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习爷爷和书的故事演讲稿
《习爷爷和书的故事》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五年级四班的王桦溦,很高兴在这里演讲。我演讲的题目是《习爷爷和书的故事》。
习爷爷说:“我的爱好很多,最大的爱好是读书,读书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
腹有诗书气自华。习爷爷在讲话中常引经据典,由此可看出习爷爷读书范围之广、内容之博。
习爷爷曾给大家分享过一个他小时候的故事,那时习爷爷也就是五、六岁,他的母亲带他去买书。当时,他的母亲在中央党校工作。从中央党校到西苑的路上,有一家新华书店。习爷爷偷懒不想走路,他的母亲就背着他,到那儿买关于岳飞的小人书。当时有一本是《岳母刺字》,习爷爷的母亲就给他买了。回来之后,她就给习爷爷讲精忠报国、岳母刺字的故事。习爷爷说,把字刺上去,多疼啊!习爷爷的母亲说,是很疼,但“精忠报国”也就铭记于心了。习爷爷说从那时直到现在,“精忠报国”也是他一生追求的目标。
“文革”时,习爷爷家搬到中央党校住。按当时的要求,中央党校需要把书全集中在科学会堂里,负责装车的师傅都认识习爷爷,他们请习爷爷一起搬书。搬书的过程中,习爷爷就挑一部分留下来看。那段时间,习爷爷天天在那儿翻看“三言”,其中很多警句他都能背下来。
2013年5月,习爷爷参加五四青年节主题团日活动时说,“我到农村插队后,给自己定了一个座右铭,先从修身开始。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上山放羊,我揣着书,把羊圈在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我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我并不觉得农村7年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现在条件这么好,大家更要把学习搞好。”
2014年12月,习爷爷来到澳门大学考察。他表示,自己在青少年时代也非常喜欢阅读中华文化典籍,坚持一点一滴的学。直到现在,一有空就会拿起一本翻翻,每次都觉得开卷有益。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如同一座宝藏,一旦探秘其中,就会终生受用。
您说: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一代又一代人长期不懈的努力。小学生是青少年的主体,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要立志成才,勤奋学习,提高综合素质。做到修身立德,志存高远,勤学上进,追求卓越。
同学们,习爷爷小时候都能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认真读书,而我们现在的生活环境这么好,更应该认真读书,不辜负习爷爷的嘱托。习爷爷,请您相信,我们一定牢记嘱托和使命,努力学习,奋发向上。在您的指引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时刻准备着!
我的演讲结束,谢谢大家!
第二篇:习爷爷和书的故事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二五班的xxx,很高兴在这里演讲。我演讲的题目是《习爷爷和书的故事》。
习爷爷说:“我的爱好很多,最大的爱好是读书,读书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
腹有诗书气自华。习爷爷在讲话中常引经据典,由此可看出习爷爷读书范围之广、内容之博。
习爷爷曾给大家分享过一个他小时候的故事,那时习爷爷也就是五、六岁,他的母亲带他去买书。当时,他的母亲在中央党校工作。从中央党校到西苑的路上,有一家新华书店。习爷爷偷懒不想走路,他的母亲就背着他,到那儿买关于岳飞的小人书。当时有一本是《岳母刺字》,习爷爷的母亲就给他买了。回来之后,她就给习爷爷讲精忠报国、岳母刺字的故事。习爷爷说,把字刺上去,多疼啊!习爷爷的母亲说,是很疼,但“精忠报国”也就铭记于心了。习爷爷说从那时直到现在,“精忠报国”也是他一生追求的目标。
“文革”时,习爷爷家搬到中央党校住。按当时的要求,中央党校需要把书全集中在科学会堂里,负责装车的师傅都认识习爷爷,他们请习爷爷一起搬书。搬书的过程中,习爷爷就挑一部分留下来看。那段时间,习爷爷天天在那儿翻看“三言”,其中很多警句他都能背下来。
2013年5月,习爷爷参加五四青年节主题团日活动时说,“我到农村插队后,给自己定了一个座右铭,先从修身开始。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上山放羊,我揣着书,把羊圈在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我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我并不觉得农村7年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现在条件这么好,大家更要把学习搞好。”
2014年12月,习爷爷来到澳门大学考察。他表示,自己在青少年时代也非常喜欢阅读中华文化典籍,坚持一点一滴的学。直到现在,一有空就会拿起一本翻翻,每次都觉得开卷有益。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如同一座宝藏,一旦探秘其中,就会终生受用。
您说: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一代又一代人见此不懈的努力。中小学生是青少年的主体,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要立志成才,勤奋学习,提高综合素质。做到修身立德,志存高远,勤学上进,追求卓越。
请您相信,我们一定牢记嘱托和使命,努力学习,奋发向上。在您的指引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时刻准备着!
