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浅谈企业文化建设路径(样例5)

时间:2019-05-14 19:56: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浅谈企业文化建设路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浅谈企业文化建设路径》。

第一篇: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浅谈企业文化建设路径

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浅谈企业文化建设路径 【摘要】:企业文化做为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软实力的增强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本文阐述了企业文化的内涵、特征和功能,通过简要分析我国企业在文化建设方面的问题,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企业文化建设的路径。【关键词】:科学发展 企业文化 软实力 建设路径

党的十八大明确强调了要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确立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指导地位,提出了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文化强国。报告指出:“文化是名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党中央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摆在了突出的战略地位,明确指出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企业文化是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企业软实力是提高国家软实力的必然要求。因此,本文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针对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企业文化建设的路径,具有较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功能 经济基础离不开上层建筑,企业的成功离不开自身文化的积淀,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和精髓,是建立和谐劳工关系的润滑剂,更是企业健康、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 关于企业文化的内涵,美国学者肯尼迪认为: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所信奉的价值观,是价值观、神话、英雄人物标志的凝聚。我国学者刘光明认为:“企业文化是一种从事经济活动的组织之中形成的组织文化。它所包含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意识形态和物质形态均为该组织成员所共同认可。” 笔者认为,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企业在长期的经营、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被全体成员遵循并一致认可的、稳定的、独特的管理方式、群体意识、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的总和。

(二)企业文化的特征 企业文化的本质是为达到组织目标而采取的管理手段之一,是一种经济的文化、管理的文化、组织的文化。企业文化具有以下特点:

1、相对稳定的特点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企业的精神支柱,不会随意

因领导人的更替或组织机构的调整而发生根本改变,具有稳定的特点。但是,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企业文化应根据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和完善,才能在不断发展的新环境中得以进步并充满活力,因此,企业文化的稳定性是相对的。

2、相对共识的特点 企业文化是被全体员工所遵循并一直认可的价值观,但这种共识并不是简单意义上全体员工意识形态的大杂烩,每个人的素质、观念和需求都是不同的,企业文化的共时性体现的是大多数人的共识,一开始可能集中体现在少数领导、企业模范人物上,再逐步转化为大多数人的共识。

3、差异的特点 企业文化产生于不同的组织,其形成受到行业特点、发展战略、历史背景、领导者个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每个企业都有各自不同的经营理念、精神和价值观,所形成的企业文化也相应具有各自的特性。

(三)企业文化的功能 企业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之一,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其目标是实现员工、企业、社会三者效益的最大化。企业文化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理论,被视为企业管理成熟的标志。作为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文化的功能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经济功能 企业是盈利性组织,其经济属性决定了企业文化具有服务社会经济的功能。企业文化要服务国家经济建设,为社会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不断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通过企业的又好又快发展,促进国家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2、社会功能 企业文化是调节企业劳工关系的润滑剂,我国企业的企业文化在服务于经济建设的同时,也服务于精神文明建设,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较好的调节领导与员工的关系、员工之间的关系,促进企业内部和谐,进而起到调节企业与社会、企业与市场之间关系的作用,促进社会和谐。

3、政治功能

政治功能主要体现在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中,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是国家实现宏观调控的经济保障,承载着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重任,因此,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具有一定的政治功能。

二、当今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中最模糊的领域,它反映在企业的价值观、精神面貌及员工的工作习惯等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是仍然存在认识不足、内容陈旧、缺乏创新等方面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

点:

(一)未能集中体现群众意志,员工参与度有待加强

目前,大多数企业已认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开始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但是在具体操作方面,仍然存在较大问题,突出表现为员工参与度不够,不少企业在塑造企业文化的过程中,没有考虑广大群众的意见,这种缺乏员工参与的企业文化,很难内化为企业员工自身的价值观,也较难得到员工发至内心的尊重和遵守。

(二)企业文化建设与管理实践相脱离 很多企业在自身文化塑造的过程中,背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将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相分离,将企业文化脱离企业经营管理实践。具体表现为以下两点:

1、企业文化建设脱离企业经营活动。为了“文化”而“文化”,不注重经济活动与文化建设的实际联系,使企业文化不能真正体现并影响企业的经营活动,导致企业文化和经营活动相分离,背离了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2、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相脱离。很多企业在自身文化的建设中,仅仅只在理论方面下功夫,忽视了企业文化在管理体制、经营策略等方面的协同作用,没有将企业的价值观渗透到企业的管理体制和经营策略之中。

(三)关注眼前利益,忽视企业文化的长远影响 很多企业在自身文化的建设过程中,急功近利,缺乏对文化建设的战略思考,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将企业文化等同于产品推销,忙于追求眼前利益,没有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待企业文化建设,忽视了企业文化战略对企业经营的可持续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

(四)企业文化建设重形式而轻内涵 我国企业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过分的形式主义,轻视了企业文化的真正内涵。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将企业文化片面的理解为思想政治工作。认为企业文化的塑造仅仅只是宣传部门或者工会的事情,将企业文化建设片面的认为是思想教育,将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混为一谈。

2、将企业文化单一的理解为企业形象设计。企业的外在形象是企业文化的外层表象,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在企业标语的设计过程中应该要融入企业精神,把企业精髓渗透到员工的工作准则、行为方式和思维习惯中,体现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

3、将企业文化片面的理解为规章制度。认为建立起员工认可并实施的规章制度,企业文化建设就大功告成,这一观点是非常狭隘的。规章制度的完善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绝对不是企业文化的全部,更不能代替企业文化。

