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小城镇建设之我见
农村小城镇建设之我见
一.农村小城镇建设的现实意义
1.农村小城镇建设有利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力,使农业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在有限的土地上,即使土地回报率很高,收入总量也难以有较大增长。要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小城镇地处农村,农民进入小城镇,比进入大中城市的社会成本要低的多。促进农业人口转为城镇人口,即减轻了大中城市的压力,又有利于城镇化的长远发展。
2.农村小城镇建设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工业化进程。一方面,随着农民不断向小城镇转移,土地经营规模不断扩大,有利于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推动农业先进科学技术的运用和普及,促进农业转向集约化经营,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另一方面,小城镇建设可拉动建材、建筑、家电、家具等行业发展。人口的集中使乡镇企业产品有更多的销路,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而企业发展的同时又为城镇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3.农村小城镇建设有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
二.中国农村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思想
中国的问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也就是说,社会主义中国也必须要解决一般发展中国家都要解决的、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 代工业社会进步所不可避免的资本的原始积累问题。不同的资本积累方式决定并形成不同的制度,也必然带来不同的制度成本。有鉴于此,有人曾经明确提出"两个历史阶段”和“两个基本矛盾”的理论框架,来概括农村小城镇建设面临的宏观经济问题。所谓“两个历史阶段”,是指改革前完成的中央政府工业资本原始积累和改革后开始的地方政府资本原始积累。所谓两个基本矛盾,则是指“人地关系高度紧张”这一基本国情矛盾和“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这一基本体制矛盾。在我国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小城镇建设应提出的具体指导思想如下:
(1)农村小城镇建设的首要目标,应是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此,任何小城镇都必须做到有效地吸纳农业剩余人口,缓和农村“人地关系高度紧张”这一基本国情矛盾对农业发展的制约。已经进行了20多年的农村改革,虽然在一段时间里使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获得较大增长,但并不意味着农业面临的土地资源短缺的矛盾和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有了根本性的变化。事实上,农业耕地仍在不断减少,土地承载的农业人口也在不断增加,中国仍有大量农业劳动力剩余。以致于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商品率低,积累率低,农民收入低”的不利局面相对城市现代化发展而言更显严重。因此,当前农村小城镇建设中任何法律的和政策的安排,都应该有利于农业人口非农化,缓解农村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基本国情矛盾。
(2)小城镇土地制度必须体现农民作为农村财产所有者的权益。
中国土地资源高度稀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越是稀缺资源,其价格越高;其所有者交易地位越高。其土地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过程中的增殖收益,主要应返还给农业和农民。否则,必然造成稀缺要素加速流出农业,成为地方政府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重演导致农业衰落和小农破产的又一次历史性剥夺。
三.农村小城镇的建设的发展成因
80年代以来,无论是体制变革的深度还是广度,农村都比城市要大得多,因而小城镇的发展也受到了这种不同步体制变革的深刻影响。
农村小城镇的发展过程,基本上是农村工商业资本积累和集中的过程。农村城镇资本积聚主要有两个来源: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农村集市贸易的繁荣。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计划经济下的统购统销和集体化难以为继。农民一方面从再次获得的对土地的支配权中得到了与其花费劳动成正比的报酬, 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直接结合释放了他们长期受到压抑的积极性,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因此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农产品也出现了较多的剩余。另一方面,农民在人民公社解体后也相应取得了人身自由,有了脱离土地进入其它产业的条件。由于农业所固有的特性:(1)农产品的需求弹性相对工业品要低;(2)土地资源的不可移动性;(3)受自然影响使生产带有不稳定性;(4)农业改造投资大收效慢,使得务农的收益远低于其它行业。这种中国所特有的资源禀赋条件下的利益比较,自然使农民在满足温饱之后转向收益更高的非农产业。但是由于农村改革相对超前,而且城市就业的高门槛和城乡分割的经济体制,使农民进入城市就业的机 会成本过高。于是就地兴办乡镇企业也就成了必然选择。以乡镇工业为基础,各地农村工业品市场渐次兴起;政府同时又采取了逐步放开农产品价格、恢复集市贸易,允许农民自带口粮进镇务工经商的政策,使得传统的农村集镇迅速发展起来。
某一特定时点的小城镇发展,往往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应该看到,以下三个因素对农村小城镇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资金要素在农村高度稀缺,而在人口过剩条件下劳动力则无限供给。大量廉价劳动力和廉价土地资源是降低企业竞争成本的有利的初始条件,也是农村吸引外资和自身企业发展的环境优势所在。(2)城市的工业和外资企业在农村寻求新的体制“空间”。由于80年代初期和中期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滞后于农村,在传统的工业中心边缘和沿海开放区内,为回避传统体制的约束和提高企业运行效率,城市工业向周围的农村辐射地带扩散和外资企业向沿海农村投资出现了较高的增长势头。
(3)寻求“避税”效应是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和市场发育的重要前提。税收管理体制的薄弱和农村税收政策的优惠,是农村非农产业降低企业成本、增加资本积累的重要条件。大量的农村专业化的批发市场主要以“避税”效应应运而生,这些批发市场的兴起,形成了人口的迅速聚集,是许多规模较大的小城镇发展的前提。
由于以上原因,农村小城镇发展过程中自然产生两种类型。第一种是乡镇工业成长带动小城镇成长。乡镇工业集中发展产生规模效 应,带动商业、金融、交通、通讯、文化、教育的全面发展。对投资的吸引力逐步变大,扩张速度加快。第二种是商品集散地形成、发展带动小城镇的发展。由于经济地理位置优越,交通、通讯便利,从建设有形贸易场所开始,逐渐形成工业品或农副产品集散地。产生商业消费规模和集中经济效益,带动乡村人口集中和金融、信息、服务、交通、通讯、工业、文化、教育等的全面发展。
四.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宏观上从国情矛盾出发本来应该强调,农村小城镇发展的基本内容是怎样让更多的农村人口进城,同时让土地更少地被占用;是要最多地把农业人口离土离乡转移出村,然后让尽可能少的农民在土地上搞农业、特别是种植业的规模经营。但是,按照现在的小城镇建设方式很难达到这个目标,现行城镇用地制度不仅不能维护农村经济主体的财产权益,而且无力制止滥占农地、引起农民反抗的新圈地运动。
从小城镇建设的实际工作中至少也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镇财政困难、基础设施欠帐多,拖了城镇建设后腿。现行财政体制使乡镇财政仅勉强保证公教人员人员工资,无力再搞建设。城镇供水、排水、供热、环卫、防洪、路灯、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明显滞后。出现了家家打小井,户户上锅炉,路上倒污水,处处放垃圾的局面。
2、城镇建设盲目攀比,不结合本乡镇实际,搞形象、政绩工程,没有量体裁衣、看菜吃饭,摊子铺得大,财力跟不上,最后收不 5 拢。导致城镇建设,有头没尾,虎头蛇尾。
3、建镇时间长,旧城区改造量大,拆迁成本高,土地价格一时又上不来,影响了建设进度。
四.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有效途径
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是实现富民强县的重要举措。小城镇建设必须依靠科学、综合推进的有效途径。所谓依靠科学,就是建设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必须以满足需要为目的,必须把建设建立充分调研和理性思考和判断基础上,保证建设功能配套,保护环境,具有前瞻性。所谓综合推进,就是建设必须与产业发展同行,必须实行经营策略,不单就建设搞建设,必须综合利用各种积极因素,吸收各种力量参与小城镇建设,把小城镇建设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载体和动力。具体内容是:
1.规划先行是小城镇建设的基本前提。谋篇布局是写好文章的前提,事先谋划是打胜仗的前提,小城镇建设就是在写一篇建设文章,就是在打一场富民大仗,规划就如谋篇布局、事先谋划。规划可以统筹兼顾,在经过充分的调研论证基础上,把各种因素都考虑进去,把眼前和今后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接近完美,减少可能发生的错误,不留遗憾与自己,更不留无奈与后人。规划后行往往形成边建边改,造成浪费,甚至产生缺憾。
要高度重视规划工作,充分认识其龙头地位,坚持规划先行,为 6 小城镇建设预先画好“行军图”。小城镇发展规划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科学严谨、合理布局、功能完整的特点。交通、给排水、供电、通讯、环保等公用基础设施配套安排,交通咽喉、区位中心的地方风格和个性特色充分展现。按照规划要求,循序渐进,稳步实施,真正实现了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条直线快推进。
