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特别推荐】“走出创新思维误区”系列评论(更新至第四论)
【特别推荐】“走出创新思维误区”系列评论(更新至第四论)
技术够牛,就能叩开市场大门吗?——“走出创新思维误区”系列评论之四
时下,不少小微企业往往会遭遇这样的困惑:尽管拥有先进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却仍然难以叩开市场大门。
其实,相似问题不仅困扰着小企业,也困扰着一些大企业,譬如谷歌。近些年,被“技术党”们热议的可穿戴设备,无疑是最前沿的高科技产品之一。但最早涉猎可穿戴设备的谷歌公司,今年初却宣布停止谷歌眼镜的“探索者”项目,让不少可穿戴设备产品既无痛点又非刚需的弊端浮出水面。苹果公司未来在可穿戴领域能否力挽狂澜尚不可知,但此前市场并没有表现出预期的叫好又叫座确是不争的事实。
为什么拥有自主创新产品的企业也会苦叹“没市场”,甚至掌握全球顶尖技术和拥有全球最好团队的国际巨头也会面对市场冷遇?这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除了技术创新突破,我们是否还忽略了其它一些重要因素?
近些年,可以看到技术圈里热议的新产品、新技术层出不穷,有一些成为了潮流产品,如“小米”,但有一些热了一段时间就被人们所遗忘,还有一些甚至还没热起来就被搁置在一边了。那么,究竟是什么阻碍着新技术被人们所接受?又是什么让“技术热”、“企业热”遭遇了“市场冷”、“消费者冷”呢?
创新固然离不开技术革新,但也需要市场创新。拥有创新产品和技术,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撒手锏”。但有好的创新产品,还要在营销上作相应的创新,才能打开销路。没有销路,产品就无法实现市场价值和创新价值,进一步创新的动力也会受阻。身为自主创新和市场的主体,企业不但要重视研发,也要把找市场、拓渠道摆到同样重要的位置。
创新不是自说自话,更不能自娱自乐,要对接市场需求,讲求用户体验。创新要提升生产效率,但同时还要创造价值。这个价值不是虚无缥缈的,也不是单纯从技术革新角度而言的,而是跟消费者有关。换句话说,如果生产出来的东西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就有价值。从一个新技术的出现到最终进入千家万户,确实需要一个过程,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创新产品最终都是要接受市场考验的,也应当是能造福消费者的。如果创新者缺乏消费者导向的意识,甚至认为单凭技术创新,就能独步天下,说轻了是有点一厢情愿,说重了不过是另一种闭门造车罢了。在手机领域中,苹果的胜出和诺基亚的淘汰就是最典型案例。并非因为苹果勤于创新,而诺基亚惰于研发,相反有数据显示,同期比较,诺基亚的研发投入是苹果的数倍。真正的原因在于,苹果对消费者的潜在需求把握得更好,消费者最终选择了苹果。
科技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创新链”上不能只有技术创新一个元素。只有形成投入、研发、销售、产出良性循环的“创新链”,才能使创新的价值得到充分实现,同时推动新一轮的创新。
韩正书记在今年市委“一号课题”动员会上提出,要针对抑制科技创新和阻断创新链的问题,列出政策突破点、提出政策措施和改革创新举措,突破产学研用结合的体制机制障碍,使应用型科技创新成果更多更好地产业化。这段谈到“创新链”的话语点出了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就是让创新成果更多更好地产业化。而要实现这个目标,不妨放下一点技术至上的架子、改变一下“技术赢天下”的脑筋,从真正地尊重市场、尊重消费者开始。科技创新仅仅是门技术活?——“走出创新思维误区”系列评论之三
说到科技创新,人们很容易认为这是门技术活。科学家在实验室里科研攻关,企业家把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推向市场完成产业化,于是大功告成。没错,科技创新确实要在技术等硬件方面下功夫,但这还远远不够。市场诚信、社会环境等软环境如何,也直接影响着科技创新,以及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成败。
最近媒体报道中国游客在日本抢购马桶盖,让自豪于“中国制造”的国人颇受刺激。后又传出中国游客在日本抢购天价稻米的消息,更让一度“以农立国”的国人情何以堪。后来发现,所谓日本马桶盖其实就是“中国制造”,产自杭州;天价稻米也产自辽宁盘锦,而且在国内市场更加物美价廉。这真让人喜忧参半——所喜者,原来我们也能生产出高科技马桶盖,种植出品质优良的稻米;所忧者,同样商品在国内市场默默无闻,一到了日本市场就价高货俏,引发中国游客抢购。
难道真是中国游客“人傻钱多”?恐怕不全是。面对商品的汪洋大海,消费者凭借个人有限的知识技能很难有效鉴别遴选,因此就要借助一些其他信息,比如专家意见、广告信息、品牌形象、企业口碑、市场信誉等等,来帮助自己决定是否购买使用某种商品。这些信息长期积累,消费者对于不同国家、不同市场、不同企业的产品服务就形成比较稳定的认知。比如说到日本,消费者可能认为其工农业科技发达,品质优良,用户体验更具人性化。
在这种心理认知影响之下,同样是质量过硬、品质优良的商品,在诚信度高的市场里就更容易获得消费者青睐,获得更高的市场定价,从而使科技创新实现经济效益,并推动进一步创新,形成良性正循环,这就是市场信誉的溢价。相反,在一个信誉不那么好的市场,商品就要遭遇信誉折价。哪怕商品科技含量很高,质量很好,如果投放在诚信不彰、欺诈不绝的市场里,消费者也会抱着怀疑观望态度,不会轻易打开腰包购买使用。不能赢得市场,企业投入的研发成本就面临风险,后续研发就可能难以为继,甚至形成恶性负循环。
