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义务教育九年级职普渗透通用课程的推广价值(精选合集)

时间:2019-05-14 19:24: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义务教育九年级职普渗透通用课程的推广价值》,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义务教育九年级职普渗透通用课程的推广价值》。

第一篇:农村义务教育九年级职普渗透通用课程的推广价值

农村义务教育九年级职普渗透通用课程的推广价值

【摘要】从减少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隐性辍学率、提高学生职业素养、促进教育为地方经济服务、增强中职学校的吸引力、加速学生稳定、提升教师职业素养、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等方面探讨职业素养基本常识课程在农村义务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中具有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九年级职普渗透职业素养推广价值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3B-0008-02

职普渗透,即通过职业高中和初中携手合作,在九年级开设职普渗透课程“职业素养基本常识”,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培养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的一种新型办学模式。它主要是为了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成果、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增强中职学校吸引力,以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特长,推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实现教育为地方经济服务。本文探讨职普渗透通用课程――职业素养基本常识课程在农村义务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中具有的推广价值。

一、减少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隐性辍学率

隐性辍学是相对于显性辍学而言,是指在学校教育中现存的学生虽保留学籍正常缴费,正常参加考试,但整日游离于教室和课堂之外,静待毕业的一种非常态教育。这些学生虽然人在学校、人在教室,但心早就“飞出课堂、飞出校园”。处于隐性辍学状态的学生,由于在学校不学习,整天无所事事,对于班级学风和纪律造成很大影响。中学教师普遍反映,九年级这类学生最多,因为在这个时期,能不能考上高中已见眉目。隐性辍学不仅影响九年义务教育的质量,影响农民素质的提高,影响到“双基”成果的巩固,而且对于中职教育的冲击也是很大的,那些在初中阶段处于隐性辍学状态的学生流入中职学校,由于基础太差,无法继续学习,从而把中职教育引向恶性循环之中。

通过职业素养基本常识的渗透,和学生分析当今社会就业形势、介绍“就业典型”,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知识和技能在现代社会工作和生活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人生目标,进行职业规划,相信读中职同样能实现人生理想,可以使那些因学习困难升学无望而厌学的学生重新回到课堂,重新燃起学习兴趣。

二、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良好的职业素养是事业成功的前提与保证。每个人都是一棵树,而根系就是一个人的职业素养。枝、干、叶、型就是其显现出来的职业素养的表象。要想枝繁叶茂,首先必须根系发达。然而,发达的根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而是靠日积月累地汲取养分,所以从义务教育阶段开始培养职业素养,既符合人的发展规律,也符合义务教育的要求。

义务教育阶段有些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过于注重课本知识的学习,以致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显得重视不足或者顾此失彼,部分学生对加强职业素养不以为意,个人职业素养表现让人担忧。学生中存在很多消极因素,如厌学现象较为普遍、自卑感较为强烈、叛逆心理严重、虚荣心极重、责任感不强、法纪观念淡漠,等等。因此,在九年级进行职业素养基本常识的渗透,如专业兴趣、职业道德、礼仪规范等教育,是学生步入中职生活的启蒙教育,可以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择业观、成长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了解中职生活的特点和要求,使学生入学后能顺利完成从初中生到中职生的角色转换,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

三、促进教育为地方经济服务

推广职普渗透通用课程可以促进教育为地方经济服务。例如,横县职业教育中心所在地横县,被茶业界和新闻界誉为“中国茉莉花之都”,拥有茉莉花茶加工厂180多家,年加工量为100万担以上,占全国总产量80%以上,是中国茉莉花茶生产基地和花茶加工基地,花茶的生产与销售是横县一大经济支柱产业,大大小小的花茶店很多,这就需要大量技艺娴熟的制茶工以及能承担起传播茶文化的茶艺师。

本课题组组织九年级学生开展“我的家乡在哪里?”“我的父母每天在做什么?”等调查活动,以及观看穿着靓丽、仪态端庄、举止优雅、技艺精湛的茶艺师表演,让学生了解父母从事的职业,体会父母的辛苦,感受父母的伟大,增强学习的动力,并对自己将来从事的职业有朦胧的向往,把自己将来从事的职业和现实生活、生产联系起来,把家乡的发展与自己的人生定位联系起来。这一课程正好填补了义务教育阶段的空白,对学生有强大的吸引力。

四、增强中职学校的吸引力

当前,社会上对中职学校还存在一些偏见,认为读职高不如读普高,读职高没什么用,导致学生到职高的心态就是混,没有人生目标,没有价值追求,没有足够的自信。但由于受办学条件的限制,九年级毕业生很多不能升入普通高中继续读书,如果他们不愿意进入中职学校读书,就只好流入社会。

职业教育得不到学生与家长的认可,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对中职教育的不了解。为了鼓励更多的九年级毕业生接受职业教育,改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必须让学生认识职业教育、了解职业教育。

2015年5月8日,平马中学的一百多位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走进横县职业教育中心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实训室,一位老师拿着一个开关键已坏的电磁炉问学生:“两块钱两分钟我就能修好它,你们信吗?”学生都说不可能,平时拿去修理店多则一两天,少的也要半天。老师一边操作一边讲解,当看到电磁炉能重新煮水后,同学们变得兴奋起来,也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在老师指导下,整个实训室热闹起来了。

通过现场演示,更多的中学生重新认识了职业教育、了解职业教育,这对职业学校的发展是有利的。2015年横县职业教育中心招生破历史纪录,入学人数达到1758人,超额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甚至有的专业爆满,如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出现了“一位难求”的喜人局面。

五、加速学生稳定

2015年4月至9月,本课题组把横县九年级预备升入中职的学生组建成职业教育预备班,带他们走进横县职业教育中心,参加职业素养基本常识的培训,让他们走进各个专业的实训室,亲自动手操作,借此了解职业学校、了解各个专业。很多学生看着老师同学的操作入了迷,最后也舍不得离开,很多学生甚至忍不住问能不能教他们亲手操作一下,最后他们为自己操作的成功露出灿烂的笑容。

据往年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很多学生选读专业并不是出于自己的兴趣,并没有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所以这些学生通常都是学习一段时间后,觉得对所读的专业没兴趣,要求转专业,但换到另一个专业也不满意,无心学,入学一个多月还定不下心,有的甚至只来几天就卷起铺盖走人,勉强留下的也是虚度时光。2015年实施职业素养基本常识渗透后,对学生来说是“先试吃,后点菜”,也就是先体验职业教育,再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兴趣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专业,将学习选择权完全交给了学生。学生了解专业,自选专业,从而契合学生个体的最优职业生涯发展。当学习的权利变被动接受为主动选择时,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就更加明确了,主动积极性也就大大提高了。

六、提升教师职业素养

学生不断提出的“为什么”,使课题组教师感受到了九年级学生的好学精神和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热情,在感受学生学习热情和解决“为什么”的同时,既促进了自身动手能力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又可以探究义务教育与职业教育互相渗透培养创新人才的新模式和新途径,为今后的教育教学改革和职普渗透办学模式的推广提供经验。

