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骆市中学2018年春季期末质量监测(命题:侯天荣)
骆市中学2018年春季期末质量监测
道德与法治试卷
(总分50分 时间45分钟 政史合堂)命题:侯天荣
一、单项选择题(请在答题卡上填涂正确答案字母,每小题2分,共24分)
1、青春期心理充满着矛盾,我们要学会正确处理这些矛盾。对此,下列看法 中正确的是()①要学会当自己的“心理医生”
②要独立承受,求助他人是懦弱的表现
③要借助合理、合法手段调控心理矛盾
④要主动向老师、父母或社会寻求帮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我们思维的独特性体现在()①不人云亦云 ②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③目空一切,唯我独尊
④接纳他人合理、正确的意见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
3、“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就是思维批判性的表现之一。下列对思维的批判性说法正确的是()①对事情有自己的看法 ②敢于表达不同的观点 ③敢于对不合理的事情说“不” ④敢于向权威挑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异性同学间的交往是学校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男女同学之间的交往可以()①学习对方的短处 ②增进我们对异性的了解 ③完善自己的个性 ④缩小交往范围 ⑤促进身心健康 ⑥锻炼交往能力 ⑦增进性别意识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⑤⑥⑦ C.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④⑤⑥
5、在《最强大脑》国际挑战赛中中国队首战以3:1完胜意大利队告捷。然而,天才少年李云龙在等待比赛时当众崩溃大哭的表现让却网友唏嘘不已。他一遍遍重复着“我摆错了,可是我记对了呀!“患得患失心之重令人匪夷所思。而同样12岁的意大利小男孩安德烈从容淡定的表现则让人刮目相看。这说明()A.家长要重视孩子心理素质的培养 B.我们要学会控制和调节不良情绪 C.社会的过高期望让孩子不能承受 D.中国孩子必须加强训练争取第一
6、对传递情感正能量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在情感体验中,我们可以用自己的热情和行动来影响环境 B.我们的情感不需要表达、回应、共鸣
C.在与他人的情感交流中,我们可以传递美好的情感,传递生命的正能量 D.我们在传递情感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新的感受,使我们的生命更有力量
7、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个人是否完满,是由个人跟周围世界的交往与联系是否完满决定的。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①个人是不可能完满的 ②集体生活对个人很重要 ③集体生活为我们搭建起与他人、与周围世界交往的平台
④在集体中,我们展示自己的个性,发展自己的个性,不断认识和完善自我 A.①②③④ B.①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8、下列关于承担责任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承担责任既有利于集体的发展,也有利于个人的进步 B.承担责任需要我们付出代价,能躲则躲
C.承担责任可以有多种方式,管理好自己也是承担责任 D.承担责任需要我们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做出正确选择
9、在我们生活的小区、我们的学校以及公路两侧经常会竖立着各种普法的宣传牌,如宣传婚姻法、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看到这些内容,你会感受到()
A.法律只与我们家庭生活有关 B.法律只是用来规范成年人的 C.法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D.法律是一成不变的行为
10、“儿童和少年的权利应当得到保护,他们没有能力保护自己,因此,社会有责任保护他们。”马克思这句名言说明()①青少年在生活中有可能受到各种侵害 ②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多方面的保护
③既然社会有责任保护我们,就不用自我保护了
④我们必须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没必要寻求学校的保护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①②
11、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的权利予以明确规定并进行特殊保护。以下四幅图中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社会保护的是()
12、在崇尚法治的社会里,做知法、守法、护法的好公民,就要()①认真学法,学会依法办事、依法律己 ②依法维护国家利益和自身合法利益 ③法律要求做的事情想做才做 ④自觉维护法律的尊严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③④
二、非选择题(请应用你的经验,根据所得道德与法治相关知识探究分析问题,共26分。)