4、将企业文化片面的理解为文体活动。很多企业寄希望于几场丰富的文体活动来塑造企业的文化,然而,文体活动仅仅只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种手段,如果这种手段中不渗透企业精神和价值观,企业的文化建设就只能原地踏步,得不到持续发展,也就不可能为企业的长久发展提供可持续的文化支持。

三、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企业文化建设路径

党的十八大确立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指导地位,提出了“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企业文化建设就是要以人为本,运用统筹兼顾的方法,注重创新原则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明确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先进文化的目的——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只有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才能把握住企业文化建设的总体方向,进而构建优秀的企业文化,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此背景下,构建优秀企业文化的路径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人为本,将精英文化与员工意志相结合 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企业,必须要贯彻党的方针、政策,落实科学发展观,核心就是要以人为本,以广大职工的利益诉求为本,把企业的发展与员工的需求相结合,将精英文化与员工意志相结合,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首先,提高企业领导的思想认识,让精英文化成为企业文化发展的主心骨。企业文化的素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管理者们的意识和行动,企业管理者们必须对企业文化的内涵有深刻的认识,对企业文化的建设有独到的见解,才能把握住企业文化的发展方向,提出具有适应性的、前瞻性的管理理念,通过个人魅力和管理理念来影响员工,推动企业的文化建设和科学发展。其次,以广大员工需求为根本,切实提高员工素质,逐渐培育职工的团队精神。同时,注重吸收职工的广泛意见,让全体员工参与到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中,营造一种人人参与企业建设的氛围,增强企业员工的主人翁精神。只有广泛吸收基层心声的企业文化,才能被广大职工所接受,才能内化为员工的内在行为准则和工作理念。

(二)统筹兼顾,全面把握企业文化的建设要点 我国企业文化的通病,就是片面的理解了企业文化的内涵,在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中,要统筹兼顾,全面把握企业文化建设的要点。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中最模糊的环节,它是企业制度、人文关怀、员工素养、行为准则、企业价值观等的总和。将企业的发展理念整合成一系列的行为准则,通过各种活动和形式表现出来,被全体员工所接受并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才是一套完整的企业文化。因此,只有表面的形式,而没有实质内涵的企业文化是空洞的、没有意义的,在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中,要以规章制度做保障,以各类活动为依托,以思想政治教育为补充,兼顾企业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把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予以细分并实

施,将企业精神真正渗透到企业员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中,才能建立起全面的、科学的企业文化。

(三)注重创新,坚持共性和个性统一 过分依赖“拿来主义”导致我国大部分企业文化并不符合该企业的自身发展。企业文化应该是某一企业独具特色的管理理念,是个性化的表现,是自身发展目标、经营策略、内外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下而形成的文化模式。企业文化的形式具有共性的特点,但不同企业的文化侧重点各不相同,在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在“拿来”的同时,注重结合企业实际,不断创新,突出适用性,克服价值趋同化,分析企业的经营特色,提炼企业的文化特色,塑造个性鲜明的、促进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

(四)持续发展,不断丰富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 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社会文化、企业经营状况等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企业文化要适应社会的发展不断调整,与时俱进。要建立长远规划,将企业文化的建设纳入企业的发展战略中,坚持历史、现实和未来三者的统一,坚持文化建设的长期性和持久性。企业文化的建设是一个持久的过程,要以持续发展的眼光看待企业文化的发展,不断丰富企业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使企业文化能够不断适应新的形势,在企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能够作为一种积极的力量予以支撑和推动。【参考文献】 [1]党的十八大报告.[2]武杰,郝丽娜。现代企业文化建设如何以人为本.[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4.2 [3]舒化鲁.企业规范化管理-如何构建强势企业文化.[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第二篇:浅析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文化建设

浅析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进一步 加强治超工作廉政建设和文化建设

【摘要】廉政文化建设是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重要载体,作为我国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不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文化建设。从公路治超工作实际来看,就是要围绕构建“大宣教”格局,突出廉政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制度化、经常化、大众化和阵地化,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寓教于理,寓教于情,寓教于乐。大力弘扬“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社会风尚,不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对于打造公正、文明、高效、廉洁的治超队伍,构建和谐文明的道路运输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加强 治超工作 廉政文化 建设

加强廉政建设和文化建设是党中央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重要创新举措,也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更是认真落实《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的具体体现,具有全局性的战略意义。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并不断加强基层党的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工作,始终把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纳入 1

到全局工作中来部署和开展,不断加强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的党风廉政建设,不断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超限超载违法运输的产生严重影响了道路运输的正常秩序,也时刻威胁着国家财产及人民生命的安全,超限超载的治理在慢慢规范道路运输的同时又产生了自身的问题,那就是“腐败”。工作的特殊性导致我们要时刻与运输车主接触,在接触的过程中,部分同志难以抵挡“糖衣炮弹”的袭击,最终导致了超限超载运输与腐败问题的循环往复,使得超限超载的治理工作艰难前行。因此,在治超工作中进行廉政建设和文化建设是十分必要与迫切的。

针对以上问题,我个人认为,在今后的各项工作中,要准确把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坚持反腐倡廉常抓不懈,坚持拒腐防变警钟长鸣,把反腐倡廉建设贯穿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领域,体现在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各个方面,不断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对于治超工作而言,则要紧紧围绕治超中心工作,切实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加大文化反腐力度,注重廉政文化建设的传承性、紧迫性、时代性三个特点,积极展开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新方法、新途径,并制定相关规定制度,完善相关监督体系,使治超工作做到“内外兼修”,确保治超工作廉洁、公正有效开展。

加强治超工作廉政建设和文化建设主要做法如下:

一、加强道德建设,强化廉政文化建设落实力度。从育德、考德、用德入手,大力加强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教育,不断巩固廉洁从政、拒腐防变的思想基础。要把思想教育、纪律教育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结合起来,扎实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反腐倡廉教育活动。加强内部管理,做到目标明确,责任到人,签订《廉政承诺书》的同时不定期对日常工作进行检查督导,强化监督,使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开展警示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廉政意识。以开展“改进工作作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等活动为契机,多样化地开展廉政教育活动,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实施意见”的22条措施,市纪委《关于厉行勤俭节约严禁公款吃喝的规定》、《领导干部和机关作风“十禁规定”》;市委书记魏民洲关于整治“四风”的24种现象及国家各种法律法规等常识,同时结合行业内外反面典型,开展警示教育,时刻警示执法人员,为廉政文化建设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三、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教育,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加大对廉政文化建设的宣传力度,使各项制度的内容广为人知,树立制度第一、制度不可侵犯不能侵犯的理念,在建立廉政文化传播阵地的同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内部刊物等各种媒体大力宣传反腐倡廉工作,组织开展反腐时评,巩固廉政文化阵地,促进廉政文化的传播,增强全站党员干部职工的反腐倡廉意识,逐步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 3

耻”的良好社会风尚,并结合开展作风纪律整顿教育活动大力提高治超队伍素质,严格规范执法行为,增强文明服务意识,为制度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奠定坚实的舆论基础。

四、加大社会与内部的监督力度,完善监督体系。凡涉及治超工作重大决策,执法人员的利益和廉洁自律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均进行公示,接受全体执法人员的监督和审查。同时大力推行阳光执法,通过聘请廉政监督员、设立举报箱,公开举报电话等多种途径,对执法行为进行全面监督,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治超执法人员及群众均可以通过电话、信件等多种方式对治超工作中的廉政建设情况和违规违纪现象进行监督举报,做到“人人都是监督员,人人都是被监督者”,一经查实,将严惩不贷。

五、切实改进工作作风,规范执法行为。严格按照“八项规定”,深刻领会密切联系群众、加强作风建设的重要意义,要以更加务实的工作作风,带着深厚的感情去做好民生工作,解决群众的困难,满足群众的期盼。要以改善民生的实际成效体现和检验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确保转变作风的各项规定落到实处。严格实行执法公示制,要求治超执法人员严格按照上级规定的 “五不准”、“四禁止”、“十条禁令”严格规范执法行为,坚决杜绝以权谋私,玩忽职守的现象。严格按照治超各项工作纪律文明执法,严禁利用职务之便吃、拿、卡、要,徇私舞弊,中饱私囊等一切不廉政行为,做到依法行政,秉公执法。

六、创新廉政文化建设形式,积极构建“大宣教”格局。4

结合治超工作特点,把廉政文化与公路文化、广场文化相结合,积极整合各种资源,充分利用现有的公路文化设施,通过举办中心组学习、报告会、座谈会、研讨会、知识竞赛、参观考察、交流读书心得等多种形式,及时传播一批寓教于乐、健康向上、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化廉政作品,加大廉政文化的开放度和参与度,使廉政文化传播渗透我站的各个方面,真正形成抬眼见廉、抬头见廉、心里想廉、同事促廉、组织督廉、民主评廉、行动见廉的氛围,不断拓展廉政文化的时间和空间,使廉政文化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总之,加强廉政建设和文化建设,是新形势下反腐倡廉坚持标本兼治、注重治本的客观要求,是发展先进文化,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及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重要体现。在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中,要以“大宣教”工作格局为载体,整合资源,形成合力,由点到面,整体推进,我坚信,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必将形成“廉政光荣,腐败可耻”的整体风气,每位治超执法人员都能做到廉洁自律,慎独慎微、慎始慎终,从而打造一支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执法队伍。

① 参考理论文章《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第3版:林城论坛 20130318期 伊春日报

第三篇: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加强干部作风建设

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加强干部作风建设

作风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1937年9月,毛泽东同志在《反对自由主义》中指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新的工作作风,这主要的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1985年9月,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在作风建设上,要提倡几种精神。一是要坚定信念;二是要临难不惧,知难而进,不能让困难吓倒,要克服困难;三是要一心为公,勇于奉献;四是要顾全大局,团结协作。1993年3月,江泽民同志在《在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端正不端正,关系十分重大。它直接关系党的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不能真正贯彻落实,关系党和人民的事业能不能不断取得新的胜利。2007年1月,胡锦涛同志指出:切实抓好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使领导干部始终保持振奋的精神和良好的作风,始终坚持党的根本宗旨,是我们党在执政情况下必须面对的考验。近期,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上强调指出:“党风廉政建设要从领导干部做起,领导干部要从中央领导做起”;“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之身”。所以说,作风建设贯穿于我们党的建设始终。作风体现党的宗旨,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

