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09年运城村官考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09年运城村官考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09-02-26 14:11:3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运用经济常识说明培养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必要性。
A 劳动者职业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劳动生产力水平的高低。B 市场经济具有竟争性。学会经营才能更好参与市场竟争。
C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D 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有利于统
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2、运用政治常识说明新农村建设如何实现“管理民主”。(1)完善农村基层民主制度,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维护农民民主权利,让农民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2)坚持依法治国,完善村民自治法,提高农民的法制意识,提供法律保证。
(3)加强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和用,用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4)转变基层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3、运用经济学有关知识分析说明我国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正确性。①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
②社会公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
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
③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才能持续健康发展,长期以来,在三大产业中,农业是薄弱环节,剩余劳动力多,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影响了农村自身的发展和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4、运用政治学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党和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
村过程中应发挥怎样的作用?
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应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要通过政治领导,为其发展提出正确的路线方针与政策。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可*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因此,国家既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要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高农民的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③国家应行使好经济职能、社会公共管理职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农村全面进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5、简要说明中央实施系列惠农政策的经济意义。
A加大对“三农”的财政投入,能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强化国民经济的基础,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B对农业的“多予少取”,能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能提高农村的消费需求,启动农村市
场,进而扩大内需;
C增加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经费,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素质,进而
提高农业生产力的水平;
D系列的惠农政策,使农民进一步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体现社会公平,也为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物质基础。
6、运用国家的有关知识说明新农村建设要着力解决农民最关心的问题的基本理由。
A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人。
B我国国家职能就是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因而农村工作
要从农民最关心的事情抓起。
C我国的国家机构是人民群众利益的执行者和捍卫者,解决农民最关心、要求最迫切的问题是我国国家机构的职责所在。D对人民负责是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活动原则,新农村建设中不断让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正是对人民负责原则的体
现。
7、运用经济常识为解决民工荒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A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维护外来劳工的合法权益,这是和
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B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作用,适当增加政府维护劳工权益的社会
保障的支出。
C加强立法,为保障劳工合法权益提供法律依据。D适当提高外来劳工的最低工资标准,进一步发挥国家的宏观调
控的作用。
E加大对拖欠工资的处罚力度。
F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的现代公民教育活动,加强
职业技术培训,全面提高外
8、从政治常识的角度说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党的先进性的一致性。
①党的先进性集中体现在党代表先进的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②生产发展是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生活宽裕主要是指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改善农民的生存与发展环境主要是指建设农村文明建设和社会建设,管理民主主要是指加强农村的民主政治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体现了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
9、运用国家职能知识说明政府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律设。①政治职能: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维护农民的民上权利。②经济职能: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③文化职能: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素质。④社会公共服务职能:改善农民的生存和发展环境,维护社会稳定。
10、运用政治常识的有关知识,说明党和国家推动社会主义新农
村建设的必要性。
(1)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领导核心,党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体现党对现代化建设的政治领导。党坚持并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没,体现了实现并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
(2)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提出并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是国家正确实施职能的要求。党和国家推动新农村建设.是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11、运用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国家财政增加用于支持“三农”的投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作用。财政是国家有效调节资源配置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宏观经济手段。国家增加财政支出,推动新农村建设,有利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的物质条件: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距,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和农村的城镇化进程。
12、简要分析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原因。
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原因是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居民家庭年收人大大低于城镇居民家庭,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收人远远低于东部发达地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必然会自发地配置劳动力资源,从而促使农村劳动力的流动。由于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必然要寻找新的出
路。
13、运用经济常识有关知识说说我们为什么要取消对农民进城务
工的不合理限制。
平等性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各类市场主体在商品交换、投资、就业等方面应享有平等的权利,城乡居民有平等就业的权利,这也是劳动法规定的公民的劳动权利。有利于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各地统筹协调城乡经济的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为农民进城务工就业提供了政策和法律保护,有利于增加农民收人,有利于促进城市经济和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为东部地区和城市提供了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和各种劳动服务,改善和提高了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有利于加快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加快实现全面小康,有利于调整农村经济结构。
14、运用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联系实际分析怎样才能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实现“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生活富裕”? ①必须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引导农民适应市场需要组织生
产,推进农业产业化;
② 继续稳定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减轻农民负担,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应用财政、税收
等政策促进农业发展;
③ 实施科技兴农,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④ 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
5、运用政治常识有关知识,联系实际分析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
农村?
① 全面履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深化农村体制改革,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② 要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始终把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我国当前农村工作的中心;
③ 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把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实现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农村工作的出发点。、据统计,2008年北京奥运会场馆共需10万把临时塑料座椅,奥运会后,这10万把座椅就派不上用场了。如何处置这些座椅就成了一个让人头痛的问题。现在中国科学家已经找到一种生物塑料来解决这个问题。这种生物塑料是一种从特定的细菌中提取出的有用成分合成的。用这种生物塑料加工成的用品,使用完后,只要把它扔到细菌足够多的地方,如臭水沟或垃圾场,其他的细菌就会将其吃掉。它们还可以和别的垃圾一起回收堆放,在堆放
中会慢慢消失。
请回答:奥运会座椅难题的成功解决蕴含哪些哲学道理?