13、(5分)情景一:某模拟考场,一个女同学在考政治时,因紧张过度导致许多原本会做的题目做不出来,她一怒之下把试卷撕了,并哭着离开了考场。
情景二:初一某班同学小B在期终考试时,本属自己强项的英语考砸了,他难过得流下了眼泪。试卷发下来后,他冷静地分析了自己考试考砸的原因,认认真真地把试卷改正了一遍,并把做错题的原因记录在册,使这次的失败成为鞭策自己的动力。(1)这两位同学的情绪表现有什么不同?(2分)
(2)你认为这两种不同的情绪状态各自会产生什么不同的行为后果?(3分)
14、(6分)据了解,目前很多中小学基本都禁止学生带手机进校园。教育部门对中学生所做的问卷调查显示:学生手机用于紧急联系占10%,短信、微信聊天33%,通话聊天20%,玩游戏30%,下载图片铃声5%,拍数码照片2%。由此可见,学生带手机主要用于娱乐。自控能力差的学生,日益对学习失去兴趣,以致荒废学业。因此,学生带手机进校园弊大于利,禁止学生带手机进校园势在必行。(1)个人意愿与集体规则的关系是怎样的?(2分)
(2)个人意愿与集体规则产生冲突的原因是什么?(2分)
(3)怎样化解二者之间的冲突?(2分)
15、(5分)
材料一 2017年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正风反腐利剑高悬、力度丝毫不减,制度的“笼子”越扎越紧。2016年至今处分省部级干部76人,厅局级干部2700余人,县处级干部1.8万。查处范围涉及中央部委、地方党委、人大、政府等多个领域,中国反腐实现了“打虎”全覆盖。材料二 漫画《虽远必追》
(1)两则材料共同体现了我国正实现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哪一总目标?(2分)
(2)我国实施依法治国有什么意义?(3分)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法治中国建设对我们青少年有什么要求。(3分)
16、(7分)究背景:关注校园生活,学会正确选择。“初中生是否可以携带智能手机进学校”一度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某校围绕这一话题开展了一次大讨论,同学们各抒己见,主要形成了两种观点,并分别列举了如下事实: 观点一:赞成初中生携带智能手机进学校。
◇小明给妈妈发了个微信:放学后要参加义工活动,晚些回家,请放心。◇大课间,小华通过“手机微课”学会了因式分解的多种方法。◇小强用手机向政府官方微博反映了学校周边交通拥堵问题。观点二:反对初中生携带智能手机进学校。
◇今天的语文课上有4位同学的手机“课堂机叫”,不时打断老师的讲课。◇最近,小忠“机不离手”,经常在宿舍用手机浏览不健康网站,随意发表言论。◇小芳在QQ聊天时,透露了个人真实信息,网友说要来学校找她。
(1)请写出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相关法律。(1分)
(2)你支持上述哪个观点?请简述理由。(如果你对上述两个观点都不支持,请写出自己的观点,并简述理由)(3分)
(3)享受科技成果,营造放心、安全的移动网络环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请你从国家、学校、家庭、个人的角度分别提出一条预防学生沉迷于手机的建议。(3分)
参 考 答 案
一、单项选择题(请在答题卡上填涂正确答案字母,每小题2分,共24分)1-5题:D A D B A 6-10题:B C B C D 11-12题:B A
二、非选择题(请应用你的经验,根据所得道德与法治相关知识探究分析问题,共26分。)13题:
答:(1)材料一中女同学的情绪状态是消极的。材料二中同学小B的情绪状态是积极的。
(2)消极情绪会使人无精打采、萎靡不振,感到难受,抑制人的活动能力,降低人的自控能力和活动效率,做出一些令自己后悔甚至违法的事情,会影响人的智力的发展和正常水平的发挥。积极情绪会使人精神焕发、干劲倍增,充实人的体力和精力,提高个人的活动效率和能力,有利于人的正常水平的发挥,促使我们健康成长。14题
答:(1)集体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愿,集体又必须有一些共同的规则。这些规则能保证集体的和声更动听。当集体规则与我们的个人意愿一致,并且能够保障个人利益时,我们更乐于积极遵守和维护。
(2)我们有时会感受到集体规则与我们的某些个性化需要之间存在矛盾甚至冲突。这可能基于一方有不正当或不合理的要求,也可能是个人和集体的需要不同。
(3)面对冲突,我们通常会让个人意愿服从集体的共同要求。实际上,个人意愿与集体的共同要求之间往往不是完全对立的。理解集体要求的合理性,反思个人意愿的合理性和实现的可能性,我们就可能找到解决冲突的平衡点。15题:
答:(1)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①法治是依法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治理,强调依法治国、法律至上,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都要服从法律,遵守法律,依法办事。法治是人们共同的生活方式,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②法治助推中国梦的实现,是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公平、民心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
(3)增强法治意识,依法办事,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本要求。青少年不仅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受益者,更应该成为参与者和推动者.16题
