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副市长在专家咨询委员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副市长在专家咨询委员会工作会议
上的讲话
副市长在专家咨询委员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根据职能分工和工作需要,市委、市人民政府决定,将原来由市科技局管理的市专家咨询委员会工作调整划转由市人民政府研究室管理,并重新调整充实了市专家咨询委员会的成员,由我担任市专家咨询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并分管市专家咨询委员会工作。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市专家咨询委员会第一
次会议,主要是安排今年下半年市专家咨询委员会的工作,并就下一步如何充分发挥市专家咨询委员会的职能作用和做好市专家咨询委员会工作听取同
志们的意见和建议。下面,我就如何围绕市委、市人民政府中心工作,充分发挥市专家咨询委员会作用,努力开创我市决策咨询工作新局面讲三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充分把握新形势下决策咨询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决策是政府工作的核心和基本职能,也是政府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重要环节。因此,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实行决策的论证制和责任制,是实现“谋”与“断”的合理分工,更是防止决策的随意性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所以,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决策咨询工作,对于增强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决策咨询是决策的重要前提和依据。从一定意义上讲,决策成功是最大的成功,它对我们各项事业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同样,决策失误也是最大的失误,其造成的损失在相当长时期内是难以弥补的,严重的失误还有可能导致经济社会的停滞不前甚
至倒退。实践证明,决策的效果和质量与决策咨询工作密切相关,因此,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充分认识和发挥好决策咨询工作在决策中的重要作用,切实把各种因素研究透彻,考虑周全,使决策符合当前和长远发展的实际,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决策咨询是汇聚民智的重要机制。凡是正确的决策,其基本的特征就是贴近群众、符合规律,顺应广大人民的意愿,因此,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历来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制定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公共政策原则上要公开听取意见”,这是政府决策必须遵循的准则。所以,广泛集中全民智慧是决策咨询的重要工作,这有利于最广泛地集中社会各界的意见,形成正确的决策,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这就要求我们在决策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决策咨询机构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和改
进决策咨询工作,不断完善汇聚民智的决策咨询机制,除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外,应当特别注意听取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专家意见,听取不同的、甚至相反或对立的意见,求得大多数人的认同和理解,使政府的决策真正建立在广泛听取意见、建议的基础之上。
(三)决策咨询是沟通政府与社会的重要渠道。当今世界是一个纷繁复杂的世界,新型媒体层出不穷,已经深刻地影响着、甚至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一项重大的决策出台,往往会引起多种利益群体的不同解读,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误读”。尤其是在网络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一项决策、一项工作,其传播的速度之快、影响之大,是传统媒体难以企及的。因此,我们决策咨询委员会的同志作为沟通政府和公众的桥梁,必须顺应这种趋势,一方面要发挥我们接触群众多,所掌握的信息相对充分的优势,在决策参谋中充分反映民意,有效沟通政府与人
民群众的联系,把群众的意愿表现在决策咨询工作中,体现在政府决策中;另一方面要通过与决策咨询机构联系紧密的社会团体、新闻媒体和各界人士,将决策的重要内容反馈到社会,积极阐述政府决策的初衷,解释政府重要部署的原因,让社会各界人士和人民群众全面准确地了解并理解政府的工作决策,使政府决策取得社会各界人士和人民群众的理解、支持,形成支持政府工作的有利环境。
(四)决策咨询是尊重科学、尊重知识的重要体现。在知识经济时代,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单纯依靠领导个人的经验和智慧,单纯依靠领导集体运用传统的方式和办法来进行决策,很难保证决策的科学性,也很难保证政府施政的效率。因此,加强和改进决策咨询研究,是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具体体现,是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有利于激发决策咨询研究人员的活力,有利于推动
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进程,从而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所以,我们要加强和改进决策咨询工作,必须突出专业人才的作用,支持他们充分利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开展专题研究,进行系统化设计,提出既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又符合发展实际的咨询建议,为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提供更好的智力支持。
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市决策咨询工作
改革开放以来,市委、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决策咨询工作,我市决策咨询工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决策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形成了一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决策咨询成果,有力地支持并推动了全市各项事业的发展。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2全文查看
第二篇:副市长在专家咨询委员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副市长在专家咨询委员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根据职能分工和工作需要,市委、市人民政府决定,将原来由市科技局管理的市专家咨询委员会工作调整划转由市人民政府研究室管理,并重新调整充实了市专家咨询委员会的成员,由我担任市专家咨询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并分管市专家咨询委员会工作。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市专家咨询委员会第一
