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山区农村社会阶层分化条件下村党组织构建的研究(5篇)

时间:2019-05-14 19:14: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西部山区农村社会阶层分化条件下村党组织构建的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西部山区农村社会阶层分化条件下村党组织构建的研究》。

第一篇:西部山区农村社会阶层分化条件下村党组织构建的研究

西部山区农村社会阶层分化条件下村党组织构建的研究

【摘要】村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在农村社会阶层分化条件下,村党组织的构建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分析的方法,以新时期农村社会阶层分化为背景,以大方县为例研究西部山区农村社会阶层分化的现状以及农村社会阶层分化条件下村党组织建设面临的新问题。

【关键词】农村社会阶层分化党组织构建大方县

【中图分类号】D26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6-0006-01

1.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农村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变动,农民的社会流动加快,相互之间那种高度同化的状况已经不复存在,农民已经分化为从事不同职业,具有不同利益,不同社会地位的多个阶层。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农村党组织建设面临各种新情况、新问题,这就使村级党组织的构建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将从农村社会阶层分化的理论、农村社会阶层分化条件下村党组织构建的关键问题解析和农村社会阶层分化条件下村级党组织如何构建的几个方面入手,对农村社会阶层分化条件下村党组织的构建进行研究,以期望在村党组织的构建方面对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做出贡献。

2.农村社会阶层分化的理论回顾

在社会分层理论方面,现代社会分层理论主要为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和帕累托精英理论。其中韦伯主张从经济标准、政治标准和社会标准这三个方面综合起来进行社会分层。而帕累托则认为社会成员在社会结构中的社会地位是变化的,社会成员归属于哪个社会层次取决于他们的能力和才干。那些具有特殊才能,在某一方面和某一活动领域具有杰出能力的成员,是精英人物。精英阶级的构成及地位不是永恒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中个人的升迁或沦落都可能发生,而社会的平衡状态则会在这种变动中得以维持稳定。

但以上理论都一致认为农村社会阶层分化是不可避免的,甚至可以说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农村社会阶层分化条件下村级党组织的构建就显得尤为重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农村社会阶层分化有利于社会效率化和组织化,对社会的发展起着显著的作用。

3.农村社会阶层分化条件下村党组织构建的关键问题解析――以大方县为例

3.1.农村社会阶层分化条件下党组织的建设环境变化的解析

大方县自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村生产经营主体有了相对的独立性,群众的生产方式、活动方式有了明显的流动性、分散性,农村基层党组织旧有的活动方式、工作机制,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人民群众迫切要求致富的利益追求不相适应的情况。

3.2.农村阶层分化条件下村党组织面临新问题

社会阶层的分化,是社会转轨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农村社会阶层分化使各种社会利益关系更加复杂,农村党组织建设面临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农村社会阶层的利益冲突,对党组织的工作方式提出了新要求。改革开放以前,村级党组织直接管理具体的经济发展和社会事务,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民主进程得到了很大进步,农村管理者、农业劳动者等阶层的矛盾日益突显,这些都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4.农村社会阶层分化条件下村级党组织的架构

4.1村级党组织构建的指导思想

根据分层理论,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加强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探索让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民长期得实惠的有效途径。”从大方县的实际出发,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必须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完善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村级组织管理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建立以村党支部为核心、村民自治组织为基础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体系,把村级组织工作逐步纳人制度化、程序化、科学化、法制化轨道,建立让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民长期得实惠的长效机制,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整体水平,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

4.2村级党组织构建的原则

要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原则,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党的一个传统和重大原则,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保证。要按照中央提出的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要求,继续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勇于开拓,以新的理念和思路破解农村发展的难题。

4.3村级党组织构建的程序

从当前农村基层民主发展情况看,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应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强化服务职能,改进领导方式,二是完善民主评议党员制度,三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党务和村务的关系。

农村党员干部与群众联系最广,接触面最长,长年累月都在与群众打交道,他们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农村党群干群关系和农村的稳定和发展。首先要提高干部的文化素质,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提高他们协调各种利益矛盾的能力;其次要树立为群众服务的宗旨;最后要依法依纪依制度办事,防止出现借公为私、滥用权力、违法违纪等现象。

大方县在实施党的基层组织先进性建设工程中,切实加强对农村党员队伍的教育管理,继续保持党的先进性,关系党执政能力的提高和执政地位的巩固。对此,要以巩固党的执政之基为主线,深入持久的抓好党的先进性建设。