在规划的应用上,必须强调规划的执行力,保证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保证规划得到不折不扣的执行。必须建立规划执行巡查体系,对项目规划执行、材料选择、施工资质、产品质量等进行全方位、全过程审查把关,切实保证工程质量。对所有建设开发工程严格把住“建设申报”、“审查批准”、“实地放样”、“复查验收”等四道关,坚决落实规划。
2.产业带动是小城镇建设的内生动力。建设不仅只停留在消费上,更要满足在创造和发展上,这样的建设才有后劲,才有前景,否则,耗尽现有的财力,荒废将来的资源。在建设上以满足发展需要为根本目的,以增加创造为最大追求,积极引进产业,特别是着力吸引工业企业到镇区发展,不断扩大镇区发展的“量”进而提升建设的“质”以企业的建设的发展带动小城镇建设。厂区建设要自然成为小城镇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工人数量的增加拉动房地产业的发展,运输业的发达带动镇区公路建设。与此同时,企业的发展不但为广大农民提供了就业岗位,而且丰富镇区服务业,群众有了更多的收益,鼓励了消费,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进一步繁荣了市场,使加快推进小 7 城镇建设成为更多人的共识,得到更多的支持,有效减少小城镇建设上的阻力,进而形成小城镇建设的强劲动力。
3.商业运作是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手段。建设需要投资,而资金是困扰经济不发达地区的难以逾越的障碍。不要因资金问题束手无策,望洋兴叹,以致失去发展的机会。要因地制宜,坚持从实际出发,坚决走商业化运作之路,通过借鸡下蛋的方法,吸引资金,聚集资本,破解建设资金的瓶颈制约,开创了小城镇建设的新局面。
4.发挥优势是小城镇建设的有力支撑。优势是资源,更是生产力,充分发挥优势就是充分利用资源,让生产力有了发挥作用的舞台。要紧密联系实际,寻找优势,利用优势,为小城镇建设提供强有有力的支撑。集镇位处农村中心,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以面向农村,服务农民为立足点,积极配合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重点发展服务业,全力打造城乡一体的服务网络。发展农贸市场,方便农产品的流通,以农产品的商品化繁荣集镇市场。建设多种商品的批发网点,充分发挥集镇生产要素的集聚效应和产业的幅射作用,既提升城市市场能量,又促进农业发展,进而为小城镇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支撑。党的十六大把加快城镇化进程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强调指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我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要遵循“水是城之灵,绿是城之魂,文是人之品,人是城之本”的理念,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促进城乡经济繁荣和融合。
第二篇:小城镇建设之我见
小城镇建设之我见
目前,作为有战略意义的小城镇建设,已经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全国各地的小城镇建设日渐升温,其成果也日益明显。但是,小城镇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长远的社会性大工程,仅仅凭热情和勇气是不够的。我认为,要高质量地建设我国的小城镇,使这项千秋大业健康发展,尽快实现农村城市化的大目标,那么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各级相关领导,就必须对以下几个关键问题具有正确的认识。
一、小城镇建设目标的阶段性与根本性
目标决定方向,只有目标清楚,才能产生良好的思路和正确有效的措施。这是搞好小城镇建设的首要问题。如果在这个问题上不明确,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就缺少最基本的保证。
小城镇建设的目标有阶段性与根本性之分,二者绝对不能混淆,这必须有清醒和明确的认识。所谓目标的阶段性,是指在不同的基础条件下、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小城镇各有不同的建设与发展目标。比如,有的是完成旧镇改造任务,有的是搞好“几通一平”,有的是建设安居工程,还有的是抓好基础建设、解决绿化环卫问题,等等,这些都是小城镇建设阶段性的目标。这种阶段性的目标体现的是个性、特性与差异性,是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不可缺少的内容,也是比较容易明确和做到的事情。
目前,最重要的是明确小城镇建设的根本性目标,这是现在的薄弱环节。所谓小城镇建设的根本性目标,就是不管哪个小城镇,不管在什么时期,也不管处于什么建设阶段,都要把吸引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作为小城镇建设的根本性目标。这种根本性目标体现的是共性和普遍性。因为世界上公认的标准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是否实现了城市化,主要是看这个国家或地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如果居住在城镇(即大中城市和小城镇)的人口达到总人口的70%,就算基本实现了城镇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也指出,小城镇“要 1
适应经济发展较快的要求,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城镇建设水平,更多地吸纳农村人口”。所以说,小城镇建设的目的不是做“花瓶”、搞摆设,根本目的是集中人口居住,最大限度地吸引农民到这里安家落户,其他一切都是为此服务的。
从我国许多地方的实际情况看,现在有一些领导特别是不少小城镇的领导对此并不明确,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三个通病:重引进工商企业,轻吸纳居民;重工业区开发,轻生活区建设;重经济效益,轻镇区居民生活质量。因此,必须向相关领导特别是小城镇的领导进行宣传教育,使之明确小城镇建设的根本目标。各级领导所制定的一切政策,所采取的一切工作措施,都要围绕人口向小城镇集中这一目标服务。同时,各级领导对小城镇建设工作的部署、检查与考核,都应当以人口集中这一根本目标为中心。小城镇建设的根本目标明确了,这项工作就会沿着正确方向不断健康发展。
二、小城镇建设的普及性与重点性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普及性是重点性的基础,重点性是普及性的结果。我国和国外的现有大中城市,都是在小城镇的基础上选择发展起来的。同样,现在的一些小城镇将来也会发展成为大中城市,但是,更多的小城镇永远不能成为大中城市,有一些还必然会走向消亡。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要有选择地、重点地布局建设小城镇。
目前的小城镇设置确实颇多,具有很高的普及性。全国共有18000多个,山东省有1000多个,平均每个只有3万人左右。青岛市郊区不足1万平方公里,却有111处小城镇,平均人口只有3.5万人,而且现在都各自为政,每个小城镇都进行工业区、住宅区、商贸区、行政区规划,都进行交通、电力、文化教育、供水排污、医疗保健等基础设施建设。既然将来大部分小城镇不能发展成为人口居住集中的大中城市,那么,现在大家都按城市规划铺开摊子搞建设,既没有必要,又会造成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务浪费。在这种情况下,当前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工作就是要“控制普及性,突出重点性”。
从现实情况看,要在面上通过“撤镇建乡”,减少小城镇建制来控制普及性,阻力是比较大的,不容易做到,也没有必要这样做。可行的办法是,有选择地建设小城镇,就是在普及性的基础上突出重点性。基本的选择思路为:首先是合理确定人口规模。人口密度比较大的区域,可以按10万左右人口的规模来布局,人口密度小的区域可以再少一点。其次要选择那些区位优势好、经济实力强,对人口集中吸引力大,现有人口多的小城镇作为中心或重点城镇,集中精力进行建设。再次是要尽早把那些没有发展前途的小城镇合并到就近的强镇或重镇。如果暂时不合并,也不要铺开基础设施建设,不再上大的企业项目,防止造成更大的浪费。这样,把重点城镇突出起来了,再加上强有力的工作,小城镇就能健康发展,农村城市化的步伐就一定会大大加快。
三、承担小城镇基础建设组织的主体性与商业性
基础设施建设是小城镇发展的一项基本的也是重要的内容。有着良好的基础设施,才能吸引企业和人口向小城镇集中。但是,基础设施投资是要花大钱的。根据青岛市小城镇建设的实践,要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供5万到10万人口生活的城镇基础设施,需要3亿元以上人民币。这么多的资金从哪里来?于是,有的小城镇继续沿用计划经济模式下的城市建设办法,投资口号是“人民城市人民建”,投资来源是“国家拨一点、企业拿一点、群众出一点”,结果很快没了后劲;也有的小城镇为筹资,违章提高土地出让价格、征收各种杂费,甚至违法集资,结果不仅不解决大问题,还带来若干负面影响;还有一些小城镇政府自恃经济实力强,对各种基础设施大包大揽,甚至直接投资建设楼堂馆所和商品批发市场等,但是当他们难以为继之时,却没有资格向银行借贷,结果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甚至使小城镇建设被迫搁浅。
以上这些做法之所以行不通,甚至走入死胡同,根本原因是投资主体和投资方式落后,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镇建设。要进入小城镇基础建设的柳暗花明之路,必须科学解决投资的主体性和商业性问题。正确的投资主体应主要是企业而
不是政府,投资方式应主要是商业性的,而不是行政性的、无偿性的。小城镇的各类基础设施,包括各种商品批发零售市场、学校、幼儿园,甚至道路、供电、供水排污等等,都应该由企业来筹资建设。建成后,可出租、出卖,也可以自己经营或利用其他形式收回投资。不管是国家、集体还是个人,都可以参与投资,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真正把市场机制引入到小城镇建设中来,形成开放的多元化投资体制。小城镇政府的资金则集中用于确实无法实施商业化投资和经营的纯公共设施项目,如街道整修、公共场所照明、环境治理等等。这样做,小城镇建设的投资就会进入良性循环之路。
在明确了小城镇基础建设投资主体和投资方式的同时,还要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向小城镇建设提供中长期贷款。具体可以参考城市建设开发的模式,大部分可以基础设施为抵押物向企业借贷,发挥国家商业化投资对小城镇建设发展的拉动作用。这样,企业性的投资主体将更有活力,商业性的投资方式将更有基础。
四、小城镇产业的主导性与多样性
良好的主导产业不仅有利于吸纳聚集农村人口,形成小城镇发展的雄厚财力基础,而且它是决定小城镇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方向、使小城镇更有生命力和延续性的重要条件。著名的江西景德镇和贵州茅台镇,就是因为有“瓷”和“酒”为主导产业,其镇才得以长久延续并名闻天下。但是,从全国的小城镇看,大部分没有形成自己的主导产业,往往是你有我有他也有,同构现象非常严重。而且,这些产业很不牢靠,随时都有被市场淘汰的可能。这样的小城镇,一般不会有很好的发展前途。
