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武汉城圈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实施方案要点
武汉城市圈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实施
方案要点
一、重点任务
(一)探索协同管理新机制。加强权责清单制度的圈域协同,提高行政管理效益。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等优化行政审批流程,更好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开展圈域内市场监管领域综合执法改革,建立事中事后协同监管体系,提高社会服务水平。
(二)构建协作开放新模式。深入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进一步破除行政壁垒,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区域市场体系,加快圈域一体化发展。认真落实创新驱动战略,促进圈域产业转型升级。将国家赋予的相关专项改革试点的政策推广覆盖到全圈域,实现政策共享共用,形成圈内协同发展、对内开放整体优势明显、对外开放竞争有力的新格局。
(三)营造整体开放新环境。开辟多式联运交通走廊,提升武汉至上海江海直达和内河运输航线质量,推动中欧班列(武汉)国际货运班列健康有序发展,提升武汉航空口岸货运中心功能,打造便捷、高效的对外开放大通道。加强政府间交流,提升展会商会服务水平,搭建高标准国际化交流大平台。强化关检协作配合,完善综合服务体系,建设便利化的大通关。
(四)培育投资贸易新优势。提升利用外资水平,积极承接国际资本和沿海产业转移,吸引行业龙头企业落户。加快企业“走出去”步伐,积极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着力培育市场主体,提升规模效益。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推动贸易转型升级。着力培育跨境电商、服务外包、国际中介咨询等贸易新业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化贸易环境,大力开拓国际市场。
(五)落实开放发展新保障。建立统筹开放的组织领导架构,着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协同推进机制,完善监督检查的保障制度。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探索建立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产业投资基金。积极争取金融信贷支持,增加信贷投入、扩大信贷规模,建立监管有序、风险可控的的国际金融合作机制。发挥武汉对外开放和科教优势,引进海内外人才和智力,大力培养开放型人才。
二、改革措施
(一)构建政务管理服务新体制。
优化政府行政服务。建立武汉城市圈内统一的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明确政府职能边界,编制权力运行流程图。加快建成湖北省政务服务网,推行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构建武汉城市圈内政务服务信息互通互认网络体系,实行所有审批事项网上并联审批。优化整合相关行政机构,试点设立行政审批局。加快建成证照库,实现信息化查询和服务。
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整合优化事中事后监管力量,强化监管合力,成立市场综合监管和执法机构。建立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的新型模式,实行企业信用信息统一归集、依法公示、联合惩戒、社会监督。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化手段,探索实行一体化“互联网+”监管模式,形成“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的信息链条。建立健全跨层级、跨部门联动响应机制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加快实现监管信息在多层级工商部门、审批部门、行业主管部门等之间的实时传递和无障碍交换,强化对接共享,推进协同监管。
促进中介机构健康发展。制定中介服务事项通用清单,将政府部门承担的资产评估、鉴定、咨询、认证、检验检测等职能逐步交由具有专业资质的社会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承担。对接国际商事争议解决规则,发展国际仲裁、商事调解机制,提高商事纠纷仲裁国际化程度。加强中介机构培育,设立扶持和奖励基金,鼓励优势中介机构做大做强,着力培育一批国际化的设计咨询、资产评估、信用评级、法律服务等中介机构。
规范行业组织自律建设。加快培育社会组织,支持行业组织做大做强,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等行业管理和自律作用,支持承担更多社会自治事务。加快在重点国家及地区布局建设境外经贸代表处、境外湖北商会等机构,为“走出去”企业提供境外咨询服务。
优化人才国际交流环境。设立海外留学生回国人员创业扶持专项资金,建设海外留学生回国创新创业基地,加大对留学生创业园建设支持力度。规范和放宽技术型人才取得外国人永久居留证的条件,建立技术移民制度。放宽海外人才高级职称评审限制。建立外籍人才科技成果转让绿色通道。对持有外国人永久居留证的外籍高层次人才创办科技型企业等创新活动,给予其与中国企业及公民同等待遇。对符合条件的外国人才给予工作许可、随行家属签证、居留、就学等便利。逐步放宽外商投资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的外资持股比例和最低注册资本金要求。推进高校国际合作办学,培养双向需求的跨国人才。
(二)探索协同开放新机制。
完善区域经济协同机制。支持试点地区与国内外发达地区或试点地区内部采取代管、托管、飞地经济、“总部+基地”等多种方式加强协作。加快建设开发区信息共享平台,促进交流与资源共享,推动企业和项目在不同开发区之间自由流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集群发展。探索建立不同行政区域之间的开发区合作成果、税费分享机制,逐步实施职业教育、劳动用工、职业认证、社会保障等方面跨区域转移无缝覆盖接续政策。建立沟通协调制度,协同圈域发展功能定位,统一招商制度,协同招商引资,统筹产业布局。
推动产业一体化布局。推进产业双向转移升级机制,制定重点行业兼并重组政策措施,编制发布工业转型升级投资指南,以编制负面清单的形式推动产业一体化发展。推进开发区(园区)整合工作,鼓励共建跨行政区域的开发区和产业园区,形成一批布局合理、分工明确、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聚区。
坚持绿色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节约利用,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建立联防联控的污染防治监管机制。争取国家批准建设一批生态文明、新能源、海绵城市、循环经济示范市(区)。积极推进生态环保的国际合作交流,加强污水处理、垃圾处置、土壤修复及环保产业方面的技术合作。打造绿色发展国际合作平台和载体,建设国际生态示范基地。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打造碳排放交易平台示范基地。
(三)培育国际投资合作新优势。