我的演讲结束,谢谢大家!
第三篇:听习爷爷的故事
习爷爷与少先队员的故事
大家都知道习近平爷爷是做什么的吗?对!习近平是我们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国家主席。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分享习爷爷和我们少先队员的故事。
2014年六一儿童节期间,习爷爷去的是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参加了他们学校的入队仪式,重温了入队誓词。习爷爷是这样说的:“我是1959年上学,1960年入队,因为年龄稍小,不是第一批,当时还哭了鼻子。”听到这,孩子们笑了起来。总书记笑着问:“是不是没出息啊?”一些孩子说:“是。”引得全场哈哈大笑。习爷爷还说,他上学的时候也当过“一道杠”、“二道杠”,后来当中队旗手、中队组织委员、中队长。他说,“‘一道杠’是一种责任,‘二道杠’就是更大的责任。你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时刻准备着,将来要接班。”习爷爷的期望就像我们队歌里唱的“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2015年“六一”儿童节,习爷爷也是和我们少先队员一起过的哟!中国少年先锋队全国第七次代表大会的开幕式上,习爷爷说:全国各族少年儿童要从小学习做人、从小学习立志、从小学习创造,童年是人的一生中最宝贵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就注意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培养好思想、好品行、好习惯,今天做祖国的好儿童,明天做祖国的建设者,美好的生活属于你们,美丽的中国梦也属于你们。
2016年的六一节前夕,习爷爷给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的12位少先队员写了一封信,这12位队员曾经以大陈岛老一代垦荒队员后代的名义给习爷爷写信。大陈岛原本是浙江中部台州湾东南海域的荒凉海岛。1956年,这些队员的爷爷奶奶就是参与大陈岛垦荒建设青年志愿者。习爷爷在回信中说,60年前,你们的爷爷奶奶用青春和汗水培育了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垦荒精神。希望你们向爷爷奶奶学习,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努力成长为有知识、有品德、有作为的新一代建设者。
同学们,习爷爷的工作非常繁忙,每天都有很多的国内外事务要处理。但这几年来,他都一直关注着我们少年儿童的成长。习近平爷爷从2013年起连续三年都参加了少先队的活动,今年又给我们少先队员写回信。
这说明党和国家领导人是非常关心少年儿童的成长,因为我们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要谨记习爷爷的教诲,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好好珍惜童年时光,好好学习知识,好好学习做人,不辜负父母、老师和祖国对你们的期望,为实现美丽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习爷爷故事
(一)习爷爷曾说:“读书可以开启智慧、滋养浩然之气”。少先队员要利用假期,勤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从小学习习爷爷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018年3 月1日,中国水利博物馆与杭州惠兴中学一起开展了“沿着习爷爷的足迹 寻访美丽浙江”少先队主题实践活动。
总书记早年在浙江工作期间,就作出了建设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实施“水资源保障百亿工程”等重大决策部署,强调要认真抓好安全饮水、科学调水、有效节水、治理污水等“四水工程”建设,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2005年他还专门到中国水利博物馆建设工地,听取博物馆筹建情况汇报,指导中国水利博物馆要应用多媒体技术,让博物馆的展览活起来。习近平治水思想成为浙江省开展“生态浙江”、“美丽浙江”实践的源头活水,中国水利博物馆专门增设了浙江治水馆,对浙江治水成就进行了展示。
