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枢纽:3000年的中国》:罗振宇推荐的2018年必读书到底讲什么
《枢纽:3000年的中国》:罗振宇推荐的2018年必读书到底
讲什么?
在2017年“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上,罗振宇推出了他心目中的年度好书,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新民说联合逻辑思维共同推出的《枢纽:3000年的中国》。罗振宇说,在他的精神世界里,这本书引发了他重要的认知升级,他说,这将是2018年的必读书之一,它必将引起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它能带你看懂,中国历史演进的逻辑思考、为什么中国是世界的枢纽、如何成为未来世界的“自变量”,它能让你比其他人更早地看到有价值的东西。《枢纽》一书包含50万字,这本书源于他历时八年的一系列研究。同时施展也认为本书所处理的问题复杂性超过一般,“无法在任何单一学科的话语中完成”,必须融合地理、历史、哲学、经济、思想等各个学科领域的综合下,才能对中国这数千年的复杂历史进行梳理和给出连贯的解释。对于这本书,徐小平则评价到:“中国到底从哪里来,中国未来可能会向何处去?这是我想了很久的问题,相信许多人也在思考。施展的这本书,给了我一个非常有冲击力的答案。” 今天推送的内容,是《枢纽:3000年的中国》作者本人对这部年度之书的一手解读。50万字一时半会看不完,这篇3000字小秘籍可以告诉你,读懂中国,施展一共分了几个步骤。核 心 内 容《枢纽:3000年的中国》致力于在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关系这一背景下,对如下几个问题给出内在连贯统一的解释。即,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结构在古代的形成,中国革命对于中国现代转型的伟大意义,以及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其和平崛起在政治和经济等方面所具有的世界意义。贯通所有这些问题的解释逻辑,是中国的两大根本特征,一是它作为一个古老且未中断文明,所带来的历史记忆,一是中国的超大规模性,所带来的政治和经济效应。最终,本书得出结论,所谓“中国”,从对内的角度而言,是一个多元复合结构的体系,从对外的角度而言,中国是世界海陆秩序之间的枢纽。在历史的不断运动过程中,东亚世界的中原、草原、绿洲、高原、海洋等多种亚区域,不断地互相塑造、共同演化,最终发展成为为一个超级大一统的多元复合帝国,为现代中国奠定根基;现代中国又正因为这种多元复合性,才能够担纲起其外在的海陆枢纽的身份;中国的超大规模则为它赋予了足够的动能,能够承担起这一历史责任。这一切都表明,中国是一个世界历史民族,它在进入现代转型之后,进入了更大的空间结构,与整个世界之间进入到一种深刻的相互塑造、共同演化,将人类历史真正发展为世界历史。问 题 意 识中国的和平崛起,是后冷战时代最重要的世界大事。但是,崛起的速度过快,也带来一些问题,主要就是既有的内部和外部秩序,调整的速度难以跟上崛起的速度,导致了内、外部的一系列失衡。这些失衡状况的政治经济学机理是什么,更富建设性的前景该如何展开,目前理论界对此的回应,还是不够的。就内部秩序而言,包含两个方面的失衡,一是不同社会阶层在发展当中的获得感有差异,一是内地与边疆的经济、社会发展节奏有差异,这些差异都会带来弱势群体的相对剥夺感,构成不稳定因素。相应地,我们需要对中国经济奇迹的深层机理、对社会发展的价值排序、对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结构给出更有力的解释,才能从理论上回应这些问题。就外部秩序而言,中国近年来通过一系列的创造性外交,力图推动失衡的国际秩序走向再均衡。“一带一路”倡议、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金砖国家会议,等等,都是例证。这些外交努力对既有国际秩序是重要补充,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更多的外交选择空间。但是,理论界对于相关实践的解读,多半还流于表面,这就导致对于国际失衡的解释、对于中国外交努力的深层建设性意义的挖掘,仍有很大提高空间。本书的核心问题意识就是,一方面要对这些问题给出回应,一方面要努力找出诸种问题的内外联动关系,使得给出的回应可以形成一个统一连贯的体系。论 证 结 构本书认为,对中国的超大规模性的理解,是理解中国问题的一个根本前提。它首先体现在中国人口的超大规模和中原的连片农耕地区的超大规模上,在古代,这就构成中华文明区与其他文明区的重要区别。