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调查

时间:2019-05-14 17:17: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调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调查》。

第一篇: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调查

概论课学生实践教学调研报告

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调查

摘要:农民收入普遍不高,家庭收入主要靠外出务农和临时工,且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农业灌溉困难,文化生活也较为匮乏。农民生产资料的单一决定着农村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社会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新农村建设迫要解决的问题是农业基础设施和经营方式落后,最主要的是改变农民单一的收入方式和生产水平。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调查分析

现状

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村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差、收入水平低是中国的国情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丰硕成果才能不断地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有了很大改善近几年来我们村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入手在省国税局的大力扶持下实现了我村由传统低效的粮油种植经济向多元高效的混合经济转变村容村貌和农民收入发生了根本变化逐步迈入了大步流星奔小康的康庄大道。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程浩大,任重道远。加强组织领导,调动全社会参与,易于形成合力,解决突出问题;加强宏观指导,有利于减少浪费,节约资源,减少风险,少走弯路,促进新农村建设又快又好的发展。

1、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建设新农村,不能凭主观想向和满腔热情办事,而应该用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要按照近期、中期、远期目标,分期计划,分步实施。既要注重经济指标,又不忽视社会发展指标;既要注意发展速度和规模,又不忽视质量和效益;既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又不忽视农民的主体力量;既要体现现代精神风貌,又不破坏农村文化底蕴;既要大胆创新,又要尊重客观规律,既要广泛听取基层和农民群众意见,又要请专家论证;既要保证规划的科学化,又要保证实施规划的连续性,绝不能朝令夕改,人去事非。

2、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我市农村县区,经济状况有强弱之别,新农村建设一定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在发展模式上要分类指导。比如,各县市开发区以工业经济实力为基础,整合城郊土地、人力等资源,开展以工促农的工业型新农村建设。同时,还可以发挥城郊区位优势,招商引资,服务城市,走第三产业服务型新农村建设之路。在城镇村庄规划、建设上要分类指导,注意城镇村庄布局有利于节约资源、发展经济。新农村规划可以高标准、多功能,进行一步到位式建设,而县区比较落后的村庄则可能是改街、改水、改圈、改灶、改厕;硬化、绿化、亮化、美化。总之,一定要突破“标准化”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方法,避免运动化,不搞“一刀切”,不搞人为的样板工程,更不搞所谓“达标验收”之类扰民浪费的评比活动。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从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抓起。

3、以城带乡、社会参与。应发动组织市县各级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对口支持帮扶农村。探索城市与农村、企事业与农村结对帮扶的途径,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用城市理念建设农村,用现代理念教育农民,引导农民与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决裂,指导农村向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阔步前进。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农业和农村始终是难

概论课学生实践教学调研报告

点和重点。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历史使命,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认识和共同行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认真贯彻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坚持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特别是要在多予上下功夫,真正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全面推进农村的发展。经过全党全国的不懈努力,使农业生产力水平有一个较大的提高,使广大农民的生活有比较明显的改善。归根到底,要切实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使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1.新农村建设内容:

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好比修建一幢大厦,经济就是这幢大厦的基础。如果基础不牢固,大厦就无从建起。如果经济不发展,再美好的蓝图也无法变成现实。

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只有农民收入上去了,衣食住行改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新农村建设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

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只有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形成家庭和睦、民风淳朴、互助合作、稳定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新农村建设才是全面的、完整的。

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应该是脏乱差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治理、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民安居乐业的景象。这是新农村建设最直观的体现。

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只有进一步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真正让农民群众当家做主,才能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真正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经济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建设,主要指在全面发展农村生产的基础上,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政治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建设,主要指在加强农民民主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切实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和农村法制建设,引导农民依法实行自己的民主权利。

【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主要指在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体现农村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社会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社会建设,主要指在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公共事业投入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农村的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以期实现农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愿望。

当前新农村建设存在的矛盾与问题。近期我们深入农村基层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与基层干部和群众交谈大家一致认为当前是我国农

概论课学生实践教学调研报告

村历史上发展的最好时期之一。但从调查中我们也发现目前农村社会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

问题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民生产生活不方便。一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虽然现有水利设施经过近年来的除险加固,蓄水能力有所增强,但沟渠因无资金整修,形成了水利设施有“有肚无肠”的现状。二是交通设施建设滞后,虽然我村对主干道进行了硬化,但是路面狭窄,农村运输和农产品交易难,农民生产成本高,严重地影响着农民生产生活,制约了农村经济快速有效发展。

问题二:产业化建设深度不够,农业产业效益不明显。一是产业发展不平衡。从调查的情况来看,我村没有形成任何有一定规模的支柱产业,产业结构也很单一。二是农村产业化虽然有了一定发展,但农业竞争力总体不强,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业带动农民增收不明显,公司加农户和协会加农户等模式给农民增收带来的实惠不大,农村产业化需要进一步调整。三是村民在种植作物的选择以及其他生产项目的确定上存在着盲目性。缺乏及时有效的指导,同时盲目的确定生产项目也使农民的生产面临着更高的风险。

问题三:受多种因素限制,农民增收空间不大。一是农资价格增长过快。走访中,农户反映最多的是希望政府从严打击一些不法商贩经营假冒伪劣农药、化肥、种子等坑农行为;部分农户还说,只要把农资价格降下来,国家给农民的补贴才算“到手”。据调查,今年农民购买玉米种、麦种平均价格每公斤为13.41元和18.48元,分别比去年同期上张10.5%和24.6%;磷肥、碳氨、尿素等,与上年同期相比均有一定幅度的上涨。二是畜牧业生产出现停滞迹象,玉米、红薯等饲料作物播种面积在减少,加上牲猪饲养方法落后,目前农民牲猪、山羊、黄牛饲养量难以实现有效增长。三是自然灾害频繁。

问题四:社会事业发展不平衡,农民没有基本保障。一是农村教育负担仍然很重。一方面,教育布局调整不科学。因教育布局调整撤了学校,学生只有到较远的中心完小读书,家长因孩子太小只好实施“1+1”工程(即花一个劳动力去陪读)。一位家长给我们说:“国家虽然减免了学杂费,但现在要一个劳动力陪着,负担还是很重”。另一方面,教育成本过高。有位村民给我们算了一笔帐:送一个学生,每学期按400元计算,读完小学、初中9年需要7200元,读完高中要1万多元,读完大学要5~6万元,按目前我们人均收入计算,培养一个大学生要花费8年多的纯收入。二是公共卫生事业发展艰难。一方面,乡镇医院运转难。由于政策和经济条件的原因,目前乡镇医院条件差,医务人员待遇低,结构不合理,导致人才引不进、留不住。另一方面,看病难问题仍然严峻。调查发现,农村的“看病难”比想象严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虽然给农村看病难带来了福音,但据一位农民反映:“原来看病只要50元的,现在需要100元,国家报销50元,自己还是要出50元,搞去搞来没有少花钱,捆着绑着一个样”。三是社会保障事业刚刚起步。目前,我县农村的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养老保险刚刚启动,社会救助体系还不,农村低保范围窄、金额少,失地农民、弱势群体救助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

