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向东:宋才发老师确实是一个很有人格魅力的人
向东:宋才发老师确实是一个很有人格魅力的人
宋才发老师确实是一个很有人格魅力的人
——在当代民族法学研究暨宋才发教授从教4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国务院研究室司长 向东
(根据视频录音整理)
尊敬的宋老师、夏老师,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同盟:
大家下午好。
首先我要对今天的研讨会表示热烈地祝贺,并再一次向宋老师、夏老师表示崇高的敬意!作为宋门弟子在这里发言,我知道在座的还有很多人比我更具有代表性。今天我主要是受刚才几位在上面发言者的启发,谈几点对老师的真实印象。
第一,我认为宋老师确实是一个很有人格魅力的人。司马光说过:“经师易得,人师难求。”遇到宋老师,是我人生之幸。我记得初次报考宋老师博士生的时候,第一次见到宋老师的印象太深刻了,可以说是初次见面就挨了一顿训。宋老师说:“你们这些在官场上混的人,能把课上下来就来学,上不了课就不要来报考。”他还说:“想在这里混个文凭,我这里的文凭是不好混的。”所以,第一次见面在让我尴尬之余,确实对宋老师肃然起敬。这些年和宋老师交往多了,在一起的时间多了,对他就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我觉得宋老师是一个有个性、有原则、有底线的人,也是一个不卑不亢、襟怀坦荡、光明磊落的人。他这个人在说话的时候,可能让人一时半会儿感到不太高兴。但是事情过后,反过来你就会对他充满敬意。我觉得像宋老师这样的人,在目前的社会上确实还是比较稀缺的。
第二,我认为宋老师确实是一个很有执着精神的人。我记得欧阳修曾经说过:“古之学者必言其师”。正所谓“言教不如身教”。这个时下我们的领导人也说“打铁还得自身硬”,老师的行为示范乃至一举一动,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学生。宋老师作为一个“严师”,我觉得他是一个比较过硬的人。他教书育人、潜心做学问,关于这个问题刚才几位领导,包括陈理校长都对他做出了比较中肯的评价。其实我也在说,像今天这种活动很有必要,我在这里再多说几句。本来是学生自发发起的,大家要在一起聚一聚。后来我在一个场合向陈校长做了一个汇报,陈校长马上脱口而出:“你们这个活动我是一定要去参加的。”我知道陈校长平常出席这样的活动不多,也不爱出席这类活动。所以,他今天来了,我觉得他对宋老师的评价是很中肯的。话尽管不多,但都是发自内心的,说的也很中肯。应该说宋老师在民族法学、科学社会主义等一些研究领域都有丰硕的成果。当然啦,最可贵的是宋老师在中央民族大学工作期间,在一些教育管理的岗位上处理得很好。既在教育管理方面做出了贡献,同时也未耽误他认真做学问。总之,我觉得宋老师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有一种执着的精神和勇气,要干就干好,不干拉倒。所以,我觉得他今天取得的这些学术成就,实在是实至名归;我想这样的人也正是我们社会非常需要的。
第三,我觉得宋老师确实是一个让人敬仰的人。《论语》里面有一句话叫“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所以,我觉得刚才我们的利丹师兄、峻峰师兄说得好,宋老师确实是那种具有认真负责精神的人。我不论是在读本科还是在读硕士阶段,都接触了很多老师。但是,真正像宋老师这样认真对待学生,这么严格要求学生 的老师确实是寥寥无几。他每一次对学生的论文都是亲自确定选题,亲自动笔修改,与学生一块讨论框架,帮助学生出主意、想办法。我记得自己在做博士学位论文的时候也是这样。论文写完以后,宋老师从头至尾地改了两遍。虽然我也整天在爬格子,但是最后一看宋老师的修改,确实让我受益匪浅。我觉得在当下全社会似乎普遍都有一种浮躁之风的情况下,像宋老师这样能够耐得住这份沉寂,潜心治学,潜心教书,实在难得。当然,刚才师兄们也说了,宋老师绝对不是那种不食人间烟火的人。我觉得宋老师确实是有时候对学生的这种关心,叫做柔中带刚。这里不妨借用时下的一种说法,就是对学生恐怕是一种“强硬的”心爱,但不是那种溺爱。对学生要求很严,但是又充满了细致的关怀。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宋老师以自己的心血培养了大批的学生,为社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应该说他堪称教师中的楷模,同时也是我终身为学、做人的榜样。最后,我再次预祝研讨会圆满成功。也祝宋老师、夏老师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在学术上取得更大的辉煌。谢谢大家!