答案要点:
(1)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2)人们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要尊重客观规律;
(3)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人们要有创新精神,积极推进科技创
新;
(4)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必须依赖一
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5)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受一系列主观因素的制约,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
“三农”问题
所谓“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居住地域、从事行业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测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
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常常听到农民兄弟抱怨种了东西卖不出去或卖得过于低廉,根子在没有遵循市场规律。产供销形成一条龙是当前农业在市场经济中大有作为的一着好棋,党和政府在创设“产―供―销”链条的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农业产业化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农业目前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加入世贸组织后,如何应对国外的集约型农业的挑战?这将是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面临的严峻问题。从现在看来,目前中国应在解放剩余劳动力的同时,通过加快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抛弃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迎接入世挑
战。
农村问题,目前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往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这种户籍制度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自上而下行政管理的必要,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已经受到理论界的一致质疑。目前,各地兴起的户籍制度改革纷纷向这种不合理的制度“开刀”,希望能够借此进一步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但需要前瞻的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后,解放的剩余劳动力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安置和疏导,形成的移民潮会给社会治安造成相当大的压力。因此,城市化的步骤需要控制,小城镇是消解城乡二元对立、改革户籍制度的必要配套措施。
农民问题,可以分为素质和减负两个问题。农民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化素质。据统计,截至2000年底中国义务教育即普九中人口覆盖率达到85%,在普九未能覆盖人口中,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同时,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也受到一定抵制,在“放一只羊是放,放一群羊也是放”的错误观念指导下形成的便是“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果没有一定文化素质的国民如何与强国竞争?因此,提高农民素质是富
民强国的重要举措。
农民问题的另一个重大问题是减负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再三强调要减轻农民负担,但个别地方“令不行禁不止”——农民负担照原样,引发农民抗交国税和集体上访等事件发生。农民负担重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负担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改革力度不够,目前还有些地方政府部门仍是“管事的人不多,吃饭的人不少”。因此,减轻农民负担首先应该考虑加大力度进行机构调整,减员增效,把农民增收放在第一位。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接近9亿,占全国人口70%;农业人口达7亿人,占产业总人口的50.1%。“三农”问题的解决必须考虑农业自身的体系化发展,还必须考虑三大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三农”问题的解决关系重大,不仅是农民兄弟的切盼,也是目前党和政府的大事。
农廉
农廉”全称叫“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主要针对促进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奉公,促使他们为村民办好事办实事。“农廉”工作有一项机制叫“四三工作机制”。具体是指四个三,即:“构建三大平台、创新三项制度、打造三个窗口、开展三项
整治”。
(一)构建三大平台,着力加强农村基层的反腐倡廉教育。要从完善反腐倡廉大宣教格局出发,着力建立和巩固反腐倡廉教育阵地,积极依托市县乡三级党校,构建重点面向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集中性教育平台;积极依托支部党员活动室,构建针对农村基层普通党员的经常性教育平台;推进廉政文化大院(广场)建设,构建面向广大农民群众的辐射性教育平台。要立足三大平台,不断创新和丰富反腐倡廉教育的形式和手段,分层次、分类别的开展教育,增强针对性、提高实效性。
(二)创新三项制度,有效规范农村基层干部行为。针对当前农村基层工作实际,着眼于解决在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的规定不严格、执行不自觉、监督不到位、群众不满意等问题,建立实施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双创”制度、农村基层干部勤廉“双述”制度和农村集体资金财账“双代”三项制度,增强党的先进性,加强监督的实效性,提高群众的满意率。
(三)打造三个窗口,进一步提高农村基层工作的透明度。全市各乡(镇、办)要针对农村基层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党务公开中存在的不真实、不到位、不全面以及群众办事难等问题,大胆探索创新,建立完善“集中公开窗口”、“政务服务窗口”、“信访投诉窗口”三位一体的新型便民服务中心,进一步转变作风、服务群众。
(四)开展三项整治,确保新农村建设顺利进行。针对当前农村基层党员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事关农民群众切身利益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和新农村建设任务落实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大力开展专项整治活动,严肃查处典型案件,促进新农村
建设顺利进行
第二篇:大学生村官考试政热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邯郸分校:http://handan.offcn.com/
大学生村官考试政热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对我们党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措施,是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我国农村的发展展现了美好蓝图,开辟了广阔道路。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根本问题。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取得的伟大成就,都是同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密不可分的。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始终高度重视、认真对待和着力解决“三农”问题,为解决好“三农”问题倾注了大量心血。我们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方针政策,赢得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为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改革开放的突破和深化、经济社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差距主要在农村。