对新农村建设中几大问题的个人思考:

第一: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建设的经费从哪里来)是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就此次的调查对象而言,村中没有一处集体经济,没有村办企业。农民增收也多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缺少统一的指导,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

第二:新农村的建设是一项大的工程,它需要统筹的规划,需要村与村、与乡镇、与县市之间的合作,需要上级机构的扶植。

就地理位置而言,我村离

概论课学生实践教学调研报告

镇中心较远;就自然资源而言,它没有资源上的优势„„在这样的基础上要发展自己的集体经济,单纯依靠本村的力量,一方面能力有限,另一方面很容易在结构安排上或是项目选择上与其它地区重复,从而造成效益低下甚至是失败,新农村的建设需要上级的统筹。在这一方面,国内外都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去学习。例如意大利南部的小城镇加工业,我国浙江部分地区的村镇加工等。

第三: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机制

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因此在积极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农业产业化投入的机遇,集中力量大力扶持发展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农 业项目,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加此外,要积极组织实施好“阳光工程”,加强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和就业率。同时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城乡住房、就业、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为进城农民提供公平的就业和生活环境。

第四:务工人员素质较低成为农民其增加收入的瓶颈。

随着农村劳动力专业到二、三产业的比例逐年增加,外出打工和就地转移的劳动力队伍庞大,但由于综合素质低,大多数劳动力仍从事着低收入的工作,技术型、技能性劳动力转移输出很少,无法获得较高收入,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受到控制。

第五:村民文明程度滞后于其它方面,新农村建设出现木桶效应。

新农村建设把重点放在了“村容整洁”上,而对“村风文明”投入甚少,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一方面,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另一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同时,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不足,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严重制约了农民的增收。继承与发扬并重,促进乡风文明建设。乡风文明建设,通过定标准、树典型,加强监督,奖惩分明等方法,建立健全乡风文明的评比奖励机制;文化活动要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农民自办文化扶持基金,引导农民发展民俗文化表演和地域风情旅游;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宣传队等各种形式送文艺下村,加强先进文化在农村的传播速度和覆盖范围,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要继承并发扬农村自身所拥有的文明传统,提倡尊老爱幼、妯娌和睦、邻里团结、不打架不骂人、爱护公物、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良好乡风民俗。

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强化组织领导,扎实推行农村建设新理念

1、成立领导小组,完善新农村建设工作机制。

2、明确部门责任,强化新农村建设监督考核。

3、作好建设规划,严格新农村建设操作程序。

(二)提高农民自主创新能力,切实注入农村建设新动力

1、转变思想观念,促进农民自主创新。

2、加强科技培训,推动农民自主创新

3、推行典型示范,带动农民自主创新。

4、落实优惠政策,引导农民自主创新。

(三)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不断拓展农民增收新途径

(四)乡镇干部多下乡体察民情,了解村民之所急需

(五)对城乡要求一视同仁,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工农和谐化。参考文献:[1]胡智龙

新农村建设实地调查报告 [2] 百度百科

新农村建设

第二篇:新农村的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新农村建设题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内容摘要:

新农村建设的现状

(1)农民生活、医疗状况

(2)农田生产状况

(3)农民文化、娱乐生活

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1)环境污染

(2)农村整体及个人素质

(3)资源浪费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中央正确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积极推进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社会的发展能有目前这样的好形势,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党和政府在近几年的宏观调控中切实加强了农业和农村这个薄弱环节,扭转了前几年粮食生产滑坡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局面。党中央提出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改善了“三农”问题,让广大农民感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怀。

在这几天的实地调查中,主要是调查与分析本地目前“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新农村建设的现状

经过几年的新农村建设,目前所居住的乡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百姓的生活也提高了,不在像以前那样不方便。特别是村与村之间公路,村与镇之间公路,镇与镇之间公路的修建,极大的改善了人们的出行,不在像从前那样,一下雨就是泥泞不堪。自从党和国家出台了免收农业税和增加农业津贴,使广大农民获益,并且提高了农民的务农积极性。生活上的改善在饮食出行上得到全面诠释。

正如前面所说的公路的修建是一方面,还有我们是依靠长江生活的,水资源丰富,但是以前都主要喝着自家的井水,实行新农村建设后,改善了目前的自来水厂,为广大农民铺设了管道,让每村每户都喝上了干净的自来水。对于每个农民家庭而言,农村沼气天然气工程的开展,改善了牲畜粪便排放的问题,且做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即改善了环境,又可以提供沼气能源。切减少了农村对煤气的需求,和对用木材、秸秆作为家用生活燃料的需求,同时通过沼气池发酵,再作为肥料供田天使用。

自从有了新农村建设,百姓的收入都增加了,许许多多的村民家都盖起了新楼,逐渐的告别了以前的平房。生活条件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与过去相比是显著提高。再加上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解决了农民的看病难的问题,让广大农民看得起病,买得起药。经过采访得知,基本上每村每户都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再加上最近两年出台的养老保险政策,大多数村民都已参加,这些大大保障了农村的就医与养老。镇上的福利院的建设,为孤寡老人提供了保障,也让一些身有残疾无家庭保障的人得到关怀。

同时,农业相比以往发生了巨大变化,农产品的的产量大大增加。到了收获的季节,村村户户都到田里观察作物是否可以收割,之后组织人手到田里劳作收获庄稼。因为现在农产品产量的增加,在收获粮食后往往会有富余并且通过出售农产品来增加收入。农耕方式也逐步从牛耕转向机械耕作。回想以前到了收获的季节,特别是夏季,家里收玉米时,人们都是天还没有亮就要到地里收割,自从引用机械劳作后,只要使用收割机就能完成十多个人花几个小时的劳作量。还有就是,曾经主要是牛耕,导致血吸虫传播泛滥,人畜都有感染,严重危害人的健康。现在已经将耕牛取代,鼓励农民使用小型机械耕作,并且还有购买农用机械的补助发放,提高了农村的生产热情,节省了大量的劳作时间和劳动力。到农田去调查时,农田就像绿色的海洋,虽然还没到稻子的成熟时期,但可以看到一些抽穗的稻田。偶尔还有几个农民从田边走过,观察自家农田的生长状况,或是到农田里使用农药杀虫、除草,来提高农田的产量。

