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复习题(7)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复习题(7)第六节 沟通与人际关系 1.简述沟通的概念及分类。沟通指信息的传递和交流的过程,包括人际沟通和大众沟通。人际沟通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信息,以及情感、需要、态度等心理因素的传递与交流过程,是一种直接的沟通形式
大众沟通即媒介沟通,是一种通过媒体中介的信息交流过程 2.简述目光及面部表情在沟通中的作用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最有效地显露个体内心世界的途径。个体是很难控制它的。人的态度、情绪和情感变化都可以从眼睛中反映出来。
个体的情绪变化,首先反应在瞳孔的变化上。目光接触是最重要的体语沟通方式,人际沟通如果缺乏目光接触,会成为一种令人不悦的困难过程。
面部表情是另一种可完成精细信息沟通的体语形式。人的面部有数十块表情肌,可产生极其复杂的变化,生成丰富的表情。比如可表现肯定与否定、接纳与拒绝、积极与消极、强烈与轻微的情感。它可控,易变,效果较为明显。个体可通过面部表情显示情感,表达对他人的兴趣,显示对事物的理解表明自己的判断等。因而,面部表情是人们运用较多的体语形式之一。一般情况下,人们的目光与面部表情是一致的,但在特殊情况下会出现分离。此时目光是表达个体真实心态的有效线索。3.简述人际距离的概念。人际距离是沟通与交往时,个体身体之间的空间距离。由于人们的关
系不同,人际距离也相应的不同。公众距离(12~25英尺);社交距离(4~12英尺);个人距离(1.5~4英尺);亲密距离(0~18英寸)影响人际距离的因素主要有性别、环境、社会地位、文化、民族等。
4.简述人际关系的概念及特点。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沟通与交往中建立起来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特点是: 个体性:人际交往的双方的社会角色会影响彼此的人际关系。直接性:人际关系是人们在面对面的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个体可切实感受到它的存在。情感性: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们彼此间的情感活动。
5.简述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舒茨以人际需要为主线,基本人际关系趋向理论
三种人际需要:包容需要、支配需要、情感需要
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与其社会情境的联系
人们有主动表现和被动表现两种表现方式,构成了六种基本人际关系取向
六种人际关系取向:主动包容式、被动包容式;主动支配式、被动支配式; 主动情感式、被动情感式
童年期的人际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以及由此形成的行为方式,对个体成年后的人际关系有决定性的影响 包容--支配--情感--群体形成;情感不合--失去控制--不能包容--群
体解体 6.人际吸引的层次有几种?都是什么?
人际吸引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按吸引的程度,人际吸引可分为亲合、喜欢和爱情。亲合是较低层次的人际吸引,喜欢是中等程度的吸引,爱情是最强烈的人际吸引形式。7.竞争的条件是什么? 人际互动的主要形式是合作与竞争。竞争是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争夺一个共同目标的行为。其基本条件是:
1)目标较为稀有或者难得,并且双方对同一目标进行争夺才能形成竞争。
2)争夺中可能出现零和冲突(一方赢,另一方输),也可能出现双赢结局。3)竞争是有理性的,按照一定的社会规范进行。第七节 社会影响 1.简述从众的概念与功能。
从众是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从众俗称“随大流”,表现为个体的意见与行为和群体中多数人相符合。
2.简述社会促进及社会惰化的概念。社会促进也称社会助长,指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
高了绩效的现象。他人在场的形式有实际在场、想像在场和隐含在场。社会惰化也称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任务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日常生活中的“磨洋工”,就是一种社会惰化现象。社会惰化的主要原因,是个体在群体活动中责任意识降低,被评价的焦虑减弱,因而行为的动力也相应下降。3.简述塔尔德的模仿率。
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最早对模仿进行研究,他认为模仿是“基本的社会现象”,“一切事物不是发明,就是模仿”。他在研究模仿在犯罪活动中的作用时,提出了三个模仿律。
A.下降律:社会下层人士具有模仿社会上层人士的倾向。
B.几何级数律: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模仿一旦开始,便以几何级数的速度增长,迅速蔓延。时尚、谣言的传播像滚雪球一样。
C.先内后外律:个体对本土文化及其行为方式的模仿与选择,总是优于外域文化及行行为方式。
4.社会感染的特点是什么?
社会感染是一种较大范围内的信息与情绪的传递过程,即通过语言、表情、动作及其他方式引起众人相同的情绪和行为,其特点是:
A.双向性:感染者与被感染者可相互转换,你感染我,我感染你。B.爆发性:在较大群体内产生循环感染。
C.接受的迅速性:在感染的氛围中,感染者发出的信息及情绪刺激为被感染者迅速接受。第八节 爱情、婚姻与家庭
1.简述爱情的概念
爱情是人际吸引最强烈的形式,是身心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个体产生的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
2.简述爱情发展阶段的社会交换论观点。
社会交换论者视求爱者为理性主义者,人们总是选择能给自己带来更多利益和幸福的人做伴侣;而所有导致爱情的因素均可归结为利益和价值。利益和价值两者都既有物质的、经济的因素,也包括社会的、心理的因素。据此理论,爱情发展大致经历四个阶段:取样与评估;互惠;承诺;制度化。
3.简述婚姻的概念。
婚姻是男女结成夫妻关系的行为,是家庭成立的基础和标志。婚姻关系的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性,即婚姻是按照一定的法律、伦理和习俗规定而建立的。
4.影响夫妻心理冲突的因素是什么?
(一)需求不满
A.自我价值得不到对方承认,自尊心受损。
B.一方或双方在性方面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C.一方或双方正当的感情需要,如温存和体贴的需要得不到满足。D.家庭经济需求得不到正当满足,如因种种原因支出过多、入不敷出;或过于奢侈,正当生活没有保障;或一方或双方无经济来源等。
E.在休闲、爱好等方面,双方的需要与兴趣差别太大。
(二)价值观念不一致 对人生目的的看法,对幸福、成就的看法等核心价值观念上的分歧和冲突往往也是持续的。双方都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对方是错误的,在生活中碰到相关的问题,往往双方言语上互相指责,行动上背道而驰。
(三)远离的“自我” A.两个“自我”基本利益相异,各趋己利。
B.夫妻的婚姻动机都是利己,爱是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不是为对方作贡献。
C.遇到分歧,各持己见,互不相让。
D.对方处于痛苦时,不安慰,不帮助,使婚姻具有的促使双方心理健康的功能丧失。
E.双方心理调适过程缓慢,难以进入心理和谐状态。
(四)夫妻的性差异 夫妻在性欲及其满足方式方面差异较大,这可能是夫妻冲突的深层次原因。
5.简述家庭的结构。
家庭的结构分为结构要素和结构模式。
(一)结构要素: A.家庭成员的数量 B.代际层次 C.夫妻数量,夫妻是家庭的核心,家庭中有几对夫妻就有几个核心。核心越多,家庭越不稳定。
(二)结构模式
A.核心家庭:由夫妻和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
B.主干家庭:由夫妻和一结已婚子女,如父、母、子、媳组合而成。
C.联合家庭:由夫妻与两对或以上的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或兄弟姐妹结婚后不分家的家庭。
D.其他家庭:上述三种类型外的家庭,如无子女的家庭(丁克家庭)。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核心家庭已成为社会的主要模式
第二篇:咨询师培训教程
个性化学习中心咨询师培训教程
一.流程:
1.接咨询电话流程: ① 自我介绍:“您好,这里是博灵亿智个性化教育,我是*老师,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 ② 询问并记录:(您是老师还是家长呢?孩子几年级啊?男孩女孩呢?哪个学校啊?家住哪里啊?哪个学科需要辅导呢?手机号码多少?)③ 简要介绍“1对1模式”,强调“需要在了解孩子的基本情况以后才能确定辅导方案和辅导费用”; ④ 邀约。
原则:宜早不宜迟;时间要具体;确定方式用“二选一”(今天还是明天?上午还是下午?8点还是9点?如果家长选其他时间,尝试改时间。例如:家长说10点,你说:9点行吗?因为我10点约了另一位家长。如果家长确定9点不行,你可以说:那好吧,我给你协调一下看看,稍后给您回电话,请问您手机号多少?)。
强调:带上作业本,练习册、考试卷、错题本、教材等,供老师做学情分析。
2、周末邀约流程:
① 自我介绍:*家长您好!我是博灵亿智个性化教育*老师。② 回忆切入:
A、您在**时间曾经来电话咨询过关于给孩子找学校辅导功课的事情,对吗?
B、明天就是周末了,我想和您见一面,详细介绍一下我们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您
要安排时间来考察一下阳光喔个性化教育好吗?
C、咱们的老师想了解一下孩子的现状,以便能为您提供一些教育教学建议,您能带孩
子一起来吗? ③ 确定约定时间:
原则:宜早不宜迟;时间要具体;确定方式用“二选一”(同上)
强调:带上作业本,练习册、考试卷、错题本、教材等,供老师做学情分析。
3、面谈咨询流程:
① 寒暄(消除戒备心理,调整心态)
② 预热(了解家庭经济实力,学生现状,家长心态和责任感。沉稳大方,充满信心,沟通感情,形成良好的第一印象,建立初步信任)③ 攻家长(同时助理咨询师攻学生);
A、咨询师向家长询问孩子的性格特点和学习情况; B、听家长陈述烦恼和愿望,如实记录; C、和家长一起分析原因,提出粗略的教育建议;
D、从22条理由切入,出示在校学生档案和《成长记录册》,重点强调个性化教育的过程管理行为,进一步建立信心; E、展示成功案例;
F、利用家长的攀比心理,强调竞争的残酷性和学生的心理压力,调动家长的责任感;
攻学生 程序:
1)先找合适的理由赞美学生,获得对方的心理认同;
2)询问对方的课外特长,聊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培养对方的好心情;
3)分析学生在他擅长的活动中取得成功的原因,聊这一领域的名人成功的原因,引
入话题到“责任感”和“成功的要素--------人格魅力”;
4)从人格魅力的培养方法谈到毅力、勇敢、挑战、张扬、霸气等因素的重要性,用煽动性的语言,调动学生心中的“亮剑精神”,激发出心中的豪情; 5)强调上述品质对塑造个人形象的重要性。
6)强调努力学习,不是为学习而学习,是为形成“坚忍不拔,永不言弃”的个人形象而学习;
7)回到学生的学习现状,表示理解学生的辛苦和烦恼;
8)列举至少三个有名有姓的同类案例,证明龙文的老师一定可以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树立信心;
9)告诉他你个人会一直关注他的成长,有任何困难你都会提供帮助;
④ 做计划,商谈确定费用;
给选择题:您是做一年计划还是半年计划?是多科还是单科计划?
不考虑优惠政策,连同综合费一起,计算出整体费用,写在纸上给家长看,观察家长的反应;
站在家长的立场上,利用优惠政策,再次测算优惠后的费用。对比说明优惠幅度;
建议家长做长远计划,帮助家长合理节省费用;
⑤
开具缴费通知单,交费;在方便的前提下,尽量让家长刷卡。⑥
签合同。
⑦
与学管对接(交齐测评资料;给家长介绍学管老师,留电话;根据学生和老师的时
间协商确定课程表)
⑧
第一次课(或者试听课): A、提供资料,让老师了解学生;
B、老师分析学生,认真准备第一次课的内容;
C、老师用20分钟左右的时间跟孩子自由聊天,消除孩子的戒备心理,沟通培养感情,自然切入学习问题,了解学生的烦恼,给孩子树立信心,培养学习兴趣。D、其他事项见教师培训
4、跟踪咨询流程
① 一次面谈不能签单,均属于跟踪对象;
② 第一次回访时,询问家长的要求,分析不成单的原因; ③ 二次回访时,根据家长的需求调整方案,征询意见; ④ 周末发信息,只做普通问候
⑤ 收集对孩子有用的信息或资料,提供给家长,建立互信;
⑥ 以后每周打一次电话,关心孩子的学习问题,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给家长。
5、追销流程(适合于已经签约但单额小的家长)
① 每次电话都汇报孩子的学习进展(尤其是学习主动性方面的变化); ② 认真观察了解学生,然后给家长提供家庭教育建议;
③ 建立充分的信任后,根据前紧后松原理,提出增加课时的建议; ④ 帮助家长在原则范围内争取优惠,做出长远计划,追加学费。
6、增销(续单)流程
① 学科老师配合做出书面的《学生阶段性分析报告》,对前阶段教学进展进行总结,包括基础、进步、仍然存在的问题、下阶段的教学方案和课程计划; ② 咨询师组织学科老师召开家长会;
③ 沟通认同,配合优惠活动和原合同约定,再次制定课程方案,续费
二、注意事项
1、严格遵守工作流程,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可缺少;
2、必须循序渐进,在上一环节没做完之前禁止进入下一流程;
3、在不能确定价值塑造已经完成之前,禁止陈述价格;
4、必须先推出实际课时费用,看清家长的反应之后,以回旋的方式推出优惠政策,并且要做到逐步推出,留有余地;
5、根据家长的身份确定自己的出场身份,遵循相近原则;
6、必须了解本地的中高考政策和学校排名,积累足够的学科谈资;
7、沟通教务,了解本校教师师资状况,重点推介有保障地、课时少的老师;
8、平时多积累学生感兴趣的各种知识,确定能做好孩子的心理辅导,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9、学会聆听和记录,了解学生的现状和客户的需求,能针对性的提出教学建议;
10、学会微笑着说“不”。委婉而坚决地拒绝客户的不合理要求;
11、协商时始终遵循二选一原则,便于客户做出决定。禁止使用开放性问题(例如:错误的设问;
1、您决定给孩子报多少课时呢?
2、您决定哪天来学校考察呢?正确的设问:
1、您看是做一年计划还是半年计划呢?是暂时补一课还是全科同补呢?
2、您是今天还是明天来学校考察呢?)
12、在客户摇摆不定时,学会帮助客户肯定结果,引导客户做出行动。(例如:您已经肯定,我们今天讨论的方案,能给孩子带来极大地帮助,对吧?那么,越早做出行动对孩子越有利,对吧?那么,听我的,现在就给孩子报名吧,这样,孩子明天就可以开心地上课了!)
三、答家长问
1、什么是一对一?
答:就是一堂课一个老师只教一个学生。它最大的特点就是针对性极强,就是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所倡导的“因材施教”。
2、你们是怎么给孩子上课的?
答:我们是一对一上课的。上课的时间和学科都是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来定。哪门学科弱补哪门,哪个知识点弱补哪个知识点,什么时候有空什么时候补。非常灵活。
3、你们的老师是哪里的?不会是大学生家教吧?
答:博灵亿智个性化教育的老师都是专职的。有自己专属的完整的师资队伍。博灵亿智个性化教育对教师入职有着很严格的要求,首先必须是师范类本科毕业,其次,教学工作经历必须满三年以上。而且,入校时会有笔试,一般用中高考真题或者模拟题,得分率必须达到90%以上。然后必须试讲通过,再经过三个月的试用期考察,确定有良好的师德才能转正。正式聘用的员工和公立学校的老师一样享受公司提供的城市综合保险。因为采用的是高收费,高待遇、有社保政策,所以会有大批优秀教师愿意来博灵亿智工作。
4、你们老师了解广州的教材吗?
答:当然。广州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版的。英语使用的是牛津教学大纲及考试大纲都是公开的资料。博灵亿智个性化教育的老师都是人手一册的。而且,博灵亿智个性化教育总部每周三都会组织老师参加教研活动,邀请广州教育教研室工作人员给老师们做指导。我们同时也会外派老师参加广州市教研室组织的教研活动,了解教学动态。所以,博灵亿智个性化教育的老师不仅仅是了解广州的教材,可以说,他们对本地的教材教法都有着很深入的研究。
5、你们是怎么收费的?
答:学校先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确定课时计划,然后根据整体计划确定收费标准,测算总体学费。换句话说:我们收取的是一种综合性的服务费,所以必须在辅导方案确定后才能确定费用。
6、你们能保证学生成绩提高吗?
答:为了保证学生的进步,我们采用了一种独到的“三项多元高效学习“模式。从学生进校那天起,我们就给每个学生建立了《成长记录册》,进行过程管理和监控。我们的各学科老师会像护士查房一样,把孩子每天的学习动态分析记录下来,并且给出教学建议和方案。1对1老师就像“主治医生”,他会参考孩子的《成长记录册》制定教案和学案,保证实效性和针对性。这样坚持下去,孩子的学习品质和学生能力一定会有明显的进步。只要孩子愿意配合,成绩提高是必然的。
7、广州有很多教育机构,你们有什么优势?