在对九年级学生进行职业素养基本常识的教学时,他们的中学老师也在身边,也和学生一起体验职业教育,这样,不但中学老师的职业素养得到提高,在以后的日常教学工作中他们也会自然而然地渗透职业教育思想和技能,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七、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由于农业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农村财政比较紧张,各种经费特别是义务教育经费存在不足,从而导致农村学校的持续发展难以实现,学校硬件设施滞后,校舍面积、教学仪器、实验设备满足不了日益扩大的教学需要,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教学质量,严重制约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

实施职普渗透,职业学校实训中心优秀的教育教学资源利用率得到了最大化,不仅全方位地为本校专业教学提供实验、实训服务,还可以为义务教育推进素质教育提供资源服务,有效培养初中生的职业学习兴趣,充分发挥职业学校的资源优势,增强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实现“实训中心立足学校,服务社会、服务教育”的目标,为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架起了一座相互连通的立交桥。

八、推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加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是当前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重大任务之一。高中阶段教育包括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由中专、职业高中和技校为主组成的中等职业教育承担着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任,要达到纲要规定的2020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0%的目标,加强农村职业教育是关键。但是,如果人们长期鄙薄职业教育的观念不能彻底转变,将极大地制约职业教育的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就成为一句空话。作为职业教育第一线的教师肩负着宣传职业教育、让学生了解并有勇气昂首挺胸步入中职大门接受职业教育的重任,因此,在九年级渗透职业素养基本常识是非常有必要的。

以上几点,从不同的侧面论证了职普渗透通用课程“职业素养基本常识”具有推广的价值。各学校在借鉴过程中应注意:一是教师的职业素养基本常识教学水平有待提高。根据职业素养基本常识教学要求,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参加培训。不仅要精通理论,更重要的是要成长为职业技能实操能手。二是已开发的教材需要进一步完善。建议各校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和当地经济建设,对已有教材进行增删调整,开发适合本校使用的职普渗透校本教材。

【参考文献】

[1]刘立平.浅析农村中学“隐性辍学”[EB/OL].http://

[2]范旭涛.试论职业教育观在农村义务教育中渗透的作用与意义[J].职业?中旬,2014(11)

[3]张明,齐云.普职渗透――实现双赢的实践与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6)

(责编江月阳)

第二篇:微课在农村课程教学中的价值研究

微课在农村课程教学中的价值研究

——以庄浪县为例

结题报告

庄浪县第四中学 高 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当今社会,随着无线网络技术、移动通讯技术、视频压缩与传输技术以及移动智能终端技术的日渐成熟,移动互联网逐渐进入“微时代”,微博、微信、微视频相继出现在普通人的生活中。在这些现代媒介的推动下,信息传播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迅捷、方便、容易、高效,人们通过手机、电视、互联网等媒介随时随地获取获取信息已不再是难事,人与世界的距离、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得越来越近,同时,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更乐于接受简单、便捷、有趣、高效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的传播呈现碎片化的趋势。面对这种情况,如何才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如何才能将高深的理论变简单,将简单的问题变有趣?能不能利用零碎的时间短期内完成一次学习?在这种背景下,“微课”诞生了。与此同时,教育资源也逐渐开放、共享和多元化,资源形态也逐渐向碎片化、微型化、主题化的趋势发展。各种类型的“微”教学实践在国内不断升温,如:“微课堂”、“微教案”、“微视频”等。微课,是一个继博客、微博、微信等社会性软件之后在教育领域不断发展起来的新生事物。

“微课在农村课程教学中的价值研究”课题是甘肃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课题之一,我校自2015年承担这一课题研究工作以来,学校对课题进行详细论证,并成立课题组,我们以甘肃庄浪县第一中学、紫荆中学、庄浪二中和庄浪县第四中学为样本,动员学校各方面力量参与课题研究,尤其是课题组成员是农村中学的一线教师。我们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结合当前研究成果,深入南湖小学和庄浪县第一中学、紫荆中学、庄浪二中庄浪县第四中学进行调查研究,经过两年多的研究,我们得到了如下看法: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未来的教育趋势应呈多样化,充分利用碎片时间让学生们进行个性化选择,是现代教育的要求,而“微课”在小学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正是顺应这种发展趋势的。在学习中,我们接触到了“翻转课堂”、“可汗学院”、“微课”等新鲜的词汇,外来因素的推波助澜,和内在因素的要去尝试的想法结合在一起,有了这个课题的一些原始的想法。

二、课题的前期准备

1、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课题准备阶段,课题主持人带领成员进行理论学习、查阅资料、确定研究的方向和重难点,了解“微课”的定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主要结论,安排课题研究时间、方法;对参与课题的成员进行工作划分,并对相关研究主题进行讨论,确立研究思路、方法、要求等。

2、确定课题研究的重点及主要问题

由于近年来微课发展迅速,涉及的范围太广,若要全部研究,无法面面俱到,因此,笔者决定先从微课在中学课程教学领域的开展情况来研究,于是有了本文的选题《微课在中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现状研究》,本研究拟解决以下问题:(1)我国微课理论研究成果(2)微课对中学课程学科建设的意义(3)微课微课在中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现状(4)微课在中学课程教学实践发展中存在的不足(5)优化微课资源在中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3.确定课题研究主要方法:

(1)文献研究法:从网络、书籍、报刊上查阅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资料,特别是有关小学各科的“微课”文章进行系统归类,并通过分析比较进一步明确自己当前研究的起点。在查阅有关“微课设计”和“微课应用”理论的文献基础上,确定课题研究的目标与思路。

(2)调查法:通过观察、访谈、问卷等方法了解学生对于“微课”使用前后的认识。通过微课,了解家长与学生对微课的看法,了解学生在接受“微课”教育的过程中的发展状况。

(3)行动研究法:创设“微课”,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不断及时的解决问题,以对方案的可行性及有效性做出正确判断。平时上课教学时都用到微课,研究微课的开发以及在教学中的应用。

(4)案例研究法:对“翻转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总结经验,积累资料,总结规律,并通过自己的实践加以设计、制作、修改、完善。

三、课题的组织与实施:

现将各阶段的具体做法总结如下:

(一)、起步阶段:转变观念,更新理念

1、领导重视,骨干参与,更新理念,深化认识

我校成立了课题领导小组,校长为第一负责人,负责对课题的开展进行统一的组织与落实,电教组负责信息技术教育,为课题研究提供技术保障,课题组成员完成“微课”的设计、编写、音像资料的制作。学校非常重视对课题实验的指导和理论学习,教科室利用书籍、网络,收集积累了大量和课题有关的资料供教师查询,这些资料都可以有效的指导、帮助教师开展课题研究。除学习文献外,还要做大量的调研工作。我们经常登录网站去学习,比如说“可汗中文网站”、“中国微课期刊网”、“微课网”、“网易课堂”(视频课程)、“新浪公开课”(视频课程)、“中国微课网”。

前期学校已经为课题组添臵了相关理论书籍,为了进一步提高课题组成员从事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学校制定了一系列评价激励措施,通过细致、规范的考核,对教师的科研工作加以引导、激励、改进、鉴定。在师资培训、经费等方面学校都有意识的向课题组老师倾斜。