现在要重视的是,一方面,在选择重点发展的小城镇的时候,要考虑有主导产业基础,而且其产业有生命力、有良好的延续发展前途,这样的小城镇才有可能在将来成为一个城市,达到我们建设小城镇的预期目的。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小城镇,尽早树立建造主导产业的强烈意识,充分挖掘和发挥当地的自然、经济、区
位、地理、人文、技艺、资源等等优势,扬长避短,尽快选择和确立自己的主导产业。同时,还要帮助已经初步形成主导产业的小城镇,不断发展壮大,真正形成有广泛影响、规模大、质量高、效益好、带动性强的主导产业。
为了使小城镇与小城镇之间的主导产业不撞车,要注重产业的多样性,在更广的产业范围内进行选择。从我国的整体情况看,小城镇可选择确立的主导产业有以下一些类型:一是基础农业型。主要是围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进行系列服务,形成农产品的贸工农和产加销城镇;在平原地区和城市远郊农业为主的小城镇可着力向这方面发展。二是工业主导型。城市近郊有工业基础,特别是已经形成拳头产品或形成工业集团规模的小城镇,应当以此为重点,培育主导产业。三是商业贸易型。有自己特色商品资源的小城镇,可以通过建设或改善市场设施,拓宽交易范围,增大市场容量,发展成为区域性小商城。四是旅游开发型。有名胜古迹、历史文化遗产或靠山靠海的小城镇,可加强吃、住、行、游、购、娱乐设施及软环境建设,形成休闲、度假、观光、购物的旅游型小城镇。五是交通枢纽型。处于交通要道的小城镇,可凭借运输方便、信息快捷、流动人口多的优势,建设产品集散基地或运输量大的工商企业,并搞好三产配套,形成新型城镇。六是海洋开发型。沿海的小城镇可围绕海字大做文章,诸如海洋捕捞、海水养殖、海产品加工等等,形成以海洋渔业为中心内容的主导产业。七是资源采掘型。有矿藏资源的小城镇,应当尽快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以采掘为龙头,带动运输、加工工业共同发展,形成矿务小城镇。以上主导产业类型,仅仅举例而已,实际上大部分小城镇都可以依据各自的优势,形成不同特色的主导产业,关键是善于发掘、组织和利用。
五、小城镇人口的凝聚性与政策性
目前,建制城镇的人口普遍偏少。青岛市郊区是我国比较发达的一个区域,小城镇建设起步也比较早,但现在居住在镇区的人口平均也不过6000多人,而且绝大多数是当地原有农民,外地迁入定居的很少,而且有的小城镇人口还呈减少趋势。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建制镇的平均人口不足3000人,许多所谓的镇根本名不副实。
小城镇的人口凝聚性差,主要是政策性原因。政策不对头,就不能吸引农民向小城镇转移集中。具体表现为:一是户籍障碍。没有户口好多事情很麻烦,而要迁移户口既有政策限制,又有各地不同的附加条件约束,诸如交纳增容费、落户费等。二是承包地与资产障碍。多数农村现行的办法是,凡户口迁移后,承包地就要收回,每个农民均有一份儿的集体财产更不能变现付给你。三是宅基地障碍。农民进入小城镇,等于放弃原来不花钱的宅基地,再花钱购买新宅基地,很多农民认为不划算。除此以外,更可怕的是领导意识障碍。一些小城镇的领导不懂人口集中能带来商机与活力,错误地认为是增加小城镇负担,从而对人口向小城镇集中采取限制行为。
增强人口凝聚性,关键在于政策要对头。为了使农村人口有效地向小城镇集中,实现农村城市化,应该尽快解决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大胆改革户籍制度。对大中城市以下,特别是小城镇,全面实行按属地和职业划分户口类别,以身份证为合法证件的自由迁移和登记有效政策。农民在任何一个小城镇,只要有固定住所,有比较稳定的职业,有生活来源,就要允许落户,并且在子女入托、入学、就业、参军、社会保障等方面,均享受原有城镇居民同等权利。第二,改革农村集体财产拥有方式,允许农民将其拥有的已经量化的集体财产变现流动,或者保留其迁移户口后的分红权利。这实际上是维护农民自身劳动成果,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的一种改革措施。第三,正确处理入镇农民与承包地的关系。如果农民有要求,就要保留其迁称户口后对土地的承包权利。这样,入镇农民就不会有后顾之忧,一旦在镇上的非农产业失败,可以照常有饭吃,入镇的积极性就会高涨,但是可以鼓励他们有偿转让承包地,把分散的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第四,改革农民的宅基地使用办法。农民进入小城镇首先要解决住的问题,而宅基地是一种比较大的支出负担,这也阻碍了农民积极入镇。解决办法是,以县为单位,统一掌握使用部分农民住宅用地指标,允许入镇农民利用原有宅基地按一定折算标准置换城镇住宅用地,以减轻入镇农民这方面的压力,促使他们积极向城镇迁移。第五,规范收费行为。入镇农民除了依法纳税外,不得向他们收取增容费、落户费等五花八门的费用,使农民轻装入
镇,尽快地安居乐业。
第三篇:小城镇建设论文——小城镇建设改革之我见
农村行政管理《小城镇建设》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城镇建设改革之我见
小城镇建设论文
学生姓名: 学 号:
专 业:
学 校: 农 村 行 政 管 理 青 龙 电 大
小城镇建设改革之我见
内容提要:小城镇是城市与农村的结合部,是现代城镇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实现小康和农村、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枢纽。小城镇建设是缓解“三农”问题,发展县域经济,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着力点。基于此,《小城镇建设改革之我见》将小城镇建设与农村改革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总结我们农村建设历史经验的基础之上,揭示小城镇建设的现实意义,阐述小城镇建设改革中应坚持的原则和具体措施,探索推动小城镇建设改革的环境、途径和方法,全力打造农村城镇化建设,改善广大农民的生存和居住环境,实现绿色中国的梦想。
关键词: 城 镇 建 设 改 革 措 施
目前,作为有战略意义的小城镇建设,已经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全国各地的小城镇建设日渐升温,其成果也日益明显。但是,小城镇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长远的社会性大工程,仅仅凭热情和勇气是不够的。要高质量地建设我国的小城镇,使这项千秋大业健康发展,尽快实现农村城市化的大目标,就要针对千差万别的农村现实,研究对策,探讨改革思路,将农村小城镇建设改革进行到底,做出实效。我想谈以下几点自己的看法,仅供参考。
一、为什么要发展小城镇建设
发展小城镇建设,可以吸纳农村富余人口,避免他们盲目流入大城市;农民迁入小城镇,其原有的耕地可以让出来,可以使大规模的城镇化及交通、水利建设中减少一些土地后人均土地不至于降的太多;使小城镇成为联系农村和城市的纽带,促进城乡交流,逐步打破城乡经济的二元化结构,促进城乡差别的缩小,及城乡空间的逐步融合,通过小城镇扩大农村工业及消费品的市场、扩大内需,拉动城市经济的增长;可以改善乡镇工业过于分散的布局,将分布在自然村的乡镇企业向适当的小城镇集中,可以增加经济效益并促成企业的升级换代,改善环境状况。
二、小城镇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做
到有目的、有计划,尊重规律,循序渐进;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突出重点、深化改革;创新机制,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三、小城镇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完善土地管理制度
土地是城镇建设的载体和基础,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必须从完善制度入手。要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城镇规划区范围内的新增建设用地必须按规划使用,统一管理,统一转用,统一开发,统一供应。
对小城镇建设用地,可以让土地部门按政策征为国有,由乡镇或开发单位建设后进行出售、转让或出租。
第二,要正确认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规划的关系。
《土地管理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应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中建设用地不得超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规模”,“在城市规划区内、村庄和集镇规划区内,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应当符合城市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应据此做好小城镇建设的发展和规划,完善小城镇建设的步伐。
第三,积极扶持重点城镇建设,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要尽可能保证重点城镇的建设用地指标。
县域范围内的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要重点向县城和部分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建制镇倾斜。对重点小镇可以给予一定数量的新增建设用地的集中,坚持“总量控制,封闭运行,台账管理,统计单列,检查,到期归还”。
第四、小城镇规划管理要加强宏观调控能力,充分发挥“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相结合的双重调控作用。
建立与市场机制相应的规划管理机制,实行以行政、经济、技术、法律等手段相结合的综合管理。要建立与土地出让、转让的市场机制相适应的规划用地管理机制。对于出让、转让的土地必须规定明确的土地使用条件,保证小城镇总体规划真正落到实处。
(二)完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
城镇建设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应围绕“小政府、大服务”的目标来进行,主要内容为:
1、简政放权。
①城镇政府要坚持把企业事务交给企业自己管理,从而真正理顺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关系。
②大力发展一批中介组织,在略有盈利的条件下为企业和社会服务。③理顺城镇政府和县直部门之间的关系,要根据中央有关精神,把对城镇发展影响较大、专业性较强的城建、环保、土地管理部门由城建和主管部门双重领导,以城镇为主;把具有监督、检查职能的公安、税务、工商等部门实行双重领导,以主管部门为主,真正解决城镇政府“看得见、管不着”的问题。④积极培育市场经济体系,把一些应该由市场承担的组织调节商品生产的职能交给市场。
2、精简机构
①合并党政重合的部门;
②撤销那些职能已经交给市场或企业的部门;
③对保留部门的人员也要精简。
(三)加强城镇规划和管理
搞好小城镇规划建设,大力发展小城镇,是关系到农民生产生活的大事,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对此,党中央、国务院也十分重视,并在十五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指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有利于乡镇企业相对集中,更大规模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避免向大中城市盲目流动,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改善生活质量,也有利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更快增长。”将小城镇的规划建设提到了战略高度,其规划与管理也必定是长期的、不容忽视的。