一、强化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意义

作风问题最核心的是对人民群众的感情问题。老百姓看党风政风,首先就看干部作风。因此,在具体工作中,每一名干部都应正确把握作风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在认识上要做到“三个认识到位”:一是在认识好作风的意义上要到位。只有了解“作风”的内涵,才能辨别什么是良好作风,什么是不良作风。作风包括了学习、思想、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人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一贯表现出来的行为和态度。如地税部门担负着筹集收入、调控经济和调节收入的重要职能,其政风行风和工作效能,不仅关系到千万纳税人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国家财力基础的奠定和政府形象的树立。要切实做好地税征管工作,真正为纳税人服好务,没有过硬的作风和高素质的执法队伍,是不可能履职尽责的;二是在认识作风建设目的和任务上要到位。作风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党的奋斗目标,现阶段就是要把良好作风贯穿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具体到机关干部作风建设,就是要根据机关工作性质,围绕职能的履行而开展的一系列以转变思想观念,增强责任心和使命感,提高综合能力和服务水平为目的的建设活动,使工作人员的思想观念和意识行为更能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其行为更符合人民群众的要求;三是在认识作风建设是干部队伍建设永恒的主题上要到位。作风无处不在,它体现在每个单位、每个人、每项工作和问题的处理中。作风是人们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只能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摒弃不良作风,坚持和发扬优良作风,所以说只有“与时俱进”的作风建设,没有“一劳永逸”的作风建设。因此,作风建设只能鼓劲而不能泄气,只有通过持之以恒、长抓不懈的作风建设,才能进一步振奋干部精神,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切实履行法定职责,服务人民群众,服务经济社会的发展。抓好了干部队伍建设,就能为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当前干部作风建设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认真抓好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然而,当前领导干部作风建设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严重地破坏党群干群关系,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阻碍经济社会的发展。2012年12月4日,中央通过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包括“轻车简从”,“减少交通管制”“不安排群众迎送”,“不铺设迎宾地毯”,“开短会、讲短话”,“厉行勤俭节约”等内容。为充分了解情况,近期某网站推出了机构转变作风问卷调查,对领导干部作风问题进行全面调查。在1900多个调查对象中,认为明显察觉到党政机关会风文风作风的改进的占42%,认为有迹象的占32%,认为其他的占26%;认为认为会风文风作风存在问题的根源是工作出发点没有为了百姓,而是只为自我表现占43%,根源是监督举报机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占24%,认为其他的占33%;认为最难推进“改进作风,勤俭节约多干实事”的占75%,认为最难推进“改进会风,开短会重实效节约经费”的占13%,认为其他的占12%;认为要保证会风文风作风转变,最需要对违反规定的严肃处理并曝光的占30%,认为最需要发挥监督举报的作用的占46%,认为其他的占24%;认为近几年来领导干部作风好转的占52%,一般的占27%,认为没有好转的占21%;认为整治力度大的占48%,认为整治力度一般的占28%,认为整治力度不大的占24%。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经过这几年对领导干部作风的大力整治,领导干部作风虽然有了明显的好转,但少数干部在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等方面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一是认识上存在误区。有的干部缺少主人翁意识,开展工作时习惯于浮在面上,不能扑下身子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摸不准基层的真实情况,没有集中精力静下心来思考一些深层次存在的问题,对出现的问题提不出有针对性的对策,甚至带着框框搞调查,缺少实际效果;二是思想上存在畏难情绪。一些干部在实际工作中作风漂浮,务虚的多务实的少,工作不求深入,还未开展自己首先打了折扣,片面注重在文件、材料等方面做修饰。有的同志对待工作抱着应付了事的态度,没有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缺乏不进则退的紧迫感;三是服务上存在官僚作风。有的同志“官本位”意识浓厚,为人民服务意识不强,宣传解释缺乏耐心,重监管轻服务,不能以平等心态对待人民群众,习惯以管人者自居,人情味不足,“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人难找”的衙门作风仍然存在。

三、作风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导致当前干部作风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有以下两点:

(一)主观层面的原因。内因是决定事物发展的主要方面,主观原因主要表现为:一是有些领导干部党性不强,受西方腐朽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侵蚀,不注重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改造,价值观念扭曲,心态失衡,贪图享乐;二是有的领导干部封建思想严重,官本位、特权思想等级观念等严重,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思想严重,以致吃拿卡要,公款吃喝、以权谋私等;三是有的领导干部上进心不强,不思进取,得过且过,不注重加强政治思想素养和业务能力学习,导致思想腐化,道德缺失,生活糜烂,抵御不良风气意志薄弱,容易被权欲、情欲、物欲所惑,滑入犯罪深渊。

(二)客观层面的原因。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以权力为中心的社会等级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渗透力,对当前领导干部的影响仍然较大。当然,现行的教育和监管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一是教育上的功利化、形式化等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例如有的以作风教育为名来获取绩政和费用,却不计教育的成效,经常性的作风教育也多倾向于形式化;二是评价考核机制还不够科学,出现评价与实绩、晋升不一的现象,喜欢吹、善于夸的领导干部获得好评、晋升,务实的领导干部却被埋没,致使有些领导干部产生投机取巧的心理;三是制度和法律对领导干部行为和作风的规范还不完善,现有制度法律对领导干部违纪违法的规范以及执行现有制度、法律及还不够严厉,使得某些领导干部以身试法。

四、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加强干部作风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人民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坚持实干富民、实干兴邦,敢于开拓,勇于担当,多干让人民满意的好事实事。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下决心改进文风会风,着力整治庸懒散奢等不良风气,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带动政风民风。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更好反映群众呼声,维护群众合法权益。”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干部作风建设的高度重视。我们要深刻领会十八大精神实质,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部署上来,以十八大精神指导作风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切实转变干部作风。

(一)注重教育为先,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习近平同志强调,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对不是小事,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抓改进工作作风,各项工作都很重要,但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所以我们要把干部作风教育纳入干部管理的总体部署中,完善教育制度、健全工作机制、改进工作方法,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学习教育,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地税干部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继续学习贯彻党章,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当前,要把抓作风建设同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相结合,从党的历史使命与领导核心作用上充分认识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的重大意义,从新形势与新任务的要求上充分认识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的重大意义,做到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进一步增强抓好干部作风建设的自觉性。