5.结束语

总之,新形势下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不仅不能削弱,而且必须进一步加强。发挥它们特有的社会作用,探索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的新路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本文以大方县为例来研究西部山区农村社会阶层分化条件下村党组织的构建,在相关问题的分析和提出的对策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面对农村社会阶层分化给农村村级党组织构建带来的挑战时,国家和地方还必须加大力度,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提高思想认识,立足实际,全面加强农村村级党组织的建设,改进农村党组织的工作方法,不断增强农村党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只要把农村党建工作基础夯实了,把党组织班子配强了,把党员队伍建设好了,农村社会阶层分化带来的影响和矛盾就能迎刃而解,新农村建设就有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参考文献:

[1]嵇美珍.农民阶层分化与扩大党在农村的群众基础[J].党干部论坛,2005,第23卷(4):36―40.[2]李鸿,吕文敏.当前农村社会分层的现状、问题及调整[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第24卷(1):105―107.[3]黄志伟.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J].农村.农业.农民(A版),2008,(7):18―19.[4]王红艳.农村阶层分化对农村社会的政治影响[J].农村.农业.农民.(A版),2005,(1):12―13.[5]陈冬生.建设新农村要重视农村社会阶层结构的合理化[J].理论前沿,2007,(7):38―39.[6]杨继绳.阶层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根本[J].求实,2004,(4):17―21.[7]长子中.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民分化与整合[J].中国发展观察,2008,(8):48―51.[8]翟红芳.村级党组织队伍干部建设问题研究[J].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3):38―40.[9]郑航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17―247

[10]李鸿,陆斌.加强贫困后进村党组织建设的思考[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05,第7卷(3):5―7.[11]刘灿江.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4,(2):33―34.[12]王维.村级党组织面临的困难对策级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6―7.

第二篇:面向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高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教育论文(xiexiebang推荐)

[论文关键词] 西部山区 农村基础教育 教师教育 教育课程 教学改革

[论文摘要] 本文对面向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改革教师教育课程的意义、历史及现状、实践探索以及期望目标进行综合研究,提出构建高师院校教育课程理论教学与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整合化的新型教学模式理念。课题研究的意义

实施西部大开发,是中国面向新世纪的重大战略。西部大开发的关键是人才资源的开发和积聚。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和积聚的基础,基础教育是奠基工程,而其中西部农村特别是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范为本。建设高质量的中小学教师队伍是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保证。在新世纪初2001年5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要完善以现有师范院校为主体的教师教育体系,加强师范院校的学科建设,支持西部地区师范院校的建设。“制定适应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需要的师资培训规格与课程计划,探索新的培养模式,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增强师范毕业生的教育教学与终生发展能力。”我国西部的高师院校,这里主要是指西部12个省(市、区)的地方师范学院(包括师范类为主的学院)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的重要组成分,2003年我国西部的地方高师院校有53所,占西部高师院校数的81.53%,全国高师院校数的27.46%;2003年广西的地方高师院校有8所,占广西高师院校数的80%①。列举这些数字,说明西部的地方高师教育的重要地位。但西部高师教育更重要地是体现在新世纪它对西部大开发的作用上,即主要为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服务,以培养合格的中小学教师为主要目标。教育学、心理学等主干教育课程是我国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十分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直接影响着数十万师范生的职前培养和数十万中小学校长、教师的在职培训、提高”②,对实现高师教育的培养目标,提高教师教育的教学质量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课题立足于广西山区农村特别是河池贫困山区基础教育的实际,进行高师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期望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有所突破和建树。课题研究的历史及现状

从中国农村教育研究的历史看,20世纪20、30年代的“乡村教育运动”,提出过多种农村教育的理论和模式,如陶行知的“乡村教育”理论,晏阳初的“平民教育”理论,梁漱溟的“乡村建设”,雷沛鸿的“民众教育”理论等。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如在我国一些地区开始探索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新路子,现在已构建起农村“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的农村教育新模式。一些专家、学者在农村教育理论研究方面做了有益的探讨,如南京师范大学教科所、教育系编的《农村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郭道明教授主编的《农村教育经济学讲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余永德主编的《农村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李少元研究员的《新世纪农村教育走向何处》(《人民教育》2002年第5期);谈松华研究员的《农村教育:现状、困难与对策》(《教育学》中国人大复刊2003年第5期)等。在国外,当代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重视农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如菲律宾、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积极开展农村社区教育研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并实施“亚太地区教育革新为农村服务计划”等。