1、要依据城镇的微观发展规划,制定出系统化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具体方案,尽可能地把电力设施、道路、通讯设施、供水排水设施和环保设施等方面统筹起来,进行系统化、综合化建设,这样做有利于集中有限的资金建设更多的项目,提高建设资金的利用效果。
2、要采取分阶段逐步实施的办法进行建设。因为城镇的基础设施是一项耗资巨大的工程,在目前我国农村建设资金普遍短缺的情况下,企图投入大量的资金来进行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不现实的。这就要求我们采取分阶段逐步实施的办法,进行分散、分批地投入资金建设。城镇建设到哪里,基础设施就建设到哪里;哪里最需要,就先建设那里。当然,对于条件允许的地方,采取全国铺开的办法进行建设,能够加速城镇的发展进程,也是值得提倡的。
1、要依据当地条件来确定建设标准。从长远来看,建设现代化的基础设施是城镇未来发展的方向,但对于许多地方来说,目前还很难办到。这就要求我们要量力而行,因地制宜地确定建设标准,可以先采取先土后洋的办法逐步地发展和提高,不能把建设标准定的太高,以免产生欲速则不达的效果。
(四)加强社会保障
1、对于新进镇的农民,需要一个适应进程,且城镇的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建立,土地仍是他们的基本生活保障。因此,政策上要根据本人意愿,在一定期限内保留其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并允许依法有偿转让。
2、对长期在城镇就业、收入和生活已经相对稳定,但尚无条件加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的乡镇企业职工及其他居民,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开展养老、医疗等保险项目。
3、对已脱离土地、丧失工作机会又无其他生活来源的城镇居民,在收入调查的基础上,借鉴大中城市的经验,建立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4、对于具备条件的城镇,要逐步建立规范的养老和医疗保障制度,等条件成熟时,纳入当地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城镇养老保障制度,在制度设计的时候,不能一刀切,必须针对不同的人群设计不同的制度模式。这种设计一方面要有利于解决城镇日益突出的保障需求,另一方面又要有一定的灵活性,便于今后和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接轨。
综上所述,我认为认真研究小城镇建设,遵循原则,把握规律,制定措施和方案,结合我们农村现实情况的实际,少走弯路,不走错路,面对土地、行政、保障体系等一系列问题进行大胆尝试,推陈出新,将小城镇建设简洁、高效的进行下去,是我们共同的心愿。
2009年05月28日
参考文献:
1、侯功显、蔡靖芳的《农民增收的必然选择》。湖北社会科学。
2、张华、王艳的《小城镇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3、赵正来的《农村小城镇规划与布局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朱启臻、叶齐茂的《小城镇建设》。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第四篇:1浅谈农村小城镇建设
浅谈农村小城镇建设
鲁一仙
摘要:小镇集人口、商品、文化、信息、科技、教育、金融和服务为特征的地域系统。小城镇处在农村向城市装换的中间状态,是一种以非农业人口和农业为主体组成的社区。顾名思义即为较小的城镇。它介于城乡之间,地位特殊。本文结合农村小城镇建设发展情况,分析了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农村 小城镇 建设 问题 对策
小城镇位于农村之首、城市之尾,与农村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点;又与大中城市关系密切,是大中城市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后盾。农村小城镇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从总体上看,仍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同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着不小差距。因此,必须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发展步伐,尽快实现农村城镇化。多年来,我们当地小城镇建设取得了明显成就,为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经验和基础。但是从总体上看,尚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发展速度,还是建设质量都还存在许多问题,距离我国城市化和农村城镇化的要求还相差很远,因此深入研究小城镇建设中的问题,探求一条高质量高效益的小城镇发展道路,对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受周边集镇影响较大,辐射半径小。
农村小城镇大多建在原来的集镇,比如云县的茶房乡自1975年建乡,始有集镇,并被当地居民称之为“四路拐”。在传统习惯影响 下,下辖18个行政村,东部的邓庄、田庄、康营习惯于到邻近的集镇购物,南部的上凤鸣、杨阁到杨集购物,礓石河以西四村偏好于邓州汲滩镇,北部的王大桥、老龙镇偏好于歪子镇购物。可以说茶房乡虽辖18个行政村,却仅有不足半村的农民在上庄集镇购物。
(二)集镇企业少,经济带动作用不强。
企业入住镇区是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当地基础设施的有效方式。但上庄乡是一个传统的农业乡镇,长期以来工业一直是茶房乡的短板。进入集镇的企业规范小、数量少,不能形成经济带动作用。
(三)产业发展不明晰,集镇无特色。
集镇要快速发展,必须培育自己的特色。作为典型农业乡镇的茶房乡,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上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集镇无法准确定位,发展上随大流,快速发展、超越发展难度较大。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小城镇建设长期存在投入不足的问题,投资结构也不够合理
从大的方面看,在全国在城市建设中,政策、资源要素向大城市过度倾斜,财政收入和转移支付越到基层越呈递减趋势。目前,小城镇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是民间投资,缺乏财政性投入资金的保证,也没有形成多元化投入的格局,尚未形成有效的小城镇投资的调控手段。在小城镇建设上,没有运用市场手段,没有放开搞活建设的局面,吸引多方投入资金致使小城镇建设长期存在资金欠账多、缺口大的问题,资金短缺成为阻碍小城镇建设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
(二)小城镇普遍存在建设规模小、基础设施差等问题 我县小城镇的人口规模、用地规模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远不能适应小城镇发展的需要。许多小城镇的供水、供电、道路、绿化、卫生、教育、文化娱乐等设施建设标准偏低,有些项目甚至还是空白。小城镇规模小、基础设施差,导致小城镇的功能不完善、不健全,城镇结构单一,就业门路狭窄,缺少对镇外企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对农村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
(三)小城镇建设管理机构不健全,建设管理工作相对薄弱 不少小城镇没有建设管理机构,使小城镇建设工作处于无人具体管、具体抓的状况有的小城镇虽然成立了机构,但由于无编制、缺经费,致使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少数管理人员素质较低,缺乏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方面的知识。由于缺乏资金,许多小城镇是边规划、边开发,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尤其是模仿大中城市的建筑风格,千篇一律、缺乏特色,导致小城镇个性差异和可识别性差异,这对于树立小城镇的形象品牌,吸引要素和产业在小城镇有效聚集和扩散,提升小城镇的核心竞争力都十分不利。还存在着管理执法人员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疏于管理的现象普遍存在,难以适应小城镇建设和管理的要求。
三、加快小城镇发展的若干对策建议
(一)把发展小城镇纳入各级政府制订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实施计划
首先,在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要明确城镇化进程的长远目标及其与工业化等各个相关方面的联系,形成城镇体系规划,确定小城镇和大中城市发展的布局、规模和要求,以及推进城镇化的主要措施和政策导向。其次,在制订5年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和10年至15年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提出城镇化进程的阶段性目标,确定支持重点,制定相关的配套政策措施,再次根据中长期发展规划的要求,在每年的计划中提出具体的目标、要求和措施,并认真付诸实施。
(二)突出特色,准确进行小城镇定位
小城镇建设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片面追求“小而全”,使小城镇特色不突出。城镇化应该走“小而特”的路子,不同的小城镇必须打造不同的特点,或以产业特、或以文化风情特、或以区位特,突出特色,形成比较优势,实施差别化竞争战略,以鲜活的城镇特色,形成“名镇效应”,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小城镇的竞争力,反过来又推动城镇规模的扩张。可以着力发展以下几类具有特色的小城镇:一是建设工业主导型小城镇。把小城镇建设与企业二次创业紧密结合起来,根据区域市场、资源特点,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引导企业集中连片发展,建设小型工业园区,把乡镇工业塑造成为带动小城镇建设的主体力量。二是建设旅游服务型小城镇。旅游资源丰富的乡镇要搞好景区生态环境建设,完善服务设施,全面提高风景名胜区的硬件设施水平和服务接待水平。三是建设流通商贸型小城镇。边贸口子镇要在突出抓好市场等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以最优惠的政策、最便捷的服务、最宽松的经营环境,吸引周边的客商前来经商兴业。四是建设特色产业型小城镇。要依托当地资源,建设特色产业基地,在扩大规模的基础上,逐步形成集种植、加工、包装、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镇。五是建设移民镇。抢抓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机遇,用好用活移民政策,推动移民小城镇的建设。