2、结合我校教学实际,制订课题方案,明确研究思路 课题组认为:微课的设计与实施,不仅在新的网络技术环境下、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资源开发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实现了对教师“教”的资源和学生“学”的资源的有效补充,提供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有效实现模式。课题组成员研究“微课”的开发,可以最大化地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实现有效教学。我们在进行研究时,要注重课例开发的同时,还 要注重应用,结合“翻转课堂”,实现“微课”在课堂上的应用和课外的应用,可建立班级邮箱或QQ群,把“微课”上传,以便于学生课堂的学习和家里的学习,有利于家长的指导,并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习内容。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建立新型的学习方式。课题主持人带领成员进行理论学习、查阅资料、网上研讨,学习制作微课和翻转课堂的理论,看网易公开课,有关于“可汗学院”的课程介绍。

(二)攻坚、发展阶段:理论创新,有所突破。

课题主持人定期利用网络或集中时间召开会议,聘请专家对课题进行论证,每位成员讨论自己对于微课的认识及自己的做法。课题组成员进行课例研究,核心成员开设使用“微课”的公开课。每个人针对课例写心得体会。课题组成员通过课题研究,能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做一名研究型教师。

1、以全学科的理念去做“微课”,服务于学生。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有意识的运用微课。微课正逐渐变成一种应用的趋势,并不是为了某一次公开课、展示课而做的准备,既然应用于日常教学中,那么微课的准备要常态化,课件加声音就可以形成微课。我们制作出的PPT,动态的演示配上教师的讲解就可以。但是我们也可以根据内容需要,采用多种软件去做“微课”,比如说先录制视频,再配上声音等形式去做“微课”

2、当前已取得的主要理论成果 1.国外的研究及实践现状 在国外的研究中,与“微课程”有关的名词有Minicourse、Microlecture、Microlesson等,但其对“微型课程”的研究取向不完全相同。如美国阿依华大学附属学校于1960年首先提出微型课程(Minicourse),也可称为短期课程或课程单元;新加坡教育部于1998年实施的MicroLESSONS研究项目,涉及多门课程领域,其主要目的是培训教师可以构建微型课程,其课程一般为30分钟至1个小时,教学目标单纯集中,重视学习情境、资源、活动的创设,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架,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一系列支架帮助其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2004年7月,英国启动教师电视频道(www.teacher.tv),每个节目视频时长15分钟,频道开播后得到教师的普遍认可,资源的积累最多达到35万分钟的微课视频节目;2008年秋,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一分钟教授”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因首创了影响广泛的“一分钟的微视频”的“微课程”(Microlecture)而声名远播,其核心理念是要求教师把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紧密地联系起来,以产生一种“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可以看出:国外越来越重视“微课程”、“微视频”的研究,但其核心组成资源不统一,有的是教案式,有的是视频式;课程结构较为松散,主要用于学习及培训等方面,应用领域有待扩充;课程资源的自我生长、扩充性不够。2.国内的研究者的主要观点

国内,有高校学者、区域教育研究者、一线教师等对微课程进行了研究或实施,在提法上有“微型课程”、“微课程”、“微课”等;而即使是名称相同,其界定的范围、资源组织模式也不尽相同。广州大学教育学院的田秋华副教授基于对微型课程的内涵及实践分析,将其定义为:基于学校资源、教师能力与学生兴趣,以主题模块组织起来的相对独立与完整的小规模课程,具有“短”、“小”、“精”、“活”的特点,适用于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及各种课程类型。田秋华老师与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刘素芹均提出,微课程是校本课程的重要形式,应将其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中。

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最为系统的是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教育信息网络中心的胡铁生老师,他也率先提出了“微课”的概念:微课是根据新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实践,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反映教师在针对某个知识点或环节的教学活动中所运用和生成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结合体。“微课”具有主题突出、类型多样、情景真实、交互性强、可生成性强、使用方便等诸多优点。

胡铁生老师认为,微课最初是“微型教学视频课例”的简称,它以微型教学视频为核心,是由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等组成的一个资源应用生态环境。它强调的是资源的有机组成和可扩充性、开放性、生成性、发展性。而微课程是“微型网络课程”的简称,除了相关的资源外,还包括相应的教学活动,是某门学科知识点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微课”的高级阶段或发展趋势,应该是走向“微课程”。

作为广大一线教师所广泛接受的认识是:微课程是一线教师自行开发、时间在五分钟左右的微小课程,源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为教师所需,为教师所用,解决了工作中的棘手问题;微课程不仅是一 种工具,更是一种教师成长的新范式。这种理解体现了一线教师对这一概念理解的实践性一面,也是微课程得到关注和广泛应用的重要原因。

3.对“微课”概念的认识

目前很多学者对微课程进行了定义和解读,其核心和理念是一致的,但是还没形成统一的概念定义。

胡铁生从系统观的角度首次提出了微课程的概念,他认为“微课程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他还提出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学点评等教学资源是构成微课程教学资源生态系统的要素,这些资源以一定的结构关系和呈现方式营造了一个微课程资源生态系统。焦建利教授认为,微课程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教学视频。黎加厚教授认为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课程。同时他还指出“微视频”并非等同于“微课程”,其只有与学习单、学生的学习活动流程结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微课程”,否则它只是一个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材料。

从以上阐释可知,微课程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教学环节,而是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它不是传统课堂教学的截屏,而是围绕某个知识点进行教学设计后开展的教学活动,微课程包括课堂教学的全部因素: 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师生互动、教学资源等,将这些教学因素以高度凝练的方式融合形成短小精悍的视频即形成微课程。

4.对“微课”的主要特点的理解

微课程是网络时代的新型教育资源,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给教师的专业成长带来了发展契机。因此微课程具有十分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

胡铁生认为微课程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微课程进行听评课,教研活动的方式突破了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变革教师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将更有效的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对于学生而言,微课程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不但能帮助学生查缺补漏强化巩固知识,又能让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焦建利教授认为微课程是教师和学生的重要教育资源,对于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实践、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通过微课程的学习和反思,分享到的不仅是丰富的教学资源更是各自的教学智慧,这种研修方式更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刘静波认为教师通过制作微课程,不断深入反思,归纳总结,借助微课程这一工具,教师可以将隐性成果显性化,显性成果标准化、研究成果传媒化、科研门槛草根化,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

以上学者分别是从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个性化学习角度阐述微课程的应用。微课程教学目标明确,知识点凝练,讲解清晰易懂,形式活泼新颖,因此每一节微课程都是一个丰富的学习资源,如何将这 种教学资源整合到具体学科的常规课堂教学,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思考,借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将是今后研究的一个重点问题。目前微课程与具体学科课堂教学整合的应用研究较少,主要有刘文忠的《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微课程提高课堂的有效性》;顾柳敏的《基于微课程理论的地理合作课堂初探》;钱柳云的《新课程理念下化学微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刘文忠的研究表明,微课程能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但此研究没有选取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制作微课程并在教学中进行实施,检验教学效果,因此结论有待考证。顾柳敏选取“地球的自转”为教学内容,利用微课程资源以翻转课堂的方式教学,这种探究是在微课程理念下,对新的学习模式的一种探索和尝试。以上研究表明一线教师已在课堂教学中将微课程与具体的科目相结合进行实践研究,目前这种研究的层次比较浅,微课程是否适用于所有的课程,适用于哪些课程哪些教学内容还需进一步实践检验。