第二篇:2015届硕士毕业生朱意给宋才发老师的一封信
2015届硕士毕业生朱意给宋才发老师的一封信
2015届硕士毕业生朱意给宋才发老师的一封信
亲爱的宋老师:
祝愿您和夏老师一切安好!
今天一大早就看到了您的短信并不意外,因为您一直这么关心我,肯定会询问我考得如何。说来惭愧,昨晚我就知道了国家公务员考试的成绩,当时就想告知您,只是由于学生考得不好,害怕让您失望而没有勇气。今早看到您发来的短信,想立刻回复,又不知从何向您诉说;想打个电话给您,更害怕听到您失落的声音。短信上三言两语也说不清楚,更是不敢去想您看到结果后微皱的眉头。好久没有和您说说心里话了,所以毅然决定给您写这封信!
学生从小到大遇到的老师大多挺喜欢我,也夸我勤奋踏实。但是只有您这位恩师,给我人生太多太多。先是给了我继续深造的机会,然后言传身教地让我成长进步,还一直将我视为自己的孩子,对我寄予厚望,盼我成就一番大业。跟随您学习的三年,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三年,从您身上学到的东西,能够让我一生受用无穷。毕业前有关去留的问题让我纠结了很长时间,最终选择回到郑州,这是父母、男友、亲朋比较满意的结果,但却也成为我永远觉得有愧于您的抉择。临行之前您叮嘱我像黄颂文师兄那样考回北京,国考后您关切询问结果的期望,这一切我都明白,老师您依旧对我满怀期望,希望我能够到更广阔的天地里去开疆扩土。这次“国考”没有考好也在我的意料之中,因为我根本没有用心准备,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没有耕耘自然没有收获。对于公务员这个职业我曾经无比向往,您也对我有过很高的期盼,让我更加向往之。可是考试的失利是残酷的,再加上对公务员这个职业的各种耳闻,现在的我已经和从前的我不太一样。如果继续坚持走这条路,势必要改变自己很多,如磨平身上的棱角,当然也包括您过去批评的“清高”。老师您不是也曾弃官从教,就因为您既深知不适应官场的各种规则,更不愿意曲意逢迎吗?我没有进入过官场,自然没有资格评论什么了。既然已经不再喜欢了,便不能全心全意地去为之奋斗和付出。其实很多次我都想告诉您我的这个真实的想法,就因为害怕您会对我失望,因而始终张不开口。如果我现在就站在您的面前,我一定要向您老人家深深地鞠一躬,跟您诚恳地道一声:“对不起老师,学生让您失望了!”