(三)要坚持科学合理原则,搞好科学规划
选址要与国家的宏观产业政策、导向政策、交通、通讯大动脉相联系。起点要高,具有时代气息;必须满足农业产业化的要求,使小城镇成为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服务的载体。小城镇发展的规划,要考虑长远,保证小城镇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要把市场一体化要求与本地经济特点相结合,将小城镇规划建设融入分工明确、布局合理、同中心城市建设相结合的城镇化体系格局,利用大市场形成强有力的经济增长点;小城镇的风貌一定要体现综合经济实力和居民群体凝聚力,使本地的文化历史传统得到继承和发扬;要把环境生态建设列为主要内容,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和自然条件,建设生态小城镇。规划必须体现全局意识,着眼于长远,规划一经批准,就具有法律效力,而且要列入目标考核责任制,要强化规划的实施力度。
在具体的实施中要注重统筹规划、总体规划,强化规划的监管和实施:一是统筹规划。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城镇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以及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并因地制宜制定对接市场的产业发展规划,实现规划目标与全面小康建设目标、和 谐社会建设目标相统一。规划要覆盖到乡镇、村,坚持小城镇及乡村建设与山、水、田、林、路的合理布局,坚持区域设施的共建共享,坚持产业的集约发展。规划好小城镇交通、通信、能源、教育、科技、文化、卫生、消防、供水、排污、垃圾处理等公共设施和社会公益设施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二是搞好总体规划。做好小城镇规划修编工作,确保规划的科学性。结合建设发展需要及时做好重点地段、主要街道、居住小区和产业园区、公用公益设施、园林绿化的建设规划。省级示范镇规划由省建设部门负责抓,重点镇规划由市州负责抓,一般镇规划由县市区负责抓。全面完成市州、县市新一轮城镇体系规划和小城镇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三是强化规埘工作的监管与实施。规划编制、审批和调整要实行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坚持依法行政、社会监督、专家领衔、群众参与。依法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管理,切实维护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规划一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必须经过法定程序。
(四)运用市场机制,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
筹集小城镇建设资金,可以实行财政资金为引导、吸纳民间资金为主,吸引外资为辅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首先,财政资金可以向小城镇倾斜,在注重抓好水、电、路及通讯、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增加与农民利益有密切联系的、有巨大消费空间的项目,以此吸纳民间投资与吸引外资,加快建设速度,完善城镇功能,增强城镇的经济实力。还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在豫金融机构要积极支持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各地要利用好国家开发银行在我省设立的 县域经济及产业发展融资中心平台,积极创造条件争取资金支持。重点支持小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产业开发。重点支持示范镇、重点镇的建设和发展。其次,组建小城镇建设投资实体,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滚动开发。组建小城镇建设投资实体。示范镇和重点镇可以组建小城镇建设投资实体,主要从事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滚动开发。经批准,示范镇、重点镇可将规划区范围内的近期建设用地分批次转用或征用后作为政府的土地储备。土地依法依规出让形成的收入,可以作为国有资本金投入或入股,吸引社会资金、外资参与组建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小城镇建设投资公司。具备条件的小城镇建设投资公司,可利用增资扩股、股权转让等方式,吸引各种基金参与小城镇的开发建设。再次,把市场机制引入小城镇建设。政府通过在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健全规章制度、创造良好投资环境等软件上下功夫,使小城镇产生较强的吸引力,并以“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吸引众多的人带着资金参与城镇建设。要大胆尝试和探索将城镇当作资产来经营的思路,坚持市场化运作,不断建立和完善“经营城镇”的新机制。要最大限度地盘活土地资源,把自然资源变成城镇发展的宝贵财源,变过去土地使用的“行政审批制”为现在的“市场配置制”,使国有土地的资本效益趋向最大化,大力推行竞价拍卖等多种土地经营形式,为城镇建设筹集更多的资金。同时,营运市政设施,实现滚动开发。经营城镇有形资产,把公共房产及道路、桥梁、公路灯杆等市政设施的使用权和经营权推向市场,能卖则卖,宜租则租;经营城镇无形资产,把城镇空间、户外广告标牌经营权、交通线路营运权、道路和其它设施的冠名权等,通过转让、拍卖、租赁等形式推向市场,使无形资产变成有形资产。最后,还要积极探索和搞活小城镇经营。放开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投资领域,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加快小城镇公用事业改革。特许经营权通过公开竞标获取,提高小城镇供水、排水、环卫、燃气等行业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放宽小城镇基础设施有偿使用和有偿服务范围,建立政府调控价格和市场定价相结合的公用事业价格体系,逐步形成投资、经营、回收的良性循环机制。鼓励以股份制、合资、独资等形式成立专业公司,承包一个或相邻几个小城镇的市政维护、环卫清扫、绿化养护等任务,实现规模效益。
(五)积极推进有利于促进二、三产业集中连片发展的产业政策 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必须以经济增长来支撑,没有经济的较快发展,小城镇是很难发展起来的,各地小城镇都应注意培育自己的主导产业和特色经济。今后一定时期内,以乡镇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仍然是小城镇发展的最重要的依托,多数地区的小城镇还得走以乡镇工业带动第三产业发展的路子。各个县市、乡镇在小城镇发展上要鼓励和支持产业集聚发展。按照相对集中、资源优化配置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积极引导各类制造业向城镇和园区集中。新上项目原则上都要进入经济园区,存量项目逐步转移。禁止人为限制和不合理收费,切实减轻经济园区企业负担。总部设在示范镇、重点镇的有一定规模的公司化农业企业,示范镇、重点镇兴办的信息化服务企业和建筑企业,大中城市的工商企业到本地区示范镇、重点镇建立配套生产加工 基地,开展产品开发、商业连锁、物资配送、农副产品批发等经营活动,享受国家和省制定的有关优惠政策;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逐步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标准化加工、企业化管理格局。积极引导和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重点发展一批依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小城镇。培育壮大小城镇特色经济。根据当地的区位、资源、交通和产业基础条件,突出发展独具特色的产业型小城镇。抓住主导产业,发展产业集群,拉长产业链条,扩大产业规模。立足优势,培育发展工矿型、商贸型、农产品加工型、交通枢纽型、旅游观光型、卫星镇等各具特色的经济强镇;要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降低准入门槛,允许非公有制资本进入法律、法规和规章未明文禁止的行业和领域。加大小城镇产业招商力度,吸引更多的产业项目向小城镇聚集。示范镇、重点镇招商引资享受县级工业园区同等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带资进入小城镇务工经商办企业。支持非公有制企业特别是科技型非公有制企业到小城镇落户。但是,发展乡镇工业必须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当地优势,特别是农产品资源丰富的地区,乡镇工业发展要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重点,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尽可能增加劳动力就业机会。不论发展第二产业,还是发展第三产业,都应当向小城镇集中,这是小城镇经济繁荣的基本保证。提高城镇化水平是事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按照经济发展规律,城镇的集聚效应可以使生产效益成倍提高。据有关资料介绍,城镇化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可以拉动GDP增长两个百分点。如何推进城镇化进程,理论界有两种观点。一种是以大城市为核心辐射带动周边若干城镇所形成的城市群(或叫城镇圈、城市带)的发展模式;另一种是控制大城市,积极推进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模式。发展大城市投资大、劳动力价格高,建设成绩大,见效慢;发展小城镇投资费用低、劳动力价格便宜、居住舒适,见效也比较快。我们作为欠发达地区,人口数量多,劳动力密集,具有发展小城镇的条件和优势。自改革开放来,我们向外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外输出,为沿海地区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经过这么多年的历程,这部分外出人员都积累了一定的资本,掌握了一定的技术,学会了一定的管理经验。他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返乡创业的积极性也逐步高涨。这为小城镇的发展提供了产业支撑,为小城镇成为成为区域性的中心商业区,繁荣流通、发展商贸、增强辐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发展小城镇应该成为推进城镇化进程的一条独特道路。