(三)课题总结阶段:运用整合,总结结题

我们课题组其他学科成员也在积极的研究本学科下的微课的开发与应用。语文、数学、科学、英语、体育等学科全面开花,研究微课成效显著。每个微课的时间短,但是符合学生的注意力的特点,能跨越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反复看,指导看懂,可以发挥微课的作用。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做课题的思路是以我所在学校为中心,向周边学校的优秀老师辐射。吸收优秀的小学阶段的各科老师,来进行课题的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很多老师都是一线教师,平时工作就很忙,我们主要是建立了QQ课题群,在课题群中,经常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交流。这样的交流比较方便而及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课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微课程的教学设计研究

微课程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应具有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方案。目前还没有极具说服力的实例研究如何设计、开发与实施微课程。可在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基础上参考借鉴,选取恰当的教学内容,设计要抓住微课程的核心理念,凸显微课程的“微”特征,通过与课堂教学实践相结合,不断探索总结得出。今后微课程的实证研究将更多关注具体科目、具体内容的微课程设计,并将其充分运用于常规课堂教学中,以检验微课程的应用范围和效率。

(二)教师的微课程制作技能培训

目前微课程的数量不断增多,但是质量远不达标,利用率较低。教师是课堂教学的领军人,掌握学生的水平情况以及课程内容的重点难点,一线教师创作微课程不但能保证微课程的教学质量,而且能有效地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目前很多教师没能把握微课程的基本核心理念以及制作技能,应对教师进行微课程的创作技能培训,使微课程成为每个教师都能创作的教学资源。

(三)拓展微课程的应用领域

目前微课程在教育领域的研究初见成效,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需拓展。今后将更多关注其“与不同的学科、不同群体进行整合,有 效地促进学生的正式与非正式学习”。微课程是一种教学资源也是一种社会资源。今后微课程将更多的应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采用微课程的方式向大众传播某种绿色环保理念,或通过微课程进行某一生活技能等。

第三篇:在XX市农村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上午好!

今天,在教育上最紧张、最繁忙的高考、中考前夕,我们把各位请到全市率先进行新课程改革的省级实验区大丰,专题研讨农村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这说明市教育局对这项工作的高度重视。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自2001年秋启动实验以来,已近五个年头。五年来,新课程改革的情况怎么样了?尤其是农村中小学课改情况如何?从省教育厅到市教育局,都十分关注。在年初的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省教育厅把农村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列为今年课改的中心工作,要求各地抓紧、抓实。三月份,省教育厅又在淮安金湖召开了全省农村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经验交流会。我们这次会议,一方面是贯彻、落实省教育厅全省农村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经验交流会的会议精神;另一方面是总结、交流近五年来,我市农村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做法和经验,并对今后推进我市农村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工作作出部署。昨天下午,大家分初中、小学两个组,分别到草堰初中和刘庄小学观摩了新课程的教学活动;今天上午我们又观看了新丰中学和大丰三小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的听证展示,听取了四个单位的大会交流发言。这次会议尽管时间很短,但内容丰富,大家收获很大。会议结束前,我想就全市的课程改革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工作谈几点意见,供同志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参考。

一、五年来我市课程改革发展状况的回顾。

2001年秋,我市开始进行新课程实验的前期准备工作。一方面,利用多种途径、多种方法,向家长、社会广泛宣传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意义和目的,力争家长、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另一方面,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教科研人员、广大教师进行通识培训。2002年秋,我市的大丰市成为首批省级课程改革实验区,同时建湖县小学的起始年级也率先使用新课程实验教材。2003年秋,我市小学起始年级按教育部规划提前两年全部进入新课程实验。2004年秋,我市初中起始年级全部进入新课程实验。与此同时,幼儿园、高中的课程改革也在稳步推进。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教学内容按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组织实施,幼儿园的课程改革与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同步进行。令人关注的高中课程改革,也于2004年正式启动,广东、海南、山东、宁夏四省,成为首批高中新课程国家级实验区。2005年,我省启动高中课改实验,我市高一年级全部进入新课程。由此可见,我市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已经从点上实验阶段进入全面推进阶段;课程改革已经从义务教育转向基础教育的所有领域;当前课程改革的工作重点已不再是实验数量上的扩大,而是转向全面提高课程改革实施水平的新阶段。

二、五年来我市农村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成绩、经验和问题。

(一)主要成绩。

自进入新课程实验以来,我市农村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全市农村中小学正发生着喜人的变化。

1、新课改的基本理念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正在逐步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认同。

课程改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场现代教育的启蒙运动。从行政角度讲是推动,从文化角度讲是启蒙,是一场主动学习的学习运动,带来的是教育发展的生机和活力。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次课程改革带给我们的、也是最具深远影响的首先是教育教学新理念的形成。“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目前,这一新课改的理念已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认同和接受,并在课改实验的进程中逐步内化为广大教师的具体教学行为。滨海县中小学还把这一理念与与学校办学特色创建结合起来。如县第二小学走大语文之路,突出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每周一诗”“每周一句”的阅读积累已坚持多年,收到明显成效。蔡桥、樊集、振东、滨海港等农村中心学都能依据学生实际,开设校本课程,取得一定成效。其次,在新课程实验的诸多问题中,大家普遍关注的还是课堂教学的改革,如何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现在的课堂,老师眼中开始有了学生,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老师不再是进行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而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步开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的学习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学生不仅仅是在课堂里学习,还能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到生活中、到社区去学习,从而更好地实践、体验、感悟。总之,现在的课堂比过去活了起来,也有了灵性,教学方式更加灵活多样,师生之间共同学习、平等交流的民主关系逐步形成,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因而更加喜欢学校、更加爱学习了。响水县自进入课改实验以来,要求中小学特别是农村的学校一定要面向全体,实施分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响水七套中学实施三大策略促进课堂效益的提高,一是科学设计座次布局,促进学生优势互补;二是精心谋划课堂教学,依据基础差异区别要求;三是合理制定学习目标,灵活布置课后作业。射阳县以推进窗口课堂“

十、百、千”工程,创建10个课改“窗口学校”、100个课改“窗口学科”、1000个课改“窗口课堂”为抓手,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再次,过程评价问题得到大家普遍的关注并有所进展。我市小学的评价改革做得比较早,市教科院以省级重点课题《小学生素质评价方法的研究》为抓手,在全市省级实验小学、部分城镇小学进行实验研究。在此基础上市教育局于05年初下发了《XX市小学学业评价与监控指导意见(试行)》。目前,这项工作正在全市小学有条不紊地开展。在初中阶段,今年市教育局将过去中考中的行为规范考核,改为学生综合素质评定,颁发了《XX市初中生综合素质评分细则》,评定内容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交流与合作、审美与表现、研究性学习能力、运动与健康等六个方面。评价等第分为ABCD四等。考核等第在录取中作为参考依据。当然,这方面我们还做得很不够,仍需要加快改革的步伐、加大改革的力度。

