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强化创新驱动推动转型升级着力打造两商新业态-中关村绿色矿山
强化创新驱动推动转型升级着力打造“两商”新业态
(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中煤集团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主动应对宏观经济“三期叠加”和煤炭行业“五期并存”严峻挑战,以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清洁能源供应商和能源综合服务商为战略引领,以创新为动力支撑转型升级,加强技术创新、强化产品开发、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参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双创”,初步实现企业逆势做强做优做大。
“十二五”以来,中煤集团认真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承担国家863计划《大型露天采矿技术与装备》、科技支撑计划《大型煤炭基地高效勘探开发与充填技术》等国家项目14项,煤炭工业协会科技项目113项。主持或参与《安全高效现代化矿井技术标准》、《露天开采技术标准》和《煤炭工业选煤厂施工组织设计规范》等国家和行业标准制修订61项,制订国家和行业工法37项。荣获国家和行业科技奖176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煤炭工业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10项。获得专利授权1444件,其中发明专利252件。科技创新支撑转型升级的能力显著增强。
一、以创新为动力推动转型升级
(一)创新战略、培育“两商”、转型发展
强化战略创新引领转型升级。中煤集团着力把握宏观经济形势和行业发展趋势,在综合分析自身拥有煤炭生产贸易、煤化工、坑口发电、煤矿建设、煤机制造以及相关工程技术服务的全产业完整链条的优势,以及主要产品竞争力相对较弱、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抗风险能力不足等劣势的基础上,提出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清洁能源供应商和能源综合服务商的发展战略,成为安全绿色生产的领航者、清洁高效利用的示范者、提供优质服务的践行者。
培育“两商”推动转型升级。重点打造以煤为基纵向和横向两大新业态:纵向业务重点围绕煤电、煤化及综合利用等相关业务,打造煤-电-化等循环经济新业态,实现产业协同、融合增值、绿色发展;横向业务重点围绕能源服务以及非煤领域等相关业务,积极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打造工程建设、装备制造、设计咨询与研发及相关服务业新业态,实现产业升级、服务增值、高端发展。
科技创新支撑转型升级。围绕煤炭高效清洁利用,聚焦两大业态全面实施“12345”创新路线图,即:结合扭亏增盈,推进“技术优化、降本增效、保障安全”的主题活动。启动中煤能源研究院、职工“双创”示范基地两项建设,支撑“双创”深入开展。推进机制、研发、模式“三个创新”。实现“四个突破”,在采矿技术、化工技术、建井技术和装备技术等重点领域取得新的突破。建设蒙陕矿区生态优化绿色开采、新型煤化工智能工厂、中厚煤层切顶卸压自动成巷、超长单巷掘进和装备智能制造等五项“技术示范工程”。加快打造转型升级新优势。
(二)优化产业、发展化工、增强动力
集成创新优化产业结构。中煤集团煤化工产业着力走“分级分质、梯级利用、高效转化”升级之路,通过引进、消化、吸收,着力开展煤化工产业化重大技术、重大设备、重大装置的集成创新,重点发展煤制烯烃、大型煤制尿素产业,优化煤焦化产业。新型煤化工成套产业化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建成煤制烯烃、煤制大化肥等一批现代煤化工企业,加快改变了过去以焦炭和甲醇为主的传统煤化工产业结构,煤炭转化规模不断扩大。
智能化工、绿色制造、循环利用。中煤榆林煤制烯烃项目开发成功煤化工智能化工厂示范技术,使多套装置自控率保持在98%以上,装置运行平稳率达95%以上,用工精简500多人,主要装置负荷长期稳定在107%,人均生产效率提高40%,能耗降低10%以上,单位生产成本低20%,被国家工信部评定为国内煤化工行业唯一一家智能工厂示范企业。中煤图克煤制大化肥项目研发成功气化废水处理工艺成套技术,实现固定床气化废水零排放和水资源价值最大化。
产业结构实现转型。中煤陕西榆林煤制60万吨/年烯烃、图克年产200万吨合成氨转制350万吨尿素一期工程、蒙大烯烃60万吨/年和远兴60万吨/年煤制甲醇项目均提前建成并一次开车成功,实现满负荷、长周期、安全稳定运行,生产运营成本控制等均领先于行业水平,2015年新投产煤化工项目实现利润15亿元,成为中煤集团新的经济增长点,有效减缓了煤炭企业盈利下滑的冲击。
(三)创新技术、转型发展、提高效益