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证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强调要把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放在极其重要的战略位置。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更有效的政策措施,连续发出关于“三农”问题的三个“一号文件”,推出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扶持农业和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从二〇〇六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全部免征农业税、牧业税和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中央一系列政策的贯彻落实,使农业得到加强、农村得到发展、农民得到实惠,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创造了重要条件。但必须看到,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解决好“三农”问题依然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为支持新农村建设创造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广大农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农村面貌,全党全社会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的良好氛围已经形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营造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条件。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具备多方面的有利条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五句话二十个字,内涵丰富,要求明确,全面体现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主要方面,不仅勾画出了现代化农村的美好图景,而且提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系统思路。这个总要求是一个有机整体,既包括发展农村生产力,又包括调整完善农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体现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统一的发展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任务,要针对制约农村生产力发展的突出问题,抓住关键环节,采取综合措施,全面加强农村生产力建设。加大各级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支持力度,建立以工补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业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集中力量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稳定和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广辟农民增收渠道,逐步建立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大改革力度,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全面增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活力。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倡导健康文明的新风尚,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培育造就新型农民。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保障农民民主权利,继续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加大农村扶贫开发力度,保障农村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促进农村和谐社会建设。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我国正处在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方针,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对于推动国民经济增长、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要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从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入手,推动城镇建设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重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提高其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能力。发挥城市群的集聚和扩散效应,加强城市群内部的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提高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更好地发挥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重大历史任务。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安排、科学规划,广泛听取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分步实施、扎实推进,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防止和纠正强求一律、盲目攀比、急于求成等问题,不搞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要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关心农民疾苦、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利益、增进农民福祉,以各种形式吸引和组织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行动。
第三篇:村官考试热点: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村官考试热点: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用总书记的话说:“„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宏大浩瀚工程,是一项需要长期不懈奋斗的攻坚工程,因此在开局起步时就需要把握好它的切入点和着力点。
一、充分认识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要从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抓起,不断让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尽力而为,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情况、不同条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做到不急于求成、不搞一刀切、不强迫命令,不包办代替、不搞形式主义,特别要防止出现以各种名义增加农民负担的现象。
第二,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很重要的一项任务是要形成一套有效的体制机制。有了好的体制机制,不仅可以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更好地巩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果。
第三,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广大农村基层干部深处农村工作的第一线,风里来雨里去,任务繁重,工作辛苦,对他们政治上要严格要求,工作上要大力支持,生活上要热情关心,满腔热情地帮助他们提高素质和解决实际困难,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四,加强干部培训和宣传教育。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干部培训,尤其要加强