2、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在新课程的推进过程中正在逐步形成并产生活力。

这次课程改革,使我们的老师对参加培训和教研活动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动力,多形式、多层次的培训活动、教研活动正在有计划、广泛地开展,并逐步形成了重研讨、重实践、重反思、重互助的新型教研风气,这些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我们欣喜地看到,新课程改革,不仅使学生得到了更好、更全面的发展,而且也使我们的老师得到了更好的发展。有些老师,特别是一些年轻老师,借助课改这个极好的平台,正在脱颖而出成为教学的骨干。过去,公开课、评优课,许多老师不愿意去上,是校长请老师上,而现在是老师们争着找校长主动要上。这样一个令人欣喜的状况,其内在动力来源于课程改革,是课程改革,把我们的老师卷进了学习培训、自我提高的浪潮。自04年底全市中小学教研员率先下水上新课程展示课以来,市教科院已组织了初中、小学各个学科的新课程课堂教学展评,城乡几百名教师在活动中展示了他们所认识和理解的新课程,几千名教师观摩了各学科的展评活动,并从中接受了新课程的熏陶。初中、小学新教材的培训面已扩大到中心初中、中心小学,课程专家和一线教师面对面地交流互动,有效的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目前,我市教学研究和新课程师资培训相结合正走向制度化,出现了区域合作、联片教研、城乡挂钩、校本教研等多种教研、培训形式。各县市区都建立了县片校三级教研网络,每月定期开展活动。市直学校通过与响水、滨海部份乡镇学校互派校长、教师挂职任教这一平台,加强城乡学校挂钩交流。昨天观摩的草堰、刘庄两个片的教研活动也是区域合作的一种形式。同时,我市的校本教研也逐步进入常态化,一些地区和学校提出了校本教研要日常化、平常化、真切化、生活化的“四化”要求。

3、课程资源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标志着我市的教育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过去的课程资源,少得可怜,仅仅是一本教材而已。而现在的课程资源丰富多了,除了教材外,还有网络、媒体、家庭、社区、社会等。几年来,我市的教材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打破了过去人教版教材一统天下的格局。全市现有各种版本的国标配套教材十多种,另外还开发了《盐阜文化》等地方课程教材。像大丰、建湖等地的校本课程开发也做得很好,正在逐步实现校校有特色、有个性。去年,我市“校校通”工程全部到位,全市每一所农村学校都建起了多媒体教室,并联上了英特网。网络走进农村学校的校园、走进课堂,极大地丰富了课程资源,从而有效地促进了课堂教学行为的转变。大丰市的大部分中心初中都有了教师的电子备课室,在传统备课的基本上引进新的网络资源,实现电子备课。省电教馆、市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开发的视频素材库、教学素材资源库等资源,已成为教师新的合作伙伴。可以说,网络为我们的老师与教学资源的链接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另外,农村丰富的教学资源,为我们的广大农村学校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了取之不尽的题材。我们许多的农村学校充分利用本地的特色资源,很好地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像阜宁县陈集中心小学、建湖县冈南初中等学校这门课程开设得有声有色。陈集中心小学去年还在全省农村小学、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经验交流会上作了经验介绍。今天上午大丰新丰中学和大丰三小进行的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听证展示,实际上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种很好的形式,这种活动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去参与、去体验、去感悟,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这才是最重要的。实践证明,广大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有着无限的空间,关键是我们要做有心人,要动脑筋去开发。

4、课程改革成为学校自主发展的一个重要平台,有力地增强了学校发展的活力。

课程改革既是挑战,又是机遇。许多校长紧紧抓住这个难得的重新洗牌的发展机遇,以推进课程改革为契机,活跃学校的教研氛围,焕发学校的办学活力,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我们的许多农村学校,在办学条件、师资队伍都无法与城市学校相比的情况下,利用本地、本校的优势,有效地进行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施,在地方特色上大做文章,不断形成自己的品牌,从而树立起自己的良好办学声誉。许多想在课改中有所作为,想利用课改发展自己的学校提出了“学校与新课程同发展,教师与新课程同成长,学生与新课程同进步”的口号。

(二)基本经验。

改革,没有现成的路子,需要我们去实践、去探索。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我们收获的是成功的喜悦,积累的是宝贵的经验。

1、坚定课程改革的信念不动摇。

信念不动摇,关键是如何认识新课程。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落实党中央科学发展观思想的一个具体体现。国家从“十五”到“十一五”期间,科学发展的思想越来越受到关注。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首的新一届党中央陆续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发展思想,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提高执政能力等。“十一五”规划中,又进一步提出了科学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重大举措。新一届中央领导的执政理念和一系列执政举措,都是坚持以人为本。而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也是以人为本,即:一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不是为了少数精英;二是坚持德育为先,首先是教会学生学会做人;三是学生发展应以能力为本,培养学生终身发展的能力。因此,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教育上就是要坚持素质教育、坚持课程改革。一度时期社会上对这次课程改革的议论比较多,一些媒体,甚至一些理论专家,对这次课程改革提出了质疑:课程改革究竟能走多远?甚至南京某媒体发表所谓“百名校长炮轰新课改”的文章。对于这些议论,我们应当正确看待。去年年初,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在2005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再一次强调指出:“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扎扎实实地推进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充分表明教育部领导对这次课程改革的态度和决心。去年春天,以原国家教委主任何东昌为首的一批教育界的老领导、老同志,联名写信给胡锦涛总书记,恳请党中央、国务院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抓好素质教育的实施,扎实推进新课程的实验。胡总书记、温总理都就这封信作了重要批示,要求教育部认真研究落实。去年从教育部、到省教育厅都开展了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调研。调研的结论还是要坚持素质教育,坚持课程改革。今年,全国将召开课改工作会议,进一步落实推进课程改革的相关措施。由此看来,党中央、国务院都高度重视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我市课程改革之所取能取得一些成绩,首先应归功于我们坚定课程改革的信念不动摇。当前我们的教育行政人员、教研人员和学校校长要进一步认清形势,坚定不移地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新课程实验。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把当前课程改革的形势及我们自己对课改的态度和决心表明给老师,让老师们坚定信心,从而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身到新课程实验之中。