活动当天,杭州惠兴中学的少先队员们走进中国水利博物馆,跟着博物馆老师,开始探索治水故事。少先队员们参观了“水与人类文明”展区,认识了水对人类生存与社会发展的作用;之后,走进“水利千秋”展区,穿越五千年中华治水文明史,身临其境感受了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治水历程和辉煌璀璨的水利成就。最后,在馆中馆“浙江治水馆”,学习了浙江从5000年前良渚大坝到当今的“河长制”治水历史,感悟到浙江在习近平治水思想指导下,以治水为突破口带来的产业转型升级和水秀景美的新变化。
杭州惠兴中学的带队老师表示,通过本次主题实践活动,同学们用自己的眼睛去寻找和发现新时代美丽家乡,增进了对党和习爷爷的热爱,这是一次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少先队主题实践活动。
习近平
1969年1月我作为“黑帮子弟”,来到陕西延川县文安驿镇的梁家河插队落户。
离开京城,投入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周围遭遇的又是不信任的目光,年仅15岁的我,最初感到十分的孤独。但我想,黄土高坡曾养育了我的父辈,她也一定会以自己宽大的胸襟接纳我这个不谙世事的孩子。
于是,我真诚地去和乡亲们打成一片,自觉地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炼。几年中,我过了四大关:一是跳蚤关。在城里,从未见过跳蚤,而梁家河的夏天,几乎是躺在跳蚤堆里睡觉,一咬一挠,浑身发肿。但两年后就习惯了,无论如何叮咬,照样睡得香甜;二是饮食关。过去吃的都是精米细面,现在是粗粝的杂粮,可不久我便咽得下,吃得香了,直到今日,我对陕北乡村的饭菜还很有感情,就拿酸菜来说,多时不吃还真想它;三是劳动关。刚开始干活时,我挣6个工分,没有妇女高。两年后,我就拿到壮劳力的l0个工分,成了种地的好把式;四是思想关。这是最重要的,我学到了农民实事求是,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乡亲们也逐渐把我看作他们中的一分子。我生活在他们中间,劳作在他们中间,已经不分彼此,他们对我坦诚相待。让我做赤脚医生,做记工员、农技员。
20岁那年,又选我做大队党支部书记。我和社员一道打井、打坝、修公路,发展生产,改变家乡的面貌。我已认定,这里就是我的第二故乡。
1993年,我再回梁家河时,有的乡亲提到,当年我在村里创建铁业社,为村民增加了收入;我带领大家开挖出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让村民用沼气照明、做饭。可是,我所记得的,是他们曾经无私地帮助过我,保护过我,特别是以他们淳厚朴实的品质影响着我,熏陶着我的心灵。
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那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
古人郑板桥有首咏《竹石》的名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我想将之改几个字,作为我上山下乡的最深刻体会:“深入基层不放松,立根原在群众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基层离群众最近,最能磨炼人。七年多上山下乡的经历使我获益匪浅,同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为成长进步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
在团结方面我从小就受到家庭的影响。
我父亲经常给我讲团结的道理,要求我们从小就要做讲团结和善于团结的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给人方便,自己方便”,用他的话讲,就是做每件事不要只考虑自己愿不愿意,还要考虑别人愿不愿意,因为你生活在人群中,什么事都以自己为主,就是不行的。
父亲讲的团结方面的道理,当我们后来生活在集体环境时,体会就很深刻了。无论是上寄宿学校,还是下乡和参加工作,我都深深感到:凡事团结处理得好,工作都能做得比较好;凡事团结处理不好,就都做不好。特别是后来上山下乡到陕北,远在千里之外,举目无亲,靠的就是团结。这方面自己也有挫折和教训。在上山下乡时,我年龄小,又是被形势所迫下去的,没有长期观念,也就没有注意团结问题。别人下去天天上山干活,我却很随意,老百姓对我印象不好。
几个月后我回到北京,又被送到从前的太行山根据地。我姨姨、姨父把我妈妈带出来在这里参加了革命,他们都是我很尊敬的人。姨父给我讲他当年是东北大学学生,“一二?九”以后怎么开展工作,怎么到太行山。他说,我们那个时候都找机会往群众里钻,你现在不靠群众靠谁?当然要靠群众。姨姨也讲,那时我们都是往老乡那里跑,现在你们年轻人,还怕去,这不对!何况现在城市也不容易,我们在这儿干什么?天天让人家当作流窜人口?