我已经不知不觉地爱上了教师这个职业。毕业回来后我考了三个学校的招教,因为不熟悉考试内容,前两个学校都失去了机会,最后考取了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向您报喜的时候您也很为我高兴,而我也终于算是松了一口气,总算是靠自己的努力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起初对于教师这个职业,我只是把它当作一份“不错的工作”,如工作环境好、工作压力小,还有很多机会可以继续深造,为自己将来走出去做好铺垫。可是随着时间地推移,随着我慢慢地融入工作环境,随着与我的288个学生越来越贴近,我的心也悄悄地发生了变化,我开始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审视教师这个职业。现在我不再只是把它简单地看作一份“体面的工作”,而是想用毕生精力去为之奉献的事业。说句实在话,这也是因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老师您的影响。您是一位真正的人师,桃李满天下,每每看到同门的师兄师姐师弟师妹对您的爱戴拥护,都为之感动不已。实实在在地做了一个学期的老师,对于我这个新手来说,一开始真有点招架不住,那么多学生由我负责,每时每刻都可能发生一些意料不到的事情,经常会遇到一些棘手的难题。虽然有许多难以言表的苦恼和纠结,但是每次当烦心的事儿顺利地解决之后,心里都会有一种极大的喜悦和成就感。我比大学一年级的学生们只大七岁,但是这七年的时间我成长了很多,比他们经历的更多。他们现在所走的路正是我曾经走过的路,他们现在的苦恼正是我曾经的困惑,他们现在的迷茫也是我曾经的彷徨。所以,我想用我的知识和 1 经验去引领他们,哪怕是对他们有一点点的帮助,让他们可以少摔一跤,少走一次弯路,少犯一次错误,对我来说就是极大的满足和快乐。我深知老师对学生的重要作用,就像您教育和引导我一样,我也想继承您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去引领更多的学生。现在的我力量还十分有限,但在大学这个环境里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激励人不断地学习进步。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须有一桶水,自己要比学生成长得更快一些才行。每当我走在校园里,看到那些青春活泼的孩子从我身边经过或者跟我打招呼的时候,由于人太多,有些学生我甚至还叫不上他们的名字,但是他们认识我、亲近我这个新老师,他们的笑脸总是让我觉得如沐春风。尽管我现在对教师职业的认识还非常浅陋,但是有老师您和众多从教的师兄师姐给我做榜样,我自信终究会成为一名用心育人的好老师。
我会努力走好今后的每一步。在校读书期间练就的认真踏实的好习惯,日渐形成的从身边每一件平凡的小事做起的好作风,促使我很快融入了大学新的工作环境。我对担负学生辅导员的工作并不陌生,领导对我也很器重,决定从下学期开始让我正式接手学生资助工作,这是学生管理工作中很重要的一块,如果做好了对我今后在学校的发展也是很有帮助的。辅导员可以说是大学里地位最低也最辛苦的老师,我觉得年轻的时候吃点苦不怕,在与学生的长期相处中,我也可以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一套自己的教育方案,为今后走上讲台传道授业解惑做好充足的准备。我知道要想在高校站稳脚跟、长远发展,就必须有深厚的学术造诣,而高学历、高学位也是必不可少的。我计划在工作稳定之后,明年或者后年申请攻读博士学位,到时还需要老师帮我推荐。我之前就跟老师保证过,不管我将来在哪里从事什么职业,我都会记住老师曾经的教诲,认真地走好每一步。我相信一个对生活认真的人,生活也不会辜负于他;只要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我相信或多或少总会有回报的。我没有老师期盼的那么优秀,但是我会认真地走好脚下的每一步,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努力工作,发挥自己的一份作用,为社会做出一点点贡献。
您是恩师,也是慈父。国庆节我去北京没有见到老师很遗憾,不过有幸见到了师母夏老师。我两还在一起吃了饭,聊了很多很多,难得的开心。走出校门再回去看望您们二老,确实有一种回娘家的感觉,你们也确实把我当作自己的女儿来疼爱,让我特别的感到温暖和幸福。因为有了你们,北京对我来说也就有了亲人;今后只要去北京,我都会去看看老师和师母的。虽然我们离得比较远,但现在交通便利,距离并不会把我们之间的情感淡化。其实平时我也很想在没事的时候跟老师通个电话,聊聊近况。但是在内心深处太敬畏您,以至于还仍然有点怕您,特别是担心一再让您失望,终究使我没有拨通您电话的勇气。亲爱的宋老师,我是您诸多弟子中的一个,而且是极为普通的一个,没有众多的师兄师姐那么优秀。然而您给予我的关爱是我一辈子难以回报的,只求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一点成绩,可以慰藉老师的关心。您把我当作女儿,做父母的不求孩子升官发财,更愿孩子平安幸福,相信您也是一样。我的性格虽然要强,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懂得太过争强好胜容易受伤。您也说过,我终究是个女孩子,要为人妻、为人母,不能像男孩子一样放手去闯天地;我也不愿做曲高和寡的女强人,倒是可以做一个幸福知足的强女人。我要有自己心爱的和执着追求的事业,独立自信地、认真负责地去做好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力争取得一番成就。我同样也想要有幸福的家庭,可以孝敬父母,与爱人相互扶持,养育孩子,享受属于自己的平凡生活。
今天以这种形式把一直藏在心里的话全都说出来了,自然心里也轻松了许多,希望老师能够原谅我,懂得我的心思。弟子不能常常去看望您和夏老师,但是时刻把二老记挂在心里,期盼您们保重身体,每天都有一个好心情。也期盼我自己能够尽快做出一些成绩来,可以兴高采烈地给老师报喜!