答:
一、我们的教学硬件设施在广州的教辅机构绝对是一流的。
二、我们的教师队伍的素质,在广州所有的机构中一定是最优秀的;
三、博灵亿智的企业文化讲究的是“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不仅教书,更重在育人。博灵亿智个性化教育老师所做的工作,绝对是可以感动学生、感动家长的;
四、阳光喔的管理是外企式的过程管理模式,规范而且细致。从过程就可以看到结果,是最令家长放心的;
8、为什么你们的费用这么高?能不能优惠点?
答:一所学校的成败关键,取决于有没有一只过硬的师资队伍,阳光喔为了引进优秀的人
才,给出的待遇平均水平远超广州所有的辅导机构,而且你已经知道,博灵亿智的老师是一对一服务的,这相当于你直接请到了非常优秀的私人教师。采取这样的收费政策,是为了学校的持久经营。这就好比出租车和公交车的区别,大班教学是公交车,“1对1”是出租车,服务不同,价格自然就高些。
除了规定的优惠活动外,各分校是无权变动价格的。请相信,我会在政策范围内尽最大可能给您节省费用的,不到之处,请您谅解。
9、我觉得1对1费用太高了,我想做小班,你们有吗?
答:有,我们有15人小班。小班教学是由我们自身研制出的讲义,每一期的教学内容是固定的。
10、你们什么时间给孩子上课?
答:平时放学后,或者周末、假期。咱们除了大年三十,正月初
一、初二,其他时间都可以上课。具体哪天上,咱们根据孩子及老师的具体情况协商确定,请您先告诉我孩子的最佳排课时间,咱们一起去跟教务处协商确定。
12、你们可以上门吗?
答:我们不能上门服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的教学工作如果脱离管理视线,会存在不安全因素。其次,孩子在家里通常都过于轻松,不利于提高教学效率。还有个原因是老师都是专业学科的,如果孩子有其他学科问题需要解答,上门老师是无法提供全面帮助。
13、你们跟家教一样吗?
答:当然不一样。二者是有本质不同的:
一、家教是监管缺失的个人行为,而我们是有严格过程管理的公司行为,安全上是有保证的;
二、家教是单一学科行为,我们是多学科团队协作行为,可以给孩子带来更多帮助;
三、家教是一种临时行为,教师素质和工作质量没有考核标准,很难保证效果。而我们是一种长期行为,跟看重的是口碑和形象。
14、孩子学习多久会看到效果?
答:因人而异。一般来说,一周会看到学生学习兴趣的转变。接下来的期中、期末考试80%以上的学生学习成绩或者班级排名都会有明显提升。例如:(成功案例)
15、我的孩子不爱学习,功课经常不能完成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答:孩子爱玩游戏吗?
爱啊。(当然爱,没有孩子不爱玩游戏的)
为什么孩子爱玩游戏那?因为游戏会带来快乐。不知您有没有注意,其实并不是所有的游戏孩子都爱玩对吧?
是的。
所以,真正的游戏设计大师们会按照难易程度给游戏设置合理的等级。一关一关的增加难度,让玩家不断地挑战新的关口,欲罢不能。如果游戏难度太高总是失败,孩子同样不爱玩。学习也一样,解数学题也是一种游戏啊,爱学习的孩子就能体会到其中的乐趣,所以
他们总是很自觉的完成功课。咱们家孩子之所以不爱学习,就是因为他没有体会到其中的乐趣。所有的难题他都觉得难,难倒了他是去解题兴趣的程度,当然他就放弃了。解决的办法很多,很常用的办法就是:从简单入手,循序渐进,发现进步及时表扬。快乐出来了,兴趣也就出来了,学习习惯自然就改变了。
16、这么多孩子一起做功课,不会相互影响吗?
答:看怎么管理了。做功课不是讲课,没必要1对1的。这个需要气氛的。孩子在家里觉得功课很苦,在这里看到大家都在做,就不觉得苦了。而且,他们还可以竞赛啊,写得快的,正确率高的,都是会有奖品的,比如水果啊什么的。
17、我的孩子功课差的一塌糊涂,不会互相影响吗?
答:无论多差,我们认为都来得及。这得看您怎么理解。首先,从现在开始,还有1年时间,只要孩子肯要学了,浪子回头更能创造奇迹。这方面有先例(譬如xx同学案例)。再说了,即使他努力学习了没考上理想大学,可您至少培养出了一个在无论多么困难的现实里,都用不言弃的孩子!这种品质会让孩子终生受益的,不是吗?
18、我家的孩子成绩还可以,其他各科都在95以上,就是英语不好,总是在90左右,你们有办法吗?
答:当然有办法。这种情况,通常他不是不会,是不够严谨。一般表现为大题不错小题错,难题不错简单题错。属于学习习惯不好或者考试心态不对。通过一些特殊训练,再调整一下考试心态,加上准确的查漏补缺,很快就提高了。
19、我家孩子总是马虎,其实那些题他都会做,就是粗心,有什么好办法?
答:好办。难题不训练,就练大量的简单题。增加题量,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错了就罚,对了就奖,针对性训练他的严谨的思维习惯和解题习惯,很快就能解决了
20、我家孩子写作文总没话写,怎么办?
答:二个原因。一是生活不够丰富,二是思维不够灵活。
所谓生活不够是指缺乏想象力。解决的办法也很简单,多读书读懂了,然后在老师的指点下分析优秀文章的写作方法。然后就是多背多记多仿写,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就好了。
21、你们不保证成绩,费用有这么高,我为什么要选择你们那?
答:我们不是不保证成绩,只不过合约不承诺分数。那只是在规避法律风险而已。其实,我们每个老师在接学生时都签订了《责任书》的。达不到规定的效果要处罚的。所以,老师的压力都是很大的,这就其实就是为了保证教学质量的措施。(有必要时,出示承诺书样本)
22、如果效果不好可以退费吗?
答:任何时候,任何阶段,只要您觉得这笔钱花的不值,立即可以退费。这些在合约上有明确的约定,目的只有一个:不让家长承担风险!
23、你们老师是本地的还是外地的?
答:都有。我们招聘的老师没有地域限制,只有能力限制。您问这个问题无非是担心老师把握教材的能力问题。(详见第四问)
24、我希望要重点中学的老师任教可以吗?
答:可以,但不能保证是本地学校的。因为广州市政府规定,在职教师不得兼职从事课外辅导,违者开除公职。不过,我不建议你一定要用重点中学老师任教。他们的成功更多的是依靠学生的素质,而不是自身的素质。而且,他们写惯了带好学生,再转差方面,跟博灵亿智老师相比,他们通常都缺乏足够的耐心,也没有太多的经验。
25、你们的费用太高了,我们一周只上一次课,有效果吗? 答:(对差生)没效果。正所谓“欠账总是要还的”。孩子之前没有付出足够的努力,今天必定要把欠帐还上。介意于费用问题,我建议您采取“前紧后松原则”。先前一周2次或者3次,等把帐还上了,再酌情减量,到了保护期时,可以采用一周一次课,其他时间来作业吧的方法。
26、我想给孩子补课,可是他不愿意,我也不好强迫他,怎么办?
答:牺牲休息时间补课,孩子肯定不会很开心很配合,这很正常。但是我们当家长的,不能太由着孩子。再说,我们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只要您能把孩子带过来,问题便迎刃而解。
27、我的孩子报了很多班,有钢琴、游泳、昂立英语、周日还要去老师家,没时间,怎么办?
答:除了游泳保留,其他全部停掉。分清主次要矛盾,先解决孩子的学习问题,让他的尊严感得到恢复后再全面发展吧。不然,您就把他给毁了。昂立虽然不错,但他们只能补英语,您没必要让孩子跑来跑去浪费时间,这些科目我们一点也不比他们弱。老师家里的弊端您也很清楚,上课没教好,下课了还是这个老师,还是这种教法,没有一点改变,孩子能进步吗?再说了,国家不允许,老师偷偷摸摸地做,孩子一定也是知道的,这不明明白白地在教孩子违法违规吗,我认为不妥当。停掉他们,阳光喔会还您一个奇迹。
28、我想先让孩子每周上一个小时,如果我看到效果了再增加课时,可以吗?
答:不用等了,您指定看不到效果的。比如孩子感冒了,医生说要一次吃3颗药,您要先吃一颗试试,等有效果再吃三颗,这能行吗?当然不行!
正确的方法是:先一周两次课,每次2小时,等问题明显好转了,再减为一周一次,最后,成绩上来了,孩子就不用补了,只要放学后来做做功课,不懂得问问老师就行了。这才是又快又省钱的节奏呢。
29、我孩子刚上一年级,有必要补课吗?
答:这要看您对孩子的期望了。一年级才是最重要的阶段呢!那是他一生中奠基的时期啊,如果您因为忙没时间管他,以至于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后的事儿可就多了。相反地,如果训练出良好的学习习惯来了,以后你别提多省心了!
第三篇: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总结
基础知识总结
第一章
基础心理学知识
第一节
绪论
1、简述心理现象的分类。
心理现象可分为两大类:心理过程和人格。
2、简述人的心理的本质。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没有脑的心理是不存在的。正常发育的大脑为心理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但客观现实才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离开客观现实来考察人的心理,心理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所以,心理也是社会的产物。
也就是说,心理现象既是脑的机能,又受社会的制约,是自然和社会相结合的产物。只有从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进行研究,才能揭示心理的实质和规律。
3、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取向是什么?
人们认识到,很难用一个完善的理论模式概况出心理现象的本质,从而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逐渐把主意精力转移到对心理现象规律的探讨上,结束了学派之争,却为心理学研究的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天地。二战之后,一些新的心理学思想相继产生,它们以新的思潮或发展发现影响着心理学的各个研究领域,从而加强了心理学研究的整合趋势。
4、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产生在20世纪50~60年代,代表人物是罗杰斯和马斯洛。主要特点在于:强调心理学家应该关心人的价值与尊严,研究对人类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反对贬低人性的生物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认为人又自我的纯主观意识,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人就会努力去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最终达到自我实现。即人本主义重视人自身的价值,提倡充分发挥人的潜能。
5、认知心理学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认知心理学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它把人看作是一个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并以信息加工的观点,即从信息的输入、编码、转换、储存和提取等的加工过程来研究人的认知活动。用模拟计算机的程序来建立人的认知模型,并以此作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途径。
第二节
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1、简述神经系统的主要结构。
组成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叫神经元。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由细胞体、树突、轴突三部分组成。神经元分为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三种。
2、简述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
自主神经又叫植物神经,是支配内脏器官运动的纤维。根据植物神经的中枢部位和形态特点,可将其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者的活动具有拮抗作用。交感神经的功能在于唤醒有机体,调动有机体的能量;副交感神经的功能在于使有机体恢复或维持安静状态,是有机体储备能量,维持有机体的机能平衡。自主神经一般不受意识支配,经特殊训练,意识或意念可在一定程度上调节自主神经的活动。人在情绪状态下会有明显的生理变化,因此,自主神经的活动与情绪有密切的关系。
3、简述大脑的主要结构。
大脑也叫端脑,覆盖于脑干、间脑和小脑之上。大脑中间的裂缝叫纵裂,纵裂把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纵裂的底上有个大的横行纤维束胼胝体,把大脑两个半球连接起来。大脑外层是密集的神经细胞体,叫大脑灰质或大脑皮质或大脑皮层;大脑的内部是髓鞘化了的神经纤维,叫大脑白质;白质内有灰质核团,叫基底核。大脑半球的外侧面以外侧裂、中央沟等为界线分为四个叶:额叶、顶叶、枕叶、颞叶。
4、简述脑干网状结构的作用。
脑干网状结构有许多散在于纵横交错的神经网中的大小不等、类型不同的神经元构成,贯穿于脑干的大部分区域。其神经纤维弥散性的投射,调节着脑结构的兴奋性水平,是睡眠与觉醒的神经结构。它使有机体在一定刺激作用下,保持一定的唤醒水平和清醒状态,维持注意并激活情绪。
5、简述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
大脑两半球的解剖结构基本上是对称的,但其功能是不对称的,这种功能的不对称性叫做“单侧化”。
大脑两半球的分工和生活中用手的习惯有关,惯用右手的人,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和言语有关的,像概念形成、逻辑推理、数学运算这些活动,左半球也占优势;右半球占优势的功能是不需要语言参加的空间知觉和形象思维活动,像音乐、美术能力,情绪的表达和识别能力。左利手的人,有的和右利手的人相反,有的则没有单侧化的现象。左右手的分工形成之后,右利手的人如果左半球受损伤,言语功能便会发生障碍,而且难以在右半球再建立起言语的中枢。
6、简述布洛卡的发现。
1860年,法国外科医生布洛卡发现,大脑左半球额叶受损伤导致了运动性失语症,即患者虽然发音器官没有毛病,却失去了说话的能力。但患者保留了听懂别人说话,以及写字和阅读的能力。这个发现证明了左半球的言语优势。所以左半球主管言语的区域被叫做布洛卡区。
7、简述Spery,R.W的割裂脑实验。
20世纪60年代,美国神经心理学家罗杰·斯佩里做了“割裂脑”的实验。即切断病人联结左右两个半球的神经纤维束----胼胝体,把两个半球分裂开来。两个病人都是右利手,手术前都能用左手和右手写字和画画,但手术后,他们只保留了右手写字,左手画画的能力。因此这时右手只受左半球支配,左手只受右半球支配。该结果进一步证明,对右利手的人来说,4、简述视觉的适应。
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在380~780nm之间的可见光。视觉适应中最典型的是暗适应。所谓暗适应是指由于长时间在暗环境下工作而使得视觉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暗适应一般要30~40分钟,光适应只要一两分钟就能完成。暗适应后不小心受了光刺激,暗适应就被破坏。光适应的过程就是在光的作用下,视网膜上的视紫红质分解的过程;暗适应就是视紫红质重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右半球空间知觉和形象思维占优势。
8、巴浦洛夫发现的高级神经活动几个基本规律?(1)条件反射的抑制——条件反射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出现的,有时条件反射也会受到抑制。包括:外抑制、超限抑制或保护性抑制、消退抑制、分化抑制等。(2)扩散和集中——神经过程在大脑皮层上运动的基本形式。(3)相互诱导 ——兴奋和抑制两种神经过程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一种神经过程进行的时候,可以引起另一种神经过程的出现。正诱导、负诱导;同时性诱导、相继性诱导。(4)动力定型——大脑皮层对刺激的定型系统所形成的反应定型系统叫做动力定型。
第三节
感觉和知觉
1、简述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感觉阈限是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感受性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二者成反比,阈限值低感受性高。
2、简述韦伯定律。
差别阈限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原来刺激强度的变化而变化,但,差别阈限和原来刺激强度的比例是一个常数。即ΔI/I=K。韦伯定律只适用于中等的刺激强度,在下限附近韦伯分数增高;在上限附近韦伯分数下降。
3、简述费希纳定律。
心理量和刺激的物理量之间并不是一对一的关系,不是刺激的物理量增加一个单位的时候,它所引起的心理强度也增加一个单位。费希纳认为可以用差别阈限作为感觉的单位,一个刺激所引起的心理强度可以用这个刺激所包含的差别阈限值来表示。S=KlgR。S代表心理量,R代表物理量,K是一个常数。感觉的强度与刺激强度的对数成正比,刺激强度按对数级数增长,它所引起的心理强度却只按算术级数增长,这就是费希纳定律。也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
新合成的过程。
5、简述色觉异常及其成因。
有些人分辨颜色有困难,甚至分辨不了颜色,这就是色觉异常。分为:色弱、部分色盲和全色盲。色觉异常绝大多数是遗传的原因造成的。遗传途径:男孩的外祖父通过妈妈传给自己,只有当父母都是色盲时,女儿才会是色盲。所以男性色盲远远多于女性色盲。
6、简述人类听觉感受性的特点。
听觉的适宜刺激是16~20000Hz,在听阈范围内,人们对1000~4000Hz的声音最敏感,对这一范围内声音的耐受性也比较高。人类听觉的感受性和年龄有关,20岁以前随年龄的增长感受性逐渐提高;60岁以后随年龄的增长感受性逐渐降低。但老年人听觉感受性降低的特点是,首先丧失的是对高频声音的听觉,随着年龄的增长听觉丧失的范围逐渐向低频方向发展,当扩展到中频范围时就影响到了言语的听觉。听觉感受性可以分为听觉适应和听觉疲劳。
7、简述生理零度的含义。
皮肤表面的温度叫生理零度,和生理零度相同的温度刺激皮肤,不会引起热和冷的感觉。身体各部分皮肤的生理零度不同,同一皮肤表面的生理零度也会发生变化。
8、简述内脏感觉的主要内容。
内脏感觉又叫机体觉,包括饥饿、饱胀和渴的感觉,窒息的感觉,疲劳的感觉,便意,性以及痛的感觉等等。当各种内在器官的工作处于正常状态时,引不起内脏的感觉。而且内脏活动有一定的节律,变化比较少,所以内脏器官向大脑输送的信息比较少,也比较弱。只有某个内脏器官发生异常或病变的时候,才会引起明显的内脏感觉。
9、简述痛觉的生物学意义。
痛觉对机体具有保护的作用。痛觉的产生告诉我们身体的某个部位受到了伤害,发生了病变,给我们一个信号,让我们加以保护。即痛觉具有生物学的意义。所以,痛觉是最难于适应的。没有痛觉是很危险的。
10、简述知觉的基本特性。
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物体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其基本特性有:整体性、选择性、恒常性、理解性。
11、简述双眼视差的概念。
两眼视网膜上形成的两个略有差异的视像叫做双眼视差。是形成深度知觉的最主要的线索。
12、简述似动现象的概念。
物体在空间中没有发生位移,而被知觉为运动的现象叫做似动现象,又叫动景现象、Φ现象。
13、简述错觉的种类。
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有横竖错觉、缪勒-莱尔错觉、线条方向错觉、面积错觉、形重错觉、视听错觉等。
第四节
记忆
1、记忆过程的基本环节是什么?