次会议,主要是安排今年下半年市专家咨询委员会的工作,并就下一步如何充分发挥市专家咨询委员会的职能作用和做好市专家咨询委员会工作听取同志们的意见和建议。下面,我就如何围绕市委、市人民政府中心工作,充分发挥市专家咨询委员会作用,努力开创我市决策咨询工作新局面讲三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充分把握新形势下决策咨询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决策是政府工作的核心和基本职能,也是政府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重要环节。因此,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实行决策的论证制和责任制,是实现“谋”与“断”的合理分工,更是防止决策的随意性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所以,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决策咨询工作,对于增强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决策咨询是决策的重要前提和依据。从一定意义上讲,决策成功是最大的成功,它对我们各项事业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同样,决策失误也是最大的失误,其造成的损失在相当长时期内是难以弥补的,严重的失误还有可能导致经济社会的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实践证明,决策的效果和质量与决策咨询工作密切相关,因此,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充分认识和发挥好决策咨询工作在决策中的重要作用,切实把各种因素研究透彻,考虑周全,使决策符合当前和长远发展的实际,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决策咨询是汇聚民智的重要机制。凡是正确的决策,其基本的特征就是贴近群众、符合规律,顺应广大人民的意愿,因此,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历来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制定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公共政策原则上要公开听取意见”,这是政府决策必须遵循的准则。所以,广泛集中全民智慧是决策咨询的重要工作,这有利于最广泛地集中社会各界的意见,形成正确的决策,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这就要求我们在决策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决策咨询机构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决策咨询工作,不断完善汇聚民智的决策咨询机制,除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外,应当特别注意听取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专家意见,听取不同的、甚至相反或对立的意见,求得大多数人的认同和理解,使政府的决策真正建立在广泛听取意见、建议的基础之上。
(三)决策咨询是沟通政府与社会的重要渠道。当今世界是一个纷繁复杂的世界,新型媒体层出不穷,已经深刻地影响着、甚至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一项重大的决策出台,往往会引起多种利益群体的不同解读,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误读”。尤其是在网络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一项决策、一项工作,其传播的速度之快、影响之大,是传统媒体难以企及的。因此,我们决策咨询委员会的同志作为沟通政府和公众的桥梁,必须顺应这种趋势,一方面要发挥我们接触群众多,所掌握的信息相对充分的优势,在决策参谋中充分反映民意,有效沟通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把群众的意愿表现在决策咨询工作中,体现在政府决策中;另一方面要通过与决策咨询机构联系紧密的社会团体、新闻媒体和各界人士,将决策的重要内容反馈到社会,积极阐述政府决策的初衷,解释政府重要部署的原因,让社会各界人士和人民群众全面准确地了解并理解政府的工作决策,使政府决策取得社会各界人士和人民群众的理解、支持,形成支持政府工作的有利环境。
(四)决策咨询是尊重科学、尊重知识的重要体现。在知识经济时代,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单纯依靠领导个人的经验和智慧,单纯依靠领导集体运用传统的方式和办法来进行决策,很难保证决策的科学性,也很难保证政府施政的效率。因此,加强和改进决策咨询研究,是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具体体现,是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有利于激发决策咨询研究人员的活力,有利于推动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进程,从而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所以,我们要加强和改进决策咨询工作,必须突出专业人才的作用,支持他们充分利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开展专题研究,进行系统化设计,提出既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又符合发展实际的咨询建议,为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提供更好的智力支持。
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市决策咨询工作
改革开放以来,市委、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决策咨询工作,我市决策咨询工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决策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形成了一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决策咨询成果,有力地支持并推动了全市各项事业的发展。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的不断完善,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不断凸显,发展中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很多问题错综复杂交织在一起,挑战与机遇并存且相互转化,有许多问题迫切需要我们在新的实践中去探索、研究和解决。市专家咨询委作为党委、政府实施科学决策的“智囊团”、“外脑”和参谋助手,要急市委、市人民政府之所急,想市委、市人民政府之未想,有超前意识和前瞻性,在事关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上进行深入调查研究,为市委、市人民政府提供优质高效的决策咨询服务。
(一)体现针对性。决策中要解决的问题都是具体的、实际性的问题,这就要求专家咨询委员会必须为政府决策提供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意见和建议。为此,一要做好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的分析和研究。坚持以市委、市政府的整体部署为根据,以重大决策为立足点,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中的全局性、战略性、长期性问题开展跟踪研究和超前研究,努力使咨询与决策紧密结合,真正考虑决策需要,做到有的放矢;二要做好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的分析和研究。近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了又好又快发展的轨道,各项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但长期积累的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例如,经济结构单一的问题还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对外开放水平还不高,县域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较大,社会发展仍然滞后。我们要紧紧围绕这些问题,勤于思考,主动作为,以体制性和机制性问题研究为重点,争取提出一些有分量的意见和建议,协助破解我市发展中所面临的资金、土地、环境、降耗、减排等方面的难题;三要增强决策咨询的可操作性。决策咨询工作必须紧贴本地区、本单位、本部门的具体实际,充分考虑不同的特点,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咨询报告要力求资料翔实、数据可靠、观点鲜明、重点突出、措施明确,在对策措施方面要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努力使研究成果更多地、准确地、快速地应用于政府决策之中。
(二)突出创新性。创新决策咨询工作,重点要以创新的思维形成新的思路、以创新的载体实现新的突破、以创新的方式提出新的举措、以创新的模式谋划新的规划。一要做到站得高。要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用创新的理念、开放的思维、前瞻性的视野和战略的眼光,多筹发展之策,多谋创新之举,多做开拓之事,力争对我市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做出科学的理论回答;二要做到看得远。要认真学习反映当代世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特点的各种新知识,深入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准确把握中央的方针政策,勇于突破,善于学习,敢于超越,不断在咨询机制、研究方法、工作思路等方面学习、借鉴和吸收国内外、省内外的先进经验,解决新问题,提出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决策参考;三要做到机制活。要建立咨询与决策的协调互动机制,探索建立决策咨询的专题会商制度,争取在重大事项集体讨论、专家咨询、论证评估等方面形成一系列灵活实用、制度化、规范化的政策措施;同时,还要顺应市场经济规律,考虑试行灵活的市场运作机制,向社会公开购买研究成果等方式,努力提供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决策成果。