(二)注重制度为本,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管理。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要建立健全一整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并认真执行和监督,做到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形成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有效机制。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用好的作风选作风好的人。在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要严把干部作风关,把关心群众疾苦情况、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情况、工作求真务实情况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标准,不让认真干事业的人“吃亏”,不让勤政廉政的人“吃亏”,使作风不好的人没有市场,教育和引导各级干部树立良好的作风。要推进财务管理改革,强化预算管理,严格预算执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完善基建项目审批管理,严格落实项目管理责任制,杜绝规避招标、虚假招标等问题。坚持依法采购,加大集中采购目录的执行力度,提高政府采购集中程度。深入推进政务公开,本着“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的要求,对外公开税收执法事项,对内公开行政管理事项。

(三)注重监督为实,进一步强化惩处监督力度。习近平同志强调,作风是否确实好转,要以人民满意为标准。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自觉接受群众评议和社会监督。群众不满意的地方就要及时整改。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大检查监督力度,执好纪、问好责、把好关。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善始善终、善做善成,防止虎头蛇尾,让全党全体人民来监督,让人民群众不断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和变化。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挥效能督查、电视曝光和通报批评的警示作用,切实纠正机关干部工作作风、纪律、态度、效率等方面存在的“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和“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问题。要进一步加强八项规定落实情况的监督,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要加大惩处力度。对于检查发现或者群众反映问题较多、较集中、较严重的干部要及时采取诫免谈话或组织处理措施,同时,加大对干部行政、执法、管理中的玩忽职守、推诿扯皮、吃拿卡要以及失职渎职等案件的查处力度,对严重违纪违法的干部必须给予严肃处理。通过完善监督制约机制,把党内监督、专门机关监督与群众监督、民主党派监督、舆论监督等结合起来,形成快捷、有力、高效的监督合力。

第四篇: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

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就是用十八大精神武装全党中、指导行动,将精神外化于行、内化于心,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保驾护航,要突出学习宣传维护稳定相关法律法规,营造良好法治环境。要把开展与维护社会稳定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为当前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组织广大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者,深入社区和乡村,深入到广大群众中间,广泛宣传与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以及人民生产生活相关的法律法规;要围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广泛宣传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相关服务

第五篇: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热点聚焦 王澜明

发布时间:2013-1-16 发布人:本站 源自:本站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并从八个方面对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提出了任务,作出了部署,明确了要求。这是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纲领、方针和基本依据。我们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不断把行政体制改革推向深入。

一、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

“四个分开”一直是改革开放以来行政体制改革的重点。“分开”的核心是政府把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情交给市场、交给企业、交给社会,政府集中精力管好应该由政府管的事;“分开”的方式是政府转变职能,该分化的分化、该弱化的弱化、该取消的取消、该强化的强化,同时改进履职方式、创新管理手段、优化工作机制、提高行政效率。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六次集中的政府机构改革和常态化的政府职能机构调整,“四个分开”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政府履行职能中的越位、错位、缺位现象越来越少,市场作用得以发挥,企业自主经营受到保障,社会和事业单位的功能进一步强化。但是,要彻底实现“四个分开”,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目前,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有:有些资源配置还没有完全交给市场,政府在市场资源配置中依然具有决定性的主导权;一些应该由社会和市场管理的事情,继续掌握在政府手中,有的地方政府仍然管得太多太细;少数事业单位功能定位不准,既是事业又是企业,还履行着某些政府职能。解决这些问题,要进一步推进“四个分开”。

推进“四个分开”,首先要在“分”字上做文章。要划清政府和市场、企业、事业、社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职能、定位、责任以及相互关系,即明确政府做什么、市场做什么、企业做什么、事业单位做什么、社会做什么。该政府做的事,政府要责无旁贷,恪尽职守,尽职尽责,做好做实做出成效;不该政府做的事,政府要把它分出去,有些还给企业,有些交给市场,有些赋予事业单位,有的转给社会。交出去后,政府主要是创造条件,优化环境,放手让市场、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发挥作用,并对它们发挥作用的过程进行指导、引导和支持。

推进“四个分开”,政府主要是集中管好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做到当为必为,不该为不去为,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样才能使市场、企业、事业和社会充分实现其功能和责任。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是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基本职能。对这十六个字的职能,政府要全面履行、认真履行、切实履行、准确履行。履行中,坚持责任与权力挂钩,权责一致,责权对等,有什么权负什么责,有多少权负多少责,避免滥权、越权、失权等行为。

推进“四个分开”,政府对市场、社会、企业和事业单位并不是放任不管,而是要积极引导和支持它们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承担起社会责任。尊重市场规律,注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健全市场,培育市场,发展市场,科学有效地对市场进行管理和监督,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尊重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支持企业自主经营、自我发展,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条件和外部条件。重视社会作用,健全社会管理体制,组织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和群众工作,完善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充分发挥事业单位作用,发展社会公益事业。

推进“四个分开”,政府要强化服务,为企业服务、为社会服务、为公众服务,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四个分开”后,政府应把重点放在服务上,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搞好服务。进一步明确政府为企业、市场、社会和公众服务的重点、方式,充实服务内容,拓展服务渠道,改进服务方式,使政府真正成为服务型政府。