说到新农村建设,农村的文化生活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单调,已经从单一的电视、广播接收外面的知识发展到网络和报纸等方面。而且电视也从用天线接收节目改为了数字广播。并且有的村子还建设了文化广场,和农村书屋到了夜间,一些人会到文化广场去跳广场舞,达到健身的目的。不再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同时农家书屋的建设,可以让人们去看一些书来提高文化素养,也有相关的农业科学的书供人们来学习和了解。村子里还修建了篮球场,和安装了乒乓球台等体育设施 为小孩提供了娱乐的地方。现在的新农村建设,在当地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为农村农民谋福利。是实实在在的惠民惠农的政策,就当地而言现在的建设也逐步趋于完善,三农问题也渐渐得到解决。

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说这几年的新农村建设在乡镇去得了巨大的成果,并且农村与农民再此得到获益。但是,就目前而言“新农村建设”仍然存在各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在调查中可以发现这些问题对我们的建设是一个个巨大的挑战为此,也要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为新农村建设更好的得到开展。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环境问题相比已往污染程度有所加剧,就修路和建房而言,产生的建筑垃圾没有得到更好的解决,有时甚至随便扔在附近。这是一点,还有其他方面,目前农业上产量是增加了,但是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比过去也增加了不少,使得土地的污染也加剧了,还有在使用农药后,农药的包装袋和瓶子也随手扔在田地的两旁,这些大多属于难降解的塑料,积累在田里。在各个村子里,人们产生的生活垃圾更是没有得到好的解决,特别是在刮风时,塑料袋漫天飞舞,树叶和灰尘满地都有。这些生活垃圾严重污染了当地的环境。再就是现在的水质于过去相比不再清澈水面上漂浮着水葫芦和浮萍,浑浊不堪,也看不到水里的鱼虾。自从水质变差之后,再也找不到从前到河里摸鱼的乐趣了。以及在五月份时,收获小麦产生的大量秸秆都是采用焚烧的方式处理掉,这些都是产生雾霾的原因,致使空气变得浑浊。

环境污染是目前难以解决的问题,但与这息息相关的是与农村以及村民的素质。目前“社会主义新农建设”中农村的素质与之前相比虽已普遍提高,但整体与个人的素质仍然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当前绝大多农民素质不是理想,文化水平不高,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法制观念淡薄,道德素质、诚信意识缺乏,社会责任感不强,文盲、科盲、法盲的比例还非常大,这些都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步伐。虽说目前全国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但在农村,中小学缀学率仍然较高,这些对农村整体素质仍产生较大的影响。今后农村的结构将由这一代构成,但是因为缀学导致接受教育程度不高,影响着其他孩子生活,从长远来说整体文化素质甚至可能会下滑。素质程度不高直接影响了农村想更好的方面发展,也会成为农村及农民走向小康生活的阻碍。并且在各个乡镇,交通安全意识缺乏,安全隐患严重,缺乏有效的交通管理,在道路复杂地段容易发生交通事故。道路管理欠缺,时而有的道路损坏严重,过后又常年失修。

在这次实践调查中,发现农村的资源是非常的丰富特别是水资源。但是,在乡镇人们的节约资源的意识还很淡薄,导致一些资源在人们有意或无意中就白白浪费了。例如,在调查中所看到的人们在收割玉米之后剩下的秸秆基本上在农田里,这些秸秆本可以作为沼气池的原料,但就这样浪费了。因为水资源丰富,人们在用水方面都没想到节约,且农田大多数是采用灌溉过后直接将水排出,这些都浪费了大量的水资源。每当农闲时,大多数农民都没什么事做,而处于空闲状态,因此浪费了人力资源。再新农村建设中有一些便民惠民工程缺乏管理和修缮,例如前几年弄得沼气池的建设工程,因缺乏维护大部分都处于荒废状态,进一步的造成资源的浪费.。据不完全统计,在农村各个方面都还存在着资源上的浪费。在新农村建设中虽然存在着大大小小的问题,面临的挑战仍然艰巨,但是取得的成就同样不可忽视。面对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要迎难而上想出对应的解决方法加大中小学生的入学率,提高人口素质,定期做好宣传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

回想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我学到了很多,从我接触的每个人身上学到了很多社会经验,自己的能力也得了提高,而这些在学校里是学不到的。在社会上要善于与别人沟通。以前没有工作的机会,使我与别人对话时不会应变,会使谈话时有冷场,这是很尴尬的。人在社会中都会融入社会这个团体中,人与人之间合去做事,使其做事的过程中更加融洽,事半功倍。别人给你的意见,你要听取、耐心、虚心地接受。在工作上还要有自信。自信不是麻木的自夸,而是对自己的能力做出肯定。社会经验缺乏,学历不足等种种原因会使自己缺乏自信。其实有谁一生下来句什么都会的,只要有自信,就能克服心理障碍,那一切就变得容易解决了。知识的积累也是非常重要的。知识犹如人的血液。人缺少了血液,身体就会衰弱,人缺了知识,头脑就要枯竭。这次接触的酿造业,对我来说很陌生,要想把工作做好,就必须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对其各方面都有深入的了解,才能更好地应用于工作中。这次亲身体验让我有了深刻感触,这不仅是一次实践,还是一次人生经历,是一生宝贵的财富。在今后我要参加更多的社会实践,磨练自己的同时让自己认识的更多,使自己未踏入社会就已体会社会更多方面。

并且这次社会实践活动也让我对自己的家乡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看到了自己家乡发展的同时也看到了家乡目前存在的问题。明白了现在洪湖的发展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决策及领导。

第三篇: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概论课学生实践教学调研报告

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调查

摘要:农民收入普遍不高,家庭收入主要靠外出务农和临时工,且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农业灌溉困难,文化生活也较为匮乏。农民生产资料的单一决定着农村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社会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新农村建设迫要解决的问题是农业基础设施和经营方式落后,最主要的是改变农民单一的收入方式和生产水平。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调查分析

现状

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村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差、收入水平低是中国的国情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丰硕成果才能不断地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有了很大改善近几年来我们村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入手在省国税局的大力扶持下实现了我村由传统低效的粮油种植经济向多元高效的混合经济转变村容村貌和农民收入发生了根本变化逐步迈入了大步流星奔小康的康庄大道。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程浩大,任重道远。加强组织领导,调动全社会参与,易于形成合力,解决突出问题;加强宏观指导,有利于减少浪费,节约资源,减少风险,少走弯路,促进新农村建设又快又好的发展。