参考文献:
[1]王建国.对小城镇发展问题的思考。
[2]王满四,蹇斯勇.关于小城镇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的探讨。[3]王亚平.中国小城镇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经济研究参考。
[4]王志宏.城市化与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关系研究.边疆经济与文化。[5]吴元波.我国土地产权制度、户籍制度与小城镇发展探讨。[6]邓卫.关于小城镇发展问题的思考,城市规划汇刊。[7]刘勇著.中国城镇化战略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8]傅崇兰主编.新城论,新华出版社。
[9]马继国等著.中国城市化道路探索——以海宁市为例,中国农业出版社。[10]冯海发著.中国城镇化发展探索,新华出版社,2004
第五篇: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
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促进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
摘要十六大提出繁荣农村经济,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战略目标中,小城镇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重要选择。建设和发展小城镇,不仅是我国城市化道路的重要途径,更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这一事关中国现代化建设根本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小城镇的建设与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一方面,农村现代化程度的提高是小城镇建设最扎实的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小城镇的建设又能够有力地促进和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然而也必须看到,一些小城镇的建设对农村资源、环境的破坏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后果,对周边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当前,许多地区都在加大力度,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但是,在对发展小城镇的认识和实践上,也存在着一些误区和不容忽视的问题。有的认为建设小城镇就是把农民变成市民,圈地、搞市政建设;也有的理解为发展小城镇就是“县改市”,“县改区”、“乡改镇”。有的不从实际出发,盲目攀比,一哄而上,结果市场建起来了,却“有场无市”,造成资源浪费、空亏财力;有的忽视调查研究,不重民意,不按经济规律办事,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结果决策失误,搞成“烂尾”工程;有的仅靠动员行政力量,忽视了市场机制的运作,结果成效不大;有的光顾眼前利益,单纯算经济帐,忽视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不注重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长远利益,对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造成隐患,等等。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小城镇的发展就要多走弯路,经济建设就要遭受损失。因此,正确认识和把握城镇化发展战略的精神,理清建设和发展小城镇的思路,因此,要积极发挥小城镇与农村的相互作用,实现小城镇建设与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相互促进和良性循环。对小城镇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 小城镇农村经济加快发展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但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在城乡二元分离的体制约束和极度不和谐的人地关系下,走了一条资源耗竭型的发展道路。改革开放多年来,尽管我国农业的生产能力和产出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主要农产品已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但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却并未得到完全实现,尤其是农业劳动力大量剩余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我国加入以后:给农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三农问题将更为严峻,但同时,由于城镇化的加速发展,也将有助于解决农业劳动力大量剩余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并进而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村城镇化,是指在中国存在特定人口迁移障碍背景下,农村依托传统集市和行政中心,在农村工业化推动下形成的小范围人口集聚和迁移现象,或者叫做小城镇的发展。它有别于通常讲的人口向城市大规模转移的现象,也有别于战后发达国家由大城市向小城镇扩散的都市化。农村城镇化建设一般以一批基础条件较好的中小城市、县城及小城镇为依托,因地制宜,发展地区农业优势,以乡镇企业为龙头,以农副产品加工业、绿色旅游服务业为中心带动农村人口城镇化,实现农村人口向第二、第三产业转化,是一条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也是我国第十个五年计划中拉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大战略。
一、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发展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80年代中期伴随着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成为我国城镇化建设最具活力的组织部分和主导力量。目前,我国的农村城镇化正处在加速发展时期。农村小城镇是我国城镇体系中层次最低,数量最大的群体,它处于城市之尾,农村之首,起到连接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桥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通过减少农业人口,增加城镇人
口的方式有效地解决工农两大产业间的利益失衡问题,还可以扩大农产品市场的空间范围,提高农民的相对和绝对收入水平。一是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有利于促进我国城市化进程。二是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有利于促进农村工业化的发展。三是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可以有效地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四是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能够促进农村小康的早日实现。因此,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基本规律表明:要加强农业必须发展非农产业,要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要繁荣农村必须推进城镇化。因为城镇是各种生产要素和产业集聚的重要载体,是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平台和纽带。中国未来城市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可能的选择方案将是走总体城市化与农村城市化共同推进的道路,即在发展大中城市的同时,有计划地推行农村城市化,重点建设好一批县城镇和中心镇,使其逐步具有城市功能,成为总体城市化的组成部分。从近期来看,建设和发展小城镇,可以启动农村市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没有农村城市化,整体城市化将难以实现。可以说建设和发展小城镇,不仅是我国城市化道路的重要途径,更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这一事关中国现代化建设根本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有利于促进农村工业化的发展
乡镇企业尤其是乡镇工业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问题也日益暴露出来。乡镇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大部分分布在农村,不仅难以管理,而且无法实现相应的聚集效益。通过小城镇的发展,使目前分散的部分工业企业积聚到小城镇,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资源的最佳配置,促进乡镇企业上规模、上档次,加快发展步伐,走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工业化道路。同时,农村企业转变增长方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发展农村经济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发展小城镇可以加强对资源利用的规划管理,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规模经营,有利于转变乡镇企业尤其是乡镇工业的经济增长方式。
(三)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农村小城镇通过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使土地相对集中,这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了前提条件。另外,农村非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可以为农业采用先进的、大型的农业机械设备提高机械化水平。同时,小城镇建设为农村职业教育、科技推广应用创造了条件。这将有利于农业生产、管理的科学化。