朱意
2016年1月10日于郑州
第三篇:魏雅琴:为人师表,劳苦功高——听宋才发老师《读书与科研方法论》课程心得
魏雅琴:为人师表,劳苦功高——听宋才发老师《读书与科研方法论》课程心得
为人师表,劳苦功高
——听宋才发老师《读书与科研方法论》课程心得
魏雅琴
(广西民族大学法学院2017级刑法学硕士研究生)
时光匆匆,如白驹过隙。宋才发教授讲授的《研究生读书与科研方法论》课程,眨眼间就结束了。我们进入了写课程论文作业的阶段,这也意味着我研究生的第一个学期即将结束。然而刚入学时那种茫然无知的状态,至今还时不时地在我的脑海中浮现。在那段煎熬的日子里,我感到非常的痛苦和迷茫。因为我不知道作为一名法学研究生,在这有限的三年时间里,到底应该如何读书?如何为人?如何为事?如何为学?直到听了宋老师讲授的《研究生读书与科研方法论》课程之后,我才如梦初醒,终于解除了心中的困扰。宋老师在我人生最迷茫的关键时刻,不只是为我而且可以说是为我们全班同学,指明了一条步入学术殿堂的光明之路,引导我们走上了一条正确的为人之路、为事之路、为学之路。
宋老师的授课极具个性和特色。记得第一次听宋老师讲课时,首先感受到的是他那洪亮而熟悉的湖北口音,听上去感觉甚是亲切,因为我也同为湖北人。然而我周围确有不少同学,对宋老师一口浓重的“湖北普通话”,似乎感到很懵,我庆幸自己能够听懂宋老师的每句话。尽管宋老师讲的是一口浓重的“湖北普通话”,但是他讲授的语言却全是典型的白话文,并不掺杂湖北的地方方言,因而稍过片刻学生们便逐渐适应了。宋老师虽说只给我们上了短短的六次课程,但是每堂课都讲得十分生动、精彩、幽默和风趣,尤其是富有热情奔放的激情。宋老师授课的方式具有独特的个性,譬如,他不仅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列举古今中外经典的小故事,引导我们触类旁通;而且还结合自己的一些亲身经历和阅历,现身说法地阐释和解惑大家提出的具体问题。宋老师那种严谨的教学态度和敬业精神,确实令我们十分钦佩。又譬如,他一站就是三个多小时,中间也不休息片刻;尽管他不用麦克风,但声音却能在硕大的会议室里回荡;他脱稿授课、激情飞扬,每讲到精彩的时刻,往往博得满堂经久不息的掌声。“兴学之本,惟有师范”。宋老师作为师者,确实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这对于我随后三年的研究生生涯来说,不失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宋老师给我们讲授的第一讲是“著名大学与研究生教育”。宋老师开宗明义地说,著名大学之谓大,非大楼也;而在于有一流的大师、一流的学科,能够产出一流的学术成果,培养出一流的社会需要人才。宋老师之所以要向我们讲“著名大学”,是因为宋老师想告诉我们,并非只有在著名大学里,才能学到真本事、才能出人才。著名大学之所以著名,是因为拥有著名学科、著名学者以及著名学术成果。大学的宗旨和落脚点都是学术,是传授知识和创造知识的圣地,必须提倡学术立校、学术兴校、学术治校。宋老师指出,著名大学要有高深的文化品格,人文与人本的品格,理性与宽容的品格,自由与创新的品格。研究生培养教育的核心工作,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科学思维能力。所以,不论名校与否,只要培养出来的研究生能够拥有新颖的创造力,清晰的科学思维能力,那么,这所高校就是一所合格的乃至优质的大学。宋老师还告诉我们,研究生不要迷信和盲目地追求名校。名校由于办学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优越一些,可以吸引更多的名师到这里来工作,因而名校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几率,相比一般高等院校而言,确实要多一些、高一些。