(三)增强实践性。实践性是决策的本质属性。在决策咨询工作中,我们一是要加强调查研究,努力把调查研究做深、做细、做实,既要深入机关,又要深入基层;既要深入干部,又要深入群众;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又要看到事物的反面;既要解剖典型,又要了解全局;既要到工作局面好和先进的地方去总结经验,更要到困难较多、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地方去研究问题,努力使思想与实际相符合、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研究成果更加科学、更加符合实际、更加符合决策要求。二要加强信息收集和整理。要把信息工作贯穿于决策形成和实施的全过程,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广泛收集国内外信息资料,通过认真研究和深入分析,为党委、政府提供决策前、决策中和决策后的全方位、优质高效、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尤其要重视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经验和教训,深化省情认识,努力为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提供实践性、可操作性强的决策信息、思路和办法。
(四)强调科学性。决策咨询研究是决策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也是一门科学。一是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决策咨询工作,从根本上转变决策咨询工作的传统观念,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上,放在有利于完善科学发展的决策咨询体制、制度、机制和法制建设上,促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协调、和谐发展,推动政府自身的发展与改革;二是要广泛运用科学方法,充分发挥各方面专家学者知识面广、视野开阔、思想深邃等多方面的优势,综合运用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具体与抽象以及比较、分类、统计等手段,遵循以事实为出发点,通过客观分析论证,提出符合实际的科学决策方案;三是要建立健全预测、反馈和评价机制,广泛了解和研究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的发展趋势,对未来的发展趋势作出评估,对可能发生的事件及早提出预案,防止盲目性,增强预见性。要通过对决策执行情况的追踪调查和信息反馈,及时对原决策方案进行调整和修改,使方案更具可行性、可靠性,树立决策咨询的正确方向;四是要提供多种解决方案。面对同一个问题,必须适应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提供多种解决方案供决策机构分析、比较,最终在多个方案中选择最优方案,或者综合几个方案的优点,选出最佳的方案供市委、市人民政府决策。
三、充分发挥专家咨询委员会的作用,努力开创市决策咨询工作新局面
近年来,我市的决策咨询工作总体上呈现出健康快速的发展势头,但也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既有一些县市和部门对决策咨询研究工作重视不够的问题;也有咨询研究与决策脱节的问题;还有咨询研究队伍整体上还不适应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政府决策科学化要求的问题。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认真研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一)要加强决策咨询队伍建设。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把决策咨询研究机构和队伍建设作为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高度重视决策咨询人才的成长、使用、交流,建立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湛、求真务实、尽职尽责的决策咨询队伍,使决策咨询队伍成为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力量。无论是市专家咨询委还是市政府研究室都要根据自身职能特点,不断优化人才结构,严把选人关,选出懂业务、有较强政策研究能力的人才充实专家咨询委和研究队伍,并充分发挥其作用;要实行动态管理,把各行业有扎实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和人才吸收充实到专家咨询委中来。
(二)要充分发挥专家咨询委的作用。市委、市人民政府早在1994年就成立了市专家咨询委员会,近期市委、市人民政府对市专家咨询委进行职能调整和人员充实,就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市专家咨询委的职能作用,希望各位专家积极思考,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行业特点和实际工作需要,积极提出各个专家组的活动方式、方法;对每年开展咨询研究的课题和项目,要力求贴近实际,解决实际问题为着眼点;市专家咨询委办公室要积极主动做好沟通协调,加强与各专业组的联系,确定好每年各专业组活动的具体内容和课题,并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做好综合协调和服务工作;市人民政府将要求我市各级各部门一是要重视专家咨询委的工作,把决策咨询工作摆上重要位置,重视、关心和支持市专家咨询委的工作,为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二是要善于发挥咨询参谋作用。在出台一些事关全局的重大政策、措施提交集体决策以前,要经过咨询、评估与论证,并形成一套制度,使决策过程程序化、科学化、民主化。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和重大建设项目、技术改造项目、技术引进项目、资源开发项目、环境保护项目时,要邀请市专家咨询委对有关方案进行评估、论证,充分听取和吸收市专家咨询委的咨询意见。此外,涉及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会议要邀请市专家咨询委委员参加,使委员们对我市经济社会形势和发展动态能及时掌握和了解,以更好地献计献策。三是要加强对市专家咨询委工作的服务,注重与委员们经常性沟通,一起研究课题、确定课题、确定专题;同时,市级有关部门要主动联系、落实重大课题,组织专家们咨询论证,并及时地将专咨委的意见反馈给市人民政府。四是要按照“强农、兴工、扩城、活商、固基、和谐”六个重点,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理论优势,在选准课题,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精心思考,形成对策明确、有较强的使用价值和可操作性强的决策咨询研究成果,使研究成果能较好地进入决策系统和决策程序。
同志们,做好专家咨询委工作和决策咨询工作,事关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我们各位专家和同志们能被选拔为市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是市委、市人民政府的信任,也肩负着全市人民的信任和重托,让我们在市委、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路,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努力多出成果,为推动市委、市人民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三篇: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名单
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名单
(中共中央书记处)
梁作勋 中共中央书记处党建办公室主任(中共中央党校)
孙庆聚 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省部级)胡希宁 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教授(全国人大常委会)赵北海 全国人大常委会司长(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
翟 勇 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法案室主任 正司局级(国务院)
程振华 国务院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环境保护部原副部长、中国国际交流促进会副会长
徐锭明 国务院参事、国家能源专家委员会、主任、原国家能源局
局长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曹小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所长 李於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区域经济工作委员会秘书长 何绍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所长助理 陶韬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研究所课题组处长(国家发改委)