1、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建设新农村,不能凭主观想向和满腔热情办事,而应该用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要按照近期、中期、远期目标,分期计划,分步实施。既要注重经济指标,又不忽视社会发展指标;既要注意发展速度和规模,又不忽视质量和效益;既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又不忽视农民的主体力量;既要体现现代精神风貌,又不破坏农村文化底蕴;既要大胆创新,又要尊重客观规 1

概论课学生实践教学调研报告

律,既要广泛听取基层和农民群众意见,又要请专家论证;既要保证规划的科学化,又要保证实施规划的连续性,绝不能朝令夕改,人去事非。

2、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我市农村县区,经济状况有强弱之别,新农村建设一定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在发展模式上要分类指导。比如,各县市开发区以工业经济实力为基础,整合城郊土地、人力等资源,开展以工促农的工业型新农村建设。同时,还可以发挥城郊区位优势,招商引资,服务城市,走第三产业服务型新农村建设之路。在城镇村庄规划、建设上要分类指导,注意城镇村庄布局有利于节约资源、发展经济。新农村规划可以高标准、多功能,进行一步到位式建设,而县区比较落后的村庄则可能是改街、改水、改圈、改灶、改厕;硬化、绿化、亮化、美化。总之,一定要突破“标准化”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方法,避免运动化,不搞“一刀切”,不搞人为的样板工程,更不搞所谓“达标验收”之类扰民浪费的评比活动。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从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抓起。

3、以城带乡、社会参与。应发动组织市县各级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对口支持帮扶农村。探索城市与农村、企事业与农村结对帮扶的途径,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用城市理念建设农村,用现代理念教育农民,引导农民与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决裂,指导农村向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阔步前进。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农业和农村始终是难点和重点。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历史使命,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认识和共同行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认真贯彻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坚持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多予、2

概论课学生实践教学调研报告

少取、放活,特别是要在多予上下功夫,真正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全面推进农村的发展。经过全党全国的不懈努力,使农业生产力水平有一个较大的提高,使广大农民的生活有比较明显的改善。归根到底,要切实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使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1.新农村建设内容:

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好比修建一幢大厦,经济就是这幢大厦的基础。如果基础不牢固,大厦就无从建起。如果经济不发展,再美好的蓝图也无法变成现实。

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只有农民收入上去了,衣食住行改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新农村建设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

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只有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形成家庭和睦、民风淳朴、互助合作、稳定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新农村建设才是全面的、完整的。

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应该是脏乱差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治理、人居 3

概论课学生实践教学调研报告

环境明显改善、农民安居乐业的景象。这是新农村建设最直观的体现。

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只有进一步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真正让农民群众当家做主,才能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真正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经济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建设,主要指在全面发展农村生产的基础上,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政治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建设,主要指在加强农民民主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切实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和农村法制建设,引导农民依法实行自己的民主权利。

【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主要指在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体现农村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社会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社会建设,主要指在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公共事业投入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农村的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以期实现农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愿望。

当前新农村建设存在的矛盾与问题。近期我们深入农村基层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与基层干部和群众交谈大家一致认为当前是我国农村历史上发展的最好时期之一。但从调查中我们也发现目前农村社会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

问题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民生产生活不方便。一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虽然现有水利设施经过近年来的除险加固,蓄水能力有所增强,4

概论课学生实践教学调研报告

但沟渠因无资金整修,形成了水利设施有“有肚无肠”的现状。二是交通设施建设滞后,虽然我村对主干道进行了硬化,但是路面狭窄,农村运输和农产品交易难,农民生产成本高,严重地影响着农民生产生活,制约了农村经济快速有效发展。

问题二:产业化建设深度不够,农业产业效益不明显。一是产业发展不平衡。从调查的情况来看,我村没有形成任何有一定规模的支柱产业,产业结构也很单一。二是农村产业化虽然有了一定发展,但农业竞争力总体不强,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业带动农民增收不明显,公司加农户和协会加农户等模式给农民增收带来的实惠不大,农村产业化需要进一步调整。三是村民在种植作物的选择以及其他生产项目的确定上存在着盲目性。缺乏及时有效的指导,同时盲目的确定生产项目也使农民的生产面临着更高的风险。

问题三:受多种因素限制,农民增收空间不大。一是农资价格增长过快。走访中,农户反映最多的是希望政府从严打击一些不法商贩经营假冒伪劣农药、化肥、种子等坑农行为;部分农户还说,只要把农资价格降下来,国家给农民的补贴才算“到手”。据调查,今年农民购买玉米种、麦种平均价格每公斤为13.41元和18.48元,分别比去年同期上张10.5%和24.6%;磷肥、碳氨、尿素等,与上年同期相比均有一定幅度的上涨。二是畜牧业生产出现停滞迹象,玉米、红薯等饲料作物播种面积在减少,加上牲猪饲养方法落后,目前农民牲猪、山羊、黄牛饲养量难以实现有效增长。三是自然灾害频繁。

问题四:社会事业发展不平衡,农民没有基本保障。一是农村教育负担仍然很重。一方面,教育布局调整不科学。因教育布局调整撤了学校,学生只有到较远的中心完小读书,家长因孩子太小只好实施“1+1”工程(即花一个劳动力去陪读)。一位家长给我们说:“国家虽然减免了学杂费,但现在要一个劳动力陪着,5

概论课学生实践教学调研报告

负担还是很重”。另一方面,教育成本过高。有位村民给我们算了一笔帐:送一个学生,每学期按400元计算,读完小学、初中9年需要7200元,读完高中要1万多元,读完大学要5~6万元,按目前我们人均收入计算,培养一个大学生要花费8年多的纯收入。二是公共卫生事业发展艰难。一方面,乡镇医院运转难。由于政策和经济条件的原因,目前乡镇医院条件差,医务人员待遇低,结构不合理,导致人才引不进、留不住。另一方面,看病难问题仍然严峻。调查发现,农村的“看病难”比想象严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虽然给农村看病难带来了福音,但据一位农民反映:“原来看病只要50元的,现在需要100元,国家报销50元,自己还是要出50元,搞去搞来没有少花钱,捆着绑着一个样”。三是社会保障事业刚刚起步。目前,我县农村的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养老保险刚刚启动,社会救助体系还不,农村低保范围窄、金额少,失地农民、弱势群体救助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

对新农村建设中几大问题的个人思考:

第一: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建设的经费从哪里来)是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就此次的调查对象而言,村中没有一处集体经济,没有村办企业。农民增收也多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缺少统一的指导,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