当时的国庆节经常要清理“倒流”人口,但清理完后,又不让我们回去,先关在派出所,一进去就是四五个月。而且关进去不是让你白坐着,还要让你干重体力活,海淀一带的下水管,都是我们埋的。听了他们的话,回去以后,我就按这个思路努力跟群众打成一片。
一年以后,我跟群众一起干活,生活习惯,劳动关也过了。
群众见我有所转变,对我也好起来,到我这串门的人也多了,我那屋子逐渐成了那个地方的中心,时间大概是l970年。每天晚上,老老少少都络绎不绝地进来。进来后,我就给他们摆书场,讲古今中外。他们愿意听城里人侃大山,讲他们不懂的事,渐渐地就连支部书记有什么事都找我商量。
他说,年轻人见多识广,比他懂得多。这样,我在村里有了威信。我那时不过十六七岁,村里几个老头有什么事也都找我商量。现在有的作家在作品中把知青写得很惨,我的感觉并不完全是这样。我只是开始时感到惨,但是当我适应了当地的生活,特别是和群众融为一体时,就感到自己活得很充实。我的成长进步起始于陕北。最大的收获一是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大概到了l973年,我们又集中考大学,像我这样家庭背景的人在当时是不可能被录取的。后来我又去冯家坪公社赵家河大队搞社教。搞社教很有意思,我当时是团员,不是党员。
县团委书记也是北京知青,清华附中的,他把我拉到他负责的赵家河大队后说:让你到这里“整社”,你就整吧,整得怎么样我都认了;整好了算你的,整坏了算我的。我那时候才20岁。赵家河大队在整社中换了一个30多岁的人当支部书记。那个村整得好,群众也信任我,要求留我在村里工作,而我插队的梁家河大队也要我回去工作。要留在村党支部工作,就有个是不是党员的问题。我已先后写过十份入党申请书,由于家庭原因都不批准。这次公社又将我的入党问题交到县委去研究。
在研究我的入党问题时,当时的县委书记说,这个村姓氏矛盾复杂,本地人很难处理得好,确实需要他回村里主持工作。他爸爸的结论在哪儿?没有,不能因此影响他入党。所以就批准我入党,并让我当了大队支部书记。让原来的大队支部书记担任大队革委会主任。在此之前,入团也费尽了周折,入团申请书前后写了八份。
第一次写完入团申请后,我把大队支部书记请到我的窑洞来:一盘炒鸡蛋,两个热馍。吃完后我说,我的入团申请书你该递了吧?他说,我怎递?上面都说你是可教子女。我说,什么叫可教子女?他说,上面说你没划清界限。我说,结论在哪?一个人是什么问题,得有个结论。我父亲什么结论?你得到中央文件了?你说,真没有,递,那就往上递。从公社回来之后,他说,公社书记把我骂回来了,说我不懂事,这样的人,你还敢递?说,我是什么人?我干了什么事?是写了反动标语,还是喊了反动口号?我是一个年轻人,追求上进,有什么不对?我毫不气馁。过几天,又写了两份申请,请支书又给递上去,就这样一直写到第八份。我那时已没有那种凄苦之感,或者是一种自卑感,只是一个感觉,就是党内、团内好人越多,坏人会越少,不入白不入,除非你不能让我入。当写到第八份时,终于批下来了。当然,这是得到公社团委书记的支持后才批的。团委书记到我那里,跟我聊了五天,最后就成为“死党”。后来也就是他接任公社知青办主任后,一手把我的“黑材料”付之一炬的。那次,他把我拉到一个小山沟的青石板上坐下,说,我把你的所有“黑材料”都拿出来了。我说,“黑材料”拿来有什么用?他说,烧了吧!我说,你敢啊?掉脑袋的事。他说,怎不敢,我看这材料不是你学校寄来的。因为我那时是中学生,我的材料不是八一学校给的,是中央党校写的,当时我母亲在中央党校,“文革”中我们家被抄之后,搬到党校里去。到党校后,因我有一股倔劲,不甘受欺负,得罪了造反派,有什么不好的事都算在我身上,都认为我是头儿,我就被康生的老婆曹轶欧作为“黑帮”的家属揪出来了。
那时,我15岁都不到。他们说,枪毙够一百次了!我想一百次跟一次没什么区别,都一百次了还怕什么?但是,当时连送派出所都没送,只是在威胁我,说专政机关对你实行专政,再给你5分钟。之后,念毛主席语录,天天晚上熬夜。我说,我只要在那能睡觉就行,别管去哪。我被送到派出所门口就又被拉回去。后来决定送我去少管所,当时少管所设有“黑帮”子弟学习班。在要我去的时候,床位满了,大概要排到一个月才能进去。就在这时候,l968年12月,毛主席最新指示发表:“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于是我马上到学校报名上山下乡,我说,这是响应毛主席号召。他们一看,是到延安去,基本上属于流放,就让去了。
经过这么多的周折,“文化大革命”的周折,上山下乡的周折,最后,这个村子需要我,离不开我,我当时的感觉是在农村好,如果当个工人或当这个、那个,越是这些地方“文革”搞得越厉害,少不了天天要挨批判。在陕北农村也要搞大批判,批刘少奇、邓小平在西北的代理人“彭、高、习”和刘澜涛、赵守一等,“彭、高、习”即彭德怀、高岗、习仲勋。搞大批判还是由我来念报纸,当地有几个识字的?天天念得司空见惯,也无所谓了。但当地的老百姓非常理解,毕竟是我父亲过去的根据地。我父亲那时是“陕甘边”的苏维埃主席,当时才19岁。有这个背景,就有很多人保护我、帮助我,再加上我本身也比较坚强,就这么过来了。