(1)答;我国宪法和婚姻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都对保护未成年人作出了特别规定;我国还颁布了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专门法律,给予未成年人特殊关爱和保护。(1分)(2答;支持观点一的理由有:初中生已有一定的自控能力、辨别是非能力和抵制不良诱惑能力,只要能够理智对待,就能把危害降到最低;有利于保持与家长的沟通与联系,让家长放心;便于上网查询资料,辅助提高学习成绩;有利于通过网络便捷地行使公民权利,提高公民参与意识;遇到紧急情况便于及时拨打电话求救;等等。
支持观点二的理由有:初中生自控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差,往往难以抵制手机中的不良诱惑;长时间玩手机或沉迷于网络会影响身心健康;上课玩手机会扰乱 教学秩序,影响学习,不遵守网络道德、法律要求的言行,可能会导致违法犯罪;迷恋网上交友会淡漠同学友情甚至会因泄露个人信息而威胁到人身财产安全;等等。
(3)答;①国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出台专门的指导意见,规范青少年使用手机行为;加强监管,严厉制裁针对青少年的网络违法犯罪行为;鼓励建设专门针对青少年的有益网站、开发益智游戏等。
②学校:完善规章制度,加强对学生使用手机的管理;开设专门课程,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手机;开展健康的文体及实践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配置班级手机袋,供上课时段存放手机等。③家长:与孩子建立足够的信任,畅通沟通渠道;拒绝给孩子购买高端智能手机;经常关注孩子手机使用情况;与孩子签订手机使用协议;知道并经常参加孩子感兴趣的活动等。
第二篇:江苏省海安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海安中学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
高三语文试题Ⅰ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在匆忙的世俗生活激流冲击下,能够恬然深思的心灵愈加稀少。如果说尼采式的敏感哲人曾对此发出 ▲ 的急切呼叫,那么,罗素,作为一个心理健康的哲人,我们又从他口中听到了
▲ 的明智规劝,但愿这些声音能
▲ 今日性灵犹存的青年去寻求一种智慧的人生。
A.振聋发聩 耳提面命 开启 B.振聋发聩 语重心长 启迪 C.震耳欲聋 耳提面命 启迪 D.震耳欲聋 语重心长 开启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事故调查组要坚持“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原则,全面查清技术和管理原因,准确认定事故的性质和责任,给遇难者家属和全社会一个负责任的交代。
B.《白毛女》吸收了传统戏曲艺术的精华,采用中国民歌的曲调,民族艺术与西方艺术相结合,揭示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
C.工人题材的诗歌借助网络平台实现了诗歌的自我教育,可发表个人作品,可相互切磋交流,表达了自己漂泊、处处碰壁而又不放弃梦想的生存状态。
D.科学家首次发现人类大脑中与智商有关联的两组特定基因簇,不但有助于未来开发更高效的神经系统疾病疗法,还加深了研究人员对智商的理解。3.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3分)
A.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B.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C.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D.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4.下列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3分)
A.吉日良辰,花好月圆,恭祝一对新人相濡以沫,白首偕老。B.家母古稀之庆,承蒙各位亲友光临,略备薄酒,敬答厚意。C.值此店庆,肖总忝列董事,因事不能躬临,本人代为致歉。D.各位同仁,以上是我的浅知拙见,如有不当处,敬请斧正。5.对下面一段话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作家余华与一位餐馆老板聊天,谈到读书时,餐馆老板深有同感:“我常让厨师去品尝其他餐馆美食来提高自己的厨艺,我发现总挑别人菜肴缺点的,没有进步;总夸别人菜肴优点的,倒成了好厨师。”
A.要成为优秀的厨师,更要学习别人菜肴的优点。B.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做出评价,应全面公正。C.世间万物缺陷难免,多吸收其优点,才有长进。D.读书做菜,都要既找别人缺点,也学别人优点。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游潭柘记 方 苞
康熙戊戌夏四月望后七日,余将赴塞上,寓安偕刘生师向过余。会公程可宽信宿,乃谋为潭柘之游,而从者难之,曰:“道局窄不利行车,穷日未可达也。”少间,云阴合,厉风起,众皆以为疑。寓安曰:“车倍僦,雨淋漓,诘旦必行。”