创新煤矿低成本技术促进转型发展。为积极应对日益严峻的煤炭市场形势,中煤集团以“从优、从简、从省”的设计理念、“地面简化、井下优化、装备强化”的建井模式和“少掘多采、低本高效”的生产方式为引领,通过技术创新和生产方式的变革,形成了可持续的煤矿低成本生产技术,满足市场需求和形成有效供给。通过重技术、强管理、提标准,促进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构建形成煤矿低成本可持续发展产业技术体系。
技术优化提升效益。全面开展“技术优化降本增效”三年行动计划,以煤矿低成本技术为支撑,坚持技术优化与降本增效相结合,坚持技术优化与安全保障相结合,重点围绕拟建、在建和生产矿井的初始设计、建设方案、生产布局等进行了多层次、全方位、多方案的技术评价和动态优化,形成了中煤自有的低成本技术优化体系和模板,少掘多采低本高效技术进一步完善。2013年以来,通过技术优化,采掘工作面动用逐年减少,累计分别减少27个和19个,少掘巷道6.37万米,万吨掘进降幅达36%以上,累计节约投资41.6亿元,降低生产成本20.8亿元;通过系统简化、布局优化、装备强化、生产集约化,下井人员累计减少近3100人;矿井安全保障水平逐步提高,防灾、抗灾能力进一步增强,杜绝了煤矿防治水和“一通三防”灾害事故。
(四)关键突破、升级换代、支撑转型。
中煤集团围绕安全保障、减亏扭亏、转型升级等发展需求,强化新技术、新产品开发。
薄煤层采矿成套技术与装备研发取得重大突破。围绕解决薄煤层开采存在的“薄煤层、厚装备”、“掘进破底、回采破岩”等问题,提出了“降高、加宽、少巷、多采、少人”的低成本薄煤层采矿技术和安全高效的成套装备的理念、思路和方法,开发成功薄煤层自动化采掘成套装备,实现了薄煤层的“矮掘进、低移动、薄回采”,降本增效显著,薄煤层成套综采装备、自动化矮掘进机和超低辅助配套设备已有10余套推广应用于行业。
矿山建设产业研发走“技术领先、品牌突出、安全高效、国际经营”之路,加快建井技术由机械化向液压化、自动化升级。研发的超大直径深立井建井理论、技术、装备取得重大突破,2015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成果先后应用于国内外20个矿区56个煤矿建设,取得良好经济和社会效益。引进消化再创新气膜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与施工成套技术,建成葫芦素和门克庆储煤系统示范工程,该技术灵活、简洁、多变、低本可广泛应用于电厂输煤、工业仓储、港口仓储、粮仓储存、展馆剧院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装备制造产业产品开发走“重型化、高端化、智能化、国际化”转型之路,带动煤矿先进技术装备国家化和重大技术装备国际化。围绕煤炭行业“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需求,不断研发新产品,提升煤机装备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为企业创造了效益,为用户降低了开采成本,新产品销售额占到了总销售额的60%以上。其中3×1600kW高端智能化刮板输送机配置了多项智能化控制技术,整体过煤量达5000万吨,满足了现代化高效矿井的生产需要。8.8米高端支架为目前世界最高的智能化大采高液压支架,产品严格执行GB、欧洲EN和美国Consol标准,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研制的EBZ160B型薄煤层掘进机机身高度仅为1.5米,实现了全方位无线遥控,降低了巷道高度,提高了掘进效率。煤矿开采重型成套装备远销俄罗斯、印度、土耳其、美国、澳大利亚等十几个国家,批量出口澳大利亚的高端液压支架试验次数达到17.4万次,整体技术国际领先。自主研发的1000KW减速器、液力耦合器、大规格矿用链条、大功率矿用电机,高端采煤机摇臂等关键部件实现国产化替代。
(五)创新模式、履行责任、做强做大
在党中央、国务院及国资委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央企并购重组、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煤炭去产能大背景下,在煤炭行业及煤炭企业发展困难的时期,中煤集团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迎难而上,把握机遇,创新发展模式,全力支持配合国务院国资委和涉煤央企做好煤炭去产能任务,推动成立了国源煤炭资产管理公司,接收托管国投公司煤炭业务及相关资产。通过重组,使中煤集团煤炭总产能(生产和在建)达到3.4亿吨,电力总装机容量将超过1860万千瓦,控股装机和权益装机容量均接近1000万千瓦,企业布局进一步拓展,有利于中煤集团继续夯实转型发展的基础,有助于中煤集团更新观念、提升管理、增加动力。
(六)推进“双创”、激发活力、创新文化
中煤集团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举措,围绕实施两商战略、打造两大新业态,以扭亏脱困、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为主线,突出企业主体责任,突出岗位创新,广泛深入组织开展“双创”活动,努力创新技术、产品和服务。推进中煤能源研究院和集团公司“双创”示范基地建设,逐步形成有鲜明中煤特色的创新能力建设之路。着力抓好一线技术人员、劳模及工人技师和青年职工三支创新队伍建设,加强基层创新工作室建设,强化“传帮带”和示范引领作用,提高员工队伍的整体创新素质。制定实施集团公司“双创”指导意见,举办“双创”论坛,开展“双创”大赛,健全技术创新激励机制,让员工分享创新成果,激发创新活力。2015年以来,建成1个中煤集团职工“双创”示范基地和70个基层创新工作室,获得3000余项职工创新成果,其中近1000项已获得推广应用,全员创新氛围不断浓厚。