识记、保持、回忆,再认。
2、简述遗忘进程的规律。
根据艾宾浩斯的实验,遗忘进程具有如下规律: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的。即在识记后的最初阶段里遗忘的速度很快,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越来越慢,甚至一两天以后,保存量的变化就不大了。
3、简述三个记忆系统的特点。
(1)瞬时记忆特点:编码方式是外界刺激物的形象;容量很大,但保存时间很短;如果对瞬时记忆中的信息加以注意,信息就被转入短时记忆。(2)短时记忆特点:容量有限(5-9);语言文字材料多为听觉编码,非语言文字材料主要是形象的记忆;短时记忆中的信息是当前正在加工的信息,因而是可以被意识到的;短时记忆的信息经过复述,可能转入长时记忆系统。
(3)长时记忆特点:容量是无限的;编码有语义编码和形象编码;如果不是有意回忆,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不会被意识到;长时记忆的遗忘或因自然衰退,或因干扰造成。
第五节
思维、言语及想象
4、简述想象及其与表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想象就是人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
想象以表象的内容为素材,来源于表象,但却和表象有本质的差别。表象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的再现,没有创造出新的形象,是一种形象记忆的过程,属于记忆的范畴;想象则是对表象的加工和改造,创造出了新的形象,具有创造性,属于思维的范畴。
1、简述思维及其特点。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认识,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其最主要的特征是间接性和概括性。
2、简述语言和言语的区别和联系。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语言是正常成人思维活动和相互间思想交流得以实现的工具。但它是社会现象,是语言学研究的对象。
言语是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是人的心理活动,依附于个体而不是整个社会。是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言语离不开语言,只有借助于语言才能实现人们之间的思想交流。语言是人们在相互交际的社会生活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语言也只有发挥它的交际工具的功能采用存在的价值,才是活的语言,离开了人们的交际活动,语言也就变成了死的语言。所以语言也离不开言语。
3、简述言语中枢及各言语中枢的功能。
言语活动是大脑皮层各个部位共同活动的结果,但皮质的不同部位又有相对的机能分工。言语活动包括说、听、写、读等几种不同的形式,因此,在大脑皮层上也分别有参与这些语言活动形式的皮质部位,就是言语中枢。主要包括: A言语运动中枢(布洛卡中枢):主管说话机能,受到损伤后,会出现表达性失语症。B言语听觉中枢(威尔尼克中枢):主管听力机能,受到损伤后,出现接受性失语症。C视觉性言语中枢:主管阅读,受到损伤后,出现失读症。D书写性言语中枢:主管书写功能,受损后,出现失写症。
第六节
意识与注意
1、意识的定义是什么?
意识是在觉醒状态下的觉知,既包括对外界事物的觉知;也包括对自身内部状态的觉知;既涉及觉知时刻的各种直接经验,如知觉、思维、情感和欲望;也包括对这些内容和自身行为的评价。意识具有重要的心理机能,对人的身心系统起着统合、管理和调节的作用。
2、快速眼动睡眠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快速眼动睡眠阶段出现于睡眠的四个阶段完成之后,这一阶段,频率更低、波幅更高的Δ波消失,类似于清醒状态下的高频低幅脑电波出现,眼球开始快速上下左右移动,梦境开始出现,这一阶段持续大约5~10分钟。下一次出现的快速眼动睡眠阶段会比第一次长。
3、注意的特征是什么?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其特征包括:注意广度、注意稳定性、注意转移、注意分配。
4、注意转移和注意分散的区别是什么?
注意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的对象吸引。(被动)
注意转移是由于任务的变化,注意由一种对象转移到另一种对象上去的现象。(主动)
第七节
需要与动机
1、动机和行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动机和行为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同一行为可以由不同的动机引起;不同的活动也可以由相同的或相似的动机引起。一个人的活动动机是多种多样的,有些起主导作用,有些处于从属地位。动机是行为的前提,行为是动机的效果。一般来讲,动机和效果之间是一致的,即良好的动机产生积极的效果。但在实际生活中,也可能出现不一致的情况。
2、简述定势的概念。
所谓定势是指人的一种心理活动的预先准备状态,对人的知觉、记忆、思维、行为和态度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既可以由人的知识经验引起,也可以由刚刚发生的事情引起。
3、简述缺失性需要和生长需要的特点。(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缺失性需要指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低层次的需要,如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它们的满足与否直接关系的个体的生存,因此被称为缺失性需要。
生长需要时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高层次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需要的满足有益于健康、长寿和精力的旺盛,因此被称为生长需要。生长需要时在低层次需要满足之后出现的。
第八节
情绪、情感和意志
1、表情的性质是什么?
表情就是情绪变化的外部表现模式。
2、简述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情绪和情感指的是同一过程和同一现象,只是分别强调了同一心理现象的两个不同的方面。情绪指的是感情反映的过程,也就是脑的活动过程。情感则常被用来描述具有深刻而稳定的社会意义的感情。所以,情感代表的是感情的内容,即感情的体验和感受;情绪代表的是感情的反映过程。情感通过情绪来表现,离开了情绪,情感就无法表达。和情绪相比,情感具有更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所以,情绪和情感既有区别又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3、汤姆金斯和伊扎德的情绪动机-分化理论的要点?
情绪不是伴随其他心理活动产生的一种副现象,而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情绪有其独特的机制,并在人的心理生活中起着适应环境的独特作用。
4、简述情绪情感变化的维度。
情绪情感变化的维度有四个:动力性有增力和减力的两极;激动度有激动和平静的两极;强度有强和弱的两极;紧张度有紧张和轻松的两极。
5、简述情绪状态的分类。
按情绪状态,即情绪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可以把情绪划分为:
心境:一种微弱、持久而又具有弥漫性的情绪体验状态,通常叫做心情。心境是以同样的态度对待所有的事情。
激情: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持续时间较短的情绪状态,具有明显的生理反应和外部行为表现。往往由重大的、突如其来的事件或激烈的意向冲突引起。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应激:出现意外事件或遇到危险情景时出现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6、意志行动的基本阶段是什么?
意志行动的基本阶段包括:准备阶段,即分析行动目的和行动计划的确立;执行决定阶段,即采取行动实现目的。
7、动机冲突的主要形式是什么?
(1)双趋式冲突:两个具有同样吸引力的目标,两个动机同样强烈,但不能同时获得时所遇到的冲突。(2)双避式冲突:两个目标都想避开,但只能避开一个目标的时候,产生的冲突。(3)趋避式冲突:想获得的目标既有利又有弊时所遇到的矛盾心情。(4)双重趋避式冲突:有多个目标,每个目标都有利有弊,而产生的冲突。
8、简述意志的品质。
意志品质包括:自觉性(对行动目的有深刻认识,能自觉支配自觉的行动,使之服从于活动目的的品质);果断性(迅速地、不失时机地采取决定的品质);坚韧性(坚持不懈,永不退缩的品质,又叫毅力或顽强性);自制性(善于管理和控制自己情绪和行动的能力)。
第九节
人格
1、简述人格及其特征。
人格是各种心理特性的总和,也是各种心理特性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都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使他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心理品质。
其特征有:独特性、整体性、稳定性、功能性、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2、人格的结构是什么?
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包含着各种成分。主要的是人格的倾向性和人格的心理特征两个方面。前者是指人格的动力,后者是指个体之间的差异。
3、简述能力及其和知识、技能的关系。
能力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是人格的一种心理特征。
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技能是通过练习而获得和巩固下来的,完成活动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
能力不是知识和技能,但和知识、技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前提,没有某种能力难于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能力决定着掌握知识技能的方向、速度、巩固的程度和所能达到的水平。但不能简单地用知识技能当作标准来比较人们的能力高低。而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也会促进相应能力的发展。
4、个体能力发展差异的表现是什么?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发展水平的差异、类型的差异;发展早晚的差异。
5、简述影响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
(1)遗传因素:指一个人的素质或叫天赋,即一个人生来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素质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基础和前提。
(2)环境和教育因素:遗传决定了能力发展可能的范围或限度,环境则决定了在遗传决定的范围内能力发展的具体程度。环境包括儿童正常发育的条件,儿童的家庭、儿童所在的学习,以及他所处的生活环境。发达的社会经济条件,丰富的社会文化生活是能力发展的肥沃土壤,和谐的家庭氛围是能力发展的基石,教育则是能力发展的关键。
8、简述荣格的人格结构的类型理论。
人格类型理论是按照某些标准或特性,将人划分成几种不同的类型,每一种类型的人有相似的人格特征,不同类型的人的人格特征是有差异的。瑞士新精神分析学家荣格将人格类型分内向和外向两种。荣格根据一个人的兴趣和关注指向内部还是外部将人格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内向型人格特点是心理活动常指向自己的内心世界,好沉思,谨慎、多虑,爱独处,交际面较窄,有时难于适应环境的变化。外向型的人格特点是关心外部事物,活泼开朗,不拘小节,善交际,情感外露,独立、果断,容易适应环境的变化。极端内向或外向的人很少,多为中间型的。荣格的人格类型学说虽然过于简单,但比较切合实际,也容易了解使用,所以流传广泛,影响较大。
7、简述性格及其结构。
A性格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B一般来说,可以从性格的组成部分来分解性格,这是性格的静态结构;还可以从性格结构的几个方面的联系上,从不同的生活情景中来考察性格,这是性格的动态特征。C性格的静态特征包括:态度特征(如何处理社会各方面关系的性格特征)、意志特征(对自己行为自觉进行调节的特征)、情绪特征(情绪对活动的影响,及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能力)、理智特征(在认知活动中的性格特征)。
性格的动态结构:静态特征的几个方面并不是相互分离的,而是彼此关联,相互制约,有机地组成一个整体的。一般来说,性格的态度特征是性格的核心,而对社会、对集体的态度又是最为重要的,因为态度直接表现出了一个人对事物所特有的、比较恒常的倾向,同时也决定了性格的其他特征。所以在分析一个人的性格时,一定要抓住主要特征,由此可以预见到其他的性格特征。另外,性格的各种特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机械组合,常常在不同的场合下会显露出一个人性格的不同侧面。
9、简述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是人格特质理论的创始人。他认为特质构成人格的基本元素,是人以一种特殊方式做出反应的倾向,它以人的“神经心理系统”为基础,虽然不能直接观察到,但可以通过人的行为加以证实。特质之间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特质既可以是某个个体所具有,也可以为某个群体所具有,即任何特质都是独特性和普遍性的统一。
奥尔波特把人格特质分为两类,即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个人特质因其在生活中表现范围的不同,可以分为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其中首要特质是一个人最典型,最具概括性的特质,在人格结构中处于支配的地位,但数量不多。
奥还提出,健康人格应该具有六个特点:自我广延的能力,即有很广的活动范围,有很多朋友和爱好,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与他人热情交往的能力,富有同情心而没有占有欲和嫉妒心,能容忍别人和自己在价值观上的差异;情绪上的安全感和自我认同感,能容忍冲突和挫折,经得起不幸,对自己保持良好的形象和乐观的态度;具有现实性知觉,能实事求是地看待事物,是“明白人”而不是“糊涂人”;具有自我客观性,知道自己有什么、缺什么,理解真正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之间的差距,也知道别人如何看待自己;有一致的人生哲学,为一定的目的生活,有一种主要的愿望,能对自己的行动产生创造性的推动力。
6、气质类型的学说主要有哪些?
古希腊哲学家希波克拉底的体液说,20世纪20年代德国精神病医生克雷奇米尔的体型说,日本古川竹二的血型说,美国心理学家伯曼的激素说。
10、简述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卡特尔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对人格特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个基于人格特质的理论模型。卡特尔认为,构成人格的特质中包括共同特质和个别特质。共同特质在个别人身上的强度和情况并不相同,在同一个人也会随时间的不同而改变。另外,卡特尔还把人格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其中根源特质是人格的内在因素,是人格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对人的行为起决定作用。表面特质是从根源特质派生出来的。尽管每个人所具有的根源特质相同,但其程度并不相同。一个人身上根源特质的数量或强度会影响他各个方面的表现。卡特尔还提出,有些特质是关于人格的动力的,它们是促使人朝着一定目标去行动的动力特质,是人格中的动力因素。多年研究后,卡特尔找出了16种相互独立的根源特质,并据此编制了“16种人格因素调查表”。卡特尔认为,每个人身上都有这16种人格特质,只是表现的程度上有差异。用这个调查表所确定的人格特质,可以预测一个人的行为反应。
11、简述艾森克的人格结构维度理论。
艾森克将因素分析的方法和经典的实验心理学方法结合起来,使对人格的认识更进了一步。艾森克主张用特征群,而不是散在的特质去描述人格,也因此,他主张采用类型的概念。艾森克把许多人格特质归结到几个基本的维度或类型上。最初发现的是两个主要的人格维度,即内外倾和神经质,后来又找到第三个人格维度,精神质。PEN表示艾森克的人格三维度模型。奥斯卡人格问卷(EPQ)专门用于测定这三个基本特质维度的个体差异。艾萨克用内外倾和神经质两个维度作为坐标轴,构成一个直角坐标系。这个坐标涵盖了各种人格特质。每个维度上不同程度表现的结合,又构成了四种不同类型的人格,正好对应于坐标的四个象限。这四种类型正好和希波克拉底的四种气质类型相吻合。
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知识
第一节
概述
1、简述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侧重于心理学
美国心理学家G.F.奥尔波特在《社会心理学》(1924)一书中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科学”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1954年提出的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目前在学术界得到比较广泛的认可。他主张社会心理学主要采用实验研究方法,揭示个体的社会行为的依存条件,分析个体心理的变化过程。
侧重社会学的 艾尔乌德的定义,他指出”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以群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情景中的人的心理过程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
2、勒温的行为公式是什么?
勒温1936年提出一个著名的公式:B=f(P,E),其中,B---行为;P---个体;E---个体所处的情境;f—函数关系。即行为时个体及其情境的函数。也就是说,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的状况。
3、简述美国学者霍兰德对社会心理学历史阶段的划分。
美国学者霍兰德1976年把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划分为:哲学思辨、经验描述、实证分析三个阶段。
哲学思辨阶段,即启蒙期,从古希腊开始,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其特点是,根据哲学思辨及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在这一阶段,有关的社会心理学思想和一般的心理学见解是混杂在一起的,很难把“纯”的社会心理学观点分离出来。
经验描述阶段,即形成期,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其特点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
实证分析阶段,即确立期,始自20世纪20年代。其特点是,社会心理学从描述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此后,由于研究方法的进步,社会心理学取得了越来越丰富的研究成果,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日益广泛。
4、价值中立原则的含义是什么?