既就途,果回远,经砠碛,数顿撼。薄暮抵山口,而四望皆荒丘,虽余亦几悔兹行之劳而无得也。入山一二里,径陡仄,下车步至寺门,而山之面势始出,林泉清淑之气,旷然与人心相得。时日已向暝,乃宿寺西堂。质明起,二子披衣攀蹑,穷寺之幽与高;降而左,出寺循山径东上,求潭柘旧址。泉声随径转,林树密蒙,如行吴、越溪山中,遇好石,辄列坐,淹留不能进。日将中,从者曰:“更迟之,事不逮矣。”余拂衣起,二子相视怅然,计所历于山,得三之二,去潭侧二里,竟不能至也。昔庄周自述所学,谓与天地精神往来。余困于尘劳,忽睹兹山之与吾神者善也,殆恍然於周所云者。
余生山水之乡,昔之日,谁为羁绁者?乃自牵于俗,以桎梏其身心,而负此时物,悔岂可追邪?夫古之达人,岩居川观,陆沉而不悔者,彼诚有见于功在天壤,名施罔极,终不以易吾性命之情也。况敝精神於蹇浅,而蹙蹙以终世乎?余老矣,自顾数奇,岂敢复妄意于此?而刘生志方盛,出而当官。得自有其身者,惟寓安耳。然则继自今,寓安尚可不觉寐哉?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而从者难之 难:责难
B.车倍僦,雨淋淳,诘旦必行 僦:租赁 C.遇好石,辄列坐,淹不能进 淹:停留 D.自顾数奇,岂敢复妄意于此 奇:命运不好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会公程可宽信宿,乃谋为潭柘游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B.虽余亦几悔兹行之劳而无得也 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C.谓与天地精神往来 蜩与学鸠笑之曰 ..D.况敝精神于蹇蹙以终世乎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余困于尘劳,忽睹兹山之与吾神者善也,殆恍然于周所云者。(4分)(2)乃自牵于俗,以桎梏其身心,而负此时物,悔岂可追邪?(4分)9.作者在这次游览中获得了哪些人生哲理?请简要概括。(4分)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南歌子·过严关
张孝祥
路尽湘江水,人行瘴雾间。昏昏西北度严关。天外一簪初见、岭南山。北雁连书断,秋霜点鬓斑。此行休问几时还。唯拟桂林佳处、过春残。
(1)“路尽湘江水,人行瘴雾间。昏昏西北度严关”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画面?(4分)(2)请简要赏析“天外一簪初见、岭南山”。(3分)(3)词的下片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尔卜尔筮,▲
。(《诗经 卫风 氓》)(2)吾尝跂而望矣,▲
。(荀子《努学》)(3)
▲
,多于在庚之粟粒。(杜牧《阿房宫赋》)(4)锦瑟无端五十弦,▲。(李商隐《锦瑟》)(5)酿泉为酒,▲
。(欧阳修《醉翁亭记》)
(6)
▲
,何似在人间?(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7)醉里挑灯看剑,▲
。(辛弃疾《破阵子》)(8)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
。(《论语·雍也》)
五、现代文阅读
(一)(20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我是嫦娥 毕飞宇
①自古到今,唱青衣的人成百上千,但真正领悟了青衣意韵的极少。筱燕秋是个天生的青衣胚子。二十年前,京剧《奔月》的演出,让人们认识了一个真正的嫦娥。可造化弄人,此后她沉寂了二十年,在远离舞台的戏校里教书。学生春来的出现让筱燕秋重新看到了当年的自己。二十年后,《奔月》复排,这对师生成了嫦娥的AB角。把命都给了嫦娥的筱燕秋一口气演了四场,她不让给春来,谁劝都没用。可第五场,她来晚了。筱燕秋冲进化妆间的时候,春来已经上好了妆。
②春来十一岁走进戏校,从二年级到七年级一直跟在筱燕秋的身后,知道筱燕秋的人都知道,春来不仅仅只是筱燕秋的学生,简直成了筱燕秋的女儿,春来最初学的并不是青衣,而是花旦,是筱燕秋厚着脸皮硬把她拽到自己的身边的。青衣与花旦其实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行当,只不过现在喜欢看戏的人少了,许多人都习惯于把戏台上的年轻女性统统称之为“花旦”,春来这孩子说话的嗓音和筱燕秋并不像,可是,一开腔,春来的唱腔简直就是另一个筱燕秋,戏校的老师们开玩笑说,春来的嗓子天生就是和筱燕秋唱对台戏的料。
③筱燕秋和春来商量,让她放弃花旦,改学青衣,春来不肯,商量来商量去,春来就是不肯。筱燕秋急了,筱燕秋的那句名言至今还是戏校里的一个笑话,一个笑柄,筱燕秋一急,拉下脸来,对春来说:“你要是不肯拜我为师,我就拜你,我拜你做我的学生,你答应不答应?”做老师的把话说到了这个份上,春来还敢说什么。
④上了妆的春来真是比天仙还要美,她是嫦娥,大幕拉开,锣鼓响起来了,筱燕秋目送着春来走向了上场门。筱燕秋在戏校呆了二十年了,教了那么多学生,细细排下来,却没有一个能唱出来的,大红大紫就不说了,显一下山露一下水的都没有过,这种局面给筱燕秋带来了十分强烈的疼痛感。一个人可以有多种痛,最大的痛叫做不甘,筱燕秋不甘。筱燕秋每天都站在镜子面前,亲眼目睹着自己一天一天老下去,亲眼目睹着著名的嫦娥一天一天地死去,却无能为力。春来的出现让筱燕秋看到了希望。春来是嫦娥能够活在这个世上最充分的理由。
⑤观众承认了春来,经久不息的掌声和喝彩声就是最好的证明。⑥掌声雷动时,筱燕秋想一把抓住化妆师,她想大声告诉化妆师,告诉每一个人,“我才是嫦娥,只有我才是嫦娥”,但是她没有说,她现在只会抖动嘴唇,不会说话。筱燕秋无声地坐在化妆台前,她望着自己,目光像秋夜的月光,汪汪地散了一地。她一点都不知道自己做了些什么,她拿起青衣给自己披上,取过肉色底彩,挤在左手的掌心,均匀地一点一点往手上抹,往脖子上抹,往脸上抹„„她请化妆师给她调眉,包头,上齐眉穗,戴头套,镇定自若地,出奇地安静。
⑦筱燕秋并没有说什么,只是拉开了门,往门外走去。筱燕秋穿着一身薄薄的戏装走进了风雪,她来到了剧场的大门口,站在了路灯下面,她看了大雪中的马路一眼,自己给自己数起了板眼。她开始了唱,她唱的依旧是二簧慢板转原板、转流水、转高腔。