推进利用外资便利化。探索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负面清单以外领域,按照内外资一致原则,实行属地备案管理。深入推进工商管理注册资本认缴制、“先照后证”“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等商事制度改革。放宽国际商业贷款、境外发债等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融资方式,简化管理程序,争取在省级实行规模内外债的备案登记管理。
优化境外投资政策。完善境外投资管理机制,除敏感行业、敏感地区外,所有境外投资项目不分限额实行投资主体所在地备案管理。在省长江经济带产业基金中,设立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子基金,重点支持企业到国外绿地投资、兼并收购及建立研发、销售中心。支持省内境外投资企业以境外资产和股权、矿权等权益获得国内金融信贷。设立湖北省国际产能合作重点项目库和省“一带一路”建设重大项目储备库,加强服务指导。对符合条件的人员办理“一次审批、多次有效”的出国(境)任务批件,为境外投资企业管理及营销人员申办APEC商务旅行卡。
加强国际产能合作。引导汽车、钢铁、水泥、农产品加工、食品、纺织服装、石化、医药、能源等产业在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布局。发挥光电子信息、激光、卫星导航等技术优势,支持企业开展国际技术合作,推进研发产业化。支持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开拓新兴市场,带动电力通信设备、工程机械设备出口,将“湖北建筑”推向国际市场。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与沿线国家合作建设境外产业园区,支持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组团式开展国际产能合作。
搭建对外投资合作平台。完善与国家发改委开展的国际产能合作委省协同机制,搭建湖北省“一带一路”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信息对接、产业对接、项目对接、管理对接。充分利用国家和我省与境外投资重点国别建立的双边和多边合作机制,通过政府高层互访、企业合作交流、社会中介组织及海外华侨团体牵线搭桥等多种形式,搭建我省与重点国家、地区深化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制度化平台。积极争取国家在武汉常态化举办“中国中部国际产能合作论坛暨企业对接洽谈会”。推动科研机构、企业与境外国家合作共建研究中心或联合实验室,探索搭建科技、科学数据互联共享平台。
健全境外投资风险防控体系。依托国家重大国别或地区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加强我省境外投资重点国别和地区的风险评估和预判。积极指导境外投资企业加强境外工作人员及生产生活设施等安保措施,支持、督促境外投资企业加强对境外员工的安全教育及所在国法律法规、文化风俗等方面的培训,依法依规为外派职工购买工伤、人身意外伤害等保险。加强与我国有关驻外使领馆的密切沟通和合作,建立健全境外投资、工程承包、外派劳务人员风险处置联动机制。督促国有出资企业建立适应国际化经营的企业组织架构,完善境外投资决策、项目评估、过程监控、风险分担机制,严格投资经营效益考评,提升国际化经营的能力和水平;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健全完善责任追究典型问题通报和处置制度。
(四)提升对外贸易发展新水平。
提高对外贸易综合实力。着力优化国际市场布局,全面提升与“一带一路”沿线和新兴市场国家贸易往来,推进市场多元化。着力优化外贸商品结构,提升出口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着力优化经营主体结构,充分发挥民营企业作用,促进各类企业共同发展。着力优化贸易方式,推进外贸、外资、外经、服务贸易联动发展。着力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加强贸易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改善营商环境。
培育对外贸易新方式。争取比照执行跨境电商试点城市相关政策,深入推进跨境电商发展。积极引导跨境电商产业链集聚发展,推动跨境电商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支持拥有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利用跨境电商扩大出口,促进境内企业和跨境电商融合发展。加快建设武汉东湖综合保税区保税展示交易平台、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国际生物医药保税平台、进口消费品平台和跨境电子商务平台。积极争取汉口北市场采购贸易试点,努力实现汉口北市场采购贸易模式常态化。培育具有湖北特色、竞争力较强的综合服务体,为中小微外贸企业提供全面的配套支持。
推动服务贸易新发展。积极推进武汉市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加大对服务贸易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扶持力度,推动文化和中医药服务贸易企业“走出去”,加快发展动漫、出版物、乐器、中医药服务、服务外包等产品和服务,支持展示、展销、保税租赁、保税转口等服务贸易创新业态。积极利用国际服务贸易专业网络和促进平台,组织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五)创新金融服务新功能。
拓宽金融服务范围。开展以资本项目可兑换为重点的外汇改革试点和实行跨国公司本外币资金集中运营管理制度。放宽法人金融机构及企业在境外发行人民币和外币债券的审批与规模限制,所筹资金可根据需要申请调回试点地区内使用。开展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部分资本项目限额内可兑换试点。
增强金融服务功能。推动银行机构积极发展内保外贷、外汇及人民币贷款、贸易融资、国际保理等综合金融服务。推动银行机构积极借助综合化、国际化优势,充分发挥内引外联作用,提供覆盖境内外全链条的离、在岸一体化服务,提高离岸金融跨境结算便利度。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市场化风险补偿机制,简化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流程。放宽出口信用保险市场准入,增加服务开放型经济的保险供给。
健全金融风险监管机制。建立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完善跨行业、跨市场的金融风险监测评估机制,加强对重大风险的识别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完善对持有各类牌照金融机构的分类监管机制,加强金融监管协调与合作。探索建立跨境资金流动风险监管机制,对企业跨境收支进行全面监测评价。强化外汇风险防控,实施主体监管,建立合规评价体系,以大数据为依托开展事中事后管理。做好反洗钱、反恐怖融资工作,防范非法资金跨境、跨区流动。
(六)畅通对外开放新通道。
完善口岸体系建设。依托长江和汉江口岸,加快构建内陆地区沿江水运、铁路和航空全方位开放的立体化口岸网络体系。推动武汉港水运口岸开放扩大到汉南港区、花山港区、金口港区、黄州港区、鄂州港区,以及黄石港开放扩大到棋盘洲港区。加快推进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建设,探索构建铁水公空综合开放体系。
增强口岸服务功能。推进武汉港水运口岸阳逻港区、武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多式联运海关监管中心项目建设,加快完善基础设施条件。大力推进武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汽车整车进口、进境粮食、进境木材、进口肉类指定口岸建设,积极申报黄石港进境粮食指定口岸、内外贸集装箱同船运输港口资质,进一步提升口岸功能。积极探索将指定口岸功能延伸覆盖到圈内相关口岸,实现政策的共用共享。