价值中立原则要求研究者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客观事实不能歪曲和臆测。要客观地描述关于问题的全面资料和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后所得出的结论,而不论这些资料和结论是否与研究主体、他人或者社会的价值观念相冲突、相对立。研究者总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并从一定的假设出发的,其个人好恶以及自身的价值取向均可能对研究产生影响。因此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必须要秉持价值中立的原则,尽量减少主观因素的负面影响,使研究客观公正。
5、简述问卷设计的原则。
问卷设计时必须注意的原则有:目的性原则、全面性原则、非歧义性原则、非暗示性原则、适度规模原则。
6、简述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1)社会学习论
试图通过学习机制来解释人们社会行为的形成和变化。吸收了行为主义的主要理论假设,认为先前的学习对现在的行为有决定作用。起源于行为主义。1963年班杜拉和沃尔斯特提出了社会学习论。
社会学习论认为,学习过程大致有三种机制:联想、强化与模仿。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是社会学习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观察学习包括: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
社会学习论的不足:认为行为决定于过去的学习经验,比较忽视当时的情境等细节。社会学习论倾向于将行为归因于外在的情境,而忽视个体对当时情境的情绪状态和主观感受对行为的影响。社会学习论主要关注外在行为的解释,而忽视内在的心理过程的分析。
(2)社会交换论
是主张从经济学的投入与产出关系的视角研究社会行为的理论。重点强调,“人们之间的互动是物质与非物质的一种交换。”社会交换论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创始人是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
其基本观点体现在霍曼斯1961年提出的五个相互联系的普遍性命题(成功命题、刺激命题、价值命题、剥夺-满足命题、侵犯-赞同命题)上。霍曼斯认为,从这些命题出发,可以解释作为交换过程的人类全部的社会行为。社会交换论认为,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由于每个人都企图在交换中获取最大收益、减少代价,使交换行为本身变成得与失的权衡。互动中收益与代价平衡时,互动就可以维持。
布劳发展了社会交换论,认为社会交换关系是建立在互惠基础上的人们自愿的活动;它不仅存在于个体之间,而且存在于群体和社区之间。他还引入权力、规范、不平等的概念,使社会交换论在更大的范围内解释社会现象。
(3)符号互动论
源于美国学者詹姆斯和米德,始于20世纪30年代。符号互动论主张在与他人处于互动关系的个体的日常情境中研究人类群体生活。
基本假设:个体对事物采取的行动是以该事物对他的意义为基础的;事物的意义源于个体与他人的互动,而不是存在于事物自身中;个体在应付他所遇到的事物时,往往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和修改事物对他的意义。
主要观点:心智、自我和社会不是分离的结构,而是人际符号互动的过程,三者的形成与发展都以使用符号为前提;语言是心智和自我形成的主要机制; 心智是社会过程的内化,内化的过程就是人的“自我
互动”过程,个体通过人际互动学到了有意义的符号,然后用这种符号来进行内向互动并发展自我;行为并不是个体对外界刺激的机械反应,而是在行动的过程中自己“设计”的;个体行为受其自身对情境的定义的影响和制约;在个体与他人面对面的互动中,协商的中心问题是双方的身份和身份的意义;自我是社会的产物,是主我和客我互动的结果。
(4)精神分析论
始于19世纪末,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论的主要概念有:意识与潜意识,“力比多”,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生本能与死本能,人格结构。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强调人的精神有崇高的抱负,反对弗洛伊德的自然主义倾向。荣格认为心理治疗的目的应该是发展病人的创造性潜力及完整的人格,而不是治疗症状。
20世纪30年代,一些精神病专家在精神病成因的解释中,强调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对人格的影响,尽管他们的理论侧重点各不相同,但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论均既有继承,又有修正和发展,故被称为新精神分析论,主要有霍妮的“文化因素论”,沙利文的人际关系学说。
第二节
社会化与自我
1、简述社会化的概念。
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是个体同他人交往,接受社会影响,学习掌握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形成适应社会环境的人格、社会心理、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的过程。
2、个体社会化的载体是什么?
个体社会化的载体有:家庭、学校、大众传播媒体、参照群体。
3、什么是性别角色社会化?
性别角色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学会按自己的性别角色的规范行事的过程。
4、简述角色扮演过程的三个要素。
角色扮演过程含有角色期待、角色领悟和角色实践三个要素。
角色期待:个体承担某一角色,首先遇到的是他人与社会对这一角色的期待,即社会公众对其行为方式的要求与期望。
角色领悟:即个体对角色的认识和理解。个体往往根据他人的期待不断调节自己的行为,塑造自己。
角色实践:在角色期待和角色领悟的基础上,个体实际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其社会角色的过程。
5、简述自我形成与发展的三个阶段。自我,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
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即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
生理自我是自我概念的原始形态,始于出生8个月左右,3岁左右基本成熟。主要是个体对自己躯体的认知,包括占有感、支配感、爱护感等,使个体认识到自己的存在。
大致从3岁到13、14岁,这个时期社会自我处于自我的中心,人们能了解社会对自己的期待,并根据社会期待调整自己的行动。
心理自我的形成阶段大致虚时10年左右,大约从青春期到成年。发展到此阶段,个体能知觉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及其特征和状态,并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发展的要求调控自己的心理与行为。
第三节
社会知觉与归因
1、社会知觉的概念与知觉概念有何异同?
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由各种社会信息所形成的知觉是社会知觉。
知觉是认识的初级阶段,不包括判断、推理等高级认识过程。社会知觉包括复杂的认知过程,既有对人外部特征和人格特征的知觉,又有对人际关系的知觉以及对行为原因的推理、判断与解释。社会知觉过程实际上就是社会认知过程。
2、简述图式的概念及作用。
图式是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进行社会知觉时,图式对新觉察到的信息起引导和解释作用,如果大脑里没有解释新信息的图式,则需要新的图式。
图式的主要作用:影响对注意对象的选择(往往与图式有关的信息处于注意的中心);影响记忆(个体在社会知觉中记住的,往往是对他有意义的或者是以前知道的东西);影响自我知觉(个体会根据已有的自我图式,加工有关自己的信息);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知觉(个体倾向于用图式解释知觉对象,即看见的是他想看见的东西)。
3、什么是首因效应?
最初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后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是第一印象作用的机制。
4、什么是光环效应?
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这种现象就叫光环效应,也称晕轮效应。(以偏概全,一俊掩百丑)
5、什么是刻板印象?
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叫刻板印象。(往往有消极性质)
6、简述归因的概念。
归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不仅是一种心理过程,也是人类的一种普遍需要。
7、行为原因的主要分类是什么?
有三种主要分类:内因与外因;稳定性原因与易变性原因;可控性原因与不可控性原因。
8、简述控制点理论。
控制点是美国心理学家罗特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提出的一种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
罗特发现,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其结果的控制源有不同的解释。对某些人来说,个人生活中多数事情的结果取决于个体在做这些事情时的努力程度,所以这种人相信自己能够对事情的发展与结果进行控制。此类人的控制点在个体的内部,称为内控者(自己掌控)。对另一些人,个体生活中多数事情的结果是个人不能控制的各种外部力量作用造成的,他们相信社会的安排,相信命运和机遇等因素决定了自己的状况,认为个人的努力无济于事。这种人倾向于放弃对自己生活的责任,他们的控制点在个体的外部,称为外控者(外界掌控)。由于内控者与外控者理解的控制点来源不同,因而他们对待事物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也不相同。
第四节
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
1、简述社会动机的概念。
动机是引起、推动、维持与调节个体行为,使之趋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由人的社会属性、社会需要引起的动机称社会动机。
2、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是什么?
动机引发与维持活动,对提高活动效率有重要意义。但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并不呈正的线性关系。一般说来,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的关系大致呈倒U型曲线,即中等强度的动机,活动效率最高。动机强度过高或过低,均会导致活动效率下降。随着难度增加,最佳动机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3、影响亲合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亲合是个体害怕孤独,希望与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和友好联系的一种心理倾向。是人际吸引的最低层次,起源于依恋。
影响因素主要有三个:情境因素(压力越大,群体成员的亲合动机越强)、情绪因素(畏惧越强烈,亲合倾向越明显;高焦虑者亲合倾向较低)、出生顺序(长子或长女的合群倾向更明显)。
4、简述抱负水平与成就动机的关系。
成就动机是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
作,并使之达到完善状态的动机。
抱负水平是个体从事某种实际工作前,对自己可能达到的成就目标的主观估计。
抱负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起成就动机的强弱。成就动机高,抱负水平就高。抱负水平还与个体以往的成败经验有关。
5、侵犯的构成是什么?
侵犯是个体有意伤害他人的行动。由伤害行为、侵犯动机和社会评价三方面的因素构成。
6、简述挫折-侵犯理论。
最初在1939年由多拉德等人提出。他们认为“侵犯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侵犯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条件”。该学说的要点是:
(1)侵犯强度痛目标受阻强度呈正比例关系。(2)抑制侵犯的力量与该侵犯可能受到的预期惩罚强度呈正比例关系。
(3)如果挫折强度一定,预期惩罚越大,侵犯发生的可能性则越小;如果预期惩罚一定,则挫折越大,侵犯越可能发生。
后来,许多学者对这一学说提出修正。米勒1941年指出,挫折也可以产生侵犯以外的结果,不一定引起侵犯。伯克威茨1978年提出,挫折导致的不是侵犯本身,而是侵犯的情绪准备状态即愤怒。侵犯的发生还与情境中的侵犯线索有关,与侵犯有关的刺激物可能使侵犯得以加强。
7、简述嫉妒的概念。
嫉妒是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绪状态。其特点是:具有针对性、具有持续性、具有对抗性、具有普遍性。
第五节
态度
1、态度的成分包括哪些内容?
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
一般认为,态度有认知C(个体对态度对象的所有认知)、情感A(在评价基础上对态度对象产生的情感体验)和行为倾向性B(对态度对象的预备反应或以某种方式行动的倾向性)三个成分。
态度的三种成分也被称为态度的ABC模型。
2、简述态度与价值观的关系。
态度与价值观有根本的不同。首先价值观与态度相比,更抽象和一般,更稳定和持久,更不容易转变。其次,价值观不像态度具有直接的、具体的对象,也没有直接的行为动力意义,它对行为的作用是间接的,价值观通过影响态度而最终影响行为。
价值观对态度有直接的影响,这种影响是通过个
体对对象赋予价值来实现的。个体的态度取决于这一对象的价值。价值大小决定态度程度强弱。态度对象的客观价值对态度有重要影响,但态度的直接决定因素是个体赋予对象的主观价值。
3、简述态度形成的三个阶段。
美国学者凯尔曼提出态度形成包括依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
依从:态度形成的开始。依从是表面的、暂时的,是一种印象管理策略,受外因控制。
认同:个体自愿接受他人观点等,主动趋同于对象。认同阶段,个体受到态度对象的吸引,但超越属于外部控制的奖惩。情感因素起明显作用,认同依赖于对象对个体的吸引力。
内化:态度形成的最后阶段。个体真正从内心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并使之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是个体原有态度与所认同的态度协调的结果,是以理智,即认知成分为基础的。
4、简述态度转变模型的要点。
美国学者霍夫兰德等人1959年提出态度转变模型。
传递者→沟通信息→目标(接受者)←情境
∣ ∣ ∣ ∣
可信 差距 信念 警告
∣ ∣ ∣ ∣
意图 畏惧 人格 分心 从给模型可以看出,发生在接受者身上的态度转变,要涉及四个方面的要素。
首先是传递者:传递者是沟通信息的提供者,也是试图以一定的方式引导人们发生态度转变的劝导者; 第二是沟通信息:态度转变时接受者意识到自己的态度与外在的信息存在差异后发生的,沟通信息是态度转变的最直接的原因;
第三是接受者:也是态度转变的主体,一切说服的努力,只有为态度主体所接受才能发挥作用; 第四是情境因素:沟通和说服是在一定背景中进行的,所处的情境不同,个体的情绪状态的差异,都会影响到态度转变的效果。
5、简述社会交换论对态度及其转换的解释。
社会交换论从个体对得失权衡与比较后,产生的趋向与回避动机的角度解释态度的形成与转变。它认为决定个体采取何种态度以及转变态度的关键是诱因的强度。态度持有者不是被动接受环境的影响,而是主动对诱因进行周密的计算。态度是肯定因素与否定因素的代数和。个体选择何种态度取决于这种态度能使其获得什么,失去什么,总收益如何。但个体并非永远是理智计算的决策者,而且个体对这种内部的计算过程未必能意识得到。
第六节
沟通与人际关系
1、简述沟通的概念及分类。
沟通就是信息的传递和交流过程,包括人际沟通和大众沟通。
人际沟通时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信息,以及情感、需要、态度等心理因素的传递与交流过程,是一种直接的沟通形式。
大众沟通,亦称传媒沟通,是一种通过媒体中介的信息交流过程。
2、简述目光及面部表情在沟通中的作用。
个体的情绪变化,首先反应在瞳孔的变化上。可以说,眼睛是内心情感的灵敏指示器。人际沟通如果缺乏目光接触,会成为一种令人不悦的困难过程。当然,持续“盯人”,也会让对方感到压力甚至不快。
面部表情时另一种可完成精细信息沟通的体语形式。来自面部的信息,很容易为人们所察觉。但经过训练,人可以自如地控制自己的表情肌,因而面部表情表达的情感状态有可能与实际情况不一致。面部表情可控、易变、效果较为明显。
一般情况下,目光与面部表情时一致的,均与其内在心态对应;但特殊情况下,个体的目光与面部表情会出现分离,此时表达个体真实心态的有些线索是目光而非面部表情。
3、简述人际距离的概念。
人际距离是沟通与交往时,个体身体之间的空间距离。
4、简述人际关系的概念及特点。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沟通与交往中建立起来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其特点是:个体性、直接性、情感性。
5、简述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
心理学家舒茨1958年以人际需要为主线提出了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他称自己的理论是基本人际关系取向(FIRO)理论。其要点是:
(1)人有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包容需要、支配需要、情感需要。
(2)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与其社会情境的联系,如果得不到满足可能会导致心理障碍及其他严重问题,如精神崩溃等。
(3)对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人们有主动表现和被动表现两种满足方式。
(4)六种人际关系取向(主动和被动):主动包容式、被动包容式、主动支配式、被动支配式、主动情感式、被动情感式。
(5)童年期的人际需要释放得到满足以及由此形
成的行为方式,对个体成年后的人际关系有决定性的影响。
6、人际吸引的层次有几种?都是什么?
人际吸引时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按吸引的程度,人际吸引可分为:亲合、喜欢和爱情。
7、竞争的条件是什么?
竞争是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争夺一个共同目标的行为。其基本条件是:
目标较为稀有或难得,并且双方对同一目标进行争夺。争夺中可能出现零和冲突,也可能出现双赢局面。竞争是有理性的,按照一定社会规范进行。
第七节
社会影响
1、简述从众的概念与功能。
从众是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从众的功能:从社会角度看,从众具有促进社会形成共同规范、共同价值观的功能;从个体来看,从众具有让个体适应社会的功能。
2、简述社会促进与社会惰化的概念。
社会促进也称社会助长,指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
社会惰化也称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任务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3、简述塔尔德的模仿律。
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1890年出版《模仿律》,提出三个模仿律:
下降律:社会下层人士具有模仿上层人士的倾向。几何级数律: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模仿一旦开始,就以几何级数的速度增长,迅速蔓延。
先内后外律:个体对本土文化及其行为方式的模仿与选择,总是优于外域文化及其行为方式。
4、社会感染的特点是什么?
社会感染是一种较大范围内的信息与情绪的传递过程,即通过语言、表情、动作及其他方式引起众人相同的情绪和行为。其特点是:双向性、爆发性、接受的迅速性。
第八节
爱情、婚姻与家庭
1、简述爱情的概念。
爱情是人际吸引最强烈的形式,是身心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个体产生的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具有以下特点:相异性、成熟性、高级性、生理性、利他性。
2、简述爱情发展阶段的社会交换论观点。
社会交换论者视求爱者为理性主义者,人们总是选择能给自己带来更多利益和幸福的人做伴侣;所有导致爱情的因素均可归结为利益和价值。据此理论,爱情发展大致经历四个阶段:取样与评估(选择愿意交往的对象)、互惠(交换收益)、承诺(从对方得到的收益大于从其他异性那里得到的,关系相对固定,开始一对一频繁交往)、制度化(制定契约)。
3、简述婚姻的概念。
婚姻是男女结成夫妻关系的行为,是家庭成立的基础和标志。婚姻关系的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性,即婚姻是按照一定的法律、伦理和习俗规定而建立的。夫妻关系式一种特定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
4、影响夫妻心理冲突的因素是什么?
(1)需求不满
包括:自我价值得不到对方承认,自尊受损。一方或双方性需求得不到满足。一方或双方正当的感情需要得不到满足。家庭经济需求得不到正当满足。在休闲爱好方面,双方的需要与兴趣差别太大。
(2)价值观念不一致(3)远离的“自我”
表现为:两个“自我”基本利益相异,各趋己利。夫妻的婚姻动机都是利己。遇到分歧,各持己见,互不相让。对方处于痛苦时,不安慰,不帮助,使婚姻具有的促使双方心理健康的功能丧失。双方心理调适过程缓慢,难以进入心理和谐状态。
(4)夫妻的性差异
5、简述家庭的结构。
家庭的结构要素包括:家庭成员的数量、代际层次、夫妻数量。
家庭的结构模式有四种:核心家庭(夫妻和未婚子女)、主干家庭(夫妻和一对已婚子女)、联合家庭(夫妻和两对或以上已婚子女)、其他家庭(丁克家庭)。
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知识
第一节
概述
1、简述个体发展心理学的定义。
个体发展心理学是对人生全过程各个年龄段的心理发展特点进行研究,以揭示现代人心理发展的规律。
2、简述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主要有4个方面:揭示各年龄段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阐明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进程和特征;探讨心理发展的内在机制;研究心理
发展的基本原理。
3、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1957年,美国的《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作为章的名称,从此确立了发展心理学在心理学中的地位。
4、横断研究的定义是什么?