乡镇企业尤其是乡镇工业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问题也日益暴露出来。乡镇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大部分分布在农村,不仅难以管理,而且无法实现相应的聚集效益。通过小城镇的发展,可以使目前分散的部分工业企业集聚到小城镇,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资源的最佳配置,促进乡镇企业上规模、上档次,有利于转变乡镇企业尤其是乡镇工业的经济增长方式。
(四)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有利于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我国农村人口多,人均农业资源水平低,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缓慢,又是一个农业大国,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滞留在有限的土地上。这是加快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实践已经证明依靠大中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有限。小城镇作为地域性经济文化中心,具有与农村联系紧密的区位优势,便于直接发挥辐射和带动功能,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载体。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就可以通过城镇经济的发展,创造新的就业领域和劳动力需求,提高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同时,又会带动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拓展农村就业空间。这就从农业外部和内部为优化农村就业结构,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开辟了新的途径。发展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综合性概念。衡量小康社会的指标也是多方面的。应包括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素质、生活质量、社会分配结构、社会秩序等多方面的内容。小城镇作为地域性经济文化中心,具有与农村联系紧密的区位优势,便于直接
发挥辐射和带动功能,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载体。把一部分农民从土地转移到非农产业,不仅可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而且可以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这对于提高农村人口生活质量,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将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小城镇建设为农村职业教育、科技推广应用创造了条件。这将有利于农业生产、管理的科学化。因此,农村小城镇建设不仅可以通过促进工业化、商品化而为农村实现小康提供物质基础,可以有力带动农村种植业、养殖业、服务业和特色产业的发展,改善农业种植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而且也可以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从而推动农村小康的全面实现。
二、小城镇建设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客观地讲,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面对的是多层次的二元结构,现代经济部分重要集中在大、中城市,传统经济重要集中在宽大农村,二者的收敛与弥合涌现断层。因此,要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进步现代经济份额和降低传统经济份额,就必须处理好小城镇建设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施展小城镇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相互作用,不仅要实现小城镇与乡镇企业的有机联合,还需要从战略上把小城镇的经济发展与全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联合起来,实行城市发展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互动融合。即发展农村要跳出“城市抓工业,农村抓农业”的思维定式,用现代工业、现代城市发展的理念策划农业、农村的发展,用工业化、城镇化的方法组织农业、农村的生产经营,构建工农、城乡机动机制,形成城镇与农村相互发展,增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发展。具体来讲,重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小城镇和农村应当因地制宜,发展特点经济。“特点将带来发展,特点就是生命力”。1996年9月,亚洲建筑师代表在雅加达开会,提出“建设有灵魂的城市与乡村”的主题。可以说,个性与特点就是品牌,它对于小城镇的经济集聚与带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村和小城镇的建设应避免涌现“千镇(村)一面”、“模式化”和城区的“翻版”。而是要根据农村和小城镇内部自然要素禀赋的差别性、产业结构的不均衡性,来发展具有区域特点的农村和小城镇经济。通过发展特点产业,农村不仅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特有的资源,迅速形成具有竞争力的竞争优势,增进自身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还将为小城镇和农村的进一步发展供给很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小城镇和农村的再发展,将会为此特点经济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吸引人才、资金等生产要素的汇聚,从而加强农村和小城镇的特点竞争力。如此点面联合,农村和小城镇将会在互动中形成一个相互补充、相互增进的良性循环,最终实现农村和小城镇经济的腾飞。
其次,小城镇和农村应当集中发展,施展集聚效应。小城镇和农村主导产业的建立和发展,可以增进赞助性产业的建立和发展,最终建立起小城镇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合理产业结构系统。在发展这个特点系统的时候,要注意施展产业集聚的作用。通过集聚,农村和小城镇企业都可以共享社会生产条件,节俭基础设施的费用,共享赞助行业供给的专门服务,以及专业化分工和规模化生产带来的利益,减少企业实际生产费用,扩大企业的资本积累,增进企业的发展。在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小城镇的产业方案要时刻注意为农业产业化服务。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要害是要建设上联市场、下联农户的龙头企业,这些龙头企业通过各种市场中介组织和农村社会化服务中心,依托小城镇连接大中城市和辐射农村的功效,把供、产、销串联起来,有利于推动产品市场相对局限的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带动宽大农村经济的发展。
最后,小城镇还应当建立专业市场,以此来解决产品和特点产品“卖难”的问题。农产品和特点产品“卖难”抵触的根源是疏散农户和单个企业与市场的接洽层,控制的市场信息非常有限。农户和企业进入市场亦要付出各种各样的代价,由此导致了交易费用的增长,即交易成本很高(包含信息成本、评估成本、交易约签订成本),使单个农户和企业难以承担这些交易成本,生产也就不是缭绕着市场而进行,这就涌现了农产和特点产品“卖难”的问题。解决“卖难”问题的思路是通过政府和一些民间公会,建立起一些专业市场,立起产品与市场接洽的纽带,从而解决农产品和特点产品“卖难”的问题。由此可见,小城镇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不可分的。小城镇的建设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供给许多方便条件,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小城镇建设最现实的基础和最直接的动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除了为小城镇建设解决了一些资金外,农业生产方法的转变和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一方面使农产品大幅增长,为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供给了可能,另一方面为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供给了更多的原料和消费市场,为加速小城镇建设创造了条件。
三、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全面推进农村城镇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建设和发展小城镇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农村小城镇在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多项功能,要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依托产业、形成特色、择优发展”的原则,是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农村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如何建设和发展小城镇是十分值得重视和研究的问题。所以,要搞好农村小城镇建设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一)解放思想,树立发展是富民建镇的第一要务
中国发展小城镇有许多有利因素,也有许多不利因素,最大的不利因素,就是思想不够解放,每次都为人民留下烂尾工程,使人民对国家和政府失去了信心。要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大胆解放思想,不断深化改革。当前,加快发展小城镇建设,必须提高以下几种认识:一是始终坚持发展是富民强国的第一要务。积极引导干部、群众认识生产力,掌握资本;大力挖掘生产力,积攒资本;积极发展生产力,增加资本;扩大对外开放的窗口,引进资本。要积极引导官民一家亲。一切以发展辨是非,以发展评得失,以发展论英雄。二是不搞争论,大胆改革,大胆实践,锐意进取。学习先进经验,“先干不争论,先试后评论,先做再议论”,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勇于创业”的精神。面对矛盾不回避,面对改革不动摇,面对议论不争论,允许试,允许闯,争取时间发展,让实践作结论。坚持正确的,完善不足的,引导扭曲的,改革错误的,宽容失误的。真正做到创新不跟风,争先不争论,依靠不依赖,引导不误导,使大家立足镇情心系群众,开拓创新,大胆实践,把思想集中到发展上来,把精力用到改革上去,招商引资放手发展私营个体经济。三是给农民以国民待遇。对一些小城镇的户口一律放开,只要有固定住所、稳定工作和固定收入的都可以在城镇人户、就业、入学、劳动保障等,对进城农民一视同仁。四是一切坚持“三个有利于”。在农村解放思想的基础是加快经济发展,促进农民致富,加快城乡结合的步伐。坚持千政策、万政策,引导群众致富就是好政策;大干部、小干部,领导群众致富就是好干部。有了这样的理念,就有了定位的标杆、做事的标准、干事的标尺,解放思想就有形化、具体化了,经济发展、小城镇建设就有了思想基础。