第二:新农村的建设是一项大的工程,它需要统筹的规划,需要村与村、与乡镇、与县市之间的合作,需要上级机构的扶植。

就地理位置而言,我村离镇中心较远;就自然资源而言,它没有资源上的优势……在这样的基础上要发展自己的集体经济,单纯依靠本村的力量,一方面能力有限,另一方面很容易在结构安排上或是项目选择上与其它地区重复,从而造成效益低下甚至是失败,新农村的建设 6

概论课学生实践教学调研报告

需要上级的统筹。在这一方面,国内外都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去学习。例如意大利南部的小城镇加工业,我国浙江部分地区的村镇加工等。

第三: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机制

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因此在积极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农业产业化投入的机遇,集中力量大力扶持发展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农 业项目,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加此外,要积极组织实施好“阳光工程”,加强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和就业率。同时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城乡住房、就业、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为进城农民提供公平的就业和生活环境。

第四:务工人员素质较低成为农民其增加收入的瓶颈。

随着农村劳动力专业到二、三产业的比例逐年增加,外出打工和就地转移的劳动力队伍庞大,但由于综合素质低,大多数劳动力仍从事着低收入的工作,技术型、技能性劳动力转移输出很少,无法获得较高收入,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受到控制。

第五:村民文明程度滞后于其它方面,新农村建设出现木桶效应。

新农村建设把重点放在了“村容整洁”上,而对“村风文明”投入甚少,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一方面,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另一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同时,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不足,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严重制约了农民的增收。继承与发扬并重,促进乡风文明建设。乡风文明建设,通过定 7

概论课学生实践教学调研报告

标准、树典型,加强监督,奖惩分明等方法,建立健全乡风文明的评比奖励机制;文化活动要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农民自办文化扶持基金,引导农民发展民俗文化表演和地域风情旅游;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宣传队等各种形式送文艺下村,加强先进文化在农村的传播速度和覆盖范围,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要继承并发扬农村自身所拥有的文明传统,提倡尊老爱幼、妯娌和睦、邻里团结、不打架不骂人、爱护公物、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良好乡风民俗。

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强化组织领导,扎实推行农村建设新理念

1、成立领导小组,完善新农村建设工作机制。

2、明确部门责任,强化新农村建设监督考核。

3、作好建设规划,严格新农村建设操作程序。

(二)提高农民自主创新能力,切实注入农村建设新动力

1、转变思想观念,促进农民自主创新。

2、加强科技培训,推动农民自主创新

3、推行典型示范,带动农民自主创新。

4、落实优惠政策,引导农民自主创新。

(三)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不断拓展农民增收新途径

(四)乡镇干部多下乡体察民情,了解村民之所急需

(五)对城乡要求一视同仁,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工农和谐化。参考文献:[1]胡智龙

新农村建设实地调查报告 [2] 百度百科

新农村建设

第四篇:关于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调查与分析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调查与分析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村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差、收入水平低是中国的国情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丰硕成果才能不断地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有了很大改善近几年来我们村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入手在省国税局的大力扶持下实现了我村由传统低效的粮油种植经济向多元高效的混合经济转变村容村貌和农民收入发生了根本变化逐步迈入了大步流星奔小康的康庄大道。

一、近年来我村各项主要经济指标逐年递增两个文明建设迈开了新步伐村风村貌焕然一新。从物质层面来看 我村农村社会总产值由2000年到2006年增长180人均生活消费水平增加1200元增长200从精神层面来看我村村民素质显著提高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村民增加150人增长83.3我村农民人平纯收入逐年增加村民的经济收入和可用财力的大幅提升是我村逐步迈入小康村的重要标志。在相关部门的直接领导下村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健全农民纯收入翻了一番村民素质稳步提高。主要工作做法成效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党员队伍在组织创新中不断增强。一是巩固农村党员活动阵地。主要设施的建设巩固了农村党组织和党员的活动阵地提供了开展群众活动的场所。二是树立基层先进党员典型。紧密配合村党支部的各项工作积极参与树立引领农村发展、带头致富的党员干部典型。三是规范基层五个基本建设。协助规范农村党组织的“阵地、制度、队伍、活动、保障”等五个基本建设。第二经济发展在结构调整中实现飞跃。乡里采取以下三项措施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一是加强涉农政策宣传。2005年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出台为了将文件中一系列的支农扶农惠农的政策措施宣传好、落实好工作队在认真学习领会的基础上通过座谈会、调查走访的形式协助村干部把政策宣传到组到户到人做到家喻户晓、人人清楚。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根据我村基础设施落后的客观现状乡里为我村解决村农业浇灌的问题三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乡里投资兴建蔬菜大棚投资兴建黄姜基地动员种植地膜花生投资扶持我村水泥管厂、水泥砖厂和金属加工厂三户民营企业。第三农民素质在教育培训中稳固提高。工作队把着眼点放在提高农民的内在素质上。一是加强农业技术培训。二是开展扶贫助学活动。扶贫重点在于扶智在每年“六.一”前夕向我村小学开展助学捐 赠活动。三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完善村级文化站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计划投资兴建农村文化站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第四乡风文明在文明创建中得到全面升华。深入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通过开展理论、科技、法律、文化“四进家”活动提高了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加强村民生活基础设施建设改变农村脏、乱、差的状况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生活环境让农民从看得见的实惠中受到触动自觉投身到新农村建设的洪流中。

二、当前新农村建设存在的矛盾与问题近期我们深入农村基层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与基层干部和群众交谈大家一致认为当前是我国农村历史上发展的最好时期之一。但从调查中我们也发现目前农村社会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一村级集体经济基础薄弱新农村建设缺乏资金投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和长期的资金投入。原来主要依靠土地承包收入为来源的集体收入现已成了无源之水。村级集体收入大致尚有以下几个渠道一是机动地的承包收入但随着新增人口的增加机动地已所剩无几其带来的收入也很少。二是村中集体房屋的出卖和出租收入。三是上级财政转移