横断研究是在短的时间内,同时考察不同年龄组群被试者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发展水平,并进行横向比较,以了解随年龄增长被试组间的心理变化。优点在于:可以同时研究较大样本;可以在短时间内取得大量资料;可以使研究工作降低成本,节省人力和时间。缺点在于:难以得出个体心理连续变化过程;难以了解心理变化中各事件的因果关系;研究结果中出现的组间差异可能有不属于心理发展的因素。
5、纵向研究的定义是什么?
纵向研究是在较长的相同时间系列内对被试个体或同一被试组群进行定期的系统的考察,以了解生理随时间进程而发生的连续变化。也叫追踪研究。优点在于:便于了解个体心理发展的连续变化进程;便于揭示量变、质变现象,了解心理发展过程中比较稳定和比较迅速的变化时期;比较容易发现心理发展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缺点在于:样本少,且在追踪过程中容易流失样本;由于时间较长,会因环境变迁而出现某些新的变量;同一测量方法反复应用会导致重复效应;成本较高,耗费人力和时间。
6、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论的观点是什么?
在心理发展中,遗传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制约关系;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互动关系;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受到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其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他认为人的认识既不是来源于主体之外的客体,也不是来源于独立于客体的主体,而是来源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即来源于机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主客体相互作用是主体相对于客体而做出的能动作用。相互作用论注重的是遗传和环境在心理发展中以什么关系发生作用,深入到可能性与现实性之间的复杂关系,企图揭示其间的内在机制。
7、简述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实质上是主体对客体环境的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主体与环境的平衡;他认为心理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动作,即动作是认识的源泉,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心理发展的过程是主体自我选择、自我调节的主动建构过程。从哲学的高度,皮亚杰认为他属于内因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
8、守恒的含义是什么?
守恒的含义是指不论事物的形态如何变化,儿童都知道其本质是不变的。
9、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个阶段划分的标准是什么?
趋势是一致的,大致可分为三种水平,六个阶段。
(1)前习俗水平
第一阶段:服从和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儿童对成人或规则采取服从的态度,以免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既承认性本能和生物因素的作用,同时更强调文化和社会因素的作用;认为现代人的一切心理上的变态都是人的本性需要和社会要求不相适应乃至失调所致;人在克服心理与社会的矛盾和危机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体的心理社会经验;从本质上讲,社会环境决定了与任何特定阶段相联系的危机能否获得积极的解决。
艾里克森将社会要求在个体心理中引起的紧张和矛盾称为心理社会危机。他根据个体在不同时期的心理社会危机的特点,将个体发展过程划分为8个阶段:
婴儿前期(0~2岁)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希望的品质)、婴儿后期(2~4岁)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意志的品质)
幼儿期(4~7岁)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目标的品质)、童年期(7~12岁)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能力的品质)
青少年期(12~18岁)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诚实品质)成年早期(18~25岁)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爱的品质)
成年中期(25~50岁)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关心品质)
成年后期(50岁以后)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感(智慧贤明品质)
10、简述三元交互决定论的内容。
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在人的心理机能中,人的内部因素、行为和环境影响三者之间互为决定因素,三个决定因素之间是一种连续不断的交互作用。与传统的行为主义相比,明显地重视人的因素在行为中的决定作用。
11、简述维果斯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的核心内容。
维果斯基将人的心理机能区分为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两类。前者的发展受个体的生物成熟所制约,后者的发展则受社会文化-历史所制约。维果斯基认为心理发展就是,一个人的心理是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其原因主要是:社会文化历史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源泉,制约着儿童心理的发展;运用符号这一中介环节使心理活动得到质的改变;心理机能改变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内化的过程,即将社会文化的外部活动形式转化为内在的心理结构。
12、柯尔伯格理论中环境和文化对道德发展的影响是什么?
柯尔伯格发现,尽管种族、文化和社会规范等各方面都不相同,但人的道德判断随年龄发展而发展的
受到惩罚。第二阶段:相对论者的快乐主义定向阶段。道德判断中有较强的自我中心,即认为符合自己需要的行为就是正确的。
(2)习俗水平
第三阶段:好孩子阶段。关心别人的需求,从而为自己塑造一个社会赞同的形象。第四阶段: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的定向阶段。强调对法律和权威的服从。
(3)后习俗水平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认识到法律不再是死板的,可以通过共同协商和民主的程序来改变。第六阶段: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认识超越了法律,具有了更高的道德原则。
第二节
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1、婴儿动作发展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婴儿动作发展受生物预置程序化的制约,有一定的规律,表现为:从整体动作向分化动作发展;从不随意动作向随意动作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头尾原则、近远原则、大小原则。
2、成熟和训练的关系是什么?
成熟时训练的前提条件,训练对成熟只能起到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3、简述视崖的含义。视崖就是深度知觉。
4、简述直觉行动思维的含义。
直觉行动思维是指思维活动离不开儿童自身对物体的感知,也离不开儿童自身的动作。
5、简述社会学习说的内容。
社会学习说是言语发展的后天学习理论中的一类。认为儿童学习言语是通过模仿成人而获得的,强调模仿作用,后又提出“选择性模仿”的概念。
6、简述转换生成语法理论的内容。
乔姆斯基是先天成熟理论(强调先天因素对言语发展的决定作用,人物儿童言语的发展决定于成熟,也称为自然成熟说)的代表人物,是转换生成语法理论的创始人。他假设人类先天就具有学习语言的内在结构—普遍语法,在后天言语环境的作用下,通过大脑中的语言获得装置(LAD),普遍语法转换成个别语法,成为使用某一具体语言的能力。
7、简述托马斯(A.Thomas)和切斯(S.Chess)的婴儿气质类型说。
他们按适应性、生活节律、情绪状态、趋避性等的表现,将婴儿气质类型分外三种:容易型(40%)、困难型(10%)、迟缓型(15%)。其他是混合型。
8、简述鲍尔比(J.Bowlby)等的婴儿依恋发展的三个阶段。
鲍尔比等将婴儿依恋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对一切人都不加区别地反应)、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对母亲有偏爱,对熟悉人和陌生人有不同的反应)、特殊情感联结阶段(对母亲产生特别的依恋,形成了专门的对母亲的情感联结)。
9、自我意识的含义是什么?
自我意识是个人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对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的认识。婴儿自我意识的发展是婴儿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一个具有关键意义的标志。
10、迟缓型婴儿教养的关键是什么?
对迟缓型婴儿教养的关键是让这些孩子按照自己的速度和特点去适应环境。家长不要给他们施加压力,多鼓励他们去尝试新经验。
第三节
幼儿期的心理发展
1、童年儿童游戏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童年儿童游戏的主要特点是,规则性游戏,游戏的情境和角色都是内隐的,而游戏的规则是外显的。
2、简述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游戏是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儿童参与社会生活的特殊形式;通过游戏实现自我价值,体现创造性能力;培养健全的人格;增强体质。
3、幼儿能运用的记忆策略是什么?
视觉复述策略、特征定位策略、复述策略。
4、具体形象思维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具体形象性、不清晰性和易变性、具有符号功能、有一定的计划性和预见性。
5、简述哈特普(W.Hartup)对攻击行为的分类。
哈特普把攻击行为分为工具型攻击(以攻击为手段,达到伤害以为的目的)和敌意型攻击(目的就是打击伤害他人)。
6、简述第一反抗期发生的时间。
大约发生在幼儿三四岁时。
第四节
童年期的心理发展
1、小学生学习兴趣的特点是什么?
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和强制性。
2、组织策略的含义是什么?
组织是把要记忆的材料中所包含的项目,按其间的意义联系归类成系统以帮助记忆,组织策略一般分为两种情况:归类和系列化。
3、简述元记忆的含义。
元记忆是关于记忆过程的知识或认知活动,即对什么因素影响人的记忆过程与记忆效果、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人的记忆的以及各因素之间又是怎样相互作用等问题的认识。
4、简述小学儿童的概括能力发展的三个阶段。
直观形象水平(所概括的事物特征或属性是事物的外表的直观形象特征)7~8岁
形象抽象水平(概括的特征既有外部的直观形象特征,又有内部的本质特征)8~10岁
初步本质抽象水平(概括的属性以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为主,初步接近科学概括)
5、小学儿童掌握逻辑推理规则的表现是什么?
儿童掌握类别体系化这一逻辑推理规则的表示是,可以在各层级类别之间自由地往复思考。掌握序列化的儿童能按物体的相对次序关系进行次第排列。
6、简述蒙达•哈特尔(1982)认为自我评价内容的发展顺序。
自我评价内容的发展顺序从身体的自我、活动的自我向社会的自我和心理的自我发展。
7、简述父母对儿童控制的三阶段模式。
第一阶段,父母控制(6岁以前),大部分重要决定由父母做出。第二阶段,共同控制(6~12岁),父母在一定距离内监督和引导儿童的行为,加强儿童的自我监督行为(解释行为标准,说明如何减少危害),教儿童知道何时寻求父母的指导。第三阶段,儿童控制(12岁以上),儿童自己做出更多的重要决定。
第五节
青春期的心理发展
1、简述青春期的年龄范围。
青春期是个体由童年向成人过渡的时期。年龄范围大约为11、12岁~15、16岁,大体相当于初中阶段。经历这个时期的发展,个体的生理发育、心理和社会性的发展日趋成熟。
2、简述生长发育的第二加速期。
青春期是个体生长发育的鼎盛时期,这个时期身体和生理机能都发生急速变化,称为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也就是第二发展加速期。这个时期儿童的身高、体重、肩宽、胸围都发生明显的变化,逐渐向成人的体貌特征发展。
3、青春期思维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青春期思维的发展水平达到皮亚杰所划分的形式运算阶段,此时已经能够脱离具体的物或情境用符号进行抽象思维。表现在:具有了建立假设和检验假设的能力;同时思维形式与思维内容分离,这是从青春期开始的逻辑思维的主要特点之一。
4、简述第二反抗期。
第二反抗期大致发生在初中时期,是儿童对父母的依赖与自主之间的纠葛,以及由于对立而造成的子女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冲突的延续阶段。第二反抗期的独立自主的要求是全面性的,从外部因素深入到内在因素,从行为表现到要求人格的独立。反抗的表现形式有:硬抵抗、软抵抗、反抗的迁移。其成因集中在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生理方面,主要是成人感和办成人现状之间的矛盾造成的。心理方面,是因为发展的不协调,心理能力明显滞后于自我意识,从而呈现难以应付的“危机感”。社会因素方面,主要是由于自主性被忽视或受到阻碍,人格伸展受阻而引起反抗。
第六节
青年期的心理发展
1、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的含义是什么?
卡特尔把智力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流体智力是随神经系统的成熟而提高的,如知觉速度、机械记忆、识别图形关系等不怎么受教育与文化的影响。
晶体智力是指通过掌握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的智力,如词汇概念、言语理解、常识等以记忆储存的信息为基础的能力。
青年期以前,两种智力都随着年龄增长而提高;成人阶段,流体智力呈缓慢下降的趋势,晶体智力则一直保持相对稳定,并随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呈上升趋势。
2、简述帕瑞对青年期思维发展阶段的划分。
帕瑞认为青年期的思维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二元论阶段。青年初期的个体对问题的看法非此即彼,没有“灰色区”,易将知识视为固定不变的真理。
第二阶段:相对性阶段。不再不加区分地把知识当作不变的真理,而是通过不同的理论、方法,进而找到有效的理论和方法。
第三阶段:约定性阶段。分析问题时已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能结合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认识到两个相反的观点由于出发点不同而都可能是正确的。
3、简述自我接纳和自我否定的含义。
自我接纳是个体对自身以及自身所具有的特征持积极的态度,正确对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以平常心面对自我现实。
自我否定是否定自己的各个方面,忽视自己的优点
二者都是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心理过程。
4、简述安托露丝(Toni Antonucci,1994)“人生护航舰”(convoy of relationships)的含义。
“人生护航舰”指的是青年人建立的亲密感,是青年人面对人生挑战的一个保护层,按亲密程度依次是:夫妻、家人、朋友。
第七节
中年期的心理发展
1、更年期的含义是什么?
更年期是指个体由中年向老年过渡过程中生理变化和心理状态明显改变的时期。一般在50岁左右,有女性更年期和男性更年期之分,女性年龄早于男性。
2、中年期人格的变化特点是什么? 中年人的人格特质相对保持稳定,人格变得较为成熟。
具体表现在:内省日趋明显;性别角色日趋整合;心理防御机制日趋成熟;为人处世日趋圆通。
3、中年人人际关系的变化特点是什么?
中年人的人际关系最为复杂。与领导和同事保持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父母需要赡养和照顾,与父母经常沟通情感;由于子女独立自主,父母不由地产生失落感、寂寞感等;与朋友交情越来越深。
第八节
老年期的心理发展
1、简述毕生发展观的基本观点。
(1)心理发展贯穿人的一生,不仅儿童青少年在发展,中老年也在发展;
(2)不同心理机能发展的形态和变化速率有差异,发展较早的,减退也早;
(3)心理发展总是由发展和衰退两个方面结合而成的;
(4)心理发展有很大的个体可塑性,即由于生活条件和经验的变化,个体心理发展也会出现发展形式的变化;
(5)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多种,主要有成熟(年龄阶段)、社会历史文化、非规范事件等,三者相互作用。年龄并非影响心理发展的唯一要素。
2、老年期退行性变化最明显的心理过程是什么? 感知觉是退行性变化最明显的心理过程。
3、简述库伯勒-罗丝(E.Kǖbler-Ross)对死亡过程的阶段划分。
否定、愤怒、讨价还价、抑郁、接受。是目前对死亡描述最具代表性的理论。
第四章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
第一节
关于《变态心理学》
1、简述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关系。
人的心理活动与世间一切事物一样,都有正反两个方面。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总是具体表现在不同个体身上。但有精神障碍的人,心理活动并不全是异常的,人格方面可能有缺陷并伴有思维障碍,但感知觉可能是正常的。经过系统治疗,心理的异常部分可能得到改善或完全被矫正。说明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有互相转换的可能。这一可能,也是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在人群中永远并存的根据。
2、简述精神分析理论对变态心理的解释。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的异常心理是由下列缘由造成的:合理地度过“性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是未来心理健康的充分和必要条件;由于“自我”必须随时随地的学习外部世界,以便理性地处理“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所以我们体验着焦虑;为防止、抵御和消除焦虑,必须控制、压抑非理性冲动。若压抑力不足,就产生异常心理和行为。
3、简述人本主义对异常心理的解释。
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首先提出了一个“潜能”的概念,并同时赋予它一种性质,即潜能不论就生理或心理方面,都具有趋向完善的性质和特点。然后,断定心理问题和心理异常就是由于潜能趋于完善的特征受到了阻碍,是“自我”无法实现的结果。
第二节
心理正常与异常及其区分
1、简述正常与异常的医学标准、统计标准、内省标准及其社会适应标准。
这是李心天1991对区分正常与异常心理提出的四类判别标准。
医学标准
将心理障碍当作躯体疾病一样看待。如果一个人的某种心理或行为被疑为有病,就必须找到它的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的根据,在此基础上认定此人有精神疾病或心理障碍。其心理或行为表现,则被视为疾病的症状,其产生原因被归结为脑功能失调。
统计学标准
普通人的心理特征在统计学上显示常态分布,居中的大多数人属于心理正常范围,而远离中间的两端则被视为“异常”。因此,一个人的心理正常或异常,是以其偏离平均值的程度来决定的。偏离程度越大,则越不正常。以统计数据为依据,确定正常与异常的界限。这种判定方法多以心理测验法为工具。
内省经验标准
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病人的内省经验,如病人自己觉得有焦虑、抑郁或说不出明显原因的不舒适感,自己觉得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等等;二是观察者的内省经验,如观察者把被观察的行为与自己以往经验相比较,从而对被观察者做出心理正常还是异常的判断。
社会适应标准
正常情况下,人能够维持生理和心理活动的稳定状态,能依照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即正常人的行为是一种社会适应性
行为。如果由于器质的或功能的缺陷,使得某个人的社会行为能力受损,不能按照社会认可的方式行事,就认为此人有心里障碍。
2、心理学区分异常心理的三原则是什么?