然而,从总体上看,当前在我国对农村教育的研究,还未引起真正的重视。著名教育家顾明远深刻地指出:“要重视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我有一种感觉,今天谈教育改革,讲教育现代化,总是着眼于发达地区……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教育需要什么,如何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似乎还很少有人研究。中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现代化是不可想象的。农村地区、贫困地区的教育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③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地方高师的教育课程教学,普遍存在着严重脱离农村基础教育实际的问题。例如,教材问题,20世纪90年代初教育学家睢文龙指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大头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我们师专培养的学生,今后主要去发展农村初中教育。可师专教育学教材对适应农村教育需要的问题,反映也很不够。”④这一突出的问题,至今在地方高师教育课程教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中,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如何面向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构建高师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改革教育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问题的研究与实践尤为匮乏。课题研究的实践探索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们围绕师专的培养目标,注重联系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讲授教育学科理论;探索教育课程实践性教学模式,在经常性教育见习和教师角色模拟教学的教学改革过程中,试图结合山区农村基础教育的实际进行,如组织师范生去乡村初中开展教育见习和教育调查活动,以培养学生热爱和献身山区教育事业的教师职业感情及品质。这方面在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中,我们做了相关的探讨,黄白等的“教育学科进行教师角色摸拟教学研究”⑤、“经常性教育见习研究”⑥,罗之勇的“少数民族地区师专教育改革研究”、“西部大开发与西部高师教育研究”⑦,唐毓首的“心理学教学改革研究”⑧,谢春艳的“山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⑨等。在这些研究中,我们注重结合山区农村基础教育的实际,总结教育课程教学的改革经验。在教育学教材改革方面,黄白等主编的《新编教育学教程》(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在教材中增编了“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内容,反映了山区农村教育的实际。关注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如黄白的“农村中小学生辍学问题的教育社会学研究”⑩。

本课题在2002年立项之后,为了使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更具针对性,首先,我们对山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及教育课程教育问题进行调查研究。调查对象主要是河池地区各县市教育行政部门及乡镇初中和小学校长、教师等。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山区农村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二是当前山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存在的问题;三是应采取什么措施提高山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素质;四是师范院校如何加强和改进教育课程教学,进行教师教育,培养适应山区农村基础教育需要的教师。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设计并实施了面向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改革方案。

其次,参编出版课题教学改革所需的教材:一是《现代教育学》(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该书由宋书文教授主编,本课题负责人黄白为副主编之一,课题组成员谢春艳参编。该书凸现了现代的“大教育”观,其内容从宏观教育到微观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环境教育、教育管理等),探索和构建面向21世纪教育学教材体系。它既体现了教育学的基本原理,阐明了教育的基本规律,又凝聚了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如素质教育、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等,反映了教育改革的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并突出教育实践训练的内容。二是《现代心理学》(专著性教材,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宋书文教授为主任委员,本课题负责人黄白为副主任委员之一,课题组成员谢春艳参著。该书在整体结构上打破了以往单纯以普通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为主线编写教材的惯例,整合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健康学等有关理论和内容,力求反映现代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我国著名心理学家、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教育部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彭聃龄为该书作了序言,他评价说:“本书是高等师范院校心理学教材建设的一项创新的研究成果。”这两部教材已在我校2001级师范生中使用,增强了教育课程教学面向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进行教师教育和培养师资的适应性。课题研究的期望目标

本课题围绕新世纪地方高师院校的教师教育目标,面向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进行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以提高教育学科的教学质量和师范生的教育素质。教学改革的目标是:(1)适应培养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所需要的初中和小学教师,构建高师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体系;(2)根据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改革高师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3)探索面向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的高师教育课程教学模式,使其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前瞻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对同类师范院校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具有借鉴作用和推广价值。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是解决地方高师院校教育课程理论教学脱离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的突出问题,打破封闭式的教育学科课堂教学,从而构建高师院校教育学科课堂理论教学与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整合化的新型教学模式。本课题完成的关键是处理好教育课程教学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问题。根据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的实际,在师范生学好学科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教育课程教学,进行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培养师范生适应基础教育特别是山区农村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教师教育素质。加强常规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优化教育课程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创新素质,适应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

注释:

①根据国家教育部公布的“2003年具有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普通高等学校名单”做的统计,《中国教育报》2003年5月8日.②国家教委师范司教材处编:《教育学改革论文集》,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版,第2页.③顾明远:《世纪的回顾与展望———中国教育的发展前景和任务》,《中国教育学刊》,2001年第1期,第2页.④睢文龙:《师专教育学教材编写的反思》,《教育学改革论文集》(国家教委师范司教材处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版,第242页.⑤黄白:《教育学科进行教师角色模拟教学的实践与探索》,《课程·教材·教法》(全国教育类核心期刊),1999年第9期,第55-57页;2001年11月在南京·国家教育部师范教育司主办的“基础教育改革与教师教育国际研讨会”上作交流并在圆桌会议上作主题发言,收入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朱小蔓教授等主编的《新世纪教师教育的专业化走向》一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54-258页.⑥黄白等:《经常性教育见习的尝试》,《高等教育》(中国人大复刊),1987年第10期,第47-50页;《谈师专经常性教育见习》,《河池师专学报》,1990年第4期,第93-96页.⑦罗之勇:《对少数民族地区师专教育改革的思考》,《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0年专辑,第128-129页;《西部大开发与高师教育》,《河池师专学报》,2001年第3期,第68-70页.⑧唐毓首:《师专心理学教学改革探讨》,《河池师专学报》,2001年第4期,第57-59页.⑨谢春艳等:《河池地区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调查研究》,《河池师专学报》,2001年第4期,第92-95.⑩黄白:《农村中小学生辍学问题的教育社会学思考》,《河池师专学报》,1997年第4期,第57-62页,收入《全国报刊索引》(哲社版),1998年第5期,第184页.

第三篇:新农村建设视角下的西部农村健康教育研究

新农村建设视角下的西部农村健康教育研究

吴宪

(山东中医药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山东济南250021)

【摘要】西部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滞后阻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过实施流动宣传教育、电化教育、设立健康教育专栏等方法,大力开展健康教育,是推动西部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西部农村;健康教育;卫生事业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我党践行科学发展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然结果,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重大举措。在这项造福亿万农民的重大历史任务中,西部农村健康教育工作应该把握好这次机遇,并以此为契机推动西部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

一、新农村建设与西部农村的基本卫生状况

新农村建设启动至今,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开局良好,成效初显。新农村建设得到了广大农村群众的热烈拥护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其政治经济成效是空前的。但是,新农村建设中也遇到一些问题,其中一大难题即是从全国情况来看,西部农村卫生工作基础薄弱的状况依然存在。

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新农村建设战略启动以来,由于国家对西部农村的政策倾斜,目前西部农村缺医少药的情况已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如公共卫生投入的加大和农村合作医疗的建立等,但是在广大西部农村地区,除了个别富裕的农村外,农村基本的卫生条件尚未得到明显改善,农村地区的传染病,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发病率仍然没有明显降低。西部农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返贫等问题依然突出。经对西北五省区的医疗卫生情况进行调查,情况如下:西北五省区现有人口9293.61万人,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0%以上,其中,每千人拥有的病床数为0.68张,低于全国的0.74张,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人,低于全国的1.18人。而且城乡严重不均,农村卫生服务水平远低于城市,农村拥有的卫生技术人员数和医院床位数分别为城市的21%和24.5%。由于财政困难,农村卫生工作无力兼顾,拖欠卫生事业费的情况比较严重。农村卫生经费呈逐年下降趋势。大部分农村基层卫生机构处于求生存难,求发展更难的状态。此外,由于西部农民受教育的水平较低,卫生知识相对缺乏,健康意识差。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随处可见,封建迷信活动时有发生,主动寻求预防保健服务者少。在西部农村,不仅有城乡共有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还有城市少见的寄生虫病、人畜共患病、地方病以及农民特有的职业病。加之西部农村卫生条件差,农民自身健康意识差等原因,农民有病往往得不到及时的诊治,健康水平普遍低于发达地区。

西部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滞后阻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改变西部农村卫生工作基础薄弱的状况,提高西部农民的生存质量和健康水平,除加大资金投入,办好合作医疗、重视防保等工作外,还必须加强西部农村健康教育工作,提倡科学和健康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1]

二、西部农村健康教育工作的难点及意义

西部农村受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风俗文化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影响,其健康教育有如下几个难点:

其一,艰巨性。由于卫生资源缺乏,西部农村的多数医疗机构的医疗设施往往比较简陋,工作条件差;作为农村基层医务人员既要看病,又要从事健康教育宣传,这就要求他们必须学习掌握过硬和全面的卫生保健知识;再加上农民对医疗保健的理解和接受性较差,这就造成了农村健康教育工作的艰巨性、困难性。

其二,随意性。西部农村地区分散,一些地方的交通还不发达,信息也不够畅通,卫生管理和监督机制不够健全,农村的健康教育工作往往具有较大的随意性,这就要求在农村工作的医务人员具有崇高的敬业精神,良好地职业道德,脚踏实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健康教育工作中。

其三,健康教育人才缺乏。据统计,在西北五省现有的卫技人员中,本科学历以上的仅占1.4%,大专学历占9%。乡镇卫生院高学历人员、业务骨干、农村实用初中级卫技人员奇缺。据甘肃省调查问卷统计78个卫生院,在职人员2 791人中,本科学历仅33人,无学历人员达1 243人。具体到健康教育人才更是乏人。同时,西部农村健康教育人员受技术水平、资料信息缺乏等因素的制约,他们的工作往往得不到及时的支持和指导,他们必须精心组织、认真准备,独立面对并解决健康教育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

尽管西部农村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存在诸多困难,但加强这一项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加强西部农村健康教育工作,是推动新农村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新农村建设政策实施以来,西部农村初级卫生保健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医疗卫生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在一些地方,农村健康教育工作仍然比较落后,既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制约,又受观念意识、生活习俗、文化知识和工作基础等因素的影响,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通过积极有效的健康教育手段,正确引导农民的生活卫生习惯,增强农民的自我保健能力和健康投入意识。据美国医药协会调查的结果显示,每花1美元用于病人的健康教育之上,就能节省6美元的医疗费用支出。这在当前医疗费用增长过快,农村缺少医疗保险,农民有病不治、小病拖大,因病致贫的情况下,加强这一工作尤显重要,并可以此为契机推动新农村建设事业的全面发展。

其次,可以促进西部农村两个文明建设。通过加强农村健康教育工作,可以充分发挥乡镇卫生院的枢纽作用,严格管理,加强医德医风建设。走出医院,深入农村社区,向群众宣传健康知识,既有利于建立新型医患关系,又促进了农村两个文明的建设。

三、西部农村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办法

1、流动宣传教育

以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为基础,通过上街宣传散发材料、健康咨询、家访、体检普查等手段针对农民的健康问题、健康需求,提供通俗易懂、简便易行的健康教育,提高农民健康意识水平,激发农民自我维护,促进健康的潜能。同时,还可向群众宣传介绍卫生院的特[2]

色、设施、服务等,以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这是乡镇卫生院适应发展趋势的必然。

2、电化教育

以一村或邻近数村为单位设一宣传教育点,由乡镇卫生院提供教育设施、教育资料、教育技术等,由村卫生室的医务人员具体实施,运用电影、广播、录音、幻灯、投影等电教手段,把农村的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措施,急症和外伤的处理方法等保健知识灌输给群众,帮助人们获得恢复和保持健康的卫生常识。

3、设立健康教育专栏

以一村为一点设立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专栏,及时更新内容。可根据不同季节、不同地方的不同疾病特点进行常见病的防治教育,也可以结合世界卫生日、爱牙日、爱眼日、世界无烟日等卫生活动开展健康教育,以增强农民的健康意识。健康教育专栏具有图文并茂、能适应多种文化层次农民的特点,是西部农村比较适宜也较易普及的健康教育形式。

4、加强健康教育组织和队伍建设

要尽快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健康教育网,培养一支干得了、留得住的农村健康教育人员队伍,这是当前加强西部农村健康教育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要对具体从事健康教育人员进行定期而有效地专业培训,认真指导他们在广大农民中开展经常性的健康教育活动。总之,为了西部农民的健康,解决西部农村卫生知识匮乏和改善西部农村卫生条件,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速度,最为有效的措施就是大力开展农村健康教育,提高西部农民健康意识水平和生命质量,使其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

【参考文献】

[1]宋伟.对西部农村医疗卫生改革的思考[J].西部财会,2007(3)第65页

[2]王斌祥.西部农村医疗卫生的现状及改革思路[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5(6)第358页

【作者简介】

吴宪(1969-)男,汉族,山东淄博人,山东中医药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与研究。

下载西部山区农村社会阶层分化条件下村党组织构建的研究(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西部山区农村社会阶层分化条件下村党组织构建的研究(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