二、依靠创新推动转型升级的体会
中煤集团依靠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实践,在于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主动适应新常态下行业发展趋势,以创新驱动为根本动力,加快培育“两商”新业态,进而实现创新发展。
一是坚持战略引领和问题导向,是推动转型升级的前提。中煤集团高度重视战略研究,在深入分析优势和劣势、机遇和挑战的基础上,制定了指导未来5-10年的战略规划,更新了发展理念,保持了战略定力、坚定了发展信心。
二是聚焦结构调整弥补短板,是推动转型升级的基础。针对产业结构性问题,中煤集团加快了结构调整,着力打造煤-电-化循环经济新业态,新型煤化工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煤炭和电力产业实现了大的飞跃,完善了产业链,提升了创新能力,增强了竞争力。
三是围绕市场需求强化创新,是推动转型升级的根本。中煤集团通过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发挥技术创新第一动力作用,在煤炭安全高效开采、露天采煤工艺、高端煤机装备、深立井建井技术和绿色煤化工技术等方面取得一系列创新成果,既打造了低成本和差异化竞争优势,又成为应对行业下行、推动转型升级的根本动力。
四是全面培育创新文化,是推动转型升级的保证。中煤集团围绕培育创新发展新动力,大力倡导充分尊重和发挥广大基层职工的首创精神,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按照全员参与、全员尽力、全员享有的创新要求,突出企业创新发展和员工创新价值提升同步,厚植创新沃土,确保了依靠创新推进转型升级。中煤集团将认真贯彻本次大会精神,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发、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抢抓发展新机遇,持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牢牢把握国企做优做强使命,为促进煤炭工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二篇: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座谈会上的发言材料
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座谈会上的发言材料
xxx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
座谈会上的发言材料
xxx人民政府
2018年12月
各位领导:
今年以来,xxx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按照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市第十次党代会要求,牢固树立和践行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力推进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科技创新取得明显实效。
一、主要工作成效
(一)自主研发创新能力逐步增强。2017年我区rd投入为1.22亿元,较上年增加0.4亿元,增长48.78%,规模以上有研发活动的企业19家,同比增长26.7%,rd投入强度达到0.76%,较上年提高0.22个百分点,在7个沿黄市辖区中排名第3。预计今年我区rd投入为2.01亿元,较上年增加0.79亿元,增长64.8%。目前规模以上有研发活动的企业有42家(其中研发投入超过1000万的企业有17家),同比增长121%。预计rd投入强度达到1.15%,较上年提高0.39个百分点。
(二)科研产出质量和市场应用水平不断提升。2017年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44件,较2016年1.15件/万人增长25.22%。今年截至10月底,我区专利申请量159件(其中发明专利28件,实用新型129件,外观设计2件),专利授权量125件(其中发明专利8件,实用新型114件,外观设计3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89件,较上年增长31.25%。自治区和市上下达我区任务数为1.5件/万人,已超额完成任务。