(二)用科学规划作为发展小城镇的奠基工程
小城镇的发展不能靠搞运动和行政命令,要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农民进小城镇要靠市场吸引。但是,小城镇不是完全自发能够形成的,特别是宏观布局上要有控制,城镇建设上要有规划。所以,在编制和完善城镇发展规划中,首先,要提高规划的科学性。从根本上说城镇化水平是由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没有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发展,以及市场流通的活跃,就不可能有农村城镇化。同时,城镇发展还受人口、资源、地理环境等自然条件的制约。因此,要按照市场经济的需求,因地制宜,立足优势,突出特色,规模适度,注重实效,科学确定小城镇的经济布局和市场定位,走集约式城镇化道路。城镇规划应同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及长期规划相衔接,以使小城镇成为联接广大小集镇、农村与大中小城市的纽带,形成较强的推动经济发展的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其次,要注重规划的超前性、协调性。城镇建设规划关系农村现代化的百年大计,必须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要体现地方特色,有适度的超前性。要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针,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统一规划,适度超前;同时,又要全面协调、合理布局、抓住重点、量力而行,分步实施。其中包括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协调,各产业发展与基础设施的协调,城镇功能的健全、规模适度、空间的合理
分布、以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等。第三,要加强规划的指导性、可操作性。建立完善的规划编制与实施的管理制度,健全规划成果的专家审查制度,制定保证规划得以实行的措施和法规,确保规划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并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严格依规建设,有序发展。使小城镇建设适应城市化和社会化大生产及现代生活的要求,迈上新台阶。第四,要体现特色和精品意识。特色是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纵观城镇发展的历史,越是有特色的城镇,知名度越高,发展越快。小城镇建设必须增强精品意识,追求自己的时代特色和地方风格,构筑自己的鲜明特色和品位,形成独特的吸引力,不要盲目模仿大城市,贪大求全,面面俱到。如果每个乡镇都是一张面孔,千篇一律,那么就会出现“走了一村又一村,村村像城镇;走了一镇又一镇,城镇像农村”的状况,整个小城镇体系将失去生机和活力。所以,各个乡镇要根据本地资源条件、自然景观、乡风民俗、经济发展水平、历史人文背景、区位特征等进行创新性的开发,扬长避短,发掘特色,培植特色,科学定位,体现个性,做到以特见长、以精取胜、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旅游则旅游,实行各具特色的工业兴镇、农业产业化兴镇、旅游兴镇、商贸兴镇、历史文化名地兴镇。
(三)构建产业体系,是增强小城镇经济的有效措施
产业聚集是城镇化要素聚集的基础。产业聚集可以带动资本、技术等其他生产要素的聚集,并进一步推动交通、餐饮等服务行业的发展,同时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因此必将大大推进城镇化进程。我们要从实际出发,利用本地资源、环境条件发展经济,逐步形成能够体现和发挥自己优势的产业聚集,逐步构建聚集效应明显的产业体系。一是把城镇化建设与工业化结合。要以园区建设为平台,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招商引资为动力,不断壮大冶金、能源化工、农畜产品加工和花炮为重点的工业体系。二是把城镇化建设与农牧业产业化结合。要依托丰富的农林牧资源,围绕羊、鸡、牛、草、猪等主导产业,不断壮大农牧业产业体系。三是把城镇化建设与市场建设结合。大力加强专业化市场建设,发展新型商业业态,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层次,实现以市场活流通,以流通促生产,逐步培育壮大内外相联的市场体系。
(四)以合理布局、突出特色为发展小城镇的根本错施
发展小城镇,首先遇到的是城镇布局问题,即城往哪里建?我认为:一是根据区位优势来布局。在大城市周边地区,要按照产业和人口的合理分布,适当发展一批卫星城镇。在沿海发达地区,要适应经济发展较快的要求,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城镇建设水平,更多地吸纳农村人口。在中西部地区,应结合西部大开发战略,重点支持区位优势和发展潜力比较明显的小城镇加快发展。二是适应产业发展需求来布局。在一个城镇里,功能区要严格区分。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行政区等要避免混杂,有条件的城镇在功能区之间要用绿地或自然景观隔离,可以设立商业生活街或休闲自然风景区等。每个小城镇在分布上应弱化行业划分的分散格局,强化经济区域优势,形成有瓜菜的、有水果的、有商贸的、有旅游的、有饮食服务的集散中心,一镇一品,形成区域经济中心。三是依据历史文化特色布局。历史文化特色也是发展小城镇的重要依托。其次是突出特色的问题。如果一个小城镇在合作和竞争的过程中,没有自己的特色,没有专业化、专门化的效率,就会在别的小城镇和城市强有力的竞争中衰落。因此,小城镇的发展,要根据城镇资源、区位、产业和经济结构特点、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立足比较优势,扬长避短,突出特色,在“个性”上下功夫,开发拳头产品,选准项目,培育发展主导产业,走以市兴镇、产业立镇之路,形成自己的独特优势,走出一条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发展加工主导型小城镇;以农业产业化为对象,发展主导型小城镇;以专业市场为依托,发展市场主导型小城镇;以旅游、文化资源为凭藉,发展旅游开发主导型小城镇;以地理集散为依托,发展交通枢纽型小城镇;以吸引外资为重点,发展开放主导型小城镇;以农业科技革命为动力,发展科技主导型小城镇等。
(五)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把小城镇建设成为培养新型市民的大学校
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伟大事业。物质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因而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必须牢牢把握,不可动摇,但精神文明如果搞不好,物质文明也会受到破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我国的基本国情除了地大物博外,还应看到人口众多、素质较低的现实情况。这个问题在农村表现得尤为突出。全国约有9亿人口居住在农村,受过高等教育的寥寥无几,受过中等专业教育的也是少数,而多数文盲、半文盲集中在农村。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是我国城市化、现代化的一大难题,是农村城镇化、现代化的最大难题。因此,必须花很大的气力,像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那样,大力加强小城镇的精神文明建设,把小城镇建设成为培养和教育新型市民。
(六)改革配套政策,促进农村人口向小城镇流动
发展小城镇并不是简单地把农村人口往镇区聚集,是要让农民进得来、留得下。因此必须完善和落实有关政策,通过政策引导,使农村人口向城镇自觉自愿转移。一是要落实户籍政策,对于符合条件的农民,要按照有关规定予以办理转移落户。二是对到我省的各类人才和有技术、资金、专长的人员可以优先办理城镇户口,对本科以上毕业生给予编制。在实施异地扶贫移民中注重把农村牧区人口迁入城镇,不断扩大城镇人口规模。三是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医疗、养老保险、劳动就业、教育等体制改革,保证进入小城镇的农民,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四是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农民进城投资,从事个体经营,发展第三产业,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的大平台。
(七)强化土地管理,建立健全合理的土地流转制度
(1)是加强土地经营管理。严格执行“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的基本国策,坚持土地利用、开发整治与土地保护相统一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的土地,尽量少占耕地,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城镇土地由政府统一征用、统一配套、统一拍卖,通过垄断土地一级市场,让不同地块之间形成级差,使土地价值最大化。
(2)是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制度。积极探索建立农民进入小城镇后原有承包地和宅基地经营流转制度,明确经营流转的途径和管理办法。在坚持自愿有偿和依法进行的原则基础上,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通过适当的政策倾斜,对实际已从事并且大部分收入来源于非农产业活动的农民,允许其转包土地。
(八)坚持建管兼顾,提高城市综合管理水平
一是狠抓清扫保洁,着力提高城镇环境卫生质量。二是大力整顿市容、客运秩序,规范市容市貌管理。整顿城区交通秩序,打击非法营运,规范客运程序和管理。三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城,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用文化提升市民素质,用制度强化监管,用机制强化激励,统一城市管理职能,加强综合执法队伍建设,提高城镇管理水平。四是完善乡镇苏木政府小城镇管理职能,建立职能明确、结构合理、精干高效的小城镇管理体制。
参考文
百度网,敖汉旗人民政府副旗长李彦彬,中国论文范文下载网作者:王建华,中国福农网,育龙网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