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 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第三节
常见异常心理的症状
1、简述感知觉障碍的种类及其特点。
(1)感觉障碍
感觉过敏:由于感觉阈限降低而对外界低强度刺激的过强反应。多见于神经症或感染后虚弱状态患者。感觉减退:由于感觉阈限增高而对外界刺激的感受迟钝,多见于抑郁状态、木僵状态和意识障碍患者。内感性不适:躯体内部性质不明确、部位不具体的不舒适感,或难以忍受的异常感觉。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抑郁状态、神经症和脑外伤后综合征。
(2)知觉障碍
错觉: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不能接受现实检验,在意识障碍的谵妄状态时,错觉长带有恐怖性质。幻觉:无对象性的知觉。感知到的形象不是由客观事物引起。是一种很重要的精神病性症状。根据感受器官不同,幻觉可分为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幻触和内脏性幻觉等。
(3)感知综合障碍
视物变形症;患者感知事客观物的个别属性,如大小、长短、远近时产生变形。分视物显大症和视物显小症。
非真实感:患者觉得周围事物像布景,人物像是油画中的肖像,没有生机。见于抑郁症、神经症和精神分裂症。
窥镜症:认为自己面孔或体形改变了形状,而在一日之内多次窥镜。见于精神分裂症和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2、简述思维障碍的常见类型与特点。
(1)思维形式障碍
包括联想障碍和思维逻辑障碍。常见症状有: 思维奔逸:一种兴奋性的思维联想障碍,主要指思维活动量的增加和思维联想速度加快。多见于躁狂状态或情感性精神障碍躁狂发作。
思维迟缓:一种抑制性的思维联想障碍,以思维活动显著缓慢,联想困难,思考问题吃力,反应迟钝为主要临床表现。多见于抑郁状态或情感性精神障碍抑郁发作。
思维贫乏:思想内容空虚,对一般性的询问往往无明确的应答性反应或回答非常简单。但回答时语速
并不减慢,是和思维迟缓鉴别的要点之一。
另外还有思维松弛或思维散漫、破裂性思维、思维不连贯、思维中断、思维插入和思维被夺、思维云集、病理性赘述、病理性象征性思维、语词新作、逻辑倒错性思维等。
(2)思维内容障碍
妄想:一种脱离现实的病理性思维。特点:以毫无根据的设想为前提进行推理,违背思维逻辑,得出不符合实际的结论;对荒唐的结论坚信不移,不能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进行知识教育以及自己的亲身经历来纠正这种荒唐结论。临床常见类型有:关系妄想、被害妄想、特殊意义妄想、物理影响妄想、夸大妄想、自罪妄想、疑病妄想、嫉妒妄想、钟情妄想、内心被揭露感等。
强迫观念:又称强迫性思维,指某一种观念或概念,反复地出现在患者的脑海中。患者自知这种想法是不必要,甚至是荒谬的,并力图摆脱,但摆脱不了。常伴有强迫动作。多见于强迫症。
超价观念:一种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错误观念。它的发生虽然常常有一定的事实基础,但患者的这种观念是片面的,与实际情况有出入的。只是由于患者的这种观念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才坚持这种观念而不能自拔。
3、简述记忆障碍的常见类型与特点。
记忆增强:病理性的,表现为病前不能够并且不重要的事情都回忆起来。见于情感性精神障碍躁狂发作或抑郁发作,也可见于偏执状态。
记忆减退:临床上较多见,可以表现为远记忆力和近记忆力的减退。主要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遗忘:对局限于某一事件或某一时期内的经历不能回忆。有顺行性遗忘和逆行性遗忘。
错够:记忆的错误,对过去曾经历过的事情,在发生的时间、地点、情节上出现错误的回忆,并坚信不移。多见于脑器质性疾病。
虚构:患者在回忆中将过去事实上从未发生过的事情,说成是确有其事。以这样一段虚构的事实来弥补他所遗忘的那一片断的经历。多见于脑器质性疾病。
4、自知力的概念及其临床意义是什么?
自知力是指患者对其自身精神病态的认识和批判能力。自知力是精神科用来判断患者是否有精神障碍,精神障碍的严重程度,以及疗效的重要指证之一。
5、简述情感程度障碍的临床特点。
以程度变化为主的情感障碍包括四种:
情感高涨:患者经常面带笑容,自诉心里高兴。因而经历充沛,内心充满幸福感,睡眠减少,爱管闲事。同时,自我评价甚高。有的情感高涨患者易激惹,情绪容易波动。
情感低落:患者经常面带愁容,表情痛苦悲伤。自诉精力不足,失眠(或睡眠过多)。因为思维迟缓对社会交往变得顾虑重重而变得喜欢安静独处。愉快感缺失,原有的业余爱好和个人兴趣不复存在。自我感觉比实际情况要差,自我评价过低。可有自罪妄想,可有自杀企图和行为。
焦虑:在缺乏充分的事实根据和客观因素的情况下,对其自杀健康或其他问题感到忧虑不安,紧张恐惧,顾虑重重,犹如大祸临头,惶惶不可终日,即使多方解劝也不能消除其焦虑。严重的急性焦虑发作称惊恐发作。多见于焦虑症、惊恐障碍。
恐怖:遇到特点的境遇或某一特定事物,随即产生一种紧张恐惧的心情,患者明知没有必要,却无法摆脱这种恐怖的内心体验。脱离特定的环境或事物时,紧张恐惧的心情随即消失。多见于恐怖症。
6、脑器质性情感障碍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脑器质性损坏的情感障碍主要有四种:
情感脆弱:患者常常因为一些细小或无关重要的事情而伤心落泪或兴奋激动,无法克制。常见于脑动脉硬化性精神障碍,也可见于神经症的神经衰弱等功能性精神障碍。
易激惹:患者很容易因为一些细小的事情而引起强烈的情感反应,如生气、激动、愤怒,甚至大发雷霆,持续时间一般比较短暂。常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也可见于躁狂状态等功能性精神疾病。
强制性哭笑:在没有任何外界因素的影响下,突然出现不能控制的、没有丝毫感染力的面部表情。患者对此既无任何内心体验,也说不出为什么要这样哭和笑。是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时较常见的一种精神症状。欣快:是在痴呆基础上的一种“情感高涨”。患者经常面带单调并且刻板的笑容,连他自己都说不清楚高兴的原因,因此给人以呆傻、愚蠢的感觉。可见于麻痹性痴呆和脑动脉硬化性精神障碍。
7、意志障碍的临床特点是什么?
意志障碍的类型包括:
意志增强:意志活动的增多,不同的精神障碍表现不尽相同。躁狂状态情感高涨时,患者终日不知疲倦地忙忙碌碌,但常常是“虎头蛇尾”,结果是一事无成。有被害妄想的患者受妄想的支配,不断地调查了解,寻找所谓的证据或到处控告等。
意志缺乏:表现为患者缺乏应有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行为被动,生活极端懒散,个人及居室卫生极差。严重时患者甚至连自卫、摄食及性的本能都丧失。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精神衰退时,也可见于痴呆患者。
意志减退:患者的意志活动减少。一种是抑郁状
态患者,因为情绪低落而至意志消沉,患者能意识到自身的变化,自知力可能部分存在。一种是意志减退,即程度较轻的意志缺乏,即意志低下患者。
8、精神运动性兴奋与抑制的类型与特点是什么?
精神运动性兴奋常区分为协调性和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两种。
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时,患者动作和行为的增强与思维、情感活动协调一致,并且和环境协调一致。张性兴奋交替出现为主。
单纯型:以起病缓慢,持续发展意向逐渐减退、退缩、懒散为特征,治疗困难,预后不良。
2、如何界定心境障碍?
又称情感性精神障碍,是以明确而持久的心境高涨或心境低落为主的一组精神障碍。伴有相应的认知和行为改变,严重者可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大多有反复发作倾向,治疗缓解后或发作间期精神状患者的动作和行为是有目的的,可理解的。多见于情感性精神障碍躁狂发作。
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时患者的动作、行为增多与思维及情感不协调。患者的动作杂乱无章,动机和目的性不明确,使人难以理解。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的青春型或紧张型,也可见于意识障碍的谵妄状态。
精神运动性抑制的类型包括:
木僵:患者不言不语、不吃不喝、不动,言语活动和动作行为处于完全的抑制状态,大小便潴留。唾液顺着口角外流。可分为紧张性、抑郁性、心因性、器质性木僵。
违拗:对于别人要求的动作,不但不执行,反而做出与要求完全相反的动作,称作主动性违拗。如果只是对别人的要求不做出任何行为反应,称作被动性违拗。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
蜡样屈曲:不仅表现为木僵状态,并且肢体任人摆布,即使被放在一个很不舒服的姿势,也可在较长时间内像蜡塑一样维持不动。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
此外,还有缄默、被动性服从、刻板动作、模仿动作、意向倒错、作态、强迫动作等。
9、强迫动作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强迫动作时一种违反本人意愿,反复出现的动作。例如,强迫性洗手、强迫性地检查门是否锁好等。患者清楚地知道,自己做这些动作完全没有必要,并努力设法摆脱,但徒劳无益,为此感到非常痛苦。
第四节
常见精神障碍
1、简述精神分裂症与常见亚型。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常见精神疾病,具有感知、思维、情感、意志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精神活动的不协调或脱离现实为特征。通常意识清晰,智能多完好,可出现某些认知功能。多起病于青壮年,常缓慢起病,病程迁延,部分患者可发展为精神活动的衰退。患病期自知力基本丧失。常见类型有:
青春型:以连续障碍,精神活动全面紊乱,思维松散破裂,行为愚蠢、恶作剧以及性轻浮为多见、偏执型:以妄想、幻觉为主。
紧张型:以精神运动性抑制障碍紧张性木僵和紧
态基本正常,但部分患者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包括:躁狂发作、抑郁发作、双相障碍、持续性心境障碍。
3、躁狂、抑郁与双向障碍的特点是什么?
躁狂发作:情绪高涨、思维奔逸、精神运动性兴奋。发作形式有,轻型躁狂、无精神病症状躁狂、有精神病症状躁狂和复发性躁狂症。
抑郁发作:情绪低落、思维缓慢、语言动作减少和迟
缓。发作形式有:轻型抑郁症,无精神病症状抑郁症,有精神病症状抑郁症,复发性抑郁症。
双相障碍:表现为情绪高涨与情绪低落交错发作。
4、简述神经症及其主要类型。
神经症,旧称神经官能症,是一组非精神病性功能性障碍。其共同特征是:是一组心因性障碍,人格因素、心理社会因素是主要致病因素,但非应激障碍;是一组机能性障碍,障碍性质属功能性非器质性;具有精神和躯体两方面症状;具有一定的人格特质基础但非人格障碍;各亚型有其特征性的临床相;神经症是可逆的,外因压力大时加重,反之症状减轻或消失;社会功能相对良好;自知力充分。
依其主要临床表现,可区分为:恐怖症、焦虑症、强迫性障碍、躯体形式障碍、神经衰弱。
5、简述应激相关障碍的概念、分类与表现。
应激相关障碍,旧称反应性精神障碍或心因性精神障碍,是指一组主要由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引起一场心理反应而导致的精神障碍。临床上包括:
急性应激障碍:急剧、严重的精神打击,刺激后数分钟或数小时发病,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意识范围狭隘,定向障碍,言语缺乏条理,对周围事物感知迟钝,可出现人格解体,有强烈恐惧,精神运动性兴奋或精神运动性抑制。
创伤后应激障碍:又称延迟性心因性反应。指在遭受强烈的或灾难性精神创伤事件之后,数月至半年内出现的精神障碍。如创伤性体验反复重现、面临类似灾难境遇可感到痛苦和对创伤性经历的选择性遗忘。
适应障碍:指在易感个性的基础上,遇到了应激
性生活事件,出现了反应性情绪障碍,适应不良性行为障碍和社会功能受损。通常在遭遇生活事件后1个月内起病,病程一般不超过6个月。
6、简述人格障碍的概念、类型与特点。
人格障碍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形成了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这种模式明显影响其社会功能和职业功能,可造成对社会环境的适应不良,病人为此感到痛苦。
偏执性人格障碍:以猜疑和偏执为特点。
分裂样人格障碍:以观念、行为、外貌装饰奇特;
2、衡量心理健康的三类标准时什么?
许又新1988年提出心理健康可以用三类标准去衡量:
体验标准,是指以个人的主观体验和内心世界的状况,主要包括,是否有良好的心情和恰当的自我评价等。
操作标准,是指通过观察、实验和测验等方法考察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效应,其核心是效率,主要包括个人心理活动的效率和个人的社会效率或社会功能。如工作及学习效率高低,人际关系和谐与否等。
情感冷漠、人际关系明显缺陷为特点。
反社会性人格障碍: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具有经常违法乱纪,对人冷酷无情为特点。
冲动性人格障碍:以阵发性情感爆发,伴明显冲动性行为为特征,又称攻击性人格障碍。
表演性人格障碍:又称为癔症性人格障碍,以过分感情用事或夸张言行以吸引他人注意为特点。
强迫性人格障碍:以过分要求严格与完美无缺为特征。
焦虑性人格障碍:是一贯感到紧张、提心吊胆、不安全和自卑,总是需要被人喜欢和接纳,对拒绝和批评过分敏感,因习惯性地夸大日常处境中的潜在危险,所以有回避某些活动的倾向。
依赖性人格障碍:特征是依赖、不能独立解决问题,怕被人遗弃,常感到自己无助。无能和缺乏精力。
7、简述性心理障碍及其分类。
既往称为性变态,指以性行为的心理和行为明显偏离正常,并以这种性偏离作为性兴奋,性满足的主要或唯一方式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精神障碍,不包括单纯的性欲减退或亢进及性功能障碍。
包括三种类型:性身份障碍(异性症)、性偏好障碍、性指向障碍(同性恋)。
8、简述心理生理障碍的概念、类型与特点。
心理生理障碍是与心理因素相关、以生理活动异常为表现形式的精神障碍。
进食障碍:包括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及神经性呕吐。
睡眠障碍:包括失眠症、嗜睡症和某些发作性睡眠异常情况。
性功能障碍:包括性欲减退、阳疾、早泄、性乐高超缺乏、阴道痉挛、性交疼痛等。
第五节
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
1、心理健康的定义是什么?
心理健康是指各类心理活动正常、关系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发展标准:即着重对人的个体心理发展状况进行纵向考察与分析。
衡量心理健康是要把这三种标准联系起来综合考察。
3、心理咨询与精神病诊治的工作区别是什么?
心理咨询和精神病学都很关心是否有精神障碍,但动机和目的却不同。前者是为了甄别出没有精神病的人,作为自己的工作对象;后者是鉴别出有精神障碍的人,作为自己的工作对象,进行治疗。
第六节
关于《健康心理学》
1、健康心理学的发展与特征是什么?
健康心理学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美国,至今还不是一门成熟的学科,甚至只能说还刚刚处在婴儿阶段。它是医学和心理学交叉的产物,站在心理学立场,可以说它是心理学借助“现代医学模式”,主动介入医学领域的结果。可以将其解释为“保健、诊病、防病和治病的心理学”,在后来的发展中,这一学科的研究、教学和实践工作,大致也是围绕着上述四个方面展开的。但,迄今为止,健康心理学扔不具备完整的概念体系,没有一般性定义,只有工作性定义和操作性定义。因此,它的研究工作和涉及的领域,主要在实际工作方面。到现在为止的工作领域大致有3个方面:躯体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防御压力和治疗反应性心理障碍中的心理学问题;培养和建立健康生活方式中的心理学问题。
第七节
心理不健康状态的分类
1、简述许又新关于“神经症”分类的观点。
许又新1993认为,对精神障碍的评价有两种不同的标准。即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对分类进行评价,这就是用处和效度。
2、简述心理不健康分类第一型——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是由现实因素激发,持续时间较短,情绪反应能在理智控制之下,不严重破坏社会功能,情绪反应尚未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
其诊断条件为:
由于现实生活、工作压力、处事失误等因素而产生内心冲突,并因此而体验到不良情绪(如厌烦、后悔、懊丧、自责等);
不良情绪不间断地持续满一个月,或不良情绪间断地持续两个月仍不能自行化解;
不良情绪反应仍在相当程度的理智控制之下,始终能保持行为不失常态,基本维持正常生活、学习、社会交往,但效率有所下降;
自始至终,不良情绪的激发因素仅仅局限于最初事件;即便是与最初事件有联系的其他事件,也不引起此类不良情绪。
3、简述心理不健康分类第二型——严重心理问题。
“严重心理问题”是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因素激发,初始情绪反应剧烈、持续时间长久、内容充分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有时会伴有某一方面的人格缺陷。
其诊断条件为:
引起“严重心理问题”的原因,是较为强烈的、对个体威胁较大的现实刺激。不同原因引起的心理障碍,求助者分别体验着不同的痛苦情绪(如悔恨、冤屈、失落、恼怒、悲哀等);
从产生痛苦情绪开始,痛苦情绪间断或不间断地持续时间在两个月以上,半年以下;
遭受的刺激强度越大,反应越强烈。多数情况下,会短暂地失去理性控制;在后来的持续时间里,痛苦可逐渐减弱,但是,单纯地依靠“自然发展”或“非专业性的干预”,却难以解脱;对生活、工作和社会交往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痛苦情绪不但能被最初的刺激引起,而且与最初刺激相类似、相关联的刺激,也可以引起此类痛苦,即反应对象被泛化。
4、简述心理不健康分类第三型——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第三种类型的心理不健康状态,已接近神经衰弱或神经症,或者他本身就是神经衰弱或神经症的早期阶段。有时,也把有严重心理问题单没有严重的人格缺陷者(如均衡性较差的人格)列入这一类。
第八节
压力与健康
1、压力的心理学解释是什么?