(三)科技型企业增长较快。一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市上下达我区2018年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任务数为3家。2018年共培育高新技术企业6家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已进入公示阶段。二是自治区科技小巨人企业。市上下达我区任务数为1家,目前塑料厂和宝马兴庆已获批2017年小巨人企业,组织亘峰嘉能、金圆化工、中盛电缆3家企业申报2018年小巨人企业。三是自治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市上下达我区任务数为11家,目前组织利荣生物、礼和食品等13家企业申报自治区科技型中小企业,目前已由市科技局组织完成专家评审工作,并将审核通过的10家企业报至自治区科技厅。
(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不断加强。市上下达我区新增自治区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任务数为2个,新增星创天地数为2个。2018年我区组织绿宝、礼和食品2家企业申报国家级星创天地,组织然尔特、灏瀚2家企业申报联合共建研发平台。2018年绿宝、礼和食品等企业申报国家级星创天地,组织然尔特、灏瀚2家企业申报联合共建研发平台。2018年我区共组织宝马兴庆、中盛电缆等5家企业申报自治区创新团队6个,获批市级创新团队8个。
二、主要做法
(一)树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以培育科技型企业为抓手,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力度,提高研发能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立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库,组织胜蓝化工、润龙包装等8家企业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胜蓝化工荣获国家优秀企业奖、自治区成长组二等奖,亘峰嘉能获得市级成长组一等奖,其余七家企业也纷纷获奖,进一步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二)大力引进和培养高端人才。硬性引进了宁夏中能恒力新材料有限公司毕志强、宁夏胜蓝化工有限公司沈俊等多名高端人才。宁夏xxx绿宝工贸有限责任公司从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引进1名入选天津市“131人才工程”“微生物与生化药学”专业博士,重点合作研发生物技术在高品质蔬菜种植与精深加工中的应用与集成;面向高校招录,引进知名高校2名高层次人才进入机关干部队伍。为xxx黑枸杞种植产业专家服务基地柔性引进西安微生物分子学硕士陈保华、江西中医药大学现代中药制剂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郑琴、上海创隆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博士王茵、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研究员李俊松等人才。
(三)强化科技创新政策落实。主动对接自治区、市科技部门,做好项目申报及跟踪对接服务工作。2018年组织申报科技金融、重点研发计划等各类科技项目89项,获批项目35个,其中重点研发计划项目6个,获得自治区、市级各类科技资金1675.47万元。组织嘉峰化工、日盛高新等10家企业申报2019年重大、重点研发项目,其中嘉峰化工的基于氰胺废渣制备轻质碳酸钙及多孔碳材料工艺技术研究项目列入自治区重大项目。
(四)加大企业研发费用归集指导力度。通过举办专题培训班、下企业面对面指导等措施,对开展研发活动的企业研发费用归集进行指导。针对研发投入大,建立研发费用辅助账困难的企业,聘请财务专家进行一对一上门辅导。
(五)不断扩大科技创新合作范围。以“科技支宁”东西部合作机制建立及沿黄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加快实施科技合作项目,大力发展科技合作的研发与集成能力,推进科技合作扩产达效。引进中科院微生物所与恒力钢丝绳共建宁夏中科生物材料联合研发中心,支持宝马兴庆等企业与上海大学等科研院所联合共建17家研发中心。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科技创新研发投入不足。2017年我区rd投入强度低于全市(1.06)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低于全自治区(1.13)平均水平0.37个百分点。由于辖区财政困难,2017年财政投入仅为379.4万元,仅占当年全社会rd投入比重为3.4%,远低于xxx市6.4%和自治区28.4%的平均水平。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93件/万人,远低于全市(5.18件/万人)和全区(3.93件/万人)的平均水平。
二是企业rd经费归集不规范。部分企业对rd经费归集不够重视,财务、统计人员不够专业,填报不准确、不全面。2017年我区填报rd经费企业29家,填报rd投入达到2.2亿元,但经自治区、国家复审后,仅有19家企业认定有研发投入,占全部填报企业数的65.52%,认定rd经费1.22亿元,占填报经费的54.55%。