屈照林 国家发改委机关党委组织部部长 于矅鑫 国家发改委正局级巡视员 牛 波 国家发改委资源与环境司处长 徐 彬 国家发改委高技术司处长
姜鑫民 国家发改委能源所能源经济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 罗云毅 国家发改委投资所所长(财政部)
王保安 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司长 祝向文 财政部政策条件法规司副司长 伍红梅 财政部办公厅处长 项贤春 财政部教科文卫司处长 王 超 财政部教科文卫司副处长 王淑荣 财政部投资评审中心副主任(科学技术部)
戴 钢 科学技术部办公厅副主任、万钢部长秘书 马连芳 科学技术部办公厅副主任、机关服务局局长 胡晓军 科学技术部办公厅副主任
胡世辉 科学技术部高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司副司长 马燕合 科学技术部社会发展司司长 田保国 科学技术部社会发展司副司长 廖小罕 科学技术部基础研究司副司长 秦 勇 科学技术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主任 贾敬敦 中国农村科技开发中心主任 黄 晶 中国生物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郭日生 二十一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主任 邹大挺 国家科技进步奖励办公室主任 苏 靖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副主任 许 倞 科学技术部重大科技专项办公室主任 崔玉亭 科学技术部重大科技专项办公室副巡视员 李有平科学技术部重大科技专项办公室处长 徐禄平科学技术部高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司处长 郑方能 科学技术部高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司处长 张新民 科学技术部高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司处长 张延东 科学技术部基础研究司处长 李爱民 科学技术部条件财务司处长 孙增奇 科学技术部条件财务司处长
周 迎 国家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受理处处长;
黎懋明 科技部、财政部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专家咨询委员会副
主任委员、原科技部副秘书长、计划发展司司长、“十二五”863计划专家。
王德智 科技部创新基金管理中心处长
(教育部)
孙霄兵 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 雷朝滋 教育部科技司副司长 邰忠智 教育部科技司处长 张建华 教育部科技司处长(文化部)王永章 文化部副部长(卫生部)
矫涌本 卫生部信息中心处长(工信部)
丁文武 工信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 陈 英 工信部软件司副司长 毕俊生 工信部资源环境司副司长 孙加兴 工信部集成电路设计中心处长 童有好 工信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处长
黄建忠 国家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资源综合利用处处长 迪 娜 国家工信部中小企业司巡视员
刘文强 国家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综合处处长(农业部)张玉香 农业部总经济师 张红宇 农业部政策法规司司长 贺军伟 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副司长 王先锋 农业部办公厅处长
陈 萍 农业部动物检验检疫所副所长 张 文 农业部科技司高技术处处长 谢双红 农业部畜牧业司处长
林友华 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项目管理处(水利部)
余达征 水利部水文司处长 刘宇敏 水利部政策法规司处长 乔殿新 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处长(住宅和建设部)
贾四海 住宅和建设部政策法规司处长 白 一 全国城市雕塑委员会规划中心主任(商务部)
朱小良 商务部市场运营司副司长 李 明 商务部办公厅处长(国土资源部)
宋静波 国土资源部老干部局局长 黄先栋 国土资源部人事司副司长 崔功杰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副主任 吴裕根 国土资源部油气战略中心副主任(环境保护部)
潘 岳 环境保护部副部长
张震宇 国家环境保护部总量控制司处长 刘筱璇 国家环境保护部环境影响评价司处长 陈济滨 中国环境保护对外合作中心主任
夏 光 国家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正司局级 李恒远 国家环境保护部政策法规司原司长 正司局级(民政部)
耿建强 民政部办公厅处长(质量监督局)
万 力 中国质量万里行组委会处长(知识产权局)
韩秀成 知识产权局办公厅副主任 张晓冲 知识产权局办公厅处长(铁道部)
王勇平铁道部政治部主任 罗新华 铁道部办公厅处长(交通运输部)
常行宪 中国交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林业局)
李育材 国家林业局副局长 陆诗雷 国家林业局条件财务处处长 赵 戈 国家林业局绿化造林司处长 李冬生 中国林业与环境促进会秘书长(气象局)
宋连春 国家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主任(旅游局)
钱建平国家旅游局旅行社饭店管理司处长 王计明 国家旅游局机关服务局处长(国防科工局)
罗建国 国防科工局信息中心副主任
李同方 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信息中心、党委副书记 刘希凤 二炮装备订购部大校 曹 岚 中国新时代认证中心
刘文化 总装科技委委员、海军装备研究院专家 徐玉明 中国核工业协会副秘书长 丁 锋 总装备部综合计划部大校 柳克俊 海军装备研究院少将 魏 兰 总装海军局高工
吕德龙 国防科技工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 杨全斌 总后勤部后勤指挥学院军队物资采购教研室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
郑永和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综合计划司副司长 陈克新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材料学部副主任 徐卫国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医学与生命科学部博士 羡 慕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医学与生命科学部官员(中国科协)
王春法 中国科协委员、调研宣传部部长 陈一雄 中国国际科学和平促进会副会长 陈 军 中国国际科学和平促进会秘书长 范晓芳 科普出版社高级编辑 汪顺亭 天津市科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惯性技术学会常务理事
(国家海关总署)
郭贺鹏 海关总署信息中心主任助理(中国科学院)
孙殿义 中国科学院院地合作局副局长 陈 光 中国科学院人事局处长 李明树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所长 叶甜春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所长 胡伟武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
王元晶 中国工程院办公厅处长(中国社会科学院)
王海生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馆长
行业专家:
信息与通信领域 软件系统
周 迎 国家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受理处处长; 刘欣然 国家计算机网络与信息管理中心 处长、高工 郑人杰 清华同方公司 教授 陈 彬 大唐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高工 张向阳 中科院软件工程中心 总工、研究员 刘健明 国家电网公司科信部 主任、教授 李 维 中国软件登记中心 主任、高工 杨建军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教授 范玉顺 清华大学CIMS中心 教授
梁玉庆 北京市交通工程科研所研究室 主任、高工 何雨生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医学信息中心 主任、高工 许榕生 中科院高能物理所计算中心 研究员 陈 进 对外经贸大学信息学院 院长、教授 信息系统
韩承德 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高性能计算机室员 主任、研究 张金荣 华北计算技术研究所 副所长、研究员
原 魁 中科院自动化所高技术创新中心 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
导师
李平铁道部科学研究院电子所智能信息中心 副主任、副研究员 刘 琳 公安部安全与警用电子产品质检中心第一检测部 主任、副
研究员
邓 雷 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 秘书长
林素芬 信息产业部电子科技集团、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 副秘书