增设海关特殊监管区和拓展功能。依托长江开放口岸,按条件和程序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争取湖北武汉出口加工区、黄石棋盘洲保税物流中心(B型)升级为综合保税区,支持潜江特色资源保税物流中心和仙桃保税物流中心(B型)申报,支持鄂州以葛店开发区中部电商基地和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为基础申报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支持海关特殊监管区内有条件的企业开展期货保税交割、仓单质押融资,以及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项目的境内外维修、再制造等业务。支持符合条件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开展货物状态分类监管。
加强通关能力建设。深化与沿海、沿边口岸的通关协作,实现信息互换、监管互认和执法互助。发挥湖北电子口岸功能,构建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与海关电子口岸“三位一体”的航运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将汉江生态经济带纳入平台体系。继续完善检验检疫分类管理、绿色通道、直通放行、电子监管、出口免验等制度,加快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推进长江经济带、汉江生态经济带通关一体化进程。试行企业自主保税、自助通关、重点稽核的通关征管作业。试点简化生物医药研发所需特殊物品出入境审批手续,提高审批效率。探索对会展、拍卖等服务业企业所需国际展品、艺术品等的监管模式创新,提高通关便利化水平。鼓励设立涉及通关的第三方检验检测鉴定机构,逐步推动实施第三方结果采信。
构建多式联运体系。依托长江、汉江港口优势,提高货物聚集和辐射能力,形成层次合理、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水水中转联运体系。依托铁路通道,加快建设全国高铁快递转运分拨中心、铁路特快货运中心,积极推进铁水联运;积极推进中欧班列(武汉)的统筹建设,完善境内外枢纽节点布局,优化运行线路,创新物流运输服务。依托湖北国际航空物流核心枢纽和武汉天河机场,全面放开国际客货运航权,完善国内航线体系,广泛开展覆盖国内、联通国际的陆空、水空、铁空联运。争取设立国际邮(快)件运输分拨中心。
三、组织保障
(一)建立联席协调机制。由省发改委、省商务厅会同省有关部门、武汉城市圈九市政府成立跨部门、跨区域的联席会议制度,对本实施方案提出的目标、任务进行细化分解,落实到具体部门和责任人。同时注意研究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共同做好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试点试验工作。武汉城市圈九市政府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负责本区域试点试验工作。
(二)建立纵向推进机制。任务相关部门建立与国家部委的工作对接机制,积极争取国家授权在口岸建设、金融创新、投资贸易便利化等方面的政策支持,率先开展先行先试;充分发挥联席会议工作机制的作用,建立综合试点试验信息报送和通报制度,协同开展试点试验工作。
(三)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建立以创新为核心,以开放促发展为主要内容的目标和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纳入武汉城市圈九市政府和省有关部门的考核内容。激励和保护试点试验中锐意改革、干事创业、奋发有为、担当尽责的积极性。对依照程序决策、实施改革创新,积极探索建立容错机制。建立第三方评估制度,及时总结成果和经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政策清单,组织实施推广。
第二篇:东莞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实施方案要点
东莞市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实施方案
要点
一、重点任务
(一)探索对接国际规则经济管理新模式。
加快建设与国际高标准规则相对接的经济管理新模式。探索将外商投资企业的设立、变更及合同章程审批改为备案管理,备案后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相关手续。率先做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模式的对接。以加工贸易企业、外贸综合服务企业为试点,综合商务、税务、海关、检验检疫等部门的执法信息,探索建立能够全面反映企业诚信守法情况的统一分类管理办法,并给予企业诚信守法待遇。争取参照国家赋予东莞地方立法权的做法,设立东莞市仲裁委员会、国际仲裁院,构建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基本制度框架。探索放宽人才签证、居留、出入境、年龄限制等政策,建立适应经济全球化需要的人才服务体系和管理制度。探索建立开放型经济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强化对内外贸一体化市场秩序的管理。
(二)探索加工贸易创新发展新路径。
适应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新形势新要求,建立支持加工贸易企业由“单纯生产制造”向“生产服务混合型”转变的体制机制。争取国家对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购买设备增值税征收方式由“先征后抵”调整为“台账管理”。探索设备融资租赁等金融扶持举措,重点引导传统制造业推行“机器换人”,提升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探索实行加工贸易产品“出口复进口”质量监督许可互认,争取获得更多产品强制性认证检验授权,提供CCC(中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等强制性认证检测服务,推动加工贸易内销便利化。争取试行符合加工贸易企业实际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加大对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力度,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将保税物流、研发设计、检测维修等境外现代服务环节加快转移进来。
(三)探索外贸新业态培育新体系。
全面实施“互联网+”战略,大力发展外贸综合服务业、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推动商业模式创新,探索税收征管、通关监管和融资支持等政策。在家具、玩具、服装、毛织品等有条件的专业市场率先做好市场采购贸易对接,探索对市场采购业态采取口岸集中监管模式,争取纳入国家试点。争取支持广东(石龙)铁路口岸申报设立保税物流中心(B型)和东莞港设立综合保税区,加快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建设,支持开展跨境电商业务,优化跨境电子商务监管模式。探索将跨境电商中的国际邮件、快件渠道业务纳入贸易统计,促进贸易统计的完整性和科学性。
(四)探索开放型金融生态新机制。