⑧雪花在飞舞,戏场门口,人越来越多,车越来越挤,但没有一点声音。筱燕秋旁若无人,边舞边唱。她要给天唱,给地唱,给她心中的观众唱。筱燕秋的告别演出轰轰烈烈地结束了。
(选自毕飞宇,《青衣》,有删改,标题为选者所拟)
12.请简要说明第一段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4分)
13.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分别表现了筱燕秋什么样的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14.请简要概括第六段中筱燕秋在化妆室里内心活动变化过程。(4分)15.插叙是本文的写作特色,请探究作者这样的行文安排的用意。(6分)
六、现代文阅读
(二)(18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题。
想象西藏
沈卫荣
西藏在地理上的偏僻和文化上的独特,让外界产生无尽的想象与向往,使得“想象西藏”这一文化现象经久不衰,愈演愈烈。
近些年来,六世**喇嘛仓央嘉措的情歌流行全中国,业已成为大量知识人和小资阶层最喜爱的心灵鸡汤和怡情补品。西藏则已成为人们殷切向往之地,成为净治众生烦恼,疗养精神创作的圣地,在这人间最后一块净土,人们可寄托日益脆弱的心灵和所有的愿望。藏传佛教之上师,不管是**,还是喇嘛,都变成了成就非凡的心灵科学家,是人们争相皈依的精神导师。可见“想象西藏”于当今的中国即是一种非常流行和非常时尚的事情,也反映了中国当今社会和文化的一些热切的诉求。
在西方世界,对西藏和西藏文化的热望和追捧之风气,远早于今日之中国内地,十八世纪中期,对西方世界而言西藏还近乎“只是一个谣言”,对其知之甚少。然而在紧接着的工业化世纪中,西藏却渐渐地演变成一个维多利亚浪漫主义想象中的世外桃源,它差不多就是世界上硕果仅存的最后一个圣地,集中了以往所有人类曾经经历过的传统的圣地所拥有的神秘、力量和暧昧。但随着交通日益便利和数据化时代的到来,今天的西藏与外界的距离不再遥不可及,出入西藏也已不再是一种不可完成的使命,西藏发生的一切每天都可传遍全世界,西方学术界对“想象西藏”这一现象也有所警觉,他们以权威的姿态开始解构和清算由西方传教士、启蒙思想家、殖民侵略者、神智主义者、遁世主义小说家、嬉皮士和藏学家们联手创造出来的“神话西藏”,明确指出这个“神话西藏”是西方人自己的设计和幻想,与西藏的历史和实际无关,西藏并不如今天的西方人所想象的那样从来都是一个和平、慈悲、智慧的人间净土。
西方在“西藏神话”形成过程中的转化,揭示西方出现的每一个西藏形象在某个时代的各种表述都是无意识作用下的创造,这种想象行为中的创造,则被理解为真实,而真实又将被重复不断地修正,每一代作家均借助他们对西藏的设计和想象将无意识化为有意识,表露他们自己的各种最热切的关注、未遂的心愿,以及恐惧和希望等等。
西藏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无疑还将继续是人们最愿意倾注他们丰富的想象力的“异域”,不管是被神话化的还是被妖魔化的“西藏形象”,它们都不过是人类于不同时期“想象西藏”的阶段性作品,它们与西藏的历史和现实常常缺乏必要的联系,反映的只是想象者自身所处的社会和文化面貌以及他们的精神境界,也就是说“旅行并不发现世界,而更是构建了世界”。16.第二段中,“想象西藏”反映了中国当今社会和文化的哪些热切的诉求?(6分)17.第三段中,西方世界对西藏认识有何变化?请简要说明。(6分)18.请结合文章,阐释文末画线句子的内涵。(6分)
七、作文(70分)
19.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选自莎士比亚戏剧《暴风雨》,意为过去的种种,皆可为现今作指引。)那些记不住过去的人注定要重复过去。(选自桑塔亚那《生命的理由》)
海安中学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
高三语文试题II
一、阅读材料,完成20-22题。(10分)
贺,唐皇诸孙,韩吏部亦颇道其歌诗,盖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骚有感怨刺怼言及君臣理乱时有以激发人意。乃贺所为,得无有是?贺能探寻前事,所以深叹恨古今未尝经道者,如金铜仙人辞汉歌。求取情状,离绝远去笔墨畦径间,亦殊不能知之。世皆曰:使贺且未死,少加以理,奴仆命骚可也。
(节选自杜牧《〈李贺集〉序》)
20.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5分)21.王维被称为“诗佛”,白居易被称为“诗魔”,李贺则被称为“ ▲ ”。(1分)22.根据材料,概括李贺诗的特点。(4分)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3.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三国演义》中,曹操在征战过程中,也曾为多人之死而痛哭流涕,这些人主要有袁绍、吕布、荀彧、郭嘉、典韦、庞德、爱子曹冲。
B.《欧也妮 葛朗台》中先后写了葛朗台太太、葛朗台死去。二人之死相同之处有:二人皆有遗言,留给欧也妮的遗言也都是他们各自人生哲学的直白。
C.《呐喊》中,《白光》《孔乙已》与控诉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有关,但对醉心仕途,精神世界渺小猥琐的陈士成的批评,远远超过对孔乙已的批评。
D.《哈姆雷特》中,克劳迪斯派王后劝说哈姆雷特,哈姆雷特与母亲争执,误杀了波洛涅斯,克劳迪斯欲借机将哈姆雷特送往英国,企图借英王之手除掉哈姆雷特。
E.《女神》中,《凤凰涅槃》是其代表作,诗歌写了凤凰与群鸟齐心协力,共同采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象征了旧中国的毁灭和新中国的诞生。24.简答题(10分)