对县、乡镇干部和村干部的培训,使他们提高认识、坚定信心、明确思路,增强团结带领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本领。要深入宣传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把政策原原本本交给农民群众,使他们了解政策、掌握政策,共同为落实政策而努力。要积极引导农民群众正确处理国家扶持和自身努力的关系,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改变农村面貌、建设美好家园、创造幸福生活。
第五,加强调查研究。要认真总结经验,全面把握情况,不断研究新问题、开拓新思路、探索新办法。组织各方面的研究力量,加强对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课题的研究,及时、全面地认识和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情况新特点,以利于更好地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工作。要注意研究国外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的有益做法,并结合我国国情加以借鉴。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正确把握好几个关系
推进新农村建设与做好“三农”工作的关系。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始终是“三农”工作的基本任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三农”工作的政策目标、工作重点各有侧重。在新的发展阶段,中央立足全局作出建设新农村的决策部署,是对“三农”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是农业农村发展的新目标。
推进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的关系。建设新农村与推进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战略布局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建设新农村,并不是要忽视城镇化,放慢城镇化,更不是要否定城镇化,而是为了更好、更健康、更扎实地推进城镇化。我国农村人口众多,今后“三农”问题的解决,要靠“两条腿”走路。一方面,要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城镇化,适时适度地转移农村人口,缓解农村的资源压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今后相当长时期我国农村始终会有数以亿计的人口生活,进城务工农民也不可能都在城市定居,相当一部分还会“双向流动”。因此,建设好农民的家园,是一项长期任务。新农村建设搞好了,不仅有利于改变农村自身的落后面貌,也有利于扩大内需,为工业化、城镇化顺
利推进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农民自力更生与国家政策扶持的关系。农民始终是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主体。要引导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建设新农村。但是,不能把强调农民的主体作用与国家扶持对立起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很多方面,都是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本应由国家来提供,但过去由于国情国力的原因,只能是“农民的事业农民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建设新农村,国家理应比以前更多地承担起建设责任。我们强调“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强调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就是这个本意。农村建设项目也有不同的属性,有的具有公益性,如义务教育、乡村道路等,就应当主要由国家来投入;有的主要是农民自己的事情,如农业生产、农民建房,就应当主要由农民自己来投入;有些介于两者之间,则应当由国家和农民一起办,国家应积极引导和参与。总的看,国家与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各有各的功能,各有各的侧重,是一种互为补充、有机结合的关系,而不是一种简单替换、非此即彼的关系。
创新体制机制与增加资金投入的关系。推进新农村建设,一方面要继续努力抓政策、增投入、上项目,加快建设,加快发展,打好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要高度重视农村改革工作,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激活农村的各种生产要素,激发农民的创业热情。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不能沿用过去的办法和手段,而要采取新机制、新办法。国家扶持新农村建设,也要有好的体制和机制,更多地通过以奖代补、项目补助等新的办法,引导和鼓励农民开展新农村建设。搞好试点示范与做好面上推广的关系。搞好试点、树立典型、积累经验、完善政策、以点带面,是一个很重要的工作方法。建设新农村,很多方面也需要规划先行、试点起步、稳步推进。选择试点、树立典型,要充分注意代表性和今后在面上的可推广性。对试点地方加大指导力度,给予一定扶持,是必要的。但千万不能垒大户、把资源过分集中在少数试点上,千万不能将那种“好是好,就是学不了”的典型到处硬性推广。加强工作指导与突出个性特色的关系。我国各地情况千差万别,推进新农村建设必然起点有差别、进程有快慢、水平有高低、特色有
不同,不可能是一个模式,在全国乃至在一定区域内都不可能有统一的标准。乡村规划和建设,要突出乡村特色、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尊重各地的传统习惯和风土人情,不能把典型的地域特征搞没了,把鲜明的民族特色改掉了,把优秀的文化传统弄丢了。切忌用一张图纸、一个式样、一种格调来搞村庄建设,切忌用大拆大建、强制拆迁、随意撤村来树新村样板。在新农村建设中要高度重视节约土地、保护耕地,更好地发挥生产要素和公共设施的效能。我们要建设的新农村,应当是类型多样、特色鲜明、风貌各异、多姿多彩,体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四篇:2005-2011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关政策汇总
青岛易境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2005年 10月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1)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2)推进现代农业建设。(3)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4)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5)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2005,12, 29日电中央农村工作会议
(一)把国家建设资金的投入更多地转向农村,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二)围绕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三)稳步发展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四)坚持农村土地基本经营制度和严格控制建设占地,确保农业发展和农村稳定;
(五)引导农民有序进城务工,公平对待农民工及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
(六)增加对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投入,从多方面加强农村公共服务。
2006,1,26胡锦涛强调 要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民心工程:
胡锦涛就抓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落实提出五点要求。一是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深入掌握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努力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工作切实符合实际、符合农民意愿。二是要因地制宜、搞好规划,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从实际和现有条件出发,充分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科学确定发展目标和实施步骤,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三是要抓住重点、积极推进,坚持把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农民生产生活中最紧迫的实际问题入手,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为农民群众多办好事、实事,做到不急于求成,不搞一刀切,不强迫命令,更不能搞形式主义。四是要完善机制、形成合力,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加强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力加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宣传教育,使全党全国以及全社会共同关心和热情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是要总结经验、分类指导,注重抓好试点,及时总结实践,发现典型经验,指导面上工作,不断开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局面 2006,1,29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韩俊在接受《?t望新闻周刊》采访时指出,当前农村急需解决七大问题:
农村家庭教育负担沉重。
农民看病难、医疗保障程度低。财政支农资金难以统筹使用。
城市对农民工“经济接纳,社会排斥”。
低价征地是当前损害农民利益的最突出问题。农村金融机构难以满足农民的信贷需求。市场谈判地位低,自我服务组织的发育缓慢。
2006年春节前夕,三部门再次组织“电视进万家”工程,向新疆、西藏、内蒙古、青海、云南、广西6省区各赠送1万台21英寸彩电。电视进万家:和谐入千家 欢乐进万户
2006年,1月26日,中国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农村合作金融工委浮出水面 搭建行业自律平台
2006年2月13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闭幕 迈出科学发展新步伐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根据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确定的明年经济工作总体要求,做好明年的经济工作必须把握大局、突出重点,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势头,着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加大能源资源节约力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
[2006年2月20日] 农业部:全国将开展村级债务债权摸底清查
[2006年2月21日] 新华社受权播发中央“一号文件”新农村建设有力开局
青岛易境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文件指出,“十一五”时期(2006-2010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的关键时期,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取得突破进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
文件全文共分八部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健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体制保障;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完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乡村治理机制;切实加强领导,动员全党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社会主义新农
村建设。
文件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村人口多是中国的国情,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
2006年3月9日] 总理一诺千金 农民九喜临门
阅读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可以发现温家宝总理去年作出的惠农承诺,件件有安排,给农民带来九大喜。
一喜:实现“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多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承诺。二喜:实现“在全国大范围、大幅度减免农业税”的承诺。
三喜:实现“继续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增加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的承诺。四喜:实 现“加快改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承诺。五喜:实现“继续整顿和规范农资市场”的承诺。六喜:实现“重点加强农村义务教育”的承诺。
七喜:实现“切实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的承诺。
八喜:实现“增加扶贫投入,积极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承诺。九喜:实现“通过多种措施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承诺。让农民享有更充分的信息[2006年3月17日]
安徽省[2006年9月13日] 农民在我省境内兴办实体 将享受价费减免政策
2006年10月11日~12日,全国油茶产业发展现场会在江西省南昌市召开。国家林业局副局长祝列克在会上指出,加快油茶产业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产业支撑。
[2007年1月30日] 陈锡文介绍有关发展现代农业与新农村建设情况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 农业、农村发展迅速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农业的问题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共八章35条 主要包括三方面
第一个方面的内容是文件的序言,主要是分析当前的农业农村的形势,分析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为什么要建设现代农业,它的必要性、紧迫性,还明确了在中国推进现代农业的基本思路和一些原则性的要求。
第二个方面的内容是在中国怎么建立现代农业,这部分内容是在第二章到第六章,这五章的内容主要是提出了结合中国各地的实际,推进现代农业,着力要抓好五个大的方面:一是加强农业的设施和装备;二是促进农业的科技进步;三是发挥农业的多种功能,健全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四是完善农业的市场体系;五是加强对现代农民的培养,建立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人才队伍。这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把农业从传统农业进一步推向现代农业的一些基本的要求。
第三个方面的内容是明确了建立现代农业一些最必要的保障,保障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文件中第一章明确提出推进现代农业,没有资金投入的保障机制是不行的,因此从政府到集体经济组织到社会,都怎么样来不断地增加对农业农村的投入,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二是强调体制保障,这是文件中第七章,明确要通过深化改革来创新体制,对现代农业的建设提供机制、体制方面的保障;三是关于组织领导的保障,这是文件中的第八章,强调各级党组织要加强对现代农业建设的领导,要加强农村的基层组织建设,为现代农业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坚强的组织保障。
各级政府不断转变发展观念 为农民解决实际问题
青岛易境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将继续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投入 引导部分农民回乡创业 解决好留守农村人员问题
农村尤其是党组织的基层选举 要让群众也能参与
[2007年3月6日] 农村低保如何落到实处 代表委员答农村低保三问
[2007年3月6日]
巢湖市教育局负责人解读“义保”新机制
[2007年3月6日]
解读:发展现代农业 推进新农村建设
[2007年3月6日]
进城民工子女不免学杂费?
● 国土资源部官员解析如何坚守18亿亩耕地不放松
[2007年3月23日]
● 财政部正式启动“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年”活动
[2007年3月27日]
● 今年中国农村将新建10万个连锁化农家店
[2007年3月31日]
● 保监会副主席:《政策性农业保险条例》可望年底出台
[2007年4月2日]