但是非重点大学或非名校,不一定就培养不出优秀人才。譬如,广西民族大学就为国家输送了数以万计的合格人才,甚至成为 1 广西自治区各级领导和各条战线领军人物的摇篮。宋老师告诫我们,能够考上广西民族大学的研究生很不容易,千万不要妄自菲薄、自暴自弃。他希望我们热爱自己的学校,要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在校时以自己的优异学业成绩,毕业后以自己为国家和社会做出的突出贡献,回报母校、为母校增添光彩。他认为衡量一所高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能力的高低,应当以其教师的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学校的学术氛围等,进行综合的考量评判。
宋老师给我们讲授的第二讲是“研究生的读书方法”。宋老师将研究生读书与以往读书进行了比较,对于大学以及大学以前的读书阶段,宋老师形象的比喻为,是一个“拿着口袋装知识”的阶段。因为在这个阶段里,学生的主要任务是为了消化课本知识,保证考试的合格率,其基本的教学方式是灌输式,基本的学习方法是全凭记忆,基本的读书任务就是掌握现成的知识。学生在这个阶段所学的知识,都有全国统一的、固定的统编教材,其特点是有题目、有答案,只要把它找出来即可。对于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宋老师更加形象的比喻为,是一个“母鸡带着小鸡找食吃”的阶段。因为在这个阶段研究生读书学习,基本上是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让学生带着要研究的问题,在知识河床的两岸,自由的采集知识的花果。其基本的教学方式是研讨型,基本的读书方法是自学型,学生的基本任务是理解吸收、融会贯通。这个阶段的特点有题目、没有答案,需要我们自己去研究出答案来。我们现在就正好处于这个阶段,所以要尽快转变自己学习的方式方法,学会多读书、多思考,着重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对于博士生阶段,宋老师称之为是一个由“蚕”变“茧”、成“蛾”的创造知识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没有题目、没有答案,需要自己创造出一个具体的研究成果来,这一阶段我们还未经历,暂且不论。宋老师还提到研究生要具有广博而深厚的知识功底,要培养自己的读书兴趣,要善于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将读书当作事业、生活、生命的一部分。古往今来的成功人士,大多都具有深厚的知识涵养,大多好读书,唯有知识才能够武装自己。宋老师还以自己是如何读书的,作为例子来启迪我们。他每天早上五点左右起床,洗漱完之后,就开始看书学习;夜里十二点左右才入睡。人贵在坚持、贵在持之以恒。几十年如一日,养成了宋老师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工作习惯,也练就了他授课的潇洒自如、出口成章,这一点确实值得我们学习。在读书的具体方式上,宋老师告诉我们,读书并非像小学生那样一字一句的读,要讲究读书方法,把握精读、泛读、略读、翻读之间的区分,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他希望我们做到读必恒、读必广、读必思,认为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用书和写书。唯有如此方能提升自己深厚的底蕴,不断拓宽和加深自己的知识面。