长、高工
陆锁链 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信息中心 原主任、高工 张永康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 教授级高工
肖向峰 中国电器工业协会电力电子分会 秘书长、教授 广播通讯系统
胡伟义 中国通信协会 秘书长、教授级高工 丁道齐 国家电网公司国电通信中心 原主任、教授
徐安士 北京大学电子学系主任、学位委员会委员 教授、博士生导
师
岳光新 北京邮电大学信息工程系 教授 杨 威 国家广电总局有线电视研究中心 高工 高风吉 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科学研究院 原副院长 教授 胡立平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广播电视标准规划研究院 教授 马德元 北京兆维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副主任 教授 医药生物技术领域 化学药组
唐佩福 解放军总医院骨科 副主任、主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卫东 解放军总医院医学工程保障中心、北大、北航、北理工兼职
教授 主任、研究员、博师生导师
吴 淞 医科院药物所 研究员 齐宪荣 北京大学医学部 副教授 王 睿 解放军总医院临床室 教授 王洪钟 清华大学生物系 教授 张启明 药品与生物制品检定所 研究员 仲伯华 军事医学科学院 教授 恽榴红 军事医学科学院 教授 殷文娟 中国医药研究开发中心、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科技部 副
主任
中药组
张瑞祥 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医药考试委员会委员、科技
计划评审专家 教授
焦海川 中国医疗器械产品认证委员会委员、全国临床医学工程学会
常务副主任
刘建勋 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副院长、国家药品管理局新药评审
专家
叶祖光 国家中药新药工程中心 主任 研究员 杜力军 清华大学 研究员
肖新月 药品与生物制品检定所 研究员 雷 燕 中国中医研究院 处长
车明凤 国家中药保护品种评审委 副研究员 医药生物技术组
王福清 国内贸易局科技管理中心 处长、高工 马树恒 中科院植物所 副处长 研究员 庄逢源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系 研究员 胥 云 中国医药研究开发中心 副主任、研究员 王澍仁 中国医疗器械产业促进工作委员会 主任、高工 农业领域
刘兴海 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 研究员 黄鸿翔 中国农科院土壤肥料所 研究员 文 杰 农科院畜牧所 研究员 李学锋 北京农业大学 教授 李永平全国农技推广站 高工
欧阳晓光 科技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地方科技工作处 研究员 林友华 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项目管理处 研究员 司徒建通 农业部全国水产推广总站 副站长
顾若波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处 长 孙慧武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办公室 副主任
徐 跑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研究员 新材料领域 金属材料组
于希椿 国家化工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副主任、中国化工学会化工材料
委员会主任委员
张国庆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副总工程师、中国
材料研究学会青年委员会主任、国家863计划新材料领域专家 组组长
潘 峰 清华大学材料研究院院长、“863”专家功能材料组长 罗道友 北京化学工业研究院副院长、总工程师、科技项目评审专家 陈弘达 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科技开发处处长、光电子研究发展中心
副主任、863重大专项专家
卢忠效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总工、教授 刘曼朗 冶金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 处长、高工 方 瑛 中国有色总公司 处长、教授级高工
石力开 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 秘书长、教授 金其坚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原副总工、教授级高工
李义春 清华大学,国家现代材料科技信息网络中心 主任、副教授 郭志猛 北京科技大学粉末冶金所 所长、博导,教授 柴立民 北京矿冶研究总院 副总工、教授 王 焱 北京钢铁研究总院高温所 主任、教授 袁 桐 中国电子材料行业协会秘书长
文献军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 副主任、高工 付祝明 首钢冶金院 副院长、高工 光机电一体化领域
强 毅 机械院生产力促进中心 主任、教授 盛伯浩 北京机床研究所 教授 叶佩青 清华大学精仪系 副教授 郑锡荣 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 高工
赵关虹 中国纺织机械(集团)有限公司 高工 刘德山 中国食品和包装机械工业协会 副秘书长 高工 卢楚銮 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所 研究员 张 强 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 司局级研究员 张仁青 中国兵器工业设计五院 先进制造设备
汪福沾 航空一集团625所 原副总工、研究员 何志明 科技部火炬中心 高工 钱念慈 石化局科技办 高工
冯宝珊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 副主任、高工 张之敬 北京理工大学 系主任、教授 吴晓峰 航空303所 新能源与高效节能领域
刘英洲 机械工业节能中心 秘书长、高工
翟克俊 全国能源基础与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副主任、高工李 一 中国家用电器研究会 秘书长、高工 王文堂 中国化工节能技术协会 秘书长、高工 王敬忠 中国电池工业协会 高工 李洪杰 北京节能环保服务中心 高工 陶 毅 北京节能环保服务中心 高工
李东茹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科技工作部 副主任、教授 辛定国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 原副所长、研究员 曲 森 中国电器工业协会 处长、高工 张世超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教授博导 环保领域
陈尚芹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 副会长、教授级高工 王凯军 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总工程师、研究员
杨书铭 北京纺织环境保护中心 主任、研究员
栾兆坤 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试验室 室副主
任、研究员博导
庄德安 北京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 研究员 梁熙彦 北京环境监测站 总工、研究员 易 斌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 主任、高工 朱廷钰 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开发处 处长、博士 高新技术领域
曹玉书 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政策法规司司长 郑敏政 信息产业部基础产品重大工程司 副司长 李 健 原科技部高新司 原司长
许栋明 科技部创新基金管理中心受理部 部长 王德花 科技部火炬中心创新基金管理中心 高工
欧阳晓光 科技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地方科技工作处 研究员 高立新 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评估与推广处 处长
徐 坚 国家材料领域863计划、973计划专家组组长 首席科学家 吴 锋 国家973绿色二次电池项目首席科学家组长、国家高技术绿
色材料开发中心主任
呼淑清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重大装备办 处长 张忠孝 国家863先进能源技术领域专家 司徒建通 中国水产学会 秘书长
曾学敏 中国水泥协会 副会长 教授级高工 大野木升司 日中环境协力支援中心有限会社首席代表 曹泽辉 北京大学金融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 副主任 陈立泉 国家清洁能源中心 主任、院士