● 安徽基层政府集体“瘦身” 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全面推进
[2007年4月5日]
● 农业部发布《全国农村沼气工程建设规划》
[2007年4月11日]
● 省农委召开农业产业化有关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座谈会
[2007年4月13日]
● 安徽省全面启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2007年4月28日]
● 政策解读:稳定粮价 支农惠农
[2007年6月18日]
● 我省拨5600万复垦水毁耕地
[2007年8月29日]
● 中纪委答记者问:为建设新农村提供作风纪律保证
[2007年9月21日]
● 安徽:四项工程推动农村妇女儿童事业发展
[2007年10月14日]
● 省档案局:纪录新农村发展历史
[2007年11月24日]
● 省电力公司帮扶新农村建设:改造电网引来客商
[2007年12月2日]
● 开启统筹城乡发展新时代——聚焦“五个一号文件”
[2008年2月12日]
● 中央一号文件解读:加大“三农”投入 力往哪儿使?
[2008年2月15日]
● 一号文件解读:农业“硬件”固本强基是关键
[2008年2月17日]
● 中央一号文件解读:农业科技,搭好平台服好务
[2008年2月19日]
● 中央1号文件解读:一个指向明确含金量高操作性强的好文件
[2008年2月21日]
● 解读我省“18项民生工程”
[2008年2月22日]
● 解读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强农业基础 促城乡统筹
[2008年2月26日]
● 惠农政策解读:789亿,直接补到农民手中
[2008年4月5日]
● 省林改办表示村级集体林场应纳入林改
[2008年5月17日]
● 国务院公布《生猪屠宰管理条例》 8月1日起施行
[2008年5月31日]
● 国务院法制办负责人就《生猪屠宰管理条例》修订答记者问
[2008年5月31日]
● 新闻出版总署解读农家书屋工程专项资金如何规范利用
[2008年9月20日]
● 宁国市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进展迅速
[2008年10月15日]
● 周小川:探索农村金融新的抵押方式和品种
[2008年10月25日]
● 国务院:2020年前基本实现新农保试点全覆盖
[2009年9月5日]
● 基础养老金标准将随着我国财力进一步增强而逐步提高
[2009年9月16日]
● 到2020年之前新农保普遍覆盖适龄的农村居民
[2009年9月16日]
● 4000多万绝对贫困群体的老年保障需要安排特殊政策
[2009年9月16日]
● 新农保制度安排有利于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
[2009年9月16日]
● 新农保与农村低保制度、五保制度等可以并行
[2009年9月16日]
● 一号文件解读:建材下乡将给亿万农民带来新实惠
[2010年2月6日]
● 国家的惠农惠牧网电工程让百万牧民得到实惠
[2010年2月12日]
● “十二五”时期农业和农村发展挑战与选择
[2010年11月9日]
六部门办热点问题形势报告会:集中财力改善民生
[2011年2月26日]
青岛易境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省际动态
● 江苏省力推新农村建设十大工程
[2006年9月7日]
● “农家俱乐部”新风吹进村
[2006年8月27日]
● 加强科技进步与创新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2006年8月23日]
● 全国百家电视台为赤峰援建100座“新农村书屋”
[2006年8月11日]
● 农业部妇工委送科技下乡 服务新农村建设
[2006年8月2日]
● 省部携手全力推进示范村共建工作
[2006年7月30日]
● 无锡新农村建设的三个亮点
[2006年7月22日]
● 中储粮总公司:服务新农村建设 落实“三个负总责”
[2006年7月17日]
● 云南村级森林可持续经营:新农村建设的新尝试
[2006年7月13日]
● 百村调研: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
[2006年7月12日]
● 新农村:“养儿防老”与“社会养老”相辅相成[2006年7月10日]
● 浙江农业农村发展最新动态
[2006年6月29日]
● 80万农民课堂“充电” 天津启动农民素质提高工程
[2006年5月29日]
● 农业部领导与仪陇村支书共同规划新农村
[2006年5月23日]
●
[2006年5月18日]
● 江苏:新科技送进新农村 半年两千万农民增收44亿元
[2006年5月17日]
● 山东:多项税收优惠助推新农村建设
[2006年4月2日]
● 建设新农村:江西启动“信息化新农村”建设
[2006年4月1日]
● 华西村免费为全国培训5万名村支书
[2006年3月31日]
● 广西:林业是建设新农村的保证
[2006年3月1日]
● 探索“五型村庄”的建设模式
[2006年2月24日]
● 河南:农民心目中的新农村
[2006年2月20日]
● 贵州:建设新农村重点解决贫困群众“三个基本”问题
[2006年2月17日]
● 江西:从农民受益最直接的事情做起
[2006年2月17日]
● 宁夏:生活富裕的新农村不应产生暴发户式的消费
[2006年2月16日]
● 湖北新农村建设重点突出 促生产保增收
[2006年2月16日]
● 湖南岳阳市建立县、乡干部到村任职长效机制
[2006年2月14日]
● 江西农民也可申请购房贷款
[2006年2月8日]
● 河北衡水市:“链式扶贫”使17.8万农民脱贫
[2006年2月6日]
● 从文明生态村到文明生态圈 石家庄青年参与建设新农村
[2006年2月4日]
● 新春“三下乡”活动热气腾腾 温暖广袤农村大地
[2006年2月3日]
● 赣州发挥后发优势 “低投入高效益”建设新农村
[2006年2月2日]
● 建设新农村特写:“大件”的新主人
[2006年1月29日]
● 山东“三通”助力沂水新农村建设
[2006年1月28日]
● 上海市郊区小城镇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2006年1月28日]
● 江西部分市、县、乡领导、农民畅谈建设新农村
[2006年1月25日]
● 宁夏:40条相关政策措施将刷新农村工作图景
[2006年1月24日]
● 重庆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活动1月22日正式启动
[2006年1月24日]
● 广东珠三角农宅公寓化开启“农村地产”新时代
[2006年1月23日]
● 河北探索扶贫开发新模式
[2006年1月23日]
● 建设新农村:江苏将建5万余个农民集中居住点
[2006年1月8日]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垦现代农业生机勃勃
[2006年1月5日]
● 贵州:农民工“取款难”得到实质性突破
[2005年12月30日]
青岛易境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 北京: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民将获财政补贴
[2005年12月23日]
● 建设新农村:小额贷款“贷”出贫困农民新生活
[2005年11月25日]
● 小额信贷释放农村妇女脱贫活力 成为脱贫发动机
[2005年11月17日]
第五篇:2005-2011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关政策汇总
青岛易境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2005年 10月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1)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2)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3)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4)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5)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2005,12, 29日电中央农村工作会议
(一)把国家建设资金的投入更多地转向农村,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二)围绕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三)稳步发展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四)坚持农村土地基本经营制度和严格控制建设占地,确保农业发展和农村稳定;
(五)引导农民有序进城务工,公平对待农民工及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
(六)增加对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投入,从多方面加强农村公共服务。
2006,1,26胡锦涛强调 要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民心工程:
胡锦涛就抓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落实提出五点要求。一是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深入掌握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努力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工作切实符合实际、符合农民意愿。二是要因地制宜、搞好规划,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从实际和现有条件出发,充分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科学确定发展目标和实施步骤,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三是要抓住重点、积极推进,坚持把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农民生产生活中最紧迫的实际问题入手,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为农民群众多办好事、实事,做到不急于求成,不搞一刀切,不强迫命令,更不能搞形式主义。四是要完善机制、形成合力,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加强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力加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宣传教育,使全党全国以及全社会共同关心和热情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是要总结经验、分类指导,注重抓好试点,及时总结实践,发现典型经验,指导面上工作,不断开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局面 2006,1,29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韩俊在接受《?t望新闻周刊》采访时指出,当前农村急需解决七大问题:农村家庭教育负担沉重。
农民看病难、医疗保障程度低。
财政支农资金难以统筹使用。
城市对农民工“经济接纳,社会排斥”。
低价征地是当前损害农民利益的最突出问题。
农村金融机构难以满足农民的信贷需求。
市场谈判地位低,自我服务组织的发育缓慢。2006年春节前夕,三部门再次组织“电视进万家”工程,向新疆、西藏、内蒙古、青海、云南、广西6省区各赠送1万台21英寸彩电。电视进万家:和谐入千家 欢乐进万户
2006年,1月26日,中国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农村合作金融工委浮出水面 搭建行业自律平台2006年2月13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闭幕 迈出科学发展新步伐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根据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确定的明年经济工作总体要求,做好明年的经济工作必须把握大局、突出重点,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势头,着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加大能源资源节约力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
[2006年2月20日] 农业部:全国将开展村级债务债权摸底清查
[2006年2月21日] 新华社受权播发中央“一号文件”新农村建设有力开局
文件指出,“十一五”时期(2006-2010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的关键时期,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取得突破进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
文件全文共分八部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健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体制保障;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完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乡村治理机制;切实加强领导,动员全党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社会主义新农
村建设。
文件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村人口多是中国的国情,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
2006年3月9日] 总理一诺千金 农民九喜临门
阅读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可以发现温家宝总理去年作出的惠农承诺,件件有安排,给农民带来九大喜。
一喜:实现“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多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承诺。
二喜:实现“在全国大范围、大幅度减免农业税”的承诺。
三喜:实现“继续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增加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的承诺。
四喜:实 现“加快改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承诺。
五喜:实现“继续整顿和规范农资市场”的承诺。
六喜:实现“重点加强农村义务教育”的承诺。
七喜:实现“切实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的承诺。
八喜:实现“增加扶贫投入,积极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承诺。
九喜:实现“通过多种措施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承诺。
让农民享有更充分的信息[2006年3月17日]
安徽省[2006年9月13日] 农民在我省境内兴办实体 将享受价费减免政策
2006年10月11日~12日,全国油茶产业发展现场会在江西省南昌市召开。国家林业局副局长祝列克在会上指出,加快油茶产业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产业支撑。
[2007年1月30日] 陈锡文介绍有关发展现代农业与新农村建设情况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 农业、农村发展迅速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农业的问题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共八章35条 主要包括三方面
第一个方面的内容是文件的序言,主要是分析当前的农业农村的形势,分析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为什么要建设现代农业,它的必要性、紧迫性,还明确了在中国推进现代农业的基本思路和一些原则性的要求。
第二个方面的内容是在中国怎么建立现代农业,这部分内容是在第二章到第六章,这五章的内容主要是提出了结合中国各地的实际,推进现代农业,着力要抓好五个大的方面:一是加强农业的设施和装备;二是促进农业的科技进步;三是发挥农业的多种功能,健全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四是完善农业的市场体系;五是加强对现代农民的培养,建立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人才队伍。这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把农业从传统农业进一步推向现代农业的一些基本的要求。
第三个方面的内容是明确了建立现代农业一些最必要的保障,保障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文件中第一章明确提出推进现代农业,没有资金投入的保障机制是不行的,因此从政府到集体经济组织到社会,都怎么样来不断地增加对农业农村的投入,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二是强调体制保障,这是文件中第七章,明确要通过深化改革来创新体制,对现代农业的建设提供机制、体制方面的保障;三是关于组织领导的保障,这是文件中的第八章,强调各级党组织要加强对现代农业建设的领导,要加强农村的基层组织建设,为现代农业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坚强的组织保障。
各级政府不断转变发展观念 为农民解决实际问题
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将继续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投入
引导部分农民回乡创业 解决好留守农村人员问题
农村尤其是党组织的基层选举 要让群众也能参与
[2007年3月6日] 农村低保如何落到实处 代表委员答农村低保三问
[2007年3月6日]巢湖市教育局负责人解读“义保”新机制
[2007年3月6日]解读:发展现代农业 推进新农村建设
[2007年3月6日]进城民工子女不免学杂费?