压力是压力源和压力反应共同构成的一种认知和行为体验过程。
2、简述压力源的种类及其特征。
压力源按性质可以分为三大类:
生物性压力源:是一组直接阻碍和破坏个体生存与种族延续的事件。包括躯体创伤或疾病、饥饿、性剥夺、睡眠剥夺、噪音、气温变化等。
精神性压力源:是一组直接阻碍和破坏个体正常精神需求的内在和外在事件。包括错误的认知结构、个体不良经验、道德冲突以及长期生活经历造成的不良个性心理特点(如易受暗示、多疑、嫉妒、自责、悔恨、怨恨)等。
社会环境性压力源:一组直接阻碍和破坏个体社会需求的事件。包括两类:一类是纯社会性的,如重大社会变革、重要人际关系破裂(失恋、离婚)、家庭长期冲突、战争、被监禁等;另一类是由自身状况(如个人心理障碍、传染病等)造成的人际适应问题(如恐人症、社会交往不良)等。
3、简述评估压力源的社会再适应量表。
社会再适应量表(SRRS)是霍尔姆斯为测量重大生活事件而设计的,于1967年正式用于临床。经实践检验,该量表有一定实用价值。“量表上得分较高的人,较容易罹患心脏病、骨折、糖尿病、白血病以及小感冒”。量表中的分数,也与“精神障碍、抑郁、精神分裂症以及严重的心理疾病有关”。另外,多种生活事件不断的累加,效应就更明显,由于遭遇者的整体免疫功能降低,极易患病。
任何量表都有其局限性,在使用该量表时,也应因时、因事、因人而异。应当严格按操作程序实施,控制好条件。单纯地使用量表做出诊断,有相当的危险性。必须密切联系临床症状的性质,结合其他临床检查指标,综合地来评估和给出确定诊断。
4、简述灾难综合症。
强大自然灾害后的心理反应,有时近似于PTSD(创伤后压力失调),这类情况被Lifton(1968)和Erikson(1976)称为“灾难症候群”。该症候群的产生及其特性有三个阶段:
(1)惊吓期
这一阶段里,受害者对创伤和灾难丧失知觉,就像通常所说的“失魂落魄”的状态,事情过后,往往对事件不能回忆。(2)恢复期
在恢复期中,受害者才出现焦虑、紧张、失眠、注意力下降等,这与通常所说的“后怕”相仿。在此期间,受害者常常逢人便诉说自己的遭遇。(3)康复
康复之后,心理重新达到平衡。
5、简述塞利的压力适应阶段及特征。
1956年,内分泌学家和生物化学家塞利把适应压力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警觉阶段:发现了事件并引起警觉,同时准备战斗。此阶段,交感神经支配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和副肾上腺素,这些激素促进新陈代谢,释放储存的能量,于是呼吸、心跳加速,汗腺加快分泌,血压、体温升高等。
搏斗阶段:全力投入对事件的应对,或消除压力、或适应压力、抑或退却。该阶段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特征是:警觉阶段的生理、生化指标在表面上恢复正
常,外在行为平复,但这是一种表面现象,是一种被控制状态;个体内在的生理和心理资源被大量消耗;由于调控压力而大量消耗能量,所以个体变得敏感、脆弱,即便是日常微小的困扰,都可引发个体的强烈情绪反应。
衰竭阶段:消耗大量生理和心理资源,最后“筋疲力尽”。由于压力的长期存在,能量几乎耗尽,已无法继续抵抗压力。
进入第三阶段后,如果外在压力源基本消失,或个体的适应性已经形成,那经过相当时间的休整和养息,仍能康复。如果压力源仍然存在,个体仍不能适应,那一个能量资源已经耗尽而仍处在压力下的人,就必然发生危险,这是,疾病和死亡的发生都是可能的。
6、压力的中介系统及其功能是什么?
压力作用于个体后,并不直接表现为临床症状,而是进入中介系统,经过中介系统的增益或消减,事件的相对强度和性质可以产生某些改变。
中介系统的三个子系统,即认知系统、社会支持系统和免疫系统。这三个系统都有性质相反的两种功能:增益功能,使事件的强度相对增加;消减功能,使事件的相对强度降低。
7、简述压力的社会支持系统作用。
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有两种:
(1)具体支持当事人。在物质上给予帮助,增加对应压力事件的物质条件。
(2)给当事人精神支持。帮助当事人认识、理解事件的性质和强度,与当事人一起策划应对方式;使当事人在困难时期不感到孤独无助,从而增强应对事件的信心,稳定情绪。
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可以使压力事件的强度相对降低,不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其作用相反。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亲密的和可信任的关系,是压力的有效缓冲器。
第五章
心理测量学知识
第一节
概述
1、简述测量的元素。
测量就是依据一定的法则用数字对事物加以确定。包括三个主要元素:事物、数字、法则。测量必须具备的两个要素是参照点和单位。
2、心理测验的定义是什么?
心理测验,就是依据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通过观察人的少数有代表性的行为,对于贯穿在人的全部行为活动中的心理特点做出推论和数量化分析的一种科学手段。
3、简述心理测验与心理咨询的关系。
心理测验是心理咨询中经常会使用到的一种手段。心理咨询和治疗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咨询人员对心理咨询的性质,过程的正确认识,熟练掌握心理咨询的原则、方法和技巧,同时还有赖于对求助者心理特性、行为问题性质的正确评估和诊断,以便于提供适当的指导、帮助和行为矫正训练。因此,心理测验在心理咨询中有重要意义。我国目前心理门诊中运用较多的有3类心理测验:智力测验、人格测验以及心理评定量表。
4、简述世界第一个正式的心理测验。
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心理测验,是1904年,作为法国教育部一个委员会(专门研究公立学校总智力落后儿童的教育方法)委员之一的比内,极力主张用一种测验的方法去辨别和发现智力落后的儿童。经比内和助手西蒙的精心研究,1905年在《心理学年报》上发表《诊断异常儿童智力的新方法》,介绍了一个包括30个项目的量表,尽管粗糙,但却是心理测验史上第一个正式的心理测验。
第二节
测验的常模
1、常模选择的步骤是什么?
对测验编制者而言,常模的选择主要是基于对测验将要施测的总体的认识,常模团体必须能够代表该总体。主要步骤包括:确定一般总体、确定目标总体、确定样本。
对测验的使用者来说,要考虑的问题是,现有的常模团体哪一个最合适。因为标准化测验通常提供许多原始分数与各种常模团体的比较转换表,被试的分数必须与合适的常模比较。而且有时能够适合的常模团体不止一个。
2、取样的定义是什么?
取样就是从目标人群中选择有代表性的样本。
3、简述常模的定义及类型。
常模就是常模分数构成的分布,是解释心理测验分数的基础。
常模的主要类型有:发展常模、百分位常模、标准分常模等。
4、简述智力年龄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智力年龄是在比内-西蒙量表中首先使用的概念,指的是一个儿童在年龄量表上所得的分数,就是最能代表他的智力水平的年龄。这个分数就叫做智力年龄,简称智龄。是年龄量表上度量智力的单位。
计算方法就是将儿童在测验上得到的分数与各年龄组的一般儿童比较得出年龄分数。即先算出基础年龄(全部题目都通过的那组题目所代表的年龄),把在更高年龄水平上通过的题目,用月份计算,加在基础年龄上,得出智龄。
5、简述离差智商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离差智商是一种以年龄组为样本计算而得到的标准分数,为使其与传统的比率智商基本一致,韦克斯勒将离差智商的平均数定位100,标准差定位15。所以离差智商建立在统计学的基础上,它表示的是个体智力在年龄组中所处的位置,是表示智力高低的一种理想指标。IQ10015z'=100+15(X-X)SD100
公式中,X表示被试的量表分数,X表示被试所在年龄水平的平均量表分数,SD表示这一年龄水平被试的量表分数的标准差。
实际工作中,通常将原始分数与IQ值的对应关系计算出来作为常模表,使用时可以在常模表上按其年龄直接查出智商。
6、简述剖面图表示法。
剖面图是将测验的分数的转换关系用图形表示出来。从剖面图上可以很直观地看出被试在各个分测验上的表现及其相对的位置。
第三节
测验的信度
1、简述信度的理论定义及操作定义。
信度是指同一被试者在不同时间内用同一测验(或用另一套相等的测验)重复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程度。
在测量理论中,信度被定义为:一组测量分数的真分数方差与总方差(实得分数的方差)的比率。即:rS2TxxS2
X2、影响信度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影响信度的主要因素包括四个方面:(1)样本特征
受到样本团体异质性的影响和样本团体平均能力水平的影响。
(2)测验长度
一般来讲,测验越长,测验的测题取样或内容取样就越有代表性;同时,被试的猜测因素影响就越小。但增加测验长度的效果应遵循报酬递减率原则,测验过长有时会引起被试的疲劳和反感而降低可靠性。
(3)测验难度
难度对信度的影响,只存在于某些测验中,如智力测验、成就测验、能力倾向测验等,对于人格测验、兴趣测验等不存在难度问题。
(4)时间间隔
只对重测信度和不同时测量时的复本信度(重测复本信度)有影响,对其余的信度来
说不存在时间间隔问题。
第四节
测验的效度
1、简述效度的理论定义和操作定义。
心理测验中,效度是指所测量的与所要测量的心理特点之间符合的程度,或者简单地说是指一个心理测验的准确性。
测量理论中,效度被定义为在一组测量中,与测量目标有关的真实方差(或称有效方差)与总方差的,即:r2xyS2比率VS2 X2、简述效标效度评估方法的种类。
效标效度又称实证效度,反映的是测验预测个体在某种情境下行为表现的有效性程度。对其进行评估时,比较常用的有3种方法:
相关法
是评估效标效度最常用的方法,是求测验分数与效标资料间的相关,这一相关系数称效度系数。
区分法
是检验测验分数能否有效地区分由效标所定义的团体的一种方法。
命中率法
是当测验用来做取舍的依据时,用其正确决定的比例作为效度指标的一种方法。
3、简述测验本身因素对效度的影响。
测验取材的代表性、测验长度、试题类型、难度、区分度以及编排方式等都会影响效度。要保证测验具有较高效度,要做好以下几点:测验材料必须对整个内容具有代表性;测题设计时应尽量避免容易引起误差的题型(如是非题);测题难度要适中,具有较高的区分度;测题长度要恰当,即要有一定的测题量;测题的排列按先易后难的顺序。
第五节
项目分析
1、简述项目分析的主要内容及分类。
测验的项目分析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个方面。
定性分析包括考虑内容效度,题目编写的恰当性和有效性等;定量分析主要是指对题目难度和区分度等进行分析。
2、项目区分度的定义是什么?
项目区分度,也叫鉴别力,是指测验项目对被试的心理特性的区分能力。是评价项目质量和筛选项目的主要指标,也是影响测验效度的重要因素。
第六节
测验编制的一般程序
1、命题时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测验命题时应考虑四个方面的原则:
内容方面:要求题目的内容符合测验的目的,避免贪多而乱出题目;内容取样要有代表性,符合测验
计划的内容,比例适当;题目间内容相互独立,互不牵连,切忌一个题目的答案影响对另一个题目的回答。
文字方面:使用准确的当代语言,避免使用生僻的字句或词汇;语句要简明扼要,既排除与答案无关的因素,又不要遗漏答题所依据的必要条件;最好一句话说明一个概念,不要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观念,2、APA咨询心理学分会“定义委员会”所规定的心理咨询专业人员的工作目标是什么?
(1)通过关心人的动机、情绪的调节,进而促进个体内在精神世界的发展;
(2)通过发展人们必要的能力、动机,帮助个体与环境协调;
意义必须明确,不得暧昧或含糊,尽量少使用双重否定句。
理解方面:题目应有确切的答案,除创造力测验和人格测验外不应具有引起争议的可能;题目的内容不要超出受测团体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题目的格式要不被人误解。
社会敏感性方面:应尽量避开社会敏感性问题。
2、简述选择题的结构。
选择题由题干和选项两部分构成。题干就是呈现一个问题的情境,一般由直接问句或不完全的陈述句构成。选项就是问题的多种可能答案,常常是包含一个正确答案,若干错误答案。
第七节
心理测验的使用
1、选择测验应考虑的问题是什么?
选择测验必须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所选测验必须符合测量的目的;所选测验必须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
2、简述测验分数的影响因素。
由于被试本身的变化给测验分数带来的影响而造成的误差是最难控制的,这种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应试技巧和练习效应
对测验的程序和机能熟悉程度不同,所得分数便不能直接比较。
动机与焦虑因素
参加测验的动机不同,会影响回答问题的态度、注意力、持久性以及反应速度等,从而影响测验成绩。
反应定势
亦称反应风格,指独立于测验内容的反应倾向,即由于每个人回答问题的习惯不同,而使能力相同的被试得到不同的测验分数。
第六章
咨询心理学知识
第一节
概述
1、简述韦特默对临床心理学的贡献。
韦特默在1896年就进行了儿童行为问题的健康咨询,19世纪末时提出了“临床心理学”概念,并以临床心理学家的立场,在解决儿童行为问题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907年创办了专业刊物。由于他当时肩负着废止童工的社会职责,所以提出了就业之前必须经过心理测量的建议。这无疑为后来咨询心理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和开辟了阵地。
(3)正确地利用个体差异、充分考虑所有成员的发展,加深社会对心理咨询的理解。
3、简述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定义。
2001年8月国家颁布的《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试用版)对心理咨询师的职业给出定义:心理咨询师是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知识,遵循心理学原则,通过心理咨询的技术与方法,帮助求助者解除心理问题的专业人员。
4、简述威尔森关于心理咨询的操作性定义。
威尔森1949将心理咨询解释为:A、B两个人在面对面的情况下,受过心理咨询专门训练的A,向在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企求解决问题的B提供援助的过程。这里的A就是咨询师,B就是求助者。
5、简述咨询师应该持有的正确观点与态度。
正确的观点与态度是心理心理咨询的关键。(1)唯物主义观点
(2)普遍联系的观点:包括心身一体的观点,心理、生理和社会因素交互作用的观点,整体性观点。
(3)限制性观点:包括咨询师的职责限制,时间上的限制,感情限制,咨询目标限制。
(4)历史、逻辑、现实相统一的发展观:心理问题有无个人史问题;咨询过程中,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到求助者。
(5)中立性态度
6、咨询中保持中立性态度的意义是什么?