市场诚信环境就像大气河流,单家企业洁身自好远远不够。一粒老鼠屎就能坏掉整锅粥,少数害群之马的企业,也能殃及池鱼、拖累其他。举个例子,三聚氰胺事件让国产奶业伤筋动骨、元气大伤,许多守法的奶业企业花多少精力科技创新、树立品牌,也难以修复已经严重受损的行业信誉。这种惨痛教训说明了市场诚信环境的重要性。而且,它不是仅靠企业自律就能实现的,需要严明的法律规范、政府监管、企业遵守、消费者监督等各方合力才能取得。
科研攻关、科技成果产业化等硬件建设,与企业品牌、市场诚信等软件建设不但相辅相成、同等重要,而且后者的建设难度不亚于前者。杭州的企业可以生产出高科技马桶盖,辽宁盘锦的企业可以种植出品质优良的稻米,但是不同地区的市场诚信如何,就非其一家所能决定的了。因为科研攻关和成果转化都是相对集中的工作,整合资源、协调组织,科研院所和企业就能一步步推进工作。企业品牌和市场诚信建设则点多、线长、面广,涉及方方面面、错综复杂的因素,从哪里入手、以什么为抓手、如何把单个突破和总体推进互相结合,都更加考验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能力。
可见,要实现科技创新带动经济产业升级,就要软硬件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如果科研攻关取得丰硕成果,科技成果又能顺利转化为市场商品,良好的企业品牌形象和市场诚信环境,又能保证科技含量高、质量过硬、制作精良的产品脱颖而出,实现经济效益,这条道路就将走得更顺畅。政府扶持只是“分钱分物”吗——“走出创新思维误区”系列评论之二
有两个案例,都是关于创新的。一个是改变世界能源格局的页岩气革命,似乎是美国私人企业自发创新的成果。不过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早在1976年,美国矿产局就启动了页岩气技术攻关项目,投入数十亿美元资助相关研究,这才使得页岩气革命有了可能。还有一时风光无二的特斯拉,可谓是创新创业的一个代表作。可是如果没有2009年从美国能源部获得的4.65亿美元担保贷款,马斯克能笑到今天吗?
还有很多类似的故事,足以证明政府不仅不是创新的梗阻,还是社会创新的推动者和倡导者,甚至敢于承担企业不愿冒的风险。这也使今天很多主流技术应用成为可能,比如互联网、触屏手机、清洁能源等等。在急功近利的投资逐利环境中,那些回报周期在三年以上的项目,可能都无法找到投资人,而真正的创新却往往需要几十年时间。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来思考政府扶持创新的体制机制,就能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
传统的政府主导“分钱分物”模式,采取的是定向拨款的静态支持,要求预算与实际开支十分精确,并能精准预测项目效果,这在现代技术革新的跳跃式频率中,实际上是不可能达成的目标。其结果是,只能编制出一些其他指标,来满足静态的体制要求,比如专利数目、发表论文数量。数据显示,上海规模以上企业发表的科研论文中,80%来自本地企业研发机构,技术实力更强的外资企业却只占20%。原因很简单,论文就是成果,是对政府拨款的交代,至于产生了多少市场效益,就不好细究了。
另一方面,政府拨款也囿于“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要求,往往只能局限在少数有把握、风险小的领域,错失了很多有潜力的好项目。“分钱分物”的模式不仅效率低下,还在分配与使用环节上存在较高的道德风险。正因如此,“分钱分物和政府审批评定的老体制、老思维、老办法,没有出路、没有希望,也是推不下去的。”
如果说“分钱分物”是一种越位或错位,让政府承担了本该由市场决定的创新评价责任,那么在创新链条中政府的“缺位”,同样需要体制机制的改革。
可能的“缺位”之一,是营造创新氛围、制定明确的规则和公平竞争环境。这不只是要求政府大力发展教育和培训高素质的劳动力,更包括小到宽带提速、市场“打假”,大到法治环境建设等基础设施供应。
可能的“缺位”之二,是及时干预市场失灵,比如企业不感兴趣的环境治理,没有市场潜力的药物开发等等。打车软件,不考虑用不来手机的老人需求,政府就应该及时补充,维护创新与公平的平衡。政府资助那些被市场忽略的技术时,要提供明确的政策信号,让企业家来做具体工作。
可能的“缺位”之三,是富有远见地校准创新方向,以应对各种紧迫的社会挑战。政府与风险投资的本质区别在于,对投资回报的侧重点不同。创新带来的经济收益始终是第二位的,第一位的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比如新产业能从旧产业吸收多少就业人数?因此,提出重大创新战略,编制产业规划,这仍然是政府当仁不让的职责。当然,政府要避免亲自“下场做运动员”,而是要通过“前拉后推”对企业进行引导。
放弃“分钱分物”后,如何用好手中资源,就应当围绕以上三个方向,采取更为积极和果断的方式,以补位来纠正过去的越位和错位。政府要致力于搭建前瞻性的公共平台,鼓励各个层级的政企合作与互动,寻求多样化的扶持创新组合,分散风险,突出激励。例如,改政府拨款为股权投资,以投资回报形成公共创新基金池,以期权激励吸纳专业人才参与政府创新智库等等,这对于任何一个有志于创新驱动的社会,不应该仅仅是构想。
激励创新别羞言'名利双收'——“走出创新思维误区”系列评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