(1)在《红楼梦》第五十五回“辱亲女愚妾争闲气,欺幼主刁奴蓄险心”中,凤姐和平儿交谈时说:“„„他两个人倒好,偏又都是亲戚,又不好管咱们家务事,况且一个是美人灯儿,风吹吹就坏了;一个是拿定了主意,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也难十分去问他。”“他两个人”分别指的是谁?凤姐的话反映了后者什么样的性格特征?(5分)
(2)《子夜》中,吴荪甫与屠维岳第一次见面,几番交锋之后,吴荪甫“觉得这位年青人固然可赞,却也有几分可怕”。请问“可赞”“可怕”的原因分别是什么?(5分)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5-27题。
早期的文学很多记叙奇异荒诞的故事,上古神话、《楚辞》、《山海经》、六朝志怪小说等,它们在表情达意的时候,常常流露出对上天的敬畏、对鬼神的好奇、对彼岸世界的追求、对灾异怪象的恐惧,这些都有着天人关系的深深烙印。先民在同自然界(上天)作斗争的实践中,与大自然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认为自己的一切来自上天(自然),自然中的风吹草动会引起身心的潜移默化,自己的活动又会牵动着自然(上天)的起伏变化。这便是“天人感应观念”的精髓。人类早期思维中的种种特点自然深刻影响着文学的灵魂——情感表达。如《越人歌》:“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楚辞》:“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古人认为自己与自然有相依相惜的关系,看到山上有木,木上有枝,与妾对君的喜爱是相关的。古人又对自然充满敬畏、好奇、恐惧的情感,山有木,木有枝的事不曾被人留意,妾对君的一片痴情也不为君所知;湘君等了很久都没有等到湘夫人,于是他马上注意到自然界中悲观性的反常现象,鸟不是栖息在树上,而是羁留在萍草丛中,渔网没有撒到水中,而是被挂在树梢。古人在看事物的时候也常会以已观物,物我交融,或用起兴,或用比喻,将人类复杂抽象的感情用外在、具体、形象的事物展现出来。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了那种将万物和自己相关联的思维模式,在这个关联过程中,人类的情感与万物相关联,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正如文艺理论家刘勰所言:“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选自周杭的《论天人感应对古代文化的影响》)
25.请简要说明“天人感应观念”的精髓。(4分)
26.人类早期有哪些思想观念深刻影响着文学的情感表达?请简要概括。(5分)27.结合材料,赏析屈原《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一句的情感表达效果。(6分)
201601海安县高三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逐题分析
1.【答案】B(①振聋发聩:聩:天生耳聋,引伸为不明事理。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②耳提面命:不仅是当面告诉他,而且是提着他的耳朵向他讲。形容长辈教导热心恳切。语重心长:话深刻有力,情意深长。形容对人真诚的劝告或忠告。③开启:用以指启开或打开、从某一点起等。启迪:开导,启发的意思。)2.【答案】A(B项成分残缺,缺介词,可关注“相结合”3字;C项中途易辙,可关注“工人题材的诗歌”“发表”“切磋交流”“表达了”;D项不合逻辑,关联词不但、还的关系。)3.【答案】D(A项“干戈”;B项“千帆”;C项“衣冠”。)4.【答案】B(A项“相濡以沫”;C项“忝列”;D项“斧正”。)5.【答案】C(注意句子中“总夸别人菜肴优点的,倒成了好厨师。”)
题目4补充,斧正这个词千万不能乱用。文人之间交流,使用频率最高的词,当数谦辞了,要不为什么要说文人“酸“呢!文人最最要紧就是那个自恃清高,那个让人尊重,当然首先的是先尊重别人。这点在旧时代的文人间交流的函件中可以领略到。诸如:台鉴、钧鉴、教正、指正、海涵等等,但是很少使用“斧正”一词的。“斧正“一词源于《庄子·杂篇·徐无鬼第二十四》: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人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这段寓言故事说的是有一位叫做郢人的人,刷墙时不小心在鼻子上沾了一个石灰点,象苍蝇翅膀一样薄。他知道另一个叫匠石的人会耍斧子的绝活,便让他“运斤成风”,也就是把斧子舞得象刮风一样,咔嚓一下把石灰点削掉,鼻子不会受伤,郢人“立不失容”,一点也不害怕。后来一个国家的国君(宋元君)听了这事很稀罕,闲极无聊想找点刺激,便在鼻子上弄点石灰,也让匠石来“运斤成风”。匠石回答说,“我过去是会这个绝活的,但现在玩不成了,因为与我配合的那个郢人已经去世了。”成语“运斤成风”就是说的这个故事。后人就以此引申到修改文章,称之为“斧正”。从故事中我们不难理解,这个“绝活”需要双方配合,不但“斧正”者要“运斤成风”,还需要被“斧正”者的“立不失容”。但在“斧正”过程指的是双方应该是“技术水平”很高的人物中进行的,这就不难理解应该是“高手”间的切磋。如果今天我们使用在自己初学便要求较专业一点的人来“斧正”,一是根本不需要“斧正”的“斧正”,二是自己没有求教于人的虚心,人家如何指点于你?文人中讲究的就是虚心,然而自己将位置摆的很高,对方是无法合作的,只好“原物奉还”。那么这些谦辞如何运用呢?这个要看双方的地位。如果是同学、水平相当人之间交流,那就使用“雅正”、“指正”--含有共同欣赏的意思,对方会运用恰当的语句将对你作品的不同看法指出来。