三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滞后。我区公共基础平台建设滞后,除农业方面设立了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畜牧中心、林业技术推广站等事业单位外,针对中小企业服务的公共平台较少,2018年还未获批自治区级创新平台。
四、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全面加快转型步伐,打造工业经济升级版。坚持突出工业主导地位,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大力发展三大主导产业,努力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后劲更足、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子。一是抓技术改造,推动转型升级。聚焦优势特色产业,大力实施技术改造提升工程,着力在延链补链强链上下功夫,力争三到五年将日盛集团、万香国际、中利腾辉、恒力集团、申银特钢发展为五个百亿骨干企业集团。二是抓新经济培育,助推动能转换。充分发挥陆路口岸和xxx保税物流中心(b型)作用,引进并培育龙头骨干物流企业,发展跨境贸易,做大做强现代物流业,全力打造宁北蒙西地区现代物流中心。加快发展全域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
(二)大力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引导更多企业与重点院校、科研院所共建研发机构,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加强对企业研发费用归集指导力度,帮助企业进行研发费用归集,力争2018年rd投入强度达到1.15%以上,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件以上。
(三)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大力弘扬新时期工匠精神和企业家精神,鼓励技术型企业在一线培养现有的人才,支持本土人才在一线开展发明创造。围绕重点产业、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采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才方式,引进一批科技领军人才、高端技术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团队、优秀专利项目,以人才促进创新。认真落实自治区、市相关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在“政治上关怀、“生活上关照”、“感情上关爱”,为来惠工作和创业人才在医疗、住房、子女上学提供便利,鼓励本地大学生返乡创业,助推创新驱动发展。
(四)进一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引导企业加大新产品开发和设备改进力度,在重点企业中培育国家级、自治区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引导和鼓励企业开展新产品鉴定,支持鼓励日盛、科通冶金等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提升企业创新热情。2019年重点培育金圆化工、嘉峰化工、科通冶金、亘峰嘉能等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中诚塑胶、博瑞源等15家企业申报自治区科技型中小企业。
(五)持续扩大科技创新合作范围。加快推进我区24个科技合作项目实施进度,鼓励企业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市对制造业(产业)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等平台建设和研发项目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和支持各类创新主体自建或引进国内外相关高校、科研机构、知名企业联合共建研发机构、技术转移机构。培育润龙、宝马、亘峰、灏瀚等企业申报自治区企业技术(创新)中心。
(六)助推科技创新惠企政策落实。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和叠加效应。加强正面激励,落实自治区“创新30条”等政策,让更多科技型企业受益。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享受税收优惠、企业研发投入加计扣除、研发投入后补助等激励政策。通过举办专题培训班对企业申报2019年科技项目进行指导,争取获得更多科技项目资金支持,助力企业科技创新工作有序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