2、抓重点、难点、关键点,全面推进农村课改。

课程改革工作中我们坚持抓重点、抓难点、抓关键点,全面推进农村课改。一是坚持均衡发展。推进课程改革不能老是盯着城市学校、实验学校,要很好地关注、指导偏僻的农村学校。今年开始,市教科院已经陆续组织了全市农村小学语文、英语学科的新课程教学展评活动,促进农村小学新课程的实验研究。射阳县采用集团辐射示范的方式对农村中小学课改进行指导,加强了农村学校与城镇学校在行政、教学、教科研等方面的对口交流,提高了农村学校课改实施水平,成效显著。我想,我们这次会议、我们的关注点,也是要继续解决好这个问题,农村学校的课改,是我市课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农村课改的成功,我市的课改就不可能成功。二是坚持持续推进。课改之初,活动一个接着一个,可谓是轰轰烈烈,大家参与的热情也很高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改革步入正常化、常态化,一些人的热情也开始消退。因此,要解决好前热后冷的问题。几年来在这方面我们重视做好市级、县级多种形式、多种途径的教师培训,特别是强力推进校本培训、校本教研,使教师培训正常化。建湖县通过建立“县、片、校”三级联动的培训机制来推动农村学校的课改培训,对全县26所初中和54所小学根据地域的相近、优势的互补、县名师的分布以及教研员的合理配置等原则,划分了五个教研片,每片确定一所学校为培训学习基地,以这所学校为龙头,较好地提升了农村学校实施新课程的水平。三是解决好配套改革。课改能否深入,导向机制非常重要,我们要在评价、升学制度等问题上进行改革,以此来引领课程改革。05年我们分别在建湖、射阳召开了全市省级实验小学评价改革研讨会,努力以实验小学的评价改革引领全市小学的评价改革。盐都区通过发挥教育评价在新课改中的激励功能,促进农村学校课改工作的推进,拟订、修改、出台了《学校发展教育督导评估方案》《星级小学评估方案》《关于加强教学工作的意见》《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制度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课堂教学评价细则》《素质教育评价细则》《初中教学质量评估方案》等一系列旨在促进学校加强和保障新课程实施的文件。近几年,市教育局在中考、市区小升初等工作中,也都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如市区热点初中的电脑派位,今年所有四星高中拿出统招生计划的35%定向分解到一般公办初中,这些配套改革措施都将有效地推进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今后,我们在这些方面还将进一步加大改革的力度,以便更好地推进新课程改革。四是进行重点突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这次新课程新设的一门国家必修课程,但这门课程一没有教材、二没有专门师资、三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因此,大家都感到这门课程难开。03年我们在滨海召开了全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验推进会,会后我们的一些农村学校迎难而上,尽力创造条件努力开设这门课程,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今天观摩的大丰三小和新丰中学的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听证会,就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种形式。还有许多学校能因地制宜,积极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呈现出喜人局面。亭湖区本着“目标明确,整体规划,大胆尝试,完善提高”的原则,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进行重点突破。他们根据学校特点,以服务教学,贴近生活,利于实践为目标,引导学生从社会中、生活中、自然中选择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调查研究。如农村环境保护问题,农民种粮积极性问题以及收入的问题等等。

3、坚持以人为本,重视调动校长、教师课改的积极性。

课程改革,仅靠领导要求,专家设想是不够的,重要的是靠校长、老师们去实践。我们重视调动校长、教师课改的积极性,一方面,坚持正确的价值引导。把中央的精神、时代的要求、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转化为每一位校长、每一位教师自己的思想,内化为自觉的行动,从而促使他们自觉地投身到改革实践中去。另一方面,做好精神上的激励,促使校长、老师从民族和国家的长远利益出发,大胆实践,无私奉献。当然,作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我们也不断通过多种途径,充分肯定校长、老师们不懈的努力和所取得的成绩,并给予及时的表彰、奖励,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促使校长、老师们加倍努力,积极投身到课改实践之中。东台市通过举办课改工作协作活动来激发广大教师和校长们的工作热情。针对乡镇学校多、分布广的特点,按地理位置成立了新课程实施协作区,明确制度,定期开展活动。活动内容包括举行校长沙龙,举行教学骨干参加的教学培训活动,举办教学公开课,通过构建活动网络,调动教师们的课改热情。

4、正确引导社会舆论,营造课改的浓烈氛围。

课程改革,不仅仅是教育自身的事情,而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因此,课程改革离不开家长、社会各界的关注、理解和大力支持。我们通过家长会、报纸、电视等多种途径和方法,向家长、社会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宣传,以取得家长、领导、媒体的理解和支持,从而为课改营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大丰市各学校努力使学校、社区、家长在课改中形成合力,多次召开家长会,让家长走进课堂听课,切身感受新课程背景之下的课堂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学校还主动与社区联系,争取他们的大力配合,充分利用好校外教育资源,构建了一个和谐的课改环境,有效地推动了全市包括农村中小学在内的课程改革健康稳步向前发展。市教科院在正常利用《XX教育网》、《XX教育研究》进行课改宣传、报道的基础上,自02年我市进入课改以来,创办了《XX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简报》,至今已出刊35期,有效地实现了传递课改信息,交流课改经验的目的。

5、加强领导,不断提高课改工作的管理水平。

课程改革,是一项行政推进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应重视加强对课改实验工作的领导,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我市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不仅仅把推进农村课改看作是上级交待的任务,更看作是一项事业,看作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举措。实事求是抓课改,真心实意抓课改。按照课改要求,市、县两级都成立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导小组”,把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放在重要的议事日程,作为一项中心工作来抓,并明确各个职能部门在课程改革中的职责,共同做好课改实验的规划、实施、管理和保障工作。盐都区加强对农村中小学新课程的视导检查,每年所有的村小都视导一遍。市、县都建立了课改联络员制度,及时上传下达课改信息,强化对课改实验工作的指导。各个层面的组织者、指挥者能坚持从调查研究入手,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集中各方面智慧,尤其重视课程改革实验一线的教研工作者、广大校长、教师的意见和建议,避免和减少了决策失误,保障了课改实验工作的健康、顺利开展。

(三)存在问题。

1、师资队伍问题。

课改成在教师,败也在教师。目前,农村学校,特别是联办初中、村小、教学点的教师队伍现状,令人担忧。一是年龄结构不合理。有的村小、教学点的老师一眼望下去,全是快要退休的老教师,最年轻的也有40多岁了。而在一些中心初中,20多岁的教师是主体。缺少老中青合理的搭配。据我们了解,有的县(市、区)、乡镇,已经有四、五年,甚至七、八年不进新教师了,中青年教师严重断层。二是知识老化。老教师中很少是师范院校毕业的,大部分是过去民办教师转正的,其拥有的知识早已陈旧老化,对课改的新理念又难以接受,所以,这批仍在教学一线的老教师,很难胜任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三是学科结构极不合理,导致一些必修的科目不能开齐、上足。现在有些村小只上语文、数学课,音、体、美学科没有专职教师,像计算机、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新设课程,更难开设。四是教师整体素质与新课程的要求差距很大。因经费困难等原因,农村的教师很少有机会外出参加业务进修和学习。有的老师甚至没有经过课改实验培训,就直接参加课改实验了。又由于各地高中事业规模的急剧扩大,初中教师中稍好一点的就上了高中,小学的骨干教师则被挖到了初中,个别小学低年级,甚至出现初中不合格毕业生站在讲台上包班教学的现象。

2、投入保障不力。

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已下很大力气,先后实施一系列改善农村办学条件的工程,如:布局调整工程、危房改造工程、三新一亮工程、六有工程、校校通工程、扶贫助学工程,今年还将实施四配套工程,主要解决图书、理化实验仪器、音体美器材等配套问题。目前全市农村学校的校舍条件比过去大有改观,但与新课程实施配套的教学设备、场地、器材等远远没有到位,经费的投入还远远不能满足课改实验的需求。去年初,省教育厅花一个月时间,对苏北五市共911所农村初中的体育、艺术教育场地器材状况和课程开设情况进行了调研,发现苏北农村初中体育场地器材缺口巨大,问题严重。98.7%的学校体育器材达不到中小学体育器材配备目录标准的一半,每周能开三节体育课的学校仅有5所,占全部调研学校的38%。美术、音乐等艺术教育器材严重不足,艺术类课程开设均未达到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的要求,开课率随年级的上升而下降,初三开课的很少,个别学校甚至基本不开。我市也包含在上述情况之中,这种状况已成为制约农村中小学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因素。