晚辈呈给长辈,学生呈老师,初学呈专家,作者呈编辑,使用“教正”、“赐教”较为恰当,因为含有虚心请教的意思。这样容易使对方接纳你„„ “斧正”一词,确切地说应该是学术专家双方之间的词,但是还没有一位真正理解其含意的人使用过,一般是第三方使用。
中国的词汇很丰富,往往自己出于谦虚的本意,而因谦辞运用欠妥会适得其反,提醒你使用时应该考虑对方是否“接纳”这个词,才能达到你预期效果的。所以说谦辞的运用是应该慎重的。
二、文言文阅读(18分)6【答案】A(难:认为困难)7【答案】D(以、焉表修饰)
8【译文】我被尘世劳碌所困,忽然看到这座山与我的精神交会,对于庄子所说的话 几乎猛然领悟。(评分细则:“于”“尘劳”“善”“恍然”,各1分)【译文】竟然使自己被世俗牵累,以致束缚自己的身心,辜负这时光和风景,后悔难道可以补救吗?(评分细则:“乃”“其”“负”“追”)
9【答案】 ①观赏自然山水,体会自然与人的精神相通; ②流连山水,超然世外,是人生的大境界; ③珍惜自由,不被尘世束缚。(评分细则:每点2分,答对两点,意思对即可)文言译文:
康熙戊戌年夏天四月二十二日,余将前往塞上,寓安和刘师向一起来拜访我。恰好公务行程可以宽后两三天,于是就商量去潭柘游览,可是随从的人认为这很困难,说,:“道路狭窄不好行车,一整天也不可能到达。”一会儿,乌云密布,狂风大作,大家都怀疑这次行程。寓安说:“多租些车辆,即使大雨淋漓,明天清晨也一定前往。
上路以后,果然路途迂回漫远,车子经过乱石沙滩,屡屡摇动颠簸。傍晚才抵达山口,可是放眼四望都是荒凉的山丘,我也几乎只剩下对这次出行劳而无功的后悔。进山一二里路,道路陡峭狭窄,下车步行到了寺门,大山的气势才出现,树林山泉清和秀美的气韵,宽宏地与游人的精神互相投合。当时已近昏暗,于是就住宿在寺庙的西堂。天刚亮起床,两个后生披着衣服攀登,浏览完了寺庙的幽静之处和最高之处;从高处下来向左行,出了寺庙沿着山路向东攀行,寻找潭柘寺的旧址。一路上,泉声伴随着山路转行,草木繁密蒙络,人好像行走在吴越的山水之间,遇到漂亮的石头,我们就依次坐下(欣赏),停留在那儿不能前行。时间已近中午,随从说“再延迟的话,事情就来不及了。”我弹弹衣服起身,两后生死亡的想看,思想所游历的山水,才三分之二,距离潭边二里地,竟然不能到达。过去庄周自述自己的学问,是与天地精神往来。我被尘世劳碌所困,忽然看到这座山与我的精神交会,对于庄子所说的话几乎猛然领悟。
我生长在山清水秀之乡,过去,是谁束缚了我的身心?其实是我被尘世劳碌所困,忽然看到这座山与我的精神交会,对于庄子所说的话几乎猛然领悟。那些古代贤达之人,居于岩穴而观赏川流的隐逸之士不后悔的原因是,他们确实可以在天地间建立功勋,扬名于天下,但他们始终不愿意用这些功名来换取自己生命中的精神情感。更何况让自己的精神疲惫于鄙陋浅薄的小事,从而窘迫地终其一生?刘师向正是志气旺盛之时,离家当官。能够自由掌控自己的人,只有寓安罢了。既然这样那么,从今天开始,寓安还可以不觉醒吗?
公程:因公外出的旅程。信宿:连宿两夜。
僦:租赁。诘旦:平明,清晨
砠:有石的土山。顿撼:摇动颠簸。虽:通“惟”只,仅有。面势:形势。相得:互相投合,比喻相处得很好。攀蹑:攀援;攀登 岩居川观居于岩穴而观赏川流。形容隐居生活悠闲自适,超然世外。(2).陆沉指隐逸之士。唐 白居易 《送张南简入蜀》诗:“昨日诏书下,求贤访陆沉。” 1罔极.无穷尽。1蹇浅.犹言鄙陋浅薄。
【答案】描写了一幅湘江尽头处登岸,瘴气弥漫中行路,日头昏沉时渡过关头的艰难困苦的行路画面。(评分细则:共4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2)请简要赏析“天外一簪初见、岭南山”。
【答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从远眺的角度(1分)形象地写出岭南山的陡峭,表达了作者对远行的痛苦(1分)
(3)词的下片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答案】①对家人的思念;②年岁已大的伤悲;③返乡无期的无奈;④秀丽山水的慰藉;(评分细则:共4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题解
这是作者被贬去广西桂林的路上,途经严关时写的一首词。表达了作者在朝廷受到排挤,被贬广西,内心苦闷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诗词鉴赏
上片描写行程中所见的景物。“路尽湘江水,人行瘴雾间”。开头两句说,作者沿湘江水路乘船上行,走到了湘江的尽头,弃船登岸,开始在弥漫着瘴气的路上行走。湘江由广西境内发源,既然湘江水路已经走“尽”,说明作者此时已经进入广西境内。“间”字说明“瘴雾”很浓,行人只好在雾气中行走。“昏昏西北度严关”一句,写出作者度过“严关”时的感受和精神状态,大意说,他昏昏沉沉地从西北方向朝西南行进,度过了严关。“天外一簪初见”一句说,过了严关,可能是雾气淡了一些,一座高耸的山峰象一支玉簪一样在眼前出现了。“簪”字形象地写出了山峰的陡峭峻拔。“岭南山”紧承上句点明那“天外”的高峰,原来是“岭南山”。岭南山就是五岭山脉,这里作者见到的是其中一座山峰。下片写过了严关以后的心情。“北雁连书断,秋霜点鬓斑。”前句说,来到这样偏僻的地方,北方的雁也飞不到这儿来,这样,就连和家中的书信也断绝了。这是借用“鸿雁传书”之意。后句说自己两鬓象被秋霜点过,已经变成斑白,这就把面容憔悴,心情愁苦,形象狼狈的行路人的样子,生动地描绘出来。心中郁郁不乐,这次被贬到离家乡、离京城很远的偏僻地方,什么时候才能回去呢?这是不能不想的,可是又无法预料,只好说“休问几时还”,“休问”在这里有“不要管它了”的意思,是无可奈何的话。
结尾两句,是写作者心里的打算,“唯拟桂林佳处,过春残。”过了严关,离他这次被贬要去的地方桂林已经不远,时间正是春天,所以他打算在桂林这个山水秀丽的地方,度过春天剩下的时光。“春残”是“残春”的倒装,意思是“残留”的春天。