以探索和推动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为重点,着力构建金融服务开放型经济新体系。支持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和企业通过境外发行人民币债券募集资金,拓宽融资渠道,支持重点项目建设。支持在东莞设立人民币海外投贷基金,为企业“引进来”、“走出去”开展投资、并购提供投融资服务。支持企业开展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业务。支持东莞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与支付机构合作开展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推动金融机构和中外资企业在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开展跨境融资业务,支持企业实行外债资金意愿结汇政策,降低经营成本和汇兑风险。支持银行开展个人经常项目外汇业务,助推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支持设立金融租赁公司和地方法人保险机构,探索成立地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五)探索对接国际大通道新格局。
以建设“一带一路”重要战略节点为契机,打造国际物流大通道。探索国际货运班列跨区域检验检疫通关一体化,实现“三通两直”(通报、通检、通放和出口直放、进口直通),提高口岸通关放行效率。实行石龙、东莞港水铁联运模式,建设国际物流战略枢纽。探索建设一批莞港澳台合作创新创业平台,鼓励港澳台青年来莞创新创业,加强开放型经济的人才交流活动。加快职业技能标准建设,探索采信和认可港澳地区的执业证书。争取支持“广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升格为国家级展会,打造成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经贸文化交流平台。
(六)探索对接自贸试验区新体制。
以将东莞建设成为自贸试验区的示范延伸区和优先拓展区为目标,围绕促进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金融国际化和审批便捷化,做好在政策、产业、金融、平台等方面与自贸试验区的对接准备。深入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在投资管理、贸易便利化、金融创新、服务业开放、人才培育引进、事中事后监管等领域的制度创新举措,并运用自贸试验区与国际接轨的开放理念,率先探索创新,努力形成具有东莞特色的改革发展品牌。全面加强与自贸试验区金融机构的资源共享和业务合作,加快推进金融组织、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创新,为企业发展提供多渠道、低成本的融资服务。主动接受自贸试验区的产业带动辐射,着力推动东莞滨海湾新区与深圳前海蛇口片区、东莞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与广州南沙片区的深度对接,加强区域产业分工合作,推动跨区域产业链相互延伸。
二、改革措施
(一)改革经济管理服务制度。
推行外商投资简政放权。对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项目,将东莞市一级的行政审批权限下放到园区和镇,实行备案登记制度。试行由东莞办理省属权限的鼓励类、允许类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变更和终止等相关许可手续。在CEPA框架协议下,对港澳服务提供者在东莞投资属于备案范围的服务贸易项目,实行备案制。
推行外商投资项目“放管服”改革。重点推行项目申报资料标准化,推行商务、工商、质监、税务、社保、外汇、财政、海关、检验检疫等部门对企业投资登记注册实施“一站受理、多证联办”,实行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实施工程建设前置承诺事项加备案、竣工验收和责任追究等制度,推动投资建设项目“直接落地”改革,配套实施外商投资信息、投资经营信息报告机制等监管措施,实现外商投资从项目审批、市场准入、工程筹建到运营监管的全流程优化。
建立适应经济全球化需要的人才服务体系和管理制度。建立灵活有效的柔性引进人才机制,多渠道引进欧美等发达国家高端人才,建立和完善创新型人才激励与评价机制,优化人才管理服务和环境。建设莞港合作创新创业平台、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创建松山湖(生态园)高新区省级人才发展改革试验区,加强开放型经济的人才交流活动,推动企业开展海外技术合作。
(二)改革加工贸易创新发展促进机制。
建立加工贸易与科技创新资源合作对接机制。创新加工贸易企业研发激励机制,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设立研发中心(机构)或区域性研发总部。建设技术成果展示与交易平台,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参与科技成果交易。创新重点科技园区投资开发和管理激励机制,拓展重大科技项目引进渠道,加快集聚科研、设计、检测等实体研发(设计)机构,为加工贸易企业提供专业服务。
推动“加工贸易+智能制造”。建立省市合作融资租赁专项基金,试点推行“拨贷联动支持计划”,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利用机器人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升级,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推行智能车间、数字化工厂等智能制造模式,积极筹建国家智能制造装备监督检验中心,提供质量综合技术服务。
推动“加工贸易+业态与商业模式创新”。以国内外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手段,鼓励发展解决方案综合服务业态,加速推动装备制造加工贸易企业实现战略转型。鼓励有资金、有技术、有品牌、有渠道的加工贸易企业运用信息化技术,对研发设计、物流配送、财务结算、分销仓储等生产制造配套环节进行纵向整合,增强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向产业价值链高端跃升。重点培育一批与制造业关联性强的工业设计等现代服务业龙头企业,帮助加工贸易企业提升产品质量、性能和附加值,扩大优质消费供给。
建立加工贸易产品新型营销体系。建立加工贸易企业品牌营销扶持体系,扶持一批品牌培育和运营专业服务机构,开展品牌管理咨询、市场推广以及电子商务等服务,鼓励和引导企业收购和引进海外品牌、创建国内自主品牌、联合知名零售连锁企业创建联合品牌。推进加工贸易产品内销便利化,积极实施“同线同标同质”工程,利用加工贸易产品的国际化标准,推进满足国内市场需要的供给侧改革。
创新加工贸易废料管理制度。建立加工贸易废料交易平台,在保证交易双方自由选择交易自主权的基础上,为全市加工贸易企业、回收企业、废料加工生产企业提供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化运作和规范管理的统一通道,让加工贸易企业废料交易阳光化,管理规范化。
(三)改革投资贸易服务机制。
推进通关监管便利化改革。根据海关总署统一部署,启动“一次申报”、“分步处置”通关模式改革;继续深化直属海关通关作业互联互通、功能型海关建设、内勤集约化和专业化、外勤标准化和系统化等改革项目,加速形成通关一体化格局。加快实施“网上海关”项目,依托互联网即时通讯技术,推动海关行政审批、税收征管、保税监管、通关审单等业务实现网上办理,进一步降低企业通关时间和通关成本,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