二、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简政放权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政府转变职能的突破口,是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2001年以来,国务院部门已分六批先后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2497项,占原有总数的69.3%;31个省、区、市取消和调整了3.7万余项审批项目,占原有总数的68.2%。多头审批、多次审批、交叉审批、重复审批的情况基本改善,方便了群众办事,减轻了群众和企业负担。但就市场经济发展而言,政府精简行政审批事项的空间仍然存在,审批事项仍然偏多,审批方式仍然繁杂,应该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简政放权,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需要进一步清理、精简和调整现有的行政审批事项。虽然各地政府现有的行政审批事项越来越少,但仍然有一些行政审批事项超过了《行政许可法》规定的6个方面的行政许可范围,一些可以通过其它方式能够规范的事项仍然设置了行政审批。要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规定对现有行政审批事项进行全面清理,不符合规定范围的一律取消;能够通过其它方式规范的不继续留在行政审批事项之中,特别防止一些部门和地方利用“红头文件”等对公民、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提出的限制性规定。没有法律法规依据、不按法定程序设定的登记、年检、监制、认定、审定以及准销证、准运证等,要一律取消。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简化行政审批程序,改进行政审批方式。对申请、受理、审查、决定等各个审批环节一一进行甄别,尽可能缩短流程、简化手续、提高效率。严格执行审批期限。坚持阳光操作、公开透明,不仅审批项目要对社会公开,而且审批内容、审批过程、审批收费、审批结果都要公开,把审批全过程置于社会和公众的监督之下。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重要的是进一步办好政务服务中心。政务服务中心是在政府领导下由政府有关部门共同组成、行使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职能的行政机构。它除承担为社会和公众服务的任务外,把分散在政府各个部门的行政审批事项按照“应进必进”的原则集中在一起统一行使行政审批,实现了政府对行政审批的规范、有效和综合。由于政务服务中心实行“一个窗口受理”、“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一个窗口收费”,使行政审批实现了规范化、公开化,使各部门的审批相辅相成,联成一体,相互制约,相互监督。最近几年不少政务服务中心推行“网上受理”、“在线审批”、“在线评议”、“电子监察”,实现了审批服务“一号呼入”、“一网办理”、“一办到底”。政府要重视政务服务中心的建设和运作,及时研究和解决政务服务中心发展和运行中的重大问题,规范政务服务中心的审批和服务行为,加强对政务服务中心审批的指导和监督。要选派素质高、能力强、业务精的工作人员到政务服务中心工作。政务服务中心要增强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方式,改进服务内容,规范服务行为,落实服务责任,提高服务质量,更好地担负起行政审批的责任。

三、稳步推进大部门体制改革,健全部门职责体系

2008年的政府机构改革,向着大部门体制又迈进了坚实的一步,下一步改革的重点是推动政府机构的优化组合,以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职责体系。

大部门体制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要素设置部门,把政府相同或相近的职能整合归入一个部门为主管理,其他部门协调配合,或把职能相同或相近的机构合并为一个较大的部门,以加强协调配合,提高工作效率。大部门体制有四个显著特征,一是职能有机统一。按照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基本职能设置机构,坚持一件事情由一个部门承担,一项职能集中到一个部门,不搞职责交叉,不搞同一事项由几个部门共管。二是机构综合设立。将职能相同或相近的部门整合后组建若干精干的大部门,承担政府某一方面的职能。这些大部门履职范围宽,涉及领域广,组织形式优,协调问题顺,部门内部工作联系衔接融洽。三是运行机制高效。大部门把外部协调变成了内部协调,避免了推诿扯皮;工作流程由原来多个系统、多个渠道变成了一个系统、一个渠道,加之层次减少、环节压缩,办事效率明显提高。四是机构序列合理。政府主要由大部组成,取消了大量的议事协调机构,减少了办事机构,使得政府机构序列精干优化。

进行大部门体制改革,可在2008年政府机构改革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比如,(1)政府机构与党委职责相近和相同的部门联合设置。由于我们党是执政党,党委的工作和政府的工作密不可分,因而在机构设置上有些完全可以合并或合署。党委的纪检部门和政府的监察部门综合设置、合署办公,多年来的实践证明是非常有效的。除此,其他一些部门也可考虑综合设置,或“一个机构两个牌子”,或“合署办公”。我国乡镇党政机构的综合设置,就符合我国国情并且精干有效。(2)职能相同或相近的部门整合。可以设想搞“大农业”、“大交通”、“大文化”、“大市场监管”,将现有承担以上职能的部门分别整合成大部门。(3)最大限度地减少议事协调机构,不设实体性的办事机构。2008年政府体制改革中,已经取消了大量的议事协调机构,但仍然保留了一些且相对偏多。实行大部门体制,议事协调机构原则上不应存在,确实需要在政府层面上设立的议事协调机构一般也不要设立实体性的办事机构。(4)优化部门的内设机构。大部门体制不仅指部门的设立要综合,而且指部门的内设机构也要尽量的综合精干。在中央政府部门内部,司局的设置要少而精。(5)鼓励各地从本地实际出发进行“大部制”(厅、局)设置。地方和中央情况不同,省、市、县各级情况也千差万别。在坚持大部制的总的要求下,允许各地从实际出发大胆进行尝试,不搞“一刀切”,不搞“上下对口”。这样,一些地方的机构数量还会更少一些。

四、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推进政府绩效管理

行政管理方式是政府履行职能的机制和制度,决定着政府职能的充分履行和政府工作效率的不断提高。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提出,要实现行政运行机制和政府管理方式向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民高效的根本转变。