我的成长、进步应该说起始于陕北的七年。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现在我还受益于此。刚到农村的时候,经常有要饭的来,一来就赶,让狗去咬。因为当时在我们这些学生的概念里,要饭的都是“坏分子”、“二流子”,不知道当时那正是“肥正月、瘦二月,半死不活三四月”,家家都是“糠菜半年粮”,老婆、孩子都出去讨饭,把粮食都给壮劳力吃,让他们忙春耕。这些东西是在农村生活了一段后才了解的差距,有很多感慨;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常言说,刀在石上磨,人在难中练。
艰难困苦能够磨练一个人的意志。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后来遇到什么困难,就想起那个时候在那样的困难条件下还可以干事,现在干嘛不干?你再难都没有难到那个程度。这个对人的作用很大。一个人要有一股气,遇到任何事情都有挑战的勇气,什么事都不信邪,就能处变不惊、知难而进。
我那时一边当村干部,一边总想着有机会还是想上学深造一下,因为读书读得太少了,这与我理想的目标并不违背。那时候报大学,清华有两个名额在延安地区,全分给了延川县。我三个志愿都填清华,你让我上就上,不让我上就拉倒。
县里将我报到地区,县教育局领导仗义执言为我力争:清华来招生的人不敢做主,请示学校。这又是一个机遇。l975年7、8、9三个月,正是所谓的“右倾翻案风”的时候。迟群、谢静宜都不在家,刘冰掌权,他说,可以来嘛。
当时,我父亲下放的洛阳耐火材料厂,开了个“土证明”:“习仲勋同志属人民内部矛盾,不影响子女升学就业。”
开了这么个证明,就上学了。走的时候,当地还剩下的一些知青都特别羡慕我。那些知青也都没得说,一恢复高考,都考上了学,还都是前几名。
在这一批知青中,出了不少人才。1993年我应邀回去了一次,当时我是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延安行署专员给我讲,你们知青来了2万6,号称3万。现在出了省部级干部八个,厅局级干部大概二三百个,处级干部有三千多个,这是一笔大资源。在八个省部级干部里,我了解的有王岐山。
此外,还出了一批作家,像陶正,写《魂兮归来》、《逍遥之乐》,他是去延川的知青。还有路遥,他是延川的本地知青,写了《人生》。还有个作家叫史铁生,写了《我那遥远的清平湾》,这个清平湾就是过去他插队的延川县关家庄。另外出了一批企业家。前几年,延安搞了一次聚会,大概回去了上千人,拖儿带女的让下一代去体会一下,还拍了个片子,他们送了我一套。
上山下乡的经历对我们影晌是相当深的,形成了一种情结叫“黄土情结”。在遇到困难时想到这些,就会感到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人生的道路要靠自己来选择,如何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关键是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否则,环境再好照样会走错路。我插队的那个村不通电,我走了以后帮他们搞了个变压器,通了电。前几年,又帮他们修了小学,后来又修了桥。这些都不是我出的钱。有的是我介绍去的帮扶项目,有的是我请求当地领导给予帮助,引起重视后解决的。我在的那个村绝对是个贫困村。延安养育了我好几年,为延安老区农民做点事,是我们应该做的。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党和政府的一切方针政策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标准,要时刻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时刻将人民群众的衣食、冷暖放在心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想问题、干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像爱自己的父母那样爱老百姓,为老百姓谋利益,带着老百姓奔好日子,绝不能高高在上,鱼肉老百姓,这是我们共产党与那些反动统治者的根本区别。封建社会的官吏还讲究“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我们共产党人不干点对人民有益的事情,说得过去吗?