● 国土资源部官员解析如何坚守18亿亩耕地不放松[2007年3月23日]● 财政部正式启动“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年”活动[2007年3月27日]
● 今年中国农村将新建10万个连锁化农家店[2007年3月31日]
● 保监会副主席:《政策性农业保险条例》可望年底出台[2007年4月2日]● 安徽基层政府集体“瘦身” 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全面推进[2007年4月5日]● 农业部发布《全国农村沼气工程建设规划》[2007年4月11日]
● 省农委召开农业产业化有关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座谈会[2007年4月13日]● 安徽省全面启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2007年4月28日]
● 政策解读:稳定粮价 支农惠农[2007年6月18日]
● 我省拨5600万复垦水毁耕地[2007年8月29日]
● 中纪委答记者问:为建设新农村提供作风纪律保证[2007年9月21日]● 安徽:四项工程推动农村妇女儿童事业发展[2007年10月14日]
● 省档案局:纪录新农村发展历史[2007年11月24日]
● 省电力公司帮扶新农村建设:改造电网引来客商[2007年12月2日]● 开启统筹城乡发展新时代——聚焦“五个一号文件”[2008年2月12日]● 中央一号文件解读:加大“三农”投入 力往哪儿使?[2008年2月15日]● 一号文件解读:农业“硬件”固本强基是关键[2008年2月17日]
● 中央一号文件解读:农业科技,搭好平台服好务[2008年2月19日]
● 中央1号文件解读:一个指向明确含金量高操作性强的好文件[2008年2月21日]● 解读我省“18项民生工程”[2008年2月22日]
● 解读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强农业基础 促城乡统筹[2008年2月26日]● 惠农政策解读:789亿,直接补到农民手中[2008年4月5日]
● 省林改办表示村级集体林场应纳入林改[2008年5月17日]
● 国务院公布《生猪屠宰管理条例》 8月1日起施行[2008年5月31日]
● 国务院法制办负责人就《生猪屠宰管理条例》修订答记者问[2008年5月31日]● 新闻出版总署解读农家书屋工程专项资金如何规范利用[2008年9月20日]● 宁国市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进展迅速[2008年10月15日]
● 周小川:探索农村金融新的抵押方式和品种[2008年10月25日]
● 国务院:2020年前基本实现新农保试点全覆盖[2009年9月5日]
● 基础养老金标准将随着我国财力进一步增强而逐步提高[2009年9月16日]● 到2020年之前新农保普遍覆盖适龄的农村居民[2009年9月16日]
● 4000多万绝对贫困群体的老年保障需要安排特殊政策[2009年9月16日]● 新农保制度安排有利于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2009年9月16日]
● 新农保与农村低保制度、五保制度等可以并行[2009年9月16日]
● 一号文件解读:建材下乡将给亿万农民带来新实惠[2010年2月6日]● 国家的惠农惠牧网电工程让百万牧民得到实惠[2010年2月12日]
● “十二五”时期农业和农村发展挑战与选择[2010年11月9日]
六部门办热点问题形势报告会:集中财力改善民生[2011年2月26日]
省际动态
● 江苏省力推新农村建设十大工程[2006年9月7日]
● “农家俱乐部”新风吹进村[2006年8月27日]
● 加强科技进步与创新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2006年8月23日]● 全国百家电视台为赤峰援建100座“新农村书屋”[2006年8月11日]● 农业部妇工委送科技下乡 服务新农村建设[2006年8月2日]
● 省部携手全力推进示范村共建工作[2006年7月30日]
● 无锡新农村建设的三个亮点[2006年7月22日]
● 中储粮总公司:服务新农村建设 落实“三个负总责”[2006年7月17日]● 云南村级森林可持续经营:新农村建设的新尝试[2006年7月13日]● 百村调研: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2006年7月12日]
● 新农村:“养儿防老”与“社会养老”相辅相成[2006年7月10日]● 浙江农业农村发展最新动态[2006年6月29日]
● 80万农民课堂“充电” 天津启动农民素质提高工程[2006年5月29日]● 农业部领导与仪陇村支书共同规划新农村[2006年5月23日]
●[2006年5月18日]
● 江苏:新科技送进新农村 半年两千万农民增收44亿元[2006年5月17日]● 山东:多项税收优惠助推新农村建设[2006年4月2日]
● 建设新农村:江西启动“信息化新农村”建设[2006年4月1日]● 华西村免费为全国培训5万名村支书[2006年3月31日]
● 广西:林业是建设新农村的保证[2006年3月1日]
● 探索“五型村庄”的建设模式[2006年2月24日]
● 河南:农民心目中的新农村[2006年2月20日]
● 贵州:建设新农村重点解决贫困群众“三个基本”问题[2006年2月17日]● 江西:从农民受益最直接的事情做起[2006年2月17日]
● 宁夏:生活富裕的新农村不应产生暴发户式的消费[2006年2月16日]● 湖北新农村建设重点突出 促生产保增收[2006年2月16日]
● 湖南岳阳市建立县、乡干部到村任职长效机制[2006年2月14日]● 江西农民也可申请购房贷款[2006年2月8日]
● 河北衡水市:“链式扶贫”使17.8万农民脱贫[2006年2月6日]
● 从文明生态村到文明生态圈 石家庄青年参与建设新农村[2006年2月4日]● 新春“三下乡”活动热气腾腾 温暖广袤农村大地[2006年2月3日]● 赣州发挥后发优势 “低投入高效益”建设新农村[2006年2月2日]● 建设新农村特写:“大件”的新主人[2006年1月29日]
● 山东“三通”助力沂水新农村建设[2006年1月28日]
● 上海市郊区小城镇产业发展模式研究[2006年1月28日]
● 江西部分市、县、乡领导、农民畅谈建设新农村[2006年1月25日]● 宁夏:40条相关政策措施将刷新农村工作图景[2006年1月24日]
● 重庆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活动1月22日正式启动[2006年1月24日]● 广东珠三角农宅公寓化开启“农村地产”新时代[2006年1月23日]● 河北探索扶贫开发新模式[2006年1月23日]
● 建设新农村:江苏将建5万余个农民集中居住点[2006年1月8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垦现代农业生机勃勃[2006年1月5日]● 贵州:农民工“取款难”得到实质性突破[2005年12月30日]
● 北京: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民将获财政补贴[2005年12月23日]● 建设新农村:小额贷款“贷”出贫困农民新生活[2005年11月25日]● 小额信贷释放农村妇女脱贫活力 成为脱贫发动机[2005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