钟约先 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 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宝雨 北京科技大学 机械工程零件轧研究中心 副主任 任广生 邢玉久 马世光 张国成 王德智 钦天钧 张 金 何南至 王振营 李德胜 王正伟 丁天怀 刘宇航 益小苏 863战 凯 叶东强 赵 鋰 国家特种扎制学术委员会 主任 中国电器协会常务副会长 教授级高工 中国有色加工协会 秘书长、教授级高工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中国工程院 院士 科技部创新基金管理中心 审理处 处长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航天育种研究中心 主任 中国锻压协会 常务副会长 秘书长
中国食品和包装机械工业协会 常务副理事长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所昆虫研究室 主任 国城乡小康发展促进中心 主任 清华流体机械及工程研究所 所长 教育部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 主任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 处长 专家、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科技委 主任 北京矿冶研究总院 副院长
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城市车辆专家委员会 秘书长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机电专业设计研究院 副院长
欧阳世翕 国家973计划材料领域咨询专家组成员 牛立全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评估中心 副主任
张瑞祥 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医药考试委员会委员、科技
计划评审专家 教授
王天然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所中国工程院院士机器人技术国家
申同贺 蒋文斌 潘 峰 侯增广 阿 荣 刘进长 李京生 陈弘达 刘 澎 焦海川 徐新荣 钟北京 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全国醇醚燃料及醇醚清洁汽车专业委员会 副秘书长 清华大学煤燃烧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调试及试验部、技术总监 国家863计划评委、清华大学先进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主任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复杂系统与智能科学重点实验室
副主任
科技部火炬中心 处长
科技部高技术中心先进制造处 处长 中国汽车工业经济技术信息研究所 所长
国家863计划新材料评委、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 所长助理
科技开发处处长
国家 863计划评委、中国科学院软件所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医疗器械处、总工、中国医疗器械
产品认证委员会 委员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技发展部 副主任
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推进与动力技术研究所 副所长 强颖怀 中国矿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院长 郭志猛 北京科技大学粉末冶金研究所 所长 曲选辉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院长 胡 斌 国家开发银行投资局 副处长
马桂山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核电办公室 综合处处长 唐日晶 中国医学装备协会 副秘书长
石力开 国家有色金属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主任 周清浩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科技部 主任 邱新平清华大学化学系 主任
张洪国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科技部 主任 谢建新 国家863计划评委、北京科技大学 副校长 沙宝森 中国液压气动密封件工业协会 理事长 张 科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发电设备中心 主任 卢忠效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教授 邱胜云 美中基金会 大使
程桂芳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 教授 杨尔庄 中国液压气动密封件工业协会 秘书长
第四篇:副市长在全市财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原峰市长
在财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很高兴参加今天的财政工作会议。市‚两会‛刚刚结束,财政局就召开会议贯彻落实,研究部署今年的财政工作,很及时也很重要。刚才,我们表彰了先进,国庆局长对去年的工作进行了简要回顾,对2012年的工作进行了认真安排部署,思路清晰,任务明确,措施具体,希望大家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我就财政工作再讲三点意见。
一、要在总结成绩中提振发展信心
刚刚过去的201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级财税部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发挥财政职能,加强税收征管,优化支出结构,深化财政改革,集中智慧解难题、集中财力办大事,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形势动荡、货币政策从紧、结构性减税等困难,圆满完成各项财政工作任务,实现了‚十二五‛发展的良好开局。据统计,全年全市(不含诸葛、李村、庞村、寇店、佃庄)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96亿元,同比增长12.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2.6亿元,同比增长24.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4亿元,增长26.4%。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93100万元,同比增长13%,比2006年增加2.07亿元。工商税收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达到58.2%,比2006年提高14个百分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绩,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得益于财政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辛勤努力。市委、市政府对全市财政工作是满意的,对明年的财政工作更寄予厚望。希望财政系统干部职工进一步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奋发有为,加快发展,为我市经济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二、要在审时度势中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也是贯彻落实国务院《指导意见》、全面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要一年。能不能正确把握好形势,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是对我们的严峻考验。
分析今年的经济形势,我们要看到‚三个挑战,三个机遇‛。
三个挑战:一是来自形势变化的挑战。经济增速回落与物价仍处高位相互交织,直接面临经济下行与滞胀双重压力,资金、土地、节能减排的制约日益凸显,中央为保持经济的稳步发展,宏观政策虽有所宽松,但依然会趋紧,经济下行态势明显,受此影响,我市众多中小企业困难重重,项目发展资金短缺现象将更加突出,全市经济增长乏力。二是来自周边地区加快发展的挑战。在新一轮发展中,各个县市区都在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你追我赶、争先恐后的竞争态势异常激烈。我们赶超进位的难度越来越大,被赶超的紧迫感也越来越强。三是来自战胜自身困难的挑战。近年来,市发展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少、低、难‛的问题依然存在。所谓‚少‛,就是拉动经济发展、支撑地方财政的骨干型、税源型大项目好项目还不够多;所谓‚低‛,就是工业经济运行质量相对较低。受欧美经济复苏滞缓影响,我市硅光伏产业出口下挫,多家硅光伏企业已经停产,企业发展举步维艰;另外,由于煤价高位运行,发电企业全面亏损,各种减收因素明显。所谓‚难‛,就是财政收支难。随着社会事业、民生建设和争取扩大内需项目的不断增多,财政性资金配套投入和财政支出将大幅增加,一定程度上将增加明年财政收支矛盾。