宋老师给我们讲授的第三讲是“研究生积累资料的方法”。宋老师在授课时指出,资料的积累与科研成果的产出是密切相关的,你对资料的积累达到什么程度,你的科研成果产出率、论文质量就达到什么水平。宋老师关于“研究生积累资料的方法”这一讲,确实令人震撼和不可忘怀。之所以能够产生如此深刻的印象,是因为宋老师将他从小学到现在,所有与科研、工作和研究生培养相关的档案资料,全部整理分类并且装订成册,这次用手推车带到教室来的就有20来本。档案资料之全的程度实在无可挑剔,就连他1966年小学毕业的毕业证书、参加1977年全国大学生统一入学考试的准考证、每年各科成绩的通知单,他独立培养的200多位博士生和硕士生的档案资料复印件,都毫无遗漏的保存完好。看着那一本本厚重的个人档案资料,尤其是看着那些一张张已经泛黄的纸张,既可以证明这些资料年代之久远,也可以窥视宋老师严谨而又规范的治学态度。宋老师耐心地向我们传授积累资料的途径,告诉我们要学会有效利用公共图书资料;对自己的图书资料要非常熟悉,做到使用时手到擒来;要通过各种途径去获取不易得到的图书资料,如到古旧书摊、收破烂那里去淘金;要处理好“买书”、“借书”、“租书”与“读书”之间的关系,收集资料与运用资料之间的关系等等。宋老师还传授给我们一些收集资料的方法,例如采取做卡片、写读书笔记、摘录有用的资料等,要善于不断地收集新资料,剔除过时的陈旧资料。他还通过砖瓦匠父亲对新东方董事长俞敏洪的教育影响为例,说明收集有价值的研究资料的极端重要性。我们除了要按照宋老师 2 传授的方法,学会不断搜集、整理个人的档案资料之外,还应当虚心地向宋老师学习,养成一种保存自己研究成果和档案资料的习惯,逐渐建立起一套自己得心应手的数据库。宋老师不只是对档案资料和研究资料保存完好,而且对自己的研究成果也保存完好无缺,无论公开发表了的还是没有发表的文章,都分门别类的装订成册,完好无损的保留至今。为师者这种敬业精神和务实踏实风格,无疑将成为我们这些后学效仿的楷模。
宋老师给我们讲授的第四讲是“学术规范与学术论文”。宋老师在授课时指出,学术创新是学术的生命力之所在,学术创新是指无论什么人做学问,都必须创造出新的“东西”来。做学问必须以问题为导向,读书不能发现问题、不能提出问题,不等于你把书都读懂了、读透了、读好了;读书要以善于提出问题和捕捉问题为前提。一个人在多读书的同时要想做好学问,还需要具备一系列主客观条件、内外部环境。宋老师告诉我们说,做学问追求创新永无止境,必须从学术规范开始,从最基础的地方、从最基本的问题入手,先易后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抓铁留痕、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只有到达了喜马拉雅山,才可以说有望攀登珠穆朗玛峰,绝不可以好高骛远、一曝十寒,做学问欲速则不达。做学问要标新但不可立异,必须克服学术异化,让学术回归真正的学术。宋老师还告诉我们,学术创新与理论构建,必须符合理论发展自身的规律,要将问题意识贯穿研究的全过程,不可以把问题意识当作标签到处乱贴。进行学术积累需要我们广泛的阅读和系统的研究,尤其需要带着问题去阅读,在研究中要勤思考、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我们只有弄清了学术是什么?才能提高我们的学术水平。学术研究要追求实践性、讲究实效性,研究成果要为现代化建设实践服务,研究生搞学术研究,不能为学术而学术。宋老师还指出,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学术研究不是一件人人可为的事情,真正的学术研究工作,应当属于那些进行了长期的知识积累,具有系统学问的人才可以为之。他一再强调我们要阅读大量的书籍,用知识充实自己干瘪了的头脑,为从事学术研究做好充分的准备。搞学术研究的人,一定要讲究职业道德和学术道德,自觉做到不剽窃别人的劳动成果,写论文凡引必注,切忌浮夸浮躁等不良习气。学术不道德的行为是万万要不得的,我们必须按照宋老师的指导和要求,共同营造一种良好的学术道德风气,自觉地践行学术道德风范,努力做一个有学术底线的明白人。