创新检验检疫监管机制。深化检验检疫监管模式改革,建立以合格假定为核心的出口检管模式、以风险管理为重点的进口检管模式,开展第三方采信工作,强化风险监测、风险分析和事中事后监管。开展出口集聚产业WTO/TBT评议基地建设,提升企业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能力。
建设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在全市口岸查验监管场所全面覆盖“三互”大通关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涵盖海关、检验检疫、外汇、边检、海事等管理部门的综合管理服务平台,使用统一的数据、技术和接口标准,进一步优化口岸监管执法流程和通关流程,集纳贸易许可、支付结算、资质登记、货物通关等功能,实现国际贸易“单一窗口”。
建设大宗商品现货交易平台。发挥东莞国际产能优势和区位优势,立足商品现货交易,建设集交易、仓储、物流、结算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宗商品现货交易平台,培育国际商品交易集散中心、信息中心和定价中心,促进进出口产品与市场需求有效对接。大力引进清算、结算中心等相关机构,实行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增值税平进平出。
(四)改革产业国际合作方式。
构建与欧美等地先进制造业对接合作机制。建立国际合作引导基金,加速跨国技术服务体系和科技合作平台建设,推动国际技术转移,加快推动东莞制造业与美国、德国、以色列等国家的先进制造技术有效对接。加快东莞驻德国杜塞尔多夫、美国硅谷等境外办事处的布点,创新招商引资机制,重点加强与德国、英国、以色列等国家在低碳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水处理、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合作,积极推动与美国在科技服务、高端电子信息、高端制造等领域的合作,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完善与港澳台全方位合作机制。在CEPA框架协议下,创新与香港的合作机制,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促进两地服务贸易一体化。发挥莞港资源优势,联合赴海外开展品牌、技术收购和“走出去”投资。重点加强与港澳台地区在科技、金融、商贸、教育、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合作,建立投资信息共享平台,支持东莞松山湖粤港澳文化创意产业实验园区建设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省级示范基地。
对接“一带一路”新兴市场。进一步完善石龙与东莞港的水铁联运服务机制,提升“粤新欧”、“粤满俄”、“中欧班列”、“中韩快线”等跨境班列运营水平,形成覆盖东盟、中亚、俄罗斯、欧洲、韩国等地区和国家的双向货运通道。引导和推动莞商资本开放合作,支持企业参与境内外高品质产业园区、产品营销推广中心建设,积极拓展海外市场,重点打造中俄贸易产业园等国际产能合作平台。加强与南太平洋岛国、东盟、南美、非洲等海外市场的经贸文化旅游交流合作,挖掘与新兴市场的合作潜能。
(五)改革公共服务管理机制。
创新行业协会商会运行机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作用,逐步将政府部门承担的事务性、技术性事项,以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有序地交由行业协会商会承接。鼓励和引导东莞行业协会商会与境外行业协会商会发展双边或多边交流合作关系,强化行业协会在开拓国际市场、产业安全预警等方面的主导作用。
建立国际展览服务新机制。支持和鼓励企业参加境内外国际品牌贸易展览会,通过展会平台抢抓订单和发展机遇,扩大国际市场的参与度和话语权。
建立行业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区。强化东莞制造在服装、毛织、家具、鞋业、食品等领域的行业标准引领。培育创建玩具和婴童用品、毛织等国家和省的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区,充分发挥示范区企业在诚信经营、质量管理、品牌建设、社会责任和行业自律等方面的示范作用,推动东莞优势制造行业向规模化、高端化、品牌化发展。
健全涉外商事调解和仲裁服务。加强与境外商事调解、仲裁机构等的交流与合作,提升商事纠纷仲裁专业水平。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电子商务等新型领域的知识产权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涉及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领域的侵权假冒违法行为。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广东省委、省政府统筹领导,省商务厅、省发改委成立相应领导机构,加强政策支持和授权力度,全程指导东莞开展试点试验工作。东莞市成立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常务副组长,相关市领导任副组长,负责试点试验工作的组织实施和综合协调。
(二)强化责任分工。在国家商务部、发改委的指导支持下,建立部省合作、省市联动的工作机制,确保试点试验工作有序、有效进行。综合试点试验工作在领导小组领导下,实行分工负责制,明确各项试点任务和改革举措的责任部门。建立实施试点试验目标责任制度,制定试点工作路线图和时间表,有序推进各项任务,实行月报告、季协调、半年评估的工作机制,督促和确保各项工作按照进度完成。
(三)加强财政支持。设立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专项资金,加大对机制创新、营商环境建设、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外贸提质增效等方面的支持。
(四)开展与新型智库常态化合作。建立与国内外高端智库常态化合作机制,充分发挥国家高端新型智库作用,借助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知名学者、专家、海外专家和华侨华人重点人士智慧,培养东莞本土新型智库。围绕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重点领域、重点问题、制度障碍等开展研究,为试点试验工作提供政策建议和智力支持。
(五)建立风险防范和容错纠错机制。加强对金融开放、莞港澳台合作、对外投资等领域的风险识别,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对试点试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风险提前预警、及时报告、审慎监管,实现各类风险可管可控,牢牢守住安全底线。建立容错纠错机制,鼓励广大干部在试点试验中锐意创新,坚持问计于基层、问计于企业、问计于群众,做到科学决策、依法办事。
第三篇:8.3教学设计: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教学设计
