务,对人财物等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协调责权利各方面关系,保证工作顺利完成的能力。

(四)人际沟通能力

倾听和理解不同观点,通过信息、思想、观点、情感的交流,建立良好协作关系的能力。

(五)决策能力

面对问题和机遇,及时准确地进行分析和判断,并作出科学决断的能力。

(六)创新能力

发现新问题、产生新思路、提出新观点和找出新办法的能力。

(七)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面对突发事件,及时迅速作出正确反应,采取适当方法和有效措施,妥善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能力。

(八)选拔职位需要的特殊能力

该测评要素根据选拔职位的特殊要求,经职位分析确定。

(九)个性特征

应试者表现出来的情绪稳定性、责任心、自信心、成就动机、自我认知等特征。具体测评要素及各要素的比例根据选拔职位要求,经职位分析确定。

五、公选面试的成绩评定

在具体的面试成绩评定中,各省市、各职位对测评要素的考查不尽相同。以杭州市公选为例,评分包括综合分析能力、应变能力、决策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业务素质、语言表达能力和举止仪表。前六项各15分,最后一项10分。每一项测评分优、良、中、差四个等级。而2010年石家庄市面向企业竞争性选拔副县(市)长人选面试,主要测试报考者的组织协调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科学决策能力、市场应变能力等,并通过对理论联系实际的阐述和案例分析,测试报考者的适应市场变化能力、加快工业发展能力、应对突发事件能力、解决棘手问题能力等。

另外,公选考试包括多个流程,在笔试、面试、领导能力测试等多项考核之中,各省市面试成绩所占比重是不同的,大致集中在40%~60%。而在上海市2010年公开选拔党政机关、事业单位领导干部考试中,面试成绩甚至占到了总成绩的70%。从中可以看出,公选面试成绩所占比重是比较大的,面试对于广大考生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六、公选面试的考官

面试考官,是面试的直接组织者,在面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面试考官的素质如何对面试结果有很大影响。面试考官的任务是通过试题,了解考生在面试中的行为表现并进行素质评定。因此,考生很有必要了解面试考官的相关情况。

(一)面试考官的构成面试由考官小组负责测试和评分。考官小组由有关领导、专家、组织人事干部等人员组成,一般不少于7人。同一职位的面试应由同一考官小组负责测试和评分。考官小组成员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公道正派,并熟悉人才测评工作。考官小组中有熟悉选拔职位业务的人员。考官小组成员实行回避制度,面试实施前对考官小组成员进行培训。

在考官中,要吸收有面试工作经验和较深理论功底的专家学者参加。用人单位的考官一般由单位主管领导担任,以保证公选面试的严格性。此外,部分地区有针对性地邀请历届公选上来的领导干部担任考官。同时,每一组考官还可以安排适当数量的女性考官,在考官结构上确保科学性和代表性。

(二)面试考官的心理及应对策略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要了解面试考场上考官的心理以便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也是考生出奇制胜的重要法宝。一般来说,考官有如下考场心理:

1.“伯乐”心理

中国有俗语“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先有伯乐,后有千里马”。从考官的角度看,考官都希望自己是伯乐,希望自己能发现真正的千里马。这就促使考官对自己的工作认真、负责,谨慎考核、细致询问。

【应对策略】第一,尊重考官。考生既要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同时又要表现得很谦虚,以此给考官一种信息:我是一个有才能的人,这种才能只有借助于您才能发挥出来。第二,从入场到答题完毕,再到退场整个过程,考生要有一种谦虚和感恩的心态。

第三,考生自始至终要从答题内容、仪态仪表、眼神、表情证明自己是“千里马”,让考官有一种找到“千里马”的满足感。

2.优势心理

面试考官既是提问者又是考查者、评判者,很容易产生一种优越感,产生一种居高临下的心理倾向。表现为面试过程中的威严感与面试结果评定上的个人倾向性。

【应对策略】第一,不卑不亢,以一种从容、平和的心态去对待,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考生的目光不应是“仰视”,而是“平视”。

第二,处变不惊,考生要把自己定位在“演员兼导演”的角色上,不要产生受考官评判的卑下胆怯心理。考生要通过自己声情并茂的言语、入情入理的论述、淋漓酣畅的演绎、纵横捭阖的气魄,去引起考官共鸣,去吸引考官。

第三,学会用眼神与考官进行情感交流。整个面试过程中,考生务必用眼神与每一个考官“打招呼”,入场报告时,眼神从主考官开始向左右两边平视,如果时间来不及,也一定要在答题时完成与每一个考官的眼神交流。否则,就是对考官优势心理的一种极大挑战与蔑视。考官不但不会给你高分,反之,会因为你跟任何考官都不交流而误以为你紧张、胆怯,或因为你只跟主考官眼神交流而认为你是一个溜须拍马、只巴结领导的人而扣分。

第四,做真人,说真话,干真事。答题切忌假话、空话、套话。

第五,适时说声“谢谢”。入场阶段,当考官说“请坐”;退场阶段,当考官说“请考生退场”时,考生说“谢谢”,但不能滥用、多用。除非特殊情况,比如考生听不清考题,请求考官再念一遍时可说“谢谢”。

3.定势心理、主流语言心理、标准化心理

(1)定势心理

考官长期以来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因而对考生进行评价时,较少关注考生的实际表现,而是不自觉地将考生与自己印象中的某类人进行比较,使考官的判断带有主观色彩,因而降低了面试评价的客观性。

(2)主流语言心理

考官因为长期担任领导干部,加之熟悉党的方针政策,故而秉承运用官方语言的习惯,也就是说言必“官腔”。而考生若满口均是“网络语言”、“社会语言”,这就产生了语言认同的障碍,考官会觉得考生层次不高,理论深度不够,分数不高也就很自然了。

(3)标准化心理

考官以理想化的标准衡量考生,过于挑剔,求全责备。

【应对策略】第一,换位思考。熟悉并掌握领导干部的思维方式、处事原则、语言风格,了解考官的职业特征。

第二,以领导干部的角色参加面试,在答题时务必牢记你已经是一名领导干部(准领导干部)了。

第三,考生要认真学习和掌握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提升理论水平,平时多读些社论、评论文章,增强主流语言语感。考生答题时一定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及科学发展观的观点立场为标准表述。

第四,针对考官“标准化”、“理想化”的心理,考生要用实力证明自己是考官最理想的人选。即便达不到这个“理想度”,那么也要千方百计凸显自己的个性与亮点。

下载2012年浙江省市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2年浙江省市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