三个机遇:一是来自国家宏观政策的机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促进全民创业,这必将对我市多数传统产业形成冲击。因此,我们要依托现有产业基础,采取倒逼机制,培育支柱产业,打造龙头企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高核心竞争力。二是来自特殊的战略定位和条件的机遇。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务院《指导意见》的出台,我市作为郑洛三工业走廊和陇海发展轴上重要节点城市、功能区划的重点发展区域,面临着诸多有利条件。同时,洛阳市把我市定位为洛阳中心城区‚三板块‛之一,毛万春书记也对打造‚偃师板块‛提出构想,这意味着我们将
面临城市提升、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等许多重大机遇。三是来自我们自身优势的机遇。经过全市上下近年来的埋头苦干,我市的经济发展已开始步出逆境,各项工作保持上扬势头。目前,我市已经具备了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快车道的基础。因此,我们要牢牢把握形势,抢抓机遇,化危为机。
为此,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制定 ‚以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提升改造310国道与洛偃快速通道相连、辐射沿线五镇一区的‘U’形区域为核心战场,带动其他乡镇全面发展‛的主战略,并以此为依托,确定今年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3---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的一系列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财政干部职工队伍就必须再接再厉,顽强拼搏,强化征管,应收尽收,继续为全市经济和改革目标的实现提供强大的财力保障。
三、要在真抓实干中求快突破赶超发展
总的来说,做好今年财政工作,就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洛阳及我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就要狠抓机遇,创新思路,凝心聚力,积极作为,全力打造‚偃师板块‛,努力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实现更大担当,更大作为。具体要做好以下六点:
一是要强化目标责任,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的增长目标,强化收入目标责任,切实加强财源培植,着力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努力做好招商引资工作,为经济发展、财政收入可持续增长奠定基础。
二是要充分发挥职能,助力全市科学跨越发展。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充分发挥好财政职能作用,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大力支持和推进经济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着力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的投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三是要创新财政管理,不断完善财政运行机制。要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推进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着力完善公共
财政体系。继续深化预算管理、国库管理、政府采购、非税收入等一系列财政改革,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强化财政监督,实施对财政收支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监督,要重点检查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财政资金使用情况和政策落实情况,确保安全规范运行。
四是要强化部门主体责任,切实提高预算管理水平。要合理编制预算,在编制过程中一定要认真梳理工作任务,科学合理安排预算执行进度计划,确保完成市政府提出的预算执行率目标。同时,积极稳妥推进部门预决算及‚三公‛经费公开,推进公务卡制度改革,主动接受人大、审计和社会各界的监督,进一步推动政府运行阳光透明。
五是要贯彻节约意识,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要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把控制一般性支出看成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予以贯彻落实。继续强化节支措施,严格控制各类评比表彰达标奖励活动,从严控制出国考察培训、公务接待,坚决刹住讲排场、比阔气,乱开支出口子、滥发奖金的不正之风。
六是要加强队伍建设,全面提高财政工作水平。要以‚作风转变年‛为契机,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和群众观念,坚持依法行政,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进一步营造‚干事、创业、为民‛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党风廉政建设,增强广大财政干部拒腐防变的能力。不断加强财政文化建设,着力营造具有鲜明时代精神和行业特色的财政文化氛围。
同志们,新起点开启新征程,新形势孕育新气象。希望财政部门广大干部职工牢固树立争先进位的意识,大力弘扬真抓实干的精神,坚定信心,鼓足干劲,求真务实,负重奋进,确保完成今年财政各项工作任务,为实现全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第五篇:副市长在全市物业管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副市长在全市物业管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刚才,×局长全面回顾总结了去年全市物业管理工作,并对下一步物业管理工作作了部署安排,提出了总体思路、目标和工作要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我完全赞同。会上还表彰了一批物业管理示范小区、创建市优小区先进单位和物业管理工作先进个人,借此机会,我代表市政府,向受到表彰的单位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希望大家再接再厉,继续在行业中做榜样、树标杆,为提升我市物业管理水平做出更大贡献。下面,就物业管理工作,我再简要地强调几点意见:
一、高度重视,凝聚共识,切实提高对物业管理工作的认识
(一)要充分认识物业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增强抓好物业管理的责任感。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我国城市发展已经进入新的发展时期,要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中心目标,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物业管理作为现代城市建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民群众日常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同时物业作为现代服务业,对拉动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的作用十分明显。物业服务好不好,居住环境怎样,对提升城市品位、改善城市形象、提高百姓幸福指数都具有重要影响。可以说,物业管理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发展工程。近年来,物业管理连续被列为全市十大民生工程,今年还作为×件惠民实事重点推进,这充分说明市委市政府对物业管理民生工程的高度重视。各县区、街道社区、各相关部门、各物业企业,都要从保民生、促发展的高度,切实增强工作的责任感,提升物业管理和服务水平,为人民群众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不断推动我市物业管理工作迈上新高度。
(二)要充分认识当前物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增强抓好物业管理的紧迫感。目前,全市共有物业企业×家,在管的物业项目×多个。物业服务企业为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做了大量工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要清醒地看到:物业管理的市场机制还不够完善,部分物业企业管理不规范,服务水平不高,没有依法依照合同标准进行服务,收费标准和收费项目不能按时公开,有的甚至以降低服务标准来维持经营,物业公司弃管时有发生,侵犯了业主利益。因此,加强物业企业监管,提高物业服务质量,显得十分紧迫。各县区、各相关部门、各物业企业,要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结合全市目前正在开展的“干净、方便、顺畅”×建设和创建全国卫生文明城市的要求,主动作为,创新工作措施,做好物业管理这篇大文章,着力打造“干净整洁、管理有序、方便顺畅”的物管小区,让广大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物业提升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