创新行政管理方式,首先要创新管理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建设服务政府;树立权责一致理念,建设责任政府;树立依法行政理念,建设法治政府;树立清正廉洁理念,建设廉洁政府;树立质量效率理念,建设效能政府。创新行政管理,要在管理的各个主要方面和重要环节上不断与时俱进。创新经济管理,要更多地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并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调节经济,增强宏观调控的科学性、预见性和有效性,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创新市场管理,要严格市场监管,推进公平准入,规范市场执法,加强对涉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领域的监管。创新社会管理,要依法规范和管理社会组织和社会事务,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化解各类社会矛盾,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推动社会进步,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创新公共服务管理,要着力促进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健康发展,促进就业,调节分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协调不同利益群体关系。创新管理要注重人民群众的利益,切实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从而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创新行政管理方式,要不断完善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合理界定政府及其部门的决策权限,依法规范和约束决策主体、决策行为和决策程序,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涉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决策,坚持调查研究与集体决策制度,充分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属于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实行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决策评估制度。属于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实行社会公示、听证等制度,落实人民群众在决策中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建议权。建立健全决策反馈纠偏机制和决策责任追究制度,确保行政决策的科学性和严肃性。

创新行政管理方式,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进一步规范政府立法行为,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提高立法质量。规范行政执法,按照依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的原则,规范政府行政的自由裁量行为,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完善行政复议、行政应诉和行政赔偿、行政补偿。以强化责任为核心,建立健全政府运行和管理的各项制度,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

创新行政管理方式,要健全完善责任机制。坚持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明确各级政府之间及政府各部门之间的职责权限, 责随权走,权责统一,从根本上克服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弊端,促进政府机构高效协调、规范运转。建立科学合理的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和客观公正的评估机制,确立以质量为核心、以群众为导向、以服务为目标的绩效管理模式,对政府及其机构履行职能、完成工作任务、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过程、效果进行综合性评价。按照权责统一、依法有序、民主公开、客观公正的原则,规定行政问责的主体、客体、方式和内容,规范行政问责程序。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须追究。

创新行政管理方式,要完善行政监督和政务公开制度。健全社会信息反馈机制,切实保障公民的参与权和知情权,实现政府管理的公开、公正和透明。政府除接受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还要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媒体的舆论监督、群众的社会监督。规范政府工作程序,科学的程序设置加上层次少、环节少、手续少和衔接紧密、快速高效的流程,使政府始终保持快节奏、高效率。降低政府行政成本,用较少的人力成本、较低的财政成本和高效的工作节奏,实现政府确定的工作目标。推进直接面向企业、基层和社会公众的“窗口机构”的改革,规范“窗口”机构的办事制度,公开有关政策、办事内容、依据、程序及办事人员的责任,规定办事时限,优化工作和业务流程,创新管理方式。

五、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减少领导职数,降低行政成本

经过六次集中的政府机构改革,我国的机构和编制总量是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履行职责需要的。正是基于这一基本判断,党中央、国务院多次要求,机构编制要从严控制,现有的行政编制总盘子不能突破。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很重要的是要严格控制机构编制,确保在现在机构编制的总规模内控制总量,盘活存量。多年来,我国机构编制管理形成了一整套的制度、机制和方式,如“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一支笔审批”的规定,行政编制与事业编制分类管理,编制与财政、人事综合约束机制等,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要继续坚持。控制机构编制,要坚持总量不增,在此前提下盘活存量,既做减法又做加法。比如,职能减了,相应的机构和编制应该减下来;任务增加了,应当促进部门在不增加编制的前提下尽可能进行内部调剂;根据工作任务和需要,对部门之间的编制进行调剂;事业编制不得与行政编制混用,尽可能多的减少事业编制;机关需要增加的人员,尽量用自然减员来补充。加快编制标准的制定,通过制定标准规范机关和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管理。建立健全机构编制与财政、组织人事、监察、审计等部门相互配合又相互制约机制,建立编制台帐,实行机关人员“实名制”,保证机关工作人员不超编、不超员。实行编制信息公开,加大对违犯编制纪律的监督查处力度,维护行政编制的权威性、严肃性。逐步建立编制管理的宏观调控机制、盘活存量机制、动态监控机制、违规处罚机制,并且通过立法不断推进编制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定化。

领导职数偏多,这是我们在历次机构改革中都着力解决的问题。尽管在这个问题上下了很大功夫,但领导职数偏多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特别是副职过多,领导之间分工过细且相互交叉。近几年,各地减少了副书记的领导职数,减少了层次,提高了效率,得到了社会和群众的高度称赞。下一步减少领导职数的重点是,部门领导职数按照《国务院组织法》和《地方政府组织法》的规定,严格限定在一正二到四副的范围内;部门内设机构原则上不超过一正两副;内设机构中的巡视员、副巡视员、调研员、副调研员严格按《公务员法》配备。地方政府的副职,在现有职数的基础上还可以减少。人大、政协的领导职数有减少的空间。减少领导职数不仅不会影响工作,反而会提高工作效率。

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减少领导职数,是降低行政成本的重要方面。政府不仅要尽职尽责地履行职责,而且要尽可能用最低的行政成本实现履职效果的最大化。降低行政成本,包括精简优化机关人员,创新工作运行机制,改进工作方式和方法,把有限的经费用到最主要的工作上,使它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为人民服务的人民政府本身就是节约型政府,要用好人民的钱,精打细算,勤俭节约,杜绝浪费,严忌奢侈,清正廉洁,把行政成本降低到最低程度。

六、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事业单位是社会发展中提供公益服务的主要载体,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在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和改善人民生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政府机构改革,事业单位改革在不断地推进。特别是近几年,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取得重点突破,为推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积累了经验。今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对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作出了部署和顶层设计,提出了原则要求和目标任务。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要坚持以促进公益事业发展为目的,通过改革激发事业单位的活力和提高事业单位整体服务水平,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公益服务的要求。