习爷爷的故事
第四篇:读习爷爷的故事有感
读习爷爷的故事有感
今天,我和妈妈一起读了“30里借书,30里讨书”这则故事,从故事中我了解到习爷爷特别喜欢看书。
习爷爷为了看一本书,要走30里路去找同学借,习爷爷说:“我爱好很多,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读书已经成为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多读书,读好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树立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读了这则故事,我感到很惭愧,习爷爷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都可以坚持读书,妈妈为我买了很多的书,可有很多我却没有认真读过,我想以后要好好读书,努力学习过硬的本领,为今后报效祖国打下基础。
我要向习爷爷学习,每天都要读书,为日后成才打牢知识根基、立起品德支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时刻准备着!
第五篇:爷爷和书杂文随笔
一个喜欢看书,喜欢说书,更深爱书的农村老人的故事!
暑假到了,在当当网上挑选的暑期读本也到了。十岁的儿子程程迫不及待地捧着《三国演义》看得津津有味,每当我看到这些英雄人物式的小说时,都会想起一个人,一个喜欢看书喜欢说书更深爱书的老人——我的爷爷。
爷爷是个勤劳质朴的农民。在那个需在米饭里添加红署,洋芋子,才能免強解决温饱的时代,在那个能电都没有通的村子里,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非常匮乏,爷爷却是个“富翁”,精神世界的富翁。爷爷有好些本厚厚的书,农闲时,爷爷经常搬把靠背椅,戴上黑框老花镜坐到屋檐下看书,整天整天地看书,好些书来来回回的看,爱不释手,乐此不疲。
晚上,听爷爷说书成了我童年生活中最深刻的记忆。夏日的夜晚,爷爷常常坐在屋檐下乘凉,我和哥哥搬着小板凳坐在爷爷的两旁缠着爷爷说书,爷爷经常一边扇扇子,一边给我们说岳飞的精忠报国。冬夜,我们常常围着火炉听爷爷说诸葛亮的足智多谋,说108条好汉的故事。平时严肃,不苟言笑的爷爷,说书时神彩飞扬和蔼可亲,只有在爷爷说书的时候我才敢爬上爷爷的膝盖,跟爷爷撒娇,让爷爷抱抱我。
小时候经常看爷爷看书,经常听爷爷说书,爷爷和书成了我童年生活中最斑斓的记忆。
“爷爷,书里有好吃的对不对?是不是有纸包糖?”小野丫头斜着脑袋问爷爷。爷爷难得地呵笑着说“是有好吃的,比纸包糖还要好吃。”
“我要吃,我要吃”野丫头边说边做式要抢爷爷手里的书。爷爷敏捷地把书抱在胸前严肃地说“等你上学了,能认识很多字了,就让你看”。从那以后,小野丫头为了能吃到比纸包糖更好吃的东西,天天盼望着去上学。
后来,上学了。知道书里除了好看的图画和黑小的字,什么也没有,却依然相信爷爷的书里有最好吃最好吃的东西。
在我还没来得及认识很多字,还没来得及亲自摸一摸看一看爷爷的书时,爷爷的书就越来越少了!大姑姑家的大表哥常来家里,带走爷爷的书从来不还。村子里的青年常来家里借书,那些我碰都不准碰的书,爷爷常常借给他们。借出的书不是被弄丢了,就是缺章少页了,爷爷心痛极了。后来,爷爷的书,谁都不借了。
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亲手触摸到爷爷的书,是在爷爷的棺材前。奶奶说爷爷去世的那个上午都看了一整个上午的书,爷爷离不开书,要把书烧给他。奶奶流着泪从上了锁的柜子里搬出了爷爷所有的书,一共十本,我就这样跪在爷爷的身旁,一边哭,一边一页一页地烧完了爷爷最深爱的书,就这样爷爷和书都永远的离开了……
后来想想,奶奶定是想错了,爷爷深爱书,定是不愿意把书带走的。
记得念书时爷爷经常跟我们说“发狠读书,多读书是自己的好处,别个偷不走,别个抢不走。”
记得兄妹三人里,爷爷最喜欢的不是哥哥,不是我,而是最小的妹妹。因为妹妹从小学习成绩就好,爷爷经常把妹妹扛在肩膀上带她出去玩,把妹妹的奖状贴在家里最显眼的位置,逢人就献宝。
爷爷喜欢书深爱书,定是希望家里的孩子都能喜欢书爱上读书的。怎么会愿意把书带走呢?
“妈妈,我的新书都没地方住了,我们家真是书香门第呀!”昱程捣弄着书柜,想把新买的书放进书柜里,我愣了愣说,“还真是的,妈妈的爷爷就是个很喜欢很喜欢读书的读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