支付。集体收入的大幅度减少或者缺失大大降低了村集体的权威和力量极大地影响了农村生产的发展和农 民生活的改善。同时也极大地制约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浩大而长远的工程很大程度上应该依靠每个村庄的自力更生特别是农民群众的参与和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但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成为建设新农村的突出难题。二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落后制约着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型。近年来由于各级财政在道路、自来水和新能源建设上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并提供了一定的资金补贴使村级公路和自来水建设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但也应看到由于集体经济的萎缩和国家财政一时难以顾及等原因农业生产中的一些基础设施出现了供给不足和陈旧老化等现象。此外农村的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大多数村庄的文化、体育、卫生、公共安全设施较为缺乏或陈旧农村居民既缺乏诸如图书室、篮球场、乒乓球场等基本的活动场所也缺乏公共的卫生室、公共浴池、公共厕所、排污及生活垃圾处理等基本的卫生设施和防火、防灾等公共安全设施。这严重地影响了农村生产、人居环境和农民的精神生活的改善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三农村人才断层现象严重农村社会资源闲置。青年人特别是素质较高的年轻人大多迁入城市致使农村的人才出现了某种断层这对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政权组织建设对农民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水平的提高及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都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同时农民的居所也出现了大量的空置村中空闲住宅随处可见这会造成了住宅和土地等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三、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对策与思考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对税收工作支持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相关部门立足本职结合实际明确思路强化领导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努力发挥好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当好农民利益的保护者、惠农政策的服务者、农村经济秩序的维护者积极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此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继续提高思想认识不断扩大宣传效果。相关部门要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宣传工作力度将宣传工作引向深入使广大农民和经营业户全面了解、掌握和享受各项涉农优惠政策。要针对农村地区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全面到位、电话使用十分普及、通讯技术广泛应用的现实不断改进宣传方式。总之要通过有效的宣传让农民朋友不断改进自己的谋生方式努力拓宽收入渠道尽快实现增收致富。二认真落实优惠政策积极支持农村发展。近年来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已经研究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十一五”时期根据国家规划还将出台一系列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优惠政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国家将研究制定一系列有利于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的政策相关部门一方面要认真做好优惠政策出台前的调查研究积 极提建议另一方面支农优惠政策出台后要采取有力措施确保与相关部门有关的各项支农优惠政策落到实处。黄 淮 学 院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 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题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调查与分析 系别计算机科学系 年级、专业、班级计科系计科专业0901B 姓名 崔洪畅 学号 0934110145 2011年 6 月 2日

第五篇:新农村建设的法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推荐)

试析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不断加快农村法治化进程,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内容之一,又是制约其进程的关键环节。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农村法治的建设就不可能有法治国家的实现,当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将成为一句空话。然而我国社会新农村法治建设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影响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笔者拟对我国社会新农村法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对策建议。

一、当前我国农村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

加强农村法治建设特别是农村基层村民自治的逐步完善,有力地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提高了农民的民主法治意识,为农村进一步改革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是,农村法治建设距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还存在诸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广大农民法律意识薄弱

从一九八六年开始中央做出实施五年普法决定,至今四个五年普法教育规划已经完成,“五五普法”正在进行,农村群众的法治观念不断增强,法律意识逐渐提高,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意识也日益增强。但是农民的法律意识仍然与现代法治建设进程的要求有很大差距,阻碍着农村法治建设。

一是缺少权利意识。广大农民受“人治”思想影响,对法律权威认识不深,认为执行法律的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的工作人员有绝对的权力,对自己权利受分割时只是采取“拉关系走后门”而亲近权力执行者,很少采取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二是参政议政意识不强,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我国虽然实行村民自治制度,但是广大农民对参政议政仍然缺少应有积极性和主动性,农村选举在一些地方流于形式,甚至拉票贿选等现象也时有发生。在村务管理方面,只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缺少集体感和大局意识,缺乏参与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怂恿了极少数村干部在村务管理上独断专横,侵害集体利益,坑害群众。

(二)村民自治制度在实践中存在缺陷

村民自治组织是农村法治的重要载体,在农村法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农村实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依法治村提供了法律保障,我国农村政治民主程序从制度上得到了根本性改变,取得了一定成功。但从新农村法治要求的标准来看,这种制度在实践中尚有较大的缺陷,已成为新农村法治进一步推进的障碍。

1、村民自治主体被歪曲。村民自治的主体是广大村民,但在村民自治实践中却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的现象,如村委会自治或党支部自治,甚至是成为村长或党支部书记的“一人之治”,完全偏离村民自治内在的民主与法治的基本理念和精神,村主任与村党支部书记争夺最后拍板权,实际上是追求个人说了算。

2、村民自治功能被曲解。村民自治组织的主要功能是“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办理本村的公共事业和公益事业。但在实践中,村民自治的功能却被曲解。一是将村民自治功能行政化。不少地方的村委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完成乡镇政府的工作当作自己的主要任务,自治功能被行政化倾向,成为乡镇政府的“代理人”。二是将村民自治功能经济功能化。村级组织必须注重经济的发展,发展集体经济,但是有些村级组织片面注重村民自治经济功能,村两委以抓经济为主要工作,从而使其自治功能受到大大削弱。

3、村民自治权力被扭曲。实践中有些村的村民会议形同虚设,多年不开一次村民会议;有些村即使开村民会议,村民会议常常被村委会主任或党支部书记等少数人把持;有些村的村委会对于与自己意志相违的村民会议的决议阳奉阴违,甚至公然不予执行;有些村对于本应依法召开村民会议的重大事项,却由村委会或党支部的几个干部甚至是村长或党支部书记一人说了算,乘机大行腐败之风。

(三)农村法律制度不健全

目前我国农村的各项法律制度还很不完善,主要表现在:

1、法律制度不健全,不完善,有的领域存在立法上的空白,一些急需的法律尚未制定出来。

2、立法层次低。不少仍停留在行政法规、地方法规和部门规章的层次上,缺乏较高的法律效力。

3、有些法律法规没有适时修改,已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客观需要。

(四)农村执法不规范

在当今农村,不少农村基层干部长期习惯于单纯依靠行政命令而不善于运用法律手段来管理农村,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以权代法、以言压法、执法不严、滥用自由裁量权的现象屡见不鲜,种种“不法行为”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损害了党群、干群关系,影响了农村的发展和稳定。

二、我国农村法治建设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农村法治建设仍然存在着种种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封建传统思想在农村影响仍然根深蒂固

我国经历过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封建思想源远流长,广大农村深受其害,主要表现在:

1、情义本位的思想观念严重阻碍农村法治建设

中国人历来憧憬“和谐”,讲求“仁爱”,这些思想作为一种社会道德思想还是能在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的,但如果过度地滥用,势必造成情法混乱、徇情枉法。过分追求情义的情感在新农村法治建设中存在着极大的消极作用,而这种思想在现如今的中国农村仍然大量的存在。

2、法律即义务的思想制约着农村法治建设

法律即义务的思想在我国农村中还普遍存在。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农民对国家的法律,看到的只是其强制性的一面,而对其权利保护的一面却知之甚少,义务意识在广大农民的心中占据了大量的空间,使得农民的权利意识愈加淡薄,对法律从内心里愈加排斥,更加难以接受。

3、权力本位思想阻碍农村法治建设的进程

中国的农民从封建社会以来就处于社会的最低层,更多地接受统治,习惯于服从,做“良民”。在农民心中大于法律的封建专制思想,深深扎根于农民的意识之中,导致农民不知道、不习惯、也不敢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大多数的人都认为法律是当官人的事,是政府的事,而他们自己只能为当权者服务;法律只不过是当权者用来统治他们的工具。