【课题】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学情分析】本课为第八课的最后一框内容,主要阐述必须构建起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现经济全球化给我过经济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授课对象为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学生通过前两框的学习已经了解了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以及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但由于本课的知识点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比较远,理解起来仍存在困难。【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辨析、探讨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三个原则。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辨证的、全面的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初步分析为何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要坚持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和安全高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树立积极主动开放的经济观。
【教学重点、难点】坚持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含义、原因、做法。【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学生讨论,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教学流程】 导入:复习“对外开放”的含义和作用;介绍“四大法宝”——对如今进一步“对外开放”已经失灵了引出课题: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合作探究:“一带一路”对中国及周边国家的意义
总结:坚持互利共赢改革开放“几步走”——“开放内陆和延边”;“微笑曲线”——提升加工附加值;&开放服务业、农业;美国服装公司价值链图——加强自主创新,参与全球化分工合作;市场多元化战略——巩固传统市场,拓展发展中国家市场;
贸易顺差——增加进口,对外投资
总结:坚持多元平衡
棱镜计划——信息安全威胁
总结:坚持安全高效
(一)导入新课 复习“对外开放”: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之下,中国实行对外开放,以开放的姿态发展自己,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
何为经济体制?
(二)进行新课
1、坚持互利共赢(一带一路、上海自贸区)
对外开放要坚持共同发展,坚持通过合作促进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在着眼于自身利益的同时,尊重和支持对方利益,最大限度地寻找利益交汇点,互利共赢是我国和平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一方面,要始终把维护国家整体利益、企业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放在首位,加快发展自己。
另一方面,要兼顾对外经贸伙伴的利益,促进共同发展、平等受益、互惠互利。
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有助于我国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深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同时也可以通过我国的发展来促进世界的进步。
2、坚持多元平衡
对外开放要坚持统筹协调,注重良性互动,实现多元发展、平衡发展。制造业&服务业、农业;扩大出口、吸引外资&增加进口、对外投资;发达国家传统市场&发展中国家市场;一般贸易&提升加工贸易附加值;自主创新&参与全球化分工合作;开放沿海&开放内陆和延边;
3、坚持安全高效
对外开放中要坚持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提升开放型经济的综合效益,增强抵御外部冲击和国际风险的能力。
高效的对外开放决策、协调、管理和评估机制;对外贸易促进体系;增强开放型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经济全球化进程下,国家间经济依赖和联系增强,也加剧了各国经济安全敏感度。
国家经济安全是指国家经济发展和经济利益不受破坏和威胁的状态。主要包括产业安全、资源能源安全、金融安全、信息安全等内容。
(1)提高抗击国际经济冲击力的免疫力
(2)增强防范经济全球化负面影响的能力
我国的对外开放,既有正效应也有负效应。因此,我们既要反对闭关自守、墨守成规,也要反对盲目重阳;吸取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也要避免腐蚀;以人之长,补己之短。
(三)课堂总结、点评
(四)实例探究
[例1]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需要()
①坚持互利共赢 ②坚持多元平衡 ③坚持安全高效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
★课余作业 ★教学体会
④
第四篇: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国家发展改革委体改司负责人就《关于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意见》
答记者问
新华网北京10月19日电(记者赵超、安蓓)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意见》,明确了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配套措施。国家发展改革委体改司负责人19日就意见相关问题回答了新华社记者的提问。
问:什么是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为什么要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
答:负面清单是国际上广泛采用的外资准入管理方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在制定负面清单基础上,各类市场主体可依法平等进入清单之外领域。借鉴国际做法,将负面清单管理方式引入到国内市场管理,平等地适用于国有与非国有、内资和外资企业,表明了我们以开放促改革、建设更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的勇气和决心。
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是指国务院以清单方式明确列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禁止和限制投资经营的行业、领域、业务等,各级政府依法采取相应管理措施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以外的行业、领域、业务等,各类市场主体皆可依法平等进入。
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是政府管理思维的重大转变,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大进步,对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形势下,加快出台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并稳慎开展试点,对稳增长、稳预期、鼓信心、激活力、促创新具有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问: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总体要求是什么?