这种超大规模,使得王朝时代的帝国朝廷能够低成本获取庞大的财政资源,在超过某个门槛之后,便能够压制住任何地方性的反抗力量,所以中国较早地建立了大一统,在宋代之后,再也没有出现过长时期的分裂状态,这与欧洲、中东等地的政治分裂状态构成鲜明对比。大一统的政治,又可以通过中国的传统文化获得有力的论证,文化与政治互相促进,于是中国成为唯一未中断、持续发展至今的古文明。通过进一步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本书提出,中原地区在形成大一统帝国之后,由于一系列的财政、军事、政治、文化逻辑的变化,导致草原上诸多小的游牧部落也会形成结成联盟,形成庞大帝国;草原帝国对中原帝国构成压力,又会促动中原帝国内部发生一系列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层面的变迁。双方有着极为深刻的相互塑造关系。对于西域、高原等各个亚区域与中原、草原的互动关系,本书也都从其财政逻辑、军事逻辑、政治逻辑、文化逻辑的联动效应上,找到了其最底层的相互塑造关系。包括中原在内的所有这些亚区域,彼此之间互为条件,脱离开其中一方,另几方的历史都无法获得完整解释;相互联系在一起,却能够让其中每一方都释放出更大的历史意义。它们加在一起,构成一个庞大的共生体系。所谓的中国历史,就是这个共生体系的演化史;它在古代最终落实为一个整合了汉满蒙回藏各种要素的多元帝国,中国“多元一体”的结构,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被锻造出来的。中国的超大规模性,在古代晚期陷入一个困境。由于一系列原因,清朝出现人口大爆炸,这带来了大量剩余劳动力,极大地压低了劳动力价格。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以节省劳动力为目的的技术变迁,都不具备经济性,从而难以出现;中国的技术和经济就此被压在一个低水平均衡上,难以突破。此时,中国有了从外部吸收新技术、新经济资源的需求,以便帮助自己突破低水平均衡的陷阱,这就是中国要加入世界秩序的内部动因;它与外部动因,即西方的侵略,结合在一起,推动着中国开始了现代转型。还是超大规模性,在中国的现代转型当中再次成为一个关键变量。超大规模人口导致的剩余劳动力,在中国作为封闭经济体的情况下,会跌入低水平均衡的陷阱;一旦中国加入一个开放的世界经济体系,则会一变成为中国的竞争优势。但是这种竞争优势要想真正释放出来,前提却是中国先要完成政治整合,而不能简单地贸然加入世界经济体系。因为中国的规模太大,无法像中小规模国家那样,靠外部世界的经济拉动,把中国整体性地拉入现代化;中国只能是沿海部分地区被局部性地拉动起来,进而会导致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之间发生严重的经济撕裂和社会撕裂,这样一种撕裂状况是不可持续的,会导致严重的后果,把所有的发展成果也都消耗掉。中国只有先完成政治整合,有能力作为一个整体加入世界经济体系,超大规模的优势才真地能够释放出来。传统政治已经无力实现中国所需的政治整合,所以,革命就成为20世纪中国的一个重要使命。中国堪称史诗般的革命史历程,中间经历了无数次失败的尝试,逐渐摸索到了适合中国的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前三十年,就是这个国家完成政治整合的过程;第二个三十年,则是中国以一个整体加入世界经济体系的过程,中国的超大规模优势就此获得充分释放,结合上全球经济格局变迁的大势,遂成就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奇迹;中国的经济崛起带来了全球经贸结构的深刻变迁,第三个三十年,中国正是要把这一系列变迁背后的政治经济学意涵完全展开,为人类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所谓全球经贸结构的变迁,在于,随着中国崛起,全球制造业不断向中国转移;西方进入去工业化的时代,与生产原材料的非西方国家之间越来越难以形成直接的经贸循环。此时的全球经贸结构是,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主要是二三产业的循环,中国出口制成品,西方国家出口高端服务业;中国与非西方国家之间主要是一二产业的循环,中国出口制成品,非西方国家出口原材料。一种“双循环”结构就此浮现,中国是双循环当中的结合点,成了全球经贸循环当中绕不开的一个中介性存在。这里面蕴含着中国巨大的国家利益,也意味着中国巨大的世界责任。后冷战时代还有一个重要的变迁,就是西方所代表的、由贸易所拉动的“海洋世界”,仍然大致保持了冷战时期的秩序;但是非西方国家所代表的“大陆世界”,很多地方却陷入失序、或秩序脆弱状态。没有哪个地方是孤岛,人类不可能彼此割裂开来发展,大陆世界的失序,会对整体人类秩序构成挑战。外部世界需要帮助大陆世界重建秩序,但是能够提供帮助者,必须与大陆世界之间有着正向的经贸循环,使其对大陆世界所投放的各种财政、经济资源,能够通过贸易过程再回收,整个事情才是可持续的。