4、家法族规神圣观念阻碍农村法治建设

中国农村向来以家庭和宗族为本,制定家法、族规,对涉及家庭和宗族成员生活的所有事情,常常以家法、族规代替国法,讲人情,不讲法律。这些家法、族规均以“情”和“亲”为纽带,易于为人们所接受,成为农民社会生活的普遍规则。宗法观念的存在,排挤了法律对农村安定秩序发挥作用,使法律无法在农村中得到顺利贯彻实施。

(二)经济发展滞后是造成农村法治建设滞后的基本原因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地方的农村小康水平普遍低于城市,长期以来,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管理体制的存在,在全面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农村和农业虽然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农村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农业的发展落后于其他行业,于是农村就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第一,农村人口多,经济产出少,农民增收基础不牢,增长乏力的问题依然严重,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滞后使农民来自二三产业的收入继续下降,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而且这种收入差距将长期存在。第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生活水平低,农业效益差,必将严重影响到多数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农民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与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并且这种差距还在不断扩大。据统计,我国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与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例是:2004年为1∶3.21,2005年为1∶3.22,2007年扩大到3.28∶1,并且城乡收入差距仍在继续扩大。第三,农村基础设施不足,生态环境脆弱。同城市比较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农田水利设施不健全或者不配套的现象相当突出,交通、电力建设严重滞后。第四,农村的教育、医疗卫生条件差,缺少社会保障,大大落后于城市。据统计我国的卫生资源80%集中在城市,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的70%,而农村的卫生费用只占全国卫生费用的33%,农村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障。

(三)落后的社会文化环境对农村法律文化建设产生消极影响 农村地区的法律文化形态是整个社会文化形态的一个重要构成。作为乡村文化活动中心的乡镇所在地,其社会文化环境对法治氛围的影响十分明显。局部农村地区经济和社会文化事业发展的相对滞后,造成乡村文化生活的贫乏苍白。在一些社会文化环境较差的地方,文化设施极为缺少,文化活动的品味不高,有的地方赌风盛行,迷信成风,至于不健康书刊、黄色录像的泛滥,常处于无人过问的状态,严重地毒害了社会空气,戕害了青少年的心灵,有的青少年无事而滋事以至轻微违法甚而走上犯罪之途,造成青少年的违法犯罪率居高不下。恶者横行、弱者受欺的治安状况使善良农民少有安全感。

(四)农村普法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

由于受到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农村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还存在着氛围不浓、机制不全、形式单

一、内容单调、效果不佳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农村的现状制约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开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农村不断变化着的现实状况,制约着农村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开展。主要表现在:一是随着农民经济意识的增强,一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农村的普法对象难集中。二是农村尤其是山区农村,居住分散,加上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农业生产经营趋于多样化,农民经济意识增强了农民时间由个人自由掌握,农忙早出晚归,农闲外出打工挣钱多,学习时间安排难。三是现有在家务农的大多是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的中老年人,农民普遍文化水平较低,对法律规范理解难,对规范的、抽象的法律条文难以理解,学不懂、记不住,学法的积极性不高。

2、认识不到位,责任不落实。一是有的基层政府和领导忙于经济工作,对普法工作重视不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部分基层干部看重物质利益和经济效益,追求短期政绩效应,而把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看成是费时费力的“软”任务。由于认识不足,抓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积极性不高,投入的精力和财力十分有限,影响了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二是对法律的职能有片面的认识。有的农村干部把普法教育当成“听话教育”,要求农民学法主要是要农民听话,把法律理解为是“治民”的。对法律中一些赋予公民权利和保障公民权益的规定不去认真宣传,甚至隐而不宣,怕农民学法后,懂得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反而不好管,更难管。三是措施落实不到位,流于形式。虽然各级都制定了普法规划和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计划,建立了工作责任制,但在实施和执行中,大多存在着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少数地方的农村法制宣传教育还仅仅停留在文件上、会议上和应付检查上。四是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一些地方对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指导不规范,检查不到位,监督不得力,检查考核走过场现象较为普遍。

3、形式单调,内容平乏,效果不佳

近些年来,各地在开展农村法制宣传教育上,虽努力甚多,但成效不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宣传教育形式上没有新的突破。仍然是靠传统的出板报、发材料、挂横幅,贴标语等形式,缺乏富有时代气息、寓教于乐、行之有效的宣传措施,无法充分调动农民学法的积极性。二是在宣传教育的内容上缺乏针对性。不同地区的农民需要什么样的法律,不同文化素质的农民能接受什么层次的法制教育等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大多数乡镇的法制宣传教育的计划和普法内容的安排,都是原文照套上级的统一计划和安排,不能做到因地、因人制宜,有的放矢,使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素质、不同需求的农民接受着统一的法制宣传教育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学法效果。三是农村法制宣传教育的队伍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一些从事法制宣传工作的人员,对法律知识学得不深、不透,知识面不宽,在宣讲法律时难以做到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农民听起来枯燥无味,很难提高学法的兴趣,阻碍了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构建新农村法治的几点思考

(一)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提高农民的民主法治意识

村民自治是农村政治文明与法治建设的基础,而完善和建全村民自治制度,则是切实提高农民的民主法治意识,增强农民的参政议政能力,培育农民的权利本位意识,提高广大农村的法治化管理水平,依法解决农村存在的其他方面问题,这样才能保证农村社会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同步和谐发展。

1、完善基层民主选举制度。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宪法赋予每一个国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在中国农村的政治生活中,村民委员会是广大农村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民主选举是村民自治的重要环节。严格依照法律的规定,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由村民按期进行直接选举,真正把群众拥护的、真心实意为群众办事的人,选进领导班子,就是广大农民最直接的、最大的政治利益所在。现行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在总结该法试行以来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就村民委员会的选举制度做出了比较科学完整的规定。但是,这一制度的法律建构仍显原则和简陋,需要有权的地方立法机关能够严格按照宪法和法律的授权,就村民委员会的选举办法作出进一步的规定,比如要规范村民选举委员会的产生方式以及人数等;要避免乡镇政府或上一级部门对选举所进行的监督演变成非法干涉;要对选举前、选举时、选举后的各项有关选举工作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监督;保障整个选举过程的公开性和透明度等等。