在心理咨询的全部过程中,咨询师对咨询中涉及的各类事件均应保持客观、中立的立场,只有这样,才能对求助者的情况进行客观的分析,对其问题有正确的了解,并有可能地提出适宜的处理办法。中立性态度可以保证咨询师不把个人情绪带入咨询之中。可以增强求助者对咨询师的信任感,便于建立正常的咨询关系。
第二节
历史上的几种理论观点
1、简述精神分析学说的五个主要观点的内容。
(1)关于心理结构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心理分为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个层次。
潜意识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深层结构,包括人类的本能及原始冲动,由于内容与社会道德准则相悖,无法直接得到满足,通常被压抑
在无意识领域之中,但仍极其活跃并随时企图得到满足。
前意识介于无意识和意识之间,其功能是从事警戒任务,由一些现实经验构成。
意识是心理结构的表层,面向外部世界,由外在世界种种文化内容构成。弗洛伊德强调深层无意识对人类心理的作用,所以,此理论又被称为“深层心理学”。(2)关于人格结构
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超我”欲望和现实要求,从而不致引起情绪上的严重痛苦和焦虑。
2、简述精神分析的结构观点对人格结构的划分。
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本我是人格结构的基础,追求生物本能欲望的满足,遵循“快乐原则”,如果受阻或被迟误,就会出现烦扰和焦虑。自我介于本我和超我之间,按“现实原则”活动,是通过与外界环境的接触,经由后天学习获得特殊的发展。自我基于个体保存的本能,储存从外界获得的经验,从而具备了应对现实的功能。三部分。
本我是人格结构的基础,追求生物本能欲望的满足,遵循“快乐原则”,如果受阻或被迟误,就会出现烦扰和焦虑。自我介于本我和超我之间,按“现实原则”活动,是通过与外界环境的接触,经由后天学习获得特殊的发展。自我基于个体保存的本能,储存从外界获得的经验,从而具备了应对现实的功能。自我会按“现实原则”确定是否应该满足本我的各种要求。代表良心或道德力量的人格结构部分是超我,遵循“道德原则”。从个体发育来看,超我在较大程度上依赖于父母的影响。超我一旦形成,自我就要同时协调本我、超我和现实等三方面的要求。即在考虑满足本我本能冲动和欲望的时候,不但要考虑外界环境是否允许,还有考虑超我是否认可。
(3)关于心理动力
弗洛伊德所说的心理发展动力,是性本能和营养本能的复合体。即个体保存和种族延续两种本能同时促进心理发展,才是弗洛伊德心理动力观点的全部。
(4)关于心理发展
弗洛伊德理论的发展观点是动力观点的延伸,即对心理动力的动态描述。弗洛伊德认为,本我中的无意识冲动和性欲,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总要通过身体的不同部位或区域得到满足并获取快感。而在不同部位获取快感的过程,就构成了人格发展的不同阶段。
(5)关于适应问题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能得以实现,必须经过不懈的努力和艰苦的、形式不同的应对。两种本能的应对经历,构成人类的两种基本应对方式。变相宣泄,是应对性本能的一种方式。自我防御是对安全问题的应对。所谓自我防御机制,就是自我在承受本我的欲望压力时,同时又顾及到现实要求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自我便渐渐形成了一种功能,这种功能可以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用一定的方式调整自我欲望和现实之间的矛盾。经过调整,可以使人们同时接受自我
自我会按“现实原则”确定是否应该满足本我的各种要求。代表良心或道德力量的人格结构部分是超我,遵循“道德原则”。从个体发育来看,超我在较大程度上依赖于父母的影响。超我一旦形成,自我就要同时协调本我、超我和现实等三方面的要求。即在考虑满足本我本能冲动和欲望的时候,不但要考虑外界环境是否允许,还有考虑超我是否认可。
2、简述钟友彬认识领悟疗法的主要内容。
认识-领悟疗法,实际上是充分利用求助者的认识能力,引导求助者认识自己在个体心理发育某一阶段上所发生的某种停滞,并认识到这类心理发育停滞造成的心理和行为特点,进而引导求助者认识这些滞留的心理和行为特点与现在的年龄阶段是何等不相容、不合理,最后通过领悟自身心理与行为的不合理性,达到自觉矫治的目的。
4、简述行为治疗的主要方法。
行为治疗的主要方法有系统脱敏法、模仿学习、自我管理技术、角色扮演、自信心训练、厌恶疗法、强化法、认知-行为疗法等。
5、简述行为治疗技术的特点。
行为治疗,在治疗前、治疗中和治疗后,精心分析、评估的对象不是行为背后的东西,而是可观察、可量化的关键行为,又叫做靶行为。在治疗前,先要对靶行为进行具体的描述,然后,定出详细的治疗方案,其中,方案的每一步都有进行评价,并且评价指标力求一致,这样便于重复。
6、简述认知心理学观点与行为主义心理学观点的不同之处。
行为主义心理学注重的是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行为,认为外部刺激进入大脑以后的内部加工过程是不重要的,是不可探索的“黑箱”;
认知心理学认为,恰恰是“黑箱”中的信息加工过程才是重要的。
7、简述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咨询心理学中的主要理论观点。
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心理咨询实质上是求
职者和咨询师之间,以存在-人本主义的人生哲学为准绳,围绕着求助者的心理问题,进行“平等、自由地”讨论。通过这种讨论,使求职者接受人本主义哲学理念。创立这种咨询手段的人坚信,只要相信了这种人生哲学,就能解脱自身的一切苦闷,无限的“潜能”便可迸发出来,推动求助者直逼“自我实现”的顶巅,5、简述咨询方案的制定应包括的内容。
求助者的概况(人口学资料、主诉、亲属介绍、临床观察等);诊断和鉴别诊断;与求助者协商制定咨询协议;确定使用的咨询、治疗方法;确定咨询的步骤和阶段;确定阶段性咨询预期目标及评估方法;确定最终预期目标及评估方法;确定预后;确定咨询意获得“自我高峰体验”。
8、简述人性心理学关于咨询和治疗的基本原则。
人性心理学认为,各种性质和严重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就其内在原因来说,是人性的某种属性出现了问题,或者各种属性之间的关系失去了平衡。这种失衡,导致了不同性质的人性偏离、扭曲和异化。按这种理解,人性心理学对心理问题的诊断,就不能停止在症状学的水平上。应当全面收集与三种基本属性相关的资料,经过对比、综合,最后在症状的背后,从人性的内涵中找到造成症状的主、次原因。所以,人性心理学咨询、治疗的基本原则,是人性中的各类失衡状态,使它们重新恢复相对平衡的状态。
第三节
心理咨询的对象、任务、分类和一般程序
1、简述心理咨询的主要对象。
(1)精神正常,但遇到了与心理有关的现实问题并请求帮助的人群;
(2)精神正常,但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并请求帮助的人群;
(3)特殊对象,即临床治愈的精神病患者。
2、简述心理咨询如何帮助求助者构建合理的行为模式。
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启发、鼓励和支持求助者建构合理的行为模式,可以通过公开和直截了当的形式,如明确的建议和具体的指导,也可以通过含蓄的、间接的或暗示性的方式,如使用类比、列举他人成功的事例等等。
3、简述心理咨询的分类。
按性质分类:发展心理咨询、健康心理咨询 按咨询规模:个体咨询、团体咨询
按咨询时程:短程咨询、中程咨询、长程咨询 按咨询形式:门诊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
4、简述心理咨询中鉴别诊断的主要内容。
鉴别诊断,主要是为了防止误诊而采取的措施。主要内容包括:
症状定性——按症状的表现确定其性质。
症状区分——将已经定性的症状和在现象上与其相近、性质相类似的其他症状做细致的区分,并做出明确判断。
确定鉴别诊断的关键症状和特征。
按现行的症状诊断标准,进行鉴别诊断。
外和失败的对策及措施;确定本方案允许意外修改的可能范围。
第四节
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咨询 1、3岁以前婴幼儿心理发展的最大威胁是什么?
对3岁以前的婴幼儿来说,心理发展的最大威胁,是安全感得不到满足。
2、简述少年期产生行为和心理障碍的原因。
少年期是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人,特别是成人对他们的态度,对其心理与个性顺利发展至关重要。为此,他们产生行为和心理障碍的原因,除学前期不良教养的影响外,更重要的是入学以后成人的错误对待,特别是教师的错误对待。
3、简述造青年心理问题的原因。
适应不良和超负荷的压力是造成青年心理问题的原因。
4、简述中年人心理问题的特点。
在社会、家庭和自我的需求的重压下产生心理问题是中年人这一年龄阶段的特点。
5、简述老年人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造成老年人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社会交往减少而产生的孤独感。
第五节
婚恋、家庭心理咨询
1、简述婚恋问题咨询的一般原则。
(1)必须遵守与婚恋相关的法律和道德规范,但是,与求助者的会谈内容,应当是法学、伦理学之外的心理知识。
(2)在心理咨询中,对恋爱问题,必须依据爱情的定义去判断爱情的质量,而后才能进行疏导。
(3)如果求助者处在非理性的恋爱生活中,应当用理性来警示他们,不要在“爱”的大漩涡中沉入海底。
(4)恋爱是利人利己的事情,是否利人同时利己,是鉴别真假爱情的试金石。
(5)人类两性间的爱情行为,其背后是“复合动机”。同时追求性、情、道德满足的“复合动机”是正确的。
2、简述家庭心理咨询的主要原则。
(1)面对夫妻关系造成的家庭问题,判断“家庭破裂”或“死亡婚姻”,必须小心!
(2)将问题具体化、客观化。
(3)咨询师不要以自己的价值观来揣摩求助者的看法,必须以求助者的看法为核心展开讨论。
(4)只向求助者摆出几种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不替求助者进行选择。
(5)必须为求助者绝对保密。
(6)无论属于婚姻中的哪类问题,必须尽量坚持夫妻双方同时参加咨询,特别对性生活有关的问题更要如此。
第六节
性心理咨询
1、简述人类性科学的五个内容。
人类性科学是五门科学的相关知识组合在一起形成的。分别是:性道德、性法律、性生理、性医学和性心理学。
2、人类“性”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人类性的特征:性的普遍性、功能多样性、选择性和排他性、责任性、文化-社会制约性。
3、简述人类性道德的主要特点:多样性、一致性、继承性、双重性。现代性道德特点:严肃性,平等,科学。
4、简述性心理咨询工作的基本原则。
坚持性道德、性法律、性心理、性生理、性医学五位一体的结合。
5、简述性行为问题的主要原因。
生理因素,如先天、遗传缺陷或后天疾病等;心理因素,如对性的错误认识或不良性经验;社会环境因素,如人际关系不良、生活事件的刺激、风俗习惯的制约等。
6、简述主要的性心理问题。
性角色问题、性动机的偏离、性对象的偏离、性能力问题等。
第四篇:心理咨询师培训
一,华师大
开学时间:2008年4月26日(双休日上课),考证时间:2008年11月 ——如果我现在报名,会少上一个月的课。
心理咨询师 总费用 9200元
报考条件:持有助理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取得本证书后从事本职工作2年;或者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通过心理咨询师入学考试合格,并经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者。
请问:“心理咨询师入学考试”是什么?是网络授课部分吗?还要额外缴费吗?
助理心理咨询师 总费用 7845元
报考条件:取得心理咨询员职业资格证书者;或者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经心理咨询基础知识考试合格,并经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
请问:心理咨询员,和助理心理咨询师,有什么区别?咨询员的证书在哪里考?另外,“心理咨询基础知识考试”是什么?
无论2级3级,显然我得先参加“培训”,那么培训结束再赶5月份开学的班,不是来不及了么?
二,天行健
报名到5月31日止,每周六全天上课另加一个晚上——貌似时间很合适现在的我。但学时估计不如华师大多。
心理咨询师(三级)培训费:4700元,含全部费用
心理咨询师(二级)培训费:5830元,含全部费用
三级二级连读班培训费6580元
一、申报条件
心理咨询师二级(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
(1)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专业博士学位。
(2)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经心理咨询师二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
(3)取得心理咨询师三级职业资格证书,连续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满3年,经心理咨询师二级
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
(4)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业任职资格,经心理咨询师二级正
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连续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满3年。——很苛刻的条件。我没一个能符合。
心理咨询师三级(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
(1)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者;
(2)具有其他专业本科以上学历,经心理咨询师三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
(3)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专业大专毕业的学生,经心理咨询师三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
(4)有志于从事心理咨询师职业或对心理学感兴趣的人士。
——这个要求非常低,无论学历,也不必培训,只要有兴趣就行了。
三,同德教育进修学院(好像是和交大、二医大联合的)
收费标准:
心理咨询师 9150元
助理心理咨询师 7800元
——和华师大差不多啊。
申报条件:
心理咨询师:持有助理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取得本证书后,从事本职工作2年,并经培训达到规定标准学时者
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可直接参加报名),通过心理咨询师入学考试合格,并经培训达到规定标准学时者
助理心理咨询师:取得心理咨询员职业资格证书者;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经心理咨询基础知识考试合格,并经培训达到规定标准学时者。
——也和华师大一样。
开学时间我没有查到。
四,德瑞姆
这个学校貌似很有名,我去看了一下网站,没看到近期有新开咨询师班培训的,也不知费用如何。
大家对德瑞姆印象如何?如果可以的话,我改天打电话咨询下。
基本就查到这4家。考虑到同德和华师大费用、入学条件基本相同,师资估计没
华师大好,名气也不如华师大,所以,同德不考虑了。
剩下华师大和天行健,我不清楚天行健背景如何?师资可以吗?如果想直接2级,好像只能选择华师大;如果先考3级,天行健也符合要求。
第五篇:国家心理咨询师论文答辩稿
国家心理咨询师论文答辩稿
尊敬的评审老师,你们好!很高兴有机会参加这次的论文答辩。
根据要求,我撰写了两篇论文。一篇是《高三女生考试焦虑案例报告》,一篇是《我的成长历程和职业方向》。接下来,我就这两篇文章作一下简短的陈述。
关于案例报告,我选择的是高三女生考试焦虑的案例,因为我是在高中任教,接触的学生当中,特别是高三的学生,在面对高考时,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考试焦虑。目前高中生较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考试焦虑水平过高,相当大面积的学生焦虑程度已超过了适宜水平。学生长期处于过度考试焦虑之中,会引起许多心理疾病。过度考试焦虑还会危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我选定了这一主题。
在咨询过程中,从求助者的个人陈述、父母的反映和我的观察,掌握了求助者的基本情况,该求助者的主要问题是面对即将到来的高考,出现了考试焦虑。主要表现在一个多月来,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经常失眠,成绩下滑,想到高考临近,内心就十分紧张、苦恼。再结合心理测验的结果,最后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造成求助者心理问题主要原因主要有社会原因和心理原因。社会原因:来自家庭教育的原因以及周围的人对她的期望高。心理原因:求助者个性追求完美,自我要求高,主要是存在错误认知。
根据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外在表现为紧张、害怕考试,注意力不集中,失眠等;内在原因却是由于自我要求过高,对考试的错误认知等因素造成的。针对该求助者的情况,我决定采用认知行为疗法进行咨询,改变求助者的不合理的信念,最终改变其认知,并指导求助者运用放松技巧和积极的自我暗示来消除不良的情绪和行为,提高其应对考试焦虑的能力,最终达到战胜考试焦虑的目的。
咨询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每周一次,每次50分钟,共五次。第一次和第二次,主要是收集求助者的详细资料,与求助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并完成焦虑自评量表(SAS),标准分65,提示有中度焦虑。第三次咨询,与求助者从生物、社会、心理等方面探讨产生考试焦虑的原因,认识自己不良的认知模式。第四次咨询,学习放松技巧和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第五次主要是巩固和结束阶段。
经过五次的咨询,求助者的症状有了明显的改善。求助者上课能集中注意力听讲,不失眠了。想到考试也不再感到紧张害怕了。
在我的个人成长报告中,主要分为两部分内容,一是成长历程。二是我的职业行为分析。
我的成长挺顺利。我出生在一个平凡的家庭,父母是普通职工,从小到大,享受父母和家庭的温暖。学习之路很顺利,大学毕业后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在一所重点中学担任心理老师。在成长过程中,对我触动最大的就是读初二时,同班好友的意外死亡,让我重新审视了生命的意义。我懂得了要珍惜周围的一切,积极地面对人生。
走入婚姻的殿堂后,我拥有一个可爱的儿子,这时我感到自己真正是一个成人了。我人生的信念是:有志者,事竟成。生活中我大部分时间比较乐观,当然,有时我也感到压力,心情压抑。每当这时,我总是及时地进行调整,合理宣泄自己不良的情绪。
我迫切想成为一名出色的心理咨询师,这既是本职工作的需要;同时也是自己的理想。心理咨询工作是一种“助人自助”的工作,需要掌握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咨询技术,这方面我还有待提高。针对自己的现状,我将努力地不断提高理论知识和咨询技能,克服自己性格上的一些弱点,严格要求自己,力求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
由于我的职业特点——中学教师,接触较多的是青少年,所以我较为擅长青少年方面的咨询,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我将努力地朝这个方向发展。
作为心理咨询师每天从求助者那里所见所闻,大都是负面的信息,这些信息进入咨询师的大脑,难免影响我们的心情。因此,我们必须有能力将一天中由负面信息所造成的不良情绪排除,以保证第二天带着平衡的心态走进工作室。
同时心理咨询师也会有各种生活难题,也会出现心理矛盾和冲突,但应当在咨询关系以外来解决自己的心理矛盾和冲突,在咨询过程中能保持相对的心理平衡,不因个人的问题干扰咨询工作。
在心理咨询的全过程,咨询师对咨询中涉及的事件应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只有这样,咨询师才能对求助者的情况进行客观的分析,对其问题有正确的了解,并有可能提出适宜的处理办法。咨询师不能把个人情绪带入咨询之中,在情绪、情感以及观点方面,咨询师既不能固执己见,又不能随意迎合求助者的情感或观点。咨询中,如果求助者的情绪或对事件的看法与咨询师有分歧,这时,咨询可以用一句中性的话表达态度:“你有这样的情绪,我可以理解。
心理咨询的发展是时代发展的趋势,将会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很有发展前景。成为一名优秀的心理咨询师是我的理想,我也将努力朝着这个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