答: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总体要求,可以概括为“一个坚持、三个结合、一个构建”。
“一个坚持”,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三个结合”,就是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与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统一起来,把转变政府职能与创新管理方式结合起来,把激发市场活力与加强市场监管统筹起来,放宽和规范市场准入,精简和优化行政审批,强化和创新市场监管。“一个构建”,就是加快构建市场开放公平、规范有序,企业自主决策、平等竞争,政府权责清晰、监管有力的市场准入管理新体制。
问: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包括哪些类别?不同类别的准入要求是什么?
答: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包括禁止准入类和限制准入类,适用于各类市场主体基于自愿的初始投资、扩大投资、并购投资等投资经营行为及其他市场进入行为。对不同类别的准入事项,意见提出了明确的准入要求。
对禁止准入事项,意见明确,市场主体不得进入,行政机关不予审批、核准,不得办理有关手续。对限制准入事项,意见区分不同情况,提出了两种准入方式:一是由市场主体提出申请,行政机关依法依规作出是否予以准入的决定;二是由市场主体依照政府规定的准入条件和准入方式合规进入。
对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以外的行业、领域、业务等,意见提出,各类市场主体皆可依法平等进入,政府不再审批。同时,要优化对准入后市场行为的监管,特别是统筹考虑国家安全、生态环境、群众利益、安全生产等方面的因素,完善综合考量指标体系,建立安全审查监管追责机制,确保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以外的事项放得开、管得住。
问:今年上半年国务院公布了《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中美两国以负面清单为主要内容的双边投资协定谈判也正在加紧进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与这两个负面清单是什么关系?
答:从国际经验看,“负面清单”是指,凡针对外资的与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不符的管理措施,或业绩要求、高管要求等方面的管理措施,均须提前以清单方式列明;除此之外,外资享有与东道国国民相同的准入权。《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和中美投资协定谈判负面清单,都是按照这个原则制定的,都属于外商投资负面清单的范畴。
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核心是把握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与外商投资负面清单的关系,使二者既划清界限又保持衔接。意见明确,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是适用于境内外投资者的一致性管理措施,是对各类市场主体市场准入管理的统一要求;外商投资负面清单适用于境外投资者在华投资经营行为,是针对外商投资准入的特别管理措施。也就是说,境内市场主体的投资经营要遵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的要求,境外市场主体的投资经营既要遵守外商投资负面清单的要求,还要按照国民待遇原则,遵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的要求。
问: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有没有时间表?为什么这样考虑?