2、完善基层民主决策和管理制度。保障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民主产生是前提,实现农村事务的科学决策和民主管理是关键。从中国广大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为了防范少数人的决策和管理的随意性可能给村民重大利益造成的损害,必须健全和发挥以村民会议为形式的多数人民主决策和管理机制的积极作用。凡是涉及村民利益的重要事项都须提请全体村民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按多数人的意见作出决定,以充分实现村民自治。同时,依据国家的政策和法律,结合本地实际,全体村民可以讨论制定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把村民的权利和义务,村级各类组织之间的关系和工作程序,以及经济管理、社会治安、村风民俗、婚姻家庭、计划生育等方面的要求,规定得明明白白,也是有助于加强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重要制度内容。但是这一制度在农村确实行的不容乐观。决策主体的不广泛性和决策内容的不公正性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3、基层民主监督制度。作为村民自治制度的内部保障机制,民主监督是最为脆弱的部分。在实践中党支部总是通过与村委会交叉任职来实现对农村的领导。因此,靠支部对村委会进行监督并不可行。有的村村民会议因各种各样的原因很难按时、保质保量的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制度行同虚设,因此靠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来监督,制约村委会的权力往往会落空。有的村的村民由于惧怕村干部的报复,农民“告状”或上访的风险成本增高,所以民主监督的渠道并不畅通,监督软化,致使村委会权力难以受到制约。要实现真正有效的监督制约,必须从制度上赋予维护农民利益的组织,以合法地位从而增强农民的组织程度,这是解决监督软化的根本。

(二)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培育农民的现代法治意识

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提高农民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提高广大农村干部和村民的素质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通过深入持久的普法工作,广大干部群众就能够进一步树立依法自我管理的意识,进一步提高依法自我管理的本领,正确行使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正确履行村级民主管理的责任,从而担当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管理的重任。

做好新农村的普法教育工作,首先要明确新农村普法教育的重点。当前,在宣传宪法等基本法律的前提下,要把事关农民切身利益的合同法、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摆在突出位置;要针对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村社会和谐、维护农民利益的要求,开展发展市场经济、维护稳定、化解矛盾纠纷、维护合法权益等方面法律的宣传教育,使广大农民不断增强权利义务观念和民主管理意识。其次,要扩大普法宣传面。对一些经济落后的农村,特别是“老、少、边、穷”的偏远地区,以及农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消息闭塞的地区,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增强群众对涉农法律法规的认知度。第三,创新普法宣传手段。避免对涉农法律法规的宣传,停留在发些小册子,出出宣传车,编写黑板报,悬挂或贴贴标语等比较单一的机械的宣传方式,要针对农村群众急需的问题,采取贴近农村现实,适应农民需求,生动活泼,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灵活多样的普法形式。

(三)规范基层政权的执法行为,保护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

只有切实依法规范基层政权的执法行为,保护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才能尽快树立起农民对实行法治的信心。要采取有力的手段教育和警醒少数乡镇干部,畅通监督渠道,从他们的一言一行开始来逐步改善乡村的法治环境。要强化多方位的执法监督,加大对乡镇政府行政权力的制约,进一步规范乡镇一级的行政行为,纠正一些执法中的偏差,这是改善当前农村基层的干群关系、提高政府威信、取信于民、营造良好法制环境的迫切需要。

首先,改革现有执法司法体制。将执法重心适当从市、县移至乡镇,变一些政府执法部门由县垂直领导为县、乡(镇)双重领导,并可试行由乡(镇)直接领导的体制;也可在乡镇人民法庭设立巡回分庭,对一些简单案件就地审理,就地判决与执行,降低诉讼成本,使更多纠纷进入法律处理程序;在农村村一级设立司法专员,利于纠纷的尽快解决和深入法律宣传。其次,加强司法、执法机关内部制度建设,努力提高基层司法、执法工作人员自身素质,进一步强化执法责任制和错案追究制,不断提高办案质量和办案效率,以及从内部扼制腐败,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第三,完善法律监督体系,切实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对各种乱收费、乱摊派或变相收费的现象,违法、违规在农村搞任何形式的达标、升级、验收活动,强迫农民以资代劳的活动,予以禁止,进行相应的监督。坚持村级财务公开制度,保护农民自主生产经营权,切实为农民提供行政和司法援助。

(四)完善立法,为农村法治建设创造有法可依的环境

关于农村立法建设,一方面要加强地方性法规建设力度,通过经济立法或行政立法来反映农民的一些切实要求。如减轻农民负担、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责任制等。同时,可以考虑吸收一些当地有益习惯,使之更切合当地实际和农民生活,而且利于执行。另一方面,也要克服立法超前的问题,相应地修改一些与农村实际不符的法律规定,同时,也要注意不同部门法与不同类别法之间的关系,真正建构起市场经济需要的农村法律秩序。此外,要选择事关农村长远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和谐稳定等方面的重大问题进行立法。同时,对已有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和各种村规民约进行清理,凡不符合新农村建设发展要求的内容,认真进行修订。

(五)强化农村基层法律服务,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根据农村发展和农民的需要,组织农村基层法律服务人员,为农村干部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帮助农民群众同各种坑农害农和践踏损害农民民主权利行为作斗争,维护广大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一是要加强法律服务机构的建设,配齐基层司法所或法律服务所工作人员。二是提高法律服务工作者的服务意识,特别是为农民服务的意识,在土地承包、农民负担等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问题上,为农民提供必要的法律帮助。三是要拓展法律服务工作渠道。要充分利用多种渠道,满足农民的法律需求。

(中共东营市委党校 王辉)

下载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调查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调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

    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 姓名:陈群香 08级法学二班 学号:200814220210 内容摘要:随着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各省大力改善农业生产......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调查与分析(共5则范文)

    华东交通大学大学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调查与分析 胡智龙 摘要:基于实地的调查和走访村民,同时结合我村的实际发展情况,现对江西省德兴市万......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调查与分析(共五则范文)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调查与分析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调查与分析 一、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早在上世纪50年代,我国就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角,各地按照中央“二十字方针”的要求积极投身于新农村建设,在实践中总结出许多宝贵的经验。虽然近年来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

    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一) 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农村经济社会事业相对落后的国家。在我国,要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

    北京市新农村村镇污水处理技术现状及存在问题

    北京市新农村村镇污水处理技术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随着城乡统筹步伐加快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北京市村镇(含乡、镇、农村)地区污水治理事业也取得了较快发展,陆续......

    新农村修路建设存在的问题

    新农村修路建设存在的问题 甘肃省西和县何坝职校 742105 鱼进洋 某村搞新农村建设,按照“要致富先修路”的方针,村干部肆意规划,滥修公路,部分良田纷纷为公路“让道”,修的是热火......

    关于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关于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新农村建设中总体上海是顺应民心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概括说有两点: 一、个别贫困户拆迁后买楼的差价及住楼后的费用,四队就有这样的贫困户.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