3、课程实施水平不高。

说实在的,目前我市农村学校新课程实验的状况,只能说是实施了,推进了,但实施的水平还不高。如:课程设置随意性较大,开齐、开足仍然是个大问题。初中的流生问题,合格率偏低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又如:不少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排在课表上只是一种摆设,有的连课表上都找不到。英语课国家规定小学三年级以上都要开,而农村学校没有教师,有的只好像语文、数学老师兼教音体美一样,每个语、数老师再兼教一个班的英语,并且是让会的老师现场教一下,然后就上课堂教学生,这样的状况教学质量能得到保证吗?再如:一些学校存在着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操作层面,对这次新课程改革理解得不够全面和深刻,甚至认为只是换一换教材,说一说时髦用语。课堂上搞一些形式主义的对话交流、所谓的小组合作探究,歌舞绘画、多媒体等走进课堂,热热闹闹,认为这就是新课程改革了,导致许多课堂教学浮而不实。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评价改革等急需要研究、思考的问题,很少去思考、去研究、去改革。难怪有人说:这样的课改能有质量吗?

4、评价、质量监测体系亟待建设。

近几年,我市在评价和质量监测方面也做出了一些积极的研究和探索,先后制定并出台了高中、初中、小学质量监控方案,但到目前为止,还未能形成比较科学、规范、操作性较强的评价体系。评价制度改革的滞后,严重制约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因此,目前在新课程改革上出现了小学好于初中,初中好于高中,低年段好于高年段,起始年级好于毕业生年级的现象。我们希望各地、各学校要在这方面多研究、多探索,努力形成富有XX特色的、比较科学、规范、操作性较强的评价体系,以此引领全市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从我们市级教育行政部门来说,要进一步加强中考评价改革,认真研究08年高考改革。

5、布局调整、资源整合不到位,影响新课程的均衡推进。

省教育厅在全省推进的布局调整工程,有效地整合了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使农村学校形成办学规模,这一举措为课程改革实验创造了必备的基础条件。我市大丰、东台等地布局调整到位,在几年来的课程改革实验中已经初步显示出其优越性。而有些地方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布局调整时力度不大,成效不明显,在今天的新课程实验中面临着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有些地区一个乡镇竞有村小、教学点十多所之多,一个年级一个班级,甚至几个年级一个班级;一门学科一个老师,甚至几门学科一个老师,试问这样的办学状况课程改革如何推进?

三、今后我市深化农村课程改革的几点要求。

当前我市农村的课程改革正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成功的做法要继续发扬并使之深化,出经验、出成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及早寻求恰当的解决策略。根据全省农村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经验交流会的精神,结合我市农村课改的实际情况,我想当前深化我市的农村课程改革主要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加强学习,提高认识,进一步坚定课程改革的信念。

深化课程改革,首先还是必须继续提高思想认识。课程改革,走到今天,确实不容易。虽然在改革的进程中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例如教材问题,有的学科教材城市化倾向过大,与农村学校实际脱节;有的教材过深,但这是改革过程中的问题,相信这些问题一定会在实践中逐步得到解决。现在最可怕的是我们的学校、校长、老师,不去学习,不去实践,不去思考。当前,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问题,作为教育部门,我们就得思考如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更好的服务。我想,稳步、扎实地推进农村课程改革,就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服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中央提出新型农民必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我想所谓有文化,不是指过去的脱盲,而是指有一定的学习能力;所谓懂技术,就是要掌握一些应用技术,有一定的实践能力;所谓会经营,就是指要有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新型农民的这些要求,和当前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因此,我们应当静下心来,好好地去思考和规划如何深入推进农村的课程改革,如何提高农村新课程的实施水平,为培养社会主义的新农民作出贡献。我们农村初中的校长老师,眼睛不要只盯在几个考上盐中、县中的尖子学生身上,要从培养一代新农民的高度来端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

在过去课程改革的准备阶段和启动阶段,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今后的路还很长,并且随着课改的深入,面临的挑战也愈来愈严峻,困惑也会愈来愈多。因此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所学校,从领导到教师,都要继续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认识,深入领会课程改革的规定和要求,学习课改中的典型经验,提高决策和行动的科学化水平。同时要进一步增强全市广大教育工作者对课改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鼓励广大教师勇于探索、勇于创新,以实际行动坚定课程改革的信念,深化农村的课程改革工作。

2、加强教师培训,强化校本教研,满足教师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和学校要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引领广大教师学习课改理论,学习“纲要”、“课程标准”,学习课改的前沿信息,学习外地的成功经验。特别是微观方面的学科培训,课到底怎么上?怎样才能体现新的课程理念?理论与课堂教学的实践如何结合?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如何改善?等等,都是今后新课程培训的重点。就全市而言,从今年秋学期起将启动全市农村中小学新一轮教学基本功训练和达标考核工作。每年全市将组织1-2次部份学科、部份年级教师参加的以对新课程标准与教材理解为主体的培训和考试。各门学科的教学基本功考核由学校组织,市县教育局组织抽查,并开展农村中小学教学基本功竞赛和新课程优课竞赛活动,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和评比出1000名农村中小学新课程教学能手。

就全市而言,集中培训力度越大,培训层次越高,对新课程体系和理念的把握就越不会走样。因此要尽可能提高国家级、省级、市级培训的覆盖率,让农村教师有机会直接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市、县教科研部门今后要进一步关注农村中小学的教师培训,建立起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体系和制度,直接培训到农村中心初中和小学学科教研组长一级的骨干教师,县和片培训到所有教师。要把学科教研、优课展评和教师培训结合起来,尽可能多地为农村教师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要充分挖掘和利用现有的培训资源,紧紧依靠教科研部门和师范院校,形成一个多元的培训网络,以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要充分利用城乡学校结对挂钩合作的平台,组织优秀城镇学校教师送教到农村,上示范课,开设讲座。

跳出教育看教育,不难看出教育最基础的细胞在学校。我们进行课程改革,其工作的重心、重点也应在学校。各级教研部门和学校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校本建设,这其中包括:校本发展、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校本课程建设、校本评价研究、校本管理、校本科研等。下一步,省、市将制定相关文件,加快、规范校本建设,我们应在这方面做出积极的探索。特别是要强化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加强教师的集体备课,有效地组织学校、教研片的教研活动,在强调专家引领、个体反思的基础上,大力加强同行间的交流与合作,营造行之有效的针对具体教学问题的教研氛围,这样不仅使老师们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的解决,也使广大教师在实践与反思中,专业素质得到不断的提高,新课程的实施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为推动农村中小学的校本发展,我们将开展创建农村中小学新课程实施百所示范学校的活动,会后市教科院要尽快制定出示范学校创建评比的细则下发。

3、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着力提高新课程的实施水平。

五年来新课程实验已在我市小学、初中、高中全面推开。今后一阶段的工作重点应当转移到如何提高新课程的实施水平上来。

(1)确保执行课程计划的完整性、真实可靠性。要提高新课程的实施水平,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各门课程。我想,在这一点上,我们的校长一点也不能含糊,一定要有法律、法规意识,要想尽一切办法,开设好法定的课程。目前,我市农村学校课程开设的现状不容乐观。从市教科院三月份到部分县(市、区)调查农村课改实验的情况来看,问题不少。如: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有的学校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排上课表,有的排上课表,但没有按照课程的要求去上,只是一个形式,仅仅是为了应付检查。英语、计算机课程,许多学校开设了,但只能说是马马虎虎应付,开设的水平、质量亟待提高。重视考试科目,忽视非考试科目的现象普遍比较严重。前面讲的实施新课程百所示范学校评比,恐怕最基本的要求是完整真实地执行课程计划,否则还称得上示范校吗?