科学分类是事业单位改革的基础。按照社会功能将事业单位划分为行政类、经营类、公益服务类,有利于根据不同类型确定政策和改革方式。对行政类事业单位,通过严格认定标准、严格审核、逐级备案,有些通过转变职能进入行政机构序列,有些可调整为相关行政机关的内设机构。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深化内部改革,转变运行机制,落实过渡政策,进入企业行列。对公益服务性的事业单位,按照两小类的标准分类后,分别进行改革。

事业单位改革的主要内容为:以创新体制机制为核心,理顺政府与事业单位的关系,积极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有效实现形式;建立多种形式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事业单位内部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责权清晰、分类科学、机制灵活、监督有力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以完善工资分配激励约束机制为核心,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要求的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完善事业单位及工作人员参加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等方面的社会保险政策,逐步建立起独立于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和完善财政支持方式,构建财政支持公益事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形成多渠道筹措资金发展公益事业机制。

事业单位改革坚持“分类指导、分业推进、分级组织、分步实施”。在清理现有事业单位的基础上,对事业单位进行分类,对不同类别的事业单位提出不同的改革重点,分别进行指导。事业单位广泛分布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新闻出版等不同行业,这些行业的改革应按照既有的部署继续推进,并同时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有关事业单位改革的精神分别予以指导。中央、省、市、县分别对所属事业单位改革进行分级负责,中央主要负责政策指导,地方按照中央总体部署和要求结合各自实际负责事业单位改革的具体实施工作。事业单位改革作为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分步完成2015年的阶段性目标,实现2020年的总体目标。要加强领导,形成合力;认真操作,抓好落实;调查研究,解决问题;精心实施,平稳推进。

七、完善体制改革协调机制,统筹规划和协调重大改革

我国的体制改革,是综合的配套的改革。既有总体的改革,又有单项的改革,单项改革是总体改革的组成部分,也是总体改革的延续;既有较长阶段的改革,又有短时间的改革,短时间改革作为长阶段改革的一段过程,逐步迈向较长阶段改革的目标;既有体制的改革,又有机制的调整,机制调整为的是服从体制改革的需要,实现体制改革的目标;既有集中的改革,又有常态的调整,常态调整是集中改革的补充和延续,又为进一步的集中改革奠定基础。体制改革是一个宏观工程、系统工程、连续工程,必须做好它们之间的协调。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贯穿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要按照十八大提出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加强计划性,长远规划,持续推进;注意阶段性,分步安排,逐步实施。既注重寻求突破点,集中力量,重点攻坚,又讲求配套,减少阻力,避免震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完善体制机制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以人为本,依靠群众。

统筹规划和协调重大改革,一是把握整体性。体制改革既涉及经济基础也涉及上层建筑,既涉及经济体制也涉及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进行行政体制改革,要考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的要求,考虑政权的整体架构和相互关系,考虑我国政权各层级的情况,整体设计、全面实施。二是把握统筹性。根据党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研究与其配套的行政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从发展全局和趋势出发,谋划体制改革与其他改革、整个改革与不同领域不同层面改革的相互统一和协调,从而使体制改革既有长远目标又有近期目的,既有长期规划又有短期计划,既有整体设计又有单项安排,以便横向上整体推动,纵向上步步深入。三是把握配套性。改革的目标一旦确定,改革的步骤、方法、政策、措施必须配套。既要从改革必要性、紧迫性上考虑,又要从改革可能性和可行性出发,实现改革的力度与发展的速度、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相统一;既要重视改革的整个过程,又要重视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还要兼顾环节的各个方面,做到步步衔接、环环相扣、错落有致、积极稳妥;既要把改革作为一个过程来做,又要注意其阶段性、层次性,改革措施的实施要分清轻重缓急,有的一步到位,有的几步到位,条件和时机不成熟的暂缓到位。改革还要有各项政策作支撑,使遇到的问题都能从政策上得到回答和解决,从而保证改革中人心不散、工作不断、秩序不乱、国有资产不流失。

除以上七个方面外,胡锦涛同志在深化行政体制改革部分还提出了一项重要任务,这就是“优化行政层级和行政区划设置,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改革,深化乡镇行政体制改革”。行政层级和行政区划是行政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对其进行优化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好地发挥区域优势,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省直接管理县(市)是我国管理体制的一项重大实验,应该按照中央的部署积极进行探索。乡镇机构改革已经取得明显成效,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做好这三件事,对健全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将在学习中进一步的认识和领会,并将作为今后的重点课题深入研究。

下载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浅谈企业文化建设路径(样例5)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浅谈企业文化建设路径(样例5).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 切实做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工作

    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 切实做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工作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指出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三贴近”,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

    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导

    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开创学校工作新局面 按照州县教育局对教育系统领会十九大精神的要求和部署,结合学校实际教育教学工作 的需要,今天我们支部进行一次集中学习,由我给大家讲一......

    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共5篇)

    题目:建设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学 院 信息工程学院 学 号 姓 名 任课教师 年 月 2014 4 《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 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引领党建工作创新发展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引领党建工作创新发展 党的十八大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对鼓舞和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走中国特色社......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 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 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点滴体会 淮北师范大学 陶佳佳 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

    十八大精神

    党的十八大精神理解 一、党的十八大概况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1月8日至14日在北京举行。这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是一次......

    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引 大力培养选拔年轻干部 2012

    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引 大力培养选拔年轻干部 2012-12-28 10:44:01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培养选拔年轻干部是一项关系全局、关乎长远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

    以十八大精神为引领全面提高边防部队党的建设[大全五篇]

    以十八大精神为引领全面提高边防部队党的建设 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新时期、新起点、新目标、新任务,对边防部队各项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我......