答: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是一项新生事物,国内没有实践基础,国外也没有现成的经验,需要有序推进改革。特别是在投资管理体制、市场监管机制和法律体系建设等方面,我们也需要一个逐步调整、逐步适应、逐步完善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坚持渐进式改革,通过试点积累经验、逐步完善。
因此,意见提出,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实施步骤是:按照先行先试、逐步推开的原则,从2015年12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在部分地区试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积累经验、逐步完善,探索形成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及相应的体制机制,从2018年起正式实行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
这样安排,既使我们能够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清单,为2018年实行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打下基础、积累经验,也可以为我们加强与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相适应的各项制度建设留下宝贵的时间。
第五篇:第二节 以经济体制为重点全面深化改革,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第二节 以经济体制为重点全面深化改革,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本节导引】
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事件回放】
国务院行政审批改革
自2001年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成立至2012年8月,国务院已分六批共取消和调整了2497项行政审批项目,占原有总数的69.3%。2013年5月15日,国务院再次取消和下放117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其中,取消行政审批项目71项,下放管理层级行政审批项目20项,取消评比达标表彰项目10项,取消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3项;取消或下放管理层级的机关内部事项和涉密事项13项。【主体内容】
一、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夯实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一)完善产权保护制度
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依法监管各种所有制经济。
(二)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把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作为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允许非国有资本参股国有资本投资项目,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
(三)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必须适应市场化、国际化新形势,以规范经营决策、资产保值增值、公平参与竞争、提高企业效率、增强企业活力、承担社会责任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健全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深化企业内部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制度改革。建立长效激励约束机制,强化国有企业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四)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具体办法。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二、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形成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
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必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
(一)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
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在制定负面清单基础上,各类市场主体可依法平等进入清单之外领域。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削减资质认定项目,由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把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逐步改为认缴登记制。改革市场监管体系,实行统一的市场监管,反对地方保护,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
(二)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
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推进水、石油、天然气、电力、交通、电信等领域价格改革,放开竞争性环节价格。政府定价范围主要限定在重要公用事业、公益性服务、网络型自然垄断环节,提高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注重发挥市场形成价格作用。
(三)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缩小征地范围,规范征地程序,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范围,减少非公益性用地划拨。完善土地租赁、转让、抵押二级市场。(四)完善金融市场体系
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在加强监管前提下,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完善保险经济补偿机制,建立巨灾保险制度。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落实金融监管改革措施和稳健标准,完善监管协调机制。
(五)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建立健全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体制机制,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健全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项目和经费分配、评价成果的机制。发展技术市场,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整合科技规划和资源,完善政府对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的支持机制。
三、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管理效率和水平
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一)健全宏观调控体系
健全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的宏观调控体系,推进宏观调控目标制定和政策手段运用机制化,加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产业、价格等政策手段协调配合,提高相机抉择水平,增强宏观调控前瞻性、针对性、协同性。
(二)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
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减少中央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一律取消审批,对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要规范管理、提高效率;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由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经济社会事项,一律下放地方和基层管理;深化投资体制改革,除关系国家安全和生态安全、涉及全国重大生产力布局、战略性资源开发和重大公共利益等项目外的企业投资项目,一律由企业依法依规自主决策。
政府职能转变要注重简政放权和加强监管同步推进。政府要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加强市场活动监管,加强各类公共服务提供。加强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职责和能力,加强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职责。
(三)优化政府组织结构
转变政府职能必须深化机构改革,优化政府组织结构。优化政府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工作流程,完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行政运行机制。严格绩效管理,突出责任落实,确保权责一致。
四、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一)改进预算管理制度
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审核预算的重点由平衡状态、赤字规模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清理规范重点支出同财政收支增幅或生产总值挂钩事项,一般不采取挂钩方式。建立规范合理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及风险预警机制。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长机制,清理、整合、规范专项转移支付项目。(二)完善税收制度
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完善地方税体系,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推进增值税改革,适当简化税率。调整消费税征收范围、环节、税率,把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及部分高档消费品纳入征收范围。逐步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加快房地产税立法并适时推进改革,加快资源税改革,推动环境保护费改税。完善国税、地税征管体制。
(三)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适度加强中央事权和支出责任,国防、外交、国家安全、关系全国统一市场规则和管理等作为中央事权;部分社会保障、跨区域重大项目建设维护等作为中央和地方共同事权,逐步理顺事权关系;区域性公共服务作为地方事权。中央和地方按照事权划分相应承担和分担支出责任。
五、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一)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鼓励农村发展合作经济,扶持发展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经营。
(二)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
保障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
(三)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维护农民生产要素权益,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保障金融机构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改革农业补贴制度,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完善农业保险制度。
(四)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推进城市建设管理创新,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创新人口管理,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
六、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
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
(一)放宽投资准入
放宽投资准入,统一内外资法律法规,保持外资政策稳定、透明、可预期。推进金融、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业领域有序开放,放开育幼养老、建筑设计、会计审计、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等服务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进一步放开一般制造业。加快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整合优化。扩大企业及个人对外投资,确立企业及个人对外投资主体地位。
(二)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
坚持世界贸易体制规则,坚持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扩大同各国各地区利益汇合点,以周边为基础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改革市场准入、海关监管、检验检疫等管理体制,加快环境保护、投资保护、政府采购、电子商务等新议题谈判,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
(三)扩大内陆沿边开放
抓住全球产业重新布局机遇,推动内陆贸易、投资、技术创新协调发展。加快沿边开放步伐,允许沿边重点口岸、边境城市、经济合作区在人员往来、加工物流、旅游等方面实行特殊方式和政策。建立开发性金融机构,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延伸阅读】
2015年9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15〕22号)。该文件指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到2020年,在国有企业改革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更加符合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现代企业制度、市场化经营机制,国有资本布局结构更趋合理,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备、善于经营、充满活力的优秀企业家,培育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国有骨干企业,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
2015年9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该方案提出了多个方面的举措,包括:建立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构建更加高效的科研体系;改革人才培养、评价和激励机制;健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建立健全科技和金融结合机制;构建统筹协调的创新治理机制;推动形成深度融合的开放创新局面;营造激励创新的良好生态;推动区域创新改革。
中共中央政治局2014年6月30日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将于2016年基本完成重点工作和任务,2020年基本建立现代财政制度。该方案指出:完善税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社会公平、市场统一的税收制度体系”,改革重点锁定六大税种,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资源税、环境保护税、房地产税、个人所得税。
2014年07月2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意见》提出了3方面的政策措施,包括:进一步调整户口迁移政策;创新人口管理;切实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合法权益。《意见》指出,改革的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有效支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依法保障公民权利,以人为本、科学高效、规范有序的新型户籍制度,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