宋老师给我们讲授的第五讲是“学术论文的写作与修改”。作为一名研究生尤其是学术型研究生,搞学术研究就得写学术论文。宋老师在授课时指出,做学问是一件绞尽脑汁的事情,也是一件自找苦吃的事情。对于有些人来说,即使吃了不少苦,也不一定就能做得好学问。当然做学问也是一件有乐趣的事情,是一件苦中求乐、苦中有乐、先苦后乐的事情,不吃苦中苦,难有甜中甜。宋老师告诉我们,在研究生阶段做学问,一定要“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把做学问当作一件有志趣的事情去做。宋老师强调指出,法律研究生必须做到笔杆子、嘴巴子两过硬,既要有“笔杆子”的文采,又要有口齿伶俐的“辩才”。一定要将学术论文的写作,当作一件快乐的事情去做,只有情真才能意切,才不至于觉得枯燥无味。任何一篇好文章,都是作者经过精雕细刻之后的结果,不是轻而易举得来的。一篇真正有质量的好论文,与其说是作者写出来的,不如说是作者匠心独运地改出来的,“好文不厌百遍改”。宋老师还给我们较详细地讲述了学术论文从选题到构思,再到写作和修改,最后到发稿,整个全过程需要注意的方法和技巧。他认为论文写作没有任何捷径可走,但是搞学术研究、论文写作,有规律、有方法可寻。宋老师鼓励和鞭策我们,一定要学别人的经验,走自己的路;要避免走不必要的弯路,尤其不可重蹈前人走过的错路。
在恋恋不舍中结束了宋老师给我们讲授的第六讲课程。每每到了宋老师上课,我都是满怀期待的享受一场知识的盛宴。可是天底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最后一次课纵使有万般的不舍,但终究悄然而至。宋老师这次课讲授的主题,是“研究生的治学与做人”。其实这一专题所涵盖的内容,对于我们现在所处的研究生阶段,几乎没有老师会讲这个问题的。然而宋老师却高瞻远瞩地给我们很好的上了这一课,他从五个方面进行了讲述。其一就是要作好文,首先 3 要做好人。文如其人,只有人品好,才能文品好。知识是命运的源头,机遇永远是为有准备头脑的人安排的。其二是治学要严谨。他提倡“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认为成功往往就是坚持到底、永不放弃,成与败有时就是一念之间的事情。做学问就要有为学术献身的精神,一辈子都要淡泊名利,人生有味是清欢。其三是做学问要有平常人的心态。学者任何时候都不能居功自傲,盛气凌人。即使再聪明的人,也难免有马失前蹄的时候。因此,聪明人要大智若愚、与人为善,否则就丧失了理智和智慧。其四是做学问要循序渐进。做学问有规律可循,但学问不可速成,不可急功近利,要有“一根筋”的执着追求精神,要有宽阔的学术视野和恢弘的气度。其五是做学问要宁静致远。他认为人生有涯、学无涯,学术创新永无止境,每个人都要不断追求学术创新,要有争做专家和行家里手的信心,他殷切的祈愿“一代后生胜先生”。
为人师表,劳苦功高。宋老师为了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奉献了自己大半辈子,他那乐于奉献、严谨求是的为学精神,豁达正直的为人态度,低调而中庸的处事风格,对学生循循善诱的为师人品,确实让我受益良多。起码在我的心目中,三尺讲台数宋老师最风流。他作为一名师者,别无所求,只想将知识传授给每一位学生;他别无所爱,只想将全部身心扑到他热爱的教育事业当中去;他不愧为“为人师表,行为世范”的楷模,真正称得上是我们这帮研究生的良师诤友。宋老师从青春年华到白发苍苍,一辈子培育博士硕士200余人,一辈子甘为人梯无怨无悔,“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宋老师几十年如一日,怀着对学生、对学术、对教育的热爱,终究踏出了一条师者绚丽的人生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