(三)要充分认识物业管理工作的难点和重点,增强做好物业管理的使命感。物业管理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一个小区的管理,除了物业公司的保洁保绿、秩序维护等日常管理,还需要街道、社区等基层部门的参与,需要业主委员会的自治,需要城管、建设、质检、物价、公安、消防、供水、供电等各有关部门一起用力,齐抓共管。还有就是老旧小区问题。今年全市要整治改造×个。市住房局要牵头开展整治出新示范项目建设,抓好工作督查,适时组织召开现场会,确保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各县区在工作中,要注重提升整治改造标准,加强老旧小区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健全完善长效管理和社区服务造血机制。在老旧小区改造上“补短板”,提升老旧小区住有宜居水平,努力推动全市物业管理全覆盖。
二、服务大局,履职尽责,切实增强物业管理工作合力
今年年初,杨书记、项市长在对全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工作的批示中对物业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着力提升物业服务水平,要在住有所居、住有安居、住有宜居方面下功夫。各县区政府、各相关部门要增强大局意识、担当意识,协同配合,共同推进,切实把物业管理这项工作做实做好。
一要切实强化属地管理责任,推动物业管理工作重心下移。年初,市政府与各县区政府签订了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目标责任书,各县区政府要按照目标责任书和《×省物业管理条例》要求,做好物业管理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今年,省人大将开展《条例》的执法检查,各县区、相关部门要做好准备。各县区政府要配合市住房局今年推行的基层物业服务窗口建设,以及前期物业招投标、物业服务质量保证金缴存使用等权力下放,发挥好物业管理的指导、协调、监督作用,积极投入人力、物力、财力,为推动物业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要强化各相关职能部门作用,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今年,要在执法部门职责进小区方面实现新突破。各相关部门务必要密切配合,理清各自部门在物业管理工作中的职责,并将部门联系人姓名及联系方式在小区内公示。市住房局要积极发挥市物业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的作用,牵头制定各部门物业管理工作问责考核处理办法,将各部门物业管理工作履职情况、目标完成情况纳入年底考核,对不按职责履职的部门,要进行通报,并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三要制定物业管理政策法规,构建科学完善的法规体系。今年,《×市物业管理办法》已作为市政府规章和市人大预备立法项目,要搞好调研,加快起草,制定贴合我市物业管理工作实际的法规,同时,相配套的规范性文件也要抓紧研究制定。只有法规制定了,行业规则确定了,物业管理工作才能保证扎实有效开展。
三、强化监管,创新创优,切实提升住宅小区宜居水平
各县区、各相关部门、各物业服务企业,要顺应物业工作新形势、改革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坚持以服务群众、改善民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把提高业主满意度作为做好物业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提升我市物业管理服务水平。
政府行政推动方面,主要是做好以下几件事情:
一是要加强行业监管,积极培育健康有序的物业服务市场。加强物业服务企业资质的动态管理,完善物业服务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努力形成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发展环境,推动信誉好、实力强、讲诚信、服务优的物业企业做大做强。要进一步加大对行业的监管力度,建立全市统一的物业管理诚信平台。对长期没有物管项目、空挂的企业或者“皮包公司”要及时清理出物业市场,对服务质量差、群众投诉多的要记入企业档案,并将不良信用信息及时向社会发布,与企业资质管理、物业招投标等相挂钩,在接管新的项目时予以限制。
二是要强化行业培训,培养一支业务精通、服务优良的物业专业人才队伍。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强物业培训,多途径、多渠道培养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加快培养一批懂物业、会管理的项目经理,用务实态度、先进理念、专业知识去管理、服务小区,依靠人力资源优势提高行业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水平。要实施项目经理差别化管理,倒逼项目经理加强学习,提升素质。同时,要加大街道、社区、业主委员会、相关部门等物业管理从业人员的政策法规知识培训,让物业人真正的学法、懂法、守法、用法。
三是要加强宣传引导,营造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要进一步加大物业管理法规政策制度的宣传力度,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为物业行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宣传物业服务在优化社区环境、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保障社会安定等方面的先进事迹、优秀企业、示范小区,集聚促进物业行业健康发展的正能量。同时,要引导广大居民树立正确的物业服务消费理念,自觉遵守物业管理法规和服务约定,保障业主对物业管理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推动政府、社会、业主同心行动,同向发力,真正实现小区物业共治共管、共建共享。
物业企业规范化建设方面,重点是做好“四个提升”:
一是着力提升服务意识。服务是物业企业永恒的主题。没有服务,就没有发展,没有效益,没有竞争力。近年来,各县区、各物业企业在提升住宅小区服务水平上面确实下了一些功夫,开展的市优达标创建活动、小区绿化提档升级工作等都卓有成效,切实为×百姓打造了一批精品小区、宜居小区,也为我市全国卫生城市创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我们仍然要清醒地看到,我市仍然存在部分物业企业服务质量不达标、服务标准不规范的问题。各物业服务企业一定要把提升物业服务水平作为一个课题,好好研究。
二是着力提升标准意识。要建立一套质价相符的物业服务收费等级标准评价体系,努力推动物业服务由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今年,住建部将印发《物业服务导则》,省住建厅将修订发布《×省住宅物业服务标准》,各县区、各相关部门要结合导则和新标准的推行实施,促进物业企业严格按新标准实施等级服务,促进企业管理规范化、服务流程化、手段现代化、质量标准化。要尽快制定出台一整套符合我市物业行业发展实际的物业服务质量考评、评估、认证体系,并在全市培育一批物业标准化服务示范企业,树立行业品牌。今年,可以先在几个小区进行试点,下一步再以点带面,在全市小区进行推广。
三是着力提升履约意识。作为企业来讲,要切实增强履约意识。物业服务的范围是基于企业、业主双方物业服务合同内容而确定的,物业服务企业在日常管理中提供什么样的服务,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需要业主配合做好哪些工作,这些都在合同里面需要明确约定清楚的。市住房局要牵头研究制定一套贴合我市物业管理工作实际的《前期物业服务合同示范文本》《物业服务合同示范文本》,从合同的角度对物业管理各方履约行为进行规范,从而推动物业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发展。
四是着力提升创新意识。创新,是中央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未来的物业发展趋势,一定是创新型物业赢得市场。物业服务企业要增强创新意识,更新观念,通过转型升级拓宽服务内涵,延伸产业链,以便捷、周到、丰富的服务不断满足业主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今年,市政府将建设智慧物业纳入全市48件民生实事内容,这也是推动物业管理创新的实际举措。市住房局要积极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切实做好“智慧物业”平台的开发建设、应用推广工作,梳理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物业典型,促进物业管理水平整体提升。各县区也要积极利用“互联网+”创新物业管理,加快物业管理和服务体系智能化建设,促进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电子商务等现代技术与物业管理服务的深度融合,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同志们,物业管理事关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事关×每个家庭的安居乐业。希望各县区、各部门、各物业企业以今天的会议为契机,按照本次会议要求,把各自的职责切实履行到位,共同推动全市物业管理工作上台阶上水平,为建设幸福、宜居新×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