本词描绘路途景物,真切自然,不加雕琢,寥寥数笔,勾勒出五岭山脉以北山水的特色,这是写实,也是作者特意渲染、创造的意境,意在衬托作者抑郁的心情。但是,尽管作者路途的心情不佳,给全词蒙上了一层暗淡的色彩,本词给予读者的感受,并不是消极悲观的,结尾两句的“唯拟”二字,说明作者只是作暂时打算,以后怎么办呢?作者的爱国主张未变,纵使眼前遭受打击,无计可施,这里也并未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思想,不过面对残酷的现实,先度过残春再说,暗示读者,究竟怎么办,他还是要考虑的。这样结尾,词尽而意未尽,也给读者留下深思和嚼味的余地。作者简介
张孝祥(1132-1169),字安国,别号于湖居士,历阳乌江(今安徽省和县)人。南宋词人,书法家。父亲张祁,任直秘阁、淮南转运判官。出生于明州鄞县,少年时阖家迁居芜湖(今安徽省芜湖市)。绍兴二十四年(1154)廷试,高宗(赵构)亲擢为进士第一。授承事郎,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由于上书为岳飞辩冤,为当时权相秦桧所忌,诬陷其父张祁有反谋,并将其父下狱。次年秦桧死,授秘书省正字。历任秘书郎,著作郎,集英殿修撰,中书舍人等职。1163年,张浚出兵北伐,被任为建康留守。此外还出任过抚州,平江,静江,潭州等地的地方长官。乾道五年(1169)年,以显谟阁直学士致仕。是年夏于芜湖病死,葬南京江浦老山。年三十八岁。有《于湖居士文集》、《于湖词》传世。《全宋词》辑录其223首词。(1)尔卜尔筮,体无咎言。(《诗经 卫风 氓》)
(2)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努学》)(3)钉头磷磷,多于在庚之粟粒。(杜牧《阿房宫赋》)
(4)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锦瑟》)(5)酿泉为酒,泉香酒洌。(欧阳修《醉翁亭记》)
(6)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7)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辛弃疾《破阵子》)
(8)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 雍也》)12【答案】
①写筱秋燕多年対青衣的执著和春来的意外演出; ②照应标题,③引起下文对筱燕秋逼春来学青衣的回忆,④与结尾筱燕秋的雪中独唱埋下了伏笔。
(评分细则:内容1分,结构各1分;要具体,若贴标签,不给分)13【答案】
第一处:春来不肯学青衣,筱燕秋不怕别人笑话,降下身段说要拜春来为学生,“拜”字表现了她的执着和固执,也表现了她对艺术的痴恋。
第二处:筱燕秋的“痛”而“不甘”既是对容颜易老,流年似水的不甘,也是对内心追求没有实现的不甘。
(评分细则: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14【答案】从嫉妒春来,到无声绝望,到不甘心,最后表面上镇定自若。(评分建议: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15【答案】运用插叙的手法,有助于刻画人物形象,展示人物性格的前后变化多样;有助于展开主要情节,使叙述曲折有致,结构富于变化;有助于丰富文章内容。表现作者对人性复杂的哀叹。(评分建议: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6【答案】心灵有文化的渴求;精神创伤需要疗养,愿望需要寄托,精神上需要信仰。
17【答案】十八世纪中期,西方世界对其知之甚少;工业化时代,西藏被认为是浪漫神秘的世外桃源,如今,对西藏的想象有所警觉,不再神话西藏。(评分建议: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8【答案】人们走进陌生的世界,总是借助自己的设计和想象,表露自己的各种最热切的关注、未遂的心愿,以及恐惧和希望等;以自身所处的社会文化面貌和精神境界,来构建,来构建了自我意识中的理想世界;因而并不能发现认识事实与真相。
19过去是未来发展的基础,对未来有指引作用,过去是负面的,指教训,失败,挫折等,对未来有借鉴意义。
1.行文思路跳脱,第二段太长,第二节与下文关联不紧,50分。不具有针对性。2.不切题,过去是什么,语焉不详,43分。
3.过去的生活方式与现在的生活方式对比不强烈,没有形成对比的对应性反思,50分。4.52分,失败在享受过程,倒数第二节,第一句话有误,应该删除,立意构思徒弟的现在就是师傅的过去。
5.45分,空而堆砌。
6.56分,书写与语言基本功好!过去劳作时的快乐生活,给了我如今高三学习时要快乐生活,切第一则材料。
7.58分,文采好,第三四节青春就是一个人的过去,抒情性散文,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整句行文,用语老道。
8.48分,与第五篇结合讲。9.47分。
10.50分,有层次,层层深入,议论文。11.47分。
12.54分,素材品位决定了分数高下。附加题
盖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骚有感怨刺怼/言及君臣理乱/时有以激发人意。诗鬼
22①善于探寻以往的历史典故,多国家身世之叹; ②抒情摹状,能够突破旧有程式;③(部分)内容奇特难解; ④言词出色但说理上显得不足。
23【答案】AE(A项,不是吕布、荀彧,而是陈宫、荀攸;E项群鸟在诗中是与凤凰对立的反面形象。)24-1【答案】“美人灯”是林黛玉,另一个是薛宝钗。宝钗性格:富有心机(城府深工于心计),圆滑世故、小心谨慎(明哲保身)。2【答案】“可赞”:机警镇定,有胆量,对工会的心理及工人罢工情况十分了解。“可怕”:狷傲自负,预见到他的手腕恶毒。
25【答案】 ①人与自然有深厚情感;②人的一切来自上天,上天与人相互影响。
26.【答案】人与自然相依相惜;人对自然敬畏好奇恐惧的情感;以己观物,物我交融。
27.【答案】这句话表现了天人感应的观念,自然界中的草木的零落,令屈原产生忧虑楚王大业衰败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