(2)要进一步加大课堂教学改革的力度,切实改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优化师生教与学的环境。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问题,再好的课改方案,再好的学科教材,只有真正落实到教学实际中,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教学行为,才能实现课改目标。目前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各级教研部门和学校要积极引导广大教师深入学习和理解新课程理念,特别是要在学科领域内通过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帮助和引导教师对当前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和理性的思考,澄清认识,走出困惑,辩证地处理好课堂实施中的具体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提升课改实施水平。同时要积极探索教学模式的科学化,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积极探究为着力点,加强教法的研究和学法的指导,优化师生教与学的环境。我们将组织适合农村中小学现有办学条件的新课程教学案编写和评比活动,在XX教育网上展示优秀教学案,为农村中小学教师提供更多实施新课程的教学资源。

(3)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努力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新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这是新课程强调区域特色、地方特色,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重要体现。昨天草堰中学的“走进草堰盐文化”的综合实践活动和今天新丰中学、大丰三小的公民实践教育活动听证会,都是很好的综合实践课程。这样的课程关键不在结果,在于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什么?所以我们要在开齐、上足、教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大力开发校本课程,积极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途径,这是每一所学校义不容辞职责。我市的部分县(市、区)在这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发展滞后于全省发展的步伐,某些方面还局限在部份示范初中和窗口小学。因此,我们应该提高认识,加大力度,尽快改变落后状况。我想,示范学校要在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上有所突破,才有资格申报。必须要有硬性的规定,每所学校至少要开出几门校本课程,编写几本校本教材。

(4)进一步完善评价和质量监测体系。这方面,前几年我们已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还应进一步加大改革的力度。小学要认真抓好《XX市小学学业评价与监控指导意见(试行)》的贯彻落实和全面实施,初中要继续抓好中考改革的稳步推进。对今年中考命题,市局在多次会议上都已明确表示要与新课程接轨,要让真心实意实施新课程的学校不吃亏,让仍然沿袭旧思想旧方法搞应试教育的学校不讨巧。中考命题的原则“低头翘尾”,低要低到位,翘要翘得新。这个新就是新课程,新理念。据说今年高考每门学科都要有十到十五分的探究性、实践性试题,我们也想在中考命题中保持这一比例,希望大家注意。另外,今后市县两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定期和不定期地组织对农村中小学的专题教学质量抽测活动和教学视导活动。

4、加强研究,加强管理,进一步提高课程改革的基础保障能力。

课程改革要顺利进行,必须有一些基本的保障措施。

(1)经费投入的保障。最近几年,各地、各校确实加大了经费投入,以保证课程改革的顺利启动。但从目前状况看,其投入的量,还远远不能满足课改的需求。因此,各地、各校应想法设法,多方筹措课改实验经费,特别是要加大教师培训、学习的经费投入。大丰草堰初中、盐都潘黄初中能请那么多的专家来讲学,派出那么多的教师外出参观学习培训,这都需要花钱。他们能做到,其它学校也应该能做到。

(2)培训制度的保障。课程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教师的培训也应该有计划、分步骤进行的,切不可认为在实验启动、试点阶段搞一些大规模的、轰轰烈烈的通识培训就可以了。教师的业务学习、培训,应与新课程改革同行,要在改革的进程中,边实验,边学习。各地、各学校对教师的业务学习、培训应形成制度,并在实践的过程中探索出多种途径、多种方法的培训模式。如:校本培训、联片培训、区域合作、城乡挂钩、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培训模式。原创文章,尽在文秘知音www.xiexiebang.com网。

(3)基础设施的保障。目前,农村学校的现代化技术装备还远远不能满足课改的需要。近几年,在各级政府的努力下,有了一定的改观,特别是去年“校校通”工程,全市农村每一所学校都配备了电脑房,多媒体教学设备,接上了英特网。随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们农村学校的装备将不断地先进起来。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的学校要有计划地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让老师们会使用这些先进的设备,充分发挥设备设施的使用效益,提高使用水平,从而更好地提高课程改革的实施水平,切不可把好不容易装备起来的先进设备闲置在那里。省教育厅王厅长在4月17日召开的全省农村中小学合格学校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校校通工程完成后,全省中小学信息技术的开课率要达到100%,这是一项硬任务,各地各学校务必落实到位。对少数在教学点上课的三年级以上学生,各地要通过借班上课的方式,让其到中心小学或就近的村完全小学上好信息技术课。在这次会上,还部署了全面推进农村中小学合格学校建设工作,决定从今年起用两年时间,全面推进农村中小学理化实验设备、体育艺术教育器材、图书资料等四项配套建设。省政府也同意将四配套建设纳入全省农村新五件实事之中(通达工程、环境工程、健康工程、教育培训工程等)。今年工作重点是农村初中,明年在初中任务基本完成后再启动小学的配套建设。昨天,市政府召开了全市农村合格学校建设工作会议,各县市区政府与市政府都签订了责任状,这项工作争取在今年暑期基本完成,我们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充分利用这一难得机遇,精心组织,扎实推进,提高新课改的物质保障水平。

(4)相关制度的保障。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长久的工作,因此,必须建立一些相关的工作制度来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如:均衡推进问题,不能只顾城镇小学,条件好的学校,要顾及到面上的所有学校,不能有课改的盲区和空白点,说老实话,目前我市农村课改很不均衡,县与县之间、乡镇与乡镇之间、校与校之间发展很不平衡,而且有的差距还很大。我们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课程改革有效管理的长效机制。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教科研部门、各类学校应加强对本地区、本学校课改实验工作的管理、指导和服务工作,并要制定出相应的课改实验、督导、评估办法,及时对课改实验工作进行阶段性评估,对课改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进行表彰奖励,对不达要求的地区和学校进行通报批评,限期整改。大丰市最近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专项督导评估,对四年来课程改革实验的进展情况进行总结、反思,评估工作覆盖城镇、乡村的每一所学校,这一举措一定会有效地促进大丰课程改革的健康、深入发展。

同志们,当前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我们将欣喜地看到农村教育又将迎来了一个加快发展的大好时机。各地、各学校要紧紧抓住这个极好的发展机遇,与时俱进,真抓实干,扎实推进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我市农村教育的登台阶、上水平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下载农村义务教育九年级职普渗透通用课程的推广价值(精选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义务教育九年级职普渗透通用课程的推广价值(精选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