在“双循环”结构下,唯有中国处于这样一种经贸循环的地位。于是我们会看到,一方面,中国在贸易意义上属于海洋世界;另一方面,中国在地缘意义和国际政治意义上,与大陆世界又有着深刻的关联。中国因此就作为一个海陆兼备、或说海陆中介性的国家,而对全球秩序具有了极为重要、不可替代的意义与价值。中国的世界责任,就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最佳呈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就是在这里找到其最深刻的意义。第三世界将基于中国的发展而获得自己的发展,中国也将因此突破西方的单一线性的现代化范式,为人类提供出更丰富的可能性。《枢纽:3000年的中国》施展 著广西师大出版社·新民说得到APP独家线上发售气象壮阔的论述格局„这是这一代青年人在大时代进行大构想的一个可贵的尝试。——刘吉(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作者以汤因比式的历史哲学视野,考察农耕文明、游牧文明与海洋文明互动中的中国大历史。如此之大手笔、大气象、大格局,为当今中国学界所罕见。在碎片化研究的时代,本书不啻为令人精神一振的难得力作。——许纪霖(著名历史学者)到了中国人书写中国历史哲学的时候了。从酝酿到落生,这部作品花去作者八年时间。而作为见证人,我们跟着他的激情和沉思,从4万字到50万字,一路读来。作者力图对我们这个人群遭遇的苦难,给出历史哲学和社会学的解释。施展迈出的这一步,是零到一的创造。它将结束这个巨大人群如此长时段、对自我认知和定位的焦虑和迷茫,也将引起激荡,诱发更广泛、深刻地对这个人群未来命运和担其所当的思考。——刘苏里(万圣书园创始人)第一次听施展讲述他的研究,就给了我一个巨大的惊喜,让我看到了理解中国问题的一种前所未有的视野,也解释了很多令我困惑的问题。中国到底从哪里来,中国未来可能会向何处去?这是我想了很久的问题,相信许多人也在思考。施展的这本书,给了我一个非常有冲击力的答案。——徐小平(真格基金创始人)
第二篇:罗振宇《中国为什么有前途》读后感
罗振宇《中国为什么有前途》读后感
周末休息,重读去年买的《中国为什么有前途》,居然又是一次性从头到尾读了一遍,花了近4H。感觉罗老板是很接地气的一个人,而且他谈的话题我也比较感兴趣,确实有不少新观念刷新了我的认知,早期他的视频节目我基本上是全部看过,最早的音频60秒基本上都听,不过近一年他重点耕耘得到产品,我比较少关注了。
现在网上有人黑老罗,说他的观点误导了一些人,纯粹是个生意人了,做为老罗的粉丝,的确对他仍有偏爱,不太赞同他们的观点,每个人应为自己的言行负责,把自己的决策失误主要归责于他人,这种逻辑我是不太认可的。
对于老罗的视频节目,我最喜欢的还是历史及经济类的话题,其中王安石变法成败的分析我觉得很有见地,论点与论据推理我都比较欣赏,解释了我的困惑,不管你个人多么有才华,出发点多么好,你所设想的都不一定完善,失败的风险极大,而且改革必定会触犯很多人的利益,改革者一心为公,然而往往难以善终。至于具体的发展路线,还是走保守右派的路线,日拱一卒,摸着石头过河,不争论,大家都去抓猫,最终认定抓到老鼠的猫为好猫,这也是中国政府近期针对新事物如微信、共享单车、滴滴打车、互联网金融等的政策方针。
与老罗同为70后出生,做为农民的后代,曾经的农民,我完整地经历了合作社、分田到户、对外开放等中国改革的各个阶段,亲身经历了家乡社会的巨大变迁,对于三十年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的重大成绩也是很认可的。想当年在求学过程中,小学一直到初中毕业之前,自己是一分钱没有的,上中专后,除了基本的吃饭,基本上也没有零用钱,衣服都是父母买的,自己没有买过,即使到93年我毕业工作,每个月工资也才120元,吃饭花掉70元,还余下50元,平时连买瓶水都舍不得,然而现在,最底层的珠三角一线工人每月纯收入一般都是3000左右了,小时候父辈们每天早出晚归,耕种、砍柴、养猪养鸡、赶集做小买卖,一年四季从早忙到黑,记忆中一年到头只有过年有十来天稍微闲一些,然而这么辛苦的付出,收益只够吃饱饭,小孩上学还得四处借钱,现在在工厂打工,每个人的工作时间还是差不多,但收入就提高很多倍了,工作性质不一样,产出不一样,就导致收入差别非常大。
关于发展经济的话题,我一直有一些兴趣,记得之前认真读了一本书,是分析亚洲四小龙崛起道路的。中国人好面子,喜欢攀比,这在农村社会尤其突出,这对于发展经济是一件好事,每个人并不是能很悠闲的生活,而是承担着各种压力,逼迫着自己不断努力,不要输给邻居太多,最好是超过邻居。这也是中国人赚钱动力很强的文化原因吧!不过也是因为这种文化,我们的心理问题可能会要严重一些,不过社会总是在动态发展,有问题的领域就有利益,就有人在经营,与老罗一样,我也是理性乐观派!
老罗,我继续挺你!
甄爱
2017-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